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茶有本身的茶道,不借用别的道/许玉莲

一次我参加茶会,有位泡茶师把茶泡得难喝极了,席上一位长辈马上为这位泡茶师説情要求我们几位品茗者一起赞赏他,说:“他还是很敬谨、很恭敬的,茶泡得差一点不要紧,别太斤斤计较茶汤的美味程度,茶道不是在达到口腹之欲;茶道在乎的是包容、忍耐、和谐、和平、互相尊重的修养,我们应一起修行这种禅意境界。如果只是求茶汤的好坏,是物质的追求而已,不是茶道的追求。”不过这种所谓茶道的追求,是弃掉了茶来讲的道,它并不属于茶的道。追求道德修养是件不坏的事,但茶道并不是说您是一位好人您就有了茶道的精神了,茶泡不好,茶道永远做不对。

怪不得常听人说家里小孩脾气急躁,要送来学泡茶培养耐心,显然大家认为耐心与茶道有直接关系,但这是偏见,强加很多的道德观进入泡茶奉茶喝茶过程,以为泡茶不必学方法。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有耐心,表示他在花额外的时间与精神去克服那件事情。但在茶道里我们按照茶叶需要所做的一切泡茶程序以及必须维持的情绪,都只不过属于分内之事而已,培不培养耐心不是我们在乎的。由此可见很多人误解茶道是德育课拿来学习品德,比学习其本身的茶道成分还重要。

设置茶席时摆放器皿的位置要明确,提拿茶具的动作要清晰,依循的原则是取拿茶具时不可引起不安全问题、左右双手要使用得顺畅方便、要令整个泡茶过程达到及时而非妨碍的效果。故我们一个一个茶具仔细的拿、仔细的放,要将放好茶具这个工作做好,茶具位置摆放得好不好,等于是茶道的地基盖造的是否牢固,我们重视它,我们也知道它不是一学就会的,即使学会了方法该怎么做,我们也允许学习者有不断练习的机会,学习者花许多时间去重复理解和锻炼,那只不过是理应如此的茶道过程和价值,而不是为此付出特别的包容。

当大家把正常学茶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苦练当作不正常,理解成不理想的状态而需要加倍付出和谐之心恭敬之心才可以将之做好,这是他太习惯捷径,很急性的想要看到效果,故此反而难以忍受这种正常速度,把它当作延误进展。大家越合理化这种超速行为,就越是浮躁,有很多人又开始说泡茶需要有仪式感,所以大家就学了很多表面功夫而忽略掉泡茶该做的事情。

我泡茶时只需茶叶与泡茶器、水与煮水器,品茶时有茶杯,就足够把茶泡好来喝了。为了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我会去多了解茶叶、水,以及盛装茶叶、水、茶汤的器物,然后我会不停练习不停地做各种泡饮比较,对水质、茶叶、泡茶水温、浸泡茶叶时间、茶水比例需研究一番,严谨的做笔记,直至我能够心无旁骛把茶泡出它应有的一个好喝状态。这些必须针对茶的本身把茶泡好的工作,有人称为泡茶技术,又强调技术不重要,重要是道德方面的培养。

当我很小心的专心的把热水慢慢注入茶壶,静静陪着茶在浸泡,那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必须这么做的,并不是为了世界和谐、培养包容心、表现尊敬天地人我才那么做的。讲茶道时只一味强调人格修炼或技术都有点偏离了,茶,茶汤是茶道的灵魂,茶的道应从茶本身既有的内涵与艺术升华出来才是。

20190220

(625)

不设音乐的茶道作品/许玉莲/20190120

茶道的艺术是口、鼻之艺术,现在仍有许多人在谈论举行茶汤作品欣赏会时为何不播放音乐,是将茶道侧重在耳朵,轻视茶汤的香味欣赏。无疑地,音乐的确较容易给人带来疗愈感,能让听众产生放轻松的共鸣,这恰恰是茶道所不需要的。茶道作品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只是流光瞬息间,音乐在这种时刻只变成干扰,我们需要品茗者与泡茶师共同的全神贯注,关心茶叶、水、水加热的方法、泡茶器、茶海、茶杯等器物,感受到它们之间的搭配原来可以使茶汤更美,再留心泡茶师的举止,每个手法绵绵不绝,娴熟的施展对茶水比列、候水温、出汤时间的要求等,明白到所有的用心之处都是为了让茶汤更美。最后安静的慢慢的好好的把茶来喝,终于了解茶汤的美到底美在哪里。

要如何让出席者知道无音乐?我们需要设身处地了解到大众早已习惯了一般有音乐做背景的茶会,所以初涉纯茶道艺术领域的品茗者进入无音乐的场地会感觉很陌生,并且甚至可能会有一点惶恐。

由于场地安静,人们讲话自然而然不再用喊的可轻声轻气了,低语使谈话的人的距离可靠近些,靠得那么亲近的两个人,似乎要说一些“真心话”才合乎情境,门面话突然变得多余,如此一来语言突然间就变得很矜贵,不是那么重要的话好像也没有讲的必要了,我们迫得需要面对这一份静谧,静得要听自己的呼吸,静得要问自己在想什么,静得要正视每一人及茶席每一物。本来这就是纯茶道要营造的一种境地,但若果没有受过此类训练的大众对这种环境感觉不安,我们就要安慰他。要不然时间到了,泡茶师进场泡起茶来,大众还以为泡茶师在彩排呢。也许,大众认为这位泡茶师做得不够,没把背景音乐做好,还要给泡茶师扣分呢。

首先,我们要在茶会入口处张贴一张说明,告知出席者此茶会的形式,说明文字举例:(一)本次茶汤作品欣赏会无采用任何音乐。(二)本次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背景音乐是无音乐。(三)本次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背景音乐:静默。以上皆用比较平铺直述的文字,要是换做其他的艺术领域如:舞蹈、音乐等,艺术家如果能够有别于千篇一律、交出不一样的作品,那可是要成为大肆宣传的“卖点”了,广告词可能就变成“A大师茶道作品新领域-无音乐的听觉震撼,静寂的灵魂触动”之类。

除了进场告知的说明,到了进行的时候,我们也要做轻微调整如:(一)请出泡茶师后,空中可有一些声响(可以是乐器或非乐器)响起,暗示品茗者“茶道艺术家要开始泡茶了”,最后结束也以同一个声响作为句号“茶道艺术家要泡完茶了”。(二)还没请出泡茶师,我们可请一位“演员”持着“无音乐”告白展示全场,让出席者有心里准备去接受这样的作品发表会,过后才请出泡茶师入场进行茶汤创作。

