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泡茶师

茶诗六首/蔡荣章

 

茶诗六首/蔡荣章(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

 

唯要声音与光影陪伴茶

茶,泡茶、奉茶、品茗,

别无他物。

静悄悄,只有煮水的声音、走动的声音、倒茶的声音、喝茶的声音。

晴天,阳光从窗户射进,

阴天,光线铺洒整个茶席,

夜晚,灯光映出茶汤的身影。

茶,不再需要什么,

唯要声音与光影。

 

 

赏水

我从清淨无味中体会到了你的味道,

我把你捧在手心、含在嘴里。

我遥望着你,

你从天而降无比壮观,你狂风巨浪我为你心惊胆战。

我不欣赏池里的游魚,我不观赏月夜湖面的光影,我不坐在船上感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因为那不是你。

我听潺潺的水声,用你洗手淨心,将水洒在树上,感受清凉,

我把你拿来饮用,把你拿来泡茶,欣赏你的美味。

 

 

 

茶的无何有之乡

我是茶青,制成茶叶时,我只需要空气阳光温度与时间,其他的元素我都具备了。我不喜欢空气中的杂味,我不喜欢多余的手碰我。

我是茶叶,泡成茶汤时,我只需要干净的容器,干净的水,茶汤需要的成分我自会提供。泡茶者不纯净的心思将干扰我才华的发挥。

我是茶汤,被饮用时,我需要别无作用的杯子,别想把我变得更好喝。我需要专注的心,健康的身体,没有预置的好恶之心。

我是叶底,被弃置之时,我要公平的懂茶人,欣赏我的前世与今生,他不再为高价获得而唾弃我,不再为廉价取得而窃喜。一片宁静与珍惜,把我倒进土里。

 

 

 

茶中有苦茶中有涩

苦涩不是1+1等于2的个体。

苦涩不媚俗,

苦涩是收敛,

苦涩是勇敢。

苦外还有咸、辛、酸,

涩外还有麻、刺、醇。

苦涩出坚真,

苦涩出寂境。

成熟前是苦涩,

成熟后是甘甜,

陈化后是温存。

 

 

移爱入汤移爱入人

你要大家把茶席布置得美轮美奂,你要大家泡茶时把身体做得像舞蹈一般,你要求要有几把名家壶几件古董;

你认为泡茶不必强求什么,没有茶汤更是高人一等的境界。

我爱茶爱茶汤,甚于动作,甚于茶具,

我爱茶汤的被饮用,甚于茶叶的价格,

我爱创作茶汤的人,

我爱欣赏茶汤的人。

 

 

默念茶人

我们把你从荒野中找出来,
你就这样成为了我们生命里相依偎的茶。

我们折损了你的肢体,要的是把你精炼成另一次生命的茶叶。
我们努力把你的香引发出来,做出美丽的颜色、做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滋味;

我们记得保留你原本的山头、品种、土壤,与你蜕变中形成的风格。

我们认真找出你要的水与温度,专注感应你需要在水中浸泡多久;

泡出你的真味,呈现出你的灵魂。

我们在浸泡你、欣赏你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你的美与艺术—-继第一次发现你,又是另一次的喜悦。

我们依依不舍你已吐出精魂的身躯,静默着,注视着你的叶底,我们从你生命的转换中体悟了自然的运行。

我们要继续到你生长与蜕变的地方,与你共同精练;

我们要继续在你被冲泡与品饮之中创作更多的艺术与美;
我们注视着你即将回归大地的叶底,许久,许久。
 

 

  (1039)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光州举行-2018-06-05报道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在韩国光州举行

2018-06-05报道: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部

从2011年起由中国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与韩国国际Tea Club联合主办的“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今年是第八届。该研讨会由双方在所在地轮流举行,今年是韩国国际Tea Club在光州市召开。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负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与台湾与会者的召集与论文的提供,一共28人赴韩参加活动,提供了33篇论文。

2018.05.28在首尔仁川机场报到,搭乘大巴到宝城Dabeach饭店。29日是全天的论文发表,包括蔡荣章的“茶道艺术进时的茶食供应与食用” 、卢近淑的“日本岁时风俗和茶菓子” 、许玉莲的“茶食制作与应用的研究” 、滕军的“茶菓一如”、梁致远的“食品添加物对茶食品中儿茶素的影响” 、彭小燕的“茶饮料加工及其发展前景” 。

30日上午到茶厂体验做绿茶,下午到观光茶园参观与茶馆喝茶,晚上移住光州市区,准备参加明天的茶博览会。

31日上午蔡荣章、许玉莲、李丽霞三位受邀参加茶博览会的“第六届世界茶品评大会” 担任评委,其他团员则到一家英式下午茶的餐厅喝茶。下午大家集合参加茶博览会的开幕式并参观博览会的摊位。该茶博览乃由韩国国际Tea Club主办,开幕式上有场献茶礼,约五十位泡茶者在舞台上很有节奏感地使用小保温瓶冲泡了抹茶,然后走下台来,站立在来宾面前供奉那碗抹茶,待来宾喝完,再收回茶碗,返回舞台。呈现了完整的泡茶、奉茶、喝茶过程,没有夹杂其他非茶道的项目。另外,主办方亦安设了“茶文化贡献奖”,特别颁发予在茶文化领域默默耕耘了几十年的老茶人,年轻茶人上台献花给老茶人时场面很温馨。

  (1160)

茶文化学科的建构 /蔡荣章 /20180127

 

