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品茗

用以口鼻训练的茶香茶味罐头-蔡荣章

用以口鼻训练的茶香茶味罐头

蔡荣章

所谓“茶香茶味罐头”是把茶的各种香、味装成一瓶瓶的样品,方便大家认识与记忆。理解了这些茶香茶味的基本组合元素,不论是茶的评鉴还是欣赏,就有了脉络可循。

把茶香、茶味认识得清楚,喝茶的时候才能把茶干的香与茶汤的香、味欣赏得很彻底,否则只是笼统地欣赏、笼统地喝个大概。有人以为笼统地看、笼统地喝比较可以得出茶的全貌,分解成各种元素反而支离破碎。这个理念是对的,但整体窥其全貌前如果摸清楚了每个组成分子,对整体的识别能力会更强,怕的是只钻进某一香味特征而忘了整体表现出来的茶性。如同对象牙有特别的喜好,看到一头象时就只夸它的大牙长得多大多美而忽略了整头象的形体与走起路来的姿态。如同对金萱茶的品种奶香特别有心得,一喝到奶香明显的茶就雀跃起来,管不着其他的香味组合与茶性的表现了。

茶的品种风味,茶树生长的土壤、环境、海拔造成的特性,制茶工艺形成的不同类型,焙火、入仓等加工塑造的风格,泡茶器物与泡茶手法产生的茶汤品质,等等综合架构成的茶汤作品都分散在茶香、茶味、与茶色的不同元素之中,茶色暂时不说,茶香、茶味的大部分元素必须认识,喝茶人才有办法完整描绘出一壶茶的全貌。

如果我们把喝茶、看茶时经常碰到的各种香气与滋味,单项地抽离出来(如金萱的品种奶香),并且以它原本存在于茶汤时的状况(如奶香是从茶汤中萃取,而非从奶品中萃取或直接合成),将这些香气与味道保留在中性的溶液中。这些香气还有:大红袍的岩韵、芽茶的毫香、焙火的熟香、入仓后的陈香、某些普洱茶的樟香、某些六堡茶的谷香、绿茶红茶等各种制作方式产生的特征性香气、含水量偏高造成的酸气、存放不良造成的霉气等,将这些香气一瓶瓶装起来,我们就可以藉着这些香气元素来认识茶的各种“香”,当欣赏茶时,就容易知道所接受到的“香”是由哪些“气”组合而成。

那味觉的部分呢?把这些纯属口腔的“味”与“觉”的各种元素制成可以饮用的瓶装水,用喝的方式来认识(这些味觉的元素不能像香气保存在挥发性的溶液)。如茶的苦味、甘味、鲜味等,如茶的涩感、麻感、活性等。有了香气的基础,再加上味与觉的认知,就容易透过口腔与鼻子将茶的香气与滋味交错地分辨与融合。

为什么不直接拿“茶样”闻其香,并冲泡成茶汤来体认其香与味呢(香气除鼻子嗅,也需要在口腔内体认)?因为即使需要“茶香茶味口鼻训练”的单位或个人能够找到具备各种香、味的茶样,但只保存就是一大问题,到了要用的时候可能已走了样;再说,冲泡的方法与条件很难掌握,结果得不到所需的香气与滋味。

将香保存在挥发性的溶液中以供闻香、将味保存在可供饮用的溶液中以供试饮,技术性已不太成问题。酒界已将葡萄酒可能遇到的一些主要香气做成样品罐,并商品化,品酒界、制造与行销的业者很方便就可以取得这些教材从事学习与训练。茶界如果有了这些利器,一样在茶的感官审评、茶的饮用欣赏上会有很大的助益。

201510《茶道》月刊专栏

 

  (1799)

论茶文化怎么教谁教-許玉蓮

论茶文化怎么教谁教

許玉蓮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茶文化生在学校碰到的困难是,很多教师从别的专业如音乐、历史、茶学、营销调过来任教,教师们也在摸索着茶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为了教而教,却不知道要教什么,怎样教。

因茶文化是近十年才在学校兴起,学校缺乏师资、教材、设备,故要从零开始做起,这包括了茶文化的一些负责人,他们也是由其他学术领域跨界而来,相对其他已是经营有序的学科而言,茶文化学科的方向便显得没有规范。茶文化应该以什么内容为主、各科内容的比例应该占多少?至今没有定型,大部分受到人为的牵制,负责人对哪方面比较专长,就往那边靠,比如专长历史的,茶文化学科就被历史气氛笼罩着;比如农科专长的负责人,茶文化可能变成天天比较茶树品种,采茶炒茶。

把还没有培训好的教师放进课堂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大家各教各的,说起话来都很心虚,教师与学生的尊严受到很大的伤害。教师可能学了一些泡茶手法却不懂泡茶原理就被赶鸭子上架了,碰到学生的问题莫衷一是,不但令教师之间产生矛盾,也令学生迷惑。

茶文化不比一些数据理论强的如农业生物、茶树栽培育种、茶叶生产等受到学校当局重视,因为他们认定那些科目相对容易累积成就,而文化难以捉摸。拥有别的专长但缺乏茶文化底蕴的负责人以为茶文化的表达方式就是依赖形而上的道理,没有明确与喝茶有关的系统技术。茶文化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只是一份工作,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在课堂将之述说出来而已,即使有教师们背得一口好文章,然而,如果他们并非是生活在茶文化当中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曝露出对茶内涵的不了解。

学校抓不稳方向,大家又面对招生与毕业就职缺乏信心,于是茶文化学科很快的就步上“应试教育”这条路,茶文化生都被指定报考“茶艺师”考试,此考试是于1999年劳动部列入1800种职业之一的职业考证。这让大家感觉到相对安全,不会“毕业即失业”。但,单单为了考试的教育方针,明显扼杀了茶文化的生命。

茶文化的知识范围相当大,如:茶叶生产、种茶、茶营养与功效、茶器、品茶环境、茶席设置、水质、茶品鉴、茶营销、茶法、茶史、茶会举办、各国茶文化比较、美学、各类艺术、其他文化与社会风俗等,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展现茶的内涵,表现茶内涵的手段主要是靠泡茶、奉茶、喝茶的过程与方法,茶文化生学习了这套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重覆锻炼。他们不断重覆锻炼时,教师把关的水准不稳定,让茶文化生在学习过程造成很大的随意性,是目前学校的通病。

正常的文化学习,除了吸取一般知识,更加是通过学习思想与行为来达到完美。故此茶文化生应该要有可临摹的对象,较易找到的对象当然是他们的老师,教师在这里受到挑战:爱不爱茶、是否在生活里也建立了泡茶喝茶的嗜好、茶法是否运用得当、有没有定时将泡茶功夫演示给学生观摩、茶泡得好不好等问题,在在表现了一位教师对茶文化的信念与态度。比如说泡茶师要有一双干净的手,这不是立了一个规矩可以完事的,这包括了教师必须时刻都维持头发整齐,衣服天天换洗,手指甲修短,杯套与泡壶巾每次用了都清洗晾干,泡茶的手势熟练不出错。教师的价值取舍,是茶文化生的学习指标,教师要能让学生油然升起一股感动,进而认同与领悟他的做法。(20150715)

