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现代茶道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茶网》专栏/20190511

假设有三天的时间,每天八小时,要学得完整的小壶茶法,课程要如何安排?所谓完整,就是能有条不紊地泡一壶茶,提供70分以上的茶汤,供已知人数的品茗者饮用。这一壶茶是要冲泡3~6次的,其中还包括赏茶、赏叶底、茶食供应、品水。全程泡茶之中,还要将泡茶、奉茶、喝茶的美与艺术性呈现出来。

每天的八小时分成上下午各四小时,每半天再分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天上午的第一个单元讲解“泡茶的基本元素”,让大家体认不同硬度的水在口腔内的感受,让大家体认95℃、85℃、75℃、65℃四种水温蒸汽外冒的情况,将六种蓬松跟紧结程度不一的茶,秤好同样的重量,装入六个同样大小的样品罐内,让大家体认同样重量时要放入多少的茶叶,拿六把不同烧结程度的陶、瓷茶壶,让大家体认烧结程度的差异。

第一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讲“基本动作的练习”。先让大家了解全套泡茶用具包括哪些,分成主茶器、辅茶器、备水器、储茶器四大区块来说明。其间从一片空白的桌面,将一件一件的器物摆放上去,并示范拿起、使用、与放置的方法。最后是有秩序地收拾,并交由下一组人练习。

第一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泡茶基本原理”,从水质、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冲泡器等五个方面说明与泡茶的关系。讲解水质时,扼要介绍家庭与店面的水处理法。

第一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讲解“小壶茶法30则”。30则分别包含在30个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之中,老师一面示范,一面说明操作要领与如此操作的道理。这时虽然备有茶叶、热水、品茗者以方便讲解,但不实际进行泡茶奉茶喝茶。

第二天上午的第一单元是“看茶识茶”,准备八种茶样放在一个盘子上让大家比较。老师就茶青的老嫩、枝叶连理的情形、发酵的程度、萎凋的轻重、揉捻的状况、焙火的轻重、叶型的大小、整碎的情形等加以说明。引导大家留意这些要素对泡茶时水温、用量、浸泡时间的影响。

第二天上午的第二单元是“基本泡茶程序演练”。分组练习,每组一套完整的茶具与四周空白的环境。第一组练习时,老师一面讲解,同学一面操作,老师留意每个人的动作,并加以必要的调整。第二组以后,老师只提示每一动作的名称,不再做细部的说明。同学依老师的口令进行,不得超越进度。

第二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浸泡时间的掌控”。从泡茶的内外在因素、茶叶的水可溶物多寡、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等24种因素,分析茶叶冲泡时,如何拿捏浸泡的时间,并求出一壶茶五道茶汤的浸泡时间曲线。

第三天上午的第一单元,讲解“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从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切入,分析发酵、焙火、揉捻在茶汤色香味性上产生的效用。方便泡茶时水温、用量、时间的掌控,也利于茶汤稠度、强度、调和度的欣赏。

第三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进行“个人茶汤作品比较”,每组围成一个圆圈泡茶,每人泡茶三道,每道泡茶四杯,以顺时钟方向将三杯奉给左邻三位同学,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就会有四杯茶喝,三杯是来自右边三位同学泡的茶,一杯是自己泡的茶。比较一下同样的茶,在同样的用水、同样的环境之下,会得出怎样不同的效果,体会泡茶技术的重要性。

第三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进行“茶道艺术‘美’的呈现”。分成数组,每人呈现自己的茶道艺术,将泡茶、奉茶、喝茶之美呈现出来,将茶汤作品表现得是自己的最好。没泡茶的同学则分组成为品茗者,从旁欣赏泡茶者的茶道艺术。

第三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进行“全套泡茶过程的演练”。前面几次的泡茶练习都只进行到干茶与茶汤的欣赏,这次增加茶食供应、品赏泡茶用水、欣赏冲泡过的叶底。这三个过程与以前练习过的茶叶欣赏、数道茶汤品饮,构成了全部的茶道艺术呈现。在“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时,总是这样全部呈现的。

 

  (763)

泡茶赏茶不依赖包装与名称/许玉莲/20180212

泡茶赏茶不依赖包装与名称/许玉莲/20180212

牛栏坑、马头岩的肉桂岩茶火红后,茶叶包装都一窝蜂印上牛肉、马肉字眼了,人们泡茶、喝茶前不是用心地看茶况赏茶叶,而是指着包装上“牛肉”二字就觉得很矜贵了。这个年代的白茶,不管青红皂白也都在包装印上老白茶三字,人们见字喝茶,茶叶生产年份及收藏过程是否清晰倒反成次要了。这很荒谬。

别将茶叶的包装及标签带上泡茶席,茶叶带回家后应该好好的照顾,不能就这样把茶叶摆着一边不管,以为当泡茶时拿出来即可。茶叶需要检查种类与状况的不同,然后采取不同方法存放,一些买回来的茶叶收在纸皮罐不适合,这时就要换进瓷罐或不锈钢罐给它密封,有时购茶量太多,就要分成几个小罐来装,以免每一次打开造成茶叶漏风,很多时候茶叶的商品外包装并不适于存放,适于存放的大概也不美。

