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会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蔡荣章-20150930专栏

蔡荣章纯茶道.jpg (1429×1009)

纯茶道演示内涵分析

蔡荣章20150930专栏

1981年蔡荣章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推出的小壶茶法、1999年推出的车轮式泡茶练习法、2005年提出的纯茶道理念,以及2007年出版的《茶道入门—泡茶篇》、2008年出版的《茶道入门—识茶篇》,奠定了他要将茶道作为一件艺术项目来呈现的基础。2011年起他与马来西亚的许玉莲老师展开了“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系列写作与茶会举办,更落实了纯茶道的理念与茶道艺术的呈现。

2014年春,我们将纯茶道(The Quintessential Way of Tea)整理了一个演示的范本,旨在通过其茶道程序来展现它的茶道内涵。2014.12.12韩国宝城的“2014第四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上,天福茶博物院代表团团长李素贞院长曾做了一次演示。

  1. 三次穿越舞台的举牌:第一趟的「纯茶道」是告诉大家演示的题目,第二趟的「背景:无」是说无需背景,背景太乱时也只要单纯的遮挡。这时一块灰色的背景布由二位工作人员撑着拉在泡茶席的后面。第三趟的「空间:寂然」是表示品茗空间一片寂静,只待茶、人、器的活动。
  2. 泡茶席上只见茶具:只有茶具,别无他物,不要别的事物干扰茶的表现。茶壶、茶杯可以使用较大的款式。
  3. 客人先入座: 等待茶道艺术家创作茶汤作品给他们欣赏。
  4. 起立迎接茶道艺术家:高兴茶道艺术家来了。
  5. 茶道艺术家起身加水:使用已选定的泡茶用水。
  6. 茶叶已安稳地置于茶罐内:茶道艺术家特别收藏的茶,并已完成诸如“退仓”等必要处理。
  7. 拨茶入荷:小心地,不是用倾倒的。
  8. 用纸张作茶荷:大壶配大荷,使用了较大的纸张。
  9. 茶道艺术家识茶:看清茶况,以便决定茶量、水温、浸泡时间等等。
  10. 品茗者赏茶:让品茗者欣赏茶干,等一下还欣赏茶香、茶味、叶底。
  11. 茶道艺术家陪品茗者赏茶:茶道艺术家的目光陪伴着品茗者。
  12.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茶道艺术家判断水温是否已适合这泡茶。
  13. 将电源关掉:水温够了,将电源关掉。若水温不够,继续让它加温。
  14. 置茶:将备茶时已拿捏好的茶量拨之入壶。没有温壶,因为水温已是足够。
  15. 冲泡第一道茶:刚才判断水温已经足够,否则必须继续加温至此,待温度足够后才关掉电源再行冲茶。
  16. 计时:按下计时器,心中已打定好浸泡的时间。
  17. 茶道艺术家陪茶在壶内:心随茶进入壶内,品茗者亦同。
  18. 关注着浸泡时间:在心中盘算,不是盯着计时器。
  19. 核对计时器:预计已快到所需的浸泡时间,核对一下计时器。
  20. 倒出茶汤:茶壶缓缓倾斜,且不超过90度,避免茶渣被冲上壶口与壶盖。倒至足干,免得余汤影响下一道浓度的掌控。
  21. 分茶入杯:分茶之前没有烫杯,因为今天奉茶距离很近,不必担心降温太快。
  22. 端奉茶盘奉茶:茶道艺术家亲自奉茶。奉茶时先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客人端走茶后,茶道艺术家仅接受行礼。
  23. 品茗者自己端茶:品茗者自己从奉茶盘上端茶,取杯后行礼致谢。
  24. 等茶汤降温:品茗者欣赏一下茶香,知道汤温太高,暂且放一下。
  25. 茶道艺术家回座后端起自己的一杯:茶道艺术家也要与大家一起欣赏自己的茶汤作品。
  26. 茶道艺术家引导品茗者喝茶:端起杯子、端看一下品茗者、大家一起品尝茶汤。
  27. 陪着品茗者喝茶:不继续做其他的事。
  28. 品茗者不自觉地闻了杯底香:喝完茶,举杯闻了杯底香。
  29. 茶道艺术家打开壶盖看水温:准备泡第二道茶,第二道茶有第二道茶需要的水温。
  30. 泡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持盅出去奉茶:茶杯在品茗者那边,第二道以后要持盅奉茶。
  31. 倒完茶后才行礼:茶道艺术家持盅奉茶,倒完茶,主动行礼,意指:请喝茶,品茗者回礼致谢。
  32. 喝完第二道茶,茶道艺术家取出部分叶底:这是茶叶继鲜叶、茶干、茶汤之后的第四个生命周期,取出一部分在叶底盘上,送出去请品茗者欣赏。品茗者赏叶底时,茶道艺术家目光陪伴着品茗者。(因演示时间的关系,只泡二道茶。)
  33. 清理茶具:茶道艺术家仔细做着结束的动作,品茗者专心看着,依依之情油然而生。
  34. 主动表示茶会既将结束:茶道艺术家掌控茶会时间,适时清理茶具做出结束的表示。
  35. 品茗者向茶道艺术家致谢:提出告辞之意。
  36. 品茗者主动将杯子送回奉茶盘上:先放的往里放,外面留给后放者,并行礼致谢。
  37. 结束:茶道艺术家送走品茗者后,坐下来回顾一下茶席。将自己的杯子放回奉茶盘上,收拾起茶巾。静坐一下,起身走下舞台,茶会结束,演示结束。

(1618)

茶文化复兴五个进程-蔡荣章

茶文化复兴五个进程

蔡荣章

20150211《茶道》杂志专栏

当时喝茶人有一把小壶、几个小杯就足可笑傲江湖了,大家认为用小壶才是会泡茶的人,尤其是紫砂小壶。其他一律从简,置茶时用手抓一把,朝手心哈一口气,就着鼻子猛吸几下,然后用手将茶置入壶中。这是1980年茶文化复兴初期的状况,刺激了大家想要有个茶荷可以观赏茶叶并置茶入壶、想要弄清楚识茶、赏茶的正确方法,于是有人研发各种泡茶用具、研究泡茶的动作、整理泡茶的原理。小壶茶法、如何泡好一壶茶、茶道教室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是为茶文化复兴第一个进程。

