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一集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

第一集:2007年茶學院開創茶文化專業,課程安排的理論基礎

我是蔡榮章,1980至2007年,在民間從事了27年的茶文化教育工作,後來漳州科技學院在福建成立, 2007年開始我轉移到了該校茶文化系工作, 直到2022年結束教學生涯,總共花了15年的時間在學校的茶文化教育。

這一個季度要談論的話題是“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一共有十五集,向大家報告我如何在學校教育上,將茶文化轉化成具體的學科安放在茶文化專業的教學上。

    泡茶喝茶這件事情在生活中形成的種種現象就是我們說的“茶文化”,茶文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人們就會想到要研究它,看到別人泡茶喝茶,就想要跟著學習,於是在民間或學校就形成了一門或幾門的“學科”。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是怎樣變成人們學習的課程呢,最初一定會想到一門課程叫“如何泡茶”,開始泡茶後又發現對茶葉不瞭解是不行的,於是產生了“茶葉製造”、“茶葉識別”的課程,後來發現生產上的識茶與品飲上的識別不完全一樣,於是就分開成了評鑒與品賞兩個分枝,這個時候的泡茶也產生了“只是泡成茶湯”與“將它視為茶道藝術”的兩條途徑。學會了泡茶與喝茶,就想到要與大家共享的問題,因此開始探討如何舉辦茶會、舉辦各種場合所需要的茶會。泡茶喝茶時需要使用多種的器物,包括陶瓷、金屬、竹木等等,這個範疇形成了“茶之器”的課程。如何才能夠有好用又美觀的泡茶席呢?又形成了“品茗空間”的研究。到了把泡茶喝茶當作是一門藝術看待時,美學、藝術、哲學思想又成了人們必修的課程。歷代人們是怎樣運用泡茶喝茶的呢,“茶史”形成了茶文化的一門學科。不同地域與國度的人們是怎樣運用茶文化的呢,就形成了“茶文化比較”。民間與學校教育總是與產業相掛鉤的,茶文化的學科如果應用到茶產業上,自然發展出“茶業應用”的學問。

   以上所說的僅就“狹義的茶文化” 而言,因為“茶文化”所指的範圍更廣,諸如茶的政治、經濟、軍事、茶的民俗,我們說如何將茶文化變成學習與研究的學科,幾乎都只是就狹義的茶文化來說,也就是直接就製茶、賣茶、泡茶、喝茶而言,這些內容在學校就開設成了“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文化”、“茶葉行銷”等的專業,特殊的研究課題如茶馬政策、茶稅等只是放在研究生的研究課題上。

    從時間點來看,“茶文化”專業的設置是在“茶樹栽培”“茶葉加工”等專業之後的,也就是在現代茶文化復興掀起之後才發生,這時的茶文化課程安排如果在傾向於茶樹栽培、茶葉加工的創系主任手裏,課程的安排會是傾向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的,不太會把泡茶的課程擺在核心的地位;如果是在傾向於文史的創系主任手裏,課程的安排往往會傾向於古茶書選讀、茶文學、茶史的研究,也不會把泡茶的課程擺在核心的位子。再加上當時符合學校師資要求的泡茶課老師幾乎沒有,所以茶文化的課程安排是歪斜的。茶文化專業的課程應該是以茶湯為主要支柱,茶樹栽培專業是以茶樹為主要支柱,茶葉加工專業是以茶葉(製成品)為主要支柱,但是當時的“茶文化課程設計師”不敢將茶湯(泡茶)作為主體建築,當時的泡茶還只是被視為茶文化學科的雕蟲小技。

    2007年,漳州科技學院在福建創校,它要以茶產業、茶文化作為辦校的特色,我擔任了茶文化專業的創系主任。當時“茶文化”還不是教育單位法定專業目錄內的名稱,但是只有茶文化才比較恰當地表示了它的內涵,所以也就暫且使用了。我在安排課程的時候,是依廣義、狹義茶文化,以及狹義茶文化內還有茶道、茶道藝術的觀點,將泡茶課程放在中心的位置,往外的一圈才是製茶、識茶,再外的一圈才是茶席、茶會、茶史、茶文學,最外的一圈才是美學、藝術、茶道思想、茶道藝術、茶業應用。

    泡茶課是茶文化的基石,茶湯是茶文化的最終作品。

(171)

《无我茶会》中英文版编者序言/许玉莲

《无我茶会》中英文版编者序言

文:许玉莲

《无我茶会》是当代茶道研究工作方向的新一章,此书直接跳过一些仍然产生困扰的课题如:何谓茶道何谓茶艺?泡茶者的身份应命名为事茶或司茶?已经掌握一定茶道学识、拥有实践及专门从事茶道活动的工作者该被称为茶人好呢还是被称为大师好呢—-,此书作者蔡荣章先生率直的通过拥有完整系统的一个茶会作品,引领读者一步一步走入其茶会作品的茶道艺术内涵,将泡茶者(亦即此书作者)因茶会作品的创作升华成为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茶会作品二词之用,是蔡荣章先生的先见与期许,它让大众更加清晰知道,茶、茶道、茶道艺术的本质在哪里,让茶道艺术家理解自己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及该努力的方向,以及如何创作茶会作品。

我们认为茶道艺术应有的元素有:一.学术做基础,二.有情感和理念支撑它的内涵,三.有具体的形式将之呈献,四.被社会大众接受,并且喜欢、追随着重复做。这样它才会成为一件艺术作品。

以下讨论一.无我茶会的学术基础:读者可从《无我茶会-》第二章至第十章了解它有相当精密的一套科学方法,将茶会之前、之后或进行时的“什么、何时、何地、何人、为何、如何”的实际操作技艺一览无遗,甚至,到了一种即使无人教您您看文照做也做得到的细腻程度,它的内容包括“何时开始擦拭自己用过的杯子?不知道喝的是什么茶,可以问吗,可以赞美他吗?茶没泡好,可以做些补救措施吗?泡茶座位上有一只小昆虫在爬来怎办?可以走到景仰的人那儿要杯茶喝吗?”等仔仔细细的问题。人们得到答案后只需照做就能克服,茶会作品就会自动产生,参与茶会的人服从的是这件茶会作品的学术底蕴而不是因为它是谁发明的。

二.无我茶会的内涵:在《无我茶会》第一章茶会架构里说得非常清楚,作者通过这种形象化的程序来举办茶会,是为了表述人们内心敏锐的感情与强烈的理念谓之七大精神:无尊卑之分、无报偿之心、无好恶之心、求精进之心、遵守公共约定、培养默契体现群体律动之美、以及无流派与地域之分。

三.无我茶会呈现茶道内涵的具体形式:是在抛弃了多余的语言、色彩、器物、声音、茶类、茶法、地域、民族等的藩篱,而只锁定一个原则“泡茶、奉茶、喝茶”来完成。意思即当人们要反映心里真实之精神比如“无尊卑之分”:入座要抽签决定座位,不可选择位置或选人来奉茶或选择要喝什么样的茶。这份意念难以用说话表达,无我茶会就用一套精致的系统实施,并人人亲自用自己的身体做出来,将之体现出来让大家看得到这份茶道精神。《无我茶会》第一章茶会架构,开宗明义叙述了茶会进行时简单又强烈的形式要求:1.围成圈圈,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2.抽签决定座位3.依同一方向奉茶(向左或向右)4.自备茶具、茶叶与泡茶用水5.事先约定泡茶杯数、泡茶次数、奉茶方法,并排定会程6.席间不语。

四.无我茶会的被社会大众接受,并且喜欢、追随着重复做:读者可从第十一章茶会推广的方法及意义、第十二章茶会的简史、第十三章对外解说稿的内容了解无我茶会于1989年创设至今,自主性举办无我茶会的地区包括中国、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法国、义大利、新加坡、英国、汶莱、阿根廷等地,无我茶会被运用的次数不计其数,已经成为很多茶友学习泡茶享受茶道的途径。直至2015年,每两年一次的国际性规格无我茶会经已举办了15届,国际无我茶会持续举办的方法是让参与的各地区负责人自动成为每一届领队会议一员,自愿承办下一届。无我茶会在行政上贯彻“无”的精神:没有设立“管理总部”、不必申请或审核,无了诸多繁文缛节,减轻大部分人事负担,造就大家建立同样信念去做,这种“有之前的无”的茶道思想影响着近代二十年各地泡茶者对茶道的诠释。

《无我茶会》是以蔡荣章先生最初创办无我茶会的操作手册及《无我茶会180条》一书为蓝本,再加入蔡荣章先生经过二十五年实践无我茶会的实实在在功力,以干净清晰笔触书写无我茶会核心价值的十八篇最新力作(文章题目如下:无我茶会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无我茶会是大家一起参与的茶会、逍遥于茶会的广场、无好恶之心的真谛、无我茶会表现的茶道艺术、无我茶会错误最多的地方、无我茶会的“自由”与“法制”、无我茶会要义图、无我茶会又为茶道加了藩篱吗、无我茶会有用吗、无我茶会传播、无我茶会不只是一种茶会形式、无我茶会的四美、无我茶会的出生背景、从独饮到无我茶会、四学分的无我茶会课程安排、无我茶会对个人与群体的影响、制茶泡茶喝茶都在无何有之乡)集合而成。其观念的炉火纯青,看“无我茶会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一文:太过社交性也降低了对茶的专注,我们还提醒大家不必太关心喝到的是哪位茶友所冲泡的茶呢。其对茶道艺术的肯定,看“无我茶会表现的茶道艺术”一文:享用茶道艺术当是以茶会全场为对象,只怕大家太关注整场的演出效果而忽略了茶,事实上是极易导致这样结果的,所以我们提出纯茶道的理念,要大家把重心放在茶上,放在茶道艺术的核心上,只要这么做了,就是茶道艺术,而不是品茗环境艺术、不是泡茶艺术、不是道德艺术。大家会说:我不是在泡茶吗?没错,但这个前提必须充分把握住茶道的核心:茶,茶汤。

最后小结,茶会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它必须能使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的人们互相理解,产生共同感受,互相接受,并且溶入当地风俗人情,成为其追随者的生活态度,才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茶会作品。大前提是,这个茶会作品必须提供一套强而有力的系统,让系统自己说话,最好谁也不要拥有它,它会自己活出新生命。《无我茶会》一书以学术做奠基,以艺术为中心,发出叫人臣服的光芒,我们可预见,此书将成为茶道艺术研究的一部巨著。

编者于2022.05.05

Foreword : On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 Art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in the form of Tea Gatheringby RongTsang Tsai

Hooi Yoke Lien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 Art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in the form of Tea Gathering’is, literally, a new chapter in the research of the Way of Tea. It bypasses perplexing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the Way of Tea? And what is Tea Art?’, ‘Should a tea brewing personnel be described as a server or a master of tea?’, or ‘As for tea professionals with a rich knowledge of the Way of Tea, who put it into practice through various activities, should they be referred to as tea experts or tea gurus?’ Instead, the author cuts through these conundrums and presents a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system — his very own work of tea gathering — that leads readers right into the inner substance. This artistic manifestation in the form of tea gathering raises the status of a tea brewing personnel (in this case, the author himself) to that of an artist of the Way of Tea.