即使一些茶叶的包装代表着矜贵显赫身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要把这些包装及标签卸除,把茶叶收放进自己泡茶要用的茶罐或用另外一张干净纸张包裹,这样喝茶才会喝得比较清静。在繁多商业资讯与故事包围之下喝茶,喝茶容易变得不再是喝茶。茶叶外包装上所展示的品牌、价格、传奇说词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经常在目眩神迷的情况下喝茶,人们的灵敏度会降低,感受力也会变得懒怠,无法将鉴赏力集中,养成一种习惯。

不将包装外观除掉,你在泡茶时就被它们影响了欣赏、爱茶之心,你将无法自主地爱任何可以爱、值得爱的茶,你将被如雷贯耳的“大牌茶”愚弄,喝到一些名气非常大的茶时,即使它表现得如斯坏,你都不敢相信它可以是一个品质不好的茶,你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说它不好。

泡茶要培养爱茶的心,爱茶包括读懂茶,读懂了,随手就可以购置一些好的茶(不一定贵)放在身边,把茶照顾好,不管它属于什么牌子、何等价格,爱茶的泡茶者都能够看清楚、喝明白它的本质,慢慢接触它,逮住它的灵魂来爱它。所以随时可就手边那几个茶来泡,不必去选一些特别有名气有故事包装的茶。

用自己泡茶的茶叶罐收茶入席,从此就茶论茶才会真正关心到茶的本身,从茶的外形、色泽、香味去认识它欣赏它,不要迷恋茶叶包装上的字眼如历史名称、代号、防伪条码、年份有多老、名人的签名或一些标榜冠军的比赛茶。这些都只是商业行为,并非品质保证,故泡茶时不能被自己的偏见蒙骗,以为凡是有标示、记号的茶皆好茶。你可以统统不要管它这些包装及标签,在冲泡之前,小心的看看茶叶一眼,想一想它们历经了怎样的一番过程才抵达至茶席上,这样你泡茶将泡得更愉快,像和老朋友相处。

泡茶要懂得直接欣赏这一壶茶,不要依赖茶叶的各种包装与标示,不要透过过去的经验,甚至于还不要强调茶叶的名字。这样你会喝得比较慢,也更意识到自己在喝着的香味。受限于包装、过去的经验是主观的;有了名字的茶,反而泡茶喝茶受限于你过去的记忆,没有欣赏到现在这一壶茶。别让包装骚扰了你的灵魂,看着现在这壶茶,闻之、嗅之、啜之、品之,默默地领受,又或说出你的心情与发现,这种用心的方式会让你泡茶泡得理智而缓慢,深刻而安逸。

 

  (1200)

20180725蔡荣章在茶科所述说无我茶会的无

 

活动报道

蔡荣章在茶科所述说无我茶会的无

2018.7.25上午,蔡荣章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无我茶会”。 主办单位把这一堂课作为对外公开课,接受到课堂上课或透过网络直播,上网观看视频。

蔡荣章教授讲授的内容包括如何参加无我茶会、如何举办无我茶会、无在茶道上的意义、以及由许玉莲老师从事示范。

同学报道之前都被通知要携带一套无我茶会茶具,当天晚上就在茶科所的礼堂举办了一场练习性的无我茶会,各项工作由同学抽签负责。

会后在现场举办了一场研讨会,蔡荣章解释茶道中的制茶、泡茶、奉茶、品茶,处处包含着无的精神,只要有茶,制茶的空气要干净、泡茶的水要干净、奉茶的意念要干净、品茶的心要干净。

 

  (1092)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光州举行-2018-06-05报道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光州举行

2018-06-05报道: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部

从2011年起由中国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与韩国国际Tea Club联合主办的“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今年是第八届。该研讨会由双方在所在地轮流举行,今年是韩国国际Tea Club在光州市召开。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负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与台湾与会者的召集与论文的提供,一共28人赴韩参加活动,提供了33篇论文。

2018.05.28在首尔仁川机场报到,搭乘大巴到宝城Dabeach饭店。29日是全天的论文发表,包括蔡荣章的“茶道艺术进时的茶食供应与食用” 、卢近淑的“日本岁时风俗和茶菓子” 、许玉莲的“茶食制作与应用的研究” 、滕军的“茶菓一如”、梁致远的“食品添加物对茶食品中儿茶素的影响” 、彭小燕的“茶饮料加工及其发展前景” 。

30日上午到茶厂体验做绿茶,下午到观光茶园参观与茶馆喝茶,晚上移住光州市区,准备参加明天的茶博览会。

31日上午蔡荣章、许玉莲、李丽霞三位受邀参加茶博览会的“第六届世界茶品评大会” 担任评委,其他团员则到一家英式下午茶的餐厅喝茶。下午大家集合参加茶博览会的开幕式并参观博览会的摊位。该茶博览乃由韩国国际Tea Club主办,开幕式上有场献茶礼,约五十位泡茶者在舞台上很有节奏感地使用小保温瓶冲泡了抹茶,然后走下台来,站立在来宾面前供奉那碗抹茶,待来宾喝完,再收回茶碗,返回舞台。呈现了完整的泡茶、奉茶、喝茶过程,没有夹杂其他非茶道的项目。另外,主办方亦安设了“茶文化贡献奖”,特别颁发予在茶文化领域默默耕耘了几十年的老茶人,年轻茶人上台献花给老茶人时场面很温馨。

