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7日及19日上午,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传统工
艺研究所】开茶道课,讲述茶的冲泡与欣赏、茶汤作品、泡茶原理等,演示“现代小壶茶法25规
程”的过程。
(1150)
蔡荣章於2017年8月28日下午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与示范“参加与举办无我茶会”。
蔡荣章於2017年8月28日下午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与示范“参加与举办无我茶会”。无我茶会于1990年由蔡荣章创办,无我茶会的意义着重於对「无」的体悟,无我应被解释为「懂得无的我」 。
蔡荣章的课程大纲包括解析无我茶会的二种“无”,其一是社会性的无:解析无我茶会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 一.抽签决定座位—无尊卑之分 二.依同一方向奉茶—无报偿之心 三.接纳、欣赏各种茶——无好恶之心 四.努力把茶泡好——求精进之心 五.无需指挥与司仪——遵守公共约定 六.席间不语——培养默契,体现群体律动之美 七.泡茶方式不拘——无流派与地域之分 。
其二是茶道上的无:解析茶的无何有之乡的观念 一. 我是茶青,制成茶叶时,我只需要空气阳光温度与时间,其他的元素我都具备了。我不喜欢空气中的杂味,我不喜欢多余的手碰我。二. 我是茶叶,泡成茶汤时,我只需要干净的容器,干净的水,茶汤需要的成分我自会提供。泡茶者不纯净的心思将干扰我才华的发挥。三. 我是茶汤,被饮用时,我需要別无作用的杯子,別想把我变得更好喝。我需要专注的心,健康的身体,没有预置的好恶之心。四. 我是叶底,被弃置之时,我要公平的懂茶人,欣赏我的前世与今生,他不再为高价获得而唾弃我,不再为廉价取得而窃喜。一片宁静与珍惜,把我倒进土里。
(1309)
陪茶在壶内浸泡/蔡荣章/20170409
让品茗者欣赏完茶的外观,泡茶师站起身来,将茶叶置入壶内、提水壶冲热水入壶、盖上壶盖、按下计时器。泡茶师停止了一切动作,把心放入壶内,站立着陪茶在热水中浸泡。其他品茗者看到泡茶师的这个动作,也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茶壶。30秒过去了,泡茶师依然站立着不动,30秒又过去了,泡茶师依然站立着不动,过了一会儿,泡茶师才低下头来看了计时器一眼,接着提起茶壶将茶汤倒入茶盅内。其他品茗者想着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要浸泡那么久?茶汤将是什么样子?泡茶师很认真地泡茶—-。
泡茶师为什么要站立着泡茶?或许椅子不够高,或许他认为站立着更能强调他陪茶在壶内浸泡的作为。
茶叶从茶树上被摘下来,制茶师进一步把它制成了茶,现在泡茶师又将它放入壶内,用热水浸泡着,茶叶正酝酿另一次怎样的生命周期呢?在茶树上的阶段我们称它为鲜叶,经过茶叶制造程序变成了可以泡来饮用的茶干或茶粉,我们称它为茶,饮用时泡茶的人用水浸泡它,让它融入水中,我们称它为茶汤。“鲜叶”要经过多年的生长与所需的资源,“茶”要依赖人与自然条件被创作出来,“茶汤”要在壶内或碗内被水浸泡或加以外力的击打(如抹茶)才得以诞生。茶汤的诞生虽然仅说是被浸泡或击打,这可要水质、温度、器物材质、茶水比例、浸泡时间、打击力度、茶道修养等的融合才得以成就。茶叶在壶内的浸泡有如婴儿在母体的培育,泡茶的人与喝茶的人怎么不屏息以待。
如果泡茶的人与喝茶的人不够用心,赏茶时只是形式地看一眼,泡茶者将热源关闭或打开,大家也没意识到他在调控一个最适当的温度,冲完水按下计时器也只以为在设定一个时间。浸泡期间,泡茶者若也开始将温盅的水到入一个个杯中烫杯、拿起茶巾擦拭桌面的水滴,品茗者更是认定这是茶叶浸泡时的空闲时段,于是开始聊起天、玩起手机、拍起照来,甚至连同泡茶者也高谈阔论起茶与一些八卦的消息。等到浸泡所需的时间到了,泡茶者将茶汤倒入茶盅、将烫杯的水倒掉、将茶分倒入杯,品茗者则继续聊天玩手机,等着泡茶的人将茶送到自己的面前。
这个场景不是讲究泡茶喝茶的人乐意见到的,因为他们不容易在这种状况下喝到好茶,更不用说是享用茶道艺术之美了。有人或许要说,不管大家玩得多吵杂,欣不欣赏我的泡茶,我依然可以把茶泡好,端给他们喝,他们聊完天就会喝我的茶的,我不在乎是仆人泡茶还是艺术家从事茶道作品的创作—-。抛开整体表现的美感不说,不够专心泡茶,一面忙东忙西,只等时间一到把茶倒出,是不可能把茶汤当作是一件作品那么精致地呈现的,说是把茶泡好了,只是粗略地分成好与坏而己。
泡茶师与品茗者不说话专心陪茶在壶内浸泡的时间不要超过二分钟(约已泡了四道),这期间只能有少许的动作如关闭或打开热源,若超过了二分钟,可以再做些备杯的动作,以及说说为什么要浸泡那么久、或再说说这壶茶各道茶汤浸泡时间的曲线,但都不要发展成教学的长篇大论或闲聊。
陪茶在壶内浸泡、泡茶品茶期间不闲聊,都不是教条,而是泡好茶喝好茶的所需,是将泡茶、奉茶、品茶融成一件茶道艺术作品的所需。陪茶在壶内浸泡不只提高了泡茶的专注度,也提高茶是为一件作品被欣赏的事实认定。
刊登20170409《茶道》月刊专栏
下图:作者蔡荣章,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254)
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中国茶叶学会讲述《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道
上图:2017年8月29日下午,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浙江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
