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奉茶

茶道艺术家怎么呈现喝茶之美/蔡荣章/20170415

 

茶道艺术家怎么呈现喝茶之美

蔡荣章

 

“茶好喝吗?”

“好喝”

“没什么好喝的”

“喝不懂”

喝不懂是关键,如果喝懂了,不是觉得好喝就是觉得不好喝,但是通常都是不求甚解,经常喝到好茶就认定茶是好喝的,经常喝到不好的茶就认定茶是不好喝的。从茶道艺术的立场,并不是要大家都认为茶好喝,要好茶、泡得好,才会好喝,不是好茶、泡得不好,是谈不上茶道艺术的。

“泡茶好看吗?”

“没什么好看 ”

“要有其他项目才好看 ”

“我看过好看的 ”

不是深懂茶道艺术的人,泡起茶来确是没什么好看。若是加上其他的项目,诸如泡茶者的打扮、茶席上的配乐、插花、挂画、舞蹈等,有些人会觉得有看头,但如果不是处理得好,也不见得好看。“我看过好看的”,这说明另有一些泡茶是让人爱看的,可能是噱头十足,让人看得目不转睛,可能是茶道艺术家在进行着茶道艺术的展现,深得人心、耐人咀嚼。

泡茶要好喝、好看,必需要有好茶、泡得好、把泡茶奉茶品茶诸过程当作一件艺术作品呈现。只有好茶与将茶泡好,仅能达到好喝的地步,要能把泡茶奉茶品茶过程当作一件艺术作品呈现,才能达到好喝又好看。有好茶,也把茶泡好了,但夹杂在其他艺术项目之中,即使其他艺术项目处理得很好,茶汤、泡茶也只是其中的一环,如果其他艺术项目处理得不好,茶汤、泡茶就被埋没其间。要将茶道艺术完整地在其他艺术项目纷陈的场合凸显,而且让品茗者能充分体会是困难的。各种艺术同时在一个场所呈现,将这种现象说成是茶席主人才艺纵横是要求不高的评语,事实上只是每项泛泛展示而已。每项艺术都有其独特、而且不藉其他艺术项目就能俱足的呈现方式,如此才能深入、完整地创作,茶道艺术如此、音乐如此、舞蹈如此,创作者如此、参与者亦必须全神贯注。茶道艺术呈现时,创作者及参与者是无暇兼顾其他艺术项目的,创作者无暇从事茶叶、泡法、与茶道方面的解说,品茗者也无暇说话、拍照。茶的好喝与泡茶的好看包括了有好茶、会泡茶,还要会喝茶,而且将泡茶、奉茶、品茶以艺术创作的功力呈现。

为什么茶道艺术要将泡茶、奉茶、品茶视为一体呢?因为如果除掉品茶,仅是泡茶,则只是肢体的表现,只是在舞蹈的领域;若仅是奉茶,或是仍与泡茶结合在一起,也仅是多了人与人的关系,仅属于戏剧的范畴;茶道艺术必须以茶为灵魂,以茶为主轴,泡茶、奉茶都是为茶而做,如此结合才是茶道艺术。

但能不能只是品茶呢?只是把泡好的茶汤端出来呢?不成,那豈不成了罐头茶,罐头茶即使泡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件艺术作品,这与一幅画画好后就成了一件作品,运到哪里都还是一件作品不同,茶汤必须现场冲泡、现场取用或奉呈、现场品饮,才是一件茶道艺术作品。

上面对茶道艺术的界定,有人会认为太主观,但如果将茶道艺术界定在茶汤,茶道将变得非常狭隘;如果将茶道艺术界定在泡茶、奉茶,又失掉了茶的灵魂;如果将茶道艺术放在其他的众艺之中(包括装置艺术),茶道艺术将难以独立、难以俱足,无法具备单项艺术应有的条件。(20170307)

刊登20170415《茶道》月刊专栏

下图:作者蔡荣章,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202)

蔡荣章在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小壶茶法30条 /20170904

 

蔡荣章在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小壶茶法30条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道

蔡荣章于2017年8月28日下午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与示范“小壶茶法30

条”,小壶茶法是蔡荣章这30年来推动的十大泡茶法之一。小壶茶法的30个条目如下,其中加括弧者是

依情况可以省略者。

小壶茶法从过去的24则修订成现在的30条,主要是特别强调出品水(泡茶用水是茶汤作品的一部

分)、赏茶食(有助于茶汤的欣赏)、赏叶底(珍惜茶的第四个生命周期)、还杯(对泡茶者的尊

重)、结束(依依不舍之情)等环节。

1.设席

2.备水

3.(温壶)

4.备茶

5.识茶

6.赏茶

7.(温盅)

8.置茶

9.(烫杯)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11.计时

12.倒茶

13.(备杯)

14.分茶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赏茶食)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28.清理

29.还杯

30.结束

  (1301)

论「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文/许玉莲/20140901

许玉莲

论「泡茶的声音」是有机音乐/文/许玉莲/20140901

内文:

泡茶不需要有「特意製造的声音」伴随,「特意製造的声音」即所谓的音乐,无论是现成曲子或说为了该茶席而谱的曲子。泡茶不反对有一点「外来的声音」,即泡茶所在地自然形成或无可避免之人为的声音,如野外泡茶的蝉鸣知了知了聒噪不停、小鸟欢乐歌唱;如家里泡茶环境有点风扇声、隐约传来街外声;不过分渲染就是。

我要郑重介绍「泡茶的声音」,提出正视泡茶有它本身的声音之研究报告,泡茶人只要用心泡茶,泡茶声音就能表现一定的融合感,水烧开时汩汩声水波粼粼,出汤时泉流飞奔跳跃嘟嘟声,然后戛然而止,这岂不就是一支有机生成的美妙音乐吗?

一. 认识「泡茶的声音」七类

泡茶有它本身的声音,统称「泡茶的声音」,这些声音分成七类:首先,茶叶有自己的音高,香味播散着自己的高频或低频音律。器物声,使用茶具时物物碰击发出的声音。走动声,泡茶人与喝茶人走动声。人为之声,提拿茶具、喝茶的声音。周围环境声音,比如:树林中泡茶时的鸟叫、蛙鼓声,下雨就会有风声雨声。呼吸声,人的呼吸也是一种声音,我们知道婴儿的呼吸声最有节奏感,不必很大声,一丝一丝的,我们听到了就格外安心。最后,有一种声音叫做静寂之音,不发出任何声音,也是声音的一种,这时我们听到光影移动、时间流逝、生命活著。

「泡茶的声音」是泡茶过程中自然响起的音乐,它跟随著人们身体移动的心跳和呼吸发出,使喝茶变得更灵性一些,我们的思潮、我们的动作、我们对泡茶喝茶过程中「形、声、闻、味、触」的感受将不受「与茶无关」的外来声音操纵。有了这些自然产生的交响乐搭配茶,它们就会变成喝茶的一部分。茶,不再需要特别制造的音乐配乐。

二. 「泡茶的声音」其他内涵注解

「泡茶的声音」除了可以成为所谓的配乐,这些声音的本身也带出其他意思,当倾听「泡茶的声音」时,我们有趣的发现,泡茶人的动作是快是慢,那件器物是虚是满,统统可以凭声音就听得出来。如操作很娴熟,出来的声音乾净利落,它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这时候该停顿一下,还是该结束了的声响,这类声音的穿透力很强,变成喝茶的一部分是非常的好听。

相反如操作时不耐烦、手势生疏者,就会产生一些器具互相乱碰撞的声音而已,这时的声响效果是属于乾涩、空洞的,缺乏圆融感的声音令人感觉不那么愉快,泡茶的人就可以警惕自己要更用心。练习提拿时不可重一分亦不许轻一分,恰到好处的声音需要经过许久的磨练。

即使看不见泡茶者,单单听到泡茶的声音,我们也可以知道他泡茶泡到哪个步骤:在倒水了,在拨茶入荷了………,从泡茶的声音可听到泡茶者的心跳:安静的,快乐的,紧张的,幸福的………。同样的,泡茶者在每个阶段都要能体会,声音的表现让大家观照到自己泡茶喝茶时的思维,进一步去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安顿好,才自在。通过这些静默地聆听「泡茶的声音」的时光,一次又一次,我们将浮躁的心打磨得平静、温暖一些些。