以上几种‘安慰手段”,可在茶汤作品欣赏会发展初期当作茶道艺术家与品茗者之间的桥梁,茶道艺术家有义务要将出席者从桥那边带过来桥这边,以便一起享用作品成果。茶道发展逐渐成熟,人们 慢慢懂得茶道无需音乐作伴后,这些多余告知就可功成身退。

《茶道》杂志专栏

(671)

辨味辩香的抽象能力/许玉莲/20181120

我们如何学会所喝的茶是什么香味呢?一些饮茶者诉苦他们不喜欢泡茶者在奉茶时就开始说些话引导如“A茶有野姜花香,你闻闻,野姜花香多野。这茶味道清甜很稠,你喝喝,喉咙都被粘住了。”迫得饮茶者便都按图索骥奔野姜花香去了,即使有饮茶者连野姜花也没见过,不曾体验过野姜花的香气是怎么一回事,也不得不顺着去附和A茶就是有野姜花香,然后还要忙着去看看喉咙是否被什么东西粘住。饮茶者未把茶放入嘴巴品尝,就被限制了欣赏茶汤香味的范围,要是喝不出A茶带野姜花香还换来全席嘲笑,批评他喝不懂此茶;品饮者大多只好忍声吞气、囫囵吞枣结束品茶过程。也有讲究味之细腻品茶者可品出个面目来,其中不见得每位皆认同A茶清甜带野姜花香;即便是野姜花香了,你认知的野姜花与他遇过的野姜花因产地品种等不同天生出天壤之别的馨香,更别說浓淡清浊又岂会相同呢?显然香味是不宜划一的,欣赏茶汤如一味依靠标准指南背书了之,则茶味必然遭到简化,品茶者的嗅、尝功夫恐怕也必趋向笼统。

要发展对香味的辨识,需亲身多喝多比较,而且必须没有偏见,不带乡愁情绪,上穷碧落下黄泉什么都能喝,嘴巴接受度非常宽阔,如:一些地方早期受英国影响,生活里有机会喝遍进口自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及欧州各知名品牌红茶和调制奶茶,而当地华裔祖辈又多移民自中国各籍贯人士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故此相对容易获得各地特色茶如:普洱、寿眉、茉莉花茶、绿茶、单丛、六堡、佛手、铁观音、水仙、奇兰、铁罗汉、千里香等,这样自然形成一个允许频繁改换频道的嘴巴,身体就会从容地储藏着这些所有茶香味的信息;同一个茶不同焙火程度、同一个茶不同年份、同一个茶不同等级、同一个茶不同产地、同一个茶不同时间不同人冲泡到底都有些什么差异?香味会发生能量的转换,变为波动通过神经系统传递脑部,成为记忆系统的一部分。品饮者必须将记忆力锻炼得很强大,嗅觉味觉难学,视觉听觉易上手,因为耳朵听到及眼睛见到的都能够录制、保存、说明、传播,滋味和气味却无法做到真正记录,口能言出我们从饮食中所得到的精微感受实在不及一二。

我们必须将每一次的饮食经验记存在脑里,还要能在脑海里做各种味道的比较,拿食物的辣味来比喻,泰国菜的辣带酸甜,四川菜的辣带麻咸,马来西亚的咖哩辣中带椰汁香味,日本咖哩有果泥甜味等,这是比较基本味。甜酸苦咸鲜五味未必那么乖排着队叫我们一个一个尝,第一口感是辣先入口、还是咸先入口、辛酸呢或酸甜呢?这是比较调和度的差异。吃了指天椒觉得很辣很辣了,再吃墨西哥魔鬼椒,原来要比指天椒更辣十倍不止,这是比较辣度高低优劣了,比较茶哪个更苦或味道更好亦如此;这些所谓的“标准”将随着我们对味道多样化辨识以及嗅觉味觉感官产生新体悟后不断颠覆然后重建。茶泡饮者欲建立一套辨味辩香本领是非常激烈的一回事,并非拿着几本香味指南来背书就学上的,亲身多泡多饮苦练是必须,更要培养感受精微变化的能力,因为我们得凭一口二十毫升茶汤就要喝出它今生前世;抽象能力判断尤为可贵,我们的思维因此能做更深刻的香味比较。

(茶道杂志专栏)

(699)

辨味辩香的抽象能力/许玉莲/20181120

我们如何学会所喝的茶是什么香味呢?一些饮茶者诉苦他们不喜欢泡茶者在奉茶时就开始说些话引导如“A茶有野姜花香,你闻闻,野姜花香多野。这茶味道清甜很稠,你喝喝,喉咙都被粘住了。”迫得饮茶者便都按图索骥奔野姜花香去了,即使有饮茶者连野姜花也没见过,不曾体验过野姜花的香气是怎么一回事,也不得不顺着去附和A茶就是有野姜花香,然后还要忙着去看看喉咙是否被什么东西粘住。饮茶者未把茶放入嘴巴品尝,就被限制了欣赏茶汤香味的范围,要是喝不出A茶带野姜花香还换来全席嘲笑,批评他喝不懂此茶;品饮者大多只好忍声吞气、囫囵吞枣结束品茶过程。也有讲究味之细腻品茶者可品出个面目来,其中不见得每位皆认同A茶清甜带野姜花香;即便是野姜花香了,你认知的野姜花与他遇过的野姜花因产地品种等不同天生出天壤之别的馨香,更别說浓淡清浊又岂会相同呢?显然香味是不宜划一的,欣赏茶汤如一味依靠标准指南背书了之,则茶味必然遭到简化,品茶者的嗅、尝功夫恐怕也必趋向笼统。

要发展对香味的辨识,需亲身多喝多比较,而且必须没有偏见,不带乡愁情绪,上穷碧落下黄泉什么都能喝,嘴巴接受度非常宽阔,如:一些地方早期受英国影响,生活里有机会喝遍进口自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及欧州各知名品牌红茶和调制奶茶,而当地华裔祖辈又多移民自中国各籍贯人士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故此相对容易获得各地特色茶如:普洱、寿眉、茉莉花茶、绿茶、单丛、六堡、佛手、铁观音、水仙、奇兰、铁罗汉、千里香等,这样自然形成一个允许频繁改换频道的嘴巴,身体就会从容地储藏着这些所有茶香味的信息;同一个茶不同焙火程度、同一个茶不同年份、同一个茶不同等级、同一个茶不同产地、同一个茶不同时间不同人冲泡到底都有些什么差异?香味会发生能量的转换,变为波动通过神经系统传递脑部,成为记忆系统的一部分。品饮者必须将记忆力锻炼得很强大,嗅觉味觉难学,视觉听觉易上手,因为耳朵听到及眼睛见到的都能够录制、保存、说明、传播,滋味和气味却无法做到真正记录,口能言出我们从饮食中所得到的精微感受实在不及一二。

