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叶

茶杯与茶汤的心事–蔡荣章

茶杯与茶汤的心事

蔡荣章

当我确定一个容器的材质是会影响里面的溶液后,我就很关心喝茶的杯子,虽然我知道这个道理同样会发生在咖啡、酒,与菜汤上,但爱喝茶的人当然优先考虑到茶壶与茶杯。茶壶的故事与杯子差不多,先说说杯子。

有一天在店里看到一只心动的杯子,买了回来,当然是觉得它会喝来不错,但职业病似的,总忍不住要与茶席上的冠军杯比一比。泡好一盅茶汤,倒在两只杯子内,一喝,却发现新宠是略逊一筹,心有不甘,认为公平性有问题,因为温度有点差异,于是两个都先烫过,大一点的那杯在倒茶时少倒一点,这样大杯子的茶汤就不至于热了一些。再喝一次,还是觉得新杯子的茶汤没那么“晶莹”,再用白开水试,结果还是一样。新买回来的杯子只好束之高阁了。别人送来的杯子也是一样,会与原有的冠军杯比一比,比胜了,就留在茶席上当新的冠军杯,比输了,太差的扔到一边,有特点的,如青花瓷、铁釉结晶、柴烧等,留着当教材,一方面便于讲解这些陶瓷产品的不同,一方面说明陶瓷品项与喝茶效果没有一定关系,重要的还是在烧结的程度。

到现在,我已对我的冠军杯有点信心,相信不至于明后天就被淘汰,于是设法拥有一二十个,这样朋友来了才能接待他们喝茶,举办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也才有足够的杯子可应付两场品茗者使用。但这些杯子是否就能稳住冠军宝座?希望是,否则又要花钱买新的,希望不是,人总是那么不知足,期待有更好的,期待知道更好的杯子是怎样的呈现茶汤。

有位资深评茶工作者A君,两年前与我讨论“好杯子对茶汤好”的问题,他只轻描淡写地说:“那是心情、环境造成的差异。”实际倒茶给他比较,他喝了还是说:“差别不大。”当时他还补充了一句:“要有多次、多人的盲审报告才能说明问题。”所谓盲审即设法让受测者不知道喝的是哪个杯子的茶,如杯形一致,又让受测者带上手套。我说:“受测者的知味、知茶能力不够时,反而容易造成错误的结果。”但是他却说:“要懂与不懂茶、知与不知味的人一起受测才客观。”这点有如我们在谈论评茶要由评茶员还是消费者从事一样,有人认为茶是消费者要喝的,要由消费者来评。说到这里我就没再与他继续谈下去了。不懂茶、不知味的人怎能为呈现茶、味的杯子发言?

前几天我又与A君相逢了,他说现在他要求审评室的人要为他准备一个固定的评茶员用杯。好像已发现用不同杯子审不同时段的茶叶是不公平的。我加了一句话:“不只评不同批次的茶要用同一种质地的杯子才公平,喝一款茶用不到位的杯子,对这款茶也是不公平的”。A君问:“为什么?”我说:“这批茶会报怨,我是好茶,是你的杯子没那么好把我降级了。”

当天碰巧有制陶朋友B君送来了一只油滴天目杯,我就用这个杯子与茶席上的杯子一起倒茶来喝,喝过了,洗一洗,也请B君与A君用同样的二个杯子喝。A君说:“茶席上的杯子比较聚香聚味,新来的杯子比较涣散。”两年后,A君终于道出了两个杯子明显的差异。

(刊登201601《茶道》专栏)

蔡荣章茶

 

  (1478)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许玉莲

许玉莲茶

寻找茶艺比赛和考试的意义

许玉莲

任何茶艺比赛或茶艺考试事实上都不能代替长期锲而不舍的功夫,“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是一辈子需要锻炼与培养的一件事情,过分注重比赛和考试,把得奖与证书当作唯一目标,这意味这部分人是把“泡茶、奉茶、喝茶”仅视為工具,这是现今大家不愿意承认的盲点,既是盲点,如不改善,迟早会出事的。

怎么说呢,如欲赢得比赛,参赛者必然必须满足那些游戏规则,不符合条件的早就被淘汰了。然而设定比赛章程的是一小群有关人士,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管理机构和茶商,对茶文化认识的水准可能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与茶无关但坐在有话语权位置的人,会为了本身所代表的地方与利益发言,若是如此,比赛活动恐已变成是一些管理机构赖以生存的手段、商家的一些广宣手法。

茶艺比赛的规则要偏重的是大方向性的问题,让“泡茶、奉茶、喝茶”(统称茶道)往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去思考才是,而不是综合相关人士“个人感受”整理出来的综合性资料。像有些比赛活动的规则如:什么茶要用什么泡茶器、需穿淡雅泡茶服装、站立时双手要摸着腹部、奉茶时要半蹲,请喝茶时要伸掌等等,都属于主观的看法,并不是绝对性的真理,作为比赛规则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倘若比赛过程中泡茶者只一味要达到目的,找不出能够提高个人价值感的技能在哪里,那么这种比赛只会催生一批批被捆绑在框架里的盲从者而已,在在扼杀茶文化文明的推进。像一些茶艺比赛规定一边泡茶一边讲解,评分标准“讲解需有创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气婉转、有艺术表达力”。这岂不误导大家以为茶道就是要靠嘴巴把它说得天花乱坠才显得高明,“泡茶、奉茶、喝茶” (统称茶道)倒是无人管。

经常参加茶艺比赛的人约分两路,以茶事工作为职业的,以及学校的茶文化生,他们绝大部分是新人,严格来说他们将会变成下个世代茶界的新主人,倘若为了比赛得奖,每一年一度或数度就不得不去迁就主办方所圈定的范围来做,如果参与的茶公司和茶学校不再教他们学习观察的能力、独立思考茶道是什么,那结果就是未来的茶人们都只能一窝蜂去抢大家都会做的工作、做市场流行之事,茶道想要深度发展也就无路可寻了。

当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坊间茶艺活动也越来越多,无论正规校园或私塾的茶文化课程更是到处都有,看似进步了,但为何大家却让坊间茶艺比赛或考试的游戏规则凌驾于茶道本质、凌驾于部分在校从事教育的茶道工作者?学校为了要得到奖项的荣誉,甚至牺牲向来秉持的茶道观念,让学生们都去练习考试或比赛规定的泡茶方式,长此下去,真叫人担忧茶道还剩下什么。这得归因于大家对自己、对茶道没有信心,想要通过一场比赛或考试来获得虚无縹緲的认同。

