Tag Archives: 茶道艺术家

2019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公告

 17届国际无我茶会公告

The 17th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第一号)2019年5月20日

 

各有关单位和个人:

由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和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承办的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19年10月15日-20日,在福建省安溪县举办,大会会期6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9年10月15日-20日 (10月15日报到,10月20日返程)

 

二、活动内容(初步日程安排附后)

活动期间,我们将组织系列活动,让参与者尽享这两年一度的国际茶文化盛会。

一是,两场无我茶会,分别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及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祖师信俗)、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溪清水岩各举办一场;

二是,一场茶道论坛,世界茶叶界知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研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产业发展之路和无我茶会文化内涵;

三是,全程制茶体验,亲身体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的传统魅力;

四是,文化展示交流,到中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点云岭茶庄园和安溪茶厂等地参观考察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品鉴安溪乌龙茶,欣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观看各国茶艺茶道表演。

五是,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在全球设10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国际无我茶会,时间为2019年10月16日上午,届时,采用互联网联播、直播、转播方式,互动全球无我茶会茶友,联谊全球茶友走进参与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会。

此外,大会还准备了丰富精美的安溪铁观音茶礼纪念品,希望安溪铁观音随着茶友们香飘各地。

 

三、报名

1.请于2019年8月18日前,填写报名表格,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向组委会报名;各大高校与会人员报名时间分两个阶段,分别于2019年7月15日、2019年9月15日。

报名人数限制:国际茶友限100名,中国茶友(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大陆地区)350名,先到先得原则,原则上组团参加,报满即止。

2.报名成功后(即收到组委会的回复邮件),请于8月25日前,将定金汇入指定账户(国际茶友每人美金200元,中国茶友人民币1000元)。汇款时请务必要求汇款银行于电文中提供汇款人姓名、账号及通信地址。

3.中国茶友参加大会费用为人民币4500元。国际茶友参加大会费用为美金830元(国际茶友与国内茶友接待标准、住宿标准及纪念品等有所不同)。费用包含大会期间住宿费(五晚)、活动交通费、餐费、当地旅游、门票、保险费和活动费用、纪念品。

4.报名联络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

组委会咨询人:何环珠

咨询电话:15759880111

报名E-mail:906159444@qq.com

汇款账户,将于第二次公告时提供。

5.团体报名的,请提供团长和团员茶友名册一份(包含英文名字、身份证号或护照号码、生日、用餐习惯),同时请提供参加茶友房间分配表一份,以便安排食宿。

6.为便于活动安排,大会统一安排住宿二人房,若确有特殊情况希望住单人房者,请在报名表上说明,组委会将追收住宿差价,国际茶友增加美金200元(40元/晚),中国茶友增加人民币1000元(200元/晚)。

7.请各地茶友事先告知抵达时间、方式(飞机班次、动车车次),以便组委会派人迎接(组委会设置厦门高崎机场、厦门动车北站、泉州晋江机场、泉州动车站四个接待处)。

8.欢迎大陆地区茶友报名成为本次大会志愿者,为国际茶友提供相应服务。大会志愿者并不减免相关费用。

 

四、大会初步日程及说明

1.大会初步日程

日期 上午 下午 晚上
10月15日 报到 领队会议
10月16日 1.开幕式;2.第一场无我茶会(安溪茶学院) 无我茶会论文交流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 欢迎仪式/文艺表演
10月17日 1.各国、各地茶道演示;2.出发到各制茶体验点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采青、做青)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做青)
10月18日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 包揉、烘焙) 安溪茶文化参观考察 安溪乌龙茶品鉴赛
10月19日 第二场无我茶会(清水岩广场)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惜别晚会/茶文艺表演
10月20日 返程

 

2.无我茶会:10月16日和10月19日,将各举办一场无我茶会,请各会员、各团体会员自备无我茶会茶具。

 

3.茶道论坛:内容为无我茶会、茶文化与科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发展等,论文于9月20日前提交。文字1200-5000字(简体),附3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并将“摘要”英译,主办单位组织审稿委员会,入选者编入论文集,以赠书二册代稿酬,论文入选者组委会颁发入选证书。

 

4.领队会议:10月15日20:00,主办单位将报告筹备情况,并讨论有关事宜,请各团体推派1至3名(含翻译)代表参加,并讨论下届主办地。10月16日晚上,欢迎仪式上进行会旗递交仪式。

5.惜别晚宴:10月19日晚宴,请各团队准备一个表演节目,十分钟以内,以相互联谊、交流。

6.茶艺茶道表演:10月17日上午,将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举办一场茶艺茶道表演,由主办单位邀请各团体参与演出,请各代表队准备1-2个节目清单汇报组委会,每个节目限20分钟内。

 

7.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10/19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全体与会人员参加,主办单位邀请设席泡茶的茶道艺术家,请各国各地区代表队推荐1-2名茶道艺术家分享茶汤作品。

 

8.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各国或地区设立分会场:

1)组委会设分会场同时进行无我茶会,分会场限10个,于10/16上午第一场国际无我茶会时举行,全球互动直播;

2)各国、各地区代表队均可申请分会场,申请地区将由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审核,审核通过后组委会负责派人赴分会场培训,分会场一切费用包括培训费由申请单位全权负责;

3)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将授予各分会场《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分会场》证书。

 

9.欢迎晚宴

请各国各代表队踊跃报名节目分享,节目限10个,时间限时15-20分钟,报名时一并报上节目名称与时间。

 

10.乌龙茶非遗制作技艺体验

1)10/17日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时长24小时(采青.做青.包揉.烘焙.审评)在制作等待期间组委会安排安溪8大乌龙茶审评、制茶体验心得分享等活动;

2)请各国各地区与会人员于10/18日上午分享3-5分钟心得体会。

3)各个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小组做好的茶分三份,分别工厂、制茶师、每一位茶友各赠送一粒茶球,并请所有参与制作的茶友签名留。

 

11.参加单项活动:允许报名参加单项活动有:10月16日上午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的无我茶会、10月19日上午在清水岩的无我茶会,以及10月19日下午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每个单项活动收费人民币300元,包含门票与单项活动礼品,不包含吃住行。

 

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

2019年5月20日

The 17th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ittee

5/20/2019

  

附件17届国际无我茶会个人报名表(中国茶友专用)

姓名

Name

性别

Gender

出生日期

DOB

单位

Work Place

职称职务

Job Title

地址

Address

邮编

Postal Code

电话

Tel.

