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思想

看茶做茶的“消”与茶叶标准的“长”/文/蔡荣章/20170111

泡茶师考试蔡荣章

看茶做茶的“消”与茶叶标准的“长”/文/蔡荣章/20170111

在多次茶王赛的颁奖仪式上都听到评审人员在做审评报告时,提出了他们对获奖茶的审评标准:我们工夫红茶组要求外形细紧或紧结重实,露毫有锋苗,色乌黑油润或棕褐油润显金毫,匀整,净度好。汤色要求红明亮。香气要求嫩香,嫩甜香,花果香。滋味要求鲜醇或甘醇。叶底要求细嫩或肥嫩,多芽或有芽,红明亮。另外绿茶组有绿茶得以获奖的标准、黑茶组有黑茶得以获奖的标准—-。

这些获奖茶的要求标准都是茶叶专家的意见,甚至列为必须的标准,一般从业人员或喝茶者是要奉为圭臬的,遇到茶就拿这些描述来比对,差距愈大就是等级愈差。这个现象在茶叶评比上最少产生两个后果:一是平行差距稍大的茶(是类型的不同,不是上下质量的好坏差距)就不敢放在一起比赛,如乌龙茶组要求要清香,稍为焙一点火就认为不符合本次比赛的要件而无法参赛,唯恐遇到质量好,但又不符合本次比赛所要求的清香,怎么办?如果这样的案例多了,下一次比赛就会有人建议增加乌龙茶熟香组,结果又要等待优等熟香乌龙茶的茶叶标准产生。如此下去,组别的分割是没完没了的。第二个后遗症是评审人员受“茶叶标准”的影响太大,不敢接纳新的“好”,本来标准是由茶叶产生,现在反过来是标准指导了茶叶的生产。在茶的品饮上,第一个后遗症是大家依“茶叶标准”喝茶,只要符合茶叶标准的茶,大家喝了就要觉得好,忽视了自己的判断力。当喝到一款不是茶叶标准所描述的好茶时也不敢大叫,因为不符合即定的茶叶标准。这样的影响之下,制茶界不敢“看茶做茶” ,不敢发揮自己的创作力,只朝茶叶标准去做了。

再说,这番影响之下,泡茶的人也会倾向茶叶标准泡茶,本来泡茶应该也是“看茶泡茶”,然后融入自己的风格,但一旦有了茶叶标准在前面作为指标,泡茶的方法就容易朝“实现茶叶标准”去做,结果泡茶、喝茶所在的茶道艺术就被压在箱底而无法发挥。

我们想想如果绘画也有油画标准、水墨画标准,音乐也有音乐标准、文学也有文学标准,(这是有可能产生的,身边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只要一办比赛、一制订政策,都容易有类似的规章出现。)绘画、音乐、文学还成其什么艺术?要一位画家依美术标准去构图、去用色、去表现情感与内容,真正有艺术概念的人会发疯的。

茶叶、泡茶还没有普及到艺术的阶段,有了“茶叶标准”与“泡茶标准”,大家还会觉得有所遵循,认为是进步的现象。在茶叶评比与泡茶比赛时,大家还要依赖这些标准打分数,否则大家会认为分数打得没有依据,评出的结果不够客观。当茶道艺术进展到成熟的时候,大家要依据的只是茶叶与泡茶、奉茶、茶汤在色香味性上的美与内涵,没有“标准”的限制。

市场上有各种商品的标准,如茶叶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紧压茶、袋泡茶、粉茶等标准,还有细分类与质量等级的标准,这在方便市场流通与保障消费者上有其效用。但生产者、设计者、享用者不应该受其束缚而不敢将之设计得超越实用性的美,或不敢将乌龙茶做成片状。当有一款茶看是应该用高温冲泡,我们就不必担心得出的茶汤不是茶叶标准上所描述的。

20170111中国《茶道》专栏完稿

蔡荣章

 

 

  (1262)

从女性泡茶者是否要穿袜子说起/文/许玉莲/20161212

从女性泡茶者是否要穿袜子说起/文/许玉莲/20161212

茶席设在地上,女性泡茶者脱鞋坐地上泡茶时有必要穿短袜子吗?特地着重说“女性”,因为就目前所听到的争议与呵责都针对着她们。有说女性光脚板是不礼貌的,我问:如何不礼貌?他们说:让别人看到皮肤怎么可以。女性的皮肤为何不可让人看到呢,因它涉嫌诱惑他人情欲冲动,此言论是先假设女性皮肤给人看到是女性不应该犯的错,带有一点羞耻与罪恶,故必须有保护罩套着。

日本茶道进行时,穿和服参加者都有穿袜套,和服装扮本包括二趾袜,故是否需穿袜子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现今穿现代服装者在进入茶室前要套上白袜子,即使原先就已经有穿袜子,这时也必须脱下来换另一双专用的,这种做法似乎带出“维持卫生”的意思,而不是担心“皮肤被窥视”的问题。

近代中文茶界并不擅长坐在地上泡茶,包括:该穿什么衣服、如何换脱鞋子、是否穿袜子、如何摆放双脚等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三十多年前茶文化复兴期的现代茶艺馆,大多装潢成部分地席、部分桌椅给人泡茶,地席式的泡茶空间需要脱鞋进场入座,那时大家并没有考虑礼貌、卫生或“看见皮肤”等问题,反正赤裸双脚、穿短袜子、穿丝袜的都有,后来有茶艺馆面对太多顾客脱鞋,肮脏鞋子和袜子带来的“臭气熏天”而关闭地席式泡茶空间,接下来新开的茶艺馆似乎也不设地席了,故此,我们其实没有多少机会去试验现代人使用地席泡茶到底是否要穿袜子。这几年因为大家喜欢玩各类型茶会,地席式泡茶散见各区域,“穿袜子”与否问题就浮上台面。

女性是否穿短袜子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关乎装扮搭配的需要,她们有及膝裙、落地长裙、长裤等几类,鞋子至少也有高跟和平底、包脚趾或露脚趾的凉鞋,上述服饰较少人搭配短袜子,大家认为不大好看,所以多选择穿丝袜。女性多在穿休闲服如牛仔裤、运动服时才会搭配包头鞋穿短袜子。第二是卫生,脚常出汗者多会穿短袜子,有利于吸汗,也就维持了脚的干爽,但这样的袜子必须常常换才不会臭。第三要看气候,一年到晚都炎热多雨之地,大家会养成不穿袜子的习惯,无论是短袜子或丝袜,穿上会觉得热,下雨了又湿嗒嗒,极不方便,故都不穿。

个人自由、穿衣习惯与审美眼光影响人们如何装扮,这包括了作为一位女性泡茶者,她到底要不要在脱鞋后穿着短袜子来泡茶,也是完全属于个人选择,大家没有必要因为她没有穿短袜子而裸露了小腿及脚背、脚板,就对她进行道德审判,认为女性居然大大方方让自己的脚展现人前,违反礼节,是不自爱的“坏女人”。