茶文化学科的建构

蔡荣章

《现代茶道思想》网站专栏20180127

 

茶文化学科的建构

1泡茶

1.1泡茶原理

1.1.1制茶(含种茶)

1.1.2识茶(评鉴、品赏)

1.1.3茶叶化学(含茶与健康)

1.1.4包装储运

1.2 泡茶法

1.2.1各种泡茶法: 十大泡茶法

1.2.2水与温度

1.2.3茶器(陶瓷、竹木、纺织、金属—-)

1.2.4泡茶席

2茶会

2.1茶会种类

2.1.1茶席式(坐席式-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游走式- 庆典用茶会)

2.1.2环列式(无我茶会)

2.1.3流觞式(曲水茶宴)

2.2茶会举办

2.2.1品茗环境(含品名空间)

2.2.2茶食

2.2.3茶会行政

3茶道

3.1美学

3.1.1美学基础

3.1.2艺术修养(音乐、绘画、舞蹈、文学—-)

3.1.3应用型技艺(插花、熏香、衣着、仪态—-)

3.2茶道艺术

3.2.1茶道艺术形式

3.2.2茶道艺术内涵

3.2.3茶道思想

3.3茶文化比较

3.3.1茶史、茶书选读

3.3.2日本茶道

3.3.3韩国茶道

3.3.4英国茶道

3.3.5其他茶道

4茶业

4.1商品

4.1.1茶叶

4.1.2茶具

4.1.3茶食

4.1.4茶汤(品茗馆)

4.1.5茶事活动

4.2管理

4.2.1经营

4.2.2法规

4.2.3财会

4.3推广

4.3.1媒体应用

4.3.2专业外语

 

  (1125)

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于10/24~10/29在台湾举行(之一报到) 文/许玉莲

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于10/24~10/29在台湾举行(之一报到)

文/许玉莲

2017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于10/24~10/29在台湾举行。上图:2017-10-24,无我茶会创办人蔡荣章先生与作者在台北王朝大酒店茶会报到处。

当晚报到茶友来自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杭州,福建,四川,天津,海南岛,江西,香港,新加坡等地。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面孔都是奔着无我茶会的精神而来。我是在2015年上届茶会闭幕时听到宣布后,就默默下定决心准备来参加的,我如何准备?我练习泡茶努力想把茶泡好,上课时给学生讲解与实习无我茶会的做法,我反复验证到底哪一个茶具是我要带去的,我储蓄一些旅费,我在日记簿上将整个10月预留出来,虽然主办方没有明确宣布日期,但我们知道大约就在秋末,就会举行。

每两年一届轮流在各地举行的无我茶会,是一种信念的约定,我们要不断的让它发生:茶会没有指挥与司仪,泡茶不分地域与流派,席间不说话。。。。等,这些信念需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与行为,它才会存在,否则这些信念只变成文字的叙述而已。无我茶会是自动自费参加,主办方在整个茶会的筹备与进行是没有获取酬劳的。我们参加茶会,是为了将无我茶会之精神体现,而非看看是否可出来认识新朋友,或看看有无商机才决定要不要参加。我们是抽时间出来安排使之实现的。

无我茶会1989年由蔡荣章先生创办,1990年正式推出后,历年来各地区自主举办;惟国际性的举办每两年一次,轮流在各地域主办,27年来举办过16次,下列简表:

日期    :                    届数    :                    地点:

1990.12.18                  -第一届                      台北

1991.10.17                  -第二届                      武夷山

1992.11.09                  -第三届                      日本京都

1993.10.13                  -第四届                      韩国首尔

1995.10.27                  -第五届                      武夷山

1997.11.22                  -第六届                      台北

1999.10.16                  -第七届                      杭州

2001.10.07                  -第八届                      日本静冈

2004.08.21                  -第九届                      新加坡

2005.11.02                  -第十届                      武夷山

2007.10.13                  -第十一届                  韩国益山

2009.10.17                  -第十二届                  美国旧金山

2011.05.28                  -第十三届                  台北

2013.10.12                  -第十四届                  韩国釜山

2015.10.24                  -第十五届                  杭州

2017.10.24                  -第十六届                  台北

上图:创办人蔡荣章,作者,李佩芳理事长

上图:韩国园光大学郭在明教授,作者

 

  (1132)

 泡茶者进场与退场的境地/文/许玉莲/2017-06-15

泡茶者进场与退场的境地//许玉莲/2017-06-15

茶道艺术家进行茶汤作品发表时,要知道茶汤作为一件艺术品大前提是必须有人将之品饮,所以作品完成会有许许多多品茗者参与,如何让人们理解茶道艺术家在进行着什么,如何让品茗者乐于听从整个茶汤作品创作程序旋律并追随,如何让品茗者加入成为茶道艺术一份子,茶道艺术家有责任引领、并且要将从A地(现实生活)到B地(通过茶汤作品创造的新境地)「手续」说清楚。

泡茶师要勇于表明立场,所谓立场即针对将要冲泡之茶叶有充分了解,知道要怎么冲泡怎么品赏它,才能将其本质表现得一百分,为了要将这美丽茶汤精炼出来给大家享用,故此整个茶会一切有形、无形法、时间、人物都得听他调度。如此,泡茶才能升华成茶汤作品,泡茶师才能升华至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掌席、泡茶,呈献茶汤作品的品茗会,首先要安排进场与退场规程。茶会开始前把茶席设置完毕,让泡茶师等在席上至一位一位客人入座了才开始泡茶不是好办法,那是负责带位、公关、寒暄的工作。一般做法是在泡茶前将茶席整装完毕就躲起来,直至茶会开始,泡茶师一入席即开始泡茶,这样有点生硬,与物与人的感情还没投入,像工作似的。

