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品茗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为什么不给大家一个泡茶的标准方法,免得大家去摸索,如多大的壶、放多少的茶叶、冲入多少温度的热水、浸泡多少时间,然后可以得出标准的茶汤?” 于是大约在2005年,“一泡装”的茶叶出现了,研发的人以当时通用的盖碗为冲泡器,生产8克一包的茶叶,后来又有人为茶壶生产了10克、12克的包装。这种一泡装的茶是使用原片茶,而且是可以冲泡数次的量,这跟使用细碎状的茶,只准备冲泡一次的“小茶包”不一样。

一泡装茶叶的出现,养成了大家以固定的茶量、固定的冲泡器、固定的时间来泡茶,到了后来,即使不是使用一泡装的茶叶,也要称一称茶量才放心泡茶。这种称重量的泡茶方法可以把茶泡好吗?只能大约地把茶泡成,无法泡得很精致。为什么呢?因为茶叶除了重量以外,还有茶叶的老嫩、茶叶的细碎程度、茶叶的发酵、揉捻、焙火、陈放等之不同,都影响到所需的水温与浸泡的时间。除了茶量与水温的问题,还有冲泡器的容量与材质需要选定。

每人使用的茶器容量与茶叶品质无法一致,是泡茶标准化很难实施的地方。走到哪里就要泡茶到哪里,遇到的壶具多是不一样的款式与大小,所以不能有一定的公式可以使用,除非随身携带自己的壶具。遇到的茶叶也不会一致,而且变化大于壶具。你说我可以携带自己的茶叶,但是罐子上部与罐子下部的茶叶粗细可能不一样,携带一泡装的茶叶出门,即使是同一批茶,每一包的粗细也会因被挤压的程度而有所差异。至于每一批茶的品质掌控就更困难了。

视泡茶器的大小配以适当的茶叶用量,就是所谓的茶水比例,这是泡茶的第一个要素,依茶叶的品质特色,如粗细、老嫩、发酵、揉捻、焙火、陈化等决定水温的高低以及浸泡的时间,这是泡茶的第二个要素。固定使用一把壶、固定使用一定的茶叶重量,是解决了茶水比的问题,但是茶叶的品质判断得要靠自己学术与经验的累积。如果茶叶能由厂商百分之百地掌控在固定的标准之下,那是可以使用公式化的泡茶方式。但是壶的大小与茶叶的重量容易解决,茶叶的品质难得固定在一个标淮上。

自动泡茶机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茶水比例固定在一个标准上没有问题,温度也可以在茶包上标示,剩下的就是茶叶品质的掌控,泡茶机的生产者会要求搭配使用厂商供应的茶包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泡茶喝茶的乐趣在于拿到一把壶、拿到一罐茶叶、有一把煮水器,只要壶茶水够好,他就可以泡出很到位的茶汤。他还会看茶泡茶,修改茶水比例、水温、浸泡时间,藉此促使茶叶的各种成分依需要的比例溶出,把茶的特性完美表现。这才叫做茶汤作品的创作、茶道艺术的呈现。

使用自动泡茶机的人也可以在仔细分析茶况后,从事时间、温度的微调,也可以自行改变茶叶的用量,这样就是加进去了人为机动性的判断,使茶汤提升到更高的精致度。至于浸泡桶的材质、煮水的燃料,自动泡茶机是比较不容易让使用者随心所欲的。泡茶用水通常可以自行选用。但是要如此的一一要求,又回归到不是公式化、自动化的泡茶方式了。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663)

爱茶人如何知水/蔡荣章/20190128

爱茶人如何知水/蔡荣章/20190128

爱茶人要能靠嘴巴知水,准备两杯水,一杯是软水,一杯是硬水,喝喝看有什么不同。买一只携带型导电笔,因为水的硬度是可以用水的通电能力表示的。通电能力强就表示水中的矿物质含量高,导电笔显示的ppm值若低于100,那是软水,适合于泡茶,如果高于200,那水就有一点硬了,不适宜泡茶。

嘴巴练习用的两杯水,让它一杯是在50ppm以下,一杯是在200以上(练习的时候,距离拉大一点)。如果买瓶装的饮用水来使用,矿物质总含量(即总固体溶解量TDS)会标示在瓶子上。软水也可以在逆渗透的滤水器处理后取得,硬水可以在某些地区的自来水取得,另一个办法就是,在软水的那一杯加一点点的食盐,要喝不出咸味才可以,否则没有练习的意义,而且硬度已飙到600ppm以上了。

50ppm以下的这一杯水在口腔里的感觉是“软”的,水与口腔壁密切地融合在一起,200ppm以上的这一杯水在口腔里的感是“硬”的,好像水自己结成了一团,水是水,口腔壁是口腔壁。这样体会几次,以后没有导电笔,依旧可以大略知道水的硬度。

水中还有其他的有味气体,如“公共用水”处理时残留下来的消毒剂、流经水管的铁锈味等,这些要与水的软硬度分开来辨别。

泡茶用水除了追求低的矿物质总含量外,还要有那么一点点矿物质留着,而且那么一点点要有好的“组配”,也就是A、B、C、D等矿物质的存在比例搭配得很好, 这样喝来就会很清甜甘美。 如果真的把所有的矿物质全部剔除,“纯水”并不好喝的, 拿来泡茶, 也不利于茶内成分的溶出。

饮用水或泡茶用水,还要求含气量要充足,这个气就是空气中的气,这样喝起来才有“活性”,也就是有鲜活的愉快感,茶叶的香气也容易融入水中。

微量矿物质的良好组配,以及充沛的含气量,是山泉水容易拥有的条件,人工处理的饮用水,即使硬度与含气量都达到要求,总难达到那么完美的组配。所以爱茶人知道哪里有一口好的山泉,再远都要跑去取水的。

但是山泉水并不都是良好的“品水”与“泡茶”用水,还要留意是不是干净,水源附近有没有污染源、生菌数高不高、水中有没有含有危害身体的重金属如铅、镉、汞、砷等。如果这口山泉已是附近居民长年饮用,没有不良反应,才可以放心取用。

如果我们使用的自来水或山水的硬度太高(山区的人会用到山水),可以买一支“逆渗透”的过滤器,如果硬度不高,只是要滤掉杂质,那买支“超过滤”的滤水器就可以。逆渗透是要有四层高的水压才可以使用的,如果压力不足,必须加个马达加压,超过滤的滤水器只要普通水压即可。如果水中有杂色、杂味(如消毒药剂或铁锈的味道),那就再买一支“活性炭”,加在逆渗透或超过滤的后面。不是加在前面,免得逆渗透或超过滤的滤心容易长菌(因为消毒药剂被滤掉了)。

