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会

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蔡荣章

有人送来不知名的茶/蔡荣章

20181026《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那是一个素白的纸提袋,有一个提把,但上面什么都没有印刷,袋子里面装了两小纸盒,也是素白的,什么都没有印,也没有写什么字。打开小纸盒,里面是一个小罐子,罐子也是素白的,一点标记都没有。打开罐子,才知道是茶叶,可以认出是什么茶类,但是是这一类茶的什么茶名就不知道了。我想这其中必有诈,也不问这是什么一回事。等了许久,才开口道:“这是你的商品吗?” 他说:“是的”,“已经分发出去了吗?” 他说:“已经摆上多家经销商的架子了”,“卖掉没有?”,“卖掉一些了”,“顾客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问是什么茶、为什么不标识名称”,“店主怎么回答”,“喝了就是,先不管它是什么茶,直接从茶香、茶味去认识它”,“你真的这样教店长了?”,“真的”。我笑开了,“真是勇敢的茶人”。店长说:“有些顾客按捺不住,过几天还是回来问,我就提示他赏茶的心法,大部分的人都满意地回去了,有些人还再带一两罐回家。”

直接就茶的香、味来认识它、欣赏它,是最直接且真实的做法。如果事先就知道了什么茶,总难得毫无障碍地欣赏它,如果你知道了它是鼎鼎有名的某某茶,没有喝就涌上了一大堆的香与味,本来没那么好喝的茶,也因为它的盛名而增添了许多分数。如果再标注上是什么比赛茶的特等奖,本来不觉得怎样的,这下子也怀疑起了自己的水是不是不对劲,还是自己没有把它泡好。

茶的种类、级别非常多,一个名称是无法表达出什么的,依照这个名称去认识、去欣赏,就如同瞎子摸象。既然茶叶都已经来到面前,为什么不直接就它的身体来理解它、泡开来喝它,就它呈现的香与味来欣赏它?

很多茶是我们不曾喝过的,有些茶的名称我们虽然熟悉,但是它被制作得不是通常这个茶名所代表的那个样子,这时,如果喝来的品质好,我们是要因为它被做得不是那种茶应有的特征而说它不好呢,还是应该以独立的态度来品评它呢?如果都是就已有的茶名与这些茶名所显示的品质特征来欣赏它,那是画地自限。也对不起茶,茶本来就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哪能因为它长在那里,被冠以那个地方的茶名而非得是那个样子不可?

依循茶名去欣赏一款茶是不正确的喝茶法,就如同看一幅画,总是先看画的名称,然后才欣赏这幅画。为什么说是不对的赏画方式呢?因为是被作品的名称领导着去理解与欣赏。不能说:“我不知道它在画什么,叫我怎么欣赏”,真正看画的途径与喝茶一样,是应该直奔画的本身去体会的。看不懂往往是因为被别人带路带习惯了,突然没人带路就不知道要怎么走了。直接就画的线条与色彩来理解与欣赏,即使理解的与标示的名称不一样也没有关系的。画家就常说:我要表达的都画在作品上面了,为什么还要我订个名称?如果非要不可的话,我就叫它“作品28号”。听音乐也是一样的。

但是最后我还是补充了一句,这样“无名”的包装很符合茶叶欣赏的要领,也很有启发性,但是不符合商品标示的要求,要标示出商品的内容为“茶叶”,还要有生产者的名称与保质日期。字形与色彩柔和一点,一副无染的样子,让消费者意识到与茶为伍无需知道它叫什么。

 

  (1048)

我泡茶时不说话/许玉莲/20180115

我泡茶时不说话/许玉莲/20180115

我泡茶时不说话,是没时间说话,是无法分心说话。泡茶奉茶喝茶过程要顾的除了测量水温、称茶叶、按计时器—-这几项技术在学习时需要用仪器协助,做熟了之后则是心神与生活体验的结合运用,比如嗅闻么就得闻出所谓的香与臭、以及其他一些化学刺激的气息,眼看时要分辨各种形态、颜色、外貌、大小、轻重和方向,耳要听懂高低、长短的声音,触感中的冷热、软硬、粗滑和痛痒不能含糊蒙过去,舌头须辨别層次不一的甜、酸、苦、辣、咸、鲜、无味、淡味和不正常味的不同味道,如此识别了环境、气候,了解各人行为观察各人性情之后,我终于可判断每一个泡茶步骤应如何退进。分分秒秒有如此多的讯息在过滤,呼吸与节奏不断调整中,我凝视着正发生的一切,尝试找出此时此地最好的做法,要及时做出每一道都一样那么好喝的茶汤,而且掌席的样子不要很狼狈,手势要很稳定,如此把全副心意放在席上茶上的泡茶者,哪里还有时间陪品茗者一边聊天一边泡茶?或陪品茗者一边讨论一边泡茶呢?是故不说话。

泡茶喝茶时的不说话,它不能是一声令下成为一个“禁止言语”的规定后才来做的一件事情,它是生活里面一桩待人接物的习惯,从家庭教育做起的,比如姐姐在厨房专心做蛋糕饼干或丈夫聚精会神在驾驶汽车中,我们会体谅并给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安心完成,不会一直去干扰要与他们聊天的;有了这一层认知,当碰到其他专业职人工作如泡茶师泡茶、琴师抚琴或画家写生,就会理解到当对方投入心思做一件事情需花精神与时间,应给予尊重,心甘情愿静静陪着他们操作而不去聒噪,以免他们分了心。这一份尊重他人的态度内化成自然习性后,往往就有一股底蕴逐渐培养出欣赏事物与他人的能力,到那时我们是不需要太多花哨言语的,只需专注、用心地感受。相反的如果茶会上总是挂着“禁语”的规定则是强迫大家封口而已,并无精进之意义。

有人说“我喝不懂那个茶,我不明白为何如此泡茶,问问不可以吗?” 对的,人人有权利为自己增长知识,那就必须为自己负责到底,理应正式安排课程进修时间、平常多看看书找找资料、努力练习及修正泡茶法,并不是在任何时候看到泡茶者就发问,而忽略了对方的不方便。办茶会泡茶不是上课讲课,泡茶者无需一直讲授知识;大家不会一直缠着正在跳舞的人问他是怎么跳的吧。

为使大家参加茶会不要只顾着说话,我们在入场卷售出时就提醒“泡茶过程中请避免闲聊,希望大家关注茶汤及过程”,用鼓励的语气请大家安安静静喝茶,期许如此能够让大家醒悟,从内心产生一股动力来参与鉴赏的重要,而不是依赖一项“禁止说话”的规定告示来顺从权威而已。

很多人以为只有品茗者会在泡茶过程中喧哗,不是的,也有泡茶者掌席时若不说话便会手足无措,魂不守舍。为什么呢,因为泡茶者欠缺自信,无自信因他泡茶只记得几个步骤徒有形罢了,不够底气却让全部人盯着看是非常难堪的,故拼命找话题说以掩饰窘境。一位真正的泡茶者从不首先带动讲话,因为他要储备能量呈献茶道作品;他捧着一款好的茶觉得很意气风发,整个茶席就会漂亮得发亮;他把一身功夫投入在茶上,大家感染则被牵动与感动,到时大家都忘记了讲不讲话这回事。泡茶者要弃语言,用泡茶的威仪与风度使人对茶道生出崇拜之心才是。

发表中国茶道杂志专栏20180115 (1405)

茶席上一瓶小花也不要/文/许玉莲/20171115

茶席上一瓶小花也不要/文/许玉莲/20171115

总是有人不放心,常常问:一瓶小花也不能放吗?一棵小植物或一根小枯枝也不行吗?他们以为是大、小问题,他们纠结的是:连一枝花也不摆的光秃秃的茶席太不雅观了吧。但我们比较在意的是,所有和此次泡茶无关的东西无必要摆放在茶桌上,不以大、小论之,我们要的茶席是未经雕饰、纯粹为茶服务的。

让泡茶师能够全程一人按时完成茶汤作品创作、至少十二人真正有茶喝、并全神贯注喝茶的一张茶席,这张茶席的茶道技术含量要高,先是配备完整:一要有备水处置放加热座煮水壶、用于保温的热水壶、装未煮冷水的小瓮、用于盛接弃水的水盂。二要有主茶器处置放泡茶器、茶海、盖置、茶杯。三要有辅茶器处置放杯托、计时器、茶巾、奉茶盘。四要有存茶处置放茶叶罐(内含茶叶)、茶荷、茶匙。五要有茶食处置放茶食盒(内含茶食)、怀纸、筷子。如该次茶会设定冲泡两场,那么水、茶叶、茶食、怀纸的用量应加倍,泡茶器、茶杯、茶巾需准备两套,其余茶具就共用好了,整张茶桌至少也要分成五个区块,让二十一件茶器安身立命定位下来,怎么也无法、无多余地方容纳与茶无关之物了。偶尔,即使空出了一点地方,与其风里火里找些花草填满它,倒不如任由空着。

