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泡茶

20180724蔡荣章在茶科所透过小壶茶法传递茶道信息

活动报道

蔡荣章在茶科所透过小壶茶法传递茶道信息

2018.7.24上午,蔡荣章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四届茶艺师资班41位同学讲授半天的“小壶茶法” 。除在前一天泡茶原理课上请许玉莲老师做过小壶茶法的示范外,本次课由同学每六个人一组上台实践,每组搭配三位同学与蔡荣章老师担任品茗者。

同学报到之前就已被通知要携带自己的茶具,因此同学们在这一堂课就可以相互观摩大家准备的茶具、每个人泡茶的方法以及茶汤的表现(茶叶由主办单位统一供应)。老师在每一组泡完茶后,给予重点的讲评。

老师特别询问了同学:大家看到的是他们在泡茶,还是他们穿了什么衣服?大家有没有觉得他们桌上缺少了什么装饰,诸如配乐、插花、焚香等?结果大家回答:没有关注到他们穿的衣服,不觉得桌上还需要配乐、插花、焚香,有茶具,有人认真地创作茶汤也就够了。

这正是老师在这一堂课上所要传递的茶道信息。

 

  (1296)

茶诗六首/蔡荣章

 

茶诗六首/蔡荣章(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

 

唯要声音与光影陪伴茶

茶,泡茶、奉茶、品茗,

别无他物。

静悄悄,只有煮水的声音、走动的声音、倒茶的声音、喝茶的声音。

晴天,阳光从窗户射进,

阴天,光线铺洒整个茶席,

夜晚,灯光映出茶汤的身影。

茶,不再需要什么,

唯要声音与光影。

 

 

赏水

我从清淨无味中体会到了你的味道,

我把你捧在手心、含在嘴里。

我遥望着你,

你从天而降无比壮观,你狂风巨浪我为你心惊胆战。

我不欣赏池里的游魚,我不观赏月夜湖面的光影,我不坐在船上感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因为那不是你。

我听潺潺的水声,用你洗手淨心,将水洒在树上,感受清凉,

我把你拿来饮用,把你拿来泡茶,欣赏你的美味。

 

 

 

茶的无何有之乡

我是茶青,制成茶叶时,我只需要空气阳光温度与时间,其他的元素我都具备了。我不喜欢空气中的杂味,我不喜欢多余的手碰我。

我是茶叶,泡成茶汤时,我只需要干净的容器,干净的水,茶汤需要的成分我自会提供。泡茶者不纯净的心思将干扰我才华的发挥。

我是茶汤,被饮用时,我需要别无作用的杯子,别想把我变得更好喝。我需要专注的心,健康的身体,没有预置的好恶之心。

我是叶底,被弃置之时,我要公平的懂茶人,欣赏我的前世与今生,他不再为高价获得而唾弃我,不再为廉价取得而窃喜。一片宁静与珍惜,把我倒进土里。

 

 

 

茶中有苦茶中有涩

苦涩不是1+1等于2的个体。

苦涩不媚俗,

苦涩是收敛,

苦涩是勇敢。

苦外还有咸、辛、酸,

涩外还有麻、刺、醇。

苦涩出坚真,

苦涩出寂境。

成熟前是苦涩,

成熟后是甘甜,

陈化后是温存。

 

 

移爱入汤移爱入人

你要大家把茶席布置得美轮美奂,你要大家泡茶时把身体做得像舞蹈一般,你要求要有几把名家壶几件古董;

你认为泡茶不必强求什么,没有茶汤更是高人一等的境界。

我爱茶爱茶汤,甚于动作,甚于茶具,

我爱茶汤的被饮用,甚于茶叶的价格,

我爱创作茶汤的人,

我爱欣赏茶汤的人。

 

 

默念茶人

我们把你从荒野中找出来,
你就这样成为了我们生命里相依偎的茶。

我们折损了你的肢体,要的是把你精炼成另一次生命的茶叶。
我们努力把你的香引发出来,做出美丽的颜色、做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滋味;

我们记得保留你原本的山头、品种、土壤,与你蜕变中形成的风格。

我们认真找出你要的水与温度,专注感应你需要在水中浸泡多久;

泡出你的真味,呈现出你的灵魂。

我们在浸泡你、欣赏你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你的美与艺术—-继第一次发现你,又是另一次的喜悦。

我们依依不舍你已吐出精魂的身躯,静默着,注视着你的叶底,我们从你生命的转换中体悟了自然的运行。

我们要继续到你生长与蜕变的地方,与你共同精练;

我们要继续在你被冲泡与品饮之中创作更多的艺术与美;
我们注视着你即将回归大地的叶底,许久,许久。
 

 

  (1039)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光州举行-2018-06-05报道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光州举行

2018-06-05报道: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部

从2011年起由中国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与韩国国际Tea Club联合主办的“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今年是第八届。该研讨会由双方在所在地轮流举行,今年是韩国国际Tea Club在光州市召开。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负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与台湾与会者的召集与论文的提供,一共28人赴韩参加活动,提供了33篇论文。

2018.05.28在首尔仁川机场报到,搭乘大巴到宝城Dabeach饭店。29日是全天的论文发表,包括蔡荣章的“茶道艺术进时的茶食供应与食用” 、卢近淑的“日本岁时风俗和茶菓子” 、许玉莲的“茶食制作与应用的研究” 、滕军的“茶菓一如”、梁致远的“食品添加物对茶食品中儿茶素的影响” 、彭小燕的“茶饮料加工及其发展前景” 。

30日上午到茶厂体验做绿茶,下午到观光茶园参观与茶馆喝茶,晚上移住光州市区,准备参加明天的茶博览会。

31日上午蔡荣章、许玉莲、李丽霞三位受邀参加茶博览会的“第六届世界茶品评大会” 担任评委,其他团员则到一家英式下午茶的餐厅喝茶。下午大家集合参加茶博览会的开幕式并参观博览会的摊位。该茶博览乃由韩国国际Tea Club主办,开幕式上有场献茶礼,约五十位泡茶者在舞台上很有节奏感地使用小保温瓶冲泡了抹茶,然后走下台来,站立在来宾面前供奉那碗抹茶,待来宾喝完,再收回茶碗,返回舞台。呈现了完整的泡茶、奉茶、喝茶过程,没有夹杂其他非茶道的项目。另外,主办方亦安设了“茶文化贡献奖”,特别颁发予在茶文化领域默默耕耘了几十年的老茶人,年轻茶人上台献花给老茶人时场面很温馨。

