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文化复兴

陪茶在壶内浸泡/蔡荣章/20170409

 

陪茶在壶内浸泡/蔡荣章/20170409

让品茗者欣赏完茶的外观,泡茶师站起身来,将茶叶置入壶内、提水壶冲热水入壶、盖上壶盖、按下计时器。泡茶师停止了一切动作,把心放入壶内,站立着陪茶在热水中浸泡。其他品茗者看到泡茶师的这个动作,也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茶壶。30秒过去了,泡茶师依然站立着不动,30秒又过去了,泡茶师依然站立着不动,过了一会儿,泡茶师才低下头来看了计时器一眼,接着提起茶壶将茶汤倒入茶盅内。其他品茗者想着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要浸泡那么久?茶汤将是什么样子?泡茶师很认真地泡茶—-。

泡茶师为什么要站立着泡茶?或许椅子不够高,或许他认为站立着更能强调他陪茶在壶内浸泡的作为。

茶叶从茶树上被摘下来,制茶师进一步把它制成了茶,现在泡茶师又将它放入壶内,用热水浸泡着,茶叶正酝酿另一次怎样的生命周期呢?在茶树上的阶段我们称它为鲜叶,经过茶叶制造程序变成了可以泡来饮用的茶干或茶粉,我们称它为茶,饮用时泡茶的人用水浸泡它,让它融入水中,我们称它为茶汤。“鲜叶”要经过多年的生长与所需的资源,“茶”要依赖人与自然条件被创作出来,“茶汤”要在壶内或碗内被水浸泡或加以外力的击打(如抹茶)才得以诞生。茶汤的诞生虽然仅说是被浸泡或击打,这可要水质、温度、器物材质、茶水比例、浸泡时间、打击力度、茶道修养等的融合才得以成就。茶叶在壶内的浸泡有如婴儿在母体的培育,泡茶的人与喝茶的人怎么不屏息以待。

如果泡茶的人与喝茶的人不够用心,赏茶时只是形式地看一眼,泡茶者将热源关闭或打开,大家也没意识到他在调控一个最适当的温度,冲完水按下计时器也只以为在设定一个时间。浸泡期间,泡茶者若也开始将温盅的水到入一个个杯中烫杯、拿起茶巾擦拭桌面的水滴,品茗者更是认定这是茶叶浸泡时的空闲时段,于是开始聊起天、玩起手机、拍起照来,甚至连同泡茶者也高谈阔论起茶与一些八卦的消息。等到浸泡所需的时间到了,泡茶者将茶汤倒入茶盅、将烫杯的水倒掉、将茶分倒入杯,品茗者则继续聊天玩手机,等着泡茶的人将茶送到自己的面前。

这个场景不是讲究泡茶喝茶的人乐意见到的,因为他们不容易在这种状况下喝到好茶,更不用说是享用茶道艺术之美了。有人或许要说,不管大家玩得多吵杂,欣不欣赏我的泡茶,我依然可以把茶泡好,端给他们喝,他们聊完天就会喝我的茶的,我不在乎是仆人泡茶还是艺术家从事茶道作品的创作—-。抛开整体表现的美感不说,不够专心泡茶,一面忙东忙西,只等时间一到把茶倒出,是不可能把茶汤当作是一件作品那么精致地呈现的,说是把茶泡好了,只是粗略地分成好与坏而己。

泡茶师与品茗者不说话专心陪茶在壶内浸泡的时间不要超过二分钟(约已泡了四道),这期间只能有少许的动作如关闭或打开热源,若超过了二分钟,可以再做些备杯的动作,以及说说为什么要浸泡那么久、或再说说这壶茶各道茶汤浸泡时间的曲线,但都不要发展成教学的长篇大论或闲聊。

陪茶在壶内浸泡、泡茶品茶期间不闲聊,都不是教条,而是泡好茶喝好茶的所需,是将泡茶、奉茶、品茶融成一件茶道艺术作品的所需。陪茶在壶内浸泡不只提高了泡茶的专注度,也提高茶是为一件作品被欣赏的事实认定。

刊登20170409《茶道》月刊专栏

下图:作者蔡荣章,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254)

我把壶变可爱了/许玉莲/2017-05-16

 

我把壶变可爱了/许玉莲/2017-05-16

很多事物都是新的佳,唯独几样东西讲究老的才是好:玉、壶、茶……,我们说,老东西不可老得脏兮兮,尤其是茶壶,不能说旧了就结了很多茶垢,老了就是破旧的。所谓老东西,与旧东西不一样,老壶用久了,与人相处久了,有一份情谊,经过岁月的洗礼,它显得古朴可爱,与随便用旧的壶不一样。无心装载的态度,纯粹奴役它,它不会变漂亮的。有些用旧的金属器损坏了,弄得凹凹坑坑的一副快坏掉的样子,那是衰败。

质地比较粗糙、吸水率强的壶,养起来比较快看到效果,没几天就看到变化,不过效果不好,光泽度欠佳。烧结程度高、质地较好的壶吸附力较低,不易感觉出变化,要慢慢的一个月一个月养,渐渐它就长出迷人的润泽。

如何养一支紫砂壶呢,新开始时要将之清洗干净,用棉布在水里擦。如何叫做洗干净呢?水能够附着在整把壶的泥面就叫做洗干净。然后呢就这样一直拿来泡茶,每次泡完茶以热水冲干净茶渣,用柔软的布擦擦壶身,再给它晾干,每一次都要让茶壶充分干燥。不一定要淋茶汤,不必那么着急,巴不得茶壶快快吸茶汁使壶上色,壶买回来第二天就速成拿出来炫耀。有些甚至急得要买一架养壶机来养壶,有些还要拿壶来煮猪腿、煮甘蔗豆腐,或时不时把壶放在脸上抚擦给它打油。

养壶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不要用流口水的壶,流口水的壶可以都拿去打破毁掉它,其实是一个断水功能没有制作完善的茶器,不但用久了壶嘴的下唇与脖子会有一条未着茶色的水痕,令整支茶壶不均匀不漂亮,也在泡茶倒茶过程导致桌面湿淋淋显得拖泥带水,让人不愉快,还害得大家错怪泡茶者不用心。我观察到天天在厨房做饭的主妇们,如果有些厨具做得不够实用或不好提或流口水,她们可是不会买回家的,奇怪的是流口水的壶为何在茶界也有人敢随便开价数千元一支,然后又有人买呢。泡茶者必须去寻觅一些也爱茶泡茶的制壶者来制作茶壶才对,如此一来他们才懂得茶壶的功能。

别让茶壶下半身浸泡在茶船的茶汤里,这样养出来的茶壶色泽不均匀,泡在水里的会变得较不着茶色,因为船内的茶汤,即使泡得再浓,也不会比已经附着在壶身的浓,浓度高的部分会往浓度低的地方走,所以附着在壶身上的茶色反被茶汤稀释,变成了较浅的一圈。

有人说一把壶泡一种茶才会养得漂亮。不用说得那么苛刻,一把壶泡一个大类的茶就好,如渥堆普洱、足火岩茶、清香型乌龙茶可个别拥有一把壶。把茶壶分开用主要是担心串味,汤色也会影响到壶的颜色。如果壶身烧结程度非常高,或是壶内上釉,泡完茶清洗干净,是不用担心串味的,但长期使用后,不同大类的茶还是会造成稍许的色泽差异。

有人以为,只有紫砂壶才有资格养成老壶。不过即使瓷壶上了釉,也是可以养的,瓷壶用久了同样会变得温润可爱,那就是养的效果,只不过比较慢。优质纯料的银壶、铜壶,煮水后也会慢慢显现养的效果,壶身泛发艳艳紫光,只是这时不是茶的功劳,而是水与空气的媚力。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

 

  (1267)

许玉莲于中国茶叶学会讲述《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70904

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中国茶叶学会讲述《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道

2017年8月27日下午,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浙江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向43位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学员讲述《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

会》,并且示范进行泡茶。

首先,许玉莲对何谓“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做解析:

*茶道: 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茶道艺术:  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茶道艺术家: 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茶汤: 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茶汤作品欣赏会: 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接下来的课程纲要是:

  1. 一. 实例介绍

1.个人举办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联合举办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1. 二. 本次讲座的练习茶会

1.茶道艺术家甄选

2.茶席助理

3.品茗者邀请

  1. 报到处(含茶道艺术家编码、客人席次抽签等工作)(艺术家席位已定,最后一刻才编码)
  2. 衣帽间

6.洁手处

7.会场布置

  1. 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9.司仪

  1. 会程表

10.1              17:30~18:00 工作人员会场布置与茶道艺术家茶席设置

10.2                      18:00~18:10进场

10.3                      18:10~18:55第一场

10.4                     18:55~19:05休息

10.5                     19:05~19:50第二场

10.6                     19:50~19:55结束

10.7                     19:55~20:10研讨

10.8                     20:10~20:30收拾会场

三.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33则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形式

1.1. 座席式

1.2.茶道艺术家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1.3.茶道艺术家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意义