我们在泡茶这条路上都太急于填白了,说到热水,好,叫几位漂亮小妹蹲在水炉边给你煮。参加茶会,抵达会场想自个儿游赏四周,玄关处已有热情攻势,美女如云列着队伍几乎抢人般把你拖进去。观赏茶席,与会者都来不及征求掌席者之同意,兴奋地便坐进泡茶位置,两手抓起桌面茶壶拍照。茶会要求大家在泡茶喝茶过程勿谈手机勿聊天,就有人唯恐你不知道他也懂静心,连鞋子也脱了盘起双腿在椅子,闭上双眼做吐纳,不管双脚是否卫生情境是否突兀。总之,就是个炙热大金炉永远在烧,火力过旺,满得溢出来,故此心灵的感受力越显衰歇,那刚好与稍纵即逝的茶道的纤细微妙相反,我们投茶、入水、出汤,稍微有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很大的失误,茶香味的差异性几乎不存在,人必须不分心地慢慢靠近,冷静的轻盈的观察、品尝才能吸收,我们享用到的那一刻,茶道才存在。

泡茶者不必靠插花来证明自己很有文化,因为,我们原本为了要做好一张茶席,平常就必须反复验证茶叶、茶具的优劣,使用茶具的技术熟练到它们就像自己的手足。我们也顺应时节、品茗者、茶叶的特性去把茶表现好。我们努力把茶道精神实施进入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如:浸泡时间须精准,我们的茶会时间也很准时开场与结束。如:泡茶的动作实在而简约,我们也将自己的头发打理成一个简单发型,且清洗得非常干净。各种文化养分非常重要,我们平常就要养成听听音乐、看看书、学习一些搭配美丽衣裳的心得、学会品尝各类美味食物等,从而养成自己对文化以及美的鉴赏力,那时我们身上就会从内而外散发一种插花不能代替的优雅。我们不必一定要弄些花草上茶席才有信心泡茶,才觉得好看,在他物的保护伞下才找到价值的认同是不可靠的,因为那是外来东西,就像我们也不依赖一边泡茶一边演奏音乐来为茶道加分。我们喜爱泡茶,享受喝茶,老老实实泡茶喝茶有这么难吗?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专栏20171115

 

 

  (1371)

许玉莲传记文/许玉莲/20171229

許玉蓮簡介

許玉蓮

現任:「許玉蓮茶道院」 院長、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浙江農林大學人文茶文化學院客座教授、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委員、中國茶葉學會海外聯絡站(吉隆坡)負責人、馬來西亞國際茶文化協會榮譽理事、中國社科院工經所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推選評為「中華茶文化傳播優秀工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葉審評師資班」畢業。

 

現任:           

2017~今,許玉蓮茶道院, 院長。

2009~今,福建《茶道》雜誌,茶道專欄作家。

2011~今,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現代茶道思想網」創建人兼主筆。

2012~今,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

2013~今,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5~今,浙江農林大學人文.茶文化學院,客座教授。

2017~今,中國茶道新生活研究所顧問兼茶道新生活特聘講師。

2019~今,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委員。

2020~今,中國茶葉學會海外聯絡站負責人。

2020~今,馬來西亞國際茶文化協會,榮譽理事。

經歷:           

1992~1999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茶館事業部主任。

2000~2016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茶藝學習中心主任。

2013~今,馬來西亞茶道研究會The Way of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laysia , 會長。

2013,第四十七屆陸羽泡茶師檢定考試評委。

2015,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與中國茶葉學會主辦的「茶藝師資培訓班」特約講師,講授「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的舉辦」以及「老茶的沖泡與欣賞」,一共五届。

2018~今,無我茶會指導老師資格培訓與認證授權點負責人。

2018~今,泡茶師檢定考試培訓與認證授權點負責人。

2018,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特約講師,講授「茶道文化與茶湯品賞」,「無我茶會」以及「小壺茶法」。

2019,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及中國茶葉學會「第二屆茶葉審評師資班」畢業。

榮譽:

2014,首屆「中華優秀茶教師」推選活動中,被評為「中華茶文化傳播優秀工作者」(中國社科院工經所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辦)。

出版品:       

(1)《約會中國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中英雙語版1999年/紫藤文化集團

(2)《喝茶慢》正體版2000年/紫藤文化集團

(3)《茶人的第三隻眼》簡體字版2012年/紫藤文化集團

(4)《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正體版2013年/臺灣商務印書館

(5)《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簡體字版2014年/ 中國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6)《我就要讓這世界香》簡體字版2015年/中國北京中華書局

(7)《喝茶慢》簡體字版2016年/ 中國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8)《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合著.簡體字版2016年/ 中國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9)《純茶道》合著.簡體字版2021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榮譽:

2015,《我就要讓這世界香》,在2015中國茶行業年度會上,入選了「2015茶媒推薦閱讀十大茶書榜單」

2016,《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與蔡榮章合著,在2016中國茶行業年度會上,入選了「2016茶媒推薦閱讀十大茶書榜單」

2021,《純茶道》與蔡榮章合著,在2019中國茶行業年度會上,入選了「2019茶媒推薦閱讀十大茶書榜單」

發表論文:   

(1)2011.5.30 《茶道表演的現代精神》~「第十三屆國際無我茶會暨茶文化節」研討會論文集

(2)2011.11.15 《杯子質地與品茗關系之測試報告》~中國.中韓 「年度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茶具」論文集

(3)2012.5.16 《天臺山茶道流布與現代茶道六點省思》~中國浙江省天臺縣 「天臺山茶文化尋根探源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4)2012.11.11《品茗館的產生背景、空間規劃與經營型態》~韓國.中韓 「年度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茶席」論文集

(5)2013.09.28《泡茶心法的茶道禪》~中國 「2013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東溫泉」論文集

(6)2013.10.14《茶道藝術家經營的品茗館》~韓國 「第十三屆國際無我茶會學術大會」論文集

(7)2014.08.09《茶道評論作家的評論範疇與效應》~中國.韓國 「第三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8)2014.12.12《泡茶的聲音是有機音樂》~中國.韓國 「第四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9)2015.04.08《論品茗空間的生命力》~中國.韓國 「第五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10)2016.10.18《論純茶道的覺醒》~中國.開封「第十四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11)2016.11.10《泡茶技能常犯的九大迷思》~中國.韓國 「第六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12)2017.10.27《茶葉作品.茶湯作品.茶會作品》第十六屆國際無我茶會論文集

(13)2017.11.23《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創作記》~中國.韓國第七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14)2018.03.25《茶食製作與運用的研究》~中國.韓國第八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論文集

(15)2019.10.15《馬來西亞茶文化教育的進程》第二屆國際茶學教育論壇. 福建漳州科技學院

(16)2019.10.15《以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為例的茶湯作品市場發展之研究》中國.韓國第九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17)2019.10.20《論茶道精神養成的基本觀念》第十七屆國際無我茶會/世界茶文化精神暨「一帶一路」安溪茶產業發展論壇

(18)2021.10《論無我茶會歌的誕生與其社會功能影響》由中國漳州科技學院與韓國國際Tea Club共同主辦的「國際茶文化研討會」

曾為下列機構擔任特約茶藝顧問以及茶道講師:           

馬來西亞中華獨立中學.華文學會

馬來西亞循人獨立中學.華文學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學會

馬來西亞尊孔獨立中學.文史學會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分校宿舍村.華文學會

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Malaysia

汶萊中華文藝聯合會

International Women』s Association Kuala Lumpur吉隆坡國際婦女協會

The Japanese Women』s Association日本大使館婦女協會

Korean Women』s Association韓國大使館婦女協會

Malaysian Culture Group馬來西亞國際人士文化團體

The Rotary Club of Kelana Jaya扶輪社慈善俱樂部

Tunku Abdul Rahman University拉曼大學

New Era University新紀元大學

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Puterijaya

Garden International School國際學校

Sekolah islam Adni國際學校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Kuala Lumpur (ISKL) 國際學校

Sri Garden Kuala Lumpur School國際學校

elc International School國際學校

许玉莲传记

文/许玉莲/20171229完稿

1992.04.01

许玉莲受聘担任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怡保紫藤茶坊的主持人。同时投资怡保紫藤茶坊成为五股东之一。

同年,许玉莲开始讲授茶艺课程。并以蔡荣章著作《现代茶艺》的茶道思想为启蒙。

1994.10月.

许玉莲受紫藤集团-怡保紫藤茶坊改聘为茶坊经理。

1996

许玉莲在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南洋商报》副刊发表茶道文章,持续约三年。

1996.04.09~10

许玉莲于浙江新昌县人民政府和中国茶叶博物馆联合在新昌举办了“新昌首届茶文化节暨第五届国际西湖茶会”期间的茶艺表演中作泡茶示范。

1997.07.27

许玉莲受邀在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事风月”撰写茶道文章至1998.02.18。

1997.01.14

许玉莲出席观摩由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陈氏书院举办的“无我茶会研习营”。

1998

许玉莲受马来西亚紫藤文化集团聘请编写中英双语茶艺书。许玉莲在此书编制了“现代泡茶法21步骤”。

1999.06

许玉莲所编著中英双语茶艺书《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繁体版,由马来西亚紫藤文化集团出版。

同年,许玉莲入股马来西亚紫藤文化集团,成为300股东之一。

1999.10.04

许玉莲在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发表“喝茶慢”,提出“泡茶要有精准观念”。

1999.

