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O-2茶书评论

O-2茶书评论

序–茶道思想引出茶文化方向- 蔡榮章

蔡荣章自序/《现代茶道思想》茶道思想引出茶文化方向

思想支配行動,想到什麼才會做什麼。茶文化萌芽初期的方向是無法掌控的,因為人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做、應如何做,但是到了茶文化發展了再度復興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前人的經驗、我們已經知道文化發展的應有規律,我們應該以茶道思想為前導,免得走錯了方向,走了冤枉路,也就是在文化復興之時,先思考好、先討論好應該怎麼做。

例如我們知道市場行銷上不宜把茶的種類分得太細,茶名叫得太瑣碎,否則消費者難以選擇,於是在產茶區的發展上就不要提出一鄉一特色(一茶名)的策略。例如我們知道茶葉不是柴米油塩的性質,在產品展銷會上就必須注入文化的因素,不能只是一布袋一布袋地擺放著。例如我們知道茶葉的湯色是茶葉品賞上很重要的項目,在茶杯的開發上就不要主力生產不上釉的紫砂杯。例如我們知道茶道藝術的主體在泡茶、奉茶、品茗,而且其最終的藝術作品是茶湯,所以在指導學生泡茶時就不要專注在肢體的舞動,不要求泡茶時從頭到尾要微笑個不停。例如我們知道茶具衛生的意義還在於生活的品味,所以設計泡茶桌時不要安置煮茶具的鍋子,讓茶具的清潔工作在上桌前完成。

居於這樣的理由,我們在茶道教室的課程規劃上會有茶道思想研討的課,而且都安排在頗為前面。有人認為茶道思想是一切基礎課程上完後才需要研究的課題,我們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一開始從事茶文化復興的努力就應該着手思考。

有人質疑茶思想的穩定性,是不是沒有一定的準則,會不會您說這樣也行,我說那樣也行?沒錯,任何領域的思想都有這類現象,但這樣的問題都還是屬於對的,只是不同的樣式吧了,然而還有一部分是有對錯之分的,這部分才是我們應提早弄清楚的。至於到底是屬於都可以的前者,還是屬於後者的對與錯,那就需要智慧的判斷了,大家判斷錯了,這項文化復興的成效就差,大家判斷對了,這項文化復興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快速蓬勃發展。

本書各篇依性質而分,如第一篇茶與藝術、第二篇茶道流派、第三篇茶道境界—-,而每一篇內的文章則依書寫的前後次序排列。一方面方便歸類,一方面保留事件發展的經過以及作者思想演變的軌跡。每一單篇文章最後的括弧內數字即該篇文章的完稿日期。

蔡榮章

2012.09.26於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

(2408)

許玉蓮自序《茶鐸八音 茶文化復興之聲》我的茶文化辨識系統

許玉蓮自序《茶鐸八音 茶文化復興之聲》我的茶文化辨識系統

此書不是有關風花雪月、通過茶道抒發心情的茶書。不是附庸風雅以茶道消遣生活的茶書。不是不吃人間煙火,將茶道包裝得素素雅雅就好的茶書。此書收集了我由2010年1月24 日至2012年10月23日在專屬網站、報刊、及雜志發表過的稿子,這些稿子是我自1992年進入茶界,經過20年茶道教學工作的一位茶道老師對當代茶文化復興發展之思路,也是一位有20年茶道教學經驗的老師對茶文化復興工作不畏懼地提出看法的表態。

說它不畏懼,因爲當發覺連一些新興發展茶道的地方如汶萊、杜拜的大衆,或一些新接觸茶道的族群如馬來民族、印度民族都受到一些以訛傳訛,穿鑿附會的資訊污染時,又或是看似擁有豐富茶道經驗的人們依舊用人云亦云的論調來評述茶道時,我們知道茶道裏充斥著種種道聽途說,所說的話也傳得比什麽都更快更遠,我們無論提出批判性或建設性的看法都需要極大勇氣。

我們認爲學茶道之道應構造出一套科學的,具體的系統,讓人們能夠輕易掌握及享受它。在長期面對愛好茶道的大衆對茶道之好奇、迷惑、質疑、關注和挑戰等情況之下,比如他們說“第二道茶是最好喝的。”,他們問“爲什麽要洗茶?倒掉不喝?”我們就要針對這些每一細節思考什麽是做對了的,什麽是做錯了的,要如何改過,還有,怎麽才能將之做得更好,實實在在的清清楚楚的,協助大衆進入茶道境地。

此書充滿我對茶道的激情,它針對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想的、所做的茶道說出我自己的感動,提出我自己的做法,它是屬于我的一張茶文化辨識系統檢查表,以我的生命我的愛來審視。

許玉蓮

2012.10.30

于紫藤茶藝學習中心 (2596)