An artist of the Way of Tea, or tea artist in short, is a term impregnated with the author’s insight and aspiration.  It seeks to clarify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ea, the Way of Tea and the art of it; and in turn, to better equip tea artists with the qualities and efforts required of them. 

We maintain that a work of art manifesting the Way of Tea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four conditions: a) It is built on an academic basis; b) Its inner substance is supported by feeling and belief; c) It can be presented in a certain format; and d) It appeals to the masses, who in turn adopt the practice.   In this cas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fits the bill perfectly.

A)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s built on an academic basis: The best illustration is the content of this book . Chapters 2 through 10 explain to readers a well thought-out system in a scientific manner.  It discusses in great length the 5W’s and 1H (i.e. the ‘what’, ‘when’, ‘where’, ‘who’, ‘why’ and ‘how’)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tea gathering. Practical in approach, it is packed with details realised by such meticulous thinking to an extent that the procedure can be duplicated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an instructor or trainer.  There are plenty of issues addressed and points covered, for example, ‘When should one wipe clean the used teacups?’, ‘Could we ask to find out what is the tea being served? Is it acceptable to commend someone for a good brew?’, ‘Could we do something as remedy for poorly brewed infusion?’, ‘What should we do if a small bug crawls out of somewhere?’,or ‘How to address the need of public toilet and hygiene in an outdoor venue?’, just to name a few. The book, which provides all the answers the readers need to know about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s clearly academic in approach.

B) Sans Self Tea Gathering’s inner substance is supported by feeling and belief:  Chapter 1 illustrates the basic format of the tea gathering.  The author explains that this particular format is an externalisation of what people feel for and believe in. It embraces seven principles, namely, an absence of hierarchy; not expecting reciprocity;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 making an effort to achieve progressive improvement; following a pre-determined procedure; promo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of collective rhythm; and imposing no restriction as to the schools of thought or regional practices.

C)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can be presented in a certain format:  Dismantling the barriers of languages, colours, tea ware, sound, choice of tea, brewing methods, regional practices and ethnic origins,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s accomplished upon a single belief — namely ,‘brewing, serving and taking tea’.  This means that whatever people do at the tea gathering would reflect what they actually feel. Take the principle of‘an absence of hierarchy’ as an example. To realise this, seats are determined by random drawing of lots; one cannot choose the place to sit,  the person to serve tea to, or the kind of tea to take.  Where words do not suffice to explain the concept, it is more than compensated for by the carefully devised format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By participating, everyone can experience the essence of the Way of Tea with its externalised representation. Chapter 1 clearly describes the simple yet impactful feature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 participants are seated in a circle – everyone brews, serves and takes tea; b) seats are determined by drawing lots; c) tea is served in one direction (to one’s left or right); d) participants bring along their tea ware, tealeaves and water for brewing; e) the number of cups and brewing, and the way of serving are agreed upon beforehand, and the event flow is pre-determined; and, f) no talking is required throughout the tea gathering.

D)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ppeals to the masses, who in turn adopt the practice: Chapter 11 (‘Promoting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d its Meaning’), Chapter 12 (‘A Brief History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d {0>第十四章  无我茶会解说稿<}0{>Chapter 13 (‘The Presenter’s Script for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cover the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990 and the 15 international Sans Self Tea Gatherings organised to date. The person-in-charge of each country/territory’s event automatically become part of the pool of organising members. They take turn to organis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s of various natures on a voluntary basis. These countries/territories include Taiwan, Hong Kong, China, Japan, Korea,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rance, Italy, Malaysia, Singapor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Brunei, among others.  As far as administration is concerned, it realises the spirit of ‘nothingness’ — as such, there is no centralised management body or headquarters; no application or validation required; and no unnecessary formalities. Everyone involved in organising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s guided by the same belief. This emphasis on resetting to ‘a state of nothingness before rebuilding something’ has been a major influence on tea brewing personnel’s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worldwide for almost two decades.

The book was written based on the author’s original guide on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lso included in this new edition are 17 articles representing the core value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he titles of the articles are: ‘Why is tea served in one direction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requires full participation of all’, ‘Feeling free and easy at the Tea Gathering’, ‘The true meaning of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 ‘The art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as expressed by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he question on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with the most wrong answers’, ‘Balancing “Freedom” and “Confinement”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t a glance’, ‘Does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dd yet another barrier to the Way of Tea?’, ‘Is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 “freewheeling” or a “disciplined” occasion?’, ‘Does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serve a purpose?’, ‘Changing of its name in English to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Spring, 2012)’, ‘A dialogue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his students’,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s more than a form of tea gathering’, ‘Some people say that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s beautiful’, ‘The birth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 From tea for one to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d ‘Making, brewing and taking tea in a Land of Nothingness’) . These were penned by the author in a clear, succinct and unequivocal manner based on 25 years of experience working on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he concept has been perfected over time.  In his article‘Why is tea served in one direction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engross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 would distract our attention from tea, and reminds us not to be too mindful of which fellow participants have brewed the tea we are taking. Meanwhile, the author makes it clear in the article ‘The art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as expressed by Sans Self Tea Gathering’that while the tea gathering is a total experience, one should not place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event at the expense of the tea infusion. As such, the concept of the ‘Quintessential Way of Tea’ has been proposed. This helps bringing our focus back to the tea infusion, which is at the core of this art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The tea gathering will not be mistaken as an art of tea drinking environment, tea brewing or even moral enlightenment. You may say, ‘Well, ain’t I making tea just the same?’  True, but the pre-requisite is a realisation that tea, the infusion, is at the heart of the Way of Tea.  

To be a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at survives the test of time, tea gatherings would have to generate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 achieve mutual acceptance, and bring about common feeling among peopl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spea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from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and embracing different cultures. These tea gatherings need to be fu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lifestyle of the local communities.  Proprietorship is not recommended in order for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o continue its evolution.   Artistically-oriented with a solid academic basis,‘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 Art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in the form of Tea Gathering’is poised to become a research tour de force on the Way of Tea.

Hooi Yoke Lien

2022.05.05

【新书出版】

书名:《 无我茶会 》中英版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木言社

■出版日期:2022/9

■ISBN: ISBN 978-967-18068-1-4

■语文:简体中英

■页数:400pg4C

■开本:65寸 X 8.75寸

■装帧:平装

■上光别:Matt Lamination

新书上市/《无我茶会》2022年中英版/作者蔡荣章
▄无我茶会创人蔡荣章自1977年开始做茶文化工作至今45年
▄无我茶会自1990年创立至今32年
▄共出版过4种语文(中、日、韩、英)的7个版本
▄操作细节共199条,提出7大精神
▄10多个国家地区举行过,包括台湾、韩国、日本、星加坡、马来西亚、汶莱、英国、意大利、法国、美国、中国等
▄举办超过 10000多场次
▄曾参与人次达500000多
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的名称,蔡荣章先生将其思维与行动的款式写成《无我茶会》这本书,是当代深具影响力的茶道思想。

马上链接网购:
1/有店网路书店: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2715908

2/紫藤:https://www.purplecane.my/SalePage/Index/258855

3/大将:https://bookstore.mentor.com.my/product/wuwochahui/

4/台湾经销处:陆羽茶艺中心,台北市衡阳路64号3楼
联络电话:(02)2331 6636

5/台湾经销处:出色出版社,新北市新店区宝兴路45巷6弄5号6楼
联络电话:(02)8914 6405

6/马来西亚联络处:许玉莲茶道院  hooiyokelien@gmail.com

7/ 台湾联络处:现代茶道思想研究所 rongtsang@hotmail.com

(138)

《无我茶会》中英文版作者感言/蔡荣章

《无我茶会》中英文版作者感言

文:蔡荣章(《无我茶会》创办人,书作者)

无我茶会1990年创办,当需要用英语对外解说时,总觉得没能把茶会“七大特殊做法”在茶道上赋予的精神说明清楚,尤其是遇到有关美学与艺术性的问题时,所以一直想要找个能用英文说明得清楚而且文学性优雅的人,许玉莲老师在马来西亚找到了Katharine Yip,她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负笈苏格兰苏灵大学,获得公共关系理学硕士,现在在吉隆坡从事专业的中英翻译工作。2011年是许老师与我创办“现代茶道思想”网(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的年份,因为有了Katharine Yip帮忙英译,决定逐步将我写的茶道思想性文章翻译成英文发表在茶网上。Katharine Yip在英译了我多篇茶道思想的文章后,诸如:茶永远有其苦涩的一面、茶道空寂之美、茶道上纯品茗的抽象之美,我就放心地觉得有了个可以转述我茶道思想的人,于是邀请她翻释《无我茶会180条》,后来该书增版了,也请她继续翻译增加的部分。所以《无我茶会》中英文版的动工是从2011年开始。

我一直苦恼着音译“无我”成“Wu Wo”是不是让英语国度的人不能一眼看出它的意义,Katharine Yip帮忙从莎士比亚的戏剧“皆大欢喜”中找到了Sans这个字。我又不喜欢原先将“茶会”翻译成“Ceremony”,于是她就把无我茶会英译成了Sans Self Tea Gathering。2012年春,无我茶会的英译就正式改成了Sans Self Tea Gathering。

好几年的时间,《无我茶会》中英文版与几家出版社谈过出版事宜,惟中英对照书的审稿程序相当繁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克服方案,出版计划一直延宕了下来。许玉莲老师看到我郁郁不乐,于是于2019年11月自告奋勇地说要在马来西亚找她认识的“木言社”出版,她亲自操持编辑工作,中英文的校对则与原英文翻译Katharine Yip一同执行。

许玉莲老师希望《无我茶会》中英文版出版得有声有色,乃邀请了马来西亚音乐界很有成就的演唱家友弟女士为无我茶会作曲并歌唱,她要把歌谱印在《无我茶会》中英文版的封底上,使得无我茶会能以不同的语言与声音传播。友弟,1987年出道为词曲创作歌手,目前是马来西亚音乐界代表人物之一,许老师希望就无我茶会的七大特殊做法与七大精神直接谱曲,要我提供歌词,这样的作曲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就是要依着茶会的进度前行,友弟接受了挑战。首先许老师让友弟了解无我茶会的种种,而且让她喜爱这样的茶会形式。歌曲完成后,她录制音频让我们试听,我们都感到意外地惊喜,友弟将《无我茶会歌》款款唱来,好像你就照着她唱的去做就是了。

