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D-1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Wu-Wo Tea Ceremony)

D-1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Wu-Wo Tea Ceremony)

你举办了,我就不再举办-20121219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你举办了,我就不再举办

蔡荣章

20121219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某茶业公司上个月才办过迎春无我茶会,我们为什么要跟在后面再办?」茶业公司的提问。

「无我茶会只是一种茶会的形式,大家都可以使用,无所谓跟不跟,不要在意这个名称在〝归属〞上的意义。无我茶会的特性太明显,一看就知道它的来历,所以大家不容易将之视为是一个普通名词,只要举办就会联想到这样的茶会形式如何而来。不像〝鸡尾酒〞,它已是极为寻常的普通名词,大家随口说声我要办一场鸡尾酒会就办了。对无我茶会也可抱如此态度。」

「某单位才办过全国性的无我茶会,俨然是无我茶会的地区代表,我们不要再办什么无我茶会了。」社团组织这样地反应。

「无我茶会在任何国家、地区没有指定专责推广机构,我们希望无我茶会的做法与信念能广为大家所用。但任何国家、地区可以依法成立无我茶会的专责推广机构。有了专责推广机构可以专心推广无我茶会,但如果这个专责机构不够努力,别人又不便或无法插手,容易形成另一种约束,这是茶友们应该警觉的。」

「从无我茶会的推广单位取得了无我茶会指导老师的证照,就是当地推动无我茶会合法的老师,这样的说法正确吗?」茶友问。

「这话说得没错,但不是说没取得无我茶会指导老师的证照就是非法的老师,只要把无我茶会学得很好,而且足以教导别人,就可以成为无我茶会指导老师。我们鼓励大家从事无我茶会的推广,而且不要把取得无我茶会指导老师证照作为必备的条件。」

「为什么我们要办无我茶会,我们不会另取一个对我们单位更有利的名称?」一位机构的负责人这样表态。

「无我茶会有其特定的形式与思想,是对茶道、对自己的一种信念,只要依照这样的形式与思想去做,建立了这样的信念,不称它为无我茶会也可以的。但是提出上述问题的人不是针对茶会的形式与思想,否则他会说我们来另创一个茶会形式吧,他只是不想使用与别人一样的名称而已。」

「如果某人或某单位办了一场以地名、国名、甚至称作国际的无我茶会,我就不能再办同样冠名的无我茶会了吗?」茶友问。

「除非这样的活动名称已向当地政府取得了专用权,否则其他的人或单位还是可以冠上同样地名、国名,或称为国际的来举办无我茶会,与会者自会留意是哪个人或单位主办的。多人办、重复办并不要紧,正是蓬勃发的现象。不要只因别人办了我就不办,那是为抢头筹的心态,或是怕没能办得好。主办者也没有必要尽取一些大而不当的名称。」

「没有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监控体制,会不会将无我茶会发展得走了样?」茶友问。

「无我茶会教导人们茶道中〝无〞的道理,教导人们对即将来临的新生命要如何的〝有〞,大家对这种自我信念是不可或缺的。再加上现在的传播媒体那么发达,无我茶会的做法、思想、信念都会在书报网络上呈现,各地方举办的大小无我茶会也都会被报道,大家会选择优越者学习,不良者、走样者自然会从无我茶会中分流出去。我们除信仰无我茶会的〝无〞与〝有〞之道理外,我们对无我茶会的发展也有〝人们会择优追随〞的信心。」

(1803)

举办无我茶会可以收费吗-20121212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举办无我茶会可以收费吗

蔡荣章

20121212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举办无我茶会可以向参与者收费吗?」学生问。

「可以的,因为举办无我茶会是种非营利的行为,在没有外力的支援下,向与会者收费是可行的办法。」老师回答道。

「无我茶会原本是可以不必向外收费的,一些朋友相约自带茶具于某个山头聚会泡茶,大家就自行前往,除登山运动外,找一块草坪进行一场无我茶会,哪需要收取什么费用?主办者也是爱茶的朋友。除非需要共同租车前往,或举办茶会的场地需要支付费用。」老师继续补充道。

「如何避免让人有藉机敛财的印象?」

「如果收费得合理,让人觉得这样的举办方式确是要花费那么多钱,而且主办方也能掌握无我茶会的重点,把茶会办好,大家就会支持那样的收费。」

学生质疑道:「有些主办单位将钱花在排场上,虽然壮大了主办方,但与会者只觉得是被利用。」

老师回答道:「这要看主办单位有没有表达出无我茶会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排场是不是达到了推广无我茶会的目的,如果有了,我们应该支持,既使主办方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

「请教老师另一层面的问题,可以利用无我茶会牟利吗?」

「不可以,举办无我茶会是种非营利的行为。但如果这个单位是为推广无我茶会而设,且向当地政府立案,接受当地政府管理,如某某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它就可以在举办无我茶会的时候收取赞助费或平时就接受政府的补助与民间的捐款,但那是作为会务推展基金,不可以私人占有的。」

「刚才老师所说的以推广无我茶会为宗旨的单位可以贩卖无我茶会的图书或所需的用品作为经费来源吗?可以约定与会者每次参加无我茶会时缴交一定的费用吗?」

「销售行为必须依照当地法令的规定。至于每次参加无我茶会时缴交一定的费用是这样的概念:参加特定单位主办的经常性无我茶会,本是无需缴交什么费用的,但大家还是每次缴交了一定金额的赞助费。这赞助费不是太多,大家每次支付不觉得太重的负担,然主办单位就可以支付一些邮电、交通、印刷、场地布置、专任人员(指常设性协会组织)必须的费用了。这个做法可建立〝自愿参加〞与〝我爱无我茶会〞的心情。」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辛苦地筹办无我茶会、为什么要自备茶具茶叶开水旅费去参加无我茶会,要如何回答?」

老师的答覆:

「这是对茶道、对无我茶会的一种信念,对〝无〞可去尊卑之心、去流派之分、去报偿之心—-、去除既有一切的信念,对〝有〞可建精进之心、享受自然律动之心、接受不喜欢事物之心—-、建设一切希望的信念,对无我茶会之〝无〞与〝有〞可以改变生活状态、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

(1788)

对无我茶会的质疑-20121205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对无我茶会的质疑

蔡荣章

20121205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近来茶席展式的茶会与茶席设计展很蓬勃,到处举办,相较之下无我茶会显得沉寂多了,为什么?」学生问。

「因为茶席展式的茶会与茶席设计展比较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参加者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茶席、茶具、与自己的动作、服饰,不但传播媒体乐于报道,自己拍个照片放上脸书也会人人叫好。相对于无我茶会,就失掉这个优势,无我茶会还要求大家不要携带珍贵的茶具,茶席设置以精俭为主。」老师回答道。

「这是不是意味着茶席展式的茶会与茶席设计展优于无我茶会?」学生问。

「茶文化活动与茶会的种类就如同茶叶一样的多彩多姿,各担任着不同的角色,茶席展式的茶会与茶席设计展丰富了品茗环境,无我茶会让人看到茶文化深沉的内涵。」老师回答。

学生追问着:

「茶席展式的茶会与茶席设计展会不会带起一些这样的现象:诸如太重视茶席与自身形象的凸显而忽略了茶汤?」

「这是很容易发生的现象,一定要提醒人们把握尺寸。因为不是一举办茶席展式的茶会与茶席设计展就非得把茶汤放在一边不可。」

「我知道,所以老师上课时特别把〝茶席式茶会〞与〝茶席展式的茶会〞分开来说明。」

「〝茶席式茶会〞是茶会的一种,其他的茶会型式还有宴会式茶会、流觞式茶会、环列式茶会、礼仪式茶会等。茶席式茶会的〝茶汤作品欣赏会〞与环列式茶会的〝无我茶会〞是较专注于茶汤与茶道意境表现的,但〝茶席展式的茶会〞是为〝茶席〞而办的茶会,其重点放在茶席的设计与布置上,甚至没有人在席上泡茶。」

老师继续补充道:

「如果茶席展式的茶会太被强调,大家会找不到茶道的主体,因为看到的尽是桌椅、桌巾、插花、挂画、饰品、茶具、与穿着讲究服饰的人在上面做着泡茶的动作。」

学生依然不能忘怀地问:

「但是展示自我的茶席、茶具、动作、服饰是很多人乐意去做的事,而只是潜沉于茶道意境是不会有那么大吸引力。所以无我茶会会不会不像茶席展那么兴旺?」

「你说的有一部分道理,但无我茶会的境界可以让人平静与安详,且浸淫在自然与美感之中,这种状况是快乐、健康与长寿的。无我茶会要大家先放掉已经存在的「有」, 再从「无」中创建自己喜欢的「有」, 这时的「有」是自己的新生命, 是你可以掌控的自我。参与无我茶会是对生命、对茶道精神的一种信念,这信念等同于信仰,这是无我茶会可以对世人揭示的。」

(1818)

无我茶会要义图 -蔡荣章 2008.06.14-台北陆羽茶道教室教师研讨会

无我茶会要义图 Illustration of the Key Features of Sans-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2008.06.14-台北陆羽茶道教室教师研讨会-2013.07.24修

现代茶思想无我茶会要义图2008

  (3102)

无我茶会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20120829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无我茶会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

蔡荣章

20120829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无我茶会围成圈圈泡茶我懂、抽签决定座次我懂、泡茶方式与茶具不拘我懂、茶叶种类不拘我懂、会间不准说话我懂、茶会进行时不设司仪我懂、喝别人的茶也喝自己的茶我懂,唯独单边奉茶我不懂。

无我茶会的奉茶是采单边奉茶的方式,例如约定每人泡茶4杯,奉茶给左邻三位茶友,最后一杯留给自己,大家就都依着这么做,如果约定每人奉茶给右邻2、4、6三位茶友,最后一杯留给自己,大家也都依着这么做。有人说,我奉一杯给左邻,二杯给右邻,一杯给自己,不是也很有规律?也有人建议,为什么不第一道奉给左邻3位,第二道茶奉给右邻3位,第三道茶奉给左邻4、5、6位,这样不是可以奉茶给更多的人喝吗?无我茶会之所以采取单边奉茶的方式,其目的在养成大家〝放淡报偿之心〞,因为我奉茶给左边的茶友,但喝到的茶是来自右边。前面第二个建议还能不违背这项原则,但是第一个建议就不对了。

违背无我茶会基本原则的做法姑且不说,即使第二个建议,第一道奉到东,第二道奉到西,我们也认为太过社交性,况且你奉茶时对方不见得在座位上。太过社交性也降低了对茶的专注,我们还提醒大家不必太关心喝到的是哪位茶友所冲泡的茶呢。如果都是同样的奉给某一方向的某几个人,你可以全然地无所为而为的奉茶,在接受奉茶的一方可以专心品尝每一杯茶的四道茶汤,足可深刻体会对方认真为你冲泡的茶汤作品。如果只是泛泛地奉茶,虽说是与会者间的接触面增加了,但每道都是新的茶,都是不同人泡的茶,小小的一杯茶汤是不足以体认茶、体认人的,而且杯子又没能每次清涮。

另一个现象是:都依规矩做了,但奉完茶后发现还剩有茶汤,于是就跑到他想要特意结交的那个或那几个人那里加奉了一杯或二杯。这也都是属于太过社交性的做法,而且容易引起误会,以为你奉茶给我只是依规定行事,事实上你的朋友在那儿。

无我茶会想要塑造的是安祥、自在、且精致的生活,简单且足够的规章就行了,太多的功能性与对它太多的需求反而减弱了它的可爱。

 

  (1970)

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形式简易图解-蔡荣章Rong-tsang Tsai

%e8%94%a1%e8%8d%a3%e7%ab%a0%e6%97%a0%e6%88%91%e8%8c%b6%e4%bc%9a%e7%ae%80%e4%bd%93%e7%89%881

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简易图解

蔡荣章Rong-tsang Tsai

2012.07.26

1.泡茶队形

1.1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的名称,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主办单位也可以加上自己选定的专用称号。

1.2无我茶会英译为Sans Self Tea Gathering,其中的无我应解释为懂得无的我。

1.3无我茶会围成圈圈泡茶,每人朝向圆心就坐。

1.4人多时可以围成数圈,每圈自成一个奉茶单位。

1.5可以围成不规则的圈圈,但要让与会者知道哪边是朝向圆心。

1.6路窄时可以单边设席,头尾视为衔接。

2.报到与设席

2.1工作人员会前设置号码牌,二大步放一号。

 2.2与会者报到后抽签决定座次。

2.3抽签后在号码条副联上签名,撕下放进回收袋。

2.4抽完签在无我茶会护照上蓋这次活动的纪念章,若有对外奉茶,分发奉茶杯子。

每次正式无我茶会都刻一纪念章,盖在参加者的无我茶会护照上。

2.5依抽到号码就位、设席。

 2.6设席完毕,起身出去茶具观摩与联谊。

3.观摩与联谊

3.1备完自己的茶席,起身茶具观摩与联谊。

3.2夜间举办的称为夜晚无我茶会。

3.3夜晚无我茶会要自备无我茶会灯,以能朝下照到壶面者为佳。

3.4无我茶会鼓励自制夜晚无我茶会灯。

 4..泡茶与奉茶

4.1观摩与联谊的尾声,主动回座位,泡茶时间一到,开始泡茶。

4.2无我茶会依事先发给的公告事项行事,不设指挥。

4.3若约定泡茶4杯,奉茶给左邻3位茶友,泡完茶后即起身奉茶.奉第一人时将杯放在从(奉茶者)右数来的第一个位置上。

4.4奉第二人时将杯子放在从(奉茶者)右数来的第二个位置上,以此类推。

4.5最后一杯端回放在自己的第四个位子上.被奉的杯数到齐后,开始品饮。

4.6第二道以后持盅出去奉茶.若有人前来奉茶,等他离去后才出去奉茶。

4.7若举办佛堂无我茶会,大家的第一道茶都奉给菩萨。

5.品茗后活动

5.1若约定泡茶三道,最后一道茶喝过,是为品茗后活动,听一小段音乐,然后起身收回自己的杯子。

5.2游走式音乐是漫长泡茶队形品茗后活动的可行方式。

5.3静坐两三分钟也是品茗后活动的一种方式。

6.对外奉茶与解说

6.1若约定哪几道茶奉给围观者,泡妥奉给围观者的茶后才取出向外奉茶的杯子。

6.2端杯向围观者奉第一道茶。

6.3持盅向围观者奉第二道茶。

6.4最后收杯时,一起收回围观者手上的纸杯。

6.5安排向围观者奉茶时,要有专人向围观者做茶会解说。

7.收拾与结束

7.1品茗后活动结束,将用过的茶杯擦抹一下,再出去收回自己的杯子。

7.2收拾自己的茶具,收拾茶会的用品,结束茶会。

7.3最后合影留念。

(3350)

无我茶会如何向围观者奉茶-蔡荣章

无我茶会如何向围观者奉茶

蔡荣章

2005.05《茶艺》月刊社论

无我茶会如果在公共场所举行,经常会有围观者,基于茶人乐于奉茶的精神,都会奉茶给这些围观的来宾,甚至于为他们解说正在进行的这种茶会。

如果围观的人数多于无我茶会人数的三到四倍,可以让泡茶者每人取得三个或四个一次性纸杯(当然也可以是使用后就送给大家的瓷杯),在相约泡四道的情况之下,第一、第三道奉给无我茶会的茶友,第二道以三或四个纸杯奉茶给围观的客人,第四道持茶盅出去将茶倒于围观者手中的纸杯上。如果围观的人数达无我茶会人数的七或八倍,则每人分发七或八个纸杯,第二、第四道都以纸杯奉给围观的客人。第一次奉四杯,第二次奉三杯,或两次各奉四杯。当然在这种人多的情况下,围观的人只能每人喝到一次茶了。

倘若围观的人数约同于无我茶会的人数,则每位泡茶者发给一个纸杯。不必为围观者增加泡茶的次数,如事先约定每人泡茶四杯,冲泡三次,则每一道茶增倒一杯,第一道在原来的四杯外再增倒一个纸杯,奉给围观者其中的一位客人,第二、第三道持盅奉茶时,则亦倒一杯给围观者。这种情况,每位围观的人可以与茶会的人喝到同样道数的茶。

要是围观的人数少于泡茶人数的一半,这时只相间的一人发给一个纸杯,拿到纸杯的人就依上述方法每次多奉一个人的茶,未拿到纸杯的人就只奉茶给无我茶会的人。若是围观的人数更少,可改为三人之中发一个纸杯,或是四人之中发一个。

奉给围观者的纸杯(或其它形式的杯子)是一直放在茶具袋内的,等到奉给围观者的茶泡妥后才取出摆在奉茶盘上分茶。风大的场合,可以将数个纸杯迭在一起,一只手拿着杯子,每倒满一杯才逐个将杯子放于奉茶盘上。