许玉莲于怡保紫藤茶坊经理任内,公司结业。

1999.10.11

许玉莲受聘于紫藤集团在《南洋商报》的“紫藤茶艺周刊版”担任主编及主笔,并设茶道专栏“凡事往茶看”至2000.05.26。

2000.04

许玉莲著《喝茶慢》繁体版,紫藤文化企业集团出版。

2000.07.01

许玉莲受聘于马来西亚紫藤文化集团在吉隆坡戏院街开设紫藤茶艺学习中心并任中心主任及讲师。同时开设茶艺课程向大众招生以及为集团培训职员。

2000.07.01

许玉莲受聘于紫藤集团在《南洋商报》的“紫藤茶艺周刊吃茶趣版”担任主编及主笔,并设茶道专栏“投诚向茶”,至2003.07.01

2000.

许玉莲参加在韩国首尔仁寺洞日光精舍主人吕圭平举办的普洱茶一条龙展览活动,做泡茶示范。

2001

许玉莲受聘于紫藤集团在《星洲日报》的“紫藤茶与健康特刊版”担任主编及主笔,至2002年。

2001

许玉莲茶道文章开始刊登在中国《茶博览》月刊。

19-8-2001

“普洱诗篇”一文提出茶与茶食的配合,最好是苦与甜的结合。

26-8-2001

“泡茶的声音”一文提出凭著不同的声音,可以认出现在进行那一个步骤了。

30-9-2001

“水仙开封”一文提出收藏茶,不要干扰它。

23-12-2001

“节约”一文提出泡茶动作越简单越好。煮水壶位置要定位。

14-1-2002

“什么茶来的”一文提出喝茶要亲身品评,不要只问茶名。

28-1-2002

“茶非咖啡能取代”一文提出茶要成为时尚饮料的趋势领导。

2004.6月

许玉莲赴德国、西班牙、摩洛哥、英国、直布罗陀考察茶文化状况。

2004.08.19-23

许玉莲参加在新加坡滨海城公园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无我茶会,并在第一天的马六甲之行与无我茶会创办人蔡荣章访谈,谈到“茶文化在茶产业里的价值占百”。

2004.10月

许玉莲从紫藤茶艺学习中心主任及讲师任内退休。

2004.11月

许玉莲赴香港茶艺乐园研究普洱老茶,编写资料四个月。

2005.5月

许玉莲受聘担任紫藤茶艺学习中心主任及讲师,开办茶艺培训课程。

2006.1月

许玉莲策划茶艺课程,在紫藤茶艺学习中心推出:茶法班,各国茶文化班,壶艺班,泡茶精进班,评茶班,茶艺人文通识班,茶叶品评班。

2006.12月

许玉莲被紫藤集团聘为在《东方日报》的“紫藤茶艺特刊”担任主编及主笔至2007.08月。

2007.05月

许玉莲策划并协助完成“马来西亚有时喝茶生活营”,担任讲师,此营每届招收约100位中学生学习茶艺,课程内容有:制茶课,泡茶课,茶席与茶会课,茶史课,实习有小壶茶法,茶席展,无我茶会举办。“马来西亚有时喝茶生活营”至2017已经举办了10届。

2007.08.26

许玉莲受邀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撰写茶道专栏:“遇茶茶”(至2008.07.20),“茶潮”(2008.07.27~2012.09.09),“茶人的第三隻眼”(2012.09.18~2013.09.17)。

2007.06.17-08.01

许玉莲受马来西亚紫藤集团委派出差北京紫藤茶原公司,为员工茶艺培训课程授课。

2007.07.22-23

许玉莲在北京琉璃厂陆羽茶艺教室参加天福茶学院茶文化系主任蔡荣章讲座及师资培训课。

2008

许玉莲赴荷兰、英国、比利时、德国考察茶文化状况。

27-4-2008

“为了喝茶而吃”,一文,提出“只有甜味能中和茶的刺激感,其余酸、辣、咸没办法与其它食品打成一遍,融化成一体。”

20-4-2008

“枯叶的茶味”一文提出一个茶好不好喝,与制茶工夫有关,与茶的分类无多大关系。

2008.09.24

许玉莲受邀在http://www.got1mag.com有人部落格撰写专栏。

2009.08

许玉莲受天福茶学院茶文化系主任蔡荣章之邀,在茶文化系教室对六十位学员演讲“英国茶文化”。

2009.11.29-12.04

许玉莲率领13名马来西亚“天福游学证书班”团员到福建天福茶学院参加蔡荣章“茶思想研讨”课 ,无我茶会课的讲授与实习以及制茶,制陶课。

同时,许玉莲也应茶文化系系主任蔡荣章之邀对全校学生招生,在国际演讲厅举办讲座,讲授“发掘欧洲茶文化”。

2009.12.22

许玉莲受邀在中国《茶道》杂志撰写专栏。 (前《海峡茶道》月刊,201408改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海峡茶道杂志社,统一刊号: CN-35(Q) 第0077号,刊号:CN-35-1325/TS

2010.01.10

许玉莲召集在吉隆玻举行30人迎春无我茶会。

2010.02.06

许玉莲召集在马六甲举行30人迎春无我茶会。

2010.04月

许玉莲被紫藤集团委任为北京紫藤茶原公司写茶饮经营企划书,做开店用,并出差北京讲解,以及为员工作培训。

2010.09.26-10.01

许玉莲率领11名马来西亚“天福游学证书班”团员到福建天福茶学院参加蔡荣章“茶思想研讨”课 ,无我茶会课的讲授与实习以及制茶,制陶课。

2011.05

许玉莲受聘为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系客座讲师。

2011.05.28

许玉莲参加第十三届国际无我茶会在台湾召开,发言及发表论文“茶道表演的现代精神”。

2011.06.17

蔡荣章与许玉莲共同成立http://www.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至2017.12.25读者点击次6057421

2011.06.21

许玉莲协助编辑整理蔡荣章的现代茶道思想文章翻译英文,编辑茶道思想术语准备出版。

2011.10.17

许玉莲参加由蔡荣章主持的在武夷山武夷山庄草坪“无我茶会纪念碑”前举办的“无我茶会立碑20周年无我茶会”。

2010.11.15

许玉莲开发“五觉茶会”作为一种收费入场的茶会产品,至2017.12.28已举办近五十场。

2011.06

许玉莲与蔡荣章开始撰写文章,整理与实验“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之茶会形式。

2011.11.08-14

许玉莲受邀参加天福茶学院2011首届中韩茶文化研讨会,发表“杯子质地与品茗关系之测试报告”。

同时,应茶文化系系主任蔡荣章之邀,举办讲座,讲授“马国之水仙,六堡,普洱”。

许玉莲于讲座后掌席泡茶给约22位师生喝。

2012.01

许玉莲受邀在中国武夷山《问道.中国茶》月刊撰写茶道专栏,至2013.01。

2012.03.04

许玉莲协助整理编辑蔡荣章的《无我茶会》英语翻译。于2017年完成整本书的编辑,准备出版中英精装版。

2012.5.16

许玉莲受邀参加中国浙江省天台县 “天台山茶文化寻根探源国际研讨会”,发言及发表论文“天台山茶道流布与现代茶道六点省思”。

2012.07

许玉莲著《茶人的第三隻眼》简体版,马来西亚紫藤集团出版。

2012.09.07~10

许玉莲应汶莱文化团体之邀,到汶莱讲授专题演讲,题目:泡茶原理,制茶认识,无我茶会;并举办30人无我茶会。

2012.11.10-15

许玉莲参加韩国国际茶文化交流协力财团承办之第二届年度茶文化研讨会,发言及发表“品茗馆的产生背景、空间规划与经营型态”。

2013.03.01

许玉莲著《茶铎八音-茶文化复兴之声》繁体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3.04.09

许玉莲受漳州科技学院文化创意学院聘为客座副教授。

2013.04.09

许玉莲受聘于漳州科技学院担任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评委。

2013.09.01

许玉莲受聘为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3.09.28

许玉莲受邀参加中国“2013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东温泉论坛”,发言及发表论文“泡茶心法的茶道禅”。

2013.09.30

许玉莲受邀至四川成都修齐茶道教室讲座,讲授“老茶的欣赏”课并掌席冲泡六堡茶约20人喝。

2013.10.12-16

许玉莲受邀参加于韩国首尔、庆州、釜山举行的十四届国际无我茶会,发言及发表“茶道艺术家经营的品茗馆”。

2013.10.21

许玉莲在社交媒体facebook创立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并任会长,截至2017.12.29会员粉丝1510位。

2014.04.07

许玉莲受邀在漳州科技学院国际会议厅,讲授以“茶道在哪里?”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2014.04.08-14

许玉莲受邀出席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与武夷山第三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表“茶道评论作家的评论范畴与效应”。

许玉莲也任茶道艺术家于2014/4/9~10,19:00~21:00举行两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4.06.01

许玉莲著《茶铎八音-茶文化复兴之声》中文简体字版。工商联出版。(中国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09.26

许玉莲受邀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华合作时报社在泾阳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华茶文化培训研讨会暨中华优秀茶教师颁奖典礼”,发言茶艺教学心得报告。

同时接受首届“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的授证。

2014.12.11-15

许玉莲受邀参加韩国圆光数码大学在宝城主办之第四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言及发表“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

2015.01.30

许玉莲著《我就要让这世界香》简体版。中国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2015.04.06

许玉莲受邀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国际会议厅,讲授一堂以“喝茶慢”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2015.04.07-12

许玉莲受邀参加第五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与福鼎茶区举行,发言及发表论文“论品茗空间的生命力”, 并以茶道艺术家身分参加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掌席泡茶。

2015.05.16

许玉莲受邀在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Malaysia)的主题活动 aroma of green leaves中讲课,讲授题目:茶叶制作认识,如何泡好一壶茶。