但这还不是我们要的,我们要的是,就泡茶本身的声音欣赏它,泡茶本身的声音已经有足够的美。

三. 十种「泡茶的声音」说明

过去我们只注意到泡茶过程中的煮水声音:水刚刚煮热时有纤细淅淅之声,很热了会振动起来传清脆啵啵声,热水继续激荡会响起浑厚巴拉巴拉声,突然静下来没有声音就是水煮开了。然而煮水声音不只有这几种粗略阶段,细细体会,不同的水温有不同声音,事实上每个分秒它都发出独有声音。

泡茶也如此,随著进序一步一步往前移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大约计算了一下,泡茶的声音有十种,以下谈谈十种声音怎样来:

第一种:水注入煮水器的声音。这是还没开始泡茶的备水阶段,首先有一种已经较少在现代生活实施的做法:泡茶用水养在水方(蓄水瓮),用时取瓢掏水入釜(煮水器),这样倒水发出的声音水声潺潺,现多用水龙头接水,一开水龙头流水就哗哗声响。注水入水壶,就会有水声,从乾乾的水壶,一直到倒满的过程,声音表现得是有节奏的,声音从浑厚一直到响亮,因壶内的空气越来越少。

第二种:煮水的声音。以陶壶煮水为例,冷水初煮无声音,直至微波旋转才慢慢开始有丝丝声音,接下来每个阶段都有变化,逐渐高亮。

第三种:置茶的声音。置茶的动作有两处,拨茶入荷与置茶入壶。

这两个动作产生的声音因茶叶形状、器皿材质不同而有些微变化,拨茶入荷时,条形,会有拨动的声音,球状,会有跌落的声音。置茶入壶时也有同样对应的茶声。还可以从茶叶碰触器皿时的声音可以听出身骨的轻重和茶叶的品质,品质高者声音重实,品质低者声音飘浮。比如紧结球状茶叶较铿铿响亮,像珍珠落盘;鬆中带紧条状茶叶比较不那么凝聚。同样球状茶叶,声音更沉重坚实的身骨也重,是品质较好的。一样条形茶叶,声音较鬆散的那个是原料採得比较老的。同一种茶叶掉入瓷器和陶器声音是不同的,与瓷器碰触会明锐些,相反则深沉些。

第四种:冲水的声音。是每一次将煮水壶的热水注入泡茶壶产生的声音,从空壶的温壶动作,到置入茶叶,到冲泡几道后,泡茶器是以不同的面貌来接受施水,在虚、实,乾燥、潮湿过程中,冲水的声音也会出现细腻变化。高冲者有声,声音突然中断,表示冲水结束,接著是盖上壶盖的声音。低冲者无声,只听到后来盖上壶盖的声音。

第五种:备杯的声音。翻开杯子是杯口划过杯托的声音,放下杯子是杯子正立於杯托的声音。

第六种:出汤的声音。倒茶入杯是一段段碎玉落盘的声音。倒茶入盅(茶海)是满满一壶茶的丰收之声。

第七种:喝茶的声音。啜,是烫、是享受、是珍惜。吸,是捨不得最后的一滴,而且告诉大家我的幸福。

第八种:打开盖子盖上盖子的声音。打开盖子是期待,是开口张望,盖上盖子是我已拥有,双手环抱。

第九种:取渣的声音。听到刮动壶壁的声音是渣匙取茶的声音,只听到茶叶铺陈於叶底盘的声音是茶夹取茶的声音。

第十种:洁壶的声音。将壶内热水连同茶叶倒入水盂,盎盎然洒拉一声,俏皮愉快的预告大家泡茶即将结束。

闭上眼睛,将这些声音串联起来就是泡茶的整段声音,就是泡茶的一首曲子。还需要配乐吗?谁能将配乐的曲子写得与这些泡茶的声音协奏在一块儿?

五.如何欣赏「泡茶的声音」

我们常对刚开始学泡茶的学生说泡茶时不要发出声音,因为那时他们还不懂,无论走动、準备茶具、倒水等动作做起来或拖泥带水或杂乱,那些声音时而显得尖锐或紧张,变成一种失真的嘈杂感,没有玩味的价值。

现在谈到「泡茶的声音」可成为泡茶的配乐,那么它们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呈现出来的,泡茶者与喝茶者都要练习得很专注与娴熟的功夫,这些声音便能响得分毫不差,可以进入欣赏的阶段,从美的角度来听的。

它们不再是噪音,而变成很美妙的声音,点缀泡茶喝茶过程。这些声音组合了一个有机的乐曲,从倒水、煮水、冲茶、备杯、喝茶,从头到尾不刻意把声音敲击出来,但随著动作与心情起伏却写出了泡茶的旋律,自然而然随伴著泡茶而来的声音,只让人觉得满足,觉得美好。

六.分析「茶有不同的音高与音质」

虽然茶发不了声音,但本身有声音的功效。茶本身有不同的音高与音质,这音高与音质不是用听的,是用嗅觉来闻、味觉来嚐的。它们不是用耳朵听的,它们是用鼻子和口腔来听(体会)的。由于茶叶製作方式不同所造成的香味风格的属性,比如:控制不同的茶青成熟度与揉捻力道,让茶香在频率上起了变化,有些高频如小提琴,有些低频如大提琴;这些音频的强弱度就是茶香味的音高。芽茶类製成的茶在茶香上显得比叶茶类要高频,如果前者有如小提琴的风格,那后者就有如大提琴。

芽茶类的茶中,嫩度高者又比嫩度低者在香气的频率上要高一些,叶茶类亦是如此。

揉捻的轻重更是加重香气频率的变化,不论芽茶类或是叶茶类,只要在揉捻时是採重揉的,其香气的频率都要比採轻揉的低。

另一例子:茶的香气在陈放之后都会变得比较低频,但是这时所产生的频率下降不像上述「揉捻程度」与「茶青成熟度」那么明显,只明显地发生在香的净度与醇度上,有如同样的二把小提琴,频率范围相当,但一新一旧,旧的那把在音色上理应较为醇净。

茶叶中常听见的基础音高从低沉至清亮有:六堡的do、普洱的re、岩茶的mi、单丛的fa、铁观音的sou、白毫乌龙的la、碧螺春的xi、龙井的do。茶中的音质也每个不一样,领会do re mi fa sou la xi do的音色是否够优美动听,要从舌尖、口腔、上颚、喉底去寻觅,像六堡、普洱是指年份已久的老茶,香味较低频却充满苍劲感,而且宽厚,像低音拉得很长的拍子。

岩茶、单丛、铁观音是指焙火程度相对熟火的,显现强劲度的低频,有高昂的圆润度,喝起来觉得饱满与温暖。

白毫乌龙声音的密度是紧密的,而且飘逸,相比前面说过的茶,音频变得明快起来。

现代做法的红茶发酵程度并不那么重,可与白毫乌龙靠在一起,但音频倾向沉实的那一端。

碧螺春、龙井同属明亮轻快音调,但碧螺春是一种相对低明亮度的声音,更觉柔和感,龙井则是发音较短促的清脆感。

结论. 每位泡茶者奏出自己「泡茶的交响曲」

泡茶的声音使茶道丰富多变化,喝茶时不要光是说茶名、看茶汤、问香不香、看泡茶动作美不美,除了这些以外,泡茶的声音也属於欣赏的项目。

泡茶的每一个声音皆出自茶人做的每一个动作,动作经过思考、练习而养成,即使那个动作有多么的小,它都发自茶人的内心波动。每一次泡茶时茶人的手在空中画动挥洒,别以为它没有什么,它充满了对茶、对人的热情,我们从声音听出:他倒茶入杯每一杯茶汤的份量均匀,因为滴答流水声音的长短节奏一样。他放壶放杯只有轻轻嗒一声,不尖厉也不拖拉。这些都是爱茶、爱人而产生的崇敬之心的声音。