要想真正学好茶道的人,先把每一壶茶泡好喝懂再说,别忙着去比赛或考试,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和感情,才能累积养分。即使是身不由己,非得参加那样的比赛或考试,也要认清楚那只是一时的,应抱持一种见识无妨的心态去参加。理想的状况是主办方提供可启发思考能力的比赛或考试方法,让大家不知不觉开窍与进步。

(20160417中国茶道杂志刊登)

 

  (1221)

蔡荣章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讲授无我茶会

蔡荣章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讲授无我茶会

中国茶叶学会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书画院举行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第3期面授课程,2016年8月30日上午的无我茶会之举办、晚上的无我茶会实训邀请蔡荣章教授前往授课。

在无我茶会之举办的课程上,蔡荣章就无我茶会的基本形式、抽签决定座位、依同一方向奉茶、自备茶具.茶叶.泡茶用水、事先约定泡茶杯数.道数.奉茶方法.并排定会程、没有司仪、席间不语、无我茶会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场地问题、场地的准备、夜晚无我茶会的场地需要多亮的公共照明、向心坐与背心坐、解说员与演出者的位置、无我茶会的基本道具等问题提出讲述,并请许玉莲教授做示范

在无我茶会实训的课程上,于书画院的水周阁举办了夜晚无我茶会。

蔡荣章做无我茶会基本道具的解说:

%e6%97%a0%e6%88%91%e8%8c%b6%e4%bc%9a2

蔡荣章讲解,许玉莲做无我茶会的示范:

%e8%94%a1%e8%8d%a3%e7%ab%a0%e6%97%a0%e6%88%91%e8%8c%b6%e4%bc%9a

水周阁夜晚无我茶会:

%e8%94%a1%e8%8d%a3%e7%ab%a0%e6%97%a0%e6%88%91%e8%8c%b6%e4%bc%9a1

 

  (1639)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小壶茶法

蔡荣章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讲授小壶茶法

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第3期面授课程于2016年8月24-31日在余姚举行8天,蔡荣章教授受邀讲授28日下午的小壶茶法理论讲解与晚上的小壶茶法分组练习。

下午的小壶茶法理论讲解,蔡教授就茶法与茶会类型、小壶茶法24则、小壶茶法练习、车轮式泡茶练习法、泡好一壶茶的重要、泡茶原则、泡茶师检定考试分别做了讲述。晚上的小壶茶法分组练习是在小壶茶法24则的基础上,以详细的分解动作逐一实施,蔡教授准备了小壶茶法练习32为讲义,先请许玉莲教授示范,接着四人一组,蔡教授一个口令,学员一个动作地练习。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2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e8%94%a1%e8%8d%a3%e7%ab%a0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2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3

  (1299)

蔡荣章教授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在浙江余姚讲授泡茶原理

蔡荣章教授应中国茶叶学会之邀在浙江余姚讲授泡茶原理

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二届茶艺师资培训班第3期面授课程于2016年8月24-31日在浙江省余姚四明山书画院举行8天,其中2016-08-28日上午,邀请蔡荣章教授讲述一个上午三小时半的泡茶原理、下午的小壶茶法、晚上的小壶茶法分组练习。

泡茶原理是泡好一壶茶的基本课程,在蔡教授任教的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专业也列入专业核心项目。蔡教授就十大泡茶法、泡茶席四大区块的设置、水的认识、水温、茶具与泡茶的关系、置茶量、浸泡时间、茶汤要求、第一道不要倒掉、茶道艺术与普及性茶道等十个章节展开说明。接下来学员们要上的课是小壶茶法,要把这些泡茶理念弄清楚。

在水的认识一章,蔡教授以矿物质总含量70与500ppm两种水让学员们品尝,结果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识别得出来。蔡主任赞赏了这班同学味觉上的灵敏度。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5

%e5%b0%8f%e5%a3%b6%e8%8c%b6%e6%b3%954

 

  (1403)

小壶茶法练习细则 文/蔡荣章/20160524

小壶茶法练习细则 . /蔡荣章 (201608-21)32则

一. 细则说明:

a. 本细则供已学过“如何泡好一壶茶” 的理论课程,接下来从事基础泡茶练习时使用。

b. 本细则以一位泡茶者,三位品茗者为一练习单位,共同使用一组茶具,大家轮流担任泡茶者与品茗者。一人单独练习时,则虚拟有三位品茗者在旁边,二人练习时,泡茶者轮流担任,另一人与虚拟的二位担任品茗者,依此类推。

c.每组茶具包括:

c.1主泡器:壶、船、盅、盖置、杯、托、奉茶盘,放于泡茶者正前方。

c.2辅泡器:茶荷、茶巾、渣匙、茶拂、茶巾盘、计时器,放于泡茶者右前方。

c.3备水器:煮水器、煮水壶放于泡茶者左手边,保温瓶、冷水壶、叶底盘、品水壶、茶食盒、茶食具放于内柜或侧柜,水盂放于侧柜上面(或泡茶桌面设有排水排渣孔)。

c.4储茶器:茶叶罐放于内柜或侧柜。

(若壶、船一组时,练习中说到壶,就指壶船这一组,杯、托亦同。)

d. 练习项目加括弧()者,是视情况可省略者。

二.练习程序

1.设席

1.1泡茶者就位

1.2品茗者就位

1.3泡茶者检查主茶器

1.4检查辅茶器

1.5检查备水器

1.6检查储茶器

1.7右手将茶巾移放壶、盅的下方

1.8打开杯子,以U字形的次序从左上到右上

2.备水

2.1将茶壶移至左前方,腾出面前的位子

2.2左手将煮水壶移放面前

2.3右手取保温瓶(或冷水壶)加水入煮水壶,左手托起保温瓶(或冷水壶),保温瓶归位

2.4左手将煮水壶归位,开启电源加热(或不加热)

2.5茶壶归位

3.(温壶)

3.1右手打开壶盖放于盖置

3.2左手关掉电源,持煮水壶于茶壶内注入八分满热水

3.3放回煮水壶,继续加热或不加热

3.4右手盖回壶盖

4.备茶

4.1右手从内柜(或侧柜)取茶罐交给左手

4.2左手持罐,右手打开罐盖,放计时器右方

4.3右手接过罐身,放于罐盖旁

4.4右手将茶荷交给左手,在左手上向前推动茶荷使荷口朝右

4.5左手将茶荷置于面前

4.6右手取罐身交给左手

4.7右手持渣匙将所需的茶量拨入荷内

4.8放回渣匙

4.9右手盖上罐盖,并将茶罐收回内柜(或侧柜)