许玉莲论《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蔡荣章著

许玉莲论《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蔡荣章著/20131028

《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是當代茶道研究工作方向的新一章,此書直接跳過一些仍然産生困擾的課題如:何謂茶道何謂茶藝?泡茶者的身份應命名爲事茶或司茶?已經掌握一定茶道學識、擁有實踐及專門從事茶道活動的工作者該被稱爲茶人好呢還是被稱爲大師好呢—-,作者率直的通過擁有完整系統的一個茶會作品,引領讀者一步一步走入其茶會作品的茶道藝術內涵,將泡茶者(亦即作者)因茶會作品的創作升華成爲茶道藝術家。

茶道藝術家一詞之用,是此書作者的先見與期許,它讓大衆更加清晰知道,茶、茶道、茶道藝術的本質在哪裏,讓茶道藝術家理解自己應具備怎樣的素養及該努力的方向。

我們認爲茶道藝術應有的元素有:一.學術做基礎,二.有情感和理念支撐它的內涵,三.有具體的形式將之呈獻,四.被社會大衆接受,並且喜歡、追隨著重複做。這樣它才會成爲一件藝術作品。

以下討論一.無我茶會的學術基礎:讀者可從《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第二章至第十章了解它有相當精密的一套科學方法,將茶會之前、之後或進行時的「什麽、何時、何地、何人、爲何、如何」的實際操作技藝一覽無遺,甚至,到了一種即使無人教您您看文照做也做得到的細膩程度,它的內容包括「何時開始擦拭自己用過的杯子?不知道喝的是什麽茶,可以問嗎,可以贊美他嗎?茶沒泡好,可以做些補救措施嗎?泡茶座位上有一只小昆蟲在爬來怎辦?野外廁所的設置及衛生問題如何克服?」等仔仔細細的問題。人們得到答案後只需照做就能克服,茶會作品就會自動産生,參與茶會的人服從的是這件茶會作品的學術底蘊而不是因爲它是誰發明的。

二.無我茶會的內涵:在《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第一章茶會架構裏說得非常清楚,作者通過這種形象化的程序來舉辦茶會,是爲了表述人們內心敏銳的感情與強烈的理念謂之七大精神:無尊卑之分、無報償之心、無好惡之心、求精進之心、遵守公共約定、培養默契,體現群體律動之美以及無流派與地域之分。

三.無我茶會呈現茶道內涵的具體形式:是在抛棄了多余的語言、色彩、器物、聲音、茶類、茶法、地域、民族等的藩籬,而只鎖定一個原則「泡茶、奉茶、喝茶」來完成。意思即當人們要反映心裏真實之精神比如「無尊卑之分」:入座要抽簽決定座位,不可選擇位置或選人來奉茶或選擇要喝什麽樣的茶。這份意念難以用說話表達,無我茶會就用一套精致的系統實施,並人人親自用自己的身體做出來,將之體現出來讓大家看得到這份茶道精神。《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第一章茶會架構,開宗明義敘述了茶會進行時簡單又強烈的形式要求:1.圍成圈圈,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2.抽簽決定座位3.依同一方向奉茶(向左或向右)4.自備茶具、茶葉與泡茶用水5.事先約定泡茶杯數、泡茶次數、奉茶方法,並排定會程6.席間不語。

四.無我茶會的被社會大衆接受,並且喜歡、追隨著重複做:讀者可從第十一章茶會推廣的方法及意義、第十二章茶會的簡史、第十三章對外解說稿的內容了解無我茶會于1990年創設至今,曾舉辦過國際性規格無我茶會經已14屆,參與的各地區負責人自動成爲領隊會議一員,自願承辦下一屆。自主性舉辦不同性質的無我茶會的地區包括台灣、香港、中國、日本、韓國、美國、法國、意大利、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汶萊等地。無我茶會貫徹在行政上的精神:沒有設立「管理總部」、不必申請或審核、抱持著同樣信念去做就好,此茶道思想影響著近代二十年各地泡茶者對茶道的诠釋。

