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现代茶思想

技术与艺术构成的茶道/文/蔡荣章/20161103

蔡荣章现代茶道

技术与艺术构成的茶道/文/蔡荣章/20161103

茶道是由技术与艺术打造成的一部车子,技术是底盘驱动部分,没它走不了,艺术是乘坐的部分,没它不能当交通工具。这两者是车子的一体两面,无法分开。

前面这段话的目的是在说“茶艺”与“茶道”,为什么不直接说茶艺与茶道是一部车子的两个部分?因为茶艺与茶道的解释有分歧,不能说茶艺是底盘驱动部分,茶道是乘坐的部分。有人就字面还说:“形而上者是道,形而下者是艺”、又说“不轻言道”,这种界定不是最初使用“茶艺”人的本意。还有人说:因为已经有人用了茶道,所以我们改用茶艺、因为“道”太深奥我们不要用,这也不是最初使用“茶艺”人的本意。1980年代初期,当时只是为卖茶、卖茶具、卖品茗空间取个店面的名字,若称作某某茶道中心或某某茶道馆不是让要买茶叶茶具与喝茶的人裹足不前,所以用了茶艺。当时还来不及为泡茶、奉茶、品茶这样的艺术取个什么名称呢。

后来泡茶喝茶的风气起来了,而且愈来愈讲究,于是考虑起是用茶艺还是茶道、还是茶文化?茶文化范围太大,所以只能缩小在茶艺或茶道。除了刚才说到的就字面意义解读艺与道的差别外,还延伸出内涵的不同,有人说茶艺是泡茶及其他艺术(如配乐、插花、焚香、吟唱—-)的共同呈现、有人说茶道是从泡茶喝茶晋升到修身养性与处事态度的学科。不只从字面上已无法让人释怀地使用茶艺或茶道,即使从内涵上,若说成茶艺是茶加上艺、茶道是茶加上道,更是忽略了泡茶、奉茶、品茶这项艺术的本质。

泡茶喝茶这项艺术是开头所说的那部车子,被它应用的其他艺术(如配乐、插花、焚香、吟唱—-)是另外一些车子,被它们要求达到的修行功能(如禅定、和谐、大同—-)是这些车子行走的车道。车道是各种车子(如茶道、音乐、舞蹈、美学、宗教—-)都可以行走的,不能把修行功能、其他艺术项目都列入“茶”这部车子里面。为了把泡茶喝茶这项艺术与其他艺术项目,及这些艺术带来的修行功能分开(艺术是各有所专,如音乐是以声音呈现艺术、舞蹈是以肢体呈现艺术、文学是以文字呈现艺术—-,功能性则是相互融通的),才用车子代表艺术,用道路代表功能。

任何艺术项目,包括泡茶喝茶,都是由技术与艺术组合而成,没有精湛的技术无法呈现属于艺术的作品,没有艺术,技术只能呈现没有审美与思想内涵的躯体。那茶艺的艺在哪里?在茶的本身,在泡茶、奉茶、品茶之间,是以泡茶、奉茶、品茶为桥梁所呈现的艺术;那茶道的道在哪里?在泡茶、奉茶、品茶所形成的艺术之中,“道”自然可以使出它的法力,使人变得精致而可爱。

与音乐、绘画同是艺术项目的泡茶喝茶要怎样称呼呢?创个新名词不容易,现有的称呼中以“茶道”最为适合,就是以“茶道”代表泡茶喝茶所呈现的艺术,也就是代表开头所说的那部车子。茶文化除了茶道之外,还有上游的茶树种植、茶叶制造、中游的茶叶行销,茶道是下游的品饮。茶道可以是简单的饮用,也可以是精致的品赏,但都可以说是泡茶喝茶的艺术。有了上述对茶艺、茶道的认识,当说到泡茶喝茶的艺术时若是用了茶艺这词儿,应把它当作是茶道的同意词,不能以为它另有所指的在说些有形的部分,否则又回到错误的老路,茶艺茶道又分庭抗礼了。

20161103中国《茶道》杂志专栏

蔡荣章

 

 

 

  (1247)

纯茶道的觉醒–许玉莲

 

纯茶道的觉醒

许玉莲

要说纯茶道,因为茶道变质了,茶人也渐失散了。茶道原来指泡茶、奉茶、喝茶这一桩事,泡着、喝着、天天把玩着,于是磨出许多平常不怎么上心的事情,与茶有直接关系的水、器、环境、时间、手法,或是从坐的方式到吃饭的方式,无论它们是多么微小,或有人觉得无关重要,但泡茶人为了能更好地泡茶,会重新评估这些器物和行为,必要时调整、归纳它们,使到它们能够为茶服务。如:我们如何提起一支有二公升那么重的煮水壶?所以我们知道坐时下盘要稳,上身才能活动自如;下盘欲稳定则双脚要平踏地面、双肩放松;提煮水壶要方便使力,则需握住提梁后端、手肘垂下不可高于肩;要手肘能够安然垂下,桌面和椅面的距离需缩短,不能用平常吃饭的桌子,一般餐桌高约三十一英寸,泡茶桌只需二十七、八英寸,提起煮水壶刚好落在泡茶者胸前、壶的位置。桌椅调整了,人的动作会随之产生新规范,其他种种也会配合进来,于是为了可以安全使力提煮水壶,它背后藏有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泡茶喝茶的真实经验,此些个定位牵一发动全身,充满了茶道张力。

