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Tea Guru

Balancing ‘Freedom’ vs ‘Confinement’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的「自由」與「法制」

Balancing ‘Freedom’ vs ‘Confinement’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At a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seating is decided by random drawing. Participants settled down in a loop formation, then brew and serve tea in one direction for a pre-agreed number of brews. They remain seated after enjoying the last round of tea for a few minutes of music appreciation or meditation, before collecting their cups and packing up. The gathering then comes to an end. All participant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need to bring along their choice of tea ware and tealeaves; as such,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on the method of brewing or the types of tealeaves used. This realizes one of the seven principle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hat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as to the style or regional practice.

As the tea gathering progresses, small teapots, lidded cups and matcha tea bowls make their appearance; indeed, this is an interesting showcase of varieties.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s a great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 styles and regional practices of brewing in one occasion, where tea has brought people together. Differences only add to the substance and enjoyment of the Way of Tea. Everyone is free to make their choices and not confined to using a particular kind of tealeaves and brewing method.

Having said that, the absence of confinement is not a warrant for being ‘sloppy’ or ‘not serious’; otherwise, the standard of the tea gathering will go down. Participants will have to give it their all, and present the best possible tea infusion with their chosen brewing methods and styles. The ‘method’ is not confined, but it cannot be said for the ‘quality’.

The absence of confinement also refers to the discouragement of rigid ‘rules’ and ‘brewing rituals’.  While rules are crucial for the existence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d brewing rituals are the basis upon which one’s spirit in the Way of Tea is founded, mechanical and formalistic practices will easily turn the event into a stage performance.

It is certainly not our aspiration to hav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becoming a mere style of tea gathering, or a school of thought pertaining to the Way of Tea. The rules and spirit must be maintained, and the quality keeps improving. Freedom and confinement, for this matter, will complement and balance each other.

 

  (1533)

無我茶會的「自由」與「法制」-蔡荣章

無我茶會的「自由」與「法制」

Balancing ‘Freedom’ vs ‘Confinement’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是以抽籤決定座次,大家圍成圈圈泡茶,泡完茶,依同一方向奉茶。泡完約定的次數,聽一段音樂或靜坐幾分鐘,收回杯子,收拾茶具,結束茶會。茶具與茶葉都是自備,帶怎樣的茶具,使用怎樣的泡茶方式,沖泡什麼茶葉,都沒有約束。所以無我茶會在七大精神中有一款是:無流派與地域之分。

茶會進行時,經常看到小壺茶、蓋碗茶、抹茶等不同的茶具同時出現,泡茶的方式與風格也各異其趣。由此讓人很容易地體會到與會者是出自不同的門派、來自不同的地區。大家沖泡的都是茶,品飲的也都是茶,不同的泡法與茶味只是增益了大家茶道生活的內涵與樂趣,作為結合各流派、各地域茶人共同泡茶、品茶的無我茶會當然是「茶葉、泡法不拘」了。

但是我們不能將此項「不拘」解釋為「隨意」與「不嚴謹」,否則茶會的品質就低落了。在你選定的泡茶方式與風格之下,應儘量表現得圓滿且具境界,茶湯更是不能泡壞了,不拘的是「方式」,而不是「品質」。

上述的「不拘」尚有一層意義,那就是不拘泥於一定的「茶會規則」與「泡茶儀軌」。茶會規則是無我茶會存在的必須條件,泡茶儀軌是個人茶道精神賴以維護的基礎,但是太過機械化、太過形式化,很容易變成了一部表演機器。

我們不希望無我茶會變成僵化的一種茶會形式或茶道流派,它的規矩與精神必須維護,品質必須不斷提升,就有如「自由」與「法制」的相互約制與相互成就一般。

 

  (1801)

The true meaning of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無好惡之心的真諦

The true meaning of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 is important when it comes to appraising tealeaves – our preference for certain types of tea makes it hard for us to be objective and unbiased when we are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teas. The same can be said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 participant may be served with four types of tea (if each person is served four cups) because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on tealeaves. As such, we have to accept and appreciate the tea offered by others. Keep our mind and heart open, and ‘set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

Having said that,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 is different from ‘not being able to tell the good from the bad’. There are two sides to the idea – firstly, it refers to the absence of a very strong feeling towards what one likes and dislikes; secondly, it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ise above personal feelings when we look at, accept and even appreciate matter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what we are accustomed to. In the world of tea, there are different varieties – green tea, pu’er, oolong, black tea, and a lot more. If you insist on drinking oolong and neglect green tea, you are depriving yourself of the beauty of green tea. Meanwhile, tealeaves come in different qualities, from unbelievably good to downright poor. Your may choose to take only tea of premium quality, but what if there is none? You will probably say, “Well, this is not my cup of tea.” Or think, “I would rather pass on it than corrupting my taste”. Some fellow tea drinkers declare, “I take only the first two brews (referring to small pot brewing)” just to tell the others that latter infusions are not good enough for them. This attitude has left much to be desired because it rules out possibilities. By putting themselves on a materialist high ground, they are imposing upon themselves a form of self-imprisonment – it is not uncommon to see some people bolstered by wealth, knowledge or moral authority staying in self-built prisons and act in stereotyped ways.

This will bring us to what Laozi said: Harmonize with all that is bright as daylight, and identify with all that is common as dust. By 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world around – light and dust included – we will be able to feel genuinely free in this vast universe.

What we advocate is an open mind and an open heart. Appreciate different types of tea with objectivity. Accept tea of different grades. Take all infusions, first or latter, with pleasure. The study of tea may be about progress –better quality tealeaves, better brew and better tea-drinking environment. And yet, we should not rule out latter infusions of lesser quality tea (as allowed by circumstances) if these are made with one’s best effort. (1658)

無好惡之心的真諦-蔡荣章

無好惡之心的真諦

The true meaning of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我們評鑒茶的時候會提到「無好惡之心」,因為對不同茶類的喜愛度有了差異,在評判茶葉品質高下時就不容易做到公平與客觀。我們在無我茶會時,也會討論到無好惡之心,因為參加茶會時的茶葉是自行攜帶,如果每人奉茶四杯,每人可能會喝到四杯不一樣的茶,這時要以超然的心情來接納、欣賞這四杯茶,培養自己「無好惡之心」。

「無好惡之心」與「好壞不分」、「善惡不分」是不一樣的。我們所說的無好惡之心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是對不同事物或個體不要有太強烈的喜歡與不喜歡之心,另一個層面是要以超然的心情來觀看、接納、甚至於欣賞這些不同意義、不同境界的事物。就以茶為例,茶有綠茶、普洱茶、烏龍茶、紅茶諸種類,如果你一直固執於喝烏龍茶而不喝綠茶,那綠茶之美就一直無法進入你的領域。再就品質高下而言,各種茶都有好壞之分,如果你僅固執於喝好茶,那遇到沒好茶時怎麼辦?你可以說「不喝」、「寧缺勿濫」。又常聽到有些茶友說:「我只喝前面二泡。」(當然是指小壺茶而言),表示後面幾泡的品質已不足以令他欣賞。這樣的品茗態度、這樣的處世態度並不是我們贊同的,因為這只有將自己縮小在一個小區塊內,這小區塊是不是就叫做「養尊處優」呢?還不只此,那是一處讓遊客觀光的監獄。有些有錢人家、有學問人家、有道德的人家都是居住在這樣的別墅內的。