有心的人,赶时髦的人,在这喝茶风气初起之时到处购备茶具、到处学泡茶。“我已收购了一百把茶壶”、“要不要去学泡茶,每星期二四晚上” 、“我家附近又开了一家茶店,去看一看”,都是常听到的话语。到了1980年代后期,大家交谈的话题变了,“现在流行用盖碗泡茶” 、“上课时老师教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泡茶给五十、一百人喝” 、“宋朝时的抹茶现在又流行起来了” 、“泡茶不再那么严肃,路边的调饮茶一家家的开”。泡茶的方式多样化、喝茶的层面扩大到公司、开会、街上的路人,泡茶的方法从小壶茶法扩展到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煮茶法、冷泡茶法、调饮茶法等的所谓十大茶法。1983年还产生了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茶文化复兴迈进了第二个进程。

各种泡茶法的用具有了,也学会了泡茶的技能,喝茶的人开始举办茶会,先是泡茶师颁证典礼以茶会的形式进行,接着是公园里、梅花树下的茶席。大家看得见茶道的形象,传播界也抢着报道。接着邀请日、韩、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的茶友前来演示他们的泡茶喝茶。1990年无我茶会诞生,各地方不同泡法与茶道理念的人不再只是互相观摩,而是可以聚集在一个茶会上泡茶、奉茶、喝茶,藉着这种茶会的形式又凸显了现代茶道的特质。这是1990年代开始的第三个进程。

茶会的举办,其他艺术项目大量加入到茶席里面,如音乐的搭配、插花等装饰品、谈论生命与做人道理等等。久而久之茶人们开始思考泡茶喝茶除了在种茶、制茶、卖茶上发生的效应,它里面属茶的特有元素要如何呈现?茶人们认为不应该只是将茶与其他艺术或思想混搭,而要有茶独立自足的空间。于是纯茶道的思想被孵化在泡茶喝茶之中,茶人们开始寻找泡茶与茶汤里的审美世界。纯茶道的思想是茶文化复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第四个进程。

茶人们只要有了“泡茶喝茶就是泡茶喝茶”的想法,很快就会想到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也都要求以自己的音乐、美术、文学来完成所要表达的作品。茶人也逐渐建立了这样的信心:泡茶喝茶就足以完成所要的艺术表现。于是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开始举办,把泡茶、奉茶、品茶视为一项艺术来表现。2010年后,茶文化复兴进入第五个进程。

我们不知道泡茶喝茶往后还会怎样发展,但这三十年一路走来,除了茶产业的发展,泡茶喝茶本身也走出了独立自主的能力,那就是纯茶道、茶道艺术。

  (1672)

口鼻之与茶汤-蔡荣章-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812

蔡荣章口鼻之与茶汤

蔡荣章

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812

端起一杯茶,首先看到了汤色,不只是从绿茶的绿到乌龙茶的金黄、到红茶的红,还因发酵的细微差异(如绿茶的完全没有发酵到一点点的发酵),或因杀青方法的不同(如蒸青要比炒青、烘青绿),造成颜色的小部分改变;茶汤里面的成分组合、成分含量的多寡也造成颜色不同的饱和度。这些从眼睛看到的信息己足够我们判断这杯茶的种类与品质了,但是茶的立体身躯长成什么样子,仍然无法把握,这些就得由鼻子与口腔来继续完成了。

端起茶想要喝的时候,就会闻到茶汤的气味。第一个印象是气味的强度,如果强度很高,还是好的气味,我们就会高喊:好香的茶,但是有的茶强度不高,甚至闻不到什么气味。

喝完茶汤, 还可以闻闻留在杯子里面的气味(即所谓之杯底香), 这时的气味可以呼应刚才闻到、喝到的,但并不一致,因为气味是随杯子的形状、杯子的材质、温度的下降、气味散发的前后在改变着的。所以前面所说的杯底香只作为香气含量的参考而不列为茶叶风格描绘的资料。

香气欣赏的两个管道是鼻子与口腔上颚,香气从鼻子进入前鼻腔,从上颚进入后鼻腔,这两部分收集到的信息传到脑部做综合解读,就是我们体认到的香。前鼻腔闻到的是汤面散发出来的香气,后鼻腔闻到的是溶于汤内的香气,所以香气的欣赏是包括闻到与喝到的,只闻不喝是得不到香气的全貌。

闻、喝茶香时,可收集到的香气有:一.原料香,茶树或说是茶青带来的香气,包括茶树品种的香气(如大家所说的金萱品种带有奶香)、土壤给予的香气(如大红袍的岩气,另外“韵”的部分在“味”里)、气候造成的香气(如冬片特有的高香)、海拔的影响(如高山茶冷冽的香气)。二.制茶香,制茶时产生的香,绿茶、黄茶等各有不同的香型,雨天时制茶香气低沉,制茶技术欠佳,如延误初干或足干的时间造成的闷气,陈化不良造成的霉气。三.外来气味,如存放期间茶叶含水量超标产生的酸气,感染了包装材料的塑料气,环境的污染如柜子的木材味、樟脑味、油漆味、海鲜味,水的金属味、消毒剂味等。

谈“味”时要将香的部分排除在外,在无香的状况下尝味才清楚,否则容易混杂在一起。“味”只依赖“口腔”来欣赏与享用,这口腔主要包括了舌尖、舌面、舌根、喉头、牙龈、两侧口腔壁、口腔上颚,它们各拥有对不同味道特别灵敏的味蕾。

从味觉体认到的包括了“味”与“觉”,觉不是一种味,只是一种感觉。

从口腔体认到的各种“味”有酸、甜、甘、鲜、苦、咸等,从茶汤体认到的味只有酸、甘、鲜、苦。酸是制作或储存不良造成,有些品种会带有弱果酸。甘是茶叶多少都会有的味道,在苦味减弱后较为明显(即所谓的啜苦咽甘)。鲜在蒸青绿茶中容易发现。苦是茶的主要味道,制作精良时会与其他味道调和而减弱被感受到的强度。