  (1160)

20180210蔡榮章現代茶道思想專題講座

2018臺灣

蔡榮章現代茶道思想專題講座

講題:茶文化學科要如何建構

大綱:

  1. 茶文化的基礎課程是什麼
  2. 茶文化如何應用
  3. 茶道藝術的建立
  4. 茶產業的配合

時間:20182月10(週六)晚上7點至9

地點:陸羽茶藝中心鴻儀堂(台北市衡陽路64號3樓)

主辦:陸羽茶藝中心

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

報名:陸羽茶藝中心  電話:02-2331-6636轉分機211

 

  (1119)

无我茶会的诞生 / 蔡榮章 / 2017/12/31

无我茶会的诞生

蔡荣章

20171231现代茶道思想网

自从1977年进入茶界,我一直在想:就只是“一个人泡茶几个人喝,或是几个人泡茶更多的人喝”,这就是茶道的全部了吗?茶道是不是应该要有更多的生活机能?经过三年之后,我确定茶道应该是在同一时间内可以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才是它的奥义,于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如何才能够达到这个茶道的境界呢?有一天想到了,围成圈圈可以做到。每一个人都泡茶,泡完茶依一定的方向奉茶。我用了很多纸牌来操作,结果得出:只要以一定的方向,不管是奉茶给左邻或右邻的三位茶友还是左邻或右邻的一、三、五位茶友,如果大家都奉同样杯数的茶,大家都可以得到同样杯数的茶汤。高兴之余又发现这个泡茶方式带来了很多喝茶的道理,如单向奉茶可以没回报之心、如果茶叶都自己带来,大家就可以喝到各种不同的茶,无好恶之心、如果坐位由抽签决定,那就是无尊卑之分。这些都是喝茶的大道理,如果再要求大家把茶泡好,这样的茶会还是一个高享受的茶人聚会呢。但要使用简便的旅行用茶具,可以到处去泡茶。

越想越高兴,于是把它条条写下来。整理后发现这些做法与道理都围绕着“无”字转,这是我很喜欢的境界,制茶、泡茶、奉茶、喝茶也都要在无的境界下才能达到最高的成效。由此连带想到了茶会的名称,就叫它作“无茶会”好了。但是不太像是一个茶会的名称,怎么办呢,想了好一段时间,加一个“我”字好了,“无我茶会”比较像一个名词,但是我又不满意“无我”的通俗意义,我要的是“无”。想了好一段时间,还是没有想出更好的名词,姑且就用“无我茶会”好了。害得我后来还要解释“无我”的意思是“懂得无的我”。

那是1990年的5月26日,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正在上着师生9个人的茶道师资研习班,利用下课的时间我把无我茶会的大纲念给大家听。当时同学们对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茶会不甚了解,提议要实际做做看,要找一个可以围成一圈泡茶的地方。有位常到陆羽茶艺中心喝茶的出家人,她在不远的地方有一间 “妙慧佛堂”,佛堂是最方便有空间可以围坐泡茶的地方,而且不受天候的影响,于是向她商借。时间就订在下一个星期六,1990年6月2日上午,九位同学就到那里举办了第一次的无我茶会。

茶会结束,就在现场讨论与检讨,又确定了下个星期六6月9日的这个时候举办第二次的茶会。经过这两次试验性茶会,我对无我茶会有了信心。同个月的23日,也就是1990年6月23日,是13届泡茶师颁证典礼,我们把颁证典礼的形式安排成无我茶会,先进行一场无我茶会,然后颁证。地点在台北市的中山堂,各界到会人数70人,这是第一次对外公开举办的无我茶会。

那段时间每遇到人就会谈起无我茶会,也会向日本与韩国的茶友介绍,令人兴奋的是,只要向他们做一次演示与解说,他们就接纳了无我茶会。于是排定1990年12月18日在台北十方禅林举办一场“中日韩佛堂茶会”,也就是至2017年举办了16届的第一届国际无我茶会。

前两次的实验性无我茶会都叫做“佛堂茶会”,而且在茶会之前有礼佛的仪式,第一次对外公开举办的13届泡茶师颁证典礼,无我茶会只是作为颁奖典礼的形式,第一届国际无我茶会也还称呼为“中日韩佛堂茶会” 。慢慢地,无我茶会才在户外等其他地方独立举行,活动的内容也单纯的只是举办无我茶会,如1991年10月17日在福建武夷山慢亭峰举办的“幔亭无我茶会”。以后不管是有排入届数的国际无我茶会是以届数与举办地为名,如“第三届日本国际无我茶会”,还是在各地方自行举办的无我茶会,也都只是冠上节令的名称而已,如“1993迎春无我茶会” 、“1994中秋夜晚无我茶会”。