談到這裡,不禁讓人想起「和光同塵」的問題了,老子要我們與光綫、塵土為伍,要我們逍遥於大地宇宙之間。

我們主張:各種不同類別的茶都要客觀地欣賞、各種不同等級的茶葉都要接受、後面數泡的茶湯也要以愉悅的心情接納。我們精進於茶學,希望製造出好的茶葉、泡出好的茶湯、釀造出好的品茗環境,但不排斥在精心營造之下,無可避免之次級品、沖泡數道之後的老舊茶湯。(不在精心營造之下的劣质品可以不接受。)

 

  (1781)

Feeling Free and Easy at the Tea Gathering-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逍遙於茶會的廣場

Feeling Free and Easy at the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dvocates simplicity.  Participants bring along their favourite travel tea ware, sit on the floor in a loop formation, brew tea, offer tea to fellow participants on the left (or right) while reserving a cup for own consumption.  Details are stated in the ‘Notification’ distributed before the event; these include the starting time, the number of cups and brews, ‘after- tea activities’ (e.g. music appreciation or a few minutes of meditation). After brewing, serving and taking tea, participants collect their cups, tidy up and the tea gathering comes to an end.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as to the choice of tea ware, brewing method and tealeaves. Brewing well is the only requirement; it is the means to express the Way of Tea as one sees it. As such, how could we feel free and easy at the tea gathering with such a format?

Here are some tips. Take the seat decided by random drawing without any attachment to outcomes. Brew well, and offer your tea to fellow participants on your left or right, be they someone you want to get acquainted with or not. You will feel relaxed when you offer tea if you know the format of the tea gathering by heart. Don’t be judgemental; a benevolent mind is preferred. Otherwise, you would wonder why you have to offer tea to people whom you don’t know or like.

Better still; imagine yourself taking a helicopter view of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n progress. You will see a large group of people brewing, serving and taking tea in an orderly manner without an event director. Participants on both ends may not even see each other; but this would not stop them from moving in collective rhythm. It is as natural as the way our universe works – just like putting on extra clothing in winter only to take it off when warmer climes return in spring.

In the myth of Peng (giant bird) and Kun (giant fish), Zhuangzi said we should open up our mind. Explore the world high up and deep down, the way Peng and Kun did.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perfect man cares for no self; the holy man cares for no merit; the sage cares for no name.’ This mindset will make us feel free and easy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d beyond.

 

  (1406)

收费的茶道就不是茶道了吗-許玉蓮专栏-20140526

收费的茶道就不是茶道了吗

許玉蓮专栏

20140526

享用茶道的人应有付费的准备,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对他人努力工作提供服务后最起码的尊重。人们吃了一顿食物要付费,听音乐要买票,进修课程要缴学费。很少听见说有人吃了饭不给钱就走人?或问「为什么我听演唱要买票才可以进场」,或叫他人去开课传授知识而不愿意付给讲师钟点费的吧?为什么大家却认为茶道工作者的工作(包括泡茶、讲课、茶会承办)是不必给予酬劳的呢?

茶道工作者在能够提供该项服务之前,肯定也像其他专业人士如舞者、画家般经过辛勤的锻炼,付出心血、时间与金钱读书、学习而累积了一些学术成就或功夫,大家请他来传授时难道不应该给他一点收入吗?

把茶道专业当职业的工作者,有权利为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设定收费制度,因为茶道工作需要不停的深化锻炼,不是泛泛之谈,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底蕴才可以胜任,学问需要时间来累积,有些工作者就这样经营了半辈子,这半辈子他也没有去学做生意,也没有去学声乐、学工程,所以他们是必要靠这个专业来过生活,故当大众要享用这个专业时是应该给与费用的,就像您也付费给医生、给画家。茶道工作者可以受聘于一个机构,以专业人士身份工作。也可以自雇,自己成立工作室。或在品茗馆工作。在茶行卖茶时的泡茶与讲解,只属于行销试茶的一部分,不属于收费范围。

有人认为茶道是所谓的「修身养性课」,不应该那么「商业化」收费。那是因为目前茶道专业化的程度不够高,人们不理解茶道专业是什么,等到一日,茶道学术成熟,大家就会慢慢改变「不要给钱」的观念。茶道工作者一开始就需建立起付费制度,别因为初期有人请你去泡茶讲茶道,你就觉得有人看得起你,很高兴的去了。到了发展阶段,想要收费已经做不下去了,因没有人要给钱。

收费标准如何才算是合理?茶道工作者的学成有不同的阶段,高阶段者就收费高,低阶段者就收费低。大家不能只是给交通费,远地包括住宿而已,还要付给工作的酬劳,这酬劳是要有基准的。茶道工作者不要不敢开口说费用,那是专业费。大家要讲究专业,没有专业事情就做不好,做好了专业却没有收入,属于这个专业的人士要怎么继续做下去?

也有不收费的做法,原因:一.茶道工作者本身自愿当义工。二.茶行出去做茶道工作不计较费用,因他们将之吸纳当作公关费。三.非茶道之行业藉茶道来做桥梁,真正目的是为了推销他们的产品。一些大众习惯了这些行为,以为享用茶道是不必付费的。

茶道有自己独立的学术与地位,要把茶道视为一种职业。要享用这项的知识与艺术,理所当然要付出代价,否则茶道不能壮大。

  (8905)

20131225-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的一次课-蔡荣章

20131225

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的一次课

蔡荣章

这是漳州科技学院举办的第十次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修班,本期从2013.11.08~3013.12.05,是较短期的一班,有来自埃及、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肯尼亚、马拉维、埃塞俄比亚、布隆迪、津巴布韦、马里、尼日利亚、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13个国家的21位学员。课程安排了一个下午三节课的“从茶叶茶汤看茶道内涵”。

这次课之前已有各类茶制作与审评、小壶茶法、无我茶会等基础课程,也到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神农架等地的茶区、茶企参观过,在这样的基础上是比较容易谈茶叶茶汤欣赏与茶道内涵的。

每两位同学前摆放白纸一张,各放上绿茶、清香型乌龙茶、熟香型乌龙茶、条型红茶、普洱散茶一小撮。请学员观看茶样颜色的变化,理解发酵轻重造成茶叶在颜色上的差异,接着复习过去课堂上体会到的香气从菜香、花香、果香、糖香到木香的变化,以及滋味从“天然”到“人为后”的改变。看完“颜色种类”的改变,再请学员观看“颜色深浅”的变化,藉此讲解焙火对茶叶的影响,让大家回忆焙火岩茶与清香型铁观音在清香与熟香间、在清凉与温暖间的不同。接着又请大家判断茶样芽与叶的多寡,讲起了茶青成熟度对成品茶的影响,让大家清楚芽茶类与叶茶类在品赏上的差异处。由于学员们来自茶叶有关的政府部门或是茶的企业,对茶并不陌生,只是欠缺各大茶类全面性的认识,所以一加整理也就明白了。