《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一書是以作者最初創辦無我茶會的操作手冊爲藍本,再加入作者經過二十三年實踐無我茶會的實實在在功力,以幹淨清晰筆觸書寫無我茶會核心價值的十六篇最新力作(文章題目如下:無我茶會爲何非要單邊奉茶不可、無我茶會是大家一起參與的茶會、逍遙于茶會的廣場、無好惡之心的真谛、無我茶會表現的茶道藝術、無我茶會錯誤最多的地方、無我茶會的「自由」與「法制」、無我茶會要義圖、無我茶會又爲茶道加了藩籬嗎、無我茶會有用嗎、2012春無我茶會英譯更名爲“Sans Self Tea Gathering”、無我茶會傳播—師生對話錄、無我茶會不只是一種茶會形式、有人說無我茶會很美、無我茶會的出生背景、從獨飲到無我茶會)。其觀念的爐火純青,看「無我茶會爲何非要單邊奉茶不可」一文:太過社交性也降低了對茶的專注,我們還提醒大家不必太關心喝到的是哪位茶友所衝泡的茶呢。其對茶道藝術的肯定,看「無我茶會表現的茶道藝術」一文:享用茶道藝術當是以茶會全場爲對象,只怕大家太關注整場的演出效果而忽略了茶,事實上是極易導致這樣結果的,所以我們提出純茶道的理念,要大家把重心放在茶上,放在茶道藝術的核心上,只要這麽做了,自然就是茶道藝術,而不是品茗環境藝術、不是泡茶藝術、不是道德藝術。大家會說:我不是在泡茶嗎?沒錯,但這個前提必須充分把握住茶道的核心:茶,茶湯。

茶會作品作爲一種藝術表現,它必須能使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文化的人們互相理解,産生共同感受,互相接受,並且溶入當地風俗人情,成爲人人的生活態度,最好誰也不要擁有它,它會自己活出新生命。《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一書以學術做奠基,以藝術爲中心,發出叫人臣服的光芒,我們可預見,此書將成爲茶道藝術研究的一部巨著。 (2225)

許玉蓮的跋-無我茶會的理想國《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蔡榮章著

許玉蓮的跋無我茶會的理想國《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蔡榮章著

0四八年二月一日.晴

我拿著老師給我的地圖,來到地球北緯24°4′51″,東經117°31′54″的所在地,那裏有個小山坡,斜坡路兩旁有大樹有草,空氣是靜、涼的。我一步一步往上走,坡上原來有座木头筑造的平台,由十二根大树头架起,約比我矮一點的高度,其棚顶用帆布遮盖,其南、北、西三面由許多蔓延性植物披挂下來當作圍牆,東面敞開,只見平台上滿滿坐了一地的年輕人,他們正全神貫注聽著面前一位長者說話。我再走前幾步, 只聽到那長者說: 「無我茶會最重要的是把茶泡好………」,我蹑手蹑腳爬上平台與那群年輕人坐在一起,一會兒,不懂從那裏走出一位少年,雙手捧著一碗茶畢恭畢敬奉給我。就這樣我也聽了半天長者的泡茶課。

太陽下山的時候,下課。那少年又冒出來把茶碗收回去。

我問:你們在做什麽?那長者是誰?

他說:他是我們茶道長者,已經百歲,定時在這茶道講壇開課,每一社區有志要成爲茶道老師的人都要來這裏聽他的課,我自小媽媽就叫我來做茶道義工,他住在講壇後的小屋,有十三位像我這樣的學生,輪流侍奉他的生活與上課所需。今天是我的奉獻日,我要負責老師的飲食和茶事。

隨後我說我要找地方投宿,奉茶少年說可住入他家,所以我就住入他的家了。

0四八年二月二日.有風

奉茶少年要去探望舅舅,我跟著一起去。他說:半年前舅舅突然患疾,醫生一直無法醫治,舅舅便回到家裏修養。

到了舅舅家,看見有三個男人圍聚大飯桌,埋首在一張畫滿箭頭的地圖紙。

少年說:舅舅在我們社區的下水道防漏工作部服務了二十多年,他天天在下水道鑽來鑽去,最熟悉整個下水道的形勢、方向和道路的駁接補漏情況,他要在離世前把這些所有實際經驗都記錄下來,他說現有的地圖已經過時。那兩位是自願來幫忙畫地圖、代書的大學生。

舅舅看見我們,叫我們過去,指點給我們看下水道的來龍去脈。他因疾頭發脫落,身體瘦弱,說話聲音低低的,精神卻靈活。

舅媽捧出茶來,一碗一碗交我們手上,陪著我們喝。

茶後她問舅舅:社區豪華大墓園的人剛剛又來推銷豪華大喪禮,問你要不要預購?

有個小女孩從舅媽身後閃出來,抱著舅舅,她說:爸爸吩咐我們無須擔心,把他的骨灰撒在一號山頭就可以了。

0四八年二月三日.大晴

早晨醒來,少年全家高高興興換上幹淨衣服,利落地各自准備了茶葉與茶具,說要泡茶去。少年叫我也收拾一套。

他說:我們每一個社區每周有自己約定的時間,到茶道廣場進行無我茶會。

我說:誰會去?

他說:大家都去,包括地方首長、明星、左鄰右裏,大家會將那個早上時間預先安排好,真走不開的話,每個家庭也有代表去。

我說:誰做工作人員呢?

他說:誰做都可以,我自小知道那個工作團好像自然形成的,誰有時間就誰做,誰要請假便找人代替。

抵達茶道廣場,大家默契地進入無我茶會的律動。

觀摩聯誼時聽到兩位老人對話,記錄如下。

甲:無我茶會強調對「無」與「有」的信念,到底是怎麽回事?