我在2002年11月的《茶艺月刋》社论《无我茶会的出生地》上指出:“台湾的茶文化在七十年代兴起时,除了因移民带来的中国茶文化传统外,几乎没有受到太多外来的影响,诸如日本茶道、英国红茶文化等。—-创设无我茶会的人是台湾人,是中国人,对台湾、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且受过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并懂得创作的基本精神在不模仿古人、不模仿别人、不模仿自己,在这样的精神之下,在对茶学有了通盘的认知之后,创作出来的作品应具有足够的地方性与时代意义。”


無我茶會簡

追溯

1990.06.20臺灣茶藝月刊報道無我茶會的剪報。

1990.06.02蔡榮章主持在臺北妙慧佛堂舉行實驗性茶會寫的心得報告

無我茶會簡史

1990.07.20臺灣茶藝月刊報道無我茶會的剪報。

1990.06.23蔡榮章督導第13屆泡茶師頒證典禮以無我茶會的方式在臺北中山堂舉行。 (1246)

茶道艺术是车子,修身与处事是车道/蔡荣章/20170825

茶道艺术是车子,修身与处事是车道

蔡荣章

1.茶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构成的车子。

2.车子由底盘(技术)与车厢(艺术)构成。

3.茶道艺术由泡茶技术与艺术构成。

4.各种艺术(如音乐、绘画、舞蹈—-)是各款的车子。

5.各种艺术的“修身与处事功能”是车道。

6.车道是各款车子都可以走的道路。

7.茶道艺术不是由“泡茶技术”和“修身处事功能”组成,也就是说不是由“底盘”与“车道”组成(然而是很多人对“茶道艺术”的误解)。

8“技术”加“艺术”的“茶道艺术”,如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自然可以走出它自己的“修身处事功能”。

20170825现代茶道思想网专栏

下图:作者蔡荣章,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332)

蔡荣章说明:如何从教学上促使学生成为将来茶界的领军人物

現 代 茶 道 思 想 網 創 建 者蔡 榮 章 許 玉 蓮

 

蔡荣章茶道1

蔡荣章说明:如何从教学上促使学生成为将来茶界的领军人物

台北市茶艺促进会组织20人的天福茶文化之旅,2017.06.03抵达天福石雕园,2017.06.04参观天福茶博物院与漳州科技学院,拜访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图书馆馆长蔡荣章教授。

蔡荣章主任于图书馆五楼的知识广场接待大家,接受大家的提问,并说明如何从教学上促使学生成为将来茶界的领军人物。蔡教授强调茶道思想的重要,因为观念对了,才能将茶文化带往正确的道路。如做好茶、卖好茶、泡好茶、喝好茶的重要,做到了这几点,才有好的茶叶作品,才能产生好的茶汤作品,喝了才令身心健康,结果才能兴旺茶的产业。如建构好茶道艺术的独立价值,才不至于要依赖其他艺术项目,茶道才会受到各界的肯定。

蔡荣章茶道2

蔡荣章茶道3

 

  (1594)

泡茶礼法的省思/文/许玉莲/20160915

泡茶礼法的省思/文/许玉莲/20160915

泡茶不能泡得太谦卑,泡茶者首先要避免礼多人不怪的点头弯腰如捣蒜的习惯,泡茶、奉茶、喝茶需掌握行礼时机,过与不及同样是失礼行为,是又鞠躬不是又鞠躬,行礼仪轨一旦失去应有原则,日子久了,大家越来越不把这些当一回事,泡茶者就得不到尊重,因为你不懂尊严。

现今学校流行指导茶文化生两手交叉放在胸下抱着腹部为规定礼仪,头部、面部、眼睛不能动,并要一直维持笑容的表情,这种不人性化动作把泡茶者变成刻板道具,对泡茶者的不尊重是茶艺礼仪规范的一大讽刺;奉茶动作则是:来到被奉茶者面前先鞠躬,奉茶后作伸掌礼,再第二次鞠躬才可离去。一些人说奉茶时还应弯腿屈膝作万福礼,若如此奉茶给一人要行礼四次,一席有十位喝茶者则泡茶者就要行礼四十次,泡茶三道则泡茶者需要行礼一百二十次,呆板动作之多使奉茶行为变成僵化教条,硬生生切断泡茶者内心感情之培养,以致大家以为例行公事完成指定道数动作就算是礼仪,反而丢掉真心诚意。

泡茶要泡得不卑不亢,原本不必一条条立规立距强迫大家服从,是社会华而不实现象越来越多,冲淡人与人间的人本精神,不得已树立做法让大家遵循一些共同礼仪规范,目的为拉近距离,惟泡茶行礼的设计有几点不可忽视,即:行礼必须包括泡茶者与喝茶者,彼此需以对等礼节相待,这两者关系平等,大家才能客观地把心收拢回来放在茶上。现今一面倒让泡茶者给被奉茶者行礼,被奉茶者理所当然拿茶而不自觉回礼,有者更不以为然为何需要答谢礼,他继续聊他的天,看也不看一眼泡茶者,这种极度无礼、对人对物毫无领受之心的粗暴行为须遏制。