许玉莲

  (1467)

茶食运用目的与规范-许玉莲

茶食运用目的与规范

许玉莲

茶席上要有茶食供应吗?谈这问题前,先说人们应持何种态度选茶泡茶。

有认为喝茶会导致肚子饿,也认为喝茶会引起头晕、腹胀、颈项酸等不适感,由于他们对「茶会让人不舒服」这观念毫无怀疑地接受了,故要先饱吃一顿才可喝茶,或边吃边喝茶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了。但我们却认为会让人类生病的茶,比如:采摘不适时、制作不精细、生长环境不好或夹杂着野草敗叶等原因所导致,从一开始就不值得去制造,即使造了,泡茶师有责任不选择这些茶来创作茶汤,更不应将这些茶汤交给人们去喝。假设有这么一些茶,喝了后胃便觉得有翻腾之感,随着这茶在体内流动,我们身体需要生出很多精力来抗御它,整个人体的能量觉得迅速被消耗掉,这就是坏茶,坏茶会败坏我们身体的功能,喝了劣质茶后人感觉被掏空了,吃茶食只不过解决当时强烈的饥饿感与疲乏感,但是破坏已经造成。

泡茶师有责任要泡「好茶」,泡饮好茶则不一样,随着茶汤在体内运送,我们有养精蓄锐之感,胃部会觉得暖和暖和,四肢觉得舒服而且手掌脚掌不冷,精神好得很,不会觉得晕,满足感会油然而生,好茶入肚不会让人产生饥饿感;所以我们说,茶席上的茶食并不是为了人们饿了充饥而存在的。

既然如此准备茶食是为了什么?我们可将茶汤会比喻成交响乐曲演奏会,各类声音的搭配是为了丰富整支曲调的层次与境界,茶食在茶汤会的作用亦属于提升香味表现的境界的一种运作,茶体最基本元素如单宁、氨基酸、咖啡因等释溶于水后将展现各种的苦度、鲜爽度、涩度、酸度、甜度等味道,品茶时安排茶食进席,是考虑它能与茶结合增加茶的美味。要是茶食的材质与口感选择错误,导致茶味道受了破坏,这茶食就不是理想的安排。

之后我们需要厘清其他观念,品茶时吃茶食会破坏味蕾的感受能力,影响吸收茶的真正香味吗?成年人一般拥有一万多个味蕾,除非年纪大了因萎缩而减少,又或者进食了太多过冷过热、刺激性强烈的食物才会导致味蕾弱化,吃一、二件茶食不至于会造成伤害的,无需过虑。喝茶者平常要练习味蕾的敏锐,如:品茶要充分让茶汤与味蕾接触,即含着一口茶汤细细咀嚼别忙着吞,提高味蕾对茶汤滋味的记忆;每一回品茶别喝得太多与麻木,要让味蕾经常感觉兴奋;时而改变品饮方法、茶叶品种,让味蕾感受到不同性质的味道,这些香和味一旦活在我们的身体,永远也不会离开。

最终才轮到谈茶食供应的规范观念,一主辅:必须以喝茶为主、茶食为辅。二时间:必须要有时间段的安排,喝茶、吃茶食、品水要编成完整的一套上席程序,茶食禁止一直摆在席上。三味道:不要提供酸、辣、怪异味道、人为加工食品为茶食;以食材原味为主,可有少许甜或咸。四口感:不要硬、脆、油腻食品,勿花费太多唾液去咀嚼;以入口即化、酥软为主。五做法:不要煎炸、烧,以蒸熟为主。六茶食温度:不冷不热。六食物结构:不要汤水、不要有壳有外皮有包装物、不要易碎的易剥落的;要固体的,两根手指可取得。七茶食大小:可直接一口放进嘴巴。八餐具安排:以不要餐具为主,置放于品质佳的餐巾纸上,吃后各人收起餐巾纸。九份量:个别一人份上席,每份一、二件足够。

(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20150615)

许玉莲

 

 

  (1566)

泡茶煮水的激情-蔡荣章

泡茶煮水的激情

蔡荣章

泡茶首先是找到要用的水,或处理好要用的水,接下来是煮水。用什么壶煮水呢?现代我们暂时不说用什么釜煮水,因为壶被用的机会比较多。高纯度的银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滑顺,锻烧到位的铁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清纯,其他如编号304以上的不锈钢壶、原始泥矿烧成的煮水陶壶都能维持水的本质,也是不错的煮水器。

煮水器的底部要宽广平整,这样受热面平均,如果热源供应面也平均,就给水带来平稳的热力波动,再加上水壶材质提供的美好波动,被烧煮的水就有完美的水分子组合,造成口感的滑顺与清纯。

使用铁壶煮水,壶内不可以生锈,也不要烧上或镀上一层其他的材质。每次用毕要倒干,趁热打开盖子,盖子另外倒置,让壶身壶盖利用余热烘干,这样就不会生锈了。

煮水壶的容量最好在1200cc左右,太小要不断加水,太大变得太重操作起来不方便。银壶铁壶的材质比较重,所以都会制成提梁式,倒水时要握住提梁背向壶嘴一端的下半部才省力,所以提梁上若加隔热材料,应延伸到这个部位。银壶铁壶的壶盖往往舍不得挖气孔,煮水时将盖子斜盖一角露出一道缝隙是让蒸汽冒出的方法,但会熏到提梁。另一个方法就是购买壶嘴接在壶腹上半部者,加水时不要满过壶嘴所在的水孔,留出部分水孔作为蒸汽外冒的管道。壶嘴一定要断水良好,否则不只滴水到桌面,久后还会在壶嘴外留下一道痕迹。

煮水的燃料以炭火与电力效果最佳,煮出来的水质较甘冽,条件不允许时,瓦斯、去渍油、木柴等也可以。不管炭火、电力或其他燃料,热力要平均分布在煮水器的底部。炭火最好用炭盆,炭盆的容炭容灰空间较大,没有气窗,火力比较稳定。木炭点燃后用灰覆盖炭火,利用盖灰的厚薄调节火力、调节水温。不烧水时堆上厚厚的一层灰,炭火不会熄灭,木炭也消耗有限。使用电力时,最好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发热的炉面与煮水器底部的面积相当且密合。炭火的覆灰与使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都是不用明火而利用远红外线加热的道理,都令水分子有较完美的组合,令水的口感更清爽绵延。

覆灰的炭火温度更高,炭火完全燃烧,没有一氧化碳危害身体的顾虑。高温的盆面一片雪白,降低燥热的感觉,天冷时围炉泡茶暖呼呼。还可以熄暗灯光,拨掉白灰的厚度,让火红的木炭现出一轮明月。

如何找好的水、煮水壶要用怎样的材质、要用怎样的电炉、要找怎样的木炭,永远追求没完。不要想到止于至善,要适可则止,这是对器物要求的原则,但是不能说泡茶重在载道,任何器物、任何燃料都可以达到道的境界,甚至于讥笑上述所言是物质追求的末道。

