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泡茶人如何掌控水温/蔡荣章/20190128

泡茶人如何掌控水温/蔡荣章/20190128

水温可以让茶叶变得好喝与不好喝,而且即使泡得好喝了,还可以利用水温塑造茶汤不同的个性。前者,泡茶的人比较容易理解,后者,就不是人人都留意到的。

水温的高低改变茶叶“水可溶物”溶解的速度(茶中的成分有些易溶于水,有些难溶于水,故特别强调茶的“水可溶物”)。我们可以控制浸泡的时间,让茶汤变成我们喜欢的浓度,也可以在这样的掌控之下,利用水温的高低达到我们喜欢的“茶性”。温度高时,浸泡出来的茶汤,其茶性变得比较高亢,也就是香、味的频率比较高、苦涩的感觉加强;温度低时,茶性变得比较温和,也就是香味的频率比较低、苦涩味带来的强劲感减弱。

泡茶人对水温的判断,要将水温的视觉状况与温度测量仪的数据结合在一起,也就是看了水汽外冒的状况就知道大约是温度计的几度。每次都要拿温度计测量水温才开始泡茶是不实际的,知道了水温的状况,但不知道是几度,则很难传递泡茶的方法给别人。

所以泡茶的初期,要将温度计放在一旁,看到一种水汽外冒的状况就测量一下是几度,这样几次以后,就能将水温以数据来表达了。

书本上说这种红茶要用95°C的水来冲泡,那我们就知道要将水烧到什么程度了。经验告诉我们,在海拔100米以下的地方泡茶,也就是在一般的平地泡茶,打开盖子看到水汽是猛烈地往上冲窜,那应该是95°C左右的水温,如果还是直直的往上升腾,但没有激烈的模样,应该是85°C左右,如果水汽还是往上爬升,但力度已经减弱,呈现左右摇摆的现象,那是75°C左右,如果看到的水汽是闲散地左右飘浮,那是65°C左右。为了简化,我们将95°C左右称为高温,85°C左右称为中温,75°C左右称为低温,65°C左右的水温已经很少用来泡茶,除了有些特别强调鲜味、甘味的蒸青绿茶外。

平地烧水,100°C以上的水就汽化了,随后一直停留在100°C。但即使要100°C的水,也要让水沸腾个20秒左右才容易达到,如果还需要再高温一点,可以使用盖子紧一点的壶、厚一点的壶,沸腾个一分钟,可以勉强提升到105°C。使用加压壶当然可以提升得更高,在高山上也不怕大气压力不足,水烧不到100°C。

一般我们是简化成这样来界定泡茶水温的,绿茶(含黄茶)使用70~80°C的低温,芽茶类的乌龙茶(含白茶)使用80~90°C的中温,叶茶类的乌龙茶与红茶使用90~100°C的高温,特别强调鲜味甘味的蒸青绿茶使用60~70°C的超低温,老茶(含入仓的后发酵茶与叶茶类的乌龙茶)使用100~110°C的超高温。

泡茶的水温还要看茶叶的状况来做“微调”,如话说绿茶要用低温,但遇到只使用“开面叶”制成的“瓜片”,或是杀青、揉捻、造形、干燥都是在同一个锅子内完成的“龙井”,温度是可以跳级到中温或高温的。红茶理应使用高温,但有些红茶的原料特别细嫩,发酵又只有85%左右,那就可以降一级温度使用。

连续冲泡,也就是说一泡接一泡地冲泡、一道接一道地饮用,通常第二道的水是可以不必再加温的(如果水壶内还有足够的泡茶用水),因为壶内的茶叶还是热的,即使泡茶用水已降了一点温度。但是如果前后两泡间隔颇长(如十分钟以上),茶壶内的茶叶与水壶内的水温都已经下降,就需要再添加一点温度。如果是冲泡超高温的茶,要每道再行加温,而且避免两泡间隔的时间太长。

  (876)

爱茶人如何知水/蔡荣章/20190128

爱茶人如何知水/蔡荣章/20190128

爱茶人要能靠嘴巴知水,准备两杯水,一杯是软水,一杯是硬水,喝喝看有什么不同。买一只携带型导电笔,因为水的硬度是可以用水的通电能力表示的。通电能力强就表示水中的矿物质含量高,导电笔显示的ppm值若低于100,那是软水,适合于泡茶,如果高于200,那水就有一点硬了,不适宜泡茶。

嘴巴练习用的两杯水,让它一杯是在50ppm以下,一杯是在200以上(练习的时候,距离拉大一点)。如果买瓶装的饮用水来使用,矿物质总含量(即总固体溶解量TDS)会标示在瓶子上。软水也可以在逆渗透的滤水器处理后取得,硬水可以在某些地区的自来水取得,另一个办法就是,在软水的那一杯加一点点的食盐,要喝不出咸味才可以,否则没有练习的意义,而且硬度已飙到600ppm以上了。

50ppm以下的这一杯水在口腔里的感觉是“软”的,水与口腔壁密切地融合在一起,200ppm以上的这一杯水在口腔里的感是“硬”的,好像水自己结成了一团,水是水,口腔壁是口腔壁。这样体会几次,以后没有导电笔,依旧可以大略知道水的硬度。

水中还有其他的有味气体,如“公共用水”处理时残留下来的消毒剂、流经水管的铁锈味等,这些要与水的软硬度分开来辨别。

泡茶用水除了追求低的矿物质总含量外,还要有那么一点点矿物质留着,而且那么一点点要有好的“组配”,也就是A、B、C、D等矿物质的存在比例搭配得很好, 这样喝来就会很清甜甘美。 如果真的把所有的矿物质全部剔除,“纯水”并不好喝的, 拿来泡茶, 也不利于茶内成分的溶出。

饮用水或泡茶用水,还要求含气量要充足,这个气就是空气中的气,这样喝起来才有“活性”,也就是有鲜活的愉快感,茶叶的香气也容易融入水中。

微量矿物质的良好组配,以及充沛的含气量,是山泉水容易拥有的条件,人工处理的饮用水,即使硬度与含气量都达到要求,总难达到那么完美的组配。所以爱茶人知道哪里有一口好的山泉,再远都要跑去取水的。

但是山泉水并不都是良好的“品水”与“泡茶”用水,还要留意是不是干净,水源附近有没有污染源、生菌数高不高、水中有没有含有危害身体的重金属如铅、镉、汞、砷等。如果这口山泉已是附近居民长年饮用,没有不良反应,才可以放心取用。

如果我们使用的自来水或山水的硬度太高(山区的人会用到山水),可以买一支“逆渗透”的过滤器,如果硬度不高,只是要滤掉杂质,那买支“超过滤”的滤水器就可以。逆渗透是要有四层高的水压才可以使用的,如果压力不足,必须加个马达加压,超过滤的滤水器只要普通水压即可。如果水中有杂色、杂味(如消毒药剂或铁锈的味道),那就再买一支“活性炭”,加在逆渗透或超过滤的后面。不是加在前面,免得逆渗透或超过滤的滤心容易长菌(因为消毒药剂被滤掉了)。