5.识茶

5.1双手捧起茶荷识茶

6.赏茶

6.1将茶荷放在第一位品茗者面前,品茗者行礼致谢

6.2第一位品茗者捧起茶荷赏茶

6.3递给第二位品茗者赏茶

6.4递给第三位品茗者赏茶

6.5最后一位品茗者将茶荷送回茶巾盘上

7.(温盅)

7.1右手打开盅盖,放盖置上

7.2右手将温壶的热水倒入盅内

7.3右手盖上盅盖

8.置茶

8.1右手打开壶盖

8.2右手将茶荷交给左手,向前推动茶荷使荷口朝向右方

8.3右手取渣匙,以尾端将茶叶置入壶内,渣匙归位

8.4右手盖上壶盖

8.5右手取茶拂,于水盂上清掉茶荷上的茶末

8.6茶拂归位

8.7右手向前推动茶荷使荷口朝向左方,茶荷归位

9.(烫杯)

9.1右手将温盅的热水分倒入杯,以U字形的次序从左上到右上。确定盅内无水

10. 备品水壶

10.1将茶壶前移,腾出面前的位子

10.2右手拿出品水壶,放于面前

10.3左手关掉电源,持煮水壶在品水壶内注入适量热水,煮水壶归位

10.4右手将品水壶收入内柜备用

10.5茶壶归位

 

11.冲第一道茶

11.1右手打开茶壶盖,放盖置上

11.2左手持煮水壶在茶壶内冲入所需热水,放回煮水壶

11.3右手盖上壶盖

12.计时

12.1右手按下计时器

12.2陪茶在壶内浸泡

12.3数息计算浸泡时间

12.4转头看计时器,核对浸泡时间

13.倒茶

13.1右手打开盅盖,持壶将茶倒入盅内

13.2让茶汤滴干

13.3放下茶壶,盖上盅盖

14.(备杯)

14.1右手以U字形的次序逐一倒掉烫杯水、沾干杯底、归位。

15.分茶

15.1右手持盅以U字形的次序分茶入杯

16. 端杯奉茶

16.1起身,双手端起奉茶盘,从第一位品茗者开始奉茶

16.2品茗者从奉茶盘上连同杯托端起杯子,行礼致谢

16.3品茗者将杯子连托交到左手,右手取杯赏色、闻香,将杯子放回左手的杯托上,右手将杯子与托移放桌面

16.4泡茶者奉完茶,回座位放下奉茶盘

16.5坐下,右手端取自己的一杯,连托交给左手

17.品饮

17.1泡茶者右手从左手上端起杯子,与大家一起品饮茶汤

17.2右手将杯子放回左手的杯托上,杯子与托放回桌面

18.第二道茶

18.1左手打开煮水壶盖,判断水温是否足够

18.2右手打开壶盖放于盖置,提壶检视壶内茶叶

18.3左手提煮水壶冲水入茶壶

18.4左手放回煮水壶,右手盖上茶壶盖

18.5右手将计时器归零,开始计时

18.6陪茶在壶内浸泡

18.7核对时间,将茶倒入茶盅

19.持盅奉茶

19.1右手将茶盅移放奉茶盘的中央

19.2双手将茶巾移放茶盅下方

19.3起身,双手端起奉茶盘

19.4左手持奉茶盘,右手持盅向品茗者倒茶,品茗者行礼致谢

19.5奉完茶,回座位放下奉茶盘

19.6坐下,双手将茶巾归位,右手持盅为自己倒一杯,茶盅放回桌上

20.品饮

20.1左手连托端起茶杯,右手从左手端起杯子,与大家一起品饮茶汤

20.2右手将杯子放回左手的杯托上,杯子与托放回桌面

21.品水

21.1右手取出品水壶放奉茶盘上

21.2双手将茶巾放品水壶下方

21.3起身端奉茶盘

21.4向品茗者奉上清水,品茗者行礼致谢

21.5奉完清水,回座位放下奉茶盘

21.6坐下,双手将茶巾归位,右手持品水壶为自己倒一杯,收起品水壶

21.7端杯与大家一起品水

22.第三道茶

22.1左手打开煮水壶盖,发现水温不足,打开电源加热

22.2右手打开壶盖放于盖置,提壶检视壶内茶叶

22.3待水温足够,左手关掉电源,提煮水壶冲水入茶壶

22.4放回煮水壶,右手盖上茶壶盖

22.5右手将计时器归零,开始计时

22.6陪茶在壶内浸泡

22.7核对时间,将茶倒入茶盅

23.持盅奉茶

23.1右手将茶盅移放奉茶盘上

23.2双手将茶巾移放茶盅下方

23.3起身端奉茶盘

23.4右手持盅向品茗者倒茶,品茗者行礼致谢

23.5放下奉茶盘

23.6坐下,双手将茶巾归位,右手持盅为自己倒上一杯,茶盅放回桌上

24.品饮

24.1左手连托端起茶杯,右手从左手端起杯子,与大家一起品饮

24.2右手将杯子放回左手的杯托上,杯子与托放回桌面

25.(吃茶食)

25.1左手取四张怀纸,右手一张张铺于奉茶盘上

25.2左手端茶食盒,右手置茶食于怀纸上

25.3端奉茶盘奉茶食

25.4放下奉茶盘

25.5坐下,拿取自己的茶食

25.6与大家一起享用茶食

25.7大家将碎渣以怀纸包妥置放身上

26.第四道茶

26.1左手打开煮水壶,发觉水量不足,进行备水

26.2右手打开茶壶盖放于盖置,提壶检视壶内茶叶

26.3待水温足够,左手关掉电源,提煮水壶冲水入茶壶

26.4放回煮水壶,右手盖上茶壶盖

26.5右手将计时器归零,开始计时

26.6陪茶在壶内浸泡

26.7核对时间,将茶倒入茶盅

27.持盅奉茶

27.1右手将茶盅移放奉茶盘上

27.2双手将茶巾移放茶盅下方

27.3起身端奉茶盘

27.4向品茗者奉茶

27.5放下奉茶盘

27.6坐下,双手将茶巾归位,右手持盅为自己倒上一杯,茶盅放回桌上

28.品饮

28.1左手连托端起茶杯,右手从左手端起杯子,与大家一起品饮

28.2右手将杯子放回左手的杯托上,杯子与托放回桌面

29.赏叶底

29.1将茶盅移向左前方,将壶(与船)移到盅的下方

29.2取出叶底盘,放于面前

29.3右手将壶嘴调向前方,打开壶盖放于盖置

29.4左手提壶,右手持渣匙舀一些茶叶于叶底盘上,渣匙放于叶底盘上的右侧

29.5左手将壶嘴朝前放下,右手提壶让壶嘴朝左,盖上壶盖

29.6左手提煮水壶,淋一些热水入叶底盘

29.7泡茶师持渣匙赏叶底,起身端叶底盘,放于品茗者面前,请品茗者赏叶底

29.8最后一位品茗者赏完叶底,将叶底盘调整好方向,送回泡茶师面前,行礼致谢

29.9双手端起叶底盘,左手持盘,右手持渣匙将叶底与茶水拨倒入水盂(或排渣孔)