2.1. 茶道艺术

2.2.茶道艺术家

2.3. 纯茶道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规模

3.1. 一席8~12位客人

3.2. 依场地与客人数决定一席、八席、二十席等

  1. 场地规划

4.1.品茗者向心坐

4.2.只有茶道的泡茶席

  1. 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5.1. 独立空间

5.2. 位于会场正面的方位

  1. 个人物品寄放处

6.1. 以号码牌为凭

6.2. 位于会场入口处之前

  1. 会场环境

7.1. 空气良好、无噪音

7.2. 不干扰泡茶席的独立性

  1. 场次

8.1. 一壶茶泡3~4道,加上品泉、茶食为一场

8.2. 一场45分钟,二场90分钟,加上进场1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结束5分钟、交流5分钟。约2小时

8.3.第二场次:茶道艺术家不换席,品茗者依抽到的席次就坐

  1. 进场方式

9.1. 报到、验票、抽茶席签

9.2. 寄放衣物、相机、手机

9.3.洁手

9.4. 场地图

  1. 茶会程序

10.1. 茶会程序规划

10.2.提供“茶序表”

11.泡几种茶、泡几道

11.1. 泡一种茶、不同场次不换茶,每场泡3~4道茶

11.2.泡茶程序包括赏茶、茶汤二道、品清水、茶食、茶汤一或二道、赏叶底

12.茶会程序提示法

12.1.任何一个声响:一声,表示开始与结束。

12.2. 四锣声:茶道艺术家进场。

13.着装规定

13.1. 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3.2. 邀请函或宣传品上标示

14.会场礼节

14.1. 依抽签就座,不換席次

14.2. 专心欣赏泡茶、品饮茶汤

14.3.不闲聊、不用手机、不拍照

14.4.不发放宣传品、不将纸笔等放泡茶席上

15.入场券

15.1. 另备茶会说明书

15.2. 入场券备有填写场次、茶席号码的栏位

15.3. 茶会应注意事项

16.茶道艺术家简介

16.1. 介绍茶道艺术家在茶道艺术方面的经历与见解

17.茶道艺术家的席次

17.1. 茶道艺术家的茶席依需要而配置

17.2. 茶道艺术家的席次到最后才编码

18.品茗者的席次与座位

18.1. 抽签决定席次,不定座次

18.2. 会前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有机会聚集时)

18.3. 报到时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没机会聚集时)

19.泡茶席次标示法

19.1. 不破坏泡茶席完整性

19.2. 每席客人座椅的背后,选一处标示之

20.茶会进行间

20.1.没有配乐

20.2.茶道艺术家不做茶叶、泡法解说

20.3.不从事采访式对话、照相、录影

20.4.主办安排专人摄录影,不要影响茶会进行

21.泡茶席设置

21.1.茶道艺术家自行设置茶席

21.2.不标示茶席、茶道艺术家、茶叶名称

22.茶具、杯子

22.1.依供茶人数准备茶具与杯子

22.2.换场次后使用未曾使用过的杯子

22.3.二场茶会使用二套壶盅与杯子可省掉中场的清洗

23.茶叶

23.1. 使用茶道艺术家足以呈现艺术作品的茶叶

23.2. 由茶道艺术家自备

24.茶食

24.1.茶道艺术家准备,使用足以搭配茶汤作品的茶食

24.2.茶食具由茶道艺术家准备。可使用怀纸,兼作餐纸,使用后各自折叠带回

25.泡茶用水

25.1茶道艺术家自备或主办单位提供

25.2. 可事先加热至一定温度

26.茶谱的提供

11.1.茶道艺术家写下自己该次的茶谱,发送给自己茶席上的品茗者。茶谱内容包括:茶序、茶法、茶赏。

茶序:联合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可依照主办方;个人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则自己安排。

茶法:就该次茶叶的冲泡方法。

茶赏:就该次茶叶的欣赏重点。

27.工作人员

27.1. 专任者: 茶席助理、司仪、掌锣、摄影

27.2. 兼任者:会场、报到、衣帽间、洁手、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28.中场休息时间

28.1.品茗者换席

28.2.茶道艺术家整理茶具,助理协助

28.3.品茗者不打扰茶道艺术家的工作

29.时间进度

29.1.司仪按照茶会程序表所订时间告示

29.2.茶道艺术家自行掌握每场45分钟的泡茶时间

30.茶会的结束

30.1. 司仪邀请茶道艺术家上台接受感谢

30.2. 若赠茶道艺术家受邀证书,在此进行

31.茶道艺术家与客人的交流时间

31.1.茶道艺术家回自己茶席,与客人交谈留影五分钟

31.2.这段交流时间列入会程中

31.3.交流时间后,收拾茶具,收拾会场

32.收费

32.1.品茗者皆凭票与会

32.2.入场券采售票方式

33.付酬

33.1.茶道艺术家受酬被邀呈现茶道艺术作品

33.2.酬劳除茶叶、备具、旅费成本外,尚需考虑专业劳务的报偿

(1239)

蔡荣章在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小壶茶法30条 /20170904

 

蔡荣章在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小壶茶法30条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道

蔡荣章于2017年8月28日下午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与示范“小壶茶法30

条”,小壶茶法是蔡荣章这30年来推动的十大泡茶法之一。小壶茶法的30个条目如下,其中加括弧者是

依情况可以省略者。

小壶茶法从过去的24则修订成现在的30条,主要是特别强调出品水(泡茶用水是茶汤作品的一部

分)、赏茶食(有助于茶汤的欣赏)、赏叶底(珍惜茶的第四个生命周期)、还杯(对泡茶者的尊

重)、结束(依依不舍之情)等环节。

1.设席

2.备水

3.(温壶)

4.备茶

5.识茶

6.赏茶

7.(温盅)

8.置茶

9.(烫杯)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11.计时

12.倒茶

13.(备杯)

14.分茶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赏茶食)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28.清理

29.还杯

30.结束

  (1306)

泡茶者的孤独一生/文/许玉莲

泡茶者的孤独一生/文/许玉莲

想成为泡茶者(或称泡茶师、茶道艺术家)的人先了解泡茶(包括泡茶、奉茶、喝茶整个过程)工作的真实面貌后,再决定要不要当泡茶者也还不迟。首先,现在讯息的传播非常多而且快,什么地方有优质的原料,或哪一位手上有好的茶与茶器,何处有适合泡茶的水,什么泡茶方法值得参考,很快大家都会知道,只要愿意花点钱,大多能在不难的状况下获得到,虽然不算是“要多少有多少”,但总能找到一些,那些找不到或买不起的,不必太放在心上,因为就算用了最名贵的茶和泡茶器,也不能确保一定得出好茶汤。茶的特质、品茗者的欣赏角度与价格要求不同,以致泡茶者需对当时的条件做出整合,泡出人人都觉得心满意足的茶汤,才是每一次泡茶工作的完成。换句话说,今有些人天天领着一班学生到茶山源头学制茶而荒废泡茶,那是导游,不是泡茶者。专门强调他泡的茶是多少钱多少年的,那他应该是奢侈者才对。

我不认为只有使用高级材料的才是一位好泡茶者,或,经常现身茶、器原料源头搞体验的泡茶者就是一位会泡茶的泡茶者,当然,水、茶、器的品质是否优越对茶汤表现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泡茶者是否有本领掌握泡茶技术如:茶水比例、水温与浸泡时间却是绝对可分出胜败的关键。泡茶者对各种材料要认识和熟悉,不过却没有天天到茶山种茶、采茶、制茶的必要,比方茶树品种可分为大叶种、中叶种与小叶种,在冲泡使用大叶种原料制成的茶叶,香味上是会显得较为强劲的,相同条件之下泡,茶量可放少一些,如茶叶一样多,则浸泡时间应缩短。还有,同一个山头的茶,向阳的山坡生长的茶会比背阳者在香气的含量与强度要佳,因为日温差大者有利于香物质的形成,那么,泡茶者拿到茶叶阅读它时,需在极短时间内就判断好何者向阳何者背阳,应如何调整属于香气高的茶之泡法。同样的,制作器具的泥矿开采可交给矿业的专业人士,水源也有相关的工程与管理,泡茶者不必天天到现场监督,泡茶者要在拿到水或器后懂得判断与改善水质的方法、茶器质地与茶汤的关系、不同质地如何影响“传热”与“散热”的速度又如何影响了水温高低的要求又如何决定浸泡时间的长短,这已经跟材料是否正统、是否名贵罕有无关,茶汤的不同它唯一的差别只剩下冲泡技术,再了不起的茶,也有人泡得好有人泡坏了。

因此,泡茶者的工作是长期在泡茶席上孤独的度过的,无论有无人喝茶、多少个人喝茶,泡茶者必须将“把热水倒进去再倒出来”的泡茶喝茶过程练习到是体能可负担的地步,即学会了“技术”,像学会用钢琴弹音符,学会瑜伽“拜日式”一整组十二个动作,之后进入讲究深度、速度、柔软与精准的阶段,泡茶前满脑袋其实都已经估算好所有的时间,达每一个步骤都不允许产生失误的地步的,它看似简单,因所需的程序并不复杂,无非来回数次把一个液体在不同的时间转移去不同的空间,但练一次与练一百次是肯定不一样的,它的不一样之处,是让肉体自然反应的去完成所有泡茶动作,甚至到可以洞悉、分辨出一克与二克茶叶的重量,一秒半秒之间的差距。不管泡茶者泡了二年、十年、三十年,泡茶的程序仍然是置茶、倒水、出汤、奉茶、喝茶,并没有另外别的什么技术。