手机

Cell

传真

Fax

E-mail
报到时间

Check-in Time

回程时间

Departure

Time

备注

Remark

 

附件2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团体报名表

编号

 

中文

姓名

 

英文名字 性别

 

身份证号码 护照号码 出生年月

 

单位

 

单间或双间

用餐习惯 职务

 

联系电话

 

团内职务

 

 

附件3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

 问(按姓氏笔划)

王庆、王岳飞、白明娟、刘林霜、许玉莲、孙忠焕、严金静、苏李素贞、李佩芳、李真秀、李瑞河、杨江帆、何关新、沈学政、张星海、张通、陈宗懋、陈绍军、陈树荣、林文雄、周国富、周智修、赵琦、高向荣、涂国瑞、黄书孟、屠幼英、傅光丽、童启庆、曾陆红、蔡荣章、蔡烈伟

  任:兰思仁

副主任:黄炎和、庄稼祥、陈剑宾、林毅敏、肖印章、雷国铨、林金科、范水生、谢志攀、何环珠

  员:黄成茂、李治洲、陈  勇、吴清远、杨振阳、陈志明、傅伟明、许锦斌、魏中南、刘青洲、林志平、王汉辉、郑丽萍、陈菁菁、孙黎昕、王慈泳、陈亚图、林华霖、李瑞章、林曲尧、高水练、王 刚、陈佑成、胡雲飞、陈志丹

 

  (836)

许 玉 莲 茶 道 讲 座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 茶 叶 研 究 所

许 玉 莲 茶 道 讲 座
主 办: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 茶 叶 研 究 所
第 五 届 茶 艺 师 资 班

2019-6-29 13:30~17:00
许玉莲老师主讲
题目: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纲要:
1.茶会的意义
2.纯茶道的呈现与欣赏
3.茶汤市场的建构
4.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30则

2019-6-30 17:30~19:30
指导老师:蔡荣章,许玉莲
题目: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模拟)

2019-7-1 13:30~17:00
许玉莲老师主讲/示范
题目: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1. 什么叫做老茶
2. 老茶的存放与制作
3. 老茶风味品质特征
4. 老茶欣赏价值与健康价值
5. 老茶冲饮的途径

(743)

蔡荣章茶道讲座/中国茶叶学会 第五届茶艺师资培训班

蔡荣章茶道讲座

主办:中国茶叶学会 第五届茶艺师资培训班

课程纲要:

2019/6/29周六8:30-12:00

泡茶原理/小壶茶法原理/小壶茶法示范

蔡荣章教授/示范许玉莲老师

  1. 泡茶五要素
  2. 影响茶叶浸泡时间的24因素
  3. 小壶茶法30则
  4. 小壶茶法示范

 

2019/6/30周日8:30-12:00

无我茶会

蔡荣章教授/示范许玉莲老师

  1. 无我茶会七大特殊做法与七大精神
  2. 无我茶会参会者应准备事项
  3. 无我茶会主办者应准备事项
  4. 无我茶会示范

 

2019/6/30周日13:30-16:30

小壶茶法练习

蔡荣章教授. 许玉莲老师

  1. 小壶茶法茶具观摩
  2. 小壶茶法分组练习
  3. 小壶茶法动作与茶汤讲评

 

2019/7/1周一8:30-12:00

现代茶道思想

蔡荣章教授

  1. 纯茶道的理念
  2. 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
  3. 茶道艺术是口鼻的艺术

 

2019/7/1周一17:30-19:30

无我茶会(模拟)

蔡荣章教授. 许玉莲老师

  1. 无我茶会茶具观摩
  2. 无我茶会程序演练
  3. 无我茶会意境体会

 

  (880)

蔡榮章茶道論壇/2019臺北二場

蔡榮章茶道論壇/2019臺北二場

日期:第一場 2019.7.20(六)

第二場 2019.7.21(日)

 

蔡榮章教授簡介:

中國.福建. 漳州科技學院教授

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主任

臺灣“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原創系系主任

 

9:15-12:00題目:什麼是茶道的組成部分

綱要:

1.茶道與道德,茶藝與藝術

2.茶葉的色彩之美

3.茶葉的香味性。

15:00-17:00題目:茶道社會教學的實施

綱要:

1.小壺茶法教學綱要

2.無我茶會教學綱要

3.車輪式泡茶練習法教學綱要

4.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教學綱要

 

主辦: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

地點:臺北市衡陽路64號天仁茶文化大樓五樓會議廳

 

  (683)

无我茶会产生的背景/蔡荣章/20190503

上图/蔡荣章出席在韩国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无我茶会

无我茶会产生的背景/蔡荣章/20190503

1980年,我们称为是现代茶文化复兴的开始。当时台湾茶界摸索着前进,曾经有不算少的国际茶文化交流,但现在回想起来,并未造成当地太多的影响。

茶文化复兴的前面十年,台湾完成了全套泡茶用具的研发,完成了各种场合使用的泡茶法(也就是后来称作十大泡茶法的),民间的茶道教室纷纷成立,教学体系随之成熟。大家开始重视“泡好茶”的重要,泡茶师检定制度因此创设。到了1990年,在这样前期发展的基础下,大家开始留意到茶席的设置与茶会的举办。茶文化复兴,茶艺馆大量开设,也带动了品茗环境的发展,也带动了茶席的专业设计,这些都为室内外茶会的举办奠定基础。