水中的杂色杂味对泡茶的影响不必多说,至于生菌,可以在逆渗透时被滤掉,亦可以在高温煮水时将它消灭,但矿物质总含量太高时,会让茶汤变黑、香气消失、味道走样,再好的茶也徒劳无功,所以我们谈到泡茶时,首先要解决泡茶用水的问题。

解决泡茶用水的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软水什么是硬水,而且懂得用嘴巴识别,接着还要知道水中有气,“好气”我们要留,“坏气”我们要除。山泉水为什么比人工处理的水要好,就是那些微量矿物质的良好组配与好气的饱满。最后还要知道如果没有好的山泉,如何将硬度高、有杂味的水加以处理。

 

  (1071)

無我茶會書簡介

上:無我茶會創辦人–蔡榮章先生

無我茶會創辦人為臺灣蔡榮章先生,無我茶會1989年創辦,1990年正式對外舉辦。蔡榮章先生寫的無我茶會書有:
1991出版《無我茶會-中日韓英四語》繁體版
1999出版《無我茶會180條》繁體版
2001出版《無我茶會180條》日語版
2013 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繁體版
2013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韓語版
2016出版《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簡體版

 

  (959)

茶道的道是指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蔡荣章/20181125/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的道是指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蔡荣章/20181125/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喝茶,尤其是正经八百地谈到茶道,一般人总要从各流派的哲学思想说起,进一步还要从清、和、静、敬等逐字解析,结论总是说茶道与这些哲学思想是相通的。这些道德观念被视为是茶道的基本精神,也是泡茶奉茶喝茶时必须依循的规范。谈“茶道”者若不及于这些领域,就会被讥为只是皮毛,或被质疑:只是泡茶奉茶喝茶谁不会,哪还用得着费劲地动用到“道”字?

事实上,茶道只是指泡茶奉茶喝茶之道,不是“茶”外还加了一层必须修炼与遵守的“道”。泡茶奉茶喝茶之道包括种茶、制茶、识茶、泡茶、评茶、与赏茶等的知识、技术、功夫,与以之作为媒介,呈现泡茶奉茶喝茶的美与艺术。这已足以撑起茶道这栋大厦,不需要特别依附在其他的建筑物上。

有一天为了“茶会举办”的课程,由同学举办的一场12个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围坐在排成四方形的桌旁,桌子一边是茶道艺术家的泡茶位置,另外三边是12位品茗者的座位。一壶茶要供应好13位品茗者是不容易的,这位初任茶道艺术家的同学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虽然使用了一把450cc的大型壶,分茶时仍然短少了两杯的汤量。大家都为这个状况紧张着,泡茶师笃定地端起奉茶盘,将奉茶盘呈放在第一位客人面前,意指要以传递的方式奉茶,大家依序自行从奉茶盘上端起杯子,第一位品茗者看到空杯子正对着自己,毫不犹豫地端了起来放在自己面前,然后将奉茶盘移放到下一位品茗者。第二位品茗者面对的杯子不是完全没有茶汤,只是少少的不到半杯,虽然这一杯不完全面对着自己,他也很有教养的模样端起了那一杯。大家端过了茶汤,奉茶盘送回到泡茶师的面前,泡茶师端起了最后留给他的一杯,示意大家一起喝茶。这时我特别看了前面两位同学一眼,他俩依然很自然地端起杯子喝了茶。

我叹了一口气,好有教养的一群同学!但是我们说茶道的主体是茶,茶道艺术的最终作品是茶汤,为什么最重要的茶汤作品不见了还那么淡定呢,泡茶者不试图补救(他可以再泡个半壶,补满最后两杯,若还有多余,又不想留到下一道使用,可以在其他杯子上补上一点的),品茗者也要装出一副有茶喝的样子?我知道师长曾教我们要包容,要牺牲小我,让场面变得不尴尬,泡茶者也打从心底地认为茶道的仪式性比有没有茶喝更重要。

我们强调,茶道是以茶为主体,所谓的茶道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茶道是以技术为底盘,以艺术为车身的一部车子,道德是让车子走的道路(茶道、音乐、绘画等都是车子,都可以走在每条道路上)。

回顾30年前,有次茶道界某流派的家元来访,我们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茶会接待他与他的秘书,会场采取分离式的座位,也就是泡茶席与品茗席是分开来的。大家看完泡茶师的泡茶,泡茶师端起了奉茶盘出来奉茶。奉茶盘上第一排的中间一杯是准备奉给家元的,泡茶师把这杯往前挪了一点点。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苍蝇在奉茶盘上盘旋了一圈,就停在了要奉给家元的那一杯的杯口上。泡茶师惊吓了一下,赶走苍蝇,迟疑了一阵子,继续将奉茶盘往家元面前送。家元看了泡茶师一眼,笑了笑,用手指了指那个杯子,意思是:要我喝这一杯吗?泡茶师一时不知道怎么应对,旁边的人提醒了他:先把那杯挪开。他领悟了过来,将那一杯移到奉茶盘内侧的边角去,另外挪一杯出来,奉给家元。回座位后,泡茶师将那一杯移放到侧柜上,然后转正身子,向大家行了一礼,请大家喝茶,他就用眼睛陪着品茗者。随后泡茶师补了一只新杯子给自己,准备第二道以后使用。

泡茶要适时解决茶道上发生的问题,不是将仪式与道德放在第一位,放着主轴上应该完成的泡茶、奉茶、茶汤的欣赏与品饮不顾,泡茶、奉茶、茶汤的完美呈现与大家喝得很愉快才是茶道。 (1190)

20180724蔡荣章在茶科所透过小壶茶法传递茶道信息

活动报道

蔡荣章在茶科所透过小壶茶法传递茶道信息

2018.7.24上午,蔡荣章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小壶茶法” 。除在前一天泡茶原理课上请许玉莲老师做过小壶茶法的示范外,本次课由同学每六个人一组上台实践,每组搭配三位同学与蔡荣章老师担任品茗者。

同学报到之前就已被通知要携带自己的茶具,因此同学们在这一堂课就可以相互观摩大家准备的茶具、每个人泡茶的方法以及茶汤的表现(茶叶由主办单位统一供应)。老师在每一组泡完茶后,给予重点的讲评。

老师特别询问了同学:大家看到的是他们在泡茶,还是他们穿了什么衣服?大家有没有觉得他们桌上缺少了什么装饰,诸如配乐、插花、焚香等?结果大家回答:没有关注到他们穿的衣服,不觉得桌上还需要配乐、插花、焚香,有茶具,有人认真地创作茶汤也就够了。

这正是老师在这一堂课上所要传递的茶道信息。

 

  (1296)