水中的杂色杂味对泡茶的影响不必多说,至于生菌,可以在逆渗透时被滤掉,亦可以在高温煮水时将它消灭,但矿物质总含量太高时,会让茶汤变黑、香气消失、味道走样,再好的茶也徒劳无功,所以我们谈到泡茶时,首先要解决泡茶用水的问题。

解决泡茶用水的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软水什么是硬水,而且懂得用嘴巴识别,接着还要知道水中有气,“好气”我们要留,“坏气”我们要除。山泉水为什么比人工处理的水要好,就是那些微量矿物质的良好组配与好气的饱满。最后还要知道如果没有好的山泉,如何将硬度高、有杂味的水加以处理。

 

  (1081)

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蔡荣章/20181226

茶道是茶的道,不是其他的道/蔡荣章/20181226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是“茶之道”,不是在“茶”的外面还有一个“道”字,也就是不要误解成泡茶、奉茶、喝茶之外,还要讲求修身养性、做人处事、经国济世,才算得上是茶道,以为只是泡茶奉茶喝茶是算不了什么的。

如果不用茶道这个称呼而用“茶艺”呢,也应该理解成“茶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而不能误解为是泡茶奉茶喝茶之外,再加上如音乐、插花、焚香、挂画等的其他艺术。以为如果只是单纯的泡茶奉茶喝茶是谈不上什么艺的。

如果使用“茶艺”,茶艺的艺也要解释成艺术的艺,不要解释为演艺的艺,否则会被误解为泡茶奉茶喝茶是种庆祝活动间的表演项目,并且加重了泡茶奉茶喝茶称不上艺术的错误观念。

以上这三个论点都是强调“茶”的独立性与艺术性,会不会有人反过来质疑“茶”是不是够得上是一项艺术呢?这一点倒不容怀疑,泡茶奉茶喝茶足以作为艺术来呈现。在往后以及从许多地方都还可以得到理论与事实的证明。目前我们谈论的只是:表达泡茶奉茶喝茶的简易词汇,如茶道、茶艺。

为什么一开头就强调茶道是茶的道而不是其他修炼的道,因为如果将茶道解释为“茶”加其他的“道”,容易忽略对泡茶奉茶喝茶的钻研,而只是拿哲学、宗教、养生方面的课题来充当主角,泡茶奉茶喝茶变得只是藉以谈话的媒介而已。而且渐渐地,仅是追求泡茶奉茶喝茶将被视为是“技术”与“享乐”的末道。

用“茶艺”来表达茶,如果没有特别强调这个艺是指艺术、是指茶的艺术,很容易就往音乐、插花、吟唱、焚香、挂画等方向发展,因为这些项目的“美”容易被看得见。若再加上把“艺”往“演艺”的方向思考,更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也变成了演艺的一部分。

如果将重心放在茶上,使用茶道或茶艺作为泡茶奉茶喝茶的称呼就变得没有什么不同了,因为泡茶奉茶喝茶就是种茶、制茶、卖茶之后的享用部分,这享用部分包括了对茶的理解、泡茶的技术、奉茶的含义、以及茶叶、茶汤、叶底的审美,及整体表现所需的美学与思想。它可以说是包括了茶的道及茶的艺。

身心修炼是一门很庞大的学科,在谈到茶的功用时可以带上一笔,但是不宜变成茶的主体,否则一切泡茶为了它、奉茶为了它、喝茶也要在它的笼罩之下才不会被批评为享乐主义者。但是茶艺延伸出来的“其他艺术”是应该学习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美学与艺术的修养、提升茶道境界与艺术的表达能力。但这些项目,不是要用在茶几上的,只有插花、挂画可以用在品茗环境上。这些其他艺术项目加入以后,只有稀释茶道所要表现的内涵,而且变得是综艺性的演出。

茶道不要解释为“茶”加“道”,茶艺不要解释为“茶”加“艺”,茶道与茶艺都是指茶的道与茶的艺。那“茶”是什么呢?是“泡茶奉茶喝茶”(深层的意义还包种茶、制茶),所以茶道是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茶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

 

  (2217)

茶人颂/蔡荣章/20171112

茶人颂/蔡荣章/20171112

说是歌颂,也可以转一个面向,变成是对茶人的要求。有则歌颂,没有则期待。这个茶人可能是古人也可能是今人,这样的古人,我们要歌颂要怀念,这样的今人,我们要歌颂要追随。

“我们把你从荒野中找出来
你就这样成为了我们生命里相依偎的茶。”

古人在百草中发现茶,在荒野中找茶,古人今人在荒野中找茶,也自己种茶。从此茶树就变成了我们互相依偎的伙伴,我们依赖它养生依赖它维生。

“我们折损了你的肢体要的是把你精炼成另一次生命的茶叶。”

我们从茶树上采摘我们需要的鲜叶,我们是折损了茶树的肢体,但是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将茶树精炼成另外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周期叫做茶叶。你说茶树并不需要这样的折腾,也不需要提炼成什么另外一次的生命周期,但是我知道,它是期望的,它是天生要有几次生命周折的生物。

“我们努力把你的香引发出来做出美丽的颜色做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滋味;”

茶人使出浑身解术的能耐,把鲜叶创作成他所希望的作品。这件作品必须色香味俱佳,让人们喜欢闻它、喝它、欣赏它,这是一件让人喝进肚子里的一件艺术作品,称作茶叶。

“我们记得保留你原本的山头品种土壤与你蜕变中形成的风格

创作茶叶的茶人不会只顾自己的喜好与市场的需要,他会保留茶树原本的山头、品种及土壤的风味,他会顾及每一棵茶树的个性。

“我们认真找出你要的水与温度专注感应你需要在水中浸泡多久泡出你的真味呈现出你的灵魂

茶人还要继续延伸茶叶的生命,将茶叶过渡到第三个生命周期的茶汤。茶人们要知道茶叶所需要的水质、水温、壶具,还有使用的茶量与浸泡的时间,创作出深具欣赏价值的茶汤作品。茶人们还要将茶火炼、或将它存放十年二十年,让它蜕变成更多采多姿的生命形态。

“我们在浸泡你欣赏你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你的美与艺术——继第一次发现你又是另一次的喜悦

在拓展茶的生命过程中,茶人发现从茶的冲泡到奉茶到茶汤的欣赏可以成就一件艺术作品,那是以茶汤为灵魂,以泡茶、奉茶、喝茶为骨架构成的茶道艺术。这样的发现让茶人们有如第一次发现茶那么兴奋,茶道艺术又为人们的生活添加了美的事物。

