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奉茶

泡茶的技法与心法-蔡荣章-专栏20140827

泡茶的技法与心法

蔡荣章

20140827蔡荣章专栏

泡茶有很多技法,这些技法是为了有道理、有秩序、有美感地泡茶,而且能够泡好一壶茶。如讲究各类茶器摆设的位置:主要的泡器放在哪里,辅泡器、备水器、储茶器放在哪个方位。如研究壶、盅等茶器的拿法,务使拿得顺手、轻便、看起来优美。如何将茶叶从茶罐内拨出入荷,又如何持荷将茶放入壶里。如何判断什么是适合泡茶的用水、如何判断水的温度。如何知道每一泡茶需要的水温、需要浸泡的时间。一定浓度后如何将茶汤固定,且平均地倒入杯子之中。使用什么壶与杯才能将茶表现得很好。如何欣赏茶叶、茶汤、与叶底。泡完茶后如何清理茶器、收拾茶席。

开始学习这些技法之时难免觉得为什么要那么啰嗦,但是要理解这是前人的经验累积,你可以加以修正与补充。当它被纯熟应用后就会变成习惯,毫无障碍地被你使用。但这个毫无障碍被你使用的习惯是有危险性的,如果是个错误的动作,如将茶汤倒入茶盅总是在最后时段甩甩壶,习惯后它就代表了一个粗糙的个性;如打开或盖上盖子时总要划个圆形的弧度,习惯后它就为你划上了一个不需要的符号;如你认为水不烧开是泡不出好茶的,习惯后你就难于调整茶汤内各种成分的组配(达到最好的茶汤境界)。这些都是错误习惯带来的危险性,那正确的习惯会不会也带来危险性呢?

正确的习惯也会带来危险性。现在我们要从上面的泡茶技法说到泡茶的心法。当一个人掌握了正确的泡茶技法,他可以很有把握地把每一道茶泡得很好,习惯了以后,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了,再也不需要关注如何泡了。泡茶时还可以与人聊天、还可以与台下的人眉来眼去,他说:泡茶我已烂熟于心。这烂熟于心是正确的习惯带来的危险性,烂熟于心令人忽略了他正在从事的每一个动作,只是熟练地操作着,于是泡茶、奉茶的动作与泡出来的茶汤精准度不够(精准度足够时是包括了茶叶生命的活灵活现)。当他用这种烂熟于心的习惯去弹琴,每个音符的触感准确度也不够,听者不会被音乐带着走(只是听听熟练或高超的弹奏技巧而已)。正确的做法是:虽然做着熟练的动作仍然关注着每个动作,就像不熟悉一般(这就是「拙」的妙处)。

泡茶的心法只有三条,一条是随时关注着每个熟练的动作,一条是爱茶,一条是爱人。如果不爱茶,前面所说的技法、熟练、关注都将失去灵魂,只是认真操作着。唯有泡着心爱的茶,满心欢喜,才能得出最好的动作与茶汤。第三条心法是要有爱人之心,爱自己、爱等着喝茶的人。努力泡茶就是为了要有一杯好茶给自己、给等着喝茶的人,否则为什么要如此用心地泡茶?只为得奖、只为获得夸耀、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真是如此,泡茶变成了一具孤魂。

泡茶的技法有多多,泡茶的心法只有三条,一条是随时关注着每个熟练的动作,一条是爱茶,一条是爱人。

 

  (1573)

从戴围巾泡茶谈身份认同-许玉莲-专栏20140825

从戴围巾泡茶谈身份认同

许玉莲

专栏20140825

围巾怎么穿呢,将围巾交叉绕在脖子,左边在上,将右边提起穿过空隙,把围巾从空隙中抽出来,围巾的两条“舌头”可重叠或可将其中一条拖长一些显“不对称”款式,披搭在身体前;另有就这样把围巾披在脖子上,不打结,任由两条长长的“舌头”松松地在身体两侧悠悠荡荡。

带围巾的实际用途应该是防冷风,寒冷季节出门时围在脖子上避免寒风入侵,保持身体温暖。进到室内觉得暖和了想要舒服些一般会脱掉,二来也因为松松垮垮的巾条会妨碍我们的行动,故此脱掉会较自在、安全。在一些场合比如说工厂,曾发生围巾被卷入机器的意外,当事人的颈项也被扯伤了,故此在工作的时候,其中一项安全措施是不可披围巾。

茶人(泛指泡茶喝茶爱好者)泡茶时从布置场地、设置茶席、来回走动提拿各种茶具(其中包括电或火加热器,重量达二公升的煮水壶,价值很高的泡茶器等)、起立行走奉茶间存在着大量的体力活,这期间的操作需要顾及安全:别引起电流、酒精、火、热水的意外;需要照顾器物安全:别打破任何茶具。如果带着围巾来做这些事情,随时都要腾出一手来扶住身前的围巾,结果他只剩下一只手是自由的。为何要按住身前围巾呢,免得它随风摇曳飘来飘去拉翻壶盖、茶杯;或者不小心接触到火源;甚至有些人曾发生过脚踩在自己的围巾上而绊倒的。整个泡茶过程的程序繁复而细腻,不应该再分心照料身前的围巾才是,况且突然变得只有一手可以活动自如,那将造成不便,因为平常泡茶练习时都用两手。

但现今茶人们在办茶会、泡茶时流行戴围巾,都不重视季节、气温、户外或户内的场合了,不在乎围巾到底有没有发挥实际用途,不考虑带围巾泡茶可能会引起一些意外发生。那是追求一副潇洒、飘逸的造型,来打造“茶人形象”,他们认为茶人应该要有一副“茶人的样子”,否则人家不知道“我是茶人”。不但只是自己这样做,还要大家跟着一起做,有时一个团体一起泡茶,他们就要求全部人一起穿着同色同款围巾,成为变相的制服来壮大声势。大家带着围巾泡茶的作用,其重心点是放在造型、形象,以及寻求身份认同的诉求上。

