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现代茶道思想

美与艺术的纲要/蔡荣章/20180513

美与艺术的纲要/蔡荣章/20180513

  • 茶道为什么要谈美与艺术

“茶道”里面包含了“茶道艺术”,要说清楚茶道艺术就必须说清楚什么是“艺术”,要说清楚艺术就必须说清楚“美”,因为艺术与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没有把美与艺术解释清楚,将无法说清楚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道艺术。

二.美的定义

美有狭义与广义的解释,狭义的解释就是看起来、听起来、摸起来、想起来觉得很愉悦,如一块刨得光滑,纹理漂亮的桌面;广义的美包含了不是赏心悦目的项目,这时除了上述的那块桌面外,尚包含了已经龟裂,表面被腐蚀得斑驳点点,但有它的个性,依稀显现坚强木纹肌理的一块漂流木。

狭义的美多关注在视觉的愉悦,广义的美则扩展到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意识等其他感官。狭义的美多限于形容具象的事物,如人体的美,广义的美则及于抽象的事物,如不知何物发出的悦耳声音。狭义的美多用于形容自然存在的事物,如风景的美,广义的美还用于形容人们创作的绘画、音乐、舞蹈等。

上面这段话隐约看到了几个重点,一是美包括了非赏心悦目的美,二是不限于看到的,还包括听到的、摸到的、喝到的等等。三是不只针对具象的事物,还包括抽象的事物。四是不只限于自然存在的美,还包括人为创作的艺术之美。五是虽说美包括了非赏心悦目之美,但终究要是正面的,让人心生恐惧、恶心者,我们就不用美这个词汇了。

美引发的愉悦情绪也是做广义的解释,包括激昂、空寂、清新等。美的风景让人愉悦,狂风大浪打击着岸礁,让人兴起激昂的情绪也是一种美。草庵式茶道给人空寂的情绪也是一种美,不滑溜的笔触,但充满着感情,给人拙的趣味,也是一种美。从未看过或听过的表现手法所画出的画、谱成的音乐,给人清新的感觉也是一种美。

三.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呈现“美”的人为作品,所呈现的美还要有一定的质量,如果显现的不够美,我们不称它为艺术。

美是自然存在的(而且要称得上美),艺术是人们创作的,也要有足够的美,美丽的风景是自然存在的美,画家画的一幅同样地点的风景画,如果美的浓度够高的话就是艺术,这里所说的美的浓度还包括画者的境界与思想,不能只是抄袭自然的美景(否则不是只要称的上美的风景,抄袭下来就成了艺术?)。

四.美与艺术的关系

如果把美与艺术用两个圆圈来代表, 美与艺术的二个圆圈不是部分交叉的两个圈圈,而是两个不一样大小的圆圈,小的圆圈在大的圆圈内,边缘相切,大的圈圈是“美”,小的圈圈是“艺术”。

两个交叉的圈圈表示只有部分是从属的关系,艺术只是呈现部分的美,还有更大的部分不是呈现美。两个在内相切的圈圈,小一点的“艺术”在大一点的“美”里面,表示艺术都是在呈现美,只是呈现特别美的部分而已。

这是我们要强调的理念。我们要认识美、享受美,我们要以艺术创造更多不是自然存在的美。有人说你不可能创造比自然存在的美更美的事物了,但是我们认为艺术要创造非自然存在的美,而且还要美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不要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不可能创造非自然存在的美。

五.美的被感知与传递途径

美是透过形、色、声音、香气、滋味、质感、性格、意识等媒介被人们感知的, 人们接受这些信息的管道则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念。

我们先仅以具象的事物做例子说明上述的美被感知的媒介与传递的途径。如美丽的风景是以形与色作为媒介, 透过视觉让我们接受到,悦耳的鸟叫是以声音,透过听觉让我们接受,美的气味与滋味是气与味透过嗅觉与味觉让我们接受,美丽的人体除了视觉的部分,还可以以质感、性格,透过触觉、意识让我们接受,放鞭炮的喜庆之美,除了形象与声音之外,是透过意念让我们接受,这意念尚包括了记忆,即使已没有了鞭炮的声影,但还是很容易意识到那种喜庆的气氛。所以我们在谈到美的时候,要把这些处在四面八方的美都包罗进来。

六.艺术对美呈现的媒介与途径

艺术可以应用线条与色彩表现美(线条与色彩是它的媒介) ,所成就的作品是绘画、雕塑、建筑等,(这是它呈现美的途径),也可以应用声音作为媒介表现声音的美,所成就的作品是音乐(还有戏剧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应用气与味的单个或两者表现气与味的美,所成就的作品是茶汤、香水、烹饪(烹饪还包括咀嚼的触感),还可以利用触感表现肌理的美,完成的作品是雕塑、壁面、人体,这时可不完全依赖触感,透过视觉也可以感悟到。艺术也可以透过想象,在绘画、音乐、戏剧、舞蹈所应用的线条、色彩、触感之外,再以意念衍生出意识方面的美,如舞台上呈现的是夜色的美,但作者想要表达的还有杳无音信的伤感。

艺术所呈现的美包括了具象的美与抽象的美,具象的美是我们认得的美,如风景的美、人体的美、鸟叫的美;抽象的美是我们不认识的线条、色彩、声音等的组合,要在我们熟悉了美的抽象语汇后才容易体会。

艺术对不赏心悦目之美的呈现是指什么呢?是指丒、哀伤、残忍、恶心,那怎能说是美呢?通常在写历史、做报道、举办展览时才会忠实地描述这些情景,如果艺术创作者要以这些作为题材,就要设法脱离丒、哀伤、残忍、恶心的情绪,让它们极为冷静、理性地呈现,变得是以“激昂”的情绪传递给“艺术作品”的观赏者。这些都是一种冷酷、凄凉的境界,属于悲剧的美。我们可能不会把这样的艺术作品一直挂在自家的客厅,但无须逃避这种艺术的存在。

七.美有没有规律

自古就有很多人研究要怎样才会美,提出了比例、对称、秩序、和谐等概念。个别诠释都有道理,但是不论是自然的美,还是人为创造的艺术之美,都是多重因子的组合,而且美还不只是被解释为赏心悦目,艺术的美还强调创作,还不得抄袭自然存在的美,所以美的规律变得是可以忽略的法则。

  1. 八. 美的存在

美是独立存在于自然与艺术之中,我们找寻它们、欣赏它们时不要受到欲望、好恶、认知、社会意义等的干扰,如欣赏人体的美,不要受到性欲与社会道德的影响,否则无法找到仅凭线条、肌理、色泽构成的美。如欣赏书法的美,不要因为看不懂它在写什么而说它是涂鸦,美是无法像读书一样地认识它的。

我们要让美独立存在于自然与艺术之中,尊重它的存在,尊重它的独立性。

九.美与艺术的层次

自然存在的美与艺术创作的美都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很美,有的普通,有的不怎么样。人们认识它的能力也有层次之分,很美的美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是不被认知的,不怎样的美却有很多人捧场。这是因为美的层次没有一定标准吗?不是的,是人们认知美的能力没有一定的标准。美的标准不像重量那样容易衡量,但是在经过时间、智慧的考验后会有准确评断的,这评断的方式不是第一名、第二名,而是极美、很美、普通美、不怎么美。