泡茶、茶汤载负着茶道里的艺术,泡茶、茶汤的品质与水、煮水的壶与燃料、茶叶本身的品质粘黏在一起,所以对这些“物”的项目必须讲究,只是要量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忘掉了泡茶的功夫、对美学与艺术的精进,否则又变成了追逐茶道物质的一群。

20150116《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1343)

品茗空间的实际实现-許玉蓮

品茗空间的实际实现

許玉蓮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品茗空间是泡茶喝茶的专属所在地,专属的意思是这个空间有范围的制约,不一定要将上下四周用材料围拢起来,但泡茶喝茶者都知道它有多大。大小只够泡茶喝茶就好,不要有空间留给其他东西、艺术或摆置。

空间形状不拘,可四方、圆形或三角等,但它务必是独立的,它不用来进行社交、演讲、用餐及其他活动,存在目的只为了制作茶汤与品茗,此空间所包含的功能只有:准备、茶汤创作、品茗、整理。

准备:茶汤会前,茶叶、水、茶器的收纳、安放及流程的衔接。

茶汤创作:泡茶时茶具摆置与操作。

品茗:客人品茗与茶具置放。

整理:茶汤会结束后,茶器收拾归位。

如需要每一天随时或固定地泡茶喝茶,可将品茗空间以及应用的茶道设备都设置在一个固定存在、不移动的地点,否则品茗空间是随着喝茶的需要而产生的,即可以于任何地方创造一个品茗空间来举行茶汤欣赏会,品茗结束后将该地方还原,品茗空间就存在于从无到有,从有还原为无的过程中。

品茗空间可在户内,设在原有的建筑物内如住所、书房、礼堂、教室等,条件允许则在这些地方围拢另辟隔间构造一个出来,有可进出的门,门内就是品茗空间。如无间隔空间,直接在这些地方安插茶席出来泡茶,则茶席中泡茶与喝茶的人面对面、伸手可及的周围地方即品茗空间。

也可外出泡茶,在户外找适合地方创造品茗空间进行茶汤会,空间范围的限制、大小如上述要求,惟适合的地方不一定是要风景优美的地方。美丽风景并非品茗空间必须完成的第一要领,毕竟茶人的心思是为茶而来,那地方的景色无论有多么雅致或相反,茶人的内心对此并没有任何牵挂才对,这样才不让景色的美与丑造成对茶的偏执。品茗空间附近的环境如果令茶人太兴奋、太休闲、或太担心,分神了,都不是好的品茗空间,品茗需要一定程度的专注与静寂。在户外进行茶汤品赏的茶会,应注意空气清洁,地方卫生及安全,之前的准备如水源、加热方法,之后的整理如茶渣处理,必须设想到像室内品茗时一样周到。

以现代生活水准与居住环境的视角来研讨品茗空间,由于房地产的价格飙升,打算拥有一片风景优美的境地才建立品茗空间来泡茶喝茶有点不切实际,也容易成为懒惰习茶的借口,总认为「当有一天我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建造一所茶屋,我才努力习茶;或当我找到一个景色漂亮的地方,我就会把茶泡得很好」并不是品茗空间的意义。

应将「在户内各种场所进行品茗」当作常态,因为这才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地方,葡萄牙公主 Portuguese Infanta Catherine de Braganza成为英国皇后的品茗空间是和住家一起的,陆羽的青塘别业、千利休的黑木茶屋、草衣禅师的一枝庵,既是住家亦是品茗空间。在天天生活的场所创造一个品茗空间来进行茶汤会,对有志于建立行茶习惯的人来说,可常常接触而逐渐养成一套行茶法,品茗(即茶道、茶道艺术)才能成为生活里稳定的一部分。对已经将茶道建立成为人生里必做之事的茶人来说,身边就有一个品茗空间来进行茶汤会是属于必然的事实。茶人怎么能等到梅花开了才泡茶,盖了茶屋才品茗,那岂不成了空谈。(完稿20150111)

 

  (1660)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茶没有震慑人的力量,如果茶的品质做得越来越差。这里不是说五十元有五十元的品质,五千元有五千元的品质,是不管任何级别与价格,都没有做好的茶,喝起来没滋没味不堪咀嚼,不具香味的淡弱感,喝了比不喝难过。茶的味道不足够好喝,人们没有什么理由要找几支好用的茶器来泡它,整整齐齐弄一张茶席来侍候它,不更加是浪费心血。

任何一道制茶的程序做得不对,茶汤效果就不会出现应有的质地,比如发酵不到位,成茶会有“臭青”气味;焙火未到位,成茶有水味;这些都是制茶者出差错的地方,我们何必虚与委蛇。

我们是没有必要全神贯注严阵以待一个品质欠佳的茶的,我们当然也不会去尊重它,故此,欣赏好茶本应有的专心与安静:“喝到一个好茶是不得空说话”的态度反而变成笑话。

当歌唱者演唱走了音被观众喝倒彩、运动者失误被扣分,人们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实中,小说写得不好可没有出版社愿意拿来出书,舞蹈者跳到一半迈错几个舞步,粉丝马上嘲弄地闹退票了;事情没做好、作品失败了未能做出应有的水准,就会遭遇淘汰、或被唾弃,那是没有人要买单的。但,茶界似乎特别的相亲,茶人即使买到、泡到的茶是劣质的也闷不吭声,仿佛说了出来就会成为一件没有品德的事情,茶人仿佛都必须墨守说些泛泛赞美之辞的行规,甚至还要宣扬:别太在意茶好不好喝,要感恩人家做茶做的那么幸苦,喝茶是要学习感激,如此社会才会和谐云云,否则那位茶人便是一个没有修养的茶人。

这是茶界颇吊诡的现象,茶叶品质没能好好的依照着该有的工序做好,甚至包括一些在茶叶里添入香精味、或用从非茶树上采下的芽叶制成的茶–即所谓假茶加入茶叶之中、或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茶叶,都不可被理性提出质疑的,茶人泡了喝了这些茶统统不能客观的说出以茶论茶的看法,都要隐恶扬善强调每个茶有每个茶的味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爱才可以,否则茶界众人便会责怪这位茶人在打击茶文化的发展,或这位茶人不理解尊敬的精神,是一位小气鬼,而且很肤浅,只懂得口腹之欲。

茶做得不好是无助于发展茶产业的,因为人们喝了身体会不舒服,甚至不健康,故茶人要坚持对做坏了的茶叶说不,绝对不泡不喝一个制作不当的茶,从喝茶的最下游反过来抵制与要求上游的制造者必须做出好茶才向他们买茶,这是目前茶人要醒觉的。

 

  (1799)