茶人泡茶时不可分散注意力,何苦一会儿戴帽子、一会儿穿宽袍、一会儿戴围巾、一会儿规定所有出席者皆要穿白衣,把力气放在费心塑造外形来声张势虚,还不如扎扎实实学好茶道这门艺术。茶人的装束必须注意安全第一,适合泡茶动作,可包裹身上体味,再来还有感觉舒服、个人喜爱之风格、美仪等各自考虑的因素。宁可用别的方式标示自己,从茶道思想、茶道艺术风格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成立自己的门派。

  (1905)

茶道技术在哪里-许玉莲

茶道技术在哪里

许玉莲

把茶道放入生活可以吗?当然可以,但以为在生活中做茶道就不必讲究一定的步骤、道理与精神,一味随着个人固有习惯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把不懂当成风格,说那就是茶道,那是误解。无论唱歌、烘蛋糕、煮咖啡、弹琴、茶道,它们总有依循的一些法度,做得对了才叫做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比如制作蛋糕时材料的混拌必須依序,否则成不了蛋糕,只成为面粉和鸡蛋混合的一团面而已。烘烤温度对蛋糕产生很大影响,温度过低,烤出蛋糕的顶部会下陷,里面粗糙;烤制温度太高,蛋糕顶部就会隆起,中央部分容易裂开,四边向里收缩,糕体变得很硬,这就是没有将蛋糕做好,技术不到家之故。不管要不要成为蛋糕制造师,是在职场或在家里烘焙蛋糕,蛋糕做出来要像蛋糕才能吃进口,这才算正式完成一个蛋糕作品的制作,真的懂得做之后,无论在哪里做都不会把它做坏了的。

大家对烘蛋糕、书法、画画、弹琴等项目的技术向来都可接受,不会有太大抗拒。大家习以为常喝葡萄酒不能用错红酒杯、白酒杯、笛形香槟杯或雪利酒杯;写书法要站势、坐势,执笔要悬肘、悬臂、悬腕全有规矩;弹琴可更加不能随意高一音低一音任由人。但大家认为茶道“泡得淡一点也是茶,泡得浓一点也是茶”;茶道没有必要做得那么煞有其事地用计时器计时;水温高一点低一点是不要紧的,不一定要有什么茶法,茶道主要是完成社交目的,开心就好;茶道重要的是传授人生哲理的观念,茶叶制造得好不好不必太在意。

为何茶道与其他项目相比,所得到的尊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为何人们进行茶道却不珍视茶道本身内容,也不看重藉以表现茶道的技术呢?原因是人们乐于接受长期被灌输的误导观念,而茶界也还未坚定的建立好这些体系,即使有些已经构建部分技术,但人们对此无知,或采取不认同态度。

茶道的技术含量存在在哪里呢?存在在有形的运作手法、有科学根据的基本原理与一切无形的思想内涵。举例:很多人说茶道是和谐,但和谐不会从天而降,和谐不能光靠嘴巴说说就有的,它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人物、事情汇集、经营而被创造,做好了才会体现出来,那么这种技术要怎么做呢?因篇幅所限,以下只举三列,茶道技术之一:泡茶要懂得制茶技术,泡茶时要懂得选择“做得好”的茶来泡,“做得好” 的茶叶是指原料来源明确,制作技术良好,按部就班有条理完成的产品。只有喝“做好”了的茶叶,身体才会健康,心情和灵魂才会舒适,才能制造和谐。如果冲泡一壶制作不到位或技术做坏了的茶给别人喝,内心会愧疚和不安的,则和谐永远也不会到来。

茶道技术之二:泡茶要懂得尊重的技术,和谐的成分是包括了尊重在里面的,尊重不止对人而言,也指器物、环境、科学。说说茶叶,泡茶者必须拥有一双干净的手来对待茶叶,不可污染它。取拿茶叶过程,应将茶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珍惜地对待它们把它们好好置放在应有的茶具。无论有意还是无心,不应让茶叶掉落桌面而丢弃它,或把茶叶弄碎。破坏茶叶的形体生命,也就破坏茶叶的味道个性。

茶道技术之三:泡茶要懂得茶法的技术与信念,选用何种质地的水,水该怎么加热,水的温度要多高,要投入多少茶叶,浸泡需时多久,选什么器具都是有科学原理可依据的,应针对不同性质的茶叶实施个别方法,制作出当时最好的效果。泡茶者很有信念的把茶道表现出来,不以喝茶者的身份地位来猜测或揣度别人的心意来迎合,茶法才能成为让人崇拜的专业技术。

20140612完稿-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2085)

小壶茶法的定义与茶法分类的意义-蔡荣章-20140813专栏

小壶茶法的定义与茶法分类的意义

蔡荣章

20140813蔡荣章专栏

小壶茶法的意思是指小型壶的泡茶方法,多小呢?400cc以内,这是一般常看到泡茶时使用的大小,概念上就把它称作小型壶。事实上500cc也可以是小壶茶法、600cc也可以是小壶茶法,1000cc以上也可以使用小壶茶法来冲泡, 只是技术有所不同而已。

小壶茶法要与什么其他泡茶法作对照呢?如大桶茶法、盖碗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等。盖碗茶法为什么独列为一种泡茶方式?它不是也如小壶茶法一样,装一次茶叶冲泡数道的茶汤?是的,就泡茶的方法而言,它是可以归在小壶茶法,但就茶器的类别上,它是与茶壶、茶桶不同的类型,所以将它单独归类。使用盖碗茶法的时候,除应用它的多次性浸泡功能(如同小壶茶法),还可把它单纯作为品茗杯(倒入泡妥的茶汤供客人品饮)、作为浸泡与品饮双重功能(将茶置于碗内浸泡,适当浓度后直接持碗饮用,即含叶茶法)来使用。虽然盖碗茶法与小壶茶法、含叶茶法在功能上有所交叉,在以茶器为分类标准的时候,就将它独立成一个类别。

剩下的泡茶法就侧重于泡法的不同,如浓缩茶法、抹茶法、煮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上面提到的十种泡茶法是就各种不同的茶器与泡茶方式,适应各种场合所需而划分,不以茶的类别而定。日常生活常见的鉴定杯泡茶法、双杯泡茶法(闻香杯与品饮杯)、功夫茶法等归入小壶茶法,玻璃杯泡法归入含叶茶法。泡茶法有了分类, 喝茶人就容易因地制宜, 找到适当的泡茶方式;教学的时候,也容易让学习者循序渐进。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小壶茶法呢?

