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现代茶法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泡茶的规格化/蔡荣章/20180209

“为什么不给大家一个泡茶的标准方法,免得大家去摸索,如多大的壶、放多少的茶叶、冲入多少温度的热水、浸泡多少时间,然后可以得出标准的茶汤?” 于是大约在2005年,“一泡装”的茶叶出现了,研发的人以当时通用的盖碗为冲泡器,生产8克一包的茶叶,后来又有人为茶壶生产了10克、12克的包装。这种一泡装的茶是使用原片茶,而且是可以冲泡数次的量,这跟使用细碎状的茶,只准备冲泡一次的“小茶包”不一样。

一泡装茶叶的出现,养成了大家以固定的茶量、固定的冲泡器、固定的时间来泡茶,到了后来,即使不是使用一泡装的茶叶,也要称一称茶量才放心泡茶。这种称重量的泡茶方法可以把茶泡好吗?只能大约地把茶泡成,无法泡得很精致。为什么呢?因为茶叶除了重量以外,还有茶叶的老嫩、茶叶的细碎程度、茶叶的发酵、揉捻、焙火、陈放等之不同,都影响到所需的水温与浸泡的时间。除了茶量与水温的问题,还有冲泡器的容量与材质需要选定。

每人使用的茶器容量与茶叶品质无法一致,是泡茶标准化很难实施的地方。走到哪里就要泡茶到哪里,遇到的壶具多是不一样的款式与大小,所以不能有一定的公式可以使用,除非随身携带自己的壶具。遇到的茶叶也不会一致,而且变化大于壶具。你说我可以携带自己的茶叶,但是罐子上部与罐子下部的茶叶粗细可能不一样,携带一泡装的茶叶出门,即使是同一批茶,每一包的粗细也会因被挤压的程度而有所差异。至于每一批茶的品质掌控就更困难了。

视泡茶器的大小配以适当的茶叶用量,就是所谓的茶水比例,这是泡茶的第一个要素,依茶叶的品质特色,如粗细、老嫩、发酵、揉捻、焙火、陈化等决定水温的高低以及浸泡的时间,这是泡茶的第二个要素。固定使用一把壶、固定使用一定的茶叶重量,是解决了茶水比的问题,但是茶叶的品质判断得要靠自己学术与经验的累积。如果茶叶能由厂商百分之百地掌控在固定的标准之下,那是可以使用公式化的泡茶方式。但是壶的大小与茶叶的重量容易解决,茶叶的品质难得固定在一个标淮上。

自动泡茶机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茶水比例固定在一个标准上没有问题,温度也可以在茶包上标示,剩下的就是茶叶品质的掌控,泡茶机的生产者会要求搭配使用厂商供应的茶包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泡茶喝茶的乐趣在于拿到一把壶、拿到一罐茶叶、有一把煮水器,只要壶茶水够好,他就可以泡出很到位的茶汤。他还会看茶泡茶,修改茶水比例、水温、浸泡时间,藉此促使茶叶的各种成分依需要的比例溶出,把茶的特性完美表现。这才叫做茶汤作品的创作、茶道艺术的呈现。

使用自动泡茶机的人也可以在仔细分析茶况后,从事时间、温度的微调,也可以自行改变茶叶的用量,这样就是加进去了人为机动性的判断,使茶汤提升到更高的精致度。至于浸泡桶的材质、煮水的燃料,自动泡茶机是比较不容易让使用者随心所欲的。泡茶用水通常可以自行选用。但是要如此的一一要求,又回归到不是公式化、自动化的泡茶方式了。

福建《茶道》杂志专栏

 

  (663)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小壶茶法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蔡荣章

《茶网》专栏/20190511

假设有三天的时间,每天八小时,要学得完整的小壶茶法,课程要如何安排?所谓完整,就是能有条不紊地泡一壶茶,提供70分以上的茶汤,供已知人数的品茗者饮用。这一壶茶是要冲泡3~6次的,其中还包括赏茶、赏叶底、茶食供应、品水。全程泡茶之中,还要将泡茶、奉茶、喝茶的美与艺术性呈现出来。

每天的八小时分成上下午各四小时,每半天再分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天上午的第一个单元讲解“泡茶的基本元素”,让大家体认不同硬度的水在口腔内的感受,让大家体认95℃、85℃、75℃、65℃四种水温蒸汽外冒的情况,将六种蓬松跟紧结程度不一的茶,秤好同样的重量,装入六个同样大小的样品罐内,让大家体认同样重量时要放入多少的茶叶,拿六把不同烧结程度的陶、瓷茶壶,让大家体认烧结程度的差异。

第一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讲“基本动作的练习”。先让大家了解全套泡茶用具包括哪些,分成主茶器、辅茶器、备水器、储茶器四大区块来说明。其间从一片空白的桌面,将一件一件的器物摆放上去,并示范拿起、使用、与放置的方法。最后是有秩序地收拾,并交由下一组人练习。

第一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泡茶基本原理”,从水质、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冲泡器等五个方面说明与泡茶的关系。讲解水质时,扼要介绍家庭与店面的水处理法。

第一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讲解“小壶茶法30则”。30则分别包含在30个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之中,老师一面示范,一面说明操作要领与如此操作的道理。这时虽然备有茶叶、热水、品茗者以方便讲解,但不实际进行泡茶奉茶喝茶。

第二天上午的第一单元是“看茶识茶”,准备八种茶样放在一个盘子上让大家比较。老师就茶青的老嫩、枝叶连理的情形、发酵的程度、萎凋的轻重、揉捻的状况、焙火的轻重、叶型的大小、整碎的情形等加以说明。引导大家留意这些要素对泡茶时水温、用量、浸泡时间的影响。

第二天上午的第二单元是“基本泡茶程序演练”。分组练习,每组一套完整的茶具与四周空白的环境。第一组练习时,老师一面讲解,同学一面操作,老师留意每个人的动作,并加以必要的调整。第二组以后,老师只提示每一动作的名称,不再做细部的说明。同学依老师的口令进行,不得超越进度。

第二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讲解“浸泡时间的掌控”。从泡茶的内外在因素、茶叶的水可溶物多寡、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等24种因素,分析茶叶冲泡时,如何拿捏浸泡的时间,并求出一壶茶五道茶汤的浸泡时间曲线。