  (1160)

茶文化学科的建构 /蔡荣章 /20180127

 

茶文化学科的建构

蔡荣章

《现代茶道思想》网站专栏20180127

 

茶文化学科的建构

1泡茶

1.1泡茶原理

1.1.1制茶(含种茶)

1.1.2识茶(评鉴、品赏)

1.1.3茶叶化学(含茶与健康)

1.1.4包装储运

1.2 泡茶法

1.2.1各种泡茶法: 十大泡茶法

1.2.2水与温度

1.2.3茶器(陶瓷、竹木、纺织、金属—-)

1.2.4泡茶席

2茶会

2.1茶会种类

2.1.1茶席式(坐席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游走式- 庆典用茶会)

2.1.2环列式(无我茶会)

2.1.3流觞式(曲水茶宴)

2.2茶会举办

2.2.1品茗环境(含品名空间)

2.2.2茶食

2.2.3茶会行政

3茶道

3.1美学

3.1.1美学基础

3.1.2艺术修养(音乐、绘画、舞蹈、文学—-)

3.1.3应用型技艺(插花、熏香、衣着、仪态—-)

3.2茶道艺术

3.2.1茶道艺术形式

3.2.2茶道艺术内涵

3.2.3茶道思想

3.3茶文化比较

3.3.1茶史、茶书选读

3.3.2日本茶道

3.3.3韩国茶道

3.3.4英国茶道

3.3.5其他茶道

4茶业

4.1商品

4.1.1茶叶

4.1.2茶具

4.1.3茶食

4.1.4茶汤(品茗馆)

4.1.5茶事活动

4.2管理

4.2.1经营

4.2.2法规

4.2.3财会

4.3推广

4.3.1媒体应用

4.3.2专业外语

 

  (1125)

不要只是为了办活动才参加无我茶会/文/蔡荣章/20180208

 

不要只是为了办活动才参加无我茶会/文/蔡荣章/20180208

 

先听听以下第一批的对话:

“茶道教室这个礼拜六早上要在青年公园举办结业无我茶会,你要不要去?”

“这一届国际无我茶会在东部滑翔翼起飞的大草坪上举办,场面非常壮观、漂亮。”

“昨天的无我茶会,我看就是你班上的同学做得最规范,有些茶道教室的同学连杯位都放错了。”

“无我茶会真是显现无尊卑之分的最好机会,你看我们单位的领导今天多自在。”

再听听第二批的对话:

“我们俩到公园去泡茶,带着无我茶会茶具。”

“张大哥要约几位朋友到村外那片树林去办一场无我茶会,我们一起去。”

“没参加过没有关系,这一次跟我去,你作为围观者在旁边观看,接受别人的奉茶,回来我再跟你说一说,你就知道无我茶会是如何进行的了。”

“无我茶会不需要有哪一个单位出面主办,我们想要喝茶就可以自己办一场。”

前面第一批对话显示的是为了举办一次“茶活动”而参加无我茶会。不管是小型的还是大型的,大家关注的重点在活动办得是否出色,对茶会本身所关心的也只是规矩是否做到、社会伦理的教化是否实现,但是茶会最重要的泡茶、喝茶反而被忽略掉了。

第二批对话就把重点放到泡茶喝茶上了,大家高兴一起喝茶就可以举办无我茶会。无我茶会的规则非常简单,就像路上的红绿灯,红灯不可走,绿灯可以走,黄灯快快通过,还没有走的人就不要走了,很快就会变成红灯。但是大家不是为了遵守红绿灯而上马路的,无需特意夸耀红绿灯装罝得多漂亮,或录制遵守红绿灯的视频以证明高文化水平的生活。

理想的状况是:知道有人在召集无我茶会,时间允许就报名参加了,心中已经知道要带怎样的茶具、穿什么样的服装,到时候背着茶具就去了,不一定是要为什么特定的节日或主题。

 

蔡荣章茶网专栏20180208

  (1195)

办一场easy的无我茶会,认认真真享受茶/文/许玉莲

办一场easy的无我茶会,认认真真享受茶//许玉莲

名称:2018迎春无我茶会

日期:2018-01-27

时间:8:20am-9:20am

地点:马来西亚,吉隆坡,Tasik Rafflesia

2018年1月27日,我与七位学生办了一场无我茶会,由Chang YingJun小姐主理,定名迎春无我茶会。约一个月前她就在我们同学会群聊中发出报名通知,接着她到居处附属的公园勘察场地,将可用的地方拍了照片发上群聊让大家参考选择。然后她也负责处理签条,报到的事项。我们把茶会时间定在早晨七时,因考虑到其他时间过于炎热;并决定茶会后活动留在公园野餐。

当天我清晨五时半开始烧热水准备启程,六时十分就有位学生Hen Li Moi小姐来接我,我们在六时四十五分抵达Chang YingJun住处集合。由于这里是城外地区,且长有树木丛林,故天色仍保留着黎明前的黑暗,有几位学生绕了好几圈都看不清找不到地方,还一直在联络。Chang YingJun就指点我们先去哪里泊车,然后如何自行走过去公园。

公园小径还黑黑的,听到瀑布的流水声及鸟在吱吱叫,气候凉爽,我们看到有亭子,便坐下来等;过了一会Chang YingJun带了位同学来与我们会合,手上并捧着刚刚在家里做好的三文治,请我们边用早餐边等其他人,我们看着天色渐渐透出晨曦的亮光。

集聚所有参加者后,我们好好的在公园走了一圈,Chang YingJun为我们介绍她认为合适的场地,我们挑了处稍微平坦以及比较不潮之处,Crystal Tan, Tan Pik Guat,Law Siow Fei就去排号码,我们就开始抽签,准备入场。我们所有出席者都一起准备工作,也将一起参加茶会泡茶,没有安排只“工作”不参与泡茶的“工作人员”。