不管小壶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还是含叶茶法、旅行茶法,都是以茶水比例、浸泡时间、泡茶水温为泡茶的基本原理,这其中的茶水比例、浸泡时间、泡茶水温的交叉变化以小壶茶法包含得最完整,小壶茶法应用自如后,其他的茶法就容易上手了。各种泡茶法除上述六种,其余的四种除具同样的泡茶原理外, 还有其他的经验必须学习,如用茶筅搅击粉末茶的抹茶法、用水煮茶的煮茶法、用冷水或冰水浸泡茶叶的冷泡茶法、搅拌或再调以其他食品的泡沫茶法。

各种泡茶法除了基本的泡茶原理、原则与熟练的技艺外,还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强调点,以及个人的特殊手法或传统给予的特色。上述的泡茶法都只是普通名词而不是专有名词,大家可以在大类别之下有属于自己特性的茶法。

  (1526)

茶道演示时是自备品茶者还是请观众担任呢-許玉蓮-专栏20140721

茶道演示时是自备品茶者还是请观众担任呢

許玉蓮专栏

20140721

是不是所有的人泡茶都可以说是茶道演示呢?不是的,同样道理,不是所有会写毛笔字的人都可被称为书法家而现场挥毫演示的。音乐家现场演奏音符呈现音乐作品,舞蹈家现场舞动身躯展示舞蹈作品,那么茶道艺术家创作茶道作品时的真身演出,就称作茶道演示。

茶道作品的内容概括整个泡茶、奉茶、喝茶过程,以及茶汤的表现。过程中有相应的茶礼制度必须提呈,因为充分的程序化才是提升茶道作品的规格的先决条件;演示时的茶汤作品必须被喝了才算是完整的作品,没有被喝掉的茶只能算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故此茶道演示时除了泡茶者本身,也要有品茶者的加入才能够足以表达该茶道作品的理念。

茶道演示作品中的品茶者,不可临时找观众担任,他们未必懂得泡茶、品茶技术,对如何欣赏茶汤作品可能也一无所知,欠缺训练的人怎么有能力担当此项任务?即使邀请茶界深谙茶道之士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每位茶道作品的作者该都会有些想法,如:有作者主张,当泡茶者前来奉茶时,客人必须自己端起那杯茶,喝完茶后,客人自己要把茶杯端回去放好。这些观念要依赖平常的认知与锻炼才能够做到专业水准,把陌生人请进茶道演示作品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作品呈现的熟练、顺畅、专业肯定会大大降低。非茶界人士也不会看得明白我们到底在干什么。

在茶道演示时请观众担任喝茶者参与演示,已经被利用成为一项社交手段,认为这样可以为现场搞气氛、拉近大家的距离、不必那么严肃。还有就是名人效应,觉得在现场可以请到几位茶界名人担任喝茶者,有帮助提高本身知名度。有些演示者事前并不邀请观众或宣布喝茶者是谁,泡完茶了,就在现场挑选权贵人士来把茶奉上,使全场观众感觉尴尬,这些都歪曲了茶道演示的涵义,必须调整过来。

茶道演示中的品茗者,是属于茶道作品的一部分,作者必须让担任此任务的人懂得泡茶、品茶之法,充分了解其思想、每种程序的细枝末节该如何实行,以及应对的做法,并要求熟练操作后才有资格担当。茶道演示的目的是SHOW HOW,SHOW HOW包括有完整系统的技术,以及可感动现场观众的内在感情:自在自主的肢体表现、欣赏茶的专注力、享用好茶的满足感和对茶崇敬的态度,陌生人是绝对做不出这种深刻境界的。

  (1613)

喝茶不必管它叫什么名字-蔡荣章-专栏20140709

喝茶不必管它叫什么名字

蔡荣章

20140709蔡荣章专栏

泡茶喝茶间最常听到的话语是: 这是什么茶? 不管首先看到了茶干还是端到了茶汤。难道每种茶都有一定的规格?否则为什么要知道它的名字。每类茶有大致相同的模样,但每类茶之下的各种茶就很难订出规格了。每类茶如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由于制法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很容易区分,但如果在各大类中再细分下去就很难说清楚了。如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大佛龙井,乌龙茶中的冻顶乌龙、铁观音,红茶中的祁门红茶、坦洋工夫,普洱茶中的轻渥堆普洱、重渥堆普洱等等,就很难明确界定了。常喝茶的人会说:这难不倒我,我可以说得很清楚。但要留意,这样说的人是以某一制法、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茶来说的,当别个地方发现西湖龙井好卖,他也会做成那个样子,原来的冻顶乌龙发现清香型铁观音正流行,他也会改做成那个样子,这时应该说这种茶错了,还是要说它是另一种茶,还是继续说它仍然是原来那种茶?茶区做每种茶时並没有法定的约束(所谓国家标准也只是大类别的大致描述),所以喝茶时不必去印证它的血统是否纯正,只要关心它的品质、只要专心品饮它。

上面一段说明了喝茶前弄清楚它在市场上叫什么名称对享用一杯茶是没什么帮助的,有的话也只是方便告诉别人您刚才喝了什么茶,或是方便到市场采购。对不知道茶名称的人反而没有束缚,他就所见到的茶叶外观与所喝到的茶汤来认识这壶茶、欣赏这壶茶,得到更直接的体会。就像见到一个人,应该就凭他的外表、谈吐、举动来认识他、欣赏他,而不是问到他的名字,知道了他是鼎鼎有名的足球健将、知道了他是深受批评的新闻人物,就依已知的资讯来与他相处,这是无趣又容易造成错误的。当您听到这是十万元一饼的老普洱、这是那季全国比赛首奖的铁观音,您就以那种兴奋的心情看了、喝了,而且口沫横飞地赞赏一番?有些人听说这是四川制作的龙井茶,直骂那是假龙井,不屑一顾。下次泡茶,有人问您这是什么茶,先不要告诉他,告诉他:我已经将茶摆在您面前,而且马上就要喝到,要知道它的名字作什么?

