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绿茶

普洱茶,不要只是收,要喝它-许玉莲

普洱茶,不要只是收,要喝它

许玉莲

世界茶葉消費市場繼紅茶以後,普洱茶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喜歡紅茶的英國、俄羅斯、美國等地,或者是喜歡綠茶的日本、韓國,目前的普洱茶人口都不斷增加,刺激了普洱茶的市場成長。

中國喝茶原以綠茶爲主,後來以一波又一波的流行風取代了這個習慣,從綠茶、清香型烏龍茶、普洱茶、時髦型紅茶至現今的熟火烏龍茶,看似普洱茶已經退下來了,但實際上時髦型紅茶與熟火烏龍茶産量太少,價格高得離譜,屬于小衆消費品。大衆從喝綠茶的習慣之余,也嘗試開拓另一種茶的愛好,真正願意喝又買得到的還是普洱。

至于其他原來就是喝普洱茶的重鎮之地如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地,普洱茶的品飲、收藏、發迹、歷史故事早已落地生根在大衆的血液裏,永遠只會一代傳一代,普洱茶是這裏的生活必需品。

普洱茶可得到世界各地喝茶者的擁護,因爲一. 普洱茶的制作技術有很多學問包括茶園、原料、發酵工藝、存放方法等,制作的多樣化令普洱茶發揮極致,展現出許多不同風格的特色,能滿足各各喝茶者的口感需求,而且其價格從低至高,豐儉由人。二.普洱茶有歲月的價值,經過收藏的茶溶入人們的想法與時間,普洱茶裝載著時間的曆程,顯得分外珍貴。

茶界在開發普洱茶市場時可持續加強人們如何沖泡、享用普洱茶這一範疇,普洱茶,不要只是收,要喝它!正因普洱茶是用于品飲的,普洱茶就必須達到「好喝」的要求,「好喝」可通過許多手段,我們的展望有:

一. 將拼配技術優良化。通過拼配技術,可以利用不同山頭、等級、地域、季節等等的原料,甚至,可以是氧化後的舊原料,通過合理搭配,制造出品質最優的配方普洱茶。這樣産量可以增加很多倍,可制造更多市場。

追求純料普洱只屬于一小群玩家的遊戲,每棵樹的每片葉都是不同的,每座山有不同的山坡,不同的茶樹,不同的村寨,不同采摘時間,不同的人加工,不同的毛茶等級,不同的時令,不同的季節,喝純料普洱茶就變成一種奢侈的欲望,價格節節上升得驚人。如要消費大衆化,人人喝得起好茶,價格不能那麽高。

二. 將入倉(包括退倉,下同)技術透明化。正視入倉是屬于普洱茶精制工藝的過程,普洱茶須經過存放,才能進行後發酵的馴化,使其在陳化後期能夠明顯轉化苦澀味,湯色變得嬌豔亮麗且滋味醇滑。茶界需要有理論基礎,加強大衆對它的信心。

普洱茶最大的特色就是存放,入倉的管理技術是賦予普洱茶新生命的途徑,此項作業使茶轉化出應有陳香味,轉化出喝茶者喜愛、能接受的一種口感,更要緊的是,味道口感到位,茶界則可制造出各自需要的價格與品質,創造屬于自己的品牌。

三.繼續培養更多老茶。老茶是普洱茶可以一直吸引消費者進場的誘因,因爲老茶好喝,因爲老茶有價,因爲老茶是花色繁多可供選擇的一種産品。有老茶存在,無論新普洱、老普洱的市場熱潮永遠都不會退。

普洱茶因年代的不一樣,可分爲五代,即古、老、中、青、新生代茶,不同茶齡的普洱茶産生不同風格口感,而這些特色又産生了很多等級、品項的選擇,無論哪個層次的消費者都可被吸引。

四.打造普洱袋泡茶的輝煌年代。普洱茶是除出紅茶以外,最適合做袋泡茶的一種茶類,普洱茶産量足夠,而茶性不怕氧化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有質量良好的袋泡茶,不怕市場不接受。

五.創造普洱調味茶新世界。普洱茶也是除紅茶以外,能夠制成調味茶而不失其味,又不搶風頭的茶類,可以各種花、香草、水果與普洱茶調制,研發嶄新風味的茶飲配方。

(完稿20131125)

 

  (1659)

「识茶」与「赏茶」有何不同-蔡荣章

「识茶」与「赏茶」有何不同

蔡荣章

(2002.10茶艺》月刊社论)

仅将茶当作饮用的食品?还是将之视为欣赏、品饮的对象?这不只是「修养」的问题,而且还影响到一个人能从茶中获得多少感受与益处。我们以「识茶」与「赏茶」分别讨论之。

在「小壶茶法24则中」1,第五则是「识茶」、第六则是「赏茶」,这两则看来有点相似,但到底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要将之划分为二呢?

「识茶」是泡茶者在泡茶之前对茶的一番考察与了解,目的在充分认知茶况,作为应采取何种泡茶方法的参考。「赏茶」则是喝茶者在喝茶汤之前先欣赏茶干所显现的美感与所传递质量、茶性方面的信息,且为等一下「闻香」、「尝味」做些背景资料的搜集。

这两者的相同部分是都在对茶叶冲泡之前的茶干进行观看,但观看者的态度、目的不应该一样,这是我们要强调的,也是为什么在小壶茶法中要将之分成二则的原因。「识茶」者是泡茶的人,他的任务是要依茶的现况泡出最佳状况的茶汤供客人与自己饮用,他必须从茶干看出它应呈现的风格、以及应该使用怎样的壶质、多高的水温以及多少的浸泡时间,他可以像医生、像法官一样的诊察它。但「赏茶」者是喝茶的人、是欣赏茶的人,(为买卖而喝、为评鉴而喝者例外),他应该将心情安放在「欣赏」的角度,不能一看茶就兴起批判的念头,否则不容易欣赏、享受到多少茶的美味。能不被找出缺点的茶不多,喝了叫人赞叹的茶占不了十分之一,我们唯有像朋友般地与茶为伍,才能体认中下级茶的滋味,才能欣赏低海拔、初夏采制的碧螺春2之美。人与人之间的交友不也如此,哪是专挑品德、学问、财富俱佳者才与之往来?

泡茶者等一会儿将变成喝茶者,品饮者下一回合也可能变为泡茶的人,「识茶」与「赏茶」的态度与能力都得修习。

注1.「小壶茶法24则」是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在茶学讲座上所订的泡茶手法。所谓「小壶茶」是指以小型壶泡茶,大约在400C.C.以内。该中心的茶法尚有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简易茶法、抹茶法等。现将「小壶茶法24则」的大纲转载如下:

一、从静态到动态

1.茶车操作台上摆妥清洗过的全套泡茶用具,中间是茶壶、茶盅、盖置、奉茶盘等「主茶器」,茶杯与托放在奉茶盘上,茶杯倒扣着。右边是茶荷、茶巾、渣匙、茶拂、定时器等「辅茶器组」,左边是「煮水器」,壶内只放少许泡茶用水。茶车内柜的右边放茶叶罐,中间放热水瓶。

2.打开杯子,将杯子排列在壶、盅的前方,杯托留在奉茶盘上。

3.茶巾移到茶盅的下方。

二、备水

1.双手将茶壶﹝连同茶船﹞移到左前方,腾出正前方的空间。

2.左手将水壶放到正前方。

3.打开水壶盖,放于茶巾上,右手取出热水瓶加满热水。

4.水壶归位,打开热源开关。﹝若水温已够,则免去加热的动作。﹞

5.若是茶道表演场合,起立向大家一鞠躬,平时可调整一下坐姿,关注一下在场的客人,表示你就要开始泡茶了。

三、温壶

1.打开壶盖,放于盖置上。

2.左手提起水壶冲入八分满的热水,归位后右手盖上壶盖。

3.若水温已太高,或不藉温壶以增进等一下「闻香」的效果,则此过程可略。

四、备茶

1.右手取出茶罐,打开盖子,将罐盖与罐身放于「辅茶器组」的下方。

2.将茶荷交给左手,右手拿茶罐,将所需茶叶倒入荷内。

3.若是膨松的茶叶,不容易倒出,则将茶荷置于面前,使荷口朝右,右手将茶罐交给左手,右手拿渣匙,以渣匙的尾端将茶拨入荷内。

4.茶罐依原状放置于辅茶器组的下方。

五、识茶

双手捧茶荷,观看茶叶发酵、焙火、揉捻、粗细等茶况,藉以决定茶量、水温、浸泡时间等。

六、赏茶

持茶荷请客人赏茶,主人也藉此机会介绍一下所要冲泡的茶叶,以利客人的以利客人的品饮。

七、温盅

最后一位客人赏完茶,将茶荷送回之前,将温壶的水倒入盅内温盅,也藉此机会了解茶盅是否可以一次盛装壶内的茶汤。如果不行,则泡茶时少冲一点水。若不温壶,温盅亦略。

八、置茶

1.最后一位客人赏完茶,将茶荷送回茶车上原来放茶荷的地方。

2.右手拿茶荷交给左手,右手拿渣匙,以尾端协助将茶置入壶内,盖上壶盖。

3.置茶量若嫌不足,再补置一次;若嫌太多,将多余的茶倒回罐内。

4.以「茶拂」将附着于茶荷上的茶末刷入「排渣孔」内。

5.盖上「罐盖」,将茶罐收入茶车内。

九、闻香

1.右手提起茶壶,左手打开壶盖,欣赏壶内飘出的香气。闻完香,盖上壶盖,放下茶壶。自己先行闻香,一方面有助于泡法的拿捏,二方面便于向客人介绍。

2.将壶送到客人的茶几上,请客人闻香,客人若在对面,先将壶在船上打正,使壶嘴朝前,然后以左手提壶,将壶放在客人的面前,﹝如此,客人可以很方便地以右手提壶闻香。﹞若客人位于你的右侧或左侧,则直接将壶依同一方向递送过去即可。

十、冲第一道茶

客人闻完香,将壶送回茶车。冲入第一道水,冲水时可用绕倒的方式,将茶叶打湿,绕倒的方向以向内转为佳,也就是以左手执壶时,是依顺时钟的方向。冲水量以盖上壶盖后水不外溢为原则,若不需满壶的水量,可以不必倒满。

十一、计时

冲完水,放回热水壶,盖上壶盖,按下定时器,开始计算茶叶浸泡的时间。如果没有定时器,则用心算。

十二、烫杯

将温盅的水分倒入每个杯子内烫杯,也趁此机会测量刚才八分满的一壶茶是否足够每杯的茶量,若不够,等一下倒茶时每杯少倒一点;若有多余,冲水时少倒一点水,或留在盅内继续奉茶。烫完杯若盅内尚剩有热水,将之倒入排渣孔内。若恐茶汤温度太高,无法及时饮用,可不必烫杯,将温盅的水直接倒掉。若不烫杯,开始泡茶时只将杯子翻正,放在奉茶盘上即可。

十三、倒茶

茶叶浸泡到适当浓度后,﹝也就是到了你预计浸泡的时间﹞,将茶汤全部倒入盅内。倒茶时,先打开盅盖,然后提壶在茶巾上停一下,调整妥手式

,持壶将茶倒入盅内,倒完茶,在茶巾上沾一下,调整回手式,将壶放回原位。

十四、备杯

逐个将烫杯的水倒掉,在茶巾上沾一下,放回奉茶盘的杯托上。若不烫杯即无需此项动作。

十五、分茶

持茶盅将茶分倒入杯。

十六、端杯奉茶

1.持奉茶盘端杯奉茶。奉茶时注意高度与远近,务使客人拿取方便。若从客人侧面奉茶,最好由客人左侧为之,如此客人较易以右手端取杯子。前一位客人端走杯子后,可将盘内剩下的杯子调至美观以及客人方便拿取的位置。

2.自己的一杯等回座位后,放下奉茶盘,再行端取,若分茶时有一杯的茶量不足,或有茶渣,可先端下作为己用,再行奉茶。

十七、冲第二道茶

1.以适温的水冲入壶内。

2.将定时器归零,再行计时。

十八、持盅奉茶

1.把泡好的茶倒入盅内,茶盅与茶巾放到奉茶盘上,端起奉茶盘,将茶分倒于客人的杯内。若有水滴落桌上,以茶巾擦拭之,倒完茶恐有水滴流出盅外,放回奉茶盘前在茶巾上沾一下。