抽签前我请大家对时,决定十五分钟后即八时二十分进行茶会。为了为茶会做记录与纪念档案,但没有摄影师,我便请大家允许我在不妨碍茶会进行的情况,静悄悄地拍少许照片。拿到签条我们有序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常地按照无我茶会的方式开始泡茶,奉茶,喝茶整个过程;品茗后活动我们静坐,接着如常地收拾,结束茶会。

约九时多好好结束茶会后,我们走进亭子坐坐吃蛋糕;然后Chang YingJun接待我们到家里歇息叙旧,过了一会我们才告辞返程。

我们喜欢办这样的无我茶会,三五茶友为了好好享受茶,享受一段泡茶喝茶的easy时光而聚的无我茶会;为了办活动而办的无我茶会,为了教学而办的无我茶会,让无我茶会变成一种手段而已,目的可能只是交际,或只是一个工作交代,应让无我茶会回归到生活本质,成为生活习惯,或固定循环周期或心血来潮的一天,约上几位茶友围成一圈泡茶奉茶喝茶,认认真真喝上几道茶,毫无心机地品尝几个不同滋味的茶,那是多么舒适又潇洒的茶会呀。

(1425)

什么茶都要喝什么场合都要客来奉茶吗/蔡荣章/20170711茶网专栏

什么茶都要喝什么场合都要客来奉茶吗

文/蔡荣章

20170711茶网专栏

 

“蔡老师谈何是受人尊敬的茶人,连茶都不喝,开会时我看见他叫工作人员把茶换成了白开水。”

应该是蔡老师认为茶不好吧。

“作为一位茶人怎么可以挑茶喝?”

蔡老师认定的好茶是做得到位的茶,他认为做得不到位的茶无益于身心,而且有害茶产业的发展。他有一篇文章说:不喝坏茶,只卖好茶。

“那我们这些穷人就没有办法喝茶了?”

蔡老师说的好坏茶与价格没有绝对的关系,倒更像在说食物的新鲜度与烹饪是否得法,他说不新鲜的鱼不要吃、烧焦了的饭不要吃。

“好的茶一定是贵的,单位不可能提供太贵的茶,作为一个茶人,难道不是高低档的茶都要喝吗?”

蔡老师曾经解释过这个问题,他说A魚是高档的鱼,B魚是低档的鱼,不要强求A鱼,如果B鱼的新鲜度高于A鱼,要吃B鱼。C菜是高档餐厅调理出来的,D菜是普通餐厅做的,如果D菜好吃,要吃D菜。

“为了顾全会场的氛围,难道不应该委屈一下,喝掉自己认为不好的茶吗?”

所谓做得不到位的茶,往往是喝了令人不舒服,有强烈的饥饿感,或是恶心、难以下咽,喝了会这样子的茶,何必喝来受罪。

“但是别人都在喝呀。”

每个人的身体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有所不同,不是每个人对所谓做得不到位的茶都很清楚,还会认为价格好的茶就是好茶,包装得很体面的茶就是好茶,喝了不舒服也不敢说出来。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说喝茶有益健康,忽略了应该是好茶才是如此。

“有一次我到他办公室找他,连泡个茶都没有,哪里像是一位茶人的待客之道?”

蔡老师的观点是,谈事情就专心谈事情,再泡个茶就把时间耽误了,通常所说的客来奉茶是指社交性的往返。他也说,如果客人冒暑冒寒赶来,当然要泡一杯茶给他解渴驱寒,如果是漫长的交谈,当然也要泡一杯茶喝喝。但如果是上班时段同事间的来往也要客来奉茶,那就没什么时间做事了。

“一位茶人要呈现茶道精神,不就是要从客来奉茶做起?蔡老师还口口声声说茶道艺术,就更应该从生活中显现给大家看。”

这么说来,音乐家遇到有客人来访,就得先弹一首音乐给客人听,画家遇到有客人来访,就得先画一幅画给客人看?他们不应该藉此机会传播音乐与绘画艺术吗?如果大家知道你是位茶道艺术家,每次见面都要你泡茶,这位茶道艺术家是穷于应付的,而且不是人们对待茶道艺术应有的态度,茶道艺术的呈现与客来奉茶是不一样的状况,应该在不同的场合实施。

 

  (1255)

茶会活动与茶道生活不同/文/许玉莲

茶会活动与茶道生活不同/文/许玉莲

 

现代茶道思想网专栏

我泡的茶,茶叶都是平常我遇到、喝过、认为品质好的茶,就买一些收放备用。并没有规定自己一定要找什么(种类)茶,我会看、会泡、会品,知道哪个茶制作得不错,如果卖家开价不过份,我刚好负担得起我便买了,茶的种类名称并不妨碍我去欣赏任何一个制作得好的茶,有些茶是优质但超出财务预算我便不买。没有将喜爱茶叶转让的打算,故不库存茶量,即使觉得有些茶喝来真美,陈年后应香味更醇化也应会升值,但心思不在这边。我买茶的量只足够自己所需便罢手,一些茶是非常让人痴迷,但我也没想过要买断它。我不跟风一定要到哪个山头住个把月亲手做些茶出来就把这些茶叫做好茶,但我手边随时都积储到有些好茶,随时能够把它泡得极之迷人,一起品茗过的人都喜爱极了。

我有各种方法在不同的地方冲泡各个茶,做久了成为泡茶习惯,习惯也即生活中时常会做的事情,因为投入地做,泡茶这件事越做越细腻、越做越丰富久而久之成为一种茶会形式,甚至到最后有能力通过一些形式来表达某种思想及感情,那样的茶会就称为作品,而作品的创作者就是作者,整个过程是兴趣带动思想、思想后行动、操练成为习惯、技术娴熟后创作、作品影响泡茶者的道路与生活,这时候的茶道,是有力度与深度的,因茶会的形式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又,生活中处处、时时可为之,那种有过茶道经历的愉悦与气度是从内往外散发至泡茶喝茶者脸容与四肢,是无时无刻不享受的。