2020年,本来是规划好无我中英书的出版、无我茶会歌的专辑发行,还计划在多地举行新书发表见面会,奈何时值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无我茶会歌与书的编辑工作都缓慢了下来,2020年11月,“无我茶会歌”出炉了,我们决定不出专辑,改为在网络上无偿发表,于是“无我茶会歌2020年版”于2020年12月1日在网上进行首发式。

《无我茶会》中英文版后期的审校、修订中,木言社曾翎龙社长协助我们讨论了如何将书运到境外销售的问题,许老师一向不理人间煙火,不懂销售,这次居然不明真象地承接了这项工作,我不敢说是不是无我茶会感动了她。这是漫长的出书历程,从2011年的动工到2022年的出版,整整花了十年的磨剑时间,最初许老师说她不懂如何将文章贴上网站,但是仍然用了一台小手提电脑摸索着去做,把眼睛都弄得发花,如今“现代茶道思想网”已是类似一间藏书丰硕的茶道图书馆。今《无我茶会》中英文版又在她的用功之下产生,这种追求美好的举动、而且她知道美好在哪里,是她叫人心悦诚服的地方。

即将于2022年9月出版的《无我茶会》中英文版,是采用简体中文出版,希望改天能再出版繁体中英文版。无我茶会一向就有很多不同地区与国家,如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等的茶友学习,除了曾授权出版日语、韩语的专书之外,我们现在希望建好英文的传播桥梁。这是从无我茶会创办元年1990年至今叙述得最完整的一次,我是把它当作一派茶道体系看待,后来觉得也确是不单只有书上开头所说的“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的形式”,它的确是茶道的一种思维与行动的款式,让我们买一本共同来享用它。

作者于2022年7月25日



The Author’s Message

Tsai, Rong-Tsang

When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was conceptualised in 1990, there was a need to communicate its seven unique features to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s. This was crucial for articulating ideas related to the aesthetics and the arts.  I was hoping to get someone to deliver this in a clear and concise manner while adding a literary flavour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Thanks to Professor Hooi Yoke Lien, I found the person in Kuala Lumpur-based translator Ms Katharine Yip, who was an arts  gradu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held a master’s degree in public relation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cotland.  When Professor Hooi and I started a portal on the contemporary view of tea (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in 2011, we sought Katharine’s help in translating  some of my articles.   Her translation, including “There is always Bitterness in Tea”, “The Beauty in Emptiness and Solitude” and “The Pure Abstract Aestheticism in Tea Drinking”, assured me that things were in good hands. I felt relieved that my thoughts on the Way of Tea would be communicated appropriately.  Katharine went on to translate “180 Entrie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d some additional text in 2011, which effectively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ition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 was hesitant about naming it “Wu Wo Tea Ceremony” as the term “Wu Wo” might puzzle English speakers. Katharine addressed the issue by coining the nameSans Self Tea Gathering”. Sans, an archaic French word meaning “without”, was popularised by some famous  literary works, including William Shakespeare’s comedy “As You Like It”. Meanwhile, replacing “Tea Ceremony” with “Tea Gathering” was to better reflect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y. In the spring of 2012 the nam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was adopted.

There were hurdles along the way.  Manuscript verification of the Chinese-English edition proved to be more complicated than was thought. We had talked to several publishers but to no avail.  Understanding my frustration, Professor Hooi took the initiative to approach Malaysia’s Wood Talk Publisher. Besides, she stepped into the role of managing editor, and proofread the bilingual text along with Katharine.

To celebrate the launch of this new edition, Professor Hooi invited accomplished Malaysian singer Ms Yudi Yap to compose and perform the anthem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he sheet music of which was printed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 book.   An icon in the Malaysian music scene, Yudi is a songwriter, lyricist and singer with her music career stretched all the way back to 1987.  Professor Hooi was determined to hav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s Seven Unique Features and Principles incorporated into the lyrics, a task she assigned to me. A song would be a great way to open up a new dimension, but creating music for such lyrics was a challenge. We were glad that Yudi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Professor Hooi took her through the format and practice until she warmed to it.  It was a pleasant surprise when Yudi shared the audio tape with us — her melodious rendition not just transported us to but also guided us through a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with ease and poise.

The book launch and song release was to be held at multiple locations in 2020. Unfortunately, COVID-19 disrupted the editorial work and song production. Recording was eventually completed in November, 2020. Officially launched on 1 December, 2020, “Anthem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2020” was released online for free; there is no album planned for now.

As the bilingual text was being reviewed, Wood Talk Publisher’s President Mr Chen Lin Loong brought up the topic of overseas book sales. Oblivious to business dealings, Professor Hooi nevertheless volunteered to take charge of this. I was not entirely sure whether it was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or the decade-long publishing process that had inspired her launch into uncharted waters. To begin with, Professor Hooi is not easily discouraged by challenges. She would squint at the small screen of her laptop, navigating the technological maze and posting articles online at our website’s fledgling stage.  Today, 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is a treasure trove of the Way of Tea. The Chinese-English edition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forged over twelve years is due in no small part to Professor Hooi’s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Indeed, her intuition about life’s true delights and the unwavering pursuit of them is admirable.

The bilingual edition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launched in September 2022 is in English and simplified Chinese; it is hoped that a bilingual edition in English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be published in future.  Over the years,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has gained a following among tea aficionados in, among other regions and countries,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Japan, Italy, Malaysia, Singapore and France. With the book now available in English (in addition to the Japanese and Korean editions published earlier),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get closer and build more bridges.  The book is by far the most comprehensive written work on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since its creation in 1990.  Back then, I envisaged a school of thought pertaining to the Way of Tea. Sure enough, it has developed into a mode of thinking and action more than a mere form of tea gathering.  I hope you will get a copy and share a good read with us.

July 25, 2022

【新书出版】

书名:《 无我茶会 》中英版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木言社

■出版日期:2022/9

■ISBN: ISBN 978-967-18068-1-4

■语文:简体中英

■页数:400pg4C

■开本:65寸 X 8.75寸

■装帧:平装

■上光别:Matt Lamination

新书上市/《无我茶会》2022年中英版/作者蔡荣章
▄无我茶会创人蔡荣章自1977年开始做茶文化工作至今45年
▄无我茶会自1990年创立至今32年
▄共出版过4种语文(中、日、韩、英)的7个版本
▄操作细节共199条,提出7大精神
▄10多个国家地区举行过,包括台湾、韩国、日本、星加坡、马来西亚、汶莱、英国、意大利、法国、美国、中国等
▄举办超过 10000多场次
▄曾参与人次达500000多
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的名称,蔡荣章先生将其思维与行动的款式写成《无我茶会》这本书,是当代深具影响力的茶道思想。

马上链接网购:
1/有店网路书店: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2715908

2/紫藤:https://www.purplecane.my/SalePage/Index/258855

3/大将:https://bookstore.mentor.com.my/product/wuwochahui/

4/台湾经销处:陆羽茶艺中心,台北市衡阳路64号3楼
联络电话:(02)2331 6636

5/台湾经销处:出色出版社,新北市新店区宝兴路45巷6弄5号6楼
联络电话:(02)8914 6405

6/马来西亚联络处:许玉莲茶道院  hooiyokelien@gmail.com

7/ 台湾联络处:现代茶道思想研究所 rongtsang@hotmail.com

(181)

《无我茶会》中英版译者感言/叶德明

《无我茶会》中英文版译者感言

文:叶德明(英文翻译者)

随蔡荣章老师学茶少说也十年了。

虽然还没有机会跟老师一起泡茶、奉茶和品茶或听他现场授课,但老师的文字就如一道道精心冲泡的好茶,让我不只啖出了茶的滋滋味味,也一点一滴地领悟茶道的内涵和茶人的期许。

从生涩、迟疑、领会到怡然,这也许是十年来翻译蔡老师茶道文章的心路历程。

译者不一定有机会了解原作背后的理念和思维。能循文字在逾十年间追随蔡老师的茶道足印,接触不同的茶文章并思考字里行间的含义,此经验也只能说是可遇而不可求。

为老师翻译的文字作品涵盖知识技法、观点感想,茶人茶事等;再来,就是无我茶会这个‘无中生有’的完整茶道概念。

从无到有,不只是无我茶会的特色也是蔡荣章老师从构思到推动无我茶会的写照,通过文字在《无我茶会》一书内有详尽记录。有了文字,还得跨越语言的藩篱才能让它传得更广更远,这促成了此书多个译本,英译版本为其一。

虽说茶是普世同享的饮料,但在不同文化的投射下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茶道天地宽广,要在两种语言里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来表达茶道精神是不太可能的。 作为本书的英译者,除了字义层面外,我也探究作者的寄意,以便更精准地呈现无我茶会的里里外外,好让读者感受它的独特之处。

‘从无到有,有无互替’的核心观念,单向奉茶的 ‘无所为而为’’,将茶安放在‘无何有之乡’的独特视角,凡此种种,都渗透着儒道禅等东方哲思。对我来说,让这些观念、做法和视角通过另一种语言如实重现是个重要任务。因此,《无我茶会》翻译过程中的每个考量和决定都循着这个方向走。

让我以本书第173条 ‘制茶泡茶喝茶都在无何有之乡’ 的开端句为例,加以说明。

原文是“无何有之乡是说这世间本无可以阻挠你的事务,是可以自由发展的。”

译文是“Negative as its connotation may seem, the term Land of Nothingness could be understood differently. It may refer, figuratively, to a place devoid of any interference — a condition that renders it conducive to unadulter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sation of growth to come.”

‘无何有之乡’一词出自庄周《庄子·逍遥游》,蔡老师引此描绘一个可以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自由发展的境界,并以此导入茶的整个生命周期。

将无何有之乡译为 ‘Land of Nothingness’ 是要点出‘无’的境界, 并呼应无我茶会 ‘有’(being) 与‘无’(nothing) 循环不息的特质。

 ‘Nothingness’ 一字在英语中带有负面含义。例如,剑桥词典将之解释为 “a state where nothing is present, or where nothing exists that is important or gives meaning to life” (意即一切都不存在的状态,或没有任何重要或赋予生命意义的事物)。

要让英文版读者走进《庄子・逍遥游》的语境,我决定以 “Negative as its connotation may seem, the term Land of Nothingness could be understood differently” 作为本条开端。这有别于原文的安排,用意在于提醒英译本读者即使The Land of Nothingness 有其负面含义, 此词在《无我茶会》内的解读和他们所认知的或熟悉的有明显差别。

下接  “It may refer, figuratively, to a place devoid of any interference” ,借此解释The Land of Nothingness在这语境中是指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地方,再来就是按原文翻译成 “– a condition that renders it conducive to unadulter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sation of growth to come” 以带出“这世间本无可以阻挠你的事务,是可以自由发展的”的意思。

翻译《无我茶会》是一次难得的经验。我期望过程中的每个考量和决定都有助《无我茶会》跨越文化界限,让英译本读者获得与原中文版读者相似的体悟。

文字让我与茶结缘,而茶意也在反复推敲中渗进文字里去。

译者于2022年07月23日

The Translator’s Message

Katharine Yip

It has been more than ten years since I began learning about tea from Master Tsai.  Although I have never attended his classes, I have gaine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 of Tea and an insight into the aspiration of a genuine tea master through his writings. 