第三天上午的第一单元,讲解“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从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切入,分析发酵、焙火、揉捻在茶汤色香味性上产生的效用。方便泡茶时水温、用量、时间的掌控,也利于茶汤稠度、强度、调和度的欣赏。

第三天上午的第二单元进行“个人茶汤作品比较”,每组围成一个圆圈泡茶,每人泡茶三道,每道泡茶四杯,以顺时钟方向将三杯奉给左邻三位同学,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就会有四杯茶喝,三杯是来自右边三位同学泡的茶,一杯是自己泡的茶。比较一下同样的茶,在同样的用水、同样的环境之下,会得出怎样不同的效果,体会泡茶技术的重要性。

第三天下午的第一单元进行“茶道艺术‘美’的呈现”。分成数组,每人呈现自己的茶道艺术,将泡茶、奉茶、喝茶之美呈现出来,将茶汤作品表现得是自己的最好。没泡茶的同学则分组成为品茗者,从旁欣赏泡茶者的茶道艺术。

第三天下午的第二单元进行“全套泡茶过程的演练”。前面几次的泡茶练习都只进行到干茶与茶汤的欣赏,这次增加茶食供应、品赏泡茶用水、欣赏冲泡过的叶底。这三个过程与以前练习过的茶叶欣赏、数道茶汤品饮,构成了全部的茶道艺术呈现。在“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时,总是这样全部呈现的。

 

  (763)

泡茶是礼貌第一吗/许玉莲/20171115

泡茶是礼貌第一吗/许玉莲/20171115

泡茶者总是担心别人说他没礼貌,从他们掌席过程可看个究竟,开始泡茶前他们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给席上品茗者点头哈腰,品茗者不一定领情回礼,或许只是冷漠地看着泡茶师,偶尔甚至是在做自己事;有些泡茶者还不仅仅朝正前方行礼一次而已,他们会向左方、前方、右方都鞠躬表现面面俱圆都照应到了才安心。接下来泡茶师们大多会挂着一个机械化的笑脸,一边将嘴角两边咧开一边泡茶。

奉茶的时候,泡茶者捧着放满品茶杯的奉茶盘,走至品茗者前方或身边,先来个深深的鞠躬,奉上一杯茶后伸出手掌表示“请”的意思,嘴巴跟着说“请喝茶”,这时还要陪上一个笑脸,向品茗者再鞠躬一次,才转去奉茶给下一位品茗者,如此计算下来,每奉茶给一人则泡茶者要做六个程序:鞠躬、奉上品茶杯、伸手掌、说“请喝茶” 、笑、鞠躬;如席上有八位品茗者,每一道茶他便需要做四十八次,假设此番茶席共冲泡六道茶,他就需得重覆做二百八十八次。想象一下他们一天如果掌席三、四回,岂不要鞠躬上千次,笑也笑得麻木了。

而今茶界充斥着这些五花八门的茶艺礼仪让人看了觉得不合乎常理,你说是崇尚古人喝茶礼仪吗?不对啊,曾几何时,苏东坡喝茶也就那几招:取水、候火、磨茶、煎茶、吃茶。陆羽喝茶时也就忙着炙茶、碾茶、煮茶、选水、候水、分茶、然后茶汤鉴赏。宋徽宗文会图中在一旁整治茶与茶器皿的人仿佛一支技术队伍全神贯注在工作,也没有被要求不停地打恭作揖的迹象。你说是近代茶业的文化现象吗?我观察了几位自1980年代现代茶文化复兴期便参于了茶界工作的资深茶道导师,他们泡茶并不会这样盲目对品茗者低声下气没了尊严似的,他们的脸容与嘴角是静寂的表情,偶尔得意了眼睛忽然闪亮起来,闻到极品茶香会叹一口气表示“只应天上有”,奉茶手势干净利落,过程让人崇拜。

为何现今茶界会需要这种东西呢,把礼貌提倡成一种固定、僵化的举动,把笑变为一个刻板的集体表情,这两样原来都是灵活的举动,是人类独有的感情表达方式,内心有感触才自然流露,一旦成为一种固定模仿的举止,大批生产,把人都弄成虚假虚假的。一般茶艺职业培训所及茶文化专科开设的泡茶培训,都将此类单调、固定的表情包扔给泡茶者要他们不断重覆练习,一是为市场需要,有些茶企聘用泡茶者把他们当帮佣使唤,故泡茶者与资方以及客商无形中有了主人、下人的藩篱,处于下人这方的泡茶者被矮化自觉卑微,唯恐脸上、肢体表情有遗漏疏忽便遭人诟病。二是为泡茶比赛,校际间每年举办的茶艺大赛,误将文化重点集中在泡茶者如何对品茶者表现和蔼可亲,误判茶道的精神就是让喝茶者高兴为上。

我并非主张泡茶者应成为一位自大狂、在茶席上不应实施礼仪,但是将泡茶者必须有礼貌等同茶道这想法植入芸芸众生的脑海中,导致每人都可以站在一个道德高点来要求规范泡茶者的一举一动,那是不公平与不道德的。不公平,是相对其他文化项目如:演奏音乐、歌唱、绘画、写书法、插花、空间设计等,大家并没有同样刻薄的要求。不道德,是倘若只让道德礼仪来掌控茶道与茶席,这不仅毁了我们要用身心去体会的美好的品茗体验,也扭曲人性与人文精神。

中国茶道杂志专栏20171115 (1167)

20180210蔡榮章現代茶道思想專題講座

2018臺灣

蔡榮章現代茶道思想專題講座

講題:茶文化學科要如何建構

大綱:

  1. 茶文化的基礎課程是什麼
  2. 茶文化如何應用
  3. 茶道藝術的建立
  4. 茶產業的配合

時間:20182月10(週六)晚上7點至9

地點:陸羽茶藝中心鴻儀堂(台北市衡陽路64號3樓)

主辦:陸羽茶藝中心

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

報名:陸羽茶藝中心  電話:02-2331-6636轉分機211

 

  (1119)

