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茶叶充分泡出自己的本色/许玉莲/20220225

茶道杂志专栏20220225

作者:许玉莲

题目:让茶叶充分泡出自己的本色

用电力升温或用炭火煮水,那水出来的效果有差别的,炭火煮的水柔和、鲜活、温度高,使泡出来的茶汤更能保持茶原有本色。如用电水壶泡时原来已经喝到A茶的甘醇岩韵,今用炭火煮水冲泡,茶汤的醇度会递增并带出鲜活感,韵味会留得久一点,冲泡次数也可多一二泡。B茶原来觉得它很够厚重清甜了,不过隐约有一丝闷的感觉,用炭煮水一泡,闷的感觉消失了,甜味中的枣香扬起来了,那厚重的口感还多了一些浓稠感。C茶本来自带老茶的清醇清甜口感,炭火水一下去泡开,茶汤喝起来会加倍的醇甜,在整个口腔舒展开一种“透”和“化”的感觉,饱满丰富的精华滋味无声无息地融入我们身心。茶们不是“变得更好喝”,它们本来就有那么好喝的本质,只是炭火煮的水可泡出它以前不曾泡出过的香味。用炭火水泡一个”坏茶“,它会变成 “好茶”吗,不会啦,茶的本质早已经基本成形,不过使用炭火水冲泡个性较苦涩与猛烈的茶,它喝起来的个性虽仍耿直阳刚,但边边角角会被修掉,口感回甘圆润很多。有好茶好水,但无法有效烧煮好水,没有考虑到如何将水烧至最佳点,以便让茶的内涵物充分溶解于茶汤,就无法保证泡出来的茶汤属于它真正的品质,也就显示不出好茶好水的风格来了,结果茶色茶香都走样,茶汤口感呆滞无力而且很“硬”。不仅仅煮水泡茶,我们也用炭火煮排骨莲藕汤、陈皮红豆沙糖水、卤猪蹄等,排骨莲藕两种味道交融得很欢,平常没有的骨头香嫩藕香闻得出来了;红豆沙糖水的口感比平常细绵;卤猪蹄比平常酥软。

要烧出一炉好炭火,要克服选炭、存放、打炭、起火、维持火势以及掌握烧水时随时变化的状况。炭要选坚实、结构细密树种制成的炭,这类炭不易点燃,但烧起来之后整颗炭红彤彤,无异味不冒烟,耐烧,火力稳定。买炭大半买现成一箱或一包,原装整块木条形状的,需预备刀或铁锤将之解块砍成一小段小段,收入铁皮罐密封免遭潮湿,置于干燥处收放,要是意外受潮少许,烧之前应晒猛烈太阳至少一天。要砍多大段的炭,视乎使用的炭炉大小,茶道惯用风炉或功夫茶小红炉、家用火盆或老式陶炉肯定都不一样,反正要易于高低错落摆成架子的长短。

起火时将木炭摆两三层,交错排列是为了让木炭间有空隙可通风,便于燃烧,不要随便弄散木炭火架子,假如堵住了风,初期的火很容易灭掉,也不必乱扇风搞到整个环境乌烟瘴气,质地佳又足够干燥的炭,火会蔓延一直烧着去,直至整炉炭身烧旺红亮,这时才可让煮水壶上座,不要文火就煮。维持火势与候汤(等水滚开)过程,俗语称“看火”,周围是否有风吹过来影响火大火小、炭炉的小闸门是开是闭、何时加炭要加几块等都没有一定的规则,关键是用炭火煮水用的不是“火”,是经烧红的炭体发出的热力,需避免火力时强时弱,应保持一致的“强大”,它让水受热均匀且全面“烧开”,令水结构柔和,即使只喝水也感受到“顺滑”口感。用于泡茶,其持温力高、渗透力强的特点,最大程度调动茶叶内在物质充分释放,让茶本身的细腻感、鲜活感、通透感忠实反映出来。

(117)

蔡榮章《茶之造》/2023.01月出版

蔡榮章《茶之造》/2023.01月出版

•             蔡榮章茶之書

•             出版社:出色文化 

•             出版日期:2023/01/06

•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唯有認識製茶才能深入茶的精髓。

  ●初代臺灣茶人與茶道思想家蔡榮章,傳世經典系列之作【蔡榮章茶之書】集結成冊第一本《茶之造》首次出版,全書六萬字全彩精印。

  ●關於製茶,所有細節原原本本、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詳細敘述介紹,打破臺茶迷霧,讓茶人與臺茶愛好者皆能夠得到清楚明晰的全面認識,毫無障礙,過目不忘。

  ●全書多禎彩圖,圖文並茂,幫助讀者一望即知

  ●臺灣茶道思想家蔡榮章先生是陸羽茶藝中心的創辦總經理,茶藝與茶席文化的開創者。

  ●茶是如何製成的?一定要「一心一葉」或「一心二葉」嗎?「不發酵茶」、「部分發酵」、「全發酵茶」是如製成呢?本書用日常說話語氣講解述說萎雕、發酵、殺青、揉撚種種工藝的定義,令讀者不必死背書就能明白;如他提出:茶青採下後要不要馬上下鍋(對晾青與萎雕進行分析)、如何讓茶固定在我們希望的狀況下(對發酵進行分析)等等具有強烈啟發性的問題,讓讀者自己思考,然後恍然大悟。

  ●本書整理的茶葉各種類,其做法如:「輕萎雕輕發酵」、「中萎雕中發酵」、「重萎雕重發酵」、「重萎雕輕發酵」、「重萎雕全發酵」等等,讓讀者一下子明白過來,製茶的真實情況是要靈活機動應付的,它是一個不斷在變化中追求不變的歷程,每個製茶者都要克服氣候與環境的挑戰,好維持他要的一貫茶葉風格。

  ●非教條式的製茶原理,突破一般教科書的僵硬生澀感,讀來非常享受,而且,一旦明白了那個道理,就不會再忘記。

目錄

第一章 茶的誕生

一、茶如何製成

二、為什麼有些茶看來很細嫩,有些茶看來較粗大——芽茶與葉茶

三、茶青採下後要不要馬上「下鍋」——晾青與萎雕

四、茶的色香味如何形成——發酵

五、如何讓茶固定在我們希望的狀況下——殺青

六、茶性的塑造——揉撚

七、茶的醇化——渥堆與陳放

八、製茶的完成——乾燥

九、茶葉的另一種保存方式——緊壓

十、第一類茶——不發酵茶

十一、第二類茶——全發酵茶

十二、第三類茶——部分發酵茶

十三、茶之精製——美容與後熟

十四、茶之加工——熏花、焙火、緊壓、渥堆、入倉

十五、精製與加工的分界

十六、焙火與乾燥的不同

十七、焙火茶

十八、「拼配」在茶業運用上的意義

十九、述說老茶

二十、普洱茶的界說

二十一、茶喜歡自己的老窩

二十二、茶的四個生命週期

二十三、茶之商品包裝——濾袋茶、單泡茶、儲存茶

二十四、茶是容易保存的食品

二十五、論小包裝茶的功過

第二章 茶的識別

一、茶的分類

二、茶葉分類法之探討

三、茶名的產生

四、綠茶的分類

五、欣賞茶不要受茶名的限製

六、喝茶普及化與茶葉名稱的關係

七、茶之欣賞

八、茶之品質鑒定

九、看茶做茶與依茶葉標準做茶

十、喝茶的態度

十一、何謂比賽茶

十二、普洱茶的新趨勢

十三、普洱茶分類

十四、後發酵茶的入倉世界

十五、不容易說清楚的製茶與識茶

十六、論茶葉與茶湯的品賞

第三章 茶的產業

一、茶樹品種

二、茶樹栽培

三、季節與茶

四、地理環境

五、採青的氣候與時辰

六、肥料、化學藥劑與茶青品質

七、樹齡與茶青品質

八、影響成茶品質的十大因素

九、成本組合方式影響茶業發展

十、茶葉零售店要告訴客人三件事

十一、茶葉標示法

十二、為老茶服務的陳存業

十三、泡茶師與茶藝師資格證書

十四、茶業界要用有泡茶師資格的人

十五、茶學教育針對的七大族群

十六、僅就茶的本身來推廣

許玉蓮跋

(145)