2.若从客人前方奉茶,哪一只手倒茶皆可,若位于客人右侧,就要用右手持盅倒茶才好,若位于客人左侧,则用左手持盅倒茶,这些做法是避免手臂太迫近客人。

十九、去渣

1.泡了三、四道,或泡到茶味已变淡,若仍用原壶继续冲泡第二种茶,或为表现茶道精神,须完成全部动作,就得在茶车上去渣、涮壶,并进行「归位」、「清盅」、「收杯」、「结束」的动作。否则「去渣」、「涮壶」等动作可在客人离去后,于「水屋」内进行,并直接进行卫生上必须的处理,如烘干消毒等。

2.右手打开壶盖,放于盖置上,将「壶把」调到左手边,左手提起茶壶,右手拿渣匙,将壶垫拾起放于茶巾的右侧。

3.左手持壶,右手持渣匙,将茶渣去于排渣孔内。放回茶壶,将壶把调向右边。

二十、涮壶

1.冲入半壶水,向内摇晃壶身使水转动,壶口向下翻转,将壶内残渣随水倒于船内。沾干壶底,放于茶盅的上方。

2.在船上漂洗壶盖,放回壶上。

3.漂洗渣匙,并将茶渣集中至茶船倒水的一端,擦干渣匙,放回茶巾盘上。

4.将船内的残渣倒掉。

5.若使用「水盂」,去渣、涮壶时是将茶渣、残水倒入水盂内,漂洗壶盖、渣匙也改在涮壶之前,利用壶内的水冲洗。

二十一、归位

1.将壶垫放回船上。

2.擦拭船底、台面。

3.将壶放回船上。

二十二、清盅

1.打开盅盖,放于盖置上,取出滤网倒置于茶巾上,加些水入盅内,盖上盅盖。右手将滤网交给左手,持盅将滤网于排渣孔或水盂上冲掉茶渣。右手提起盅盖,左手放回滤网,盖上盅盖。

2.若继续使用原来的杯子喝第二种茶,持盅于每位客人的杯子倒半杯水,请大家「品泉」,欣赏这「空白之美」。倒干盅内的水。

3.擦干盖置。

4.若不再继续泡茶,且热源开关未关,将之关掉。定时器归零。

二十三、收杯

1.客人由主客带头,将杯子送回,并行致谢。先送回者往奉茶盘的内面先放,外面留给后放的人。

2.客人皆为长辈时,亦可以由司茶或主人前去收取,但茶杯仍由客人放回奉茶盘上。

二十四、结束

1.检查操作台面,将茶巾放回茶巾盘上。环顾一下操作台,起身向客人行礼致意。

2.送走客人后,检查茶盅是否还剩有茶汤,如果有,喝掉剩余的茶汤,回味一下刚才茶会的情境。最后将自己的茶杯放回奉茶盘上。将茶具清洗、卫生处理,于茶车上摆放成静态的位置。

注2.碧罗春是绿茶,属不发酵茶,欲制成高档之碧螺春最好采摘春天的茶青,生长在高海拔的茶青更佳。文中所述「低海拔、初夏采制的碧螺春」是指中、下档的碧螺春,要以朋友的态度接纳才不至于老是嫌它的质量不够好。

 

  (1862)

现代泡茶的新旧观念十二谈-许玉莲

现代泡茶的新旧观念十二谈

许玉莲

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

一谈(20100314)

第一泡茶可喝

什么叫做温润泡?那是入行时第一个学会的泡茶动作,即是热水冲进茶叶的第一泡茶汤,必须尽快将它倒出来,倒掉也好,备着等一下拿来温杯或温壶也好,总而言之就是不喝饮。当时初来乍到混沌一片,人家说要这样做便这样做,如得了武林圣旨般慷慨赴义。

每次去到这个步骤会紧张,一忘了倒掉,照喝不误;二他们都强调“温润泡”要越快倒出越好(为何?原因这一泡茶是不准备喝的,不必使它浸出味道,如果浸泡过久使茶汁释出,会造成浪费茶汤之嫌。)故新手泡茶会忙得丢三落四,手脚像给螃蟹钳着般。

为什么不喝?他们说为了洗茶,茶叶制程欠卫生啊,染灰尘啊,含农药啊,有点脏,洗一洗会比较好。那时还有规定的,普洱茶洗一至二次,红茶洗一次,乌龙茶洗一次,绿茶免洗。

要学会一种新的技巧或想法是如此的难,终于学会了,想要撇掉它却只有更加不容易,因为到最后我们已习以为常,惯性动作早已安置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作出改变是相当辛苦的。

教茶民非常困扰的第一中的第一,既然茶叶那么肮脏,为甚我们还要喝它?比如我们从超级市场买回来奶粉、矿泉水、巧克力、饼干等,如果发现卫生标准出了问题,我们仍放心喝?放心吃吗?

然後如果茶叶真的那么肮脏,像这样轻轻冲一下,急急倒出来的温润泡,真的能够把茶叶洗得干净吗?那些灰尘啊农药啊就会去除得无影无踪吗?这样当然洗不干净,茶叶当然也不会这么恶心。

茶树一般长在远离拥挤地区的山上,空气明媚清新,完全没有空气和灰尘污染这回事。采茶工会将采下的鲜叶扔进竹制的箩筐,运送时会收进棉布袋,萎凋与发酵时皆妥当的放在竹席和竹箩维持清洁,发酵室更是需保持清净,闲杂人等可不能随意进出,人气太杂了影响茶叶气味。

说到农药,符合规格的会短期性用于虫害的防范,滥用农药实在是农民比你更担心的一件事,他们全家就依赖着采茶的收入来天生天养,不会忍心弄死茶叶的,也绝不会存心给自己断活路的,他们自己二十四小时都在摸茶叶吸着茶气,万一有农药他们先中招呢。

所以我们认为,第一泡茶根本不会不清洁,没有必要倒掉,可喝进肚子,不但可喝,并且部分内含物质与芳香气味在第一泡短短二,三十秒已经溶解释放,倒掉不喝实在没有什么道理。

绿茶为何幸免被洗之灾,那些年代那些人已经隐隐然觉得:绿茶鲜鲜嫩嫩充满灵气,洗掉可惜。这话诚然说进茶民心坎,那茶民愿意老老实实招供,其他所有茶皆应作如是观。

二谈(20110417)

传统与现代泡茶的变化-上

马来西亚的现代茶艺,从1987年开始有了茶馆而开始,所谓现代茶艺,是继承台湾现代茶艺在当时的称谓以及一些做法,与此之前的1980年代初,甚至远一点点的1970年代,民众在家里、在路边摊、在大树下或者一些店家在自己的柜台上摆着一把壶几只杯的喝法,后来就被称为传统泡茶了。

现代茶艺有别于传统的是:茶馆。茶馆破天荒提供一个完整的泡茶,赏茶空间,并且,往往,茶馆都带着一种‘文艺沙龙’的手法经营,即会有至少一位‘师傅’或‘主人’,把泡茶的一些基本步骤整理成一个他们想要的样子,在茶馆里实施,同时领着茶友分享与指导,霎时间许多人要‘学泡茶’,茶馆的兴起,于是带动现代茶艺的风潮。

这次我们谈一谈马来西亚现代茶艺的泡茶发展情形,它从传统式的手法,逐渐定位在因现代生活的态度与需求改变而改变的修改或创新主张。

传统式的泡茶在马来西亚,又称工夫茶、老人茶或潮州茶,泡茶时只需一把小砂壶,四只小瓷杯,烧水壶,茶叶及一个碗盛托着壶即可。如此简单,不作过多华而不实的摆设,放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据知那可能只是当时局势有所限制导致物资欠缺的原故,未必是有意识的环保观念或简约主义,后来的现代茶艺年代,许多茶器因商机需要而投入市场,加上民众经济条件的提升,改变了购买茶具的习惯,因而改变泡茶的方法。

传统式泡茶,泡茶的水一定要滚烫。泡茶前须将壶和杯子的里里外外统统浇湿。投茶叶入壶前把部分茶叶捏碎。茶叶下了壶要拿起壶在掌心上震壶。注水入壶浸茶叶水要满满的,甚至溢出来,让茶碎泡沫随着流出壶外。第一泡的茶水称作洗茶,那是不能喝的须倒掉。提壶倒茶前,须在托碗的边缘上转几圈,以便将壶底的水摔干。

现代茶艺的茶法,较细腻的关照到不同茶性需要采用不同的高低水温来冲泡,才能把茶的滋味发挥得更好,不必一定要用滚烫的高温热水。

传统上把壶、杯里外淋得湿嗒嗒的,大众一向称洗壶、洗杯,由此可理解旧时的卫生条件应该不是很理想,所以泡茶前须将茶具洗一洗。在现代茶艺,这样淋壶的动作,曾经被理解成‘温壶’提高壶体的热度,可诱发茶汤的表现。依照现今的生活水准、卫生态度与习惯,如果要随时安排一套清洁卫生的茶具出来泡茶,根本不成问题,‘洗’是显得不合时宜了。再来,我们不妨试试参考一些优质餐厅的做法,侍应生是否会在餐桌上用热水冲洗餐具,以便向客人表示‘此用具很干净’呢?那是有点荒谬的不合理的。至于‘提温’的效果,作用不是很大,就算有,也必须视茶况来决定,而非把‘淋壶’当是指定动作,当这个动作没有必要,我们要勇敢放弃。其他情形,下篇再谈。

三谈(20110424)

传统与现代泡茶的变化-中

上篇谈到泡茶时候的‘淋壶’,传统式泡茶会在两个不同时段做,第一时段是开始泡茶即拿起热水冲壶,第二时段是茶叶冲入水后盖上壶盖,用热水浇淋壶身。

第一次冲水的动作,有两个做法,从壶盖淋起,再打开壶盖冲水入壶,满了盖上壶盖继续淋的。另有,直接打开壶盖,冲水入壶,满了即停。这都是为了要使壶器温热,我们做过实验,用两把壶,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经过温壶的壶比较无温壶的壶,倒出来的热水相差大约摄氏5度,适合一些需要较高温冲泡的茶叶比如佛手、普洱砖茶、冻顶茶等,以便能更好发挥茶的香味。

但很多茶叶是必要中、低温冲泡的,比如碧螺春、龙井、香片、单丛水仙及青沱等,这时温壶目的就显得多余,应该省略,无必要拘泥于传统。需要高温时,比较舒服的方法是直接将水煮到要的热度才开始进行冲泡,这是司茶在泡茶前‘有所准备’的态度,这样做也避免浪费热水,以及温壶时弄得一片湿嗒嗒的水迹。这是我们在现代茶法的考虑。

第二时段的淋壶动作,早期大家冲水入壶浸泡茶叶时,习惯把水冲到满溢出壶外,让茶末及泡沫一拼随着茶水流出来,要使粘连在壶身的碎末冲掉,只好用水淋壶身,如果只是这样,冲水入壶八、九分满就不会有泡沫溢出,也不需要淋壶了。

但淋壶不止为了冲掉茶末,淋壶一般相信也是为了提温,一般说法是使壶身与壶内都一样热保持恒温,以便迫出茶味。先说淋壶的做法,有两个,一是不停的用热水浇淋壶体,直至装满一茶船的水,壶就泡在热水中。二是稍微浇淋一、两圈让壶体湿透即停。

我们做过实验,在同样条件下,用三把壶泡茶,第一把壶不实施淋壶,第二把壶淋至一整个茶船满是水泡着壶,第三把壶只在壶体淋两圈。

不实施淋壶,壶身干燥的壶,壶内热水的蒸汽不容易蒸发,故倒出来的茶汤温度最高。

把壶泡在茶船的热水里,反而不如放在空气中,即干燥的情况,倒出来的茶汤降温约摄氏3度。因为水是良导体,壶泡在水里,相对的容易把壶内热气传出来,降温快。空气是不良导体,所以干燥的壶身更有利保温,相对的不会那么快把热气散掉。

淋壶时在壶体上浇淋两圈热水,比较起不实施淋壶的做法,茶汤倒出来降温约摄氏6度。

用现代的角度去比较传统与现代泡茶法间的异同,并非对传统不敬,观察这些细微的泡茶动作,因为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影响茶香味被泡得更好或被泡坏掉的细节,例如说那淋壶和不淋壶之间相差的摄氏6度,让我们清楚知道要如何才能得出更精准的水温,如果知道水温比所需的高,我们就要避开成规说一定要淋壶。

我们在现代茶法的考虑,是如何让茶叶更切实际地表现出本身好喝的原味,而不必用过多繁杂的动作,传统式的事物未必都符合现代生活里的应用,泡茶,应该要做到不但不会让人视为畏途,反而觉得,这样的茶具这样的泡茶法,正是在生活里用得着的一套,故我们建议泡茶时应力求简单,准备好所需的热水温度才开始泡,不必实施淋壶。

四谈(20110501)

传统与现代泡茶的变化-下

现代茶法不实施淋壶,除了淋壶并不达到预期的保温效果,我们也认为冲水入壶浸泡茶叶时不必使热水满溢出壶外。倒水入壶只倒八、九分满即够,如此,茶叶泡沫将不会浮出来粘连在壶身,就不需要用水去淋壶将它冲掉,淋壶这个举动便可完全避免。

有说泡茶时的泡沫是很肮脏的东西,不冲掉怎么行,即使淋壶没有提温效果,壶还是要淋的,不然茶泡沫附在壶身多难看。

这个观念的形成时日已久,究竟如何形成?是否来自民众的传言?好像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部分,大家对于买一个“肮脏”茶叶回来泡茶似乎接受得相当好,已习惯养成自然,或许曾经觉得不妥但已变得无动于衷。或许这是卖茶者言?卖茶者在冲泡给人试茶时采用这种态度告诫大众?才能说清楚热水满溢出壶口、刮泡沫、淋壶等动作到底为了什么?