龍井的品茗記錄-許玉蓮

龍井的品茗記錄

許玉蓮

现代茶道思想龙井-原野香味芽香味花蜜香味

茶乾:很香甜,香味很沉、很草原的味道、有稻米香、芽香、菜香、青青的味道像甘蔗渣。

茶湯:清香氣低,喉韻強。青菜香、nutty sweet、豆漿水未煮時。炒米煮出來的茶水。青青的味道。

綜合叙述:淡甜、青草味、甜豆香、沉沉的青瓜子香、輕輕細細、陶瓷一般的味、甘香、清香、瓜子味、甘甜、清甜瓜子味、五谷味濃厚、不澀。

以上“品賞茶的描述”,是與學生們在識茶課做的功課记录 。

 

  (1769)

品茗空间的实际实现-許玉蓮

品茗空间的实际实现

許玉蓮

发表于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品茗空间是泡茶喝茶的专属所在地,专属的意思是这个空间有范围的制约,不一定要将上下四周用材料围拢起来,但泡茶喝茶者都知道它有多大。大小只够泡茶喝茶就好,不要有空间留给其他东西、艺术或摆置。

空间形状不拘,可四方、圆形或三角等,但它务必是独立的,它不用来进行社交、演讲、用餐及其他活动,存在目的只为了制作茶汤与品茗,此空间所包含的功能只有:准备、茶汤创作、品茗、整理。

准备:茶汤会前,茶叶、水、茶器的收纳、安放及流程的衔接。

茶汤创作:泡茶时茶具摆置与操作。

品茗:客人品茗与茶具置放。

整理:茶汤会结束后,茶器收拾归位。

如需要每一天随时或固定地泡茶喝茶,可将品茗空间以及应用的茶道设备都设置在一个固定存在、不移动的地点,否则品茗空间是随着喝茶的需要而产生的,即可以于任何地方创造一个品茗空间来举行茶汤欣赏会,品茗结束后将该地方还原,品茗空间就存在于从无到有,从有还原为无的过程中。

品茗空间可在户内,设在原有的建筑物内如住所、书房、礼堂、教室等,条件允许则在这些地方围拢另辟隔间构造一个出来,有可进出的门,门内就是品茗空间。如无间隔空间,直接在这些地方安插茶席出来泡茶,则茶席中泡茶与喝茶的人面对面、伸手可及的周围地方即品茗空间。

也可外出泡茶,在户外找适合地方创造品茗空间进行茶汤会,空间范围的限制、大小如上述要求,惟适合的地方不一定是要风景优美的地方。美丽风景并非品茗空间必须完成的第一要领,毕竟茶人的心思是为茶而来,那地方的景色无论有多么雅致或相反,茶人的内心对此并没有任何牵挂才对,这样才不让景色的美与丑造成对茶的偏执。品茗空间附近的环境如果令茶人太兴奋、太休闲、或太担心,分神了,都不是好的品茗空间,品茗需要一定程度的专注与静寂。在户外进行茶汤品赏的茶会,应注意空气清洁,地方卫生及安全,之前的准备如水源、加热方法,之后的整理如茶渣处理,必须设想到像室内品茗时一样周到。

以现代生活水准与居住环境的视角来研讨品茗空间,由于房地产的价格飙升,打算拥有一片风景优美的境地才建立品茗空间来泡茶喝茶有点不切实际,也容易成为懒惰习茶的借口,总认为「当有一天我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建造一所茶屋,我才努力习茶;或当我找到一个景色漂亮的地方,我就会把茶泡得很好」并不是品茗空间的意义。

应将「在户内各种场所进行品茗」当作常态,因为这才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地方,葡萄牙公主 Portuguese Infanta Catherine de Braganza成为英国皇后的品茗空间是和住家一起的,陆羽的青塘别业、千利休的黑木茶屋、草衣禅师的一枝庵,既是住家亦是品茗空间。在天天生活的场所创造一个品茗空间来进行茶汤会,对有志于建立行茶习惯的人来说,可常常接触而逐渐养成一套行茶法,品茗(即茶道、茶道艺术)才能成为生活里稳定的一部分。对已经将茶道建立成为人生里必做之事的茶人来说,身边就有一个品茗空间来进行茶汤会是属于必然的事实。茶人怎么能等到梅花开了才泡茶,盖了茶屋才品茗,那岂不成了空谈。(完稿20150111)

 

  (1732)

品茗空间的制作方向-许玉莲-20150116专栏

品茗空间的制作方向

许玉莲

20150116专栏

品茗空间的制作,它的努力方向不在陈设,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不是做品茗空间的重点,与茶无关的物品,我们搬走都来不及了,别说还要摆出来。即使与茶有关、可是在这次「品茗」用不上的茶器,也犯不着拿出来。要忍心割爱,舍得不用,才是制作品茗空间的「品茗」精神。

能够有一个「空无一物」的空间来制作「品茗空间」行茶汤会那是再好不过,只需将该次应用到的茶器具搬过去,设置好即可进行品茗。但真实人生里,「品茗」多在寓所或工作场所进行,只好当下辟地而设「品茗空间」,这时的做法就要往「空无一物」的空间尽量靠拢,举凡家具、织物、字画、灯具、雕塑、纪念品工艺品、花草植物等,无论属于实用或观赏性的陈设,可以移动搬离的则搬离,搬不动的又非得在此地制作品茗空间不可,就使用屏风围拢空间以隔绝,无屏风可用的话,茶人就要收拢精神,将一门心思都放在品茗空间中,所以之前便需要制定品茗空间的大小。

品茗空间的大小有了着落,茶人对「品茗」的情感才有落脚处,范围之外的地方有些什么物品摆放着又与「品茗」何尤呢,茶人要将身心投入进「品茗」不受它的影响才是。制作「品茗空间」的泡茶师要有洞悉情势的能力,设法减少「品茗空间」散发出的干扰,协助茶人培养明锐的感受进入「品茗」,才是「品茗空间」应达致的目地。

品茗空间的努力方向,也不在营造环境氛围,不要忙着为不同的人、事、物另立诸多名目来为品茗空间做外表的变化,品茗空间并非装置艺术,采用色彩、场景结构、声音、光影效果制造的品茗空间,大大的萎缩了「品茗」的生命力,参与者养成「享受视觉与听觉效果」的习惯,久而久之根本忘记了品茗的味道。制作「品茗空间」的泡茶师要有内化的能力,将品茗的态度与价值引入品茗空间,品茗空间才起到为茶服务的作用。

 

  (1364)

从戴围巾泡茶谈身份认同-许玉莲-专栏20140825

从戴围巾泡茶谈身份认同

许玉莲

专栏20140825

围巾怎么穿呢,将围巾交叉绕在脖子,左边在上,将右边提起穿过空隙,把围巾从空隙中抽出来,围巾的两条“舌头”可重叠或可将其中一条拖长一些显“不对称”款式,披搭在身体前;另有就这样把围巾披在脖子上,不打结,任由两条长长的“舌头”松松地在身体两侧悠悠荡荡。

带围巾的实际用途应该是防冷风,寒冷季节出门时围在脖子上避免寒风入侵,保持身体温暖。进到室内觉得暖和了想要舒服些一般会脱掉,二来也因为松松垮垮的巾条会妨碍我们的行动,故此脱掉会较自在、安全。在一些场合比如说工厂,曾发生围巾被卷入机器的意外,当事人的颈项也被扯伤了,故此在工作的时候,其中一项安全措施是不可披围巾。