无我茶会就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之下,于1990年诞生了。

在历代与各地的历史上找不到类似无我茶会的茶会形式,所以可以说,无我茶会是在台湾当时的时空与茶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一种茶会形式。

  (826)

泡茶人如何掌控水温/蔡荣章/20190128

泡茶人如何掌控水温/蔡荣章/20190128

水温可以让茶叶变得好喝与不好喝,而且即使泡得好喝了,还可以利用水温塑造茶汤不同的个性。前者,泡茶的人比较容易理解,后者,就不是人人都留意到的。

水温的高低改变茶叶“水可溶物”溶解的速度(茶中的成分有些易溶于水,有些难溶于水,故特别强调茶的“水可溶物”)。我们可以控制浸泡的时间,让茶汤变成我们喜欢的浓度,也可以在这样的掌控之下,利用水温的高低达到我们喜欢的“茶性”。温度高时,浸泡出来的茶汤,其茶性变得比较高亢,也就是香、味的频率比较高、苦涩的感觉加强;温度低时,茶性变得比较温和,也就是香味的频率比较低、苦涩味带来的强劲感减弱。

泡茶人对水温的判断,要将水温的视觉状况与温度测量仪的数据结合在一起,也就是看了水汽外冒的状况就知道大约是温度计的几度。每次都要拿温度计测量水温才开始泡茶是不实际的,知道了水温的状况,但不知道是几度,则很难传递泡茶的方法给别人。

所以泡茶的初期,要将温度计放在一旁,看到一种水汽外冒的状况就测量一下是几度,这样几次以后,就能将水温以数据来表达了。

书本上说这种红茶要用95°C的水来冲泡,那我们就知道要将水烧到什么程度了。经验告诉我们,在海拔100米以下的地方泡茶,也就是在一般的平地泡茶,打开盖子看到水汽是猛烈地往上冲窜,那应该是95°C左右的水温,如果还是直直的往上升腾,但没有激烈的模样,应该是85°C左右,如果水汽还是往上爬升,但力度已经减弱,呈现左右摇摆的现象,那是75°C左右,如果看到的水汽是闲散地左右飘浮,那是65°C左右。为了简化,我们将95°C左右称为高温,85°C左右称为中温,75°C左右称为低温,65°C左右的水温已经很少用来泡茶,除了有些特别强调鲜味、甘味的蒸青绿茶外。

平地烧水,100°C以上的水就汽化了,随后一直停留在100°C。但即使要100°C的水,也要让水沸腾个20秒左右才容易达到,如果还需要再高温一点,可以使用盖子紧一点的壶、厚一点的壶,沸腾个一分钟,可以勉强提升到105°C。使用加压壶当然可以提升得更高,在高山上也不怕大气压力不足,水烧不到100°C。

一般我们是简化成这样来界定泡茶水温的,绿茶(含黄茶)使用70~80°C的低温,芽茶类的乌龙茶(含白茶)使用80~90°C的中温,叶茶类的乌龙茶与红茶使用90~100°C的高温,特别强调鲜味甘味的蒸青绿茶使用60~70°C的超低温,老茶(含入仓的后发酵茶与叶茶类的乌龙茶)使用100~110°C的超高温。

泡茶的水温还要看茶叶的状况来做“微调”,如话说绿茶要用低温,但遇到只使用“开面叶”制成的“瓜片”,或是杀青、揉捻、造形、干燥都是在同一个锅子内完成的“龙井”,温度是可以跳级到中温或高温的。红茶理应使用高温,但有些红茶的原料特别细嫩,发酵又只有85%左右,那就可以降一级温度使用。

连续冲泡,也就是说一泡接一泡地冲泡、一道接一道地饮用,通常第二道的水是可以不必再加温的(如果水壶内还有足够的泡茶用水),因为壶内的茶叶还是热的,即使泡茶用水已降了一点温度。但是如果前后两泡间隔颇长(如十分钟以上),茶壶内的茶叶与水壶内的水温都已经下降,就需要再添加一点温度。如果是冲泡超高温的茶,要每道再行加温,而且避免两泡间隔的时间太长。

  (876)

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蔡荣章/20181226

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蔡荣章/20181226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是“茶之道”,不是在“茶”的外面还有一个“道”字,也就是不要误解成泡茶、奉茶、喝茶之外,还要讲求修身养性、做人处事、经国济世,才算得上是茶道,以为只是泡茶奉茶喝茶是算不了什么的。

如果不用茶道这个称呼而用“茶艺”呢,也应该理解成“茶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而不能误解为是泡茶奉茶喝茶之外,再加上如音乐、插花、焚香、挂画等的其他艺术。以为如果只是单纯的泡茶奉茶喝茶是谈不上什么艺的。

如果使用“茶艺”,茶艺的艺也要解释成艺术的艺,不要解释为演艺的艺,否则会被误解为泡茶奉茶喝茶是种庆祝活动间的表演项目,并且加重了泡茶奉茶喝茶称不上艺术的错误观念。

以上这三个论点都是强调“茶”的独立性与艺术性,会不会有人反过来质疑“茶”是不是够得上是一项艺术呢?这一点倒不容怀疑,泡茶奉茶喝茶足以作为艺术来呈现。在往后以及从许多地方都还可以得到理论与事实的证明。目前我们谈论的只是:表达泡茶奉茶喝茶的简易词汇,如茶道、茶艺。