从口腔体认到的各种“觉”有涩、辣、麻、刺、凉、油、稠度、强度、醇度、质感、温度等。喝茶时涩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涩因茶的种类与制作产生不同的强度,与苦味形成茶的显明茶性特征。麻、刺在后发酵茶的陈化中会被发现。凉是老茶陈放后容易有的感觉。稠是食之有物的感觉,取决于“茶水可溶物”的多少(水可溶物多的往往是质量高的现象)。强度是打击口腔的力度,苦涩重的茶强度就大(如同样的稠度,凤凰单丛的强度往往要大于武夷水仙)。醇和是不锐利,制作良好,又经适当的后熟处理,喝来绵延有韵。质感是口腔对茶汤分子的触感,是粗、是细?细的茶叶品质往往较佳。温度是指口腔感觉到的茶汤温度,每人喜欢的温度不同,要以自己口腔认为最适当的温度喝茶,味觉才敏感。

喝茶时,品饮茶汤时,欣赏茶汤作品时,让眼睛、鼻子、口腔仔细关注那杯茶的色、香、味,获得的资讯汇总到脑部,然后形成该茶的立体形象,那就是茶性。

清楚了这些眼、鼻、口的感观,是不需要每次逐一分析的,感觉器官瞬间就可将资讯送达脑部形成该茶的立体形象。感观的分析便于茶性的理解,这理解在茶的品质鉴定是属于官能鉴定,在茶的品饮是属于审美的享用。人们可以跳过感观的分析而直接评鉴与享用,但理解了茶汤的各种元素,评鉴与享用会来得清楚,但不是舍本逐末,老是在做着物理与化学的分析,这样反而不容易形成该茶的立体形象,也就是享用不到茶性。

 

  (1696)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茶没有震慑人的力量,如果茶的品质做得越来越差。这里不是说五十元有五十元的品质,五千元有五千元的品质,是不管任何级别与价格,都没有做好的茶,喝起来没滋没味不堪咀嚼,不具香味的淡弱感,喝了比不喝难过。茶的味道不足够好喝,人们没有什么理由要找几支好用的茶器来泡它,整整齐齐弄一张茶席来侍候它,不更加是浪费心血。

任何一道制茶的程序做得不对,茶汤效果就不会出现应有的质地,比如发酵不到位,成茶会有“臭青”气味;焙火未到位,成茶有水味;这些都是制茶者出差错的地方,我们何必虚与委蛇。

我们是没有必要全神贯注严阵以待一个品质欠佳的茶的,我们当然也不会去尊重它,故此,欣赏好茶本应有的专心与安静:“喝到一个好茶是不得空说话”的态度反而变成笑话。

当歌唱者演唱走了音被观众喝倒彩、运动者失误被扣分,人们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实中,小说写得不好可没有出版社愿意拿来出书,舞蹈者跳到一半迈错几个舞步,粉丝马上嘲弄地闹退票了;事情没做好、作品失败了未能做出应有的水准,就会遭遇淘汰、或被唾弃,那是没有人要买单的。但,茶界似乎特别的相亲,茶人即使买到、泡到的茶是劣质的也闷不吭声,仿佛说了出来就会成为一件没有品德的事情,茶人仿佛都必须墨守说些泛泛赞美之辞的行规,甚至还要宣扬:别太在意茶好不好喝,要感恩人家做茶做的那么幸苦,喝茶是要学习感激,如此社会才会和谐云云,否则那位茶人便是一个没有修养的茶人。

这是茶界颇吊诡的现象,茶叶品质没能好好的依照着该有的工序做好,甚至包括一些在茶叶里添入香精味、或用从非茶树上采下的芽叶制成的茶–即所谓假茶加入茶叶之中、或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茶叶,都不可被理性提出质疑的,茶人泡了喝了这些茶统统不能客观的说出以茶论茶的看法,都要隐恶扬善强调每个茶有每个茶的味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爱才可以,否则茶界众人便会责怪这位茶人在打击茶文化的发展,或这位茶人不理解尊敬的精神,是一位小气鬼,而且很肤浅,只懂得口腹之欲。

茶做得不好是无助于发展茶产业的,因为人们喝了身体会不舒服,甚至不健康,故茶人要坚持对做坏了的茶叶说不,绝对不泡不喝一个制作不当的茶,从喝茶的最下游反过来抵制与要求上游的制造者必须做出好茶才向他们买茶,这是目前茶人要醒觉的。

 

  (1803)

不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是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蔡荣章-20150609专栏

不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是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蔡荣章

20150609现代茶思想网专栏

如果说追求茶道或追求茶道艺术要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这是没有错的,因为如果连茶都泡得不是太浓就是太淡,或即使浓淡适宜了,又没使用适当的水质与水温把茶性表现正确,以这样的基础,大家都不觉得茶有什么好喝,如何谈论茶道或茶道艺术?茶不怎么好喝,说说茶与健康、茶促进人际间的和谐、茶的修身养性功能还可以,但谈到要与茶为友,要将泡茶视为艺术项目就不行了,因为那要以爱茶、欣赏茶的美为基础的。

如果没能把茶泡好,得出好喝的茶汤,事实上茶业是无法健康发展的,因为人们懒得喝茶,还不只是茶道或茶道艺术无法实现而已。进一步说茶道或茶道艺术,它是以茶为标的,泡好茶,每次完成更好的泡茶与茶汤作品是它的全部,茶抚慰身心的美与滋养尽在其中。所以说不只茶道或茶道艺术一直要在泡好一壶茶之中,作为日常生活的一杯饮料也是要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大家挂在嘴上的:茶道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而且诠释的时候都加上:接着才能谈到修身养性、谈到更高深的人生哲理。

不要忽略了:不管是高谈阔论人生哲理还是欣赏泡茶与茶汤之美,都要在泡好一壶茶中寻,不只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而已。不能像中了彩券就扔了平日赖以维生的扁担,忘了彩券就塞在里面。