20180724蔡荣章在茶科所讲述“泡茶原理”

活动报道

蔡荣章在茶科所讲述“泡茶原理”

2018.7.24上午,蔡荣章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泡茶原理”,述说了下列的课程纲要:

1.评鉴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

1.1不是因为用具的不同

1.2是因为目的性的不同

2.泡茶五要素

2.1水质

2.2水温

2.3茶水比例

2.4浸泡时间

2.5冲泡器

3.影响浸泡时间的因素

3.1影响浸泡时间的外在因素

3.1.1茶量

3.1.2水温

3.1.3水质

3.1.4冲泡器材质

3.1.5倒干程度

3.1.6每泡间隔时间

3.1.7前一泡的浓度

3.2影响浸泡时间的内在因素

3.2.1水可溶物溶出速度

3.2.1.1茶叶完整度

3.2.1.2枝叶连理情形

3.2.1.3叶形大小

3.2.1.4芽型或叶型

3.2.1.5茶青成熟度

3.2.1.6外形紧结度

3.2.1.7条索紧结度

3.2.1.8发酵程度

3.2.1.9萎凋程度

3.2.1.10揉捻程度

3.2.1.11焙火程度

3.2.1.12陈化程度

3.2.1.13入仓情形

3.2.1.14虫咬情形

3.2.2水可溶物多寡

3.2.2.1茶青质量

3.2.2.2发酵程度

3.2.2.3焙火程度

4.茶的欣赏

4.1色

4.1.1色相

4.1.2明度

4.1.3彩度

4.1.4清澈度

4.2香

4.2.1香型

4.2.2强度

4.2.3持续度

4.2.4香性

4.3味

4.3.1稠度

4.3.2强度

4.3.3调和度

4.3.4茶性

5.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5.1练习法

5.2计分法

5.3练习功效

 

下半段时间,蔡荣章教授以“小壶茶法30则”为例,由许玉莲老师示范,讲解了“如何泡好一壶茶”:

1.设席  端出主茶器(含茶罐)

2.备水  备煮水壶的水

3.(温壶)  若非避免降低水温,省略

4.备茶  拨茶入荷

5.识茶  泡茶者识茶

6.赏茶  品茗者赏茶

7.(温盅) 若非避免降低汤温,省略

8.置茶

9.(烫杯) 若非避免降低汤温,省略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若省略品水,则省略

备品水壶的水

11.计时

12.倒茶  倒茶入盅

13.(备杯) 若省略烫杯,则省略备杯

14.分茶  分茶入杯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可省略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品茶食) 可省略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赏完叶底,收下叶底盘,即是结束茶会

28.清理  若使用原茶具继续泡茶,或欲在茶席上表现清理茶具之法,则继续此步骤,否则待茶会结束后,送进料理室

29.还杯  客人将杯子送回

30.结束  送走客人,泡茶者回座,回顾茶会,收拾泡茶席,将主茶器送回料理室

 

课堂上蔡荣章特别解释了温壶、温盅、烫杯等可以省略的项目,并强调奉茶时要由品茗者从奉茶盘上端取杯子、茶会结束时要由品茗者将杯子送回泡茶席的奉茶盘上。

 

  (1111)

茶会结束,要将杯子送回/蔡荣章/20170917

 

 

茶会结束,要将杯子送回—小壶茶法30条之29

蔡荣章

20170917茶网专栏

喝完茶,将杯子一放就走,对茶、对泡茶者是不敬的。除了应该说声赞美与感激的话,还要将自己的杯子放回主人的茶席上。茶席上若放有原来用以奉茶的奉茶盘,就放在奉茶盘上,如果没有奉茶盘,就放在茶壶与茶盅的前面,排成一列或两列。

杯子用以盛装泡好的茶汤,这时,杯子的材质与形状已融为茶汤作品的一部分(杯子的材质与形状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喝茶时要谨慎端着杯子,喝完茶要谨慎放下杯子,离开时要将杯子还回原来的地方。

泡茶者专心把茶泡好,将茶汤盛放在杯子里,完成了他的茶汤创作,恭敬地把茶送到品茗者的面前,品茗者要亲自从奉茶盘上端取自己的一杯,喝完茶要将空杯子送回泡茶者那里。

放回杯子前,检查一下有没有把茶汤喝光,如果杯缘留下了一点口红的痕迹,取出怀纸将它擦掉。放回奉茶盘或桌面上时,先放者往里面放,外面留给后来的人。

这样的喝茶习惯即使在卖茶的门店也应该如此,卖茶的人虽然是在销售,是在让客人试喝,但还是有向客人奉茶的意义。店里工作人员在泡茶的当儿,要先放下做业绩的念头,仔细把那一壶茶泡好,恭敬地呈献给客人品饮。这样不只容易把茶泡好,也容易把买卖做成。

如果泡茶席与品茗者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或是品茗者的行动不便,泡茶者可以端着奉茶盘前去收杯,这时品茗者是主动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

奉茶与收杯的次序依然是长幼有序,长幼不好区分时则是从左至右,因为这样比较好操作,而且赏茶干、闻茶香、赏叶底时,最后一位品茗者要将茶荷、茶壶、叶底盘送回时,也比较接近泡茶者伸出右手就可以接回的地方。

茶道的终极目标是要把泡茶喝茶作为一件艺术项目来呈现,这时泡茶者是茶道艺术创作的主角,他的地位必须受到尊重,他的茶汤必须被视为茶道艺术最重要的一件作品。这位创作者,以及他创作出来的茶汤,必须有一定的程序来规范。这是小壶茶法30条中第29条“还杯”的约定。

 

  (1243)

从女性泡茶者是否要穿袜子说起/文/许玉莲/20161212

从女性泡茶者是否要穿袜子说起/文/许玉莲/20161212

茶席设在地上,女性泡茶者脱鞋坐地上泡茶时有必要穿短袜子吗?特地着重说“女性”,因为就目前所听到的争议与呵责都针对着她们。有说女性光脚板是不礼貌的,我问:如何不礼貌?他们说:让别人看到皮肤怎么可以。女性的皮肤为何不可让人看到呢,因它涉嫌诱惑他人情欲冲动,此言论是先假设女性皮肤给人看到是女性不应该犯的错,带有一点羞耻与罪恶,故必须有保护罩套着。

日本茶道进行时,穿和服参加者都有穿袜套,和服装扮本包括二趾袜,故是否需穿袜子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现今穿现代服装者在进入茶室前要套上白袜子,即使原先就已经有穿袜子,这时也必须脱下来换另一双专用的,这种做法似乎带出“维持卫生”的意思,而不是担心“皮肤被窥视”的问题。