《茶道入门——识茶篇》(修订版)作者序

《茶道入门——识茶篇》(修订版)作者蔡荣章序

看懂了茶,我们才知道要不要以这个价格买这款茶,看懂了茶,我们才知道要不要泡这款茶来喝,看懂了茶,我们才知道要不要进这一款茶来卖,看懂了茶,我们才知道应该怎么对鲜叶进行加工才算是一款好茶。

第一要看懂的是“这是什么茶”,是绿茶、乌龙茶、红茶、还是普洱茶,或进一步探究是黄茶、白茶、渥堆茶、陈化茶、焙火的熟火乌龙还是未经焙火的清香型茶叶。这是茶叶大的类别,也是喝茶、泡茶首先要辨别清楚的方向。有人说只要认识一种茶就够喝的了,不是这样的,漫长的岁月哪能视其他茶类于不顾。

第二要看懂的是“茶干”的品质,没有一定品质之上的茶叶是不值得泡来喝的,因为不但没有“品茗”的意义,喝了也对身体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是合格的茶叶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它的品质等第了,这关乎生活的品味,还关系到自己体质的适应性。“品质等第”从茶叶外观的色泽、老嫩,揉捻、焙火的程度,以及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是可以知道的。

第三要看懂的是茶汤,也就是喝了好不好喝,但这个与该茶的品质不是那么容易判断,要学习识茶,否则会因为“不识货”而错估了一款茶的身价。我们曾经泡了两桶茶放在车站广场让经过的人饮用,并请他们填写一张问卷,结果优良品质的那一桶茶并没有得到绝对的支持,但是交给一批懂茶的人,品质好坏却是绝对的,喜好度也只有少数的例外。从“茶汤”看品质是依赖口鼻对“香、味”的识别能力,从“茶干”看品质是依赖眼睛对“色、形”的理解能力。

第四要看懂的是这泡茶泡好了没有。这泡茶是用什么水泡的、是用什么材质的壶具泡的、使用了怎样的茶水比例(也就是置茶量)、使用了怎样的水温、浸泡了多少时间、倒茶的时候有没有把茶汤倒干、直接持壶倒茶入杯时有没有把每一杯的浓度倒得平均、泡茶者对茶叶的理解度如何、泡茶者的泡茶能力如何。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茶汤的品质,要懂得这壶茶的品质,必须这些因素都忠实于该壶茶叶“原本品质”的呈现,不是可以把它们泡得更好喝,也不是把它们的品质拉了下来,否则喝它的人就必须在心中自行调整,例如置茶量放得太多,浸泡时间又没有缩短,我们知道茶汤是会太浓的,所以对该泡茶汤的品质要在口腔内加以浓度的修正。

第五要看懂的是不受外界的影响,别人说好喝,就加了一分,别人说这是某个单位比赛的冠军茶,就加了两分,别人说这是三十年的老茶,就加了三分,别人说这茶很有茶气,喝进肚子里会带动某条经络的运转,就加了四分。没错,这些都是影响品质高下的因素,但要自己对茶有足够的认识才不是依赖别人的说法来判断。

本书《茶道入门——识茶篇》依照上述所说的思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了解茶叶的类型、了解茶叶的品质,但是没有强调不同族群、不同个性对各种茶类的喜好度,作者希望喝茶的人对各种类别的茶叶无好恶之心,多多设法接触它们,找出它们制作得到位的品项,然后自己泡好它、享用它。

(113)

许玉莲跋《茶道入门—识茶篇》修订版:从写实到抽象的茶汤时代

许玉莲跋《识茶篇》:从写实到抽象的茶汤时代

蔡荣章先生于上世纪1977年进入茶界服务,1980年代以专栏方式在中国时报及茶艺月刊等报刊杂志发表茶文章,当时一开始即以“茶叶认识”及“如何泡茶”为立足基础而铺开茶道思想研究工作,期间提出“浓淡生熟之间--谈茶味的一些用语/1990年”、“紧结与卷曲之间--谈茶叶外形的一些用语/1990年”、“制茶三把火之间--谈杀青,干燥与焙火/1990年”、“如何训练品茶的客观性/1995年”、“善泡茶者,必尊重茶的个性/1996年”等课题,在当时都是鲜少听人提及的,不过如今皆成了《茶道入门——识茶篇》这一本书的重要营养,意味着蔡先生所提出的独特观点不过时且被大众接受,这对茶学知识带来革新之意义,影响着茶文化生态的推进,是此书很特别的地方。

蔡先生的《茶道入门—识茶篇》用了非常写实的视角来展开对茶的观察和讲述,他按照事情原来所长的样子加上亲历自身的感受及理解来剖析,但他不只是从物象的正前方来说,还前后左右上下、“直立”地“倒立”地说,有别于其他教条化与格式化的注释,因而更能捕捉“茶画面”更多的细微变化,比如说到茶的外貌,茶叶外形与茶叶条索的一些用语要厘清,外形是成品茶的茶身形状,条索是成品茶茶身的紧结度,条索的松紧视乎揉捻方式的轻重。从成品茶的外形能知道揉捻的方式:银针状(只轻轻翻拌,几乎没有施以压力进行揉捻)、原片状(是不发酵或重萎凋轻发酵,尽可能少加揉捻)、松卷状(以划弧形手势挥锅轻揉,但条索并未压实)、剑片状(以直线形来回滑动的方式进行揉捻,施以较重的压力让其成形)、针状(以直线形来回滾动的方式进行揉捻,叶细胞的揉破率增加很多)、条状(以划大圆形状手势,施以轻重不等的压力揉捻,有中揉捻及重揉捻程度的茶)、球状(施以初揉再加以精揉,有轻、中揉效果,还有一种叫包布团揉的重揉捻)、碎角状(碎红茶在重萎凋、全发酵、重揉捻的情况下,于揉捻同时将茶青切碎)、块状(将揉捻成的初制茶蒸压成紧压茶,虽说揉捻的轻重视乎初制时的揉捻而定,但经压制过程,揉捻效果会增加一级)。从条索的紧结度(即叶片皱褶的紧密度,打开叶底来看更清楚)可知道茶叶的叶细胞被揉破程度的高低,越紧密,表示揉捻程度重,被揉破的比例越高,成分溶解得较快,香味的频率较低沉,反之则相反。

《识茶篇》就是在这种严密的理性的科学原理与逻辑层层包裹中,不自觉地流露出蔡先生对茶的激情与忘我的爱:为何我们需要一眼就将茶叶看个透彻呢,这样才能理解掌握茶的风格以及质量啊。顺着既有脉理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找出正确的方法来冲泡茶,才会进一步研究何种水温及何种泡茶器质地最适合冲泡某一种风味的茶,而我们从“茶道”获取的艺术、美感与思想正是通过这“茶汤”来的啊。那么,尊重茶的个性,不只是要探知茶的不同个性,而且还要以那样的心情欣赏、接纳与享用它,不能因喝到不熟悉的茶就粗暴地说“我不喜欢”来否决,这是我们要步入“茶汤王国”的绝对途径啊。如此,训练官能(即嗅觉、味觉、视觉与触觉)鉴定能力,增进判断茶汤的客观性、绝不偏见的能力,加强识茶的专业能力,培养“抽象思维”的感知能力,就是我们最迫切最必然要做的事了啊。能力要达到巅峰状态,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包括对身体的自律锻炼比如:身心状况保持平稳明朗,感官的感受较能集中;对饮食采取开明态度,不可养成偏食习惯才不至于排斥某一些茶;若属先天性对寒性饮食敏感,应常摄取暖性食物,调整自己体质以便对一些较寒性的茶不会产生不公平的判断;什么茶都要喝,都喜欢喝,这就是爱了啊,如果喝起茶来,就像医师看到病人,一味地想找出它的毛病,或是法官在庭上看人,一直思考着如何论断他的功过,这是谈不上“爱”的。当我们的身体经过所有理性与感性的历练,身体的各种感官获得信息(即具体的知识如萎凋、发酵等做法如何影响茶的外形与色泽及茶汤的色香味,可触摸可观赏可品饮可嗅闻),留下来的就是“经验”,有一天当我们将身体感知中所获得的经验,用图像、语言、文字、符号来进行描述或总结或分类(即建立抽象概念与价值观,比如:当喝到白毫乌龙就像处在一片花海中,芬芳艳丽似恋爱中女子;喝到红茶像处在一片秋天枫树林,充满了母爱之光辉;喝到普洱像走进了深山古刹,似一位幽静安然的长者等等),就成为了“茶道艺术” 、“茶道美学” 、“茶道思想”了啊。