艺术的任务在呈现美,如果是抄袭自然存在的美,或是创作出来的美很普通、或不怎么样美,我们不会说它是艺术。随便哼哼唱唱我们不会说那是音乐艺术,唱的人也不会被称为音乐家。没能掌握泡茶的技术,不知道茶汤的美存在于哪里,仅粗略地泡茶喝茶,我们不会说那是茶道艺术,也不会称泡茶的人为茶道艺术家。

十. 美的教育与训练

对美的认识与欣赏是可以教育与训练的,有效的方法是比较,把各种不同种类的美(含艺术),取其不同层次者让大家比对,一段时间后会体会出差别的。最简单的例子是把两个不同造型美感的杯子放在茶几上天天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比较出它们在造型美感上的差异。再取两个呈现不同香味效果的杯子,也是天天装水或盛茶汤饮用,一段时间后也会比较出它们在香味美感呈现能力的差异。

十一. 茶道艺术的美与艺术

“茶道艺术”是与“茶道”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将茶道之美呈现得好才被称为茶道艺术。

茶道与茶道艺术之美分散在泡茶、奉茶、茶汤之间。“泡茶”的美在泡茶的动作、茶具的材质造型与色彩、泡茶者对茶认知的程度、泡茶者与品评者对泡茶技术的理解与专注的程度、茶叶的外形与色泽(泡茶前有赏茶的时间)。

“奉茶”的美在泡茶者奉茶时的专注、茶杯的造型与色彩。

“茶汤”的美在茶汤的色、香、味、性,在水的品质、杯子的材质,在泡茶的技术,在泡茶者与品茗者对茶的理解,在茶叶被泡开后展现的形态与色泽变化(品茗后有赏叶底的时间)。

茶道的美藉着色、香、味、性、质感、性格(茶的性格)等的媒介,透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等的管道,传递了愉悦、空寂、清新的美(空寂是茶道常有的美感境界)。泡茶的人察觉了这些美的踪迹后,将之呈现,并融入自己追求的境界与思想,即成就了茶道艺术。

现代茶道思想网专栏

 

  (684)

泡茶空间风格即泡茶师做人风格/许玉莲/20180515

泡茶空间风格即泡茶师做人风格/许玉莲/20180515

先有泡茶行为,才有空间需求,遂产生制作一个泡茶空间的意念,泡茶空间是泡茶者创作茶汤作品时想要追求更完整的品茶品质与意境的所在,只有他最清楚这里将会发生什么事,甚至,他想要让它怎么发生,由此可知品茶空间不得假手他人做,该由泡茶者来主宰。

现在说到泡茶喝茶的空间,常常指的是表面的形象,比如哪位有名气的设计师来设计、购置什么稀罕宝物摆放能让来的人一看见眼珠子都要掉下来的、或相反的尽找些破烂陈旧之物来堆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泡茶空间唯一存在的理由,因为我们要用它来泡茶享受茶,如何设置茶道器物才能让泡茶喝茶得心应手运作,远比物色知名设计师或竞拍古董这些事艰难许多。

要说泡茶空间怎么做,得先说泡茶者是什么人,要说泡茶者是什么人,就要先说品茶是什么。渴了即泡壶茶喝喝,闲了即喝杯茶聊聊,觉得茶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或是聊天的用具而已,没有意识到可将茶建立成为人生里的一个重要志趣,无泡茶空间可谈。

对泡茶、喝茶有热情,决定将每一个动作说得清清楚楚、做得明明白白,这就是有点诗意的泡茶了。这时人们将泡茶当作绘画、练琴等行为这般看待,泡茶者不再是漫不经心泡、喝饮料的人,他们沉浸在茶中磨练技艺,就像画师、琴师那样走上艺术之追求,可称他们为泡茶师,泡茶师有必要、有能力整治品茶空间,务必将泡茶推上精益求精的地步。

制作泡茶空间的大忌,是一开始就泛谈空间的风格,与空间的哲学。强调风格该有几种类型,比如:古代、现代,中式、西式,简朴、华丽;设置手法该用什么来区别,比如:五行观念、排列阵法、颜色、季节、服装;空间的长短方圆代表着什么哲理什么人生智慧;最普遍的当然是焚香、挂画、插花全部要挨着摆在一块,如此才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此种种说词使人们的思维变得狭隘、刻板,同时局限住社会对泡茶空间的鉴赏力与接受力的成长,导致目前泡茶者必须尽其所能将品茶空间维持着一贯的讨好大众的模式而已,也就是一直很“美”很“哲理”。泡茶空间一直被过于简化了,以为只要用钱把专家请来或购买昂贵器物,就可以迅速让自己从无到有,但泡茶空间应属于泡茶者的一个内在空间。

泡茶空间的制作,是泡茶师长期锻炼泡茶喝茶的“创作”,从茶、水、器、法的运用,扩大范围到茶席的运用,再扩张到空间的运用,泡茶师需要罩住的品茶气场越来越大。如果罩得住,而且类似的“茶汤作品欣赏会”举办了很多场,每一场参与品茗的都有不同的人,表示这位泡茶师创作了很多“茶汤作品”,就像画师创作了很多“画”作品,琴师累积了很多次的“演奏”作品。他的泡茶功夫就从技术层面晋入艺术层面,经过无数次面对那么多茶、器、水、品茗者、空间的反应,有所领悟后,他认为这样做那样做,这样摆那样放,取何物舍何器,才可让“泡茶”达至更好意境,茶汤更好喝,泡茶空间于是就瓜熟蒂落般产生。

泡茶空间的风格,就是泡茶师的人生风格。除此,无它了。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656)

茶道艺术里的美/蔡荣章/20180415

茶道艺术里的美/蔡荣章/20180415

茶道艺术的美就是我们“喝茶”的美,喝茶前要泡茶、奉茶,即使只有泡茶者自己一个人,所以喝茶的美分布在三个部分里面,一个是泡茶时的美,一个是奉茶时的美,一个是品饮茶汤时的美,这三个部分加在一起就是茶道艺术的美。我们将茶道艺术界定在泡茶、奉茶、茶汤三部分的组合,茶道艺术的“美”就在其中,至于茶道艺术的“艺术”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美是自己存在的事物,艺术是美的人为创作,两者皆有层次的高低,例如我们继续追问:美到什么程度?艺术性如何?