强调喝茶的生理与社会性功能,如健康与和谐,容易忽略茶叶、茶汤的品质与美感,若强调茶道与茶道艺术,自然重视起泡茶与茶汤的本身,将它们视为一件作品来看待,这时,注意力就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2006)

2015-05-21 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邀请许玉莲开讲讲座: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

许玉莲农林大学许玉莲农林讲座1

2015-05-21,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邀请许玉莲开讲讲座: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

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于2015-05-21聘请福建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玉莲为客座教授,由农林大学.茶与茶文化学科负责人苏祝成教授授予聘书。

许玉莲女士亦是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及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与此同时,农林大学 人文.茶文化学院于2015-05-21也邀请许玉莲女士开讲讲座,讲座的学员来自农林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临安市茶文化研究会;和从湖州、天台、杭州、萧山等地过来的茶友们。地点:农林大学学16楼中国茶谣馆2楼,题目: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

许玉莲农林大学

许玉莲农林大学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与意义的内容纲要有:1.我是这样一路走过来:茶艺教学vs茶艺表演vs茶道演示。

茶艺教学*知识布施:要教会消费者泡茶、喝茶,他们才会来茶艺馆泡茶、喝茶。

*来茶艺中心买茶回家泡。

*把茶带去办公室泡。

*把茶带去饭店用餐时泡饮。

*把茶当礼物馈赠给人泡饮。

a.茶艺教学:第1阶段

*是为了要卖多一点茶叶

*只要那人家里多一个茶盘,我们就多了 一个地盘

b.茶艺教学:第2阶段

*亲身体验

*让消费者亲手触摸过、看过、嗅过、味 过及听过泡茶奉茶喝茶经过,他们才会产生真实的感受。

c.茶艺教学:第3阶段

*纳入生活的规划

*已经有喝茶习惯的,重新塑造一种适合当代的

*未有喝茶习惯的,现在正是时候建立我教的这种

d.茶艺教学概括范围:

*个人、家庭、公司、学校、团体、企   业、银行界、博物馆

*当地人、公干旅居者、游客、东南亚地 区茶行业者、传统茶行业者、现代茶行    业者

*收费制度:该收的要收,不该收的不收

e.茶艺教学:第4阶段

*决心发展成一种爱好

*要教会喝茶者更精准的茶法、更精致的 茶叶与茶器,    他们才会真心喜欢泡茶、喝茶

1.2茶艺表演:

*不要转型,要离开

*这是一个茶沦为配角的时代了吗

1.3茶道演示:

*直接去那里,去了就去了

*去了再回来接朋友、拿行李

*不要让“茶历史巨人转不过身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角色扮演还是专业称谓:

泡茶者vs泡茶师vs茶道艺术家

2.1角色扮演:

*特定角色穿著特定服装在特定场景下以进行扮演活动。

*聘用工作人员或自愿参加游戏者,通过假定的角色,按照角色的需要来表现那个角色。

*不是真的我,是假的我。

2.2专业称谓

*这是行为的事

*不是流行或消费的事

*任何与那个行为有抵触的东西都不该做

*只有行为发生,才有茶道的产生

*是我在做茶道的事

2.3泡茶者vs泡茶师vs茶道艺术家

*寻找一个当代的理念-茶道艺术系统的建立

2.4谁是茶道艺术家

*不要忌讳用茶人二字

*不要一听到茶道就怕

*不要用大师之名吓唬人

*不要搞错方向起名称,名不正则言不顺

*敢敢承认茶艺师是一种职称

*敢敢承认茶道艺术就是泡茶,为自己正名

*茶会策展者就是茶道艺术家吗

3.茶道艺术的核心是什么:

泡茶、奉茶、品茶

3.1茶道艺术的核心是什么

*纯茶道有问题吗

*装置艺术、室内设计、表演艺术、织物服装、

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戏剧、舞

蹈是茶道的主轴吗

*品茗环境不断转换才是茶道的核心吗

3.2泡茶、奉茶、品茶的必然

*茶道艺术要看整体,不是看小趣味

*欣赏茶道艺术,要懂得欣赏茶道艺术家的茶汤。

*欣赏茶汤,要懂得欣赏泡茶、奉茶、品茶的过程。

*欣赏过程,要懂得欣赏茶道艺术家看待事物的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建立和培养有价值的思维线索和实现的能力,将一种粗糙的行为,变为一种细心精致的行为。

3.3茶道艺术家,在世界上是干什么的?

*茶道艺术家何以为生?就必须搞清楚能交付给社会什么,这样社会才能回报。

*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艺术的宗旨不是因“职业所需”存在的,而是为人类生活所需的“创造”而产生的。

*他与社会构成一种怎样的交换关系?他创造一种只有他会做的“茶道艺术手艺”,我们愿意也像他那样子感受期间。

4.「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的概念

*有茶叶作品才会有茶汤作品

*茶道艺术家是拥有“创造茶汤作品”的手艺的人

4.1创造“茶汤作品”的手艺的基本技术:

*茶、器、水的品鉴技艺

*茶法(含泡、奉、品程序)

*品茗空间的设置(含茶席、环境)

*功夫要实在,远离低级趣味,不要献媚讨好

*面向现在这个我们的时代

4.2有了基本概念后

*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要不停地泡

*不要叫人代劳

*不要只是大,可大可小要深刻

*不要只是多,可多可少要细致

*这是无止境的事

4.3技术是通往艺术之路

*泡茶要看我们的心情,心情好它就甜,心情不好它就苦

*泡茶知茶,泡出茶的个性

*知茶泡茶,泡出茶当时的最好

*不要妄自菲薄,看輕自己

*器、术、道在泡茶里的涵义

5.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操作与规约

5.1范例 :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的工作手册

5.2范例 :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方法与流程

5.3范例 :品茗者茶会礼仪规约

5.4艺术与教学的矛盾

*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不能用语言代替的,正因为有些事情语言永远不能解说,所以才有艺术。

*教学必须是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技法、形式容易说清楚,但艺术的核心部分却难以量化。所以,教学容易陷入手法的教条中。

6.茶谱的意义

*茶谱:茶法、茶赏与茶序

*我们为什么需要为每一次的茶汤会写下茶谱?