泡茶师进场,不是说把进场仪式包装得有声有色,有音乐伴奏的那样子就够了,也不是拿着一盘漂亮的花、提着一盏古董灯笼,风姿绰约走入茶席就完了,这些动作与茶无关,对品茶一点帮助都没有。

泡茶师要怎么进场呢?泡茶环境打扫、布置好后,摆上泡茶桌、椅子、储柜、屏风等(如需要),泡茶桌如要桌巾可预先铺上,设置至此先告一段落,等品茗者入座。茶会时间到了,泡茶师拿着自己的茶具进场,可作如是安排:主茶器如壶、茶海、杯子收入一托盘或篮子,另一盘置辅茶器如茶匙、杯托、茶巾等,最后一套是煮水器,如煮水器有点笨重或移动不便,可省略进场,预先摆入泡茶席。

茶器收纳要有一定上下或里外次序,根据摆放的前后次序决定它位置,如壶垫要放在最外面,接着才是茶壶,以此类推,这样从篮子把茶器取出时就不会乱,第一步从最外面取出壶垫,放在茶席,第二步取出茶壶,置放壶垫上,壶若有布袋包裹,小心打开,取出后,把布袋折叠整齐收回篮子里。主茶器布置完毕,收下篮子,将辅茶器一件一件取出置放茶席上,摆在最远位置的茶具要先从托盘中取出,依序从远至近,放好了收下托盘,最后备水煮水。这样一步一步进入泡茶状况,牵动着品茗者的心慢慢专注在茶道上,那才叫美呢。

退场要怎么做?品茗到最后,清水也喝了,茶渣也看了,将器具做初步清理,取出装主茶器的篮子,依先出后进序把壶、茶海、茶杯等一一收进去,接着将辅茶器也一一收进托盘,站起来把刚才自己带出来的茶器收进去后台,先捧起辅茶器之托盘离席,过了一会,再出来将主茶器的篮子带走,最后再一次出茶席来,与大家相看一眼,点头告别结束。有这样子一丝不苟的前后呼应,有这样子对茶对人的依依不舍,那才叫好呢。

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泡茶师如缺乏定力与气魄罩住茶席上茶、器物、人与时间,全场气流便不跟着他的节奏走,主要人物荒腔走板没能引导品茗者者进入应该有的旋律,喝茶者看不出茶汤创作的需要,也就没办法配合,其「茶汤作品」遭漠视便是理所当然的事。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 (1622)

茶会结束,要将杯子送回/蔡荣章/20170917

 

 

茶会结束,要将杯子送回—小壶茶法30条之29

蔡荣章

20170917茶网专栏

喝完茶,将杯子一放就走,对茶、对泡茶者是不敬的。除了应该说声赞美与感激的话,还要将自己的杯子放回主人的茶席上。茶席上若放有原来用以奉茶的奉茶盘,就放在奉茶盘上,如果没有奉茶盘,就放在茶壶与茶盅的前面,排成一列或两列。

杯子用以盛装泡好的茶汤,这时,杯子的材质与形状已融为茶汤作品的一部分(杯子的材质与形状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喝茶时要谨慎端着杯子,喝完茶要谨慎放下杯子,离开时要将杯子还回原来的地方。

泡茶者专心把茶泡好,将茶汤盛放在杯子里,完成了他的茶汤创作,恭敬地把茶送到品茗者的面前,品茗者要亲自从奉茶盘上端取自己的一杯,喝完茶要将空杯子送回泡茶者那里。

放回杯子前,检查一下有没有把茶汤喝光,如果杯缘留下了一点口红的痕迹,取出怀纸将它擦掉。放回奉茶盘或桌面上时,先放者往里面放,外面留给后来的人。

这样的喝茶习惯即使在卖茶的门店也应该如此,卖茶的人虽然是在销售,是在让客人试喝,但还是有向客人奉茶的意义。店里工作人员在泡茶的当儿,要先放下做业绩的念头,仔细把那一壶茶泡好,恭敬地呈献给客人品饮。这样不只容易把茶泡好,也容易把买卖做成。

如果泡茶席与品茗者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或是品茗者的行动不便,泡茶者可以端着奉茶盘前去收杯,这时品茗者是主动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

奉茶与收杯的次序依然是长幼有序,长幼不好区分时则是从左至右,因为这样比较好操作,而且赏茶干、闻茶香、赏叶底时,最后一位品茗者要将茶荷、茶壶、叶底盘送回时,也比较接近泡茶者伸出右手就可以接回的地方。

茶道的终极目标是要把泡茶喝茶作为一件艺术项目来呈现,这时泡茶者是茶道艺术创作的主角,他的地位必须受到尊重,他的茶汤必须被视为茶道艺术最重要的一件作品。这位创作者,以及他创作出来的茶汤,必须有一定的程序来规范。这是小壶茶法30条中第29条“还杯”的约定。

 

  (1243)

许玉莲于中国茶叶学会讲述《老茶的冲泡与欣赏》/20170904

 

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中国茶叶学会讲述《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

上图:2017年8月29日下午,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浙江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

究所,向43位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学员讲述《老茶的冲泡与欣赏》,并且

现场示范冲泡90年代六堡茶、2004年渥堆砖茶、1997年小青沱。

许玉莲讲述的内容大纲:

1.什么叫做老茶:

a已经有陈化了的茶

b什么茶都可以变老

c老茶品质特征

 

2.好的老茶:

a并非单一指茶品的收存年份,而是茶品所能达到的转化状态,只有转化到适合人们口感与体质的茶

品,才算好老茶。

b老茶的标准:茶汤红了再说

 

3.老茶的形成:

a自然存放

b入仓:后发酵茶(普洱茶,六堡茶);其他类茶。

 

4.茶有多老了怎么算:

a制茶年份

b出厂年份

c收放年份

 

5.茶要收进「什么仓」:

a干仓、湿仓、 入仓(技术仓)

b未入仓、纯干仓、自然仓

c地仓、高楼仓、“焗仓”

d老仓、新仓

e香港仓、澳门仓、广东仓、大马仓、深圳仓、广西仓、云南仓、加拿大仓、英国仓、南方仓、北方仓

 

6.入仓产生不一样的「仓化」程度:

轻入仓、中入仓、重入仓

 

8.茶要如何收放,以便「老化」成一个我们要的「老风格」:

一,收對茶,存對茶

a杀青的方式

b青毛茶的晒青与烘青

c紧压茶的干燥

d揉茶的方式

e拼配与单一毛料

f亲手做一个茶出来有那么重要吗

二,不同经纬度地区气候差异的影响

a气候转变要有规律性

b温度在20°C ~ 30°C

c相对湿度介于60% ~ 80%

三,一点光都不能够有的所在

四,不能脱衣服,整箱、整筒存放,勿拆散

五,同类茶放在一起「老」

六,通风但适度密闭的独立的所在

七,勿随便进出或开关,不要打扰茶叶

 

9.拼配茶对“老”的影响

a不可这样拼配:*渥堆茶 + 生老茶*好坏品质差距太大

b可以这样拼配:*不同山头*不同品种*品质优缺点可互补的*不同年份

c影响

*相辅相成各茶区的产品,突出其优点。

*显优隐次成品茶的质地,使滋味饱满,有层次感。

*平衡与稳定茶叶质量,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口感。

 

10.老茶的「退仓」精炼术

a开仓-前期仓高温、高相对湿度

b翻仓-使茶品缩小差异性、陈化速率一致(约5年)

c退仓-移离前期仓,用通风、低相对湿度、高温方式继续存放陈化。(退仓时间是前期仓的双倍时

间)

d退仓完毕,茶品推向市场流通

e品饮者在泡茶前可做适度退仓步骤

 

11.老茶的阶段性适饮风格

a三、四年「干仓」生茶,青涩活泼,有收敛性

b八年以上,苦中带有回甘,口感饱满

c十二年以上,香味醇化,柔滑,茶韵有层次感。

d十六年以上,有陈韵,丰富醇厚,口感厚实有起伏,生津度强e二十年以上,汤的明度与彩度高,茶

味的强度、稠度、调和度饱满,有陈韵树质味

f七、八年的质地良好的入仓茶,有陈香味,甜。

 

  1. 老茶的冲泡:

a茶叶要松开,不要折断、弄碎

b水要高温

c泡茶器烧结密度要高

d茶水比列的茶叶要比新茶放得少

e必要浸泡得够久

f不做温润泡,第一泡即喝

g用评鉴法泡普洱时,浸泡时间加长或泡两道

 

13.好老茶有茶气

上图: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浙江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授课及示范泡老

茶。

  (1234)

许玉莲于中国茶叶学会讲述《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70904

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中国茶叶学会讲述《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道

2017年8月27日下午,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于浙江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向43位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学员讲述《如何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

会》,并且示范进行泡茶。

首先,许玉莲对何谓“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做解析:

*茶道: 喝茶的方法、审美、思想

*茶道艺术:  以泡茶、奉茶、品茶所呈现的艺术

*茶道艺术家: 能将茶道艺术表现得很好的人

*茶汤: 将茶叶用水浸泡或搅击成的液体

*茶汤作品:被视为是一件作品的茶汤

*茶汤作品欣赏会: 包括泡茶、奉茶,以茶汤作品为核心所进行的茶会

接下来的课程纲要是:

  1. 一. 实例介绍

1.个人举办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2.联合举办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1. 二. 本次讲座的练习茶会

1.茶道艺术家甄选

2.茶席助理

3.品茗者邀请

  1. 报到处(含茶道艺术家编码、客人席次抽签等工作)(艺术家席位已定,最后一刻才编码)
  2. 衣帽间

6.洁手处

7.会场布置

  1. 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9.司仪

  1. 会程表

10.1              17:30~18:00 工作人员会场布置与茶道艺术家茶席设置

10.2                      18:00~18:10进场

10.3                      18:10~18:55第一场

10.4                     18:55~19:05休息

10.5                     19:05~19:50第二场

10.6                     19:50~19:55结束

10.7                     19:55~20:10研讨

10.8                     20:10~20:30收拾会场

三.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33则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形式

1.1. 座席式

1.2.茶道艺术家个人茶汤作品欣赏会

1.3.茶道艺术家联合茶汤作品欣赏会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意义

2.1. 茶道艺术

2.2.茶道艺术家

2.3. 纯茶道

  1.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规模

3.1. 一席8~12位客人

3.2. 依场地与客人数决定一席、八席、二十席等

  1. 场地规划

4.1.品茗者向心坐

4.2.只有茶道的泡茶席

  1. 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5.1. 独立空间

5.2. 位于会场正面的方位

  1. 个人物品寄放处

6.1. 以号码牌为凭

6.2. 位于会场入口处之前

  1. 会场环境

7.1. 空气良好、无噪音

7.2. 不干扰泡茶席的独立性

  1. 场次

8.1. 一壶茶泡3~4道,加上品泉、茶食为一场

8.2. 一场45分钟,二场90分钟,加上进场1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结束5分钟、交流5分钟。约2小时