茶叶在冲泡时出现的白色泡沫,主因是茶叶中含有茶皂素,茶皂素有起泡能力,所以浮出壶口粘连在壶身的泡沫并不是什么“肮脏”东西。有时泡沫中还会粘着一点茶碎末,茶碎末就是茶碎末,也不属于是“肮脏” 东西。有时我们会看到乌龙茶在冲泡时浮出特别多的泡沫,那是由于乌龙茶经过揉捻工序,揉捻时叶细胞被挤破,含着空气,当热水一冲下去,茶叶内的空气即被冲出来成泡沫。

一个茶叶假如内含“肮脏”的东西,轻轻用开水浇淋一下是怎么也不会就此“干净”起来的。因此买家应该避免购买、卖家绝对不推销“肮脏”茶叶才是。

如果买卖双方都认同当时的茶叶是“肮脏”的,但仍然进行交易,并且将之冲泡出来请家人、朋友饮用,那是不负责任的一回事。“肮脏”的食品或饮品吃进我们身体,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食物中毒及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没有处理好卫生问题的食、饮品不但一文不值,根本不应该拿出来传销。

既然茶泡沫并非“肮脏”东西,那么热水冲至满溢壶口、淋壶、刮泡沫等动作也就变成不切实际了,我们何不一一删除?使泡茶呈现它原本就这么简单的样子,让大众轻易上手,轻松喝茶。

尤其茶文化工作者以及茶叶经销者,如果再继续“宣扬”茶叶是“肮脏”的,需要“洗”,需要“冲掉”,那不但使泡茶多了几道繁杂不当的动作,令人不明白之余,也会在发展茶文化,推广茶叶经销的过程造成中伤,叫人质疑专业“为什么贩卖肮脏的茶叶”,这样下去,大众对茶是不会引起好感和兴趣的。

传统式泡茶另有一个动作就叫“洗茶”,过渡到现代泡茶法时期叫作温润泡,被解释成第一泡茶水要倒掉,不能喝,因为茶叶要舒展。茶叶需要时间舒展开来才会释出香味,那么就让茶们慢慢舒展好了,无倒掉第一趟茶水的必要。有些人下意识可能还是觉得第一趟茶水是“肮脏”的,故不喝。我们认为“洗茶”或“温润泡”这动作,可与“淋壶”一起拿掉。

五谈(20110508)

茶叶不肮脏

现代茶法里,泡茶时无必要将第一泡茶水倒掉,无论它叫洗茶、温润泡,或者叫润茶还是醒茶的。倒掉,即是不合饮用的意思。为什么不合饮用,因为传统式带来的观念,认为茶叶“肮脏”,必须“洗一洗”,倒掉第一趟所得茶水,接下来续泡出的茶汤才够干净,才能喝下肚子。

即使调整用词,叫做温润泡或醒茶,被解释成茶叶由于茶条太紧,需要用热水滋润一下,舒展一下,故此倒掉不饮用,以利下一道茶泡得滋味更好;这个“倒掉”动作,仍然不合逻辑。

这里要谈谈两点:一茶叶是不“肮脏”的。茶树大多生长在远离工业区或城市的山区,有时甚至是海拔相当高的高山,空气清新无污染,这样的环境种出来的茶是“干净”的。

鲜叶从茶山采摘直接到了厂开始制作,部分茶叶是由所谓大厂商生产,都是现代化、机械化管理,那是需要一定标准规范的。部分茶叶由农家做,农家把茶叶当做性命财产,因为那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来源,不会随便糟蹋茶叶的。

茶叶的加工过程比如杀青,利用极高温度才可完成,干燥、焙火等工序也需提温来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杀菌作用,不卫生情况相对的降低许多。至于担心在包装时会有灰尘介入,这样是否有点太过紧张?如此一来,所有饮、食品都有被质疑或检验的“肮脏”问题,不止茶叶了。

二看看其他不必“洗”的饮品,都说好的葡萄酒仍然推举使用脚踩葡萄,而非机械压;一般观念会认为用脚处理饮、食品不适合,万一脚出汗呢,脚有伤口呢,好像不大清洁,但却从来很少听到葡萄酒“肮脏”这类抱怨,大众喝葡萄酒之前也不会犹疑要不要先“弄干净”才喝。

好些优质咖啡豆,烘焙或手抄后即装入麻包袋,一袋袋咖啡豆就这样子卖给咖啡店。咖啡师要的时候抓一把,扔去现磨,磨好的咖啡粉直接便拿去泡或煮成一杯咖啡。好像也没听说过谁曾摩拳擦掌追讨咖啡的肮脏与灰尘问题,咖啡豆研磨之前为何不冲洗之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大众对此二项产品保持着信心与信赖的态度,比如我们从来不会去怀疑妈妈做的“糕加碧”是否布满灰尘不堪入口。

关于茶,日本茶道无论喝抹茶或煎茶,都不设“洗茶”这个泡茶步骤的。英国茶道喝红茶也纯粹加入热水浸泡即可。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得到?现代中华茶艺的茶叶应用为何却需要先倒掉第一泡茶水,第二泡才可正式泡了喝进口呢?

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泡茶步骤,既然茶叶是不“肮脏”的,那又何须倒掉?此动作很难让人感觉“喝茶之美”,却容易令大众产生误解或迷惑,让大众觉得泡茶好麻烦,对买茶喝茶却步,有所保留而未能尽情投入。现代茶道工作者要令大众对中华茶叶饮用建立起应该有的信心,首先就不该将第一泡茶水倒掉。

六谈(20110515)

第一泡就把茶泡好

泡茶时将第一泡茶水倒掉不饮用,声言茶是肮脏的,需要冲洗一下才能喝这说法是不合理的,故此茶界曾经把这个倒掉动作叫温润泡或醒茶,把理由改为舒展茶叶,说是利用预泡法,热水注入壶内先把茶叶打湿,马上即倒掉,方便下一泡的茶更出味,以图合理化这个动作。

这里要说说“舒展”,使茶叶舒展开来,是泡茶最基本的原理,无论茶叶的形状是扁平、颗粒、长条、卷曲或经过紧压工艺成饼成砖的各类茶,茶体都必须经过热水的渗透才能舒展摊开,茶滋味才能释出。

如何能让茶叶适当地伸展,让茶叶泡出大众喜欢的味道,需留意:茶叶别放太多,要预留一点空间让茶叶张开时用,否则茶叶会泡不开。茶叶的条索越紧结,需使用相对高的水温冲泡,浸泡时间也应相对的长。如此,才能为茶叶制造舒展的条件,才能达到预期的浓度与滋味。

理解这个道理,上述的温润泡便显得多此一举,比如冲泡条索紧压的茶叶,在一定的投茶量和水温情况下,此茶需要最低浸泡时间五十秒才会饱吸水分使茶体舒展,释放出一定浓度的茶滋味,我们只需直接让它泡足所需时间,倒出来就是一壶可喝的茶了,何必要把第一泡冲出的茶水倒掉?第二次冲泡的才当做第一泡茶来喝?

有说实施这样的“温润泡”预泡法,先把茶叶润湿,可以节省泡茶时间,避免让在场的客人等喝茶等得不耐烦。事实上此法不会节省时间,比如有一个茶叶,所需的浸泡时间是五十秒,投入茶叶注入热水就可以开始计时,五十秒够了倒出来就是。

如果要实施温润泡,投入茶叶注入热水先预泡十秒,倒掉。由于茶叶已经经打湿,含有热气,再一次注入热水浸泡时,浸泡时间一般可缩短十秒,即变成四十秒,但加起来仍然用了五十秒,这边却还花了两次时间注热水,提壶倒茶。

有说第一泡茶不好喝,所以要倒掉,等下一泡才会开始好喝。这里有几点要说说:一,大部分茶的香气都会在第一泡茶水集中显现散发,将第一泡茶倒掉,亦等于牺牲了该茶的香气。太不懂得珍惜茶叶。

二,茶不够好喝,那是因为没有被泡好,与那是第一泡无关。我们有实际实行第一泡就把茶泡好,不倒掉,直接喝的经验,无论凤凰单叢、碧螺春、正山小种、九六年臻味号普洱、几十年老六堡等等,只要冲泡得法,第一泡就会很好喝。

三,茶不够好喝,那是该茶茶性茶质如此,如果茶叶本身不够理想,加上没有被泡好,别说第一泡,即使到了第二泡、第三泡,它也不会好喝到哪里去,与是否第一泡无关。

四,一个懂得泡茶的人,即使二十元的茶,也有本事在第一泡就能冲出价值二百元的味道来才是。

五,温润泡不好喝,因为温润泡被劝喻必须快速倒掉,茶叶并没有浸泡到一个属于它的基本浸泡时间,就被倒出来,热水未流进茶心,大部分可溶出物还不能释出味道,茶是不会好喝的。

七谈(20110522)

温润泡在普洱的运用

说到泡茶时不实施温润泡(或叫润茶、醒茶、洗茶),第一次下热水就应该浸泡到我们要的浓度,才将茶汤倒出来赏用,大众对绿茶这样做接受得相对容易,经查询是绿茶翠翠绿绿的“有机”样子讨人喜爱,让部分喝茶者以为,干茶外形须呈现如此色泽才是干净、自然的,第一泡直接喝也无甚异议。

为什么茶叶、茶汤的色泽有深浅,从绿黄、金黄、红褐、深褐等表现不一,那是茶叶在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工序使然,茶叶必须经过不同方式、程度的发酵工艺,才能展现出茶叶在风格滋味上的多样化,浅色泽茶叶代表发酵程度低,滋味较单纯,深色泽茶叶表示发酵程度较高,风味较醇化而已,并非茶叶不干净,或茶叶有问题,选茶喝茶时不必对此太偏执,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茶叶都变成绿绿的才敢喝。

有喝茶者问普洱呢,普洱也干净吗?我们针对普洱谈谈以下几点:一,普洱必须也要干净才是,正如我们对其他饮、食品也有同样期待,例如芝士、泡菜、臭豆腐、咖啡豆、红茶等等,我们抱持着人们会用心对待食物、拥有专业方法处理食物卫生问题,故此正常程序生产出来的食物,必须是干净的。

二,为什么对普洱特别有疑问?喝茶者一般的反应约是:泡生普洱不实施温润泡倒没什么,喝入口也不觉有负担。至于渥堆普洱,如果不洗茶至少两遍,心里总是不够痛快,觉得脏。提到渥堆普洱,就直接地用“洗茶”一词了。为什么渥堆普洱给于喝茶者的印象会如此?