休息一下后开始讲解茶叶外形的成因。揉捻的轻重对茶叶外形的改变一说就明白,但揉捻造成茶性的改变就不容易理解了。直到最后将揉捻说成是对茶的一种折磨,折磨得愈重(加压大、时间长),茶的香气与滋味会变得低频,有如大提琴的风格,折磨得愈轻,茶的香气与滋味会变得高频,有如小提琴的风格。这时学员们的脸部肌肉才顿然放松。

比起红茶、绿茶、乌龙茶,他们对普洱茶比较生疏,但是他们在中国的这段时间是看足了普洱茶,对它的好奇心可以想见。花了许多时间在渥堆、入仓、陈放的讲解上,也详细说明了这类后发酵茶的欣赏要领。讲完后引燃了他们的发问,他们说:茶界制造出了这么多种茶类,我们要怎么品饮它们?我说当您喝到绿茶时是不是像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当您喝到铁观音或岩茶时是不是像进入了一片森林,树木都长得顶天立地;当您喝到白毫乌龙或称为东方美人时是不是像走进了玫瑰花园,一片艳丽?当您喝到红茶时是不是像走在秋天的枫树林下,一片枫红?那普洱茶呢,就像修道者进入了深山古刹。大家笑了出来,有人点了点头。

已过了休息时间,趁大家在茶味的兴头上,开始带进茶道艺术的话题。藉着他们对音乐等艺术的了解,说到音乐是藉声音表现艺术的美、绘画是藉线条与色彩表现艺术的境界、舞蹈是藉肢体,那茶道艺术呢,以泡茶、奉茶、品茶为媒体,在泡茶与奉茶间将茶干、茶汤、叶底的美与茶特有情感表现出来。茶不只种类多,每批茶也风格各异,加上泡茶的技法、使用的茶器、以及泡茶者对茶道的诠释,可以呈现出各种美感与思想的内涵,这就是茶道。听到这里,有学员很快地就提出了“禅”与“瑜珈”,我想他们是可以体会到茶道意境的。

有了这样对茶、对各种茶、对泡茶、对茶道、对茶道艺术的认识,学员们回去后比较会常泡茶,而且以艺术的心情泡茶,泡出好的味道泡出茶道的境界,感到喜悦地与朋友共享。我们相信各地方的人都可以欣赏各种茶,不因食物的习惯也不因生长的环境,只要有欣赏各种茶的机会。我们也相信各地方的人都可以理解与享用茶道艺术,只要有认识茶道艺术的教育机会。

  (1836)

茶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20131211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茶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蔡荣章

20131211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现在所说的茶是指喝茶、茶道、茶道艺术,因为如果在学校或民间教育单位教授种茶、制茶的课程,当然是属于职业教育,但如果教授的是喝茶、茶道、茶道艺术,那就有得讨论了。

喝茶、茶道、茶道艺术的课程可以视为素质教育,就有如美术、音乐、体育、文学一样。从小孩子的国民教育开始,学校就会安排美术、音乐等课程,期使人们都那么健康那么有品味那么懂得生活。长大以后的分科教育依然有人主张继续这些课程,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

但是茶文化课程要排入国民教育的必修课程内还要一段时间的考验,虽然现在已经常出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的课外活动中。到了高中、大学阶段,也可以依个别学校想要塑造的特性加入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一些素质教育内容(如音乐、美术、宗教)于通识课程之中。

喝茶、茶道、茶道艺术的课程也可以是职业教育,就如同美术、音乐、体育、文学一样可以是为职业教育。美术、音乐、体育、文学诸课程教育出来的是美术用品、乐器、运动器材的营运商,是画家、音乐家、运动员、作家。喝茶、茶道、茶道艺术课程教育出来的是茶企业的营销师、经营管理师、评茶师、泡茶师、茶道艺术家。

喝茶、茶道、茶道艺术在学校体系的“专业别”通常称为“茶文化”,一般人看了会认为是属于素质教育的性质,因为从名称上看不出就业的技术性来。其实它可以成就茶产业的半壁江山,这半壁是指种茶、制茶以外的卖茶与喝茶。种茶有茶树栽培专业、制茶有茶叶加工专业,卖茶与喝茶就是归到茶文化专业了,因为卖茶与喝茶不好独立成为数门专业如茶叶行销、茶馆经营、茶道艺术之类,不但其间专业基础课几乎相同,而且个别独立又使得所学太过狭隘不利毕业后的持续发展。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只要在喝茶、茶道、茶道艺术的基础课程外补上几门营销与管理的课程,茶文化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走上茶行营业员或接下来的经营、管理、创业之路,这是属于“茶叶市场”的领域。如果调整个方向,就可以从刚才的茶叶市场(即茶行、茶业公司)转向到茶馆、品茗馆、茶餐厅、茶冷饮店等的“茶汤市场”。茶叶门市、茶叶大卖场、茶叶贸易公司等的茶叶销售与茶馆、品茗馆、茶餐厅、茶冷饮店的茶汤销售就是种茶、制茶以后的另一半茶产业江山。

茶文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泡茶技艺与茶会举办,技术拓展课程是茶具、插花、茶食、香道等,知识拓展课是制茶、评茶、茶史、茶思想和音乐美术等艺术,这些课程让茶文化专业的毕业生到职场后不但能销售茶叶、茶汤,也能把包裹在茶与汤里面的茶道与茶道艺术推销给客人。这样的茶产业中下游(卖茶与喝茶)就是茶文化专业毕业生取得评茶师、营销师、泡茶师、茶道艺术家的资格后施展所长,并以自身的文化修养供献给社会的场所。

现在的职场不但要会卖商品、要有必备的资格证书(如评茶师、营销师、泡茶师、茶道艺术家等),还要把自己调养得很健康、很有品味,这包括了基层从业人员与管理、领导阶层。上述的茶文化专业不管被视为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它的教育效果都具备了职业应有的技能与自身足以衬托行业品味的素养。喝茶、茶道、茶道艺术是茶文化的具体呈现,喝茶、茶道、茶道艺术既是可以服务职场的职业技能,又是让人们得以健康有品味的素质教育,我们以为卖茶喝茶的职业教育与文化建设里的茶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这样结合、这样实施。

  (1925)

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的过度阶段-20131111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的过度阶段

许玉莲

20131111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茶文化复兴初期,多由茶界业者自学而成、兼任茶道老师,社会企业、学校等机构举办文化活动与讲座时,大家认为要推广茶文化,常邀请茶道老师去讲茶课,认识茶文化先要认识茶汤怎样来,当时没有这么多人懂得小壶茶法,讲题通常是「如何泡好一壶茶」,担心纯演讲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们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茶道老师都会带着一两套泡茶用具以及助理去到演讲现场,把茶具摆置在桌上,请助理帮忙示范,在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指导的情况下,助理把茶具一样样执起、泡茶步骤一步步做来,最后才把课讲完。