“我们依依不舍你已吐出精魂的身躯静默着注视着你的叶底我们从你生命的转换中体悟了自然的运行

欣赏完茶汤,我们知道茶叶已经奉献出了精魂,这个奉献历经茶树的成长、茶叶的制作、茶汤的冲泡,以及人们的审美与品饮才完成,茶叶剩下的躯壳还要分解成各种元素回到大地,这是宇宙循环的现象。

“我们要继续到你生长与蜕变的地方与你共同精练

茶人们要分头学习茶的种植、学习茶的制造、学习茶的冲泡,我们才得以与茶为伍。

“我们要继续在你被冲泡与品饮之中创作更多的艺术与美

茶人们要从泡茶、奉茶、品茶构成的艺术行为中创造更多的艺术与美。

“我们注视着你即将回归大地的叶底许久许久

茶人捧着已经释出精魂的茶叶,回忆着茶在山头、在工厂、在茶行、在茶室的种种故事。注视着已摊开身躯的茶叶,许久、许久。

《茶道》月刊专栏

 

  (933)

泡茶者应坐在茶店泡茶席的主位/蔡荣章/20171005

泡茶者应坐在茶店泡茶席的主位/蔡荣章/20171005

“服务业要以客为尊,泡茶席的主位当然要给客人坐,而且茶店的泡茶是让客人试茶,客人满意了才会买茶。”

因此茶叶店经常把泡茶桌最主要的位置留给客人,泡茶的位置安排在泡茶桌不重要的一侧,甚至另外安排一个小桌子泡茶。这样的格局告诉我们,泡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工作。

这种状况与办公室接待客人的泡茶不一样,办公室接待客人的主要目的是商谈,泡茶者是基于提供一杯茶给一起商谈的人。讲究的场合才会安排专人现场泡茶,否者把茶泡好端进来便罢。

但是茶叶店的“茶”与“泡茶”是主角,他们应该登上主要的舞台,要把泡茶桌最主要的地方留给茶来炫耀自己、留给泡茶的人来展现茶汤的美。(这不就是茶叶店最重要的任务吗?)

老板自己泡茶卖茶就不一样了,会让自己坐上泡茶桌最主要的位置(我们看到市面上的状况是如此),他们应该是深切了解其中的道理,当不只是考虑到老板应该有的位置吧?我们希望他能把所有的泡茶桌都改成这样,让店里泡茶的人坐上最主要的位置。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四,第一,大家对“茶”是件“作品”的概念不过深刻,所以没有慎重其事地把茶搬到舞台的正中央。茶叶店对自己的茶都很重视没错,但话题少针对茶的本身,总是谈了许多茶的故事。这样做的结果让大家忽略了“茶”这件“作品”, 没有细细去欣赏,去准备冲泡它、品赏它。

第二,大家对“泡茶艺术”是呈现茶叶作品必须的手段,而且是把茶叶作品变成可以让我们享用的必须过程不过深刻。这个过程的好坏影响了茶叶的价值,决定了客人要不要购买。要把泡茶的人放在最好的位置上才容易让客人感受到这盒茶叶是要受到这样尊贵对待的。

第三,能坐上泡茶桌主要位子来呈现泡茶艺术的员工不易雇得。这点不能全怪老板,人力市场还没有储备足够的这种人才,不懂茶、不会泡茶的人,放上泡茶桌的主要位子也不适合。

第四,现在时髦茶叶卖场受到现在时髦茶馆的影响,把泡茶桌的主要位置都让给了客人。事实上,卖茶店的茶桌设置要与茶馆有所不同,茶馆的主要任务是让客人自己泡茶,卖茶店的主要任务是让工作人员泡茶给客人试饮。卖茶店的茶桌设计要把主要的位置留给泡茶的人。

茶叶店雇用懂茶、会泡茶的人坐在最主要的位置介绍茶、泡茶,将茶道艺术完整地呈现给客人,客人看了以后会将它们带回去应用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其他的人看了,同样会再传播出去。

茶文化复兴是起于对茶叶的尊敬,人们承认、尊重茶叶是一件作品、茶汤是一件作品,整个泡茶喝茶的过程是一项艺术行为。如果人们看到的是坐在一个角落的人泡茶,像仆人般地送一杯茶给客人喝,即使说了许多茶的珍惜故事,人们还只是对茶这件农产品珍惜、讲究泡茶技术地把它泡来喝而已。

说是茶产业的发展也好、茶道艺术的建构也好,要从人们天天看见的地方做起。泡茶的人坐在泡茶桌的主要位置,骄傲地呈现她的泡茶、奉茶、品茶,无论是在茶叶卖场的泡茶桌、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还是自家的客厅上。

《茶道》月刊专栏

 

  (901)

让大家乐于就读茶文化专业/蔡荣章/20170912

让大家乐于就读茶文化专业/蔡荣章/20170912

“老师说得茶文化有多伟大,举了许多茶的伟人、拥有几千家连锁店的茶企业,事实上毕业进入职场,就是泡茶给人家喝,还要卖笑脸。”有位同学还说得掉下眼泪: 她期待做个大学生,但进入学校后就被选拔为茶艺队,学的几乎就是茶道表演,做的就是到处去比赛,老是自问,这就是我的大学生活吗?
父母听到要让子女去读茶文化,就问毕业以后干什么,听说是去卖茶,就直觉地反对。“到茶行卖茶还要读什么高职、大学吗?邻居的女儿茶文化毕业,到茶行工作,薪水还不如没有读大学的高中同班同学,那个同学只是早进去了两年。多读两三年书,不但薪水没有更高,还要花一笔学费。
这就是当今茶文化科系招不足学生的原因,不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毕业时的就业招聘会经常都是每位毕业生有三四个选择的机会,就业以后的发展也不是不好,两三年后晉升到店长、经理,或是创业当老板的比比皆是。但是目前茶行茶馆给人的印象就是初级产业的样子,无需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就可以上岗,业者也充满着“会推销比懂茶重要”的观念。因此推销的方法就偏向长相好、会说话、卖感情,专业知识被抛在后面,就职两三年的员工连茶的分类都说不清楚,泡起茶来也没有个准,当然更谈不上让顾客享会茶道艺术了。
如何改变大家对茶行茶馆的印象呢?只讲究装潢、包装、人员长相的茶行茶馆目前已经生存不易,社会大众已到了买好东西、享受好服务的阶段了。业者必须把雇用具备专业能力的员工以及拥有制作得到位的好茶列为成本的主要项目。当具备专业素养的茶行茶馆(即拥有专业素养的员工、浓厚茶味的装潢、做得到位的茶叶、堪称作品的茶汤)一家家兴起后,仅追逐表象的茶行茶馆自然逐渐被淘汰。大家看到这样的行业新景象,自然对在里面服务的人员起崇敬之心,以自己在里面上班为荣。
接下来就是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茶文化专业如何跟上脚步。有些人认为高职教育必须要与产业结合,目前茶行茶馆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量身制作。我认为学校教育是要引领产业的发展,教室里的思想与教材必须跑在产业的前面,否则不只是一毕业就落伍了而已,更改变不了产业的现况。学校的教育必须要比产业快半拍,尤其在产业本身就慢半拍的时代、尤其在产业必须更新才不被认为不值得去就业的时候。
但是现在茶文化专业或茶文化系的教室,专业课程仍然缺少泡茶原理、泡茶技艺、茶汤欣赏、茶会举办、茶道艺术等足以改变茶行茶馆体质的基础课目。太偏重于茶艺表演、民族茶艺、茶树种植、茶叶化学,对茶行茶馆的形象改变並无助益。泡茶原理、泡茶技艺、茶汤欣赏、茶会举办、茶道艺术等课程的缺乏缘自于师资与教材的不足,如何就具备教师资格的老师中加以转换是补救之道。
有些人认为以“茶文化”作为学校专业的名称太过笼统,尤其是职业教育,最好把毕业后就职的岗位明确的标识出来,于是最近普遍改成了“茶艺与茶叶营销” 。但是在课程安排上不宜受限专业的名称而将课程设置得太过狭隘,否则限制学生的永续发展,也束缚了茶行茶馆体质的改变。
茶行茶馆是贩卖茶叶、茶汤、茶文化、茶道艺术的地方,要准备好这些产品,不要堆积太多的表演、情感、包装,让消费者正视这个行业的新时代面貌。