以上这些应变性的做法,必须事前就如同无我茶会的规则般,教会大家,如此才能在会场上,看到怎样的发杯情况就知道采取怎样的奉茶方式。

  (1816)

无我茶会要义图(手绘)-蔡荣章2008.06.14 台北陆羽茶道教室教师研讨会

无我茶会要义图

蔡荣章

2008.06.14

台北陆羽茶道教室教师研讨会

蔡荣章老师的亲笔迹.写于20120712

  (1852)

無我茶會不只是一種茶會形式-蔡荣章

無我茶會不只是一種茶會形式

蔡荣章

 2002.05《茶艺》月刊社论

任何一種茶會形式的産生,若不是因爲使用場合的需要,就是爲表達某種茶道理念。這兩種理由能夠結合在一起是最好的,否則,只是爲方便某個實用上的需要,難免顯得沒有「靈魂」。「無我茶會」是筆者規畫成的一種茶會形式,即然前文提及,就再進一步談談隱藏在「形式」外衣之下的精神所在

談到無我茶會,我們總是說:它是一種茶會形式。然後介紹它是如何進行,爲什麽要那樣做的道理。這樣的一個茶會形式實踐久了,它的一些獨特做法及其涵養的意義就會逐漸形成一種思想與行爲模式,結果就被視爲一種茶道流派,而有人稱之爲「無我茶」或「無我茶道」。若就此一角度來看,無我茶會具有下列幾個性格:

一、它是和平、共用的。如座位以抽籤決定,且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自己也要奉上自己的一杯。

二、它是講求生態平衡、尊重自然規律的。如鼓勵席地而坐,不排斥吵雜的環境,且不設指揮與司儀,依事先約定與默契行事。

三、它是謙虛、包容、律己的。將自己空出來(無我),這是謙虛;無好惡之心,這是包容;將茶泡好,求精進之心,這是律己。

四、它是崇尚簡約的。簡約讓人清心、簡約讓人優裕、簡約讓人專心。茶具簡約、行政工作簡約。

五、它強調「無」的積極性。「有」了以後忘掉,再從「無」中生「有」,有、無迴圈,具生生不息的積極意義。

六、它追求「美」。泡茶動作與姿態要美,隊形要美,茶會進行結構要美。

這些理念、這些目標並未特別標示,但自然融於茶會進行之中,形成茶會特有的個性,這或許是無我茶會被視爲一個學說、一個流派的原因。茶會成立之初並未預設這些教條,只是心中有它,自然流露於形式之內。既然已經誕生,怎樣的一個稱呼方式就已經變得不重要。

 

  (1985)

无我茶会的出生背景-蔡荣章

无我茶会的出生背景

蔡荣章

2002.11茶艺》月刊社论

无我茶会是当代源于台湾,行使于国内外的一种新茶道形式。开始的那几年,大家很怀疑它的「出生」,一再追问是否源于日本,或是中国古代就有类似的茶会形式?直到十六年过去了,大家逐渐发现是源生于中国本土的新茶道文化,也是当代茶道思想的载体。

我们听一首乐曲、看一幅画、或到一个地方旅游,都会留意那是什么地区与哪一个时代的表征,我们这些年来也一直探讨着什么是能代表海峡两岸当代的文化。这个问题绝不是找一个「标志」安上去就可解决的,如把红柱子琉璃瓦加进去就是中国的建筑艺术,把台湾原住民的图腾与歌舞放进去就是台湾的表征。那么要怎样才算自己的文化呢?有人说:不必太操心,只要是中国人而且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在不抄袭别人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就是海峡两岸的。

台湾的茶文化在七十年代兴起时,除了因移民带来的中国茶文化传统外,几乎没有受到太多外来的影响,诸如日本茶道、英国红茶文化等。三十年来形成的茶道思想与形式可以说相当的台湾,在国际茶文化交流上很明显地可以看得出来。九○年代兴起的「无我茶会」就是显著的一个例子,推出十数年后,成了世界主要喝茶地区通行的茶会形式。无我茶会有其完整的思想、理念与形式1,而且以现代的方式活动于你我的生活之中,既有地方与时代的独特性,又能进入国际生活空间。创设无我茶会的人是台湾人、是中国人,对台湾、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且受过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并懂得创作的基本精神在不模仿古人、不模仿别人、不模仿自己,在这样的精神之下,在对茶学有了通盘的认知之后,创作出来的作品应具有足够的地方性与时代意义。

这是无我茶会创办十六年后,历经九届(1990~2004)由不同国家、地区主办的大型国际无我茶会后所做的省思,我们将继续增进它的深度与广度,让参与的人更加喜悦,让更多的人得以参加。

 

  (2065)

无我茶会表现的茶道艺术 -20120606周三小方块- 蔡荣章

无我茶会表现的茶道艺术

蔡荣章

 

20120606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无我茶会与泡茶法在茶道艺术的架构上有何不同?」学生问。

「无我茶会是〝茶会型式〞的一种,而我们常提的十大泡茶法是各种不同功能的〝泡茶方法〞。前者的茶会型式还有茶席式的茶会、宴会式的茶会、流觞式的茶会等,后者的泡茶方法就如小壶茶法、大桶茶法、含叶茶法等等。」

「就茶道艺术而言,泡茶方法是应用的方法,那茶会型式是什么呢?」

「茶会型式与泡茶方法都是茶道艺术的应用媒介。茶会型式提供茶道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泡茶方式提供茶道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

「〝茶会型式〞与茶席设置时所谓的〝品茗环境〞是一个概念吗?」

「不是一个概念。我们说茶道艺术不能太依赖、太关注品茗环境,免得忘掉了自己在泡茶。但是茶会型式却是直接影响茶道艺术本体,就有如茶具直接影响茶汤一般、就有如泡茶方法直接影响茶汤的被享用一般,茶会型式不能视为品茗环境,茶会型式与它要表现的茶道艺术是绑在一体的。」

「抛掉无我茶会在茶道艺术架构上的地位,无我茶会有何茶道艺术上的美感境界?」

「无我茶会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之下,大家将茶泡好,起身将茶依同一方向奉给左邻或右邻的茶友,然后大家喝茶,喝完茶又开始泡茶,泡完茶大家又一起起身奉茶。喝完最后一道茶,静坐原位听一段音乐,然后大家出去收回自己的杯子,收拾茶具,结束茶会。在大家席间不语、无人指挥的情况之下,大家依照事先约定的程序与方法进行着茶会的种种过程,这是茶道进行的一种美感。大家都不说话地专心泡茶、专心奉茶、专心喝茶,也是茶道的一种美感境界。」

「能不能从茶席设置到泡茶、奉茶、品茗,将整个茶会视为一件作品来看呢?」

「体会,或说是享用茶道艺术当是以茶会全场为对象,只怕大家太关注整场的演出效果而忽略了茶,事实上是极易导致这样结果的,所以我们提出纯茶道的理念,要大家把重心放在茶上,放在茶道艺术的核心上,只要这么做了,自然就是茶道艺术,而不是品茗环境艺术、不是泡茶艺术、不是道德艺术。大家会说:我不是在泡茶吗?没错,但这个前提必须充分把握住茶道的核心:茶,茶汤。」

 

  (1903)

无我茶会有用吗-蔡荣章

无我茶会有用吗

蔡荣章

20110910刊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这个题目包含着两个意思,一个是“无我”有用吗?一个是“无我茶会”有用吗?先说无我,我们将重点放在无上,将之解释为懂得无的我。“无”分大无与小无,大无是老子所谓的道,是指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道理,小无是庄子所谓的坐忘,是指有了以后的无。这不是说老、庄在无上的不同解释,只是藉用他们在不同场合对无做出的不同诠释。无我茶会希望让大家了解无的大小真义,把心胸放大放松。无我茶会是以抽签决定座位,是无尊卑之分的就位方式。无我茶会要大家依同一方向奉茶,是无报償之心的奉茶方式。还要求泡茶期间不语、不设指挥,是体会群体律动之美的茶会进行方式。如此行之多时,潜移默化之下必然悟出无的道理。

无我茶会以彩虹为标帜,圆形的七彩呈椭圆形,倾斜30度角,中间留出一个空白的圆。无我茶会所说的无是七彩融合后的无,而这个不规则的圆体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
再说无我茶会有用吗?无我茶会是人人自备简便的旅行用茶具,围成圈圈泡茶。每人要是能准备一套运用自如,随时可以带着跑的茶具,一定可以为自己增填“生活慢”的情绪。再从茶文化推广的角度来说,更多人看到身边人泡茶的生活方式,自然受到感染。