后来大家说人们对「泡茶步骤」比较有兴趣,茶艺讲座渐渐变成「泡茶示范」的讲解。在许许多多还没有形成茶文化气候的场合,「泡茶示范」是一种非常可以亲近的传播手段,茶道老师边说边做,人们对具体的泡茶程序可边听边看,相对加强学习的脚步,茶界等于是把「泡茶课」带出去场外教了,这样实施多年。当时这些讲座大多被认定属于广宣行为,主办方通常不支付讲师费或其他费用。

后来有些企业机构要举办开幕茶会、产品推介茶会之类,说要把「泡茶示范」当作「文化节目演出」,要上台表演,请大家穿得漂亮一点来,完了还要给红包(象征式酬劳)大家。大家开始觉得如果不找些道具礼服来穿、如果不找些年轻貌美的表演者来做主角,又怎么对得起主办方呢?于是大家都这么做了,泡茶场所变成泡茶表演者的舞台,茶道老师退居幕后或站一边担任节目讲解人。有些茶界业者认为,茶道老师出去讲课没有收入,请几位年轻人做做泡茶的动作反而有红包进账,故对于承接庆祝茶会这类「文化节目」都不反对。这就是现今称为「茶艺表演」的前身。

「泡茶示范」在面对大众的时候,作为传播也好,作为传道也好,其实最少可过度成两种不同形式:第一即已经在茶界占有一席之地的「茶艺表演」,「茶艺表演」比较受欢迎以及看出成绩,基于它相对的通俗化、有娱乐性,容易看得明白,各样道具也较炫目,有更多的工作者愿意投入成为「表演者」,令这个行业壮大,现「茶艺表演」有多种方式包括歌舞、戏剧、话剧等。

第二是仍然未成气候的「茶道演示」,「茶道演示」未能立足的因素:a.有潜质发表「茶道演示」的茶人多为茶道老师,茶界中任职茶道老师的多为兼职,很多茶道老师必须也兼顾营销、行政等工作,疏于专注泡茶的练习与演示,平常讲课也多讲少泡,故未够自信。

b. 有潜质发表「茶道演示」的茶道老师多为年资高的茶文化工作者,他们已习惯采用「泡茶示范」的模式上台,没有意识到「泡茶示范」较适合在教室上课用,现在的「茶艺舞台」要求更深入的表现方法来将大众带入,这是缺乏与时并进的观点所致,故把「泡茶示范」搬上舞台,不但显得落后,自己也「沦落」为节目讲解人而已。

c.即使是资深茶道老师、老茶人,他们并不注重「茶道演示」,即不亲身示范泡茶。他们讲课讲得棒极了,泡茶示范时就要找学生或表演者来代劳,这是不明白「茶道演示」的工作的必要性。

d.「茶道演示」的「演示者」很难物色到对的人选,他们最好在茶汤里泡过十年八年,能自己发觉出「茶道演示」的精神,做时非常享受它。

做「茶艺表演」的人把表演当工作,做「茶道演示」的人将之视为一种需要,「我需要这样子做我才能转化为一个我想要做的人」。 (1836)

茶艺表演用艺人与茶道演示用茶人之别-20131104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茶艺表演用艺人与茶道演示用茶人之别

许玉莲

20131104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的差别在:茶艺表演只是以茶为题来从事的一种活动,人们在表演过程时较强调的是故事情节、演员、肢体动作和服装等,比如表演用茶叶来作为嫁娶聘金的礼节,提供了富丽堂皇热闹繁华的情境。表演向天地拜祭的献茶,呈现了大自然的美。表演道士在寺庙静坐也泡茶的过程,表达了道士修身养性的方法。但在这些节目里,茶只不过是一种道具而已。

茶道演示则需要以茶道艺术与内涵做主题表现,要以茶为中心,让茶自己说自己的话,茶道艺术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程序的茶法,使用可以发挥茶性的茶具,冲泡制作优良的茶叶,然后泡茶者投入精神一门心思就是希望能把茶泡好,让品茗者用茶时可以体会到茶本身的生命力。

我们要说:茶艺表演可以用艺人上阵,茶道演示必须由茶人亲自做。

茶艺表演的演员可来自茶企业任何职员或专任茶艺表演的职员、爱好喝茶者、其它主办公司为茶会临时凑出来的演出份子、专职或业余舞台演员等,这类艺人不必懂茶,不必会喝茶和爱茶,他们只要扮演好被指定的角色如:该弹琴唱歌时要弹琴唱歌,该沉思泡茶时要沉思泡茶,换句话说,在这种茶艺表演节目中,包括泡茶者也可以是演员,认为他有足够演技演出泡茶者的表情和动作就可上台了。

这时大家没有意识到茶道主题,所以也不会太重视泡茶和茶汤的内涵,就把注意力放在表演者的容貌体态和服装上,因为那是最容易被看得见的「内容」,结果导致目前茶艺表演形成了美女天下,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成为「泡茶者」的主流。

茶道演示则是茶人表现茶道内涵的亲身示范。茶人不但须对茶道理论颇有心得,并且还熟练实践茶道程序:把泡茶场所整理好,茶器摆置好,水和茶叶准备好,用细腻与崇敬的精神通过泡茶奉茶喝茶过程,将茶道意义呈献给品茗者。

茶道演示的要旨:茶人是将自己对茶道的领悟用具体手法示范,不含表演成分。大家注重的是茶人的用心与用神程度、茶人泡茶的专注、茶汤作品的精致,而不是茶人的外表、年龄、身材与服装,要是茶人的泡茶功夫不到家,大家会认为他/她不应、不配,茶人自己也不愿、不敢站在台上做演示。茶人们大多经历很长时间的茶道体验与锻炼,拥有清楚明白的手段和实力告示自己的心得才会做演示,而不是只要外表年轻好看就可以。

茶界有这两种不同的形式来传播和教育是可以接受,它们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茶文化境界。目前这两种形式都并存在茶界,但它们的不分家、不管它们在较通俗性或较学术性的场合都可一起同台出现的混合做法引导大家误解,以为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是相等词。小众不懂得欣赏茶道的,只把中心放在茶艺表演者的年轻貌美与穿着上,如果不表示欣赏他们还担心主办方怪他们不尊重呢。当茶界由得这种看法驾驭时,对要发展茶道内涵的深度将造成很大损失与伤害。

茶界在办茶文化活动时务必要调整心态,先定位好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的规格与形态,而且要建立「节目」审评单位,送审过关了才可以上台呈现,不要分配式,或滥竽充数有人要呈现「节目」已经很高兴了。有规格有审评在那里大家知道,是茶艺表演还是茶道演示才不至于闹出笑话。

  (2226)

许玉莲论《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蔡荣章著

许玉莲论《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蔡荣章著/20131028

《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是當代茶道研究工作方向的新一章,此書直接跳過一些仍然産生困擾的課題如:何謂茶道何謂茶藝?泡茶者的身份應命名爲事茶或司茶?已經掌握一定茶道學識、擁有實踐及專門從事茶道活動的工作者該被稱爲茶人好呢還是被稱爲大師好呢—-,作者率直的通過擁有完整系統的一個茶會作品,引領讀者一步一步走入其茶會作品的茶道藝術內涵,將泡茶者(亦即作者)因茶會作品的創作升華成爲茶道藝術家。