(中国茶道杂志2017-03-15) (1670)

如数如是激荡的茶汤作品创作/文/许玉莲

 

現 代 茶 道 思 想 網 創 建 者蔡 榮 章 許 玉 蓮

许玉莲茶道如数如是激荡的茶汤作品创作/文/许玉莲

我们严禁任何人进入泡茶师的茶席“玩泡茶”,或随便伸手就抚弄泡茶师席上的茶具,大人与小孩都不准,如为了上课实习的需要,安排另一些茶席让学生使用。要是考试或比赛的茶席呢,评审员可随意碰触茶具拿上来观看了吧?但我们认为评审员应下功夫,将看茶具的眼力培养好,集中火力瞄几眼就看明白,而不必对茶具动手动脚骚扰泡茶师。

很多人说“泡茶师真小气,我们只是好奇摸摸而已;我们就是想让小孩玩一玩而已,何必如此严肃伤了彼此和气”。可是,茶席和茶器不是玩具,像书法家的笔墨纸、音乐演奏者的乐器、厨师的刀、插花者的花,这些器物都必须由赏识它的人们用于创作。泡茶师与茶具彷如知音,人与物间有“把茶泡好”的共同心意,故此,茶席像是泡茶师躯体的一部分,那些茶与壶只听我们的话,其他人是无法驾驭的。更何况属于表现特殊技艺的器物与用法,旁观者一时三刻要学会也并非那么容易,贸贸然动手抓取他人的专用物品来玩弄,难道不应为自己轻率的态度感到抱歉,却反过来要求人家需对他的“和睦氛围”负责。

拿钢琴来说,钢琴师都会非常注意弹琴时手指甲不能过长,以防键盘受损伤;不能随便就掀起琴盖,这样很容易将尘土飘落到琴键上和键缝中,对钢琴是有害的;钢琴表面也时时要保持十分干净,包括不要有手印;钢琴还要减少震动以避免音律不正或产生杂音,雇佣钢琴调音师的开销相当昂贵;所以钢琴师们非常不乐意让人碰自己的钢琴,除了是旁观者不懂其中窍门之外,钢琴师与钢琴朝夕相对早已成为好朋友,实在不忍心看到好朋友被乱摸乱按。此观念在茶道中也如此,茶席上的某茶可能是一个比大家还要老的六堡茶老人家、某壶是与泡茶师彼此相爱、一起共度每一天同甘共苦的知己,岂容人人伸手就抓?对物轻慢无礼当“玩具”,只要自己高兴玩就玩,这种态度是有点不对劲呀。不懂得尊重某些物品属于别人时就不能随意拿取,要先征得对方同意,即使对方不同意让你碰触,你仍然尊重对方的意愿,那才叫和美呢。

常看到一些古代茶画,大多显示了茶席中煮水、烹茶者是代劳仆人,喝茶者皆为其老板与朋友,换句话说那些茶器都属于喝茶者而不是烹茶者的,故他们边喝茶边任意把玩,好像也不好意思说他们。现今更有任由路过者或喝茶者随手玩玩或取拿茶器的地方,那是销售茶叶茶具的茶行,很多茶博览会上也流行茶艺体验让大众东摸摸西摸摸拍照贴网,都属于行销手段之一。

我们说的是任何正式呈献茶汤作品的场合,由专业泡茶师掌席的茶席:泡茶师知道好茶叶好茶器长什么样子,看透了各个茶叶的茶水比例怎样才叫完美,对水温、注水、浸泡时间、出汤的时间掌控已到了让人着迷的地步;这一些泡茶师进行整个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等同在创作一个作品;这一些作品从现场空气、光影、声音、物物、人人、人物慢慢收拢至一席一人一手一壶一叶一滴水的焦点中,又从一杯茶汤扩散至眼、耳、口、鼻、心肝、脾肺、手指头、脚板、脑勺头顶、魂魄至人物、人人、物物、声音、光影、空气,如数如是激荡几个回合至结束,除非泡茶师精心地加以調整,否则整个过程无法让人感受波动就无所谓茶汤作品,这就是我们不允许你玩弄泡茶师的茶器之原因。

(中国茶道杂志20170215)

1a广州许玉莲茶道课程

 

 

 

  (1275)

什么时候喝茶不可以说话/文/蔡荣章

現 代 茶 道 思 想 網 創 建 者蔡 榮 章 許 玉 蓮

蔡荣章

什么时候喝茶不可以说话/文/蔡荣章

20170630茶网专栏

喝茶不是就是要说话,有什么时候是喝茶不可以说话的吗?听音乐、看戏都是休闲活动,都是可以聊天说话的,不是吗?说到这里,这可要看情况而定,在音乐厅欣赏音乐是不可以说话的,在剧院欣赏歌剧是不可以说话的,即使是野台戏,当大家看得入神、听得入神的时候,你在旁边说话是惹人嫌的。这样说来,还有什么场合是可以说话的呢?好像没有了。我们不能说:用餐的时候搭配的歌唱或表演是可以一面用餐一面高谈阔论的。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但那是值得享用的一种娱乐方式吗?我们真的可以从那里享受到什么美感吗?我看还是等吃过饭再专心听歌看戏吧。你或许要说:这种场合所呈现的演出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欣赏的、这是民间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持保留态度,我赞成茶馆的那种听歌看戏方式,但不喜欢在用餐时演出。茶馆里的演出虽然也是边听边看边喝,但有兴趣的人才会选择这个时段,是不太聊天的,要谈事情会叫到一边去。但用餐时间是把歌唱、演出当作一道菜一样的端上桌面,可以先吃这一盘,也可以先吃那一盘,那样的节目就太糟蹋演出的人员了。

茶道是不是也曾沦为刚才所说的那种边吃饭边做茶艺表演的状况呢?我们都曾经历过,我们都曾扪心自问过,我们不要将茶道做如是的安排,我们也不要将音乐、戏剧做如是的安排。我们并不是说茶道一定就是要唯我独尊,但是当你专心留意泡茶、专心欣赏茶汤时,根本无暇去说话,别人找你说话你都会觉得讨厌。

但是喝茶在两种情况之下是一定要说话的,第一,谈生意、聊天的时候。这时喝茶只是配角,即使邀请一位泡茶高手在旁边泡茶亦是如此,这时候的主要工作是谈生意、聊天,泡茶的人不可以只想要表现他的泡茶艺术,别人不关注他泡茶、不赞赏他的茶汤他就不高兴。第二,介绍茶叶、讲解茶道的时候,不论是在商场、家里、或是课堂。这时候讲话的人可能一边泡茶、一边奉茶,一边说着、讨论着这些话题。除了以上这两种场合,剩下的就只有专心喝茶了,专心欣赏泡茶、专心体会奉茶、专心享用茶汤,这时候我们不需要去操心这叫什么茶名、操心同席的人是不是知道你是茶叶专家。这时我们需要的是专心观察泡茶的人怎样泡茶、专心欣赏这泡茶的味道与个性,没有时间从事任何社交工作。

总经理室的接待泡茶可能是属于第一种场合,茶叶卖场为买茶的客人泡茶可能是属于第二种场合,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绝对是第三种场合。

 

  (1241)

2017-11-23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 敬邀撰写论文与参加

現 代 茶 道 思 想 網 創 建 者蔡 榮 章 許 玉 蓮

 

%ef%bc%8811%ef%bc%89%e6%b3%a1%e8%8c%b6%e6%8a%80%e8%83%bd%e5%b8%b8%e7%8a%af%e7%9a%84%e4%b9%9d%e5%a4%a7%e8%bf%b7%e6%80%9d2016-11-10%e4%b8%ad%e5%9b%bd-%e9%9f%a9%e5%9b%bd-%e3%80%8c

2017-11-23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 敬邀撰写论文与参加

由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与韩国国际Tea Club共同主办的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其2016第六届已于2016.11.09-13在韩国釜山举办完毕,该次的领队会议决定下一届的研讨会于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举行,研讨主题为“茶与文学”。往后三届的研讨主题则为:第八届的“茶食品”、第九届的“茶事举办”、第十届的“茶与六次产业”。2017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拟定于2017.11.23~27在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举行,请大家开始准备撰写论文及参与活动。会程与费用将在第二次通告时告知,论文请于10月15日前备妥中、韩文本汇集到rongtsang@126.com蔡荣章邮箱或napolee3814@hanmail.net郭在明邮箱(韩国地区)。

“茶与文学”的写作可从下列方向思考:

1.茶的文学性描述

2.作者的茶文学作品

3.当代茶文学作品介绍

4.古代茶文学作品介绍

5.涉茶的古今茶文学作品

6.文学性的品茶、评茶术语

有关“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 的消息将在下列网址发布:

http://tftc.edu.cn/进入茶文化研究中心

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进入茶文化活动

本文由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于2017-06- 01第一次发布。

以下为各届《论文集》图:

%ef%bc%889%ef%bc%89%e8%ae%ba%e5%93%81%e8%8c%97%e7%a9%ba%e9%97%b4%e7%9a%84%e7%94%9f%e5%91%bd%e5%8a%9b2015-04-08%e4%b8%ad%e5%9b%bd-%e9%9f%a9%e5%9b%bd-%e3%80%8c%e7%ac%ac%e4%ba%94