美有几个意义,第一是让我们愉悦,如看到美丽的人体、风景、好听的声音、好闻的气味、好吃的味道,摸到舒服的质感、意识到美好的事物。美的第二个意义是让我们激昂,如雄伟的峡谷、响彻天际连续不断的雷声、令人悲而不伤的无情岁月。第三个意义是枯寂、凄凉的空寂。

茶道艺术的美仅及于愉悦与空寂之美,不太会进入到激昂、悲怆的境地。泡茶奉茶可以有泡茶者的个人风格,可以显得有个性,有棱有角,或安详和谐,但是显现的茶汤一定是好闻的香气与好喝的滋味,并显现该种茶特有的风味。不好喝的茶我们是不会拿来当作美的事物呈现的。茶道艺术在美的领域上比起其他艺术项目如绘画、音乐、雕塑、文学等狭隘得多。但是我们可以说愉悦与空寂是茶道艺术特有的美感境界。

美是客观存在的,有了欲望与情感的介入反而不容易找到美的踪迹,如欣赏人体的美不要有性欲与感情的介入,欣赏泡茶、奉茶不要受到泡茶者美貌的影响,要纯就泡茶动作而言。欣赏茶的美不要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例如知道了是高价的茶,再倒推回去找美的存在。空寂的美也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泡茶者穿了一袭袈裟,笔划了几个手印就说那是空寂之美。其他激昂的美也是如此,说是悲而不伤也是说不要以为伤心落泪就是美的所在。

抽象的美最不容易受到欲望与情感的干扰,因为没有已经认识的事物可以勾起欲望与情感。就音乐而言,乐器的声音比起人的声音更接近抽象之美,无标题的音乐又胜过有标题的音乐,因为那标题还是会引起联想,只是写着“作品x号”,就只能从声音的本身来解读它的美了。就茶道艺术而言,茶汤最具抽象之美,它的色、香、味、性皆难用具象的事物加以比拟,如果进一步能够再不依赖茶的商品名称(如安溪铁观音茶、浙江龙井茶),更是可以无边无际地,不受任何限制地欣赏它的美。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主张在喝茶之前不要过问它是什么茶的原因。

空寂之美是茶汤两大主要味觉:苦与涩构成的,所以喝茶的人可以很方便地欣赏茶汤的空寂感受。至于前半段的泡茶与奉茶,就必须依赖泡茶人有意地找寻,当然泡茶的人也要有空寂的体悟与表现的能力,例如他知道空寂在专注之间,在陪茶于热水浸泡之间,在替茶呈献它的精魂给品茗者之间。至于表现的能力与层级已经是艺术创作的部分,先知道美是何物,然后才有办法呈现,然后才有办法欣赏与享用。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615)

茶道艺术进行时的茶食供应与食用/蔡荣章/20180407

茶道艺术进行时的茶食供应与食用/蔡荣章/20180407

摘要

本文所谓的茶食是指茶会进行间,于欣赏茶叶、欣赏泡茶、欣赏奉茶、品饮茶汤、品饮泡茶用水、欣赏叶底之间安排的食品。这个食品有别于茶会之前供应的早餐、午餐或晚餐,也有别于以茶为原料制作成的茶食品或茶肴。

茶食的应用又有放在喝茶之前专为这一杯“茶汤”带路的茶食,也有在茶会告一段落后,以休息的形态供应的茶食。本文所叙述的茶食是置于茶会之间,而且这个茶会被强调是“茶道艺术”,是一件“茶道作品”,也就是连带将“茶食供应与食用”都被视为茶道艺术的一部分。这样的“茶食供应与食用”应该要以“不露刀斧味”的方式为之,但又达到调剂味蕾与气氛的效用。

关键词

茶道;茶道艺术;茶食;茶食品;茶餐;茶肴

本文

“茶食的供应与食用”是茶会进行间一项颇为有趣的插曲,不仅让整个茶会气氛活泼些,在茶汤欣赏上又有调节味觉嗅觉敏感度的功效。但不能在份量与声势上做得太大,否则在将茶会作为一件“茶道艺术”呈现时会破坏它的整体美。

本文先把茶道艺术的呈现过程做番描述,再分析如何将“茶食的供应与食用”掌控到不多不少的地步:

泡茶师就坐后检查了一遍泡茶席上的所有设备,首先是影响茶汤最主要的壶、盅、杯,这三样是配合今天所冲泡茶叶最适当的材质。第二件要检查的是茶叶,是泡茶师平时留存的精品。第三件检查的是水,这是附近山头自行涌出的泉水,泡茶师与附近的居民已使用多年。第四件检查的是茶食,是今天制作的,已摆放在茶食盒里面,给品茗者使用的怀纸也已经裁好放在一起。最后是检查品水用的品水壶与赏叶底用的叶底盘。

泡茶师亲巡视一遍以后,把自己的坐姿调整了一下,理顺了呼吸。把茶荷拿到面前,把茶叶拨到茶荷上,那是这次茶会准备要冲泡四道的茶量。拿起茶荷,仔细审视茶叶,这是泡茶师熟悉的茶叶,现在要了解的是茶叶的整碎程度,因为每次从瓮里拿取茶叶放进茶叶罐时,整碎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茶叶罐倒到茶荷时的整碎程度也会因茶叶使用的次数而有所差异,所以每次泡茶前,泡茶师的“识茶”都要特别留意这一点。从茶量与茶况的判断,接下来要关注的是水温与茶叶浸泡的时间。

泡茶师“识茶”完毕,将茶叶传递给品茗者“赏茶”。品茗者赏茶期间,泡茶师是陪着赏茶的,泡茶师并没有从事其他的工作。等到最后一位品茗者赏完茶,将茶荷送回泡茶师的地方,泡茶师已掌握好泡茶用水的温度。持茶荷将茶置之入壶,再次判断一下茶壶内的茶叶分量,再次确认一次所要浸泡的时间,然后提起水壶将热水冲入茶壶内,九分满后盖上壶盖,放回水壶,按下计时器。这时泡茶师的一颗心是放到壶内陪茶浸泡着的,他没有继续做其他的动作。品茗者看到泡茶师一直专注着壶内的茶叶,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茶壶里面。第一泡的一分钟、第二泡的30秒、第三泡的50秒、第四泡的1分15秒,大家都是这样陪伴着茶。直到泡茶师把茶倒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看看茶汤被泡得怎样了,喝喝茶汤是不是自己预期的味道。

第二道茶汤之后,泡茶师拿出品水壶,为每位品茗者倒上一杯泡茶用水。这杯水是茶汤的一部分,茶汤是由这杯水融入茶的色香味与泡茶者的功夫而成,还有茶壶、茶盅、茶杯等材质的“加持”。大家品味着这杯清水,“水”有本身的滋味与感觉。泡茶师接着冲泡第三道茶汤。

第三道茶汤喝完,泡茶师从侧柜上取出了一叠怀纸,是泡茶师用食品级纸张裁切成12cmX12cm的大小, 由于厚度不足以撑住茶食的重量, 所以是对折以后的尺寸。泡茶师将怀纸一张张铺放在奉茶盘上,奉茶盘不够大,泡茶师只能先铺放四张。从侧柜端出茶食盒,用筷子将茶食一块块夹放到四张怀纸上面。端起奉茶盘,从左边第一位品茗者开始,每位品茗者拿取自己的茶食。四份茶食奉完之后,泡茶师再度在奉茶盘上铺设另外四人的怀纸,夹放四份的茶食,再端奉三位品茗者与自己的一份。