《茶道》月刊专栏

 

  (963)

你的茶艺在哪里/蔡荣章/20181201

你的茶艺在哪里/蔡荣章/20181201

东西方两位久年不见的好友相聚,他俩都是画坛颇有成就的画家。甲巡览了乙画展的画作,问乙:“你的画在哪里?”,乙沉思了一下,他知道甲在询问他什么。乙这段时间一直在临摹一处石窟的壁画,他自认为收获很大,艺评界也多赞美他不但重整与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画作,也在临摹的画作中融进了自己的精神,但他本人一直有个疑惑存在心中:“这样的作品能说是自己的创作吗”。朋友这一问,又勾起了他心中的不安。他告诉朋友,他知道他的意思,他会重新努力。

在一场来自各地区代表队间进行的茶艺竞赛上,我也遇到一位朋友,他问我:“这里当今的茶道到底长成什么样子?” 我心里想,你两天来看到的这么多团队展现的不就是这里当今的茶道?但是这句话我没有说出来,我知道他别有用心。

中场休息的时候,他跑去问代表队的人:“你们的茶艺是什么?” 被问的人说:“我们表达离家出国留学的游子怀念家乡的茶,表达了辛勤工作的制茶景象,也表达了茶在他家亲情与他与他女友间建构的友情,这些都是茶艺的内涵。” 他又跑去问另一个代表队:“你们的茶艺在哪里?“被问的人回答他:” 我们泡茶前要插花、要点香,这是我们茶艺精致的部分,我们要在艺术的氛围上表现茶艺。画画、音乐也是茶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泡茶间要有现场挥毫与古筝演奏,这些都是我们的茶艺。“等到另外一个中场休息时间,他又跑去问另外一个团队:” 你们的茶艺是什么?“ 他们回答他:“我们在茶席的设计上下功夫,我们特别制作了茶桌、椅子、桌布、布骑,我们找来与桌面相配的壶款,泡茶者也穿着与茶席相呼应的服装。我们为这样的茶席订出了茶艺主题,并由一位解说员从旁以中英双语朗读出来,这就是我们茶艺所要表现的内涵。”

这位朋友回座位后告诉我,他问到的都没有回答他“茶的位子”在哪里,他们只说到茶的社会功能、茶的周边艺术、茶席的设计,没有人说到茶的本身。茶艺是茶的艺术,为什么没有针对茶的本身与饮用详加诠释?

本文第一段说到绘画艺术的朋友与之后几段说到茶道艺术的朋友,他们所重视的都在艺术的“本体”与作者的“创作”上。艺术不能脱离自身(如绘画的画作、茶道的泡茶奉茶喝茶)而存在,仅是依赖环境(如绘画的画框、画廊、画中伟大的人物,茶道的配乐、插花、茶的故事)的衬托是不够的,必须“艺术”自己挺身而出说话,例如茶艺必须是由“茶”直接告诉大家,他的美在哪里、他值得品赏的是什么。艺术还必须是作者(在茶艺就是泡茶者)本身的创作,这创作代表着作者本身对该项艺术的具体诠释,如茶艺,作者必须将他体会到的此茶“茶性”表现出来,这个茶性在别个作者的体会可能不一样,作者还必须将胸中的“泡茶奉茶喝茶之美”呈现出来,这个美也可能跟别个作者所体认与所能表现的美不同。作者也不能只是抄袭别个作者所表现的茶性与茶的美感境界。

 

  (961)

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许玉莲/20180315

茶食在茶会的供应时段/许玉莲/20180315

品茶时吃点心是属于茶会的一部分,点心只要制作得当,使用得法,并不会降低茶汤的欣赏价值。以泡茶、奉茶、品茶过程和茶汤饮用为主体的茶会仿如一支交响乐,那是包含多个乐章、同一时空响起的,茶点在茶会中是与茶、器皿、人、规程、环境进行集成的其一伴侣,互相激荡。我们并非因为喝茶喝到肚子饿了,才要弄些食物来填饱肚子,茶点应用的意义,是让品茗的滋味增添变化,甚至突显茶性的清苦,让喝茶更有雅趣。很多时候泡茶师会自己亲身学习做茶点,因为街上买的现成糕点不是为了茶而存在的,不易搭味,制作茶点需配合茶的特性与性味的不同。茶的苦、涩、甜、酸、鲜、老味如何呈现,与其他食品如何结合才不会抢味呢,第一条须坚持只用原材料的原汁原味来调味,新鲜烹制。第二条茶点的味道须是甜的,不要咸酸辣。剩下就是:茶点供应时段问题。

茶点在茶会进行前预备好了,又未供应上泡茶席前,须合理收入食盒妥善存放,不得把茶点赤身裸体摊开摆着。任由茶点从头到尾放在泡茶席,漫无节制地一口茶一口点心的习惯容易使人分神。茶点在茶会的供应时段有三种选择,即第一种在品茶前食用,是这样安排:把茶食装入食盒,盖上盖子,与筷子、怀纸或磁碟置放旁边小柜;茶会开始,品茗者与泡茶师行礼入座;泡茶师慢慢的把托盘拿出来,怀纸一份份置盘上,取食盒打开盖子,用筷子夹起茶食放怀纸上,准备好所需份数,把盖子盖上与筷子一起放回原位,再双手拿起托盘,将茶食一份份呈上给品茗者,如茶食需要分成两口吃,不忍心粗暴地吃,配备一支竹签将之切开两半。大家将茶食放入口中,收起怀纸,仔细咀嚼享用;泡茶师看到大家食用完毕,便细腻地开始泡茶程序。第二种是在品茶间食用,比如像举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那个样子计划冲泡六道茶,可安排在三或四道茶后呈上茶食,食后继续泡茶品茶。第三种则是完成整个泡茶奉茶品茶过程之后,以食用茶点为压轴,然后才中场休息。