但现今大家习惯都改了,这是一个你要什么知识与照片都可从网路截取的时代,大家泡茶、喝茶不再从自身出发,他们从网络获得具体数字、描述和照片后就依样画葫芦模仿,煮水,觉得要用银壶、喝普洱,非要单株纯料,连买个茶杯、穿何服装都有清单,大家不再自己观察、琢磨事情,只依赖那些清单例行公事一番。商家看到机会,把照片资料贴网路当营销手段,如它说用老旧纯锡杯托好,第二天这些杯托就供不应求了,它说喝岩茶就要喝“马肉”,人人就迫不及待摆个茶席献宝;营销是没错,可带动经济和文化发展,令人奇怪的是为何大多数泡茶、喝茶者会对这些资讯趋之若鹜,乖乖听话全单照做?是否意味着大家希望赶紧得到认同、以便赢来羡慕的眼光?殊不知“茶道之事”自己要分辨得出来,而不是花很多钱就能买回来的。这对正在做茶道研究的人来说是一记警钟,即所谓的“茶道应怎么做”,由经济挂帅的商家主导,它们的资料单一而粗糙,茶道研究者是否反省如何平衡此局面。

网路的流行,是纯茶道萎缩的开始,因为大家为了照片效果好看,在茶席加入许多与茶无相关的外在事物如:复古服装、古董木头、禅意风景等;也为泡茶、喝茶加入许多情节如:谈情说爱、清歌妙舞、忠孝節義;光是有这种表面视觉的敘述而忘记茶道必须从茶汤、喝茶里找出真理,更误导大众以为茶道只是人们虚情假意的在上演一出戏,如此下去纯茶道早晚会被牺牲掉亦不可知。人们总是爱茶道爱不够,总是嫌它太单薄对它没信心,更甚是一说到喝茶总有点心虚认为它只不过是口腹之欲的肤浅事,以致现今茶道路上只剩下商业包装的表演与复古。

如何从“泡茶、奉茶、喝茶” 直接变成“茶道”,泡茶的人需要不断改善自己与四周的沟通能力,要有能力将嗅到、尝到、看到、摸到、听到的东西加以分析和连接,应用在茶上,如此,泡茶除了是感官体验外,也可从这些感官体验提炼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整个过程,“知识”容易得到而“感觉”很难,要把玩的是“细节”而不是“情节”。

(刊登20160511茶道杂志)

许玉莲会长许玉莲

 

  (1760)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许玉莲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

许玉莲 

任何茶艺比赛或茶艺考试事实上都不能代替长期锲而不舍的功夫,“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是一辈子需要锻炼与培养的一件事情,过分注重比赛和考试,把得奖与证书当作唯一目标,这意味这部分人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仅视為工具,这是现今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盲点,既是盲点,如不改善,迟早会出事的。

怎么说呢,如欲赢得比赛,参赛者必然必须满足那些游戏规则,不符合条件的早就被淘汰了。然而设定比赛章程的是一小群有关人士,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管理机构和茶商,对茶文化认识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与茶无关但坐在有话语权位置的人,会为了本身所代表的地方与利益发言,若是如此,比赛活动恐已变成是一些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手段、商家的一些广宣手法。

茶艺比赛的规则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让“泡茶、奉茶、喝茶”(统称茶道)往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去思考才是,而不是综合相关人士“个人感受”整理出来的综合性资料。像有些比赛活动的规则如:什么茶要用什么泡茶器、需穿淡雅泡茶服装、站立时双手要摸着腹部、奉茶时要半蹲,请喝茶时要伸掌等等,都属于主观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性的真理,作为比赛规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倘若比赛过程中泡茶者只一味要达到目的,找不出能够提高个人价值感的技能在哪里,那么这种比赛只会催生一批批被捆绑在框架里的盲从者而已,在在扼杀茶文化文明的推进。像一些茶艺比赛规定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评分标准“讲解需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气婉转、有艺术表达力”。这岂不误导大家以为茶道就是要靠嘴巴把它说得天花乱坠才显得高明,“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倒是无人管。

经常参加茶艺比赛的人约分两路,以茶事工作为职业的,以及学校的茶文化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人,严格来说他们将会变成下个世代茶界的新主人,倘若为了比赛得奖,每一年一度或数度就不得不去迁就主办方所圈定的范围来做,如果参与的茶公司和茶学校不再教他们学习观察的能力、独立思考茶道是什么,那结果就是未来的茶人们都只能一窝蜂去抢大家都会做的工作、做市场流行之事,茶道想要深度发展也就无路可寻了。