因为渥堆普洱的风格奠定,是让茶叶通过设当的湿热作用(即渥堆发酵工艺),从而使茶叶减除苦涩、消除青气,使茶的滋味变得醇和好喝。大众担心的是,用于制作渥堆工艺的发酵池,在制作过程中有否被污染,以及渥堆发酵的主要技术:调节在制品水、热、气的交替变化方面,有否被错误使用而引起质变。故此喝茶者对渥堆普洱应抱持第一泡即能够喝进肚子的要求,制茶者卖茶者才会警惕不掉以轻心。

三,干净的渥堆普洱不必倒掉,第一泡就很好喝,针对质变了的渥堆普洱,喝茶者大可不买,以最实际行动抗议此种不认真的产品。遇到卖茶者宣扬说渥堆普洱需要冲洗两、三次,甚至五次之后才好喝,因为此茶“杂味”很重。喝茶者亦可不买。 “杂味”很重的渥堆普洱,不完全因为质变的原故,有时是制作工艺在某个细节不到位,故此冲泡出来的茶汤也不到味。质变了的渥堆普洱或工艺不到位的渥堆普洱,无论冲洗多少次它们都不会变好起来的,这与冲泡技术无关。

四, 冲泡存放了一定茶龄的普洱或是经过技术仓存放的普洱也不实施温润泡吗?这一类普洱茶如果收藏得好,一打开茶罐来就会有阵阵清凉之气,舒服得很,极之迷人,倒掉任何一泡不喝都是暴殄天物。

有另当别论的时候,偶而在收放的过程,真的会出现一些因小小疏忽而产生了一点点不好味道的普洱,但本质仍然饱满的,这时,丢掉整个茶反而是浪费,所能采取的补救方法,就是预泡,利用头一泡热水使茶叶散掉附在表面上欠佳的味道,接下来喝到的就显得茶味十足。

八谈(20110529)

茶叶不能捏碎

运用传统手法泡茶时,把茶叶置入壶内之前一贯会将茶叶捏碎,才开始冲泡。茶叶捏碎后,再从中将茶叶细分成大、中、小形体,依序将小、中、大茶条拨入壶中,盖上壶盖,把壶拿在手掌心上摇晃几下,才能够下热水。茶叶不但捏碎,而且几乎放满壶。

如果我们手上原来就有一些茶碎,不舍得弃掉不用,不妨照旧悉心的把它适当冲泡饮用,如何冲泡,比如说水仙茶,完整原片茶叶在正常情况下投入茶量约半壶,用茶碎时可以少一点,约四分一壶即可,为什么,因为碎茶溶出味道比叶茶快,茶量多了便会苦涩。

使用茶碎泡茶,只适合一泡始二泡止、茶少水多,味道可以均衡些,浸泡时间也相对容易控制。茶多水少如茶叶满壶的情况,往往失控于浸泡时间,即使在热水注入后马上将茶汤倒出,那也已经太迟。

茶叶捏碎放满壶来冲泡,那除了能得出一杯苦涩又酸的茶,似乎说不上有别的美味表现。这样说,并不是排斥茶中原本独有的苦味,用合理泡法来呈现那自然的苦,苦得滋味无穷,好美啊。将茶叶捏碎冲泡,茶体的纤维组织遭受破坏,茶的精华已涣散,释溶出的只有“死苦”。

完整茶叶不应当被捏碎才冲泡,因为我们认为食材遭遇损坏的做法欠缺周到,比如一根蔬菜一粒瓜果,或鲍鱼或燕窝,我们希望能够忠实保留食材的必然味道,而且是使用合乎逻辑的方法来处理。

置茶入壶时依序先下茶条小的、中的,最后才是大的,然后再把壶左右摇晃震动,以便茶叶大压中、中压小层层紧实贴着。小的茶碎被压在壶的底层让大茶条覆盖着,是为了不让茶碎浮上水面阻挡出水孔,妨碍茶水的倒出,假使茶水倒出被拖延时间,表示浸泡时间也增长了,茶的味道就会超出掌控范围。

与此同时,热水会先润泡着底层的小茶碎、再到中的,然后才是大的,如此顺序会让茶叶也顺序发味,浸泡茶叶的需要就可从快速慢慢缓和延长,以利茶叶舒展。

但是,这样的泡茶手法放在冲泡完整茶叶上却是显得多余的。现代制茶技术日新月异,喝茶者对茶叶的外形美观也有所要求,故此市面流通的许多茶叶,样子都长得相当完整,发挥如此完整叶片的茶叶的特性,必须就它的完整度去冲泡,茶叶才能释溶出该有的层次感与丰富滋味。有者冲泡时茶叶是完整的,也并未捏碎,但还是把茶壶拿在手掌心摇动震壶,这也是无必要的。

把茶叶捏碎才冲泡是对茶叶生命的价值、制茶工艺的魅力、珍贵的食材在进行破坏,我们不能让茶叶毁于无知或无心之手,未能合于味觉感官或对身体无益的冲泡法必须被截止。

九谈(20110612)

泡茶可使用不同茶器

泡茶、喝茶是否规定只能用紫砂壶和白瓷盖碗来当冲泡器?而且冲泡绿茶像龙井、碧螺春以及花茶中的香片只能用白瓷盖碗?泡乌龙茶、普洱茶与六堡茶则只准使用紫砂壶?有些喝茶者一入门就被耳提面命必须奉行这不二法门,如果不予遵守就招来痛批“这是个不会泡茶的”。

我们认为不必如此规定,冲泡任何茶叶皆可以使用任何茶器。为什么?因为不同质材与造型的泡茶器,只不过是我们旨在得出怎样风格的茶汤表现以及茶道之感官美的表现,当我们选择用这个不用那个,是为了在不同的时空,表达并享用茶道(包括茶汤)不同角度、层次和境界的美。

泡茶选器时怎么选当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该如何发挥茶叶适当风格的面貌,二即是所谓“不为物所役”之见地。泡茶器的质材,除了紫砂与瓷,我们也可以有陶、炻、银、铁、玻璃、不锈钢等,使用紫砂与瓷并非不变的铁律,了解各种质材对于水的吸热、传热、散热速度才是关键的,没有“把紫砂茶器换成瓷器就泡不出好喝的茶”的道理。

先说说不同材质产生不同风格茶味情况,一般可从茶器的音频探出其传热速度,粗陶低频率,砂器中频率,瓷器高频率,银器的音频又更高一些,音频越高表示此器传热越快,频率低则相反。音频高之器,也表示其物体结构密度高,茶气茶水不易渗透,音频低者其结构密度亦低,茶气茶水可渗透,渗透性过强的器皿不怎么适合用于当餐、饮具,因恐其影响盛装餐饮后的卫生状况,再来液体如果会渗漏出器体外,那就是“漏水”了。

传热高的泡茶器如瓷器,较能表现出茶香味高扬风格的那面,比如说用于冲泡部分发酵茶类,此茶独有的花香果味就显得特别飘逸清扬。换了紫砂器来冲泡同样茶类,它的香味便有低沉风格,显得韵致甘醇。用瓷器冲泡老普洱,其香味清澈清甜,是上昂的高音,用砂器泡同样的老普洱,香味便显得回甘沉稳,是悠悠的低调。我们想要说的是,这样泡茶并非“孰优孰劣”的一个选择,我们认为两者要兼顾,无论高扬或低沉的风格,都有其值得叫人欣赏的一面。

好比如一位姣美女子,穿起小洋裙显得轻盈可爱,穿起晚礼服是不一样的风格,显得高雅温柔。又比如炖煮一锅肉骨茶,既可用瓦煲也能用不锈钢或铁煲,只不过必须调整火候大小,及烹煮时间使其肉骨头能呈现应有的酥化与“入味”口感。故此在泡茶选器时应鼓励打破成规,不应只局限在某种质材,了解各种质材所能够带来的效果,不但在“味觉”上能够表现不同风格,有时也能表现“视觉”效果,比如使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泡茶器泡绿茶,可表现茶叶的形态美;使用一只青瓷杯来品渥堆普洱茶,其茶汤色显得特艳丽,这些都是让茶艺生活更丰富的元素。

再说说“不为物所役”的情况,有些茶友非得一定要用某个老砂壶泡茶才能安心,才能喝出茶味,才有办法感受茶的美,一旦物器不在手上,任何茶,怎么泡怎么难喝,这就是被一个物件所奴役了。有些茶友认为传统即正统,六堡茶用瓷器冲泡是旁门左道,碧螺春使用紫砂壶来冲泡,几乎接近邪恶了。这样泡茶喝茶有点太主观,是被旧有观念所控制。我们认为,在环境许可的情况,须有能力将泡茶器张罗得最好最精致,相反,就算连碗也没有一个,须有一根竹子也可以泡茶的气势。

十谈(20110710)

泡茶的繁与简

泡茶一定得要用小壶泡法吗?有人看到小壶泡茶所使用的齐备道具就头疼,认为那是一件好麻烦,并且浪费时间的事情,问是否可以“简单化”到只需要一个杯就能泡茶喝。到底简单,齐备,复杂或精俭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来说说这些情况。一,先了解泡茶的必然过程,总得要准备热水(任何热水设备),泡茶器(任何一个壶,杯或碗),把茶叶放进泡茶器,冲热水,计时,将泡好的茶汤倒出来,自饮的话可开始喝了,与人共饮就需分茶奉茶。

无论我们用的是小壶泡茶法或者只是单杯泡茶法,这几个泡茶步骤是不能避免地“得出一杯茶汤”的程序。茶具的简化,并不是泡茶程序的省略。一般人认为少用几件茶具就能够达到简化目的,那是一个误解,茶具的更少,更考验喝茶者在冲泡过程时遭遇不可预测的状况,使我们更难掌握茶汤的好坏,那是必须一位对泡茶很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能够做好的事情。

用具齐备反而容易让“怕麻烦”的人完成“很快地泡出一杯好茶”的目的。比如,用汤匙取拿茶叶置入泡茶器,比较没有使用道具,拿起一罐茶就想直接将茶叶倒入泡茶器,后者会发生倒翻茶叶的频率比较高,造成麻烦,使用汤匙取茶叶时,我们也可以顺便测量所用茶叶有多少,不至于对茶量毫无感觉,那就更能准确掌握这道茶需要浸泡多久。即使冲泡茶包不必测量茶叶用量,我们也需要看看手表计时,用不上手表的话,也会心算略略估计时间,这些都是“泡茶用具”。

二,我们要说说生活中既成的新观念,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社会的生活条件普遍贫乏,一般大众很多时候往往随便一个杯子或一把破壶就泡着茶来喝,那种“简化”是比较接近原始的,简陋的,顾不及有品味有态度,有一种“未进化”的面貌。如今大众对生活自有一番“进化后”的要求,即使同样是只想用一个杯子来泡茶喝,追求的却是不同境界了,那个境界有时可以说是“精致”,有时也可以说是“精俭”,其中境界都必须拥有和利用娴熟的泡茶技术来达成。

故此现在的“只用一个杯子泡茶”和以往的“只用一个杯子泡茶”,它们之间的分别就在于茶汤的控制。所谓的“精致“喝茶是在于:即使只简单用一个杯泡茶喝,我们也有能力将这个茶泡好来喝,即使只用一个杯,我们也讲究水温的控制,茶叶量的控制及浸泡时间的控制。所谓的“精俭”喝茶,是指我们不会因为茶具简单了就不懂得泡茶了,就算只用一个杯来泡茶喝茶,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将之泡得最好喝。

所谓的“简单化“泡茶,并非说去掉所有茶具不用就叫做简单,而是在泡茶程序中显精俭的功夫,如果泡茶程序已经很精俭了还是嫌麻烦,那就属于囫囵吞枣了,那也无疑是开倒车回到“未进化”的喝茶年代。

十一谈(20110717)

泡茶的难与易

为什么有些人在泡茶时会让茶友觉得不耐烦,只觉其手势奇多,动作复杂且啰嗦,另一些人即使用同样方法同样茶具泡茶,茶友却认为他们动作合理、方法简单。这种情况都会发生在还未完全消化“如何泡茶”的前者身上。对“如何泡茶”没有彻底了解的不一定是初学者,也包括有经验的茶友,凡不能掌控水温的用法、茶叶应该放多少以及茶水浸泡时间等问题的,泡起茶来一定比较生硬,比如茶叶放入壶后,低着头检查一会,发觉茶叶太少,加一点,好像太多了,又倒出来。这是泡茶基本功没练好,与泡茶方法孰难孰易是两回事。