“识茶”的长远理想是要“茶道”表达它的美与艺术,透过我们看到摸到的茶叶,喝到闻到的茶汤,组合、转换成另一种事物形态或艺术图像,它代表一个新世界或称境界。懂得茶汤的人,喝得懂的人对茶叶对香味的察觉会越来越敏锐,进一步对生活也会较细腻,对所处的土地与物、物与人也会更谨慎,透过对植茶、制茶、泡茶及喝茶科学原理的建立,从中获得体验,无数次的汲取经验将之整理、组合,终于我们将长成一个较有灵性的人,较有领悟美的能力,然后将这些美组合成一个艺术性的意境,让自己陶醉其间。我认为这就是《识茶篇》一书能给予当下这个茶文化复兴时代的觉醒、革新与智慧。

许玉莲

2022年3月9日于马来西亚.许玉莲茶道院

許玉蓮簡介

許玉蓮

現任:「許玉蓮茶道院」 院長、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浙江農林大學人文茶文化學院客座教授、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委員、中國茶葉學會海外聯絡站(吉隆坡)負責人、馬來西亞國際茶文化協會榮譽理事、中國社科院工經所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推選評為「中華茶文化傳播優秀工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葉審評師資班」畢業。

現任:           

2017~今,許玉蓮茶道院, 院長。

2009~今,福建《茶道》雜誌,茶道專欄作家。

2011~今,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現代茶道思想網」創建人兼主筆。

2012~今,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

2013~今,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5~今,浙江農林大學人文.茶文化學院,客座教授。

2017~今,中國茶道新生活研究所顧問兼茶道新生活特聘講師。

2019~今,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委員。

2020~今,中國茶葉學會海外聯絡站負責人。

2020~今,馬來西亞國際茶文化協會,榮譽理事。

(174)

《茶道入门—识茶篇》修订版2022.07/蔡荣章著

目录

序 作者原版序
作者修订版序

第一章 1.识茶的意义

1.1.识茶包含哪些内涵
1.1.1.理解“茶”字的含义
1.1.2. 认识茶的种类
1.1.3.认识茶的品级

1.2.识茶目的之一,制造好茶
1.2.1.就茶树品种而言
1.2.2.就茶树生长环境而言
1.2.3.就茶树栽培方法而言
1.2.4.就制作的方法与技术而言
1.2.5.就商品茶而言
1.2.6.就茶汤而言

1.3.识茶目的之二,增强品茗能力
1.3.1.茶汤的颜色
1.3.2.茶汤的香气
1.3.3.汤的滋味

1.4.识茶是茶道艺术性的核心

第二章 2.识茶与品茗

2.1.识茶与品茗的差异
2.1.1.“审评泡茶法”用以了解茶的品质特性
2.1.2.“品饮泡茶法”用以将茶表现得最好
2.1.3.泡坏了还要知道原来的真面目

2.2.从不同角度,翻来覆去地诠释一种茶

2.3.尊重茶的个性
2.3.1.不同茶有不同的个性
2.3.2.无好恶之心
2.3.3.就不同的质量欣赏它
2.3.4.每一道都要将它泡得最好

第三章 3.影响〝识茶〞正确性的因素

3.1.茶汤的浓度
3.1.1.何谓浓度
3.1.2.浓度与稠度
3.1.3.水可溶物与水不可溶物
3.1.4.茶样的代表性
3.1.5.茶汤的代表性
3.1.6.识茶用的“茶汤”与品饮用的“茶汤”
3.1.7.冲泡技术影响“识茶”
3.1.8.1.5﹪与2﹪的不同

3.2.泡茶的用水
3.2.1.杂质、杂气、硬度、菌数
3.2.2.标准泡茶用水
3.2.3.水的软硬度
3.2.4.水的软化
3.2.5.水的处理
3.2.6.天然泉水适宜泡茶喝

3.3.泡茶的水温
3.3.1.“浸泡时”的水温(另有:“饮用时”的汤温)
3.3.2.因“人”选用水温
3.3.3.降温可降低苦味
3.3.4.需要高水温浸泡的茶况
3.3.5.因“茶”选用水温
3.3.6.因“茶”泡茶还是因“人”泡茶
3.3.7.水温的判断

3.4.泡茶的方法
3.4.1.“用茶量”与“浸泡时间”
3.4.2.含叶茶法与审评泡茶法
3.4.3.小壶茶法的泡数限制
3.4.4.增加用茶量的情形
3.4.5.溶出速度特慢的情形
3.4.6.一壶茶能泡几道
3.4.7.茶香的踪迹
3.4.8.“饮用时”的汤温

3.5.冲泡器的质地
3.5.1.冲泡器溶出物的影响
3.5.2.冲泡器传热速度的影响
3.5.3.冲泡器吸附香、味的影响
3.5.4.杯子对汤色的影响

3.6.识茶者的健康状况
3.6.1.个人感官的偏差
3.6.2.感官暂时性失灵
3.6.3.第三者的影响

3.7.识茶者的饮食习惯
3.7.1.偏食与体质
3.7.2.短时间的饮食偏差
3.7.3.各类茶都得喜欢

3.8.识茶者的专业能力

3.9.识茶者的官能鉴定能力
3.9.1.官能鉴定
3.9.2.茶质量元素之识别与记忆
3.9.3.不当水温、浓度下的评鉴

3.10.识茶者判断事物的客观性
3.10.1.偏见的产生
3.10.2.广度与深度的理解
3.10.3.评茶要由专家为之

第四章 4.识茶的途径

4.1.属于茶叶风格的部分
4.1.1.色,从汤色的不同来解读茶叶
4.1.1.1.成品茶的发酵程度
4.1.1.2.成品茶的焙火程度
4.1.1.3.成品茶的老嫩程
4.1.1.4.茶的制作技术
4.1.1.5.成品茶的冲泡浓度

4.1.2.香,从香型的种类来解读茶叶
4.1.2.1.香的类型
4.1.2.2.香的强度与持续性
4.1.2.3.香性

4.1.3.味,从味道的差异来解读茶叶
4.1.3.1.味薄的问题
4.1.3.2.味重的问题
4.1.3.3.味苦的问题
4.1.3.4.味涩的问题
4.1.3.5.味甘的问题

4.1.4.形,从揉捻的轻重来解读茶叶
4.1.4.1.从成品茶的外形看揉捻
4.1.4.2.从叶细胞被揉破程度看揉捻

4.1.5.嫩度,从茶青成熟度来解读茶叶
4.1.5.1.成长期与成熟期的茶青
4.1.5.2.不同茶青制成不同种茶
4.1.5.3.茶青的外形
4.1.5.4.成品茶的枝叶连理
4.1.5.5.拣梗技术

4.1.6.品种,从茶树品种之不同来解读茶叶
4.1.6.1.茶树品种与成品茶外形
4.1.6.2.茶树品种与成品茶风味
4.1.6.3.品种混淆

4.1.7.环境,从茶树生长环境之不同来解读茶叶
4.1.7.1.海拔高低
4.1.7.2.向阳与背阳
4.1.7.3.近海茶区
4.1.7.4.路旁茶园
4.1.7.5.特殊土壤
4.1.7.6.栽培方式
4.1.7.7.生态平衡
4.1.7.8.环境污染
4.1.7.9.茶园串种