无我茶会的诞生 / 蔡榮章 / 2017/12/31

无我茶会的诞生

蔡荣章

20171231现代茶道思想网

自从1977年进入茶界,我一直在想:就只是“一个人泡茶几个人喝,或是几个人泡茶更多的人喝”,这就是茶道的全部了吗?茶道是不是应该要有更多的生活机能?经过三年之后,我确定茶道应该是在同一时间内可以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才是它的奥义,于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如何才能够达到这个茶道的境界呢?有一天想到了,围成圈圈可以做到。每一个人都泡茶,泡完茶依一定的方向奉茶。我用了很多纸牌来操作,结果得出:只要以一定的方向,不管是奉茶给左邻或右邻的三位茶友还是左邻或右邻的一、三、五位茶友,如果大家都奉同样杯数的茶,大家都可以得到同样杯数的茶汤。高兴之余又发现这个泡茶方式带来了很多喝茶的道理,如单向奉茶可以没回报之心、如果茶叶都自己带来,大家就可以喝到各种不同的茶,无好恶之心、如果坐位由抽签决定,那就是无尊卑之分。这些都是喝茶的大道理,如果再要求大家把茶泡好,这样的茶会还是一个高享受的茶人聚会呢。但要使用简便的旅行用茶具,可以到处去泡茶。

越想越高兴,于是把它条条写下来。整理后发现这些做法与道理都围绕着“无”字转,这是我很喜欢的境界,制茶、泡茶、奉茶、喝茶也都要在无的境界下才能达到最高的成效。由此连带想到了茶会的名称,就叫它作“无茶会”好了。但是不太像是一个茶会的名称,怎么办呢,想了好一段时间,加一个“我”字好了,“无我茶会”比较像一个名词,但是我又不满意“无我”的通俗意义,我要的是“无”。想了好一段时间,还是没有想出更好的名词,姑且就用“无我茶会”好了。害得我后来还要解释“无我”的意思是“懂得无的我”。

那是1990年的5月26日,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正在上着师生9个人的茶道师资研习班,利用下课的时间我把无我茶会的大纲念给大家听。当时同学们对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茶会不甚了解,提议要实际做做看,要找一个可以围成一圈泡茶的地方。有位常到陆羽茶艺中心喝茶的出家人,她在不远的地方有一间 “妙慧佛堂”,佛堂是最方便有空间可以围坐泡茶的地方,而且不受天候的影响,于是向她商借。时间就订在下一个星期六,1990年6月2日上午,九位同学就到那里举办了第一次的无我茶会。

茶会结束,就在现场讨论与检讨,又确定了下个星期六6月9日的这个时候举办第二次的茶会。经过这两次试验性茶会,我对无我茶会有了信心。同个月的23日,也就是1990年6月23日,是13届泡茶师颁证典礼,我们把颁证典礼的形式安排成无我茶会,先进行一场无我茶会,然后颁证。地点在台北市的中山堂,各界到会人数70人,这是第一次对外公开举办的无我茶会。

那段时间每遇到人就会谈起无我茶会,也会向日本与韩国的茶友介绍,令人兴奋的是,只要向他们做一次演示与解说,他们就接纳了无我茶会。于是排定1990年12月18日在台北十方禅林举办一场“中日韩佛堂茶会”,也就是至2017年举办了16届的第一届国际无我茶会。

前两次的实验性无我茶会都叫做“佛堂茶会”,而且在茶会之前有礼佛的仪式,第一次对外公开举办的13届泡茶师颁证典礼,无我茶会只是作为颁奖典礼的形式,第一届国际无我茶会也还称呼为“中日韩佛堂茶会” 。慢慢地,无我茶会才在户外等其他地方独立举行,活动的内容也单纯的只是举办无我茶会,如1991年10月17日在福建武夷山慢亭峰举办的“幔亭无我茶会”。以后不管是有排入届数的国际无我茶会是以届数与举办地为名,如“第三届日本国际无我茶会”,还是在各地方自行举办的无我茶会,也都只是冠上节令的名称而已,如“1993迎春无我茶会” 、“1994中秋夜晚无我茶会”。

我在2002年11月的《茶艺月刋》社论《无我茶会的出生地》上指出:“台湾的茶文化在七十年代兴起时,除了因移民带来的中国茶文化传统外,几乎没有受到太多外来的影响,诸如日本茶道、英国红茶文化等。—-创设无我茶会的人是台湾人,是中国人,对台湾、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且受过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并懂得创作的基本精神在不模仿古人、不模仿别人、不模仿自己,在这样的精神之下,在对茶学有了通盘的认知之后,创作出来的作品应具有足够的地方性与时代意义。”


無我茶會簡

追溯

1990.06.20臺灣茶藝月刊報道無我茶會的剪報。

1990.06.02蔡榮章主持在臺北妙慧佛堂舉行實驗性茶會寫的心得報告

無我茶會簡史

1990.07.20臺灣茶藝月刊報道無我茶會的剪報。

1990.06.23蔡榮章督導第13屆泡茶師頒證典禮以無我茶會的方式在臺北中山堂舉行。 (1246)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修订版/蔡荣章著/201708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修订版

蔡荣章著

出版:北京中华书局

版次:2017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规格:开本/710 x 1000毫米 1/16