Translating Master Tsai’s tea articles is a decade-long journey of discovery. Feeling inadequate at the start, I have become more confident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 as time passes.

Translators don’t always get to explore the thinking behind the source text.  Following the author’s writing footprints over time is one of my most cherished experiences.  I was engaged to translate a book on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fter completing some translation assignments on Master Tsai’s  thoughts and opinions.

Master Tsai is committed to nurturing and promoting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 unique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he has created. There is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is in the book,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several languages to help spread the concept and format internationally.

A favourite beverage enjoyed the world over, tea is infused with symbolism. It may mean different things to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Conveying the author’s intended meaning in another language is a challenge; when done correctly, it will communicate the same message and deliver the same reading experience to non-Chinese speakers.

Having said that, concepts such as “an unending cycle of being and nothing”, practices such as offering tea in one direction “to eliminate the expectation of reciprocity” and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tea being in the “Land of Nothingness” are rooted in Eastern philosophies; they may not readily resonate with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My priority was to carry these concepts, practices and perspectives across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vides.

Take the opening sentence of Segment 173 “The Land of Nothingness: where tea is produced, brewed and taken” as an example.

“无何有之乡是说这世间本无可以阻挠你的事务,是可以自由发展的。” was translated as “Negative as its connotation may seem, the term Land of Nothingness could be understood differently. It may refer, figuratively, to a place devoid of any interference — a condition that renders it conducive to unadulter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sation of growth to come.”

The phrase “无何有之乡” (literally “The Land with Complete Absence of Everything”) traces its origin to “Zhuangzi·Free and Easy Wandering” by Chinese philosopher Zhuang Zhou. Master Tsai has used it to describe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unhindered development is possible with the absence of intervention. More specifically, this condition benefits tea throughout its life cycle.

“无何有之乡” was translated as “Land of Nothingness” to create a link to the concept of “an unending cycle of being and nothing” inherent in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However, the word “nothingness” may have a negative connotation. For example,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defines it as “a state where nothing is present, or where nothing exists that is important or gives meaning to life”.  

To put the author’s intended meaning into perspective, the segment begins with “Negative as its connotation may seem, the term Land of Nothingness could be understood differently. It may refer, figuratively, to a place devoid of any interference – ” . The use of explicitation is a means to address possible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underline the context that will connect the readers with the author.  

Translating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s an opportunity hard to come by.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help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ranscend borders, cultures and languages.

2022-07-23

【新书出版】

书名:《 无我茶会 》中英版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木言社

■出版日期:2022/9

■ISBN: ISBN 978-967-18068-0-7

■语文:中英

新书上市/《无我茶会》2022年中英版/作者蔡荣章
▄无我茶会创人蔡荣章自1977年开始做茶文化工作至今45年
▄无我茶会自1990年创立至今32年
▄共出版过4种语文(中、日、韩、英)的7个版本
▄操作细节共199条,提出7大精神
▄10多个国家地区举行过,包括台湾、韩国、日本、星加坡、马来西亚、汶莱、英国、意大利、法国、美国、中国等
▄举办超过 10000多场次
▄曾参与人次达500000多
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的名称,蔡荣章先生将其思维与行动的款式写成《无我茶会》这本书,是当代深具影响力的茶道思想。

马上链接网购:
1/有店网路书店: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2715908

2/紫藤:https://www.purplecane.my/SalePage/Index/258855

3/大将:https://bookstore.mentor.com.my/product/wuwochahui/

4/台湾经销处:陆羽茶艺中心,台北市衡阳路64号3楼
联络电话:(02)2331 6636

5/台湾经销处:出色出版社,新北市新店区宝兴路45巷6弄5号6楼
联络电话:(02)8914 6405

6/马来西亚联络处:许玉莲茶道院  hooiyokelien@gmail.com

7/ 台湾联络处:现代茶道思想研究所 rongtsang@hotmail.com

(174)

蔡荣章《无我茶会》简体中英文版/2022.09

【新书出版】

书名:《 无我茶会 》中英版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木言社

■出版日期:2022/9

■ISBN: ISBN 978-967-18068-0-7

■语文:中英

【内容简介】:

“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20世纪1990年由蔡荣章先生创办;《无我茶会》也是一本书,蔡先生通过无我茶会的特殊做法来叙述他茶道的思维与内涵。“无我茶会”可玩、《无我茶会》可读,是一件挺有趣的事。

无我茶会以抽签决定座位,提醒人们无尊卑之分。没有找寻〝好座位〞的烦恼,没有学术、地位、财富、相貌的顾虑,大家一起泡茶奉茶品茗。

坐定后,摆设自己的茶席,茶具茶叶都是自备,而且主办单位不能设限,提醒人们不要有流派与地域之分。

什么时候开始泡茶、什么时候开始奉茶,没有人指挥,一切依事先排定的程序来做,这表示要遵守公共约定,而且配合大家的进度。当大家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很有节奏地进行着,没有人发号施令,你发现了春去夏来、夏去秋来也没有人指挥,你知道秋天过后就要把冬衣棉被找出来,你知道人老了就会死亡,你坦然面对这一切。

泡好了茶要依一定的方向奉茶,如果约定往左,每人都要往左奉茶,这时喝到的茶便是来自右边,提醒人们放淡报偿之心。

除了喝别人奉来的茶,也喝自己的一杯,确定自己把茶泡好了没有,提醒人们要有精进之心,不要老是觉得自己的最好。

品尝别人奉来的茶,不要排斥没有喝过或原本不喜欢的茶,不要养成好恶之心。

奉茶时想要冲出约定,到别处去奉茶,社交一番,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你发现割舍了多余的应酬,你的人际关系并不会遭受破坏,你知道如何凝聚精力,发挥更大的效用。

“无我”被解释为“懂得无的我”,在谈到无我茶会的特殊做法与精神时,经常提到“有之前的无”、“有复归于无的无”、“将有视为无的无”。我们利用无我茶会提醒人们理解无、实践无。

在〝无〞与〝有〞间,我们只说到抛弃了这个建构了那个,但事实上,新的〝有〞也可以抛弃的。我们要掌握自己,掌握自己下一秒钟起的新生命,自己希望新生命是怎样的就建构那样的有,新的〝有〞要在〝无〞的土壤上才能生长。无的观念很重要,无的作用很重要,它可以改变命运,可以重新塑造命运。无我茶会就是体认〝无〞的茶会,〝我〞作为主体,作为对〝无〞的衡量标准,〝无我〞不要连在一起作为一个词语使用。

新书上市/《无我茶会》2022年中英版/作者蔡荣章
▄无我茶会创人蔡荣章自1977年开始做茶文化工作至今45年
▄无我茶会自1990年创立至今32年
▄共出版过4种语文(中、日、韩、英)的7个版本
▄操作细节共199条,提出7大精神
▄10多个国家地区举行过,包括台湾、韩国、日本、星加坡、马来西亚、汶莱、英国、意大利、法国、美国、中国等
▄举办超过 10000多场次
▄曾参与人次达500000多
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的名称,蔡荣章先生将其思维与行动的款式写成《无我茶会》这本书,是当代深具影响力的茶道思想。

马上链接网购:
1/有店网路书店: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2715908

2/紫藤:https://www.purplecane.my/SalePage/Index/258855

3/大将:https://bookstore.mentor.com.my/product/wuwochahui/

4/台湾经销处:陆羽茶艺中心,台北市衡阳路64号3楼
联络电话:(02)2331 6636

5/台湾经销处:出色出版社,新北市新店区宝兴路45巷6弄5号6楼
联络电话:(02)8914 6405

6/马来西亚联络处:许玉莲茶道院  hooiyokelien@gmail.com

7/ 台湾联络处:现代茶道思想研究所 rongtsang@hotmail.com

(286)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8集: 茶道是透過正在沖泡的茶葉呈現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8集: 茶道是透過正在沖泡的茶葉呈現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十二集。

茶道的呈現要有三個大前提,第一是要有好的茶葉,第二是要忠實地泡出茶湯,第三是要注入泡茶者的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這三項的具備是“茶道”成就的必需,如果只是第一項,是制茶界的要求,如果只是第二項,是泡茶界的要求,如果只是第三項,沒有跟第一第二項結合,那也只是“說茶道”,要與第一項第二項相結合,也就是透過茶葉(含茶湯)來呈現,才是“茶道創作”。

沒有好的茶葉可以呈現茶道嗎?不可以的,只是振興茶產業都做不到,因為大家喝得不愉快,喝得身體不舒服,誰還要持續地買茶來喝?沒有好的茶葉,泡茶的人也得不到安慰,沒有人會讚賞他泡的茶,即使欣賞他的泡茶美感,到了喝茶的時候,原本的興致也一下子被掃落了。況且也培養不出好的泡茶能手,誰會僅是為“泡茶動作”而泡茶,一定是有美妙色香味性的茶湯做目標的。

有了好的茶葉,但是泡茶者無法忠實地泡出它的品質,也是無法達成詮釋與享受茶道的。無法忠實泡出茶的品質,表示泡茶者應用茶道媒介的能力不夠,這裏所說的茶道媒介就是茶葉,應用茶道媒介的能力包括泡好茶,得出能忠實呈現茶葉品質的茶湯,因為我們要利用這些美好的色香味來詮釋茶、享受茶葉與茶道;另外還包括靈活運用茶湯品質來表現想要表現的茶道意境。

只是有好的茶葉,也能泡出好的茶湯,但是沒有泡茶者在這個泡茶、奉茶、喝茶的過程中加進去茶道的思想與茶道的意境,結果也只是把茶泡了、把茶奉了、把茶喝了,沒有這些動作活生生的精神面貌。這活生生的一面是因為它有“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意志支撐”,而且因為“它在呈現一個意境”,這個意境可能是泡茶者自身的個性使然,也可能是泡茶者有意要塑造的內涵。前面所說的“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意志支撐”有如:泡茶者深知水溫的重要性,而且知道怎樣的水況代表著怎樣的水溫。另一項所說的“泡茶者有意塑造的內涵”有如:泡茶者對茶的色香味特別感到興趣,於是他特別要把茶道五彩繽紛的口鼻藝術呈現出來。