现今很多博览会上的茶会活动看起来活跃,其生命力却是脆弱的;茶会活动与茶会作品本质的不同是,活动与生活是有距离的,生活与活动为何有时候看起来并不那么一致?因为一个人在办活动时通常是带着做秀、工作、表演的心态;而生活却是过日子,在生活里面举行茶会就等同天天操练写毛笔字、弹钢琴、跳舞蹈、写一首诗,做这些事情是一辈子的事,目地不会只是用于社交或表演、不会只是为了录视频和拍照贴网。往往,为做活动而做的活动,过了就无可留念的,甚至,可能还有一点空空荡荡的心情,觉得所发生的一切皆与我无关。为什么会产生距离感呢,因目前茶会活动呈现出来的样貌,清一色是古董茶具、禅意空间、名贵插花、复古服装、打扮成仙女般的美女们,这些事物并没有构成茶会的精神,大家只不过在视觉上看到一些华丽的物品,内心没办法感动。

不是说我们不要活动,只要作品,活动与生活,对人类产生“享受”的程度不一样的,活动的享受是小于生活。需要那么多茶会吗,有那么多人参加就有那么多茶会,因为每一个人想参加的茶会形式是不一样的,有人爱吃青菜,有人爱吃豆腐这样。泡茶者必要让自己从茶会中产生自己的作品。

人们不必一定要参加什么水准的茶会。茶会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形式,每种茶会都有参差不齐的水平,但是要让自己从茶会中体会到生活。

有人觉得茶会很复杂为什么有那么多规定?有了规定,才会有形式,才会有茶会作品出现呀。那影响了什么?茶道是为了要喝一杯好茶,是为了要让自己过生活过得很舒服,而不是为了表演、办活动。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专栏.完稿于2017-07-13

  (1125)

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于10/24~10/29在台湾举行(之一报到) 文/许玉莲

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于10/24~10/29在台湾举行(之一报到)

文/许玉莲

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于10/24~10/29在台湾举行。上图:2017-10-24,无我茶会创办人蔡荣章先生与作者在台北王朝大酒店茶会报到处。

当晚报到茶友来自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杭州,福建,四川,天津,海南岛,江西,香港,新加坡等地。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面孔都是奔着无我茶会的精神而来。我是在2015年上届茶会闭幕时听到宣布后,就默默下定决心准备来参加的,我如何准备?我练习泡茶努力想把茶泡好,上课时给学生讲解与实习无我茶会的做法,我反复验证到底哪一个茶具是我要带去的,我储蓄一些旅费,我在日记簿上将整个10月预留出来,虽然主办方没有明确宣布日期,但我们知道大约就在秋末,就会举行。

每两年一届轮流在各地举行的无我茶会,是一种信念的约定,我们要不断的让它发生:茶会没有指挥与司仪,泡茶不分地域与流派,席间不说话。。。。等,这些信念需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与行为,它才会存在,否则这些信念只变成文字的叙述而已。无我茶会是自动自费参加,主办方在整个茶会的筹备与进行是没有获取酬劳的。我们参加茶会,是为了将无我茶会之精神体现,而非看看是否可出来认识新朋友,或看看有无商机才决定要不要参加。我们是抽时间出来安排使之实现的。

无我茶会1989年由蔡荣章先生创办,1990年正式推出后,历年来各地区自主举办;惟国际性的举办每两年一次,轮流在各地域主办,27年来举办过16次,下列简表:

日期    :                    届数    :                    地点:

1990.12.18                  -第一届                      台北

1991.10.17                  -第二届                      武夷山

1992.11.09                  -第三届                      日本京都

1993.10.13                  -第四届                      韩国首尔

1995.10.27                  -第五届                      武夷山

1997.11.22                  -第六届                      台北

1999.10.16                  -第七届                      杭州

2001.10.07                  -第八届                      日本静冈

2004.08.21                  -第九届                      新加坡

2005.11.02                  -第十届                      武夷山

2007.10.13                  -第十一届                  韩国益山

2009.10.17                  -第十二届                  美国旧金山

2011.05.28                  -第十三届                  台北

2013.10.12                  -第十四届                  韩国釜山

2015.10.24                  -第十五届                  杭州

2017.10.24                  -第十六届                  台北

上图:创办人蔡荣章,作者,李佩芳理事长

上图:韩国园光大学郭在明教授,作者

 

  (1132)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修订版/蔡荣章著/201708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修订版

蔡荣章著

出版:北京中华书局

版次:2017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规格:开本/710 x 1000毫米 1/16