有人好奇地问,推广茶文化除振兴茶产业外,对现代人有何助益?除上述对无的了解,拓展了心胸之外,无我茶会的抽签决定座位还可以培养大家随遇而安的心情,而且真正体会到每人受到公平待遇的境界,一位政界大老可能抽到偏远的位子。茶具自备、开水自备,一切自己准备,不要依赖主办单位,这是多好的德行。茶叶自备,而且主办单位不可以规定带何种茶,这使得与会者喝到各种别人带来的茶,学习欣赏不同的事务,无好恶之心。如果规定泡茶四杯,就将三杯奉给一定方向的三位茶友,一杯留给自己,当你喝到别人泡坏了的茶,自然会警觉到要把茶泡好。

无我茶会之茶具自备,自然形成泡茶法不拘,进而造就无流派与地域限制的局面。世界各种不同泡茶方式的人们共聚一堂,互相分享,相互观摩。无我茶会为避免带来不良的后果,备有两项约定,其一是要大家携带精俭的茶具,精俭不但是茶道的精神,也可以避免在茶会上掀起奢华的竞争。另一项约定是要有精进之心,虽然泡茶方法不拘,但一经决定了设席与泡茶的方式,就要把它做到当时自己可能的最好。初学者可以差一些,老茶友就不行。这次做得差一点,下一次就得改进。
泡好了茶,起身奉茶,如果今天要向左边奉茶,可能老师遇到了学生,董事長遇到了他的司机,爺爺遇到了不知道哪家的小孙儿,帅哥遇到了他的情敌,都得恭恭敬敬地奉上一杯茶,对方若在座,还得微笑行个礼。无我茶会如果在公共场所举办,可能会有围观的群众,这时就要安排对外奉茶,且设对外解说,让他们知道这群人围成圈圈席地泡茶是在做什么,让他们理解茶道所要追求的内涵。安排有对外奉茶时,奉完圈内茶后,也把茶以一次性或赠送性杯子端出去奉给围观的人,依然恭敬行礼微笑。茶会最后进行收拾茶具时,泡茶者收回圈内自己奉出去的杯子后,还要收回奉给围观者的一次性杯子,免得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置。以上这些画面在与会者与围观者之间,在传播媒体转介后的观众或读者间是会酿造出祥和之气的,而且慢慢起到移风易俗的效用。

 

  (1945)

第二章 無我茶會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蔡荣章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80條》

蔡荣章著Author:Rong-tsang Tsai

ISBN978-957-9690-08-9 “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180,” First edition: 1999.9, Second edition: 2010.9《无我茶会180条》1999.9第一版 2010.9第二版 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2012.05.20修订版-English Translator : Katherine Yip英语翻译:叶德明

第二章 無我茶會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

無我茶會為什麼要有上述的這些特殊做法呢?因為它包含了無我茶會的七大精神:

7.抽籤決定座位無尊卑之分

茶會開始之前,要到會場安排座位,標示座次。與會人員到達後,抽號碼簽,然後依抽到的號碼就坐。事先誰也不知道會坐在誰的旁邊,誰也不知道會奉茶給誰喝。不但無尊卑之分,而且沒有找座位的煩惱,就如同我們的出生,如果可以挑選自己的父母,煩惱可就大了,不是嗎?

在親子一同參加的茶會場合,抽籤的結果,小朋友不一定奉茶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不一定倒茶給自己的孩子喝,呈現出一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景象。

8.依同一方向奉茶無報償之心

泡完茶,大家依同一方向奉茶,如今天約定:泡四杯,三杯奉給左鄰的三位茶侶,最後一杯留給自己。那就依約定把茶奉出去,第一道端著杯子出去奉茶,第二道以後把泡好的茶盛在茶盅內,端出去倒在自己原先奉出去的杯子內。意思是被奉者可以喝到您泡的數道茶湯。

奉茶的方式也可以改為奉給右邊第二、第四、第六位茶侶;也可以約定為:奉給左邊第五、第十、第十五位茶侶,後者在大型茶會時可將交叉奉茶的幅度擴大。

同一方向奉茶是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奉茶方式,我奉茶給他,並不因為他奉茶給我,這是無我茶會想要提醒大家「放淡報償之心」的一種做法。「奉茶」本來就是茶道很好的一種作為,若能再忘掉報償,那就更無牽掛了。

在以盲友為主的茶會,可以做這樣的建議:每人奉茶給左右兩位茶友與自己一杯,這時的「互助」取代了「報償」,無需離座就可以完成奉茶的動作。

9.接納、欣賞各種茶——無好惡之心

無我茶會的茶是自己帶來的,而且在公告事項上是註明“種類不拘”,因此,每人喝到的數杯茶可能都是不一樣的茶。茶道要求人們以超然的心情,接納、欣賞各種茶,不要有好惡之心,因為好惡之心是不好的,會把很多“福氣”排除在外,您不喜歡的東西往往並不是壞的東西,只是您不喜歡它而已,所以無我茶會提醒人們放淡好惡之心,廣結善緣。

從綠茶、烏龍茶到紅茶,各種茶有各自不同的色香味與個性,我們應該尊重它們,並以它們的立場沖泡它、表現它、欣賞它。

10.努力把茶泡好——求精進之心

每一個人喝到的數杯茶不一定都泡得很好,往往會喝到一杯泡得又苦又澀或淡而無味的茶,這時可能會有兩種情緒反應:「哪一個人泡的?那麼難喝。」或「泡壞了,我可要小心。」茶道上當然尊崇後者的態度,因為「泡好茶」是茶道最基本的要求,茶都泡不好,遑論其他大道理。有如學音樂,連琴都沒能彈好,還談什麼以音樂表達某種境界?學美術,連彩筆都應用得不好,還談什麼以線條、色彩表現藝術的境界?所以無我茶會開始泡茶後就不准說話了,以便專心把茶泡好。

無我茶會奉茶時會為自己留一杯茶,就是便於瞭解自己的茶泡好了沒有,有何缺失下一道趕緊補救。把茶泡壞了,對不起別人,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茶。長輩常告訴我們:把一件事情做好是為人最重要的修養。

11.無需指揮與司儀——遵守公共約定

無我茶會是依事先排定的程序與約定的做法進行,會場上不再有人指揮。例如排定八點半佈置會場,負責排放座位號碼牌的茶友就要開始到場工作,九點報到,負責抽籤的茶友就要將號碼簽準備好讓與會的茶友抽籤。抽完簽的人依號碼就坐,將茶具擺放出來,然後起身與其他茶友聯誼,並參觀別人帶來的茶具。九點半開始泡茶,大家自動回到自己座位,負責報到抽籤等工作的茶友這時也歸隊。泡完第一道茶,起來依約定的奉茶方式奉茶,自己被奉的數杯茶到齊後開始喝茶。看大家大致喝完了第一道茶,開始沖泡第二道,泡妥第二道茶,持茶盅出去奉第二道茶,接著喝第二道茶……,喝完最後一道茶,若排定有品茗後音樂欣賞,則靜坐原地,聆聽音樂,回味回味剛才的情境。音樂結束後,將自己用過的杯子用茶巾或紙巾擦拭一下,持奉茶盤出去收回自己的杯子。不用清理茶渣,將自己的茶具收拾妥當,結束茶會。這期間沒有人指揮,大家一個程序一個程序地依計畫進行。

事先都已經排妥,並約定好了,為什麼還要指揮?經常參加無我茶會,就可以養成遵守公共約定的習慣。

12.席間不語——培養默契,體現群體律動之美

“茶具觀摩與聯誼”時間一過,開始泡茶後就不可以說話了。等待茶葉浸泡期間,讓自己沉靜下來,體會一下自己存在於這個空間的感覺,體會一下自己與大地、與周遭事物結合的感覺。奉茶間,大家在一片寧靜的氣氛下,您奉茶給我,我奉茶給他,彼此間有如一條無形的絲帶牽引著,展現一波波律動之美。這時的話語是多餘的,甚至連「請喝茶」、「謝謝」的聲音都是不必要的,大家照面時只要鞠個躬,微微一笑就夠了。