8.3.第二场次:茶道艺术家不换席,品茗者依抽到的席次就坐

  1. 进场方式

9.1. 报到、验票、抽茶席签

9.2. 寄放衣物、相机、手机

9.3.洁手

9.4. 场地图

  1. 茶会程序

10.1. 茶会程序规划

10.2.提供“茶序表”

11.泡几种茶、泡几道

11.1. 泡一种茶、不同场次不换茶,每场泡3~4道茶

11.2.泡茶程序包括赏茶、茶汤二道、品清水、茶食、茶汤一或二道、赏叶底

12.茶会程序提示法

12.1.任何一个声响:一声,表示开始与结束。

12.2. 四锣声:茶道艺术家进场。

13.着装规定

13.1. 隆重、正式、时尚、休闲

13.2. 邀请函或宣传品上标示

14.会场礼节

14.1. 依抽签就座,不換席次

14.2. 专心欣赏泡茶、品饮茶汤

14.3.不闲聊、不用手机、不拍照

14.4.不发放宣传品、不将纸笔等放泡茶席上

15.入场券

15.1. 另备茶会说明书

15.2. 入场券备有填写场次、茶席号码的栏位

15.3. 茶会应注意事项

16.茶道艺术家简介

16.1. 介绍茶道艺术家在茶道艺术方面的经历与见解

17.茶道艺术家的席次

17.1. 茶道艺术家的茶席依需要而配置

17.2. 茶道艺术家的席次到最后才编码

18.品茗者的席次与座位

18.1. 抽签决定席次,不定座次

18.2. 会前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有机会聚集时)

18.3. 报到时抽签决定每场的席次(与会者没机会聚集时)

19.泡茶席次标示法

19.1. 不破坏泡茶席完整性

19.2. 每席客人座椅的背后,选一处标示之

20.茶会进行间

20.1.没有配乐

20.2.茶道艺术家不做茶叶、泡法解说

20.3.不从事采访式对话、照相、录影

20.4.主办安排专人摄录影,不要影响茶会进行

21.泡茶席设置

21.1.茶道艺术家自行设置茶席

21.2.不标示茶席、茶道艺术家、茶叶名称

22.茶具、杯子

22.1.依供茶人数准备茶具与杯子

22.2.换场次后使用未曾使用过的杯子

22.3.二场茶会使用二套壶盅与杯子可省掉中场的清洗

23.茶叶

23.1. 使用茶道艺术家足以呈现艺术作品的茶叶

23.2. 由茶道艺术家自备

24.茶食

24.1.茶道艺术家准备,使用足以搭配茶汤作品的茶食

24.2.茶食具由茶道艺术家准备。可使用怀纸,兼作餐纸,使用后各自折叠带回

25.泡茶用水

25.1茶道艺术家自备或主办单位提供

25.2. 可事先加热至一定温度

26.茶谱的提供

11.1.茶道艺术家写下自己该次的茶谱,发送给自己茶席上的品茗者。茶谱内容包括:茶序、茶法、茶赏。

茶序:联合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可依照主办方;个人举办的茶汤作品欣赏会,茶会程序则自己安排。

茶法:就该次茶叶的冲泡方法。

茶赏:就该次茶叶的欣赏重点。

27.工作人员

27.1. 专任者: 茶席助理、司仪、掌锣、摄影

27.2. 兼任者:会场、报到、衣帽间、洁手、茶道艺术家休息室

28.中场休息时间

28.1.品茗者换席

28.2.茶道艺术家整理茶具,助理协助

28.3.品茗者不打扰茶道艺术家的工作

29.时间进度

29.1.司仪按照茶会程序表所订时间告示

29.2.茶道艺术家自行掌握每场45分钟的泡茶时间

30.茶会的结束

30.1. 司仪邀请茶道艺术家上台接受感谢

30.2. 若赠茶道艺术家受邀证书,在此进行

31.茶道艺术家与客人的交流时间

31.1.茶道艺术家回自己茶席,与客人交谈留影五分钟

31.2.这段交流时间列入会程中

31.3.交流时间后,收拾茶具,收拾会场

32.收费

32.1.品茗者皆凭票与会

32.2.入场券采售票方式

33.付酬

33.1.茶道艺术家受酬被邀呈现茶道艺术作品

33.2.酬劳除茶叶、备具、旅费成本外,尚需考虑专业劳务的报偿

(1233)

蔡荣章在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小壶茶法30条 /20170904

 

蔡荣章在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小壶茶法30条

20170904现代茶道思想网编辑室报道

蔡荣章于2017年8月28日下午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解与示范“小壶茶法30

条”,小壶茶法是蔡荣章这30年来推动的十大泡茶法之一。小壶茶法的30个条目如下,其中加括弧者是

依情况可以省略者。

小壶茶法从过去的24则修订成现在的30条,主要是特别强调出品水(泡茶用水是茶汤作品的一部

分)、赏茶食(有助于茶汤的欣赏)、赏叶底(珍惜茶的第四个生命周期)、还杯(对泡茶者的尊

重)、结束(依依不舍之情)等环节。

1.设席

2.备水

3.(温壶)