茶道藝術家一詞之用,是此書作者的先見與期許,它讓大衆更加清晰知道,茶、茶道、茶道藝術的本質在哪裏,讓茶道藝術家理解自己應具備怎樣的素養及該努力的方向。

我們認爲茶道藝術應有的元素有:一.學術做基礎,二.有情感和理念支撐它的內涵,三.有具體的形式將之呈獻,四.被社會大衆接受,並且喜歡、追隨著重複做。這樣它才會成爲一件藝術作品。

以下討論一.無我茶會的學術基礎:讀者可從《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第二章至第十章了解它有相當精密的一套科學方法,將茶會之前、之後或進行時的「什麽、何時、何地、何人、爲何、如何」的實際操作技藝一覽無遺,甚至,到了一種即使無人教您您看文照做也做得到的細膩程度,它的內容包括「何時開始擦拭自己用過的杯子?不知道喝的是什麽茶,可以問嗎,可以贊美他嗎?茶沒泡好,可以做些補救措施嗎?泡茶座位上有一只小昆蟲在爬來怎辦?野外廁所的設置及衛生問題如何克服?」等仔仔細細的問題。人們得到答案後只需照做就能克服,茶會作品就會自動産生,參與茶會的人服從的是這件茶會作品的學術底蘊而不是因爲它是誰發明的。

二.無我茶會的內涵:在《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第一章茶會架構裏說得非常清楚,作者通過這種形象化的程序來舉辦茶會,是爲了表述人們內心敏銳的感情與強烈的理念謂之七大精神:無尊卑之分、無報償之心、無好惡之心、求精進之心、遵守公共約定、培養默契,體現群體律動之美以及無流派與地域之分。

三.無我茶會呈現茶道內涵的具體形式:是在抛棄了多余的語言、色彩、器物、聲音、茶類、茶法、地域、民族等的藩籬,而只鎖定一個原則「泡茶、奉茶、喝茶」來完成。意思即當人們要反映心裏真實之精神比如「無尊卑之分」:入座要抽簽決定座位,不可選擇位置或選人來奉茶或選擇要喝什麽樣的茶。這份意念難以用說話表達,無我茶會就用一套精致的系統實施,並人人親自用自己的身體做出來,將之體現出來讓大家看得到這份茶道精神。《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第一章茶會架構,開宗明義敘述了茶會進行時簡單又強烈的形式要求:1.圍成圈圈,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2.抽簽決定座位3.依同一方向奉茶(向左或向右)4.自備茶具、茶葉與泡茶用水5.事先約定泡茶杯數、泡茶次數、奉茶方法,並排定會程6.席間不語。

四.無我茶會的被社會大衆接受,並且喜歡、追隨著重複做:讀者可從第十一章茶會推廣的方法及意義、第十二章茶會的簡史、第十三章對外解說稿的內容了解無我茶會于1990年創設至今,曾舉辦過國際性規格無我茶會經已14屆,參與的各地區負責人自動成爲領隊會議一員,自願承辦下一屆。自主性舉辦不同性質的無我茶會的地區包括台灣、香港、中國、日本、韓國、美國、法國、意大利、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汶萊等地。無我茶會貫徹在行政上的精神:沒有設立「管理總部」、不必申請或審核、抱持著同樣信念去做就好,此茶道思想影響著近代二十年各地泡茶者對茶道的诠釋。

《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一書是以作者最初創辦無我茶會的操作手冊爲藍本,再加入作者經過二十三年實踐無我茶會的實實在在功力,以幹淨清晰筆觸書寫無我茶會核心價值的十六篇最新力作(文章題目如下:無我茶會爲何非要單邊奉茶不可、無我茶會是大家一起參與的茶會、逍遙于茶會的廣場、無好惡之心的真谛、無我茶會表現的茶道藝術、無我茶會錯誤最多的地方、無我茶會的「自由」與「法制」、無我茶會要義圖、無我茶會又爲茶道加了藩籬嗎、無我茶會有用嗎、2012春無我茶會英譯更名爲“Sans Self Tea Gathering”、無我茶會傳播—師生對話錄、無我茶會不只是一種茶會形式、有人說無我茶會很美、無我茶會的出生背景、從獨飲到無我茶會)。其觀念的爐火純青,看「無我茶會爲何非要單邊奉茶不可」一文:太過社交性也降低了對茶的專注,我們還提醒大家不必太關心喝到的是哪位茶友所衝泡的茶呢。其對茶道藝術的肯定,看「無我茶會表現的茶道藝術」一文:享用茶道藝術當是以茶會全場爲對象,只怕大家太關注整場的演出效果而忽略了茶,事實上是極易導致這樣結果的,所以我們提出純茶道的理念,要大家把重心放在茶上,放在茶道藝術的核心上,只要這麽做了,自然就是茶道藝術,而不是品茗環境藝術、不是泡茶藝術、不是道德藝術。大家會說:我不是在泡茶嗎?沒錯,但這個前提必須充分把握住茶道的核心:茶,茶湯。

茶會作品作爲一種藝術表現,它必須能使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文化的人們互相理解,産生共同感受,互相接受,並且溶入當地風俗人情,成爲人人的生活態度,最好誰也不要擁有它,它會自己活出新生命。《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一書以學術做奠基,以藝術爲中心,發出叫人臣服的光芒,我們可預見,此書將成爲茶道藝術研究的一部巨著。 (2275)

第14届国际无我茶会2013.10.14第3场,在韩国釜山举行

第14届国际无我茶会2013.10.14第3场,在韩国釜山举行。

原定地点海云台海边沙滩,因下雨改在酒店大厅,茶人们不改本色依然一丝不苟。

第14届国际无我茶会2013.10.14

sansself2013e 第14届国际无我茶会2013.10.14c 第14届国际无我茶会2013.10.14d

第14届国际无我茶会2013.10.14a

茶会完毕,雨停了,我们去海云台海边沙滩观看原定场地及散步。

  (2663)

許玉蓮的跋-無我茶會的理想國《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蔡榮章著

許玉蓮的跋無我茶會的理想國《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蔡榮章著

0四八年二月一日.晴

我拿著老師給我的地圖,來到地球北緯24°4′51″,東經117°31′54″的所在地,那裏有個小山坡,斜坡路兩旁有大樹有草,空氣是靜、涼的。我一步一步往上走,坡上原來有座木头筑造的平台,由十二根大树头架起,約比我矮一點的高度,其棚顶用帆布遮盖,其南、北、西三面由許多蔓延性植物披挂下來當作圍牆,東面敞開,只見平台上滿滿坐了一地的年輕人,他們正全神貫注聽著面前一位長者說話。我再走前幾步, 只聽到那長者說: 「無我茶會最重要的是把茶泡好………」,我蹑手蹑腳爬上平台與那群年輕人坐在一起,一會兒,不懂從那裏走出一位少年,雙手捧著一碗茶畢恭畢敬奉給我。就這樣我也聽了半天長者的泡茶課。

太陽下山的時候,下課。那少年又冒出來把茶碗收回去。

我問:你們在做什麽?那長者是誰?