当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坊间茶艺活动也越来越多,无论正规校园或私塾的茶文化课程更是到处都有,看似进步了,但为何大家却让坊间茶艺比赛或考试的游戏规则凌驾于茶道本质、凌驾于部分在校从事教育的茶道工作者?学校为了要得到奖项的荣誉,甚至牺牲向来秉持的茶道观念,让学生们都去练习考试或比赛规定的泡茶方式,长此下去,真叫人担忧茶道还剩下什么。这得归因于大家对自己、对茶道没有信心,想要通过一场比赛或考试来获得虚无縹緲的认同。

要想真正学好茶道的人,先把每一壶茶泡好喝懂再说,别忙着去比赛或考试,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和感情,才能累积养分。即使是身不由己,非得参加那样的比赛或考试,也要认清楚那只是一时的,应抱持一种见识无妨的心态去参加。理想的状况是主办方提供可启发思考能力的比赛或考试方法,让大家不知不觉开窍与进步。

(刊登茶道杂志,20160417)

许玉莲茶

 

  (1324)

说泡茶时第一道不要倒掉-蔡荣章

蔡荣章茶说泡茶时第一道不要倒掉

蔡荣章

从1978年在台湾进入茶艺界,不论是看别人泡茶还是书本上得到的资讯,泡茶时都是将第一道茶汤倒掉。当时台湾坊间普遍喝焙火的乌龙茶,谈到为什么将第一道倒掉,大家几乎不假思索地说是洗茶,而且好像内行人才知道这样做似的。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不外乎是茶叶不卫生、有农药残留,对茶叶比较有感情的人会说:让茶叶舒展一下,等一下饮用的第一道容易出味。当时有些人已体悟第一道倒掉对茶叶卫生与农残没有什么实质帮助、第一道的茶叶舒展也可以从减少置茶量与增加浸泡时间来解决,而且发觉这样将第一道茶汤倒掉对把泡茶喝茶称为“茶艺”或“茶道”是相违背的,因为在茶艺或茶道的呈现上不应该还做着清洁工作,即使是为了茶叶的舒展,也没道理采取这种方式,徒让茶叶损失部分香气与滋味。

1980年后茶界已不再那么大声地说是“洗茶”了,改用“温润泡”,有人还转唤成“醒茶”。但是温润泡或是醒茶都不是将往后的几道茶泡得更好的方法,说到最后还是容易把话题转到卫生上来。不管怎么说,第一道茶汤倒掉总不利泡茶喝茶登上大雅之堂。

虽然1980年代起茶道(或说是茶艺)界的人已不再说“洗茶”,但喝茶的人对卫生与农残的问题还是耿耿于怀。大家明白卫生与农残是食品管理的问题,不卫生与农残超标的茶不应该在市场上流通,不应该要泡茶的人在泡茶席上解决;也明白现在用在茶树上的农药几乎都是非水溶性者,即使有超标的残留也泡不到茶汤里面。但是大家为求似是而非的安心,还是倒掉了第一道的茶汤,还说是老一辈的人都这么做的。这是误导第一道茶汤继续倒掉的根本原因。

21世纪后,随着茶文化的进展,第一道不倒掉的人确是增多了,尤其是对茶道有信念的人为了保护茶道艺术的尊严、制茶界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都起了带头作用,但是喝乌龙茶、渥堆茶、老茶的人,不倒掉的人一直难能超过1/3。2010年后,愈来愈多人拿红茶与绿茶作为例子说明第一道不要倒掉(英国系统的红茶与东亚的绿茶都不倒);喝老茶的人原本只固执于久陈的灰尘问题,现在也发觉年代愈久,第一道倒掉的损失愈大,因为陈放愈久,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愈快,将第一道倒掉,存放十年二十年的功夫都被倒掉一半了。但是制茶不卫生的印象不断进入喝茶人的脑里、农残超标的报道经常在媒体上出现,有能力禁止进口的地区就将这些茶挡架在外,无能力躲避的地区只好苟且在喝前倒掉一次。卫生与农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喝茶的人。

当第一道倒掉的地区以红茶与绿茶不倒掉为例主张不要倒掉的同时,红茶、绿茶区的人在看了喝乌龙茶、渥堆茶、老茶的人将第一道倒掉,还说出了温润泡与醒茶的误导性“大道理”,许多人反而起来效法,以为乌龙茶、渥堆茶、老茶要这样做才是品茗的正道。这又加重了第一道倒掉的现象,还以讹传讹到许多新兴喝茶区,再不纠正,严重影响喝茶文明的进展。

2010年代起,熟火乌龙与老茶紧跟渥堆普洱之后大行其道,有人提出第一道倒掉的新理由:认为焙过火的熟火乌龙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降低烘焙的燥气;老茶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除掉陈味与灰尘;渥堆茶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除掉渥堆味。事实上这些燥气、陈味与灰尘、渥堆味都属于制造不完善造成的问题,如同卫生与农残一样。焙火后要存放一段时间,等火味消退后才可以拿来饮用,而且不宜焙到太重的八九分火;老茶若存放得法是不会有陈味进入茶汤的(闻茶干会有一些),若为求快速转变而以较高的温度与湿度陈化,要做好解块、摊晾等退仓手续才可放进壶内冲泡,否则陈味会一直进入茶汤,存放时要做好防尘措施,如用棉纸或布袋包装而非裸露;渥堆渥得太厉害(不宜)是会有渥堆味的,要倒掉好几次才能降低渥堆味,结果剩下的就只是喝茶叶木质部的味道了。要广为传播这些知识,扼止第一道倒掉的再度蔓衍。