乙:你不喜歡的,就把它忘掉,那是「無」, 重新建立你喜歡的,那是「有」,生命永遠在你掌握之中。

甲:名譽地位是我喜歡的, 就無需丟棄了?

乙:不丟棄會變成包袱,要丟棄, 要不在乎它。重新再建構你喜歡你覺得榮耀的名譽與地位。每天清晨起來, 還沒有想到什麽事之前,是多麽輕松,我們每次參加完無我茶會都要還原成那個「什麽都無」的樣子,再去重建新的「有」。

甲:如果我原來就「無」任何東西,要怎麽建立「有」?

乙:如果原來就一「無」所有,原來就窮困潦倒,那窮困潦倒就是原來的「有」,現在要把它丟棄,從「無」中重建新的「有」,重建新生命。

0四八年二月四日.陰

吃完早飯,少年的媽媽邀我入茶席,精精致致地泡了一道茶給我喝,並告訴我少年回校參加升學研討。學校聘請了各個學派的專家來演講,讓學子了解各流派學說以及自己的興趣後才思考進修那個科系。他會在校裏呆上一天。

媽媽叫哥哥帶我四處走走。哥哥說:散散步吧。我們就出發了。走到河邊銀杏樹下,我們發現一只跌失的錢包,厚厚的裝了很多鈔票,哥哥拾起幾根樹枝,在地上豎起成三腳架的樣子框住錢包。

我問:有什麽作用?

他說:讓路人看見,別把它原本位置錯亂,讓失主回頭找時容易發覺。

過了河,漸漸走到熱鬧街道,我們在候車站停下來,候車站有一排電腦設備,有幾人在操作,哥哥也去排隊,我問他要做什麽?

他說:報稅。政府定時告知確實的繳稅額。我們從銀行轉賬即可。

約五分鍾後,哥哥辦好了,他又告訴我政府各有關部門的計劃、事項、工程等都可以在路邊這些電腦系統詢知、討論和跟進。

接著哥哥帶我到市立圖書館,我們在歷史資料收藏室找到一位年輕管理員,哥哥把資料冊子交還,找了另一份新的資料擬登記帶走,年輕管理員望望那份資料的題目和日期,與哥哥說:這一份還不夠呢,另有三份更詳盡的類似資料,在某櫥某格某編號。

0四八年二月五日.陰

傍晚,少年的爸爸給我們煮茶,正喝著時,鄰居氣敗急壞走進來說:新聞報道 A作家跳樓自殺,死了。他是我最喜歡的作家。

我們問:爲什麽呢?

鄰居說:都說他過時了,不受歡迎了,大衆都不買他的書了,他受不了這種冷落而消沈。

爸爸給鄰居大大力的擁抱,再給他一碗茶喝。大家一時間都陷入無言。

臨睡前,我聽到少年與爸爸在陽台上對話。

少年:人死了是何意義?

爸爸:完成了這一輩子的「活」、 這一輩子的「有」。

少年:死後又是什麽?

爸爸:死就是這輩子的結束,是種「無」 。

少年:死後的肉體與靈魂呢?

爸爸:都分解成各種最基本的原素了, 只是快慢不一。

少年:爲什麽快慢不一?

爸爸: 火化最快,自然腐化第二, 在冷凍環境最慢。靈魂分解速度與意志力有關。

少年: 分解後呢?

爸爸:再被其他生物與非生物所用, 不論是肉體的還是靈魂的。

少年:生死也是一種「有」與「無」?

爸爸:對,死是「無」,還原成各種基本原素是「有」, 基本原素組成新的生物或非生物又是另一次「無」與「有」。

少年:基本原素組成新的生物是不是叫投胎?

爸爸:不是, 只是原素的重新組合, 包括了生物與非生物。

0四八年二月六日.雨

期限已到,我來到我第一天抵達的地方,准備啓程回家。

在一片細雨中,我看見茶道讲坛变了样子,其棚顶、其南、北、西三面墙由一种我不知名的金属器覆盖着,估计以防风雨,許多年輕人穿着雨衣往茶道講壇的方向走去,已经在平台上的年轻人魚貫而入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坐下。同一時间,我也看見那茶道長者撐著雨傘緩緩走上講壇。

0一三年二月一日.晴

回到家第一件事情,我打開筆記本,看看本學期最後一個研究項目,老師出的題:「你去看看他們的無我茶會做得怎樣了,地址與時間在這裏」。我將考察日記作爲交給老師的報告, 並在總結欄記下我觀察所得的答案:一切無恙,繼續前行。

許玉蓮

0一三年一月六日

于紫藤茶藝學習中心

 