這一節的「無聲」、「默契」與上一節的「無需指揮」,讓茶會的進行有如宇宙的運轉、季節的更替那般自然,那麼不露刀斧味。

13.泡茶方式不拘——無流派與地域之分

無我茶會的泡茶方式是不受限制的,這包括因流派、地域而造成茶具、茶葉的差異,如茶具可以是壺,可以是蓋碗,茶葉可以是葉形茶,可以是粉末茶,以及泡茶方法、風格等都不受任何限制。

茶具不同、茶葉不同、服裝不同、語言不同、國度地域不同,但大家在同一茶會方式下努力把自己帶來的茶泡好,泡好了茶,恭恭敬敬地把茶奉給抽籤遇到的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

茶具、泡法不拘,又要接納、欣賞各種茶,這不表示怎麼泡都可以了嗎?但是無我茶會有「求精進之心」一條,當您選定了茶席與泡茶的方式,就要把茶席佈置得您當時所能的最好,將茶泡到您當時可能的最好。

服裝不拘,也不要求與會者執行過多的禮貌,但在「求精進之心」的原則下,兩者都要做出合符當時情景的需要。 (2693)

第五章 報到時段-蔡荣章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80條》

蔡荣章Rong-tsang Tsai

1999.9第一版 2010.9第二版 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

ISBN 978-957-9690-08-9

2012.05.20修订版

第五章 報到時段

38.抽籤、簽名等報到手續

    無我茶會的報到手續包括註冊、對時、抽籤與簽名,或加上在無我茶會護照上蓋戳章。

註冊是查明與會者是屬於事先報名還是現場報名,需不需要繳費?然後發給識別證。如果約定奉茶給圍觀者,還要發給一定數量的臨時性杯子或做為紀念品的特製杯子。這些動作應力求簡便,可省略的步驟儘量省略。

抽籤是抽座位的號碼籤,用以決定每人的泡茶位置,一般以小紙片寫上編號摺成小方塊放進籤袋裡即可。但也可以將此籤製作得具有紀念性,會後留著作回憶。簽名是為了留下紀錄,由於無我茶會以抽籤決定座位,所以簽名最好與座次結合更具意義。

39.人多時,如何縮短抽籤與簽名的時間

大型無我茶會可多設幾處抽籤的地方以節省時間,簽名的方式可改為在「號碼籤」旁附設「簽名條」,簽名條上同時打上座號,簽完名後將簽名條撕下,丟回「簽名條回收袋」,等茶會結束後,將簽名條依編號貼成一份簽名簿。

這樣的做法可能因找不到簽名用筆而耽誤時間,解決之道是負責抽籤的人每人手裡抓一把原子筆,每支原子筆用較長的細繩子綁著。這樣大家就可以很快地拿到筆簽名,但簽名條要用厚一點的紙張製作。

29.無我茶會的座號籤條

40.報到人數的掌握

人數多,而且是分成許多單位集體報名,又是有一部分人事先報名,有一部分人現場報名,這種情況,人數的掌握變得很重要。一定要設法讓與會者都通過註冊處,取得識別證後再參加抽籤入座。但這時註冊處的工作負擔很重,且容易耽誤時間,所以事先已報完名,確定出席者儘量提前發給識別證,且將這部分視為已報到的人員,直接進行抽籤。

41.人數與座位的控制

報到時段,註冊處、抽籤處與場地座位安排的人員必須密切聯繫。例如預計三百人的茶會,當天的種種跡象顯現會有不少臨時參加的人,於是座位規畫了三百五十人,其中五十個號碼籤暫時不放入籤袋內,待註冊組人員發現確實需要時,再通知抽籤組的人將預留的籤條放入。若發現無此需要,報到時間的尾聲就可以通知場地組人員拿掉那五十個座位。如果場地規畫上無法做到尾端整批五十個座位的增減,可以從三百五十個座位中,平均抽掉五十個號碼籤備用。

42.想讓沒帶茶具的朋友也一起參加茶會,怎麼辦

在路上遇見朋友,他聽說您要去參加無我茶會,吵著也要去,怎麼辦?只好帶他去。另外也難免有與會者帶著家人一同前往,這種狀況下,他們都沒準備泡茶,也沒帶茶具。照理只好讓他們一旁參觀,但也可以讓他們抽籤,坐在隊伍裡面接受奉茶,只是他與他左邊的三位朋友少掉一杯茶而已(若每人泡茶四杯)。

這種情形如果人數不多,就如同上述,視為與會人員即可,但如果人數太多,(但仍不宜超過泡茶人數的三分之一),應避免二個以上未帶茶具者坐在一起,否則他們左鄰幾個人的被奉茶杯數會變得太少。萬一抽籤後發現有這種現象,場地組的人應主動將第二個未帶茶具者往他處調一下,使間隔的人數平均一些。

43.「不泡茶者」入座的方法

與會者都要泡茶,這是無我茶會的基本原則,但如果我們以無我茶會的方式歡迎某些人,而這些人又都不熟悉泡茶,這時就可以從全部座位號碼牌中平均抽出“不泡茶者”的張數,由「不泡茶者」抽籤入座。這時不泡茶者的人數即使超過三分之一也無妨,因為大家都知道本次無我茶會有特殊的任務。但如果不泡茶者是泡茶者的二倍,就要考慮到每位不泡茶者只有一杯茶可喝,而且兩組座號的排列要特別小心,以免有人喝不到茶。

44.帶著幼兒一起參加,應否設置「母子簽」

這裡所說的「帶著幼兒一起參加無我茶會」是指小朋友也參加泡茶的意思,經驗告訴我們,三歲的小朋友就可以參加泡茶。如果小朋友有能力照顧自己,讓他們獨自抽籤入座最符合無我茶會的精神,如果尚需要大人的協助,可以在報名參加時告訴主辦單位請他們準備一些「母子簽」,由大人代表抽取。所謂「母子簽」就是連續二個號碼的座位簽綁在一起,依報名情形,酌量準備一些,多出來的還可以解開作為普通簽使用。

「母子簽」只適合攜帶幼兒時使用,若有大人要求使用是不可以的,因為違背了無我茶會的基本精神。抽完簽後與別人對調位置也是不對的。

45.「對時」如何實施

無我茶會是依事先排定的行程進行,期間沒人從事指揮,所以大家手錶上的時刻一致是很重要的。報到的時候,可以在註冊處旁放只時鐘,或由一個人拿著,上面寫著:「請對時」。

46.要設「引導人員」嗎

有人建議在大型無我茶會時,徵集一些志願者在各角落指導與會者。我們認為應儘量透過各種「事先的準備」與「訓練」,讓茶會在極簡單的人力與物力之下順利進行,這是無我茶會所要表現的境界。況且參加無我茶會的人一定參加過茶道訓練與無我茶會的說明會,不是任何人初次見面就可以參加的。

47.茶會進行間要不要有專人負責臨時發生的事情

無我茶會開始泡茶後,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回到自己的座位參與泡茶,除了攝錄影與音響的人員之外。但大型的無我茶會,尤其是國際性的場合,可保留一兩位在服務臺上負責解決臨時發生的事情。

48.缺席的座位號碼牌如何處理

「茶具觀摩與聯誼」的時間過了一半,場地組的人每人負責收回自己負責區域內缺席者的座號牌(含紀念品),這樣會場看來整潔些。

49.工作人員何時入場

除了攝錄影、音響的工作人員外,其他如場地、報到處的人員都要參加泡茶的。報到處人員應提前抽好簽,將自己的茶具擺設妥當,然後開始執行任務,等「茶具觀摩與聯誼」的時間過了一半,報到處停止作業,回到自己的座位準備泡茶。

50.遲到的人怎麼辦

「茶具觀摩與聯誼」的時間過了一半,報到處停止作業後,遲到的人就不可以再加入泡茶了,免得影響會場秩序。遲到的人只能在旁參觀或者自動作為「留守」人員,協助解決會場臨時發生的事情。

51.表演者、解說員等的座位安排

無我茶會設有對外解說時,解說員的位置不在泡茶座位之列,至於表演者,由於有風向、音響設備等考慮,所以座位應該事先安排,不必列入抽籤的範圍,也就是座位號碼照編,但號碼簽不放入簽袋內,而是由「註冊組」工作人員直接交給表演者。表演者拿到簽條,依舊完成簽名手續,免得在「無我茶會紀」的簿子上找不到他們的蹤影。