印张:17 1/4 字数130千字

国际书号:ISBN 978-7-101-12607-5

许玉莲的序
第一章 茶的诞生
一、茶是如何制成的?
二、为什么有些茶看来很细嫩,有些看来较粗大?——芽茶与叶茶
三、茶青采下后要不要马上“下锅”?——晾青与萎凋
四、茶的色、香、味如何形成?——发酵
五、如何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杀青
六、茶性的塑造——揉捻
七、茶的醇化——渥堆与陈放
八、制茶的完成——干燥
九、茶叶的另一种保存方式——紧压
十、第一类茶——不发酵茶
十一、第二类茶——全发酵茶
十二、第三类茶——部分发酵茶
十三、茶之精制
十四、茶之加工
十五、茶之商品包装
第二章 茶的识别
一、茶的分类
二、茶名的产生
三、茶之欣赏
四、茶之品质鉴定
五、茶人之喝茶修养
六、何谓比赛茶
七、台茶的特色
第三章 茶的产业
一、茶树品种
二、茶树栽培
三、季节与茶
四、地理环境
五、采青的气候与时辰
六、肥料、化学药剂与茶青品质
七、树龄与茶青品质
八、中国产茶概况
九、影响成茶品质的十大因素
第四章 泡茶原理
一、爱茶人要与茶为友
二、泡茶的多重效用
三、泡茶要从有法到无法
四、从小壶茶锻炼泡茶基本功
五、一壶茶放多少茶叶?
六、浸泡多长时间?
七、浸泡时间的掌控因素
八、紧压茶如何冲泡?
九、前后泡的间隔时间也会影响泡茶
十、茶汤浓度的稳定度
十一、有无最低浸泡时间?
十二、时间与茶量的调节
十三、如何计算浸泡的时间?
十四、泡茶需要多高的水温?
十五、水温影响茶汤的特质
十六、水需烧开再行降温吗?
十七、哪些泡茶动作会影响水温
十八、如何判断水温?
十九、水质直接影响茶汤
二十、矿泉水适合泡茶吗?
二十一、茶壶质地与茶汤有关吗?
二十二、何谓茶汤的适当浓度?
二十三、如何控制茶汤的浓度?
二十四、茶汤浓度须力求一致吗?
第五章 茶道礼法
一、泡茶时的头发
二、泡茶与上妆
三、泡茶时的手饰
四、泡茶时的服装
五、泡茶时的双手
六、泡茶与健康
七、泡茶姿势
八、茶会时间的掌控
九、奉茶的方法
第六章 茶具搭配
一、茶具种类
二、茶具的分区使用
三、茶具摆置的美感
四、茶具与茶叶的搭配
五、茶具的功能性
六、泡茶席上茶具的静态与动态
第七章 小壶茶法
一、小壶茶法的定义
二、小壶茶的茶器配备
三、持壶法
四、持盅法
五、备水
六、行礼
七、温壶
八、备茶
九、识茶
十、赏茶
十一、温盅
十二、置茶
十三、闻香
十四、冲泡
十五、计时
十六、烫杯
十七、倒茶
十八、备杯
十九、分茶
二十、奉茶
二十一、品饮
二十二、品泉与空白之美的应用
二十三、茶食与茶餐
二十四、去渣
二十五、观叶底
二十六、泡第二种茶
二十七、结束
二十八、主人与泡茶者
二十九、泡茶者与助手
第八章 其他泡茶法
一、盖碗茶法
二、大桶茶法
三、浓缩茶法
四、含叶茶法
五、旅行用茶具与简易泡茶法
六、抹茶法
附录
蔡荣章茶道思想大事记

(1257)

 泡茶者进场与退场的境地/文/许玉莲/2017-06-15

泡茶者进场与退场的境地//许玉莲/2017-06-15

茶道艺术家进行茶汤作品发表时,要知道茶汤作为一件艺术品大前提是必须有人将之品饮,所以作品完成会有许许多多品茗者参与,如何让人们理解茶道艺术家在进行着什么,如何让品茗者乐于听从整个茶汤作品创作程序旋律并追随,如何让品茗者加入成为茶道艺术一份子,茶道艺术家有责任引领、并且要将从A地(现实生活)到B地(通过茶汤作品创造的新境地)「手续」说清楚。

泡茶师要勇于表明立场,所谓立场即针对将要冲泡之茶叶有充分了解,知道要怎么冲泡怎么品赏它,才能将其本质表现得一百分,为了要将这美丽茶汤精炼出来给大家享用,故此整个茶会一切有形、无形法、时间、人物都得听他调度。如此,泡茶才能升华成茶汤作品,泡茶师才能升华至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掌席、泡茶,呈献茶汤作品的品茗会,首先要安排进场与退场规程。茶会开始前把茶席设置完毕,让泡茶师等在席上至一位一位客人入座了才开始泡茶不是好办法,那是负责带位、公关、寒暄的工作。一般做法是在泡茶前将茶席整装完毕就躲起来,直至茶会开始,泡茶师一入席即开始泡茶,这样有点生硬,与物与人的感情还没投入,像工作似的。

泡茶师进场,不是说把进场仪式包装得有声有色,有音乐伴奏的那样子就够了,也不是拿着一盘漂亮的花、提着一盏古董灯笼,风姿绰约走入茶席就完了,这些动作与茶无关,对品茶一点帮助都没有。

泡茶师要怎么进场呢?泡茶环境打扫、布置好后,摆上泡茶桌、椅子、储柜、屏风等(如需要),泡茶桌如要桌巾可预先铺上,设置至此先告一段落,等品茗者入座。茶会时间到了,泡茶师拿着自己的茶具进场,可作如是安排:主茶器如壶、茶海、杯子收入一托盘或篮子,另一盘置辅茶器如茶匙、杯托、茶巾等,最后一套是煮水器,如煮水器有点笨重或移动不便,可省略进场,预先摆入泡茶席。

茶器收纳要有一定上下或里外次序,根据摆放的前后次序决定它位置,如壶垫要放在最外面,接着才是茶壶,以此类推,这样从篮子把茶器取出时就不会乱,第一步从最外面取出壶垫,放在茶席,第二步取出茶壶,置放壶垫上,壶若有布袋包裹,小心打开,取出后,把布袋折叠整齐收回篮子里。主茶器布置完毕,收下篮子,将辅茶器一件一件取出置放茶席上,摆在最远位置的茶具要先从托盘中取出,依序从远至近,放好了收下托盘,最后备水煮水。这样一步一步进入泡茶状况,牵动着品茗者的心慢慢专注在茶道上,那才叫美呢。

退场要怎么做?品茗到最后,清水也喝了,茶渣也看了,将器具做初步清理,取出装主茶器的篮子,依先出后进序把壶、茶海、茶杯等一一收进去,接着将辅茶器也一一收进托盘,站起来把刚才自己带出来的茶器收进去后台,先捧起辅茶器之托盘离席,过了一会,再出来将主茶器的篮子带走,最后再一次出茶席来,与大家相看一眼,点头告别结束。有这样子一丝不苟的前后呼应,有这样子对茶对人的依依不舍,那才叫好呢。

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泡茶师如缺乏定力与气魄罩住茶席上茶、器物、人与时间,全场气流便不跟着他的节奏走,主要人物荒腔走板没能引导品茗者者进入应该有的旋律,喝茶者看不出茶汤创作的需要,也就没办法配合,其「茶汤作品」遭漠视便是理所当然的事。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 (1622)

茶会结束,要将杯子送回/蔡荣章/20170917

 

 