一些所谓知茶人士经常是对各种名称的茶有一定的知识,泡茶、喝茶时就以这些知识来处理,如冲泡清香型铁观音就用95℃的水,放1/4壶的茶,第一泡浸泡1分半,第二泡—-,品茶汤时,汤色应该是草绿、香气是花香、滋味清醇、还要有铁观音树种的品种特征—-。他的茶道生活就是核对资料、修正资料,少掉了很多探索的喜悦、直觉的快感、就事求真的乐趣。所以没有丰富茶学经验的人照样可以很好地享受茶道生活,有丰富茶学经验的人在欣赏茶叶、品饮茶汤时要将既有的知识搁置一旁,直接就所看到的茶叶、喝到的茶汤加以体会与享用。茶学知识丰富者的优势是看茶叶、喝茶汤时体会得更多,缺点是如果只会依着旧知识对号入座,就只剩下一副死板专家的样子了。

 

  (1804)

Why is tea served in one direction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Rong-tsang Tsai

无我茶会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

Why is tea served in one direction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Rong-tsang Tsai

I am pretty clear of the reasons for most of the practice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For instance, why a ‘loop’ seating arrangement is preferred; why seating is determined by random drawing; why participants are free to choose their brewing method, tea ware and tealeaves; why all participants have to observe the rule of silence; why there is no master of ceremonies; and why each participant takes tea brewed by the others as well as themselves. And yet, one thing puzzles me. Why do we serve tea in only one direction?

Participant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serve tea in one direction. For example, if a participant is to brew four cups of tea, three of these will be served to the three fellow participants on the left, and the last one reserved for own consumption. If it is agreed that tea is be served to the second, fourth and sixth fellow participants on the right, and the last one reserved for oneself, everyone will follow. Someone once said, “Is it not equally orderly if I serve one cup to the participant on my left, and two cups to the participants on my right, while reserving the last one for myself?” Another person suggested, “Why couldn’t I serve the first brew to the three participants on my immediate left, the second brew to the three participants on my immediate right, and the third brew to the fourth, fifth and sixth participants on my left? This way, I would be able to serve more people.” The fact is, serving tea in one direction would steer us away from any expectation of reciprocity – we serve tea to participants on our left, and are served by participants on our right. For the two suggestions mentioned above, the second idea is somewhat acceptable under this principle, but not the first one.

Principle aside, the emphasis on social interaction is too strong if we are to, as the second suggestion goes, serve tea to our left and right. Anyhow, the persons to be served may not be at their own places. Engross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 distracts our attention from tea. At a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we are not encouraged to be too mindful of who the brewers are. When we are to serve certain participants in the designated direction, we will be able to do so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serving. Meanwhile, taking four brews from the same people would enable us to feel the sincerity and efforts of the brewers. A wider coverage may increase the reach, but it will be hard to get to know the tea and the person in just one cup, as each cup of tea in each round comes from a different person. Furthermore, it is impossible to rinse the cup for different tea every time.

Even when everything goes like clockwork, there could still be such a scenario: a participant may want to offer one or two extra cups of tea to someone he wants to get acquainted or catch up with, having noticed that there is still some tea left. This is, however, too socially-inclined, and may cause misunderstanding among those you have served during the gathering – they may think that you serve them because you have to abide by the rules, but the people over there are the ones you really care!

What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dvocates is a peaceful, comfortable, and exquisite way of living.  Simple, necessary rules are fine; an excessive emphasis on functionality and requirements may undermine its charm.

  (1574)

茶企业要用有泡茶师资格的人-蔡荣章

茶企业要用有泡茶师资格的人

蔡荣章

201308《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会把茶泡好、会把茶介绍得好的人是茶企业需求最殷切的基层人员,不管是茶的制造商、贸易商、零售商、还是销售茶汤商品的茶艺业。有人以为只要会做生意,来了再教还来得及,但他忘了教导与时间的成本,为什么不将这个成本转嫁到教育部门或其他专责机构的身上?大家对公司的会计人员、电脑管理人员就比较不会有自己培养的念头,不是因为他们难以培养,只是会计人员与电脑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较为成熟,大家都很放心地等待招聘会计与电脑管理科系毕业的学生,他们相信招得到、相信招进来的员工几乎可以马上使用。但是这个信心在茶企业还没有,他们不相信登了徵人启事就可以找到人,他们不相信能从应徵者找到可用之才。

刚才说过了,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未成熟,不像茶叶栽培与茶叶加工的教育体系,其建构的时间较为长久,派得上职场应用的可行性较大,但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属萌芽阶段,不但大家不认为茶叶行销需要专业训练,而且也不肯定应该如何栽培。现在中、高职院校开设的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究其设置的初衷就是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但是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家都不好意思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茶叶行销。(只有漳州科技学院,原天福茶学院,开校设置茶文化系的时候,在系馆的门口挂了一幅条扁,写着:「茶文化专业学些什么?—如何销售茶叶与茶文化。」)

中、高职院校开设茶文化或茶艺科系时的课程设置大多向两条边线倾斜,一是茶叶加工与茶树栽培,一是茶艺表演,中间的主干道,茶叶的认识、冲泡、与品赏往往显得稀疏。事实上如果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茶叶行销,那如何把茶泡好、如何把茶介绍得好才是应该充实的主干课程。在大家还来不及把学生培养成茶企业所需的基层人才之时,有一个择才的简便方式,就是看他通过泡茶师检定考试没有。因为现在已执行多年(1983 ~)的该项检定就是评估考生能否把各类茶在不同的茶具与场合下(如人多人少、喝一道还是多道) 泡出一定的水平,而且将该种茶的欣赏法与相关的茶文化介绍给客人。这项检定没要考生从事茶艺歌舞式的表演,也没有列上背景音乐的分数,正符合茶企业基层人员的职场要求。这项检定考试目前只有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与漳州科技学院每年各举办一至二次,其他设有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的学校也可以举办这样的检测,这个检测不但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向,它的检测标准也可以作为茶企业用人的选择依据。