当代泡茶行礼应针对泡茶者与喝茶者之身份高下、地位等级、年龄、性别等保守课题给予适当改革,例如男尊女卑就是备受诟病的做法,上述提到的抱腹站立、不停鞠躬的奉茶动作在茶文化圈正一次次上演,泡茶者都清一色选年轻貌美女性担任,喝茶者男性居多,几乎没看过男性泡茶是被如此规范,仿佛大家心底默认泡茶就是女性侍候男性的事情,这就有束搏女性、把女性当家仆之嫌,也有把女性泡茶当作是一项娱乐节目之误解。也许因为这样,许多泡茶场合好像都变成是美娇娘、脂粉香的专属场合,害得想泡茶的男性却步,因为人家会说他们娘娘腔。其他误导如:一定是下属泡茶给上司、后进泡给前辈,而且还得泡得非常低声下气才被认可,这样的“礼”是不可取的,不要让泡茶成为侍候权贵的事情,不要让“礼”成为大龄者令小辈屈服的武器。

泡茶礼法勿脱离当代生活,不必一提到礼仪就按照古代的做法,每个时代的需求与取舍都会因政经、价值观等因素而改变。若真有一些优良传统仪轨放在现代也很好用,就不妨用得彻底一点,勿自作聪明随便修改或将不同朝代手势合拼得四不像,让人觉得别扭。

礼法制定后,不要过分依赖它,它们虽然可迅速收到效果,但终究很难长久,因那是外在的。

当必在泡茶、奉茶、喝茶过程中长期培养认真对待一切人、事、物的态度,不管是否有人在看,不管担任哪个角色都专心将之做好,并且充分享受“做”,懂得欣赏自己所做,这种精神才会发光发热让人感动,至此,礼法多余。

(20160915茶道杂志 专栏稿) (1380)

纯茶道的觉醒–许玉莲

 

纯茶道的觉醒

许玉莲

要说纯茶道,因为茶道变质了,茶人也渐失散了。茶道原来指泡茶、奉茶、喝茶这一桩事,泡着、喝着、天天把玩着,于是磨出许多平常不怎么上心的事情,与茶有直接关系的水、器、环境、时间、手法,或是从坐的方式到吃饭的方式,无论它们是多么微小,或有人觉得无关重要,但泡茶人为了能更好地泡茶,会重新评估这些器物和行为,必要时调整、归纳它们,使到它们能够为茶服务。如:我们如何提起一支有二公升那么重的煮水壶?所以我们知道坐时下盘要稳,上身才能活动自如;下盘欲稳定则双脚要平踏地面、双肩放松;提煮水壶要方便使力,则需握住提梁后端、手肘垂下不可高于肩;要手肘能够安然垂下,桌面和椅面的距离需缩短,不能用平常吃饭的桌子,一般餐桌高约三十一英寸,泡茶桌只需二十七、八英寸,提起煮水壶刚好落在泡茶者胸前、壶的位置。桌椅调整了,人的动作会随之产生新规范,其他种种也会配合进来,于是为了可以安全使力提煮水壶,它背后藏有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泡茶喝茶的真实经验,此些个定位牵一发动全身,充满了茶道张力。

但现今大家习惯都改了,这是一个你要什么知识与照片都可从网路截取的时代,大家泡茶、喝茶不再从自身出发,他们从网络获得具体数字、描述和照片后就依样画葫芦模仿,煮水,觉得要用银壶、喝普洱,非要单株纯料,连买个茶杯、穿何服装都有清单,大家不再自己观察、琢磨事情,只依赖那些清单例行公事一番。商家看到机会,把照片资料贴网路当营销手段,如它说用老旧纯锡杯托好,第二天这些杯托就供不应求了,它说喝岩茶就要喝“马肉”,人人就迫不及待摆个茶席献宝;营销是没错,可带动经济和文化发展,令人奇怪的是为何大多数泡茶、喝茶者会对这些资讯趋之若鹜,乖乖听话全单照做?是否意味着大家希望赶紧得到认同、以便赢来羡慕的眼光?殊不知“茶道之事”自己要分辨得出来,而不是花很多钱就能买回来的。这对正在做茶道研究的人来说是一记警钟,即所谓的“茶道应怎么做”,由经济挂帅的商家主导,它们的资料单一而粗糙,茶道研究者是否反省如何平衡此局面。

网路的流行,是纯茶道萎缩的开始,因为大家为了照片效果好看,在茶席加入许多与茶无相关的外在事物如:复古服装、古董木头、禅意风景等;也为泡茶、喝茶加入许多情节如:谈情说爱、清歌妙舞、忠孝節義;光是有这种表面视觉的敘述而忘记茶道必须从茶汤、喝茶里找出真理,更误导大众以为茶道只是人们虚情假意的在上演一出戏,如此下去纯茶道早晚会被牺牲掉亦不可知。人们总是爱茶道爱不够,总是嫌它太单薄对它没信心,更甚是一说到喝茶总有点心虚认为它只不过是口腹之欲的肤浅事,以致现今茶道路上只剩下商业包装的表演与复古。