近代中文茶界并不擅长坐在地上泡茶,包括:该穿什么衣服、如何换脱鞋子、是否穿袜子、如何摆放双脚等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三十多年前茶文化复兴期的现代茶艺馆,大多装潢成部分地席、部分桌椅给人泡茶,地席式的泡茶空间需要脱鞋进场入座,那时大家并没有考虑礼貌、卫生或“看见皮肤”等问题,反正赤裸双脚、穿短袜子、穿丝袜的都有,后来有茶艺馆面对太多顾客脱鞋,肮脏鞋子和袜子带来的“臭气熏天”而关闭地席式泡茶空间,接下来新开的茶艺馆似乎也不设地席了,故此,我们其实没有多少机会去试验现代人使用地席泡茶到底是否要穿袜子。这几年因为大家喜欢玩各类型茶会,地席式泡茶散见各区域,“穿袜子”与否问题就浮上台面。

女性是否穿短袜子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关乎装扮搭配的需要,她们有及膝裙、落地长裙、长裤等几类,鞋子至少也有高跟和平底、包脚趾或露脚趾的凉鞋,上述服饰较少人搭配短袜子,大家认为不大好看,所以多选择穿丝袜。女性多在穿休闲服如牛仔裤、运动服时才会搭配包头鞋穿短袜子。第二是卫生,脚常出汗者多会穿短袜子,有利于吸汗,也就维持了脚的干爽,但这样的袜子必须常常换才不会臭。第三要看气候,一年到晚都炎热多雨之地,大家会养成不穿袜子的习惯,无论是短袜子或丝袜,穿上会觉得热,下雨了又湿嗒嗒,极不方便,故都不穿。

个人自由、穿衣习惯与审美眼光影响人们如何装扮,这包括了作为一位女性泡茶者,她到底要不要在脱鞋后穿着短袜子来泡茶,也是完全属于个人选择,大家没有必要因为她没有穿短袜子而裸露了小腿及脚背、脚板,就对她进行道德审判,认为女性居然大大方方让自己的脚展现人前,违反礼节,是不自爱的“坏女人”。

当然,着装其实也不应肆无忌惮,既然是针对泡茶而言,那么不妨回到茶道本质上考虑“怎样才算是完整的泡茶装”,如为了塑造一个更整洁卫生的泡茶、喝茶环境,又不影响自己平常的穿衣风格,在进入泡茶空间之前换穿一双干净的短袜,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即泡茶者无论穿着什么服饰,都必须带备一双短袜,于入场前换上。那剩下要考虑的是换袜子的地方应设在何处、如已经穿着丝袜的是否直接套短袜就行了、换穿袜子后要洗手吗、泡茶者先穿妥后才让品茗者也跟进、还或一声令下泡茶者与喝茶者同时实施、袜子要统一颜色吗等等。

(中国福建茶道杂志2016-12-12)

许玉莲茶道艺术家

作者简介:

(1)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2)中国《茶道》杂志专栏作者。

(3)中国-福建-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

(4)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經歷:

(1)1992年~1999年,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怡保紫藤茶坊主任。

(2)2000年~2017年,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

(3)2011年,与蔡荣章同创建”现代茶思想网“网站。

(4)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评委。(福建漳州科技学院2013主办)

(5)首届“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获奖者。(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4主办)

(6)中国茶叶学会2015首届、2016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师,题目:“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以及“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7)“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之茶会形式,2011年与蔡荣章共同发起创办。

(8)著作《我就要让这世界香》,,在2015中国茶行业年度会上,入选了“2016茶媒推荐阅读10大茶书榜单”

(9)与蔡荣章合著《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2016中国茶行业年度会上,入选了“2016茶媒推荐阅读10大茶书榜单”

  (1475)

论「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文/许玉莲/20140901

许玉莲

论「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文/许玉莲/20140901

内文:

泡茶不需要有「特意製造的声音」伴随,「特意製造的声音」即所谓的音乐,无论是现成曲子或说为了该茶席而谱的曲子。泡茶不反对有一点「外来的声音」,即泡茶所在地自然形成或无可避免之人为的声音,如野外泡茶的蝉鸣知了知了聒噪不停、小鸟欢乐歌唱;如家里泡茶环境有点风扇声、隐约传来街外声;不过分渲染就是。

我要郑重介绍「泡茶的声音」,提出正视泡茶有它本身的声音之研究报告,泡茶人只要用心泡茶,泡茶声音就能表现一定的融合感,水烧开时汩汩声水波粼粼,出汤时泉流飞奔跳跃嘟嘟声,然后戛然而止,这岂不就是一支有机生成的美妙音乐吗?

一. 认识「泡茶的声音」七类

泡茶有它本身的声音,统称「泡茶的声音」,这些声音分成七类:首先,茶叶有自己的音高,香味播散着自己的高频或低频音律。器物声,使用茶具时物物碰击发出的声音。走动声,泡茶人与喝茶人走动声。人为之声,提拿茶具、喝茶的声音。周围环境声音,比如:树林中泡茶时的鸟叫、蛙鼓声,下雨就会有风声雨声。呼吸声,人的呼吸也是一种声音,我们知道婴儿的呼吸声最有节奏感,不必很大声,一丝一丝的,我们听到了就格外安心。最后,有一种声音叫做静寂之音,不发出任何声音,也是声音的一种,这时我们听到光影移动、时间流逝、生命活著。

「泡茶的声音」是泡茶过程中自然响起的音乐,它跟随著人们身体移动的心跳和呼吸发出,使喝茶变得更灵性一些,我们的思潮、我们的动作、我们对泡茶喝茶过程中「形、声、闻、味、触」的感受将不受「与茶无关」的外来声音操纵。有了这些自然产生的交响乐搭配茶,它们就会变成喝茶的一部分。茶,不再需要特别制造的音乐配乐。

二. 「泡茶的声音」其他内涵注解

「泡茶的声音」除了可以成为所谓的配乐,这些声音的本身也带出其他意思,当倾听「泡茶的声音」时,我们有趣的发现,泡茶人的动作是快是慢,那件器物是虚是满,统统可以凭声音就听得出来。如操作很娴熟,出来的声音乾净利落,它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这时候该停顿一下,还是该结束了的声响,这类声音的穿透力很强,变成喝茶的一部分是非常的好听。

相反如操作时不耐烦、手势生疏者,就会产生一些器具互相乱碰撞的声音而已,这时的声响效果是属于乾涩、空洞的,缺乏圆融感的声音令人感觉不那么愉快,泡茶的人就可以警惕自己要更用心。练习提拿时不可重一分亦不许轻一分,恰到好处的声音需要经过许久的磨练。