我们必须将每一次的饮食经验记存在脑里,还要能在脑海里做各种味道的比较,拿食物的辣味来比喻,泰国菜的辣带酸甜,四川菜的辣带麻咸,马来西亚的咖哩辣中带椰汁香味,日本咖哩有果泥甜味等,这是比较基本味。甜酸苦咸鲜五味未必那么乖排着队叫我们一个一个尝,第一口感是辣先入口、还是咸先入口、辛酸呢或酸甜呢?这是比较调和度的差异。吃了指天椒觉得很辣很辣了,再吃墨西哥魔鬼椒,原来要比指天椒更辣十倍不止,这是比较辣度高低优劣了,比较茶哪个更苦或味道更好亦如此;这些所谓的“标准”将随着我们对味道多样化辨识以及嗅觉味觉感官产生新体悟后不断颠覆然后重建。茶泡饮者欲建立一套辨味辩香本领是非常激烈的一回事,并非拿着几本香味指南来背书就学上的,亲身多泡多饮苦练是必须,更要培养感受精微变化的能力,因为我们得凭一口二十毫升茶汤就要喝出它今生前世;抽象能力判断尤为可贵,我们的思维因此能做更深刻的香味比较。

(茶道杂志专栏)

(777)

茶汤在口鼻感官上的记忆/蔡荣章/20181020

我们吃东西或喝饮料,味道与香气是分不开的(除非其中一项或两项的机能丧失)。味道由口腔(包括口腔内壁、舌头与喉头)的味觉细胞来感知,香气由脸上的鼻子(称“前鼻腔”)与口腔上颚所衔接的“后鼻腔”上的嗅觉细胞来感知,然后一起传送资讯到大脑(另外还包括了牙齿的咀嚼造成的触感)。由于口、鼻是相通的,所以吃东西时是味道与香气结合在一起的(这里所说的香气包括不是香的气体)。食物与饮料的享用也是味道与气味同时进行,若隔离了气味,饮食的感受是不完整的,只剩下咀嚼与触觉的感受。

香、味在脑细胞上会有停留与记忆的功能,我们喝了岩茶,岩茶的香与味就会短暂停留在脑细胞上,如果经常喝,就会被脑细胞记忆。如果这种香与味是我们喜欢的,脑细胞就会排斥其他新的茶味,当这新的茶味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而且逐渐被我们的理性(如对身体有益)所喜欢,脑细胞才会接纳他,将他列为友好名单。我们向顾客推荐一款新口味的茶时,往往会遭受排斥,甚至被提出许多不喜欢的理由。克服的方法是先灌输这款新茶的香、味特征,且作为美好的味道与香气来介绍,这个记忆就会被储存在脑细胞内,当这个香味再出现时,就有可能被接纳与喜爱。这是香、味在大脑里的“熟悉”与“喜爱”的效应。

一种香味的一再出现,也会被脑细胞从“熟悉”的名单中转移到“喜爱”的名单,就像日久生情的现象一样。某些地区的人喜欢某种绿茶的香、味,某些地区的人又喜欢某种后发酵茶的香、味,就是这种“重复”的效应。非后发酵茶区的一群朋友,在大哥的带领下,相聚就喝普洱,慢慢地也会变成普洱茶的粉丝。也是“重复”的效应。

有些新茶不容易被接受,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重复”才会被大脑“熟悉”,然后“喜爱”,我们也才会开始喝这款茶。但是有些新茶很容易进入大脑的友好名单,除了有“喜爱”的理性(如这款茶得过特等奖)垫底之外,很多因素是因为这款新茶与大脑里的某款已被喜爱的旧茶有“亲缘”的关系。如新茶是“重萎凋”的白茶,就会换起大脑细胞对旧有红茶“重萎凋”的记忆,于是很快就像老乡见面一样,藉着乡音的链接就熟悉起来、产生了好感。这种情况之下,不但白茶很容易被接受,而且与红茶容易成为“协调茶”,喝喝红茶再喝喝白茶,是觉得和谐而不突兀的。这与几乎全部相似的两款茶不一样,如喝了龙井之后再喝碧螺春(都是绿茶),大脑就兴不起兴奋的喜悦,香、味的刺激是会疲乏的。在茶会上我们称这样的茶为“不协调茶”,不会将他们排在一前一后品饮。

人体的香、味感应细胞与大脑的接受与处理能力是相当精细的,能感应到细微的差异,如果加上先天基因的优势与后天的培养,可以大幅度地扩增香味受体细胞与大脑接受与处理细胞的数量。平时我们对香味的关心度不够,总觉得生存上够用即可,但如果要成为茶道艺术家、美食家、调香师、品酒师、评茶师、拼茶师,或为提高生活的享受面,就要大量扩充香味的识别能力。在喝茶的时候,多吸一下茶香、多体会一下茶味,不只是单品香味与混合香味的识别,还要摒除“偏好”的影响。

(《茶道》专栏)

(628)

茶道艺术与烹饪艺术/蔡荣章/20180916

烹饪艺术比茶道艺术被论及得早,大概是因为烹饪艺术有主体的物件可以被大家看到、吃到、体悟到,不像茶道艺术,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被带到了道德与修炼的道路,“茶”仅作为这个项目的媒介而已。

烹饪与茶道怎能视为艺术呢?因为它们可以被创造得很美,包括创作过程与最后的结果,他们可以创作得很美,很有艺术性,很有思想性,可以被人们以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念等感受到、享受到,他们可以美得让你拍案叫绝,让你感动,让你回味无穷。

烹饪可以只是便于食物的消化与疗饥,也可以从食物本身的质地、色泽、香气、滋味、形状,以及应用左料与调味创造出各种不同感觉与情绪反应的菜肴。如果说到艺术,它不应该只是煮熟了、炖烂了,调以甜咸而已,也不是用食材在盘上摆出一朵花、一只鸡,而应该是不求具象的纯线条、色彩、香气、滋味的抽象组合。

“茶”可以只是一杯以茶为原料的饮品,也可以从泡茶、奉茶讲究起,把茶汤的色、香、味、性表现得很有意境,这样,茶就进入到了茶道艺术的领域。一杯茶没有一盘菜肴那丰富的物质与人体所需的功能,但精神、情感的内涵是细致与幽深的。泡茶、奉茶要以茶为标的,不要夹杂音乐、绘画、舞蹈等其他艺术项目,茶汤更是直接以抽象的面目呈现。