2015.05.21

许玉莲被聘为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由农林大学.茶与茶文化学科负责人苏祝成教授授予聘书。应邀到校举办题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之讲座,同时在实习“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课时,担任茶道艺术家掌席泡茶。

2015.05.23-24

许玉莲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向首届茶艺师资培训班38位学员讲授半天的“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与示范。另半天“老茶的冲泡与欣赏”的讲授与示范。

晚上实习“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许玉莲指导并担任茶道艺术家掌席泡茶。

2015.05.30

许玉莲受邀到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Malaysia)的主题活动讲授泡茶,无我茶会专题,并举行无我茶会的练习。

2015.10.24-28

许玉莲参加由浙江省茶叶学会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第15届国际无我茶会,在浙江大学、千岛湖、龙泉举办了三场无我茶会。

许玉莲在无我茶会活动中举办“茶道演示”掌席泡茶,示范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行。

2015.11.19

许玉莲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在青岛举行的科技年会,担任“百家茶汤品赏会”的掌席泡茶。

2015.12.18

许玉莲所著《我就要让这世界香》获第11屆深圳茶博會颁证,由《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茶道》《普洱》《雲南普洱茶春·夏·秋·冬》四大茶媒聯合推出2015茶媒推薦10大茶書榜。
2016.01.01

许玉莲著《喝茶慢》中文简体字版。中国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2016.04.13

许玉莲编制“茶法八种”,刊登在紫藤茶周报。

2016.08.01

蔡荣章与许玉莲合著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简体版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2016.08.24-31

许玉莲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赴余姚在第二届茶艺师资班讲授二个半天的: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和示范,老茶的欣赏与冲泡和示范。

晚上实习“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许玉莲指导并担任茶道艺术家泡茶。

2016.08.31

蔡荣章与许玉莲受邀为在苏州诚品书店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一书签书讲座会,题目:不再是茶艺表演。时间19:00-20:30. 地点:苏州诚品书店2F COOKING STUDIO。

2016.10.18

许玉莲受邀出席在开封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发言及发表论文“纯茶道的醒觉”。同时,与会后接受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记者采访。

2016.11.09-13

许玉莲参加韩国TEA CLUB承办的第六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言及发表“泡茶技能常犯的九大迷思”。

2016.12.15

蔡荣章与许玉莲合著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十三届深圳茶博会“2016中国茶行业年度盛典”上,入选为“2016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2017.01.25~30

许玉莲受邀在温州忘忧茶庄举行讲座及签书会,讲授题目“纯茶道的观念”。

许玉莲在温州忘忧茶庄举办个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冲泡老六堡茶给十四位品茗者。

许玉莲在温州忘忧茶庄召集举行一场30人的无我茶会。

2017.04.01

许玉莲从紫藤茶艺学习中心主任及讲师任内退休。

许玉莲任内担任茶艺顾问、茶艺导师的单位如下:

(1)马来西亚中华独立中学.华文学会。

(2)马来西亚循人独立中学.华文学会。

(3)马来西亚尊孔独立中学.文史学会。

(4)马来西亚吉隆坡慈济大学社会教育推广中心。

(5)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6)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华文学会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7)拉曼大学Tunku Abdul Rahm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Soft Skills Competency

(8)新纪元学院New Era College

(9)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Puterijaya

(10)Garden International School国际学校

(11)Sekolah islam Adni国际学校

(12)International School of Kuala Lumpur (ISKL) 国际学校

(13)Sri Garden Kuala Lumpur School国际学校

(14)elc International School国际学校

(15)Dasein Academy of Art美术学院

(16)Yelex Institute of Management管理学院

(17)National Museum Malaysia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

(18)全国华文小学校长职工会.吉隆坡联邦直辖区分会

(19)全国华小校长职工会霹州分会

(20)雪兰莪州教育厅华文组

(21)雪兰莪州教育厅中学华文科”全国中学生文化营”

(22)International Women’s Association Kuala Lumpur吉隆坡国际妇女协会

(23)The Japanese Women’s Association日本大使馆妇女协会

(24)Korean Women’s Association韩国大使馆妇女协会

(25)Malaysian Culture Group马来西亚国际人士文化团体

(26)The Rotary Club of Kelana Jaya扶轮社慈善俱乐部

(27)汶莱中华文艺联合会

(28)吉隆坡市长青(基督教)学习中心

(29)八打灵市佛光山(佛教)道场

(30)怡保市斗母宫

(31)北京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

(32)星洲日报槟、吉、玻、北霹雳区学生记者队

(33)Ideonic Kids安亲班

2017.03.01

许玉莲编制“现代小壶茶法25规程”。
2017.04.14

许玉莲受邀在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专题讲座:《红楼梦》的青春少年如何喝茶。

2017.05.12

许玉莲受邀赴广州讲授由“茶道新生活”主办,在瑞丰号生活馆进行的讲座,题目“当代茶道乱象”。

2017.05.13-14

许玉莲受聘于“茶道新生活”在广州举行“从零开始进入茶”基础课程,时间上午九时至晚六时半,讲授题目:各类茶的认识,泡茶原理,茶具与茶席,茶法与茶会。示范:小壶茶法25规程,无我茶会。实习:小壶茶法,无我茶会。

2017.05.14

许玉莲被聘为“茶道新生活”研究所顾问兼茶道新生活特聘讲师。

2017.05.18

许玉莲受茶知己茶艺中心聘为讲师,在八打灵分行举办茶艺课程,讲授各类茶的认识。

2017.05.24

许玉莲受聘于茶知己茶艺中心在八打灵分行举办茶艺课程,讲授小壶茶法。

2017.06.15

许玉莲受邀赴广州,在“茶道新生活”主办的讲座主讲,题目:从有法到无法的泡茶境界。同时举办茶书发布与签书会。

2017.06.17-18

许玉莲受聘于“茶道新生活”任讲师,在广州举行“从零开始进入茶”进阶课程,时间上午九时至晚六时半,讲授题目:泡茶精进研习,各地茶文化,现代茶道思想研讨,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示范:小壶茶法25规程,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实习:小壶茶法,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7.07.15

许玉莲被茶知己受邀到昆明雪林茗居SSHC槟榔双星老六堡茶开萝限量分享会,担任主讲及开萝贵宾。

2017.07.20

许玉莲被云南昆明晓德书房李峻受邀到昆明弘益大学堂,主办专题演讲及茶书签售会,讲题:现代茶道思想研讨。

2017.08.17

许玉莲受邀在武夷山瑞泉岩茶博物馆专题演讲,讲授题目:泡茶原理与礼仪。

2017.08.21-26

许玉莲赴漳州科技学院访问与摄录茶文化研究中主任蔡荣章,蔡荣章解析现代茶道思想。

2017.08.27-29

许玉莲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赴杭州茶科所,在第三届茶艺师资班讲授二个半天的课: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和示范,老茶的欣赏与冲泡和示范。

晚上实习“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许玉莲担任茶道艺术家泡茶并指导。

2017.10.24-29

许玉莲参加由(16届)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在台湾召开的“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

同时发表论文“茶叶作品茶汤作品茶会作品”。

并参加300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担任品茗者。

2017.11.23-27

许玉莲受邀参加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举行的“2017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发言及发表“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创作记”。

同时参加120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担任品茗者。

2018.01.06

许玉莲策划并协助完成中国《茶道》杂志2018年全球茶友迎新茶会-马来西亚分会场之“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茶会举办。

2018.01.27

许玉莲在马来西亚,吉隆坡,Tasik Rafflesia召集协助办一场清晨“迎春无我茶会”。 (1106)

办一场easy的无我茶会,认认真真享受茶/文/许玉莲

办一场easy的无我茶会,认认真真享受茶//许玉莲

名称:2018迎春无我茶会

日期:2018-01-27

时间:8:20am-9:20am

地点:马来西亚,吉隆坡,Tasik Rafflesia

2018年1月27日,我与七位学生办了一场无我茶会,由Chang YingJun小姐主理,定名迎春无我茶会。约一个月前她就在我们同学会群聊中发出报名通知,接着她到居处附属的公园勘察场地,将可用的地方拍了照片发上群聊让大家参考选择。然后她也负责处理签条,报到的事项。我们把茶会时间定在早晨七时,因考虑到其他时间过于炎热;并决定茶会后活动留在公园野餐。

当天我清晨五时半开始烧热水准备启程,六时十分就有位学生Hen Li Moi小姐来接我,我们在六时四十五分抵达Chang YingJun住处集合。由于这里是城外地区,且长有树木丛林,故天色仍保留着黎明前的黑暗,有几位学生绕了好几圈都看不清找不到地方,还一直在联络。Chang YingJun就指点我们先去哪里泊车,然后如何自行走过去公园。

公园小径还黑黑的,听到瀑布的流水声及鸟在吱吱叫,气候凉爽,我们看到有亭子,便坐下来等;过了一会Chang YingJun带了位同学来与我们会合,手上并捧着刚刚在家里做好的三文治,请我们边用早餐边等其他人,我们看着天色渐渐透出晨曦的亮光。

集聚所有参加者后,我们好好的在公园走了一圈,Chang YingJun为我们介绍她认为合适的场地,我们挑了处稍微平坦以及比较不潮之处,Crystal Tan, Tan Pik Guat,Law Siow Fei就去排号码,我们就开始抽签,准备入场。我们所有出席者都一起准备工作,也将一起参加茶会泡茶,没有安排只“工作”不参与泡茶的“工作人员”。