愿意让泡茶时的自然有机声音出现在泡茶,反而去找一些不属于泡茶范畴的声音来搭配茶,显得不恰当也无意义。为了不想泡茶发出杂音,就规定泡茶不要有声音,操作起来蹑手蹑脚反而造作,应正面的接受这些泡茶的声音,慢慢练习将之串联,再用欣赏的角度去听它,每一位泡茶者都可以「奏出」自己「泡茶的交响曲」。

(刊登2014-12-11第四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茶乐论文集”)

 

  (1259)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许玉莲

许玉莲茶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

许玉莲

任何茶艺比赛或茶艺考试事实上都不能代替长期锲而不舍的功夫,“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是一辈子需要锻炼与培养的一件事情,过分注重比赛和考试,把得奖与证书当作唯一目标,这意味这部分人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仅视為工具,这是现今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盲点,既是盲点,如不改善,迟早会出事的。

怎么说呢,如欲赢得比赛,参赛者必然必须满足那些游戏规则,不符合条件的早就被淘汰了。然而设定比赛章程的是一小群有关人士,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管理机构和茶商,对茶文化认识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与茶无关但坐在有话语权位置的人,会为了本身所代表的地方与利益发言,若是如此,比赛活动恐已变成是一些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手段、商家的一些广宣手法。

茶艺比赛的规则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让“泡茶、奉茶、喝茶”(统称茶道)往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去思考才是,而不是综合相关人士“个人感受”整理出来的综合性资料。像有些比赛活动的规则如:什么茶要用什么泡茶器、需穿淡雅泡茶服装、站立时双手要摸着腹部、奉茶时要半蹲,请喝茶时要伸掌等等,都属于主观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性的真理,作为比赛规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倘若比赛过程中泡茶者只一味要达到目的,找不出能够提高个人价值感的技能在哪里,那么这种比赛只会催生一批批被捆绑在框架里的盲从者而已,在在扼杀茶文化文明的推进。像一些茶艺比赛规定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评分标准“讲解需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气婉转、有艺术表达力”。这岂不误导大家以为茶道就是要靠嘴巴把它说得天花乱坠才显得高明,“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倒是无人管。

经常参加茶艺比赛的人约分两路,以茶事工作为职业的,以及学校的茶文化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人,严格来说他们将会变成下个世代茶界的新主人,倘若为了比赛得奖,每一年一度或数度就不得不去迁就主办方所圈定的范围来做,如果参与的茶公司和茶学校不再教他们学习观察的能力、独立思考茶道是什么,那结果就是未来的茶人们都只能一窝蜂去抢大家都会做的工作、做市场流行之事,茶道想要深度发展也就无路可寻了。

当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坊间茶艺活动也越来越多,无论正规校园或私塾的茶文化课程更是到处都有,看似进步了,但为何大家却让坊间茶艺比赛或考试的游戏规则凌驾于茶道本质、凌驾于部分在校从事教育的茶道工作者?学校为了要得到奖项的荣誉,甚至牺牲向来秉持的茶道观念,让学生们都去练习考试或比赛规定的泡茶方式,长此下去,真叫人担忧茶道还剩下什么。这得归因于大家对自己、对茶道没有信心,想要通过一场比赛或考试来获得虚无縹緲的认同。

要想真正学好茶道的人,先把每一壶茶泡好喝懂再说,别忙着去比赛或考试,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和感情,才能累积养分。即使是身不由己,非得参加那样的比赛或考试,也要认清楚那只是一时的,应抱持一种见识无妨的心态去参加。理想的状况是主办方提供可启发思考能力的比赛或考试方法,让大家不知不觉开窍与进步。

(20160417中国茶道杂志刊登)

 

  (1221)

茶道生活的价值不可被钱困住-许玉莲

许玉莲茶道

茶道生活的价值不可被钱困住

许玉莲

受邀到一文化会所与五十位事业有成的成年男女讲茶道课,提早将两张茶席摆置好预备等一下做泡茶演示,不久学员陆续抵达,报到手续完成后他们即闹哄哄围着茶席,有叫泡茶师让出泡茶座位的、不问自取抓茶壶的、提起盖碗放到嘴唇边作饮茶状的,然后大家就举着手机忙拍照。泡茶师轻声阻止学员碰触茶器,得到的回应是“我给了钱,为何不能碰”,这倒提醒我们有关“钱”的角色在茶道生活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失焦,被“钱”锁住,以钱来衡量茶道的价值,忽视茶道中的内涵。今天若不讨论钱这课题,说明茶道应如何“活出”它的价值而不该被钱左右,再过个一、两年也就迟了,大众将被误导得翻不了身。 “我给了钱,为何不能碰”这个问题,是的,我们要说,缴了学费就是要教你别乱碰茶具。茶席是泡茶师为茶道演示备用的茶器物,彷如书法家的纸、笔、墨,音乐家的乐器,学生或品茗者不得随便率性去碰触,这是对人对物最起码的尊重,茶器属于泡茶师的,如欲把玩、欣赏或借用,毫无疑问应先征求拥有者的同意,获得同意后,泡茶师有时还会与你约定把玩的规则,因他天天抚摸在手上的茶具,爱它了解它才知道应怎么对待它,你也必得遵照才是。对于泡茶师来说器物不再只是一件器物,它是朝夕相对的朋友,甚或泡茶师供奉一些老器恭恭敬敬的如长辈,岂容你乱摸。再来是器物的安全问题,假设一下子拿不稳摔破了,这将造成很多纠纷,谁来做赔偿呢?茶器摔破了没人认账是天天发生的事,伤透了我们泡茶师的心。泡茶师这方面认为,无论此物价格多少,都是他长年累月捧于掌心的宝物,你赔多少钱都不足以安慰他,赔偿者往往还认为没必要补偿。茶具不让你碰的另一原因是卫生问题,茶席上的茶具原本都处理干净预备等下泡茶喝茶用的,你碰过了就不那么卫生了所以不许你碰。

上述学生以为“我给了钱,茶道规矩由我定”,另有一些学生觉得“我没钱,我不要根据茶道的方法做”。常用的理由是:我向来以简朴為美德,喝茶何必搞那么多东西。比如专门收放茶叶的罐子、赏茶的茶荷一概排斥,找一个材质较好的壶来泡茶也反对,找一些优良茶叶来泡饮也属浪费钱,这类学生懒惰成性、想也不想就拒绝自己不懂和不熟悉的事物。其实一个罐子不必花多少钱,茶叶容易受潮走味,故密封的罐子起防潮作用,装茶可保护茶质,泡茶者用对罐子则对得起茶叶则心安理得,加上如若罐子很有质感,泡茶者则感受到美,讲究茶具是生活的精致,精致比粗糙好,简朴加上精致加上审美才有意义,茶道生活便慢慢产生一种满足与快乐的社会价值。

还有学生认为“不就是一杯茶,有这麼严重吗”,当泡茶师全神贯注在茶道演示中,对茶叶份量与水温的要求是如此凝重时,对浸泡时间是那么郑重其事的分秒必争时,有些学生就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嘲弄泡茶师“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即浪费钱”。只用钱来衡量茶道价值是不对的,喝茶是需要一些方式、知识与时间的艺术展现,从制茶法、收茶方式、泡茶技艺、所需时间的运用等,都能让茶、茶道有最美好的内涵呈献,若茶道中的艺术没有机会被展现、唤起,才是浪费。一杯茶不讲究,等于对生命的糟蹋,何等的代价。

(刊登福建《茶道》杂志。完稿2016-03-17)

 

  (1316)