茶会结束,要将杯子送回—小壶茶法30条之29

蔡荣章

20170917茶网专栏

喝完茶,将杯子一放就走,对茶、对泡茶者是不敬的。除了应该说声赞美与感激的话,还要将自己的杯子放回主人的茶席上。茶席上若放有原来用以奉茶的奉茶盘,就放在奉茶盘上,如果没有奉茶盘,就放在茶壶与茶盅的前面,排成一列或两列。

杯子用以盛装泡好的茶汤,这时,杯子的材质与形状已融为茶汤作品的一部分(杯子的材质与形状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喝茶时要谨慎端着杯子,喝完茶要谨慎放下杯子,离开时要将杯子还回原来的地方。

泡茶者专心把茶泡好,将茶汤盛放在杯子里,完成了他的茶汤创作,恭敬地把茶送到品茗者的面前,品茗者要亲自从奉茶盘上端取自己的一杯,喝完茶要将空杯子送回泡茶者那里。

放回杯子前,检查一下有没有把茶汤喝光,如果杯缘留下了一点口红的痕迹,取出怀纸将它擦掉。放回奉茶盘或桌面上时,先放者往里面放,外面留给后来的人。

这样的喝茶习惯即使在卖茶的门店也应该如此,卖茶的人虽然是在销售,是在让客人试喝,但还是有向客人奉茶的意义。店里工作人员在泡茶的当儿,要先放下做业绩的念头,仔细把那一壶茶泡好,恭敬地呈献给客人品饮。这样不只容易把茶泡好,也容易把买卖做成。

如果泡茶席与品茗者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或是品茗者的行动不便,泡茶者可以端着奉茶盘前去收杯,这时品茗者是主动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

奉茶与收杯的次序依然是长幼有序,长幼不好区分时则是从左至右,因为这样比较好操作,而且赏茶干、闻茶香、赏叶底时,最后一位品茗者要将茶荷、茶壶、叶底盘送回时,也比较接近泡茶者伸出右手就可以接回的地方。

茶道的终极目标是要把泡茶喝茶作为一件艺术项目来呈现,这时泡茶者是茶道艺术创作的主角,他的地位必须受到尊重,他的茶汤必须被视为茶道艺术最重要的一件作品。这位创作者,以及他创作出来的茶汤,必须有一定的程序来规范。这是小壶茶法30条中第29条“还杯”的约定。

 

  (1243)

小壶茶法30条 (加注)/蔡荣章/20170916

小壶茶法30条 (加注)/蔡荣章/20170916

1.设席

2.备水  备煮水壶的水

3.(温壶)  若非避免降低水温,可以省略

4.备茶  拨茶入荷

5.识茶  泡茶者识茶

6.赏茶  客人赏茶

7.(温盅)若非避免降低汤温,可以省略

8.置茶

9.(烫杯)若非避免降低汤温,可以省略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若省略品水,就可省略

备品水壶的水

11.计时

12.倒茶  倒茶入盅

13.(备杯)若省略烫杯,就可省略备杯

14.分茶  分茶入杯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品茶食)视状况可省略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赏完叶底,收下叶底盘,结束茶会

28.清理  若使用原茶具继续泡茶,或欲在茶席上清理茶具,则继续此步骤,否则待茶会结束后,送料理室清洗

29.还杯  客人将杯子送回

30.结束  客人离席后,泡茶者坐回茶席,环顾一下,收拾茶具

 

20170916完稿 (1336)

茶道艺术家怎么呈现喝茶之美/蔡荣章/20170415

 

茶道艺术家怎么呈现喝茶之美

蔡荣章

 

“茶好喝吗?”

“好喝”

“没什么好喝的”

“喝不懂”

喝不懂是关键,如果喝懂了,不是觉得好喝就是觉得不好喝,但是通常都是不求甚解,经常喝到好茶就认定茶是好喝的,经常喝到不好的茶就认定茶是不好喝的。从茶道艺术的立场,并不是要大家都认为茶好喝,要好茶、泡得好,才会好喝,不是好茶、泡得不好,是谈不上茶道艺术的。

“泡茶好看吗?”

“没什么好看 ”

“要有其他项目才好看 ”

“我看过好看的 ”

不是深懂茶道艺术的人,泡起茶来确是没什么好看。若是加上其他的项目,诸如泡茶者的打扮、茶席上的配乐、插花、挂画、舞蹈等,有些人会觉得有看头,但如果不是处理得好,也不见得好看。“我看过好看的”,这说明另有一些泡茶是让人爱看的,可能是噱头十足,让人看得目不转睛,可能是茶道艺术家在进行着茶道艺术的展现,深得人心、耐人咀嚼。

泡茶要好喝、好看,必需要有好茶、泡得好、把泡茶奉茶品茶诸过程当作一件艺术作品呈现。只有好茶与将茶泡好,仅能达到好喝的地步,要能把泡茶奉茶品茶过程当作一件艺术作品呈现,才能达到好喝又好看。有好茶,也把茶泡好了,但夹杂在其他艺术项目之中,即使其他艺术项目处理得很好,茶汤、泡茶也只是其中的一环,如果其他艺术项目处理得不好,茶汤、泡茶就被埋没其间。要将茶道艺术完整地在其他艺术项目纷陈的场合凸显,而且让品茗者能充分体会是困难的。各种艺术同时在一个场所呈现,将这种现象说成是茶席主人才艺纵横是要求不高的评语,事实上只是每项泛泛展示而已。每项艺术都有其独特、而且不藉其他艺术项目就能俱足的呈现方式,如此才能深入、完整地创作,茶道艺术如此、音乐如此、舞蹈如此,创作者如此、参与者亦必须全神贯注。茶道艺术呈现时,创作者及参与者是无暇兼顾其他艺术项目的,创作者无暇从事茶叶、泡法、与茶道方面的解说,品茗者也无暇说话、拍照。茶的好喝与泡茶的好看包括了有好茶、会泡茶,还要会喝茶,而且将泡茶、奉茶、品茶以艺术创作的功力呈现。

为什么茶道艺术要将泡茶、奉茶、品茶视为一体呢?因为如果除掉品茶,仅是泡茶,则只是肢体的表现,只是在舞蹈的领域;若仅是奉茶,或是仍与泡茶结合在一起,也仅是多了人与人的关系,仅属于戏剧的范畴;茶道艺术必须以茶为灵魂,以茶为主轴,泡茶、奉茶都是为茶而做,如此结合才是茶道艺术。