泡茶者想要呈現的意境是該壺茶在該茶席上所能呈現的意境,不是泛指茶道的意境,否則很可能變成泡茶者泡著A茶,但是他訴說的意境卻是“普天下之茶”,也可能泡著的是不怎麼好的B茶,但他描述的是“歌頌著極高品質的C茶”,這些都造成了文不對題的茶道,也是脫離了自己所使用的媒介,而變成了僅是在說茶道。這個現象還容易發生在不常喝茶的泡茶者,他平時不常喝茶,但對茶事、茶文化的種種卻是知識淵博,談起茶道頭頭是道,但是我們希望的茶道作品是要與所沖泡的茶葉綁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強調要有好的茶葉、要有泡好茶的能力、要能在泡茶奉茶喝茶之間注入自己的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脫離了正在沖泡的這壺茶就不是這壺茶、這款茶的茶道,也不是這壺茶、這款茶的茶道藝術。

別人泡茶,自己作為品茗者,也一旁從事這壺茶、這席茶會的講述者,都是屬於“說茶道”的範圍。“茶道作品”是指泡茶的人親自泡茶,並把自己的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注入泡茶奉茶喝茶之中,這才是泡茶者的一件作品。將“作品”剔除在一旁,即使泡茶的人再次講述原來的這次泡茶,也已經不是屬於茶道的創作。我強調親自泡茶奉茶喝茶才是這次茶道的本體,茶道的美、茶道的境才有存在的着落點。

(141)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7集: 茶道之美被欣賞的途徑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7集: 茶道之美被欣賞的途徑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十一集。

我說泡茶就是茶藝或茶道的簡稱(這裏的茶藝等同於茶道),泡茶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簡稱。有人不同意,認為泡茶只是泡茶,哪能代表茶藝或茶道,否則那茶藝的藝、茶道的道跑到哪里去了。說這話的人不知道我們所說的茶藝就是泡茶的藝、茶道就是泡茶的道,是指茶的本身,不是要找些其他的藝術加在泡茶裏面才叫茶藝,也不是要找些哲理加在泡茶裏面才叫茶道。說這話的人進一步還會質疑茶中有藝、茶中有道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不用懷疑。

泡茶、奉茶、喝茶是茶道表現在外的有形動作,這些動作組合起來就構成了茶道的這座“建築物”。我們常看到的茶道是秀氣的、是優美的、是陰柔的,我們看慣了這樣的茶道建築,會誤會以為茶道就是仙女們的小屋,結果男人就不好意思也擺上一席去泡茶了。我們常看到的茶道,泡茶的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泡茶的動作也都是秀裏秀氣,使用的茶壺茶杯也都小巧可愛,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童話世界裏的精巧世界。泡茶奉茶喝茶的動作都是那麼優雅,想要把茶一口喝掉好像是犯忌的樣子,也讓人想起了從來沒有發生過戰亂的世外桃源。茶道是不是長成這個樣子的呢?茶道能不能把它蓋成高樓大廈呢?能不能把它建构在洞窟裏面呢?能不能是一間茅草屋、能不能是一件碉堡的結構?

賞心悅目的茶道是我們常接觸到的茶道,它是柔和優美的,不管女人還是男人都可以這樣表現,但是如果一個女人或男人想到的茶是孤獨與淒涼的,他能不能表現出茶道的這個面目呢。如果一位泡茶者體會到茶有另外一層冷酷、枯寂的個性,他能不能不要把茶泡得那麼苦澀就能表現出那樣的境界呢。茶道的境界是要在泡好一壺茶的情況之下表現的,要把茶湯泡到適當的稠度、強度,而且水中的各種成分又是那麼協調,在這樣的不失“品飲”的情況之下,把“情”表現出來。不只是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情,泡茶的人自身也有不同的情,泡茶的人也可以借當下的這壺茶來表現他所要創作的情。

這些“情”是如何建構成的呢、這間茶道建築是如何建構成的呢?它是以泡茶奉茶喝茶為骨架,成就了這座建築的形態,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一間茅草屋還是一棟大樓。在這同時,有個叫“茶道思想”的,左右著這個建築的功能性與時代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古代的建築還是現代的建築。在這個同時,還有另一個叫“茶道意境”的,左右著這個建築的風格,它是聳立式的還是橫躺式的?它是綠色調的還是紫色調?

泡茶的人對茶葉有多少的瞭解,他就會應著茶葉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水溫、茶水比例、浸泡時間、沖泡器材質;泡茶的人對茶道有多少的認知,他也會把這些想法應用到泡茶的動作上。例如他認為泡茶的主體在茶,他就不會把自己打扮得太過出色,避免別人看茶席的時候只是關注到泡茶的人而沒有意識到他在泡茶。例如他認為每個人都要知道他不遠千里地去提了一桶泉水來泡茶,他就會在茶席上小心翼翼地倒進這一桶水,重新開始燒煮,它還會把水倒給每個人,讓大家品賞這桶水的冷冽。這是茶道思想左右泡茶行為的例子。

泡茶的人如果心中有一幅這次所要品飲之茶葉的意象圖,他會不自覺地,或是處心積慮地在茶席上呈現,這時的泡茶,或說是這時的茶道,是被視為一件藝術作品來處理的。泡茶、奉茶、喝茶是原料,當然也是畫境的一部分,就像油畫與水墨畫,材料的不同也帶來了畫境的不同。這時他可以在茶席上畫出一幅清新秀麗的風景畫,這就是泡茶者沖泡、喝到龍井茶的寫照。泡茶者也可以在茶席上畫出滿臉滄桑的人物畫,這就是他泡了喝了存放三十年老普洱的意境。泡茶者也可能遇到了浴火重生的岩茶,他深深地吸了兩口氣,感歎火與“葉肉”香味融合而成的新生命。泡茶者的這番呼應,讓茶的形象更加凸顯了出來,品茗者也會因此更加理解這壺茶的相貌。泡茶者沒有開口描述,但是整個茶席佈滿了這款茶的精靈,這是茶道意境左右泡茶行為的例子。

泡茶、奉茶、喝茶是地面上茶道呈現的三個階段,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是漂浮在空中的兩朵雲,它們引領著茶道的風格與境界。

(115)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6集: 茶道意境的產生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6集: 茶道意境的產生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十集。

茶道意境是指泡茶、奉茶、喝茶這三個階段整體表現出來的意識境界。這意識境界是包括美感境界的,也就是茶道有形動作(就是泡茶、奉茶、喝茶)所呈現出的意識,就像繪畫是用線條與色彩創作出來的作品,但是線條與色彩之上一定會有想要表達的意境,否則不就成了白癡繪畫?茶道是泡茶奉茶喝茶的組合,如果沒有意境也是白癡茶道。

茶道進行的時候,也就是泡茶、奉茶、喝茶進行的時候,先要有茶道思想在上面引導,如果思想中認為準備一杯茶給泡茶的自己喝也是一種“奉茶”,那即使獨自一人泡茶,也會以敬謹之心為自己倒一杯茶,再以敬謹之心端茶品飲。當思想中認為貢獻完精靈的“葉底”是應該受到尊敬的,在泡完茶後就會撥出葉底,欣賞茶葉舒展後的身軀。這些動作是茶道思想引導的結果,但整體的動作如果沒有想要表達的美感與意境,這些動作是平面而單調的,當有了想要的美感與意境注入,就變得立體又生動了。

茶道意境的產生往往是不自覺的,是由泡茶者或包含品茗者自然產生的,例如幾位江湖道上的朋友一起喝茶,可能就是豪氣萬千。美感的顯現也是一樣,平時對審美較關注的茶友,在泡茶奉茶喝茶的時候,動作自然表現得比較有美感。但是不論個人先天或後天的狀況如何,美學教育與藝術欣賞的修養對茶道意境的形成都會產生很大的作用。

如果我們把茶道當作是一種藝術,除了在有形的泡茶、奉茶、喝茶等基本動作加強外,還會加強茶道思想的“領域”與“信念”,接著還要加強茶道意境的思考,思考著茶道的各種意識形态,以及這些意識形态要如何表現。這兩項引領性的能力(也就是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是需要積極作為的,唯有如此,方能促使“茶道”無需依賴其他的藝術與思想而獨立“存在”與“發展”,(上述所說的其他藝術诸如插花、配樂、焚香、舞蹈,其他的思想诸如做人處世的道理、儒釋道等的哲學)。

如果某人對茶的苦澀味有特別的感悟,他可能追思起“苦”“澀”所構成的意境,把它建構成一幅泡茶奉茶喝茶的“寂靜”圖像,也可能把它演繹成一齣空寂的茶道呈现方式。他是以審美的手段加強了茶葉苦澀的意識,不是把茶泡得特別苦澀來表達這個境界,否則那已經不是一件好的茶湯作品创作,更談不上用它來表現什麼茶道意境了。

如果某位泡茶者對茶的各種湯色、香氣、滋味特別感到興奮,他認為茶是多彩多姿的,他在心中描繪出了一幅清新豔麗的茶道景象,他的泡茶、奉茶、喝茶動作,輕鬆而跳躍了起來。

如果這位泡茶者體悟到茶性的淡雅與悠長,他會放慢泡茶奉茶喝茶的每一個動作,而且讓它順滑地銜接,從頭到尾沒有絲毫脫離茶的精魂。他的呼吸是緩慢而綿長的,天空那朵稀疏的白雲,好像沒有移動似的漂浮著,但是他強調沒有減低茶的濃度,也沒有只是挑選輕發酵的茶。

茶道意境是要以當時所泡的茶為主體的,如果只是咬緊茶的名稱,把它的歷史資料與市面上對它的描述用行動、甚至語言直接表達出来,或是他也陳述出各種茶道意境,諸如空寂、豔麗、淡雅,但不是以本次茶為本體來呈現,這時他的茶道意境是以肢體、聲音、語言完成的另一個場景,與本席的茶道無關。這時是不能說是這席茶道的“茶道意境”,泡茶者與品茗者也誤以為他們只是在参與一場美學或藝術的表演與演說,要等到茶湯到了自己的面前,才醒悟到他們是在說這泡茶。

(98)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5集: 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解析圖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5集: 茶道思想與茶道意境解析圖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九集。

我們從事茶道活動的時候,有兩朵雲飄在天空,一朵飄送的是“茶道思想”,一朵飄送的是“茶道意境”,我們的泡茶、奉茶、喝茶,隨時受到這兩朵雲的左右,第一朵雲左右著我們的行動,第二朵雲引導著我們諸項行動形成的風格。