供应茶食期间,大家都欣赏到了茶食的形态与色泽,每人拿到茶食之后,拿起怀纸,用手将茶食放入口内,有人一口放入嘴里,有人分成两口食用。由于茶食是使用易于食用的食材,含在嘴里一会儿就融化掉了,也没有残渣需要吐出。大家用怀纸擦拭一下手指、擦试一下嘴唇,然后把怀纸折叠成小块,如果有些碎渣遗留在纸上,也把它包裹在里面。有些人将折叠好的怀纸放入衣服的袋子,有些人放入自己随身的小包。桌面很快就恢复到喝茶时的整洁与次序。

泡茶师将水壶的水补足,将水温调整到这时需要的程度,打开茶壶盖,闻一闻壶内茶叶的气味,衡量着接下来要用多少的时间来浸泡。这时需要的浸泡时间是1分15秒,泡茶师与品茗者仍旧静默地陪伴者茶,大家期待着第四道的茶汤依然那么风姿卓越。在茶食的调剂之下,口鼻的味觉又苏醒了过来,也连接起了前面三道茶汤的节奏。

泡茶师从侧柜拿出了叶底盘,将壶内的茶叶用渣匙取出一部分到叶底盘上。这时候的茶叶赤裸裸地伸展开来与每位品茗者见面,泡茶师把渣匙放在叶底盘的一侧,一起端给每位品茗者欣赏。这是茶叶的第四个生命周期,第一个生命周期是在树上的成长期、第二个生命周期是茶叶的制作期、第三个生命周期是茶叶浸泡后的茶汤期,都已在赏茶、泡茶、品饮时欣赏过了,这时,茶叶已奉献完自己的精魂,准备回归到大地,摊开身躯与大家道别。品茗者不舍地欣赏着茶的身体,用手抚摸着它,一幕幕回忆着它的前世(树上、制造厂)与今生(壶内、杯上)。

叶底盘送回后,泡茶师用渣匙将茶叶拨进水盂,擦拭过渣匙,放回茶巾盘上,擦拭过叶底盘,放回侧柜上,告诉品茗者,今天的茶会就此结束。品茗者将自己的杯子一个个送回泡茶席的奉茶盘上,并向泡茶师行礼致谢。

上面快速扫描了一场茶道艺术呈现的过程,只有在茶食的供应与食用上做了较细的描述。快速的扫描是为了表现茶道艺术的全貌,细致描述茶食的供应与食用是因为本篇文章的主题所在。茶道艺术是希望没有因为茶食的过度运作而让茶食在整个茶道艺术上破坏性地凸显了出来,不破坏艺术的协调性,不破坏茶道艺术主体的所在。

要将茶道艺术视为一件艺术作品的呈现,要观照它的完整与协调,从泡茶师坐定,巡视茶席,让自己沉静下来,再接下来的控温、赏茶、泡第一道、泡第二道、品水、泡第三道、品茶食、泡第四道、赏叶底,到送回杯子、结束茶会,不能有哪一阶段突兀地夸大呈现,破坏了整个茶会作品的和谐。

基于上述茶道艺术呈现的完整与协调,将茶食限于一两口大小,可以用两只手指头拿取就食,将茶食准备好放在茶食盒,事先储存在泡茶席上。事实上,茶食可以做得大一些,用漂亮的盘子盛放,供应时一件件从料理室端送出来,食用时可以有刀叉、竹签,食用完再送回料理室。如此一做,茶食供应与食用的环节自然膨胀了出来,让茶道艺术是以泡茶、奉茶、茶汤为主体的艺术形态遭到破坏。

如此说来,为什么不直接将“茶食供应与食用”的环节取消呢?果真如此,又觉得缺少了那一点点的点缀,或说是少了一个休止符,或说是少了一节空白之美。

(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

 

  (601)

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许玉莲/20180315

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许玉莲/20180315

品茶时吃点心是属于茶会的一部分,点心只要制作得当,使用得法,并不会降低茶汤的欣赏价值。以泡茶、奉茶、品茶过程和茶汤饮用为主体的茶会仿如一支交响乐,那是包含多个乐章、同一时空响起的,茶点在茶会中是与茶、器皿、人、规程、环境进行集成的其一伴侣,互相激荡。我们并非因为喝茶喝到肚子饿了,才要弄些食物来填饱肚子,茶点应用的意义,是让品茗的滋味增添变化,甚至突显茶性的清苦,让喝茶更有雅趣。很多时候泡茶师会自己亲身学习做茶点,因为街上买的现成糕点不是为了茶而存在的,不易搭味,制作茶点需配合茶的特性与性味的不同。茶的苦、涩、甜、酸、鲜、老味如何呈现,与其他食品如何结合才不会抢味呢,第一条须坚持只用原材料的原汁原味来调味,新鲜烹制。第二条茶点的味道须是甜的,不要咸酸辣。剩下就是:茶点供应时段问题。

茶点在茶会进行前预备好了,又未供应上泡茶席前,须合理收入食盒妥善存放,不得把茶点赤身裸体摊开摆着。任由茶点从头到尾放在泡茶席,漫无节制地一口茶一口点心的习惯容易使人分神。茶点在茶会的供应时段有三种选择,即第一种在品茶前食用,是这样安排:把茶食装入食盒,盖上盖子,与筷子、怀纸或磁碟置放旁边小柜;茶会开始,品茗者与泡茶师行礼入座;泡茶师慢慢的把托盘拿出来,怀纸一份份置盘上,取食盒打开盖子,用筷子夹起茶食放怀纸上,准备好所需份数,把盖子盖上与筷子一起放回原位,再双手拿起托盘,将茶食一份份呈上给品茗者,如茶食需要分成两口吃,不忍心粗暴地吃,配备一支竹签将之切开两半。大家将茶食放入口中,收起怀纸,仔细咀嚼享用;泡茶师看到大家食用完毕,便细腻地开始泡茶程序。第二种是在品茶间食用,比如像举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那个样子计划冲泡六道茶,可安排在三或四道茶后呈上茶食,食后继续泡茶品茶。第三种则是完成整个泡茶奉茶品茶过程之后,以食用茶点为压轴,然后才中场休息。

茶食的花色与份量于茶前、茶中、茶后各有不同细节,不可一视同仁,茶前点心最小最简单,茶中次之,茶后可以稍为丰富。茶前的茶食准备,要特别配接下来的好几道茶,其食物结构要酥软,不要浪费很多口水去融化,比如一片蒸红豆糕,一口地瓜泥,最好入口即化。茶间点心虽说可给多些,结构可以结实些比如纯巧克力片、炖莲子,亦要办得潇洒像路过的样子,勿让品茗者散了心以为茶会结束。茶后可用些较固体的茶食比如萝卜糕、干柿子慢咬细嚼,满口腔的香味与茶的韵味冲击成一条大合唱。所谓茶后用点心,不是指中场休息离开茶席而吃,它是归纳入茶会的其中之一程序,无论时辰、口感、份量都是属于该泡茶师不可分割的茶道风格。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936)