29.10叶底盘放下

29.11左手按住茶巾,右手持渣匙于茶巾折层内擦干、归位

29.12右手持茶巾擦干叶底盘,叶底盘归位

29.13茶壶、茶盅归位

30.结束

30.1右手将盅往上移,将壶嘴调向前方,打开壶盖放盖置上

30.2左手提壶,右手持渣匙将茶叶掏入水盂(或排渣孔)

30.3渣匙暂放茶巾一角

30.4左手将壶嘴朝前放下,右手将壶嘴调向左方

30.5左手持煮水壶冲入半壶热水

30.6右手提起茶壶,于船上旋动壶内茶水,翻转壶身使茶水旋倒入船

30.7将壶在茶巾上沾干,放于茶盅的下方

30.8右手持壶盖于船上漂洗,放回壶上

30.9右手持渣匙将残渣汇集茶船即将倾倒的那侧

30.10双手持船将茶水倾倒入盂(或排渣孔)

30.11(若船上尚留有残渣,冲入热水再做一次)

30.12左手按住茶巾,右手持渣匙于茶巾折层擦干,渣匙归位

30.13双手端起茶船,左手持船、右手持茶巾擦干船身底部与桌面

30.14放下茶船,右手将茶壶归于船上

30.15右手将盅放回原位,打开盅盖,放于盖置(若是有把的茶盅,先将盅把调到左边)

30.16左手提煮水壶冲入半盅热水

30.17右手母、食指捏住滤网一角,取出滤网,翻转滤网

30.18左手持茶盅于水盂上冲净滤网,茶盅归位

30.19右手将滤网放回盅上,盖回盅盖

31. 还杯

31.1第一位品茗者起身,将杯子送回奉茶盘,往里侧放起,向泡茶师行礼,坐下

31.2第二、第三位品茗者逐个起立送回杯子,向泡茶师行礼,坐下

31.3泡茶师起立(送客之意),品茗者起立,相互行礼后坐下(意指品茗者已告辞)

32.回顾

32.1泡茶师静坐片刻

32.2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

32.3计时器归零、关掉煮水器、茶巾放回茶巾盘上,茶会结束 (1496)

茶食运用目的与规范-许玉莲

茶食运用目的与规范

许玉莲

茶席上要有茶食供应吗?谈这问题前,先说人们应持何种态度选茶泡茶。

有认为喝茶会导致肚子饿,也认为喝茶会引起头晕、腹胀、颈项酸等不适感,由于他们对「茶会让人不舒服」这观念毫无怀疑地接受了,故要先饱吃一顿才可喝茶,或边吃边喝茶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了。但我们却认为会让人类生病的茶,比如:采摘不适时、制作不精细、生长环境不好或夹杂着野草敗叶等原因所导致,从一开始就不值得去制造,即使造了,泡茶师有责任不选择这些茶来创作茶汤,更不应将这些茶汤交给人们去喝。假设有这么一些茶,喝了后胃便觉得有翻腾之感,随着这茶在体内流动,我们身体需要生出很多精力来抗御它,整个人体的能量觉得迅速被消耗掉,这就是坏茶,坏茶会败坏我们身体的功能,喝了劣质茶后人感觉被掏空了,吃茶食只不过解决当时强烈的饥饿感与疲乏感,但是破坏已经造成。

泡茶师有责任要泡「好茶」,泡饮好茶则不一样,随着茶汤在体内运送,我们有养精蓄锐之感,胃部会觉得暖和暖和,四肢觉得舒服而且手掌脚掌不冷,精神好得很,不会觉得晕,满足感会油然而生,好茶入肚不会让人产生饥饿感;所以我们说,茶席上的茶食并不是为了人们饿了充饥而存在的。

既然如此准备茶食是为了什么?我们可将茶汤会比喻成交响乐曲演奏会,各类声音的搭配是为了丰富整支曲调的层次与境界,茶食在茶汤会的作用亦属于提升香味表现的境界的一种运作,茶体最基本元素如单宁、氨基酸、咖啡因等释溶于水后将展现各种的苦度、鲜爽度、涩度、酸度、甜度等味道,品茶时安排茶食进席,是考虑它能与茶结合增加茶的美味。要是茶食的材质与口感选择错误,导致茶味道受了破坏,这茶食就不是理想的安排。

之后我们需要厘清其他观念,品茶时吃茶食会破坏味蕾的感受能力,影响吸收茶的真正香味吗?成年人一般拥有一万多个味蕾,除非年纪大了因萎缩而减少,又或者进食了太多过冷过热、刺激性强烈的食物才会导致味蕾弱化,吃一、二件茶食不至于会造成伤害的,无需过虑。喝茶者平常要练习味蕾的敏锐,如:品茶要充分让茶汤与味蕾接触,即含着一口茶汤细细咀嚼别忙着吞,提高味蕾对茶汤滋味的记忆;每一回品茶别喝得太多与麻木,要让味蕾经常感觉兴奋;时而改变品饮方法、茶叶品种,让味蕾感受到不同性质的味道,这些香和味一旦活在我们的身体,永远也不会离开。

最终才轮到谈茶食供应的规范观念,一主辅:必须以喝茶为主、茶食为辅。二时间:必须要有时间段的安排,喝茶、吃茶食、品水要编成完整的一套上席程序,茶食禁止一直摆在席上。三味道:不要提供酸、辣、怪异味道、人为加工食品为茶食;以食材原味为主,可有少许甜或咸。四口感:不要硬、脆、油腻食品,勿花费太多唾液去咀嚼;以入口即化、酥软为主。五做法:不要煎炸、烧,以蒸熟为主。六茶食温度:不冷不热。六食物结构:不要汤水、不要有壳有外皮有包装物、不要易碎的易剥落的;要固体的,两根手指可取得。七茶食大小:可直接一口放进嘴巴。八餐具安排:以不要餐具为主,置放于品质佳的餐巾纸上,吃后各人收起餐巾纸。九份量:个别一人份上席,每份一、二件足够。

(中国《茶道》杂志每月专栏20150615)

许玉莲

 

 

  (1566)