就算对泡茶程序较熟悉,但在泡茶时没有和茶做朋友,态度不够投入,也很难感染到围坐的喝茶者起共鸣的。比如将热水倒入泡茶壶时,没有对正壶口,把热水溅湿茶盘四周,像把污水倒入盥洗池的样子,是怎样也不能让人感受到泡茶是件舒服的事情。所谓投入,较具体的做法是,每抬起手取拿任何一件茶具时,眼神需随着手势移动,而心神则跟着眼神走,日子久了,心、眼、手练习得能一致行动,泡茶动作就会变得凝练而立体,茶友才会生出一种“他很会泡茶”,而不觉得泡茶是一件好辛苦的事。

如果泡茶时让大家觉得“他很会泡茶,泡茶姿势很优雅”,这也还是属于“多余”的“啰嗦”的,这表示大家仍然看得出泡茶者每一个动作的刀斧味。当一位泡茶者懂得泡茶,并且练习到乐在其中,懂得享受与茶作伴,忘记下一个步骤该怎么办,整个泡茶喝茶的过程就会浑然天成般自然,这时茶友才会放心投入享受茶,再也不会埋怨“麻烦“了。

另外一种“觉得泡茶很麻烦”的情形发生在参与品茶的茶友身上,无论谁在泡,如何泡,一概认为“太复杂”。我们综合了这些茶友的印象,略谈谈其中二种状况 。一有说“喝咖啡好了,喝咖啡方便”。此种说法只能指连锁式咖啡店供应的咖啡,使用机械操作,或者用三合一咖啡包,撕掉,加热水即可。喝茶要达到这个“方便”的目的也不难,况且也早已做得到,使用茶包,加热水即可。要是想亲手泡壶虹吸咖啡,泡咖啡的程序与泡茶程序难免就会有准备热水、放入茶叶(或咖啡)、浸泡、计时等步骤,与准备其他所有饮食料理是雷同的,说泡茶特别麻烦事实上并不正确,去消化其中冲泡原理的功夫还是要下的。

二是同样的泡茶喝茶,但我们必须针对各种生活情况的需要做出不同安排,比如爬山远足,用保温瓶泡茶较合理,而不是酒精煮水炉,带备一套酒精煮水炉爬山,不但费神也欠安全,那的确会造成麻烦。带了保温瓶,就需知道保温瓶的热水一般会降温,故此应带一些茶叶形状不那么紧结的茶就好,因为越紧实的茶叶需要越高温的热水。诸如此类调整都是在“懂”了之后的一些自然反应,真懂了就一点也不难。

十二谈(20111009)

泡茶的误解

泡茶喝茶的时候,茶道表演的时候,泡茶者是否需要一直笑着来泡茶?有些茶友困惑因为他们在泡茶时都曾经被呵责“为什么不笑”。

我们认为泡茶时没有必要一直咧开嘴巴笑,赏茶者可从品茗环境、茶具、茶叶、茶法到茶汤慢慢观赏及享用泡茶者呈现出来的“作品”,解析其间的茶道之美之精粹,泡茶者笑与不笑视乎当席茶道主题与所营造氛围有无需要这个表情,亦属“作品”部分,比如当展现阳光沙滩主题的茶席,人们自然而然会因投入情境显得高兴而笑,比如茶会如果为了追思为了祈福主题,人们脸上表情比较庄重才正常啊,为了庆祝朋友结婚而办的茶会,不必吩咐,大家应该都会满脸喜气洋洋。

那么每一次泡茶都必须拥有主题吗,无题的茶席怎么办,还要不要笑。无题茶席又有何不可?海阔天空任由翱翔,将自己溶进茶香茶味与周围空气烂成一团,发自内心地要笑时笑,不应当笑时不必笑,比如家人、朋友或同事聚会的茶席,真情流露表情放松就好,喝茶一直傻乎乎地笑有什么好?再说,泡茶是需要很专注才能锻炼及表现得好的一种技术、活动,茶会进行时无论泡茶、喝茶的人都有必要为泡好一壶茶而努力,比如共同调整一下心情脸容,安静下来,把心血、眼神投注在茶上,才是喝茶的态度,如果大家都如此配合着泡茶者,他还是绷紧着脸不能坦然愉快面对这种场合,也许就是紧张或自信没建立,与“笑不笑”无关。

又有茶友在泡茶时被责备“穿得好丑”或“穿成这个样子不能泡茶”,只因当时茶友穿的是所谓现代圆领衬衫与牛仔裤,或因气候冷加上运动外套。我们首先要说,举办茶会或茶道表演不要本末倒置将心思与目光放在服装上,茶法、茶艺、茶汤才是核心,服装仪容只须整洁卫生,得体大方,泡茶时不会引起不便,适合当时环境就可穿着泡茶,否则打扮得像“茶道大师”、“茶人”,但泡茶时粗俗无比,那才够恶心呢。

认为喝茶泡茶只能穿“茶服”或民族传统服饰没有什么道理,无论任何地区、时代、民族等不同款式都接受才是,茶友们可根据场合的正式、隆重或简约程度来配合就好,比如到植物公园设置茶席喝杯茶看看大树,何妨简简单单白衬衫短裤,比如寿宴茶会专诚为长辈泡茶,何妨端庄一些,但不应拘泥于那种服饰才够资格才可以泡茶这种刻板印象,有谁穿了另一类服装泡茶就嘲笑他,茶道活动不应规定只能穿这种款式或那种款式,我们也不应以泡茶者的服饰来判断他到底会不会泡茶。很多茶艺展或泡茶比赛,将茶汤、茶具、服装、礼仪和茶席主题分成五大块,各占百分之二十巴仙,所以只要茶具名贵、服装传统华丽、样貌举止优雅,再将很多人生哲理放入主题,即使是一位不懂泡茶的人将茶泡坏了的参赛者也能得冠军了,这种评分习惯早应被废除。 (2252)

第7章 大类别的认识与小类别的欣赏-蔡荣章

《茶道入门识茶篇》

蔡荣章

2008.11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6320-2

第七章 大类别的认识与小类别的欣赏

一、大类别中的小类别

在市面上流通的成品茶有数百种,若将之转换成商品茶,就变成了数千种,要从这些茶名去认识它们是不实际的,这不只是因为种类太多,认也认不完,而是各种茶的制作并不规范,不是大家都非依一定标准制作不可的。所以说到识茶必须转个方向才行得通,也就是「看茶识茶」,依它被制成的模样;依几个大的方向来理解它在被饮用时是个怎么的色、香、味与风味。也依从这样的认识,决定冲泡的用具与方法。

如何「看茶识茶」呢?

1、首先分辨是芽茶还是叶茶:芽茶是茶枝成长期间采制的茶,叶茶是茶枝成熟后采制的茶。

2、其次分辨茶青的采摘方式:是单采芽心、还是雀舌、还是一心一叶、还是一心二叶、还是一心三叶、还是单采一叶。是采对口二叶、还是对口三叶、还是对口四叶。

3、枝叶连理的情形:是茶梗分离得很清楚的「枝叶不连理」、还是部分分离部分不分离的「枝叶半连理」,还是完全没有分离的「枝叶连理」。

4、夹杂物的多寡:这里所说的夹杂物包括被允许夹杂的茶梗、茶角、茶末与粗片,与不被允许夹杂的毛发、竹片、石块、金属屑与杂草等。不被允许者是一点都不能有,有了就是品管不良的成品茶;被允许者还要进一步评估它在整批茶中的占比,太高的比例是会影响成品茶的质量的。

5、发酵程度:从成品茶色泽所显现的「红」色程度来判断该茶发酵的程度,如果都没有一点往红色演变的迹象,那是不发酵茶,如果有了一点,已从绿变成黄绿,那可能还是不发酵茶,只是在杀青、揉捻与干燥的过程中采取了比较缓慢的做法,以致在色泽上表现得没那么绿;也可能在干燥过程中增加了闷黄的制程,而制成了「黄茶」,也可能是原本很绿的颜色,因为放久了而变得比较黄。

以上所说的是在芽茶的原料上所显现的色泽,如果是叶茶类呢,即使是不发酵,在干茶上所显现的绿也会比较墨绿。然而正常的状况下,叶茶类是从轻发酵开始的,在泡开的叶底上看来是黄绿,但在干茶时,还是显得是深绿。如果是显现或深或浅的「褐色」,那是已进入中发酵的领域,而且是因为焙火的程度显现出不同深浅的褐色。

再继续往红色发展下去就要到了重发酵与全发酵的领域了,而且又回到了芽茶类。当发现成品茶的叶子已有红色出现,但还不是清一色的深红,仍掺杂有一些浅红、浅黄,这是到了重发酵的程度。如果每片叶子都已显现深度的红色,只有芽尖带茸毛的部位现出浅红,这是全发酵的红茶了。

6、焙火的程度:从成品茶色泽上所显现的「暗」的程度来判断有没有经过烘焙的加工。如果经过火(或说是高温)的烘焙,在成品茶的外观上会留下痕迹的,这痕迹与没有焙火的绿、没有焙火的红,只有「干燥」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也与渥堆后的变黑不一样。焙火原则上是发生在叶茶类上,焙火的程度愈大,也就是焙火的温度愈高或时间愈长,在色泽上会显现得愈黑、愈暗。

7、紧压的程度:如果成品茶是紧压茶,除了上面数项特征仍必须仔细观察外,还要留意紧压的程度。如果紧压时蒸得透、压得紧,表现在成品茶的茶饼上是密实的,要剥一些下来冲泡饮用还得借助刀、锤等工具呢。如果蒸压的力道不强,制成的茶饼是较松散的,用手一剥就可以掰下一块来冲泡。紧压程度高者,后发酵的进度较慢,但易于保存;紧压程度低者,后发酵的进度较快,但吸湿力强,不利于高湿高温地区的保存。不同紧压程度的茶,经一段时间存放后所显现的茶性也是不一样的,紧压程度高者的香味较坚实,紧压程度低者的香味较粗犷。

8、存放的结果:存放时间的长短不容易从成品茶的外观察觉出来,尤其在不同存放条件下,所以我们只好审视其「存放的结果」。影响存放结果的主要因素是湿度与温度,二项都高时,成品茶老化得快,否则老化得慢。老化的主要特征是成品茶的光泽,不论其原本的颜色如何(包括色相与明度),老化程度高者,光泽消退得多。老化程度之影响成品茶质量还得视老化的健康与否。存放的湿度与温度偏低者是较健康的,这可以从成品茶外皮的紧实度判断出来。老化得过了头也会变得不健康。

9、香气的表现:观看过上述的种种茶况,如果接下来不是冲泡来喝或是以审评的方式进一步冲泡来加以审视。这时可以将茶样以容器拿到鼻前,连续深吸三次气,了解这批茶在气味的表现上如何。这香气包括了香型、强弱、香性、异味等等。

成品茶经过上述仔细的观察后,我们不难将它的身份定位得相当精确,包括种类的差异与质量的高下。但我们可能叫不出它的商品茶名称,甚至于叫不出准确的分类茶名称,但我们确实知道了它是什幺风味与等级的成品茶。

二、茶的不定性

我们将天下各种茶做了分类整理,这是便于学茶者的学习,但是我们无法从茶的分类中去认识世界的各种茶,因为大家不是依着分类学上的约束从事生产的。因此我们在上一节提出来「看茶识茶」的做法。况且各类型的茶还会依市场的流行走向起变化,小的变化是在同一类型上改变,大的变化有可能跑到不同的类别去了。但是制茶的原理与类型总是有限的,只要能掌握这些采制上的变化,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因此造就出来的各种成品茶。

三、茶叶欣赏的自由创作空间

我们识茶,如果仅就它们的发酵、焙火、茶青、品种…来探究,未免太理性了,这种「理性」的解读对熟知茶之制作的人,会同时带动他的各种感官上的反应,但对于一般消费者,可能就无法立即产生感知。所以「识茶」的另一方向是「感性」的,它越过了科技上的用语与理解,直接以已知事物为桥梁而进入茶之欣赏领域。