即使看不见泡茶者,单单听到泡茶的声音,我们也可以知道他泡茶泡到哪个步骤:在倒水了,在拨茶入荷了………,从泡茶的声音可听到泡茶者的心跳:安静的,快乐的,紧张的,幸福的………。同样的,泡茶者在每个阶段都要能体会,声音的表现让大家观照到自己泡茶喝茶时的思维,进一步去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安顿好,才自在。通过这些静默地聆听「泡茶的声音」的时光,一次又一次,我们将浮躁的心打磨得平静、温暖一些些。

但这还不是我们要的,我们要的是,就泡茶本身的声音欣赏它,泡茶本身的声音已经有足够的美。

三. 十种「泡茶的声音」说明

过去我们只注意到泡茶过程中的煮水声音:水刚刚煮热时有纤细淅淅之声,很热了会振动起来传清脆啵啵声,热水继续激荡会响起浑厚巴拉巴拉声,突然静下来没有声音就是水煮开了。然而煮水声音不只有这几种粗略阶段,细细体会,不同的水温有不同声音,事实上每个分秒它都发出独有声音。

泡茶也如此,随著进序一步一步往前移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大约计算了一下,泡茶的声音有十种,以下谈谈十种声音怎样来:

第一种:水注入煮水器的声音。这是还没开始泡茶的备水阶段,首先有一种已经较少在现代生活实施的做法:泡茶用水养在水方(蓄水瓮),用时取瓢掏水入釜(煮水器),这样倒水发出的声音水声潺潺,现多用水龙头接水,一开水龙头流水就哗哗声响。注水入水壶,就会有水声,从乾乾的水壶,一直到倒满的过程,声音表现得是有节奏的,声音从浑厚一直到响亮,因壶内的空气越来越少。

第二种:煮水的声音。以陶壶煮水为例,冷水初煮无声音,直至微波旋转才慢慢开始有丝丝声音,接下来每个阶段都有变化,逐渐高亮。

第三种:置茶的声音。置茶的动作有两处,拨茶入荷与置茶入壶。

这两个动作产生的声音因茶叶形状、器皿材质不同而有些微变化,拨茶入荷时,条形,会有拨动的声音,球状,会有跌落的声音。置茶入壶时也有同样对应的茶声。还可以从茶叶碰触器皿时的声音可以听出身骨的轻重和茶叶的品质,品质高者声音重实,品质低者声音飘浮。比如紧结球状茶叶较铿铿响亮,像珍珠落盘;鬆中带紧条状茶叶比较不那么凝聚。同样球状茶叶,声音更沉重坚实的身骨也重,是品质较好的。一样条形茶叶,声音较鬆散的那个是原料採得比较老的。同一种茶叶掉入瓷器和陶器声音是不同的,与瓷器碰触会明锐些,相反则深沉些。

第四种:冲水的声音。是每一次将煮水壶的热水注入泡茶壶产生的声音,从空壶的温壶动作,到置入茶叶,到冲泡几道后,泡茶器是以不同的面貌来接受施水,在虚、实,乾燥、潮湿过程中,冲水的声音也会出现细腻变化。高冲者有声,声音突然中断,表示冲水结束,接著是盖上壶盖的声音。低冲者无声,只听到后来盖上壶盖的声音。

第五种:备杯的声音。翻开杯子是杯口划过杯托的声音,放下杯子是杯子正立於杯托的声音。

第六种:出汤的声音。倒茶入杯是一段段碎玉落盘的声音。倒茶入盅(茶海)是满满一壶茶的丰收之声。

第七种:喝茶的声音。啜,是烫、是享受、是珍惜。吸,是捨不得最后的一滴,而且告诉大家我的幸福。

第八种:打开盖子盖上盖子的声音。打开盖子是期待,是开口张望,盖上盖子是我已拥有,双手环抱。

第九种:取渣的声音。听到刮动壶壁的声音是渣匙取茶的声音,只听到茶叶铺陈於叶底盘的声音是茶夹取茶的声音。

第十种:洁壶的声音。将壶内热水连同茶叶倒入水盂,盎盎然洒拉一声,俏皮愉快的预告大家泡茶即将结束。

闭上眼睛,将这些声音串联起来就是泡茶的整段声音,就是泡茶的一首曲子。还需要配乐吗?谁能将配乐的曲子写得与这些泡茶的声音协奏在一块儿?

五.如何欣赏「泡茶的声音」

我们常对刚开始学泡茶的学生说泡茶时不要发出声音,因为那时他们还不懂,无论走动、準备茶具、倒水等动作做起来或拖泥带水或杂乱,那些声音时而显得尖锐或紧张,变成一种失真的嘈杂感,没有玩味的价值。

现在谈到「泡茶的声音」可成为泡茶的配乐,那么它们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呈现出来的,泡茶者与喝茶者都要练习得很专注与娴熟的功夫,这些声音便能响得分毫不差,可以进入欣赏的阶段,从美的角度来听的。

它们不再是噪音,而变成很美妙的声音,点缀泡茶喝茶过程。这些声音组合了一个有机的乐曲,从倒水、煮水、冲茶、备杯、喝茶,从头到尾不刻意把声音敲击出来,但随著动作与心情起伏却写出了泡茶的旋律,自然而然随伴著泡茶而来的声音,只让人觉得满足,觉得美好。

六.分析「茶有不同的音高与音质」

虽然茶发不了声音,但本身有声音的功效。茶本身有不同的音高与音质,这音高与音质不是用听的,是用嗅觉来闻、味觉来嚐的。它们不是用耳朵听的,它们是用鼻子和口腔来听(体会)的。由于茶叶製作方式不同所造成的香味风格的属性,比如:控制不同的茶青成熟度与揉捻力道,让茶香在频率上起了变化,有些高频如小提琴,有些低频如大提琴;这些音频的强弱度就是茶香味的音高。芽茶类製成的茶在茶香上显得比叶茶类要高频,如果前者有如小提琴的风格,那后者就有如大提琴。

芽茶类的茶中,嫩度高者又比嫩度低者在香气的频率上要高一些,叶茶类亦是如此。

揉捻的轻重更是加重香气频率的变化,不论芽茶类或是叶茶类,只要在揉捻时是採重揉的,其香气的频率都要比採轻揉的低。

另一例子:茶的香气在陈放之后都会变得比较低频,但是这时所产生的频率下降不像上述「揉捻程度」与「茶青成熟度」那么明显,只明显地发生在香的净度与醇度上,有如同样的二把小提琴,频率范围相当,但一新一旧,旧的那把在音色上理应较为醇净。