有的茶企业是从事茶道艺术的提供(如为客戶举办各种茶事活动),或从事茶业人才的培训,他就可以举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只要他的泡茶师证照获得大家的认可,用人单位也乐得以他的证照作为取才标准。泡茶师检定考试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颇大的,例如一天要完成30人的检测,就要准备65套不完全一致的茶具(假设每场5人同考),所以培训与检测的单位可以分开,培训单位教育好了准泡茶师,将他们带到检测单位考试。

茶汤市场,也就是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逐渐拓展后,泡茶师的需求量还要加大,而且大家会要求更精准泡好茶,更完美呈现茶汤作品的泡茶师。泡茶师是茶企业的基层员工,是茶企业的基石。

 

  (1731)

从「娘惹」和「南洋乡愁」看马来西亚的茶道-许玉莲

「娘惹」和「南洋乡愁」看马来西亚的茶道

许玉莲

20131213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近年我们从一些茶席设置、泡茶者服饰、泡饮茶具及泡法可看出马来西亚藉华裔茶人当中隐约出现了两种做法的「茶艺表演」,一是走「娘惹」路线,二是走「南洋乡愁」路线。这种风格的形成主因有二,一是当我们到国外出席茶文化活动参加任何形式的泡茶时,主办方多会请住在「异域的华侨」的我们示范「华侨泡茶法」以展示不同之处,部分茶人就应要求而走上这条路,二是有些茶人认为只有用这种表现手法来泡茶才符合传统才算是茶文化。

「娘惹」是什么?指很早以前约十五、十六世纪,定居在当地的中国后裔与当地马来女通婚的家族后裔,男性被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他们的生活习俗有华人、马来人及洋人元素,其中一项,「娘惹」们喜欢穿马来纱笼裙。所谓走「娘惹路线」的茶人即表现在:穿改装的马来纱笼裙来泡茶,茶具和泡法是否属于「娘惹」风格倒无所谓了,「娘惹」有没有喝茶习惯好像也不必追究,最重要的是那一袭用马来蜡染的花布裁成的纱笼裙一定要穿在身上,不然大家不知道是「马来西亚华侨」在泡茶。

「南洋乡愁」是指十七、十八世纪时,中国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发生大量中国籍华人劳工涌入南洋地域谋生、打工,史上将这次的迁徙行为称为「下南洋」。最后落户落籍定居在当地传宗接代的华工家族的后裔,即使现在已经是第三、第四,甚至是第六代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他们宣称自己有「南洋乡愁」,说要用当时先辈祭拜神明的那种粗陶杯,或喝粥水的那种粗陶碗来泡茶喝茶才能保留传统文化,用先辈的「南洋潮州功夫茶」泡法才可显示当地茶文化气息。

首先我们要说身份的确认,对自己的身份要有认知,认清楚了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裔,不是华侨,要有勇气承担,别让对方的无知或迁就对方的「主题」而造成身份的误解,同时也可让对方知道这身份并不能阻碍我们对一切母语文化包括茶文化的学习,名正言顺则泡茶奉茶喝茶之茶道才可有法度。要是连自己也对自己的身份感觉困扰,或认为只要可上台什么身份亦无所谓,那是另二个话题了。

如果要用过去的器皿来当茶具要挑选适合的,比如说有些旧碗素质不错喝茶很好很舒服,就可拿来作为现在的人、现在的生活泡茶来喝,做得好时它会升华为「带有乡愁的艺术味」。并不是主观地旧时先辈用这些破碗来喝茶,我们现在也要非用不可,以往先辈这样子泡茶,我们也需如此跟着做,如果不这样做就是背叛了文化。如果有人的祖辈籍贯并非潮州,那么是否也一定要用「南洋潮州功夫茶」泡法才代表他的那一套是马来西亚的那一套呢?

泡茶时如果只是照抄以往的道具、做法,做完考古、历史的求证,再现原来的样子,那是属于博物馆的工作,而不是茶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茶文化工作者可尽力保存过去喝茶的样子作为「读历史」,让大家了解先辈喝茶是怎么一回事,有适当的场合也可重现或表演出来,不过这些并不属于是谁的「流派」,也并不代表马来西亚只能够用此「南洋」手法。当代人要做的茶文化,必须与当代人的思想及生活息息相关,可应用在现在的生活方式里。茶文化表现手法可以是将传统的元素整合翻新,也可是当代全新的创作作品。

 

  (1758)

数十人的茶道如何显现-許玉蓮-专栏20140602

数十人的茶道如何显现

許玉蓮专栏

20140602

数十人同在一场品茗会上,如何喝茶才让大家喝得很愉快,并使所有出席者感受到茶道的气场呢?为何说品茗,因这是为了品茗而做的茶会,并非游园式茶会。为何要特别说茶道,因大家以为很多人同在一起喝茶就是牛饮了,何来的茶道?但茶道不在乎多少人在做,做到位了就是,否则即使一人自饮也没用。

数十人一起进行,势必要有方法,并预先做好安排、预习与说明。方法是这样:茶是预先泡好的呢还或现场泡?现场泡才对,大家要享用和修习的是茶人呈现整个茶道的过程,而不是只要一杯饮料。

要开办多少张茶席?一位茶人掌席可供应十至十二位品茗者的茶,以此数量来计算,例如每人供茶十二杯,五十人除以十二,即开四张茶席,多出两位可分去其中两席,又或开五张,每张茶席有十位品茗者。泡茶席设在甲区,品茗席设在乙区,泡茶者与品茗者面对面而坐,品茗者可以同时间欣赏所有茶席泡茶。

冲泡哪一种茶?泡哪一种茶不必规定,反正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学问。同一时间可以供应几种不同的茶,惟不管有多少张茶席泡茶,同时间只可泡一种、二种或三种茶。勿超过三种,这让大众较易辨识茶的香味与性质。