茶道艺术是包括泡茶、奉茶,而以茶汤的品饮为总结,烹饪艺术是包括烹煮与上桌,以碗盘呈现一道道菜肴与食用为总结。茶道艺术与烹饪艺术都包括了前期的泡茶、奉茶及烹煮、上桌,与后期的茶汤品饮及菜肴享用。前后两部分的一体呈现是这两项艺术的共同特点,不应该只是将菜肴做好了端上桌,说这就是烹饪艺术,也不应该只是将茶泡好,将茶汤端到隔壁的茶席上,说这就是茶道艺术。

茶道的前后连接较易理解,烹饪的制作与菜肴呈现的连接不是人们理所当然的认知,但是两项艺术的完整性必须这样的结合。烹饪食材的先期处理可以不划入作品呈现的范围,但制作的部分、碗盘上呈现的部分,必须与接下来的享用视为一体,包括炉火的四射、分切食物的功夫、油烟的处理等,如果使用了炭烤炉,也要结合在享用者的视线与感觉之中。

茶道艺术与烹饪艺术之所以迟迟未被归入艺术的范畴,“作品”范围的界定是一大原因,经常只是将茶汤、菜肴当成“作品”,忽略了前面的制作与呈现。即使注意到了前面的部分,在茶道方面常被配乐、舞蹈、插花等的掺入打乱,烹饪方面常因制作设备难以配合,延误了艺术的完整呈现。

“作品”范围的界定迟迟不能定案,导致茶道艺术与烹饪艺术的展示场所无法定型, 这也影响了这两项艺术的发展。反观其他艺术,绘画有画廊、音乐有音乐厅、戏剧有戏剧院,这些场所为他们所属的艺术配备了所需的功能,他们老早已经可以完整呈现自己的作品。

茶道艺术与烹饪艺术尚有一大弱势,就是对味觉、嗅觉的研究不过完善。茶道与烹饪是口鼻的艺术,它赖以创作与被接受的媒介就是香气与滋味(当然还有辅助性的线条、色彩、触感、声音、意识),然而这两项远远落后于听觉与视觉的研究。由于对香气、滋味的分析、整合能力不足,对茶道与烹饪两项艺术的开发就慢了许多。我们希望茶道与烹饪的学校或研究单位快快开设香气与滋味的研究与传授课程。

( 《茶道》专栏 )

(669)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蔡荣章/20180809

这种茶会的名称叫“茶汤作品欣赏会” ,但主办单位标示出来的名称只是“茶汤欣赏会”,我问了主办单位,他说“茶汤就是茶汤,哪来什么茶汤作品”, 我一听就明白了,一般人没太在意茶水(即茶汤)与茶汤作品有什么差异,主办单位只是应和着流行,举办这种方式的茶会,直觉地把“作品”两字删掉了。

茶汤本来就是茶水,只是为了便于区分冲泡前的茶叶与冲泡后的汤水。但是如果称呼为“茶汤作品”,就得把茶水泡得很好,好到可以视为是一件艺术作品。这有如一幅画,没到一定水准我们是不会视它为绘画艺术的、我粗陋地哼唱一曲,也不会有人承认它是音乐作品。就是因为大家不太重视茶汤是否泡到了一定的水准,所以对茶汤与茶汤作品的区别没有太多的认识,也因此就把“茶汤作品欣赏会”视同“茶汤欣赏会”。

当然,如果有一天大家对“茶汤”可以进阶成一件“作品”的观念非常强烈,也就可以省略作品两字了,因为如果不是泡得很好的茶汤,哪能拿来举办欣赏会?

如今,当人们参加茶汤作品欣赏会时,很多人不会关注到“茶汤”,而只是留意到“泡茶”,只是把茶道视为泡茶,认为茶道就是由打扮得很有韵味的人,很有模样地冲泡着茶。就因为这样,把茶道理解成表演艺术,最后的茶汤变得不重要。事实上,茶汤才是茶道最主要的部分,只是泡茶是不成其为茶道的。

这种茶会的全称是“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但是主办单位标示出来的还省略了“茶道艺术家”。我又问主办单位,他说:我哪里去找那么多的茶道艺术家,我只能就近找一些会泡茶的人,这些懂泡茶的人,虽然取得有几张茶艺证书,但是就这样称他们为茶道艺术家,他们还不敢当呢,再说,社会上也没有茶道艺术家的认证。

这就真的为难主办单位了,大家还没有把泡茶喝茶视为艺术,甚至于有人认为泡泡茶喝喝茶有什么可以叫做艺术的。大家没有把茶道当作艺术,当然就没有所谓“茶道艺术家”,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就更让人费解了。

以泡茶喝茶为媒体形成的艺术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很清楚说出这项茶道艺术的美在哪里,它的艺术性存在于哪些环节,只是目前将之呈现的机会不够普遍。这个从无到有的过渡阶段,不但一般人不容易体会茶道艺术的存在,也没有现存的茶道艺术家,要让大家普遍看到茶道艺术,只有让这些准茶道艺术家上台从事茶道艺术的创作,这些准茶道艺术家呈现茶道艺术的机会多了,累积了一定数量的茶道艺术品茗者,自然就会被公认为茶道艺术家,到那时候,茶道艺术与茶道艺术家才会双双出现。

现在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时候,经常会被品茗者责骂:那叫什么茶道艺术家,也不好好培训,宁缺毋滥,要让人一看就被感动、就被震撼,茶道艺术才会被认可。这些责骂我们都接受,但是总是要有培训的过程,不但茶道艺术家要培训,茶道艺术的品茗者也要培养。当茶道艺术要从无到有的时候,我们要允许不怎么样的茶道艺术家上台表现不怎么样的茶道艺术,主办单位要热忱地鼓励新手茶道艺术家上台创作,勇敢地称呼他们为茶道艺术家,勇敢地说他们呈现的是茶汤作品,勇敢地说他们与品茗者共同创作的是茶道艺术。

(《茶道》月刊专栏)

(702)

绿茶销售生命期只有三个月/许玉莲/20181020

我们现今的绿茶销售生命期太短了,三、四月生产,到了七、八月还没有卖完的便很难再出货,大家剩下一脸茫然,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鼓吹消费者追求时新绿茶,越新鲜越好,第一锅炒出来的还特别贵,所以我们不惜一切手段提前采茶,过早采摘的新芽其有效物质累积不足则承受不了繁复制作工艺,故做得特别生冷故只剩下一股叶绿素的香味故成品茶需要收放入冷冻库,否则转眼即回潮、变黄、失味,如此不可爱之物叫人怎么买得下手。

许次纾《茶疏》说采茶之道“清明太早,立夏太迟,穀雨前后,其时适中,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他的观念即使借来当代用也是非常妥当的,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内含物质不够丰富,滋味的层次感较低。绿茶并非都得清明前就采摘,比如太平猴魁就从谷雨采至立夏,以便获得鲜美厚重的口感。绿茶抢早是营销的噱头,要求新鲜到现采现泡就盲目追求花钱的虚荣感了,茶叶又不是蔬菜,茶叶是干货好不好。