当我们喝到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煎茶、抹茶等,就像身处一片绿油油的田野,田里种满了秧苗,是极富生命力的景象。当我们喝到轻发酵的包种清茶,就像身处一片草原般,年轻、活泼、有朝气。当我们喝到中发酵的铁观音、冻顶乌龙时,就像身处巨木高耸的森林中,这些树林已是顶天立地能担当重责大任。当我们喝到白毫乌龙,就像处在一片玫瑰花海之中,高度的芬芳与艳丽。当我们喝到红茶,就像处在一片秋天的枫树林之中,这时的景象不像玫瑰花园的香艳,但充满了母爱的光辉。当我们喝到普洱茶,就像走进了深山古剎,那是幽深的、富年代感的…。

以上这些茶的感性世界是在各类茶的总体比较之下产生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可能有不同的体会,而且在各个大景象之下还可以产生各种局部的场景。这目的只是在引导人们体会茶的多种不同风味,这种引导方式只是为人们的识茶搭座桥梁,当人们懂得如何进入茶的国土之后,我们就不必再为他操心他所看到的是什幺景物了。而且这个茶的国度可以是太空中的一部分,充满了抽象的光、声与景,那就任茶人们自由去漫步了。

有人说,我们来喝喝那棵千年老茶树的滋味,有人说,我们来比较老丛大红袍与新生代大红袍的差异…。

 

 

  (2393)

《茶道入门—识茶篇》5.6. 章 茶名之形成-蔡荣章

《茶道入门识茶篇》

蔡荣章

2008.11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6320-2

第五章 茶叶分类名称的形成

 

一、因发酵程度之不同而分

最常见到的茶叶分类就是以茶叶制程中发酵程度的多寡而做者。这种分类法对各种成品茶的认识最有帮助。

我们常听到的:茶分成不发酵茶、部分发酵茶、全发酵茶与后发酵茶,就是依发酵程度与发酵方式而订。早期只分成不发酵、部分发酵与全发酵,后来普洱茶兴盛后,又增加了个后发酵。因为普洱茶分成经过渥堆的「渥堆普洱」与不经渥堆只是存放,让其造就成普洱茶样子的「存放普洱」。有人因其在杀青之前是呈不发酵茶的样子,而将它归到不发酵茶内,有人因其在饮用时都已呈现深度发酵的样子(多指渥堆普洱而言),而将它归到全发酵茶内。后来为能完整包含「渥堆」形成的普洱与纯「存放」形成的普洱,而且考虑到这两种制造方式对成品茶造成的发酵都属杀青之后引起的「后发酵」,所以另以「后发酵茶」归类之。

杀青之前为主的发酵是属于氧化酵素引起的发酵,杀青之后为主的发酵是在氧化酵素活性被破坏后才引起的发酵。

依上述的分类法,市面上所谓的绿茶,如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珠茶、煎茶、抹茶等都属于不发酵茶类。另外还有一种叫「黄茶」的如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是在绿茶的基础下增加了闷黄的过程,所以也应该归在不发酵茶内。

相对于不发酵茶就是全发酵茶了,这类茶在市面上统以「红茶」称之,是目前世界上饮用量最多的一种茶。

介乎在不发酵与全发酵间的就是「部分发酵茶」,不论发酵是偏多还是偏少。过去曾经被称呼为「半发酵茶」,「半」字虽然也有不多不少的意思,但有人担心会被误解为50﹪,所以慢慢地改称为「部分」。这类茶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如微发酵的白茶(如市面上听到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轻发酵的包种茶;中发酵的铁观音、冻顶乌龙、武夷岩茶、凤凰单丛;重发酵的白毫乌龙。

为简化部分发酵茶的印象,有人就将之统称为「乌龙茶」。因此,不发酵茶就是绿茶,部分发酵茶就是乌龙茶,全发酵茶就是红茶,后发酵茶就是普洱茶。前头的称呼如不发酵茶、部分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是分类学上的叫法,后头的称呼如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是市面上商品茶的叫法。

以发酵程度之不同所作的分类,用图表说明如下:

不发酵茶:绿茶
部分发酵茶:乌龙茶
全发酵茶:红茶
后发酵茶:普洱茶

二、因成茶色泽之不同而分

这是依成品茶的颜色而作的分类。成品茶的颜色不是很明确的,所以无法以色彩学上的编号来说明,仅能就概念性的颜色加以分类。从事茶色泽的分类时,一般人也是依发酵的程度,从轻到重排列。

第一类是绿茶。是指不发酵茶,因不发酵,制成的茶呈绿色,所以称为绿茶。如市面上常听到的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珠茶、煎茶、抹茶等。

第二类是黄茶。以不发酵茶为基础,但杀青与干燥期间多了一道「闷黄」的过程,制成后就变得偏黄了。如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等。

第三类是白茶。已进入到部分发酵茶的领域,习惯上以重萎凋、轻发酵的制法为之,而且以芽心为主要的制造原料,所以「色白」成了这类茶的外观特征。如市面上看到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

第四类是青茶。以轻萎凋,轻、中、重发酵为制作的方式。其中的轻、中发酵制法以叶茶为主要原料,如包种茶、铁观音、冻顶乌龙、武夷岩茶、凤凰单丛等。重发酵制法则以芽茶类为主要原料,如俗称东方美人的白毫乌龙。

前面第一、二、三类以及后面的第五、六类都是以芽茶为主要原料。

第五类是黑茶。以「渥堆」为主要形成茶青「后发酵」的手段,因此成品茶外观呈黑色。如市面上看到的渥堆普洱(有人称熟普)。

第六类是红茶。因为是全发酵的关系,所以外观看来是红色的,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红茶。

因成茶色泽之不同而作的分类也在普洱茶兴盛后发生了问题。因为普洱茶不是单一外形色泽可以涵盖的,「渥堆普洱」可以归在黑茶类,那「存放普洱」应该归在哪一类呢?归在绿茶、黄茶、青茶都有不恰当的地方,相较之下,最近有人主张将这1/2普洱茶归在青茶上。

茶叶产品名称之由来

茶叶产品名称分为「成品茶」的名称与「商品茶」的名称。这两种名称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的商品名称会由行销单位另行订定。我们学习识茶,重要的在于成品茶的名称,因为这是大家沟通的必要称呼;至于商品茶的名称,有时是为了商标权的使用,行销单位订定了自己独占的名称;有时是为了商品分类、分级的需要,以文字或数字加以命名。这种商品茶的名称是难能让人循此而一窥茶之全貌的。

一、因产地而得名

制成的茶经常以产地命名,这里所称的产地又有「行政名称」与「地理名称」之分。如龙井茶,因原产于浙江杭州龙井一带而得名;如黄山毛峰,因产于安徽黄山一带而得名;如冻顶乌龙,因产于台湾南投的冻顶山一带而得名。龙井、黄山、冻顶等都是行政地名,所以举凡冠以行政地名的茶,都属因产地而得名的茶。

另外一类的茶名仅以地理位置为名,如武夷岩茶中的半天腰(或写成半天妖),仅表示了这种茶生长在山峰的半腰上;如云雾茶,仅表示这种茶生长在经常云雾飘渺的环境中;如港口茶,仅表示这种茶生长在海岸边。举凡冠以地理位置名称的茶,也都属于因产地而得名的茶。

另外也有以生长地之土壤特质命名的,也可以将之归在这一类中。如「岩茶」,表示这类茶生长在岩石风化而成的砾质壤土之上。

二、因茶树品种而得名

理论上,各种茶树品种都可以制成各类型的茶,只是制作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有些种类的茶必须使用特定的品种才能完善表现它的特质,这样的茶,经常会以茶树品种的名称作为成品茶的名称。当然以各种不同茶树品种的茶青制成的成品茶都有其不同的特性与风味,这其中只有一部分会特别以茶树品种名称来命名。

我们常听到的铁观音就是强调以「铁观音」品种制成的茶。当然以其它品种,依「铁观音」的制法制成的茶也可以称作铁观音,这类的品种在福建地区有毛蟹、黄棪、本山,在台湾有四季春等。为强调是以铁观音茶树品种为原料制成的铁观音茶,有人在茶名前面加了「正丛」两字而称呼为「正丛铁观音」。另外还有「水仙茶」、「佛手茶」也都是以茶树品种来命名。水仙茶是以水仙品种的茶青为原料,佛手茶是以佛手品种的茶青为原料。为强调不是以其它品种的茶青为之,就可以特别叫做「正丛水仙」、「正丛佛手」。

三、因茶汤颜色而得名

因泡出或调出的茶汤颜色而命名的茶有绿茶,因茶汤是绿色的;有红茶,因茶汤是红色的;有黄茶,因茶汤是黄色的。这与茶的六大分类,将茶分为绿、黄、白、青、黑、红不同,六大分类乃依成品茶的茶干色泽而定的名称,而且是分类学上的叫法,消费者不一定使用得上。除与市场上的成品茶俗名相同者,如绿茶、黄茶、红茶外,其它如白茶、青茶、黑茶,就不太能具体的代表某种成品茶了。

四、因典故而得名

有些成品茶在市场上流通的俗名是因典故而来,如武夷岩茶的大红袍,传说的故事都与治愈进京应考书生的疾病,回来拜谢,官服披于茶树有关。另如台湾的特色茶「东方美人」,相传是早年输往欧洲,大家极其欣赏它的外形有如花朵般的美丽,汤色橘红诱人,又有成熟水果般的蜜香,所以被称为「东方美人」。因典故而得名的茶还包括名人的赐名,如江苏省的名茶「碧螺春」,相传原名「吓煞人香」,有次进献康熙皇帝,被赐名为碧螺春。

五、因成品茶外形而得名

就成品茶的外形而命名的有:「银针」,表示此茶乃采摘单根的芽心制成,且满披茸毛。有「瓜片」,表示此茶乃采开面以后的单张叶片为原料,且不太揉捻,因此外形成为片状。有「珠茶」,表示该茶乃将茶叶滚卷成圆粒状。有「雀舌」,表示是采摘一心夹二片未展叶为原料制成的茶,看来有如麻雀的嘴巴。

六、因加工的方式而得名

有些茶名是从加工的方式获致的。最常见的花茶类,以所熏的花为熏花后成品茶的名称,如茉莉花茶、珍珠玫瑰、桂花乌龙等。如果要突显该茶是经过烘焙的加工,则可称为「熟火乌龙」,如果要突显该茶是掺和了其它的食物或调味料,则可称呼为「薄荷茶」、「人蔘茶」、「伯爵红茶」等等。

就「成茶色泽」所作的分类,以图表说明如下:

绿茶 不发酵茶
黄茶
白茶 :微发酵茶
青茶 :轻、中、重发酵茶
黑茶 :后发酵茶
红茶 :全发酵茶

三、因市场需要而分

这里所说的市场需要是指就消费者的立场而言。一般消费者不太理会学理上的名词,也不太容易理解。而且就一般消费者而言,是不耐烦太多的种类与称谓的。在非茶文化的国度里,甚至于连乌龙茶都不知道,应用时只好依茶汤颜色称呼,称呼为绿色茶(green tea)、红色茶(red tea)、褐色茶(brown tea)。

为方便消费者的理解,对初步接触茶的人或地区,只将茶依大分类的俗名称呼即可,将茶分成绿茶、乌龙茶、红茶与普洱茶。待市场已开发到一定程度,消费者对茶已不感陌生,再让他们知道绿茶还因外形的不同(即揉捻方式的不同)分成银针绿茶、原片绿茶、松卷绿茶、剑片绿茶、条型绿茶与圆珠绿茶,还有磨成粉末的粉状绿茶,增加「闷黄」过程的黄色绿茶。乌龙茶还依茶青成熟度、发酵程度、揉捻轻重与焙火高低分成白茶乌龙、条型乌龙、球型乌龙、熟火乌龙与白毫乌龙。红茶因最终制成小袋茶或直接以壶泡饮而有碎型红茶与条型红茶之分。普洱茶则因渥堆与否而有渥堆普洱与存放普洱。

第二阶段的分类是复杂了,但可以让消费者进一步知道造成「茶」多采多姿的「内在」因素还有很多。健全的市场结构是「基层的印象者」与「深层的挑剔者」同样丰硕才对。

因市场需要而作的分类,若以图表说明,可写成下式:

 

第一阶段的分类 第二阶段的分类
绿茶 银针绿茶 

原片绿茶

松卷绿茶

剑片绿茶

条型绿茶(含针状绿茶)

圆珠绿茶

(粉状绿茶)

(黄色绿茶)