究所,向43位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学员讲述《老茶的冲泡与欣赏》,并且
现场示范冲泡90年代六堡茶、2004年渥堆砖茶、1997年小青沱。
许玉莲讲述的内容大纲:
1.什么叫做老茶:
a已经有陈化了的茶
b什么茶都可以变老
c老茶品质特征
2.好的老茶:
a并非单一指茶品的收存年份,而是茶品所能达到的转化状态,只有转化到适合人们口感与体质的茶
品,才算好老茶。
b老茶的标准:茶汤红了再说
3.老茶的形成:
a自然存放
b入仓:后发酵茶(普洱茶,六堡茶);其他类茶。
4.茶有多老了怎么算:
a制茶年份
b出厂年份
c收放年份
5.茶要收进「什么仓」:
a干仓、湿仓、 入仓(技术仓)
b未入仓、纯干仓、自然仓
c地仓、高楼仓、“焗仓”
d老仓、新仓
e香港仓、澳门仓、广东仓、大马仓、深圳仓、广西仓、云南仓、加拿大仓、英国仓、南方仓、北方仓
6.入仓产生不一样的「仓化」程度:
轻入仓、中入仓、重入仓
8.茶要如何收放,以便「老化」成一个我们要的「老风格」:
一,收對茶,存對茶
a杀青的方式
b青毛茶的晒青与烘青
c紧压茶的干燥
d揉茶的方式
e拼配与单一毛料
f亲手做一个茶出来有那么重要吗
二,不同经纬度地区气候差异的影响
a气候转变要有规律性
b温度在20°C ~ 30°C
c相对湿度介于60% ~ 80%
三,一点光都不能够有的所在
四,不能脱衣服,整箱、整筒存放,勿拆散
五,同类茶放在一起「老」
六,通风但适度密闭的独立的所在
七,勿随便进出或开关,不要打扰茶叶
9.拼配茶对“老”的影响
a不可这样拼配:*渥堆茶 + 生老茶*好坏品质差距太大
b可以这样拼配:*不同山头*不同品种*品质优缺点可互补的*不同年份
c影响
*相辅相成各茶区的产品,突出其优点。
*显优隐次成品茶的质地,使滋味饱满,有层次感。
*平衡与稳定茶叶质量,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口感。
10.老茶的「退仓」精炼术
a开仓-前期仓高温、高相对湿度
b翻仓-使茶品缩小差异性、陈化速率一致(约5年)
c退仓-移离前期仓,用通风、低相对湿度、高温方式继续存放陈化。(退仓时间是前期仓的双倍时
间)
d退仓完毕,茶品推向市场流通
e品饮者在泡茶前可做适度退仓步骤
11.老茶的阶段性适饮风格
a三、四年「干仓」生茶,青涩活泼,有收敛性
b八年以上,苦中带有回甘,口感饱满
c十二年以上,香味醇化,柔滑,茶韵有层次感。
d十六年以上,有陈韵,丰富醇厚,口感厚实有起伏,生津度强e二十年以上,汤的明度与彩度高,茶
味的强度、稠度、调和度饱满,有陈韵树质味
f七、八年的质地良好的入仓茶,有陈香味,甜。
a茶叶要松开,不要折断、弄碎
b水要高温
c泡茶器烧结密度要高
d茶水比列的茶叶要比新茶放得少
e必要浸泡得够久
f不做温润泡,第一泡即喝
g用评鉴法泡普洱时,浸泡时间加长或泡两道
13.好老茶有茶气
上图: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浙江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授课及示范泡老
茶。
(1236)
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中国茶叶学会讲述《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道
2017年8月27日下午,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浙江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向43位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学员讲述《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
会》,并且示范进行泡茶。
首先,许玉莲对何谓“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做解析:
*茶道: 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茶道艺术: 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茶道艺术家: 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茶汤: 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茶汤作品欣赏会: 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接下来的课程纲要是:
1.个人举办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联合举办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1.茶道艺术家甄选
2.茶席助理
3.品茗者邀请
6.洁手处
7.会场布置
9.司仪
10.1 17:30~18:00 工作人员会场布置与茶道艺术家茶席设置
10.2 18:00~18:10进场
10.3 18:10~18:55第一场
10.4 18:55~19:05休息
10.5 19:05~19:50第二场
10.6 19:50~19:55结束
10.7 19:55~20:10研讨
10.8 20:10~20:30收拾会场
三.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33则
1.1. 座席式