就当今的食品卫生标准而言,要大家为了卫生得在冲泡之前冲一次倒掉,对茶叶、对茶产业是种侮辱;对把泡茶、奉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来呈现、来享用的人也情何以堪?喝茶的人要有第一道不倒掉的信念,并坚持要求,否则生产、销售单位会认为反正喝的时候会倒掉一次的,而放松了对卫生与农残上的要求。将泡茶喝茶视为茶道艺术的人更应该要有第一道不倒掉的信念,因为那是我们对“茶汤作品”尊敬、欣赏的基础。

(茶道思想专栏20160619)

 

  (1281)

2017第十六屆國際無我茶會邀請函 -現代茶思想網啓

2017第十六屆國際無我茶會邀請函 (第一輪通知)

由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泡茶師聯會、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陸羽茶藝中心等聯合主辦的第十六屆國際無我茶會,將於2017年10月24日~10月29日在台灣舉行,會期6天。

无我茶会

%e8%94%a1%e8%8d%a3%e7%ab%a0%e6%97%a0%e6%88%91%e8%8c%b6%e4%bc%9a1

第14届国际无我茶会

一、行程略表:

    第一天(10月24日)

報到

    第二天(10月25日)

早上  臺北無我茶會

    下午  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

  晚上  歡迎晚宴

    第三天(10月26日)

早上  茶道觀摩

    下午  臺北→台東

晚上  知本溫泉

    第四天(10月27日)

早上  台東無我茶會

    下午  參觀鹿野觀光茶園

晚上  台東→高雄

    第五天(10月28日)

早上  參觀佛光山

    下午  高雄無我茶會

  晚上  歡送晚宴

    第六天(10月29日)

賦歸

二、論文集徵稿:

1. 有關茶會的學術性論文。以茶聚會的活動,其歷史、形式、舉辦法、意義等,不限於無我茶會。

2. 2000-5000字,附300字以內的作者簡介。

3.以贈書二冊代稿酬。

4. 主辦單位組織審稿委員會,入選者編入論文集。撰稿人不限是與會人。

5. 僅出版論文集,不舉辦論文發表與研討會。

6. 截稿日期 : 2017.09.30

三、問題諮詢:

    1. 下一輪邀請函將列出詳細之行程與所需費用,並提供報名表格,屆時請正式報名。

2. 有關問題詢問

李佩芳

電話:+886-939437862

電郵:peggy889@gmail.com

四、論文聯繫與收稿人:

廖亭朝

電話:+886-933205694

電郵: info@artshop.twmail.org

五、聯合主辦單位:

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

理事長(2017~):李佩芳

泡茶師聯會

會長(2017~):宋宣慧

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

總會會長(2016~):張富欽

陸羽茶藝中心

副總經理: 張桔詮

六、第一輪邀請:

    負責人: 李佩芳

日期 : 2017.01.07

(1947)

茶道生活的价值不可被钱困住-许玉莲

许玉莲茶道

茶道生活的价值不可被钱困住

许玉莲

受邀到一文化会所与五十位事业有成的成年男女讲茶道课,提早将两张茶席摆置好预备等一下做泡茶演示,不久学员陆续抵达,报到手续完成后他们即闹哄哄围着茶席,有叫泡茶师让出泡茶座位的、不问自取抓茶壶的、提起盖碗放到嘴唇边作饮茶状的,然后大家就举着手机忙拍照。泡茶师轻声阻止学员碰触茶器,得到的回应是“我给了钱,为何不能碰”,这倒提醒我们有关“钱”的角色在茶道生活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失焦,被“钱”锁住,以钱来衡量茶道的价值,忽视茶道中的内涵。今天若不讨论钱这课题,说明茶道应如何“活出”它的价值而不该被钱左右,再过个一、两年也就迟了,大众将被误导得翻不了身。 “我给了钱,为何不能碰”这个问题,是的,我们要说,缴了学费就是要教你别乱碰茶具。茶席是泡茶师为茶道演示备用的茶器物,彷如书法家的纸、笔、墨,音乐家的乐器,学生或品茗者不得随便率性去碰触,这是对人对物最起码的尊重,茶器属于泡茶师的,如欲把玩、欣赏或借用,毫无疑问应先征求拥有者的同意,获得同意后,泡茶师有时还会与你约定把玩的规则,因他天天抚摸在手上的茶具,爱它了解它才知道应怎么对待它,你也必得遵照才是。对于泡茶师来说器物不再只是一件器物,它是朝夕相对的朋友,甚或泡茶师供奉一些老器恭恭敬敬的如长辈,岂容你乱摸。再来是器物的安全问题,假设一下子拿不稳摔破了,这将造成很多纠纷,谁来做赔偿呢?茶器摔破了没人认账是天天发生的事,伤透了我们泡茶师的心。泡茶师这方面认为,无论此物价格多少,都是他长年累月捧于掌心的宝物,你赔多少钱都不足以安慰他,赔偿者往往还认为没必要补偿。茶具不让你碰的另一原因是卫生问题,茶席上的茶具原本都处理干净预备等下泡茶喝茶用的,你碰过了就不那么卫生了所以不许你碰。