但能不能只是品茶呢?只是把泡好的茶汤端出来呢?不成,那豈不成了罐头茶,罐头茶即使泡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件艺术作品,这与一幅画画好后就成了一件作品,运到哪里都还是一件作品不同,茶汤必须现场冲泡、现场取用或奉呈、现场品饮,才是一件茶道艺术作品。

上面对茶道艺术的界定,有人会认为太主观,但如果将茶道艺术界定在茶汤,茶道将变得非常狭隘;如果将茶道艺术界定在泡茶、奉茶,又失掉了茶的灵魂;如果将茶道艺术放在其他的众艺之中(包括装置艺术),茶道艺术将难以独立、难以俱足,无法具备单项艺术应有的条件。(20170307)

刊登20170415《茶道》月刊专栏

下图:作者蔡荣章,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200)

泡茶的三种茶水比例 /文 /蔡荣章 /20170604茶网专栏

現 代 茶 道 思 想 網 創 建 者蔡 榮 章 許 玉 蓮

蔡荣章

泡茶的三种茶水比例 /文 /蔡荣章 /20170604茶网专栏

现在画一张图表,分成三行,第一行是讲“含叶茶泡法” ,第二行是讲“鉴定杯评茶泡法” ,第三行是讲“小壶茶泡法”。这三行的泡茶法涵盖了除掉抹茶的全部泡茶法,有关泡茶的茶水比例问题都在此说明。

所谓茶水比例就是: 用多少茶叶泡多少水,浸泡多久才能得出最好的茶汤。至于水温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姑且不说,但包含了在这样的茶水比例之下可以冲泡的道数。

茶水比例是“投茶量”与“浸泡水量”的比,茶量以g为单位,水量以cc为单位。如果一个杯子的满水容量是250cc(是通常办公室杯子的大小),置入2g的茶叶,冲入八分满200cc的热水,这样的茶水比例是2÷200=0.01=1%,也就是放百分之一的茶叶。这样的茶水比例在浸泡10分钟后可以得出接近适当浓度的茶汤,搅拌一下使茶汤均匀,就可以享用了。

这样的泡法只能泡一道,而且茶叶一直浸泡在茶汤内没关系,因为浸泡10分钟后,茶内的“水可溶物”几乎都已溶出,再浸泡也不会浓到哪里。我们将这种泡法称为含叶茶法。

图表第二行讲的是“鉴定杯评茶泡法” ,鉴定杯是国际上评鉴茶叶所用的器具,包括冲泡杯、汤碗、碟子,每样的大小、质地、形状都有规定。大家使用共同的泡法,放3g的茶叶,冲入满满一杯滚沸的开水,5分钟后将茶汤倒出于汤碗。冲泡杯的容量是150cc,使用3g的茶叶,茶水比例即为3÷150=0.02=2%。这样的茶水比例是可以冲泡二次的,所以要将茶汤倒出以便控制浓度,但在茶叶评鉴上往往只泡一道,为什么不用只泡一道的茶水比例呢?因为要缩短时间,否则几十杯一起评比时茶汤容易变得太冷。这样的泡法是希望在同一浸泡条件下,了解茶叶的品质特性,所以我们将这种泡法称作“鉴定杯评茶泡法”。

图表第三行讲的是“小壶茶泡法”,没有一定的容积限制,通常多在二三百cc左右。使用这样的壶具泡茶都是希望装一次茶叶能多泡几道,我们把基数放在泡五道,那就置入茶壶九分满水量的5%茶量,例如这把壶九分满的容积是200cc,那就放200×0.05=10(g)的茶叶。这时五道的浸泡时间大约是1分钟、30秒、50秒、1分20秒,2分30秒,有一定的曲线变化,但无定数,因为每泡茶的状况有异。

图表上有三行,每行的第一栏列出了不同茶水比例的三种泡茶法,即含叶茶法、鉴定杯评茶泡法、小壶茶泡法;每行的第二栏列出了不同泡法的茶水比例,即1%、2%、5%;每行的第三栏列出了不同茶水比例可以冲泡的道数,即1道、2道、5道。每行的第四栏列出该茶水比例的应用场合,如1%的泡茶法可应用到大杯饮、旅行随身瓶,2%的泡茶法可应用到鉴定杯、大桶茶,5%的泡茶法可应用到小壶茶。

除了鉴定杯评茶泡法,因为其目的在鉴别茶叶品质的高下,置茶量不可以个别变动,其他含叶茶法与小壶茶泡法的置茶量在上述茶水比例的基础上是可以依茶叶品质与个人喜好的浓度加以微调的,大家不要以为多放一片与少放一片有什么关系,味道就是会不一样。过去我们对含叶茶法的茶水比例是定为1.5%,后来由于茶叶品质普遍的提升,改成了1%。

鉴定杯评茶泡法有人为适应不同茶类的特性,在浸泡时间上做调整,如碎型红茶与渥堆普洱改成4分钟、叶型乌龙茶改成6分钟。但鉴定杯评茶泡法依然是2%的茶水比例,因为除上述所说的时间因素(要5分钟不要10分钟)外,使用二泡的置茶量对各种不同品质的茶叶比较有调整的余地。

各种茶水比例的茶量判断,除鉴定杯评茶泡法一定要用仪器秤过,其他泡法在用仪器测量过几次后就要用目测了。目测的训练是: 先秤松紧度不一的3g茶叶,记住它的体积大小,然后应用时,再由3g的份量推算,如5g就是将3g的茶加上它的2/3。水量的判断亦是如此,不管是杯子、旅行用随身瓶、还是茶壶,都要养成目测的能力。时间的掌控则要用计时器或钟表,心算不易。含叶茶法的10分钟是最低限度,超过无妨,鉴定杯评茶泡法是茶质的较量,分秒必争,小壶茶是短时间的泡茶法,每一道时间的伸缩都是以分秒计,用计时器比较放心。

 

  (1299)

论穿统一服式泡茶的利弊/许玉莲 /20160713

论穿统一服式泡茶的利弊/许玉莲 /20160713

许玉莲茶道

有人认定泡茶时一定要穿某种服式,否则不可以泡茶。今若没有做那类打扮仍然敢去赴茶会泡茶、喝茶的人已剩下不多。那些被规定的服式归纳为两种,一叫茶人服,二叫传统服,茶服明显特征有:不分性别的宽大袍子、上白袍下黑裙、脖子上打一条大围巾等;传统服大多指旗袍。这随声附和的怪现象起源于一些茶界人士喜欢这样穿,并要求他们下属和徒弟也这么穿,才几年光景大家就像穿制服似地穿起来了。叫人不禁思虑为何要穿一致衣服才会觉得安心?为何以为只要遵从名人大师说的话一切就没问题?