绿茶别做得太生冷,不要只是绿、新就好,制作时要有足够晾青的时间,初制完了以后要经过后熟处理,绿茶便不至于那么容易受潮变质。怎么后熟呢,我们记忆中知道老一辈杭州人做龙井都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收灰,茶炒好之后必须及时用纸包着,存入底层铺有生石灰块的大缸里,加盖密封收藏,过一段时间把香味转化得更加鲜醇才取出饮用或销售。日本茶商也曾如此做广告:“我们的绿茶是已经存放了半年以上的”。说明他们也认为绿茶不是当天做当天卖,好的绿茶要存放半年拿出来卖才值钱,因为这样才最好喝。直至现今,日本各茶室仍然非常重视“口切茶事”,即是11月的第一场茶事,这是他们在5月份制茶季节时将做好新茶分别用纸包装好,放在茶瓮里,主人还会将茶瓮口用封胶封上,收放在特定地方。当11月进行第一场茶事时,要很慎重把茶瓮请出,此时第一次拿刀将封口切开,故称为“口切茶事”,是隆重的茶会。

如今绿茶做得过于生青,容易发生质变,茶行都得准备几台冷冻库来收放绿茶茶叶,搞得茶叶像青菜随时会变坏会腐烂,岂不叫消费者裹足不前吗?茶商完全没有为品饮者设身处地考虑,你说难道每一位茶爱好者在买绿茶前都得先买台冷冻柜?把茶叶做成如此叫人紧张担心,急需保鲜否则变黄的状况,等于是还未将茶叶品质做到稳定,那势必缩短其生命的,何况放过冷冻柜才拿出来泡的茶是不好喝的,进出冷冻柜也很容易让茶叶坏掉。绿茶应该做成一个可以常温久放的茶,要让消费者在这段时间很放心买来喝,很放心的把茶收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就好。不必抽真空、放冷冻库也可以是一个年度都可以喝的茶。大家一年里要同时喝不发酵茶以及发酵茶,这样才均衡且有情趣,不要因为每月份各产区产不同的茶,我们就闻鸡起舞以为非要喝着最新鲜的才叫那个威风。

绿茶不是只要有叶绿素的味道就好,也不是只有青草味的香,还要有属于绿茶的鲜味,类似肉汤质感,入口回甘鲜爽,它是绿茶的风味组成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它不刺激,无寒凉感,没有青味,喝了没有饥饿感,香气和滋味都鲜爽又厚重,不放入冰柜还不怕它走味,这样子消费者才会放心一年到晚买绿茶啊。

(580)

蔡榮章教授受邀指導及裁判/2019中華茶奧會

蔡榮章教授受邀指導及裁判
中华茶奥会是中国首个以茶为主题的奥林匹克盛会,也是杭州茶界的一件大事,旨在弘扬推广茶文化,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一年一度的茶奥会将于11月8日在杭州市龙坞茶镇开幕,主题为“科技茶奥、品质茶奥、人文茶奥、活力茶奥、时尚茶奥”。本届茶奥会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华茶人联谊会共同主办。

中華茶奧會開幕儀式
少兒無我茶會
時間:2019/11/08
地點:浙江杭州市龍塢鎮

茶藝團體賽專家裁判
時間:2019/11/08-09
地點:浙江杭州市龍塢鎮

  (691)

蔡榮章茶道思想講座/臺灣/3場之三/2019-11-05

蔡榮章茶道思想講座/臺灣/3場之三/2019-11-05

時間:2019年11月5日(二)15:00~17:00
地點:臺北陸羽茶藝中心
主講人:蔡榮章教授
題目:茶葉、茶湯、茶會等三件茶道藝術作品
1.茶葉、茶湯這兩件作品的關系
2.茶會活動與茶會作品
3.無我茶會的特征
4.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的特征

 

  (656)

蔡榮章茶道思想講座/臺灣/3場之二/2019-11-04

蔡榮章茶道思想講座/臺灣/3場之二/2019-11-04

時間:2019年11月4日(一)14:00~17:30
地點:大同技術學院
主講人:蔡榮章教授
題目:茶葉、茶湯、茶會、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
1.茶葉、茶湯這兩件作品的關系
2.茶會活動與茶會作品
3.無我茶會的特征
4.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的特征
5.一場無我茶會之實踐
(有如一場正式的無我茶會,每人自備茶具,會中解說)
(697)

蔡榮章茶道思想講座/臺灣/3場之一/2019-11-03

蔡榮章茶道思想講座/臺灣/3場之一/2019-11-03

題目: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
地點:臺灣
港區藝術中心,清水廳
日期:2019-11-03
時間:2-4PM

  (747)

茶食制作与运用的研究/许玉莲

茶食制作与运用的研究

许玉莲                        会长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

 

大纲:

摘要

绪论

本文

一.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

二.茶食的味道

三.茶食的口感

四.茶食的结构

五.茶食的造型

六.茶食的烹制法

七.茶食的大小

八.茶食分量与盛放器

结论

 

 

关键字

茶食        茶汤        茶会        品茶        品茗者

摘要

泡茶师有责任要泡“好茶”,品饮好茶不会消耗我们的能量,随着茶汤在体内运送,我们有养精蓄锐之感,胃部会觉得暖和暖和,四肢觉得舒服而且手掌脚掌不冷,精神好得很,满足感会油然而生,好茶入肚不会让人产生饥饿感;所以我们说,茶席上的茶食并不是为了人们饿了充饥而存在的。

既然如此准备茶食是为了什么?我们可将茶汤会比喻成交响乐曲演奏会,各类声音的搭配是为了丰富整支曲调的层次与境界,茶食在茶汤会的作用亦属于提升香味表现的境界的一种运作,茶体最基本元素如单宁、氨基酸、咖啡因等释溶于水后将展现各种的苦度、鲜爽度、涩度、酸度、甜度等味道,品茶时安排茶食进席,是考虑它能与茶结合增加茶的美味。要是茶食的材质与口感选择错误,导致茶味道受了破坏,这茶食就不是理想的安排。

茶食的运用若只注意到口味组配,那是不够的,还应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不该吃。目前适合当茶食的食品种类倒是不少,但我们必须把这些食品改头换面以便可以用在茶席上,比如每件的份量要小到可一口吃,不要加太多调味料进去,茶食要维持新鲜质感,故此最好喝茶当天才做。如果把茶与茶食组合得像一首曲子那么完美,它是味觉的很好享受。