茶人(泛指泡茶喝茶爱好者)泡茶时从布置场地、设置茶席、来回走动提拿各种茶具(其中包括电或火加热器,重量达二公升的煮水壶,价值很高的泡茶器等)、起立行走奉茶间存在着大量的体力活,这期间的操作需要顾及安全:别引起电流、酒精、火、热水的意外;需要照顾器物安全:别打破任何茶具。如果带着围巾来做这些事情,随时都要腾出一手来扶住身前的围巾,结果他只剩下一只手是自由的。为何要按住身前围巾呢,免得它随风摇曳飘来飘去拉翻壶盖、茶杯;或者不小心接触到火源;甚至有些人曾发生过脚踩在自己的围巾上而绊倒的。整个泡茶过程的程序繁复而细腻,不应该再分心照料身前的围巾才是,况且突然变得只有一手可以活动自如,那将造成不便,因为平常泡茶练习时都用两手。

但现今茶人们在办茶会、泡茶时流行戴围巾,都不重视季节、气温、户外或户内的场合了,不在乎围巾到底有没有发挥实际用途,不考虑带围巾泡茶可能会引起一些意外发生。那是追求一副潇洒、飘逸的造型,来打造“茶人形象”,他们认为茶人应该要有一副“茶人的样子”,否则人家不知道“我是茶人”。不但只是自己这样做,还要大家跟着一起做,有时一个团体一起泡茶,他们就要求全部人一起穿着同色同款围巾,成为变相的制服来壮大声势。大家带着围巾泡茶的作用,其重心点是放在造型、形象,以及寻求身份认同的诉求上。

茶人泡茶时不可分散注意力,何苦一会儿戴帽子、一会儿穿宽袍、一会儿戴围巾、一会儿规定所有出席者皆要穿白衣,把力气放在费心塑造外形来声张势虚,还不如扎扎实实学好茶道这门艺术。茶人的装束必须注意安全第一,适合泡茶动作,可包裹身上体味,再来还有感觉舒服、个人喜爱之风格、美仪等各自考虑的因素。宁可用别的方式标示自己,从茶道思想、茶道艺术风格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成立自己的门派。

  (1902)

茶道技术在哪里-许玉莲

茶道技术在哪里

许玉莲

把茶道放入生活可以吗?当然可以,但以为在生活中做茶道就不必讲究一定的步骤、道理与精神,一味随着个人固有习惯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把不懂当成风格,说那就是茶道,那是误解。无论唱歌、烘蛋糕、煮咖啡、弹琴、茶道,它们总有依循的一些法度,做得对了才叫做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比如制作蛋糕时材料的混拌必須依序,否则成不了蛋糕,只成为面粉和鸡蛋混合的一团面而已。烘烤温度对蛋糕产生很大影响,温度过低,烤出蛋糕的顶部会下陷,里面粗糙;烤制温度太高,蛋糕顶部就会隆起,中央部分容易裂开,四边向里收缩,糕体变得很硬,这就是没有将蛋糕做好,技术不到家之故。不管要不要成为蛋糕制造师,是在职场或在家里烘焙蛋糕,蛋糕做出来要像蛋糕才能吃进口,这才算正式完成一个蛋糕作品的制作,真的懂得做之后,无论在哪里做都不会把它做坏了的。

大家对烘蛋糕、书法、画画、弹琴等项目的技术向来都可接受,不会有太大抗拒。大家习以为常喝葡萄酒不能用错红酒杯、白酒杯、笛形香槟杯或雪利酒杯;写书法要站势、坐势,执笔要悬肘、悬臂、悬腕全有规矩;弹琴可更加不能随意高一音低一音任由人。但大家认为茶道“泡得淡一点也是茶,泡得浓一点也是茶”;茶道没有必要做得那么煞有其事地用计时器计时;水温高一点低一点是不要紧的,不一定要有什么茶法,茶道主要是完成社交目的,开心就好;茶道重要的是传授人生哲理的观念,茶叶制造得好不好不必太在意。

为何茶道与其他项目相比,所得到的尊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为何人们进行茶道却不珍视茶道本身内容,也不看重藉以表现茶道的技术呢?原因是人们乐于接受长期被灌输的误导观念,而茶界也还未坚定的建立好这些体系,即使有些已经构建部分技术,但人们对此无知,或采取不认同态度。

茶道的技术含量存在在哪里呢?存在在有形的运作手法、有科学根据的基本原理与一切无形的思想内涵。举例:很多人说茶道是和谐,但和谐不会从天而降,和谐不能光靠嘴巴说说就有的,它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人物、事情汇集、经营而被创造,做好了才会体现出来,那么这种技术要怎么做呢?因篇幅所限,以下只举三列,茶道技术之一:泡茶要懂得制茶技术,泡茶时要懂得选择“做得好”的茶来泡,“做得好” 的茶叶是指原料来源明确,制作技术良好,按部就班有条理完成的产品。只有喝“做好”了的茶叶,身体才会健康,心情和灵魂才会舒适,才能制造和谐。如果冲泡一壶制作不到位或技术做坏了的茶给别人喝,内心会愧疚和不安的,则和谐永远也不会到来。

茶道技术之二:泡茶要懂得尊重的技术,和谐的成分是包括了尊重在里面的,尊重不止对人而言,也指器物、环境、科学。说说茶叶,泡茶者必须拥有一双干净的手来对待茶叶,不可污染它。取拿茶叶过程,应将茶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珍惜地对待它们把它们好好置放在应有的茶具。无论有意还是无心,不应让茶叶掉落桌面而丢弃它,或把茶叶弄碎。破坏茶叶的形体生命,也就破坏茶叶的味道个性。

茶道技术之三:泡茶要懂得茶法的技术与信念,选用何种质地的水,水该怎么加热,水的温度要多高,要投入多少茶叶,浸泡需时多久,选什么器具都是有科学原理可依据的,应针对不同性质的茶叶实施个别方法,制作出当时最好的效果。泡茶者很有信念的把茶道表现出来,不以喝茶者的身份地位来猜测或揣度别人的心意来迎合,茶法才能成为让人崇拜的专业技术。

20140612完稿-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2083)

泡茶要试茶吗-許玉蓮-20140804专栏

泡茶要试茶吗

許玉蓮

20140804許玉蓮专栏

泡茶的人要留一杯茶给自己喝吗?作为泡茶练习,试茶是必要的功课,比如练习泡五杯茶,我们要求泡茶者将四杯奉出去,最后一杯留给自己,与品茶者同时间喝,但泡茶者品饮目的为了试味道,试这一道,改进下一道,了解茶汤是否过浓或过淡、汤内各种成分的调和度如何、茶性是否表现良好,调整水温与浸泡时间,让下一道茶校正到较适当的表现。

有人问可否先从茶壶里倒出一口茶,试喝看看味道对不对才决定要不要出汤。这种试茶方法,味道并不准确,因先出之茶汤滋味薄,后出之茶汤滋味厚,先出的这一口茶达不到均匀效果,没必要这样试茶。