爱茶享茶比知茶重要/蔡荣章/20180113

爱茶享茶比知茶重要/蔡荣章/20180113

这是由12位有志于茶叶创业的年轻人,在高校进行一年学习的特约班所举办的茶会。这次茶会设了九个茶席,由12位同学中的9位担任泡茶,其他3位负责行政工作。

茶会的主题在介绍九种茶,每个茶席泡一种。就茶会的特质而言,如果是专心品赏“茶汤作品”的茶会,是要求不讲话的,无论泡茶者还是品茗者都要专心于泡茶、奉茶、以及喝茶,要求要把“泡茶、奉茶、喝茶”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泡茶者在呈现,品茗者在品赏,泡茶者不要给予太多的解说,品茗者也不要有太多的交谈。但是这一次茶会不是专心品赏“茶汤作品”,是在介绍九种茶的茶会,所以同学们安排在泡完四道茶后开始介绍自己所冲泡的茶。

就茶的欣赏上,泡完四道茶后才开始解说,是比一面泡茶一面讲解一面讨论要好,但还是会引导大家往:这是什么茶?生长在哪里?价格如何?等方面去想,这时喝茶会变得只是为了求得这些答案。这样的喝茶不是纯粹欣赏茶汤,不是直接切入茶的本身去品赏。有什么不好吗?你会问,知道了是什么茶?生长在哪里?是多少价位的?不是更容易品赏吗?不是的,这时不是以“探索”的方式来欣赏茶,不是“直接切入茶的本身”去品赏,只是在赞同已知的资讯而已。例如我爱死了一幅画,但是一点相关的资料都没有,谁画的?画的名称是什么?值多少钱?一点都不知道,这就是直接切入画的本身去欣赏,是以探索的方式来欣赏。这样的欣赏画比起知道了这幅画是梵高画的、画的名称叫“自画像”、市场的价格一亿元,然后才欣赏了起来、赞叹不已,当然是前者的享受程度高,而且一定是懂得画的人。

喝茶普及化以后,茶叶将走上专业拼配,特意强调单一品种、单一山头将变得不实际。普及化以后的“茶名”,也只是这款茶的代称而已,不具太多的意义,而且都是泛泛大类别的称呼,比如只知道现在喝的是闽红或云南普洱,精细描述的名称如“野生白茶”会逐渐降低对品饮者的重要性。产地也会变得不明确,价格亦如此,这边1000元买的可能是那一边2000元的茶,所有对这一款茶的描述可能在下一批茶都派不上用场。这时只有泡茶者与品茗者具备直接欣赏茶叶的能力才能不受茶叶名称、产地、价格的限制。培养消费者对茶的品赏能力,才是让茶叶持续发展的方法。

茶会的举办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如:要教导大家懂得茶懂得如何泡茶、要推销某款茶叶、要好好的欣赏一壶茶,前两种目的的茶会是要说话的,尽量的讲解与讨论,后面欣赏性的茶会就要让品茗者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享用。现在我们参加的茶会大多是讲话很多的茶会,静静喝茶的茶会不多。为什么呢?不能完全解释为大家不懂得茶不懂得泡茶,所以要大事宣导,而是大家怕被别人说是不懂茶、不懂泡茶,所以忙着“告知”与“求知”而忘掉了最重要的“享用”。大家懂得如何享用茶才是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的道路,我们不要把喝茶“知识化”了,懂得很多茶的知识却不爱茶、不懂得享用茶。我曾细细观察,发现常喝茶的人、被称为茶人的人并不见得很享受喝茶,而是以被称赞为懂得茶懂得泡茶自豪。当一位消费者只羡慕茶界的人谈茶文化谈得口沫横飞,但是自己却不觉得茶有什么好喝,茶文化与茶产业是很难发展的。

福建《茶道》月刊专栏

  (724)

茶道艺术家对茶道艺术的理解/蔡荣章/20171213

茶道艺术家对茶道艺术的理解/蔡荣章/20171213

茶道艺术家在此是特别指对茶道艺术进行创作的人,也就是很会泡茶的人。他将泡茶视为是一件艺术项目来进行。一般人是不会那么严肃以待的,就如同唱歌,平时哼哼唱唱,哪是每个人都当作艺术创作那么认真,也不见得每个人都有那样的能力。但是现在泡茶喝茶已经可以提升到艺术的层面,它的形式与内涵都已经非常清楚,平时喝茶泡茶,不经意地就飞越到艺术的领域。

想要进入茶道艺术层面的人,最疑惑的是茶汤的部分,我的茶泡好了没有?我的茶汤是不是可以算作是一件茶汤作品了?这个时候最容易兴起的一个念头就是去找评茶人员评评看。我在一旁观看,就联想起了一个画面,画画的人画好一幅画,就拿去给艺评家看,希望艺评家说说是不是已经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自己是不是已进入一流的画家。果真如此,我判断这一位画画的朋友难能成为一流的画家。

除非他找的这一位艺评家有先知先觉的艺术领悟力,而且点出的是这位画画朋友应走的方向,而不是告诉他如何用笔用色。艺术重在创作,艺评家有了正确的引导,也要艺术家有创作的能力。哪一位世界级的画家、音乐家是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请教别人而成就的,他们都是胸有成竹就直接表现出来的,而且那胸中之竹是别人无法预知、甚至无法了解的。

茶道艺术家对茶汤的表现手法与内涵一定会有一些基础的认知,他还会利用水质、水温、壶质、茶水比例等来达到茶的“各种香味成分”的组配,以表现他想要的艺术境界。他不是依照每个“茶名”应有的汤色、滋味来泡,而是依照这泡茶的特性,融进去自己的美感与艺术要求,将茶汤表现出来。这时包含了艺术家特有的元素,不是只有那一种茶在商品品质标准上的“色香味形”基本要求而已。

自己的美感与艺术要求从何而来?从对茶、美学、艺术的理解,以及自己的人生特质。如何达到美感与艺术的要求?利用水质、水温、壶质、茶水比例等路径,达到所需的各种香味成分的组配。茶道艺术家所能应用的只是组配的能力而已,就像音乐家只是对声音的组配、画家只是对线条色彩的组配,仅此而已。

茶汤是茶道艺术的最终作品,之前的泡茶奉茶可以视为是创作与欣赏茶汤的一种过程,也应该视为茶道艺术的一部分。广义的茶道艺术包括泡茶、奉茶、喝茶,狭义的茶道艺术只是茶汤与品饮。但是我总是把茶道艺术划得大一点,包括了泡茶、奉茶,免得别人端了一杯茶过来,就说这是茶道艺术。我总觉得要看你泡茶、大家一起喝茶(或是自己泡茶、自己喝茶)才算是完整的茶道艺术。