 

绪论

品茶时吃点心是属于茶会的一部分,点心只要制作得当,使用得法,并不会降低茶汤的欣赏价值。以泡茶、奉茶、品茶过程和茶汤饮用为主体的茶会彷如一支交响乐,那是包含多个乐章、同一时空响起的,茶点在茶会中是与茶、器皿、人、规程、环境进行集成的其一伴侣,互相激荡。我们并非因为喝茶喝到肚子饿了,才要弄些食物来填饱肚子,茶点应用的意义,是让品茗的滋味增添变化,甚至突显茶性的清苦,让喝茶更有雅趣。很多时候泡茶师会自己亲身学习做茶点,因为街上买的现成糕点不是为了茶而存在的,不易搭味,制作茶点需配合茶的特性与性味的不同。

 

本文

一.茶点在茶会的供应时段

茶食的运用若只注意到口味组配,那是不够的,还应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不该吃。品茗时不要“一口茶一口饼”不停吃,茶与茶食要有主副之分,茶食不要一直摆放在茶席上毫无节制的吃,如此就很难专心喝茶。要有应用时机的美,规划出一个有利、妥当的品尝时段,让来宾优雅投入赏用,那是多么有礼貌的事情,免得造成困惑,于不该吃时吃,该吃时又不吃,或者茶与食物相撞在同一时间奉上,或者食物的冷热口感产生差异变得不那么美味,这些都是没有预先做好准备无所适从的乱。

茶点在茶会进行前预备好了,又未供应上泡茶席前,须合理收入食盒妥善存放,不得把茶点赤身裸体摊开摆着。任由茶点从头到尾放在泡茶席,漫无节制地一口茶一口点心的习惯容易使人分神。茶点在茶会的供应时段有三种选择,即第一种在品茶前食用,是这样安排:把茶食装入食盒,盖上盖子,与筷子、茶食巾或瓷碟置放旁边小柜;茶会开始,品茗者与泡茶师行礼入座;泡茶师慢慢的把托盘拿出来,怀纸一份份置盘上,取食盒打开盖子,用筷子夹起茶食放茶食巾上,准备好所需份数,把盖子盖上与筷子一起放回原位,再双手拿起托盘,将茶食一份份呈上给品茗者,如茶食需要分成两口吃,不忍心粗暴地吃,配备一支竹签将之切开两半。大家将茶食放入口中,各自收起茶食巾纸,仔细咀嚼享用;泡茶师看到大家食用完毕,便细腻地开始泡茶。第二种是在品茶间食用,比如像举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那个样子计划冲泡六道茶,可安排在三或四道茶后呈上茶食,食后继续泡茶品茶。第三种则是完成整个泡茶奉茶品茶过程之后,以食用茶点为压轴,然后才中场休息。

茶食的花色与份量于茶前、茶中、茶后各有不同细节,不可一视同仁,茶前点心最小最简单,茶中次之,茶后可以稍为丰富。茶前的茶食准备,要特别配接下来的好几道茶,其食物结构要酥软,不要浪费很多口水去融化,比如一片蒸红豆糕,一口地瓜泥,最好入口即化。茶间点心虽说可给多些,结构可以结实些比如纯巧克力片、炖莲子,亦要办得潇洒像路过的样子,勿让品茗者散了心以为茶会结束。茶后可用些较固体的茶食比如萝卜糕、干柿子慢咬细嚼,满口腔的香味与茶的韵味冲击成一条大合唱。所谓茶后用点心,不是指中场休息离开茶席而吃,它是归纳入茶会的其中之一程序,无论时辰、口感、份量都是属于该泡茶师不可分割的茶道风格。

 

二.茶食的味道

既然茶是主角,品茗是主调,茶食与茶汤的搭配原则应如何才能与之协奏共鸣,不会产生减弱作用呢?它们彼此之间须平衡,不能够相互冲突或压倒性地遮盖了对方,茶的苦、涩、甜、酸、鲜、老味与其他食品结合时不要被抢味,茶食与茶汤得寻求同等级的厚度,浓稠茶质配重味点心,淡薄的配轻味的;茶食味道须是甜的,不要酸、辣、咸,这几类食品会刺激口腔,削弱茶味的强度,消减味蕾对茶的灵敏度;其他带强烈奇异味道的食品切不可用。茶食应坚持只用原材料的原汁原味来调味,新鲜烹制,不应过度调味。以食材原味为主,如米浆、椰子汁、番薯、南瓜、香蕉、鸡蛋、玉米粒、芋头等都是一等一香味俱佳的材料,可以当各种糕点的配料,使茶食产生丰富层次感的变化。茶食搭配主要靠口味,而非固定食材。

 

三.茶食的口感

酥软、细绵是最好,含在口腔里品赏一番随即溶化掉的感觉,与品茶的感觉同性质,很容易相融合。茶食外皮要尽量薄、不要含有陷料,如此避免花费太多力气与唾液在一件茶食上,那会造成对抗作用。茶食不要在刚烹制好过热时上席,放室温摊凉,微温即可。不可是硬块难咀嚼之物,这类食品需要含在口腔咬很久,容易让口腔及味觉疲劳,甚至会使口腔肌肉受损,影响接下来的品茗。不可用冰冻食物,口腔会产生麻木感,不宜品茗。

 

四.茶食的结构

不必规定任何造型,惟需要设计成取拿容易的形状,以一支小竹签、一根汤匙拿到,或两根手指就可取得。或用一片叶子可包裹起来,连叶子也一起吃。有人怀疑可用手指去拿茶食吗?当然可以,参加茶会或品茗前大家先洗手就好了。

不可供应有骨头或渣滓、或需要剥壳、去外皮或贴着一张纸的食品,这些多余物造成食用者的不方便,也令茶会的进程产生很多与茶无关的繁复手续,茶会充斥着许多“遗留物品”要清理,打散喝茶的美感了。也不要提供汤水做茶食,茶食上也不要用「椰丝、葱花」类容易脱落的食品点缀,这些都会让食用者产生不安,因没办法处理或要去洗手。

 

五.茶食造型

茶食需要展现美。它的美包括外形,即造型、色泽、视觉效果是否能呈现主题所要说的话,比如针对秋天主题制作茶食,可能寓意一潭湖水或一片枫叶,它们出来的样子就不能只是一坨东西,那会很难看,要将之切成一块块有立体感的形状物,是湖水的话可能还在上面弄两圈细细的涟漪,是枫叶的话这茶食可能弄成金黄色,如此才算是精致的外形。茶食外形非得这么具象吗?不,当然也可以做得很抽象,造型需要照顾色彩与形状的美感,不能忘记也要美味。

 