品茗会上无论开泡了二或三种茶,要让每一位与会者都喝到不同的茶,奉茶的时候可以交叉奉茶,比如将品茗者分为三部分,第一道茶,左边的喝A茶,中间的喝B茶,右边的喝C茶。第二道茶换左边的喝C茶,中间的喝A茶,右边的喝B茶,这样子轮流着喝,每人喝三道茶就好。

一杯茶的量要多少?不能太少,过少汤量如15cc,喝三杯也才有45cc,那显得太少了,喝不出滋味就没有满足感,过多如50cc会遭人嫌弃,而且需时变得极长,不够时间的话赶着喝就显得紧张,每杯30cc是不多不少刚好适合,三杯完了就是90cc,于四十五分钟内喝完很舒服。

 

 

  (2068)

收费的茶道就不是茶道了吗-許玉蓮专栏-20140526

收费的茶道就不是茶道了吗

許玉蓮专栏

20140526

享用茶道的人应有付费的准备,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对他人努力工作提供服务后最起码的尊重。人们吃了一顿食物要付费,听音乐要买票,进修课程要缴学费。很少听见说有人吃了饭不给钱就走人?或问「为什么我听演唱要买票才可以进场」,或叫他人去开课传授知识而不愿意付给讲师钟点费的吧?为什么大家却认为茶道工作者的工作(包括泡茶、讲课、茶会承办)是不必给予酬劳的呢?

茶道工作者在能够提供该项服务之前,肯定也像其他专业人士如舞者、画家般经过辛勤的锻炼,付出心血、时间与金钱读书、学习而累积了一些学术成就或功夫,大家请他来传授时难道不应该给他一点收入吗?

把茶道专业当职业的工作者,有权利为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设定收费制度,因为茶道工作需要不停的深化锻炼,不是泛泛之谈,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底蕴才可以胜任,学问需要时间来累积,有些工作者就这样经营了半辈子,这半辈子他也没有去学做生意,也没有去学声乐、学工程,所以他们是必要靠这个专业来过生活,故当大众要享用这个专业时是应该给与费用的,就像您也付费给医生、给画家。茶道工作者可以受聘于一个机构,以专业人士身份工作。也可以自雇,自己成立工作室。或在品茗馆工作。在茶行卖茶时的泡茶与讲解,只属于行销试茶的一部分,不属于收费范围。

有人认为茶道是所谓的「修身养性课」,不应该那么「商业化」收费。那是因为目前茶道专业化的程度不够高,人们不理解茶道专业是什么,等到一日,茶道学术成熟,大家就会慢慢改变「不要给钱」的观念。茶道工作者一开始就需建立起付费制度,别因为初期有人请你去泡茶讲茶道,你就觉得有人看得起你,很高兴的去了。到了发展阶段,想要收费已经做不下去了,因没有人要给钱。

收费标准如何才算是合理?茶道工作者的学成有不同的阶段,高阶段者就收费高,低阶段者就收费低。大家不能只是给交通费,远地包括住宿而已,还要付给工作的酬劳,这酬劳是要有基准的。茶道工作者不要不敢开口说费用,那是专业费。大家要讲究专业,没有专业事情就做不好,做好了专业却没有收入,属于这个专业的人士要怎么继续做下去?

也有不收费的做法,原因:一.茶道工作者本身自愿当义工。二.茶行出去做茶道工作不计较费用,因他们将之吸纳当作公关费。三.非茶道之行业藉茶道来做桥梁,真正目的是为了推销他们的产品。一些大众习惯了这些行为,以为享用茶道是不必付费的。

茶道有自己独立的学术与地位,要把茶道视为一种职业。要享用这项的知识与艺术,理所当然要付出代价,否则茶道不能壮大。

  (8906)

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的作业秘笈-许玉莲

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的作业秘笈

许玉莲

决定要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不管是个人或几位泡茶师联办,都必须做好事前的准备。泡茶师要有完整的工作流程规划,否则光有一手泡茶功夫,遇到不同的处境和人就乱了阵脚,那仍是未够成熟的一个作品。有些泡茶师认为茶汤创作应该很自由的,要随遇而安,不能强求。既然很想要办得行云流水,有一些指挥工作是非执行不可,否则没有办法做好的。很多人提起茶汤作品发表会时跃跃欲试,想挺身而出来办,此篇提出备忘录让大家参考。

一首先要给茶汤作品发表会定位,决定它的规格、性质、形态,人数多少、为什么要做这个?比如说品茗者人数一定要先肯定,并且最好知道他们来自哪个年龄层、属于什么领域?如公开发售入场劵,需预估来品茗的会是谁?那么泡茶师就知道要将茶汤作品发表会表现出怎样的一个风格来让茶亲近大家。

二决定场地、场地如何布置、热水供应等方法。比如大型的可以找适当的宴会厅、风景雅致又宽敞的园林,但万一负担不起或无法安排也无所谓,不是说一定要用这些地方才能做,可转换另一个风格来办,试试物色其他如城市里的广场、学校礼堂。小型的可找一些茶道教室、私人别墅的花园、茶屋、大一点的客厅也行了。光线、杂音、周围的背景、热水承接的方便度全部需勘察清楚。

三决定入场方式:发邀请柬呢或公开售票?接下来要有邀请柬或票劵制作,另一重要的是节目单。基本资料如日期、时间、地点、泡茶师姓名、茶码、泡茶喝茶程序当然不能少,也要包括着装规则(Dress Code)如:隆重、正式、时尚、休闲,空格打勾就好,还有其他如手机灭音,勿录影、拍照等需告知要一拼列入。节目单必须要有严谨的规划,大众才会开始重视。