当然,着装其实也不应肆无忌惮,既然是针对泡茶而言,那么不妨回到茶道本质上考虑“怎样才算是完整的泡茶装”,如为了塑造一个更整洁卫生的泡茶、喝茶环境,又不影响自己平常的穿衣风格,在进入泡茶空间之前换穿一双干净的短袜,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即泡茶者无论穿着什么服饰,都必须带备一双短袜,于入场前换上。那剩下要考虑的是换袜子的地方应设在何处、如已经穿着丝袜的是否直接套短袜就行了、换穿袜子后要洗手吗、泡茶者先穿妥后才让品茗者也跟进、还或一声令下泡茶者与喝茶者同时实施、袜子要统一颜色吗等等。

(中国福建茶道杂志2016-12-12)

许玉莲茶道艺术家

作者简介:

(1)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2)中国《茶道》杂志专栏作者。

(3)中国-福建-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

(4)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經歷:

(1)1992年~1999年,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怡保紫藤茶坊主任。

(2)2000年~2017年,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

(3)2011年,与蔡荣章同创建”现代茶思想网“网站。

(4)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评委。(福建漳州科技学院2013主办)

(5)首届“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获奖者。(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4主办)

(6)中国茶叶学会2015首届、2016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师,题目:“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以及“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7)“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之茶会形式,2011年与蔡荣章共同发起创办。

(8)著作《我就要让这世界香》,,在2015中国茶行业年度会上,入选了“2016茶媒推荐阅读10大茶书榜单”

(9)与蔡荣章合著《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2016中国茶行业年度会上,入选了“2016茶媒推荐阅读10大茶书榜单”

  (1482)

茶道艺术为何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文/蔡荣章/20161211

蔡荣章茶道艺术为何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文/蔡荣章/20161211

茶道艺术是指哪些内容的呈现?不同的定位会造成不同的呈现方式,而且正误也从此产生。第一,如果是指茶席与品茗环境,那大家就会尽情地钻研茶桌、桌布、茶具、服装等的搭配及周遭环境的布置,认为好的空间呈现才是茶道艺术。这是第一种定位,也是第一个错误。第二,如果是指茶与其他艺术的结合,那大家就会将音乐、插花、焚香、挂画、舞蹈、吟唱等加到茶席与泡茶过程中,认为缺少了这些,泡茶喝茶就变得不够艺术了。这是第二种定位,也是第二个错误。第三,如果茶道艺术指的是茶道精神,指的是修身养性及做人处事的道理,那大家就喜欢穿上道袍、取用很多禅修的手势与典故,认为这才是茶道的精髓。这是第三种定位,也是第三个错误。第四,如果将茶道艺术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那人们就会专注到泡茶的本身、茶与人的关系、茶叶茶汤及叶底的欣赏,认为茶道艺术要从茶的本身去追求,艺术与思想就在其中。这是第四种定位,是正确的定位。

因为有人误以为泡茶、奉茶、品茶没有什么好看与享用的,结果就有了上述那么多茶以外的附加物与大道理来帮助茶成就艺术。事实上茶道艺术必须以“自己”为呈现的形式与内容,不假手他人;其他艺术如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等也各有它们俱足的本色,不依赖其他艺术项目或这些项目共有的“修身养性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来帮腔。依照上述的思路,茶道艺术只能以茶本身的艺术性来呈现,包括好的茶、精湛的泡茶技术、心无旁骛地奉茶、懂得“色香味性形”地喝茶。

进一步探讨,为什么是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呢?因为茶道艺术的媒介就是泡茶、奉茶、品茶,不是音乐、不是插花。其中“泡茶”用以创作茶汤作品,茶汤作品的完成除了看与闻外还要把它喝了,这是“品茶”,作品创作与品饮之间会有“奉茶”,不只奉茶给别人也奉茶给自己,奉茶不只表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的美,也影响了茶汤的品饮效果。以上是茶叶泡饮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不只完成了茶干、茶汤、叶底的欣赏与茶汤的享用,还产生了人、物间的情感与往来,都是茶之美与思想藉于呈现的媒介。

为什么不定位在单纯的茶汤呢?这样的茶道艺术,其纯度不是更高?没有错,泡茶、奉茶都是肢体的呈现,如果没有“为茶服务”的意识贯穿其间,很容易流于动作的表演。但茶道艺术要现场冲泡、现场呈献、现场品饮来完成,三项结合才是茶道作品的全部。

茶道艺术由泡茶、奉茶、品茶组成的观念可以用歌剧来对照说明。音乐是歌剧的主轴与灵魂,但是它又要简单的戏剧演出与文学(即唱词)来协同呈现,如果将戏剧演出与唱词的传意去掉,就变成纯音乐了。茶道艺术是泡茶、奉茶、品茶协同呈现,但是以茶汤为主轴,如果不是为茶而做,泡茶就只变成肢体的表演,奉茶只变成表现人际关系的戏剧,要泡茶、奉茶、品茶协同呈现,而且为茶而做,让人喝进肚里,欣赏与享受到茶汤、欣赏与享受到这一连串动作所呈现出来的美感与意境,这才是茶道艺术。

中国《茶道》月刊专栏(20161211)

蔡荣章茶

 

 

  (1617)

纯茶道的茶席要忠于茶道/文/许玉莲/20161012

纯茶道的茶席要忠于茶道/文/许玉莲/20161012

本来,茶道即茶道,何必那么啰嗦说“纯茶道”,既来到要强调“纯”的时候,恐怕茶道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大约也太杂烩了些,是因为有了“不纯”故而生出“纯”之说。茶道是指泡茶(包括奉茶、喝茶,下同)的方法、審美及思想,茶席就是要能够承载和体现这些内容的地方。设置茶席的大原则要掌控好,这空间是为了泡茶而产生,因而要拿何器物进席、摆放在何地,它们必须要使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泡茶、把茶表现得更好才对。但现在的茶席将许多与泡茶无关系的项目如:音乐、木、香、桌饰纺织品、字画也拉扯进来摆得异香芬鬱,仙乐繽纷的样子并视为必要,此一过度与累赘的现象,是会叫茶道致命的。

大家去参加茶会习惯说茶席“很漂亮”,他们会问,装扮得漂漂亮亮不是也很好吗,为何一直来嫌?“漂亮”是表面的,比如一位歌手,她擦了口红戴上假眼睫毛穿套显露女性体态的衣裳站在台上演唱,台上璀璨灯光火树银花,是漂亮,但那不属于歌乐声线的美,也并非歌者个人气韵与歌声结合的美,大家看到的是女性胴体与布景。茶席若与其他物件陪衬得太漂亮,背景挂山水,桌上有花草,傍边叮叮咚咚响起琴音,一样的,会转移品茗者对泡茶者的专注力,过份的茶席装扮,叫人忘记茶道本质,人们参加茶会不再是为了喝茶,而是为了视觉、听觉享受,泡茶者难道不觉得耻辱,不认为自己应该负责任吗。它是缺乏内涵的,举办再多的茶会也无用。茶席只是注重漂不漂亮,牺牲掉泡茶的功能性,是现在常常发生的状况。