如何从“泡茶、奉茶、喝茶” 直接变成“茶道”,泡茶的人需要不断改善自己与四周的沟通能力,要有能力将嗅到、尝到、看到、摸到、听到的东西加以分析和连接,应用在茶上,如此,泡茶除了是感官体验外,也可从这些感官体验提炼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整个过程,“知识”容易得到而“感觉”很难,要把玩的是“细节”而不是“情节”。

(刊登20160511茶道杂志)

许玉莲会长许玉莲

 

  (1760)

许玉莲茶书发表会2017-01-20在温州

许玉莲茶书发表会2017-01-20在温州

许玉莲茶道1 许玉莲茶道2 许玉莲茶道3 许玉莲茶道4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中国《茶道》杂志专栏作者、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副教授兼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许玉莲,著有:《茶鐸八音-茶文化復兴之声》、《我就要让这世界香》、《喝茶慢》、《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等书,于2017-01-20,14:00在浙江温州忘忧茶庄举办“茶书发表会”,并演讲:纯茶道的意义。

 

  (1330)

茶道艺术的创新要新在哪里-蔡荣章

2017蔡荣章

茶道艺术的创新要新在哪里

蔡荣章

当我们说到艺术,涌现脑际的是“创作”,因为艺术重在创作,创作就不是抄袭、不是复制,而是从新做起。这从新做起是发自内心与自己的意识来做,如果是发自内心与自己的意识来唱一首歌、画一幅画、泡一壶茶,当这一首歌、这一幅画、这一壶茶创作得很好、富艺术性时,我们说他创作了音乐、美术、茶道艺术,否则,我们说他唱了歌、画了画、泡了茶。

艺术作品除了要是发自内心与自己的意识来创作外,还要看这件作品的“内容物”属于自己的有多少,如果50%都是别人的,我们说它的创作力不强,如果70%以上都是自己的,我们说它有很强的创作力,如果这70%以上自己的东西,大部分是自己的旧东西,在创作的评价上会打一点折扣,如果这70%以上自己的东西,大部分是自己的新东西,在创作的评价上会得到甚高的赞誉。所谓的“内容物”是指表现的形式与美感、思想上的内涵。

如此说来,创作就是要创新才能得出高艺术性的作品,但为什么不直接说“创新”呢?因为说创新容易被误解为形式上的新,如使用了新款式的茶具、启用了新的泡茶手法、桌面布置焕然一新。创作不只是在形式上的新,更多要求在审美、思想上的深度,即使用同样的一把壶泡茶,手势也没太多的变化,但动作传达出的语言已不一样、泡出的茶汤已更具色、香、味、性的饱和度,这时我们会更加欣赏与赞美。美感、思想上的深度与创作者在专业、艺术上的涵养有关,比单纯的形式上创新要困难得多。

绘画的创新也不全在油画、水彩、水墨之外的另一种绘画材料的更新,也不全在笔法、线条、与色彩的创新,即使同样的油画,同样的人物描写,也可以一幅比一幅更有新的视觉、思想领域。有茶艺技能竞赛的评委说:“参赛时没有新的泡茶手法与茶席布置是无法得奖的。” 这是对上述“茶道艺术创新”的误解,也导致了现在看到的茶艺比赛都是争奇斗艳、花招百出的状况。

富有创作意义的一首歌、一幅画、一壶茶,还可以从艺术性判断这件作品的价值,美学、思想上的境界高者我们说它的艺术性高,与别人重复性低者我们说它的创作性高。

美学、思想上的境界在茶道艺术上是怎么表现的?在“泡茶、奉茶、品茶的动作组合”与“茶汤内涵”上。“泡茶、奉茶、品茶的动作组合”容易懂,“茶汤内涵”比较不容易懂。泡茶、奉茶的动作组合是肢体的表现,只是一切为茶,以茶为灵魂而已;茶汤内涵要在颇为抽象的状况下表现茶的色香味性,但只要体悟到同一包茶让几位熟练泡茶的人冲泡会得出很不一样的茶汤,就已接近对“茶汤内涵”的理解了,色香味性表现得愈丰富愈精彩就是“茶汤内涵”有了更高的艺术性。色香味性透过视觉、嗅觉、味觉、意识、触觉来获得,依赖对美学、艺术的修养来解读。

茶道艺术的创新不在泡茶手法与茶席布置的日新月异,也不是装饰项目如配乐、服装、挂画、插花、焚香等的新视听效果,而是从泡茶、奉茶、品茶(即茶汤)上把茶表现得一次比一次精致(包括潇洒)、一次比一次更富美感、艺术、思想的内涵。

(20160618茶思想网专栏)

 

  (1355)

茶道艺术家的时代–蔡荣章

蔡荣章茶道

茶道艺术家的时代

蔡荣章

茶道艺术家是与泡茶者、茶艺师、泡茶师相对应的名词,担任泡茶的人就称为泡茶者,茶艺师是中国职业证照的一种称呼,泡茶师是缘起于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一种泡茶能力检定的资格名称,如果能将泡茶、奉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项目来呈现,我们就称他为茶道艺术家。