他說:他是我們茶道長者,已經百歲,定時在這茶道講壇開課,每一社區有志要成爲茶道老師的人都要來這裏聽他的課,我自小媽媽就叫我來做茶道義工,他住在講壇後的小屋,有十三位像我這樣的學生,輪流侍奉他的生活與上課所需。今天是我的奉獻日,我要負責老師的飲食和茶事。

隨後我說我要找地方投宿,奉茶少年說可住入他家,所以我就住入他的家了。

0四八年二月二日.有風

奉茶少年要去探望舅舅,我跟著一起去。他說:半年前舅舅突然患疾,醫生一直無法醫治,舅舅便回到家裏修養。

到了舅舅家,看見有三個男人圍聚大飯桌,埋首在一張畫滿箭頭的地圖紙。

少年說:舅舅在我們社區的下水道防漏工作部服務了二十多年,他天天在下水道鑽來鑽去,最熟悉整個下水道的形勢、方向和道路的駁接補漏情況,他要在離世前把這些所有實際經驗都記錄下來,他說現有的地圖已經過時。那兩位是自願來幫忙畫地圖、代書的大學生。

舅舅看見我們,叫我們過去,指點給我們看下水道的來龍去脈。他因疾頭發脫落,身體瘦弱,說話聲音低低的,精神卻靈活。

舅媽捧出茶來,一碗一碗交我們手上,陪著我們喝。

茶後她問舅舅:社區豪華大墓園的人剛剛又來推銷豪華大喪禮,問你要不要預購?

有個小女孩從舅媽身後閃出來,抱著舅舅,她說:爸爸吩咐我們無須擔心,把他的骨灰撒在一號山頭就可以了。

0四八年二月三日.大晴

早晨醒來,少年全家高高興興換上幹淨衣服,利落地各自准備了茶葉與茶具,說要泡茶去。少年叫我也收拾一套。

他說:我們每一個社區每周有自己約定的時間,到茶道廣場進行無我茶會。

我說:誰會去?

他說:大家都去,包括地方首長、明星、左鄰右裏,大家會將那個早上時間預先安排好,真走不開的話,每個家庭也有代表去。

我說:誰做工作人員呢?

他說:誰做都可以,我自小知道那個工作團好像自然形成的,誰有時間就誰做,誰要請假便找人代替。

抵達茶道廣場,大家默契地進入無我茶會的律動。

觀摩聯誼時聽到兩位老人對話,記錄如下。

甲:無我茶會強調對「無」與「有」的信念,到底是怎麽回事?

乙:你不喜歡的,就把它忘掉,那是「無」, 重新建立你喜歡的,那是「有」,生命永遠在你掌握之中。

甲:名譽地位是我喜歡的, 就無需丟棄了?

乙:不丟棄會變成包袱,要丟棄, 要不在乎它。重新再建構你喜歡你覺得榮耀的名譽與地位。每天清晨起來, 還沒有想到什麽事之前,是多麽輕松,我們每次參加完無我茶會都要還原成那個「什麽都無」的樣子,再去重建新的「有」。

甲:如果我原來就「無」任何東西,要怎麽建立「有」?

乙:如果原來就一「無」所有,原來就窮困潦倒,那窮困潦倒就是原來的「有」,現在要把它丟棄,從「無」中重建新的「有」,重建新生命。

0四八年二月四日.陰

吃完早飯,少年的媽媽邀我入茶席,精精致致地泡了一道茶給我喝,並告訴我少年回校參加升學研討。學校聘請了各個學派的專家來演講,讓學子了解各流派學說以及自己的興趣後才思考進修那個科系。他會在校裏呆上一天。

媽媽叫哥哥帶我四處走走。哥哥說:散散步吧。我們就出發了。走到河邊銀杏樹下,我們發現一只跌失的錢包,厚厚的裝了很多鈔票,哥哥拾起幾根樹枝,在地上豎起成三腳架的樣子框住錢包。

我問:有什麽作用?

他說:讓路人看見,別把它原本位置錯亂,讓失主回頭找時容易發覺。

過了河,漸漸走到熱鬧街道,我們在候車站停下來,候車站有一排電腦設備,有幾人在操作,哥哥也去排隊,我問他要做什麽?

他說:報稅。政府定時告知確實的繳稅額。我們從銀行轉賬即可。

約五分鍾後,哥哥辦好了,他又告訴我政府各有關部門的計劃、事項、工程等都可以在路邊這些電腦系統詢知、討論和跟進。

接著哥哥帶我到市立圖書館,我們在歷史資料收藏室找到一位年輕管理員,哥哥把資料冊子交還,找了另一份新的資料擬登記帶走,年輕管理員望望那份資料的題目和日期,與哥哥說:這一份還不夠呢,另有三份更詳盡的類似資料,在某櫥某格某編號。

0四八年二月五日.陰

傍晚,少年的爸爸給我們煮茶,正喝著時,鄰居氣敗急壞走進來說:新聞報道 A作家跳樓自殺,死了。他是我最喜歡的作家。

我們問:爲什麽呢?

鄰居說:都說他過時了,不受歡迎了,大衆都不買他的書了,他受不了這種冷落而消沈。

爸爸給鄰居大大力的擁抱,再給他一碗茶喝。大家一時間都陷入無言。

臨睡前,我聽到少年與爸爸在陽台上對話。

少年:人死了是何意義?

爸爸:完成了這一輩子的「活」、 這一輩子的「有」。

少年:死後又是什麽?

爸爸:死就是這輩子的結束,是種「無」 。

少年:死後的肉體與靈魂呢?

爸爸:都分解成各種最基本的原素了, 只是快慢不一。

少年:爲什麽快慢不一?

爸爸: 火化最快,自然腐化第二, 在冷凍環境最慢。靈魂分解速度與意志力有關。

少年: 分解後呢?

爸爸:再被其他生物與非生物所用, 不論是肉體的還是靈魂的。

少年:生死也是一種「有」與「無」?

爸爸:對,死是「無」,還原成各種基本原素是「有」, 基本原素組成新的生物或非生物又是另一次「無」與「有」。

少年:基本原素組成新的生物是不是叫投胎?