與會者中若有行動不便者,可以保留一些較接近報到處,或就坐比較容易的位子,這些座位的號碼簽也直接交給註冊組人員,由他們發放。

52.因無可奈何的原因使得茶會無法依原定時間進行,如何補救

依事先排定的時間進行,是無我茶會的基本原則,但若遇到無可奈何的原因,如合辦單位的班機誤點,判定已無法依原訂的時間進行,這時主辦單位可依延誤時間的長短做不同的處置:延誤時間在一小時以上,儘量通知與會人員,修改茶會時間;若延誤時間在一個小時以內,只好在註冊處公告延誤的原因及修改的時間;若已有人開始就座,就得透過廣播或舉牌繞行通知。特別說清楚「開始泡茶」的時間改在什麼時候,因為泡茶前的「茶具觀摩與聯誼」可以先進行,泡茶以後的各項進度也只是跟在泡茶之後。

(2096)

第六章 與會者事前的準備-蔡荣章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80條》

蔡荣章著Author:Rong-tsang Tsai

ISBN978-957-9690-08-9 “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180,” First edition: 1999.9, Second edition: 2010.9《无我茶会180条》1999.9第一版 2010.9第二版 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2012.05.20修订版-English Translator : Katherine Yip英语翻译:叶德明

第六章 與會者事前的準備

53.無我茶會茶具「精儉」的要求

無我茶會不僅行政工作要力求簡便,個人攜帶的茶具也要簡便,是以「旅行用茶具」作為準備的原則,因為簡便才不至於把很多時間花在茶具的準備、操作與收拾上,才有多餘的時間可以體會、享受茶會的氣氛與意境。

無我茶會還要求不帶珍貴的茶具,雖然珍貴的茶具在「茶具觀摩與聯誼」的時候會造成熱烈的迴響,但也容易引起比較,出發前就思量著應帶什麼茶具才能夠在會上奪得異彩。攜帶珍貴的茶具,一路上也會提心吊膽,失掉了許多參加茶會的樂趣。再說,簡便也是吾人處世很好的一種態度,包括對名、對利、對物,以及方法與手段。

上述所說的「珍貴」,是指一般人的衡量標準,如果使用者對該件茶具已習以為常,攜帶上、使用上都不會造成得失上的太大負擔,我們可以將之排除在“不宜攜帶”的範圍。

54.無我茶會的基本道具

無我茶會若是席地而坐,應該準備一塊「坐墊」。無我茶會是人人泡茶,所以要有泡茶的「壺」,或打末茶的「碗」。無我茶會是人人奉茶,所以要有「杯子」,杯子的數量依「公告事項」所定。如果用壺泡茶,還要有容納茶湯的「茶盅」,以便將茶分倒入杯;因為即使第一道可用平均分茶法直接將茶倒入杯中,但第二道以後呢?必須將泡好的茶全部倒入盅內,然後端茶盅出去奉茶。因為你的杯子是分散在客人那邊,如果直接以壺出去倒茶,先倒的必淡,後倒的必濃,要來回倒以求濃度平均是不方便的。為了端杯或端茶盅、茶碗(打末茶時)出去奉茶,需要一個「奉茶盤」。

為了簡便,以壺泡茶時,可以在出門前將準備沖泡的茶葉放入壺內,這樣就不必另行攜帶放茶葉的「茶罐」;但如果是打末茶,就必須準備裝有末茶的茶罐。打末茶時,還要有舀末茶的「茶杓」及打末茶的「茶筅」。

不論泡茶或打「末茶」,都必須有熱水,所以必須配備熱水瓶,裝妥所需溫度的熱水。泡茶需要控制茶葉浸泡的時間,所以攜帶一只讀秒的「計時器」,或以手錶代替。泡茶、奉茶時,難免有茶水滴落,有條「茶巾」比較方便,這條茶巾還可以在收拾茶具之前用來擦拭自已用過的杯子。

泡茶時(包括打末茶),應該有條「泡茶巾」鋪在地上(桌上泡茶時則鋪在桌上),上面放置茶具,其外緣還要留出空間作為別人奉茶給自己的地方。這條泡茶巾可以用包裹茶具的「包壺巾」代替,也可以另行準備。

以上這些茶具用「茶具袋」裝著,就可以參加無我茶會了。

无我茶会小壶茶法茶具

无我茶会抹茶法茶具

 55.無我茶會的「茶具」應注意哪些使用上的功能

泡茶用的茶壺,其出水孔要有濾網,免得被茶葉堵塞而出水不良。濾網要細,否則茶湯中細渣太多,喝茶的人無法將茶湯喝光,每次留一些在杯內,不但影響下一道的水溫,最後擦拭杯子時也不方便。在茶盅的盅口加一個「濾網」可以彌補茶壺濾渣功能的不足。茶盅最主要的功能是分茶入杯,盅嘴要能「斷水」,否則倒茶時會有茶水滴落到外面來,出去奉茶時會把別人的泡茶區弄濕。(如果在地毯上泡茶,應立即以茶巾或紙巾將茶湯儘量吸乾,否則染上茶色後不容易去除。)

壺、盅的大小應配合杯數的需要,無我茶會使用的杯子不要超過50cc,所倒茶湯也以八分滿為限,因為往往要喝數位朋友的數道茶。杯子太大,壺盅也要大,保溫瓶也要大,都導致茶具攜帶上的不便。杯子最好厚重一些,薄胎的杯子,在戶外使用,一遇風大,容易被吹倒。底部細小的盞形杯也不適宜,不但風吹易倒,奉茶走動時也容易傾倒。

奉茶盤不要太大,放得下奉茶的杯子即可。奉茶盤的表面不要太光滑,否則起身奉茶,杯子容易滑動。

56.如何攜帶茶具才好

無我茶會的茶具必須有攜帶上防破損的包裝。壺、盅或碗可用「包壺巾」包紮,杯子不論是疊在一起包成一包,還是扣在壺身上包成一包,都要有「杯套」將杯子保護好,否則直接接觸擠壓容易破損。保溫瓶放置的地方要能固定,避免撞擊茶具。

裝茶具的袋子規劃成數個區域,例如一個區域放熱水瓶,一個區域放壺、盅、杯等主茶具,一個區域放奉茶盤、茶巾、計時器等物品,一個區域放坐墊,一個區域放相機等個人物品。如此在擺設茶具、收拾茶具時才不致亂成一團。茶具袋若能背在身上,行動起來較為方便。

出國或遠地參加無我茶會,若將茶具作為托運行李,除行李箱要硬殼外,每件茶具還要以衣物加強保護,且避免在箱內碰撞。若沒有把握,最好作為隨身行李攜帶。

无我茶会一壶二杯包紮法

无我茶会一盅二杯包紮法

57.保護茶具的包裝器材有何應留意的地方

無我茶會茶具的包裝器材除安全性外應注意衛生、無味與美觀。「衛生」包括材料、印刷的無污染與便於清洗。包材若有「氣味」會附著於茶具或被茶葉吸收。包材還得要求「美觀」,因為它與茶具為伍,解開與打包的過程都是「泡茶」的一部分,順利、美好與否都影響到參加者的心情。繼續使用商店的包裝材料,或用家裡的毛巾、餐巾來包裹,雖然衛生、氣味可能無慮,但操作過程難免顯得粗糙。

58.帶什麼「茶」才好

這個問題包括帶何種茶與什麼等級的茶。「帶何種茶」要看主辦單位在「公告事項」上怎麼約定,原則是「種類不拘」或哪一大類的茶。至於「帶什麼等級的茶」,不必特意去買什麼等級的茶,但有異味的茶、自己不喜歡的茶是不可以帶去參加無我茶會的,因為那已經不是「無好惡之心」所訴求的範圍。

什麼情況主辦單位才會指定帶特種茶類呢?如這次無我茶會在「早春」召開,茶會的目的又在提醒人們注意春天的到來,公告事項上可能會要求大家都帶綠茶來,當然何種綠茶就不能再設限了。另一種狀況是為追念某人的無我茶會,此人與某種茶有特殊的緣分,於是主辦單位要大家都帶那種茶。

59.「茶」如何攜帶(什麼時候將茶放入壺內攜帶才好)

除非是沖泡「粉末茶」,否則可以在出門前將茶放入壺內,無需另行攜帶一罐茶葉,因為無我茶會要求「精儉」。有人擔心這樣做會不會影響茶葉的品質?如果茶會就在當天進行,而且壺是乾燥的,茶具袋內又沒有其他氣味,茶葉放在壺內是無妨的;若茶會是在隔天以後舉行,那就準備一罐茶葉放在行李箱內,出門參加茶會前才將茶葉放入壺內。