印张:17 1/4 字数130千字

国际书号:ISBN 978-7-101-12607-5

许玉莲的序
第一章 茶的诞生
一、茶是如何制成的?
二、为什么有些茶看来很细嫩,有些看来较粗大?——芽茶与叶茶
三、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晾青与萎凋
四、茶的色、香、味如何形成?——发酵
五、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杀青
六、茶性的塑造——揉捻
七、茶的醇化——渥堆与陈放
八、制茶的完成——干燥
九、茶叶的另一种保存方式——紧压
十、第一类茶——不发酵茶
十一、第二类茶——全发酵茶
十二、第三类茶——部分发酵茶
十三、茶之精制
十四、茶之加工
十五、茶之商品包装
第二章 茶的识别
一、茶的分类
二、茶名的产生
三、茶之欣赏
四、茶之品质鉴定
五、茶人之喝茶修养
六、何谓比赛茶
七、台茶的特色
第三章 茶的产业
一、茶树品种
二、茶树栽培
三、季节与茶
四、地理环境
五、采青的气候与时辰
六、肥料、化学药剂与茶青品质
七、树龄与茶青品质
八、中国产茶概况
九、影响成茶品质的十大因素
第四章 泡茶原理
一、爱茶人要与茶为友
二、泡茶的多重效用
三、泡茶要从有法到无法
四、从小壶茶锻炼泡茶基本功
五、一壶茶放多少茶叶?
六、浸泡多长时间?
七、浸泡时间的掌控因素
八、紧压茶如何冲泡?
九、前后泡的间隔时间也会影响泡茶
十、茶汤浓度的稳定度
十一、有无最低浸泡时间?
十二、时间与茶量的调节
十三、如何计算浸泡的时间?
十四、泡茶需要多高的水温?
十五、水温影响茶汤的特质
十六、水需烧开再行降温吗?
十七、哪些泡茶动作会影响水温
十八、如何判断水温?
十九、水质直接影响茶汤
二十、矿泉水适合泡茶吗?
二十一、茶壶质地与茶汤有关吗?
二十二、何谓茶汤的适当浓度?
二十三、如何控制茶汤的浓度?
二十四、茶汤浓度须力求一致吗?
第五章 茶道礼法
一、泡茶时的头发
二、泡茶与上妆
三、泡茶时的手饰
四、泡茶时的服装
五、泡茶时的双手
六、泡茶与健康
七、泡茶姿势
八、茶会时间的掌控
九、奉茶的方法
第六章 茶具搭配
一、茶具种类
二、茶具的分区使用
三、茶具摆置的美感
四、茶具与茶叶的搭配
五、茶具的功能性
六、泡茶席上茶具的静态与动态
第七章 小壶茶法
一、小壶茶法的定义
二、小壶茶的茶器配备
三、持壶法
四、持盅法
五、备水
六、行礼
七、温壶
八、备茶
九、识茶
十、赏茶
十一、温盅
十二、置茶
十三、闻香
十四、冲泡
十五、计时
十六、烫杯
十七、倒茶
十八、备杯
十九、分茶
二十、奉茶
二十一、品饮
二十二、品泉与空白之美的应用
二十三、茶食与茶餐
二十四、去渣
二十五、观叶底
二十六、泡第二种茶
二十七、结束
二十八、主人与泡茶者
二十九、泡茶者与助手
第八章 其他泡茶法
一、盖碗茶法
二、大桶茶法
三、浓缩茶法
四、含叶茶法
五、旅行用茶具与简易泡茶法
六、抹茶法
附录
蔡荣章茶道思想大事记

(1257)

茶会结束,要将杯子送回/蔡荣章/20170917

 

 

茶会结束,要将杯子送回—小壶茶法30条之29

蔡荣章

20170917茶网专栏

喝完茶,将杯子一放就走,对茶、对泡茶者是不敬的。除了应该说声赞美与感激的话,还要将自己的杯子放回主人的茶席上。茶席上若放有原来用以奉茶的奉茶盘,就放在奉茶盘上,如果没有奉茶盘,就放在茶壶与茶盅的前面,排成一列或两列。

杯子用以盛装泡好的茶汤,这时,杯子的材质与形状已融为茶汤作品的一部分(杯子的材质与形状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喝茶时要谨慎端着杯子,喝完茶要谨慎放下杯子,离开时要将杯子还回原来的地方。

泡茶者专心把茶泡好,将茶汤盛放在杯子里,完成了他的茶汤创作,恭敬地把茶送到品茗者的面前,品茗者要亲自从奉茶盘上端取自己的一杯,喝完茶要将空杯子送回泡茶者那里。

放回杯子前,检查一下有没有把茶汤喝光,如果杯缘留下了一点口红的痕迹,取出怀纸将它擦掉。放回奉茶盘或桌面上时,先放者往里面放,外面留给后来的人。

这样的喝茶习惯即使在卖茶的门店也应该如此,卖茶的人虽然是在销售,是在让客人试喝,但还是有向客人奉茶的意义。店里工作人员在泡茶的当儿,要先放下做业绩的念头,仔细把那一壶茶泡好,恭敬地呈献给客人品饮。这样不只容易把茶泡好,也容易把买卖做成。

如果泡茶席与品茗者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或是品茗者的行动不便,泡茶者可以端着奉茶盘前去收杯,这时品茗者是主动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

奉茶与收杯的次序依然是长幼有序,长幼不好区分时则是从左至右,因为这样比较好操作,而且赏茶干、闻茶香、赏叶底时,最后一位品茗者要将茶荷、茶壶、叶底盘送回时,也比较接近泡茶者伸出右手就可以接回的地方。

茶道的终极目标是要把泡茶喝茶作为一件艺术项目来呈现,这时泡茶者是茶道艺术创作的主角,他的地位必须受到尊重,他的茶汤必须被视为茶道艺术最重要的一件作品。这位创作者,以及他创作出来的茶汤,必须有一定的程序来规范。这是小壶茶法30条中第29条“还杯”的约定。

 

  (1243)

许玉莲于中国茶叶学会讲述《老茶的冲泡与欣赏》/20170904

 

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中国茶叶学会讲述《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

上图:2017年8月29日下午,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浙江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

究所,向43位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学员讲述《老茶的冲泡与欣赏》,并且

现场示范冲泡90年代六堡茶、2004年渥堆砖茶、1997年小青沱。

许玉莲讲述的内容大纲:

1.什么叫做老茶:

a已经有陈化了的茶

b什么茶都可以变老

c老茶品质特征

 

2.好的老茶:

a并非单一指茶品的收存年份,而是茶品所能达到的转化状态,只有转化到适合人们口感与体质的茶

品,才算好老茶。

b老茶的标准:茶汤红了再说

 

3.老茶的形成:

a自然存放

b入仓:后发酵茶(普洱茶,六堡茶);其他类茶。

 

4.茶有多老了怎么算:

a制茶年份

b出厂年份

c收放年份

 

5.茶要收进「什么仓」:

a干仓、湿仓、 入仓(技术仓)

b未入仓、纯干仓、自然仓

c地仓、高楼仓、“焗仓”

d老仓、新仓

e香港仓、澳门仓、广东仓、大马仓、深圳仓、广西仓、云南仓、加拿大仓、英国仓、南方仓、北方仓

 

6.入仓产生不一样的「仓化」程度:

轻入仓、中入仓、重入仓

 

8.茶要如何收放,以便「老化」成一个我们要的「老风格」:

一,收對茶,存對茶

a杀青的方式

b青毛茶的晒青与烘青

c紧压茶的干燥

d揉茶的方式

e拼配与单一毛料

f亲手做一个茶出来有那么重要吗

二,不同经纬度地区气候差异的影响

a气候转变要有规律性

b温度在20°C ~ 30°C

c相对湿度介于60% ~ 80%

三,一点光都不能够有的所在

四,不能脱衣服,整箱、整筒存放,勿拆散

五,同类茶放在一起「老」

六,通风但适度密闭的独立的所在

七,勿随便进出或开关,不要打扰茶叶

 

9.拼配茶对“老”的影响

a不可这样拼配:*渥堆茶 + 生老茶*好坏品质差距太大

b可以这样拼配:*不同山头*不同品种*品质优缺点可互补的*不同年份

c影响

*相辅相成各茶区的产品,突出其优点。

*显优隐次成品茶的质地,使滋味饱满,有层次感。

*平衡与稳定茶叶质量,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口感。

 

10.老茶的「退仓」精炼术

a开仓-前期仓高温、高相对湿度

b翻仓-使茶品缩小差异性、陈化速率一致(约5年)

c退仓-移离前期仓,用通风、低相对湿度、高温方式继续存放陈化。(退仓时间是前期仓的双倍时

间)

d退仓完毕,茶品推向市场流通

e品饮者在泡茶前可做适度退仓步骤

 

11.老茶的阶段性适饮风格

a三、四年「干仓」生茶,青涩活泼,有收敛性

b八年以上,苦中带有回甘,口感饱满

c十二年以上,香味醇化,柔滑,茶韵有层次感。

d十六年以上,有陈韵,丰富醇厚,口感厚实有起伏,生津度强e二十年以上,汤的明度与彩度高,茶

味的强度、稠度、调和度饱满,有陈韵树质味

f七、八年的质地良好的入仓茶,有陈香味,甜。

 

  1. 老茶的冲泡:

a茶叶要松开,不要折断、弄碎

b水要高温

c泡茶器烧结密度要高

d茶水比列的茶叶要比新茶放得少

e必要浸泡得够久

f不做温润泡,第一泡即喝

g用评鉴法泡普洱时,浸泡时间加长或泡两道

 

13.好老茶有茶气

上图: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浙江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授课及示范泡老

茶。

  (1234)

蔡荣章在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小壶茶法30条 /20170904

 

蔡荣章在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小壶茶法30条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道

蔡荣章于2017年8月28日下午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与示范“小壶茶法30

条”,小壶茶法是蔡荣章这30年来推动的十大泡茶法之一。小壶茶法的30个条目如下,其中加括弧者是

依情况可以省略者。

小壶茶法从过去的24则修订成现在的30条,主要是特别强调出品水(泡茶用水是茶汤作品的一部

分)、赏茶食(有助于茶汤的欣赏)、赏叶底(珍惜茶的第四个生命周期)、还杯(对泡茶者的尊

重)、结束(依依不舍之情)等环节。

1.设席

2.备水

3.(温壶)

4.备茶

5.识茶

6.赏茶

7.(温盅)

8.置茶

9.(烫杯)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11.计时

12.倒茶

13.(备杯)

14.分茶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赏茶食)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28.清理

29.还杯

30.结束

  (1301)

论「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文/许玉莲/20140901

许玉莲

论「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文/许玉莲/20140901

内文:

泡茶不需要有「特意製造的声音」伴随,「特意製造的声音」即所谓的音乐,无论是现成曲子或说为了该茶席而谱的曲子。泡茶不反对有一点「外来的声音」,即泡茶所在地自然形成或无可避免之人为的声音,如野外泡茶的蝉鸣知了知了聒噪不停、小鸟欢乐歌唱;如家里泡茶环境有点风扇声、隐约传来街外声;不过分渲染就是。

我要郑重介绍「泡茶的声音」,提出正视泡茶有它本身的声音之研究报告,泡茶人只要用心泡茶,泡茶声音就能表现一定的融合感,水烧开时汩汩声水波粼粼,出汤时泉流飞奔跳跃嘟嘟声,然后戛然而止,这岂不就是一支有机生成的美妙音乐吗?

一. 认识「泡茶的声音」七类

泡茶有它本身的声音,统称「泡茶的声音」,这些声音分成七类:首先,茶叶有自己的音高,香味播散着自己的高频或低频音律。器物声,使用茶具时物物碰击发出的声音。走动声,泡茶人与喝茶人走动声。人为之声,提拿茶具、喝茶的声音。周围环境声音,比如:树林中泡茶时的鸟叫、蛙鼓声,下雨就会有风声雨声。呼吸声,人的呼吸也是一种声音,我们知道婴儿的呼吸声最有节奏感,不必很大声,一丝一丝的,我们听到了就格外安心。最后,有一种声音叫做静寂之音,不发出任何声音,也是声音的一种,这时我们听到光影移动、时间流逝、生命活著。

「泡茶的声音」是泡茶过程中自然响起的音乐,它跟随著人们身体移动的心跳和呼吸发出,使喝茶变得更灵性一些,我们的思潮、我们的动作、我们对泡茶喝茶过程中「形、声、闻、味、触」的感受将不受「与茶无关」的外来声音操纵。有了这些自然产生的交响乐搭配茶,它们就会变成喝茶的一部分。茶,不再需要特别制造的音乐配乐。

二. 「泡茶的声音」其他内涵注解

「泡茶的声音」除了可以成为所谓的配乐,这些声音的本身也带出其他意思,当倾听「泡茶的声音」时,我们有趣的发现,泡茶人的动作是快是慢,那件器物是虚是满,统统可以凭声音就听得出来。如操作很娴熟,出来的声音乾净利落,它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这时候该停顿一下,还是该结束了的声响,这类声音的穿透力很强,变成喝茶的一部分是非常的好听。

相反如操作时不耐烦、手势生疏者,就会产生一些器具互相乱碰撞的声音而已,这时的声响效果是属于乾涩、空洞的,缺乏圆融感的声音令人感觉不那么愉快,泡茶的人就可以警惕自己要更用心。练习提拿时不可重一分亦不许轻一分,恰到好处的声音需要经过许久的磨练。