一说到茶席,大部分人的思维就先从买木头、买沉香、买银壶、买布饰这些“硬体”、器物层面开始,以为有了这些就是很犀利的了,一旦脱离了这些来泡茶,人就打回原形不知如何动手,反映茶道“不纯”所出现的弊病。无论吟诗、插花、抚琴、写字、点香、挂画、奏乐、木材、服饰、纺织品等皆是茶道的额外元素,泡茶者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增进见识、文化素养、美学观点的成长,不是说学了就直接将这些东西搬来用在茶席上,那是很粗糙的,也显得不伦不类,泡茶变成打发时间,过几天新鲜感也就没有了。好比如绘画爱好者,即使他很懂得裱画之技术,甚至精通装裱浆糊的几十种制作方法、可专业到为裱画轴头、裱画绫子、宣纸、墨砚写专书,不过当他进行绘画时,是不必把全部的木材、浆糊、绫子等带进现场才可以工作的,即使他带了来摆在桌面上,也不能代表他就是绘画绘得很好的人,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好的茶道,靠我们泡茶从指尖生出来,而不是靠古董茶具、罕有木材、仙女般的服饰、天籁般的音乐,人家能够弹出悦耳的琴音,与泡茶何干?看多了茶席上乱七八糟、各式各样的不称职的东西,就自觉茶席必须要有自己的精致度,重点在于:茶具位置的摆放须得心应手,而不是用多贵重的器物。茶桌的材质造型要很有质感,而不是用了多少张花红柳绿显示层次感的布巾。讲究水加热方法、煮水器材质、水质、水温,但不是将如何用水的一切相应方法都要显现;选茶,意味着须采用做得妥当的好茶,而不是盲目追求古树纯料的茶叶。添加了很多外来元素、只着重在情节的茶席,也许能让眼睛耳朵舒服一下,但唯有纯茶道茶席的细腻与专注会发生一种波动,让我们感动,振憾心魂,久久不能忘怀。

(中国茶道杂志20161012) (1535)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许玉莲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

许玉莲 

任何茶艺比赛或茶艺考试事实上都不能代替长期锲而不舍的功夫,“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是一辈子需要锻炼与培养的一件事情,过分注重比赛和考试,把得奖与证书当作唯一目标,这意味这部分人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仅视為工具,这是现今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盲点,既是盲点,如不改善,迟早会出事的。

怎么说呢,如欲赢得比赛,参赛者必然必须满足那些游戏规则,不符合条件的早就被淘汰了。然而设定比赛章程的是一小群有关人士,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管理机构和茶商,对茶文化认识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与茶无关但坐在有话语权位置的人,会为了本身所代表的地方与利益发言,若是如此,比赛活动恐已变成是一些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手段、商家的一些广宣手法。

茶艺比赛的规则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让“泡茶、奉茶、喝茶”(统称茶道)往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去思考才是,而不是综合相关人士“个人感受”整理出来的综合性资料。像有些比赛活动的规则如:什么茶要用什么泡茶器、需穿淡雅泡茶服装、站立时双手要摸着腹部、奉茶时要半蹲,请喝茶时要伸掌等等,都属于主观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性的真理,作为比赛规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倘若比赛过程中泡茶者只一味要达到目的,找不出能够提高个人价值感的技能在哪里,那么这种比赛只会催生一批批被捆绑在框架里的盲从者而已,在在扼杀茶文化文明的推进。像一些茶艺比赛规定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评分标准“讲解需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气婉转、有艺术表达力”。这岂不误导大家以为茶道就是要靠嘴巴把它说得天花乱坠才显得高明,“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倒是无人管。

经常参加茶艺比赛的人约分两路,以茶事工作为职业的,以及学校的茶文化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人,严格来说他们将会变成下个世代茶界的新主人,倘若为了比赛得奖,每一年一度或数度就不得不去迁就主办方所圈定的范围来做,如果参与的茶公司和茶学校不再教他们学习观察的能力、独立思考茶道是什么,那结果就是未来的茶人们都只能一窝蜂去抢大家都会做的工作、做市场流行之事,茶道想要深度发展也就无路可寻了。

当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坊间茶艺活动也越来越多,无论正规校园或私塾的茶文化课程更是到处都有,看似进步了,但为何大家却让坊间茶艺比赛或考试的游戏规则凌驾于茶道本质、凌驾于部分在校从事教育的茶道工作者?学校为了要得到奖项的荣誉,甚至牺牲向来秉持的茶道观念,让学生们都去练习考试或比赛规定的泡茶方式,长此下去,真叫人担忧茶道还剩下什么。这得归因于大家对自己、对茶道没有信心,想要通过一场比赛或考试来获得虚无縹緲的认同。

要想真正学好茶道的人,先把每一壶茶泡好喝懂再说,别忙着去比赛或考试,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和感情,才能累积养分。即使是身不由己,非得参加那样的比赛或考试,也要认清楚那只是一时的,应抱持一种见识无妨的心态去参加。理想的状况是主办方提供可启发思考能力的比赛或考试方法,让大家不知不觉开窍与进步。

(刊登茶道杂志,20160417)

许玉莲茶

 

  (1343)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 文/蔡荣章/2014.12.10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 /蔡荣章/2014.12.10

1981年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蔡荣章推出小壶茶法、1999年推出车轮式泡茶练习法、2005年提出纯茶道理念, 200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茶道入门—泡茶篇》、2008年出版了《茶道入门—识茶篇》,这些都奠定了茶道作为一件艺术项目来呈现的基础。2011年起蔡荣章与马来西亚的许玉莲展开了“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系列写作与茶会举办,更落实了纯茶道的理念与茶道艺术的呈现。

2014年春,蔡荣章与许玉莲将纯茶道(The Quintessential Way of Tea)整理了一个演示的范本,旨在通过其茶道程序来展现它的茶道内涵。现将演示的内容分析如下:

  1. 三次穿越舞台的举牌:第一趟的「纯茶道」是告诉大家演示的题目,第二趟的「背景:无」是说无需背景,背景太乱时也只要单纯的遮挡。这时一块灰色的背景布由二位工作人员撑着拉在泡茶席的后面。第三趟的「空间:寂然」是表示品茗空间一片寂静,只待茶、人、器的活动。
  2. 泡茶席上只见茶具:只有茶具,别无他物,不要别的事物干扰茶的表现。茶壶、茶杯使用了较大的款式。
  3. 客人先入座: 等待茶道艺术家上台创作茶汤作品给他们欣赏。
  4. 起立迎接茶道艺术家:高兴茶道艺术家来了。
  5. 茶道艺术家起身加水:使用已选定的泡茶用水。
  6. 茶叶已安稳地置于茶罐内:茶道艺术家特别收藏的茶,并已完成冲泡前必要的处理。
  7. 拨茶入荷:小心地,不是用倾倒的。
  8. 用纸张作茶荷:大壶配大荷,使用了较大的纸张。
  9. 茶道艺术家识茶:看清茶况,以便决定茶量、水温、浸泡时间等等。
  10. 品茗者赏茶:让品茗者欣赏茶干,等一下还欣赏茶香、茶味、叶底。
  11. 茶道艺术家陪品茗者赏茶:茶道艺术家的目光陪伴着品茗者。
  12.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茶道艺术家判断水温是否已适合泡这道茶。
  13. 将电源关掉:水温够了,将电源关掉。若水温不够,继续让它加温。
  14. 置茶:将备茶时已拿捏好的茶量拨之入壶。没有温壶,因为水温已是足够。
  15. 冲泡第一道茶:刚才判断水温已经足够,否则必须继续加温,待温度足够后才关掉电源再行冲茶。
  16. 计时:按下计时器,心中已打定好浸泡的时间。
  17. 茶道艺术家陪茶在壶内:心随茶进入壶内,品茗者亦同。
  18. 关注着浸泡时间:在心中数息,不是盯着计时器看。
  19. 核对计时器:预计已快到所需的浸泡时间,核对一下计时器。
  20. 倒出茶汤:茶壶缓缓倾斜,避免茶渣冲上壶口与壶盖。倒至足干,免得余汤影响下一道浓度的掌控。
  21. 分茶入杯:分茶之前没有烫杯,因为今天奉茶距离很近,不必担心降温太快。
  22. 端奉茶盘奉茶:茶道艺术家亲自奉茶。奉茶时先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客人端走茶后,茶道艺术家仅接受行礼。
  23. 品茗者自己端茶:品茗者自己从奉茶盘上端茶,取杯后行礼致谢。
  24. 等茶汤降温:品茗者欣赏一下茶香,知道汤温太高,暂且放在桌上。
  25. 茶道艺术家回座后端起自己的一杯茶:茶道艺术家也要与大家一起欣赏自己的茶汤作品。
  26. 茶道艺术家引导品茗者喝茶:端起杯子、端看一下品茗者、大家一起品尝茶汤。
  27. 陪着品茗者喝茶:不继续做其他的事。
  28. 品茗者不自觉地闻了杯底香:喝完茶,举杯闻了杯底香。
  29.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准备泡第二道茶,第二道茶有第二道茶需要的水温。
  30. 泡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持盅出去奉茶:茶杯在品茗者那边,第二道以后要持盅奉茶。
  31. 倒完茶后才行礼:茶道艺术家持盅奉茶,倒完茶,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品茗者回礼致谢。
  32. 喝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取出部分叶底:这是茶叶继鲜叶、茶干、茶汤之后的第四个生命周期,取出一部分在叶底盘上,送出去请品茗者欣赏。品茗者赏叶底时,茶道艺术家目光陪伴着品茗者。(因演示时间的关系,只泡二道茶。)
  33. 清理茶具:茶道艺术家仔细做着结束的动作,品茗者专心看着,依依之情油然而生。
  34. 主动表示茶会既将结束:茶道艺术家掌控茶会时间,适时清理茶具做出结束的表示。
  35. 品茗者向茶道艺术家致谢:提出告辞之意。
  36. 品茗者主动将杯子送回奉茶盘上:先放的往里放,外面留给后放者,并行礼致谢。
  37. 结束:茶道艺术家送走品茗者后,坐下来回顾一下茶席。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收拾起茶巾。静坐一下,起身走下舞台,茶会结束。

 

  (1267)

茶艺二字分开来解释造成的为害(文/蔡荣章2016-08-08)

茶艺二字分开来解释造成的为害(文/蔡荣章2016-08-08

现代茶思想网专栏

一次研讨会上,有人说:“你特别重视茶汤,但是艺术对于茶艺还是很重要的。”我听了一愣,茶汤不就是茶艺的本体,为什么还把它撇在一边?很快地我就领悟到他是把茶与艺分开解释的,他认为茶是茶,艺是形成茶艺的主因。不久有人提到长嘴壶的注茶,他说:“长嘴壶的注茶是种艺,茶加上艺,长嘴壶当然是种茶艺。”这时我就更清楚他也是把茶与艺分开解释的人。

怪不得很多人在呈现茶艺的时候都会把其他的艺也加进来,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才是茶艺,如果只是泡茶奉茶品茶就不算是茶艺了。把茶与艺分开解释的人,还把“艺”解释为“手法”,“手法”必须有很多动作才叫有”艺“。插花、焚香、挂画,以及装置艺术会进入泡茶席也基于这个观点。

为什么没有其他艺术的加入就不叫茶艺呢?因为持这种说法的人不认为泡茶喝茶是种艺术,他们比较相信插花、挂画、焚香、音乐、舞蹈、吟唱是种艺术,要把它们放进茶席上让泡茶富艺术气息。

茶艺界,或说是茶道界的人为什么没让大家了解泡茶奉茶品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要加入其他的艺术才行呢?因为我们讲茶的健康、茶的社会功能讲得太多了,忽略了茶的艺术特质与艺术功能。如果你还说是因为我们对美学、艺术的认知不足,我也承认。对美学、艺术认知不足的结果会认为茶汤没有什么好欣赏的,泡茶、奉茶也只是俗事一件。

泡茶喝茶可以精致成艺术项目,当然要有足够的技术含量与艺术性,我们特别称呼它是茶道艺术。音乐的呈现媒介是声音,绘画的呈现媒介是线条与色彩,茶道艺术的呈现媒介是泡茶、奉茶、品茶。茶道艺术的表现形式比较像歌剧,茶道艺术的三大组成部分泡茶、奉茶、品茶就像歌剧的三大组成部分演员肢体、唱词、音乐。茶汤是茶道艺术的灵魂,其他两项只为茶汤,不为表演与礼节;音乐是歌剧的灵魂,演员肢体与唱词只为音乐,太强的肢体是舞蹈,太强的唱词是文学,都已背离音乐。

歌剧不需要外加其他的艺术项目,演员肢体、唱词、音乐足矣,茶道艺术也不需要外加其他的艺术项目,泡茶、奉茶、品茶足矣。如果在歌剧的舞台上摆放太多的布景会减弱音乐的强度,如果在茶席上加入太多的插花、焚香、音乐等妆扮会减弱茶汤给人的熏染力。

  (1561)

我们要尊重泡茶师吗-許玉蓮

我们要尊重泡茶师吗

許玉蓮

无论业余爱好者、专课毕业持证照者或三十年经验老到的茶人,泡茶(包括奉茶品茶)时普遍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大家很少认同他是一位拥有手艺、或茶道艺术造诣的人;唯一原因是没有人将茶汤当作严肃商品来经营,更别说把茶汤视为泡茶那人的作品了。人们注重茶以外之事,不了解茶汤是茶文化最终结之物;茶汤不重要,那就无所谓是谁泡,怎么泡了。故没有几个人会注视泡茶师的泡茶信念,认可它的存在。