这样说来,也不可以把泡茶奉当作是独立的艺术行为,否则会把它们当作表演艺术来呈现。泡茶、奉茶是为了完成茶汤作品而做,当这两项动作进行时,泡茶与喝茶的人都是直觉地意识到在等待茶汤作品的诞生。泡茶奉茶的动作不能像观赏表演艺术一样地解读,而是以对茶汤的认知来欣赏,如看到用滚烫的热水冲泡,我们是意识到茶汤会呈现更激扬的风格,看到他放那么多的茶叶,浸泡的时间又没有特意地缩短,我们意识到他是要表现较为浓郁的茶汤,当然也可能会把茶汤泡得太浓了。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708)

2019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公告

 17届国际无我茶会公告

The 17th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第一号)2019年5月20日

 

各有关单位和个人:

由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和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承办的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19年10月15日-20日,在福建省安溪县举办,大会会期6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9年10月15日-20日 (10月15日报到,10月20日返程)

 

二、活动内容(初步日程安排附后)

活动期间,我们将组织系列活动,让参与者尽享这两年一度的国际茶文化盛会。

一是,两场无我茶会,分别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及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祖师信俗)、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溪清水岩各举办一场;

二是,一场茶道论坛,世界茶叶界知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研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产业发展之路和无我茶会文化内涵;

三是,全程制茶体验,亲身体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的传统魅力;

四是,文化展示交流,到中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点云岭茶庄园和安溪茶厂等地参观考察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品鉴安溪乌龙茶,欣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观看各国茶艺茶道表演。

五是,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在全球设10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国际无我茶会,时间为2019年10月16日上午,届时,采用互联网联播、直播、转播方式,互动全球无我茶会茶友,联谊全球茶友走进参与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会。

此外,大会还准备了丰富精美的安溪铁观音茶礼纪念品,希望安溪铁观音随着茶友们香飘各地。

 

三、报名

1.请于2019年8月18日前,填写报名表格,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向组委会报名;各大高校与会人员报名时间分两个阶段,分别于2019年7月15日、2019年9月15日。

报名人数限制:国际茶友限100名,中国茶友(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大陆地区)350名,先到先得原则,原则上组团参加,报满即止。

2.报名成功后(即收到组委会的回复邮件),请于8月25日前,将定金汇入指定账户(国际茶友每人美金200元,中国茶友人民币1000元)。汇款时请务必要求汇款银行于电文中提供汇款人姓名、账号及通信地址。

3.中国茶友参加大会费用为人民币4500元。国际茶友参加大会费用为美金830元(国际茶友与国内茶友接待标准、住宿标准及纪念品等有所不同)。费用包含大会期间住宿费(五晚)、活动交通费、餐费、当地旅游、门票、保险费和活动费用、纪念品。

4.报名联络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

组委会咨询人:何环珠

咨询电话:15759880111

报名E-mail:906159444@qq.com

汇款账户,将于第二次公告时提供。

5.团体报名的,请提供团长和团员茶友名册一份(包含英文名字、身份证号或护照号码、生日、用餐习惯),同时请提供参加茶友房间分配表一份,以便安排食宿。

6.为便于活动安排,大会统一安排住宿二人房,若确有特殊情况希望住单人房者,请在报名表上说明,组委会将追收住宿差价,国际茶友增加美金200元(40元/晚),中国茶友增加人民币1000元(200元/晚)。

7.请各地茶友事先告知抵达时间、方式(飞机班次、动车车次),以便组委会派人迎接(组委会设置厦门高崎机场、厦门动车北站、泉州晋江机场、泉州动车站四个接待处)。

8.欢迎大陆地区茶友报名成为本次大会志愿者,为国际茶友提供相应服务。大会志愿者并不减免相关费用。

 

四、大会初步日程及说明

1.大会初步日程

日期 上午 下午 晚上
10月15日 报到 领队会议
10月16日 1.开幕式;2.第一场无我茶会(安溪茶学院) 无我茶会论文交流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 欢迎仪式/文艺表演
10月17日 1.各国、各地茶道演示;2.出发到各制茶体验点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采青、做青)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做青)
10月18日 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 包揉、烘焙) 安溪茶文化参观考察 安溪乌龙茶品鉴赛
10月19日 第二场无我茶会(清水岩广场)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惜别晚会/茶文艺表演
10月20日 返程

 

2.无我茶会:10月16日和10月19日,将各举办一场无我茶会,请各会员、各团体会员自备无我茶会茶具。

 

3.茶道论坛:内容为无我茶会、茶文化与科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发展等,论文于9月20日前提交。文字1200-5000字(简体),附3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并将“摘要”英译,主办单位组织审稿委员会,入选者编入论文集,以赠书二册代稿酬,论文入选者组委会颁发入选证书。

 

4.领队会议:10月15日20:00,主办单位将报告筹备情况,并讨论有关事宜,请各团体推派1至3名(含翻译)代表参加,并讨论下届主办地。10月16日晚上,欢迎仪式上进行会旗递交仪式。

5.惜别晚宴:10月19日晚宴,请各团队准备一个表演节目,十分钟以内,以相互联谊、交流。

6.茶艺茶道表演:10月17日上午,将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举办一场茶艺茶道表演,由主办单位邀请各团体参与演出,请各代表队准备1-2个节目清单汇报组委会,每个节目限20分钟内。

 

7.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10/19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全体与会人员参加,主办单位邀请设席泡茶的茶道艺术家,请各国各地区代表队推荐1-2名茶道艺术家分享茶汤作品。

 

8.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各国或地区设立分会场:

1)组委会设分会场同时进行无我茶会,分会场限10个,于10/16上午第一场国际无我茶会时举行,全球互动直播;

2)各国、各地区代表队均可申请分会场,申请地区将由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审核,审核通过后组委会负责派人赴分会场培训,分会场一切费用包括培训费由申请单位全权负责;

3)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将授予各分会场《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分会场》证书。

 

9.欢迎晚宴

请各国各代表队踊跃报名节目分享,节目限10个,时间限时15-20分钟,报名时一并报上节目名称与时间。

 

10.乌龙茶非遗制作技艺体验

1)10/17日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时长24小时(采青.做青.包揉.烘焙.审评)在制作等待期间组委会安排安溪8大乌龙茶审评、制茶体验心得分享等活动;

2)请各国各地区与会人员于10/18日上午分享3-5分钟心得体会。

3)各个安溪乌龙茶制作体验小组做好的茶分三份,分别工厂、制茶师、每一位茶友各赠送一粒茶球,并请所有参与制作的茶友签名留。

 

11.参加单项活动:允许报名参加单项活动有:10月16日上午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的无我茶会、10月19日上午在清水岩的无我茶会,以及10月19日下午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每个单项活动收费人民币300元,包含门票与单项活动礼品,不包含吃住行。

 

17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

2019年5月20日

The 17th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ittee

5/20/2019

  

附件17届国际无我茶会个人报名表(中国茶友专用)

姓名

Name

性别

Gender

出生日期

DOB

单位

Work Place

职称职务

Job Title

地址

Address

邮编

Postal Code

电话

Tel.