即使看不见泡茶者,单单听到泡茶的声音,我们也可以知道他泡茶泡到哪个步骤:在倒水了,在拨茶入荷了………,从泡茶的声音可听到泡茶者的心跳:安静的,快乐的,紧张的,幸福的………。同样的,泡茶者在每个阶段都要能体会,声音的表现让大家观照到自己泡茶喝茶时的思维,进一步去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安顿好,才自在。通过这些静默地聆听「泡茶的声音」的时光,一次又一次,我们将浮躁的心打磨得平静、温暖一些些。

但这还不是我们要的,我们要的是,就泡茶本身的声音欣赏它,泡茶本身的声音已经有足够的美。

三. 十种「泡茶的声音」说明

过去我们只注意到泡茶过程中的煮水声音:水刚刚煮热时有纤细淅淅之声,很热了会振动起来传清脆啵啵声,热水继续激荡会响起浑厚巴拉巴拉声,突然静下来没有声音就是水煮开了。然而煮水声音不只有这几种粗略阶段,细细体会,不同的水温有不同声音,事实上每个分秒它都发出独有声音。

泡茶也如此,随著进序一步一步往前移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大约计算了一下,泡茶的声音有十种,以下谈谈十种声音怎样来:

第一种:水注入煮水器的声音。这是还没开始泡茶的备水阶段,首先有一种已经较少在现代生活实施的做法:泡茶用水养在水方(蓄水瓮),用时取瓢掏水入釜(煮水器),这样倒水发出的声音水声潺潺,现多用水龙头接水,一开水龙头流水就哗哗声响。注水入水壶,就会有水声,从乾乾的水壶,一直到倒满的过程,声音表现得是有节奏的,声音从浑厚一直到响亮,因壶内的空气越来越少。

第二种:煮水的声音。以陶壶煮水为例,冷水初煮无声音,直至微波旋转才慢慢开始有丝丝声音,接下来每个阶段都有变化,逐渐高亮。

第三种:置茶的声音。置茶的动作有两处,拨茶入荷与置茶入壶。

这两个动作产生的声音因茶叶形状、器皿材质不同而有些微变化,拨茶入荷时,条形,会有拨动的声音,球状,会有跌落的声音。置茶入壶时也有同样对应的茶声。还可以从茶叶碰触器皿时的声音可以听出身骨的轻重和茶叶的品质,品质高者声音重实,品质低者声音飘浮。比如紧结球状茶叶较铿铿响亮,像珍珠落盘;鬆中带紧条状茶叶比较不那么凝聚。同样球状茶叶,声音更沉重坚实的身骨也重,是品质较好的。一样条形茶叶,声音较鬆散的那个是原料採得比较老的。同一种茶叶掉入瓷器和陶器声音是不同的,与瓷器碰触会明锐些,相反则深沉些。

第四种:冲水的声音。是每一次将煮水壶的热水注入泡茶壶产生的声音,从空壶的温壶动作,到置入茶叶,到冲泡几道后,泡茶器是以不同的面貌来接受施水,在虚、实,乾燥、潮湿过程中,冲水的声音也会出现细腻变化。高冲者有声,声音突然中断,表示冲水结束,接著是盖上壶盖的声音。低冲者无声,只听到后来盖上壶盖的声音。

第五种:备杯的声音。翻开杯子是杯口划过杯托的声音,放下杯子是杯子正立於杯托的声音。

第六种:出汤的声音。倒茶入杯是一段段碎玉落盘的声音。倒茶入盅(茶海)是满满一壶茶的丰收之声。

第七种:喝茶的声音。啜,是烫、是享受、是珍惜。吸,是捨不得最后的一滴,而且告诉大家我的幸福。

第八种:打开盖子盖上盖子的声音。打开盖子是期待,是开口张望,盖上盖子是我已拥有,双手环抱。

第九种:取渣的声音。听到刮动壶壁的声音是渣匙取茶的声音,只听到茶叶铺陈於叶底盘的声音是茶夹取茶的声音。

第十种:洁壶的声音。将壶内热水连同茶叶倒入水盂,盎盎然洒拉一声,俏皮愉快的预告大家泡茶即将结束。

闭上眼睛,将这些声音串联起来就是泡茶的整段声音,就是泡茶的一首曲子。还需要配乐吗?谁能将配乐的曲子写得与这些泡茶的声音协奏在一块儿?

五.如何欣赏「泡茶的声音」

我们常对刚开始学泡茶的学生说泡茶时不要发出声音,因为那时他们还不懂,无论走动、準备茶具、倒水等动作做起来或拖泥带水或杂乱,那些声音时而显得尖锐或紧张,变成一种失真的嘈杂感,没有玩味的价值。

现在谈到「泡茶的声音」可成为泡茶的配乐,那么它们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呈现出来的,泡茶者与喝茶者都要练习得很专注与娴熟的功夫,这些声音便能响得分毫不差,可以进入欣赏的阶段,从美的角度来听的。

它们不再是噪音,而变成很美妙的声音,点缀泡茶喝茶过程。这些声音组合了一个有机的乐曲,从倒水、煮水、冲茶、备杯、喝茶,从头到尾不刻意把声音敲击出来,但随著动作与心情起伏却写出了泡茶的旋律,自然而然随伴著泡茶而来的声音,只让人觉得满足,觉得美好。

六.分析「茶有不同的音高与音质」

虽然茶发不了声音,但本身有声音的功效。茶本身有不同的音高与音质,这音高与音质不是用听的,是用嗅觉来闻、味觉来嚐的。它们不是用耳朵听的,它们是用鼻子和口腔来听(体会)的。由于茶叶製作方式不同所造成的香味风格的属性,比如:控制不同的茶青成熟度与揉捻力道,让茶香在频率上起了变化,有些高频如小提琴,有些低频如大提琴;这些音频的强弱度就是茶香味的音高。芽茶类製成的茶在茶香上显得比叶茶类要高频,如果前者有如小提琴的风格,那后者就有如大提琴。