4.1.8.时间,从成品茶的年龄来解读茶叶
4.1.8.1.树龄与成品茶
4.1.8.2.成品茶的年龄
4.1.8.3.成品茶的陈放
4.1.8.4.催化式老化
4.1.8.5.陈放与成品茶质量

4.1.9.叶底,从泡开之茶叶印证各项事实
4.1.9.1.赏茶、评茶、识茶的六个阶段
4.1.9.2.从叶底看出什么讯息

4.2.属于茶叶质量的部分
4.2.1.地理环境

4.2.2.采摘部位

4.2.3.采制季节

4.2.4.制茶气候

4.2.5.采摘时辰

4.2.6.树龄

4.2.7.施肥情形与病虫害防治

4.2.8.制茶技术

4.2.9.后熟的处理

4.2.10.枝叶连理的影响

4.2.11.储存的条件

第五章 5.茶叶分类名称的形成

5.1.因发酵程度之不同而分

5.2.因成茶色泽之不同而分

5.3.因市场需要而分

5.4.因采制季节之不同而分

5.5.因〝制成品〞之不同而分

5.6.因〝成品茶〞型态之不同而分

第六章 6.茶叶产品名称之由来

6.1.因产地而得名

6.2.因茶树品种而得名

6.3.因茶汤颜色而得名

6.4.因典故而得名

6.5.因成品茶外形而得名

6.6.因加工的方式而得名

第七章 7.大类别的认识与小类别的欣赏

7.1.大类别中的小类别
7.1.1.芽茶还是叶茶
7.1.2.茶青的采摘方式
7.1.3.枝叶连理的情形
7.1.4.夹杂物的多寡
7.1.5.发酵程度
7.1.6.焙火的程度
7.1.7.紧压的程度
7.1.8.存放的结果
7.1.9.香气的表现

7.2.茶的不定性

7.3.茶叶欣赏的自由创作空间

第八章 8.茶〝商品标示〞的方式

8.1.“规格茶”的做法

8.2.“标示茶”的做法

许玉莲 跋:从写实到抽象的茶汤时代

(171)

泡茶者要有“画”出味道的能力/许玉莲/20220118

泡茶者要有“画”出味道的能力/许玉莲/20220118

依茶的种类来说泡茶教泡茶,比如“乌龙茶泡法” 、“红茶泡法” 、“绿茶泡法”等,一般是起步的做法,到茶行去买茶的初学者暂时无法看茶泡茶,那就勉强凑合着如此告诉他们,不宜分得太精细,否则大家都不敢在家自己泡茶喝了。但如果是已经到了开设茶艺课、甚至师资班的阶段还这样讲解,未免有点笼统。因为茶在分类程序上不是那么明确,可以一刀两断的,茶叶制作有时会产生不可控之因素,如渥堆普洱翻堆次数不足,可能导致茶叶过度成熟;如绿茶未能及时杀青便起了一些发酵,无法控制在典型的标准茶样上。茶叶制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有人认为茶叶要绿绿的才符合“自然保健”形象,于是黄茶的闷黄越做越轻;乌龙茶类(部分发酵茶类)的铁观音、武夷岩茶的发酵程度从轻、中、重都有,风味差距是非常大的。故此六个茶类就只用六种泡法来作为泡茶标准,缺乏具体分析,对茶汤表现是不够完整的。

所谓“看茶泡茶”,即对每一支茶的背景有一定程度了解,这包含制作之前的茶树品种、采茶情况、生态条件、树龄等;及制作过程的工艺如揉捻、发酵、焙火等;再来是制作之后的有否紧压、有否陈放、陈放的位置环境年份都什么状况,看懂了那个茶才能决定要用什么方式泡它。比如同样是六堡,茶梗较多的冲泡时水温要更高浸泡要更久,较多嫩叶的则相反。比如同样归类为乌龙茶茶类的有颗粒形状与卷曲条状,颗粒形的浸泡时间可以是条形的两倍,单单看茶外形将之分成两大类也还不行,像非颗粒形的东方美人茶叶,经过小绿叶蝉吸汁式叮咬后茶青变得较僵硬,且不易长大,这种茶青制成茶叶后冲泡时的水可溶物溶出速度是较慢的,第一道要浸泡一二分钟(相对其他乌龙茶大多只需几十秒)并不奇怪。

用茶类来分泡茶法,应是过往缺乏资讯传播,各地区无交流致使观念较保守。有些人甚至规定花茶泡法只能用盖杯,绿茶泡法只能用玻璃杯的。问你,如果现在你手上只有陶壶或碗,难道就不能泡茶了吗?这是我们不主张用茶的种类来作为泡茶法分类的理由之一。茶界需建立任何茶具都可以泡任何茶叶的观念。

就这支成品茶的茶性以及它在储存与行销包装过程中所遇到的折腾,终于长成的样子来解读它泡它,谓之看茶泡茶,然而如果只有这些,最终将只是工多技熟,没出错而已,缺乏灵动意趣。泡茶者在这些知觉材料基础上,对茶汤的呈现要有想象力,即在自己的脑袋瓜中有“描绘图像”的能力,内容包括声音、图像、味道、气味、质感及所有情绪体验都能透过想象在脑中“画”出来,把曾经看过、听过、接触过、吃过喝过、痛苦过享受过的东西,通过“描绘”而合拼为“一幅图画”,这一幅图画,就是泡茶者“画”出来的茶的味道,体现他个人独到的思想、审美,以及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价值,都会去芜存菁保留在茶汤里头。

在脑中“描绘图像”的能力,需要知识和经验来支持,否则只能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需要有一位很好的泡茶者让你可以临摹仿效,临摹不是无意识的抄袭,而是将眼前美好的经验吸收,通过脑袋瓜的记忆对比自己的过去,重新“画”一个新的味道,别去看那些“泡不好”茶的人泡茶,看坏你的眼,眼界就崩塌。

(251)

品茶的顺序有那么必要吗/许玉莲/20211220

品茶的顺序有那么必要吗/许玉莲/20211220

喝茶时要顺著茶叶的优劣名次来泡品吗?赞成的人说必须得从味道欠佳的喝起,一直喝到味道完好的,否则好茶(他们认为滋味较浓稠)味道会压过不够好的茶(他们认为滋味较淡薄),后面就没什么好喝了。是这样的,若保持客观精神去分别茶品质高低,我们的嗅觉与味觉感官并非那么不堪一击的,不同种类、级别、风味等状况的茶,甚至是质变的茶、制作得特别到位的茶,我们同时一起喝总也能描述各各茶之酸、甜、苦、咸、鲜,或涩或甘,包括其浓弱度与清浊度,指出茶们之间的特点与级别属相当自然的事,不会太容易受到干扰,何必排顺序。这与我们平常吃了几种水果尝了几杯饮品的经验相同,比如橘子有酸而不甜、有清甜微酸、有些还会苦,有些带水味,其中各种味道的调和度,等级如何,酸甜程度是否适中可口或美味无比,同时一起吃也是吃得出来的呀,我们的味蕾不至于这么幼稚,如此容易受污染、遭破坏,尝了最优就尝不出次优或欠佳的吧。不过,倘若说的是茶汤个性以及其味道之协调安排,在同级别(可同类茶或不同类茶)茶中,汤质精细轻盈的可先于汤质复杂厚重的泡饮。

另一角度,就欣赏茶汤的目的而言,掌席泡茶者永远都要有随时奉献出自己当时最好的茶的准备(当然同时也要有本事将之泡好),我作为品茗者我也是要喝好的呀,那些可以提升美的感受,令身心能够感觉更舒畅的茶,才值得我们花时间和心血去聚集一起设置茶席备火备水地领略把玩它。一些平平的茶,喝著也没觉得怎么样,启发不到审美意趣,也就无必要在同一个时间拿来泡饮,学习和练习泡茶时把它搞懂了即可。假如您是位歌唱家作演出,我们肯定也只喜欢听赏那几首最拿手的名曲,厨师上菜也没有理由说“我们今天的鱼不够新鲜,味道欠佳,要先上。然后上次好的鸡肉,最后上最好的鲜美浓郁的羊肉”。拜托,不够好就别搬出来给大家吃嘛,只上最好(是当时能力可负担的最好,如果指的是茶,不见得要特别贵或特别老或特别罕有)就行了。