六.茶食的制作法

应以蒸熟为主如:蒸糕、馒头,土豆泥,以维持原料的原味制制作茶食,来创造一种简单、纯粹滋味。也可烤白果,或使用一些干果如柿子。不用油炸物或腌制物。太油腻、过多加工导致离开食材原味太远,拿来搭配茶的话浪费了茶。

 

七.茶食的大小

拿起来可直接一口放进嘴巴,这种大小最适合,可以的话就做成这样,否则上桌前要将之切成这个大小。茶食大小适口,大大减轻茶法、茶会程序,可避免制造剩余、收拾残局及要运用很多餐具的问题。我们只是要给味蕾制造一个「二重唱、三重唱」的丰富感觉,而不是要「吃饱」的感觉,所以茶食不要大。一口咬除了食物的完整味道得以体现在口腔,它也不破坏茶食“作品”的样子,况且不留任何食物残迹在盘子上,不制造“麻烦”给吃的人。

 

八.茶食分量与盛放器:

每位品茗者应有属于自己之个人份,个人份茶食是正式、整洁、细致的做法。即不要将所有点心堆积如山般摆在一个一个大盘子像做自助餐,这种招待显得粗糙,整个茶席显得凌乱。本席茶会每一人的茶食是恰如其分的搭配着茶来食用的,所以每一份点心该上多少件也属泡茶师的精心准备,比如三或四件,可盛放在一小瓷碟一份一份送至品茗者前方;瓷碟较不便携带,可用茶食巾代替,将食品用纸裁剪成约17.5cm x 14.5cm大小,两边对齐折成双层,承受力较好。

 

结论

所谓的茶食,与茶餐饮是两回事,茶食非正餐,不以吃饱为目的,茶食纯以搭配茶味道而做,它必须能够结合茶的性质,能与茶滋味融洽相处,相辅相成达至更丰富的味蕾享受才好。

喝茶是不是可以吃东西?许多人经常问。茶界的人说不可以,他们都说懂得喝茶的人喝茶时是不吃东西的,因为它会破坏茶的味道。其实茶的味道不会这么容易被破坏或打散,茶的香味会存留在我们口腔每一细胞、盘旋上颚和喉底一段时间。故此喝茶时又要先用对的方法来喝茶:别一口气把茶吞进肚子里,要慢慢吸入茶汤,把茶汤含着于口腔内慢慢旋转,慢慢享用,使我们的身体记住那香味,记住了就不怕它会受到冲击。

 

作者曾论文发表:

(1)茶道表演的现代精神

(2)杯子质地与品茗关系之测试报告

(3)天台山茶道流布与现代茶道六点省思

(4)品茗馆的产生背景、空间规划与经营型态

(5)泡茶心法的茶道禅

(6)茶道艺术家经营的品茗馆

(7)茶道评论作家的评论范畴与效应

(8)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

(9)论品茗空间的生命力

(10)论纯茶道的觉醒

(11)泡茶技能常犯的九大迷思

(12)茶会作品.茶叶作品.茶汤作品之论述

 

  (925)

2019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2019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由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与韩国国际Tea Club共同主办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其2019第九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将由2019年10月13日至15日在漳州科技学院的“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国际教育论坛系列活动” 与同年同月15日至20日在安溪茶学院的“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 组成,研讨主题为“茶事活动举办”。请大家及时撰写论文及准备参加事宜。

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于漳州)结合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于安溪)同时举行。

下列2019年9月8日最新行程表:

10月16日 1.开幕式;2.无我茶会论文交流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地点:茶学院报告厅) 第一场无我茶会(地点:安溪茶学院) 欢迎仪式/文艺表演(地点:国际酒店宴会厅)
10月17日 参观安溪茶厂、非遗竹藤编文化展、李光地文化展

、安溪茶园(体验乌龙茶采摘制作技艺),(地点:安溪县官桥镇、湖头镇、城厢镇、虎邱镇、西坪镇、龙涓乡、芦田镇、湖上乡、尚卿乡等)

在乌龙茶主产区体验乌龙茶制作技艺,举行安溪乌龙茶品鉴赛(地点:西坪镇、虎邱镇、芦田镇、湖上乡、尚卿乡等)。 厂长、非遗传承人签名赠送安溪铁观音茶叶1500克/人
10月18日 第二场无我茶会(清水岩广场)(地点:蓬莱镇)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地点:参内乡中国茶博汇) 各国、各地区茶道演示

(地点:大礼堂)

10月19日 泉州海丝文化考察(老君岩、开元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源和1916) 惜别晚会/茶文艺表演(地点:国际酒店宴会厅)
10月20日 返程

 

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请于2019年9月上旬前备妥中、韩文本汇集到rongtsang@126.com蔡荣章邮箱或napolee4419@hanmail.net金明熙邮箱(韩国地区)。

“茶事活动举办”的写作可从下列方向思考:

  1. 茶事活动的种类:如各型茶会、茶博展会、制茶比赛、茶商品比赛、泡茶比赛、茶研讨会
  2. 茶事活动的代理机构
  3. 茶事活动代理机构的任务
  4. 茶事活动的成本估算
  5. 茶事活动的社会资源

2019年10月13日至15日在漳州科技学院的“第九届国际茶化研讨会” 活动费为800人民币,含抵达厦门机场、码头或漳浦动车站后的迎接及活动期间的食宿。国际无我茶会的费用请看无我茶会的公告(如附件)。报名邮箱相同于论文缴交的邮箱,请注明所参加的无我茶会是全程还是半程,住宿是与谁同一房间,还是任由主办单位安排。

有关“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 的消息将在下列二个网址发布:

http://tftc.edu.cn/进入茶文化研究中心

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进入茶文化活动

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于安溪举行)详细报名情况另参考由其组委会发出的信息。

  (691)

泡茶桌运用美学的思考许玉莲20180920

泡茶桌运用美学的思考许玉莲20180920

泡茶桌要选用木材做桌面,是哪种木倒无所谓,有些人用极老朽的树根稍修整平处理妥当就当泡茶桌,如果刚好有这种机缘遇上一块好木头,这样做又有何不可?但不要一听到木头就忙着到森林把老迈大树放下来搬回家,也别忙着相信一定要找到什么古董紫檀、酸枝、花梨等木来做桌面才可以把茶泡好。市面有些仿树根的木雕桌,过于奇形怪状或凹凸不平或高度不适或坐了下去无处放脚的,统统是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家伙,不能当茶桌。

我们说要木材,因为相比其他材质如玻璃、不锈钢、石头等,木材显得比较自然、温暖,亲切。茶桌是木的,我们在上面摆置壶、杯等陶瓷茶具也比较放心,因陶瓷品与木头一旦发生摩擦和敲击不会那么容易受伤。换做其他材质,陶瓷品说不定就会刮花或砸碎,使用起来很有压力。