那么,可以在出汤倒入茶海之后,还没有将茶汤倒入茶杯之前,从茶海里倒一口茶入杯,泡茶者自己先试饮,觉得不错,才提起茶海将茶分倒入茶杯,奉给喝茶的人吗?如果发觉过浓就加热水进茶海调淡些?觉得太淡了就将茶汤倒回进去茶壶泡浓些?像这样子“调味”的动作,是泡茶老师在现场指导、示范学生泡茶的一些“招数”,练习时的试茶是为学生知道标准浓度,不可以成为泡茶者的常规手法。我们什么时候见过钢琴家演奏至最后,突然说刚才的弹得不好,现在要重弹?煮咖啡、烤蛋糕的一旦成品做出来后,我们也没有见过人家把咖啡拿去再煮一次、蛋糕搞个稀烂再重烤一次的。

泡茶者试茶后所要做的“调味”,只能是下一道茶,而不是这一道,而“调味”是通过调整茶法,即调整下一道的水温与浸泡时间。泡茶者要把泡茶技术练习到很有水准,熟练到茶汤出来就无可挑剔的地步,才叫学好了泡茶,把茶“泡好”了。

一位很好的泡茶者在呈现茶汤作品时,连“试茶”也不必试才对,这茶他早已经练习泡过千百回,试喝过千百回,应该怎样表现他早已经一清二楚,不必临时才试茶。他对茶的样子、体态、气味非常熟悉,茶叶的身体如何舒展,什么样的水温让它舒服,要浸泡到多深刻茶汁才能释放他知道,整个过程直至出汤,他看到汤色就知道是杯好茶,不必多此一举。正式学会泡茶的人,泡茶后要有一杯与客人共饮,那时是叫做“品茶”。

 

  (1630)

数十人的茶道如何显现-許玉蓮-专栏20140602

数十人的茶道如何显现

許玉蓮专栏

20140602

数十人同在一场品茗会上,如何喝茶才让大家喝得很愉快,并使所有出席者感受到茶道的气场呢?为何说品茗,因这是为了品茗而做的茶会,并非游园式茶会。为何要特别说茶道,因大家以为很多人同在一起喝茶就是牛饮了,何来的茶道?但茶道不在乎多少人在做,做到位了就是,否则即使一人自饮也没用。

数十人一起进行,势必要有方法,并预先做好安排、预习与说明。方法是这样:茶是预先泡好的呢还或现场泡?现场泡才对,大家要享用和修习的是茶人呈现整个茶道的过程,而不是只要一杯饮料。

要开办多少张茶席?一位茶人掌席可供应十至十二位品茗者的茶,以此数量来计算,例如每人供茶十二杯,五十人除以十二,即开四张茶席,多出两位可分去其中两席,又或开五张,每张茶席有十位品茗者。泡茶席设在甲区,品茗席设在乙区,泡茶者与品茗者面对面而坐,品茗者可以同时间欣赏所有茶席泡茶。

冲泡哪一种茶?泡哪一种茶不必规定,反正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学问。同一时间可以供应几种不同的茶,惟不管有多少张茶席泡茶,同时间只可泡一种、二种或三种茶。勿超过三种,这让大众较易辨识茶的香味与性质。

品茗会上无论开泡了二或三种茶,要让每一位与会者都喝到不同的茶,奉茶的时候可以交叉奉茶,比如将品茗者分为三部分,第一道茶,左边的喝A茶,中间的喝B茶,右边的喝C茶。第二道茶换左边的喝C茶,中间的喝A茶,右边的喝B茶,这样子轮流着喝,每人喝三道茶就好。

一杯茶的量要多少?不能太少,过少汤量如15cc,喝三杯也才有45cc,那显得太少了,喝不出滋味就没有满足感,过多如50cc会遭人嫌弃,而且需时变得极长,不够时间的话赶着喝就显得紧张,每杯30cc是不多不少刚好适合,三杯完了就是90cc,于四十五分钟内喝完很舒服。

 

 

  (2067)

现代泡茶法-许玉莲

现代泡茶法

许玉莲

刊登20130709~20130806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人的第三隻眼》

1999年我们出版马来西亚第一本茶书《约会中国茶》,书里将自1987年开始研发下来的泡茶方法定名为「现代泡茶法」,「现代泡茶法」提出茶具定位要领,茶法共有二十一步骤,于每一个步骤再仔细分析其动作说明以及每一个动作的要点提示。

「现代泡茶法」编辑成书后,在不停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我们修整了部分内容,比如:开始与结束泡茶时,泡茶者要与在座品茗者微笑打招呼或行个礼。也删除了一些步骤比如:温润泡、淋壶等动作,这些适度的改变,希望让整个泡茶、奉茶、喝茶过程更合符科学与现代生活观念,社会大众在享用茶道艺术时更能投入。

当茶叶越来越多样化、随时随地可获取,茶器具的发展也千变万化,有很多不同材质的冲泡器日新月异的推出,若要把「茶艺」兴趣建立成为一种长远的生活习惯、甚至当作一生追求的艺术就需要先把茶法了解清楚,知道怎么进行整个泡茶、奉茶、喝茶程序,知道每一种茶具的正确用法以及使用安全,知道茶叶的个性与如何泡出它的滋味,知道水温的高低是怎样的影响着一个茶汤的风格诸如此类,我们才有办法爱上泡茶喝茶,爱上茶道。这是编制「现代泡茶法」的方针。

泡茶前的准备茶叶

泡茶前泡茶者须知道将泡的是什么茶,茶叶一般收放在茶行做买卖的包装罐,如果是紧压茶如普洱,可能剥开了收存在陶缸,或只是随手用一张纸包着,这时要将茶叶取出,置放入平时已经准备好的小茶罐。为何用小茶罐呢,因每次泡茶只拿该次所需要的份量即可,另外,茶叶属于茶席上最重要之物,用一个质地好的茶罐装好它珍惜它,是表示我们对茶的用心。茶叶拿多少,视乎茶叶的松紧程度以及我们要沖泡多少道茶而定。从大茶罐取拿茶叶入小茶罐时可用手,要用茶则代劳也行。

拿茶叶时可从中了解茶叶性质,知道怎样才能把茶汤的风格发挥得最好,于是很有把握的去选用一支合适的泡茶器。泡茶器要有多大,视乎所采用的杯子大小、品茗者人数几位来决定。泡茶者必须心中有数。

泡茶步骤一.准备茶具

步骤一.准备茶具:在茶具室(或料理室)准备茶具。茶具分成三部分来组合,a.辅茶器-包括茶罐(茶叶已经装入)、茶荷、茶夹、茶匙、茶巾、杯托、水盂、奉茶盘。将辅茶器置放奉茶盘上。

b.主茶器-包括泡茶器(如有壶置及盖置,可归类一起)、茶海、茶杯。

c.煮水器(如用酒精加热,预备打火机)。

茶器具准备就绪,我们就可以依序把它们拿到泡茶席上,首先拿出a组,然后b组、c组。a组放在泡茶席的右方,b组放在泡茶者正前方,c组放在泡茶席的左方。泡茶者进入位置,随即将a组辅茶器摆放在它们所属位置,摆置好了茶具就算是备妥。