说到在茶席上给茶的“好喝程度”打分排名次之后再喝,是谁説了算呢,难道茶主(是把茶贡献出来的请客者,不一定是当时的泡茶者)排定的名次,我就要同意你的名次?识茶评茶的培养基本概括几个范畴如:茶学知识、感官能力以及心态调整等,比如当他品饮到茶有苦涩味,他必须有能力辨别这苦涩味道是属于品种特性,还是制茶过程有缺失,或冲泡得过浓而产生。他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不得偏食,各个种类茶都得喜欢喝会喝,不能主观地对某类茶特别感觉激情,对某类茶则不由自主的常常有排斥感。同时他更不能受到“第三者”的影响比如那个茶花了好多钱买回来就觉得它特别好。我们其实不必每一次喝茶就忙著做法官开庭审判茶叶好坏,可采取较开明开放心态让每一位品茗者皆有机会参与,好东西不能光听别人怎么说,还需要个别亲身去琢磨、玩味、打开视野,过后整理自己看法,如此更能启迪大家的悟性得到自己的结论,托付我们的价值与审美在其中。

(206)

“泡茶大家”的茶汤世界/许玉莲/20211116

“泡茶大家”的茶汤世界/许玉莲/20211116

泡茶最理想的状况,拿到什么茶叶、茶器便能泡出该茶的茶性如实呈现它应有的好喝茶汤,许多谈泡茶的课程动不动就谈泡茶的风格、仪式、使命感、人的性情、茶道的精神、人生的寄托等等,这些奥妙的东西,其实只有极高明的茶汤创作者才能具备,也只有极高明的品茗者才感受得到,不需要在一开始就囫囵吞枣地说。泡茶的熟练是有过程的,从“不会”到“懂一点”是一个阶段,从“会用一个方法泡茶”到“能够面面具圆用不同方法也将之泡得有内涵”又是另一个阶段,还有接下来的各各阶段,每一阶段的升华都比上一阶段更加困难,假设“十分”表示很完善完美,一分加至二分、二分加之三分较容易达到,同样是一分一分的增加,七分加至八分会比较困难,八分加至九分更加困难,从九分到十分的难度会提高数倍,因为越深入的学习,要求越精密,进步速度会变得越慢,到了十分那一天,就是心中有物,下笔有神了,随心所欲都能得出好的茶汤作品。泡茶者在这个阶段的理解与把控已非常透彻,再加上他个人的审美、思想、品味,呈现出来的茶汤作品必定也已包含他不刻意为之的气韵与境界,到了这个时候,谈风格啊精神啊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他的境界里什么都有。

然而这“有什么泡什么”,“泡什么都好喝”,“怎样泡都能表现茶的味道”却是有着草率和不将就之差别。只有实实在在理解了事物本来面目与规律,才能把复杂或原来就应如此做的事情如此做。关于吃饭,也常听人说“冰箱里剩下什么就煮什么”,殊不知这句话需出自烧菜高手的嘴巴才产生意义,一道对人体有益且可口之物即将诞生的可能性极高,并非随便一人拿起剩菜剩肉就可煮成传奇的。懂烹饪之人他懂食材的搭配有可为及不可为之处,像菠菜和韭菜不要一起炒食,因都含较多草酸物质,味道难协调兼容易引起肠胃不适。他必定也有刀工,知道牛羊肉须横着纤维纹路切,煮成后口感才不易老。他理解厨具与食材的关系,故此知道做菜要热锅凉油,即先把锅子烧得很烫甚至冒一点点烟才加油放菜炒,而不是冷锅冷油一起把油烧热后才入菜炒,后者油温过高会产生反式油脂,妨碍身体健康。他必定对同一样食物试过千百回,建立了别人没有只他有的深刻领悟比如:肥猪肉用酒糖腌过煮,就会甘、爽,化而不腻。诸如种种心思与功夫都活在他的血肉里,当然他看一眼冰箱剩下的任何材料,都能做出有水准的饭菜,非那种凑合对付一顿可相比。这和泡茶的道理一样,从一窍不通到出神入化有道鸿沟的,我们的进步可能需历经漫长的实践,并非记住了几个手势、参加一两次比赛就可达到的。

现今有很多“教你怎么泡茶”的课程与书籍,都强调手把手教导每一个动作,唯独缺少可让人“临摹”的“泡茶大家”。教的人背诵着泡茶流程和手法的号令,学的人盲目地比手划脚跟着做,其实他们都没教什么,仅仅只是因为教科书上说该这么做就这么唱出来。所谓“泡茶大家”即如上述能够做到十分之人,我们要多看他的现场泡茶,才能“临摹”他的精髓,他泡茶不只有步骤和手式,还有节奏有张力,他提拿重物如煮水壶,举重若轻,相反地,取拿轻飘飘的竹签时却不会让人感觉轻率而是凝重。当他要放下茶具时,手不会立刻离开,是谨慎地,好像依依不舍的慢慢离去。他通过思绪和观念创造出一个茶汤世界,我们沉浸在茶汤里。

(159)

茶,唯我独尊/许玉莲/20211020

茶,唯我独尊/许玉莲/20211020

纯茶道不是“只要有茶喝就可,不管茶叶茶具是否好坏”的茶道形式,我们着重提出跳脱旧有框框来举行茶会,勿让品茶空间的设计与营造,茶席上的铺排与装饰干扰到泡茶与茶汤,混搭的游艺项目如抚琴、插花、焚香、挂画也没有必要占据茶道的舞台,茶人们(包括泡茶者及品茗者)只凭泡茶喝茶功夫来欣赏茶汤、茶道。纯茶道是仅就人、仅就茶、仅就茶具、仅就用水,藉由泡茶、奉茶、喝茶过程,呈现、赏用茶道之美的茶道艺术。一切陪衬事物都拿掉之后,茶人们将所有的用心与专注聚焦在茶,如果茶与茶具的质地不够好,我们是不会将就的。惟,所谓品质的优劣高低,与人们的文化、经济和见识息息相关,需要通过自我成长、自我改进来完成品味的建立,故此,泡茶者每一次用的茶叶茶具若是属于他们当时能力所及里面最佳素质的,那就算是品质好了。所谓茶道的“纯”,是专注在茶身上,而不是“没有其他事物搭配”就好,专注在茶,把它做得很深刻,把它做得很好,不管是茶本身的美,泡茶技术、意境、思想性、艺术性的美。当然,精致的程度因人而异,有考一百分的也有不及格的。

说到这里,就有人说“纯茶道是曲高和寡吗”,是的,因为要表现的是“纯”,以茶为主体的更深层的挖掘,一定要是长在茶树上的叶子(如茶叶、茶汤)与果实(如泡茶、喝茶的美与艺术)。如果对茶认知欠缺,对茶道之美不够理解,是无法欣赏的。需要等到那么多人深刻的认识茶之后,才有办法有很多人来欣赏。所以纯茶道发展不容易。也有人说“纯茶道是自鸣清高”,大家可以理解成它只是一种茶道形式的名称,专注在茶本身的做法;可能其他认为茶道是由许多形式的艺术搭配而成,这是两个不同的理解,不代表清高与否。我们不能够让所有人都喜欢各种不同的事物,因为种种事物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人。豆腐青菜,大家各有所取,不同嗜好的趋向是正常的,“你说你的纯茶道有多好,我就是不喜欢”,如果有人如此批评纯茶道,我们要坦然接受。