2015年的今天,茶文化复兴从1980年算起的第35年,大家毫不犹豫地称呼泡茶者、神气地介绍自己是什么等级的茶艺师、夸耀自己通过了泡茶师检定考试,大家也很顺口地称呼有能力的泡茶者为泡茶师。在茶文化复兴的前十年,大家是说不惯茶艺师、泡茶师的,大家会质疑,泡茶就泡茶,哪有什么茶艺师、泡茶师的,即使取得了茶艺师证照,通过了泡茶师检定考试,还是不好意思称呼自己是茶艺师或泡茶师。现在有人在胸前挂着茶艺师、高级茶艺师、泡茶师的牌子,当时是没有的现象,那时举办茶会最先进的是使用侍茶、事茶,或说成侍茶人、事茶人。

侍茶或事茶是够谦虚的,也很有茶味,但在茶文化复兴的进程上是不适宜的,因为这阶段要确立泡好茶与只是泡杯茶是不一样的观念,这个观念的转变不那么容易,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泡茶有什么好学的?高校为什么要设置茶文化系?还认为茶艺师、泡茶师的称呼是自抬身价。

一般人不理解会不会泡茶所得出的茶汤是差距很大的,他们也没有将茶汤当作是一件作品,于是大家忽略泡茶技术的重要性,结果转移注意力到泡茶者的长相、泡茶席的设计、席上的插花、挂画、焚香及泡茶时的配乐。不重视泡茶与茶汤,却重视其他的艺术项目,茶的独立地位与价值如何体现?目前茶文化走了岔路,将焦距放在非茶的项目,就是这个不重视泡茶者观念造成的结果。

近十年来,我们提出纯茶道的观念,希望茶能独立站起来,包括茶叶、茶汤、叶底,与其间的泡茶、奉茶、品饮,不要再依赖其他艺术项目的撑腰。近五年来,我们又在纯茶道的基础上提出茶道艺术、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概念,希望泡茶喝茶提升到是件艺术项目,成就出茶道艺术,泡茶者除具备泡茶的专业能力外尚有美学、艺术的修养,成就出茶道艺术家。有了茶道艺术家,他就有能力创作出茶汤作品,他就可以举办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或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经常看到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自然对茶、对茶道有正确且完整的认识。

大家现在还担忧泡茶喝茶够得上是艺术吗?泡茶喝茶的人能称得上艺术家吗?从水、热、器、茶、法、赏、美、思,是足以建构茶道艺术内涵的,泡茶者掌握好这些茶道基本元素,创作出高质量的茶汤作品,就可以称得上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的评定要有学茶与泡茶的履历,泡茶的履历显示参加了哪些茶会与茶汤作品欣赏会,初审通过,再加以现场的学科与术科考试。学科考茶学、泡茶、美学的专业知识,术科当场抽取茶叶,将6~8位评委视为品茗者,表现泡茶、奉茶、品茗、品泉、奉茶食等形成的茶道作品。检定通过后发给茶道艺术家的资格证书。茶道艺术家的资格证书只代表能将泡茶喝茶作为一种艺术项目来呈现,呈现的境界与高度就看个人的造化与茶文化整体的发展。

(刊登201512《茶道》专栏)

 

  (1371)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现代茶思想课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现代茶思想课

中国茶叶学会邀请蔡荣章教授于2016.08.29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书画院为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上午半天的“现代茶思想”。

蔡教授就茶文化与茶学的范畴、茶道应学习与可不学习的课目、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构成的茶道体系、泡茶基本元素与外来元素、什么是茶道艺术的特有元素、茶道艺术由何构成、茶艺不是茶加艺. 茶道不是茶加道、茶道课程的规划、艺术的创新是要新在哪里、茶道艺术在市场上的应用、茶文化复兴五进程等课题向培训班学员逐一讲述。

%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a

%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2

  (1359)

纯茶道蒸发到哪儿了-許玉蓮

纯茶道蒸发到哪儿了

許玉蓮

纯茶道是指只和茶有关的茶道,茶席上只放与这次泡茶有关的器皿,茶会里只做与茶道有关的事,不受非茶道因素影响的茶道。非茶道因素包括:文学、设计、插花、摄影、字画、颜色、形状、音乐、哲学、服装、焚香、歌唱、跳舞、戏剧、纺织品等。不是说泡茶师不必或不能有其他方面修养,相反的,上述各种知识的累积可培养泡茶师的眼界,令泡茶师在泡茶时更具备条件。我们说纯茶道不要有其他项目加入,即泡茶时要专一凝视茶,一本正经慎重地做:置茶、入水、出汤、啜茶、观渣等,一个手势一个手势精细做,喝茶时静静地含着咀嚼,眼耳口鼻维持高度灵敏来接待这一口汤。在这种茶道浸润久了,身体动作自然不会拖泥带水,思路自然越清楚,才越可能养成品味,人与茶才能烂成一块不分茶我,谓之「茶道」。