爸爸:不是, 只是原素的重新組合, 包括了生物與非生物。

0四八年二月六日.雨

期限已到,我來到我第一天抵達的地方,准備啓程回家。

在一片細雨中,我看見茶道讲坛变了样子,其棚顶、其南、北、西三面墙由一种我不知名的金属器覆盖着,估计以防风雨,許多年輕人穿着雨衣往茶道講壇的方向走去,已经在平台上的年轻人魚貫而入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坐下。同一時间,我也看見那茶道長者撐著雨傘緩緩走上講壇。

0一三年二月一日.晴

回到家第一件事情,我打開筆記本,看看本學期最後一個研究項目,老師出的題:「你去看看他們的無我茶會做得怎樣了,地址與時間在這裏」。我將考察日記作爲交給老師的報告, 並在總結欄記下我觀察所得的答案:一切無恙,繼續前行。

許玉蓮

0一三年一月六日

于紫藤茶藝學習中心

 

(2460)

陆羽茶道教室的经营模式-20130925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陆羽茶道教室的经营模式

蔡荣章

20130925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台北陆羽茶艺中心的茶道教室1981年1月4日开始第一个班别“茶艺讲座”的上课,这个阶段的上课是免费的,包括上课使用的茶叶、茶具与非泡茶课时每人的盖碗茶(泡茶课时已经有茶喝了)。但必须繳交新台币500元的保证金,8次课上完,泡茶考试与学科考试及格取得结业证书后退回保证金。缺课时可以在以后任何一期补上所缺的那次课,考试不及格时也可以在以后任何一期的同样考试时补考,不必再繳费用,补完课、补完试,依旧发给原期的结业证书并行退费。

除了基础班的茶艺讲座,后续开设的班别亦复如此。为执行上完课才可毕业的规定,每次上课必须签到,缺席的那次必然是空白,等补课时方行补签。

保证金的收费方式一直维持到1986年,为求茶文化教育的独立发展,改变成收费的制度。开始是将保证金的500变成收费的500,然后逐渐调高,从800到1000,从1000到1200、2000元不等,依课程所需的成本而定。收费的制度下,依然是上完全部学时并通过考试才发证,补课补考依然不另行收费。但是这样的收费标准,直到目前仍然无法支付包括房租在内的所有成本,除非班别密集得天天午晚皆是,每班的学员数都能够在30以上。

陆羽茶艺中心之所以能够采取这种几近公益式的教学方式,是因为它另有茶具开发部门,生产的茶具透过关系企业天仁茗茶与天福茗茶的销售网向外销售。“陆羽茶艺”品牌的茶具支持着教学,教学支持着茶具的研发(包括知识的与形象的),但这种做法要依赖经营者对茶文化的支持、相信茶文化与企业的永续经营是相互链接的,而且拥有经济支撑项目的营利能力。还得告诉学员,让有心办好茶学教育的单位能够赚钱,我们才能够享受更好的品茗氛围。陆羽茶道教室至今仍然处于需要扶持的状况,茶文化的私塾教育要能健康发展,学习费用还得提高,大家享受茶汤与茶道艺术(不只是茶叶商品)的需求还待大大醒觉。

1996年4月13日为期一年的师资班开课后,上完全部课程后才能结业的办法改成了:出席率达到80%以上(长年上课要一次不缺是不容易的)。补课的规定依旧,虽然必须等到一年后(尚无法并排开两个师资班)。可以补足80%的出席率,也可以补满全部课时。

陆羽茶道教室为了可以贯彻泡好茶的理念,制定了两个非得把茶泡好的制度与课程:

a. 从1983年起每年举办1-2届的泡茶师检定考试。检测的办法是在各类茶中抽取三样,依指定的茶具与供茶需求(如泡几道、泡给几个人喝),在40分钟内把茶泡出。如果能将茶汤泡出一定标准,且有80%以上的稳定度,就可通过术科考试,再通过学科考试(制茶、识茶、泡茶、茶具、茶史等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取得泡茶师证书。这个泡茶师检定考试的制度,除引导大家重视泡茶、重视茶汤外,也培养一些能够泡好茶的茶文化工作者、在茶事活动上有批精炼的先锋部队。

b. 除了1982年12月开设的泡茶讲座外,复于1999年10月25日起开设了“泡茶研习班”,利用“车轮式泡茶练习法”,一组五六位学员轮番上阵,第一位就坐后“置茶”与泡第一道,第二位泡第二道,第三位泡第三道,—-第五位泡第五道并去渣清具。每道茶冲泡之前都将茶壶传阅,每人看淸壶内的茶况,记录下自己所判断的“浸泡时间”。等茶泡好,大家品赏过茶汤,老师做出标准浸泡时间的判断(茶汤浓度标准时则依原冲泡时间,不标准时则提出标准时间)。每人算出自己的误差值(秒数),五道以后再计算总误差。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以不同的茶叶与茶具为题,求得误差值的减少。这种泡茶练习除对茶况的认知外,必须关注置茶量、水温、前数泡的太浓或太淡、与前泡“间隔时间”的长短、茶壶出水的速度等等,是学习掌握茶汤浓度很有效的办法。

上面不厌其烦地介绍陆羽茶道教室在“学茶者必须认真且付出代价的学习” 、“必须具备泡好茶能力”的理念下所做的努力,也说明一个茶道教室,不论是学校体系还是民间的单位,有了思想与目标的指引,它的课程体系才容易显得有个性与富生命力。

 

  (1818)

《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蔡荣章著-2013.10.01

《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Sans Self Tea Gathering:Tea Gathering as an art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2013.10.01,臺灣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Ltd.