1.2.茶道艺术家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1.3.茶道艺术家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2.1. 茶道艺术
2.2.茶道艺术家
2.3. 纯茶道
3.1. 一席8~12位客人
3.2. 依场地与客人数决定一席、八席、二十席等
4.1.品茗者向心坐
4.2.只有茶道的泡茶席
5.1. 独立空间
5.2. 位于会场正面的方位
6.1. 以号码牌为凭
6.2. 位于会场入口处之前
7.1. 空气良好、无噪音
7.2. 不干扰泡茶席的独立性
8.1. 一壶茶泡3~4道,加上品泉、茶食为一场
8.2. 一场45分钟,二场90分钟,加上进场1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结束5分钟、交流5分钟。约2小时
8.3.第二场次:茶道艺术家不换席,品茗者依抽到的席次就坐
9.1. 报到、验票、抽茶席签
9.2. 寄放衣物、相机、手机
9.3.洁手
9.4. 场地图
10.1. 茶会程序规划
10.2.提供“茶序表”
11.泡几种茶、泡几道
11.1. 泡一种茶、不同场次不换茶,每场泡3~4道茶
11.2.泡茶程序包括赏茶、茶汤二道、品清水、茶食、茶汤一或二道、赏叶底
12.茶会程序提示法
12.1.任何一个声响:一声,表示开始与结束。
12.2. 四锣声:茶道艺术家进场。
13.着装规定
13.1. 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3.2. 邀请函或宣传品上标示
14.会场礼节
14.1. 依抽签就座,不換席次
14.2. 专心欣赏泡茶、品饮茶汤
14.3.不闲聊、不用手机、不拍照
14.4.不发放宣传品、不将纸笔等放泡茶席上
15.入场券
15.1. 另备茶会说明书
15.2. 入场券备有填写场次、茶席号码的栏位
15.3. 茶会应注意事项
16.茶道艺术家简介
16.1. 介绍茶道艺术家在茶道艺术方面的经历与见解
17.茶道艺术家的席次
17.1. 茶道艺术家的茶席依需要而配置
17.2. 茶道艺术家的席次到最后才编码
18.品茗者的席次与座位
18.1. 抽签决定席次,不定座次
18.2. 会前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有机会聚集时)
18.3. 报到时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没机会聚集时)
19.泡茶席次标示法
19.1. 不破坏泡茶席完整性
19.2. 每席客人座椅的背后,选一处标示之
20.茶会进行间
20.1.没有配乐
20.2.茶道艺术家不做茶叶、泡法解说
20.3.不从事采访式对话、照相、录影
20.4.主办安排专人摄录影,不要影响茶会进行
21.泡茶席设置
21.1.茶道艺术家自行设置茶席
21.2.不标示茶席、茶道艺术家、茶叶名称
22.茶具、杯子
22.1.依供茶人数准备茶具与杯子
22.2.换场次后使用未曾使用过的杯子
22.3.二场茶会使用二套壶盅与杯子可省掉中场的清洗
23.茶叶
23.1. 使用茶道艺术家足以呈现艺术作品的茶叶
23.2. 由茶道艺术家自备
24.茶食
24.1.茶道艺术家准备,使用足以搭配茶汤作品的茶食
24.2.茶食具由茶道艺术家准备。可使用怀纸,兼作餐纸,使用后各自折叠带回
25.泡茶用水
25.1茶道艺术家自备或主办单位提供
25.2. 可事先加热至一定温度
26.茶谱的提供
11.1.茶道艺术家写下自己该次的茶谱,发送给自己茶席上的品茗者。茶谱内容包括:茶序、茶法、茶赏。
茶序:联合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可依照主办方;个人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则自己安排。
茶法:就该次茶叶的冲泡方法。
茶赏:就该次茶叶的欣赏重点。
27.工作人员
27.1. 专任者: 茶席助理、司仪、掌锣、摄影
27.2. 兼任者:会场、报到、衣帽间、洁手、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28.中场休息时间
28.1.品茗者换席
28.2.茶道艺术家整理茶具,助理协助
28.3.品茗者不打扰茶道艺术家的工作
29.时间进度
29.1.司仪按照茶会程序表所订时间告示
29.2.茶道艺术家自行掌握每场45分钟的泡茶时间
30.茶会的结束
30.1. 司仪邀请茶道艺术家上台接受感谢
30.2. 若赠茶道艺术家受邀证书,在此进行
31.茶道艺术家与客人的交流时间
31.1.茶道艺术家回自己茶席,与客人交谈留影五分钟
31.2.这段交流时间列入会程中
31.3.交流时间后,收拾茶具,收拾会场
32.收费
32.1.品茗者皆凭票与会
32.2.入场券采售票方式
33.付酬
33.1.茶道艺术家受酬被邀呈现茶道艺术作品
33.2.酬劳除茶叶、备具、旅费成本外,尚需考虑专业劳务的报偿
蔡荣章在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小壶茶法30条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道
蔡荣章于2017年8月28日下午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与示范“小壶茶法30
条”,小壶茶法是蔡荣章这30年来推动的十大泡茶法之一。小壶茶法的30个条目如下,其中加括弧者是
依情况可以省略者。
小壶茶法从过去的24则修订成现在的30条,主要是特别强调出品水(泡茶用水是茶汤作品的一部
分)、赏茶食(有助于茶汤的欣赏)、赏叶底(珍惜茶的第四个生命周期)、还杯(对泡茶者的尊