4.备茶

5.识茶

6.赏茶

7.(温盅)

8.置茶

9.(烫杯)

10.(备品水壶的水)、泡茶

11.计时

12.倒茶

13.(备杯)

14.分茶

15.端杯奉茶

16.品饮

17.泡第二道茶

18.持盅奉茶

19.品饮

20.(品水)

21.泡第三道茶

22.持盅奉茶

23.品饮

24.(赏茶食)

25.泡第四道茶

26.品饮

27.(赏叶底)

28.清理

29.还杯

30.结束

  (1301)

蔡荣章说明:如何从教学上促使学生成为将来茶界的领军人物

現 代 茶 道 思 想 網 創 建 者蔡 榮 章 許 玉 蓮

 

蔡荣章茶道1

蔡荣章说明:如何从教学上促使学生成为将来茶界的领军人物

台北市茶艺促进会组织20人的天福茶文化之旅,2017.06.03抵达天福石雕园,2017.06.04参观天福茶博物院与漳州科技学院,拜访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图书馆馆长蔡荣章教授。

蔡荣章主任于图书馆五楼的知识广场接待大家,接受大家的提问,并说明如何从教学上促使学生成为将来茶界的领军人物。蔡教授强调茶道思想的重要,因为观念对了,才能将茶文化带往正确的道路。如做好茶、卖好茶、泡好茶、喝好茶的重要,做到了这几点,才有好的茶叶作品,才能产生好的茶汤作品,喝了才令身心健康,结果才能兴旺茶的产业。如建构好茶道艺术的独立价值,才不至于要依赖其他艺术项目,茶道才会受到各界的肯定。

蔡荣章茶道2

蔡荣章茶道3

 

  (1594)

茶道的“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文/许玉莲/20160814

茶道的“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文/许玉莲/20160814

茶界里有许多不经思索、脱口而出的惯用语,仿佛不这样说,就会受他人排斥说自己不懂茶道,喝茶身份则不体面,大家盲目描述各种无甚深究其道理何在的词汇,事实上并没有完成传达看法的效果,缺乏自己思考即说的说法,无疑是不懂得恪守原则、珍惜自己信念的怪象,说多了是丑化自己智慧而已。

看一下,这些说法真能代表茶质很美吗?“自己亲手做”,这话在茶界掀起狂热,都说喝茶者要亲自深入茶山餐风宿露採叶子炒茶,自己做茶才最美,旁的人也不敢反对什么,一致认为虽然非专业制茶者甚至是一窍不通,但“自己亲手做”足见他用心,茶就因而“美”了。这和“手工茶”一样是荒谬迷思。是否茶人亲自制茶或茶叶是否手工做,与品质是否优美,期间没有必然关联,品质最重要是取决于制茶者功夫是否到家。

“遵循古法”、“传统工艺”,大家一听到什么祖传什么年代词汇便着迷了,不分皂白纷纷就说茶很美味。无可否认,累积长久经验是有把茶制作好的可能,但并不代表这可以成为一条判断品质好坏的公式。再说,总是嚷嚷“传统万岁”的另一面,是否也隐藏着不求精进的心态?

“很干净”、“没有异味”,这些品茶心得大家天天说得好像有多么超然、那茶有多美的样子,我认为这是何等失礼的说法,对泡茶者专诚拿个好茶出来泡的真情是种冒犯,因为人们在喝茶前已经带着“茶会有怪味”的偏见,才会感觉“想不到可尝到没有异味的茶”。这种评论字眼使人误解茶本不应该干净似地,以及暴露评论者对茶的无知。

“纯料茶” 是说同一时间从同一棵树上采下来的同一等级的茶青制出来的茶。 “古树茶”是说采摘树龄百年以上的茶青做成的茶。他们说没喝过古树纯料不算是喝过茶,听到“冰岛”、“老班章”、“正岩”这些地方名称像疯了般,仿佛多了一根其他的茶都不行的样子,也不管讲的人懂不懂、茶叶是否真的纯料、质地是否达到美的标准?他们丧失自身的判断力,听人说好就赶紧去抢购,是不是有点智商不足呢。

“黑茶的金花越多越好”,“白茶是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茶界把将这两句话当歌来唱。成品茶应制作到上架就可以喝,这是责任,要多少金花才是受欢迎的适饮期,每位品茗者要找出适合自己体质与口感;金花过多,则“菌味”增长茶味削减,那时的口感会出现寡淡、薄弱现象,并不美味。

听说这个好那个美总要去买到才安心,否则喝起来总觉不过瘾,在在显露集体不思考的状况。那要怎么做呢,需真正了解影响制茶好坏的因素,把每个制程找出真正的道理。要从泡茶、茶叶、茶器、泡茶空间一样一样去细细体会,真心诚意去思考可显出美感与艺术的内涵,找到就要有信心去做。别看到没有人这样做就觉得心虚,茶道的美,茶道的好不是跟着赶“火”赶“红”的,对茶道的内涵要有自己的信念。

事实上通过长期练习,一次又一次的培养自己的察觉力,才能抓出茶道的好好在哪里,茶道的美又美在哪里,到了那一天,大家会分辨得出其中的差异,即使它们是微小的。

(20160814茶道杂志 专栏稿) (1692)

茶道艺术家所需的茶叶品评功夫–蔡荣章(20160915)

茶道艺术家所需的茶叶品评功夫–蔡荣章(20160915)