抽签前我请大家对时,决定十五分钟后即八时二十分进行茶会。为了为茶会做记录与纪念档案,但没有摄影师,我便请大家允许我在不妨碍茶会进行的情况,静悄悄地拍少许照片。拿到签条我们有序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常地按照无我茶会的方式开始泡茶,奉茶,喝茶整个过程;品茗后活动我们静坐,接着如常地收拾,结束茶会。

约九时多好好结束茶会后,我们走进亭子坐坐吃蛋糕;然后Chang YingJun接待我们到家里歇息叙旧,过了一会我们才告辞返程。

我们喜欢办这样的无我茶会,三五茶友为了好好享受茶,享受一段泡茶喝茶的easy时光而聚的无我茶会;为了办活动而办的无我茶会,为了教学而办的无我茶会,让无我茶会变成一种手段而已,目的可能只是交际,或只是一个工作交代,应让无我茶会回归到生活本质,成为生活习惯,或固定循环周期或心血来潮的一天,约上几位茶友围成一圈泡茶奉茶喝茶,认认真真喝上几道茶,毫无心机地品尝几个不同滋味的茶,那是多么舒适又潇洒的茶会呀。

(1425)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于马来西亚举行/文/许玉莲/2018-1-7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于马来西亚举行//许玉莲/2018-1-7

 

2018年1月6日下午2时,2018中国《茶道》杂志-茗读会-迎新茶会的马来西亚分会场,由许玉莲策划在吉隆坡举办,我们采用的茶会方式名称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是一场将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通过泡茶、奉茶、品茶艺术呈现出来,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期许大家在新的一年一起来享用茶道艺术内涵,安稳住我们的心情,勿浮躁的只看到茶席外表。

将茶道艺术定位在泡茶、奉茶、品茶,那人们就会专注到泡茶的本身、茶与人的关系、茶叶茶汤及叶底的欣赏。茶汤作品的完成除了看与闻外还要把它喝了,这是“品茶”,作品创作与品饮之间会有“奉茶”,不只奉茶给别人也奉茶给自己,奉茶不只表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的美,也影响了茶汤的品饮效果。以上是茶叶泡饮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不只完成了茶干、茶汤、叶底的欣赏与茶汤的享用,还产生了人、物间的情感与往来,都是茶之美与思想藉于呈现的媒介。

茗读会马来西亚分会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紫藤集团的活动中心进行,邀请了六位茶道艺术家亲自掌席呈献他们的茶汤作品,他们是吕慧君,刘礼俊,郑锦泉,黄碧雯,黄淑仪,曽智勇。这是抽签入座的茶会,每一席有八位品茗者,大家手上抽到一张签条,写着前席:x 号;后席:x 号,进入会场就依照茶席号码而坐,茶席号码是贴在每一张茶席的泡茶师座椅后面的。如此我们就可轻松入座,多出一些时间还可观摩茶席。

我们为了让大家更自在一些,也设置了衣帽间给品茗者寄放手提袋与外套等物,他们在喝茶期间就无需照顾这些物品,安心赏茶。另外,主办方安排了专业摄影师在会场为大家拍照留纪念,大家不必为了拿相机取景分心,茶喝起来分外香甜。同时,也请品茗者维持安静的氛围,茶会进行中勿漫不经心的闲聊,为了尊重泡茶师正在努力进行泡茶创作,应陪着他们一起泡茶奉茶品茶才是。

另外,这次茶道艺术家也提供了自制的茶谱册子送给品茗者,茶谱册子的内容有:茶序,茶法,茶赏;茶法即如何冲泡,内容包括:茶叶(名称、制成年份、茶况、茶性),根据此款茶应选的泡茶器和茶杯(材质、烧结程度、大小),茶叶放多少,泡多少道,泡几杯,用多高的水温,如何维持应有的温度,每一道茶的浸泡时间是多少等基本资料,惟全部必须针对那款将要冲泡的茶而言。茶赏即品赏茶汤作品之法,内容是茶道艺术家针对所创作的茶汤作品提出香味特性,不要从教科书上抄资料,要呈现茶道艺术家个人对这道茶的感受和心得。

茶会举行之前,我们将“茶序表”于会前给品茗者说明说明,以便大家达成默契来一起品茶,此茶序表如下:

马来西亚分会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所冲泡的茶叶都是武夷岩茶,包括了: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老丛水仙,极品肉桂,都属于正岩品种2016年的茶叶,具有馥郁,幽雅的花果香味,且滋味醇爽。当“岩骨花香”独特韵味充满整个会场时,大家都鸦雀无声,闭上眼睛细细享受,我们的心灵顿时感觉到无限的安慰,茶道的美,应该是2018年最好的开始。

 

 

  (1092)

办一场茶会与办一场综合性茶活动不一样/文/蔡荣章

 

办一场茶会与办一场综合性茶活动不一样/文/蔡荣章

办一场茶会,要让与会者清楚地体会到这场茶会是长成什么样子,进一步让与会者承认这场茶会是一件“作品”。如果与会者只感觉到是参加一场茶的活动,而对“茶会”这两个字没有太清晰的印象,那是不对的,一定是主办单位将这场茶会办得像一场综合性的茶活动。

举个交响乐演出的例子,大家验票进入音乐厅,走过回廊,进入演奏厅,找到自己座位坐下,休息一会儿,音乐会快开始的时候,灯光开始变暗。不久,客人席的灯光更暗了,演奏台的灯光更亮了,指挥出场,向大家行了个礼,大家报以掌声,指挥转向乐团,做了个手势,音乐就开始了。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第一首曲子结束后,指挥转过身来向听众行了个礼退下舞台。休息了片刻,指挥再度出场,继续演奏第二首曲子。曲目演奏结束后,指挥与乐团向大家谢幕,大家热烈鼓掌表示赞赏与感谢。音乐会结束了,大家散席离开,若主办单位还安排有听众与乐团的见面会,那是在另外的一个厅堂举行了。

这样的音乐会,给人非常明确的印象,它就是一场交响乐的音乐会。但是如果音乐会是这样安排的: 开始是先来一场轻松的舞蹈拉开序幕,接着是音乐厅主管与当地音乐界长老的致词,然后介绍这次的指挥与乐团给大家认识。音乐演奏结束后不是让掌声随着谢幕同步进行,而是由主持人及音乐界代表说些赞美的话,然后宣布音乐会结束。这样的音乐会给人的印象是一场音乐活动,包括了舞蹈、乐人介绍、音乐演奏、乐评,而不是交响乐的作品欣赏会,尤其是对交响乐没有深刻体会的听众更只是如此的心得。

要大家体认无我茶会,也要直接呈现无我茶会,一开始就抽签决定座位,接着设席及茶具观摩与联谊 ,时间到后开始泡茶、奉茶、品茶,喝完最后一道茶,听一段音乐或静坐三分钟,收拾茶具结束茶会。这样大家才清楚地感受到是参加一场无我茶会。如果会前在会场摆设了许多茶席让大家喝茶与交流,收拾茶具后又紧接着有舞蹈表演、现场挥毫,结束后,大家的印象是:参加了一场茶文化活动。

要大家体认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大家坐定后,茶道艺术家在四声锣的引导下进入自己的茶席。每席开始各自欣赏艺术家的泡茶、奉茶,欣赏一道道的茶汤作品。第一场结束后,换席进入第二场。第二场同样进行完赏茶、品茶、品水、吃茶食,即进行谢幕、感谢茶道艺术家,结束茶会。这样大家对“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才会有完整且清晰的印象,如果一开始先逐个介绍茶道艺术家,然后个别进入茶席,同席的品茗者难免就与茶道艺术家闲聊了起来。茶道艺术家介绍完毕,开始泡茶后就继续地一面交谈一面喝茶。换场时间没有要求茶道艺术家在准备好新茶具后一定要回茶道艺术家休息室,于是留在原席与品茗者继续闲聊、拍照,(有些茶道艺术家还认为要这样才可以多认识一些茶界人士)。茶席的设置没有认为只要有茶道就够了,于是带了许多装饰用品,桌布也尽情地铺张,泡茶者、品茗者花了许多心力在这些非茶道的事务上。茶会结束后,大家的脑子里还是喝茶聊天的印象,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茶汤作品欣赏会,依然模糊不清。

举办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会”,要让与会者清楚体认到这是一场怎样的茶会,而不只是笼统地体认到参加了一次茶事活动。

完稿20170515刊登中国《茶道》杂志专栏

 

  (1115)

茶会活动与茶道生活不同/文/许玉莲

茶会活动与茶道生活不同/文/许玉莲

 

现代茶道思想网专栏

我泡的茶,茶叶都是平常我遇到、喝过、认为品质好的茶,就买一些收放备用。并没有规定自己一定要找什么(种类)茶,我会看、会泡、会品,知道哪个茶制作得不错,如果卖家开价不过份,我刚好负担得起我便买了,茶的种类名称并不妨碍我去欣赏任何一个制作得好的茶,有些茶是优质但超出财务预算我便不买。没有将喜爱茶叶转让的打算,故不库存茶量,即使觉得有些茶喝来真美,陈年后应香味更醇化也应会升值,但心思不在这边。我买茶的量只足够自己所需便罢手,一些茶是非常让人痴迷,但我也没想过要买断它。我不跟风一定要到哪个山头住个把月亲手做些茶出来就把这些茶叫做好茶,但我手边随时都积储到有些好茶,随时能够把它泡得极之迷人,一起品茗过的人都喜爱极了。