重)、结束(依依不舍之情)等环节。
1.设席
2.备水
3.(温壶)
4.备茶
5.识茶
6.赏茶
7.(温盅)
8.置茶
9.(烫杯)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11.计时
12.倒茶
13.(备杯)
14.分茶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赏茶食)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28.清理
29.还杯
30.结束
(1309)
泡茶者的孤独一生/文/许玉莲
想成为泡茶者(或称泡茶师、茶道艺术家)的人先了解泡茶(包括泡茶、奉茶、喝茶整个过程)工作的真实面貌后,再决定要不要当泡茶者也还不迟。首先,现在讯息的传播非常多而且快,什么地方有优质的原料,或哪一位手上有好的茶与茶器,何处有适合泡茶的水,什么泡茶方法值得参考,很快大家都会知道,只要愿意花点钱,大多能在不难的状况下获得到,虽然不算是“要多少有多少”,但总能找到一些,那些找不到或买不起的,不必太放在心上,因为就算用了最名贵的茶和泡茶器,也不能确保一定得出好茶汤。茶的特质、品茗者的欣赏角度与价格要求不同,以致泡茶者需对当时的条件做出整合,泡出人人都觉得心满意足的茶汤,才是每一次泡茶工作的完成。换句话说,今有些人天天领着一班学生到茶山源头学制茶而荒废泡茶,那是导游,不是泡茶者。专门强调他泡的茶是多少钱多少年的,那他应该是奢侈者才对。
我不认为只有使用高级材料的才是一位好泡茶者,或,经常现身茶、器原料源头搞体验的泡茶者就是一位会泡茶的泡茶者,当然,水、茶、器的品质是否优越对茶汤表现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泡茶者是否有本领掌握泡茶技术如:茶水比例、水温与浸泡时间却是绝对可分出胜败的关键。泡茶者对各种材料要认识和熟悉,不过却没有天天到茶山种茶、采茶、制茶的必要,比方茶树品种可分为大叶种、中叶种与小叶种,在冲泡使用大叶种原料制成的茶叶,香味上是会显得较为强劲的,相同条件之下泡,茶量可放少一些,如茶叶一样多,则浸泡时间应缩短。还有,同一个山头的茶,向阳的山坡生长的茶会比背阳者在香气的含量与强度要佳,因为日温差大者有利于香物质的形成,那么,泡茶者拿到茶叶阅读它时,需在极短时间内就判断好何者向阳何者背阳,应如何调整属于香气高的茶之泡法。同样的,制作器具的泥矿开采可交给矿业的专业人士,水源也有相关的工程与管理,泡茶者不必天天到现场监督,泡茶者要在拿到水或器后懂得判断与改善水质的方法、茶器质地与茶汤的关系、不同质地如何影响“传热”与“散热”的速度又如何影响了水温高低的要求又如何决定浸泡时间的长短,这已经跟材料是否正统、是否名贵罕有无关,茶汤的不同它唯一的差别只剩下冲泡技术,再了不起的茶,也有人泡得好有人泡坏了。
因此,泡茶者的工作是长期在泡茶席上孤独的度过的,无论有无人喝茶、多少个人喝茶,泡茶者必须将“把热水倒进去再倒出来”的泡茶喝茶过程练习到是体能可负担的地步,即学会了“技术”,像学会用钢琴弹音符,学会瑜伽“拜日式”一整组十二个动作,之后进入讲究深度、速度、柔软与精准的阶段,泡茶前满脑袋其实都已经估算好所有的时间,达每一个步骤都不允许产生失误的地步的,它看似简单,因所需的程序并不复杂,无非来回数次把一个液体在不同的时间转移去不同的空间,但练一次与练一百次是肯定不一样的,它的不一样之处,是让肉体自然反应的去完成所有泡茶动作,甚至到可以洞悉、分辨出一克与二克茶叶的重量,一秒半秒之间的差距。不管泡茶者泡了二年、十年、三十年,泡茶的程序仍然是置茶、倒水、出汤、奉茶、喝茶,并没有另外别的什么技术。
(中国茶道杂志2017-03-15) (1670)
我们严禁任何人进入泡茶师的茶席“玩泡茶”,或随便伸手就抚弄泡茶师席上的茶具,大人与小孩都不准,如为了上课实习的需要,安排另一些茶席让学生使用。要是考试或比赛的茶席呢,评审员可随意碰触茶具拿上来观看了吧?但我们认为评审员应下功夫,将看茶具的眼力培养好,集中火力瞄几眼就看明白,而不必对茶具动手动脚骚扰泡茶师。
很多人说“泡茶师真小气,我们只是好奇摸摸而已;我们就是想让小孩玩一玩而已,何必如此严肃伤了彼此和气”。可是,茶席和茶器不是玩具,像书法家的笔墨纸、音乐演奏者的乐器、厨师的刀、插花者的花,这些器物都必须由赏识它的人们用于创作。泡茶师与茶具彷如知音,人与物间有“把茶泡好”的共同心意,故此,茶席像是泡茶师躯体的一部分,那些茶与壶只听我们的话,其他人是无法驾驭的。更何况属于表现特殊技艺的器物与用法,旁观者一时三刻要学会也并非那么容易,贸贸然动手抓取他人的专用物品来玩弄,难道不应为自己轻率的态度感到抱歉,却反过来要求人家需对他的“和睦氛围”负责。
拿钢琴来说,钢琴师都会非常注意弹琴时手指甲不能过长,以防键盘受损伤;不能随便就掀起琴盖,这样很容易将尘土飘落到琴键上和键缝中,对钢琴是有害的;钢琴表面也时时要保持十分干净,包括不要有手印;钢琴还要减少震动以避免音律不正或产生杂音,雇佣钢琴调音师的开销相当昂贵;所以钢琴师们非常不乐意让人碰自己的钢琴,除了是旁观者不懂其中窍门之外,钢琴师与钢琴朝夕相对早已成为好朋友,实在不忍心看到好朋友被乱摸乱按。此观念在茶道中也如此,茶席上的某茶可能是一个比大家还要老的六堡茶老人家、某壶是与泡茶师彼此相爱、一起共度每一天同甘共苦的知己,岂容人人伸手就抓?对物轻慢无礼当“玩具”,只要自己高兴玩就玩,这种态度是有点不对劲呀。不懂得尊重某些物品属于别人时就不能随意拿取,要先征得对方同意,即使对方不同意让你碰触,你仍然尊重对方的意愿,那才叫和美呢。
常看到一些古代茶画,大多显示了茶席中煮水、烹茶者是代劳仆人,喝茶者皆为其老板与朋友,换句话说那些茶器都属于喝茶者而不是烹茶者的,故他们边喝茶边任意把玩,好像也不好意思说他们。现今更有任由路过者或喝茶者随手玩玩或取拿茶器的地方,那是销售茶叶茶具的茶行,很多茶博览会上也流行茶艺体验让大众东摸摸西摸摸拍照贴网,都属于行销手段之一。