小壶茶法练习细则 文/蔡荣章/20160524

小壶茶法练习细则 . /蔡荣章 (201608-21)32则

一. 细则说明:

a. 本细则供已学过“如何泡好一壶茶” 的理论课程,接下来从事基础泡茶练习时使用。

b. 本细则以一位泡茶者,三位品茗者为一练习单位,共同使用一组茶具,大家轮流担任泡茶者与品茗者。一人单独练习时,则虚拟有三位品茗者在旁边,二人练习时,泡茶者轮流担任,另一人与虚拟的二位担任品茗者,依此类推。

c.每组茶具包括:

c.1主泡器:壶、船、盅、盖置、杯、托、奉茶盘,放于泡茶者正前方。

c.2辅泡器:茶荷、茶巾、渣匙、茶拂、茶巾盘、计时器,放于泡茶者右前方。

c.3备水器:煮水器、煮水壶放于泡茶者左手边,保温瓶、冷水壶、叶底盘、品水壶、茶食盒、茶食具放于内柜或侧柜,水盂放于侧柜上面(或泡茶桌面设有排水排渣孔)。

c.4储茶器:茶叶罐放于内柜或侧柜。

(若壶、船一组时,练习中说到壶,就指壶船这一组,杯、托亦同。)

d. 练习项目加括弧()者,是视情况可省略者。

二.练习程序

1.设席

1.1泡茶者就位

1.2品茗者就位

1.3泡茶者检查主茶器

1.4检查辅茶器

1.5检查备水器

1.6检查储茶器

1.7右手将茶巾移放壶、盅的下方

1.8打开杯子,以U字形的次序从左上到右上

2.备水

2.1将茶壶移至左前方,腾出面前的位子

2.2左手将煮水壶移放面前

2.3右手取保温瓶(或冷水壶)加水入煮水壶,左手托起保温瓶(或冷水壶),保温瓶归位

2.4左手将煮水壶归位,开启电源加热(或不加热)

2.5茶壶归位

3.(温壶)

3.1右手打开壶盖放于盖置

3.2左手关掉电源,持煮水壶于茶壶内注入八分满热水

3.3放回煮水壶,继续加热或不加热

3.4右手盖回壶盖

4.备茶

4.1右手从内柜(或侧柜)取茶罐交给左手

4.2左手持罐,右手打开罐盖,放计时器右方

4.3右手接过罐身,放于罐盖旁

4.4右手将茶荷交给左手,在左手上向前推动茶荷使荷口朝右

4.5左手将茶荷置于面前

4.6右手取罐身交给左手

4.7右手持渣匙将所需的茶量拨入荷内

4.8放回渣匙

4.9右手盖上罐盖,并将茶罐收回内柜(或侧柜)

5.识茶

5.1双手捧起茶荷识茶

6.赏茶

6.1将茶荷放在第一位品茗者面前,品茗者行礼致谢

6.2第一位品茗者捧起茶荷赏茶

6.3递给第二位品茗者赏茶

6.4递给第三位品茗者赏茶

6.5最后一位品茗者将茶荷送回茶巾盘上

7.(温盅)

7.1右手打开盅盖,放盖置上

7.2右手将温壶的热水倒入盅内

7.3右手盖上盅盖

8.置茶

8.1右手打开壶盖

8.2右手将茶荷交给左手,向前推动茶荷使荷口朝向右方

8.3右手取渣匙,以尾端将茶叶置入壶内,渣匙归位

8.4右手盖上壶盖

8.5右手取茶拂,于水盂上清掉茶荷上的茶末

8.6茶拂归位

8.7右手向前推动茶荷使荷口朝向左方,茶荷归位

9.(烫杯)

9.1右手将温盅的热水分倒入杯,以U字形的次序从左上到右上。确定盅内无水

10. 备品水壶

10.1将茶壶前移,腾出面前的位子

10.2右手拿出品水壶,放于面前

10.3左手关掉电源,持煮水壶在品水壶内注入适量热水,煮水壶归位

10.4右手将品水壶收入内柜备用

10.5茶壶归位

 

11.冲第一道茶

11.1右手打开茶壶盖,放盖置上

11.2左手持煮水壶在茶壶内冲入所需热水,放回煮水壶

11.3右手盖上壶盖

12.计时

12.1右手按下计时器

12.2陪茶在壶内浸泡

12.3数息计算浸泡时间

12.4转头看计时器,核对浸泡时间

13.倒茶

13.1右手打开盅盖,持壶将茶倒入盅内

13.2让茶汤滴干

13.3放下茶壶,盖上盅盖

14.(备杯)

14.1右手以U字形的次序逐一倒掉烫杯水、沾干杯底、归位。

15.分茶

15.1右手持盅以U字形的次序分茶入杯

16. 端杯奉茶

16.1起身,双手端起奉茶盘,从第一位品茗者开始奉茶

16.2品茗者从奉茶盘上连同杯托端起杯子,行礼致谢

16.3品茗者将杯子连托交到左手,右手取杯赏色、闻香,将杯子放回左手的杯托上,右手将杯子与托移放桌面

16.4泡茶者奉完茶,回座位放下奉茶盘

16.5坐下,右手端取自己的一杯,连托交给左手

17.品饮

17.1泡茶者右手从左手上端起杯子,与大家一起品饮茶汤

17.2右手将杯子放回左手的杯托上,杯子与托放回桌面

18.第二道茶

18.1左手打开煮水壶盖,判断水温是否足够

18.2右手打开壶盖放于盖置,提壶检视壶内茶叶

18.3左手提煮水壶冲水入茶壶

18.4左手放回煮水壶,右手盖上茶壶盖

18.5右手将计时器归零,开始计时

18.6陪茶在壶内浸泡

18.7核对时间,将茶倒入茶盅

19.持盅奉茶

19.1右手将茶盅移放奉茶盘的中央

19.2双手将茶巾移放茶盅下方

19.3起身,双手端起奉茶盘

19.4左手持奉茶盘,右手持盅向品茗者倒茶,品茗者行礼致谢

19.5奉完茶,回座位放下奉茶盘

19.6坐下,双手将茶巾归位,右手持盅为自己倒一杯,茶盅放回桌上

20.品饮

20.1左手连托端起茶杯,右手从左手端起杯子,与大家一起品饮茶汤

20.2右手将杯子放回左手的杯托上,杯子与托放回桌面

21.品水

21.1右手取出品水壶放奉茶盘上

21.2双手将茶巾放品水壶下方

21.3起身端奉茶盘

21.4向品茗者奉上清水,品茗者行礼致谢

21.5奉完清水,回座位放下奉茶盘

21.6坐下,双手将茶巾归位,右手持品水壶为自己倒一杯,收起品水壶

21.7端杯与大家一起品水

22.第三道茶

22.1左手打开煮水壶盖,发现水温不足,打开电源加热

22.2右手打开壶盖放于盖置,提壶检视壶内茶叶

22.3待水温足够,左手关掉电源,提煮水壶冲水入茶壶

22.4放回煮水壶,右手盖上茶壶盖

22.5右手将计时器归零,开始计时

22.6陪茶在壶内浸泡

22.7核对时间,将茶倒入茶盅

23.持盅奉茶

23.1右手将茶盅移放奉茶盘上

23.2双手将茶巾移放茶盅下方

23.3起身端奉茶盘

23.4右手持盅向品茗者倒茶,品茗者行礼致谢

23.5放下奉茶盘

23.6坐下,双手将茶巾归位,右手持盅为自己倒上一杯,茶盅放回桌上

24.品饮

24.1左手连托端起茶杯,右手从左手端起杯子,与大家一起品饮

24.2右手将杯子放回左手的杯托上,杯子与托放回桌面

25.(吃茶食)

25.1左手取四张怀纸,右手一张张铺于奉茶盘上

25.2左手端茶食盒,右手置茶食于怀纸上

25.3端奉茶盘奉茶食

25.4放下奉茶盘

25.5坐下,拿取自己的茶食

25.6与大家一起享用茶食

25.7大家将碎渣以怀纸包妥置放身上

26.第四道茶

26.1左手打开煮水壶,发觉水量不足,进行备水

26.2右手打开茶壶盖放于盖置,提壶检视壶内茶叶

26.3待水温足够,左手关掉电源,提煮水壶冲水入茶壶

26.4放回煮水壶,右手盖上茶壶盖

26.5右手将计时器归零,开始计时

26.6陪茶在壶内浸泡

26.7核对时间,将茶倒入茶盅

27.持盅奉茶

27.1右手将茶盅移放奉茶盘上

27.2双手将茶巾移放茶盅下方

27.3起身端奉茶盘

27.4向品茗者奉茶

27.5放下奉茶盘

27.6坐下,双手将茶巾归位,右手持盅为自己倒上一杯,茶盅放回桌上

28.品饮

28.1左手连托端起茶杯,右手从左手端起杯子,与大家一起品饮

28.2右手将杯子放回左手的杯托上,杯子与托放回桌面

29.赏叶底

29.1将茶盅移向左前方,将壶(与船)移到盅的下方

29.2取出叶底盘,放于面前

29.3右手将壶嘴调向前方,打开壶盖放于盖置

29.4左手提壶,右手持渣匙舀一些茶叶于叶底盘上,渣匙放于叶底盘上的右侧

29.5左手将壶嘴朝前放下,右手提壶让壶嘴朝左,盖上壶盖

29.6左手提煮水壶,淋一些热水入叶底盘

29.7泡茶师持渣匙赏叶底,起身端叶底盘,放于品茗者面前,请品茗者赏叶底

29.8最后一位品茗者赏完叶底,将叶底盘调整好方向,送回泡茶师面前,行礼致谢

29.9双手端起叶底盘,左手持盘,右手持渣匙将叶底与茶水拨倒入水盂(或排渣孔)