如果我們知道等一下喝到的茶湯就是水與茶的組合,而且水影響著茶的溶出,我們就會很重視水,到處找好的泉水、買好的飲用水、或是把水加以精心處理。這時很想在品茗者面前才把水倒進煮水壺內,好讓自己有機會表白一下這些泡茶用水的履歷。這時用的冷水壺也不是讓人分不清楚輕重的煮水壺、也不是一般瓶裝水的容器,總得顯現出“茶道用水”的不一樣。

如果泡茶者相信這款茶要用炭爐煮水才能把茶味如空谷回音般地托出,那他就會準備好炭爐、燒好木炭,讓水在炭火中加熱、加熱到足可融入到茶葉的每一個細胞,然後浸泡出茶味,呼喚出茶香。

泡茶者知道沖泡器的材質直接影響到茶湯的質感,因此他在決定沖泡哪一款茶葉後,就會挑選適合這款茶的壺、盅、杯,他的出發點不再只是色彩、造型、質感與茶席其他物件的協調,也不再只是考慮讓別人讚歎它們的珍貴,或是看出的是哪位陶藝大師的作品。

泡茶的人確知水的溫度就是決定茶葉“水可溶物”的組合狀況,進一步也就決定了茶湯的美味程度,所以第一泡要用90℃,第二泡要用85℃,第三泡要用90℃,第四泡要用95℃,他就會要求當時的水溫達到那個地步,即使有人急著要赴其他的約會,他也是心平氣和地等水燒到那個時候。

泡茶的人知道從小包裝袋中直接將茶倒入壺內是對茶的不夠尊敬,而且自己也來不及仔細瞭解茶的狀況,所以他會在茶會開始之前,將茶葉置入茶葉罐內,泡茶的時候才將茶葉撥入茶荷,仔細端詳,也讓其他品茗者欣賞一下他們即將飲用的茶葉,最後才將茶葉放進壺內。如果這時覺得茶葉少了一點,即使只是差個較細的三兩片,仍然要補足後才開始泡茶。因為他知道置茶量、水溫、浸泡時間,是泡好茶的重要因素,妥協不得。

奉茶的時候,泡茶者知道“恭敬之心”不如“敬謹之心”,他知道持杯奉茶時,手指握住杯子或茶盅的穩定度與觸感,是直接影響茶湯飲用效果的波動,所以他會以“對物的敬謹之心”代替“對人的恭敬之心”,使得茶湯被飲用時所接受的波動更為穩定。

品茗者在被奉茶時,也是要以敬謹之心承接茶湯,他的持杯力度與穩定度也會影響茶湯的飲用效果。對茶的敬謹之心還是優於對泡茶者的感恩之心,對“茶敬謹之心”產生的波動比對“泡茶者感恩之心”來得穩定。喝茶的時候,對茶的敬謹之心更容易忠實地喝到泡茶者泡出的茶湯。

以上每個環節所說的“我們知道”,或是“泡茶者、被奉茶者知道”,都是一開始時所說的第一朵雲所飄送的“茶道思想”,這些思想形成了泡茶者、被奉茶者的這些作為,如果沒有這些茶道思想的引領,他們的作為可能是不一樣的,最後,茶道呈現的面目也是不一樣。

另外一朵雲飄送的是“茶道意境”,又是左右“茶道”面貌的另一支指揮棒。

(129)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4集: 茶湯的美在哪里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4集: 茶湯的美在哪里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八集。

一位愛茶的泡茶人或喝茶人,當一杯茶被奉到手邊,就是一件興高采烈的事。或許茶香已經飄送到眼前,知道了那是一杯綠茶,或是一杯紅茶,還是烏龍茶,還是普洱茶;是高香型的茶湯,還是中香型的茶湯,如果是低香型的茶湯,這時候應該還飄送不到鼻腔。這些香團是天上一朵朵的雲,帶給我們一串串的思緒:是早上晨曦的綠茶、是豔陽積雲般的紅茶、還是夕陽那盤潑灑在天邊的重發酵茶。

端起這杯茶,望著茶湯,一次又一次也往裏深探,不覺地就像來到身邊的江河、湖泊、水潭,有的清澈無波,有的金沙片野,有的寂靜地映照著岸邊的岩石。這是喝茶人的感受,是愛茶人的反應,它不只是一小杯茶湯,它是一大片的水域環繞著你,就像站在海邊、湖泊,遠望著一大片的水,未曾想到那是無法征服的領域,只想到要珍惜地擁有它。

當茶湯喝進口裏,原本無形的液體與滋味變成了樹林、山嶺,變成了高樓大廈,變成了我們棲身的茅草屋,變成了正在高談闊論的朋友。一杯淡綠色的輕發酵茶湯,展開了一片綠油油的原野,一杯淺褐色中發酵的茶湯,帶你走進了九曲十八彎,一杯橘紅色的重發酵茶湯,帶你進入了結實累累的果園,一杯暗褐色的後發酵茶湯,帶你進入了一座深山裏的古刹。

端著杯子,一陣陣飄送過來的是未經發酵的蔬菜香,是輕發酵的花香,是中發酵的堅果香,是中發酵的水果香,是全發酵的焦糖香,是後發酵的木香。我們說不清楚它準確的香氣名稱,但那是我們身體所需要、所喜歡的香氣,它帶給我們能量,可能是極高品質的香氣,也可能只是普通的香氣;它可能是延續性很強的能量,數泡之後,喝茶許久之後,仍然餘香繚繞,有的香氣對某些體質的人有極強的佔有性。茶香是可以進入到身體裏面的物質。

茶湯的颜色,除了告訴我們是什麼方式製作出來的茶葉外,它的顏色就是茶葉被飲用的茶湯符號,它由“色相”的不同(如綠、黃綠、褐、橘紅、紅、深褐)、“明度”的不同(如明亮的顏色或是深沉的顏色)、“彩度”的不同(如高飽和度的顏色或是低飽和度的顏色)相互組合而成,也代表著茶葉不同的發酵程度、焙火與陳化的程度、水可溶物的多寡,這些顏色的變化是“茶湯物質”的代碼,隨之而來的是喝進口腔與肚子的“茶葉”。湯色呈現的視覺效果,簡單地說是湯色的美麗程度,也代表著這款茶葉的能量強弱與質感。

飲用茶湯是我們享用茶葉的方式,茶葉的能量與質感全化作液體進入我們的身體,它包含著千萬種物質與能量,它在口腔裏先以“稠度”告知我們它的存在,如果稠度太低,我們會知道“它來得太少”,如果稠度太高,我們會知道它們一下子湧進了太多,我們一時無法消受。它的組成分子如果有太多帶刀帶槍的硬漢,我們會覺得苦澀味太強,這不完全代表我們不喜歡它,只是有點招架不住,我會通知泡茶的人,或是自己在泡茶的時候,用水溫、茶水比例、浸泡時間、沖泡器材質來調整茶湯成員的組合,讓剛強與陰柔並濟,這樣的茶湯就會顯得協調而有立體感。這時的“茶味協調”也是茶葉能量與質感的協調,也會造成身體與情緒的協調與愉悅。

茶湯的美在色、香、味,這樣的美呈現在感官的快感,也呈現在能量與質感對身體造成的效應,前半段美了,後半段也會美。

(111)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3集: 品飲階段解析圖

蔡榮章【茶道大哉問】第43集: 品飲階段解析圖

【茶道大哉問】第四季度的十二集,從2022年的1月14日開始,敘述我對茶道“美與藝術”的理解,而且是集中在以“純茶道”為角度的看法,今天是第七集。

我們如果把茶道分成泡茶、奉茶、喝茶三個階段來理解,喝茶就包括了賞茶葉、品水、品飲茶湯,賞茶葉與品水往往在泡茶階段進行,讓泡茶者與品茗者對茶葉與泡茶用水有個初步的認識。我們從茶葉外觀的顏色可以知道它發酵與焙火的程度,進而知道它的香型、湯色、生熟感、滋味的走向;從揉撚的程度(指茶身的皺褶度,不是説茶葉的外形是球狀還是條狀),與茶青的成熟度,可以知道在嘴裏感覺到的香味頻率;從茶葉外觀的光澤、老嫩、整齊度,以及它散發出來的氣味,我們可以知道它的品質。有了以上這些認知,我們不但可以與等一下看到、聞到、喝到的茶湯相互呼應,在泡茶者從事水溫控制、置茶量拿捏、浸泡時間計算時,可以驗證一下與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當泡茶者的做法與自己構想不一樣時,還可以預測到茶湯生成後會是怎樣的結果。

喝水的目的是讓大家欣賞這一次泡茶用水的狀況,泡茶用水的本身不但將變成茶湯的一部分,而且是可以獨立欣賞的。泡茶者經常“愛現”這是他如何取得的泡茶用水,而且泡茶者也要對品茗者有個交代:“你看,我用的水並沒有對不起這壶茶。”

當茶湯倒入茶杯,品茗者眼睛為之一亮,“你看,我猜得不錯”、“奇怪,怎麼是這個顏色”。端到自己面前,或許是茶香撲鼻,或許是慢不作聲,或許不是自己期待的那種香氣,這時對自己原先猜測的狀況起了非常大的掌聲或奚落,當然其中必有原因,等一下喝喝看,再看看葉底,追問個所以然。有時候的賞茶,看到一款不曾見識過的茶葉,是那麼的不起眼,甚至於可以說是那麼粗陋,泡茶者為什麼會拿出來泡給大家喝呢,一定必有道理,先沉住氣,等待著茶湯的揭曉。

第一道泡了一分鐘,第二道卻很快地倒了出來,大約只是三十秒,另外有一次,第一道大概足足泡了兩分鐘,第二道卻也是快快的就倒了出來;前一種狀況的泡茶者沒有調整水溫,第二種狀況時,泡茶者卻把水溫又燒滾了一次,品茗者趕緊從賞茶時看到的現象找尋答案,心裏頭總是七上八下。有經驗的品茗者(當然也應該是有經驗的泡茶者),在仔細觀看了前兩道的泡茶手法,又印證了最後的“茶湯答案”後,已經可以為第一種茶的五道浸泡時間擬出了方案:一分鐘、三十秒、四十五秒、一分十秒、二分十秒,為第二種茶的五道浸泡時間擬出第二個方案:二分鐘、三十秒、四十秒、一分鐘、一分四十秒。

喝完最後一道茶湯,泡茶者會取出一部分葉底讓大家欣賞,這時是謎題大公開:為什麼上述第二種茶的第一道浸泡時間那麼長、第二道又縮得那麼短?原來這是一款“重揉撚”成“球形”的“成熟采”茶葉,第一道要長一點的時間讓茶葉舒展,一經舒展,第二道第三道就會很快釋出成分,所以浸泡時間縮得很短;雖然是成熟采,但還是頗嫩的葉片,所以第四道第五道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浸泡時間。