泡茶技艺受到不正常的忽略以致变得“无用”是理所当然的,认真泡茶反而遭到大家耻笑,好好专注泡茶被认为是小题大做,大众往往嘲弄:“泡茶也要学的吗”。很稀贵的茶他们拿起来就冲热水了,对待茶、茶汤、茶道是多么粗暴呀。但一位不懂弹琴的人就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岂敢贸贸然对一把琴动手动脚抱上来就弹?不懂某一种食材的特性,根本也没人敢随便拿来煮。这就是人们对茶的残忍,以及轻蔑泡茶师正式泡茶的手段。

茶界操纵市场的人甚至不把茶叶当作茶叶,大多把茶叶当作“另一件物品”来销售,如设计包装,将茶叶放进去打扮成礼物的样子,里面的茶是好是坏没什么人追究,推销的是礼盒。或把茶叶当投资或储蓄的项目,推出“產品返銷合约及回购合同”即可,很多茶叶在这些过程当中根本是原封不动的包裹着,没有被拆开过来泡饮的。卖茶者不爱茶、不懂泡茶品茶,即使请到有茶艺师职业证照的职人来上班,由于没有重视茶汤市场,茶艺师的泡茶技术也得不到开拓,往往只被当作“帮佣”或“保姆”使用,怎么能怪大家不尊重泡茶的人。

泡茶比绘画、烘烤糕点、拉小提琴、跳舞、写字、摄影、煮咖啡、打羽毛球等的人地位低得不堪设想,因为大家心里早已存在着偏见:泡茶毫无技术可言,比起其他像音乐的高低、长短音,舞步的快慢节奏,写字的站姿与运笔的气韵,摄影的分秒必争,泡茶显得太过稀松敷衍,好像怎样都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有不同意见。这就是泡茶师每一次泡茶都要正规地泡的原因,重复不断的这样泡,直至感动他人为止。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茶的观念,是困在两个极端,一是文化图腾的枷锁里,好像说说茶是属于一种亲善文化的大道理已足矣,会讲文化道理的人是否也能喝懂茶、茶法精准、茶汤作品是否及格倒是其次。第二就是束搏在“只求解解渴”的困境中,翻不到身。常听到有人说茶叶多一点少一点有什么关系?水温高一点低一点不要紧、茶叶浸泡多久随各人喜欢浓度即可,一直把“泡茶是随性的”捏着不放。然而,到最后嫌泡茶没有什么艺术内涵可让人肃然起敬的,也是同样这群人呢。泡茶(包括奉茶品茶)不能一直只停留在以往拘泥的观念中,把茶汤的意义抛诸脑后,只着重在文化、社交等象征的意义,茶道也要新陈代谢要大胆地向前走,让人们每喝一杯茶,每一杯茶都是精致的。

泡茶师对泡好茶的信念不可动摇,不可委曲求全,泡茶师要做的事情,是将一套好的茶法灌入身体,让它长活,化成动作与气质在泡茶(包括奉茶品茶)时使出来。做不到这点,人家对泡茶师固有的偏见不会改变,则泡茶师一辈子别想得到认同与尊重。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完稿20150817)

许玉莲茶道

 

 

  (1395)

论茶文化怎么教谁教-許玉蓮

论茶文化怎么教谁教

許玉蓮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茶文化生在学校碰到的困难是,很多教师从别的专业如音乐、历史、茶学、营销调过来任教,教师们也在摸索着茶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为了教而教,却不知道要教什么,怎样教。

因茶文化是近十年才在学校兴起,学校缺乏师资、教材、设备,故要从零开始做起,这包括了茶文化的一些负责人,他们也是由其他学术领域跨界而来,相对其他已是经营有序的学科而言,茶文化学科的方向便显得没有规范。茶文化应该以什么内容为主、各科内容的比例应该占多少?至今没有定型,大部分受到人为的牵制,负责人对哪方面比较专长,就往那边靠,比如专长历史的,茶文化学科就被历史气氛笼罩着;比如农科专长的负责人,茶文化可能变成天天比较茶树品种,采茶炒茶。

把还没有培训好的教师放进课堂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大家各教各的,说起话来都很心虚,教师与学生的尊严受到很大的伤害。教师可能学了一些泡茶手法却不懂泡茶原理就被赶鸭子上架了,碰到学生的问题莫衷一是,不但令教师之间产生矛盾,也令学生迷惑。

茶文化不比一些数据理论强的如农业生物、茶树栽培育种、茶叶生产等受到学校当局重视,因为他们认定那些科目相对容易累积成就,而文化难以捉摸。拥有别的专长但缺乏茶文化底蕴的负责人以为茶文化的表达方式就是依赖形而上的道理,没有明确与喝茶有关的系统技术。茶文化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只是一份工作,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在课堂将之述说出来而已,即使有教师们背得一口好文章,然而,如果他们并非是生活在茶文化当中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曝露出对茶内涵的不了解。

学校抓不稳方向,大家又面对招生与毕业就职缺乏信心,于是茶文化学科很快的就步上“应试教育”这条路,茶文化生都被指定报考“茶艺师”考试,此考试是于1999年劳动部列入1800种职业之一的职业考证。这让大家感觉到相对安全,不会“毕业即失业”。但,单单为了考试的教育方针,明显扼杀了茶文化的生命。

茶文化的知识范围相当大,如:茶叶生产、种茶、茶营养与功效、茶器、品茶环境、茶席设置、水质、茶品鉴、茶营销、茶法、茶史、茶会举办、各国茶文化比较、美学、各类艺术、其他文化与社会风俗等,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展现茶的内涵,表现茶内涵的手段主要是靠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与方法,茶文化生学习了这套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重覆锻炼。他们不断重覆锻炼时,教师把关的水准不稳定,让茶文化生在学习过程造成很大的随意性,是目前学校的通病。

正常的文化学习,除了吸取一般知识,更加是通过学习思想与行为来达到完美。故此茶文化生应该要有可临摹的对象,较易找到的对象当然是他们的老师,教师在这里受到挑战:爱不爱茶、是否在生活里也建立了泡茶喝茶的嗜好、茶法是否运用得当、有没有定时将泡茶功夫演示给学生观摩、茶泡得好不好等问题,在在表现了一位教师对茶文化的信念与态度。比如说泡茶师要有一双干净的手,这不是立了一个规矩可以完事的,这包括了教师必须时刻都维持头发整齐,衣服天天换洗,手指甲修短,杯套与泡壶巾每次用了都清洗晾干,泡茶的手势熟练不出错。教师的价值取舍,是茶文化生的学习指标,教师要能让学生油然升起一股感动,进而认同与领悟他的做法。(20150715)

许玉莲

  (1470)