为什么一开头就强调茶道是茶的道而不是其他修炼的道,因为如果将茶道解释为“茶”加其他的“道”,容易忽略对泡茶奉茶喝茶的钻研,而只是拿哲学、宗教、养生方面的课题来充当主角,泡茶奉茶喝茶变得只是藉以谈话的媒介而已。而且渐渐地,仅是追求泡茶奉茶喝茶将被视为是“技术”与“享乐”的末道。

用“茶艺”来表达茶,如果没有特别强调这个艺是指艺术、是指茶的艺术,很容易就往音乐、插花、吟唱、焚香、挂画等方向发展,因为这些项目的“美”容易被看得见。若再加上把“艺”往“演艺”的方向思考,更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也变成了演艺的一部分。

如果将重心放在茶上,使用茶道或茶艺作为泡茶奉茶喝茶的称呼就变得没有什么不同了,因为泡茶奉茶喝茶就是种茶、制茶、卖茶之后的享用部分,这享用部分包括了对茶的理解、泡茶的技术、奉茶的含义、以及茶叶、茶汤、叶底的审美,及整体表现所需的美学与思想。它可以说是包括了茶的道及茶的艺。

身心修炼是一门很庞大的学科,在谈到茶的功用时可以带上一笔,但是不宜变成茶的主体,否则一切泡茶为了它、奉茶为了它、喝茶也要在它的笼罩之下才不会被批评为享乐主义者。但是茶艺延伸出来的“其他艺术”是应该学习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美学与艺术的修养、提升茶道境界与艺术的表达能力。但这些项目,不是要用在茶几上的,只有插花、挂画可以用在品茗环境上。这些其他艺术项目加入以后,只有稀释茶道所要表现的内涵,而且变得是综艺性的演出。

茶道不要解释为“茶”加“道”,茶艺不要解释为“茶”加“艺”,茶道与茶艺都是指茶的道与茶的艺。那“茶”是什么呢?是“泡茶奉茶喝茶”(深层的意义还包种茶、制茶),所以茶道是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茶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

 

  (2217)

茶人颂/蔡荣章/20171112

茶人颂/蔡荣章/20171112

说是歌颂,也可以转一个面向,变成是对茶人的要求。有则歌颂,没有则期待。这个茶人可能是古人也可能是今人,这样的古人,我们要歌颂要怀念,这样的今人,我们要歌颂要追随。

“我们把你从荒野中找出来
你就这样成为了我们生命里相依偎的茶。”

古人在百草中发现茶,在荒野中找茶,古人今人在荒野中找茶,也自己种茶。从此茶树就变成了我们互相依偎的伙伴,我们依赖它养生依赖它维生。

“我们折损了你的肢体要的是把你精炼成另一次生命的茶叶。”

我们从茶树上采摘我们需要的鲜叶,我们是折损了茶树的肢体,但是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将茶树精炼成另外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周期叫做茶叶。你说茶树并不需要这样的折腾,也不需要提炼成什么另外一次的生命周期,但是我知道,它是期望的,它是天生要有几次生命周折的生物。

“我们努力把你的香引发出来做出美丽的颜色做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滋味;”

茶人使出浑身解术的能耐,把鲜叶创作成他所希望的作品。这件作品必须色香味俱佳,让人们喜欢闻它、喝它、欣赏它,这是一件让人喝进肚子里的一件艺术作品,称作茶叶。

“我们记得保留你原本的山头品种土壤与你蜕变中形成的风格

创作茶叶的茶人不会只顾自己的喜好与市场的需要,他会保留茶树原本的山头、品种及土壤的风味,他会顾及每一棵茶树的个性。

“我们认真找出你要的水与温度专注感应你需要在水中浸泡多久泡出你的真味呈现出你的灵魂

茶人还要继续延伸茶叶的生命,将茶叶过渡到第三个生命周期的茶汤。茶人们要知道茶叶所需要的水质、水温、壶具,还有使用的茶量与浸泡的时间,创作出深具欣赏价值的茶汤作品。茶人们还要将茶火炼、或将它存放十年二十年,让它蜕变成更多采多姿的生命形态。

“我们在浸泡你欣赏你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你的美与艺术——继第一次发现你又是另一次的喜悦

在拓展茶的生命过程中,茶人发现从茶的冲泡到奉茶到茶汤的欣赏可以成就一件艺术作品,那是以茶汤为灵魂,以泡茶、奉茶、喝茶为骨架构成的茶道艺术。这样的发现让茶人们有如第一次发现茶那么兴奋,茶道艺术又为人们的生活添加了美的事物。

“我们依依不舍你已吐出精魂的身躯静默着注视着你的叶底我们从你生命的转换中体悟了自然的运行

欣赏完茶汤,我们知道茶叶已经奉献出了精魂,这个奉献历经茶树的成长、茶叶的制作、茶汤的冲泡,以及人们的审美与品饮才完成,茶叶剩下的躯壳还要分解成各种元素回到大地,这是宇宙循环的现象。

“我们要继续到你生长与蜕变的地方与你共同精练

茶人们要分头学习茶的种植、学习茶的制造、学习茶的冲泡,我们才得以与茶为伍。

“我们要继续在你被冲泡与品饮之中创作更多的艺术与美

茶人们要从泡茶、奉茶、品茶构成的艺术行为中创造更多的艺术与美。

“我们注视着你即将回归大地的叶底许久许久

茶人捧着已经释出精魂的茶叶,回忆着茶在山头、在工厂、在茶行、在茶室的种种故事。注视着已摊开身躯的茶叶,许久、许久。

《茶道》月刊专栏

 

  (933)