我们说的是任何正式呈献茶汤作品的场合,由专业泡茶师掌席的茶席:泡茶师知道好茶叶好茶器长什么样子,看透了各个茶叶的茶水比例怎样才叫完美,对水温、注水、浸泡时间、出汤的时间掌控已到了让人着迷的地步;这一些泡茶师进行整个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等同在创作一个作品;这一些作品从现场空气、光影、声音、物物、人人、人物慢慢收拢至一席一人一手一壶一叶一滴水的焦点中,又从一杯茶汤扩散至眼、耳、口、鼻、心肝、脾肺、手指头、脚板、脑勺头顶、魂魄至人物、人人、物物、声音、光影、空气,如数如是激荡几个回合至结束,除非泡茶师精心地加以調整,否则整个过程无法让人感受波动就无所谓茶汤作品,这就是我们不允许你玩弄泡茶师的茶器之原因。
(中国茶道杂志20170215)
(1275)
泡茶的三种茶水比例 /文 /蔡荣章 /20170604茶网专栏
现在画一张图表,分成三行,第一行是讲“含叶茶泡法” ,第二行是讲“鉴定杯评茶泡法” ,第三行是讲“小壶茶泡法”。这三行的泡茶法涵盖了除掉抹茶的全部泡茶法,有关泡茶的茶水比例问题都在此说明。
所谓茶水比例就是: 用多少茶叶泡多少水,浸泡多久才能得出最好的茶汤。至于水温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姑且不说,但包含了在这样的茶水比例之下可以冲泡的道数。
茶水比例是“投茶量”与“浸泡水量”的比,茶量以g为单位,水量以cc为单位。如果一个杯子的满水容量是250cc(是通常办公室杯子的大小),置入2g的茶叶,冲入八分满200cc的热水,这样的茶水比例是2÷200=0.01=1%,也就是放百分之一的茶叶。这样的茶水比例在浸泡10分钟后可以得出接近适当浓度的茶汤,搅拌一下使茶汤均匀,就可以享用了。
这样的泡法只能泡一道,而且茶叶一直浸泡在茶汤内没关系,因为浸泡10分钟后,茶内的“水可溶物”几乎都已溶出,再浸泡也不会浓到哪里。我们将这种泡法称为含叶茶法。
图表第二行讲的是“鉴定杯评茶泡法” ,鉴定杯是国际上评鉴茶叶所用的器具,包括冲泡杯、汤碗、碟子,每样的大小、质地、形状都有规定。大家使用共同的泡法,放3g的茶叶,冲入满满一杯滚沸的开水,5分钟后将茶汤倒出于汤碗。冲泡杯的容量是150cc,使用3g的茶叶,茶水比例即为3÷150=0.02=2%。这样的茶水比例是可以冲泡二次的,所以要将茶汤倒出以便控制浓度,但在茶叶评鉴上往往只泡一道,为什么不用只泡一道的茶水比例呢?因为要缩短时间,否则几十杯一起评比时茶汤容易变得太冷。这样的泡法是希望在同一浸泡条件下,了解茶叶的品质特性,所以我们将这种泡法称作“鉴定杯评茶泡法”。
图表第三行讲的是“小壶茶泡法”,没有一定的容积限制,通常多在二三百cc左右。使用这样的壶具泡茶都是希望装一次茶叶能多泡几道,我们把基数放在泡五道,那就置入茶壶九分满水量的5%茶量,例如这把壶九分满的容积是200cc,那就放200×0.05=10(g)的茶叶。这时五道的浸泡时间大约是1分钟、30秒、50秒、1分20秒,2分30秒,有一定的曲线变化,但无定数,因为每泡茶的状况有异。
图表上有三行,每行的第一栏列出了不同茶水比例的三种泡茶法,即含叶茶法、鉴定杯评茶泡法、小壶茶泡法;每行的第二栏列出了不同泡法的茶水比例,即1%、2%、5%;每行的第三栏列出了不同茶水比例可以冲泡的道数,即1道、2道、5道。每行的第四栏列出该茶水比例的应用场合,如1%的泡茶法可应用到大杯饮、旅行随身瓶,2%的泡茶法可应用到鉴定杯、大桶茶,5%的泡茶法可应用到小壶茶。
除了鉴定杯评茶泡法,因为其目的在鉴别茶叶品质的高下,置茶量不可以个别变动,其他含叶茶法与小壶茶泡法的置茶量在上述茶水比例的基础上是可以依茶叶品质与个人喜好的浓度加以微调的,大家不要以为多放一片与少放一片有什么关系,味道就是会不一样。过去我们对含叶茶法的茶水比例是定为1.5%,后来由于茶叶品质普遍的提升,改成了1%。
鉴定杯评茶泡法有人为适应不同茶类的特性,在浸泡时间上做调整,如碎型红茶与渥堆普洱改成4分钟、叶型乌龙茶改成6分钟。但鉴定杯评茶泡法依然是2%的茶水比例,因为除上述所说的时间因素(要5分钟不要10分钟)外,使用二泡的置茶量对各种不同品质的茶叶比较有调整的余地。
各种茶水比例的茶量判断,除鉴定杯评茶泡法一定要用仪器秤过,其他泡法在用仪器测量过几次后就要用目测了。目测的训练是: 先秤松紧度不一的3g茶叶,记住它的体积大小,然后应用时,再由3g的份量推算,如5g就是将3g的茶加上它的2/3。水量的判断亦是如此,不管是杯子、旅行用随身瓶、还是茶壶,都要养成目测的能力。时间的掌控则要用计时器或钟表,心算不易。含叶茶法的10分钟是最低限度,超过无妨,鉴定杯评茶泡法是茶质的较量,分秒必争,小壶茶是短时间的泡茶法,每一道时间的伸缩都是以分秒计,用计时器比较放心。
(1304)
茶道的“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文/许玉莲/20160814
茶界里有许多不经思索、脱口而出的惯用语,仿佛不这样说,就会受他人排斥说自己不懂茶道,喝茶身份则不体面,大家盲目描述各种无甚深究其道理何在的词汇,事实上并没有完成传达看法的效果,缺乏自己思考即说的说法,无疑是不懂得恪守原则、珍惜自己信念的怪象,说多了是丑化自己智慧而已。
看一下,这些说法真能代表茶质很美吗?“自己亲手做”,这话在茶界掀起狂热,都说喝茶者要亲自深入茶山餐风宿露採叶子炒茶,自己做茶才最美,旁的人也不敢反对什么,一致认为虽然非专业制茶者甚至是一窍不通,但“自己亲手做”足见他用心,茶就因而“美”了。这和“手工茶”一样是荒谬迷思。是否茶人亲自制茶或茶叶是否手工做,与品质是否优美,期间没有必然关联,品质最重要是取决于制茶者功夫是否到家。
“遵循古法”、“传统工艺”,大家一听到什么祖传什么年代词汇便着迷了,不分皂白纷纷就说茶很美味。无可否认,累积长久经验是有把茶制作好的可能,但并不代表这可以成为一条判断品质好坏的公式。再说,总是嚷嚷“传统万岁”的另一面,是否也隐藏着不求精进的心态?