%ef%bc%888%ef%bc%89%e6%b3%a1%e8%8c%b6%e7%9a%84%e5%a3%b0%e9%9f%b3%e6%98%af%e6%9c%89%e6%9c%ba%e9%9f%b3%e4%b9%902014-12-12%e4%b8%ad%e5%9b%bd-%e9%9f%a9%e5%9b%bd-%e3%80%8c%e7%ac%ac

%ef%bc%887%ef%bc%89%e8%ae%b8%e8%8c%b6%e9%81%93%e8%af%84%e8%ae%ba%e4%bd%9c%e5%ae%b6%e7%9a%84%e8%af%84%e8%ae%ba%e8%8c%83%e7%95%b4%e4%b8%8e%e6%95%88%e5%ba%942014-08-09%e4%b8%ad

%ef%bc%886%ef%bc%89%e8%ae%b8%e8%8c%b6%e9%81%93%e8%89%ba%e6%9c%af%e5%ae%b6%e7%bb%8f%e8%90%a5%e7%9a%84%e5%93%81%e8%8c%97%e9%a6%862013-10-14%e9%9f%a9%e5%9b%bd-%e3%80%8c%e7%ac%ac

%ef%bc%884%ef%bc%89%e8%ae%b8%e5%93%81%e8%8c%97%e9%a6%86%e7%9a%84%e4%ba%a7%e7%94%9f%e8%83%8c%e6%99%af%e3%80%81%e7%a9%ba%e9%97%b4%e8%a7%84%e5%88%92%e4%b8%8e%e7%bb%8f%e8%90%a5%e5%9e%8b%e6%80%81

%ef%bc%882%ef%bc%89%e6%9d%af%e5%ad%90%e8%b4%a8%e5%9c%b0%e4%b8%8e%e5%93%81%e8%8c%97%e5%85%b3%e7%b3%bb%e4%b9%8b%e6%b5%8b%e8%af%95%e6%8a%a5%e5%91%8a2011-11-15-%e4%b8%ad%e5%9b%bd

 

  (1244)

茶叶是作曲,泡茶是演奏 /文/ 蔡荣章/20170315

蔡荣章茶叶是作曲,泡茶是演奏 /文/ 蔡荣章/20170315

有人说:茶都做好了,泡茶还能改变了它什么?不是什么茶就是泡出什么茶汤吗?又说:只有茶的好坏,没有茶汤的好坏。这些话的对错姑且不说(事实是错的),但都扯到了茶、泡茶、茶汤的关系。

如果说茶叶(指茶干)只是泡茶的原料,茶汤才是成品,那未免小看茶叶了,茶叶是要专业的技术与天赋才能成就的,制茶的人必须精通茶青、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入仓等知识与技术才能完成“茶叶“这件作品,制茶师傅是倍受尊崇的,茶叶应该被视为是一件作品。原料与作品不同,原料天生的成分化较多,作品加入了很多创作者的精力与意志。

茶汤也不能只看作是茶叶挤出来的汤,就如同橘子挤成汁ㄧ样。要把茶汤泡好,必须对茶叶、泡茶用水、茶具、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等有深刻的理解,进一步还要将泡茶、奉茶、茶汤当作是艺术的呈现,融入美学的元素。所以茶汤的产生也是一件作品的创作。

我们应该把“茶“的原料往前推到茶青,茶青的好坏就如同橘子,有品种好坏之分、有栽培方法优劣之分、有环境气候条件之分,但人力塑造的成分不多。茶青可以说是原料,然而茶叶就不同了,从茶青变成茶叶是茶另外一个生命的诞生,这个新生命的优劣百分之八十依赖制茶师的功力。

从茶叶变成茶汤不是只像橘子挤成汁,是如同茶青变成茶叶,是茶的另一次生命诞生。茶的鲜叶在茶树上成长到我们需要的程度,被采下作为茶的原料,这茶青是茶的第一个生命周期,茶青被制成可以泡来饮用的茶叶,是茶的第二个生命周期,从茶叶要变成可以被饮用的茶汤,要泡茶者注入心血的,甚至还要让自身饱赋美学与艺术的细胞。茶的第一个生命周期造就的是原料,第二个生命周期的茶叶与第三个生命周期的茶汤都要被视为是“作品的创作”。

那茶叶与茶汤这二件作品的关系如何?茶叶就像音乐的作曲,茶汤就像音乐的演奏(含歌唱)。要有好的作曲才会有好的音乐, 有了好的作曲,没有好的演奏也是听不到好音乐的。茶叶做得很好了,但没有懂得泡它的人,好茶也只有空藏瓮底,遇到不会泡茶的人,好茶也只好忍痛牺牲。会泡茶的人可以把茶叶作品表现得更好,也可以把茶叶作品从事第二次的创作,这时成就的茶汤可能比原先的茶叶作品更有魅力,因为加进去了泡茶者的力道,也可能发掘了原先茶叶作品可以再创造的另一种滋味与风格。

但是没有好的茶叶作品,就难为无米之巧妇了。没有好的茶叶,茶道艺术家无法产生、茶道艺术无法形成。

将制茶视为是ㄧ件“茶叶作品”的创作、将泡茶视为是ㄧ件“茶汤作品”的创作。不要让制茶只停留在农产品加工的印象, 不要把泡茶只当作是把茶汤挤出来的劳务。“茶叶作品的创作”与“茶汤作品的创作”是茶文化极待建立的两个观念。

20170315中国《茶道》杂志专栏刊登 (1223)

蔡荣章茶思想体系表

 