茶食的花色与份量于茶前、茶中、茶后各有不同细节,不可一视同仁,茶前点心最小最简单,茶中次之,茶后可以稍为丰富。茶前的茶食准备,要特别配接下来的好几道茶,其食物结构要酥软,不要浪费很多口水去融化,比如一片蒸红豆糕,一口地瓜泥,最好入口即化。茶间点心虽说可给多些,结构可以结实些比如纯巧克力片、炖莲子,亦要办得潇洒像路过的样子,勿让品茗者散了心以为茶会结束。茶后可用些较固体的茶食比如萝卜糕、干柿子慢咬细嚼,满口腔的香味与茶的韵味冲击成一条大合唱。所谓茶后用点心,不是指中场休息离开茶席而吃,它是归纳入茶会的其中之一程序,无论时辰、口感、份量都是属于该泡茶师不可分割的茶道风格。

 

  (875)

泡茶赏茶不依赖包装与名称/许玉莲/20180212

泡茶赏茶不依赖包装与名称/许玉莲/20180212

牛栏坑、马头岩的肉桂岩茶火红后,茶叶包装都一窝蜂印上牛肉、马肉字眼了,人们泡茶、喝茶前不是用心地看茶况赏茶叶,而是指着包装上“牛肉”二字就觉得很矜贵了。这个年代的白茶,不管青红皂白也都在包装印上老白茶三字,人们见字喝茶,茶叶生产年份及收藏过程是否清晰倒反成次要了。这很荒谬。

别将茶叶的包装及标签带上泡茶席,茶叶带回家后应该好好的照顾,不能就这样把茶叶摆着一边不管,以为当泡茶时拿出来即可。茶叶需要检查种类与状况的不同,然后采取不同方法存放,一些买回来的茶叶收在纸皮罐不适合,这时就要换进瓷罐或不锈钢罐给它密封,有时购茶量太多,就要分成几个小罐来装,以免每一次打开造成茶叶漏风,很多时候茶叶的商品外包装并不适于存放,适于存放的大概也不美。

即使一些茶叶的包装代表着矜贵显赫身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要把这些包装及标签卸除,把茶叶收放进自己泡茶要用的茶罐或用另外一张干净纸张包裹,这样喝茶才会喝得比较清静。在繁多商业资讯与故事包围之下喝茶,喝茶容易变得不再是喝茶。茶叶外包装上所展示的品牌、价格、传奇说词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经常在目眩神迷的情况下喝茶,人们的灵敏度会降低,感受力也会变得懒怠,无法将鉴赏力集中,养成一种习惯。

不将包装外观除掉,你在泡茶时就被它们影响了欣赏、爱茶之心,你将无法自主地爱任何可以爱、值得爱的茶,你将被如雷贯耳的“大牌茶”愚弄,喝到一些名气非常大的茶时,即使它表现得如斯坏,你都不敢相信它可以是一个品质不好的茶,你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说它不好。

泡茶要培养爱茶的心,爱茶包括读懂茶,读懂了,随手就可以购置一些好的茶(不一定贵)放在身边,把茶照顾好,不管它属于什么牌子、何等价格,爱茶的泡茶者都能够看清楚、喝明白它的本质,慢慢接触它,逮住它的灵魂来爱它。所以随时可就手边那几个茶来泡,不必去选一些特别有名气有故事包装的茶。

用自己泡茶的茶叶罐收茶入席,从此就茶论茶才会真正关心到茶的本身,从茶的外形、色泽、香味去认识它欣赏它,不要迷恋茶叶包装上的字眼如历史名称、代号、防伪条码、年份有多老、名人的签名或一些标榜冠军的比赛茶。这些都只是商业行为,并非品质保证,故泡茶时不能被自己的偏见蒙骗,以为凡是有标示、记号的茶皆好茶。你可以统统不要管它这些包装及标签,在冲泡之前,小心的看看茶叶一眼,想一想它们历经了怎样的一番过程才抵达至茶席上,这样你泡茶将泡得更愉快,像和老朋友相处。

泡茶要懂得直接欣赏这一壶茶,不要依赖茶叶的各种包装与标示,不要透过过去的经验,甚至于还不要强调茶叶的名字。这样你会喝得比较慢,也更意识到自己在喝着的香味。受限于包装、过去的经验是主观的;有了名字的茶,反而泡茶喝茶受限于你过去的记忆,没有欣赏到现在这一壶茶。别让包装骚扰了你的灵魂,看着现在这壶茶,闻之、嗅之、啜之、品之,默默地领受,又或说出你的心情与发现,这种用心的方式会让你泡茶泡得理智而缓慢,深刻而安逸。

 

  (1228)

茶道的道是指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蔡荣章/20181125/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的道是指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蔡荣章/20181125/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喝茶,尤其是正经八百地谈到茶道,一般人总要从各流派的哲学思想说起,进一步还要从清、和、静、敬等逐字解析,结论总是说茶道与这些哲学思想是相通的。这些道德观念被视为是茶道的基本精神,也是泡茶奉茶喝茶时必须依循的规范。谈“茶道”者若不及于这些领域,就会被讥为只是皮毛,或被质疑:只是泡茶奉茶喝茶谁不会,哪还用得着费劲地动用到“道”字?

事实上,茶道只是指泡茶奉茶喝茶之道,不是“茶”外还加了一层必须修炼与遵守的“道”。泡茶奉茶喝茶之道包括种茶、制茶、识茶、泡茶、评茶、与赏茶等的知识、技术、功夫,与以之作为媒介,呈现泡茶奉茶喝茶的美与艺术。这已足以撑起茶道这栋大厦,不需要特别依附在其他的建筑物上。

有一天为了“茶会举办”的课程,由同学举办的一场12个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围坐在排成四方形的桌旁,桌子一边是茶道艺术家的泡茶位置,另外三边是12位品茗者的座位。一壶茶要供应好13位品茗者是不容易的,这位初任茶道艺术家的同学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虽然使用了一把450cc的大型壶,分茶时仍然短少了两杯的汤量。大家都为这个状况紧张着,泡茶师笃定地端起奉茶盘,将奉茶盘呈放在第一位客人面前,意指要以传递的方式奉茶,大家依序自行从奉茶盘上端起杯子,第一位品茗者看到空杯子正对着自己,毫不犹豫地端了起来放在自己面前,然后将奉茶盘移放到下一位品茗者。第二位品茗者面对的杯子不是完全没有茶汤,只是少少的不到半杯,虽然这一杯不完全面对着自己,他也很有教养的模样端起了那一杯。大家端过了茶汤,奉茶盘送回到泡茶师的面前,泡茶师端起了最后留给他的一杯,示意大家一起喝茶。这时我特别看了前面两位同学一眼,他俩依然很自然地端起杯子喝了茶。