四多人联合发表时,决定茶席风格。泡茶席要一致呢,或个别风格?所谓联合,a.是同一个时间、同一种茶、不同人冲泡以达到同时供应所有品茗者可喝到同一种茶的效果。泡茶师与品茗者从头到尾固定在一个席上,不管多少人联合,品茗者入场只喝到一位泡茶师的茶汤作品。b.不同泡茶师各自泡自己的茶,换另一壶茶时品茗者换位,以达到品茗者可尝试不同泡茶师呈现的茶汤作品之目的。从深耕茶文化角度来看,后者更应被鼓励,这种情况下的泡茶席(包括茶叶、茶具、茶法)可有个别适合的风格。但整体的氛围要一致,以让大家安心喝茶。

五茶食要怎么呈现?茶食不要以它原来塑料袋或任何包装的面目就拿出来奉给客人,茶食要准备得新鲜、干净、卫生、可口,待用时收进篮子或柜子里。必要时可加热或放进冰箱让它冷。准备雅致的盘子、竹签或小叉、面巾纸,并设定合理的供应方法。

六茶汤创作时工作如何分配?整个过程每一道程序都是泡茶师本身动手。可安排一助理,助理纯粹处理一些与茶汤创作无直接关系的行政、接待、杂务。

七泡茶师什么时候进场?大型的需要安排助理做接待工作,泡茶师到了该出场的时候,就被邀请出场入席。自己在家里办,很熟悉的朋友,可先迎接客人寒暄,邀请大家入席坐定了,自己才步入泡茶席。

八排练一定要。事先要完完整整、正正式式走几遍,才知道什么问题会发生,然后克服它。

2013.10月刊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交稿20130914)

  (2020)

白毫乌龙(1998年)之茶法与茶赏-蔡荣章-20140129

泡茶师检定考试评委蔡荣章白毫乌龙(1998年)之茶法与茶赏

蔡荣章

20140129

这款白毫乌龙是台湾北部以青心乌龙的品种制作, 当年的初夏浮尘子(茶小绿叶蝉)繁殖颇旺, 所以茶树被叮咬的机率很大, 是制作白毫乌龙很好的时机。

此款白毫乌龙采一心一叶的芽叶为原料,又属重萎凋重发酵的做法,芽心满披茸毛呈白色,第一叶较嫩者是红色,较成熟者是橘红色。为使白毫凸显,发酵时的浪青、揉捻时的解块、复揉时的散热,均以扬拨的方式促使茸毛外张,同时也是让白毫乌龙茶的熟果味与蜜香味清扬不沉闷的制作手法。

此款白毫乌龙属特级品,朵朵茶叶皆有白毫, 而且心芽以外的叶片不大。由于陈放近16年, 白毫细小者已呈浅红, 白毫外之叶片已呈褐色, 特嫩之叶片甚至有呈暗褐者。

由于着延(受浮尘子叮咬)重,又是老茶,要以90℃的水温冲泡。着延后的细胞壁较为僵硬,水可溶物溶出速度较慢,所以第一道浸泡时间要长,但第二道以后就不必特意延长了,因为嫩采的芽茶其可溶物是丰富的。

冲泡六道,置放1/3壶的茶量(茶叶非常完整,无破碎者),第1道浸泡 1分 30秒,第2道浸泡 0分 25秒,第3道浸泡 0分 45秒,第4道浸泡 1分 15秒,第5道浸泡 2分 00秒,第6道浸泡 3分 00秒。

第一道茶汤呈微暗之橘红色,第二道以后在原有的明亮度下逐渐增加红的色彩。这其中因为长年陈放,增加了后氧化的红变,又因嫩采白毫多,虽重发酵又陈年,汤色仍未呈红色。但第二道以后,是因为浸泡时间的延长,汤色受氧化而变得愈来愈红。

数道汤香的基调是低沉的熟果香加上蜜香,往后数道的香气愈显低频,且加强了对口腔的冲击力。滋味上,前三道是清纯的收敛性,口腔感觉爽净,后三道逐渐感受到涩感,同时逐渐感知了茶汤的稠度。

第一道壶内的叶底具陈茶旧味,第二道以后逐渐減轻而显现熟果加蜜香的气味。第六道泡过,置壶至涼,打开壶盖,果蜜香较前数道更为清雅。

香味的细致绵长显现了青心乌龙品种的特性,香味频率的低沉显现了长期陈放的效应,涩感显现了初夏重萎凋茶的特色,熟果香显现了重发酵茶应有的风味,蜜香是茶青受浮尘子叮咬的结果,综合显现的雅致感是制茶师傅精良技术的成果(因为是特等茶)。

  (1962)

学韩国茶道之二:流派-许玉莲-20131223

学韩国茶道之二:流派

许玉莲

20131223

在我向文贞姬老师学习韩国茶道的过程中我观察到:韩国茶道在民间有很多流派,几乎每一位当茶道老师的就代表着一个流派,大众一旦要学泡茶,他和什么老师学就等于选择加入该流派。属于这流派或那流派没有什么好可怕的,流派的形成表示一些人对学术或艺术拥有自己的学说、方法和风格,当他传授这些观念时另一些人愿意追随,好比如大家选学校选科系,或跟从了哪一位老师学琴学舞蹈,就以那处的学说当作学习基础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其他地区似乎没有形成流派这个风气,大多以茶艺教室或私塾形式进行教学。

所谓的流派教学与学堂(即茶艺教室或私塾)教学,不一样之处是,学堂教学在特定时间有一定的教学内容需要完成。比如收费若干,每堂课2个小时,共18个小时要完成9堂课,期限完成后要发出席证书于学生。一般上课时老师需要不停演说来输出所规定的内容,要派发教学讲义、照片资料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一直要拍照做记录,有没有听进去、资料拿回去有没有读好像没有什么人会追究,「学习」普遍流于「体验」,大家觉得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也差不多了。

流派教学则凡事师傅在现场亲身做出来,不派讲义,无照片可看、也不准拍照,没有太多说话,要真正进入泡茶状况用自己的肢体把它表达出来。什么叫做专注的提起茶壶,什么叫做安心的等待茶叶浸泡,什么叫做恭敬的奉茶,什么叫做珍贵的茶汤,师傅会从头到尾一一做出来,弟子一一一起跟着做,一遍又一遍的做,每回上课都这样做。