茶叶中常听见的基础音高从低沉至清亮有:六堡的do、普洱的re、岩茶的mi、单丛的fa、铁观音的sou、白毫乌龙的la、碧螺春的xi、龙井的do。茶中的音质也每个不一样,领会do re mi fa sou la xi do的音色是否够优美动听,要从舌尖、口腔、上颚、喉底去寻觅,像六堡、普洱是指年份已久的老茶,香味较低频却充满苍劲感,而且宽厚,像低音拉得很长的拍子。

岩茶、单丛、铁观音是指焙火程度相对熟火的,显现强劲度的低频,有高昂的圆润度,喝起来觉得饱满与温暖。

白毫乌龙声音的密度是紧密的,而且飘逸,相比前面说过的茶,音频变得明快起来。

现代做法的红茶发酵程度并不那么重,可与白毫乌龙靠在一起,但音频倾向沉实的那一端。

碧螺春、龙井同属明亮轻快音调,但碧螺春是一种相对低明亮度的声音,更觉柔和感,龙井则是发音较短促的清脆感。

结论. 每位泡茶者奏出自己「泡茶的交响曲」

泡茶的声音使茶道丰富多变化,喝茶时不要光是说茶名、看茶汤、问香不香、看泡茶动作美不美,除了这些以外,泡茶的声音也属於欣赏的项目。

泡茶的每一个声音皆出自茶人做的每一个动作,动作经过思考、练习而养成,即使那个动作有多么的小,它都发自茶人的内心波动。每一次泡茶时茶人的手在空中画动挥洒,别以为它没有什么,它充满了对茶、对人的热情,我们从声音听出:他倒茶入杯每一杯茶汤的份量均匀,因为滴答流水声音的长短节奏一样。他放壶放杯只有轻轻嗒一声,不尖厉也不拖拉。这些都是爱茶、爱人而产生的崇敬之心的声音。

愿意让泡茶时的自然有机声音出现在泡茶,反而去找一些不属于泡茶范畴的声音来搭配茶,显得不恰当也无意义。为了不想泡茶发出杂音,就规定泡茶不要有声音,操作起来蹑手蹑脚反而造作,应正面的接受这些泡茶的声音,慢慢练习将之串联,再用欣赏的角度去听它,每一位泡茶者都可以「奏出」自己「泡茶的交响曲」。

(刊登2014-12-11第四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茶乐论文集”)

 

  (1259)

茶道艺术家所需的茶叶品评功夫–蔡荣章(20160915)

茶道艺术家所需的茶叶品评功夫–蔡荣章(20160915)

蔡荣章现代茶道

懂得茶道艺术的人要有把茶道艺术的组合元素:泡茶、奉茶、品茶,表现出来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获得必起自把茶泡好,还要深刻了解如何欣赏茶叶、茶汤、叶底的美与艺术性。

“了解欣赏茶的美与艺术性”是与“把茶泡好”相挂钩的,不知道茶的美与艺术性在哪里,如何掌握泡好茶的要领?进一步还可以说,懂得多少茶的美与艺术性,只能将茶泡到那个程度的美与那个程度的艺术性。因为泡茶者要知道茶的哪一项美与艺术性是由什么制茶手段、什么泡茶要领而来,才有办法去找那样的茶,才有办法提示给品茗者欣赏,才有办法获得包含水、温度、茶器、泡法在内的泡茶方法。

品茗者只要有欣赏过某种茶之美与艺术内涵的确切经验,就可以欣赏或期待享受那样的美与艺术内涵,但泡茶者,就必须在充分体会那种美与艺术内涵后,还要找出表现它的方法,还要熟练、有把握地呈现出来。

上述所说的茶之美与艺术性就是茶叶品赏与评鉴的内容。品赏是从品饮者的角度说的,评鉴是从评茶者的角度说的,其间的实质内容没有什么不同,做的同样是泡茶喝茶,只是态度上的不一样。品赏较重欣赏、享用,美学的观念使用得比较多,评鉴较重批评与比较,科技性的观念使用得比较多。至于茶之美与艺术性,品、评所针对的项目都是茶叶与茶汤的色、香、味、形、性。品赏较重整体性与每泡茶、每泡茶汤的个性,而评鉴较重色、香、味、形、性的分析与跟其他茶样的比较。

上一句为什么强调“每泡茶、每泡茶汤”的个性?“每泡茶”容易了解,因为即使同样一包茶,每次取来冲泡的茶叶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至于“每泡茶汤”就精细多了,因为每泡的水温、浸泡时间、与已被冲泡的道数都影响着茶汤品质,如果同一泡的茶汤盛放在不同的杯子内,还会受到不同杯形与材质的影响,导致喝来的茶汤个性显得不一样。

茶道艺术家要储备评鉴与品赏的能力,这期间还包括了:不同水质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水温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浸泡器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杯子对茶汤的影响、不同茶量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浸泡时间对茶汤的影响等,做这些比较时,都要将各种状况下的茶汤泡到当时的最佳状况。例如比较不同水质,用A水泡到最佳的茶汤状况,B水也要泡到最佳的茶汤状况,这样才能确定茶汤的差异是水质造成。比较不同浸泡时间,20秒即行倒出的茶汤要泡到最佳的状况,一分钟倒出的茶汤也要泡到最佳的状况,三分钟倒出的茶汤也要泡到最佳的状况,这样才能确定茶汤的差异是因为浸泡的时间造成(当然要调整茶量,但水温等其他因素不能改变)。

评鉴是品赏的基础,评鉴的能力愈好,更有条件品赏得愈深入。泡茶的人与品茗者都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市场的价位、流行的风潮来评判茶叶与茶汤的品质,而是以茶叶与茶汤的色、香、味、性为依据,再加以美学与艺术的诠释。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20160915

蔡荣章

 

 

(1391)

茶杯与茶汤的心事–蔡荣章

茶杯与茶汤的心事

蔡荣章

当我确定一个容器的材质是会影响里面的溶液后,我就很关心喝茶的杯子,虽然我知道这个道理同样会发生在咖啡、酒,与菜汤上,但爱喝茶的人当然优先考虑到茶壶与茶杯。茶壶的故事与杯子差不多,先说说杯子。

有一天在店里看到一只心动的杯子,买了回来,当然是觉得它会喝来不错,但职业病似的,总忍不住要与茶席上的冠军杯比一比。泡好一盅茶汤,倒在两只杯子内,一喝,却发现新宠是略逊一筹,心有不甘,认为公平性有问题,因为温度有点差异,于是两个都先烫过,大一点的那杯在倒茶时少倒一点,这样大杯子的茶汤就不至于热了一些。再喝一次,还是觉得新杯子的茶汤没那么“晶莹”,再用白开水试,结果还是一样。新买回来的杯子只好束之高阁了。别人送来的杯子也是一样,会与原有的冠军杯比一比,比胜了,就留在茶席上当新的冠军杯,比输了,太差的扔到一边,有特点的,如青花瓷、铁釉结晶、柴烧等,留着当教材,一方面便于讲解这些陶瓷产品的不同,一方面说明陶瓷品项与喝茶效果没有一定关系,重要的还是在烧结的程度。