因为纯茶道的形式比较不热闹,流于耳目的游艺项目消失了,大家能呆的舒适圈范围显得较小,因而也无法顾左右而言他搪塞过去,反而迫得大家必须把精力集中到某一点上,即泡茶、奉茶、喝茶、茶汤,也许这样令人产生压力,令人不是那么愉快,但所有学科不都是存在这个现象吗?谈得太深入都较闷,通俗化会让多一点人喜欢,表面的花巧更加能引起大家都注意。反正很多人就认为“纯茶道与我无关,我只是喝茶而已,我不喜欢做功课”。如果你喜欢喝茶,你常品茗,你对茶有渴望,你就会懂纯茶道是怎么一回事,你就会用专注的精神来欣赏茶本身的美。泡茶的人若懂得茶,他就会以茶为核心来呈现茶、茶汤、茶道。用心的享受过程就是做功课,做功课的用意在于你知道和记得你做过的,高层次的享受及欣赏,是知道那个事物的来龙去脉。所以,有些茶会要求品茗者需有最低品茗资格,不让新人入场。这样做,茶会举行久了,就会培养到优秀的品茗者与泡茶者,届时,不会喝茶的不敢来参加,自己自动淘汰,学会了才会来参加。

(167)

茶会从“选择茶具”与“包装茶具”已开始了/许玉莲/20210922

茶会从“选择茶具”与“包装茶具”已开始了/许玉莲/20210922

泡茶人要举行茶会,需先决定用哪些茶具,茶具与茶叶的搭配应考虑“器具质地与茶汤风格”的关系、使用的场合以及“器具颜色与茶汤”的协调性。选具可不能跟流行风,人家时兴古物有人家的道理,人家烧炭火你不必忙着把电水壶都扔掉。一般而言,材质密度高、散热速度快的泡茶器可泡出较清扬、频率较高的茶汤风格,反之则频率低。瓷器、银器比炻器散热快,炻器由比陶器快,泡茶人要清楚自己茶叶的茶性如何、打算泡出怎样的风味,才针对性来挑选茶具。至于场合问题,就要知道茶会地点在户外或户内、早午晚哪个时段、品茗人数多少、共泡几种茶等,这有助于解决煮水方式、所需热水量供应、茶具多少大小等。说到茶具的颜色,那个意义不在表面上的衬托环境或衬托人的服饰,而是为茶汤展现更佳效果来服务,比如用深色的陶杯装绿茶有点不搭调,换成通透青瓷杯,绿茶的青翠欲滴与清凉感便提升了。

茶具选妥之后,泡茶人要认真地包装好带去茶会使用。茶具包装在这环节也属于茶道表现的一部分,与企业做茶叶茶具买卖时的包装宗旨有别;茶会茶具的包装,至关重要是卫生观念,我们要求所有茶具一打开包装立刻可用于泡茶喝茶,不需再清洗或擦抹方能用;茶具应在包装前洗涤干净,用非常干净之物包裹备用。这样做有另一层涵义的,茶具的干净卫生程度做得越极致,茶会就越能达到一种清净与细腻的质感,品茗者才会更信服更愿意投入泡茶人的安排(或说创作),大家对茶汤才会产生更大的共鸣。抵达茶会现场后还要找地方清洗茶具备用,那是非常不现实的行为,比如在公园、酒店和学校等地举行茶会,一般能用的地方就只有洗手间,即使那是五星级的盥洗室,躲在里面冲洗茶具仍然有点恶心吧。有人说装一桶水放在茶席边上洗,那么湿漉漉的茶具又待如何解决?如此做真的有卫生了吗?周而复始地制造问题让人觉得不专业,也削弱品茗者的专注力,最好不要吧。

如何包装呢,我们希望采用可以重覆使用之物料比如:棉布,它有一定的厚度兼且柔软,不会磨损或刮花茶具,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在搬运时不容易打破。布料可依茶具大小裁缝成袋子,串一条绳子打结即妥当;亦可将一块布的四角缝上魔术贴,茶具放其中,拉紧四边把魔术贴压下去。每次茶会结束回到家,除了清洗茶具,务必一定清洗所有包装用过的布袋和布,重覆使用能省下时间、金钱、能源和资源;有些人专门用很漂亮的纸来包茶具,用过即弃有点浪费,况且纸张柔软度不及布料,茶具破裂几率会提高。还有人用旧报纸来乱包的吗?报纸的油墨会污染茶具哦。

不能用企业商品包装直接带去做茶会,那可能有打广告之嫌;同时,物品买回来时它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东西,务必经过泡茶人的打理、润饰,它才会转化成附有灵性有使命的器物,所以必须专门为它打造一个包裹的“家”,而不是关在罐头似的的商品盒。何况,很多商品盒是纸制的,纸质较易损伤造成裂口,万一茶壶从裂口掉下来破了就无法补救了。一个茶会,从泡茶人开始做决定要携带何种器物、如何包装器材的时候已经是茶会的开始了,那种小心翼翼、坦然自信的心态,不会因为台上台下,有人在看或没人看就变了样的。

(141)

纯茶道/蔡荣章/ 20211020

纯茶道/蔡荣章/ 20211020

纯茶道的意思是:就“茶”来呈现茶道。听到这句话的人会说:“本来就是以茶来呈现,难道还要找什么东西来呈现吗?”这个初步的概念是正确的。茶道,就是茶的事,制茶者制好茶、消费者找茶买茶、然后把茶泡好、好好地把茶送到自己的口中或其他品茗者的手中、接着很有感觉地欣赏茶汤品饮茶汤,这期间还要观看茶叶、了解泡茶用水、了解茶器、了解泡过后的茶叶。这就茶道,没有必要再加个纯字,之所以会加个纯字,一定是有不纯的现象。

当人们听到纯茶道的时候,最常见到的反应是:泡茶有什么好看、茶有什么好品的?如果不是茶席布置得美美的、泡茶的人打扮得美美的、还会穿插一些音乐舞蹈的,谁耐烦看完一场茶艺表演,还煞有介事地品尝一杯又一杯的茶汤?茶艺不就是要茶加上艺,去掉艺,哪能成就茶艺?在使用茶道时,又会被解释为茶加道,意思是泡茶喝茶要加上修身养性的道理,否则也不成其为茶道。

我们总认为把水烧开、把茶放进壶内、冲下水、等到所需的浸泡时间后把茶汤倒出,这期间不具太强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所以误认茶艺、茶道的艺与道指的不是茶,而是茶以外的艺与道,也就是不认为茶的本身有什么艺与道可言,所以就从外面找些艺与道来撑场面,结果音乐、舞蹈、插花、焚香、吟唱、禅学、修身、养性,就被掺入到了茶的艺或茶的道来了,也就造成了茶道茶艺纯度的问题。

艺术需要程度吗?茶道艺术需要纯度吗?艺术特别强调纯度,不喜欢利用别的媒介来呈现自己的东西,茶道艺术也是强调纯度,它的媒介就是泡茶、奉茶、品茗,不要再去运用声音的媒介,不要再去运用肢体的媒介,茶会时播放音乐是利用声音作为媒介,夸张的泡茶喝茶动作是利用肢体作为媒介,这样混搭有什么不对吗?答䅁是不容易将茶表现得深刻。有些人是琴棋书画样样通,但很少看到哪位出色的艺术家是这样的。把其他的艺术项目掺合在一起,是属于综艺节目的演出,搭配式的音响、点缀式的花草是可以在茶席上出现的,但是放大成背景音乐、插花艺术,就是综艺节目了。

茶道有什么自身的艺术内涵呢?茶道艺术的媒介就是泡茶、奉茶、品茗,茶道的艺术内涵就在里面。“泡茶”包括了知茶与识茶,泡茶时包括赏茶,还包括了择水、择具、控温、决定茶量、决定浸泡时间。这些看似技术的部分,但最终的美感与风格是落脚在茶汤上面,泡茶上的种种要素是泡茶者经营茶汤之美的构思与步骤。接下来的“奉茶”是确保茶汤不失真地传递到品茗者(包括泡茶者)的手中与口中,这个不失真包括了杯子的材质、品茗的环境、奉茶者与被奉茶者的专注度。最后是“品饮”茶道的最终作品——茶汤,包括了品茗者对茶认知的程度、口鼻等感官对香味等的感知能力、对美与艺术的接受度。茶道艺术包括了茶汤产生期间的动作、茶汤传递的完整性、茶汤的被欣赏与享用,这串联成了茶道的艺术与风格。