我叹了一口气,好有教养的一群同学!但是我们说茶道的主体是茶,茶道艺术的最终作品是茶汤,为什么最重要的茶汤作品不见了还那么淡定呢,泡茶者不试图补救(他可以再泡个半壶,补满最后两杯,若还有多余,又不想留到下一道使用,可以在其他杯子上补上一点的),品茗者也要装出一副有茶喝的样子?我知道师长曾教我们要包容,要牺牲小我,让场面变得不尴尬,泡茶者也打从心底地认为茶道的仪式性比有没有茶喝更重要。

我们强调,茶道是以茶为主体,所谓的茶道就是泡茶奉茶喝茶的道,茶道是以技术为底盘,以艺术为车身的一部车子,道德是让车子走的道路(茶道、音乐、绘画等都是车子,都可以走在每条道路上)。

回顾30年前,有次茶道界某流派的家元来访,我们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茶会接待他与他的秘书,会场采取分离式的座位,也就是泡茶席与品茗席是分开来的。大家看完泡茶师的泡茶,泡茶师端起了奉茶盘出来奉茶。奉茶盘上第一排的中间一杯是准备奉给家元的,泡茶师把这杯往前挪了一点点。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苍蝇在奉茶盘上盘旋了一圈,就停在了要奉给家元的那一杯的杯口上。泡茶师惊吓了一下,赶走苍蝇,迟疑了一阵子,继续将奉茶盘往家元面前送。家元看了泡茶师一眼,笑了笑,用手指了指那个杯子,意思是:要我喝这一杯吗?泡茶师一时不知道怎么应对,旁边的人提醒了他:先把那杯挪开。他领悟了过来,将那一杯移到奉茶盘内侧的边角去,另外挪一杯出来,奉给家元。回座位后,泡茶师将那一杯移放到侧柜上,然后转正身子,向大家行了一礼,请大家喝茶,他就用眼睛陪着品茗者。随后泡茶师补了一只新杯子给自己,准备第二道以后使用。

泡茶要适时解决茶道上发生的问题,不是将仪式与道德放在第一位,放着主轴上应该完成的泡茶、奉茶、茶汤的欣赏与品饮不顾,泡茶、奉茶、茶汤的完美呈现与大家喝得很愉快才是茶道。 (1196)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特征与举办要领/文/蔡荣章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特征与举办要领/文/蔡荣章

 

一、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实施要领

1、此乃坐席式茶会,为呈现茶道艺术与欣赏茶汤作品而举办的茶会。

2、可分成上下两场,与会者可以欣赏两位茶道艺术家的茶道艺术及两款茶叶。

3、由茶道艺术家自设茶席,茶具、茶叶自备,席上不设助手(预备时可以)。

4、品茗者依抽到的席号先行入座,茶道艺术家在四锣声的引导下进场,品茗者起身迎接,相互行礼后坐下,开始泡茶。上下两场皆同。

5、设定每场的时间,时间到后以一声锣响告知。提早完成的茶道艺术家迳行回休息室休息,提早完成的时间不得超过五分钟。上半场时,品茗者暂留原处休息或阅读茶道艺术家提供的茶谱,待结束的锣声响起后才起身走动,换到下半场抽到的茶席;下半场时,品茗者则坐在原位,直到茶道艺术家出场接受感谢、主持人宣布结束茶会。

6、上半场结束的锣声响过后,茶道艺术家回茶席准备下一场的所需,然后尽速回休息室,不从事社交性的活动。整场结束后,茶道艺术家收拾茶具,这时才从事适度的联谊活动,直到约定的收场时间。

7、每场泡茶结束,品茗者将茶杯还回杯子原来放置的地方。茶道艺术家在杯子放回后,发放自备的茶谱,然后起身表示告退,品茗者起身行礼致谢。

8、为品茗者设置个人物品寄放处,席间不闲聊、拍照、用手机,不将纸笔或手放在泡茶席上,会前欣赏泡茶席时不拿取茶具、不坐在席上拍照。茶道艺术家设法让大家专注于泡茶、奉茶、品茶,不做茶叶与泡法的授课式讲解,除茶谱外不发放其他宣传资料或口头介绍。

9、每场开始泡茶后,迟到的品茗者不再入席。

10、主办单位事先通知着装规定,如□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1、上下两场的茶道呈现项目依主办单位的约定,程序与道数可依茶道艺术家个人所需调整。

 

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特征

1、以茶道艺术为主体,以品尝茶汤为最终目的。

2、“坐下来”专心泡茶、专心欣赏泡茶、专心喝茶。

3、邀请“茶道艺术家”来呈现茶道艺术,创作茶汤作品。

4、专心欣赏该茶的方方面面,不再分神去谈论如何泡茶,以及该茶的故事。

5、由水、茶、器、技、及美学、思想当纲,茶汤是最终作品,品水、茶食是衬托。不要掺杂非茶的事物。

6、茶道是口鼻的艺术,不是只看只听就算数。

 

 

  (990)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从蔡荣章的四十年看他的《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文/许玉莲

 

蔡荣章先生《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一书修订新版,旧版于2006年出版,旧版之雏形、纲目部分源自1984年出版的《现代茶艺》,《现代茶艺》一书的内容则是蔡先生于1980年至1983年间在报章撰写专栏以及在《茶艺》月刊撰写评论整理而得的结集。当时发表的这些文稿皆来自蔡先生自1980年起在陆羽茶艺中心授课所用的教材或上课时所说过的观念(当时属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很多观念正在整理,蔡先生有一些是先写后说,有一些是先说后写,也有部分来不及写的,学生依照他的口述做记录),那是一段对泡茶喝茶的状貌重新检视、用当代人的话说当代人的想法的时期。蔡先生所说所写皆跳脱既有框架,将茶道学习直接指向茶道最核心课题“如何泡好一壶茶”,并坐言起行实践起来。1981年创设“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同年创立“小壶茶法”,1982年创设“泡茶专用茶车”,1983年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根据这些实践所构造出来的茶道体系自此横空出世,在36年前是超前的,放在今天也是先进的。‘

这一套茶道体系在当时开风气之先的思考有:什么是泡茶?需讲求精准地把茶泡好,故反反复复从多个角度细述茶法。要在哪里泡茶?泡茶应设专门的空间来进行,故茶车的设计格局严谨、器物皆备。如何泡茶?泡茶应一丝不苟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完成,故有小壶茶法24则。喝茶时的做法?品茗应有欣赏境界、茶味需要用文字表达、品茶也需品水。谁来做这些事情?应有泡茶师,故此创立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为何而作?所以产生了泡茶师箴言——“泡好茶是茶人体能之训练,茶道追求之途径,茶境感悟之本体”,这份箴言成为当代的茶道价值观,从此时代翻新了一页。