乌龙茶 白茶乌龙 

条型乌龙

球型乌龙

熟火乌龙

白毫乌龙

红茶 碎型红茶 

条型红茶

普洱茶 渥堆普洱 

存放普洱

四、因采制季节之不同而分

成品茶还可以依采制季节来做分类。这种分类名称不能直接作为茶名来用,如说「春茶」,大家不知道您要的是绿茶的春茶还是乌龙茶的春茶。但是这种分类可以让大家理解各种不同种类的茶在不同的采制季节上还可以产生多种变化。市场行销上也可以依此有不同的订价标准,如绿茶、乌龙茶的轻、中发酵茶与普洱茶等,只要提到春茶,一定代表着高质量的含义;重发酵乌龙茶与红茶则不然,初夏才是高质量的象征。

各种茶类的采制季节有春、夏、秋、冬四季,四季采制的成品茶就分别称为春茶、夏茶、秋茶与冬茶。春茶与夏茶在很多地方可收成二次,分别称为第一次春茶、第二次春茶与第一次夏茶、第二次夏茶。春茶还依节气的不同分成明前茶(清明以前采制的茶)与雨前茶(谷雨前后采制的茶),也可以叫做早春茶与晚春茶。秋、冬茶在某些地区是不容易区分的,因为海拔或纬度的关系,有些地方的冬天已无茶可采,所以秋茶就叫成了冬茶,因为冬茶比较值钱。为强调冬茶的珍贵,还有特别将冬茶称为冬片者,(当然也可以界定为季冬之后,采摘所剩无几的茶芽制作而成的茶叶)。

有些茶树品种在每季发芽的时间都比别个品种早些,有时提早一周,甚至于提早到二周。这样的茶树品种有其时间上的经济效益,不论是在市场的供需上还是在制茶人力的分散上。也因为有这样的品种,原来以为明前茶就已经是很早的早春茶了,结果在更早的二、三月就有「雨水」茶出现;原来认为晚春才是叶茶类乌龙茶上市的时节,结果在清明左右已有铁观音、武夷岩茶可喝。当然这些早产的例子并不表示质量的优势。

现在将因采制季节而作的分类以图表说明如下:

春茶 一次春茶 早春茶 明前茶 

二次春茶 晚春茶 雨前茶

夏茶 一次夏茶 

二次夏茶

秋茶 白露茶
冬茶 冬片

五、因〝制成品〞之不同而分

茶青制作到后来,一定会有成品茶出现,这成品茶是制茶的主要目的产物,称为「正茶」。同时也会产生出一些副产品,如被剔捡掉的粗老叶子,称为「茶头」。如被筛离出来的细碎茶叶,若尚有叶片的形状,称为「茶角」。如果被筛离或「风选」时被吹到最远一边的粉末,已看不到叶片的样子,就称为「茶末」。从枝叶连理的茶上被分离、剔除的枝条称为「茶梗」。相对于「正茶」,茶头、茶角、茶末、茶梗就被称为「副茶」,副茶中的茶角可以拼入碎型茶中作为小袋茶的原料,茶头、茶梗可以作为廉价茶泡来饮用,茶末可以送工厂提炼咖啡因、儿茶素等成分作为茶叶深加工的原料。

从制成品的类别所作的分类,可以下表说明之:

正茶:成品茶

副茶:茶枝、茶头、茶角、茶末

六、因〝成品茶〞型态之不同而分

茶青制成「成品茶」时,可以「散茶」的型态呈现,也就是一粒粒的茶、一根根的茶,行销时是一包、一罐地卖,饮用时是一撮撮地浸泡成茶汤饮用。另外一种成品茶的型态是将上述的「散茶」蒸过后,压成一块块的「饼茶」,形状上可有砖形、圆饼形、碗形、球形等等。行销时是一饼一饼的卖,也可以数饼包装成一束来卖。饮用时是将茶饼解块成散状或小团状,然后浸泡成茶汤饮用。第三种成品茶的型态是「末茶」,将成品茶磨成粉状,或作为其它食品组成部分,或作为其它食品的佐料,或直接冲泡成饮料使用,或搅击成水乳交融的茶汤品饮。做成末茶的成品茶多以绿茶为之,因为视觉效果较佳,不论是翠绿的成品茶颜色,或是制作成翠绿色的食品,都是讨人喜欢的。将茶粉搅击成水乳交融的茶汤直接饮用时,茶末的细致度要求很高,否则搅击时无法形成水乳交融状。而且成品茶的质量要高,否则苦涩难喝。这类搅击成稠状茶汤直接饮用的末茶,我们特别以「抹茶」称之,用以与其它食品级末茶区隔。「末茶」近来颇为盛行,因为茶的某些成分,如维他命E、类胡萝卜素、锰等都不太溶于水,所以只好将叶肉一并吃进肚里。想吃进茶的叶肉,除将成品茶作为烹饪的材料,如龙井虾仁、铁观音炖鸡外,就是将茶磨成细粉,掺入面粉中制成茶蛋糕、绿茶冰淇淋,或是直接泡水饮用。为简化摄取这些非水溶性养分的程序,有些蒸青绿茶如煎茶之属,在杀青时特意加重了蒸青的力度,以至于部分叶肉已成粉碎状,冲泡时可以随着茶汤喝进肚里,这种绿茶被称作深蒸绿茶。

古代还有将茶制作成膏状的,也就是在杀青、揉捻间将茶青一面煮一面搅,水干后继续加水,直到成膏状,并干涸到可以用模具压制成饼。饮用时敲成碎块,然后磨成茶粉,以打抹茶的方式享用,这类茶型我们可以称它为「膏茶」。

因成品茶形态之不同而作的分类,可以下列图表说明之:

散茶
饼茶
末茶
膏茶

 

 

 

  (3047)

某某茶在奢侈品行列吗-20111123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某某茶在奢侈品行列吗

蔡荣章

20111123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奢侈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不好的,除了表示浪费外还带有炫耀的印象,但是在商品的分类上却有不同的意义,它代表着同类商品中价高的一级,而且高得跳出生活必需的范围而进入到了奢华的地步。这类的商品在自由与立足点平等的社会中是被允许,且有其需求的。这类商品出现在住宅、汽车、服饰,甚至于日常食用的鸡蛋中。

茶叶这几年在中国出现多起的特高价现象,每市斤(500g) 人民币一万、二万、三万,而且不只发生在某种茶类,绿茶发生过,普洱茶发生过,乌龙茶发生过,红茶发生过,这个现象引发了大家讨论茶是否可以进入奢侈品行列的兴趣。

茶之进入奢侈品行列当然不是全额进入,只是某些高端的商品项目进入,这些进入奢侈品行列的茶应该具备某些贵族相,如色香味俱佳、风格明显、合乎卫生,若属标示茶还得产区、品种、年份、季节准确,若属老茶还得品质佳、存放到位、年限可靠。

进入奢侈品行列还要有稳定的买卖市场,不能靠着市场的运作火红了一阵子,接着就沉寂了,随后又得靠某个机缘或另一次运作才再产生另一个贵族。奢侈品市场必须长期耕耘投资,在广大消费者建立地位、信心才行。这个印象建立后,这个茶贵族商品就可以一年又一年地卖这个价钱,成了奢侈品市场的一员。

茶商品的品质识别不易,要大家以奢侈品的价格正常地购买,这个信心必须大比例的建立在品牌上、建立在出品的厂商上。茶是文化性很强的一项商品,具备有进入奢侈品市场的优厚条件,起步之时不可不顾及基本条件而给人粗俗、奢侈、暴发戶的诟病。

 

  (2061)

好茶好茶具有其绝对价值吗-20111102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蔡荣章

好茶好茶具有其绝对价值吗

什么是好茶? 它应该具有所属茶类(如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 的特质,而且有它特有的风格(如因品种、地理环境、土壤、制茶师等因素造成) ,水可溶物丰富(即有泡水,或说是耐泡) ,香气含量高(所属类型的香气) ,各种成分(即滋味)的组配佳(达到饮用者喜欢而且足以表现自己的特征) 。

这样的好茶在同类茶中理应是价高的,但在不同种类的茶中可就不一定了。如A类茶在当时市面上就不如B类茶抢手,A类的特级茶价就可能连B类的高级茶都不如。

什么是好的茶具? 我们先就茶壶与茶杯而言,它应该是泡起茶来比较好喝、拿它盛茶汤比较好喝,而且造型好、色彩美丽,质感佳。茶壶茶杯的材料包括了陶瓷、玻璃、金属等,只要材质好(如陶瓷、玻璃的烧结度适当,金属的纯度高) ,泡茶与喝茶的效果都会比较好(这是可以自行实验比较的)。同样的一包茶,用不同材质的茶壶冲泡,得出不同的效果,同样一把壶泡出的茶汤用不同材质的杯子饮用,茶汤的质感也会不一样。

将茶汤质感表现得较佳的壶杯不一定卖得比较贵,卖得贵的壶杯可能是因为它的款式、装饰、流行趋势、商业炒做的结果。如果单就喝茶效果而言,是应该重视壶杯的材质,若就商品流通的价值来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好喝(意指高品质) 的茶、能够将茶表现得更好的茶具,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因为这些食物与用品对健康有帮助,不管它的商品价位如何,这个“美好”就是它的绝对价值。如果情况允许,为什么不把每天喝水喝茶的杯子换好一点的、把吃饭的饭碗换得高品质一些?

20111102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2071)

茶叶商品说明编写与培训二谈-许玉莲

茶叶商品说明编写与培训二谈

许玉莲

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

一谈(20111016)

茶叶商品编写规划

有茶友表示茶叶买了放在家,很快就忘记当时商家所说要怎样怎样冲泡,有时甚至连茶名也想不起,懊恼得索性不泡了。由此看出茶叶作为一个商品,在产品包装上必须提供有关产品详细说明,才能让消费者正确使用及享用,试想如果照相机、护肤品、意大利面条都没有提供说明指导书那还能得了,没有附上产品说明、附上不完整或不正确资料的茶叶皆属残缺商品,你说要是绿茶红茶都搞不懂,还谈什么茶文化生活之美。

良好的茶叶产品说明必须概括以下两点:即茶叶介绍与冲泡方法,茶叶介绍的内容大致包含茶叶名称,茶叶的发酵、焙火、揉捻程度与原料采摘的成熟度。茶叶商品名称要非常清楚才对,最好用一般人能看得懂的茶名,比如没有经过发酵工序的茶叫绿茶,部分发酵程度的茶叫乌龙茶,全发酵程度的茶叫红茶,这些名称都是大众熟悉了解的,当说到水金龟、正山小种、碧螺春等摸不着头脑的名字就必须加上注解。

为什么需要说明各个茶叶的发酵、焙火、揉捻程度与原料采摘的成熟度,因为相关制茶工艺无一不影响茶的性质,不同性质的茶各自拥有值得让人欣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产品特色,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掌握并享受它是业者的责任。比如没有发酵的茶会呈现绿汤散发菜香芽香,比如焙火工艺是塑造乌龙茶精致风格的手段,并且还分有轻火、中火、重火等程度,还有,不同轻重的揉捻会给茶叶带来什么效应,什么茶适合用嫩芽做又什么茶适合用嫩叶做?这几方面的介绍准备去到多深入视乎产品市场规划的需求,一般的企业“规格茶”都应提供这些资讯给消费者。假使认为可以再加强,或者为企业生产一批“标示茶”,就进一步说明茶叶的存放年份、采茶季节、制茶气候、茶树品种、种茶海拔、地理环境等属于茶叶质量部分。

以上所述种种除了让大众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也因为这些制茶过程统统影响茶叶的冲泡法,故此必须先说明情况如何,才知道怎样能够把每一个茶叶泡好来喝。茶叶冲泡方法的说明内容应包括茶具如何选用、水的温度、准备泡几道茶的茶水比例以及所需要的浸泡时间,一一列明才是。市面有些茶叶产品完全不说明到底要如何泡饮,消费者束手无策唯有自求多福,大多数茶叶投放太多浸泡又过久,苦不堪言,其中有些所谓的冲泡法几乎无法可言,任何茶叶都是那句什么“倒入开水浸泡某分钟后饮用”,如此笼统误导了多少消费者,让大家以为茶就是这么难喝的一个饮品,对不起茶叶之余,也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

二谈(20111023)