让大家乐于就读茶文化专业/蔡荣章/20170912

让大家乐于就读茶文化专业/蔡荣章/20170912

“老师说得茶文化有多伟大,举了许多茶的伟人、拥有几千家连锁店的茶企业,事实上毕业进入职场,就是泡茶给人家喝,还要卖笑脸。”有位同学还说得掉下眼泪: 她期待做个大学生,但进入学校后就被选拔为茶艺队,学的几乎就是茶道表演,做的就是到处去比赛,老是自问,这就是我的大学生活吗?
父母听到要让子女去读茶文化,就问毕业以后干什么,听说是去卖茶,就直觉地反对。“到茶行卖茶还要读什么高职、大学吗?邻居的女儿茶文化毕业,到茶行工作,薪水还不如没有读大学的高中同班同学,那个同学只是早进去了两年。多读两三年书,不但薪水没有更高,还要花一笔学费。
这就是当今茶文化科系招不足学生的原因,不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毕业时的就业招聘会经常都是每位毕业生有三四个选择的机会,就业以后的发展也不是不好,两三年后晉升到店长、经理,或是创业当老板的比比皆是。但是目前茶行茶馆给人的印象就是初级产业的样子,无需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就可以上岗,业者也充满着“会推销比懂茶重要”的观念。因此推销的方法就偏向长相好、会说话、卖感情,专业知识被抛在后面,就职两三年的员工连茶的分类都说不清楚,泡起茶来也没有个准,当然更谈不上让顾客享会茶道艺术了。
如何改变大家对茶行茶馆的印象呢?只讲究装潢、包装、人员长相的茶行茶馆目前已经生存不易,社会大众已到了买好东西、享受好服务的阶段了。业者必须把雇用具备专业能力的员工以及拥有制作得到位的好茶列为成本的主要项目。当具备专业素养的茶行茶馆(即拥有专业素养的员工、浓厚茶味的装潢、做得到位的茶叶、堪称作品的茶汤)一家家兴起后,仅追逐表象的茶行茶馆自然逐渐被淘汰。大家看到这样的行业新景象,自然对在里面服务的人员起崇敬之心,以自己在里面上班为荣。
接下来就是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茶文化专业如何跟上脚步。有些人认为高职教育必须要与产业结合,目前茶行茶馆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量身制作。我认为学校教育是要引领产业的发展,教室里的思想与教材必须跑在产业的前面,否则不只是一毕业就落伍了而已,更改变不了产业的现况。学校的教育必须要比产业快半拍,尤其在产业本身就慢半拍的时代、尤其在产业必须更新才不被认为不值得去就业的时候。
但是现在茶文化专业或茶文化系的教室,专业课程仍然缺少泡茶原理、泡茶技艺、茶汤欣赏、茶会举办、茶道艺术等足以改变茶行茶馆体质的基础课目。太偏重于茶艺表演、民族茶艺、茶树种植、茶叶化学,对茶行茶馆的形象改变並无助益。泡茶原理、泡茶技艺、茶汤欣赏、茶会举办、茶道艺术等课程的缺乏缘自于师资与教材的不足,如何就具备教师资格的老师中加以转换是补救之道。
有些人认为以“茶文化”作为学校专业的名称太过笼统,尤其是职业教育,最好把毕业后就职的岗位明确的标识出来,于是最近普遍改成了“茶艺与茶叶营销” 。但是在课程安排上不宜受限专业的名称而将课程设置得太过狭隘,否则限制学生的永续发展,也束缚了茶行茶馆体质的改变。
茶行茶馆是贩卖茶叶、茶汤、茶文化、茶道艺术的地方,要准备好这些产品,不要堆积太多的表演、情感、包装,让消费者正视这个行业的新时代面貌。

《茶道》月刊专栏

 

  (963)

你的茶艺在哪里/蔡荣章/20181201

你的茶艺在哪里/蔡荣章/20181201

东西方两位久年不见的好友相聚,他俩都是画坛颇有成就的画家。甲巡览了乙画展的画作,问乙:“你的画在哪里?”,乙沉思了一下,他知道甲在询问他什么。乙这段时间一直在临摹一处石窟的壁画,他自认为收获很大,艺评界也多赞美他不但重整与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画作,也在临摹的画作中融进了自己的精神,但他本人一直有个疑惑存在心中:“这样的作品能说是自己的创作吗”。朋友这一问,又勾起了他心中的不安。他告诉朋友,他知道他的意思,他会重新努力。

在一场来自各地区代表队间进行的茶艺竞赛上,我也遇到一位朋友,他问我:“这里当今的茶道到底长成什么样子?” 我心里想,你两天来看到的这么多团队展现的不就是这里当今的茶道?但是这句话我没有说出来,我知道他别有用心。

中场休息的时候,他跑去问代表队的人:“你们的茶艺是什么?” 被问的人说:“我们表达离家出国留学的游子怀念家乡的茶,表达了辛勤工作的制茶景象,也表达了茶在他家亲情与他与他女友间建构的友情,这些都是茶艺的内涵。” 他又跑去问另一个代表队:“你们的茶艺在哪里?“被问的人回答他:” 我们泡茶前要插花、要点香,这是我们茶艺精致的部分,我们要在艺术的氛围上表现茶艺。画画、音乐也是茶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泡茶间要有现场挥毫与古筝演奏,这些都是我们的茶艺。“等到另外一个中场休息时间,他又跑去问另外一个团队:” 你们的茶艺是什么?“ 他们回答他:“我们在茶席的设计上下功夫,我们特别制作了茶桌、椅子、桌布、布骑,我们找来与桌面相配的壶款,泡茶者也穿着与茶席相呼应的服装。我们为这样的茶席订出了茶艺主题,并由一位解说员从旁以中英双语朗读出来,这就是我们茶艺所要表现的内涵。”

这位朋友回座位后告诉我,他问到的都没有回答他“茶的位子”在哪里,他们只说到茶的社会功能、茶的周边艺术、茶席的设计,没有人说到茶的本身。茶艺是茶的艺术,为什么没有针对茶的本身与饮用详加诠释?