(2389)

《茶鐸八音 茶文化復興之聲》序 – 蔡荣章

《茶鐸八音 茶文化復興之聲》序/蔡榮章   著/許玉蓮

從1980到2012年的這三十個年頭,各地茶文化在「臺灣茶現象」的激盪下,包括茶葉店與以喝茶為主的茶藝館之高密度興起、學茶風氣的蓬勃、實用茶具的研發、茶學資料的整理等,確是起了一番革命性的復興氣象。說是復興,因為原來就有,只是近代因為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又沒人從事茶文化的更新工作,所以沉寂了。既然是茶文化復興,勢必要有復興的支柱,這支柱要從觀念思想做起,所以這本書稱為「茶文化復興之聲」。

復興之聲可以是多重,也可能混雜,在文化發展進程上都是正常而且是必然的,然而我們需要突顯主調與正音,使得復興工作得以健康發展。雖然三十年的努力花下去了,但現在還看到很多人圍繞著誰是茶道誰是茶藝誰是茶禮打轉,還將茶道的主軸偏離到泡茶者的美姿與茶席的設計上,還忘掉茶道的主體在茶湯。所以茶鐸敲擊出來的鐘聲很重要,音律要準,基調要穩。《茶鐸八音》為茶文化發展的觀念與思想提供了許多正確的方向,如第一音(篇)的茶道觀念,許玉蓮要茶道老師們親自泡茶、奉茶,不要只是叫學生或員工代勞。第二音的茶文化復興,許玉蓮提出了新茶文化區不要只是沿用先民帶來的方式,要從現在生活的時空中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茶文化。第三音的泡茶,許老師直接指出許多所謂的風格差異實際上是做法的錯誤。第四音的品茶,許老師踏出了茶湯市場的第一步,親自將泡茶與茶湯有償地賣給消費者。第五音的器物,許老師認真地做實驗,將各種茶具材質與茶湯的關係告訴我們。第六音的茶會,許老師親自到各國家各族群舉辦各類型的茶會,利用茶會傳授茶道,瞭解他們在茶文化上的誤區並給予調整補充。第七音的推廣,作者提醒我們要賣茶給買者喝,不要只是賣茶給買者投資。第八音的品茗館,作者直接提出品茗館要以個人工作室的方式經營,不要落入罐頭式生產的行列,否則很快就會喪失它的生命力。每一音都敲得很準很重。茶文化的八音就有如聲界的八音,帶出了音樂的秩序與創作。

說到這裡,我們都將捏一把冷汗,如果市面上流通的言論是不正確的,發展下去的茶文化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子,即使後來修正了,也浪費了許多時間與精力。沒有錯,不管政治還是文化,沒有智者引導前行都是危險的。回過頭來看看本書作者許玉蓮,她從小(十九歲起)就在杂志上寫專欄,成長後(二十多年來)一直浸淫在泡茶、賣茶、茶學、茶文化上,而且到中國、英國、荷蘭、比利時、德國、泰國、緬甸、越南、印尼、澳洲、新加坡、香港、澳門、臺灣、韓國等地找尋茶文化遺跡、現況與潛沉的力量,這從她的上一本著作《茶人的第三隻眼》可以看到。目前她仍在居住地馬來西亞的光明日報、http:www.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網站每週,中國的海峽茶道雜誌、武夷山問道雜誌每月寫著專欄,而且在她就職之紫藤文化企業集團的茶道教室與數所學校間教授茶道。她豐富的體驗與敏銳的眼光在這本《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的書上,為我們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茶文化做法與茶情感。我特别留意茶情感的部分,作者對茶的那份情感是茶文化發展上不可缺的重要因素。我們相信在茶文化復興的階段與往後茶文化發展的道路上,許玉蓮在茶文化上的正確觀念與豐沛的茶情永遠是一盞明燈。

臺灣商務印書館為我們發行了許玉蓮的這本《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為茶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生命。相信大家在吸收了多方的茶道思想與觀念後,會讓茶文化往深處發展,而且在「純茶道」理念(即以茶湯為主體的茶道)建立後,會引發許多原本觀望的「有心局外人」站出來泡茶與講話。

身逢茶文化復興期,當了三十年茶文化的園丁,我認為應該積極整合各方茶人的意見,而且重視非茶業人士的投入與他們的思維。許玉蓮默默地、艱辛地奔走於世界各地,收集、整理了這方面的資料,提出了她的看法,臺灣商務印書館精心發掘這方面的著作,一本一本地將它們發行。我們要感謝許玉蓮等的有智茶人與臺灣商務印書館等的文化工作者,您們都為茶文化的復興與繁榮做出了珍貴的貢獻。

 蔡榮章

2012.12.4於漳州科技職業學院茶文化系

(2658)