ISBN:9789570528749

蔡荣章自序:無我茶會——茶道藝術家的茶會作品

第一章無我茶會的基本形式與做法
001.無我茶會的基本形式
002.無我茶會特殊做法及七大精神
003.無我茶會為何非要單邊奉茶不可
第二章場地問題
004.室內以什麼場地為宜
005.室外以什麼場地為宜
006.一定要在幽靜與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辦嗎
007.下雨怎麼辦
008.舉辦夜晚無我茶會時,場地需要多亮的公共照明
009.地形特殊,無法達成連續性隊形,怎麼辦
010.在舞台從事示范性表演時的座位排法
011.作為紀念性無我茶會時,場地如何應變
012.席地而坐時,一個人的空間需要多少,兩人相隔的距離該多少,座位前面應保留多少活動空間
013.這個場地能容納多少人
014.茶會在野外舉行,衛生問題如何克服
第三章場地的准備
015.場地規划圖
016.座位的標示
017.號碼牌的排列方向
018.「向心坐」與「背心坐」
019.場地有外人走動時,怎麼辦
020.與圍觀群眾的區隔方法
021.號碼牌的制作
022.座位標示圖的應用
023.茶會名稱的標示
024.音響的設置
025.解說員與表演者的位置
026.紀念性無我茶會
027.座位的控制
第四章報到時段
028.抽簽、簽名等報到手續
029.人多時,如何縮短抽簽與簽名的時間
030.報到人數的掌握
031.人數與座位的控制
032.想讓沒帶茶具的朋友也一起參加茶會,怎麼辦
033.以無我茶會作為歡迎茶會時怎麼做
034.帶着幼兒一起參加,應否設置「母子簽」,坐折疊椅區者如何抽簽
035.「對時」如何實施
036.要設「引導人員」嗎
037.茶會進行間要不要有專人負責臨時發生的事情
038.缺席的座位號碼牌如何處理
039.工作人員何時入場
040.遲到的人怎麼辦
041.表演者、解說員等的座位安排
042.因無可奈何的原因使得茶會無法依原定時間進行,如何補救
043.無我茶會是大家一起參與的茶會
第五章與會者會前的准備
044.無我茶會茶具「精簡」的要求
045.無我茶會的基本道具
046.無我茶會的「茶具」應注意哪些使用上的功能
047.如何攜帶茶具才好
048.保護茶具的包裝器材有何應留意的地方
049.帶什麼「茶」才好
050.「茶」如何攜帶
051.泡兩種茶葉時,茶具如何准備
052.泡茶用水的准備及對保溫瓶的要求
053.無我茶會就座的方式
054.坐墊的功能要求
055.會前下過雨,或擔心坐在有泥的地方,應增加什麼配備
056.無我茶會的服裝與鞋子
057.茶會間安排有茶食享用時,如何准備
058.無我茶會泡茶法舉例之一:小壺茶
059.無我茶會泡茶法舉例之二:蓋碗茶
060.無我茶會泡茶法舉例之三:抹茶
061.上述泡茶法舉例,為何都沒有提到溫壺、燙杯等動作
062.無我茶會對「夜晚茶會燈」的要求
063.參加無我茶會應達成多少目的
064.如何輕松愉快地享受無我茶會
065.逍遙於茶會的廣場
066.無我茶會的茶具就是「旅行用茶具」
第六章就位與聯誼時段
067.每人的坐墊應如何放置才會整齊
068.就座后號碼牌如何處置
069.杯子正放還是倒扣的好
070.向圍觀者奉茶時,對外奉茶的杯子要陳列出來嗎
071.安排有「供應茶食」時,帶來的茶食要不要擺放出來
072.夜晚無我茶會時,茶會燈放哪兒比較好
073.戶外風大時怎麼辦
074.茶會前下過雨,場地潮濕怎麼辦
075.戶外昆蟲的問題
076.「茶具觀摩與聯誼」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有何替代方案
077.茶具觀摩的禮節
078.如何發揮聯誼的效果
079.如何對圍觀群眾發放「簡介」
第七章無我茶會的泡茶與奉茶
080.無我茶會使用「簡便泡茶法」
081.何時開始泡茶、何時開始奉茶
082.第一道如何奉茶,杯子放在哪里
083.奉茶時,杯子由誰拿取,無法蹲下的人如何奉茶,走動不便的人如何奉茶,盲友的茶會如何應變
084.第二道以后如何奉茶
085.奉茶時要不要說「請喝茶」,被奉者要不要說「謝謝」
086.奉茶一定要依前后的次序嗎
087.奉茶時從座位的哪一邊出去
088.奉茶時遇「空位」及「不泡茶者」,怎麼辦
089.若許多位「品茗后活動」的表演人員未能一起泡茶,如何讓他們有茶喝
090.若設有解說員,如何奉茶給他
091.如何奉茶給圍觀的人
092.泡茶杯數與泡茶次數如何決定
093.泡兩種茶時,如何操作
094.泡茶用水不足時,如何補充
095.茶會間若安排有茶食享用,如何進行
096.茶會沒安排供應茶食,可因自己泡抹茶而提供茶食嗎
097.紀念性無我茶會等特種場合的奉茶法
098.對圍觀者的詢問及要求,如何因應
099.奉茶間的禮節
100.什麼時候開始喝茶,從哪一杯開始喝
101.喝茶時應快快地喝還是慢慢地喝
102.茶葉浸泡期間,做什麼才好
103.泡茶進度超前或落后時,有何調節的方法
104.如何避免攝錄像破壞氣氛
105.無好惡之心的真諦
第八章品茗后活動與收拾
106.何謂「品茗后活動」,如何進行,與「會后活動」有何不同
107.品茗后活動如何與演出者協商
108.品茗后活動要不要設置表演台
109.泡完茶,要不要當場清理茶具
110.如何預防收拾茶具后,壺盅的殘水外流
111.收拾茶具前之擦杯動作,意義何在
112.何時開始擦拭自己用過的杯子
113.收杯禮節
114.茶具如何收拾
115.泡茶結束后還剩有茶湯怎麼辦
116.個人泡茶位子的復原
117.茶會如何結束
118.公共設施的收拾
119.茶會后全體合影
120.有些「人」或「事」需要特別感謝或說明時,怎麼辦
121.無我茶會表現的茶道藝術
第九章茶會進行間
122.奉茶方法發生了錯誤怎麼辦
123.別人奉給您的茶少了一杯,怎麼辦
124.所泡的茶倒不完怎麼辦
125.遇到自己喝不下的茶怎麼辦
126.不愛喝茶,或今天不能喝茶,但又喜歡參加茶會,怎麼辦
127.奉茶時,發現自己的前一杯茶尚未被喝掉,怎麼辦
128.收杯時,遇到剩有茶湯怎麼辦
129.茶沒泡好,可以做些補救措施嗎
130.泡茶時發現水量或泡出的湯量明顯不足,有何應變方法
131.可以倒一杯給反方向的芳鄰嗎
132.杯子的衛生問題
133.不知道喝的是什麼茶,可以問嗎,可以贊美他嗎
134.最后一道茶奉完,可以走到景仰的人那兒要杯茶喝嗎
135.會后可以與別人交換茶具作紀念嗎
136.茶會結束后可以再約些人原地繼續泡茶嗎
137.無我茶會可以使用非茶的飲料嗎
138.無我茶會錯誤最多的地方
139.無我茶會的「自由」與「法制」
第十章主辦單位的會前准備
140.舉辦無我茶會的時機
141.如何擬定無我茶會的名稱
142.勘察場地
143.有哪些工作需要專人負責
144.誰是無我茶會的工作人員
145.「公告事項」的制作
146.「會前說明會」的舉辦
147.「工作檢查表」的應用
148.茶會記錄
149.如何掌握參加的人數
150.無我茶會的各項進度需要多少時間
151.參加無我茶會的人,應如何識別
152.無我茶會要義圖
第十一章茶會的推廣
153.無我茶會推廣工作如何進行
154.將無我茶會列入茶道教育課程
155.四學分的無我茶會課程安排
156.無我茶會又為茶道加了藩籬嗎
157.無我茶會道場的設置
158.無我茶會茶具完整性的重要
159.無我茶會的機動性與擴充性
160.如何使無我茶會的風格與特性突顯出來
161.無我茶會是隨意還是嚴謹
162.無我茶會為什麼不設貴賓席與長官致詞的時間
163.無我茶會進行間為什麼不放音樂
164.「品茗后活動」演出人員最好也是參加無我茶會的人
165.推廣性無我茶會的舉辦
166.無我茶會在其他場合的應用
167.無我茶會的英、日、韓譯
168.什麼是無我茶會的國際組織
169.無我茶會需要統一的會旗與會歌嗎
170.無我茶會的傳播
171.無我茶會的字面意義是什麼
172.無我茶會不只是一種茶會形式
173.一人到千萬人的無我茶會
174.無我茶會的四美
175.無我茶會是要求精致的一種茶道體系
176.無我茶會對個人與群體的影響
第十二章無我茶會簡史
177.無我茶會的創辦
178.無我茶會的出生背景
179.為什麼有無我茶會的誕生
180.從獨飲到無我茶會
181.第一次無我茶會的舉辦
182.第一次公開舉辦的無我茶會
183.第一次國際無我茶會
184.無我茶會專書的出版
185.第一座無我茶會紀念碑在武夷山
186.從「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到「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
187.無我茶會大事年表(1989~2015)
第十三章對外解說稿
188.無我茶會解說稿

许玉莲跋1:無我茶會的理想國 (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