茶汤作品是要由茶道艺术家创作的-蔡荣章-茶网专栏

茶汤作品是要由茶道艺术家创作的

蔡荣章

茶网专栏20151002

大家常有“总要有人泡茶吧” 的意识存在,于是思考着要由辈份低的人来泡还是由师字辈的人来泡,最后通常是辈份比较低,但大家公认会泡茶的人来泡。这是一般家常生活的状况,只将它视为普通饮料与社交活动,没有太严肃的将泡茶与茶汤视为是一件艺术创作来看待。但是如果一点儿泡茶与茶汤是一件艺术创作的概念都没有,那是茶文化发展尚未成熟的现象。可惜的是,目前我们对泡茶喝茶的概念确是如此,也就是说还没有把泡茶喝茶当作是一件艺术项目。

音乐、绘画、文学等就已经被人们接纳为艺术项目,平时大家哼哼唱唱、聚会时推拥着某人高歌一曲,但当一位音乐家在场时,大家也知道换一个态度来对待艺术领域的音乐与音乐家,不会一直要他唱歌给大家听。大家为某位音乐家的音乐艺术而来时,音乐家绝不会推给第三者来呈现,因为大家知道音乐作品是与音乐家挂钩在一起的。

大家没有把泡茶喝茶视为一件作品,而且必须由作者来创作,这原因除归咎茶文化尚未发展成熟外,与古代的一些茶画与文学作品都呈现着童子泡茶、主人喝茶有关,我们也知道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大茶人是为权贵服务的。这个印象、这个观念必须改变,泡茶喝茶可以是一件艺术,必须由茶道艺术家来呈现,茶道艺术家有其独立的人格,创作的茶汤作品有其独立的人格。宋代《文会图》左下角的童子点茶席可以移到主桌上,点茶者是围坐在主桌上的一个人。不要把古代茶画与文学作品上仆人泡茶、主人喝茶视为经典,认为现在的我们也要这样才是神气的茶人。

有了茶道艺术家创作茶汤作品的观念后,就会踏实地练习泡茶喝茶,认为那是呈现艺术作品所必须,当能创作好每次的泡茶喝茶时,品茗者也变成了茶道艺术的一部分,创作者不会有仆役为人泡茶的心情了。

  (1349)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蔡荣章-20150930专栏

蔡荣章纯茶道.jpg (1429×1009)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

蔡荣章20150930专栏

1981年蔡荣章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推出的小壶茶法、1999年推出的车轮式泡茶练习法、2005年提出的纯茶道理念,以及2007年出版的《茶道入门—泡茶篇》、2008年出版的《茶道入门—识茶篇》,奠定了他要将茶道作为一件艺术项目来呈现的基础。2011年起他与马来西亚的许玉莲老师展开了“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系列写作与茶会举办,更落实了纯茶道的理念与茶道艺术的呈现。

2014年春,我们将纯茶道(The Quintessential Way of Tea)整理了一个演示的范本,旨在通过其茶道程序来展现它的茶道内涵。2014.12.12韩国宝城的“2014第四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上,天福茶博物院代表团团长李素贞院长曾做了一次演示。

  1. 三次穿越舞台的举牌:第一趟的「纯茶道」是告诉大家演示的题目,第二趟的「背景:无」是说无需背景,背景太乱时也只要单纯的遮挡。这时一块灰色的背景布由二位工作人员撑着拉在泡茶席的后面。第三趟的「空间:寂然」是表示品茗空间一片寂静,只待茶、人、器的活动。
  2. 泡茶席上只见茶具:只有茶具,别无他物,不要别的事物干扰茶的表现。茶壶、茶杯可以使用较大的款式。
  3. 客人先入座: 等待茶道艺术家创作茶汤作品给他们欣赏。
  4. 起立迎接茶道艺术家:高兴茶道艺术家来了。
  5. 茶道艺术家起身加水:使用已选定的泡茶用水。
  6. 茶叶已安稳地置于茶罐内:茶道艺术家特别收藏的茶,并已完成诸如“退仓”等必要处理。
  7. 拨茶入荷:小心地,不是用倾倒的。
  8. 用纸张作茶荷:大壶配大荷,使用了较大的纸张。
  9. 茶道艺术家识茶:看清茶况,以便决定茶量、水温、浸泡时间等等。
  10. 品茗者赏茶:让品茗者欣赏茶干,等一下还欣赏茶香、茶味、叶底。
  11. 茶道艺术家陪品茗者赏茶:茶道艺术家的目光陪伴着品茗者。
  12.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茶道艺术家判断水温是否已适合这泡茶。
  13. 将电源关掉:水温够了,将电源关掉。若水温不够,继续让它加温。
  14. 置茶:将备茶时已拿捏好的茶量拨之入壶。没有温壶,因为水温已是足够。
  15. 冲泡第一道茶:刚才判断水温已经足够,否则必须继续加温至此,待温度足够后才关掉电源再行冲茶。
  16. 计时:按下计时器,心中已打定好浸泡的时间。
  17. 茶道艺术家陪茶在壶内:心随茶进入壶内,品茗者亦同。
  18. 关注着浸泡时间:在心中盘算,不是盯着计时器。
  19. 核对计时器:预计已快到所需的浸泡时间,核对一下计时器。
  20. 倒出茶汤:茶壶缓缓倾斜,且不超过90度,避免茶渣被冲上壶口与壶盖。倒至足干,免得余汤影响下一道浓度的掌控。
  21. 分茶入杯:分茶之前没有烫杯,因为今天奉茶距离很近,不必担心降温太快。
  22. 端奉茶盘奉茶:茶道艺术家亲自奉茶。奉茶时先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客人端走茶后,茶道艺术家仅接受行礼。
  23. 品茗者自己端茶:品茗者自己从奉茶盘上端茶,取杯后行礼致谢。
  24. 等茶汤降温:品茗者欣赏一下茶香,知道汤温太高,暂且放一下。
  25. 茶道艺术家回座后端起自己的一杯:茶道艺术家也要与大家一起欣赏自己的茶汤作品。
  26. 茶道艺术家引导品茗者喝茶:端起杯子、端看一下品茗者、大家一起品尝茶汤。
  27. 陪着品茗者喝茶:不继续做其他的事。
  28. 品茗者不自觉地闻了杯底香:喝完茶,举杯闻了杯底香。
  29.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准备泡第二道茶,第二道茶有第二道茶需要的水温。
  30. 泡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持盅出去奉茶:茶杯在品茗者那边,第二道以后要持盅奉茶。
  31. 倒完茶后才行礼:茶道艺术家持盅奉茶,倒完茶,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品茗者回礼致谢。
  32. 喝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取出部分叶底:这是茶叶继鲜叶、茶干、茶汤之后的第四个生命周期,取出一部分在叶底盘上,送出去请品茗者欣赏。品茗者赏叶底时,茶道艺术家目光陪伴着品茗者。(因演示时间的关系,只泡二道茶。)
  33. 清理茶具:茶道艺术家仔细做着结束的动作,品茗者专心看着,依依之情油然而生。
  34. 主动表示茶会既将结束:茶道艺术家掌控茶会时间,适时清理茶具做出结束的表示。
  35. 品茗者向茶道艺术家致谢:提出告辞之意。
  36. 品茗者主动将杯子送回奉茶盘上:先放的往里放,外面留给后放者,并行礼致谢。
  37. 结束:茶道艺术家送走品茗者后,坐下来回顾一下茶席。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收拾起茶巾。静坐一下,起身走下舞台,茶会结束,演示结束。