上述学生以为“我给了钱,茶道规矩由我定”,另有一些学生觉得“我没钱,我不要根据茶道的方法做”。常用的理由是:我向来以简朴為美德,喝茶何必搞那么多东西。比如专门收放茶叶的罐子、赏茶的茶荷一概排斥,找一个材质较好的壶来泡茶也反对,找一些优良茶叶来泡饮也属浪费钱,这类学生懒惰成性、想也不想就拒绝自己不懂和不熟悉的事物。其实一个罐子不必花多少钱,茶叶容易受潮走味,故密封的罐子起防潮作用,装茶可保护茶质,泡茶者用对罐子则对得起茶叶则心安理得,加上如若罐子很有质感,泡茶者则感受到美,讲究茶具是生活的精致,精致比粗糙好,简朴加上精致加上审美才有意义,茶道生活便慢慢产生一种满足与快乐的社会价值。

还有学生认为“不就是一杯茶,有这麼严重吗”,当泡茶师全神贯注在茶道演示中,对茶叶份量与水温的要求是如此凝重时,对浸泡时间是那么郑重其事的分秒必争时,有些学生就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嘲弄泡茶师“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即浪费钱”。只用钱来衡量茶道价值是不对的,喝茶是需要一些方式、知识与时间的艺术展现,从制茶法、收茶方式、泡茶技艺、所需时间的运用等,都能让茶、茶道有最美好的内涵呈献,若茶道中的艺术没有机会被展现、唤起,才是浪费。一杯茶不讲究,等于对生命的糟蹋,何等的代价。

(刊登福建《茶道》杂志。完稿2016-03-17)

 

  (1315)

把茶汤泡好才是享用茶道的途径-蔡荣章-专栏20161122

蔡荣章

把茶汤泡好才是享用茶道的途径

蔡荣章

现代茶思想网专栏20161122

前一阵子赴韩国釜山海云台参加“2016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到建于海边山头的非非非堂喝茶观海,坐在其中的负暄堂,几位客人莫不为大玻璃窗外的壮阔海景赞叹。

“暄”是太阳的温暖,“负暄”即负日之暄,野人拟用以呈献帝王。非非非堂的主人谦虚地说:不好意思,真是野人献曝,其实这个山头到处走走,无处不是海天美景。

其实你到外面走走,不是被大树或荆棘挡住了视线就是视野掺入了马路的一角,富视觉美感与心领神会效果的据点不易获得。既然说是要欣赏海景,就要找处能看出美与境的地方,如果看到的只是有海,却是停车场压了一角、或映入了一座垃圾堆,观海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非非非堂有绝佳的观海地点,还提供了好茶好水,我们找了这样的地方是我们想要观海所必须下的工夫,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是要赏茶,那什么是我们必须下的工夫呢?

常听到人家说,我从小就喝茶长大,哪还要学泡茶喝茶?殊不知用心学习泡茶喝茶,才容易把茶泡好、把茶汤当作一件作品般地欣赏,好比“观海”要会找一处好地方一样。我们说“泡好茶”是茶道追求的途径,其意义就在此,茶都没泡好,就高谈阔论着茶道、口沫横飞地描述着茶道艺术,岂不是看着垃圾堆与停车场高叹海天之美。茶道之境、茶道艺术之美也要在泡得精致的茶汤中寻得,就像观海时的海、天、山一样,姑且说“天”不用挑(什么样的天都可造就美景),但“海”要挑,没有好的海,或加上好的山、好的海岸,是无法欣赏到高品质的海景的,没有好的茶汤无法享用到茶道之境、茶道艺术之美。

在非非非堂观海(它还有一道纸窗可以拉上,大概是纯喝茶时用的,免得被海迷惑而乱了茶道的手脚),想到了海、想到了茶,想到了:找个适当的地点是观海必下的功夫、把茶汤泡好是享用茶道必须的途径。

 

 

  (1320)

正式泡茶容易把茶泡好-蔡荣章

蔡荣章

正式泡茶容易把茶泡好

蔡荣章

正式泡茶就是当作在公开场合从事着茶道演示。平时我们就可以把茶泡好,何必等到公开演示的时候?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正式泡茶的心态,不容易将茶泡到圆满。因为总会不在乎一些细节,不只是衣服穿得不够正式,可能连指甲都修饰得不够整洁,茶量没有准确地抓拿,这些未全面的武装必然让茶汤不够精彩,茶道作品达不到巅峰的状态。

平常自己一个人泡茶,或是三五朋友茶叙,一点儿压力都没有,可全面发挥泡茶的功力。但一上台演示,就乱了手脚,不是忘了控制水温,就是扫翻了一个杯子。这个状况不是我们所要说的把泡茶喝茶当作一件艺术作品呈现,因为把泡茶喝茶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看待时,泡茶的过程、客人的招呼、茶汤的创作,是要全面照顾的,而且泡茶的过程、客人的招呼还支撑着茶汤的创作。泡茶过程不够纯熟、客人情绪掌握不当都会影响茶汤的精致程度。