流派教学还有几个特点如:一.师徒似乎都有一个默契即 必须下定决心要学这门功夫,我们才开始建立这种学习的习惯。因为这套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要看到弟子「必须能够好好的穿好你的衣服,好好的与喝茶者行一个正确的礼,好好的拿起茶席上的每一样器物,好好的将茶泡好、奉好、喝好」这件事情做好,就像我们去学弹琴、唱歌、跳舞,那是必须经过漫长的练习的一种体能训练,而不是空有理论嘴巴说说而已,也不是大概有个样子就可以了。所以弟子们要有「把茶道加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中」的认同,才不会说今天学好了就可以停下来,过些天就荒废了的情况出现。故流派教学也不强调「毕业」,理论知识可以有某一阶段的「毕业」,但泡茶体能需要一直精炼不断。

二.上课时不说话、不拍照、不记录、也无幻灯片可看,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每回都是这样老老实实地一遍一遍的行礼,一遍一遍的把衣服每一个皱褶拉好,一遍一遍的说着同样的问候语,一遍一遍的泡茶、奉茶、喝茶。这样比较可以造就一种沉潜的环境更专心的投入泡茶,更容易接受到老师每一个动作散发出来的波动,学生也更能够产生一种自己观照自己的能力,长期经过这种泡茶锻炼的人相对的可表现得内敛一点淡然一点,因为他的身体已经记忆了这一切,「机械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已经被磨得变成一种「自然气质」。

三.一些人担心流派的形成,会妨碍文化艺术的发展,到时会不会变得一片死气沉沉的,人们不敢再提出新的观念与创见?对于一位新人来说,通过某一流派学习技能与领悟其中精神仿佛走入一条捷径,可避免陷入纠结或搞不清楚状况,即有人领航路比较好走,流派是值得鼓励的。

流派的成立是对自己的想法有坚持,勇敢表态的一种做法,韩国茶道界可以让众多流派生存,表示它的生态环境有这种养分,可滋养人们对茶道自主性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尊敬他人对茶道的诠释,茶道并非属于一个团体或个人的,要是你拥有强烈的创作力,拥有自创的技法与观念,你也可以开宗立派,能不能真的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大师当然要看后续的考验,但至少有播种机会。

流派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文贞姬老师使用的「薛玉子流派」茶法,在得到薛玉子老师同意之后她更动了两处程序,当我们的泡茶进行到那个步骤时,文贞姬老师说:某年某月我们认为这里需要修改,与薛玉子老师报告,薛玉子老师同意修改后,从此就修成现在这个样子。

  (1932)

20131218-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茶业培训班的一次课-蔡荣章

 20131218

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茶业培训班的一次课

蔡荣章

“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茶业培训班” 已第三次在漳州科技学院举办为期一周的讲习,参加的是来自福建漳州地区县镇乡从事茶叶种植与买卖的茶企业经营者与员工共50名。这期有一次课程是整个下午三节的“两岸茶业互动问题”。

第一节谈到海峡两岸这30年几种茶类的兴起与变化。这几种茶类是指最早的普洱茶,继之的清香型铁观音、金骏眉型红茶、边销型黑茶,以及最近掀起的熟香型铁观音与已见苗头的老茶。这几种茶都是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因市场的运作而兴旺了起来,而且价格翻了好几倍。不管它后来失宠了,但市场的高知名度已不是纯靠宣传广告可以比拟的,平均价格也不会降得比风浪之前的还低。这是茶文化复兴期间的茶产业大事,值得我们借鉴与研究。课堂上还分析了每种茶兴起的背景与相关的产销资讯,如铁观音的焙火工艺、普洱茶的入仓与渥堆等。

第二节谈到茶业除了「卖茶叶」外还可以卖什么,大家提出了卖包装、卖文化、卖服务,老师加上了「卖茶汤」。于是谈到为什么咖啡除卖咖啡豆以外还有咖啡汤市场,为什么茶汤不能脫离茶叶独自成为一件商品在市场上行销?讨论的结果是我们不重视茶汤,谈茶的效用时只谈它的保健与和谐,我们应该将人们的注意力放到茶汤的色香味与茶性风格的欣赏上。要达到聚焦于茶汤,必须强调泡茶技术的重要性,不能还说:淡一点有淡一点的风味,浓一点有浓一点的风味。一定要很精准地泡到该壶茶最佳的状况。而且从自家店面接待客人或开会时做起,奉一杯看来就值钱的「茶汤」。有了这些社会背景,才可不再怨叹为什么我们的茶馆业不如咖啡馆业的兴盛。

第二节课来不及下课就进入到了第三节,这节研讨了阻碍茶业发展的二项事。一是到处的茶艺表演,看表演者经常是喝不到茶汤的,于是以为茶文化就是看表演,以为茶道的重点就在表演者、表演者的肢体表现、茶席的布置、茶席上的音乐。甚至公办的茶艺技能竞赛也将茶汤分数的占比降至40%,超越茶汤重要性的是服装、音乐、仪态等等。第二项阻碍茶业发展的是人们学茶的机会不多、质量不好。开设茶文化专业的学校都是中、高职校或本科以上高校,这个年龄层的科系选择受父母长辈的影响很大,父母长辈对茶产业茶文化理解不多,宁可孩子选择商业与科技方面的科系。向往茶产业与茶文化的都是已进入职场的成年人,他们无力回学校当学生,只有找民间的茶道教室。但民间的茶道教室尚缺乏师资培训与认证的机制,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甚至以讹传讹。希望设有茶文化科系的学校能赶快在方便这些职场人员或家庭主妇上课的地方设置教育与认证的场所。

以上这些话题都是海峡两岸茶业与茶文化发展上共同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 的“茶业培训班”上提出探讨最是恰当。最后有学员提出:我们只是小地方的小农小企,怎能扭转这样的乾坤?结论是:从泡好一杯茶做起,从奉上一杯有价值的茶汤做起,当有人邀您参与茶文化活动时不要说我是小企一家,出不了多少钱,要知道这一点钱是买“肥料”(茶文化)的钱,是让茶树(茶产业)长好必要的成本。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