29.10叶底盘放下

29.11左手按住茶巾,右手持渣匙于茶巾折层内擦干、归位

29.12右手持茶巾擦干叶底盘,叶底盘归位

29.13茶壶、茶盅归位

30.结束

30.1右手将盅往上移,将壶嘴调向前方,打开壶盖放盖置上

30.2左手提壶,右手持渣匙将茶叶掏入水盂(或排渣孔)

30.3渣匙暂放茶巾一角

30.4左手将壶嘴朝前放下,右手将壶嘴调向左方

30.5左手持煮水壶冲入半壶热水

30.6右手提起茶壶,于船上旋动壶内茶水,翻转壶身使茶水旋倒入船

30.7将壶在茶巾上沾干,放于茶盅的下方

30.8右手持壶盖于船上漂洗,放回壶上

30.9右手持渣匙将残渣汇集茶船即将倾倒的那侧

30.10双手持船将茶水倾倒入盂(或排渣孔)

30.11(若船上尚留有残渣,冲入热水再做一次)

30.12左手按住茶巾,右手持渣匙于茶巾折层擦干,渣匙归位

30.13双手端起茶船,左手持船、右手持茶巾擦干船身底部与桌面

30.14放下茶船,右手将茶壶归于船上

30.15右手将盅放回原位,打开盅盖,放于盖置(若是有把的茶盅,先将盅把调到左边)

30.16左手提煮水壶冲入半盅热水

30.17右手母、食指捏住滤网一角,取出滤网,翻转滤网

30.18左手持茶盅于水盂上冲净滤网,茶盅归位

30.19右手将滤网放回盅上,盖回盅盖

31. 还杯

31.1第一位品茗者起身,将杯子送回奉茶盘,往里侧放起,向泡茶师行礼,坐下

31.2第二、第三位品茗者逐个起立送回杯子,向泡茶师行礼,坐下

31.3泡茶师起立(送客之意),品茗者起立,相互行礼后坐下(意指品茗者已告辞)

32.回顾

32.1泡茶师静坐片刻

32.2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

32.3计时器归零、关掉煮水器、茶巾放回茶巾盘上,茶会结束 (1496)

茶道艺术与装置艺术-蔡荣章

茶道艺术与装置艺术

蔡荣章

呈现茶道艺术要有一个泡茶、奉茶、品茶的地方,这个地方我们叫它作茶席。最基本的范围是摆放茶具、进行泡茶、在此喝茶的地方,可称呼它是泡茶席;如果包含泡茶席在内的整个房间都作为呈现茶道艺术使用,就叫它茶室; 如果整个屋子都作为呈现茶道艺术使用,例如还有水屋、衣帽间、茶庭等,就叫茶屋。

人们往往不会让这些地方只有茶具、茶叶、水、人,不是说不可以,是常常不够勇敢地这样做。于是要插盆花、摆上一块石头、铺上美美的桌布,甚或点炉香、配上音乐,认为这是在营造一个有艺术氛围的品茗环境。早先(25年前),茶界将经常出现茶席上的挂画、插花、焚香、点茶称为四艺,作为这些装饰的注脚。到了现在,人们已觉得只是“装饰”不具艺术效应,于是提出装置艺术,企图将这些摆置整合成一个有艺术意识的项目。

装置艺术是以“摆置”为素材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在艺术上已是成熟的一种艺术形态,轻而易举地可以更有机、有效地整合茶席上的这些装饰,甚至连茶具、茶叶、水、人都可融入装置艺术的一部分。有了装置艺术的加持,还提升了茶席设置者的信心,可预见的未来,以装置艺术整合茶席,将茶席,甚至将泡茶、奉茶、品茶作为装置艺术来呈现会是大家趋之若鹜的做法。

茶道艺术是另外一种艺术形态,绘画、歌唱、舞蹈也是另外一种艺术形态。茶道艺术是藉着茶席上的茶具、茶叶、水、人,呈现泡茶、奉茶、品茶、和茶道的内涵。将非泡茶时的茶席视为装置艺术没有不可,将泡茶、奉茶、品茶形成的茶道艺术作为装置艺术的一部分则不行,人们会只认得是件装置艺术的作品而不知道是件茶道艺术的作品。

没有泡茶的茶席不是茶道艺术,以茶席,甚或包括泡茶、奉茶、品茶在内形成的装置艺术也不是茶道艺术。那反过来说,茶道艺术能不能将装置艺术作为自身素材的一部分?不行,茶道艺术只能以泡茶、奉茶、品茶所需的茶具、茶叶、水、人来呈现,不能掺入装置艺术。将茶具、茶叶、水、人摆置妥当,将茶席设置妥当,将品茗环境塑造成该次茶道艺术所需的样子,这是茶道艺术的一部分,一切以该次茶道艺术为依归。若以装置艺术的形态出现,茶具、茶叶、水、人都要依装置艺术之所需,泡茶、奉茶、品茶也要依装置艺术的节奏进行。

有人认为只是泡泡茶喝喝茶有什么可以持续发展,让人们继续享用的茶道艺术?甚至有人说泡茶喝茶已泡了三十年(指当代的茶文化而言),不能只是再泡茶喝茶了,该往新的方向发展。还认为,茶席上原有的四艺已不具时代感,要从前卫的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如喝没有茶汤的茶)着手。或许结合四艺、装置艺术、观念艺术会有更多的群众,但每项艺术形态都需要有完整的空间展现自己,茶道艺术要成就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不要让它与其它已成熟的艺术项目挤在一起。茶道艺术有其完整且丰富的自主性,勇敢地说:茶道艺术就只要泡泡茶喝喝茶。

201505中国《茶道》月刊专栏

  (1785)

泡茶煮水的激情-蔡荣章

泡茶煮水的激情

蔡荣章

泡茶首先是找到要用的水,或处理好要用的水,接下来是煮水。用什么壶煮水呢?现代我们暂时不说用什么釜煮水,因为壶被用的机会比较多。高纯度的银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滑顺,锻烧到位的铁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清纯,其他如编号304以上的不锈钢壶、原始泥矿烧成的煮水陶壶都能维持水的本质,也是不错的煮水器。

煮水器的底部要宽广平整,这样受热面平均,如果热源供应面也平均,就给水带来平稳的热力波动,再加上水壶材质提供的美好波动,被烧煮的水就有完美的水分子组合,造成口感的滑顺与清纯。

使用铁壶煮水,壶内不可以生锈,也不要烧上或镀上一层其他的材质。每次用毕要倒干,趁热打开盖子,盖子另外倒置,让壶身壶盖利用余热烘干,这样就不会生锈了。

煮水壶的容量最好在1200cc左右,太小要不断加水,太大变得太重操作起来不方便。银壶铁壶的材质比较重,所以都会制成提梁式,倒水时要握住提梁背向壶嘴一端的下半部才省力,所以提梁上若加隔热材料,应延伸到这个部位。银壶铁壶的壶盖往往舍不得挖气孔,煮水时将盖子斜盖一角露出一道缝隙是让蒸汽冒出的方法,但会熏到提梁。另一个方法就是购买壶嘴接在壶腹上半部者,加水时不要满过壶嘴所在的水孔,留出部分水孔作为蒸汽外冒的管道。壶嘴一定要断水良好,否则不只滴水到桌面,久后还会在壶嘴外留下一道痕迹。