此次如属近距奉茶,将奉茶盘收起。

此次如属远距奉茶,将奉茶盘留在泡茶席上。

泡茶步骤二.备水

泡茶步骤二.备水:水要怎样预备呢,如使用电水炉煮水泡茶,可用生水直接煮沸,因为电煮需时较短不必等太久。在泡茶席傍边的存放柜放两支水待用,这时可加入电水炉煮。

如使用酒精加热,它只能起保温作用,要煮滚一壶水时间较长,可提前用保温瓶把热水装过来待用。这时候泡茶者可将热水倒入煮水壶,需决定泡茶的水温,想要提温就点火,把水煮起来。如认为水温刚刚好,不必做什么。

注意煮水壶的壶嘴别直接向着席上的品茗者,别让水煮开时的水蒸气喷到品茗者的脸上,壶嘴要往泡茶者方内移一点,但也不要向着泡茶者。煮水壶的壶盖上有一气孔,水滚开后此处也喷热气,故气孔要向壶嘴靠齐,避免泡茶者提拿煮水壶时,此气孔的热气喷上来烫伤手臂。

泡茶者将泡茶器具及用水备齐后,就可进入「预备期」预备掌席泡茶,泡茶者坐时两脚须平放在地上,两个手掌轻放在泡茶席正前方,肩膀放松、垂肘,这个姿势能协助我们稳住身体,泡茶时运作自如。泡茶者预备好了,眼神望向品茗者,点头微笑打招呼或鞠躬行个礼才开始泡茶,不要只顾着埋头苦恼在茶席上,不打招呼就开始泡茶显得唐突,品茗者会无所适从。

泡茶步骤三.开始泡茶程序

泡茶步骤三.开始泡茶程序:将倒扣着的杯子翻正,用拇指与食指夹持杯沿(两指定点不动),中指(掌控翻杯动作的主力)推杯底即可。翻正的杯子放回原位,不必移动位置。从泡茶者的左方开始为第一杯,顺势往右方退至最后一只杯。

泡茶步骤四.备茶

泡茶步骤四.备茶:取茶荷放正前方(泡茶器之下方),拿茶罐打开盖子,盖子置茶荷边,用茶签拨放茶叶入茶荷,放完了将茶签归位(迟来先归),将茶罐的盖子盖上,把茶罐归位(先来迟归)。

泡茶步骤五.赏茶

泡茶步骤五.赏茶:泡茶者取茶荷(已经有茶叶)交给品茗者(放在他的正前方,不要悬空交接物品),让品茗者观赏茶叶,从泡茶者左方的第一位先开始,第一位赏毕后,由他传给第二位,亦放在正前方即可,最后一位品茗者赏毕,茶荷交还泡茶者(放在自己的前方),泡茶者将茶荷取回,观看茶叶,赏完了,茶荷归放原本位置。

泡茶步骤六.温壶、温茶海、温杯

泡茶步骤六.温壶、温茶海、温杯:把壶盖打开,提煮水器将热水倒进壶,盖上壶盖泡一下以达温热效果。

将壶中热水倒入茶海,让热水在茶海内泡一下。

将茶海的热水一一倒入茶杯,温热着茶杯,留着直至茶泡好后才将水倒掉。

如无提温需要,可省略此步骤。

步骤七.置茶入泡茶器

步骤七.置茶入茶壶:拿起茶荷用茶签把茶叶置入茶壶。茶签、茶荷归位。

步骤八.第1道茶开始冲泡

步骤八.第1道茶开始冲泡:提煮水壶将热水倒入茶壶,刚满即可,放下煮水器在原位,盖上茶壶的盖(盖子盖上时水不要多至溢出来)。

茶叶浸泡时,坐着静静等待就是,泡茶者别东摸摸西摸摸总想找点什么来做,显得坐立不安。

泡茶步骤九.第1道茶泡好了,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海。

泡茶步骤九.第1道茶泡好了,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海:浸泡时间达到泡茶者的要求(有需要时就预备一个计时器在旁,方便引导及检查时间,因超过一分钟的时间,心算较不易。),茶就泡好了,提起茶壶放茶巾上沾一下,把壶底的水滴吸干(茶巾原位放着,不必拿在手上。),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海。