水没有一定的处理程序、控温的设备没有操作熟练、茶壶茶盅茶杯的容量没有事先衡量妥当、赏茶置茶的茶荷大小没能与壶搭配、未知冲水时如何预防壶盖的掉落、一位客人直到第二道茶时才出现怎么办、一位客人将手机放在泡茶席上怎么处理、客人一直追问着茶的来路怎么应付,这些现象的出现在平时泡茶往往会被忽略,但在正式演示时就会造成极大的困扰,而且不论是否正式演示,都影响泡茶者自身茶道艺术的呈现,尤其是最后作品的“茶汤”。

正式演示不一定要在公众场所,也不一定要有观众或客人,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泡茶,即使没有客人也可以是正式的演示,也就是每个动作、每件茶汤应注意的事项都做到位。没有演示能力的人是无法呈现茶道艺术的。泡一杯茶喝喝与创作一件茶道艺术作品来享用不一样,将这两件事分开来看,我们不只发现茶文化的茶汤饮用与茶道艺术是并存的,还发现2015年的现在,茶道艺术被搁置一旁而少人耕耘。

从泡茶师跨进到茶道艺术家,每场泡茶都要变成是正式的演示。演示是“正式”地表现出来、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般的呈现,没有炫耀的意思,但有展现“作品”的意义。茶道艺术家的养成要建立这样的观念。

随兴、自然最好,教条的约束不好,泡茶喝茶本是轻松自在的一种生活行为,为何要变成那么僵化的茶道艺术?泡茶如果只停留在解渴饮料、保健饮品、社交媒介,茶的另外一片纯艺术领域“茶道艺术”就无从享用了。茶道艺术是将泡茶喝茶视为一种艺术项目来进行,这项艺术也要随兴与自然才好,谁要如临大敌般的过日子?但茶道艺术要从每次的“正式泡茶演示”做起,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变成了习惯,就达到了随兴与自然的状况。那时的茶道艺术、正式泡茶演示,在茶道艺术家心中都已化为乌有,但在外人的眼里,茶道艺术确是长在茶道艺术家的身上。

(刊登201509《茶道》)

 

  (1538)

谁来当茶道艺术家-许玉莲

许玉莲茶

谁来当茶道艺术家

许玉莲

茶道艺术家是做什么的?茶道艺术家是泡茶的,泡茶指泡茶、奉茶、喝茶的整个过程(以下同),最终作品是茶汤,泡茶之前、之后和进行中的「為何、什麼、何时、何地、何人、如何」各项与茶有关的内容都有解决或表现的方法。所有泡茶的人都可以称他为茶道艺术家吗?不是的,有些人偶尔泡茶一次,小圈子觉得很好,或有些人参加比赛得冠军,但是过了些时候请他再泡,换了场地换了茶,他们就慌张无法应付,这不算是有茶道艺术一技之长的人。茶道艺术家的泡茶功夫,不能只出色一次,像其他艺术种类,在抵达某种境界或内涵之前,他们需要勤练技术,技法越丰富越好,没有技法就没能表达情感。泡茶的人必须花时间苦练,不是为了表现什么创意、什么突破,而是让自己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不往下掉,常年累积下来才有力量,才会得到社会大众的赏识。怎么赏识呢,若茶道艺术家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愿意购票进场喝他泡的茶,若茶道艺术家在哪个品茗馆担任泡茶一职,大家要订他掌席的座位,像一位音乐家举行音乐会大家买票去音乐厅听他的音乐这样子。茶道艺术家是通过茶汤作品来呈献内涵,故此茶汤需有人喝,喝了才有评价,获得认同的作品才可流传。这里特别强调作品要有人买,品茗者认同了才能获得证实,否则只嘴巴空讲是不行的。若有人认为自己很会泡茶,天天在家里自泡自赏,但从不在公共场合泡茶,没人喝过他泡的茶,大众无从得知他茶汤作品的内涵,他只能算是茶道爱好者。若茶史研究者、茶学专家、茶道教育家或茶文化作家很喜欢茶文化爱喝茶,但没有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经历,那么他们就不能兼任或称为茶道艺术家。茶道艺术家不是通过学校、职业考试获得的认证,像音乐系毕业的,毕业就毕业了,谁会马上称他为音乐家。也不是说谁在茶界的年资最长谁就应该获得,茶道艺术家是资格的称呼,像写作、绘画的工作者,专业作品达到优秀水准后大众会以作家画家称之。初阶的茶道艺术工作者我们会称之泡茶师,当他们的泡茶演示时数、举行茶汤欣赏会场数、品茗者人数达到一定累积,茶道作品也能表现出某种意义与价值,才能称为茶道艺术家,没有年资、年龄或性别之限制。有些人觉得茶道艺术家这个称谓太沉重,谁也担当不起,尤其认为年轻茶道工作者被称为艺术家很具争议。我们却要说当今茶界的称谓才混淆呢,并没能把真正工作内容说清楚,如什么大师、什么茶王、什么茶神都是虚妄、浮夸的,把有兴趣学茶道的人误导了。还有,如果一位年轻人就有能力当艺术家, 为何不能让他当呢?茶道艺术家是一条可以有依据,渐渐上道的路,茶道艺术家的前身是泡茶师,泡茶师的前身是泡茶者,这样的称谓无论哪个年代哪个阶段加入茶界工作的都适合用,它不是只给一小撮人占用的名称。茶道艺术家可以另外有别的专业称号吗?比如他是歌唱家,但泡茶很有天分,于是就成了业余茶道艺术家。我们要说这样也太轻视茶道了,一位画家或音乐家只做好绘画或音乐这件事情,就花一生了。茶道艺术家怎么可能是这个家又是那个家?茶道艺术家要确定:你将花一生的时间来练习泡茶。