我有各种方法在不同的地方冲泡各个茶,做久了成为泡茶习惯,习惯也即生活中时常会做的事情,因为投入地做,泡茶这件事越做越细腻、越做越丰富久而久之成为一种茶会形式,甚至到最后有能力通过一些形式来表达某种思想及感情,那样的茶会就称为作品,而作品的创作者就是作者,整个过程是兴趣带动思想、思想后行动、操练成为习惯、技术娴熟后创作、作品影响泡茶者的道路与生活,这时候的茶道,是有力度与深度的,因茶会的形式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又,生活中处处、时时可为之,那种有过茶道经历的愉悦与气度是从内往外散发至泡茶喝茶者脸容与四肢,是无时无刻不享受的。

现今很多博览会上的茶会活动看起来活跃,其生命力却是脆弱的;茶会活动与茶会作品本质的不同是,活动与生活是有距离的,生活与活动为何有时候看起来并不那么一致?因为一个人在办活动时通常是带着做秀、工作、表演的心态;而生活却是过日子,在生活里面举行茶会就等同天天操练写毛笔字、弹钢琴、跳舞蹈、写一首诗,做这些事情是一辈子的事,目地不会只是用于社交或表演、不会只是为了录视频和拍照贴网。往往,为做活动而做的活动,过了就无可留念的,甚至,可能还有一点空空荡荡的心情,觉得所发生的一切皆与我无关。为什么会产生距离感呢,因目前茶会活动呈现出来的样貌,清一色是古董茶具、禅意空间、名贵插花、复古服装、打扮成仙女般的美女们,这些事物并没有构成茶会的精神,大家只不过在视觉上看到一些华丽的物品,内心没办法感动。

不是说我们不要活动,只要作品,活动与生活,对人类产生“享受”的程度不一样的,活动的享受是小于生活。需要那么多茶会吗,有那么多人参加就有那么多茶会,因为每一个人想参加的茶会形式是不一样的,有人爱吃青菜,有人爱吃豆腐这样。泡茶者必要让自己从茶会中产生自己的作品。

人们不必一定要参加什么水准的茶会。茶会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形式,每种茶会都有参差不齐的水平,但是要让自己从茶会中体会到生活。

有人觉得茶会很复杂为什么有那么多规定?有了规定,才会有形式,才会有茶会作品出现呀。那影响了什么?茶道是为了要喝一杯好茶,是为了要让自己过生活过得很舒服,而不是为了表演、办活动。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专栏.完稿于2017-07-13

  (1125)

制茶泡茶喝茶都在无何有之乡(文/蔡荣章2016-08-02)

制茶泡茶喝茶都在无何有之乡(文/蔡荣章2016-08-02)

无我茶会蔡荣章

无何有之乡是说这世间本无可以阻绕你的事务,是可以自由发展的。延伸到制茶泡茶喝茶亦要在无何有的情况下,让茶从第一个生命周期的茶青自由过度到第二生命周期的茶叶,又经冲泡,自由过度到第三生命周期的茶汤,又经被饮用,自由过度到第四生命周期的叶底。

把鲜叶摊放在室内或室外,就这样放着,它就会变成各种不同发酵程度的茶,不需要添加任何的东西。适当时间给予一些搅拌,最后给予杀青、揉捻、干燥,就变成我们可以拿来泡饮的茶叶了。没有外加的东西,只要空气、温度、时间、与空气中的水分,搅拌它的手、揉捻它的机器、干燥它的热能都要干净。这个制茶环境真可谓是“无何有之乡”。

泡茶的时候,浸泡茶叶的壶、盛装茶汤的盅、饮用茶汤的杯,都要冼干净,而且不会有任何物质从器物中溶出。泡茶的水要低矿物质含量,也不要有任何的气味溶在水中。泡茶时给茶一个完全没有干扰的空间,让茶释放自己、形成自己的茶汤生命。所以泡茶也是在无何有之乡进行。

喝茶,要在空气新鲜,无吵杂的声响、音乐或人群,个人的精神状态良好,不是刚吃过强烈味道的食物,对绿茶红茶等不同类型的茶不存好恶之心。在这样无干搅的环境之下才容易认识、欣赏、享受茶汤之美。所以喝茶也是要在无何有之乡进行。

如果我们将泡茶、喝茶扩大到群体的生活:我们泡茶时不要受到每个人所用茶器种类的限制,不要受流派与地域习俗的限制,因而怀疑起自己所用的茶器、所用的方法,只是专心地使用着自己选定的茶具,精心地把茶泡好。我们奉茶给谁喝已无尊卑与好恶之心,请人喝茶时已无求报偿之心,喝茶时对各类茶都可以用超然的心情来欣赏它们。茶会进行时也可以掌握好各项进度与速度。这是茶道生活的无何有之乡,悠游于茶道的理想国。我们说茶道的精神是无流派与地域之分、对茶无好恶之心、对人无尊卑之分、泡茶求精进之心、奉茶无报偿之心、自行掌控茶会的程序、享受茶汤与茶会进行的美感。这些似乎是对茶会的诸多要求,事实上是泡茶奉茶喝茶上扫除障碍的方法,让人们悠游于茶道的理想国。

“无何有之乡”出自《庄子》逍遥游,是说到我们所处世界的“无”,既无永远存在的事物,也无改变自然现象的绝对力量。无何有之乡说的是常态、也是一处美丽的地方。想到我们泡茶奉茶喝茶的茶道世界也是一个无何有之乡,只有无何有才容易将茶制好、将茶泡好、将茶喝好、将茶道表现得尽兴、将茶道享用得富情趣。

制茶时为迎合不深刻了解茶性的消费者,因为他们喜欢香与甘而调以香精与甘料。泡茶时为求降低茶的苦涩,使用了能释出某些成分以降低苦涩的壶或杯。喝茶时强调此茶出自何处或何人之手、市价昂贵的情形,搅乱了品评的客观性。奉茶为了奉承某人、为了得到回报、为了炫耀茶价、为了偏爱哪款茶,让茶喝得不自在、喝得不知味。都不是无何有之乡的境界。

无何有之乡是客观的存在,制茶、泡茶、喝茶是无需任何外加的东西;无何有之乡也是主观的认知,我们知道茶道要那么单纯才能完善表现,我们就不要加入其他非茶的元素,造成茶道的障碍。

刊登茶道杂志专栏(201608) (1328)

茶道艺术家的时代–蔡荣章

蔡荣章茶道

茶道艺术家的时代

蔡荣章

茶道艺术家是与泡茶者、茶艺师、泡茶师相对应的名词,担任泡茶的人就称为泡茶者,茶艺师是中国职业证照的一种称呼,泡茶师是缘起于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一种泡茶能力检定的资格名称,如果能将泡茶、奉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项目来呈现,我们就称他为茶道艺术家。

2015年的今天,茶文化复兴从1980年算起的第35年,大家毫不犹豫地称呼泡茶者、神气地介绍自己是什么等级的茶艺师、夸耀自己通过了泡茶师检定考试,大家也很顺口地称呼有能力的泡茶者为泡茶师。在茶文化复兴的前十年,大家是说不惯茶艺师、泡茶师的,大家会质疑,泡茶就泡茶,哪有什么茶艺师、泡茶师的,即使取得了茶艺师证照,通过了泡茶师检定考试,还是不好意思称呼自己是茶艺师或泡茶师。现在有人在胸前挂着茶艺师、高级茶艺师、泡茶师的牌子,当时是没有的现象,那时举办茶会最先进的是使用侍茶、事茶,或说成侍茶人、事茶人。

侍茶或事茶是够谦虚的,也很有茶味,但在茶文化复兴的进程上是不适宜的,因为这阶段要确立泡好茶与只是泡杯茶是不一样的观念,这个观念的转变不那么容易,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泡茶有什么好学的?高校为什么要设置茶文化系?还认为茶艺师、泡茶师的称呼是自抬身价。

一般人不理解会不会泡茶所得出的茶汤是差距很大的,他们也没有将茶汤当作是一件作品,于是大家忽略泡茶技术的重要性,结果转移注意力到泡茶者的长相、泡茶席的设计、席上的插花、挂画、焚香及泡茶时的配乐。不重视泡茶与茶汤,却重视其他的艺术项目,茶的独立地位与价值如何体现?目前茶文化走了岔路,将焦距放在非茶的项目,就是这个不重视泡茶者观念造成的结果。

近十年来,我们提出纯茶道的观念,希望茶能独立站起来,包括茶叶、茶汤、叶底,与其间的泡茶、奉茶、品饮,不要再依赖其他艺术项目的撑腰。近五年来,我们又在纯茶道的基础上提出茶道艺术、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概念,希望泡茶喝茶提升到是件艺术项目,成就出茶道艺术,泡茶者除具备泡茶的专业能力外尚有美学、艺术的修养,成就出茶道艺术家。有了茶道艺术家,他就有能力创作出茶汤作品,他就可以举办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或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大家经常看到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自然对茶、对茶道有正确且完整的认识。