如果在茶会间掺入了其他的艺术项目,就无法那么清晰且深刻地说出或体会出属于茶的诸多元素,如果有人说:我会将外来的元素隔离在感知之外,但为什么要发这么多不必要的心血呢?茶道艺术的创作者也要花费不少的心力去张罗这些装扮性的事物。

20211020中国福建《茶道》专栏

(187)

培养品茗者/蔡荣章/ 20210918

培养品茗者/蔡荣章/ 20210918

品茗者是与泡茶者相对应的名词,泡茶者负责泡茶,是茶道艺术的呈现者,品茗者是喝茶的人,是欣赏泡茶艺术与茶汤作品的人。为什么用“品茗者”而不用“喝茶的人”呢?因为还要强调是懂得喝茶的人,品茗者也包括泡茶者,泡茶者也要品饮自己泡的茶,这时的品茗者不单纯是验收自己的茶汤,而且还退居一旁,欣赏装作不知道是谁冲泡出来的茶汤作品。

“泡茶者”一定要懂得茶才有办法把茶泡好,因为这牵扯到泡茶的水温、置茶时的茶水比例、浸泡的时间、冲泡器与品饮杯的材质,这些泡茶的技艺都有赖于对茶叶本身与制茶工艺的理解,如果在判断茶况时有了误差,茶汤就无法泡出理想的境界,传递到品茗者的口中时也会发生误差(这一点指的是品饮杯的材质与奉茶的态度);但是“品茗者”是可以不必那么深入了解茶叶与泡茶的,他只要会欣赏茶汤的美味(即茶汤的色香味)与茶汤形成的“茶性”就行。懂一点制茶的工艺与茶树的品种与种植是有助于茶汤的理解,但懂得太多反而会令自己陷入“学科分析”的状态,反而不利于茶叶的欣赏。这犹如我们对音乐与绘画的欣赏,我们不需要太了解乐理与绘画的流派,也无需太了解作曲者、演奏者、绘画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直接就音乐与绘画作品的本身来欣赏反而不受任何的“理性”与“学理”上的限制。

泡茶者在泡茶的时候经常“说茶”说得太多,唯恐品茗者不知道这款茶的珍贵,也怕品茗者不深切了解自己在泡茶上所下的功夫,于是从一开始就介绍这泡茶的来历、自己所使用的泡茶用水、煮水的壶具、泡茶的壶与杯等等,说得品茗者误以为进入了课堂,满脑子都是泡茶的理论,期待一杯色、香、味、性满满的心情似乎只变成了在审评桌旁从事审评记录。茶汤的欣赏与茶课上的解说是不一样的,我们何曾看到音乐厅上有位主持人分析着即将演出作品的组成结构?如果有位导览员在画廊上滔滔不绝诉说着画家的生平与画布上所表达的意思,许多人会跑到另一间展览室去避开干扰的。我们要给品茗者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品饮与感受的空间,不要做出任何的引导,任何的引导都可能造成误导与限制。

但是有此认识的品茗者是需要培养的,首先要对泡茶(即艺术的创作)与品饮(即茶汤作品的欣赏)区分开来,要泡茶的时候,加重对茶叶与制茶工艺的认识,要品茗的时候加重对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在课堂上加重泡茶技艺与茶叶品评的能力,在茶会上(尤其是茶汤作品欣赏会),尽量把心思放在茶的美与艺术上(包括茶叶、茶汤、叶底、泡茶动作)。

现在的茶道教育多偏重于泡茶的训练,品茗的训练还在审评的范畴。品饮与泡茶要在一个平衡桿上保持平衡,茶文化才能稳健发展,有了会泡茶的人也要有许多会喝茶与会欣赏茶汤之美的人,“茶的美学与艺术”是加大平衡杆上“品茗者”这一端重量的一块大石头,需要至少两个学分的课程。了解了这支平衡桿的平衡需要拥有许多会品茗的人,进一步还要知道一位会泡好茶的泡茶者要带上一千个会喝茶的品茗者,这根平衡杆才是平衡的、茶叶的消费量才会赶得上茶文化热度的增加、茶道的美育效果才会普遍深植人们的生活之中。

中国福建《茶道》专栏20210918

(137)

寻找爱茶人/蔡荣章/20210819

寻找爱茶人/蔡荣章

他接待客人的时候总是泡茶,家里有一张颇大的泡茶桌,上面摆满各样茶具,后面的柜子是大包小包大罐小罐的茶叶。他不从事茶叶的买卖,他交友满天下,泡茶是他与朋友往来的桥梁,大家都知道到他那儿就是喝茶。我到今天还不知道他爱不爱茶,茶在他手中倒来倒去,坐下来不久就开始一杯一杯地往肚子里灌。他很少谈茶,有的也只是说一些:什么茶?什么地方的茶?哪位朋友拿过来的茶?你也不必深究他的茶泡得怎么样。

有一位朋友是不泡茶的,家里也没有什么茶具,但是他几乎每天都去买茶喝,还特别清楚哪一家的茶汤好喝。他也光顾大型的泡茶贩卖机,他知道哪家品牌的贩卖机有好喝的茶。他说不出是什么茶名,虽然贩卖的地方会有标示,他也不去学习泡茶,也不关心现在流行喝什么茶,只要有地方卖茶汤,他就生活得有滋有味。他知道茶汤的美味,他深信好喝的茶汤会让他健康,我说他是一位爱茶人。

他参加高考,被录取到一家大学的茶学系,他本来就是一位学霸型的人物,成绩是不用愁的,老师也会安排他继续到研究所去深造。他承接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项目,毕业后就留在学校从事教职,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茶学专家,不止茶叶化学的研究,泡茶、评茶的理论基础也令人信服。他在办公室会泡一杯茶喝,三山五岳的茶他都有,他不是坐在泡茶席上泡茶的那种类型的人,喝了茶跟他谈茶的美、茶的风格,他是不太接腔的。他总是冷冷地对待着茶的生理与化学,再热的茶汤都激不起他对茶的热情。我想问他:你爱茶吗?

有一个人会到处去讨教茶的生产、茶的冲泡与欣赏等问题,他精选了必要的茶具与茶叶在身边,有一张规划得很到位的泡茶桌,经常沉溺在泡茶喝茶的情境。不是经常有喝茶的朋友来往,但是坐下来泡茶时一定是他自己掌壶,泡完茶就谈论着茶汤的风格与各种迹象的呈现,很少谈到这泡茶的由来、它的价位。他不从事茶的买卖,又不是以泡茶喝茶的方式建立他的人际关系,也不是在为写一本茶书或一份研究报告。泡茶喝茶只是他个人的嗜好,他应该是一位爱茶的人。

为写一本书或一篇论文而勤奋地找资料、做采访,还自己从事各项必须的泡茶、奉茶、品茶实验。这个时间维持得很漫长,泡茶喝茶好像已变成了他个人的嗜好,有人说他是一位爱茶人。但是从他的言行来看,一切好像只为了充实书本与论文的内容,而不是这些问题是他一直想要获得的答案。因此让我怀疑他是不是一位爱茶人,或许他只是一位写文章的人,当他撰写完这本书或这份论文后,就丢下泡茶喝茶于不顾了。

一个人从事着茶叶的买卖,无论是家族的企业还是在他手上创立的事业。他可能是位爱茶人,这爱茶的心可能是从事茶行业以后才产生,也可能因为爱茶而进入到茶的买卖。当然也可能因为经营茶的行业而逐渐疏远了茶、疏远了爱茶,这是很有可能的,当事业经营遇到挫折,或是爱茶的心不够坚定,都会中途离茶而去。这里所说的爱茶之心不够坚定,往往是因为看到泡茶喝茶的时髦性,自己也赶时尚去了,也可能因为茶的文化性,看了许多对茶文化的描述,自己也变成了茶的粉丝,也可能看到茶是可以投资获利的商品,自己也加入了炒股的行列,这样建立起来的爱茶之心是不够坚实的。