本文第一段说到绘画艺术的朋友与之后几段说到茶道艺术的朋友,他们所重视的都在艺术的“本体”与作者的“创作”上。艺术不能脱离自身(如绘画的画作、茶道的泡茶奉茶喝茶)而存在,仅是依赖环境(如绘画的画框、画廊、画中伟大的人物,茶道的配乐、插花、茶的故事)的衬托是不够的,必须“艺术”自己挺身而出说话,例如茶艺必须是由“茶”直接告诉大家,他的美在哪里、他值得品赏的是什么。艺术还必须是作者(在茶艺就是泡茶者)本身的创作,这创作代表着作者本身对该项艺术的具体诠释,如茶艺,作者必须将他体会到的此茶“茶性”表现出来,这个茶性在别个作者的体会可能不一样,作者还必须将胸中的“泡茶奉茶喝茶之美”呈现出来,这个美也可能跟别个作者所体认与所能表现的美不同。作者也不能只是抄袭别个作者所表现的茶性与茶的美感境界。

 

  (961)

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许玉莲/20180315

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许玉莲/20180315

品茶时吃点心是属于茶会的一部分,点心只要制作得当,使用得法,并不会降低茶汤的欣赏价值。以泡茶、奉茶、品茶过程和茶汤饮用为主体的茶会仿如一支交响乐,那是包含多个乐章、同一时空响起的,茶点在茶会中是与茶、器皿、人、规程、环境进行集成的其一伴侣,互相激荡。我们并非因为喝茶喝到肚子饿了,才要弄些食物来填饱肚子,茶点应用的意义,是让品茗的滋味增添变化,甚至突显茶性的清苦,让喝茶更有雅趣。很多时候泡茶师会自己亲身学习做茶点,因为街上买的现成糕点不是为了茶而存在的,不易搭味,制作茶点需配合茶的特性与性味的不同。茶的苦、涩、甜、酸、鲜、老味如何呈现,与其他食品如何结合才不会抢味呢,第一条须坚持只用原材料的原汁原味来调味,新鲜烹制。第二条茶点的味道须是甜的,不要咸酸辣。剩下就是:茶点供应时段问题。

茶点在茶会进行前预备好了,又未供应上泡茶席前,须合理收入食盒妥善存放,不得把茶点赤身裸体摊开摆着。任由茶点从头到尾放在泡茶席,漫无节制地一口茶一口点心的习惯容易使人分神。茶点在茶会的供应时段有三种选择,即第一种在品茶前食用,是这样安排:把茶食装入食盒,盖上盖子,与筷子、怀纸或磁碟置放旁边小柜;茶会开始,品茗者与泡茶师行礼入座;泡茶师慢慢的把托盘拿出来,怀纸一份份置盘上,取食盒打开盖子,用筷子夹起茶食放怀纸上,准备好所需份数,把盖子盖上与筷子一起放回原位,再双手拿起托盘,将茶食一份份呈上给品茗者,如茶食需要分成两口吃,不忍心粗暴地吃,配备一支竹签将之切开两半。大家将茶食放入口中,收起怀纸,仔细咀嚼享用;泡茶师看到大家食用完毕,便细腻地开始泡茶程序。第二种是在品茶间食用,比如像举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那个样子计划冲泡六道茶,可安排在三或四道茶后呈上茶食,食后继续泡茶品茶。第三种则是完成整个泡茶奉茶品茶过程之后,以食用茶点为压轴,然后才中场休息。

茶食的花色与份量于茶前、茶中、茶后各有不同细节,不可一视同仁,茶前点心最小最简单,茶中次之,茶后可以稍为丰富。茶前的茶食准备,要特别配接下来的好几道茶,其食物结构要酥软,不要浪费很多口水去融化,比如一片蒸红豆糕,一口地瓜泥,最好入口即化。茶间点心虽说可给多些,结构可以结实些比如纯巧克力片、炖莲子,亦要办得潇洒像路过的样子,勿让品茗者散了心以为茶会结束。茶后可用些较固体的茶食比如萝卜糕、干柿子慢咬细嚼,满口腔的香味与茶的韵味冲击成一条大合唱。所谓茶后用点心,不是指中场休息离开茶席而吃,它是归纳入茶会的其中之一程序,无论时辰、口感、份量都是属于该泡茶师不可分割的茶道风格。

 

  (875)

泡茶赏茶不依赖包装与名称/许玉莲/20180212

泡茶赏茶不依赖包装与名称/许玉莲/20180212

牛栏坑、马头岩的肉桂岩茶火红后,茶叶包装都一窝蜂印上牛肉、马肉字眼了,人们泡茶、喝茶前不是用心地看茶况赏茶叶,而是指着包装上“牛肉”二字就觉得很矜贵了。这个年代的白茶,不管青红皂白也都在包装印上老白茶三字,人们见字喝茶,茶叶生产年份及收藏过程是否清晰倒反成次要了。这很荒谬。

别将茶叶的包装及标签带上泡茶席,茶叶带回家后应该好好的照顾,不能就这样把茶叶摆着一边不管,以为当泡茶时拿出来即可。茶叶需要检查种类与状况的不同,然后采取不同方法存放,一些买回来的茶叶收在纸皮罐不适合,这时就要换进瓷罐或不锈钢罐给它密封,有时购茶量太多,就要分成几个小罐来装,以免每一次打开造成茶叶漏风,很多时候茶叶的商品外包装并不适于存放,适于存放的大概也不美。