煮水的燃料以炭火与电力效果最佳,煮出来的水质较甘冽,条件不允许时,瓦斯、去渍油、木柴等也可以。不管炭火、电力或其他燃料,热力要平均分布在煮水器的底部。炭火最好用炭盆,炭盆的容炭容灰空间较大,没有气窗,火力比较稳定。木炭点燃后用灰覆盖炭火,利用盖灰的厚薄调节火力、调节水温。不烧水时堆上厚厚的一层灰,炭火不会熄灭,木炭也消耗有限。使用电力时,最好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发热的炉面与煮水器底部的面积相当且密合。炭火的覆灰与使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都是不用明火而利用远红外线加热的道理,都令水分子有较完美的组合,令水的口感更清爽绵延。

覆灰的炭火温度更高,炭火完全燃烧,没有一氧化碳危害身体的顾虑。高温的盆面一片雪白,降低燥热的感觉,天冷时围炉泡茶暖呼呼。还可以熄暗灯光,拨掉白灰的厚度,让火红的木炭现出一轮明月。

如何找好的水、煮水壶要用怎样的材质、要用怎样的电炉、要找怎样的木炭,永远追求没完。不要想到止于至善,要适可则止,这是对器物要求的原则,但是不能说泡茶重在载道,任何器物、任何燃料都可以达到道的境界,甚至于讥笑上述所言是物质追求的末道。

泡茶、茶汤载负着茶道里的艺术,泡茶、茶汤的品质与水、煮水的壶与燃料、茶叶本身的品质粘黏在一起,所以对这些“物”的项目必须讲究,只是要量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忘掉了泡茶的功夫、对美学与艺术的精进,否则又变成了追逐茶道物质的一群。

20150116《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1343)

口鼻之与茶汤-蔡荣章-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812

蔡荣章口鼻之与茶汤

蔡荣章

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812

端起一杯茶,首先看到了汤色,不只是从绿茶的绿到乌龙茶的金黄、到红茶的红,还因发酵的细微差异(如绿茶的完全没有发酵到一点点的发酵),或因杀青方法的不同(如蒸青要比炒青、烘青绿),造成颜色的小部分改变;茶汤里面的成分组合、成分含量的多寡也造成颜色不同的饱和度。这些从眼睛看到的信息己足够我们判断这杯茶的种类与品质了,但是茶的立体身躯长成什么样子,仍然无法把握,这些就得由鼻子与口腔来继续完成了。

端起茶想要喝的时候,就会闻到茶汤的气味。第一个印象是气味的强度,如果强度很高,还是好的气味,我们就会高喊:好香的茶,但是有的茶强度不高,甚至闻不到什么气味。

喝完茶汤, 还可以闻闻留在杯子里面的气味(即所谓之杯底香), 这时的气味可以呼应刚才闻到、喝到的,但并不一致,因为气味是随杯子的形状、杯子的材质、温度的下降、气味散发的前后在改变着的。所以前面所说的杯底香只作为香气含量的参考而不列为茶叶风格描绘的资料。

香气欣赏的两个管道是鼻子与口腔上颚,香气从鼻子进入前鼻腔,从上颚进入后鼻腔,这两部分收集到的信息传到脑部做综合解读,就是我们体认到的香。前鼻腔闻到的是汤面散发出来的香气,后鼻腔闻到的是溶于汤内的香气,所以香气的欣赏是包括闻到与喝到的,只闻不喝是得不到香气的全貌。

闻、喝茶香时,可收集到的香气有:一.原料香,茶树或说是茶青带来的香气,包括茶树品种的香气(如大家所说的金萱品种带有奶香)、土壤给予的香气(如大红袍的岩气,另外“韵”的部分在“味”里)、气候造成的香气(如冬片特有的高香)、海拔的影响(如高山茶冷冽的香气)。二.制茶香,制茶时产生的香,绿茶、黄茶等各有不同的香型,雨天时制茶香气低沉,制茶技术欠佳,如延误初干或足干的时间造成的闷气,陈化不良造成的霉气。三.外来气味,如存放期间茶叶含水量超标产生的酸气,感染了包装材料的塑料气,环境的污染如柜子的木材味、樟脑味、油漆味、海鲜味,水的金属味、消毒剂味等。

谈“味”时要将香的部分排除在外,在无香的状况下尝味才清楚,否则容易混杂在一起。“味”只依赖“口腔”来欣赏与享用,这口腔主要包括了舌尖、舌面、舌根、喉头、牙龈、两侧口腔壁、口腔上颚,它们各拥有对不同味道特别灵敏的味蕾。

从味觉体认到的包括了“味”与“觉”,觉不是一种味,只是一种感觉。

从口腔体认到的各种“味”有酸、甜、甘、鲜、苦、咸等,从茶汤体认到的味只有酸、甘、鲜、苦。酸是制作或储存不良造成,有些品种会带有弱果酸。甘是茶叶多少都会有的味道,在苦味减弱后较为明显(即所谓的啜苦咽甘)。鲜在蒸青绿茶中容易发现。苦是茶的主要味道,制作精良时会与其他味道调和而减弱被感受到的强度。

从口腔体认到的各种“觉”有涩、辣、麻、刺、凉、油、稠度、强度、醇度、质感、温度等。喝茶时涩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涩因茶的种类与制作产生不同的强度,与苦味形成茶的显明茶性特征。麻、刺在后发酵茶的陈化中会被发现。凉是老茶陈放后容易有的感觉。稠是食之有物的感觉,取决于“茶水可溶物”的多少(水可溶物多的往往是质量高的现象)。强度是打击口腔的力度,苦涩重的茶强度就大(如同样的稠度,凤凰单丛的强度往往要大于武夷水仙)。醇和是不锐利,制作良好,又经适当的后熟处理,喝来绵延有韵。质感是口腔对茶汤分子的触感,是粗、是细?细的茶叶品质往往较佳。温度是指口腔感觉到的茶汤温度,每人喜欢的温度不同,要以自己口腔认为最适当的温度喝茶,味觉才敏感。

喝茶时,品饮茶汤时,欣赏茶汤作品时,让眼睛、鼻子、口腔仔细关注那杯茶的色、香、味,获得的资讯汇总到脑部,然后形成该茶的立体形象,那就是茶性。

清楚了这些眼、鼻、口的感观,是不需要每次逐一分析的,感觉器官瞬间就可将资讯送达脑部形成该茶的立体形象。感观的分析便于茶性的理解,这理解在茶的品质鉴定是属于官能鉴定,在茶的品饮是属于审美的享用。人们可以跳过感观的分析而直接评鉴与享用,但理解了茶汤的各种元素,评鉴与享用会来得清楚,但不是舍本逐末,老是在做着物理与化学的分析,这样反而不容易形成该茶的立体形象,也就是享用不到茶性。

 

  (1692)

第一波私塾式茶道教室-蔡荣章-20150709

第一波私塾式茶道教室

蔡荣章

20150709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市上看到很多教茶道的店面,有的标示茶道教室,有的只是一个店号。教授的内容包括泡茶、制茶、茶具、茶史不等,大多是一个月十次左右的短期课程,也有更长、甚至长至一年的师资班。针对上班族、家庭主妇,也会有专业人士与艺术界的人参加。每期完毕颁发茶道教室的结业证书。1980年来,这三十年的茶文化复兴几乎就由这些茶道教室撑着茶道知识传播的场面。在第一线呐喊的是这些教室的老师或老板,茶事活动时在第一线冲锋的是这些老师、老板,后来才加入了教室毕业的学生。有的教室还制定泡茶师检定考试规范学生的泡茶能力。

这些教室所传授的就是老板兼老师自己的茶学知识,他们自己找书看、从工作与教学中体验摸索、相互交换心得,对错好坏熔成一炉。但这确实长成了当代茶文化的身躯,不相信,摸摸看,如假包换。比起一批学者翻阅古书,从陆羽的《茶经》、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到千利休的《南方录》,然后加以品种改良、基因改造培育出来的要像朝夕相处的兄弟。这些茶道教室都得兼做茶叶、茶具的买卖,因此也磨练了老师们的茶道真功夫。这是现代茶道要的新生命,其他文化的产生不也是要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