到现在,我已对我的冠军杯有点信心,相信不至于明后天就被淘汰,于是设法拥有一二十个,这样朋友来了才能接待他们喝茶,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也才有足够的杯子可应付两场品茗者使用。但这些杯子是否就能稳住冠军宝座?希望是,否则又要花钱买新的,希望不是,人总是那么不知足,期待有更好的,期待知道更好的杯子是怎样的呈现茶汤。

有位资深评茶工作者A君,两年前与我讨论“好杯子对茶汤好”的问题,他只轻描淡写地说:“那是心情、环境造成的差异。”实际倒茶给他比较,他喝了还是说:“差别不大。”当时他还补充了一句:“要有多次、多人的盲审报告才能说明问题。”所谓盲审即设法让受测者不知道喝的是哪个杯子的茶,如杯形一致,又让受测者带上手套。我说:“受测者的知味、知茶能力不够时,反而容易造成错误的结果。”但是他却说:“要懂与不懂茶、知与不知味的人一起受测才客观。”这点有如我们在谈论评茶要由评茶员还是消费者从事一样,有人认为茶是消费者要喝的,要由消费者来评。说到这里我就没再与他继续谈下去了。不懂茶、不知味的人怎能为呈现茶、味的杯子发言?

前几天我又与A君相逢了,他说现在他要求审评室的人要为他准备一个固定的评茶员用杯。好像已发现用不同杯子审不同时段的茶叶是不公平的。我加了一句话:“不只评不同批次的茶要用同一种质地的杯子才公平,喝一款茶用不到位的杯子,对这款茶也是不公平的”。A君问:“为什么?”我说:“这批茶会报怨,我是好茶,是你的杯子没那么好把我降级了。”

当天碰巧有制陶朋友B君送来了一只油滴天目杯,我就用这个杯子与茶席上的杯子一起倒茶来喝,喝过了,洗一洗,也请B君与A君用同样的二个杯子喝。A君说:“茶席上的杯子比较聚香聚味,新来的杯子比较涣散。”两年后,A君终于道出了两个杯子明显的差异。

(刊登201601《茶道》专栏)

蔡荣章茶

 

  (1478)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许玉莲

许玉莲茶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

许玉莲

任何茶艺比赛或茶艺考试事实上都不能代替长期锲而不舍的功夫,“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是一辈子需要锻炼与培养的一件事情,过分注重比赛和考试,把得奖与证书当作唯一目标,这意味这部分人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仅视為工具,这是现今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盲点,既是盲点,如不改善,迟早会出事的。

怎么说呢,如欲赢得比赛,参赛者必然必须满足那些游戏规则,不符合条件的早就被淘汰了。然而设定比赛章程的是一小群有关人士,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管理机构和茶商,对茶文化认识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与茶无关但坐在有话语权位置的人,会为了本身所代表的地方与利益发言,若是如此,比赛活动恐已变成是一些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手段、商家的一些广宣手法。

茶艺比赛的规则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让“泡茶、奉茶、喝茶”(统称茶道)往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去思考才是,而不是综合相关人士“个人感受”整理出来的综合性资料。像有些比赛活动的规则如:什么茶要用什么泡茶器、需穿淡雅泡茶服装、站立时双手要摸着腹部、奉茶时要半蹲,请喝茶时要伸掌等等,都属于主观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性的真理,作为比赛规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倘若比赛过程中泡茶者只一味要达到目的,找不出能够提高个人价值感的技能在哪里,那么这种比赛只会催生一批批被捆绑在框架里的盲从者而已,在在扼杀茶文化文明的推进。像一些茶艺比赛规定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评分标准“讲解需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气婉转、有艺术表达力”。这岂不误导大家以为茶道就是要靠嘴巴把它说得天花乱坠才显得高明,“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倒是无人管。

经常参加茶艺比赛的人约分两路,以茶事工作为职业的,以及学校的茶文化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人,严格来说他们将会变成下个世代茶界的新主人,倘若为了比赛得奖,每一年一度或数度就不得不去迁就主办方所圈定的范围来做,如果参与的茶公司和茶学校不再教他们学习观察的能力、独立思考茶道是什么,那结果就是未来的茶人们都只能一窝蜂去抢大家都会做的工作、做市场流行之事,茶道想要深度发展也就无路可寻了。

当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坊间茶艺活动也越来越多,无论正规校园或私塾的茶文化课程更是到处都有,看似进步了,但为何大家却让坊间茶艺比赛或考试的游戏规则凌驾于茶道本质、凌驾于部分在校从事教育的茶道工作者?学校为了要得到奖项的荣誉,甚至牺牲向来秉持的茶道观念,让学生们都去练习考试或比赛规定的泡茶方式,长此下去,真叫人担忧茶道还剩下什么。这得归因于大家对自己、对茶道没有信心,想要通过一场比赛或考试来获得虚无縹緲的认同。

要想真正学好茶道的人,先把每一壶茶泡好喝懂再说,别忙着去比赛或考试,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和感情,才能累积养分。即使是身不由己,非得参加那样的比赛或考试,也要认清楚那只是一时的,应抱持一种见识无妨的心态去参加。理想的状况是主办方提供可启发思考能力的比赛或考试方法,让大家不知不觉开窍与进步。

(20160417中国茶道杂志刊登)

 

  (1221)