手机

Cell

传真

Fax

E-mail
报到时间

Check-in Time

回程时间

Departure

Time

备注

Remark

 

附件2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团体报名表

编号

 

中文

姓名

 

英文名字 性别

 

身份证号码 护照号码 出生年月

 

单位

 

单间或双间

用餐习惯 职务

 

联系电话

 

团内职务

 

 

附件3  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

 问(按姓氏笔划)

王庆、王岳飞、白明娟、刘林霜、许玉莲、孙忠焕、严金静、苏李素贞、李佩芳、李真秀、李瑞河、杨江帆、何关新、沈学政、张星海、张通、陈宗懋、陈绍军、陈树荣、林文雄、周国富、周智修、赵琦、高向荣、涂国瑞、黄书孟、屠幼英、傅光丽、童启庆、曾陆红、蔡荣章、蔡烈伟

  任:兰思仁

副主任:黄炎和、庄稼祥、陈剑宾、林毅敏、肖印章、雷国铨、林金科、范水生、谢志攀、何环珠

  员:黄成茂、李治洲、陈  勇、吴清远、杨振阳、陈志明、傅伟明、许锦斌、魏中南、刘青洲、林志平、王汉辉、郑丽萍、陈菁菁、孙黎昕、王慈泳、陈亚图、林华霖、李瑞章、林曲尧、高水练、王 刚、陈佑成、胡雲飞、陈志丹

 

  (834)

许 玉 莲 茶 道 讲 座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 茶 叶 研 究 所

许 玉 莲 茶 道 讲 座
主 办: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 茶 叶 研 究 所
第 五 届 茶 艺 师 资 班

2019-6-29 13:30~17:00
许玉莲老师主讲
题目: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纲要:
1.茶会的意义
2.纯茶道的呈现与欣赏
3.茶汤市场的建构
4.如何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30则

2019-6-30 17:30~19:30
指导老师:蔡荣章,许玉莲
题目: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模拟)

2019-7-1 13:30~17:00
许玉莲老师主讲/示范
题目: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1. 什么叫做老茶
2. 老茶的存放与制作
3. 老茶风味品质特征
4. 老茶欣赏价值与健康价值
5. 老茶冲饮的途径

(739)

蔡荣章茶道思想讲座/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蔡荣章茶道思想讲座
题目:茶道的本来面目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主办
时间:2019.06.25(二)         14:30~17:00
1. 茶道的基本元素
2. 茶道的外来元素
3. 茶道艺术的特有元素
4. 茶叶、茶汤颜色的欣赏
5. 茶香、茶味、茶性的欣赏
6. 无我茶会呈现的茶道面目

 

 

  (783)

蔡荣章茶道讲座/中国茶叶学会 第五届茶艺师资培训班

蔡荣章茶道讲座

主办:中国茶叶学会 第五届茶艺师资培训班

课程纲要:

2019/6/29周六8:30-12:00

泡茶原理/小壶茶法原理/小壶茶法示范

蔡荣章教授/示范许玉莲老师

  1. 泡茶五要素
  2. 影响茶叶浸泡时间的24因素
  3. 小壶茶法30则
  4. 小壶茶法示范

 

2019/6/30周日8:30-12:00

无我茶会

蔡荣章教授/示范许玉莲老师

  1. 无我茶会七大特殊做法与七大精神
  2. 无我茶会参会者应准备事项
  3. 无我茶会主办者应准备事项
  4. 无我茶会示范

 

2019/6/30周日13:30-16:30

小壶茶法练习

蔡荣章教授. 许玉莲老师

  1. 小壶茶法茶具观摩
  2. 小壶茶法分组练习
  3. 小壶茶法动作与茶汤讲评

 

2019/7/1周一8:30-12:00

现代茶道思想

蔡荣章教授

  1. 纯茶道的理念
  2. 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
  3. 茶道艺术是口鼻的艺术

 

2019/7/1周一17:30-19:30

无我茶会(模拟)

蔡荣章教授. 许玉莲老师

  1. 无我茶会茶具观摩
  2. 无我茶会程序演练
  3. 无我茶会意境体会

 

  (876)

蔡榮章茶道論壇/2019臺北二場

蔡榮章茶道論壇/2019臺北二場

日期:第一場 2019.7.20(六)

第二場 2019.7.21(日)

 

蔡榮章教授簡介:

中國.福建. 漳州科技學院教授

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主任

臺灣“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原創系系主任

 

9:15-12:00題目:什麼是茶道的組成部分

綱要:

1.茶道與道德,茶藝與藝術

2.茶葉的色彩之美

3.茶葉的香味性。

15:00-17:00題目:茶道社會教學的實施

綱要:

1.小壺茶法教學綱要

2.無我茶會教學綱要

3.車輪式泡茶練習法教學綱要

4.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教學綱要

 

主辦: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

地點:臺北市衡陽路64號天仁茶文化大樓五樓會議廳

 

  (681)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茶网》专栏/20190511

假设有三天的时间,每天八小时,要学得完整的小壶茶法,课程要如何安排?所谓完整,就是能有条不紊地泡一壶茶,提供70分以上的茶汤,供已知人数的品茗者饮用。这一壶茶是要冲泡3~6次的,其中还包括赏茶、赏叶底、茶食供应、品水。全程泡茶之中,还要将泡茶、奉茶、喝茶的美与艺术性呈现出来。

每天的八小时分成上下午各四小时,每半天再分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天上午的第一个单元讲解“泡茶的基本元素”,让大家体认不同硬度的水在口腔内的感受,让大家体认95℃、85℃、75℃、65℃四种水温蒸汽外冒的情况,将六种蓬松跟紧结程度不一的茶,秤好同样的重量,装入六个同样大小的样品罐内,让大家体认同样重量时要放入多少的茶叶,拿六把不同烧结程度的陶、瓷茶壶,让大家体认烧结程度的差异。

第一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讲“基本动作的练习”。先让大家了解全套泡茶用具包括哪些,分成主茶器、辅茶器、备水器、储茶器四大区块来说明。其间从一片空白的桌面,将一件一件的器物摆放上去,并示范拿起、使用、与放置的方法。最后是有秩序地收拾,并交由下一组人练习。

第一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泡茶基本原理”,从水质、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冲泡器等五个方面说明与泡茶的关系。讲解水质时,扼要介绍家庭与店面的水处理法。

第一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讲解“小壶茶法30则”。30则分别包含在30个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之中,老师一面示范,一面说明操作要领与如此操作的道理。这时虽然备有茶叶、热水、品茗者以方便讲解,但不实际进行泡茶奉茶喝茶。

第二天上午的第一单元是“看茶识茶”,准备八种茶样放在一个盘子上让大家比较。老师就茶青的老嫩、枝叶连理的情形、发酵的程度、萎凋的轻重、揉捻的状况、焙火的轻重、叶型的大小、整碎的情形等加以说明。引导大家留意这些要素对泡茶时水温、用量、浸泡时间的影响。