泡茶桌的造型要计较吗?计不计较要看是否实用、舒适兼安全。我们认为茶席上的茶器摆置,最好能够摆放在泡茶者伸手可及的范围之内,如此泡茶者在整个茶会过程便能调度自如取放茶具、茶叶、热水以及各种坐在位置上就可完成的泡茶程序。长方形茶桌较能把泡茶所需的主茶器、辅茶器、煮水器等以伸张式排位来布局,达到我们的要求。使用正方形泡茶桌时,为了给每一位品茶者腾出位置放茶杯,只能把所有茶具往中央集合,桌子小时中央就显得很拥挤,桌子大时泡茶者则奉茶不方便,手不够长。用圆形茶桌的话这个问题就更明显了。煮水壶在圆形茶桌上使用时更加应注意要摆置在较充裕的位置上,不能放在左小角或右下角,否则很容易发生掉下桌的意外。

不要用一般既定的餐桌或书桌来当泡茶桌,此类桌子约三十英寸高,如在桌面上设置一套煮水壶那就太高了,泡茶者入座后整个人似陷入椅子里,要提起一壶有二公升热水的壶是件不容易、而且危险的事。有些人习惯用双层茶盘,间接使桌面高出几寸,泡茶时两支手就会提得很高,这样会很累且危险。除非椅子或坐垫加高几寸,让泡茶者升高,泡茶者提煮水壶的手臂才能运作自如。所谓运作自如应是:泡茶者端正坐着,双肩放松,双手自然搭放桌面,煮水壶置放伸手可及之处,提时用手腕的力量去提,手腕也负责调控出水的方向和速度。手肘不可提高,手肘高时我们的力就放在提手肘了,手腕就无力提煮水壶。手肘尤其不可高于肩膀,当它高过肩膀,我们从头、脖子、整个上半身就会往另一边歪去,身体便不稳。提煮水壶的姿势要正确,我们不只是要它不歪、好看。提得正确才可避免倒翻热水等意外并且提防扭伤手臂和肩膀。但注意座位伸高后,往往泡茶者的脚便不能平放在地面上,双脚悬空的坐姿是不舒服的,到时可能还要加个脚垫就显得过于啰嗦。

不要用矮茶几来当泡茶桌,无论随着沙发配套来的长方形那种,或较中式风格那种正正方方形的,主要是它们的高度不适合,围着它而坐,人们的膝盖便挡在桌子前,泡茶者要取拿桌面上的煮水壶时,上半身几乎要趴在大腿上,这样的泡茶动作会产生很多不方便。如长期泡茶,这种弓曲坐姿也会引发腰酸背痛。泡茶桌要留有空间给大家收放双脚,让所有人的脚都可以舒舒服服摆放,这对泡茶者尤其重要,如泡茶者下盘不稳,难以调控上半身各种泡茶动作。泡茶桌以约二十七英寸高,泡茶者座位以约十七英寸高的一个高度差距来规划是泡茶桌理想的做法。这样我们坐起来就可以脚踏实地,膝盖也自由自在摆放,双手收放自如。泡茶者提煮水壶时,手肘就不会过高;泡茶者座位不要有靠背,那会挡着手臂。

至于茶桌的长度和宽度,是视多少人要坐在一起而定。四英尺乘于二英尺的大小,可以容纳大约一位泡茶者和四位品茶者,人多则加宽加长,微调是不要紧的。喝茶、泡茶的人高矮胖瘦不定,需要的空间也可弹性处理,但每张茶桌最大不必超过约十二位品茗者,这是一般泡茶者一人可应付的人数。

要是有人去到任何环境,不管茶桌属于何种材质、脸长脸短、非方非圆都有办法设置茶席泡茶,不让一张桌子牵制和影响,他依然能一丝不苟“泡好”茶、享用茶,那已经不再只是茶席设置、泡茶技术的讨论,而是懂得茶,爱茶的信念了。

要不要将原木色换成别的颜色?既然我们喜欢木头就让它保留原有木色吧,但也不反对泡茶桌有别的颜色。茶界现在很多茶会的泡茶桌全用桌布盖着或包裹着,这倒是没有必要。泡茶桌以不铺桌巾为第一原则。为什么?因为我们要它表现本来的样子和功能。好比如在打造茶屋或修整茶室的时候,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它寻觅适合的材料如木、砖、石或竹来盖造,木的话决定要那种木?多大小?木头要上漆吗等问题都会一一考虑进去,做好了之后就无必要再为它们穿上一件用布巾做的衣服了。多余的衣服会让品茗环境不协调。有些泡茶者以为只要让泡茶桌穿上一件用高贵美丽材质缝制的桌布,不管茶桌高矮肥瘦、即使不大懂得泡茶应该也不要紧,最重要是场面做得好看。这和泡茶者总是以为披上美美的衣服打扮得很有气质的样子出来泡茶,即使泡得不好,人家也不会嫌弃的心态一样。这只会助长桌巾抢镜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做一张适合的泡茶桌来泡茶、喝茶是应该认真去做的事情,不要随便找几张桌子,以为用桌巾把它们整个包起来就是很有创意的茶席。不要把桌巾当做遮丑的道具,以为用桌巾遮盖一下就没事,这种桌子怎能让人舒舒服服享用茶?如果担心茶具碰敲到桌面受伤,难道也不铺桌巾吗?爱惜茶具必须从人做起,无论泡茶者或品茗者,取拿茶具须全神贯注,以郑重手势与心情对待,意外自然减少。预防茶具敲击受损,只要有壶垫、杯垫应该也够了,无需大事铺张将整张泡茶桌包起来。迫不得已要用桌巾,桌巾的色彩不可把茶具的色彩掩盖。桌巾不可采用滑溜溜的材质,那很容易将茶具拉倒到地上。桌巾不要过长拖到地上,以免绊脚。不要为了所谓视觉上的层次感而铺盖多层桌巾。注意桌巾每次用过后要清洗、干燥,不可用有异味的桌巾。

泡茶桌塑造出来的主题与品茗环境风格代表泡茶者个人思想内涵,在泡茶、喝茶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影响了人们怎样看待茶道、泡茶者的茶法、品茗者会采取什么态度来喝茶等。比如:桌巾明显的多倾向阴柔女性化风味,使人误会泡茶只属于女性做的事情,有些男性会却步。铺上桌巾后很多泡茶者就不怕在倒茶出汤时会漏水把桌面溅湿,因为桌巾会帮忙吸水,导致泡茶者对茶法没有精进之心。

福建《茶道》杂志

  (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