这批土生土长的茶道老师、茶文化工作者,我们称他们是原住民茶人,他们捉住茶道与生活的脉动,没有太多考虑其他地区与古人对茶道的说法。他们充满着土根性,是茶文化需要的这种根深于自己土地才长出来的大树与花朵(即茶道内涵),我们要让这类茶人继续繁衍下去,让更丰富的现代茶元素活生生地呈现在泡茶喝茶之间。

1980年起的茶文化复兴中期,也就是2000年的21世纪初,茶艺师、评茶员等职业证照考试开始流行,在中国民间纷纷开设起了证照考试的培训班。他们针对证照考试内容授课,并且大部分的培训班还包办了检测,这样的茶道教室与上述那些茶人经营的私塾式茶道教室不一样,他们除了考试的内容,绝少涉及茶道,甚至连如何泡好一壶茶都不教。今后,为考照而设的教室要扩展教学内容,让原本只为考照的学员也懂得泡茶、懂一些茶道的真相,否则,那么多人误解了茶道。

茶文化复兴后,学校的茶道教育已经逐渐兴起,我们不要忽略了茶文化、茶道,甚至于茶道艺术是需要土地与当地人文的滋养,是要不断地泡茶、不断地从事茶道艺术创作的。不要让茶道教育远离泡茶、喝茶,以为形而上所成就的华丽外衣才是茶文化的殿堂,果真如此,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茶道与茶道艺术,被拔离了土壤,不但无法健康成长甚至枯萎。

 

  (1751)

不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是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蔡荣章-20150609专栏

不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是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蔡荣章

20150609现代茶思想网专栏

如果说追求茶道或追求茶道艺术要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这是没有错的,因为如果连茶都泡得不是太浓就是太淡,或即使浓淡适宜了,又没使用适当的水质与水温把茶性表现正确,以这样的基础,大家都不觉得茶有什么好喝,如何谈论茶道或茶道艺术?茶不怎么好喝,说说茶与健康、茶促进人际间的和谐、茶的修身养性功能还可以,但谈到要与茶为友,要将泡茶视为艺术项目就不行了,因为那要以爱茶、欣赏茶的美为基础的。

如果没能把茶泡好,得出好喝的茶汤,事实上茶业是无法健康发展的,因为人们懒得喝茶,还不只是茶道或茶道艺术无法实现而已。进一步说茶道或茶道艺术,它是以茶为标的,泡好茶,每次完成更好的泡茶与茶汤作品是它的全部,茶抚慰身心的美与滋养尽在其中。所以说不只茶道或茶道艺术一直要在泡好一壶茶之中,作为日常生活的一杯饮料也是要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大家挂在嘴上的:茶道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而且诠释的时候都加上:接着才能谈到修身养性、谈到更高深的人生哲理。

不要忽略了:不管是高谈阔论人生哲理还是欣赏泡茶与茶汤之美,都要在泡好一壶茶中寻,不只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而已。不能像中了彩券就扔了平日赖以维生的扁担,忘了彩券就塞在里面。

强调喝茶的生理与社会性功能,如健康与和谐,容易忽略茶叶、茶汤的品质与美感,若强调茶道与茶道艺术,自然重视起泡茶与茶汤的本身,将它们视为一件作品来看待,这时,注意力就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2003)

只是泡茶给人喝还是大家共赏-蔡荣章

蔡荣章只是泡茶给人喝还是大家共赏

蔡荣章

刊登于201409海峡茶道

泡茶的时候是只为客人泡茶, 还是也为自己倒上一杯与客人共同品赏? 这包括了茶道艺术与现实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先纯就茶道艺术而言。泡茶是将茶调泡(含抹茶的调制与叶形茶的冲泡)成茶汤以供品饮与欣赏,可以是独自一人或泡茶者加上品饮者数人。这时的艺术活动包括泡茶、奉茶、与最终的茶汤作品欣赏,泡茶是泡茶者独自的表现、奉茶是泡茶者与品饮者共同的成就,那最终的茶汤作品欣赏呢?也是由泡茶者与品饮者共同完成。所以泡茶者要有一杯茶与大家共赏。但是有人反对。

有人说咖啡师泡完咖啡,把咖啡送给客人也就算了,钢琴家举办演奏会时也只是负责演奏。这两个例子都牵涉到二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咖啡师泡咖啡时、钢琴家演奏时是不是都参与了咖啡与音乐的享用,他们只是单纯的完成任务还是有爱咖啡与爱音乐之心,有意识地将自己浸淫在咖啡与乐声之中?如果能将自己浸淫在咖啡与乐声之中,虽然没有为自己也泡一杯、不是专心聆听音乐,还算是有咖啡喝有音乐听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当他们只是单纯的工作,他们只是将咖啡泡好将音乐弹好,他们没浸淫在咖啡与乐声之中,他们没同步感受咖啡的香与味、没同步领受到乐声在述说的内涵,时间久后,他将也不能泡出是每次最完美的咖啡、弹出是每次最完美的音乐。他会说,我的泡咖啡与弹奏音乐的技艺已烂熟于心,即使没有喝到、听到也不影响我的专业。但问题就发生在这里,当他的神离开他的作品太久后(严格说不必太久),他的作品就会变得无神,变得不感动人。不经大脑的烂熟于心是作品臻至每次最完美境界的绊脚石。所以泡茶时要让泡茶者有一杯茶与大家共赏,有一杯茶让创作者与他的作品沟通。如果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实际做到,也要以共融的方式与自己的作品保持一定程度的关联(但还是要经常泡来自己喝、弹来自己听)。

个人独饮,泡茶者当然会品赏自己的作品,几个朋友相聚泡茶,也不会把泡茶者视为职场的泡茶师而不允许有一杯茶与大家共赏。但有人主张要泡茶者作为茶道艺术的创作者,专心把这一件茶道艺术作品(含泡茶、奉茶、茶汤)创作好,而且强调只有茶道艺术家专心创作,不参与喝茶,才容易凸显茶道艺术的完整性。要知道,有心得的泡茶者不至于因为自己参与喝茶、照料品茗者喝茶而无法将茶道艺术作品(含泡茶、奉茶、茶汤)创作好,而且泡茶者的参与泡茶、奉茶、品茶正是茶道艺术呈现的基本架构,也是茶道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地方。茶道艺术的创作者与品赏者皆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在古人遗留下来的泡茶方式中(如日本传统茶道,非当代的现象),可见到有些做法是将茶道艺术的创作者与品赏者分开。因为泡茶者与品茗者是主人与部属的关系,在社会地位的差异下,泡茶者仅负责泡茶,不与主人共同品赏。然后将茶屋的规划与创作者、品赏者进退的规矩融入一些美学、修身的要素,组成了另一体系的茶道艺术。整体观之,这种茶道艺术是表现了茶道内涵,但除非泡茶者专注茶汤甚于其他原素,否则茶汤的直接感动力将低于环境与程序气氛造成的效果,泡茶者对茶汤的精进程度也容易松弛,茶道艺术之所以称为茶道艺术的主体—茶将降低它在整体的占比。

泡茶、奉茶、品茶是茶道艺术的核心,茶汤是它们共同的灵魂,泡茶者无法独立于茶汤与品茗者之外,泡茶者必须要有一杯茶联系起泡茶、奉茶、与品茶。

 

  (1492)

無我茶會表現的茶道藝術-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表現的茶道藝術

The art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as expressed by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與泡茶法在茶道藝術的架構上有何不同?」學生問。

「無我茶會是〝茶會型式〞的一種,而我們常提的十大泡茶法是各種不同功能的〝泡茶方法〞。前者的茶會型式還有茶席式的茶會、宴會式的茶會、流觴式的茶會等,後者的泡茶方法就如小壺茶法、大桶茶法、含葉茶法等等。」