《現代茶道思想》跋— 蔡榮章茶道思想的經緯 – 許玉蓮/文

《現代茶道思想》 跋— 蔡榮章茶道思想的經緯

許玉蓮/文

前言:

一九九二年進入茶界工作,我讀的第一本茶書是蔡榮章老師的《現代茶藝》,那是蔡老師於一九八四年出版的第一本書。之後二十年,蔡老師連續出了十七本書(包括創作和主編),我也就這樣讀蔡老師讀了二十年。

讀蔡榮章老師《現代茶道思想》一書,我認為需要先理清蔡老師用了三十四年(在中國功夫茶館二年,於一九八0年設立臺北陸羽及後在漳州科技學院(原漳州天福茶職業技術學院)建立茶文化系專業至今)為茶文化所確定的位置和方向,如此,我們才可以通過蔡老師已經建構好的經緯網,從一條條縱橫交錯的點與線之間找到秩序與方法來辨識茶道。

對蔡老師既立的茶道思想體系擁有清晰概念,我們就可以從《現代茶道思想》最主要三條脈絡(茶與藝術、茶與茶業、茶道藝術家與茶會)進入由他耕耘灌溉的茶道花園裡,閱讀蔡老師的創見與智慧。

蔡榮章老師的茶道體系:

蔡老師的茶道體系由經線的茶具、茶席、茶法、茶學、茶業、茶人、茶會以及緯線的純茶道、茶與藝術、茶道美學、茶道內涵交織而成,他開發的事物與思想互相串連成一套縝密系統。其架構如下:

茶具—為了「泡好」茶要有好用的茶具,所有茶具在良好功能性的要求下,一項一項改進或加入新元素。從電水壺、茶車、茶荷、茶盅到茶壺,從斷水、濾渣到材質等各方面。

茶席—為了要有專屬泡茶的地方,發明了茶車,茶車式茶席是茶文化復興期中最早誕生的茶席,它有的是注重「泡好」茶的全套完整設備,茶具擺置分成四大規劃區。它沒有留空間給香、花、掛畫(背景還特別採用淺灰色宣紙掛軸來表示無背景)、音樂等藝術。

茶法—為了方便在不同的場合可泡茶喝茶,於是整理了十種泡茶法,尤以小壺茶法、濃縮茶法、大桶茶法、旅行茶法的訓練模式是獨創。依循著這些途徑,後來的車輪式泡茶練習法也產生了。

茶學—從製茶、識茶、泡茶、品茶、評茶、賞茶、茶器、茶會、茶史、茶思、術語翻譯各各方面來準備教材,所有教材都一一寫過,或發表在《茶藝》月刊或出書,在陸羽茶道教室啟動茶學教育。

茶業—從茶具設計、生産、銷售到茶葉與茶文化結合的產品化,新穎地推廣,影響著市場往更積極的方向邁進。

茶人—設立泡茶師考試制度,讓泡茶者成為泡茶師,培育人才。

茶會—茶湯要怎樣表現呢?必須要有茶會來表現。茶會要怎麼舉辦?什麼場合運用?於是研發了「無我茶會」,讓各地的茶道方式串連在一起,也表示了茶道當代思想。

純茶道—在茶法、茶會的建構上需要一些思想與藝術作為基礎,所以提出「純茶道」的概念,提出什麼才是茶道的核心。他使用抽象藝術來説明純茶道的意義。

茶與藝術—茶道藝術內涵、茶之抽象美,茶道藝術到底是什麼?他明確劃分出泡茶、奉茶、品茗是茶道藝術的主體,摒棄了茶席四藝,斬掉其他藝術的干擾,抓住茶道核心。

茶道美學—他說茶永遠有苦澀的一面,特別提出茶道的空寂境界與美感,為茶道開闢了一塊美學上的園地。

茶道內涵—從思想從美學從藝術談到茶道比較屬於哲學的部分。談到茶、茶湯、茶道裏「無」與「有」的概念,強調無與有在「存在」與「信念」上的意義。

《現代茶道思想》深化蔡老師思想架構:

以上蔡老師的茶道體系說明清楚之後,接下來我們在《現代茶道思想》這本書看到的就是蔡老師如何完成,和怎樣繼續完善他所提出的觀念及想法。《現代茶道思想》全書分成十二篇,共有一百二十八篇文章,他對原有的架構個別做了深化的研究,舉例如下:

茶具—茶道體系初成立期,蔡老師在茶具設計研發方向首先從要求茶具必須符合泡茶功能、然後昇華至功能美、質感美、抽象美。在「喝好茶、泡好茶、用好具的意義」、「好茶好茶具有其絕對價值嗎」、「波動影響著茶湯」幾篇文章裡,他進一步指出茶具燒結程度的高低將影響茶湯好喝與否,而好喝與否直接影響人們健康。他也提出物質的波動會影響到它能量所及的空間與其他物質,最後也會影響茶湯,衝擊著人類的生命。