(1618)

茶文化复兴五个进程-蔡荣章

茶文化复兴五个进程

蔡荣章

20150211《茶道》杂志专栏

当时喝茶人有一把小壶、几个小杯就足可笑傲江湖了,大家认为用小壶才是会泡茶的人,尤其是紫砂小壶。其他一律从简,置茶时用手抓一把,朝手心哈一口气,就着鼻子猛吸几下,然后用手将茶置入壶中。这是1980年茶文化复兴初期的状况,刺激了大家想要有个茶荷可以观赏茶叶并置茶入壶、想要弄清楚识茶、赏茶的正确方法,于是有人研发各种泡茶用具、研究泡茶的动作、整理泡茶的原理。小壶茶法、如何泡好一壶茶、茶道教室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是为茶文化复兴第一个进程。

有心的人,赶时髦的人,在这喝茶风气初起之时到处购备茶具、到处学泡茶。“我已收购了一百把茶壶”、“要不要去学泡茶,每星期二四晚上” 、“我家附近又开了一家茶店,去看一看”,都是常听到的话语。到了1980年代后期,大家交谈的话题变了,“现在流行用盖碗泡茶” 、“上课时老师教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泡茶给五十、一百人喝” 、“宋朝时的抹茶现在又流行起来了” 、“泡茶不再那么严肃,路边的调饮茶一家家的开”。泡茶的方式多样化、喝茶的层面扩大到公司、开会、街上的路人,泡茶的方法从小壶茶法扩展到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煮茶法、冷泡茶法、调饮茶法等的所谓十大茶法。1983年还产生了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茶文化复兴迈进了第二个进程。

各种泡茶法的用具有了,也学会了泡茶的技能,喝茶的人开始举办茶会,先是泡茶师颁证典礼以茶会的形式进行,接着是公园里、梅花树下的茶席。大家看得见茶道的形象,传播界也抢着报道。接着邀请日、韩、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的茶友前来演示他们的泡茶喝茶。1990年无我茶会诞生,各地方不同泡法与茶道理念的人不再只是互相观摩,而是可以聚集在一个茶会上泡茶、奉茶、喝茶,藉着这种茶会的形式又凸显了现代茶道的特质。这是1990年代开始的第三个进程。

茶会的举办,其他艺术项目大量加入到茶席里面,如音乐的搭配、插花等装饰品、谈论生命与做人道理等等。久而久之茶人们开始思考泡茶喝茶除了在种茶、制茶、卖茶上发生的效应,它里面属茶的特有元素要如何呈现?茶人们认为不应该只是将茶与其他艺术或思想混搭,而要有茶独立自足的空间。于是纯茶道的思想被孵化在泡茶喝茶之中,茶人们开始寻找泡茶与茶汤里的审美世界。纯茶道的思想是茶文化复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第四个进程。

茶人们只要有了“泡茶喝茶就是泡茶喝茶”的想法,很快就会想到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也都要求以自己的音乐、美术、文学来完成所要表达的作品。茶人也逐渐建立了这样的信心:泡茶喝茶就足以完成所要的艺术表现。于是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开始举办,把泡茶、奉茶、品茶视为一项艺术来表现。2010年后,茶文化复兴进入第五个进程。

我们不知道泡茶喝茶往后还会怎样发展,但这三十年一路走来,除了茶产业的发展,泡茶喝茶本身也走出了独立自主的能力,那就是纯茶道、茶道艺术。

  (1672)

茶道养成的基本观念-許玉蓮

茶道养成的基本观念/文/許玉蓮/20150312

我们喝什么茶,就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故品茶说茶道,不可将种茶、制茶、包装茶、买卖茶、存放茶、泡茶、奉茶、品茶与茶道分开说。对茶没有抱持一种立场,即便有道,这道也不可能属于茶的道。所有事情都有一个经过,茶从鲜叶变成茶叶变成茶汤最终成为茶渣的过程势必经过无数手段,人们使用不同方法去处理、实现各自的目的,这就是对茶的态度。茶一旦离开这些被完成的门路与技能,它是无道可养成的,因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是道的基本。

无可避免的,茶道建立需遵循几个与茶相关的基本原则,即优质、清洁及个性。在喝下每一口茶的同时,我们应开始思量,我们如此做的背后,所得到的满足快乐、所付出的代价与应负的责任是什么,我们不可能光是风花雪月纵情休闲,或纯粹堆砌辞藻说空洞内容的门面话即谓之茶文化。

优质是指好的茶叶不等于好看的茶叶,不于於贵的茶叶,要用新鲜原料,制出香味馥郁、可满足身体需求的茶叶。茶具亦如此,要用无危害性原料,让人放心之余还感受到工艺之美,用起来又恰到好处。简单概括,从种植茶到清理茶渣的整个进行历程,一切需按照时间、时空、时节、时代来考虑。

以下举例:时间是说茶叶发酵时间要多少才熟成?老茶收放要多久才酝酿足够?泡茶时间要多长才算好?不能随意喜欢就短一些,不喜欢就长一些。时空是说不同时空的茶山所采摘鲜叶有不同优劣之处,要精炼其可爱的一面,并应透明化产地。时节是自然现象:阳光、风霜、雨水及空气湿度都影响茶的生长及性质,要做出当时最好的品质。时代是说不要忘记先天和后天的配合,当代的技术、生活方式一天天在变,要能掌握并精进,比如泡茶法的演变需符合现代家居环境。

清洁是指生产到使用过程务必能维持人体、物体、环境在一个健康、卫生、协调的状态,指的不但是茶叶无农药残留,勿让人类吃进有碍身体健康的物品;也是指人类与自然的相处,应当保持善良的关系,否则清新空气的消失,土地生态的遭破坏,都是我们在茶道建立中付出的代价。对我们周遭的世界的影响的忽视,是破坏自然、破坏人类生活的源头。比如现今很多茶叶使用铝箔袋包装成小包行销,一包净重约10克,买1公斤茶叶就需用到100个铝箔袋,再加上泡茶时吃的茶食也用这种包装,耗费了又任其遗弃在土地上的铝箔袋数量之多,变相成了“花钱买垃圾”造成土地污染,对茶道对土地与人类都会造成伤害。