学老师的茶法,喝自己的茶汤-蔡荣章

学老师的茶法,喝自己的茶汤

蔡荣章

向老师学习泡茶学些什么?学如何识水、如何从茶叶看出各种茶况、如何从这些茶况决定泡茶的水温、放多少茶叶要浸泡多少时间—–。不是学习穿什么服装泡茶、拿壶的手法应该摆出怎样的态势、茶席的桌巾花瓶香炉要如何购置—-。老师的生活态度、对茶文化的看法、对茶价的评判是在“选修”的范围,学生同意他的意见,自然追随他的言行与思想,有不同的意见,也尊重他在泡茶上的专业。

上述是将泡茶专业与茶文化观念分开看待,但如果老师的茶文化观念认为泡茶没有一定非得泡得怎样不可,那是根本否定了泡茶的专业,也就没有学习泡茶的问题可谈了。

依上述的说法,学茶的人不必担心从此喝到的茶是老师的茶而不是自己的茶。我们学的是泡茶的方法,是掌握茶汤浓淡、茶汤品质特性的方法,接下来是自己泡茶、自己捉摸茶汤的浓度与特性。不是一开始就学习老师的泡茶模样,他用哪一把壶就跟着买同样的一把,他从哪里取得的茶叶也同样地购买。这个问题不也发生在音乐、美术教育上?但事实证明不会发生传授与创作上的冲突,一班同学都是同样的那几位老师,毕业后还不是各有各的创作领域?

学习泡茶是学习泡茶的原理原则,而不是泡茶的风格。一开始就讲究风格是错误的教法与学法,老师要教的只是如何泡好一壶茶。同样道理,音乐老师也只是要教如何把歌唱好、把琴弹好。如果把握不了这个原则,就会教出一批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师徒。换个角度思考,让泡茶的人一开始就自行摸索,不要跟老师学,一开始就自泡自的,自始至终都喝着自己的茶,好吗?这种学习方式或许能摸索出一条泡好茶的道路,但也可能徒具个人特性,茶汤却一直错误到底。

老师教泡茶的原理原则,包括基本知识如制茶对茶叶茶汤造成的影响、茶具烧结程度如何影响茶汤的品质,以及对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的解说等都只是陈述自己或别人的看法,要向听者交代清楚,以便听者有自己判断的空间。泡茶的原理原则与对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的看法,也难免会有错误的陈述,所以听众要多看、多听、多体会,然后加以判断。至于泡茶风格与生活态度,不要如泡茶原理原则般地传授,只让学习者自行参考与取舍。

向老师学习的最大意义是获得老师的经验,免得自己还要一步步地探索。但老师的经验与结论有不同的层次,同样的向老师学习,得到的结果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既然要向老师学习,就要找对老师,找那不是要学生依他样子泡茶的老师,进一步再看他是否都可以把各类茶泡好,都依着他的茶道理念过着他的生活,别人也不会因他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悦。找错了对象,会让自己老是苦恼于泡茶不易、茶道生活难行,而且练就一副不是自己喜欢的泡茶模样。

这一层茶道传授方法与学习的态度不只强调向老师学习的重要,也澄清“依老师教的方法泡茶会喝不到自己的茶汤” 这概念。老师的教学方法正确,学习者只学习原理、原则、方法、思想的道路,这样自己冲泡出来的茶汤永远是自己的茶汤,泡茶模样永远是自己生命的呈现。

(201507《茶道》月刊专栏)

 

  (1657)

泡茶煮水的激情-蔡荣章

泡茶煮水的激情

蔡荣章

泡茶首先是找到要用的水,或处理好要用的水,接下来是煮水。用什么壶煮水呢?现代我们暂时不说用什么釜煮水,因为壶被用的机会比较多。高纯度的银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滑顺,锻烧到位的铁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清纯,其他如编号304以上的不锈钢壶、原始泥矿烧成的煮水陶壶都能维持水的本质,也是不错的煮水器。

煮水器的底部要宽广平整,这样受热面平均,如果热源供应面也平均,就给水带来平稳的热力波动,再加上水壶材质提供的美好波动,被烧煮的水就有完美的水分子组合,造成口感的滑顺与清纯。

使用铁壶煮水,壶内不可以生锈,也不要烧上或镀上一层其他的材质。每次用毕要倒干,趁热打开盖子,盖子另外倒置,让壶身壶盖利用余热烘干,这样就不会生锈了。

煮水壶的容量最好在1200cc左右,太小要不断加水,太大变得太重操作起来不方便。银壶铁壶的材质比较重,所以都会制成提梁式,倒水时要握住提梁背向壶嘴一端的下半部才省力,所以提梁上若加隔热材料,应延伸到这个部位。银壶铁壶的壶盖往往舍不得挖气孔,煮水时将盖子斜盖一角露出一道缝隙是让蒸汽冒出的方法,但会熏到提梁。另一个方法就是购买壶嘴接在壶腹上半部者,加水时不要满过壶嘴所在的水孔,留出部分水孔作为蒸汽外冒的管道。壶嘴一定要断水良好,否则不只滴水到桌面,久后还会在壶嘴外留下一道痕迹。

煮水的燃料以炭火与电力效果最佳,煮出来的水质较甘冽,条件不允许时,瓦斯、去渍油、木柴等也可以。不管炭火、电力或其他燃料,热力要平均分布在煮水器的底部。炭火最好用炭盆,炭盆的容炭容灰空间较大,没有气窗,火力比较稳定。木炭点燃后用灰覆盖炭火,利用盖灰的厚薄调节火力、调节水温。不烧水时堆上厚厚的一层灰,炭火不会熄灭,木炭也消耗有限。使用电力时,最好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发热的炉面与煮水器底部的面积相当且密合。炭火的覆灰与使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都是不用明火而利用远红外线加热的道理,都令水分子有较完美的组合,令水的口感更清爽绵延。

覆灰的炭火温度更高,炭火完全燃烧,没有一氧化碳危害身体的顾虑。高温的盆面一片雪白,降低燥热的感觉,天冷时围炉泡茶暖呼呼。还可以熄暗灯光,拨掉白灰的厚度,让火红的木炭现出一轮明月。

如何找好的水、煮水壶要用怎样的材质、要用怎样的电炉、要找怎样的木炭,永远追求没完。不要想到止于至善,要适可则止,这是对器物要求的原则,但是不能说泡茶重在载道,任何器物、任何燃料都可以达到道的境界,甚至于讥笑上述所言是物质追求的末道。

泡茶、茶汤载负着茶道里的艺术,泡茶、茶汤的品质与水、煮水的壶与燃料、茶叶本身的品质粘黏在一起,所以对这些“物”的项目必须讲究,只是要量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忘掉了泡茶的功夫、对美学与艺术的精进,否则又变成了追逐茶道物质的一群。