大家现在还担忧泡茶喝茶够得上是艺术吗?泡茶喝茶的人能称得上艺术家吗?从水、热、器、茶、法、赏、美、思,是足以建构茶道艺术内涵的,泡茶者掌握好这些茶道基本元素,创作出高质量的茶汤作品,就可以称得上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的评定要有学茶与泡茶的履历,泡茶的履历显示参加了哪些茶会与茶汤作品欣赏会,初审通过,再加以现场的学科与术科考试。学科考茶学、泡茶、美学的专业知识,术科当场抽取茶叶,将6~8位评委视为品茗者,表现泡茶、奉茶、品茗、品泉、奉茶食等形成的茶道作品。检定通过后发给茶道艺术家的资格证书。茶道艺术家的资格证书只代表能将泡茶喝茶作为一种艺术项目来呈现,呈现的境界与高度就看个人的造化与茶文化整体的发展。

(刊登201512《茶道》专栏)

 

  (1372)

2016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釜山举行

2016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釜山举行

由中国漳州科技学院与韩国圆光大学共同主办的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已于2016.11.9~13在韩国釜山举办完毕,该次的领队会议决定了往后四年的研讨主题为:第七届的“茶文学”、第八届的“茶食品”、第九届的“茶事举办”、第十届的“第三产业”。

下: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蔡荣章教授颁发研究员聘书与韩国圆光大学李真秀教授

1%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蔡荣章教授致辞

2%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玉莲报告:泡茶技艺常犯九大迷思

3%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合照

4%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曼陀罗“禅茶演示

5%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下:”非非非“茶馆品茶

6%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7%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

 

  (1363)

纯茶道蒸发到哪儿了-許玉蓮

纯茶道蒸发到哪儿了

許玉蓮

纯茶道是指只和茶有关的茶道,茶席上只放与这次泡茶有关的器皿,茶会里只做与茶道有关的事,不受非茶道因素影响的茶道。非茶道因素包括:文学、设计、插花、摄影、字画、颜色、形状、音乐、哲学、服装、焚香、歌唱、跳舞、戏剧、纺织品等。不是说泡茶师不必或不能有其他方面修养,相反的,上述各种知识的累积可培养泡茶师的眼界,令泡茶师在泡茶时更具备条件。我们说纯茶道不要有其他项目加入,即泡茶时要专一凝视茶,一本正经慎重地做:置茶、入水、出汤、啜茶、观渣等,一个手势一个手势精细做,喝茶时静静地含着咀嚼,眼耳口鼻维持高度灵敏来接待这一口汤。在这种茶道浸润久了,身体动作自然不会拖泥带水,思路自然越清楚,才越可能养成品味,人与茶才能烂成一块不分茶我,谓之「茶道」。

不讳言,精炼一身泡茶功力、所制作茶汤作品提供「被欣赏」价值的泡茶师,多属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至1995年间出道、曾在现代茶艺馆工作的人。无论自雇或受雇,这一批工作者都亲自掌席泡茶的,那时没有大师,没有收藏家,没有投机者,也没有钱,但那却是一个泡茶的黄金时期,大家大多因爱茶而来,故肯花心思练习,寻求解决茶问题的意愿也高。当时经营方法是:要懂泡茶,然后教客户泡,他们懂了就会时常来光顾,另每次泡茶必把茶泡好,客户喝了满意,他们就愿意买一点回家泡。如此实在工作内容使得早期工作者偏重在:把好茶找回来,搭配好适合泡茶器具,建立泡茶系统,重视茶汤作品的呈现。一年、五年、十年反复的实际操练,早成就一种专一对茶的态度;二十年、三十年下来,纯茶道的身影已形成,只不过以前我们并不作如此称呼,因我们认为茶道就是要这样做的啊,不必有什么名称归类。

今日情况有点不一样了,这是个说故事、消费、吸睛的年代,于是茶界出现很多「理论茶道」与「应用茶道」,「理论茶道」是指没有实施泡茶、奉茶、品茶的人,他们只用文学说词来解析茶道,茶道变成不「做」了,只「说」。他们为每一茶会或茶席取名称标示题目,堆砌华丽文字来美化为何他们的茶席长那个样子,制作告示板张贴、或贴在社交网,令虚假的美学观念到处充斥着。「理论茶道」指发表空洞的道德文告如:「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界限,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如:「用感恩心喝茶,其中充满了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的学者,这些没有细节的公式化的套话,毫无真实性可言,这些矫情且没有提出方法与例子的模糊说词,消弱人们对茶道的自主想法。

「应用茶道」的形式分成生活茶道、职业茶道,比赛茶道与表演茶道,响应生活茶道者,他们强调茶饮料于生活的基层应用,凡跳脱解渴、保健范围则认为十恶不赦,像找些好壶好茶来用、或对水质水温有要求的这种走向精致格调被认为曲高和寡而遭抗拒,纯茶道被视为奇怪的事情。

今日茶界处处大公司连锁开店,另外是些个体茶庄买卖茶叶营生,职业茶道是为了茶界需要帮忙工作(不一定包括泡茶),因而出现茶艺培训机构生产一些职业考证来规范茶界工作人员的做法,但这些做法往往无法跟上现代茶文化复兴已经发展三十年既已成形的一些较前卫的茶思想,大部分受训毕业生领了证件进入茶界工作,他们的茶文化知识是与现实脱节的、也掌握不了泡茶品茶方法的变数;因为大多的职业茶道培训者是来自生活茶道范畴的人,对茶文化的思考难免受到限制。拿着职业茶道考证者一般做些与茶道无关的工作如接待客人、包装、清洁等帮佣工作,少了天天的泡茶历练,接近茶道的机会几乎无,纯茶道的养成谈何容易。

比赛茶道多发生在学校与学校,比赛内容往往暗示着某种风格或方向,把学生引入这里,如:打扮成法师、故弄玄虚法师泡茶的样子,打扮成庄稼人、依样葫芦庄稼人采茶煮茶的举动,打扮成帝王将相、模仿武术功架的手势来泡茶;无论这样打扮那样打扮,都在在曝露了学校教育的弱点:茶文化系仿佛快变成戏剧系了,学生在这里并不是学习「如何做一个茶人」,而是学习「如何扮演茶人角色」进行泡茶,是否真的会泡茶品茶一点都不重要,是否年轻貌美、身段标准才是上台关键。谁赢得「角色」,谁扮演得惟妙惟肖,谁拿大奖,都属于为校争光、非常荣誉的事情,学校把每一年的比赛当作大事来办,因为有无拿奖会影响校誉的,无形中将这种「扮演角色」的泡茶比赛推动得淋漓尽致,但学生毕业后能够依赖这些扮演角色的经历来进行茶文化工作吗?似乎没有人管了。这种比赛做得越成功,越表示茶道沦亡之日不远矣。因为我们要成为一位茶人,而不是「扮演茶人」啊。

表演茶道者利用其他元素,将茶道装扮成一套一套「节目」如强调在古老建筑物边跳舞演戏边泡茶,届时人人看建筑物、看舞蹈、看戏就饱了,茶不足为道。如强调与什么服装设计师合作办茶会,届时人人穿着他设计的仙女仙男装参与期间顾盼自恋,忙着自拍贴社交网展风采,泡不泡茶又有什么关系。如茶道大师举行「泡没有茶的茶会」,看着这件「国王的新衣」,媒体居然一面倒说很有禅意,帮忙愚化大众。这哪里是什么茶道?这只不过是一些不爱茶不懂茶的人跨界骑劫了茶道去助威。

回头一望,初期那段的茶道才是耐咀嚼的纯茶道,但以纯茶道的方式来实施茶道的整个进行过程,以茶道为终身的志职为何那么困难,是爱茶者人口减少?社会文明进步得慢?虽然走过三十年现代茶文化复兴的时光,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实施纯茶道的茶道艺术家,今日我们却发觉纯茶道正在迅速蒸发中。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完稿20150910) (2038)

我们要尊重泡茶师吗-許玉蓮

我们要尊重泡茶师吗

許玉蓮

无论业余爱好者、专课毕业持证照者或三十年经验老到的茶人,泡茶(包括奉茶品茶)时普遍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大家很少认同他是一位拥有手艺、或茶道艺术造诣的人;唯一原因是没有人将茶汤当作严肃商品来经营,更别说把茶汤视为泡茶那人的作品了。人们注重茶以外之事,不了解茶汤是茶文化最终结之物;茶汤不重要,那就无所谓是谁泡,怎么泡了。故没有几个人会注视泡茶师的泡茶信念,认可它的存在。

泡茶技艺受到不正常的忽略以致变得“无用”是理所当然的,认真泡茶反而遭到大家耻笑,好好专注泡茶被认为是小题大做,大众往往嘲弄:“泡茶也要学的吗”。很稀贵的茶他们拿起来就冲热水了,对待茶、茶汤、茶道是多么粗暴呀。但一位不懂弹琴的人就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岂敢贸贸然对一把琴动手动脚抱上来就弹?不懂某一种食材的特性,根本也没人敢随便拿来煮。这就是人们对茶的残忍,以及轻蔑泡茶师正式泡茶的手段。

茶界操纵市场的人甚至不把茶叶当作茶叶,大多把茶叶当作“另一件物品”来销售,如设计包装,将茶叶放进去打扮成礼物的样子,里面的茶是好是坏没什么人追究,推销的是礼盒。或把茶叶当投资或储蓄的项目,推出“產品返銷合约及回购合同”即可,很多茶叶在这些过程当中根本是原封不动的包裹着,没有被拆开过来泡饮的。卖茶者不爱茶、不懂泡茶品茶,即使请到有茶艺师职业证照的职人来上班,由于没有重视茶汤市场,茶艺师的泡茶技术也得不到开拓,往往只被当作“帮佣”或“保姆”使用,怎么能怪大家不尊重泡茶的人。