茶席從一九八二年的茶車發明到二0一二年品茗館專業泡茶席的規劃,我們可以發現蔡老師自始至終推行純茶道的茶席。從「品茗館專業泡茶席的設計」、「茶席設置與茶席設計」、「茶席,有茶道就夠了」這幾篇,他更明確地點出:茶席須以泡茶奉茶品茶為主的茶文化來發展。「移愛入湯移愛入人」更提出「將泡茶移入為茶服務,將茶湯移入為愛它的人享用,將一切事茶的努力移入為愛自己與所愛的人作獻祭」的茶道理想。

茶法一九八一年就創立的小壺茶法,他沒有更動任何物序,但以「小壺茶法的實事求是」、「茶湯標準濃度的界定」、「評鑒泡茶法與品飲泡茶法」等幾篇加強兼說清楚茶湯的觀念,方便學泡茶的人更容易學上手以及享用。

茶學從一九八0年的臺北陸羽茶道教室至二00七年建立茶文化系專業,他在「“茶思想研討”的課上些什麼」、「讀茶文化系,畢業去賣茶」裡開宗明義告訴大家要怎樣學茶,學茶之後又可以做些什麼等與茶文化發展不可切割的觀念。二0一二年蔡老師創設〝現代茶思想〞專屬網站,「我們要有個現代茶思想網」一文提到「思想的建立與溝通是促進茶文化發展很重要的動力」,〝現代茶思想〞專屬網站在他的主導下以“茶學圖書館”模式進行分類排版,並規定每星期都要貼二篇新的談觀念的功課。

茶業一直以來大家賣茶館空間、賣茶具、賣茶葉、賣茶藝表演、賣包裝、賣品牌,蔡老師說我們要賣茶湯、賣純品茗、賣茶文化,他以「茶葉市場與茶湯市場」、「泡茶師為客人泡茶的品茗館」、「茶的文化性值多少錢」等篇來舉證說明,並在學院開先河推動品茗館的經營模式。

茶人自一九八三年在陸羽創辦泡茶師檢定考試制度,讓愛茶者、喝茶者依循著方法提升泡茶能力,成為泡茶師。他繼續以「茶人的茶道生活與音樂家的音樂生活」、「茶界修道者頒證」等文來揭示茶人與泡茶能力修煉的必要,“泡茶內功”是如何深深影響茶人,讓茶人脫胎換骨。「從泡茶師到茶道藝術家」一文是已經獲得新生命的茶人,有能量和力氣發光發熱去感染其他人了。

茶會自一九九0創辦「無我茶會」,蔡老師近年提出「茶道藝術家的茶湯作品欣賞會」和「〝接力泡〞茶會」,以及編制「現代版曲水茶宴」。無論是「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茶湯作品欣賞會」等名詞,都是茶文化新創立的概念,並由蔡老師推動形成。

上述所提,是所謂茶道體系的經緯網中,較具體可見的經線上七大點,與之相垂直的緯線上,還有蔡老師茶道思想中四個核心觀念:純茶道、茶與藝術、茶道美學、茶道內涵貫穿期間,讀者如要觸摸這些思維,以下選出各核心範疇上重點的文章:

純茶道「茶道藝術家與茶湯作品」、「從通俗茶道到純茶道」、「茶道上純品茗的抽象之美」。

茶與藝術「從茶道學習到抽象概念的產生」、「茶道裡的藝術內涵」、「茶湯,這件泡茶者的藝術作品」。

茶道美學「茶湯是茶道的靈魂」、「茶道空寂之美」、「深談空寂」。

茶道內涵「支撐茶文化的三根支柱」、「茶道的獨特境界—無」、「讓自己泡在茶湯三個月」。

《現代茶道思想》在茶文化復興的三條新脈絡:

我們從蔡老師在《現代茶道思想》一書的文章中,可以發現他着意於三方面的努力:一是說清楚茶的藝術性與表現方法。他一再強調要把茶道提升到藝術的層面,而且要透過對純藝術與抽象藝術的理解來表現茶的藝術性。

二是在茶業市場中強調要在已經普及的茶葉市場外再振興茶湯市場。茶湯市場與傳統的茶館、茶藝館有何區別,稱作品茗館的茶湯市場應該如何經營,經營品茗館的泡茶師要如何栽培,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蔡老師在這本書上所述說的重點。

三是泡茶者變成茶道藝術家後,他的作品除了在品茗館銷售外,尚可舉辦「茶道藝術家的個人茶湯作品欣賞會」或「茶道藝術家的聯合茶湯作品欣賞會」。這種茶湯作品欣賞會應如何舉辦、如何收費,在這本書上也都舉了例說明。