它的翻新,包括重新注解茶叶是如何诞生的,因只有懂得茶之后,人们才能爱泡茶、喝茶。蔡先生用日常说话语气、用尊重常识的态度述说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种种工艺的定义,令读者不必死背书就能明白。他的讲解是整个的语言与腔调的翻新,是人对茶的生命关注点的翻新,他提出: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对晾青与萎凋进行分析)、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对发酵进行分析)等等具有强烈启发性的问题,让读者自己思考,然后恍然大悟。蔡先生整理的茶叶各种类,其做法如:“轻萎凋轻发酵”“中萎凋中发酵”“重萎凋重发酵”“重萎凋轻发酵”“重萎凋全发酵”等等,让读者一下子明白过来,制茶的真实情况是要灵活机动应付的,它是一个不断在变化中追求不变的历程,每个制茶者都要克服气候与环境的挑战,好维持他一贯要的茶叶风格。这种非教条式的制茶原理突破一般教科书的僵硬生涩感,读来满嘴生香,非常享受,而且,这些道理明白了就不会再忘记。

 

《茶道入门三篇》(修订版)资料: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08-01

ISBN:9787101126075

 

 

  (899)

用一套可见的方式诠释茶道/蔡荣章

用一套可见的方式诠释茶道/蔡荣章

20181028”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茶道”不是一门身心修炼的课程,虽然它会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与美化,所以在课程的规划上应该是如何泡茶、奉茶,如何欣赏茶汤,在拓展的课程上应该是美学与艺术。如果将泡茶者穿上修道者的衣服(原本不是他日常的穿着),或加上一些宗教性的手印,而且分量比接下来的泡茶、奉茶、品茶还要重,这样的茶道给人的感觉是在进行一场修身养性的课程,泡茶奉茶喝茶只是被借用于修炼而已。如果是茶道的呈现,是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备具与泡茶的。

茶道的呈现也不掺入其他非茶道的项目,如开始泡茶时播放着音乐,或是请人在一旁演奏,有的泡茶者还会吟唱一首诗。茶具的摆放不是因为它适宜泡茶,而是它漂亮、抢眼,或是珍贵。泡茶席与四周的环境设计得特别突出,一看就知道是为茶席与环境而做,不是因泡茶奉茶喝茶之所需。茶席上摆了一盆花、泡茶之前还点了一炉香,这些非茶道的项目有人会以为有助于茶道的表现,但事实上是稀释了茶道的饱和度。茶道的表现应该是一切为泡茶奉茶喝茶,插花、焚香、音乐,以及太自我凸显的茶具、茶席、品茗环境皆可省略,这样茶道才容易呈现自己的美貌与内涵。

茶道很重视泡茶的用水、茶叶、茶具,这些都是茶道很重要的媒介,没有好的水、好的茶、好的茶具,是无法呈现好的茶道的。而且也是茶道最终“茶汤作品”的本体之一,是直接被品赏与喝进肚子的。水与茶叶容易被理解,茶具是因为它的质地直接造就了茶汤的质感。所以泡茶之前,泡茶者会很用心地去找寻好的水源、物色好的茶叶与茶具,而且这三样往往是泡茶者平时一直在追求的项目。茶道呈现时,他还会考虑用适当的容器装水,用适当的煮水器与燃料,茶叶也会存放在适当的茶罐内。茶壶茶盅茶杯的材质要能够将这次所要冲泡的茶叶的最佳状况呈现出来。

泡茶技艺是茶道呈现最重要的部分,水、茶、器差一点都还可以忍受,泡茶技艺丢失了,茶道也就无栖身之所了。“技”是泡茶的技术,除了水茶器的选用之外,要善用它们把茶汤最好的本质表现出来,泡茶者会应用水温、茶量、与浸泡的时间表现茶道的内外之美。“艺”是泡茶奉茶喝茶的艺术性呈现,并赋予美学、思想的灵魂,将“泡茶奉茶喝茶”成就为一件具象的艺术作品,将“茶汤”成就为一件抽象的艺术作品。茶道呈现时,泡茶者是专注于泡茶奉茶喝茶的每一个动作的,他也要品茗者(如果有的话)融进去茶道创作的氛围之中,尤其是喝茶的时候,他要看到自己及品茗者都高度享受了茶汤作品。

茶道是以“茶”为主轴所呈现的生活形态与艺术内涵,所以呈现与享用时要从茶叶的各个生命阶段着手,而且仔细地体会。首先是观看茶叶的外貌,从而知悉茶叶被制作的状况,这是茶叶的第二个生命阶段。接着是欣赏茶叶被冲泡后“茶汤”的香气与滋味,这是茶叶的第三个生命阶段。最后是依依不舍地审视着被泡开的叶底,怀念着“茶叶”即将回归大地,这是茶叶的第四个生命阶段。连同刚才的茶汤与未泡之前的茶叶,回溯茶叶在茶树上的种种故事(这是茶叶的第一个生命阶段)。这三个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要在茶道表现的程序上特别强调。

茶道为人类提供了许多“美”与“艺术”,理应受到尊重;泡茶者是茶道艺术的作者,也是理应受到尊重。所以泡茶时是品茗者就座后泡茶者才上席泡茶的。泡完茶,泡茶者端杯奉茶,品茗者应从奉茶盘上端杯取用,茶会结束,品茗者应将杯子送回泡茶席原本放置茶杯的地方,并向泡茶者行礼致谢。品茗者不可以在泡茶席上放置个人的物品,也不可以把手趴在上面,即使大家围坐在泡茶席上喝茶,也要意识到泡茶席是泡茶者创作茶道艺术的道场。

用一套“可见”的方式呈现茶道,是最有效的“茶道”诠释方法,尤其当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诠释时,这种可见的方式更容易让人了解该诠释者所要告诉我们的理念。

 

  (1068)

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蔡荣章

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蔡荣章

20181026《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那是一个素白的纸提袋,有一个提把,但上面什么都没有印刷,袋子里面装了两小纸盒,也是素白的,什么都没有印,也没有写什么字。打开小纸盒,里面是一个小罐子,罐子也是素白的,一点标记都没有。打开罐子,才知道是茶叶,可以认出是什么茶类,但是是这一类茶的什么茶名就不知道了。我想这其中必有诈,也不问这是什么一回事。等了许久,才开口道:“这是你的商品吗?” 他说:“是的”,“已经分发出去了吗?” 他说:“已经摆上多家经销商的架子了”,“卖掉没有?”,“卖掉一些了”,“顾客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问是什么茶、为什么不标识名称”,“店主怎么回答”,“喝了就是,先不管它是什么茶,直接从茶香、茶味去认识它”,“你真的这样教店长了?”,“真的”。我笑开了,“真是勇敢的茶人”。店长说:“有些顾客按捺不住,过几天还是回来问,我就提示他赏茶的心法,大部分的人都满意地回去了,有些人还再带一两罐回家。”