因为不应该毫无章法的泡,或只人云亦云追随古法

必须要有实际方法泡它喝它,并,这个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可复制性

茶谱是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 的一部分创作,像音乐指挥家的乐谱

7.个人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联合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7.1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

創立及舉辦歷程表如下:

7.2举办的问题

*主办方的意图

*场地容量的考虑

*客人数的考虑

*客人参与几位茶道艺术家的问题

*客人挑选茶道艺术家的问题

*茶道艺术家与客人招呼的问题

7.3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
茶席摆置原则:

*不让客人面壁

*不让客人看风景或路人

*让客人领受到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气场

*会场的布置不干扰泡茶席

8.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实例

 

9.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演示会

紧接着讲座结束,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观摩示范活动在农林大学学16楼3楼茶艺教室举行,由蔡荣章先生与许玉莲女士指导进行,将理论以实际的操作方式呈现。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入场方式:凭票入场,可预先邀请或售票,座位:抽号订座(售票时抽签号码)茶道艺术家自己准备茶谱、茶席、完成泡茶奉茶喝茶过程,期间安排一道茶食,在规划时间内食用。此次示范,除了许玉莲亲自主掌一席,茶文化系包小慧、钟斐、沈学政三位老师也联合参与茶汤作品创作会,共32位学员坐在席上品茗,其余学员在旁观摩学习整个茶会的流程。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1643)

2015-05-23 老茶的冲泡与欣赏-许玉莲-中国茶叶学会 主办讲座

中国茶叶学会  主办讲座

老茶的冲泡与欣赏

许玉莲主讲

举行日期:2015-05-23

现代茶道思想许玉莲

 

 

  (1446)

Balancing ‘Freedom’ vs ‘Confinement’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的「自由」與「法制」

Balancing ‘Freedom’ vs ‘Confinement’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At a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seating is decided by random drawing. Participants settled down in a loop formation, then brew and serve tea in one direction for a pre-agreed number of brews. They remain seated after enjoying the last round of tea for a few minutes of music appreciation or meditation, before collecting their cups and packing up. The gathering then comes to an end. All participant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need to bring along their choice of tea ware and tealeaves; as such,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on the method of brewing or the types of tealeaves used. This realizes one of the seven principle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hat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as to the style or regional practice.

As the tea gathering progresses, small teapots, lidded cups and matcha tea bowls make their appearance; indeed, this is an interesting showcase of varieties.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s a great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 styles and regional practices of brewing in one occasion, where tea has brought people together. Differences only add to the substance and enjoyment of the Way of Tea. Everyone is free to make their choices and not confined to using a particular kind of tealeaves and brewing method.

Having said that, the absence of confinement is not a warrant for being ‘sloppy’ or ‘not serious’; otherwise, the standard of the tea gathering will go down. Participants will have to give it their all, and present the best possible tea infusion with their chosen brewing methods and styles. The ‘method’ is not confined, but it cannot be said for the ‘quality’.

The absence of confinement also refers to the discouragement of rigid ‘rules’ and ‘brewing rituals’.  While rules are crucial for the existence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d brewing rituals are the basis upon which one’s spirit in the Way of Tea is founded, mechanical and formalistic practices will easily turn the event into a stage performance.

It is certainly not our aspiration to hav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becoming a mere style of tea gathering, or a school of thought pertaining to the Way of Tea. The rules and spirit must be maintained, and the quality keeps improving. Freedom and confinement, for this matter, will complement and balance each other.

 

  (1536)

茶道要学什么-许玉莲-专栏20141103

 

 

茶道要学什么

许玉莲

专栏20141103

茶道的课程到底要学些什么?我们认为第一件事情与最后一件事情都是必须要将「泡茶」(含识茶、泡茶、奉茶、品茶、赏茶)学好,「泡茶」的功夫是否修炼精到,直接影响茶道内涵表现的境界。无论我们是否想要成为一位严肃或随和的茶道练习者,不管在家里或在演示厅「泡茶」,学习的途径是一样的,视乎能够练到什么层次?拥有多少功力?是否有能耐将之表现、供给自己及大家享用?依赖泡茶者所累积的内涵是否有够深度。

比如去学舞蹈、唱歌、绘画,就是要把舞跳好,把歌唱好,把画画好;学拉小提琴的人,能够不把站姿,持琴手法,如何运弓、换弦,读五线谱的方法学会就说学了吗?如果连这些也不懂,随便拉几个不成调的声响出来,当然那也属于是小提琴发出来的声音,但那是噪音不是音乐内涵,又怎么可以说「我会拉小提琴我懂音乐」或「我的这种是生活音乐」呢?

学茶道需要精通的是应付「泡茶」的变数的能力,以及将这种能力尽可能永远保持在稳定的「极佳」表现。故,我们要学好的是「泡茶」原理及将之操练至非常熟悉的境地之方法。至于品茶空间、泡饮器、茶席摆置法、茶会形式种类的变化只属于是泡茶者的本能反应,去到那个地方看到那个茶碗要那样泡饮、来到这里看到这种茶叶决定要这样冲喝,可简可繁,方法多得很。至于历史学、建筑学、美学、纺织服装学、室内设计学、音乐与花艺等只属于服务茶道的一些学问,它丰富泡茶者自身的见识与气度,但真正「泡茶」过程并不需要这些。

功夫到家的人即使突然在不同的环境、使用自己不惯用的茶叶或短少了一些茶具的状况下进行「泡茶」,应该也要表现得与平常一样好才是,那实在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况且这种「不在常态」或「可简可繁」的效果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些都是片段的「折子戏」,不够完整。就如歌唱家当然偶尔也可以展示一、两小段美妙的歌声,但如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把完整曲子的品质内容呈现才是好。所以泡茶的人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方法来练习我们的「茶道」。下列是我提出的茶道课程应有的内容:

1.识茶:

一.茶叶的制作

二.品评茶的方法

 

2.茶具:

一.茶具名称与用途

二.茶具的持拿法

三.茶具摆放的位置

四.茶具的清洗

五.观赏茶具的方法

六.不同材质茶具可泡任何茶的基本原理

 

3.茶人:

一.着装原则

二.维持卫生整齐的方法

三.行礼的方法

四.坐姿的方法

五.静坐的运用

六.奉茶的方法

七.喝茶的方法

八.吃茶食的方法

 

4.泡茶:

一.茶箱准备的方法

二.设置茶席的方法

三.收拾茶席的方法

四.茶叶放多少的基本规律

五.水质的认识

六.水的温度如何知道

七.泡茶水温如何决定

八.浸泡时间的决定

九.温壶的解析

十.淋壶的解析

十一.温润泡的解析

十二.赏茶的方法(茶叶、茶汤、茶渣)

 

5.练习:

一.泡茶动作的解析

二.泡茶示范

三.泡茶练习

四.演示的方法

 

6.泡茶法:

一.小壶茶法

二.盖碗茶法

三.含叶茶法

四.煮茶法

五.拉茶沖泡法

六.旅行茶泡法

七.抹茶法

八.冷泡茶法

下图:作者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1640)

扎实民间与学校的茶道教学效果-蔡荣章

扎实民间与学校的茶道教学效果

蔡荣章

201312《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现在谈论的茶道教学是不分学校教育还是民间的教育。1980茶文化复兴初期,学校教育是没有茶道这个专业的,与茶道相关的科目如茶叶加工、茶叶审评都是涉农专业所开的课程。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看到社会有所需要之后,于是民间的教学就因为某些人的先见,或因它具备了良好的机动性而抢先一步。但不论是抢先一步的民间教育还是慢了半拍的学校教育,茶道教学都在草创期应急登场,三十年过去了,该是检讨整顿的时候。

泡茶方法与茶器的知识是喝茶人首先遭遇到的问题,当时的茶道先锋部队是开茶艺馆的老板。首批开茶艺馆的老板几乎都是对茶道抱着理想与幻想的人,他们自己摸索泡茶的方法与茶器的知识,然后教导进门求知的消费者,甚至开起了茶道讲座班。这是茶道民间教育的起点,由于都是自己摸索研究的心得,所以说法不一,形成了一家一门派的状态。时间久了,老是教同样的东西会失掉吸引力,自己也怕被误会为茶道仅是如此,于是开始摸索研究起了制茶。这时遭遇到了产茶区的制茶师傅、从学校学得茶树栽培茶叶加工的专家,他们毕竟有深厚的经验或学术基础,于是大家如获至宝地缠绕在这个课题很长的一段日子。甚至钻研起了茶树品种,初级班上课就要到茶园去识别青心乌龙与金萱的差异,笔记本上贴满着不同品种的叶子。这个现象影响了茶道课程应该是以泡茶及其应用为主轴的正确性,也造成了后来学校茶文化专业设置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规划往制茶与栽培倾斜的误差。

茶文化复兴不久就有了国际茶文化的交流,大家开始意识到茶文、茶史的重要,民间茶道教育开始了这方面的课程。但是茶文茶史的课程不是茶老板容易摸索的,于是从文史圈找师资。老师找到了,但教学的效果不佳,因为老师的茶叶功底不够,无法引起学员的共鸣。这是直到今日,茶文茶史,包括茶画、古茶书选读等一直未受重视的原因。学校茶文化专业设置后,不是课程带头人不重视这类课程就是找不到既懂文史又懂茶的老师,结果依旧教学成效不佳。

接下来遇到的是品茗环境与茶会举办。能走到這个时候的茶老板都已练就成金刚不坏之身,茶席设置与茶会举办的功夫非有不可。否则茶文化复兴初期培养出来的新茶人也已经可以接续上来。所以品茗环境的建构与茶会的举办在近年来蓬勃发展。但回顾学校体系,依旧是遇到茶文茶史同样的窘境,即使有学成的毕业生,这时也还来不及回校任教,民间的师资则受到聘用的条件而难于进入。

至于茶道艺术与茶道思想的探讨,是茶文化发展到现阶段极需注入的课程,因为泡茶、茶器、制茶、茶文、茶史、茶席、茶会等得以应用之后,必须给予提升方能完善成就“茶道”这门学科。茶道艺术与茶道思想必须仰赖上述那些学科的支撑,也就是说教授这两项课程的老师必须非常懂茶,而且天天与茶为伍,否则容易以艺术、思想的大框架直接套用到茶道来,结果不是不为茶界仰慕,就是将茶作为其他艺术(如舞蹈)与思想(如禅学)的配角。这两门课程的师资要在民间与学校茶文化教育健全发展后醖育产生,或从艺术思想界人士注入茶的血液或是从茶人中注入艺术思想的血液。

上面是茶文化复兴三十多年来茶道教学的经过,知道了过往,目标是在于眼前的茶道教学:如何才能扎实的建构与有效地实施,不论是民间还是学校的体系。

 

  (1455)

泡茶置茶量的判断-蔡荣章-专栏20140903

泡茶置茶量的判断

蔡荣章

20140903蔡荣章专栏

用壶泡茶要放多少茶叶? 有人会说要看壶的大小,事实上要看泡几道而定,若只泡一二道,茶叶放少少即可,若要泡五六道(这是以壶泡茶通常要求的道数),就要放多一点。放多少呢?以壶容积的几分之几比较容易表达,如果要以茶的重量来定,就要先说出壶的体积,然后依茶水比例算出茶的重量。现依壶的容积来表达,茶有不同的松紧度,要依四种状况来说明其用量:

1.膨松的粗条茶放八分壶;

2.一般条型茶放半壶;

3.非紧结的球型茶放1/3壶

4.紧实的球型茶放1/4壶

壶的容积是指有效容积,即盖上盖子后所能容纳的水量,当想要只冲七分满时,这七分满就是当时的有效容积。壶内的“茶水比例”才是衡量浸泡时间的依据。

有人会将置茶量放大,认为这样可以多泡几道,但置茶量再一加多,如果是球型茶,第三道以后茶叶就会膨胀到盖子都盖不上,如果是细碎的老普洱或红茶,第二道会让你冲完水就来不及倒出(就是即冲即倒都嫌太浓)。