“很干净”、“没有异味”,这些品茶心得大家天天说得好像有多么超然、那茶有多美的样子,我认为这是何等失礼的说法,对泡茶者专诚拿个好茶出来泡的真情是种冒犯,因为人们在喝茶前已经带着“茶会有怪味”的偏见,才会感觉“想不到可尝到没有异味的茶”。这种评论字眼使人误解茶本不应该干净似地,以及暴露评论者对茶的无知。
“纯料茶” 是说同一时间从同一棵树上采下来的同一等级的茶青制出来的茶。 “古树茶”是说采摘树龄百年以上的茶青做成的茶。他们说没喝过古树纯料不算是喝过茶,听到“冰岛”、“老班章”、“正岩”这些地方名称像疯了般,仿佛多了一根其他的茶都不行的样子,也不管讲的人懂不懂、茶叶是否真的纯料、质地是否达到美的标准?他们丧失自身的判断力,听人说好就赶紧去抢购,是不是有点智商不足呢。
“黑茶的金花越多越好”,“白茶是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茶界把将这两句话当歌来唱。成品茶应制作到上架就可以喝,这是责任,要多少金花才是受欢迎的适饮期,每位品茗者要找出适合自己体质与口感;金花过多,则“菌味”增长茶味削减,那时的口感会出现寡淡、薄弱现象,并不美味。
听说这个好那个美总要去买到才安心,否则喝起来总觉不过瘾,在在显露集体不思考的状况。那要怎么做呢,需真正了解影响制茶好坏的因素,把每个制程找出真正的道理。要从泡茶、茶叶、茶器、泡茶空间一样一样去细细体会,真心诚意去思考可显出美感与艺术的内涵,找到就要有信心去做。别看到没有人这样做就觉得心虚,茶道的美,茶道的好不是跟着赶“火”赶“红”的,对茶道的内涵要有自己的信念。
事实上通过长期练习,一次又一次的培养自己的察觉力,才能抓出茶道的好好在哪里,茶道的美又美在哪里,到了那一天,大家会分辨得出其中的差异,即使它们是微小的。
(20160814茶道杂志 专栏稿) (1695)
这是赏茶的一条大道/文/蔡荣章/2016-10-05
直接就泡法、茶叶、茶汤、叶底来欣赏,不要被茶名所困,这就是大道。今天用了四把壶泡A茶,三把360cc的瓷壶,一把260cc的紫砂壶,用其中的一把瓷壶与一把紫砂壶泡茶,另二把瓷壶当盅,还用了二个与瓷壶同样质地的100cc杯子。这瓷壶、紫砂壶与杯子是我至今可以将茶汤表现得最好的壶与杯,一直留在身边。用一把不同大小的瓷壶与紫砂壶泡一罐茶,是要看看泡出的茶汤有何不同的效果,而且如果泡出的不是两把壶各自最好的茶汤,就表示未具泡好茶的能力,往后依此对该罐茶所做的描述也不具太大的意义。
两把壶都只放了茶壶容积百分之一多一点的茶叶,如大壶放4g左右,小壶放3g左右,大壶的茶叶拨出时发现粗老叶多,就多补了一点。放少少的目的是让茶叶浸泡久久的,茶内的各种水可溶物都有足够的时间释出,这样比较容易从茶汤看出该茶叶的本质。
用了一个计时器,大壶冲了一分钟后才冲第二壶,五分钟后倒出大壶,六分钟后倒出小壶。先泡大壶后泡小壶,最后茶汤温度比较没有落差。水是矿物质总含量40ppm左右的清净软水,用铁壶加热到100℃。
茶呈轻揉捻的条状,条索并未压紧但颇为厚实,是经过剪切、筛分等处理的散状精制茶,条长1cm左右,相当匀整。外观呈雾面的黑色,强光下显现红褐,表面有些粉白色的起霜(后发酵的现象)。
浸泡到预定的时间,两壶分别倒入两盅,倒干到每秒只滴一滴的程度。茶汤倒入杯子,每杯五分满,茶汤的深度2.5cm,这是鉴定汤色的标准水深。两杯的汤色相当,皆呈暗褐色,光线较强时可以看出褐中泛红。特意将茶汤泼洒在白色叶底瓷盘上,确定它的颜色是暗红(后发酵老茶的汤色)。茶汤鼓鼓趴在叶底盘上,让人看到它内含物的高度稠感与十足的色彩饱和度(后发酵老茶的高品质特征)。
红色是90%以上发酵造成的汤色,但A茶在红色上带有粉色,不像红茶般的艳丽,让人想到深度后发酵、慢慢久放、慢慢陈化的效应。要达到这样的后发酵程度与茶汤的稠度,除了原料嫩采外,陈化的时间要在十年左右。
没有温壶,没有温盅,也没有烫杯,倒茶入杯后闻香已是适当热度。是谷香,瓷壶泡出来的是谷壳味重于谷仁味,紫砂壶泡出来的是谷仁味重于谷壳味,紫砂壶的香气是较讨人喜欢的。滋味也是紫砂壶较为醇厚。两杯茶汤有相近的稠度,米浆的口感与满足的味觉,喝一喝好像把肚子都喝饱了。这种味觉在第二口、第三口,茶汤的温度稍降后更为明显。
第二道同样是用100℃的热水,瓷壶泡了4分钟,紫砂壶泡了4分半钟。这次两壶的浓度仍然差不多,但瓷壶的香气较好地显现了茶的谷仁香,然而紫砂壶的茶汤涩感较重,味觉上没有瓷壶那么清澈。
如果再泡一道,浸泡的时间就要延长到20与25分钟了,茶汤喝起来的强度可以差不多,但香气、稠度、汤色的饱和度都将大大不如从前。
将泡过的茶叶倒了一些在叶底盘上,每片摊开的叶底显示了精制时的被剪切(不是茶青时的被破坏),黑色的叶片已无法平铺摊开(因久陈后的炭化)。移到光线较强的窗边,如同汤色,显现了黑色里的红光,深沉有韵。
茶道艺术是无法以文字呈现的,本文只是引导喝茶人直接就泡法、茶叶、茶汤、叶底来欣赏,不要先问是什么茶,然后就依循对该茶已有的知识去体认。不要以文字描述来取代对茶的直接欣赏。
A茶的外观,衬底的圆形纸片直径5cm。
黑色的叶底与暗红的汤色。
泡开后在强光下的叶底。
冲泡、欣赏A茶的器具。
(中国《茶道》杂志2016-10-05) (1192)
论茶空间的是非(文/许玉莲/2016-06-10)
茶空间现被捧为茶界新兴追求的风尚,风头一时无两,满茶界都在打造如何溶入茶艺生活美学的茶空间,漫山遍野地设计,甚至说茶不重要,重要的是环境。过去我们提起茶席、茶室和茶屋,那感觉倒也温暖些,当一人说他有张茶席或有间茶室,那至少是个喜爱泡茶喝茶的人愿意呆在那角落与茶相依偎的窝心地方。茶屋我们也嫌有不真实感,因为大多的茶屋都是摆空城计的,平常鲜少泡茶,甚至没有人到来,要泡茶时永远找不到水的设备,任由灰尘铺满角落,屋前屋后的树草荒芜得可茂盛了。
爱茶的人未必都能弄一个房子来当茶屋因房子房价不菲,拥有茶屋的人倒未必真的那么需要一个地方来泡茶、像是用来接受报章杂志访问时当背景、或是身份象征的一种道具,作为大师有个茶屋来烘托着到底面子强些,说话也可以威风凛凛一点“我的茶屋在山上”,这就是我们嫌弃它造作不真实、没有达到“为茶服务”的原因。