第二天上午的第二单元是“基本泡茶程序演练”。分组练习,每组一套完整的茶具与四周空白的环境。第一组练习时,老师一面讲解,同学一面操作,老师留意每个人的动作,并加以必要的调整。第二组以后,老师只提示每一动作的名称,不再做细部的说明。同学依老师的口令进行,不得超越进度。

第二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浸泡时间的掌控”。从泡茶的内外在因素、茶叶的水可溶物多寡、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等24种因素,分析茶叶冲泡时,如何拿捏浸泡的时间,并求出一壶茶五道茶汤的浸泡时间曲线。

第三天上午的第一单元,讲解“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从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切入,分析发酵、焙火、揉捻在茶汤色香味性上产生的效用。方便泡茶时水温、用量、时间的掌控,也利于茶汤稠度、强度、调和度的欣赏。

第三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进行“个人茶汤作品比较”,每组围成一个圆圈泡茶,每人泡茶三道,每道泡茶四杯,以顺时钟方向将三杯奉给左邻三位同学,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就会有四杯茶喝,三杯是来自右边三位同学泡的茶,一杯是自己泡的茶。比较一下同样的茶,在同样的用水、同样的环境之下,会得出怎样不同的效果,体会泡茶技术的重要性。

第三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进行“茶道艺术‘美’的呈现”。分成数组,每人呈现自己的茶道艺术,将泡茶、奉茶、喝茶之美呈现出来,将茶汤作品表现得是自己的最好。没泡茶的同学则分组成为品茗者,从旁欣赏泡茶者的茶道艺术。

第三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进行“全套泡茶过程的演练”。前面几次的泡茶练习都只进行到干茶与茶汤的欣赏,这次增加茶食供应、品赏泡茶用水、欣赏冲泡过的叶底。这三个过程与以前练习过的茶叶欣赏、数道茶汤品饮,构成了全部的茶道艺术呈现。在“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时,总是这样全部呈现的。

 

  (764)

七大精神不是无我茶会创建时预设的教条/蔡荣章/20190504

上图:蔡荣章出席2017年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

七大精神不是无我茶会创建时预设的教条/蔡荣章/20190504

是先有无我茶会的形式,才有它的七大精神的,不是先有七大精神,才设计出茶会的形式。

无我茶会的形式是由七大特殊的做法所形成,这七大做法可以轻易地找出对应的七大精神。

无我茶会围成圈圈泡茶,以抽签决定座次,显现了“无尊卑之分”的精神。大家带来的茶具款式与使用的泡法不拘,显现“无地域与流派之分”的精神。泡完茶依约定的一个方向与对象奉茶,显现“无报偿之心”的精神。主办单位不可以规定大家要带什么茶,显现“无好恶之心”的精神。喝茶时也喝自己的一杯,知道自己把茶泡好了没有,显现“求精进之心”。 会中不设指挥,大家依事先发给的公告事项去做,显现“遵守公共约定”。开始泡茶后就不准说话,专心泡茶,太慢的加快动作,太快的放慢脚步,“培养团体默契,体现群体律动之美”。

如果把七大精神视为教条,是本末倒置的。茶道的美是自然形成,是美在不知不觉中。

  (721)

爱茶人如何知水/蔡荣章/20190128

爱茶人如何知水/蔡荣章/20190128

爱茶人要能靠嘴巴知水,准备两杯水,一杯是软水,一杯是硬水,喝喝看有什么不同。买一只携带型导电笔,因为水的硬度是可以用水的通电能力表示的。通电能力强就表示水中的矿物质含量高,导电笔显示的ppm值若低于100,那是软水,适合于泡茶,如果高于200,那水就有一点硬了,不适宜泡茶。

嘴巴练习用的两杯水,让它一杯是在50ppm以下,一杯是在200以上(练习的时候,距离拉大一点)。如果买瓶装的饮用水来使用,矿物质总含量(即总固体溶解量TDS)会标示在瓶子上。软水也可以在逆渗透的滤水器处理后取得,硬水可以在某些地区的自来水取得,另一个办法就是,在软水的那一杯加一点点的食盐,要喝不出咸味才可以,否则没有练习的意义,而且硬度已飙到600ppm以上了。

50ppm以下的这一杯水在口腔里的感觉是“软”的,水与口腔壁密切地融合在一起,200ppm以上的这一杯水在口腔里的感是“硬”的,好像水自己结成了一团,水是水,口腔壁是口腔壁。这样体会几次,以后没有导电笔,依旧可以大略知道水的硬度。

水中还有其他的有味气体,如“公共用水”处理时残留下来的消毒剂、流经水管的铁锈味等,这些要与水的软硬度分开来辨别。

泡茶用水除了追求低的矿物质总含量外,还要有那么一点点矿物质留着,而且那么一点点要有好的“组配”,也就是A、B、C、D等矿物质的存在比例搭配得很好, 这样喝来就会很清甜甘美。 如果真的把所有的矿物质全部剔除,“纯水”并不好喝的, 拿来泡茶, 也不利于茶内成分的溶出。

饮用水或泡茶用水,还要求含气量要充足,这个气就是空气中的气,这样喝起来才有“活性”,也就是有鲜活的愉快感,茶叶的香气也容易融入水中。

微量矿物质的良好组配,以及充沛的含气量,是山泉水容易拥有的条件,人工处理的饮用水,即使硬度与含气量都达到要求,总难达到那么完美的组配。所以爱茶人知道哪里有一口好的山泉,再远都要跑去取水的。

但是山泉水并不都是良好的“品水”与“泡茶”用水,还要留意是不是干净,水源附近有没有污染源、生菌数高不高、水中有没有含有危害身体的重金属如铅、镉、汞、砷等。如果这口山泉已是附近居民长年饮用,没有不良反应,才可以放心取用。

如果我们使用的自来水或山水的硬度太高(山区的人会用到山水),可以买一支“逆渗透”的过滤器,如果硬度不高,只是要滤掉杂质,那买支“超过滤”的滤水器就可以。逆渗透是要有四层高的水压才可以使用的,如果压力不足,必须加个马达加压,超过滤的滤水器只要普通水压即可。如果水中有杂色、杂味(如消毒药剂或铁锈的味道),那就再买一支“活性炭”,加在逆渗透或超过滤的后面。不是加在前面,免得逆渗透或超过滤的滤心容易长菌(因为消毒药剂被滤掉了)。

水中的杂色杂味对泡茶的影响不必多说,至于生菌,可以在逆渗透时被滤掉,亦可以在高温煮水时将它消灭,但矿物质总含量太高时,会让茶汤变黑、香气消失、味道走样,再好的茶也徒劳无功,所以我们谈到泡茶时,首先要解决泡茶用水的问题。

解决泡茶用水的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软水什么是硬水,而且懂得用嘴巴识别,接着还要知道水中有气,“好气”我们要留,“坏气”我们要除。山泉水为什么比人工处理的水要好,就是那些微量矿物质的良好组配与好气的饱满。最后还要知道如果没有好的山泉,如何将硬度高、有杂味的水加以处理。

 

  (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