泡完茶的葉底,赤裸裸地展現自己“成品茶”的身軀:茶樹的品種、生長的環境、茶青被採收的情形、萎凋、發酵、揉撚、焙火的狀況,以及剛才有沒有被粗暴地沖泡,如一部分茶葉被特意捏成了碎狀、如用了不合理的低溫與時間浸泡,都一目了然地被看到。我們喜歡茶葉的這種坦誠,我們也喜歡茶人在喝完茶後再度欣賞茶的身軀、感念它、把它收藏在渣盂裏、最后让它回归大地。

(120)

蔡荣章著作《泡茶之美与艺》许玉莲写跋:茶道审美与艺术的鲲鹏之游

许玉莲的跋《泡茶之美与艺》

茶道审美与艺术的鲲鹏之游

2019年10月14日我在福建参加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并与温州大学的阚文文副教授同担任研讨会主持人,当时研讨主题为“茶事活动举办”,主办方安排我主持蔡荣章先生那场报告,蔡先生的主题是“茶会席数与茶、水供应量的计算”。我马上想到:四十年过去了,自1980年蔡先生开启了茶艺课程 “如何泡好一壶茶”,今日依旧是将此事摆在第一位要我们把茶泡好,“茶会席数与茶、水供应量的计算”正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深化推进概念。

起初,上世纪茶文化复兴滥觞期1980年当时整个大环境都是萌芽阶段,蔡先生讲泡茶的茶叶量要多少用水要多少、水温要多高、浸泡时间要多久、第一泡要不要倒掉、壶质水质如何影响了茶汤质感表现等泡茶原理。今日要是泡茶功夫洗练、心领神会了可举办茶会的人就必须拥有供茶能力、供水煮水布席等的操作方法。蔡先生配合时代脚步研究、编制上课内容,各科上课内容应社会的茶学进度而出现,合乎当时人们的需要而又不抱侥幸态度。此番,他用直白的文字和语言,平和地谨慎地具体化计算出一次茶会所需要的:茶席数之搭配、所需茶叶用量、所需热水量,另外也提及现场煮水器的容量与加热能力等问题。这等于说泡茶者必须十分了解:泡一壶茶需要几分几秒、怎样的壶能泡出几杯多少毫升的茶、每把壶泡几道茶较符合茶汤与质量上的要求、泡几道的茶要使用多少克数的茶叶、总共泡几道茶会用掉多少的水等功夫。如此泡茶者才能进一步掌握:与会者多少人、要喝几种茶每种茶喝几杯、每杯多少cc喝多少cc才满足等问题,才能计算出整个茶会需要提供的杯数与茶席数。这是现今到处盛行茶会却忽略了茶汤真义而只费尽心思去装饰外观、编些虚情假意的故事盖在茶头上做幌子的人们的一记警钟。

此书《泡茶的美与艺》就是在经历了“如何泡好一壶茶”到“茶会席数与茶、水供应量的计算”之过程,将茶道审美、鉴别茶道艺术性的实践课去芜存菁、除杂存真的提炼,全书六章有:茶道美学的涵义、茶道艺术的实践、泡茶的形体美到抽象美、茶汤作品的欣赏、追求纯茶道美的平衡及美妙的献祭,总共七十八篇文章。蔡先生将我们在日常泡茶喝茶都遇见过的关于茶艺术与审美的疑问组织起来,并不是给答案,而是以“我有话要说”的觉察精神提出看法。回顾起初1984年蔡先生提出划时代意义的“从有法到无法”的泡茶艺术性课题,谈茶艺最初泡茶手法与动作分解得特别细致,使用道具也不厌其烦分得一清二楚,那么会不会因为这些规定的手法而抹杀了茶道的“艺术性”?不会的,只要泡茶者是有创造力的,会加进自己个性与创作风格,从有法走进无法,而得专业化的高度精致性。他曾说:“泡茶动作熟练后,会将方法、技术消化于无形,看到的只是自在,充满灵气的一举一动,泡出的茶也不是老师的味道,而是属于自己风格的茶汤,谓之艺术性。”此书中一文“泡茶动作不要巨细靡遗地规划”是作者“从有法到无法”观念的刷新与超前,更明确表达法与无法间的利弊。

1989年蔡先生的“秩序与美感”,破天荒宣示当代泡茶审美观念与审美体验,提出“秩序”是建立美感的基础,泡茶的种种步骤要习惯化以后才会产生美,如果只是为了遵守泡茶规定,依著吩咐背诵著去做,喝茶的人只觉得泡茶的规矩特别多,泡茶的人也会累得半死而无多余心思体会其中到底美在哪里。美感,并非狭义的赏心悦目而已,应该是在自如之后能够表现各种不同的风格与思想。到了这个地步,秩序已消化得无影无踪。

1990年蔡先生发表了“茶道美学概要”论文,不以美化品茗环境为目标,不以美化泡茶、品者间之人情世故为准则,以当代人的思维让泡茶的美拥有透视析剖当代社会生活的史观,其中提出:泡茶技术与茶汤品质的关系、泡茶肢体与泡茶方法的美感要求等,表达方式明快中有节制,直白又不虚张声势。蔡先生接踵而至的茶道观念像花草般随着四季气候播种的播种开花的开花,自此现代茶艺术与美学有了序篇。

《泡茶的美与艺》一书,就是如此这般沿袭着此书作者的气韵与想法,四十年来耕耘不辍的作品。它并非一时兴起跟着流行风气追逐波浪的事,也并非一般掉书包内容迂腐的教条书。在章一. 茶道美学的涵义:蔡先生将“空寂” 、“无” 、“凄凉感” 、“纯品茗的抽象之美” 、“唯要声音与光影陪伴茶 ” 列为重要审美意境。

章二. 茶道艺术的实践:此章从“为何、何事、何地、何时、何人、何法”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其中将茶道艺术定义为“口鼻的艺术”,指出茶汤的形成还不能算作茶道,要直到茶汤被饮用了,被享受了它的“美”后才算茶道艺术的完成。

章三. 泡茶的形体美到抽象美:蔡先生设置小壶茶法与泡茶师检定考试,告诉大家如何从泡茶师过渡到茶道艺术家,它以技术面的茶学知识及泡茶原理架构起身骨,发掘出内在的、隐藏于泡茶奉茶喝茶深处的精神内涵,将之化为血肉,支撑起茶道艺术。

章四. 茶汤作品的欣赏:此章提出我们不要将茶只当作柴米油盐醤醋茶的一环,都太随意地看待它。应把它当作独立的学科对待,精致严谨地将茶汤提升为茶汤作品的泡茶与欣赏要求。其中一文“茶,永远有其苦涩的一面”是茶汤欣赏国度里的国歌,泡茶者都必须懂得唱。此章也明述茶汤作品的创作要求及把玩欣赏要旨,其中至关重要是“水的欣赏”,作者说“懂得欣赏水内质的茶人,是水的亲人水的知己”,其情意殷切也科学啊,水若不好,茶汤怎么能弄好?

章五. 追求纯茶道美的平衡:此章论述茶的美、茶道的美,极珍贵处在茶汤、在茶汤所表现的纯艺术性,为一杯自己满意的茶汤而泡茶,因为如果茶人们没有熟练的技术进而达成修养,也无法将泡茶、奉茶动作提升到意境表现的层次。茶道艺术作品的创作由不得其他艺术的干扰,也不是任意挥洒的,它要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它所要达成的“目的效应”应是可品饮、可复制的。其中“茶室不是茶具陈列室”,“茶道的重心在修身而不在茶吗”说出了我们现时泡茶的一些怪现象,让我们醒悟纯茶道之美到底在何方。

章六. 美妙的献祭:此章用了献祭二字,因茶道艺术的创作、审美途径的建立,是茶道艺术家用本身极致的技艺与感情,庄严地殷勤地表达出来让大家欣赏。茶人知道如何将有形的泡茶奉茶品茗及无形的美感与茶道精神完善地表现,又首先要对美有正确的认识,理解美是多面性的,因为泡茶、奉茶、品茗间包含著许多不同形态的美,其次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才有了带灵性的作品。本章之“移爱入汤移爱入人”是美与艺的基本特性,因为喜欢,心中亦无造作,故他们的茶道作品不会叫人生厌。

日常我不时遇到亲友及学生说:“请几位美女打扮成仙女模样,恭恭敬敬地行礼一番,再优优雅雅的使出二十八式手势泡茶,我已经觉得很美很艺术了,我只会看这种具体的美。为何搞得那么复杂,喝杯茶还需弄懂如何抽象地去欣赏茶汤的性、香、味?”那也难怪,原来人们一向把茶当消遣活动、解渴饮料、保健物品,往往离世俗越近便误以为这些就是全部,而忘了宏观全局与远景。我觉着除了以茶来进行衣食谋生娱乐活动外,茶道应也有深层的意义与价值让人追求和研究,故我仅借着“鲲鹏”之喻,认为《泡茶的美与艺》一书是大鱼一飞冲天化成大鸟,另开天眼好看清茶道真面目的历程。

 许玉莲

于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

二0二一年七月九日

(303)

蔡荣章自序《泡茶之美与艺》

蔡荣章自序《泡茶之美与艺》

从随意泡茶到喝茶艺术这条茶道大道

泡茶可以随意地泡,抓一把茶叶往壶内一放,不太在意是什么茶是什么品质,然后热水一冲,只要是烧开的热水,不管它是多少温度,过一会儿,也不管是浸泡了多少时间,就倒出来饮用,喝到后来,茶汤太浓了,就加入一些热水。喝茶的时候,不会在意是什么类别的茶,也不管品质的高下。这是不深究“喝茶”者的泡茶喝茶方式,但是不代表一个人的生活物质基础不佳,也不代表一个人对其他的项目也是如此,或许他对住房的状况就颇为讲究。

相对应的一种泡茶喝茶方式则不同,很讲究泡茶的用水,非得要用什么山泉,或是哪一个品牌的饮用水不可,讲究烧水的容器与燃料,讲究茶叶的品质,什么茶要用什么样的壶具,泡茶时的水要烧到什么程度,置茶量的茶水比例,每一道的浸泡时间与水温的调整,还有奉茶杯子的材质。喝茶的时候,在观看汤色时,就分析起了色相、明度、彩度所代表的茶况,闻汤面香的时候就关注着香气的类型与强度,喝茶汤时要求要在该种茶最适当的温度时饮用,而且在口腔内仔细分析了融在茶汤里的香气与各种不同的味道与感觉。最后还要总结出该种茶的风格,以及泡茶、奉茶、喝茶间形成的审美效果与艺术境界。