个性是指支持人们持续某种合理的态度生产茶品饮茶,无论他们的规模有多么小,都不应受到剥削,应尊重多样化选择。我们对大集团市场操作、工业机制规格化的方式要有反省,标准化的模式固然有助推动经济,但有时这些发展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好,茶叶物质的获得更容易并没有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懂得欣赏茶的人,一些值得保留的文化也会在这样的运作之下快速消失,比如我们再也喝不到1990年代那种熟火铁观音、正山小种的味道,这意味着某些价值观已经被放弃。是哪家制茶师做的茶?哪位茶人收藏的茶收了三十年他怎么收?又哪位茶人掌壶泡制茶汤?这些代表着的不但是一种配方,一种技术,更表现了茶人们的一种态度,一种活力,一种信念。

只有在我们有了对人、器物、时间、土地、茶的感情,知道如何守护这些事物的优质、清洁、个性的基本观念,我们才能快乐地与茶道打交道。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完稿20150312) (1407)

茶.茶人.品茗空间的生命力-許玉蓮

 

许玉莲会长茶.茶人.品茗空间的生命力

許玉蓮

茶的生命以四种不同形态存在,从茶青、茶叶、茶汤、至茶渣四合而为一体,必得经过此完整过程才能成就一个茶的「生命体」。

鲜叶离开母体,茶青在制茶空间被淬炼出最佳状况的内质与个性,谓之茶叶,茶就脱离茶青这第一阶段,从容不迫地迈入茶叶、茶汤、茶渣三个「生命领域」。

品茗空间的存在是为了使茶可以好好度过第二、三、四阶段的生命,从制茶空间到品茗空间,人们须让茶能在严整有序的过程中进行「绽放」,如果一些环节被阻断或打乱,「茶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终结了「生命」的茶,充其量只被当作饮品来喝,无成长为「茶道」的可能。

茶人需要熟悉制茶知识,但不一定要成为制茶专家,「茶生命」第一阶段的制茶空间,茶人有限度地参与即可。唯茶人必须有能力针对茶叶性质来设置品茗空间,使茶得以在没有残缺的过程中被品饮,有尊严的「活过」二、三、四阶段的生命旅程。

制茶空间的原料重、场地大、耗时长、动作繁复、人手众多,制茶工具也形形色色比如手炒青的大锅、热风杀青的滚筒、发酵室里无以计数的箩筐等,应做什么该用什么工具必须在哪个地方完成皆有时,制茶者移位换形的动作大,并且不时传出响声,故此制茶空间相对容易被理解和「被看见」,人们毫无疑问明白和接受他们在制茶。于是制茶系统就锁定了制茶空间的格局,制茶空间则得到专业的诠释。

品茗空间当然也得按照泡茶系统来建立,如:储存茶叶、水、茶具的方法,煮水、添水的方法,泡茶的方法,喝茶赏茶的方法,泡茶者与品茗者互相对应的方法,茶人务必一一按照所需的时间与动作来进行整个过程,再制定所需品茗空间的格局。

分析一下泡茶系统基础元素:

泡茶、喝茶、赏茶都是一瞬间的事情,时间非常短,比如浸泡一个老普洱可以说是分秒必争,多一秒少一秒内质的发挥硬是不一样。

泡茶动作小而少,比如提壶倒水、开盖关盖、提壶出汤、持杯喝茶都是在方寸之地即可完成的程序。

茶器,体积最大的要数煮水器吧,总有一、两千毫升的。

声响几乎无,要很小心才可听到轻微茶汤声、壶盖碰撞声。

人手?就茶人那么一个足矣。

用如此「短、小、少、无」的泡茶程序建立出来的品茗空间,少了一点声色热闹,似乎不容易「被看见」和被接受。而「被看见和被接受」在泡茶与品茗中是最直接的,品茗者「看不见」,心里头就空荡荡觉得被丢失了。

为了「被看见和被接受」,将其他与「茶生命的施展」无关的艺术项目或事物带进品茗空间,以为提高了能见度,其实是消弱了「茶生命」,是品茗空间之大忌。

那么我们如何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品茗空间里的「茶生命」?茶人在掌握「茶生命」的表现时要让心境维持单纯,单纯的为茶说出茶的价值。要尊敬生命的价值,从茶生命延伸至泡茶器、水、时间、人、物………样样皆是生命。要对这些生命付出所有的热情,内化后脱俗的表现在泡茶中。故茶人泡茶时须培养格外的专注力、凝聚力,让浑身充满力量,举手投足皆笼罩着一股波动,回荡于品茗空间,触及所有的灵魂,人们的心才能紧紧跟随着茶人。

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完稿20150123)

  (1675)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茶没有震慑人的力量,如果茶的品质做得越来越差。这里不是说五十元有五十元的品质,五千元有五千元的品质,是不管任何级别与价格,都没有做好的茶,喝起来没滋没味不堪咀嚼,不具香味的淡弱感,喝了比不喝难过。茶的味道不足够好喝,人们没有什么理由要找几支好用的茶器来泡它,整整齐齐弄一张茶席来侍候它,不更加是浪费心血。

任何一道制茶的程序做得不对,茶汤效果就不会出现应有的质地,比如发酵不到位,成茶会有“臭青”气味;焙火未到位,成茶有水味;这些都是制茶者出差错的地方,我们何必虚与委蛇。

我们是没有必要全神贯注严阵以待一个品质欠佳的茶的,我们当然也不会去尊重它,故此,欣赏好茶本应有的专心与安静:“喝到一个好茶是不得空说话”的态度反而变成笑话。

当歌唱者演唱走了音被观众喝倒彩、运动者失误被扣分,人们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实中,小说写得不好可没有出版社愿意拿来出书,舞蹈者跳到一半迈错几个舞步,粉丝马上嘲弄地闹退票了;事情没做好、作品失败了未能做出应有的水准,就会遭遇淘汰、或被唾弃,那是没有人要买单的。但,茶界似乎特别的相亲,茶人即使买到、泡到的茶是劣质的也闷不吭声,仿佛说了出来就会成为一件没有品德的事情,茶人仿佛都必须墨守说些泛泛赞美之辞的行规,甚至还要宣扬:别太在意茶好不好喝,要感恩人家做茶做的那么幸苦,喝茶是要学习感激,如此社会才会和谐云云,否则那位茶人便是一个没有修养的茶人。

这是茶界颇吊诡的现象,茶叶品质没能好好的依照着该有的工序做好,甚至包括一些在茶叶里添入香精味、或用从非茶树上采下的芽叶制成的茶–即所谓假茶加入茶叶之中、或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茶叶,都不可被理性提出质疑的,茶人泡了喝了这些茶统统不能客观的说出以茶论茶的看法,都要隐恶扬善强调每个茶有每个茶的味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爱才可以,否则茶界众人便会责怪这位茶人在打击茶文化的发展,或这位茶人不理解尊敬的精神,是一位小气鬼,而且很肤浅,只懂得口腹之欲。

茶做得不好是无助于发展茶产业的,因为人们喝了身体会不舒服,甚至不健康,故茶人要坚持对做坏了的茶叶说不,绝对不泡不喝一个制作不当的茶,从喝茶的最下游反过来抵制与要求上游的制造者必须做出好茶才向他们买茶,这是目前茶人要醒觉的。

 

  (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