茶叶商品培训规划

曾经有贩卖茶叶业者直接与我说别把茶叶产品说明写得太清楚,随便写就好,写得这么清楚茶叶很难卖。大意是将茶叶的工艺、性质、泡法完全发布出来,会影响消费者在买茶时提出很多问题,面对这种考验让业者疲于应付,因为有些问题他们不愿回答,或不懂回答,二来有些业者习惯为茶叶商品拼配调整的一些过程就不得不说出所以然,他们相当排斥这么细腻的做法。

当需要把一个茶叶商品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时,业者必须具备该范畴的专业知识,以及个人专业精神和态度,才有办法将每一个细节交代明白,有些人认为这样做是为自己找麻烦。

茶叶的内涵包罗万象,只有在认真认识它们之后,才能够进入享用境地,否则到最后就会像一些人所说:无所谓的,喝什么茶都一样味道。那多无聊,对自己味觉如此不负责任。有些人则喜欢讲:喝茶的人还这么执着,有必要把茶叶弄得这么复杂吗。那是他不懂,弄懂了就一点也不复杂。喝茶的人怎么了,喝茶的人注意细节就是执着吗。

于2001年开始为茶叶商品编写说明作为包装材料时,我们便将茶叶商品略分为十五个项目来介绍,包括生普洱、渥堆普洱、散普洱、存放普洱、武夷岩茶、乌龙茶、单丛水仙、台湾乌龙、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花茶及花草茶,这里面,属于常年经销的规格茶就可以通用一个说明。

若是特别订制的产品比如限量生产的老丛、隔年陈岩茶、有收放年份、仓存技术的普洱茶,再者如各种乌龙茶的发酵、揉捻、焙火工艺各各展现不一样风格,或绿茶中又有针形、松卷形、剑片形的差异,这些商品说明都必须另外个别编写成所谓“标示茶”,即不可与其他规格式产品共用,应把它们的来源出处今生前世统统说清楚,让它透明供消费者参考。

考虑到即使同一个茶不同批次不同价位也会有性质上的差异,如何把产品说明写到都能适应这样的小变化,需要很讲究以及很有伸缩性的处理,故此在茶汤香味表现方面我们以指南图示来显现茶品质的浓弱度,而免却太多浮夸文字神奇化了香味,另外我们也为每一个茶规划出饮用时间、保健提醒与适合饮用人士建议。

我们在三年里断续编写了约有一百三十四个不同的茶叶产品,其中约四十多项用于包装的罐子或盒子,有些罐子不适合印,也会把产品说明印成传单收入罐子里以方便消费者查阅。

直至2007年,接近有二百项,所有的这些茶叶说明,都在第一时间结集成让行销人员作为茶艺课程培训资料,因为真正在前线接触消费者最多的就是行销人员,行销人员通了,才有办法把正确资讯传递给消费者,不至于误导。为什么把编写茶叶产品说明、茶叶产品培训视为最重要工作之一,因为茶叶最终是被我们泡成茶汤喝进身体的,要是饮用错误将可能引致身体不舒适,故此又怎么可以随便充数。 (2339)

比生命还大的薄荷茶二谈-许玉莲

比生命还大的薄荷茶二谈

许玉莲

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栏

一谈(20080511)

比生命还大的薄荷茶

在摩洛哥作过一段短短的游玩,我们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赶去Casablanca再作其它安排的。同行中就我一人看过<Casablanca>这部电影,不知为何不过电,起先还拦着众人不让去,说到口水乾:电影只是电影,实景没了,没啥好看。到最后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变成少数服从多数,他们像中了蛊般渴望膜拜浪漫圣地,我人在江湖跟着大队走。

非常烫热的下午,抵达Casablanca巴士总站,人都像狗般躲在阴影中歇息喘气,差点没将舌头吐出来吧了。远处山腰站立着许多白色房子,某些角度可望到回教堂的塔顶,街道并不宽,只见男人们零落散坐或成群结伴坐在小食店无所事事。我们如常办行李、叫车、登入旅馆、用餐。我非常庆幸他们很快就觉得Casablanca欠缺生气,于是准备转移阵地进摩洛哥内陆的Marakesh。

Casablanca到Marakesh需要四小时路程,半途中,旅车停靠让大家休息用餐,在一种类似马来甘榜的道地民宿小食摊,许多充满了阿拉伯风味的烤羊肉、烙饼等食物吸引住我的同伴们。我终于不必再去说服谁,便独自去单挑了向往已久,摩洛哥人“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的薄荷茶来吃。

薄荷茶所用之茶,是来自中国的绿茶,摩洛哥人称之Gunpowder的老好「珠茶」,在浙江绍兴平水镇一带生产。初入行时不知就里,给它杀口的苦涩感惊醒沉睡味蕾,初次体验苦涩的余韵原来这么好,永志不忘。

煮薄荷茶的壶,必得是一把铜质镀银茶壶或搪瓷茶壶,造型非常阿拉伯,高身,壶盖似回教堂塔顶,手持把像个钩环,壶嘴成流线型的三弯嘴,别的地方还真没看过。在Marakesh,就算光顾一家再潦倒的小食店,也会看见料理吧台壁架上,闲闲地摆放着几十把这种阿拉伯壶,不必惊讶,这里,再穷也不能穷薄荷茶是摩洛哥人的生活态度。

薄荷茶的主角—-薄荷叶,问了嫌多余,当然一定要新鲜的。旧城菜市场里,五步一地摊,用个破藤篮或破藤帽,插着大把大把翠绿清香薄荷叶沽价而售,街头巷尾,找生活的男男女女或蹲或坐摆地摊,一眼望去,只见绿油油薄荷叶大篷大蓬迎着阳光,自顾自散发着细细的药香。看见摩洛哥人消耗薄荷叶的量,从今以后认定薄荷茶对他们的重要,比生命还大。他们无论走到多远,见到何人,一壶薄荷茶肯定少不了。

为了探茶,我在Marakesh旧城到处搜查在喝茶的人,简直像在查办失踪人口的警察了,咄咄逼人:「什么茶?拿出来看看,盒子呢?给喝两口试试」。巴士站托运行李的工作人员,行李在称重量时,从身后变魔术般取出壶来倒茶喝,马上被我逮住落口供。因为我会用回教问候语,他们乐于和盘托出爆料给我知,告诉我薄荷茶应怎样煮。他们把煮好的茶放在工作间,并且仍然讲究的盛进心爱的壶来饮用让人觉得薄荷茶在生活中的珍贵。

在小巷寻找蛛丝马迹时,竟然撞到正五个大男人于方寸之地享受下午茶,马上跳进屋里用照相机拍下现场人证物证。那是间百来方尺的裁缝店,向墙边摆着三座裁缝车,小店正中央放一矮木凳,凳上一大托盘,提供的便是一人一杯薄荷茶,与一张大烙饼。下午三点多,裁缝们放下手上工作,就在门口将薄荷茶煮起来,煮好了裁缝师们随意围坐,饼用手撕了吃,茶一口一口吞咽,津津有味地在享用着一天里其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这个擅闯民居的不速之客,也要了半杯茶,尝了一口,请茶出来相见,呀,果然是十年如一日的珠茶,还是正正方方一半青一半淡黄的纸盒包装,全部说明换上阿拉伯字,只剩三个字我懂“京冠牌”问:「那里买?」,经过一番指点折腾,终于在一位老婆婆的咖哩香料摊买到,千里迢迢带回家,至今未喝。

二谈(18-5-2008)

薄荷茶及其它神话

摩洛哥人煮的薄荷茶,使用了绿茶「平水珠茶」、薄荷叶和糖。平水珠茶英译为Gunpowder,在英语族群中,无论名气、江湖地位都与另一红茶「正山小种」的英译Lapsang Souchong成一对金童玉女,站在阿拉伯以及欧洲茶业市场云端上遥望着骑风火轮也赶不上的其它茶类,诸如:白茶、黄茶、青茶或黑茶;是最够资格呛声国际的两样茶。

我们有家店开在茨厂街,龙蛇混杂,尤其多外国游客,曾经这样告诉新进店员:万一什么都忘了,请记得两个魔术字眼Gunpowder和Lapsang Souchong吧。外国游客听懂了,八九不离十生意也做成了。

正山小种是红茶族谱上的开山鼻祖,产于福建以北星村的桐木关一带,相当僻远的山区,海拔1500米,阿火哥载送我们进山,渐行渐远渐无人,风景美丽如画,令我一见难忘。十九世纪,此茶通过福建的泉州、厦门等地运播至欧洲各国时,并无正式译名,所采用的是福建语音移植过去的Lapsang Souchong,谁会去在意随便喊出来的一句话?不料生命中的权宜之计,到最后统统发扬光大成为安身立命之道。Lapsang Souchong从此开花结果,开枝散叶至任何有喝红茶的地方。

前几年读到蔡澜一篇短文,文中提起Lapsang Souchong茶名渊源,不知怎的,一派胡言,还戏谑Lapsang Souchong意即粤语的“垃圾茶”。不是我到今天还斤斤计较,蔡老头如此轻率地歪曲一个茶的出处,误导茶辈新手多少人,实在恶行到家。唉,扯远了。

还回来说薄荷茶里的Gunpowder,这次总算是个有头有脸的意译。平水珠茶中的平水,是产区名,略过不译也说得通。珠茶外形浑圆如珠,身骨重实,状如早期的枪弹,喝来滋味如苦药在口中爆炸,升华至回甘游刃有余,故译成Gunpowder是用心之作。

平水珠茶多风行于土耳其、摩洛哥及北非等地,有人说那是阿拉伯裔茶民的酒,因宗教关系,他们不许喝酒,唯以刺激感超强的茶当酒。此言说来对摩洛哥茶民太轻慢,近乎亵渎 ,需要喊冤。

在皮革、旧货市场,当身边的煮水炉已然噗噗作响,老板就会放下身段,温顺的煮起茶来。在轰轰烈烈的夜市场,贩售薄荷茶的老板居高临下站于桌上,手提长嘴黄铜壶给食摊前每位食客暇逸添茶,犹如观音大使挥洒杨枝甘露。再普通的居民,也会于一些小冷巷弄个火炉,在白花花阳光的烈日下,借公共水龙头清洗两把新鲜薄荷叶,然后边做活边等烧水。水烧开了,从口袋郑重轻取茶盒,抓些珠茶投水里煮。等珠茶煮开了,加进新鲜薄荷叶继续煮。等茶汤煮得浓稠后,将碗中所有糖,很多很多的糖加入煮匀,每人可分一玻璃杯香浓甜腻热薄荷茶。仪式进行时,几乎以为茶民在膜拜他们的真神。

 

  (2446)

仙境3号-20110926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仙境3号许玉莲

20110926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首先我们先让自己变得像一个空容器,允许茶汤统统渗入口腔,流进身体每一块肉,允许茶气酥软每一细胞,一个茶又一个茶,一泡又一泡,一杯又一杯,容器是空白的才能充分吸收和感受盛进来的是些什么底蕴,茶汤分子才能直接塞满整个容器,我们才能与茶紧紧拥抱,我们的呼吸随着香韵频率起伏运转,调整得与她同步,轻轻舔吸着她细致的香由她带我们去她那边。

这一次是绿茶,上一次是普洱茶,无论是普洱是绿茶,每次喝完了都要把容器洗清洁抹干净空出来,别让容器附吸着多余的味,下一次要装乌龙茶装白茶装红茶,若品饮同一个茶不同泡次,也只有清净的空容器才能深刻地体味出第一道、第二道至最后一道茶的层次与境地在哪里,她的香有不同的香气类别、香气频率、香气强弱,她的滋味:苦、涩、甜、酸组配与综合之后的浓稠度与调和度各异,每一小口茶的每一丝滋味都可以品出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清甜或甘苦,我们是“空”的,才可以飘然进入她滋味深处,承接她的丰盛。

我们任由茶去选择她要的表现风格,不固守于自己的品饮习惯、将自己记忆中的味道来判断她应该怎样,因为美丽的她从来是没有相同香味的,甜的甜苦的苦浓的浓淡的淡,涩有时不涩有时,每一款茶都来不及要把最灿烂的茶汁当祭品奉献出来,她们热乎乎的呼叫着“喝我喝我”,天真的献祭令我们体内绵绵不绝涌出一阵阵暖流,于是我们醉醺醺的,心发软,满嘴巴风流生。 (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