芽茶类的茶中,嫩度高者又比嫩度低者在香气的频率上要高一些,叶茶类亦是如此。

揉捻的轻重更是加重香气频率的变化,不论芽茶类或是叶茶类,只要在揉捻时是採重揉的,其香气的频率都要比採轻揉的低。

另一例子:茶的香气在陈放之后都会变得比较低频,但是这时所产生的频率下降不像上述「揉捻程度」与「茶青成熟度」那么明显,只明显地发生在香的净度与醇度上,有如同样的二把小提琴,频率范围相当,但一新一旧,旧的那把在音色上理应较为醇净。

茶叶中常听见的基础音高从低沉至清亮有:六堡的do、普洱的re、岩茶的mi、单丛的fa、铁观音的sou、白毫乌龙的la、碧螺春的xi、龙井的do。茶中的音质也每个不一样,领会do re mi fa sou la xi do的音色是否够优美动听,要从舌尖、口腔、上颚、喉底去寻觅,像六堡、普洱是指年份已久的老茶,香味较低频却充满苍劲感,而且宽厚,像低音拉得很长的拍子。

岩茶、单丛、铁观音是指焙火程度相对熟火的,显现强劲度的低频,有高昂的圆润度,喝起来觉得饱满与温暖。

白毫乌龙声音的密度是紧密的,而且飘逸,相比前面说过的茶,音频变得明快起来。

现代做法的红茶发酵程度并不那么重,可与白毫乌龙靠在一起,但音频倾向沉实的那一端。

碧螺春、龙井同属明亮轻快音调,但碧螺春是一种相对低明亮度的声音,更觉柔和感,龙井则是发音较短促的清脆感。

结论. 每位泡茶者奏出自己「泡茶的交响曲」

泡茶的声音使茶道丰富多变化,喝茶时不要光是说茶名、看茶汤、问香不香、看泡茶动作美不美,除了这些以外,泡茶的声音也属於欣赏的项目。

泡茶的每一个声音皆出自茶人做的每一个动作,动作经过思考、练习而养成,即使那个动作有多么的小,它都发自茶人的内心波动。每一次泡茶时茶人的手在空中画动挥洒,别以为它没有什么,它充满了对茶、对人的热情,我们从声音听出:他倒茶入杯每一杯茶汤的份量均匀,因为滴答流水声音的长短节奏一样。他放壶放杯只有轻轻嗒一声,不尖厉也不拖拉。这些都是爱茶、爱人而产生的崇敬之心的声音。

愿意让泡茶时的自然有机声音出现在泡茶,反而去找一些不属于泡茶范畴的声音来搭配茶,显得不恰当也无意义。为了不想泡茶发出杂音,就规定泡茶不要有声音,操作起来蹑手蹑脚反而造作,应正面的接受这些泡茶的声音,慢慢练习将之串联,再用欣赏的角度去听它,每一位泡茶者都可以「奏出」自己「泡茶的交响曲」。

(刊登2014-12-11第四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茶乐论文集”)

 

  (1259)

茶道艺术家所需的茶叶品评功夫–蔡荣章(20160915)

茶道艺术家所需的茶叶品评功夫–蔡荣章(20160915)

蔡荣章现代茶道

懂得茶道艺术的人要有把茶道艺术的组合元素:泡茶、奉茶、品茶,表现出来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获得必起自把茶泡好,还要深刻了解如何欣赏茶叶、茶汤、叶底的美与艺术性。

“了解欣赏茶的美与艺术性”是与“把茶泡好”相挂钩的,不知道茶的美与艺术性在哪里,如何掌握泡好茶的要领?进一步还可以说,懂得多少茶的美与艺术性,只能将茶泡到那个程度的美与那个程度的艺术性。因为泡茶者要知道茶的哪一项美与艺术性是由什么制茶手段、什么泡茶要领而来,才有办法去找那样的茶,才有办法提示给品茗者欣赏,才有办法获得包含水、温度、茶器、泡法在内的泡茶方法。

品茗者只要有欣赏过某种茶之美与艺术内涵的确切经验,就可以欣赏或期待享受那样的美与艺术内涵,但泡茶者,就必须在充分体会那种美与艺术内涵后,还要找出表现它的方法,还要熟练、有把握地呈现出来。

上述所说的茶之美与艺术性就是茶叶品赏与评鉴的内容。品赏是从品饮者的角度说的,评鉴是从评茶者的角度说的,其间的实质内容没有什么不同,做的同样是泡茶喝茶,只是态度上的不一样。品赏较重欣赏、享用,美学的观念使用得比较多,评鉴较重批评与比较,科技性的观念使用得比较多。至于茶之美与艺术性,品、评所针对的项目都是茶叶与茶汤的色、香、味、形、性。品赏较重整体性与每泡茶、每泡茶汤的个性,而评鉴较重色、香、味、形、性的分析与跟其他茶样的比较。

上一句为什么强调“每泡茶、每泡茶汤”的个性?“每泡茶”容易了解,因为即使同样一包茶,每次取来冲泡的茶叶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至于“每泡茶汤”就精细多了,因为每泡的水温、浸泡时间、与已被冲泡的道数都影响着茶汤品质,如果同一泡的茶汤盛放在不同的杯子内,还会受到不同杯形与材质的影响,导致喝来的茶汤个性显得不一样。

茶道艺术家要储备评鉴与品赏的能力,这期间还包括了:不同水质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水温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浸泡器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杯子对茶汤的影响、不同茶量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浸泡时间对茶汤的影响等,做这些比较时,都要将各种状况下的茶汤泡到当时的最佳状况。例如比较不同水质,用A水泡到最佳的茶汤状况,B水也要泡到最佳的茶汤状况,这样才能确定茶汤的差异是水质造成。比较不同浸泡时间,20秒即行倒出的茶汤要泡到最佳的状况,一分钟倒出的茶汤也要泡到最佳的状况,三分钟倒出的茶汤也要泡到最佳的状况,这样才能确定茶汤的差异是因为浸泡的时间造成(当然要调整茶量,但水温等其他因素不能改变)。

评鉴是品赏的基础,评鉴的能力愈好,更有条件品赏得愈深入。泡茶的人与品茗者都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市场的价位、流行的风潮来评判茶叶与茶汤的品质,而是以茶叶与茶汤的色、香、味、性为依据,再加以美学与艺术的诠释。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20160915

蔡荣章

 

 

(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