20150116《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1343)

口鼻之与茶汤-蔡荣章-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812

蔡荣章口鼻之与茶汤

蔡荣章

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812

端起一杯茶,首先看到了汤色,不只是从绿茶的绿到乌龙茶的金黄、到红茶的红,还因发酵的细微差异(如绿茶的完全没有发酵到一点点的发酵),或因杀青方法的不同(如蒸青要比炒青、烘青绿),造成颜色的小部分改变;茶汤里面的成分组合、成分含量的多寡也造成颜色不同的饱和度。这些从眼睛看到的信息己足够我们判断这杯茶的种类与品质了,但是茶的立体身躯长成什么样子,仍然无法把握,这些就得由鼻子与口腔来继续完成了。

端起茶想要喝的时候,就会闻到茶汤的气味。第一个印象是气味的强度,如果强度很高,还是好的气味,我们就会高喊:好香的茶,但是有的茶强度不高,甚至闻不到什么气味。

喝完茶汤, 还可以闻闻留在杯子里面的气味(即所谓之杯底香), 这时的气味可以呼应刚才闻到、喝到的,但并不一致,因为气味是随杯子的形状、杯子的材质、温度的下降、气味散发的前后在改变着的。所以前面所说的杯底香只作为香气含量的参考而不列为茶叶风格描绘的资料。

香气欣赏的两个管道是鼻子与口腔上颚,香气从鼻子进入前鼻腔,从上颚进入后鼻腔,这两部分收集到的信息传到脑部做综合解读,就是我们体认到的香。前鼻腔闻到的是汤面散发出来的香气,后鼻腔闻到的是溶于汤内的香气,所以香气的欣赏是包括闻到与喝到的,只闻不喝是得不到香气的全貌。

闻、喝茶香时,可收集到的香气有:一.原料香,茶树或说是茶青带来的香气,包括茶树品种的香气(如大家所说的金萱品种带有奶香)、土壤给予的香气(如大红袍的岩气,另外“韵”的部分在“味”里)、气候造成的香气(如冬片特有的高香)、海拔的影响(如高山茶冷冽的香气)。二.制茶香,制茶时产生的香,绿茶、黄茶等各有不同的香型,雨天时制茶香气低沉,制茶技术欠佳,如延误初干或足干的时间造成的闷气,陈化不良造成的霉气。三.外来气味,如存放期间茶叶含水量超标产生的酸气,感染了包装材料的塑料气,环境的污染如柜子的木材味、樟脑味、油漆味、海鲜味,水的金属味、消毒剂味等。

谈“味”时要将香的部分排除在外,在无香的状况下尝味才清楚,否则容易混杂在一起。“味”只依赖“口腔”来欣赏与享用,这口腔主要包括了舌尖、舌面、舌根、喉头、牙龈、两侧口腔壁、口腔上颚,它们各拥有对不同味道特别灵敏的味蕾。

从味觉体认到的包括了“味”与“觉”,觉不是一种味,只是一种感觉。

从口腔体认到的各种“味”有酸、甜、甘、鲜、苦、咸等,从茶汤体认到的味只有酸、甘、鲜、苦。酸是制作或储存不良造成,有些品种会带有弱果酸。甘是茶叶多少都会有的味道,在苦味减弱后较为明显(即所谓的啜苦咽甘)。鲜在蒸青绿茶中容易发现。苦是茶的主要味道,制作精良时会与其他味道调和而减弱被感受到的强度。

从口腔体认到的各种“觉”有涩、辣、麻、刺、凉、油、稠度、强度、醇度、质感、温度等。喝茶时涩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涩因茶的种类与制作产生不同的强度,与苦味形成茶的显明茶性特征。麻、刺在后发酵茶的陈化中会被发现。凉是老茶陈放后容易有的感觉。稠是食之有物的感觉,取决于“茶水可溶物”的多少(水可溶物多的往往是质量高的现象)。强度是打击口腔的力度,苦涩重的茶强度就大(如同样的稠度,凤凰单丛的强度往往要大于武夷水仙)。醇和是不锐利,制作良好,又经适当的后熟处理,喝来绵延有韵。质感是口腔对茶汤分子的触感,是粗、是细?细的茶叶品质往往较佳。温度是指口腔感觉到的茶汤温度,每人喜欢的温度不同,要以自己口腔认为最适当的温度喝茶,味觉才敏感。

喝茶时,品饮茶汤时,欣赏茶汤作品时,让眼睛、鼻子、口腔仔细关注那杯茶的色、香、味,获得的资讯汇总到脑部,然后形成该茶的立体形象,那就是茶性。

清楚了这些眼、鼻、口的感观,是不需要每次逐一分析的,感觉器官瞬间就可将资讯送达脑部形成该茶的立体形象。感观的分析便于茶性的理解,这理解在茶的品质鉴定是属于官能鉴定,在茶的品饮是属于审美的享用。人们可以跳过感观的分析而直接评鉴与享用,但理解了茶汤的各种元素,评鉴与享用会来得清楚,但不是舍本逐末,老是在做着物理与化学的分析,这样反而不容易形成该茶的立体形象,也就是享用不到茶性。

 

  (1692)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茶没有震慑人的力量,如果茶的品质做得越来越差。这里不是说五十元有五十元的品质,五千元有五千元的品质,是不管任何级别与价格,都没有做好的茶,喝起来没滋没味不堪咀嚼,不具香味的淡弱感,喝了比不喝难过。茶的味道不足够好喝,人们没有什么理由要找几支好用的茶器来泡它,整整齐齐弄一张茶席来侍候它,不更加是浪费心血。

任何一道制茶的程序做得不对,茶汤效果就不会出现应有的质地,比如发酵不到位,成茶会有“臭青”气味;焙火未到位,成茶有水味;这些都是制茶者出差错的地方,我们何必虚与委蛇。

我们是没有必要全神贯注严阵以待一个品质欠佳的茶的,我们当然也不会去尊重它,故此,欣赏好茶本应有的专心与安静:“喝到一个好茶是不得空说话”的态度反而变成笑话。

当歌唱者演唱走了音被观众喝倒彩、运动者失误被扣分,人们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实中,小说写得不好可没有出版社愿意拿来出书,舞蹈者跳到一半迈错几个舞步,粉丝马上嘲弄地闹退票了;事情没做好、作品失败了未能做出应有的水准,就会遭遇淘汰、或被唾弃,那是没有人要买单的。但,茶界似乎特别的相亲,茶人即使买到、泡到的茶是劣质的也闷不吭声,仿佛说了出来就会成为一件没有品德的事情,茶人仿佛都必须墨守说些泛泛赞美之辞的行规,甚至还要宣扬:别太在意茶好不好喝,要感恩人家做茶做的那么幸苦,喝茶是要学习感激,如此社会才会和谐云云,否则那位茶人便是一个没有修养的茶人。