直接就茶的香、味来认识它、欣赏它,是最直接且真实的做法。如果事先就知道了什么茶,总难得毫无障碍地欣赏它,如果你知道了它是鼎鼎有名的某某茶,没有喝就涌上了一大堆的香与味,本来没那么好喝的茶,也因为它的盛名而增添了许多分数。如果再标注上是什么比赛茶的特等奖,本来不觉得怎样的,这下子也怀疑起了自己的水是不是不对劲,还是自己没有把它泡好。

茶的种类、级别非常多,一个名称是无法表达出什么的,依照这个名称去认识、去欣赏,就如同瞎子摸象。既然茶叶都已经来到面前,为什么不直接就它的身体来理解它、泡开来喝它,就它呈现的香与味来欣赏它?

很多茶是我们不曾喝过的,有些茶的名称我们虽然熟悉,但是它被制作得不是通常这个茶名所代表的那个样子,这时,如果喝来的品质好,我们是要因为它被做得不是那种茶应有的特征而说它不好呢,还是应该以独立的态度来品评它呢?如果都是就已有的茶名与这些茶名所显示的品质特征来欣赏它,那是画地自限。也对不起茶,茶本来就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哪能因为它长在那里,被冠以那个地方的茶名而非得是那个样子不可?

依循茶名去欣赏一款茶是不正确的喝茶法,就如同看一幅画,总是先看画的名称,然后才欣赏这幅画。为什么说是不对的赏画方式呢?因为是被作品的名称领导着去理解与欣赏。不能说:“我不知道它在画什么,叫我怎么欣赏”,真正看画的途径与喝茶一样,是应该直奔画的本身去体会的。看不懂往往是因为被别人带路带习惯了,突然没人带路就不知道要怎么走了。直接就画的线条与色彩来理解与欣赏,即使理解的与标示的名称不一样也没有关系的。画家就常说:我要表达的都画在作品上面了,为什么还要我订个名称?如果非要不可的话,我就叫它“作品28号”。听音乐也是一样的。

但是最后我还是补充了一句,这样“无名”的包装很符合茶叶欣赏的要领,也很有启发性,但是不符合商品标示的要求,要标示出商品的内容为“茶叶”,还要有生产者的名称与保质日期。字形与色彩柔和一点,一副无染的样子,让消费者意识到与茶为伍无需知道它叫什么。

 

  (1050)

2018-09-22许玉莲在江西讲授示范“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许玉莲会长受邀于2018-09-22在江西讲授“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讲座与示范,由九江茗庐茶文化,汉阳山庄与联泰地产主办,主持人为李晓燕老师;并与当晚7:30举办 售票入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中秋邀月茶会,一共开了八席,整体出席人员近百人,期间并获得江西电视台访问报道。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课程大纲如下:

1.茶谱

1.1.茶序

1.2.茶法

1.3.茶赏

2.付费喝茶

2.1.售票

2.2.邀请卡

2.3.入场卷

3.创作要求

3.1.只有茶道的泡茶席

3.2.要有好的茶叶,茶具,水

3.3.要专注泡茶,奉茶,喝茶

3.4.要懂得把茶泡好

4.茶会欣赏内容

4.1.看茶叶,品茶汤,观叶底

4.2.品清水

4.3.吃茶点

4.4.每场喝4道茶,一道清水,一道茶点

5.茶会进行间

5.1.没有配乐

5.2.茶道艺术家不做茶叶、泡法解说

5.3.不从事采访式对话、照相、录影

5.4.主办安排专人摄录影,不要影响茶会进行

6.谁来当茶道艺术家

7.茶会形式

7.1. 座席式

7.2.茶道艺术家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7.3.茶道艺术家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8.场地规划

8.1.私人物品收放间

8.2.报到处

8.3.洁手走廊

8.4.茶会现场

8.5.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8.6.掌锣司仪点

8.7.茶艺助理点

9.茶会规模

9.1.一席8~12位客人

9.2. 依场地与客人数决定席数

9.3.在哪里举办

10.茶会场次10.1.每次茶会2场次,换场不换茶

10.2.品茗者依抽签号码的上下场换座,茶道艺术家不换席

10.3.每1场茶会45分钟

10.4.上场茶会结束的时间不一?

11.时间进度

11.1.敲锣按照茶会程序表所订时间告示

11.2.茶道艺术家自行掌握每场45分钟的泡茶时间

12.中场休息时间

12.1.品茗者换席

12.2.茶道艺术家整理茶具,助理协助

12.3.品茗者不打扰茶道艺术家的工作

13.茶会着装规定 Dress Code

13.1.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3.2. 邀请函或入场劵上标示

14.会场礼节

14.1. 依抽签就座,不換席次

14.2. 专心欣赏泡茶、品饮茶汤

14.3.不闲聊、不用手机、不拍照

14.4.不发放宣传品、不将纸笔等放泡茶席上

15.品茗者的席次与座位

15.1.抽签决定席次,不定座次

16.茶道艺术家的席次

16.1茶道艺术家的茶席号码不对外宣布

16.2.茶道艺术家的席号到最后才编码

17.泡茶席设置

17.1.茶道艺术家自行设置茶席

17.2.不标示茶席、茶道艺术家、茶叶名称

17.3.泡茶席次标示不破坏泡茶席完整性

17.4.贴每席泡茶师座椅的背后

18.茶具、杯子

18.1.依供茶人数准备茶具与杯子

18.2.换场次后使用未曾使用过的杯子

18.3.二场茶会使用二套壶盅与杯子可省掉中场的清洗

19.茶道艺术家与客人的交流时间

19.1.茶道艺术家回自己茶席,与客人交谈五分钟

19.2.这段交流时间列入会程中

193.交流时间后,收拾茶具,收拾会场

20.工作人员

  1. 会场布置、茶会助理、茶具料理室、报到抽签处、收存手袋处、洁手走廊、茶道艺术家休息室、司仪、掌锣、摄影

20.2. 可专任或兼任

21.茶会的结束

21.1. 司仪邀请茶道艺术家上台接受感谢

21.2. 若有颁发感谢证书,在此进行

22.茶会结束的讲稿

(一)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已经结束,我们请出各位茶道艺术家,接受大家的道谢。

请大家给予热烈掌声。

谢谢大家。

(二)主办方准备了茶汤作品欣赏会模拟实习证,颁发给泡茶师,以表谢意,现在我们进行颁发仪式。

请主办方XXX,请XXX,XXX,…….出列

(三)谢谢各位茶道艺术家与品茗者,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结束了,晚安。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