蔡荣章

蔡荣章茶思想体系表
分类 日期 主题 文献
01茶叶 199007 条索是茶身的紧结度,外形是制成的形状 《茶艺》月刊社论“紧结与卷曲之间,谈茶叶外形的一些用语”
01茶叶 199008 复火是补充干燥的不足,焙火是以温度改变茶的品质特性 《茶艺》月刊社论“制茶三把火之间,谈杀青、干燥与焙火”
01茶叶 200910 茶是容易保存的食品 《海峽茶道》专栏“茶是容易保存的食品”
01茶叶 201209 将每批茶商品做精确的解说,包括泡法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写清楚这罐茶该怎么泡”
01茶叶 201702 制茶是件“作品”的创作,鲜叶是原料,茶叶是作品 《茶道》专栏“茶叶是作曲泡茶是演奏”
02市场 198901 卖一杯适口温度适当浓度的马路茶 《茶艺》月刊社论“如何卖马路茶?”
02市场 200609 茶文化在茶商品价格上有其实质意义 《茶艺》月刊社论“茶文化之实质性”
02市场 201202 除茶叶市场外,尚有茶汤市场 《海峽茶道》专栏“茶叶市场与茶汤市场”
02市场 201303 泡茶师是茶汤市场的专业人员 《海峽茶道》专栏“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哪里”
03泡茶 198404 泡茶时第一道茶汤不要倒掉 《现代茶艺》“第一泡要不要倒掉”
03泡茶 198404 以计时器协助浸泡时间的掌控 《现代茶艺》“渣匙、茶巾、盘与钟”
03泡茶 198504 泡茶法是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分,不因茶器、茶叶而分 《茶艺》月刊社论“香片也可以用壶来泡–兼谈茶艺的分类”
03泡茶 198508 评鉴泡茶法是在一定泡法下看茶汤,品饮泡茶法是因茶决定泡法 《茶艺》月刊社论“谈茶叶的鉴定方法”
03泡茶 199810 因使用场合的不同,整理出小壶茶法等十大泡茶法 《茶艺》月刊社论“茶道与各种泡茶法”
03泡茶 199812 温壶、烫杯可以省略 《茶艺》月刊社论“泡茶动作的简化”
03泡茶 200006 将茶具摆置分成主茶器、辅茶器、煮水器、储茶器四区块 《茶学概论》第六章茶具搭配“二.茶具的分区使用”
03泡茶 200112 泡好茶,是茶道追求的途径 《茶艺》月刊社论“泡茶师箴言”
03泡茶 200112 泡好茶,是茶境感悟的本体 《茶艺》月刊社论“泡茶师箴言”
03泡茶 200406 泡好茶,是所以成为茶人的基础 《茶艺》月刊社论“我们在泡茶上所下的功夫有没有输给学琴的人”
03泡茶 200510 数泡茶的茶汤都要是当时最好的浓度 《说茶》泡茶篇“泡茶三观念”
03泡茶 200511 将小壶茶法视为泡茶的基础课程 《茶艺》月刊社论“陆羽小壶茶法的形成”
03泡茶 200512 茶汤的浓度,要有其精确度 《茶艺》月刊社论“何谓泡好了茶?答案只有一个”
03泡茶 200612 数人轮流冲泡各道茶的“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茶艺》月刊社论“泡研课程如此安排之意义”
03泡茶 200806 影响浸泡时间的24种茶叶内外在因素 “茶叶冲泡与茶汤内涵图”
03泡茶 201004 能表现此时茶叶最高欣赏价值的浓度就是标准浓度 《海峽茶道》专栏“茶汤标准浓度的界定”
03泡茶 201103 将浸泡时间从经验的意念转换成客观的秒数 “现代茶思想”蔡荣章专栏“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03泡茶 201112 水盂只放茶水与叶底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水盂在茶席上的地位”
03泡茶 201209 保温随身瓶的泡茶法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可爱的随身瓶”
03泡茶 201307 先将茶叶放入茶叶罐内,泡茶时才将茶叶拨出来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我与茶如此相伴”
03泡茶 201312 评鉴泡茶法不宜作为认识各种茶的泡茶法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不宜用评鉴泡茶法泡茶给初学者识茶”
03泡茶 201506 跟老师学泡茶不会只泡得是老师那样的茶汤作品 《海峽茶道》专栏“学老师的茶法,喝自己的茶汤”
03泡茶 201604 一壶泡五道,各道浸泡时间形成一定形状的曲线 《茶道入门三篇》二版第4章“泡茶原理”
03泡茶 201704 泡茶时要专心陪茶在壶内浸泡 《茶道》专栏“陪茶在壶内浸泡”
04茶器 198704 研发全套茶具,在泡茶席上组成有机的整体 《茶艺》月刊社论“陆羽茶具设计历程之一”
04茶器 201109 研发没有电线拘绊的煮水器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泡茶电水壶如何诞生”
04茶器 201204 茶席,有茶道就夠了 《现代茶道思想》品茗环境篇“茶席,有茶道就夠了”
04茶器 201207 杯套、包壶巾、坐垫等旅行用茶具的开发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旅行茶具的先行部队”
04茶器 201210 材质的波动影响了茶壶、茶盅、茶杯等容器内的茶汤等液体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波动影响着茶汤”
05品茶 198907 喝茶中间来一杯白水 《茶艺》月刊社论“品茗上的空白之美”
05品茶 199512 喝茶先不问茶名 《茶艺》月刊社论“如何训练品茶的客观性”
05品茶 199809 不同种类的茶可以从事品质的比较 《茶艺》月刊社论“不同种类的茶可以从事品质上之比较吗?”
05品茶 200404 茶,永远有其苦涩的一面 《茶艺》月刊社论“茶,有其苦涩的一面”
05品茶 200510 做茶的朋友,不要只是做茶的医生与法官 《说茶》品饮篇“不能老是当茶的法官,作茶的医师”
05品茶 200806 从色相、明度、彩度分析茶汤颜色的内涵 《茶艺》月刊303期“陆羽茶学教学研讨会:茶叶冲泡与茶汤内涵图”
05品茶 200806 从稠度、强度、调和度分析茶汤味道的内涵 《茶艺》月刊303期“陆羽茶学教学研讨会:茶叶冲泡与茶汤内涵图”
05品茶 201111 茶的评鉴不因茶汤泡坏了而受影响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泡坏了,不改茶的真面目”
05品茶 201202 欣赏茶青、茶叶、茶汤、叶底等茶的四个生命周期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茶,新生命的诞生”
06茶会 198909 茶汤作品欣赏会时不做解说与闲聊 《茶艺》月刊社论“无言的茶会”
06茶会 199011 无我茶会是具有“无”之独特意义的茶会 《茶艺》月刊社论“我们推广无我茶会精神”
06茶会 199403 现代版的曲水茶宴加重了茶的元素 《茶艺》月刊社论“曲水茶宴的现代规划”
06茶会 200403 茶道的多元本质,人人可以创作、人人可以更改 《茶艺》月刊社论“茶道的多元本质与流变”
06茶会 200806 茶法呈现享用茶道的方法,茶会提供人们享用茶道的管道 《茶艺》月刊303期“陆羽茶学教学研讨会:茶法与茶会类型图”
06茶会 201204 无我茶会是无需申请就可以人人举办与参加的茶会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无我茶会的对外宣告”
06茶会 201208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是件茶会作品 “现代茶思想”周三小方块“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06茶会 201310 “无我茶会”是件茶会作品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序
06茶会 201607 包括泡茶、奉茶、品茶,但以茶汤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称为茶汤作品欣赏会 《茶道》专栏“要现场创作的茶道艺术”
07茶道 198404 茶艺不是茶加艺 《现代茶艺》“茶艺不是茶加艺”
07茶道 198512 制茶难、泡茶难、喝茶难上加难 《茶艺》月刊社论“茶叶评鉴不易”
07茶道 198807 社交的“茶艺馆”与自我的“茶室” 《茶艺》月刊社论“茶室在茶艺文化的重要性”
07茶道 199101 茶文化复兴时代的来临 《茶艺》月刊社论“让台湾茶道界活泼起来”
07茶道 199201 独饮与多人茶会的泡茶没有两样 《茶艺》月刊社论“茶道要义之二–泡茶给自己喝”
07茶道 199408 要泡茶、喝茶,才能谈茶道 《茶艺》月刊社论“茶道亲身体验的重要”
07茶道 200004 茶道是泡茶喝茶的方法、审美、与思想 《茶艺》月刊社论“抓住茶道的本”
07茶道 200010 不必将设计成五寸的茶杓强解为”点茶供养五方的圣凡”,也不必把设计成”方其耳”的鍑强解为”以正念也” 《茶艺》月刊社论“茶道上的牵强附会”
07茶道 200101 茶道应该以现代人的面貌呈现 《茶艺》月刊社论“谈茶席风格的表现”
07茶道 200102 茶道有个空寂世界 《茶艺》月刊社论“谈茶道的空寂”
07茶道 200103 不是听泡茶的人怎么说,而是让品茗者直接接触茶 《茶艺》月刊社论“谁是茶席上的主人”
07茶道 200201 喝好茶、泡好茶、用好具,有绝对的价值 《茶艺》月刊社论“泡好茶的涵义”
07茶道 200312 制茶、泡茶、奉茶、品茶都要在“无何有之乡”进行 《茶艺》月刊社论“茶道里的无何有之乡”
07茶道 200409 仅就茶的本身来做,不要因地域意识或文化项目限制它的发展 《茶艺》月刊社论“仅就茶的本体文化来推广”
07茶道 200501 就泡茶、奉茶、品茶来呈现与享用,是为纯茶道 《茶艺》月刊社论“纯品茗的抽象之美”
07茶道 200509 进入茶道之屋前先巡视所在的三块地:泡茶品评、美学艺术、哲学思想,直闯容易迷失 《茶艺》月刊社论“茶道园里的三块地”
07茶道 200510 茶汤是茶道的灵魂 《说茶》“茶道的重心是在修身而不在茶吗”
07茶道 200510 精致的泡茶是茶人的生活方式 《说茶》“茶人的茶道生活与音乐家的音乐生活”
07茶道 201012 茶道与茶艺歌舞有别 《海峽茶道》专栏“茶道表演与茶艺歌舞”
07茶道 201408 泡茶者也是位品茗者 《海峽茶道》专栏“只是泡茶给人喝还是大家共赏”
07茶道 201701 制茶、泡茶、喝茶不要受“茶叶标准”的束缚 《茶道》专栏“看茶做茶的“消”与茶叶标准的“长”
08茶道艺术 198506 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就是“茶道艺术” 《茶艺》月刊社论“泡茶师与茶艺师”
08茶道艺术 200009 茶道是偏向抽象的一种艺术 《茶艺》月刊社论“茶道美学的重要观念”
08茶道艺术 200510 通俗茶道与茶道艺术要同时并进 《说茶》“从两个方向带动茶文化发展”
08茶道艺术 201204 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就是茶道艺术家 《海峽茶道》专栏“茶道艺术家与茶汤作品”
08茶道艺术 201204 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就是茶汤作品 《海峽茶道》专栏“茶道艺术家与茶汤作品”
08茶道艺术 201503 茶道艺术的泡茶、奉茶、品茶,要现场呈现 《海峽茶道》专栏“茶道艺术家如何从事茶道艺术创作”
08茶道艺术 201504 茶席、泡茶、喝茶不能视为装置艺术 《海峽茶道》专栏“茶道艺术与装置艺术”
08茶道艺术 201606 茶道艺术的创新重在深度 《茶道》专栏“茶道艺术的创新要新在哪里”
08茶道艺术 201611 茶道等的艺术是车子,修齐等的道理是车道 《茶道》专栏“技术与艺术构成的茶道”
08茶道艺术 201611 茶道这部车子由底盘(泡茶品茶的技术)与车箱(泡茶品茶的艺术)组合而成 《茶道》专栏“技术与艺术构成的茶道”
08茶道艺术 201702 茶叶是“作曲”,泡茶是“演奏” 《茶道》专栏“茶叶是作曲泡茶是演奏”
10教育 198312 泡茶师资格的检定制度 《茶艺》月刊社论“第一张茶艺业执照”
10教育 199410 茶学书目索引的建立 《茶艺》月刊社论“茶学图书分类上的建议”
10教育 200006 从中日韩三国茶道到中日韩英四国茶道 《茶艺》月刊社论“喝茶人的茶学纲要”
10教育 200410 在茶文化系上开设“茶思想研讨”课 《茶艺》月刊社论“茶思想研讨班在北京开课”
10教育 201406 茶道有其应优先学习的课目 “现代茶思想”蔡荣章专栏“茶文化.茶道. 茶道艺术三条不同的道路”
 

 

蔡荣章

 

  (1366)