即使一些茶叶的包装代表着矜贵显赫身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要把这些包装及标签卸除,把茶叶收放进自己泡茶要用的茶罐或用另外一张干净纸张包裹,这样喝茶才会喝得比较清静。在繁多商业资讯与故事包围之下喝茶,喝茶容易变得不再是喝茶。茶叶外包装上所展示的品牌、价格、传奇说词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经常在目眩神迷的情况下喝茶,人们的灵敏度会降低,感受力也会变得懒怠,无法将鉴赏力集中,养成一种习惯。

不将包装外观除掉,你在泡茶时就被它们影响了欣赏、爱茶之心,你将无法自主地爱任何可以爱、值得爱的茶,你将被如雷贯耳的“大牌茶”愚弄,喝到一些名气非常大的茶时,即使它表现得如斯坏,你都不敢相信它可以是一个品质不好的茶,你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说它不好。

泡茶要培养爱茶的心,爱茶包括读懂茶,读懂了,随手就可以购置一些好的茶(不一定贵)放在身边,把茶照顾好,不管它属于什么牌子、何等价格,爱茶的泡茶者都能够看清楚、喝明白它的本质,慢慢接触它,逮住它的灵魂来爱它。所以随时可就手边那几个茶来泡,不必去选一些特别有名气有故事包装的茶。

用自己泡茶的茶叶罐收茶入席,从此就茶论茶才会真正关心到茶的本身,从茶的外形、色泽、香味去认识它欣赏它,不要迷恋茶叶包装上的字眼如历史名称、代号、防伪条码、年份有多老、名人的签名或一些标榜冠军的比赛茶。这些都只是商业行为,并非品质保证,故泡茶时不能被自己的偏见蒙骗,以为凡是有标示、记号的茶皆好茶。你可以统统不要管它这些包装及标签,在冲泡之前,小心的看看茶叶一眼,想一想它们历经了怎样的一番过程才抵达至茶席上,这样你泡茶将泡得更愉快,像和老朋友相处。

泡茶要懂得直接欣赏这一壶茶,不要依赖茶叶的各种包装与标示,不要透过过去的经验,甚至于还不要强调茶叶的名字。这样你会喝得比较慢,也更意识到自己在喝着的香味。受限于包装、过去的经验是主观的;有了名字的茶,反而泡茶喝茶受限于你过去的记忆,没有欣赏到现在这一壶茶。别让包装骚扰了你的灵魂,看着现在这壶茶,闻之、嗅之、啜之、品之,默默地领受,又或说出你的心情与发现,这种用心的方式会让你泡茶泡得理智而缓慢,深刻而安逸。

 

  (1228)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特征与举办要领/文/蔡荣章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特征与举办要领/文/蔡荣章

 

一、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实施要领

1、此乃坐席式茶会,为呈现茶道艺术与欣赏茶汤作品而举办的茶会。

2、可分成上下两场,与会者可以欣赏两位茶道艺术家的茶道艺术及两款茶叶。

3、由茶道艺术家自设茶席,茶具、茶叶自备,席上不设助手(预备时可以)。

4、品茗者依抽到的席号先行入座,茶道艺术家在四锣声的引导下进场,品茗者起身迎接,相互行礼后坐下,开始泡茶。上下两场皆同。

5、设定每场的时间,时间到后以一声锣响告知。提早完成的茶道艺术家迳行回休息室休息,提早完成的时间不得超过五分钟。上半场时,品茗者暂留原处休息或阅读茶道艺术家提供的茶谱,待结束的锣声响起后才起身走动,换到下半场抽到的茶席;下半场时,品茗者则坐在原位,直到茶道艺术家出场接受感谢、主持人宣布结束茶会。

6、上半场结束的锣声响过后,茶道艺术家回茶席准备下一场的所需,然后尽速回休息室,不从事社交性的活动。整场结束后,茶道艺术家收拾茶具,这时才从事适度的联谊活动,直到约定的收场时间。

7、每场泡茶结束,品茗者将茶杯还回杯子原来放置的地方。茶道艺术家在杯子放回后,发放自备的茶谱,然后起身表示告退,品茗者起身行礼致谢。

8、为品茗者设置个人物品寄放处,席间不闲聊、拍照、用手机,不将纸笔或手放在泡茶席上,会前欣赏泡茶席时不拿取茶具、不坐在席上拍照。茶道艺术家设法让大家专注于泡茶、奉茶、品茶,不做茶叶与泡法的授课式讲解,除茶谱外不发放其他宣传资料或口头介绍。

9、每场开始泡茶后,迟到的品茗者不再入席。

10、主办单位事先通知着装规定,如□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1、上下两场的茶道呈现项目依主办单位的约定,程序与道数可依茶道艺术家个人所需调整。

 

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特征

1、以茶道艺术为主体,以品尝茶汤为最终目的。

2、“坐下来”专心泡茶、专心欣赏泡茶、专心喝茶。

3、邀请“茶道艺术家”来呈现茶道艺术,创作茶汤作品。

4、专心欣赏该茶的方方面面,不再分神去谈论如何泡茶,以及该茶的故事。

5、由水、茶、器、技、及美学、思想当纲,茶汤是最终作品,品水、茶食是衬托。不要掺杂非茶的事物。

6、茶道是口鼻的艺术,不是只看只听就算数。

 

 

  (990)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蔡荣章先生《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一书修订新版,旧版于2006年出版,旧版之雏形、纲目部分源自1984年出版的《现代茶艺》,《现代茶艺》一书的内容则是蔡先生于1980年至1983年间在报章撰写专栏以及在《茶艺》月刊撰写评论整理而得的结集。当时发表的这些文稿皆来自蔡先生自1980年起在陆羽茶艺中心授课所用的教材或上课时所说过的观念(当时属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很多观念正在整理,蔡先生有一些是先写后说,有一些是先说后写,也有部分来不及写的,学生依照他的口述做记录),那是一段对泡茶喝茶的状貌重新检视、用当代人的话说当代人的想法的时期。蔡先生所说所写皆跳脱既有框架,将茶道学习直接指向茶道最核心课题“如何泡好一壶茶”,并坐言起行实践起来。1981年创设“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同年创立“小壶茶法”,1982年创设“泡茶专用茶车”,1983年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根据这些实践所构造出来的茶道体系自此横空出世,在36年前是超前的,放在今天也是先进的。‘