泡茶比绘画、烘烤糕点、拉小提琴、跳舞、写字、摄影、煮咖啡、打羽毛球等的人地位低得不堪设想,因为大家心里早已存在着偏见:泡茶毫无技术可言,比起其他像音乐的高低、长短音,舞步的快慢节奏,写字的站姿与运笔的气韵,摄影的分秒必争,泡茶显得太过稀松敷衍,好像怎样都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有不同意见。这就是泡茶师每一次泡茶都要正规地泡的原因,重复不断的这样泡,直至感动他人为止。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茶的观念,是困在两个极端,一是文化图腾的枷锁里,好像说说茶是属于一种亲善文化的大道理已足矣,会讲文化道理的人是否也能喝懂茶、茶法精准、茶汤作品是否及格倒是其次。第二就是束搏在“只求解解渴”的困境中,翻不到身。常听到有人说茶叶多一点少一点有什么关系?水温高一点低一点不要紧、茶叶浸泡多久随各人喜欢浓度即可,一直把“泡茶是随性的”捏着不放。然而,到最后嫌泡茶没有什么艺术内涵可让人肃然起敬的,也是同样这群人呢。泡茶(包括奉茶品茶)不能一直只停留在以往拘泥的观念中,把茶汤的意义抛诸脑后,只着重在文化、社交等象征的意义,茶道也要新陈代谢要大胆地向前走,让人们每喝一杯茶,每一杯茶都是精致的。

泡茶师对泡好茶的信念不可动摇,不可委曲求全,泡茶师要做的事情,是将一套好的茶法灌入身体,让它长活,化成动作与气质在泡茶(包括奉茶品茶)时使出来。做不到这点,人家对泡茶师固有的偏见不会改变,则泡茶师一辈子别想得到认同与尊重。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完稿20150817)

许玉莲茶道

 

 

  (1391)

茶食运用目的与规范-许玉莲

茶食运用目的与规范

许玉莲

茶席上要有茶食供应吗?谈这问题前,先说人们应持何种态度选茶泡茶。

有认为喝茶会导致肚子饿,也认为喝茶会引起头晕、腹胀、颈项酸等不适感,由于他们对「茶会让人不舒服」这观念毫无怀疑地接受了,故要先饱吃一顿才可喝茶,或边吃边喝茶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了。但我们却认为会让人类生病的茶,比如:采摘不适时、制作不精细、生长环境不好或夹杂着野草敗叶等原因所导致,从一开始就不值得去制造,即使造了,泡茶师有责任不选择这些茶来创作茶汤,更不应将这些茶汤交给人们去喝。假设有这么一些茶,喝了后胃便觉得有翻腾之感,随着这茶在体内流动,我们身体需要生出很多精力来抗御它,整个人体的能量觉得迅速被消耗掉,这就是坏茶,坏茶会败坏我们身体的功能,喝了劣质茶后人感觉被掏空了,吃茶食只不过解决当时强烈的饥饿感与疲乏感,但是破坏已经造成。

泡茶师有责任要泡「好茶」,泡饮好茶则不一样,随着茶汤在体内运送,我们有养精蓄锐之感,胃部会觉得暖和暖和,四肢觉得舒服而且手掌脚掌不冷,精神好得很,不会觉得晕,满足感会油然而生,好茶入肚不会让人产生饥饿感;所以我们说,茶席上的茶食并不是为了人们饿了充饥而存在的。

既然如此准备茶食是为了什么?我们可将茶汤会比喻成交响乐曲演奏会,各类声音的搭配是为了丰富整支曲调的层次与境界,茶食在茶汤会的作用亦属于提升香味表现的境界的一种运作,茶体最基本元素如单宁、氨基酸、咖啡因等释溶于水后将展现各种的苦度、鲜爽度、涩度、酸度、甜度等味道,品茶时安排茶食进席,是考虑它能与茶结合增加茶的美味。要是茶食的材质与口感选择错误,导致茶味道受了破坏,这茶食就不是理想的安排。

之后我们需要厘清其他观念,品茶时吃茶食会破坏味蕾的感受能力,影响吸收茶的真正香味吗?成年人一般拥有一万多个味蕾,除非年纪大了因萎缩而减少,又或者进食了太多过冷过热、刺激性强烈的食物才会导致味蕾弱化,吃一、二件茶食不至于会造成伤害的,无需过虑。喝茶者平常要练习味蕾的敏锐,如:品茶要充分让茶汤与味蕾接触,即含着一口茶汤细细咀嚼别忙着吞,提高味蕾对茶汤滋味的记忆;每一回品茶别喝得太多与麻木,要让味蕾经常感觉兴奋;时而改变品饮方法、茶叶品种,让味蕾感受到不同性质的味道,这些香和味一旦活在我们的身体,永远也不会离开。

最终才轮到谈茶食供应的规范观念,一主辅:必须以喝茶为主、茶食为辅。二时间:必须要有时间段的安排,喝茶、吃茶食、品水要编成完整的一套上席程序,茶食禁止一直摆在席上。三味道:不要提供酸、辣、怪异味道、人为加工食品为茶食;以食材原味为主,可有少许甜或咸。四口感:不要硬、脆、油腻食品,勿花费太多唾液去咀嚼;以入口即化、酥软为主。五做法:不要煎炸、烧,以蒸熟为主。六茶食温度:不冷不热。六食物结构:不要汤水、不要有壳有外皮有包装物、不要易碎的易剥落的;要固体的,两根手指可取得。七茶食大小:可直接一口放进嘴巴。八餐具安排:以不要餐具为主,置放于品质佳的餐巾纸上,吃后各人收起餐巾纸。九份量:个别一人份上席,每份一、二件足够。

(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20150615)

许玉莲

 

 

  (1566)

学老师的茶法,喝自己的茶汤-蔡荣章

学老师的茶法,喝自己的茶汤

蔡荣章

向老师学习泡茶学些什么?学如何识水、如何从茶叶看出各种茶况、如何从这些茶况决定泡茶的水温、放多少茶叶要浸泡多少时间—–。不是学习穿什么服装泡茶、拿壶的手法应该摆出怎样的态势、茶席的桌巾花瓶香炉要如何购置—-。老师的生活态度、对茶文化的看法、对茶价的评判是在“选修”的范围,学生同意他的意见,自然追随他的言行与思想,有不同的意见,也尊重他在泡茶上的专业。

上述是将泡茶专业与茶文化观念分开看待,但如果老师的茶文化观念认为泡茶没有一定非得泡得怎样不可,那是根本否定了泡茶的专业,也就没有学习泡茶的问题可谈了。

依上述的说法,学茶的人不必担心从此喝到的茶是老师的茶而不是自己的茶。我们学的是泡茶的方法,是掌握茶汤浓淡、茶汤品质特性的方法,接下来是自己泡茶、自己捉摸茶汤的浓度与特性。不是一开始就学习老师的泡茶模样,他用哪一把壶就跟着买同样的一把,他从哪里取得的茶叶也同样地购买。这个问题不也发生在音乐、美术教育上?但事实证明不会发生传授与创作上的冲突,一班同学都是同样的那几位老师,毕业后还不是各有各的创作领域?

学习泡茶是学习泡茶的原理原则,而不是泡茶的风格。一开始就讲究风格是错误的教法与学法,老师要教的只是如何泡好一壶茶。同样道理,音乐老师也只是要教如何把歌唱好、把琴弹好。如果把握不了这个原则,就会教出一批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师徒。换个角度思考,让泡茶的人一开始就自行摸索,不要跟老师学,一开始就自泡自的,自始至终都喝着自己的茶,好吗?这种学习方式或许能摸索出一条泡好茶的道路,但也可能徒具个人特性,茶汤却一直错误到底。

老师教泡茶的原理原则,包括基本知识如制茶对茶叶茶汤造成的影响、茶具烧结程度如何影响茶汤的品质,以及对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的解说等都只是陈述自己或别人的看法,要向听者交代清楚,以便听者有自己判断的空间。泡茶的原理原则与对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的看法,也难免会有错误的陈述,所以听众要多看、多听、多体会,然后加以判断。至于泡茶风格与生活态度,不要如泡茶原理原则般地传授,只让学习者自行参考与取舍。

向老师学习的最大意义是获得老师的经验,免得自己还要一步步地探索。但老师的经验与结论有不同的层次,同样的向老师学习,得到的结果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既然要向老师学习,就要找对老师,找那不是要学生依他样子泡茶的老师,进一步再看他是否都可以把各类茶泡好,都依着他的茶道理念过着他的生活,别人也不会因他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悦。找错了对象,会让自己老是苦恼于泡茶不易、茶道生活难行,而且练就一副不是自己喜欢的泡茶模样。

这一层茶道传授方法与学习的态度不只强调向老师学习的重要,也澄清“依老师教的方法泡茶会喝不到自己的茶汤” 这概念。老师的教学方法正确,学习者只学习原理、原则、方法、思想的道路,这样自己冲泡出来的茶汤永远是自己的茶汤,泡茶模样永远是自己生命的呈现。

(201507《茶道》月刊专栏)

 

  (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