(完稿《茶道杂志》专栏2015-12-14)

 

  (1189)

蔡荣章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讲授无我茶会

蔡荣章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讲授无我茶会

中国茶叶学会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书画院举行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第3期面授课程,2016年8月30日上午的无我茶会之举办、晚上的无我茶会实训邀请蔡荣章教授前往授课。

在无我茶会之举办的课程上,蔡荣章就无我茶会的基本形式、抽签决定座位、依同一方向奉茶、自备茶具.茶叶.泡茶用水、事先约定泡茶杯数.道数.奉茶方法.并排定会程、没有司仪、席间不语、无我茶会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场地问题、场地的准备、夜晚无我茶会的场地需要多亮的公共照明、向心坐与背心坐、解说员与演出者的位置、无我茶会的基本道具等问题提出讲述,并请许玉莲教授做示范

在无我茶会实训的课程上,于书画院的水周阁举办了夜晚无我茶会。

蔡荣章做无我茶会基本道具的解说:

%e6%97%a0%e6%88%91%e8%8c%b6%e4%bc%9a2

蔡荣章讲解,许玉莲做无我茶会的示范:

%e8%94%a1%e8%8d%a3%e7%ab%a0%e6%97%a0%e6%88%91%e8%8c%b6%e4%bc%9a

水周阁夜晚无我茶会:

%e8%94%a1%e8%8d%a3%e7%ab%a0%e6%97%a0%e6%88%91%e8%8c%b6%e4%bc%9a1

 

  (1639)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现代茶思想课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现代茶思想课

中国茶叶学会邀请蔡荣章教授于2016.08.29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书画院为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上午半天的“现代茶思想”。

蔡教授就茶文化与茶学的范畴、茶道应学习与可不学习的课目、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构成的茶道体系、泡茶基本元素与外来元素、什么是茶道艺术的特有元素、茶道艺术由何构成、茶艺不是茶加艺. 茶道不是茶加道、茶道课程的规划、艺术的创新是要新在哪里、茶道艺术在市场上的应用、茶文化复兴五进程等课题向培训班学员逐一讲述。

%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a

%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2

  (1360)

蔡荣章与许玉莲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赴余姚授茶文化专业的课

蔡荣章与许玉莲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赴余姚授茶文化专业的课

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第3期面授课程于2016年8月24-31日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书画院举行8天,其中28-30三天邀请蔡荣章与许玉莲两位教授授课。

蔡教授讲述28日上午的泡茶原理、下午的小壶茶法、晚上的小壶茶法分组练习。

29日上午的现代茶思想。

30日上午的无我茶会、晚上的无我茶会实训。

许教授讲述29日下午的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晚上的茶汤作品欣赏会实训。

30日下午的老茶冲泡与欣赏。

蔡荣章与许玉莲讲授的课程是本次面授课程有关茶文化专业的部分,其他课程如茶艺创作、培训技巧、雅集茶会、笛箫名曲欣赏、音乐创作(谱曲)、色彩学基础、茶贴练习、茶事艺文、茶画欣赏。

泡茶原理课: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4

现代茶思想:

%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1%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2

无我茶会课:

%e6%97%a0%e6%88%91%e8%8c%b6%e4%bc%9a2

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课、示范与模拟。

%e8%8c%b6%e6%b1%a4%e4%bd%9c%e5%93%81%e6%ac%a3%e8%b5%8f%e4%bc%9a

%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8%8c%b6%e6%b1%a4%e4%bd%9c%e5%93%81%e6%ac%a3%e8%b5%8f%e4%bc%9a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a

  (1565)

蔡榮章、許玉蓮《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簽書講座會

蔡榮章、許玉蓮在中國蘇州誠品書店2016-08-31舉行《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簽書講座會

中國蘇州誠品書店2016-08-31舉行《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簽書講座會,蔡榮章先生與許玉蓮女士在誠品書店COOKING STUDIO與讀者會面交流。活動工作人員有蘇州誠品的郎正中、謝鎔鮮、徐星星、陳瑛,北京時代出版社王水,上海時代出版社的葛晶。

1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L1200002

1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

2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 2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蔡荣章许玉莲茶道艺术家 3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

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簽書講座會

合照2

 

  (1351)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 文/蔡荣章/2014.12.10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 /蔡荣章/2014.12.10