茶道生活的价值不可被钱困住-许玉莲

许玉莲茶道

茶道生活的价值不可被钱困住

许玉莲

受邀到一文化会所与五十位事业有成的成年男女讲茶道课,提早将两张茶席摆置好预备等一下做泡茶演示,不久学员陆续抵达,报到手续完成后他们即闹哄哄围着茶席,有叫泡茶师让出泡茶座位的、不问自取抓茶壶的、提起盖碗放到嘴唇边作饮茶状的,然后大家就举着手机忙拍照。泡茶师轻声阻止学员碰触茶器,得到的回应是“我给了钱,为何不能碰”,这倒提醒我们有关“钱”的角色在茶道生活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失焦,被“钱”锁住,以钱来衡量茶道的价值,忽视茶道中的内涵。今天若不讨论钱这课题,说明茶道应如何“活出”它的价值而不该被钱左右,再过个一、两年也就迟了,大众将被误导得翻不了身。 “我给了钱,为何不能碰”这个问题,是的,我们要说,缴了学费就是要教你别乱碰茶具。茶席是泡茶师为茶道演示备用的茶器物,彷如书法家的纸、笔、墨,音乐家的乐器,学生或品茗者不得随便率性去碰触,这是对人对物最起码的尊重,茶器属于泡茶师的,如欲把玩、欣赏或借用,毫无疑问应先征求拥有者的同意,获得同意后,泡茶师有时还会与你约定把玩的规则,因他天天抚摸在手上的茶具,爱它了解它才知道应怎么对待它,你也必得遵照才是。对于泡茶师来说器物不再只是一件器物,它是朝夕相对的朋友,甚或泡茶师供奉一些老器恭恭敬敬的如长辈,岂容你乱摸。再来是器物的安全问题,假设一下子拿不稳摔破了,这将造成很多纠纷,谁来做赔偿呢?茶器摔破了没人认账是天天发生的事,伤透了我们泡茶师的心。泡茶师这方面认为,无论此物价格多少,都是他长年累月捧于掌心的宝物,你赔多少钱都不足以安慰他,赔偿者往往还认为没必要补偿。茶具不让你碰的另一原因是卫生问题,茶席上的茶具原本都处理干净预备等下泡茶喝茶用的,你碰过了就不那么卫生了所以不许你碰。

上述学生以为“我给了钱,茶道规矩由我定”,另有一些学生觉得“我没钱,我不要根据茶道的方法做”。常用的理由是:我向来以简朴為美德,喝茶何必搞那么多东西。比如专门收放茶叶的罐子、赏茶的茶荷一概排斥,找一个材质较好的壶来泡茶也反对,找一些优良茶叶来泡饮也属浪费钱,这类学生懒惰成性、想也不想就拒绝自己不懂和不熟悉的事物。其实一个罐子不必花多少钱,茶叶容易受潮走味,故密封的罐子起防潮作用,装茶可保护茶质,泡茶者用对罐子则对得起茶叶则心安理得,加上如若罐子很有质感,泡茶者则感受到美,讲究茶具是生活的精致,精致比粗糙好,简朴加上精致加上审美才有意义,茶道生活便慢慢产生一种满足与快乐的社会价值。

还有学生认为“不就是一杯茶,有这麼严重吗”,当泡茶师全神贯注在茶道演示中,对茶叶份量与水温的要求是如此凝重时,对浸泡时间是那么郑重其事的分秒必争时,有些学生就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嘲弄泡茶师“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即浪费钱”。只用钱来衡量茶道价值是不对的,喝茶是需要一些方式、知识与时间的艺术展现,从制茶法、收茶方式、泡茶技艺、所需时间的运用等,都能让茶、茶道有最美好的内涵呈献,若茶道中的艺术没有机会被展现、唤起,才是浪费。一杯茶不讲究,等于对生命的糟蹋,何等的代价。

(刊登福建《茶道》杂志。完稿2016-03-17)

 

  (1315)

测温秤茶与计时–蔡荣章–20161030

测温秤茶与计时

蔡荣章专栏20161030

什么种类的茶,如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什么茶况的茶,如破碎多的茶、老叶多的茶、苦味重的茶,泡茶的时候都要先决定泡茶用水的温度。所以练习泡茶时要先学水温的判断,用温度计帮忙观察这一壶水在不同温度时的冒汽状况。为什么不直接在煮水器上安装个温度计?现在有些煮水器确是装上了温度计。但一直依赖温度计,要多少温度的水,等到温度计的指标到了就提起水壶来冲水,不是扰乱了赏水汽听松涛的乐趣?泡茶的水温差个一两度影响不大,只要曾经用温度计校正过自己的视觉判断,就足够应付泡茶的需要。

在茶壶、盖碗等浸泡器内放多少茶叶,就直接影响容器内的茶水比例,这是决定浸泡时间最重要的因素。置茶量的判断有人备只小电子秤,然后形成这把壶、这种茶的置茶量标准。但是茶况随时在变,即使同样的一罐茶,细碎的程度、茶叶的老嫩、紧压茶剥离的程度都可能有所不同,不是同样的重量就可以使用相同的浸泡时间。而且经常遭遇到不同大小、材质的泡茶器,所以还是以容器内的茶水比例作为置茶量的标准为宜,如这样子的茶况,放1/4壶茶叶,五道茶汤的第一道到第五道是形成怎样的浸泡时间曲线。

除了水温、置茶量大大地影响了浸泡时间,前面一道茶汤倒干的程度、前面一道茶汤的浓度、这一道与前一道茶间隔时间的长短等也会影响浸泡的时间。还有茶叶品质、茶叶 “水可溶物”溶解的速度都需要临场判断,然后迅速做出浸泡时间的决定。水可溶物溶解速度与茶叶的完整度、叶型的大小、茶青成熟度、外形紧结度、发酵程度、揉捻程度、陈化程度等有关,都需要在冲泡前仔细判断。

水温主要以茶叶种类来决定(如绿茶低温,红茶高温)、茶量主要以泡几道来决定(如泡一二道,茶叶放少少即可,泡五六道,茶叶就要放多多),最后综合水温、茶量、茶况,以浸泡时间来统筹茶汤的浓度与风格。

如果泡的是小壶茶,通常都要冲泡五六道,也就是使用茶多水少的方式泡茶,前面几道的浸泡时间是论分论秒的,差个2秒、3秒,茶汤的品质就有很大的差异,后面几道的浸泡时间又往往是3分、5分,心算计时又容易有很大的误差。所以最好使用计时器,也就是水温、茶量用目测,浸泡时间用计时器。

计时器要用向前计数者,不要使用倒数计时的,因为每次要设定时间不只不方便而且不实际。计完时,归零时不要有铃声。泡茶时不是盯着计时器,而是心算计时(如数息),泡茶与品茗的人陪着茶叶在壶内浸泡,到了差不多的时候才核对一下计时器。

蔡荣章茶

  (1284)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小壶茶法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小壶茶法

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第3期面授课程于2016年8月24-31日在余姚举行8天,蔡荣章教授受邀讲授28日下午的小壶茶法理论讲解与晚上的小壶茶法分组练习。

下午的小壶茶法理论讲解,蔡教授就茶法与茶会类型、小壶茶法24则、小壶茶法练习、车轮式泡茶练习法、泡好一壶茶的重要、泡茶原则、泡茶师检定考试分别做了讲述。晚上的小壶茶法分组练习是在小壶茶法24则的基础上,以详细的分解动作逐一实施,蔡教授准备了小壶茶法练习32为讲义,先请许玉莲教授示范,接着四人一组,蔡教授一个口令,学员一个动作地练习。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2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e8%94%a1%e8%8d%a3%e7%ab%a0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2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3

  (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