有时候,一间好的茶屋可以成为一位启蒙老师,让人记住那个时刻记住一辈子,每次想到那茶屋:推开木门,走入庭园,不远处有一油桐花树,树下有一方池塘,油桐花零星零星地飘落在水面,又无声无息地飘至池塘四边围成一方形,淡淡然散馨香,进入屋内,正堂空空如也,无花亦无画,后院天井的墙养满青苔,茶席在一隅,无香亦无乐,光影、声音陪伴着茶,我们欣然坐下,赏茶。那茶屋既不承担情节的表现,也抛掉任何隐喻,反而使茶的“药剂量”发生效用,人们会因而可以更宁静的心神领受茶的洗礼。
不过,现在的茶空间,是一个要比空废茶屋更荒凉的地方,你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拥有它的与来的人根本不在乎它有没有茶,这些空间强调视觉效果多过一切,他们在空旷的场地设计一个个的框景出来,用各种叫人意外的材料和手法把茶空间的四周与顶打造出来,斗笠造型、船造型、球或什么造型都有,用金属的、用茅草的或用塑料瓶子或什么的都有,总而言之要先声夺人让大家远远就可以看见它的外形,里面也有茶席,或多或少,或泡茶或不泡茶,但大家到来并非为了泡茶喝茶而来,那些茶空间也没有考虑到泡茶喝茶需要作业的设备,大家像是为看“这里盖了个什么新奇东西”,以及讨论这个东西有多么创意有多么美而来的。
这些借茶之名做出来的茶空间,很多只有一个空壳,无论它是如何摆着名贵华丽的茶器,总觉得没有底蕴,少了几个会泡茶喝茶的人儿的灵魂驻守,那就是一台布景。不久前我们还说,别让茶艺沦为茶艺表演而已,这会儿,连“假假的喝喝茶”之表演也消失了,就只剩下一个搭建成品的展示。有人说,茶空间能把产业做大,因为空间里可整合产品内容,如:家具、琴棋书画、老骨董、山石皆可卖,包括整个空间设计也可让客人带回家。看看,这样离开茶来做的茶空间,它壮大了的业务可能是室内设计、建筑、土木工艺、家具设计和园林设计等,偏偏地绝对不是茶,当然那也算一项促进社会进步的工作,但教那些把“茶”当作一生的志业来做的工作者如何面对残酷的现实?前些时候流行茶艺表演,与现今时兴茶空间的视觉影响下,茶叶好像也没有多卖。茶叶要多卖多喝茶文化才能深耕,眼下马上要做的是应该教会大众对香气及味道更加敏锐的重要性,开发味觉与嗅觉感官。
刊登2016-06-10茶道杂志专栏
蔡荣章
从1978年在台湾进入茶艺界,不论是看别人泡茶还是书本上得到的资讯,泡茶时都是将第一道茶汤倒掉。当时台湾坊间普遍喝焙火的乌龙茶,谈到为什么将第一道倒掉,大家几乎不假思索地说是洗茶,而且好像内行人才知道这样做似的。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不外乎是茶叶不卫生、有农药残留,对茶叶比较有感情的人会说:让茶叶舒展一下,等一下饮用的第一道容易出味。当时有些人已体悟第一道倒掉对茶叶卫生与农残没有什么实质帮助、第一道的茶叶舒展也可以从减少置茶量与增加浸泡时间来解决,而且发觉这样将第一道茶汤倒掉对把泡茶喝茶称为“茶艺”或“茶道”是相违背的,因为在茶艺或茶道的呈现上不应该还做着清洁工作,即使是为了茶叶的舒展,也没道理采取这种方式,徒让茶叶损失部分香气与滋味。
1980年后茶界已不再那么大声地说是“洗茶”了,改用“温润泡”,有人还转唤成“醒茶”。但是温润泡或是醒茶都不是将往后的几道茶泡得更好的方法,说到最后还是容易把话题转到卫生上来。不管怎么说,第一道茶汤倒掉总不利泡茶喝茶登上大雅之堂。
虽然1980年代起茶道(或说是茶艺)界的人已不再说“洗茶”,但喝茶的人对卫生与农残的问题还是耿耿于怀。大家明白卫生与农残是食品管理的问题,不卫生与农残超标的茶不应该在市场上流通,不应该要泡茶的人在泡茶席上解决;也明白现在用在茶树上的农药几乎都是非水溶性者,即使有超标的残留也泡不到茶汤里面。但是大家为求似是而非的安心,还是倒掉了第一道的茶汤,还说是老一辈的人都这么做的。这是误导第一道茶汤继续倒掉的根本原因。
21世纪后,随着茶文化的进展,第一道不倒掉的人确是增多了,尤其是对茶道有信念的人为了保护茶道艺术的尊严、制茶界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都起了带头作用,但是喝乌龙茶、渥堆茶、老茶的人,不倒掉的人一直难能超过1/3。2010年后,愈来愈多人拿红茶与绿茶作为例子说明第一道不要倒掉(英国系统的红茶与东亚的绿茶都不倒);喝老茶的人原本只固执于久陈的灰尘问题,现在也发觉年代愈久,第一道倒掉的损失愈大,因为陈放愈久,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愈快,将第一道倒掉,存放十年二十年的功夫都被倒掉一半了。但是制茶不卫生的印象不断进入喝茶人的脑里、农残超标的报道经常在媒体上出现,有能力禁止进口的地区就将这些茶挡架在外,无能力躲避的地区只好苟且在喝前倒掉一次。卫生与农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喝茶的人。
当第一道倒掉的地区以红茶与绿茶不倒掉为例主张不要倒掉的同时,红茶、绿茶区的人在看了喝乌龙茶、渥堆茶、老茶的人将第一道倒掉,还说出了温润泡与醒茶的误导性“大道理”,许多人反而起来效法,以为乌龙茶、渥堆茶、老茶要这样做才是品茗的正道。这又加重了第一道倒掉的现象,还以讹传讹到许多新兴喝茶区,再不纠正,严重影响喝茶文明的进展。
2010年代起,熟火乌龙与老茶紧跟渥堆普洱之后大行其道,有人提出第一道倒掉的新理由:认为焙过火的熟火乌龙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降低烘焙的燥气;老茶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除掉陈味与灰尘;渥堆茶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除掉渥堆味。事实上这些燥气、陈味与灰尘、渥堆味都属于制造不完善造成的问题,如同卫生与农残一样。焙火后要存放一段时间,等火味消退后才可以拿来饮用,而且不宜焙到太重的八九分火;老茶若存放得法是不会有陈味进入茶汤的(闻茶干会有一些),若为求快速转变而以较高的温度与湿度陈化,要做好解块、摊晾等退仓手续才可放进壶内冲泡,否则陈味会一直进入茶汤,存放时要做好防尘措施,如用棉纸或布袋包装而非裸露;渥堆渥得太厉害(不宜)是会有渥堆味的,要倒掉好几次才能降低渥堆味,结果剩下的就只是喝茶叶木质部的味道了。要广为传播这些知识,扼止第一道倒掉的再度蔓衍。