细心想想是穿还是不穿这类服式与茶道根本没有什么关系,茶道最直接方式就是泡出好喝的茶,泡茶时的衣服需符合泡茶工作的安全、卫生、品质、专业原则,能照顾到 “好好地泡茶”,依循这些诉求去做,最终一定就会产生适合的服装。现不顾使用者在泡茶时的需求、违反泡茶功能而将茶道带往错误方向的衣服只不过是表面的自我满足罢了。

穿统一服式代表的是壮大声势与认同,浩浩荡荡的一群,以为自己穿上某种衣服就成为一位拥有茶道气质的人,将个人汇集到团体让人家识别他们是一伙的,很多没有自信的人因此从这里找到自信,享受团体统一服式带给他们的优越感,但,同时这正是一件排除异己的事情,凡与他们穿得不一样的人来泡茶喝茶,他们就表露了排斥,渐渐地他们所认同的“泡茶价值”就只有他们那种,别的都不行,失去了个人理性判断与开明态度。

至于穿传统服他们会说,茶文化传承悠悠多少年,以前的长辈都这样穿,所以为了维系文化也要如此穿,不然就凸显不出茶的内涵。不过传统服的迷思在:到底哪个年代的服装才算是泡茶“应该穿”的服式?事实上传统不必然适合于现在,所谓传统服代表着的都是过去每个年代不同族群与社会制度下的服装,放在博物馆做历史回顾会更恰当。现代时空的我们应思考如何从本身生活提炼出适合自己泡茶文化的衣服才对。何况历代饮茶者如陆羽、苏东坡、千利休、曹雪芹等人,我们又何曾听说过他们为了要展示茶道内涵而跑去穿前人的服式了?内涵是自小就要教育、养成的一种从内而外的气质,不是痴心妄想穿套古老衣服做做表面功夫就会有的。

很多茶文化学校也说传统服装是正式服装,而茶会是正式的场合,所以学生泡茶必须穿传统服装。偏偏说这些话的师长们都没有穿传统服的习惯,这样不合理吧,难道师长们不必尊重这正式场合?说穿了原来统一服装只是为了方便管制学生,为此而忽略学生建立成熟的个人观点、学习独立自主处理得体的服装,则乖离了教育本位。

一些认为如果不按照统一服式,会出现很多不合礼仪的服装,担心喝茶喝到一半看见袒胸露背性感怪异的画面,顺着这类言论就推论到“伤风败俗道德沦亡”之批判。一些认为统一服式可消除泡茶者之间的社会地位、智愚、老新、富贫的差别,降低阶级压力。但,想让大家自在相处,应当通过系列美学与德育工作,培养良好审美观及生活态度才是,而并非依赖一致的服式来掩盖事实。

喜欢茶道的人,是希望在自己的人生里建立一项爱好,好好花一番功夫来磨练磨练泡茶手艺,手艺的磨练即包括心智的磨练,磨练得够文明成熟的人自然懂自己在泡茶时该穿何衣物。

(茶道杂志专栏20160713)

 

  (1265)

说泡茶时第一道不要倒掉-蔡荣章

蔡荣章茶说泡茶时第一道不要倒掉

蔡荣章

从1978年在台湾进入茶艺界,不论是看别人泡茶还是书本上得到的资讯,泡茶时都是将第一道茶汤倒掉。当时台湾坊间普遍喝焙火的乌龙茶,谈到为什么将第一道倒掉,大家几乎不假思索地说是洗茶,而且好像内行人才知道这样做似的。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不外乎是茶叶不卫生、有农药残留,对茶叶比较有感情的人会说:让茶叶舒展一下,等一下饮用的第一道容易出味。当时有些人已体悟第一道倒掉对茶叶卫生与农残没有什么实质帮助、第一道的茶叶舒展也可以从减少置茶量与增加浸泡时间来解决,而且发觉这样将第一道茶汤倒掉对把泡茶喝茶称为“茶艺”或“茶道”是相违背的,因为在茶艺或茶道的呈现上不应该还做着清洁工作,即使是为了茶叶的舒展,也没道理采取这种方式,徒让茶叶损失部分香气与滋味。

1980年后茶界已不再那么大声地说是“洗茶”了,改用“温润泡”,有人还转唤成“醒茶”。但是温润泡或是醒茶都不是将往后的几道茶泡得更好的方法,说到最后还是容易把话题转到卫生上来。不管怎么说,第一道茶汤倒掉总不利泡茶喝茶登上大雅之堂。

虽然1980年代起茶道(或说是茶艺)界的人已不再说“洗茶”,但喝茶的人对卫生与农残的问题还是耿耿于怀。大家明白卫生与农残是食品管理的问题,不卫生与农残超标的茶不应该在市场上流通,不应该要泡茶的人在泡茶席上解决;也明白现在用在茶树上的农药几乎都是非水溶性者,即使有超标的残留也泡不到茶汤里面。但是大家为求似是而非的安心,还是倒掉了第一道的茶汤,还说是老一辈的人都这么做的。这是误导第一道茶汤继续倒掉的根本原因。

21世纪后,随着茶文化的进展,第一道不倒掉的人确是增多了,尤其是对茶道有信念的人为了保护茶道艺术的尊严、制茶界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都起了带头作用,但是喝乌龙茶、渥堆茶、老茶的人,不倒掉的人一直难能超过1/3。2010年后,愈来愈多人拿红茶与绿茶作为例子说明第一道不要倒掉(英国系统的红茶与东亚的绿茶都不倒);喝老茶的人原本只固执于久陈的灰尘问题,现在也发觉年代愈久,第一道倒掉的损失愈大,因为陈放愈久,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愈快,将第一道倒掉,存放十年二十年的功夫都被倒掉一半了。但是制茶不卫生的印象不断进入喝茶人的脑里、农残超标的报道经常在媒体上出现,有能力禁止进口的地区就将这些茶挡架在外,无能力躲避的地区只好苟且在喝前倒掉一次。卫生与农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喝茶的人。