1981年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蔡荣章推出小壶茶法、1999年推出车轮式泡茶练习法、2005年提出纯茶道理念, 200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茶道入门—泡茶篇》、2008年出版了《茶道入门—识茶篇》,这些都奠定了茶道作为一件艺术项目来呈现的基础。2011年起蔡荣章与马来西亚的许玉莲展开了“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系列写作与茶会举办,更落实了纯茶道的理念与茶道艺术的呈现。

2014年春,蔡荣章与许玉莲将纯茶道(The Quintessential Way of Tea)整理了一个演示的范本,旨在通过其茶道程序来展现它的茶道内涵。现将演示的内容分析如下:

  1. 三次穿越舞台的举牌:第一趟的「纯茶道」是告诉大家演示的题目,第二趟的「背景:无」是说无需背景,背景太乱时也只要单纯的遮挡。这时一块灰色的背景布由二位工作人员撑着拉在泡茶席的后面。第三趟的「空间:寂然」是表示品茗空间一片寂静,只待茶、人、器的活动。
  2. 泡茶席上只见茶具:只有茶具,别无他物,不要别的事物干扰茶的表现。茶壶、茶杯使用了较大的款式。
  3. 客人先入座: 等待茶道艺术家上台创作茶汤作品给他们欣赏。
  4. 起立迎接茶道艺术家:高兴茶道艺术家来了。
  5. 茶道艺术家起身加水:使用已选定的泡茶用水。
  6. 茶叶已安稳地置于茶罐内:茶道艺术家特别收藏的茶,并已完成冲泡前必要的处理。
  7. 拨茶入荷:小心地,不是用倾倒的。
  8. 用纸张作茶荷:大壶配大荷,使用了较大的纸张。
  9. 茶道艺术家识茶:看清茶况,以便决定茶量、水温、浸泡时间等等。
  10. 品茗者赏茶:让品茗者欣赏茶干,等一下还欣赏茶香、茶味、叶底。
  11. 茶道艺术家陪品茗者赏茶:茶道艺术家的目光陪伴着品茗者。
  12.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茶道艺术家判断水温是否已适合泡这道茶。
  13. 将电源关掉:水温够了,将电源关掉。若水温不够,继续让它加温。
  14. 置茶:将备茶时已拿捏好的茶量拨之入壶。没有温壶,因为水温已是足够。
  15. 冲泡第一道茶:刚才判断水温已经足够,否则必须继续加温,待温度足够后才关掉电源再行冲茶。
  16. 计时:按下计时器,心中已打定好浸泡的时间。
  17. 茶道艺术家陪茶在壶内:心随茶进入壶内,品茗者亦同。
  18. 关注着浸泡时间:在心中数息,不是盯着计时器看。
  19. 核对计时器:预计已快到所需的浸泡时间,核对一下计时器。
  20. 倒出茶汤:茶壶缓缓倾斜,避免茶渣冲上壶口与壶盖。倒至足干,免得余汤影响下一道浓度的掌控。
  21. 分茶入杯:分茶之前没有烫杯,因为今天奉茶距离很近,不必担心降温太快。
  22. 端奉茶盘奉茶:茶道艺术家亲自奉茶。奉茶时先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客人端走茶后,茶道艺术家仅接受行礼。
  23. 品茗者自己端茶:品茗者自己从奉茶盘上端茶,取杯后行礼致谢。
  24. 等茶汤降温:品茗者欣赏一下茶香,知道汤温太高,暂且放在桌上。
  25. 茶道艺术家回座后端起自己的一杯茶:茶道艺术家也要与大家一起欣赏自己的茶汤作品。
  26. 茶道艺术家引导品茗者喝茶:端起杯子、端看一下品茗者、大家一起品尝茶汤。
  27. 陪着品茗者喝茶:不继续做其他的事。
  28. 品茗者不自觉地闻了杯底香:喝完茶,举杯闻了杯底香。
  29.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准备泡第二道茶,第二道茶有第二道茶需要的水温。
  30. 泡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持盅出去奉茶:茶杯在品茗者那边,第二道以后要持盅奉茶。
  31. 倒完茶后才行礼:茶道艺术家持盅奉茶,倒完茶,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品茗者回礼致谢。
  32. 喝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取出部分叶底:这是茶叶继鲜叶、茶干、茶汤之后的第四个生命周期,取出一部分在叶底盘上,送出去请品茗者欣赏。品茗者赏叶底时,茶道艺术家目光陪伴着品茗者。(因演示时间的关系,只泡二道茶。)
  33. 清理茶具:茶道艺术家仔细做着结束的动作,品茗者专心看着,依依之情油然而生。
  34. 主动表示茶会既将结束:茶道艺术家掌控茶会时间,适时清理茶具做出结束的表示。
  35. 品茗者向茶道艺术家致谢:提出告辞之意。
  36. 品茗者主动将杯子送回奉茶盘上:先放的往里放,外面留给后放者,并行礼致谢。
  37. 结束:茶道艺术家送走品茗者后,坐下来回顾一下茶席。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收拾起茶巾。静坐一下,起身走下舞台,茶会结束。

 

  (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