就当今的食品卫生标准而言,要大家为了卫生得在冲泡之前冲一次倒掉,对茶叶、对茶产业是种侮辱;对把泡茶、奉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来呈现、来享用的人也情何以堪?喝茶的人要有第一道不倒掉的信念,并坚持要求,否则生产、销售单位会认为反正喝的时候会倒掉一次的,而放松了对卫生与农残上的要求。将泡茶喝茶视为茶道艺术的人更应该要有第一道不倒掉的信念,因为那是我们对“茶汤作品”尊敬、欣赏的基础。
(茶道思想专栏20160619)
(1286)
要现场创作的茶道艺术
蔡荣章
有人在另一个房间泡了一杯茶端过来,一喝当然知道泡得好不好,但那杯茶是一件成品,不是一件茶汤作品,也不是一件茶道艺术。把茶在另外一个地方泡了才端过来,即使泡得很好,也只是一杯好茶,不容易体会到茶道的全貌,但是如果在面前泡了,又亲自奉了茶,这时奉出的是一件茶汤作品,呈现的是一件茶道艺术作品。茶汤是茶道艺术最终的作品,泡茶、奉茶、品茶是茶道艺术的全程作品。
我们强调要现场呈现茶道艺术,是强调它的现场创作,艺术重在创作,而泡茶、奉茶、品茶又是这项艺术的整体,当然这三件主体都要在现场创作。
茶道艺术既然被定义为泡茶、奉茶、品茶的艺术呈现,泡茶、奉茶就变得重要,从备水、备具、备茶、泡茶到奉茶(包括只奉给自己)就要当它是茶道艺术的开始,将泡茶者及品茗者的心情安顿下来,然后欣赏最后的茶汤。茶汤之前的泡茶、奉茶是茶汤上场之前的序曲,不是茶道艺术的表演部分,(很多人误解泡茶、奉茶是表演,更大的错误是认为泡茶、奉茶是艺,加上后面的品茶就成了茶艺)茶道艺术不能分成表演的泡茶、奉茶,与享用的品茶。唯有具备这样的认知,才不会夸大泡茶、奉茶的动作而简化了茶汤的艺术性。
茶道艺术强调亲自创作,不是找一个人泡茶、奉茶,另一个人或几个人品茶。这个全程创作的人称为茶道艺术家,他的茶道艺术造诣如何暂且不说,但他是全程泡茶、奉茶,而且与自己及其他品茗者共同欣赏茶汤。如果把泡茶、奉茶与接下来的品茶分开,那可能是找一位泡茶者泡茶,让喝茶者喝茶而已,这有本质上的差异。我们要说:只要是茶道艺术,就必须由茶道艺术家从泡茶、奉茶,到品茶全程呈现。我们看到有些喝茶的营业场所,虽然设有专人泡茶给客人喝,但这个人不能将泡茶、奉茶、品茶当作一件作品呈现,甚至还只是坐在一旁的小几上侍候客人,这个现象不算是茶道艺术的提供,只是有人帮忙泡茶而已。
任何一项艺术都是要有作者的,茶道艺术的作者是茶道艺术家,他要主导茶道艺术全程的进行,没有全程主导的能力就谈不上创作,没有创作,艺术就无法形成。
在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歌剧等艺术里,茶道艺术的形式比较接近歌剧,如果我们只专注欣赏茶道艺术的最后那杯茶,那有如闭着眼睛只欣赏歌剧的歌唱,如果我们关注了泡茶、奉茶、品茶的全程,那才是欣赏歌剧的全部。歌唱是歌剧的灵魂、茶汤是茶道艺术的灵魂,如果歌唱脱离了舞台上的演员肢体与表现情节的文字,就只是音乐了,如果茶汤脱离了泡茶、奉茶,就只是茶汤艺术了。
我们强调茶道艺术的纯度,将不含背景音乐、舞蹈、吟唱、装置艺术的泡茶、奉茶、品茶称为纯茶道,有人说:将泡茶、奉茶与品茶分开,仅专注于最后的那杯茶汤,不就更纯了?但茶汤永远要依附在泡茶的用水、茶具、泡法上,若要称作茶汤艺术,要加上泡茶。若要称作茶道艺术,就要加上奉茶。所以茶道艺术就是包括了泡茶、奉茶、品茶的一项艺术,要现场完整地呈现。
(20160716《茶道》月刊专栏 )
(1164)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温州举办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许玉莲掌席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中国《茶道》杂志专栏作者、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副教授兼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许玉莲,著有:《茶鐸八音-茶文化復兴之声》、《我就要让这世界香》、《喝茶慢》、《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等书,于2017-01-21在浙江温州忘忧茶庄举办个人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品茗者凭票入场参与茶汤作品的创作并享受茶汤,每张茶票酌量收二百元正,只有十二位名额。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被注解为:
*茶道: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茶道艺术: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茶道艺术家: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茶汤: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茶汤作品欣赏会: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