当第一道倒掉的地区以红茶与绿茶不倒掉为例主张不要倒掉的同时,红茶、绿茶区的人在看了喝乌龙茶、渥堆茶、老茶的人将第一道倒掉,还说出了温润泡与醒茶的误导性“大道理”,许多人反而起来效法,以为乌龙茶、渥堆茶、老茶要这样做才是品茗的正道。这又加重了第一道倒掉的现象,还以讹传讹到许多新兴喝茶区,再不纠正,严重影响喝茶文明的进展。

2010年代起,熟火乌龙与老茶紧跟渥堆普洱之后大行其道,有人提出第一道倒掉的新理由:认为焙过火的熟火乌龙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降低烘焙的燥气;老茶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除掉陈味与灰尘;渥堆茶要将第一道茶汤倒掉,除掉渥堆味。事实上这些燥气、陈味与灰尘、渥堆味都属于制造不完善造成的问题,如同卫生与农残一样。焙火后要存放一段时间,等火味消退后才可以拿来饮用,而且不宜焙到太重的八九分火;老茶若存放得法是不会有陈味进入茶汤的(闻茶干会有一些),若为求快速转变而以较高的温度与湿度陈化,要做好解块、摊晾等退仓手续才可放进壶内冲泡,否则陈味会一直进入茶汤,存放时要做好防尘措施,如用棉纸或布袋包装而非裸露;渥堆渥得太厉害(不宜)是会有渥堆味的,要倒掉好几次才能降低渥堆味,结果剩下的就只是喝茶叶木质部的味道了。要广为传播这些知识,扼止第一道倒掉的再度蔓衍。

就当今的食品卫生标准而言,要大家为了卫生得在冲泡之前冲一次倒掉,对茶叶、对茶产业是种侮辱;对把泡茶、奉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来呈现、来享用的人也情何以堪?喝茶的人要有第一道不倒掉的信念,并坚持要求,否则生产、销售单位会认为反正喝的时候会倒掉一次的,而放松了对卫生与农残上的要求。将泡茶喝茶视为茶道艺术的人更应该要有第一道不倒掉的信念,因为那是我们对“茶汤作品”尊敬、欣赏的基础。

(茶道思想专栏20160619)

 

  (1281)

正式泡茶容易把茶泡好-蔡荣章

蔡荣章

正式泡茶容易把茶泡好

蔡荣章

正式泡茶就是当作在公开场合从事着茶道演示。平时我们就可以把茶泡好,何必等到公开演示的时候?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正式泡茶的心态,不容易将茶泡到圆满。因为总会不在乎一些细节,不只是衣服穿得不够正式,可能连指甲都修饰得不够整洁,茶量没有准确地抓拿,这些未全面的武装必然让茶汤不够精彩,茶道作品达不到巅峰的状态。

平常自己一个人泡茶,或是三五朋友茶叙,一点儿压力都没有,可全面发挥泡茶的功力。但一上台演示,就乱了手脚,不是忘了控制水温,就是扫翻了一个杯子。这个状况不是我们所要说的把泡茶喝茶当作一件艺术作品呈现,因为把泡茶喝茶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看待时,泡茶的过程、客人的招呼、茶汤的创作,是要全面照顾的,而且泡茶的过程、客人的招呼还支撑着茶汤的创作。泡茶过程不够纯熟、客人情绪掌握不当都会影响茶汤的精致程度。

水没有一定的处理程序、控温的设备没有操作熟练、茶壶茶盅茶杯的容量没有事先衡量妥当、赏茶置茶的茶荷大小没能与壶搭配、未知冲水时如何预防壶盖的掉落、一位客人直到第二道茶时才出现怎么办、一位客人将手机放在泡茶席上怎么处理、客人一直追问着茶的来路怎么应付,这些现象的出现在平时泡茶往往会被忽略,但在正式演示时就会造成极大的困扰,而且不论是否正式演示,都影响泡茶者自身茶道艺术的呈现,尤其是最后作品的“茶汤”。

正式演示不一定要在公众场所,也不一定要有观众或客人,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泡茶,即使没有客人也可以是正式的演示,也就是每个动作、每件茶汤应注意的事项都做到位。没有演示能力的人是无法呈现茶道艺术的。泡一杯茶喝喝与创作一件茶道艺术作品来享用不一样,将这两件事分开来看,我们不只发现茶文化的茶汤饮用与茶道艺术是并存的,还发现2015年的现在,茶道艺术被搁置一旁而少人耕耘。

从泡茶师跨进到茶道艺术家,每场泡茶都要变成是正式的演示。演示是“正式”地表现出来、当作是一件艺术作品般的呈现,没有炫耀的意思,但有展现“作品”的意义。茶道艺术家的养成要建立这样的观念。

随兴、自然最好,教条的约束不好,泡茶喝茶本是轻松自在的一种生活行为,为何要变成那么僵化的茶道艺术?泡茶如果只停留在解渴饮料、保健饮品、社交媒介,茶的另外一片纯艺术领域“茶道艺术”就无从享用了。茶道艺术是将泡茶喝茶视为一种艺术项目来进行,这项艺术也要随兴与自然才好,谁要如临大敌般的过日子?但茶道艺术要从每次的“正式泡茶演示”做起,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变成了习惯,就达到了随兴与自然的状况。那时的茶道艺术、正式泡茶演示,在茶道艺术家心中都已化为乌有,但在外人的眼里,茶道艺术确是长在茶道艺术家的身上。

(刊登201509《茶道》)

 

  (1535)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现代茶思想课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现代茶思想课

中国茶叶学会邀请蔡荣章教授于2016.08.29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书画院为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上午半天的“现代茶思想”。

蔡教授就茶文化与茶学的范畴、茶道应学习与可不学习的课目、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构成的茶道体系、泡茶基本元素与外来元素、什么是茶道艺术的特有元素、茶道艺术由何构成、茶艺不是茶加艺. 茶道不是茶加道、茶道课程的规划、艺术的创新是要新在哪里、茶道艺术在市场上的应用、茶文化复兴五进程等课题向培训班学员逐一讲述。

%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a

%e7%8e%b0%e4%bb%a3%e8%8c%b6%e9%81%93%e6%80%9d%e6%83%b32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