这是茶界颇吊诡的现象,茶叶品质没能好好的依照着该有的工序做好,甚至包括一些在茶叶里添入香精味、或用从非茶树上采下的芽叶制成的茶–即所谓假茶加入茶叶之中、或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茶叶,都不可被理性提出质疑的,茶人泡了喝了这些茶统统不能客观的说出以茶论茶的看法,都要隐恶扬善强调每个茶有每个茶的味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爱才可以,否则茶界众人便会责怪这位茶人在打击茶文化的发展,或这位茶人不理解尊敬的精神,是一位小气鬼,而且很肤浅,只懂得口腹之欲。

茶做得不好是无助于发展茶产业的,因为人们喝了身体会不舒服,甚至不健康,故茶人要坚持对做坏了的茶叶说不,绝对不泡不喝一个制作不当的茶,从喝茶的最下游反过来抵制与要求上游的制造者必须做出好茶才向他们买茶,这是目前茶人要醒觉的。

 

  (1799)

龍井的品茗記錄-許玉蓮

龍井的品茗記錄

許玉蓮

现代茶道思想龙井-原野香味芽香味花蜜香味

茶乾:很香甜,香味很沉、很草原的味道、有稻米香、芽香、菜香、青青的味道像甘蔗渣。

茶湯:清香氣低,喉韻強。青菜香、nutty sweet、豆漿水未煮時。炒米煮出來的茶水。青青的味道。

綜合叙述:淡甜、青草味、甜豆香、沉沉的青瓜子香、輕輕細細、陶瓷一般的味、甘香、清香、瓜子味、甘甜、清甜瓜子味、五谷味濃厚、不澀。

以上“品賞茶的描述”,是與學生們在識茶課做的功課记录 。

 

  (1769)

不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是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蔡荣章-20150609专栏

不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是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蔡荣章

20150609现代茶思想网专栏

如果说追求茶道或追求茶道艺术要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这是没有错的,因为如果连茶都泡得不是太浓就是太淡,或即使浓淡适宜了,又没使用适当的水质与水温把茶性表现正确,以这样的基础,大家都不觉得茶有什么好喝,如何谈论茶道或茶道艺术?茶不怎么好喝,说说茶与健康、茶促进人际间的和谐、茶的修身养性功能还可以,但谈到要与茶为友,要将泡茶视为艺术项目就不行了,因为那要以爱茶、欣赏茶的美为基础的。

如果没能把茶泡好,得出好喝的茶汤,事实上茶业是无法健康发展的,因为人们懒得喝茶,还不只是茶道或茶道艺术无法实现而已。进一步说茶道或茶道艺术,它是以茶为标的,泡好茶,每次完成更好的泡茶与茶汤作品是它的全部,茶抚慰身心的美与滋养尽在其中。所以说不只茶道或茶道艺术一直要在泡好一壶茶之中,作为日常生活的一杯饮料也是要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大家挂在嘴上的:茶道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而且诠释的时候都加上:接着才能谈到修身养性、谈到更高深的人生哲理。

不要忽略了:不管是高谈阔论人生哲理还是欣赏泡茶与茶汤之美,都要在泡好一壶茶中寻,不只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而已。不能像中了彩券就扔了平日赖以维生的扁担,忘了彩券就塞在里面。

强调喝茶的生理与社会性功能,如健康与和谐,容易忽略茶叶、茶汤的品质与美感,若强调茶道与茶道艺术,自然重视起泡茶与茶汤的本身,将它们视为一件作品来看待,这时,注意力就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2003)

茶道要学什么-许玉莲-专栏20141103

 

 

茶道要学什么

许玉莲

专栏20141103

茶道的课程到底要学些什么?我们认为第一件事情与最后一件事情都是必须要将「泡茶」(含识茶、泡茶、奉茶、品茶、赏茶)学好,「泡茶」的功夫是否修炼精到,直接影响茶道内涵表现的境界。无论我们是否想要成为一位严肃或随和的茶道练习者,不管在家里或在演示厅「泡茶」,学习的途径是一样的,视乎能够练到什么层次?拥有多少功力?是否有能耐将之表现、供给自己及大家享用?依赖泡茶者所累积的内涵是否有够深度。

比如去学舞蹈、唱歌、绘画,就是要把舞跳好,把歌唱好,把画画好;学拉小提琴的人,能够不把站姿,持琴手法,如何运弓、换弦,读五线谱的方法学会就说学了吗?如果连这些也不懂,随便拉几个不成调的声响出来,当然那也属于是小提琴发出来的声音,但那是噪音不是音乐内涵,又怎么可以说「我会拉小提琴我懂音乐」或「我的这种是生活音乐」呢?

学茶道需要精通的是应付「泡茶」的变数的能力,以及将这种能力尽可能永远保持在稳定的「极佳」表现。故,我们要学好的是「泡茶」原理及将之操练至非常熟悉的境地之方法。至于品茶空间、泡饮器、茶席摆置法、茶会形式种类的变化只属于是泡茶者的本能反应,去到那个地方看到那个茶碗要那样泡饮、来到这里看到这种茶叶决定要这样冲喝,可简可繁,方法多得很。至于历史学、建筑学、美学、纺织服装学、室内设计学、音乐与花艺等只属于服务茶道的一些学问,它丰富泡茶者自身的见识与气度,但真正「泡茶」过程并不需要这些。

功夫到家的人即使突然在不同的环境、使用自己不惯用的茶叶或短少了一些茶具的状况下进行「泡茶」,应该也要表现得与平常一样好才是,那实在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况且这种「不在常态」或「可简可繁」的效果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些都是片段的「折子戏」,不够完整。就如歌唱家当然偶尔也可以展示一、两小段美妙的歌声,但如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把完整曲子的品质内容呈现才是好。所以泡茶的人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方法来练习我们的「茶道」。下列是我提出的茶道课程应有的内容:

1.识茶:

一.茶叶的制作

二.品评茶的方法

 

2.茶具:

一.茶具名称与用途

二.茶具的持拿法

三.茶具摆放的位置

四.茶具的清洗

五.观赏茶具的方法

六.不同材质茶具可泡任何茶的基本原理

 

3.茶人:

一.着装原则

二.维持卫生整齐的方法

三.行礼的方法

四.坐姿的方法

五.静坐的运用

六.奉茶的方法

七.喝茶的方法

八.吃茶食的方法

 