看茶做茶的“消”与茶叶标准的“长”/文/蔡荣章/20170111

泡茶师考试蔡荣章

看茶做茶的“消”与茶叶标准的“长”/文/蔡荣章/20170111

在多次茶王赛的颁奖仪式上都听到评审人员在做审评报告时,提出了他们对获奖茶的审评标准:我们工夫红茶组要求外形细紧或紧结重实,露毫有锋苗,色乌黑油润或棕褐油润显金毫,匀整,净度好。汤色要求红明亮。香气要求嫩香,嫩甜香,花果香。滋味要求鲜醇或甘醇。叶底要求细嫩或肥嫩,多芽或有芽,红明亮。另外绿茶组有绿茶得以获奖的标准、黑茶组有黑茶得以获奖的标准—-。

这些获奖茶的要求标准都是茶叶专家的意见,甚至列为必须的标准,一般从业人员或喝茶者是要奉为圭臬的,遇到茶就拿这些描述来比对,差距愈大就是等级愈差。这个现象在茶叶评比上最少产生两个后果:一是平行差距稍大的茶(是类型的不同,不是上下质量的好坏差距)就不敢放在一起比赛,如乌龙茶组要求要清香,稍为焙一点火就认为不符合本次比赛的要件而无法参赛,唯恐遇到质量好,但又不符合本次比赛所要求的清香,怎么办?如果这样的案例多了,下一次比赛就会有人建议增加乌龙茶熟香组,结果又要等待优等熟香乌龙茶的茶叶标准产生。如此下去,组别的分割是没完没了的。第二个后遗症是评审人员受“茶叶标准”的影响太大,不敢接纳新的“好”,本来标准是由茶叶产生,现在反过来是标准指导了茶叶的生产。在茶的品饮上,第一个后遗症是大家依“茶叶标准”喝茶,只要符合茶叶标准的茶,大家喝了就要觉得好,忽视了自己的判断力。当喝到一款不是茶叶标准所描述的好茶时也不敢大叫,因为不符合即定的茶叶标准。这样的影响之下,制茶界不敢“看茶做茶” ,不敢发揮自己的创作力,只朝茶叶标准去做了。

再说,这番影响之下,泡茶的人也会倾向茶叶标准泡茶,本来泡茶应该也是“看茶泡茶”,然后融入自己的风格,但一旦有了茶叶标准在前面作为指标,泡茶的方法就容易朝“实现茶叶标准”去做,结果泡茶、喝茶所在的茶道艺术就被压在箱底而无法发挥。

我们想想如果绘画也有油画标准、水墨画标准,音乐也有音乐标准、文学也有文学标准,(这是有可能产生的,身边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只要一办比赛、一制订政策,都容易有类似的规章出现。)绘画、音乐、文学还成其什么艺术?要一位画家依美术标准去构图、去用色、去表现情感与内容,真正有艺术概念的人会发疯的。

茶叶、泡茶还没有普及到艺术的阶段,有了“茶叶标准”与“泡茶标准”,大家还会觉得有所遵循,认为是进步的现象。在茶叶评比与泡茶比赛时,大家还要依赖这些标准打分数,否则大家会认为分数打得没有依据,评出的结果不够客观。当茶道艺术进展到成熟的时候,大家要依据的只是茶叶与泡茶、奉茶、茶汤在色香味性上的美与内涵,没有“标准”的限制。

市场上有各种商品的标准,如茶叶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紧压茶、袋泡茶、粉茶等标准,还有细分类与质量等级的标准,这在方便市场流通与保障消费者上有其效用。但生产者、设计者、享用者不应该受其束缚而不敢将之设计得超越实用性的美,或不敢将乌龙茶做成片状。当有一款茶看是应该用高温冲泡,我们就不必担心得出的茶汤不是茶叶标准上所描述的。

20170111中国《茶道》专栏完稿

蔡荣章

 

 

  (1262)

从女性泡茶者是否要穿袜子说起/文/许玉莲/20161212

从女性泡茶者是否要穿袜子说起/文/许玉莲/20161212

茶席设在地上,女性泡茶者脱鞋坐地上泡茶时有必要穿短袜子吗?特地着重说“女性”,因为就目前所听到的争议与呵责都针对着她们。有说女性光脚板是不礼貌的,我问:如何不礼貌?他们说:让别人看到皮肤怎么可以。女性的皮肤为何不可让人看到呢,因它涉嫌诱惑他人情欲冲动,此言论是先假设女性皮肤给人看到是女性不应该犯的错,带有一点羞耻与罪恶,故必须有保护罩套着。

日本茶道进行时,穿和服参加者都有穿袜套,和服装扮本包括二趾袜,故是否需穿袜子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现今穿现代服装者在进入茶室前要套上白袜子,即使原先就已经有穿袜子,这时也必须脱下来换另一双专用的,这种做法似乎带出“维持卫生”的意思,而不是担心“皮肤被窥视”的问题。

近代中文茶界并不擅长坐在地上泡茶,包括:该穿什么衣服、如何换脱鞋子、是否穿袜子、如何摆放双脚等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三十多年前茶文化复兴期的现代茶艺馆,大多装潢成部分地席、部分桌椅给人泡茶,地席式的泡茶空间需要脱鞋进场入座,那时大家并没有考虑礼貌、卫生或“看见皮肤”等问题,反正赤裸双脚、穿短袜子、穿丝袜的都有,后来有茶艺馆面对太多顾客脱鞋,肮脏鞋子和袜子带来的“臭气熏天”而关闭地席式泡茶空间,接下来新开的茶艺馆似乎也不设地席了,故此,我们其实没有多少机会去试验现代人使用地席泡茶到底是否要穿袜子。这几年因为大家喜欢玩各类型茶会,地席式泡茶散见各区域,“穿袜子”与否问题就浮上台面。

女性是否穿短袜子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关乎装扮搭配的需要,她们有及膝裙、落地长裙、长裤等几类,鞋子至少也有高跟和平底、包脚趾或露脚趾的凉鞋,上述服饰较少人搭配短袜子,大家认为不大好看,所以多选择穿丝袜。女性多在穿休闲服如牛仔裤、运动服时才会搭配包头鞋穿短袜子。第二是卫生,脚常出汗者多会穿短袜子,有利于吸汗,也就维持了脚的干爽,但这样的袜子必须常常换才不会臭。第三要看气候,一年到晚都炎热多雨之地,大家会养成不穿袜子的习惯,无论是短袜子或丝袜,穿上会觉得热,下雨了又湿嗒嗒,极不方便,故都不穿。

个人自由、穿衣习惯与审美眼光影响人们如何装扮,这包括了作为一位女性泡茶者,她到底要不要在脱鞋后穿着短袜子来泡茶,也是完全属于个人选择,大家没有必要因为她没有穿短袜子而裸露了小腿及脚背、脚板,就对她进行道德审判,认为女性居然大大方方让自己的脚展现人前,违反礼节,是不自爱的“坏女人”。

当然,着装其实也不应肆无忌惮,既然是针对泡茶而言,那么不妨回到茶道本质上考虑“怎样才算是完整的泡茶装”,如为了塑造一个更整洁卫生的泡茶、喝茶环境,又不影响自己平常的穿衣风格,在进入泡茶空间之前换穿一双干净的短袜,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即泡茶者无论穿着什么服饰,都必须带备一双短袜,于入场前换上。那剩下要考虑的是换袜子的地方应设在何处、如已经穿着丝袜的是否直接套短袜就行了、换穿袜子后要洗手吗、泡茶者先穿妥后才让品茗者也跟进、还或一声令下泡茶者与喝茶者同时实施、袜子要统一颜色吗等等。

(中国福建茶道杂志2016-12-12)

许玉莲茶道艺术家

作者简介:

(1)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2)中国《茶道》杂志专栏作者。

(3)中国-福建-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

(4)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經歷:

(1)1992年~1999年,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怡保紫藤茶坊主任。

(2)2000年~2017年,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

(3)2011年,与蔡荣章同创建”现代茶思想网“网站。

(4)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评委。(福建漳州科技学院2013主办)

(5)首届“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获奖者。(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4主办)

(6)中国茶叶学会2015首届、2016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师,题目:“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以及“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7)“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之茶会形式,2011年与蔡荣章共同发起创办。

(8)著作《我就要让这世界香》,,在2015中国茶行业年度会上,入选了“2016茶媒推荐阅读10大茶书榜单”

(9)与蔡荣章合著《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2016中国茶行业年度会上,入选了“2016茶媒推荐阅读10大茶书榜单”

  (1482)

论「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文/许玉莲/20140901

许玉莲

论「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文/许玉莲/20140901

内文:

泡茶不需要有「特意製造的声音」伴随,「特意製造的声音」即所谓的音乐,无论是现成曲子或说为了该茶席而谱的曲子。泡茶不反对有一点「外来的声音」,即泡茶所在地自然形成或无可避免之人为的声音,如野外泡茶的蝉鸣知了知了聒噪不停、小鸟欢乐歌唱;如家里泡茶环境有点风扇声、隐约传来街外声;不过分渲染就是。

我要郑重介绍「泡茶的声音」,提出正视泡茶有它本身的声音之研究报告,泡茶人只要用心泡茶,泡茶声音就能表现一定的融合感,水烧开时汩汩声水波粼粼,出汤时泉流飞奔跳跃嘟嘟声,然后戛然而止,这岂不就是一支有机生成的美妙音乐吗?