茶叶,只要制作精良者就会具备品饮上的审美与艺术本质,这些茶叶,从干茶过渡到茶汤,是禁得起泡茶、奉茶、品饮的“审美与艺术的再次创作”的,也就是有足够的能耐可以撑得起茶道艺术的场面。我们不难在世界各地找到具备这种素质的茶叶(因为茶叶制作已经过千年的磨练),人们只要具备茶叶美学与艺术上的创作能力,就能创作出属于茶的美感与艺术,欣赏到泡茶、奉茶之美、品饮茶汤之美,这是茶产业界、茶道界不能忽视的茶文化资源。

目前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将茶叶的美与艺术本质描述清楚,也要将这种本质化作审美与艺术的方法说明白,虽然它无法从书本上的文字跳跃成可供享用的成品,但是可以提醒人们,只要具备美学的理解,加上艺术表现的泡茶奉茶喝茶之法,就可以将茶叶从商品架上、从住家的柜子里飞奔出来,变成我们审美与艺术生活的伙伴。

从随意泡茶到喝茶艺术这条茶道大道上,我们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孕育,一九八0年代是当代茶文化复兴的初期,当时我们努力研究各种泡茶的方法、开发符合当今生活需要的茶具,今天所谓的小壶茶法等十大泡茶法,与四大功能的茶具(即主茶器、辅茶器、备水器、储茶器)就是这个年代完成的作品。喝茶的风气兴盛以后,不但茶文化事业的业者为了经营行业需要学习茶道,消费者也在情趣生活与时尚的驱使之下赶紧学茶道,那个时候在民间就产生了许多私塾式的茶道教室。

进入二十一世纪,茶学课程,不只是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营销外,茶叶冲泡、茶叶鉴赏、茶具应用、茶会举办、茶叶历史、茶文学等人文类的科目也以“茶艺与茶文化”等的专业名称在学校设置。这时的课程内容当然更加完备,也有了专业的茶文化师资,这样的条件之下,自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茶文化事业的经营者,也为社会培养了逐年涌现的茶艺爱好与茶道艺术的专业人才。到了这样的局面,当代的茶文化复兴才稳固了阵脚,大家也越加正视这门学科。

不管是民间还是学校教育,有些课程对人们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文学等。当人们的审美能力增进以后,生活举止的文明程度自然提升,大家对这样地区的人们就会待之以礼、对之以敬。有了深厚的审美能力之后,对日常使用的服装、电器、汽车、房屋都会要求它们要被设计得更美更精致,这又直接促进了制造业等的质量提升。这种审美上要求的提升,往往就是领导品牌的创立,也就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推动过程虽然艰辛,但对人类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刚才说到绘画、音乐、舞蹈等学科对审美能力的助益,现在我们还要加上茶道艺术,当喝茶进入了茶道艺术的阶段,它已经是审美课程的一环。审美的内涵从泡茶、奉茶、品茶开始,包含了泡茶、奉茶的动作,以及品茶的色、香、味、性的美感与艺术境界,除了视觉、触觉的感受之外,还包括了嗅觉、味觉、意识的体会,嗅觉、味觉的审美感受更是拓展了人们生活与生命的领域。谈到美学教育,也就是简称的美育,“茶艺与茶文化”的课程不能忽视,而且又因为它特别的生活化,所以教化的效用特别明显。

喝茶艺术要在美育的范畴上显现效益,首先要让人辨识和了解茶道的美在哪里,不能只是笼统地概述,要分析到泡茶、奉茶、品茶、器物,以及泡茶用水的美,接着还要厘清这些美要如何呈现,是通俗性的呈现还是艺术性的呈现?这其间要不要注满了道德修养的要求?还是应该让美感与艺术自由地翱翔?《泡茶的美与艺》书写目的就在于此,我们要将属于茶道中的美学、艺术观念说清楚,就像一部影片呈现眼前,然后大家才会将喝茶列入美与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荣章

2021年5月26日于

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所

(240)

《泡茶之美与艺》蔡荣章著202205出版



《泡茶之美与艺》

作者: 蔡荣章

目录

          自序–从随意泡茶到喝茶艺术这条茶道大道

章一 茶道美学的涵义

          1.茶文化里的美与艺术

          2.茶道里的美学概念

          3.唯要声音与光影陪伴茶

          4.茶道空寂境界的呈现

          5.茶叶凄凉味的美

          6.茶味的苦涩华丽与甘美

          7.看样子就知道茶的好坏

          8.我不知道要做什么茶,我不知道在泡什么茶

          9.茶道的独特境界“无”

          10.茶道里的无何有之乡

          11.茶道上纯品茗的抽象之美

          12.茶叶第二生命周期的五个生命状态

          13.象征性的动作直接以必要的过程呈现

          14.泡茶席上几个值得省思的问题

章二 茶道艺术的实践

          1.茶艺与茶道的同与异

          2.茶道艺术是美育的一大内涵

          3.茶道艺术对形式与内容的三大要求

          4.大众化喝茶与艺术性茶道同时存在

          5.茶道、茶道艺术、美、艺术四者的关系

          6.茶道艺术与装置艺术

          7.茶道艺术的本体及其应用

          8.茶道里的艺术内涵

          9.茶道艺术只是一部分人的追求吗

          10.茶道艺术的自白

          11.茶道艺术家如何从事茶道艺术创作

          12.茶道艺术里的美在哪里

          13.茶道艺术应归为口鼻的艺术

章三 泡茶的形体美到抽象美

          1.从茶道学习到抽象概念的产生

          2.茶道与抽象艺术

          3.为自己满意的茶汤而泡茶

          4.我们在泡茶上所下的功夫有没有输给学琴的人

          5.小壶茶法的实事求是

          6.泡茶师检定怎么考

          7.为茶界修道者颁证

          8.从泡茶师到茶道艺术家

          9.泡好茶的涵义

          10.泡茶师箴言

          11.将泡茶的功夫放在刀口上

          12.泡茶动作不要巨细靡遗地规划

章四 茶汤作品的欣赏

          1.茶叶构成的色彩图

          2.茶,永远有其苦涩的一面

          3.茶道艺术家与茶汤作品

          4.茶汤,这件泡茶者的艺术作品

          5.冷静体会苦和涩

          6.茶汤是茶道的灵魂

          7.泡茶的三个基本观念

          8.茶汤标准浓度的界定

          9.没评茶基础的人可以赏茶吗

          10.茶叶已被视为作品,茶汤还没有

          11.茶叶是作曲,泡茶是演奏

          12.茶汤里的故事

          13.水的欣赏

章五 追求纯茶道美的平衡 

          1.我走过的茶道之路

          2.茶室不是茶具陈列室

          3.喝好茶、泡好茶、用好具的意义

          4.茶道上的牵强附会之说

          5.赏石与泡茶之间

          6.是“撑船汉”还是“弄潮人”

          7.学会削皮才能吃到肉

          8.茶人的“茶道生活”与音乐家的“音乐生活”

          9.谁来关心茶道艺术

          10.茶道两张结构图

          11.茶道的内涵

          12.茶道流派的争议

          13.茶道的重心在修身而不在茶吗

章六 美妙的献祭

          1.移爱入汤移爱入人

          2.让自己泡在茶汤三个月

          3.泡茶奉茶品茶如何晋升为茶道艺术

          4.支撑茶文化的三根支柱

          5.从通俗茶道到纯茶道

          6.论茶道的规则性与风格差异

          7.泡茶者与品茗者这两个角色有何不同

          8.茶会时品茗者的心思

          9.泡茶者的服装

          10.普及喝茶不需要大家都懂茶

          11.茶艺技能竞赛影响茶文化走向

          12.个人茶道水平的测评

          13.泡茶过程与茶汤都是茶道艺术

          许玉莲–跋:茶道审美与艺术的鲲鹏之游

ISBN编号: 9787548948018

出版社名称: 云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05

开本: 16

内文用纸材质: 特种纸

页数: 151



(138)

蔡荣章的序《纯茶道》蔡荣章.许玉莲著

蔡荣章的序《纯茶道》蔡荣章.许玉莲著

纯茶道的意义

纯茶道是说“只与茶有关”的茶道,什么是只与茶有关的“茶道” 呢?泡茶、奉茶、品茶,再加上依附在这三项的审美与艺术。泡茶者的长相、泡茶席的布置、品茗环境上的插花、音乐、挂画,泡茶、奉茶、品茶衍生出来的宗教、道德,都不是“只与茶有关”的茶道。这些非茶的项目可以包含在“茶文化”的范围,也可以包含在广义的“茶道”内,但是如果强调“纯茶道”,就不包括在内了。

依附在泡茶、奉茶、品茶上的审美与艺术,是指泡茶、奉茶、品茶三者本身的审美与艺术,是以这三项元素为媒介呈现的审美与艺术,而不是借茶发挥,看似在泡茶、奉茶、品茶,但谈的是做人、处世、养生的道理。看似这三大元素的呈现,但重点却在唱歌与跳舞。上面所说的审美与艺术是泡茶、奉茶、品茶的审美与艺术,这与音乐只是声音的审美与艺术、绘画只是线条与色彩的审美与艺术、舞蹈只是肢体的审美与艺术是相同的道理,都是纯艺术的特有现象。如果除了这些直接的媒介,还加上其他的艺术项目来帮腔,如音乐加上肢体的表演、利用音乐诉说着一段故事,都不是纯音乐。不是说这样就不是茶道或音乐了,只是它不是纯茶道或纯音乐。

因为纯茶道不借助于其他的媒介,只能应用茶的本身,所以必须把茶(也就是泡茶、奉茶、品茶)应用得非常熟练,而且深知这三项媒介的美要怎样呈现、从什么地方去呈现、他们的艺术性又要怎么表达?美是独立的个体,艺术的是有机的生命体。当它们抛弃了故事情节、对身心的功能、对社会与经济的效益,就更无依无靠了,只能凭借着自己(指茶)的本事去创作茶的语汇,并用于呈现美与艺术了,这就是纯茶道的真谛。

为什么要强调纯茶道呢?与其他艺术、或故事、或功能来共同成就茶文化的世界,不是更有广大的空间吗?理由有二,一是专业与专精,单独“茶”的挖掘已不容易,况且还要再加上其他的项目?除非只是泛泛之谈,只取他们有趣的部分。理由之二是,必须将茶道以纯茶道的方式来研究与练习,方能将茶道的精髓呈现出来,茶道才有自己的躯体与灵魂,茶道才能独立存在。其他的艺术项目与学科也是如此的,只是茶道、茶道艺术尚未被要求到这个地步。

茶道与茶道艺术是两个范畴的生活领域,但是就“纯艺术”或者说是“纯学科”的概念是一样的。茶文化的范围可以宽广一些,茶道与茶道艺术就缩小了许多;茶道是就整个茶文化的范围而言,只是它侧重于人文的部分,茶道艺术则是以茶(泡茶、奉茶、品茶)为媒介所呈现的艺术。



蔡荣章

2019年12月29日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