粉末茶一般都在碗內調打而成,而且無法事先放置碗內,所以只得另備容器攜帶。

60.泡兩種茶葉時,茶具如何準備

由於無我茶會講求精儉,所以當主辦單位要求泡兩種茶時,我們不會往「去渣、清洗、再放第二種茶」的方向思考,而是在準備茶具時多準備一把壺,裝另外一種茶,單獨包成一包,茶杯只用一套,不做更換。

從事此「泡兩種茶」的規劃,一定是主辦單位認為要在會場上停留較長的時間,或許是環境適合較長時間的逗留,或因闊別多年的老友相聚。第一種茶與第二種茶中間大概會安排一段休息或其他活動。

61.泡茶用水的準備及對保溫瓶的要求

無我茶會有一條規則,即是「萬事自備,不求主辦單位為你做些什麼。」所以泡茶用水也是自己準備妥帶去。現在旅行用保溫瓶製作得不錯,半天內水溫降得不多,不會影響泡茶效果,但如果超過半天,就要考慮途中有什麼地方可以加水,半天總會遇到吃飯時間,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裝水。

裝入保溫瓶的水溫要依泡什麼茶而定,而且比所需要的高3 ~5°C左右,因為途中會降一點,而且無我茶會的簡便泡茶法是不溫壺的。將保溫瓶先用熱水涮過再裝,可減少保溫瓶本身吸掉的熱量。若裝入熱水後,發覺保溫瓶外表熱熱的,表示保溫瓶的隔熱效果出了問題,應更換一支使用。

保溫瓶以旅行用的形式為宜,家庭用的大隻保溫瓶不方便。旅行用保溫瓶的大小視該次茶會泡幾杯茶、泡幾道茶、將用掉多少熱水而定。保溫瓶以摔倒不破的材質為佳,倒水時不必拔掉整個瓶塞,只按一下蓋鈕者更佳,因為這種型式的保溫瓶,泡茶時較方便,萬一傾倒時也不至於讓熱水大量潑出。

62.無我茶會就坐方式的探討

無我茶會除特殊情況使用桌椅泡茶外,最方便的是大家席地而坐、席地泡茶。若是席地而坐,用何種坐姿呢?跪坐、盤坐、單盤坐,都可以,但我們鼓勵跪坐,因為這種坐法比較美觀,而且起身奉茶比較方便,只是未曾習慣的人必須預作練習,逐次增加跪坐的時間。如果因為膝蓋不好無法席地而坐,備把小摺椅是被允許的。

無我茶會鼓勵席地而坐,除了方便外,沒有桌椅的阻擋,人與人間更加親密,即使家人一起泡茶,也是同樣道理。席地而坐還可以體會人與大地結合的感覺。

63.坐墊的功能要求

由於無我茶會鼓勵席地而坐,所以坐墊成了必備之物。室外地面常會有小石子,所以坐墊的質地要具彈性又要堅韌,太鬆軟的海綿不適宜。

無我茶會經常外出舉辦,所以使用旅行用茶具,坐墊也要考慮可以摺疊者。將堅韌的海綿墊裁成四塊,裝在縫成四方組合的布套內,就成了可以摺成四摺的坐墊。攤開後的面積,要足夠讓您坐下,如果是採取跪坐的方式,其長度要稍大於跪坐後膝蓋到趾間的距離,寬度要微大於坐下後身體的寬度。

64.茶會前下過雨,或擔心坐在泥地上,應增加什麼配備

地面潮濕,或會場上有泥土地,這時若有一條防潮的薄布鋪在地上,上面再放置坐墊與茶具,就沒有任何煩惱了。

為什麼強調“薄布”,因為若用塑膠布,除非製作得像布料的質感,否則不好看,而且容易滑動。經防潮處理的布料看來較美觀,薄一點容易攜帶與清洗。這塊墊布的面積要能涵蓋坐墊與自己泡茶的地方,但也不能太大,免得佔用的面積超過了主辦單位的規劃,也避免別人走動時踏到或絆著了。

65.無我茶會的服裝與鞋子

參加無我茶會的穿着要配合茶會的性質,若正式的茶會,穿著正式一點的服裝,若一些好友相聚,輕鬆一點無妨。但不論正式與否,方便「就坐」與「泡茶」都是要考慮的,胸前的領帶與飾物要固定在衣服上,免得泡茶、奉茶時撞擊到茶具或浸泡到茶湯。

如果茶會在必須全程脫鞋子的地方舉行,要注意襪子的顏色與厚薄,透明度太強的絲襪,看來會像赤腳的樣子。

不需全程脫鞋子的地方,鞋子也要挑選「穿」、「脫」方便的款式,否則脫鞋坐上坐墊、穿鞋出去奉茶,每次都得鬆綁鞋帶或以手拉扯鞋子,不方便又不雅觀。

66.茶會間安排有茶食享用時,如何準備

茶會間若安排有茶食享用,參加者就必須準備茶食與供應的設備。所謂茶食是指喝茶間搭配的小點心,份量不要多,因為每人都要享用數位茶友帶來的茶食。味道不要太強,太鹹、太辣、太酸,皆與茶味不和諧。不要吃了尚需吐渣的食品,也不要不易咀嚼的食物,這些皆為茶友帶來困擾。為攜帶與拿取的方便,最好每份茶食皆有獨立的包裝。

攜帶多少份數呢?相同於泡茶的杯數,公告事項上寫明帶四杯,就帶四份茶食。若此次茶會尚奉茶給圍觀的來賓,則依公告事項的約定攜帶額外的茶食。

除茶食外,尚需準備放置茶食的器皿。可帶二個小盤子,但為求簡便,可用二張餐巾紙代替,一張放在奉茶盤上放茶食,一張放在泡茶區適當的地方供別人放茶食。若供應的茶食尚需竹刀之類的器物,可另行準備。

67.無我茶會泡茶法舉例之一:小壺茶

無我茶會是攜帶旅行用茶具,以簡便泡茶法泡茶,但茶具的形式與泡法不拘。現在提到的「小壺茶法」與後面提到的「蓋碗茶法」與「末茶法」僅供參考而已。

找到自己的座位後,先將坐墊攤開鋪妥,站在坐墊的後方,將鞋子脫下,坐在坐墊上,茶具袋放在身體的右側。若地上潮濕或泥沙太多,而且帶有墊布,則先鋪上墊布,再對齊墊布的後緣放置坐墊。若未攜帶墊布,在不影響座位秩序下,稍微挪一下位子,以避開不便的地面是被允許的。

取出奉茶盤,放在坐墊的前方,奉茶盤與坐墊間空出個「泡茶區」。取出茶具,若您的包法是二杯與壺包成一包,另二杯與盅包成一包(假設約定泡四杯),則先取出壺的那一包,打開後將杯子與壺移放奉茶盤上,收起包壺巾與杯套;再取出“盅”的那一包,打開包壺巾後就鋪在坐墊與奉茶盤間作為泡茶巾使用。將奉茶盤上的壺拿回泡茶巾上,將新取出的二個杯子放上奉茶盤,將四個杯子在奉茶盤上排妥,將壺與盅在泡茶巾的中間部位擺好。泡茶巾的前端留出空間,作為別人前來奉茶時擺放茶杯的地方,泡茶巾的後端騰出空間,用以放置茶巾與計時器。(茶巾可用紙巾代替,計時器可用手錶代替。)若由於場地的關係或小朋友泡茶,端取奉茶盤不方便,可將奉茶盤改放到泡茶巾的右側,只要將泡茶巾稍微向左移一些即可。

拿出茶巾與計時器,放在壺、盅的下方。拿出熱水瓶,放在泡茶巾的左側。(一般習慣以左手沖水,以右手持壺。)

標準的做法是茶葉已放在壺中,到了約定泡茶的時間,打開熱水瓶,於壺內沖入適量的熱水,計時、靜坐。這時不必操心別人到底怎樣了,讓自己安靜下來,可利用呼吸的次數測定茶葉浸泡的時間,到了差不多該倒茶的時候,核對一下計時器,將茶湯全部倒入盅內。持茶盅將茶分倒入杯。雙手端起奉茶盤,起身出去奉茶,最後一杯等回座後放下奉茶盤,才端放在自己的泡茶巾上。

看大家大致喝完第一道茶,開始沖泡第二道,依舊計時、靜坐、倒茶,然後將茶盅與茶巾移放奉茶盤上,雙手端起奉茶盤出去奉茶,持茶盅將茶倒於自己奉出去的杯子內,萬一有茶水滴落,用茶巾擦乾,回座位後也為自已斟上一杯。