一. 认识「泡茶的声音」七类

泡茶有它本身的声音,统称「泡茶的声音」,这些声音分成七类:首先,茶叶有自己的音高,香味播散着自己的高频或低频音律。器物声,使用茶具时物物碰击发出的声音。走动声,泡茶人与喝茶人走动声。人为之声,提拿茶具、喝茶的声音。周围环境声音,比如:树林中泡茶时的鸟叫、蛙鼓声,下雨就会有风声雨声。呼吸声,人的呼吸也是一种声音,我们知道婴儿的呼吸声最有节奏感,不必很大声,一丝一丝的,我们听到了就格外安心。最后,有一种声音叫做静寂之音,不发出任何声音,也是声音的一种,这时我们听到光影移动、时间流逝、生命活著。

「泡茶的声音」是泡茶过程中自然响起的音乐,它跟随著人们身体移动的心跳和呼吸发出,使喝茶变得更灵性一些,我们的思潮、我们的动作、我们对泡茶喝茶过程中「形、声、闻、味、触」的感受将不受「与茶无关」的外来声音操纵。有了这些自然产生的交响乐搭配茶,它们就会变成喝茶的一部分。茶,不再需要特别制造的音乐配乐。

二. 「泡茶的声音」其他内涵注解

「泡茶的声音」除了可以成为所谓的配乐,这些声音的本身也带出其他意思,当倾听「泡茶的声音」时,我们有趣的发现,泡茶人的动作是快是慢,那件器物是虚是满,统统可以凭声音就听得出来。如操作很娴熟,出来的声音乾净利落,它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这时候该停顿一下,还是该结束了的声响,这类声音的穿透力很强,变成喝茶的一部分是非常的好听。

相反如操作时不耐烦、手势生疏者,就会产生一些器具互相乱碰撞的声音而已,这时的声响效果是属于乾涩、空洞的,缺乏圆融感的声音令人感觉不那么愉快,泡茶的人就可以警惕自己要更用心。练习提拿时不可重一分亦不许轻一分,恰到好处的声音需要经过许久的磨练。

即使看不见泡茶者,单单听到泡茶的声音,我们也可以知道他泡茶泡到哪个步骤:在倒水了,在拨茶入荷了………,从泡茶的声音可听到泡茶者的心跳:安静的,快乐的,紧张的,幸福的………。同样的,泡茶者在每个阶段都要能体会,声音的表现让大家观照到自己泡茶喝茶时的思维,进一步去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安顿好,才自在。通过这些静默地聆听「泡茶的声音」的时光,一次又一次,我们将浮躁的心打磨得平静、温暖一些些。

但这还不是我们要的,我们要的是,就泡茶本身的声音欣赏它,泡茶本身的声音已经有足够的美。

三. 十种「泡茶的声音」说明

过去我们只注意到泡茶过程中的煮水声音:水刚刚煮热时有纤细淅淅之声,很热了会振动起来传清脆啵啵声,热水继续激荡会响起浑厚巴拉巴拉声,突然静下来没有声音就是水煮开了。然而煮水声音不只有这几种粗略阶段,细细体会,不同的水温有不同声音,事实上每个分秒它都发出独有声音。

泡茶也如此,随著进序一步一步往前移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大约计算了一下,泡茶的声音有十种,以下谈谈十种声音怎样来:

第一种:水注入煮水器的声音。这是还没开始泡茶的备水阶段,首先有一种已经较少在现代生活实施的做法:泡茶用水养在水方(蓄水瓮),用时取瓢掏水入釜(煮水器),这样倒水发出的声音水声潺潺,现多用水龙头接水,一开水龙头流水就哗哗声响。注水入水壶,就会有水声,从乾乾的水壶,一直到倒满的过程,声音表现得是有节奏的,声音从浑厚一直到响亮,因壶内的空气越来越少。

第二种:煮水的声音。以陶壶煮水为例,冷水初煮无声音,直至微波旋转才慢慢开始有丝丝声音,接下来每个阶段都有变化,逐渐高亮。

第三种:置茶的声音。置茶的动作有两处,拨茶入荷与置茶入壶。

这两个动作产生的声音因茶叶形状、器皿材质不同而有些微变化,拨茶入荷时,条形,会有拨动的声音,球状,会有跌落的声音。置茶入壶时也有同样对应的茶声。还可以从茶叶碰触器皿时的声音可以听出身骨的轻重和茶叶的品质,品质高者声音重实,品质低者声音飘浮。比如紧结球状茶叶较铿铿响亮,像珍珠落盘;鬆中带紧条状茶叶比较不那么凝聚。同样球状茶叶,声音更沉重坚实的身骨也重,是品质较好的。一样条形茶叶,声音较鬆散的那个是原料採得比较老的。同一种茶叶掉入瓷器和陶器声音是不同的,与瓷器碰触会明锐些,相反则深沉些。

第四种:冲水的声音。是每一次将煮水壶的热水注入泡茶壶产生的声音,从空壶的温壶动作,到置入茶叶,到冲泡几道后,泡茶器是以不同的面貌来接受施水,在虚、实,乾燥、潮湿过程中,冲水的声音也会出现细腻变化。高冲者有声,声音突然中断,表示冲水结束,接著是盖上壶盖的声音。低冲者无声,只听到后来盖上壶盖的声音。

第五种:备杯的声音。翻开杯子是杯口划过杯托的声音,放下杯子是杯子正立於杯托的声音。

第六种:出汤的声音。倒茶入杯是一段段碎玉落盘的声音。倒茶入盅(茶海)是满满一壶茶的丰收之声。

第七种:喝茶的声音。啜,是烫、是享受、是珍惜。吸,是捨不得最后的一滴,而且告诉大家我的幸福。

第八种:打开盖子盖上盖子的声音。打开盖子是期待,是开口张望,盖上盖子是我已拥有,双手环抱。

第九种:取渣的声音。听到刮动壶壁的声音是渣匙取茶的声音,只听到茶叶铺陈於叶底盘的声音是茶夹取茶的声音。

第十种:洁壶的声音。将壶内热水连同茶叶倒入水盂,盎盎然洒拉一声,俏皮愉快的预告大家泡茶即将结束。

闭上眼睛,将这些声音串联起来就是泡茶的整段声音,就是泡茶的一首曲子。还需要配乐吗?谁能将配乐的曲子写得与这些泡茶的声音协奏在一块儿?

五.如何欣赏「泡茶的声音」

我们常对刚开始学泡茶的学生说泡茶时不要发出声音,因为那时他们还不懂,无论走动、準备茶具、倒水等动作做起来或拖泥带水或杂乱,那些声音时而显得尖锐或紧张,变成一种失真的嘈杂感,没有玩味的价值。

现在谈到「泡茶的声音」可成为泡茶的配乐,那么它们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呈现出来的,泡茶者与喝茶者都要练习得很专注与娴熟的功夫,这些声音便能响得分毫不差,可以进入欣赏的阶段,从美的角度来听的。

它们不再是噪音,而变成很美妙的声音,点缀泡茶喝茶过程。这些声音组合了一个有机的乐曲,从倒水、煮水、冲茶、备杯、喝茶,从头到尾不刻意把声音敲击出来,但随著动作与心情起伏却写出了泡茶的旋律,自然而然随伴著泡茶而来的声音,只让人觉得满足,觉得美好。

六.分析「茶有不同的音高与音质」

虽然茶发不了声音,但本身有声音的功效。茶本身有不同的音高与音质,这音高与音质不是用听的,是用嗅觉来闻、味觉来嚐的。它们不是用耳朵听的,它们是用鼻子和口腔来听(体会)的。由于茶叶製作方式不同所造成的香味风格的属性,比如:控制不同的茶青成熟度与揉捻力道,让茶香在频率上起了变化,有些高频如小提琴,有些低频如大提琴;这些音频的强弱度就是茶香味的音高。芽茶类製成的茶在茶香上显得比叶茶类要高频,如果前者有如小提琴的风格,那后者就有如大提琴。

芽茶类的茶中,嫩度高者又比嫩度低者在香气的频率上要高一些,叶茶类亦是如此。

揉捻的轻重更是加重香气频率的变化,不论芽茶类或是叶茶类,只要在揉捻时是採重揉的,其香气的频率都要比採轻揉的低。

另一例子:茶的香气在陈放之后都会变得比较低频,但是这时所产生的频率下降不像上述「揉捻程度」与「茶青成熟度」那么明显,只明显地发生在香的净度与醇度上,有如同样的二把小提琴,频率范围相当,但一新一旧,旧的那把在音色上理应较为醇净。

茶叶中常听见的基础音高从低沉至清亮有:六堡的do、普洱的re、岩茶的mi、单丛的fa、铁观音的sou、白毫乌龙的la、碧螺春的xi、龙井的do。茶中的音质也每个不一样,领会do re mi fa sou la xi do的音色是否够优美动听,要从舌尖、口腔、上颚、喉底去寻觅,像六堡、普洱是指年份已久的老茶,香味较低频却充满苍劲感,而且宽厚,像低音拉得很长的拍子。