「就茶道藝術而言,泡茶方法是應用的方法,那茶會型式是什麼呢?」

「茶會型式與泡茶方法都是茶道藝術的應用媒介。茶會型式提供茶道藝術表現的一種方式,泡茶方式提供茶道藝術表現的一種手段。」

「〝茶會型式〞與茶席設置時所謂的〝品茗環境〞是一個概念嗎?」

「不是一個概念。我們說茶道藝術不能太依賴、太關注品茗環境,免得忘掉了自己在泡茶。但是茶會型式卻是直接影響茶道藝術本體,就有如茶具直接影響茶湯一般、就有如泡茶方法直接影響茶湯的被享用一般,茶會型式不能視為品茗環境,茶會型式與它要表現的茶道藝術是綁在一體的。」

「拋掉無我茶會在茶道藝術架構上的地位,無我茶會有何茶道藝術上的美感境界?」

「無我茶會在無人指揮的情況之下,大家將茶泡好,起身將茶依同一方向奉給左鄰或右鄰的茶友,然後大家喝茶,喝完茶又開始泡茶,泡完茶大家又一起起身奉茶。喝完最後一道茶,靜坐原位聽一段音樂,然後大家出去收回自己的杯子,收拾茶具,結束茶會。在大家席間不語、無人指揮的情況之下,大家依照事先約定的程序與方法進行著茶會的種種過程,這是茶道進行的一種美感。大家都不說話地專心泡茶、專心奉茶、專心喝茶,也是茶道的一種美感境界。」

「能不能從茶席設置到泡茶、奉茶、品茗,將整個茶會視為一件作品來看呢?」

「體會,或說是享用茶道藝術當是以茶會全場為標的,只怕大家太關注整場的演出效果而忽略了茶,事實上是極易導致這樣結果的,所以我們提出純茶道的理念,要大家把重心放在茶上,放在茶道藝術的核心上,只要這麼做了,自然就是茶道藝術,而不是品茗環境藝術、不是泡茶藝術、不是道德藝術。大家會說:我不是在泡茶嗎?沒錯,但這個前提必須充分把握住茶道的核心:茶,茶湯。」

  (1596)

小壶茶法的传授之道-蔡荣章

小壶茶法的传授之道

蔡荣章

201402海峡茶道

不论是民间的茶道教室还是学校的茶文化科系,讲授小壶茶法总是要这样安排上课的内容才能有效地让学习者理解与应用。

假设以一周二节课作一单元,第一周先让大家了解小壶茶法在各大泡茶法中的位置与所需的道具。各大茶法尚有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抹茶法、旅行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煮茶法。玻璃杯泡法归入含叶茶法,鉴定杯泡法归入小壶茶法,很大的大壶茶归大桶茶法,小一点的大壶茶归小壶茶法。

第二周老师要从头到尾演示一次小壶茶法,并让同学参与赏茶与品饮。先让大家体认小壶茶法的真面目,不要一开始就分解动作与讲解,免得大家未知其美先见其琐。接下来做好分组练习的准备,完整的茶具已摆放在每组的桌上。决定了每组主泡者的位置后开始讲解茶具摆放的规则,并请同学一一调整。接着老师示范放置茶巾与加水的动作,每组跟着操作。这个动作完成后,主泡者起身向席上的同学行礼,同学回礼。此时大家开始进入茶道的节奏,心情安定了下来。

老师示范一个动作,同学做一个动作,老师每组检查。奉茶的时候,要求席上的客人自行端茶并行礼致谢。这个阶段的水温、置茶量都由老师直接告诉同学怎么做,不讲道理。泡茶的过程是到去渣、涮壶、茶具归位为止,然后起身一鞠躬,同学回礼后换下一位坐上泡茶位置。老师从第二组开始不再示范,先说出泡茶过程的名称,如备水、行礼,再提示该怎么做,如将茶壶往上移开、水壶放在正前方—-,同学跟着操作。再换下一组时,老师只提示泡茶过程的名称,不再提示细部的动作,但仍然要求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不可以放任地自由练习。通常一组四位同学,四次练习下来对整个小壶茶法会有一定的认识。

第三周依旧分组练习,依旧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但开始加入水温与置茶量的课程。每组给予一只温度计,要求同学将水温控制在所需的95℃(如泡大红袍),提醒同学要认水汽外冒的状况,不能只看温度计的刻度。在黑板上画把茶壶的纵剥面图,标出1/2壶的线条,在置茶入壶时,告诉同学像这样粗细的大红袍,置茶量是茶壶容量的1/2。至于为什么是95℃、为什么是1/2壶,待下一次上课再说。第二组泡茶时换成需要85℃、1/3壶的茶,第三组泡茶时换成75℃、1/4壶的茶,—-。

第四周是“各类茶的认识”。不要担心另外还有一门“茶的识别与鉴赏”课。如果不让同学对各类茶有个初步的认识,讲到水温、置茶量、浸泡时间、标准浓度—-是无法理解的。上课时每组备了6套国际鉴定杯组与6小包茶样,同学依老师的指示将茶泡出,老师逐个介绍各类茶的外观与茶汤特征。

接下来要有一两周让同学消化、熟练,依然是分组练习,依然是在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下进行,从此步入茶汤品质的要求。规定每位同学将某道茶汤端出去请老师打分数。这期间还要安排一两次茶会让同学参加或主办,磨练大家泡好茶的功夫,也促使大家准备一套自己的茶具。

每种每道茶泡得80%以上的精准度是小壶茶法的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提供“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在课堂上作为精炼的课程,以数周下来浸泡时间误差值的下降情形衡量学习的成绩。

最后是要同学报考泡茶师检定考试,让同学从学习泡茶进而成为泡茶师,课程结束后,大家就可以自我修习,逐渐步上茶道艺术家的境界。

 

  (1558)

泡茶置茶量的判断-蔡荣章-专栏20140903

泡茶置茶量的判断

蔡荣章

20140903蔡荣章专栏

用壶泡茶要放多少茶叶? 有人会说要看壶的大小,事实上要看泡几道而定,若只泡一二道,茶叶放少少即可,若要泡五六道(这是以壶泡茶通常要求的道数),就要放多一点。放多少呢?以壶容积的几分之几比较容易表达,如果要以茶的重量来定,就要先说出壶的体积,然后依茶水比例算出茶的重量。现依壶的容积来表达,茶有不同的松紧度,要依四种状况来说明其用量:

1.膨松的粗条茶放八分壶;

2.一般条型茶放半壶;

3.非紧结的球型茶放1/3壶

4.紧实的球型茶放1/4壶

壶的容积是指有效容积,即盖上盖子后所能容纳的水量,当想要只冲七分满时,这七分满就是当时的有效容积。壶内的“茶水比例”才是衡量浸泡时间的依据。

有人会将置茶量放大,认为这样可以多泡几道,但置茶量再一加多,如果是球型茶,第三道以后茶叶就会膨胀到盖子都盖不上,如果是细碎的老普洱或红茶,第二道会让你冲完水就来不及倒出(就是即冲即倒都嫌太浓)。

当壶内的茶只泡一道,就如同鉴定杯用于评比茶叶时一样,茶叶放少少的就可以。放多少才适当呢?实验的结果,以120cc的水对2.8g的茶,浸泡5分钟可以把茶内的水可溶物大部分溶出,而且得出颇为适当的浓度。因此茶界就以这样的水量制成鉴定杯、以这样的茶水比例与浸泡时间作为评鉴时的泡茶方法。后来有人将它整数化,即改成150cc的水对3g的茶,浸泡5分钟。1980年代台湾陆羽茶道教室在这个基楚下制订了120cc的水对2g的茶,浸泡10分钟,作为含叶茶法的置茶标准(也就是置茶量是水量的百分之1.5,计算时是以水的cc数乘以0.015)。 这样一次性泡茶法的茶量是很少的,很难用目测说是浸泡器的几分之几,通常都以重量表示。

以壶的几分之几来判断置茶量是不是很不准确?是的,每个人的判断会不一致,但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在“不同紧结度”茶叶的用量调整, 一个人习惯了自己的茶水比例后就会拿捏好浸泡的时间。置茶量(也就是茶水比例)仅是决定浸泡时间的因素之一, 其他还有十余项应考虑的因素。各种因素在泡茶时都会发生或突然被发现,泡茶者要机动调整浸泡时间。学习泡茶就是要理解这些变化无常的因素,然后以“浸泡时间”来掌控它。

 

 

  (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