倒茶时要等茶水自动流出,勿操之过急,不要提着茶壶上下摇动,等至茶汤最后几滴流出的时间长过二秒,茶才算是倒完了,把茶壶归位。

壶里的茶水须滴干,否则会影响下一道茶。

泡茶步骤十. 倒掉温杯水

泡茶步骤十. 倒掉温杯水:从泡茶者左方开始,一一提起茶杯,把杯子的温水倒掉,杯子放回原位。

倒水不可匆忙,最后一滴水要提着杯子让它停留一下让水倾尽,杯中不可留有一滴水,会影响茶的味道。

泡茶步骤十一. 提茶海分茶

泡茶步骤十一. 提茶海分茶:将茶海提起,把茶一一分入进茶杯,从泡茶者左方开始为第一杯,顺序往右方。每一杯茶倒七、八分满即好。完毕,将茶海归位。

泡茶步骤十二. 奉茶

泡茶步骤十二. 奉茶:取杯托,把一杯茶置放托上,将之奉给品茗者。茶(和托)置放他的正前方,放桌面上,不要悬空送接。

奉茶时望向品茗者,点头行个礼,再顺序奉第二、第三……位品茗者。

最后那杯给自己,置放茶巾的右边。

泡茶者奉茶时需留意煮水壶设在泡茶席的左方,奉茶时应避免在煮水壶上空过。奉茶用右手即可。

泡茶步骤十三. 品茶

泡茶步骤十三. 品茶:先有茶的人认为茶的温度适口就可先品饮,不必等,人等齐后茶也涼了,没有必要统一喝茶时间。

品茶前与左、右品茗者点头打招呼表示礼貌。

拿杯时用拇指和食指夹持茶杯杯沿,中指托着杯底,任何一支手指都不要翘上来。

品茗时把茶吸入口中含着、慢慢咀嚼,一边观赏汤色。品茶完毕将杯子放回杯托上。

泡茶步骤十四. 第2道茶、第3道茶、第4道茶的泡饮

泡茶步骤十四. 第2道茶、第3道茶、第4道茶的泡饮:热水倒入茶壶,盖上盖子浸泡茶叶。

浸泡时间够了,茶泡好了,提起茶壶在茶巾上沾乾水滴,把茶倒入茶海,放下泡茶器在原位。

提起茶海,将茶分入品茗者的杯子。

倒茶时品茗者的茶杯不必移动,一直保留在品茗者的正前方即可。得茶之品茗者继续品茗。

泡茶步骤十五. 品水

泡茶步骤十五. 品水,最后一道茶品完了,提起煮水壶倒热水入茶海。提起茶海将热水一一倒入品杯。

品茗者拿起品杯,慢慢品饮温水。

泡茶步骤十六. 收杯

泡茶步骤十六.收杯:预先知道要泡几道茶,泡完了就可结束。茶会结束,可为茶壶、茶海和茶杯稍做初步清理。

首先将泡茶者的品杯归位,再一一将品茗者正前方的品杯连杯托一起收回,品杯放回原来泡茶器的前方,杯托归位于泡茶席左下方。

如果杯托上有水滴,就着茶巾轻擦一下把水吸干,不必把茶巾整幅松开来擦抹。

泡茶步骤十七.取茶渣

泡茶步骤十七.取茶渣:盖置上如有茶渣,用茶夹取之置入水盂。

拿起壶盖看看,盖上如粘有茶渣,用茶匙将之拨入水盂,壶盖才放盖置上。

从壶中挖取茶渣入水盂,左一下右一下有条理的挖,勿随意毫无章法的挖,不然茶渣会跌入桌面。

茶渣清完了,如茶匙上粘有茶碎,提煮水壶用热水冲一下,将茶碎冲入水盂,放下煮水壶后,把茶匙放在茶巾上按一下吸掉水滴,才放回原位。

如果会前设定品茗后要欣赏茶底(即是茶渣),茶席上要备有一个白瓷碟子,这时茶渣就可直接挖取置入碟子中,传至品茗者轮流欣赏,从泡茶者左侧第一位开始,第一位赏完后放在第二位的正前方,以此类推传至第三、第四……,最后一位欣赏完毕,将之放回原来位置,泡茶者可拿上来赏。

泡茶步骤十八.洁壶

泡茶步骤十八.洁壶:茶渣去后,茶壶内部有些碎末,提煮水壶把热水冲入壶里,提起茶壶轻轻转一、二圈,将壶内碎末顺着水势转入水中,再将茶壶的水与碎末一起倒入水盂里。

茶壶翻转时向内侧方向,壶底可朝天,动作要利落让碎末可顺着水势一起流出壶外。清完了,茶壶放回原位。

泡茶步骤十八.清茶海

泡茶步骤十八.清茶海:提煮水壶将热水沖入茶海。煮水壶归位。

泡茶步骤十九.清品杯

泡茶步骤十九.清品杯,提起茶海,将茶海内的温水一一注入品杯,顺序从泡茶者左方至右方,倒完了茶海归位。

再将杯子里的温水一一倒入水盂,杯子归位时顺势将杯子倒扣在原位。

泡茶步骤二十. 辅茶器归位,结束准备

泡茶步骤二十. 辅茶器归位,结束准备:如用酒精加热,把煮水壶置放壶托上,拿起酒精灯芯的盖子将灯芯的火笼盖住(即灭火),煮水壶不必再放煮水炉上,不煮了。如用电水壶,只需将电源切断。

把之前准备的a辅茶器套组的茶具一一归位于奉茶盘上。

泡茶步骤二十一.结束、行礼

泡茶步骤二十一.结束、行礼:将之前a、b、c三组茶具归位回到原来的茶具室(或料理室),退席依序是c煮水器、b主茶器以及a辅茶器。煮水器进席时排列最后,退席最早,因考虑到「火」「电」和「热水」的安全问题。

茶具退席之后,泡茶者回到席上,向品茗者鞠躬行礼,品茗者也鞠躬说谢谢,泡茶活动可结束。

 

  (2703)

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的作业秘笈-许玉莲

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的作业秘笈

许玉莲

决定要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不管是个人或几位泡茶师联办,都必须做好事前的准备。泡茶师要有完整的工作流程规划,否则光有一手泡茶功夫,遇到不同的处境和人就乱了阵脚,那仍是未够成熟的一个作品。有些泡茶师认为茶汤创作应该很自由的,要随遇而安,不能强求。既然很想要办得行云流水,有一些指挥工作是非执行不可,否则没有办法做好的。很多人提起茶汤作品发表会时跃跃欲试,想挺身而出来办,此篇提出备忘录让大家参考。

一首先要给茶汤作品发表会定位,决定它的规格、性质、形态,人数多少、为什么要做这个?比如说品茗者人数一定要先肯定,并且最好知道他们来自哪个年龄层、属于什么领域?如公开发售入场劵,需预估来品茗的会是谁?那么泡茶师就知道要将茶汤作品发表会表现出怎样的一个风格来让茶亲近大家。

二决定场地、场地如何布置、热水供应等方法。比如大型的可以找适当的宴会厅、风景雅致又宽敞的园林,但万一负担不起或无法安排也无所谓,不是说一定要用这些地方才能做,可转换另一个风格来办,试试物色其他如城市里的广场、学校礼堂。小型的可找一些茶道教室、私人别墅的花园、茶屋、大一点的客厅也行了。光线、杂音、周围的背景、热水承接的方便度全部需勘察清楚。

三决定入场方式:发邀请柬呢或公开售票?接下来要有邀请柬或票劵制作,另一重要的是节目单。基本资料如日期、时间、地点、泡茶师姓名、茶码、泡茶喝茶程序当然不能少,也要包括着装规则(Dress Code)如:隆重、正式、时尚、休闲,空格打勾就好,还有其他如手机灭音,勿录影、拍照等需告知要一拼列入。节目单必须要有严谨的规划,大众才会开始重视。

四多人联合发表时,决定茶席风格。泡茶席要一致呢,或个别风格?所谓联合,a.是同一个时间、同一种茶、不同人冲泡以达到同时供应所有品茗者可喝到同一种茶的效果。泡茶师与品茗者从头到尾固定在一个席上,不管多少人联合,品茗者入场只喝到一位泡茶师的茶汤作品。b.不同泡茶师各自泡自己的茶,换另一壶茶时品茗者换位,以达到品茗者可尝试不同泡茶师呈现的茶汤作品之目的。从深耕茶文化角度来看,后者更应被鼓励,这种情况下的泡茶席(包括茶叶、茶具、茶法)可有个别适合的风格。但整体的氛围要一致,以让大家安心喝茶。

五茶食要怎么呈现?茶食不要以它原来塑料袋或任何包装的面目就拿出来奉给客人,茶食要准备得新鲜、干净、卫生、可口,待用时收进篮子或柜子里。必要时可加热或放进冰箱让它冷。准备雅致的盘子、竹签或小叉、面巾纸,并设定合理的供应方法。

六茶汤创作时工作如何分配?整个过程每一道程序都是泡茶师本身动手。可安排一助理,助理纯粹处理一些与茶汤创作无直接关系的行政、接待、杂务。

七泡茶师什么时候进场?大型的需要安排助理做接待工作,泡茶师到了该出场的时候,就被邀请出场入席。自己在家里办,很熟悉的朋友,可先迎接客人寒暄,邀请大家入席坐定了,自己才步入泡茶席。

八排练一定要。事先要完完整整、正正式式走几遍,才知道什么问题会发生,然后克服它。

2013.10月刊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交稿20130914)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