4.泡茶:

一.茶箱准备的方法

二.设置茶席的方法

三.收拾茶席的方法

四.茶叶放多少的基本规律

五.水质的认识

六.水的温度如何知道

七.泡茶水温如何决定

八.浸泡时间的决定

九.温壶的解析

十.淋壶的解析

十一.温润泡的解析

十二.赏茶的方法(茶叶、茶汤、茶渣)

 

5.练习:

一.泡茶动作的解析

二.泡茶示范

三.泡茶练习

四.演示的方法

 

6.泡茶法:

一.小壶茶法

二.盖碗茶法

三.含叶茶法

四.煮茶法

五.拉茶沖泡法

六.旅行茶泡法

七.抹茶法

八.冷泡茶法

下图:作者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1637)

如何进入茶道艺术的领域-20141029蔡荣章专栏-蔡荣章

 

如何进入茶道艺术的领域

蔡荣章

20141029蔡荣章专栏

艺术要从文明和教养做起,文明和教养与生活的贫富无直接关系,但必须及早熏陶。比如一位小孩,父母动不动就到他就读的学校去投诉学校素质低、教师没水准;他居住的地方时常发生食物安全管理不当,父母就把小孩带去豪华餐厅用餐,以为这样就没事;遇见权贵,父母就把小孩推挤前去阿谀奉承。如此不尊敬师长、对周边环境冷漠无情的氛围,怎么培养小孩产生美的感觉呢?小孩可能觉得凡事有钱就可以解决,这样长大了也只能成为平庸之辈吧。

另一位,生长在海边家里扑鱼的孩子,从小家人教他如何看涨潮退潮、看傍晚夕阳下山的变化,就知道明天海里是否有鱼群可捕获,他渐渐懂得与大自然相处。即使没有什么华衣美服,但妈妈总是每个晚上要求他把自己手脚冲洗干净才换上一套舒服衣裤睡觉。天天吃爸爸卖不完的鱼,但家人会想出一些不同的方法来烹煮,让大家吃得很高兴很窝心。循着这种方式成长,这小孩慢慢养成对环境有敬畏之心,对人对物有爱心,懂得如何将生活经营得精致一点。这样他才能够从生活里面的种种:光影、声音、味道、色彩—-陶冶出学问和乐趣。

要先懂得经营自己的生活,欣赏生活的美,而后一通百通才能够培养出欣赏生活以外的艺术。

就像谈到茶道艺术,泡茶喝茶可以很随兴地进行,也可以很讲究地要求。就如同吃饭,可以只为添饱肚子,也可以从选米煮饭开始,将用餐视为美食艺术来享用;也如同唱歌,可以心血来潮时不经心地哼它几段,也可以有板有眼地唱它一两首。很讲究地泡茶喝茶可以在「茶道艺术」中追求。

泡茶喝茶怎么个讲究法?第一,从水开始,如果家里的用水硬度太高,设法过滤处理,或是从别的地方取水或买水,仔细品尝比较软硬水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清爽与活性。选择一把煮水不会产生杂味的水壶,加热的火力要平均分布于壶底。

第二,要知道如何买到好茶。前期功课是了解制茶,知道什么是制作得到位的茶,从什么管道可以买到这些茶。知道制茶的过程不必到茶山蹲点,买本写得清楚的书来看就可以,但做得到位的茶是什么香气、滋味和茶性,需要前辈协助,自己摸索需要很多时间。

第三,要备一套能泡出好效果,且功能齐备、应用自如的茶壶和能喝出好效果的杯子,加上其他搭配的器具。壶、杯影响茶汤的品质与风格至巨,原则上烧结程度高的瓷质或陶质器效果较佳。利用比较的方法,逐步留存一套理想的茶具,尤其是壶与杯。

第四,要有一方很方便泡茶的茶席,全套泡茶用具有机地摆设,桌椅适合你的高度,泡茶时手肘可以自然下垂。这方泡茶席随时可用,不必到时张罗半天。

第五,要看得懂茶,拿到茶后仔细看,看它的发酵程度、揉捻程度、焙火程度、茶青采摘嫩度、破碎程度—-,有了这些资讯,就可以决定用什么水温、放多少茶水比例的茶、各道间的浸泡时间等。要理解这些茶况必须对茶的制作有基本的认知。

第六,要看得懂水温,95、85、75、65℃的水温各呈现什么面貌,从蒸汽外冒的情况来判断。练习时以温度计协助。

第七,知道各类茶之不同品质所呈现的茶汤状况,最少理解它在90分与50分时(一好一坏,100分为满分),其标准浓度茶汤所表现的色、香、味、性。有这样的认知后才知道所泡的茶汤是否将这壶茶表现得最好了。

第八,要知道各类茶的欣赏法。我们不只是要把茶泡好,还要懂得欣赏,这是茶道艺术领域很重要的灵魂部分。要懂得欣赏必须了解各类茶的品质与茶性特征,不能将老茶与煙熏红茶误解为旧茶与焙火时的不慎。还得从各类茶的品质与茶性特征导引岀美学上的意识,否则仅能停留在茶叶品质监定的阶段。

第九,要能从泡过的茶叶(即叶底)再度回顾这壶茶的身世,因为这时候的茶已完全无保留地摊开供人欣赏,举凡品种、生长环境、采摘及制作的得失、储存及销售的影响、冲泡的方式等等都会在茶的身上留下纪录,这时的回顾让我们更加了解刚才的每一个动作是否妥当。

第十,要有进行「茶道艺术」的意识,泡茶进行间是在创作着一件「茶汤」作品。这项茶道艺术是即席的创作,完成了作品马上独自享用或与大家共享,它与音乐演奏相近,所创作的作品当场就完成了欣赏与享用。这项「茶道艺术」的意识要建构在美学与艺术的理解之上。

如何进入茶道艺术的领域?从第一的备水、第二的备茶、第三的备具、第四的备席、第五的懂茶、第六的懂水温,都是准备的项目,但也都是表现茶道艺术的媒介、都是茶道艺术的本体。从第七的将茶表现得最好、第八的知道各类茶的欣赏法、与第十的充满茶道艺术的意念,都是茶道艺术创作的实际阶段,第九的叶底回顾是茶道艺术创作后的回味,味道的不足或缺失是再次创作的动力。

喝茶的人都可能有意识或不知不觉地进入茶道的艺术领域。「茶道艺术」是茶叶展现自己的最佳场所,也是茶人享用茶叶、展现茶道最好的状况。这个最佳场所、这个最好状况就是「茶道艺术」。

 

  (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