这一套茶道体系在当时开风气之先的思考有:什么是泡茶?需讲求精准地把茶泡好,故反反复复从多个角度细述茶法。要在哪里泡茶?泡茶应设专门的空间来进行,故茶车的设计格局严谨、器物皆备。如何泡茶?泡茶应一丝不苟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完成,故有小壶茶法24则。喝茶时的做法?品茗应有欣赏境界、茶味需要用文字表达、品茶也需品水。谁来做这些事情?应有泡茶师,故此创立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为何而作?所以产生了泡茶师箴言——“泡好茶是茶人体能之训练,茶道追求之途径,茶境感悟之本体”,这份箴言成为当代的茶道价值观,从此时代翻新了一页。

它的翻新,包括重新注解茶叶是如何诞生的,因只有懂得茶之后,人们才能爱泡茶、喝茶。蔡先生用日常说话语气、用尊重常识的态度述说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种种工艺的定义,令读者不必死背书就能明白。他的讲解是整个的语言与腔调的翻新,是人对茶的生命关注点的翻新,他提出: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对晾青与萎凋进行分析)、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对发酵进行分析)等等具有强烈启发性的问题,让读者自己思考,然后恍然大悟。蔡先生整理的茶叶各种类,其做法如:“轻萎凋轻发酵”“中萎凋中发酵”“重萎凋重发酵”“重萎凋轻发酵”“重萎凋全发酵”等等,让读者一下子明白过来,制茶的真实情况是要灵活机动应付的,它是一个不断在变化中追求不变的历程,每个制茶者都要克服气候与环境的挑战,好维持他一贯要的茶叶风格。这种非教条式的制茶原理突破一般教科书的僵硬生涩感,读来满嘴生香,非常享受,而且,这些道理明白了就不会再忘记。

 

《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资料: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08-01

ISBN:9787101126075

 

 

  (899)

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蔡荣章

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蔡荣章

20181026《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那是一个素白的纸提袋,有一个提把,但上面什么都没有印刷,袋子里面装了两小纸盒,也是素白的,什么都没有印,也没有写什么字。打开小纸盒,里面是一个小罐子,罐子也是素白的,一点标记都没有。打开罐子,才知道是茶叶,可以认出是什么茶类,但是是这一类茶的什么茶名就不知道了。我想这其中必有诈,也不问这是什么一回事。等了许久,才开口道:“这是你的商品吗?” 他说:“是的”,“已经分发出去了吗?” 他说:“已经摆上多家经销商的架子了”,“卖掉没有?”,“卖掉一些了”,“顾客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问是什么茶、为什么不标识名称”,“店主怎么回答”,“喝了就是,先不管它是什么茶,直接从茶香、茶味去认识它”,“你真的这样教店长了?”,“真的”。我笑开了,“真是勇敢的茶人”。店长说:“有些顾客按捺不住,过几天还是回来问,我就提示他赏茶的心法,大部分的人都满意地回去了,有些人还再带一两罐回家。”

直接就茶的香、味来认识它、欣赏它,是最直接且真实的做法。如果事先就知道了什么茶,总难得毫无障碍地欣赏它,如果你知道了它是鼎鼎有名的某某茶,没有喝就涌上了一大堆的香与味,本来没那么好喝的茶,也因为它的盛名而增添了许多分数。如果再标注上是什么比赛茶的特等奖,本来不觉得怎样的,这下子也怀疑起了自己的水是不是不对劲,还是自己没有把它泡好。

茶的种类、级别非常多,一个名称是无法表达出什么的,依照这个名称去认识、去欣赏,就如同瞎子摸象。既然茶叶都已经来到面前,为什么不直接就它的身体来理解它、泡开来喝它,就它呈现的香与味来欣赏它?

很多茶是我们不曾喝过的,有些茶的名称我们虽然熟悉,但是它被制作得不是通常这个茶名所代表的那个样子,这时,如果喝来的品质好,我们是要因为它被做得不是那种茶应有的特征而说它不好呢,还是应该以独立的态度来品评它呢?如果都是就已有的茶名与这些茶名所显示的品质特征来欣赏它,那是画地自限。也对不起茶,茶本来就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哪能因为它长在那里,被冠以那个地方的茶名而非得是那个样子不可?

依循茶名去欣赏一款茶是不正确的喝茶法,就如同看一幅画,总是先看画的名称,然后才欣赏这幅画。为什么说是不对的赏画方式呢?因为是被作品的名称领导着去理解与欣赏。不能说:“我不知道它在画什么,叫我怎么欣赏”,真正看画的途径与喝茶一样,是应该直奔画的本身去体会的。看不懂往往是因为被别人带路带习惯了,突然没人带路就不知道要怎么走了。直接就画的线条与色彩来理解与欣赏,即使理解的与标示的名称不一样也没有关系的。画家就常说:我要表达的都画在作品上面了,为什么还要我订个名称?如果非要不可的话,我就叫它“作品28号”。听音乐也是一样的。

但是最后我还是补充了一句,这样“无名”的包装很符合茶叶欣赏的要领,也很有启发性,但是不符合商品标示的要求,要标示出商品的内容为“茶叶”,还要有生产者的名称与保质日期。字形与色彩柔和一点,一副无染的样子,让消费者意识到与茶为伍无需知道它叫什么。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