收茶具時,先將自己喝過的杯子用茶巾擦拭一下,端奉茶盤出去收回自己的杯子。回座位後將自己的一杯也放回奉茶盤。

將熱水瓶蓋妥(每次沖水後不必蓋上外蓋,只將內塞出水口關上即可),收回茶具袋內。將茶巾與計時器收妥,從奉茶盤上取下二個杯子,放到泡茶巾上,泡茶巾上的茶壺暫放到奉茶盤上,從茶具袋內取出杯套,將二杯與盅包好收回袋內。從袋內取出另一條包壺巾與杯套,將剩下的二杯與壺收好。接著收拾奉茶盤,最後起身收拾坐墊與墊布。

68.無我茶會泡茶法舉例之二:蓋碗茶

如果您是以蓋碗做為沖泡器,而且將蓋碗、茶盅、杯子分成三部分包裝(也可以將杯子分散與蓋碗、茶盅一起包裝),在鋪好坐墊,放妥奉茶盤後,先拿出「杯子」的一包,打開後將杯子放於奉茶盤上,並二個二個疊放在一起,以便留出部分奉茶盤的空間。接著拿出「茶盅」的一包,打開後將茶盅暫放到奉茶盤上。最後拿出「蓋碗」的一包,打開包壺巾後就鋪在地面上作為泡茶巾,將茶盅拿到泡茶巾上,與蓋碗在泡茶巾的中間排成一列。泡茶巾的前端依然騰出作為別人前來奉茶的地方,泡茶巾的後方放置茶巾與計時器。

茶葉是事先放在蓋碗內的,泡茶時依舊沖水、計時,浸泡到適當濃度,持蓋碗將茶湯一次倒於茶盅內,再持茶盅將茶分倒入杯,端奉茶盤出去奉茶。第二道以後則端茶盅出去,將茶倒於自己奉出去的杯子內。

泡完茶,收茶具時仍依取出時之相反次序,將之一件件收回茶具袋內。

69.無我茶會泡茶法舉例之三:粉末茶(含飲用法)

如果您準備在無我茶會時沖泡粉末茶,最好採用「末茶小杯點茶法」的方式,也就是在茶碗內將末茶打妥後,分倒於小杯內奉給茶友們喝。這時茶碗與杯子可以包成第一包,末茶罐第二包,茶杓與茶筅第三包。依前述放妥坐墊、奉茶盤,逐次拿出第二包與第三包,將末茶罐與茶杓、茶筅放於奉茶盤上。拿出第一包,將包壺巾鋪在地上作為泡茶巾,茶碗放在泡茶巾的正中央,末茶罐拿到茶碗的左側,茶杓與茶筅拿到茶碗的右側,茶杯放於奉茶盤上。

泡茶時,取適量的末茶於碗內,沖水、打茶,持茶碗將茶分倒入杯(這時的茶碗應是「有流茶碗」,也就是設計有倒嘴的茶碗),端奉茶盤出去奉茶。第二道以後,將茶打好,以奉茶盤端碗出去奉茶。

到了最後的收拾茶具,擦拭杯子前,倒些水涮一下茶碗,涮碗的水再沖一下自己喝末茶的杯子,免得碗與杯內黏附太多的末茶。沖完杯子的茶湯作為「回味湯」喝掉,一杯喝不完,喝二杯。被奉末茶的人也可以這樣做,倒一些熱水于盛末茶的杯子內涮一下,喝下茶湯後再擦拭杯子。

70.上述泡茶法舉例,為何都沒有提到溫壺、燙杯等動作

因為無我茶會是使用簡便的泡茶法,所以省略了置茶、賞茶、聞香、燙杯……等動作。置茶改在出門前就將茶葉放入壺中。賞茶、聞香除供泡茶者作為判斷茶葉沖泡法的參考資料外,不讓客人為之,一方面是因為若全面實施,過程太過繁瑣,二方面是加重「泡茶者要把茶泡好」的意念。泡茶者泡茶前應對茶有充分的瞭解,所以必須仔細觀賞,尤其對置茶量的判斷;二、三道以後對浸泡時間的掌握很重要,可利用每次沖泡前的「聞香」判斷所需浸泡的時間。溫壺的主要目的在減少壺身吸收水溫,省略後只要提高備水時的溫度或稍微延長茶葉浸泡的時間,就可以補救過來。燙杯的目的在於減少茶湯降溫的速度,但以無我茶會奉茶的距離與所需時間來看,端到客人面前,等到客人飲用時還不至於變得太冷,所以省略無妨。

71.無我茶會對「夜晚茶會燈」的要求

晚上舉辦無我茶會是要提醒人們欣賞夜色之美,每人自備一盞個人照明

用燈,這盞「夜晚茶會燈」的要求如下:

a.便於攜帶,而且安全無慮。若是搭飛機,應考慮所準備的燃料是否可以獲准上機。

b.每人自行準備,甚至自己創作,避免大家採購同一型式的燈具。

c.考慮到防風的功能,尤其是使用蠟燭與油燈的時候。

d.燈光要能朝下照射到茶具,尤其是壺口,否則看不清楚沖水的高度。不要依賴手拿著燈具照射(如使用手電筒),否則放下後,一不小心就照射到別人的臉上。

e.續燃力要在一個半小時以上,因為從備具起就要點亮,不能到了要泡茶的時候才打開,否則「茶具觀摩與聯誼」的時間太黯淡。若使用小電池,可多帶一組,以便半途更換。

72.參加無我茶會應達成多少目的

參加無我茶會的主要目的是透過茶會的進行,體會無尊卑之分、無報償之心、無好惡之心、求精進之心等的茶道精神,並享受無需指揮、靜默不語等的群體律動之美。若能專心於如此境界的把握與體認,茶會目的足矣。

若能於會前的「茶具觀摩與聯誼時間」、會後的其他活動裡認識更多的朋友、與老友敘敘舊,當是參加茶會的另一項收穫。

有些人認為老遠帶著茶具來泡這麼幾道茶不划算,若再遇上他所參加的茶會沒能將無我茶會的特質表現,更難免有失落感。

如果要使茶會更加豐富,可在茶會結束後繼續安排一些活動,如演講、音樂會、登山等。

73.如何輕鬆愉快地享受無我茶會

要能輕鬆愉快地享受無我茶會,除不要有太多社交性的目的外,還要有下列的預先準備:

a.熟知無我茶會的規則。如此才不至於發生錯誤而影響心情。

b.備妥所需的道具,而且功能完善。如果茶盅斷水功能不良,奉茶時茶湯到處滴落;濾渣功能不佳,不是茶湯倒得不順暢,就是茶湯裡的茶渣很多;坐墊堅韌度不夠,就坐時小石子刺痛了腳。這些都會讓您無法安心參與茶會。

c.熟練泡茶技藝。知道沖多少水方夠所需杯數的湯量;怎樣的溫度、如何泡法才能得出高品質的茶湯……,否則把茶泡壞了,抱歉都來不及。

d.讓自己坐得舒服。不論採取何種坐姿,都要預作練習,使自己坐立自如,否則雙腳麻痛,如何輕鬆愉快。

74.無我茶會的茶具就是「旅行用茶具」

為自己準備一套「無我茶會茶具」,不但可以參加無我茶會,也是一套「旅行用茶具」,出門旅行就可以帶著隨行。

如果只是一個人旅行,還可以將元件簡化成「一壺二杯一熱水」,二個杯子用杯套套著,倒扣在壺嘴與壺把上,用包壺巾包紮起來,熱水以小型旅行用保溫瓶裝著。

在飛機上、火車裡,或拜訪朋友時,將包壺巾打開,鋪在桌面上作為泡茶巾,壺擺在泡茶巾的中央,兩個杯子排列在壺的前面。茶葉已事先放入壺中,打開熱水瓶,沖水、計時(用計時器、手錶、現場的掛鐘或心算),適當濃度後,來回將茶湯全倒於兩個杯子內(要先知道沖多少水才可一次將茶倒光,來回倒茶的目的是使濃度平均)。一人獨飲時,先喝第一杯,再喝第二杯;拜訪客人時,一杯奉給客人;飛機上、火車裡,旁邊坐著一位陌生人,另一杯就奉給他。這樣泡個三回茶,將茶具收好,繼續前程。回旅館後,將壺、杯、杯套、包壺巾清洗晾乾,第二天出門時,再放一些茶葉入壺,「一壺二杯一熱水」放入背包,又是一天有茶為伴的日子。

(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