当壶内的茶只泡一道,就如同鉴定杯用于评比茶叶时一样,茶叶放少少的就可以。放多少才适当呢?实验的结果,以120cc的水对2.8g的茶,浸泡5分钟可以把茶内的水可溶物大部分溶出,而且得出颇为适当的浓度。因此茶界就以这样的水量制成鉴定杯、以这样的茶水比例与浸泡时间作为评鉴时的泡茶方法。后来有人将它整数化,即改成150cc的水对3g的茶,浸泡5分钟。1980年代台湾陆羽茶道教室在这个基楚下制订了120cc的水对2g的茶,浸泡10分钟,作为含叶茶法的置茶标准(也就是置茶量是水量的百分之1.5,计算时是以水的cc数乘以0.015)。 这样一次性泡茶法的茶量是很少的,很难用目测说是浸泡器的几分之几,通常都以重量表示。

以壶的几分之几来判断置茶量是不是很不准确?是的,每个人的判断会不一致,但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在“不同紧结度”茶叶的用量调整, 一个人习惯了自己的茶水比例后就会拿捏好浸泡的时间。置茶量(也就是茶水比例)仅是决定浸泡时间的因素之一, 其他还有十余项应考虑的因素。各种因素在泡茶时都会发生或突然被发现,泡茶者要机动调整浸泡时间。学习泡茶就是要理解这些变化无常的因素,然后以“浸泡时间”来掌控它。

 

 

  (1596)

泡茶的技法与心法-蔡荣章-专栏20140827

泡茶的技法与心法

蔡荣章

20140827蔡荣章专栏

泡茶有很多技法,这些技法是为了有道理、有秩序、有美感地泡茶,而且能够泡好一壶茶。如讲究各类茶器摆设的位置:主要的泡器放在哪里,辅泡器、备水器、储茶器放在哪个方位。如研究壶、盅等茶器的拿法,务使拿得顺手、轻便、看起来优美。如何将茶叶从茶罐内拨出入荷,又如何持荷将茶放入壶里。如何判断什么是适合泡茶的用水、如何判断水的温度。如何知道每一泡茶需要的水温、需要浸泡的时间。一定浓度后如何将茶汤固定,且平均地倒入杯子之中。使用什么壶与杯才能将茶表现得很好。如何欣赏茶叶、茶汤、与叶底。泡完茶后如何清理茶器、收拾茶席。

开始学习这些技法之时难免觉得为什么要那么啰嗦,但是要理解这是前人的经验累积,你可以加以修正与补充。当它被纯熟应用后就会变成习惯,毫无障碍地被你使用。但这个毫无障碍被你使用的习惯是有危险性的,如果是个错误的动作,如将茶汤倒入茶盅总是在最后时段甩甩壶,习惯后它就代表了一个粗糙的个性;如打开或盖上盖子时总要划个圆形的弧度,习惯后它就为你划上了一个不需要的符号;如你认为水不烧开是泡不出好茶的,习惯后你就难于调整茶汤内各种成分的组配(达到最好的茶汤境界)。这些都是错误习惯带来的危险性,那正确的习惯会不会也带来危险性呢?

正确的习惯也会带来危险性。现在我们要从上面的泡茶技法说到泡茶的心法。当一个人掌握了正确的泡茶技法,他可以很有把握地把每一道茶泡得很好,习惯了以后,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了,再也不需要关注如何泡了。泡茶时还可以与人聊天、还可以与台下的人眉来眼去,他说:泡茶我已烂熟于心。这烂熟于心是正确的习惯带来的危险性,烂熟于心令人忽略了他正在从事的每一个动作,只是熟练地操作着,于是泡茶、奉茶的动作与泡出来的茶汤精准度不够(精准度足够时是包括了茶叶生命的活灵活现)。当他用这种烂熟于心的习惯去弹琴,每个音符的触感准确度也不够,听者不会被音乐带着走(只是听听熟练或高超的弹奏技巧而已)。正确的做法是:虽然做着熟练的动作仍然关注着每个动作,就像不熟悉一般(这就是「拙」的妙处)。

泡茶的心法只有三条,一条是随时关注着每个熟练的动作,一条是爱茶,一条是爱人。如果不爱茶,前面所说的技法、熟练、关注都将失去灵魂,只是认真操作着。唯有泡着心爱的茶,满心欢喜,才能得出最好的动作与茶汤。第三条心法是要有爱人之心,爱自己、爱等着喝茶的人。努力泡茶就是为了要有一杯好茶给自己、给等着喝茶的人,否则为什么要如此用心地泡茶?只为得奖、只为获得夸耀、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真是如此,泡茶变成了一具孤魂。

泡茶的技法有多多,泡茶的心法只有三条,一条是随时关注着每个熟练的动作,一条是爱茶,一条是爱人。

 

  (1573)

茶道技术在哪里-许玉莲

茶道技术在哪里

许玉莲

把茶道放入生活可以吗?当然可以,但以为在生活中做茶道就不必讲究一定的步骤、道理与精神,一味随着个人固有习惯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把不懂当成风格,说那就是茶道,那是误解。无论唱歌、烘蛋糕、煮咖啡、弹琴、茶道,它们总有依循的一些法度,做得对了才叫做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比如制作蛋糕时材料的混拌必須依序,否则成不了蛋糕,只成为面粉和鸡蛋混合的一团面而已。烘烤温度对蛋糕产生很大影响,温度过低,烤出蛋糕的顶部会下陷,里面粗糙;烤制温度太高,蛋糕顶部就会隆起,中央部分容易裂开,四边向里收缩,糕体变得很硬,这就是没有将蛋糕做好,技术不到家之故。不管要不要成为蛋糕制造师,是在职场或在家里烘焙蛋糕,蛋糕做出来要像蛋糕才能吃进口,这才算正式完成一个蛋糕作品的制作,真的懂得做之后,无论在哪里做都不会把它做坏了的。