蔡荣章现代茶道

懂得茶道艺术的人要有把茶道艺术的组合元素:泡茶、奉茶、品茶,表现出来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获得必起自把茶泡好,还要深刻了解如何欣赏茶叶、茶汤、叶底的美与艺术性。

“了解欣赏茶的美与艺术性”是与“把茶泡好”相挂钩的,不知道茶的美与艺术性在哪里,如何掌握泡好茶的要领?进一步还可以说,懂得多少茶的美与艺术性,只能将茶泡到那个程度的美与那个程度的艺术性。因为泡茶者要知道茶的哪一项美与艺术性是由什么制茶手段、什么泡茶要领而来,才有办法去找那样的茶,才有办法提示给品茗者欣赏,才有办法获得包含水、温度、茶器、泡法在内的泡茶方法。

品茗者只要有欣赏过某种茶之美与艺术内涵的确切经验,就可以欣赏或期待享受那样的美与艺术内涵,但泡茶者,就必须在充分体会那种美与艺术内涵后,还要找出表现它的方法,还要熟练、有把握地呈现出来。

上述所说的茶之美与艺术性就是茶叶品赏与评鉴的内容。品赏是从品饮者的角度说的,评鉴是从评茶者的角度说的,其间的实质内容没有什么不同,做的同样是泡茶喝茶,只是态度上的不一样。品赏较重欣赏、享用,美学的观念使用得比较多,评鉴较重批评与比较,科技性的观念使用得比较多。至于茶之美与艺术性,品、评所针对的项目都是茶叶与茶汤的色、香、味、形、性。品赏较重整体性与每泡茶、每泡茶汤的个性,而评鉴较重色、香、味、形、性的分析与跟其他茶样的比较。

上一句为什么强调“每泡茶、每泡茶汤”的个性?“每泡茶”容易了解,因为即使同样一包茶,每次取来冲泡的茶叶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至于“每泡茶汤”就精细多了,因为每泡的水温、浸泡时间、与已被冲泡的道数都影响着茶汤品质,如果同一泡的茶汤盛放在不同的杯子内,还会受到不同杯形与材质的影响,导致喝来的茶汤个性显得不一样。

茶道艺术家要储备评鉴与品赏的能力,这期间还包括了:不同水质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水温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浸泡器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杯子对茶汤的影响、不同茶量对茶汤的影响、不同浸泡时间对茶汤的影响等,做这些比较时,都要将各种状况下的茶汤泡到当时的最佳状况。例如比较不同水质,用A水泡到最佳的茶汤状况,B水也要泡到最佳的茶汤状况,这样才能确定茶汤的差异是水质造成。比较不同浸泡时间,20秒即行倒出的茶汤要泡到最佳的状况,一分钟倒出的茶汤也要泡到最佳的状况,三分钟倒出的茶汤也要泡到最佳的状况,这样才能确定茶汤的差异是因为浸泡的时间造成(当然要调整茶量,但水温等其他因素不能改变)。

评鉴是品赏的基础,评鉴的能力愈好,更有条件品赏得愈深入。泡茶的人与品茗者都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市场的价位、流行的风潮来评判茶叶与茶汤的品质,而是以茶叶与茶汤的色、香、味、性为依据,再加以美学与艺术的诠释。

 刊登中国《茶道》杂志20160915

蔡荣章

 

 

(1391)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许玉莲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

许玉莲 

任何茶艺比赛或茶艺考试事实上都不能代替长期锲而不舍的功夫,“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是一辈子需要锻炼与培养的一件事情,过分注重比赛和考试,把得奖与证书当作唯一目标,这意味这部分人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仅视為工具,这是现今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盲点,既是盲点,如不改善,迟早会出事的。

怎么说呢,如欲赢得比赛,参赛者必然必须满足那些游戏规则,不符合条件的早就被淘汰了。然而设定比赛章程的是一小群有关人士,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管理机构和茶商,对茶文化认识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与茶无关但坐在有话语权位置的人,会为了本身所代表的地方与利益发言,若是如此,比赛活动恐已变成是一些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手段、商家的一些广宣手法。

茶艺比赛的规则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让“泡茶、奉茶、喝茶”(统称茶道)往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去思考才是,而不是综合相关人士“个人感受”整理出来的综合性资料。像有些比赛活动的规则如:什么茶要用什么泡茶器、需穿淡雅泡茶服装、站立时双手要摸着腹部、奉茶时要半蹲,请喝茶时要伸掌等等,都属于主观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性的真理,作为比赛规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倘若比赛过程中泡茶者只一味要达到目的,找不出能够提高个人价值感的技能在哪里,那么这种比赛只会催生一批批被捆绑在框架里的盲从者而已,在在扼杀茶文化文明的推进。像一些茶艺比赛规定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评分标准“讲解需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气婉转、有艺术表达力”。这岂不误导大家以为茶道就是要靠嘴巴把它说得天花乱坠才显得高明,“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倒是无人管。

经常参加茶艺比赛的人约分两路,以茶事工作为职业的,以及学校的茶文化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人,严格来说他们将会变成下个世代茶界的新主人,倘若为了比赛得奖,每一年一度或数度就不得不去迁就主办方所圈定的范围来做,如果参与的茶公司和茶学校不再教他们学习观察的能力、独立思考茶道是什么,那结果就是未来的茶人们都只能一窝蜂去抢大家都会做的工作、做市场流行之事,茶道想要深度发展也就无路可寻了。