我們發現這三條脈絡正是三十年來,茶文化復興接著要展開的工作。蔡老師在前十八本書奠定了茶文化復興的基礎後,在第十九本書《現代茶道思想》又鋪陳了新的茶文化道路。

後語:

最後我必須招認,雖然我讀蔡老師的書讀了二十年,其實我並不能一口氣將這十九本書的書名說出來,因為他的書名大多「茶道」什麼,「茶藝」什麼的。我也沒能將其內容熟極倒背如流,因為他寫得太多太細。我只好當作「查經」那樣有需要時就翻開某頁某段,讀一讀,想一想,瞭解那段文字的涵義以及對我有什麼意義沒有。我要由衷地說:閱讀蔡榮章老師的文字是一種很高貴的享受,我多麼幸運和幸福能與他共處在這一個茶文化復興時代。

許玉蓮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3251)

《茶人的第三隻眼》 蔡榮章序

《茶人的第三隻眼》 

蔡榮章序

当今茶文化最缺乏的是引领茶文化发展方向的思想与观念,我们急需这方面的言论与文章。我们在中国的《海峡茶道》月刊、《问道》月刊,在马来西亚的《光明日报》,在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网站,在《喝茶慢》一书上发现许玉莲不断提出这些问题,而且很健康、很有创见。今获知她所属的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要把她对外发表的文章集结成专书,令人兴奋异常。

许玉莲近20年来只写茶文化有关的文章,尤其是这几年,深入到茶道思想、茶道艺术的领域,不断呼吁茶文化不可走入表演的误区。许玉莲担任这样茶道牧者的角色有三大优势,一是她有很好的写作技巧,她从19岁开始就在公开发行且有历史性意义的马来西亚《学报半月刊》撰写青春期关注的主题专栏,磨练出成熟且敏锐的思考。二是她在1987年进入紫藤集团的茶事业部之前,在美国纽约等地待了颇长的时间,进入紫藤之后,又利用假期前往中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澳洲、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韩国等地游历,尤其是进入紫藤之后,集中精力关注了茶文化。三是在她进入紫藤之时,适逢茶文化复兴的浪潮,且是马来西亚的第一波,她在茶馆与茶叶卖场上一困困了20年,炼就出金刚不坏之身,泡好茶、上好茶学讲座的课,厚植了茶道的理论基础。

许玉莲说她只写她亲自看到的、体会到的,不从别人写的、说的中转述。我印证了她的著作,觉得这样的态度、这样态度获致的资料非常珍贵,坊间太多的资讯是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尤其说到各地域喝茶的状况时经常脱离现状甚远、说到他国对茶道的看法时虽然好像瞭若指掌,但却是瞎子摸象。由于珍惜许玉莲的第一手资料,曾趁她到中国之便,邀请她为系上同学举办一场她去过地方的喝茶現状讲演。虽然只是喝茶現状的讲演,但是取样的准确性、其背后所代表的茶文化价值可就因人而异了。到处游历考察并非难事,但要看得精准、掌握重点,且具有所要研究课题的敏感度就不是人人可以办到的了。

许玉莲在说到某一地区的茶文化时,她会很留意从当地土壤生长出来的部分,她认为外来的茶文化仅能作为养分,不能将新移入或原已保留的老东西稍做粉饰就视为当地的创作。她也认为只要有信心地做了,以自己的生活原素、自己的思想特质,在当今的时空之下必然会产生出自己的茶文化。她出生、成长于受中华文化影响颇深的马来西亚,也成长于多重文化交融的马来西亚,如另有的英国文化、印度文化、马来文化等,她在多重文化包围的情况之下,身体力行地从事马来西亚茶文化的耕耘,我们从她的一篇篇文章中可以发現马来西亚茶文化的新芽。

许玉莲还紧咬着茶文化的根不放,她到各地方游历不曾驰目到非茶领域,也不会被繁複、华丽的外观蒙骗,她会紧抓着茶文化本体追寻下去,因此我们从她的文章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地泡茶奉茶喝茶的情况,以及隐藏在这些动作之后的茶文化因子。她在茶席设置、茶道思想一类文章上也一再呼吁要抓紧茶文化的根,她认为这根就是茶叶与茶汤,不要迷惑于茶席的美,不要被服装、插花、挂画、音乐、禅学等抢夺了心力,結果茶只变成了陪襯的道具。许玉莲的这些观念、思想是有益于世界各地茶文化发展的。

从这本《茶人的第三隻眼》的书内文章来看,是许玉莲截止于2011年5月之前的作品,对照于最近作者发表的文章,是属于茶文化往前发展之前的脉络性探索,我们期待许玉莲继这本书之后,不断再为茶界提供宝贵的前瞻性意见。

蔡荣章.于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茶文化系.2012.05.12 (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