当我们知道哪里有爱茶的人,我们会感到温馨,当我们发现爱茶人是多么难遭遇,我们就要知道茶文化复兴的工作应该从哪里着手。

20210819中国福建《茶道》专栏

(153)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三集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

第三集:2009年多國茶道與多國語言的課程設置

    茶文化專業在學校創系的時候,課程設置上會考慮到“茶文化比較”的需要。東亞是茶文化的發祥地,在第8世紀就興起了中國茶道,16世紀興起了日本與韓國茶道,歐洲在19世紀也有了紅茶文化。歐洲的紅茶文化使得紅茶的市場佔有率遠遠超過了東方原本以綠茶為主的茶葉市場。茶葉市場的背後,當它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潛藏著一股茶文化的運作。站在東方看茶文化,總覺得代表性的茶文化就是中國、日本、韓國的茶道,但是當21世紀的2007年,茶文化專業在高校設置的時候,對茶文化的解讀應該包括歐洲的茶道。既然以國名為代表來稱呼茶道的類別,那就應該在中日韓三國的茶道上加上英國茶道,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的課程規劃上,就從原本大家熟悉的所謂“三國茶道”變成了“四國茶道”。

    茶文化的學習是有必要參考其他地區的喝茶狀況的,我對文化的理解是:隨時空的演變而調整與精進,不是只求突顯自己的文化特色,所以我認為茶文化比較的課程是必須的。茶文化比較的課程設置必須考慮在茶文化上的代表性,而且又無法設置得太多的項目,於是就以中日韓英的茶文化為設置的目標。茶文化專業的“產業”學習,是不必細分到某某國家或地區的,更沒有必要在國家或地區之下再強調茶葉類別如綠茶、紅茶等的課程,但在茶產業的通識基礎上有必要在喝茶的方法與態度上加以瞭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所謂狹義的茶文化–茶道。因此我在茶文化專業的茶文化比較課程上就開設了“日本茶道”“韓國茶道”與“英國茶道”, 中國茶道是屬於自己的母體文化,茶文化的種種課程都會以母體文化為基礎,而且以母體文化為“對照樣”, 所以不再設置所謂的“中國茶道”, 只是在茶史、茶藝術、茶思想的課程上強調一下中國茶道的特色。

在茶文化比較的話題上常使用中國茶藝、日本茶道、韓國茶禮、英國紅茶文化等的稱呼,為什麼要分成茶藝、茶道、茶禮等稱呼呢,說者都持有不少的理由,但是在學校教育上,應該給予各地區的茶文化一個同樣的平臺,不要事先就給予不同的框架,讓學生學習之後才自己去界定它們的異同。所以茶文化專業的實習教室就統一掛上了“日本茶道” 、“韓國茶道” 、“英國茶道”的牌子。

    要瞭解多國的茶道,而且學成之後還要從事茶文化的交流以及茶葉茶具方面的買賣,所以應該多學習幾種語言。漳州科技學院創校之時,也是茶文化專業創系之時,除了通識教育的英語之外,曾經開設了日語、韓語、俄語等課程,雖然說無法讓學生流暢地應用,但有了一些基礎,遇到需要的時候就有勇氣開口與進一步的學習。只是這項課程設置未能持續進行,先是日語老師回國了,沒能找到適當的老師,俄語的老師回台了,沒找到代替的老師,2022年,持續了15年的韓語老師也回韓國,沒能繼續物色適當的人選,這項多國語言的課程只好等待適當的時機再說了。

    多國茶道的課程,開課的基本理念是學習他國的特有做法與茶道精神,除了老師要先找出“特有的做法”與“茶道精神”之外,在實踐課程上要求“不穿和服泡日本茶”“不穿韓服泡韓國茶”“ 不穿英式服裝泡英國茶”。 因為穿上了這些服裝,一看就有了日本茶道、韓國茶道、英國茶道的樣子,動作差一點、茶道精神差一點,大家都不太計較。但是當沒有披上這件老虎皮的時候,完全就要依賴真動作、真神態才像老虎了。當從事各國茶道表演的時候可以不受此限制,但是當學校從事教學成果驗收的時候仍然可以要求學生穿著日常生活的服飾泡茶。

(119)

蔡榮章說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第二集

蔡荣章说“學校茶文化教育推行十五年(2007~2022)”

第二集:2008年泡好一壺茶是茶文化專業的核心課程

一般高校設置涉茶的專業,大概是有如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文化等,茶樹栽培的主要任務是把茶樹種好,使我們能採收到適於製作茶葉的茶青,茶葉加工的主要任務是把茶葉製好,使大家能買到好的泡茶原料,茶文化的主要任務是把茶葉泡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茶湯,這些不同的任務就形成了各種專業不同的核心課程。我們說“如何泡好一壺茶” 是茶文化專業的核心課程,有些人會覺得小題大做了,認为“泡茶”只不過是茶文化裡面的一個課目而已,其他還有茶的歷史、茶的文學、茶的審評、茶席的設置、美學、藝術、插花、焚香等的課目。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後面的這些課程都是為泡好一壺茶湯而服務的,如果脫離了茶湯就不再是以茶為主角的課程,不是以茶為主角的課程就會變成了歷史、文學、審評、藝術、插花、香道等獨立的學科了。在茶文化專業裡,我一直強調“茶湯是茶道的靈魂”。

十大泡茶法是茶文化專業的基本功,從小壺茶法作為奠基石開始,逐步地還要研習蓋碗茶法、大桶茶法、含葉茶法、濃縮茶法、抹茶法、煮茶法、旅行茶法、冷泡茶法、調飲茶法等各種不同場合的泡茶方式。它們不依茶葉的種類而分,而是視什麼狀況之下需要使用怎樣的泡茶方式,這樣的十大泡茶法還建立了“各種款式的茶具都可以沖泡各種茶葉”的觀念。

泡茶法的課程要陸續出現在學校上課期間的各個級別之中,提醒學生不要有“已經學過泡茶了”的意識,要隨時學習泡茶、不斷實踐泡茶與喝茶。不論是哪一種的泡茶法,都要老師講解、老師示範、學生分組練習,學生分組練習時要輪流擔任泡茶者與品茗者。泡茶課不可以在開始的階段不給茶葉,只要求學生比劃手勢與程式,一直到後面的階段才提供茶葉。我們要求一開始就泡“茶”,而且是具備欣賞價值的茶葉,這樣才叫做各種“茶葉的泡茶練習”,一開始就是練習泡好一壺茶。泡茶動作是為泡好茶而做的,不是只為美美的動作,老師教泡茶動作時要說清楚每個動作為什麼要這麼做、是為了完成泡好茶的哪一項。教材上列舉一些項目給老師與學生參考:為什麼要撥茶入荷?因為要讓泡茶者“識茶”,以便決定使用多少的茶葉、使用多高的水溫、浸泡多少的時間,同時讓品茗者“賞茶”, 預測等一下會喝到怎樣的茶湯。為什麼端杯奉茶時,要把還留在盤子上的杯子移到中間呢?因為這些杯子可能太靠近盤緣,盤緣又有點高,也可能就在端盤子人的手邊,品茗者不便端取,所以在到達下一位品茗者之前,將杯子移到對方方便端取的地方,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杯子擺放得漂亮一些。

如果沒有泡好茶湯的能力,製茶課的老師說到萎凋與發酵對茶葉香氣的影響,他就沒有能力體會到手邊哪一款茶葉的香氣達到了什麼程度。當老師說這款茶葉雖然是綠茶,但它的炒青程度較重,還是要用高一點的水溫才好,他也比較不出來其間的差異。當茶器課的老師提到燒結程度高的杯子,茶湯的風格會顯得清揚,他也在自己所泡的茶湯間找不到答案。當茶道藝術課講到茶湯可以表現泡茶者想要呈現的美感境界時,他也無法理解泡茶可以造成茶湯那麼多的茶性變化。所以我們說,泡好一壺茶是茶文化專業的核心課程,沒有泡好茶湯、掌握茶湯的能力,其他的茶文化項目都是空中樓閣,無法承受深入推敲的。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