当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坊间茶艺活动也越来越多,无论正规校园或私塾的茶文化课程更是到处都有,看似进步了,但为何大家却让坊间茶艺比赛或考试的游戏规则凌驾于茶道本质、凌驾于部分在校从事教育的茶道工作者?学校为了要得到奖项的荣誉,甚至牺牲向来秉持的茶道观念,让学生们都去练习考试或比赛规定的泡茶方式,长此下去,真叫人担忧茶道还剩下什么。这得归因于大家对自己、对茶道没有信心,想要通过一场比赛或考试来获得虚无縹緲的认同。

要想真正学好茶道的人,先把每一壶茶泡好喝懂再说,别忙着去比赛或考试,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和感情,才能累积养分。即使是身不由己,非得参加那样的比赛或考试,也要认清楚那只是一时的,应抱持一种见识无妨的心态去参加。理想的状况是主办方提供可启发思考能力的比赛或考试方法,让大家不知不觉开窍与进步。

(刊登茶道杂志,20160417)

许玉莲茶

 

  (1322)

许玉莲于2017-01-29在浙江温州忘忧茶庄讲授“无我茶会”课

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许玉莲于2017-01-29在浙江温州忘忧茶庄讲授“无我茶会”课

b无我茶会温州20170129

20170127无我茶会

d无我茶会温州20170129 e无我茶会温州20170129 g无我茶会温州20170129a无我茶会温州20170129

许玉莲亦是中国《茶道》杂志专栏作者、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副教授兼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许玉莲,著有:《茶鐸八音-茶文化復兴之声》、《我就要让这世界香》、《喝茶慢》、《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等书。2017-01-29上午,浙江温州忘忧茶庄召集了22位学员,在忘忧茶庄举行无我茶会课,举办茶会的实习。

 

  (1218)

谁来关心喝茶艺术-蔡荣章

谁来关心喝茶艺术/文/蔡荣章/2016.04.17

泡茶师考试蔡荣章

解渴喝杯茶,或是赶时髦泡茶喝,这样的茶事,大家与农业、商业管理部门会关心,关心农药与重金属的残留、关心包装上的标示与内容物是否一致,但没有人会管你怎么泡、泡得好不好。如果喝茶变成了艺术项目,茶叶是与泡茶、奉茶、品茶绑在一起的,这时候茶是怎么泡、泡得好不好变得非常重要,但这部分就不是农业、商业管理部门所能做的事。目前只有爱好喝茶艺术的人才会关心,往下发展,喝茶既然已到了艺术的领域,理应由艺术界人士与文化管理部门出面关注。

但是到2010年代止,除日本抹茶道受到各地茶道界与日本文化部门的关注外,其他地区的艺术界人士关心喝茶艺术的人不多,文化管理部门也没有将喝茶艺术纳入管理的范围。有人针对这一点会说:先看艺术界人士承不承认喝茶是门艺术,但我有不同的看法:先不管别人怎么看,把自己的喝茶艺术显现出来,不管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或是举办活动演示给大家看。如果爱好喝茶艺术的人弄不清楚喝茶的艺术在哪里,或是显现的艺术太过浅薄,那就难怪别人不承认喝茶是门艺术。如果掌有茶文化话语权的人弄不清楚喝茶的艺术,有人提到喝茶艺术就会被驳斥为喊高调、钻牛角尖,那就阻碍了喝茶艺术能够被人享用的机会与时间。

说喝茶艺术也好、说茶道艺术也好,与音乐、绘画一样,当他们靠近纯艺术的时候,都属于较小众的生活内容,但是它必须与普及性高的喝茶、音乐、绘画等同时成长,这样人们的文明状况才健康。如艺术性的音乐要与普及性的音乐并存一样,不是说等普及性音乐发展后才发展艺术性的音乐。茶文化界就有“喝茶艺术尚言之过早”的声音,也有“这部分轮不到我说”的感概,但是左看右看,除了说这些话的人外,并没有上一层的人可以做这方面的发言,如此说来,就是要爱好喝茶艺术的人义不容辞地站出来高喊:喝茶艺术已发出枝干,大家要关注这个艺术项目。

建立茶道艺术的关键不是享用人数的多寡,也不是普及性与艺术性执重的问题,爱好喝茶艺术的人要有舍我取谁的认知。不必太参考别人的做法,也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喝茶艺术除了日本抹茶道已表现出泡茶、奉茶、喝茶的美感与艺术性外,其他可供参考的不多。将自己泡茶喝茶间形成的图像与精神面貌表现在生活中、公开演示出来。要有重复再创作的能力,不能只是随机的行为,这次做了,下次能否如此不得而知,这其中就包括了精准的技术与艺术的拿捏。如此做了,这里一朵花那里一朵花,自然显现喝茶艺术的存在与面貌。

不要因为找不到古人以泡茶奉茶喝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而不敢独自做主地说是可以在现在生活中有茶道艺术。古人有许多只是“享用茶”的茶诗、茶画留存,但把泡茶、奉茶与喝茶融在一起形成的文学与绘画作品不多。但今日有现代人的生活与艺术创作的方式,将泡茶奉茶喝茶作为一项艺术来呈现自然可行。

普及性茶道与艺术性茶道在人们生活上各占据有重要地位,但本质与内容是不一样的,享用者在两者之间的交替性也不强,但两者同步成金字塔形的发展是茶文化体质良好的现象。

(刊登《茶道》专栏2016.04.17)

蔡荣章

 

 

  (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