不讳言,精炼一身泡茶功力、所制作茶汤作品提供「被欣赏」价值的泡茶师,多属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至1995年间出道、曾在现代茶艺馆工作的人。无论自雇或受雇,这一批工作者都亲自掌席泡茶的,那时没有大师,没有收藏家,没有投机者,也没有钱,但那却是一个泡茶的黄金时期,大家大多因爱茶而来,故肯花心思练习,寻求解决茶问题的意愿也高。当时经营方法是:要懂泡茶,然后教客户泡,他们懂了就会时常来光顾,另每次泡茶必把茶泡好,客户喝了满意,他们就愿意买一点回家泡。如此实在工作内容使得早期工作者偏重在:把好茶找回来,搭配好适合泡茶器具,建立泡茶系统,重视茶汤作品的呈现。一年、五年、十年反复的实际操练,早成就一种专一对茶的态度;二十年、三十年下来,纯茶道的身影已形成,只不过以前我们并不作如此称呼,因我们认为茶道就是要这样做的啊,不必有什么名称归类。

今日情况有点不一样了,这是个说故事、消费、吸睛的年代,于是茶界出现很多「理论茶道」与「应用茶道」,「理论茶道」是指没有实施泡茶、奉茶、品茶的人,他们只用文学说词来解析茶道,茶道变成不「做」了,只「说」。他们为每一茶会或茶席取名称标示题目,堆砌华丽文字来美化为何他们的茶席长那个样子,制作告示板张贴、或贴在社交网,令虚假的美学观念到处充斥着。「理论茶道」指发表空洞的道德文告如:「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界限,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如:「用感恩心喝茶,其中充满了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的学者,这些没有细节的公式化的套话,毫无真实性可言,这些矫情且没有提出方法与例子的模糊说词,消弱人们对茶道的自主想法。

「应用茶道」的形式分成生活茶道、职业茶道,比赛茶道与表演茶道,响应生活茶道者,他们强调茶饮料于生活的基层应用,凡跳脱解渴、保健范围则认为十恶不赦,像找些好壶好茶来用、或对水质水温有要求的这种走向精致格调被认为曲高和寡而遭抗拒,纯茶道被视为奇怪的事情。

今日茶界处处大公司连锁开店,另外是些个体茶庄买卖茶叶营生,职业茶道是为了茶界需要帮忙工作(不一定包括泡茶),因而出现茶艺培训机构生产一些职业考证来规范茶界工作人员的做法,但这些做法往往无法跟上现代茶文化复兴已经发展三十年既已成形的一些较前卫的茶思想,大部分受训毕业生领了证件进入茶界工作,他们的茶文化知识是与现实脱节的、也掌握不了泡茶品茶方法的变数;因为大多的职业茶道培训者是来自生活茶道范畴的人,对茶文化的思考难免受到限制。拿着职业茶道考证者一般做些与茶道无关的工作如接待客人、包装、清洁等帮佣工作,少了天天的泡茶历练,接近茶道的机会几乎无,纯茶道的养成谈何容易。

比赛茶道多发生在学校与学校,比赛内容往往暗示着某种风格或方向,把学生引入这里,如:打扮成法师、故弄玄虚法师泡茶的样子,打扮成庄稼人、依样葫芦庄稼人采茶煮茶的举动,打扮成帝王将相、模仿武术功架的手势来泡茶;无论这样打扮那样打扮,都在在曝露了学校教育的弱点:茶文化系仿佛快变成戏剧系了,学生在这里并不是学习「如何做一个茶人」,而是学习「如何扮演茶人角色」进行泡茶,是否真的会泡茶品茶一点都不重要,是否年轻貌美、身段标准才是上台关键。谁赢得「角色」,谁扮演得惟妙惟肖,谁拿大奖,都属于为校争光、非常荣誉的事情,学校把每一年的比赛当作大事来办,因为有无拿奖会影响校誉的,无形中将这种「扮演角色」的泡茶比赛推动得淋漓尽致,但学生毕业后能够依赖这些扮演角色的经历来进行茶文化工作吗?似乎没有人管了。这种比赛做得越成功,越表示茶道沦亡之日不远矣。因为我们要成为一位茶人,而不是「扮演茶人」啊。

表演茶道者利用其他元素,将茶道装扮成一套一套「节目」如强调在古老建筑物边跳舞演戏边泡茶,届时人人看建筑物、看舞蹈、看戏就饱了,茶不足为道。如强调与什么服装设计师合作办茶会,届时人人穿着他设计的仙女仙男装参与期间顾盼自恋,忙着自拍贴社交网展风采,泡不泡茶又有什么关系。如茶道大师举行「泡没有茶的茶会」,看着这件「国王的新衣」,媒体居然一面倒说很有禅意,帮忙愚化大众。这哪里是什么茶道?这只不过是一些不爱茶不懂茶的人跨界骑劫了茶道去助威。

回头一望,初期那段的茶道才是耐咀嚼的纯茶道,但以纯茶道的方式来实施茶道的整个进行过程,以茶道为终身的志职为何那么困难,是爱茶者人口减少?社会文明进步得慢?虽然走过三十年现代茶文化复兴的时光,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实施纯茶道的茶道艺术家,今日我们却发觉纯茶道正在迅速蒸发中。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完稿20150910) (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