岩茶、单丛、铁观音是指焙火程度相对熟火的,显现强劲度的低频,有高昂的圆润度,喝起来觉得饱满与温暖。

白毫乌龙声音的密度是紧密的,而且飘逸,相比前面说过的茶,音频变得明快起来。

现代做法的红茶发酵程度并不那么重,可与白毫乌龙靠在一起,但音频倾向沉实的那一端。

碧螺春、龙井同属明亮轻快音调,但碧螺春是一种相对低明亮度的声音,更觉柔和感,龙井则是发音较短促的清脆感。

结论. 每位泡茶者奏出自己「泡茶的交响曲」

泡茶的声音使茶道丰富多变化,喝茶时不要光是说茶名、看茶汤、问香不香、看泡茶动作美不美,除了这些以外,泡茶的声音也属於欣赏的项目。

泡茶的每一个声音皆出自茶人做的每一个动作,动作经过思考、练习而养成,即使那个动作有多么的小,它都发自茶人的内心波动。每一次泡茶时茶人的手在空中画动挥洒,别以为它没有什么,它充满了对茶、对人的热情,我们从声音听出:他倒茶入杯每一杯茶汤的份量均匀,因为滴答流水声音的长短节奏一样。他放壶放杯只有轻轻嗒一声,不尖厉也不拖拉。这些都是爱茶、爱人而产生的崇敬之心的声音。

愿意让泡茶时的自然有机声音出现在泡茶,反而去找一些不属于泡茶范畴的声音来搭配茶,显得不恰当也无意义。为了不想泡茶发出杂音,就规定泡茶不要有声音,操作起来蹑手蹑脚反而造作,应正面的接受这些泡茶的声音,慢慢练习将之串联,再用欣赏的角度去听它,每一位泡茶者都可以「奏出」自己「泡茶的交响曲」。

(刊登2014-12-11第四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茶乐论文集”)

 

  (1261)

茶道艺术为何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文/蔡荣章/20161211

蔡荣章茶道艺术为何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文/蔡荣章/20161211

茶道艺术是指哪些内容的呈现?不同的定位会造成不同的呈现方式,而且正误也从此产生。第一,如果是指茶席与品茗环境,那大家就会尽情地钻研茶桌、桌布、茶具、服装等的搭配及周遭环境的布置,认为好的空间呈现才是茶道艺术。这是第一种定位,也是第一个错误。第二,如果是指茶与其他艺术的结合,那大家就会将音乐、插花、焚香、挂画、舞蹈、吟唱等加到茶席与泡茶过程中,认为缺少了这些,泡茶喝茶就变得不够艺术了。这是第二种定位,也是第二个错误。第三,如果茶道艺术指的是茶道精神,指的是修身养性及做人处事的道理,那大家就喜欢穿上道袍、取用很多禅修的手势与典故,认为这才是茶道的精髓。这是第三种定位,也是第三个错误。第四,如果将茶道艺术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那人们就会专注到泡茶的本身、茶与人的关系、茶叶茶汤及叶底的欣赏,认为茶道艺术要从茶的本身去追求,艺术与思想就在其中。这是第四种定位,是正确的定位。

因为有人误以为泡茶、奉茶、品茶没有什么好看与享用的,结果就有了上述那么多茶以外的附加物与大道理来帮助茶成就艺术。事实上茶道艺术必须以“自己”为呈现的形式与内容,不假手他人;其他艺术如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等也各有它们俱足的本色,不依赖其他艺术项目或这些项目共有的“修身养性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来帮腔。依照上述的思路,茶道艺术只能以茶本身的艺术性来呈现,包括好的茶、精湛的泡茶技术、心无旁骛地奉茶、懂得“色香味性形”地喝茶。

进一步探讨,为什么是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呢?因为茶道艺术的媒介就是泡茶、奉茶、品茶,不是音乐、不是插花。其中“泡茶”用以创作茶汤作品,茶汤作品的完成除了看与闻外还要把它喝了,这是“品茶”,作品创作与品饮之间会有“奉茶”,不只奉茶给别人也奉茶给自己,奉茶不只表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的美,也影响了茶汤的品饮效果。以上是茶叶泡饮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不只完成了茶干、茶汤、叶底的欣赏与茶汤的享用,还产生了人、物间的情感与往来,都是茶之美与思想藉于呈现的媒介。

为什么不定位在单纯的茶汤呢?这样的茶道艺术,其纯度不是更高?没有错,泡茶、奉茶都是肢体的呈现,如果没有“为茶服务”的意识贯穿其间,很容易流于动作的表演。但茶道艺术要现场冲泡、现场呈献、现场品饮来完成,三项结合才是茶道作品的全部。

茶道艺术由泡茶、奉茶、品茶组成的观念可以用歌剧来对照说明。音乐是歌剧的主轴与灵魂,但是它又要简单的戏剧演出与文学(即唱词)来协同呈现,如果将戏剧演出与唱词的传意去掉,就变成纯音乐了。茶道艺术是泡茶、奉茶、品茶协同呈现,但是以茶汤为主轴,如果不是为茶而做,泡茶就只变成肢体的表演,奉茶只变成表现人际关系的戏剧,要泡茶、奉茶、品茶协同呈现,而且为茶而做,让人喝进肚里,欣赏与享受到茶汤、欣赏与享受到这一连串动作所呈现出来的美感与意境,这才是茶道艺术。

中国《茶道》月刊专栏(20161211)

蔡荣章茶

 

 

  (1617)

技术与艺术构成的茶道/文/蔡荣章/20161103

蔡荣章现代茶道

技术与艺术构成的茶道/文/蔡荣章/20161103

茶道是由技术与艺术打造成的一部车子,技术是底盘驱动部分,没它走不了,艺术是乘坐的部分,没它不能当交通工具。这两者是车子的一体两面,无法分开。

前面这段话的目的是在说“茶艺”与“茶道”,为什么不直接说茶艺与茶道是一部车子的两个部分?因为茶艺与茶道的解释有分歧,不能说茶艺是底盘驱动部分,茶道是乘坐的部分。有人就字面还说:“形而上者是道,形而下者是艺”、又说“不轻言道”,这种界定不是最初使用“茶艺”人的本意。还有人说:因为已经有人用了茶道,所以我们改用茶艺、因为“道”太深奥我们不要用,这也不是最初使用“茶艺”人的本意。1980年代初期,当时只是为卖茶、卖茶具、卖品茗空间取个店面的名字,若称作某某茶道中心或某某茶道馆不是让要买茶叶茶具与喝茶的人裹足不前,所以用了茶艺。当时还来不及为泡茶、奉茶、品茶这样的艺术取个什么名称呢。

后来泡茶喝茶的风气起来了,而且愈来愈讲究,于是考虑起是用茶艺还是茶道、还是茶文化?茶文化范围太大,所以只能缩小在茶艺或茶道。除了刚才说到的就字面意义解读艺与道的差别外,还延伸出内涵的不同,有人说茶艺是泡茶及其他艺术(如配乐、插花、焚香、吟唱—-)的共同呈现、有人说茶道是从泡茶喝茶晋升到修身养性与处事态度的学科。不只从字面上已无法让人释怀地使用茶艺或茶道,即使从内涵上,若说成茶艺是茶加上艺、茶道是茶加上道,更是忽略了泡茶、奉茶、品茶这项艺术的本质。

泡茶喝茶这项艺术是开头所说的那部车子,被它应用的其他艺术(如配乐、插花、焚香、吟唱—-)是另外一些车子,被它们要求达到的修行功能(如禅定、和谐、大同—-)是这些车子行走的车道。车道是各种车子(如茶道、音乐、舞蹈、美学、宗教—-)都可以行走的,不能把修行功能、其他艺术项目都列入“茶”这部车子里面。为了把泡茶喝茶这项艺术与其他艺术项目,及这些艺术带来的修行功能分开(艺术是各有所专,如音乐是以声音呈现艺术、舞蹈是以肢体呈现艺术、文学是以文字呈现艺术—-,功能性则是相互融通的),才用车子代表艺术,用道路代表功能。

任何艺术项目,包括泡茶喝茶,都是由技术与艺术组合而成,没有精湛的技术无法呈现属于艺术的作品,没有艺术,技术只能呈现没有审美与思想内涵的躯体。那茶艺的艺在哪里?在茶的本身,在泡茶、奉茶、品茶之间,是以泡茶、奉茶、品茶为桥梁所呈现的艺术;那茶道的道在哪里?在泡茶、奉茶、品茶所形成的艺术之中,“道”自然可以使出它的法力,使人变得精致而可爱。

与音乐、绘画同是艺术项目的泡茶喝茶要怎样称呼呢?创个新名词不容易,现有的称呼中以“茶道”最为适合,就是以“茶道”代表泡茶喝茶所呈现的艺术,也就是代表开头所说的那部车子。茶文化除了茶道之外,还有上游的茶树种植、茶叶制造、中游的茶叶行销,茶道是下游的品饮。茶道可以是简单的饮用,也可以是精致的品赏,但都可以说是泡茶喝茶的艺术。有了上述对茶艺、茶道的认识,当说到泡茶喝茶的艺术时若是用了茶艺这词儿,应把它当作是茶道的同意词,不能以为它另有所指的在说些有形的部分,否则又回到错误的老路,茶艺茶道又分庭抗礼了。

20161103中国《茶道》杂志专栏

蔡荣章

 

 

 

  (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