大家对烘蛋糕、书法、画画、弹琴等项目的技术向来都可接受,不会有太大抗拒。大家习以为常喝葡萄酒不能用错红酒杯、白酒杯、笛形香槟杯或雪利酒杯;写书法要站势、坐势,执笔要悬肘、悬臂、悬腕全有规矩;弹琴可更加不能随意高一音低一音任由人。但大家认为茶道“泡得淡一点也是茶,泡得浓一点也是茶”;茶道没有必要做得那么煞有其事地用计时器计时;水温高一点低一点是不要紧的,不一定要有什么茶法,茶道主要是完成社交目的,开心就好;茶道重要的是传授人生哲理的观念,茶叶制造得好不好不必太在意。

为何茶道与其他项目相比,所得到的尊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为何人们进行茶道却不珍视茶道本身内容,也不看重藉以表现茶道的技术呢?原因是人们乐于接受长期被灌输的误导观念,而茶界也还未坚定的建立好这些体系,即使有些已经构建部分技术,但人们对此无知,或采取不认同态度。

茶道的技术含量存在在哪里呢?存在在有形的运作手法、有科学根据的基本原理与一切无形的思想内涵。举例:很多人说茶道是和谐,但和谐不会从天而降,和谐不能光靠嘴巴说说就有的,它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人物、事情汇集、经营而被创造,做好了才会体现出来,那么这种技术要怎么做呢?因篇幅所限,以下只举三列,茶道技术之一:泡茶要懂得制茶技术,泡茶时要懂得选择“做得好”的茶来泡,“做得好” 的茶叶是指原料来源明确,制作技术良好,按部就班有条理完成的产品。只有喝“做好”了的茶叶,身体才会健康,心情和灵魂才会舒适,才能制造和谐。如果冲泡一壶制作不到位或技术做坏了的茶给别人喝,内心会愧疚和不安的,则和谐永远也不会到来。

茶道技术之二:泡茶要懂得尊重的技术,和谐的成分是包括了尊重在里面的,尊重不止对人而言,也指器物、环境、科学。说说茶叶,泡茶者必须拥有一双干净的手来对待茶叶,不可污染它。取拿茶叶过程,应将茶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珍惜地对待它们把它们好好置放在应有的茶具。无论有意还是无心,不应让茶叶掉落桌面而丢弃它,或把茶叶弄碎。破坏茶叶的形体生命,也就破坏茶叶的味道个性。

茶道技术之三:泡茶要懂得茶法的技术与信念,选用何种质地的水,水该怎么加热,水的温度要多高,要投入多少茶叶,浸泡需时多久,选什么器具都是有科学原理可依据的,应针对不同性质的茶叶实施个别方法,制作出当时最好的效果。泡茶者很有信念的把茶道表现出来,不以喝茶者的身份地位来猜测或揣度别人的心意来迎合,茶法才能成为让人崇拜的专业技术。

20140612完稿-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2085)

小壶茶法的定义与茶法分类的意义-蔡荣章-20140813专栏

小壶茶法的定义与茶法分类的意义

蔡荣章

20140813蔡荣章专栏

小壶茶法的意思是指小型壶的泡茶方法,多小呢?400cc以内,这是一般常看到泡茶时使用的大小,概念上就把它称作小型壶。事实上500cc也可以是小壶茶法、600cc也可以是小壶茶法,1000cc以上也可以使用小壶茶法来冲泡, 只是技术有所不同而已。

小壶茶法要与什么其他泡茶法作对照呢?如大桶茶法、盖碗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等。盖碗茶法为什么独列为一种泡茶方式?它不是也如小壶茶法一样,装一次茶叶冲泡数道的茶汤?是的,就泡茶的方法而言,它是可以归在小壶茶法,但就茶器的类别上,它是与茶壶、茶桶不同的类型,所以将它单独归类。使用盖碗茶法的时候,除应用它的多次性浸泡功能(如同小壶茶法),还可把它单纯作为品茗杯(倒入泡妥的茶汤供客人品饮)、作为浸泡与品饮双重功能(将茶置于碗内浸泡,适当浓度后直接持碗饮用,即含叶茶法)来使用。虽然盖碗茶法与小壶茶法、含叶茶法在功能上有所交叉,在以茶器为分类标准的时候,就将它独立成一个类别。

剩下的泡茶法就侧重于泡法的不同,如浓缩茶法、抹茶法、煮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上面提到的十种泡茶法是就各种不同的茶器与泡茶方式,适应各种场合所需而划分,不以茶的类别而定。日常生活常见的鉴定杯泡茶法、双杯泡茶法(闻香杯与品饮杯)、功夫茶法等归入小壶茶法,玻璃杯泡法归入含叶茶法。泡茶法有了分类, 喝茶人就容易因地制宜, 找到适当的泡茶方式;教学的时候,也容易让学习者循序渐进。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小壶茶法呢?

不管小壶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还是含叶茶法、旅行茶法,都是以茶水比例、浸泡时间、泡茶水温为泡茶的基本原理,这其中的茶水比例、浸泡时间、泡茶水温的交叉变化以小壶茶法包含得最完整,小壶茶法应用自如后,其他的茶法就容易上手了。各种泡茶法除上述六种,其余的四种除具同样的泡茶原理外, 还有其他的经验必须学习,如用茶筅搅击粉末茶的抹茶法、用水煮茶的煮茶法、用冷水或冰水浸泡茶叶的冷泡茶法、搅拌或再调以其他食品的泡沫茶法。

各种泡茶法除了基本的泡茶原理、原则与熟练的技艺外,还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强调点,以及个人的特殊手法或传统给予的特色。上述的泡茶法都只是普通名词而不是专有名词,大家可以在大类别之下有属于自己特性的茶法。

  (1526)

不要穿这样的旗袍泡茶- 許玉蓮-专栏20140818

不要穿这样的旗袍泡茶

許玉蓮

专栏20140818

旗袍有很多不同款式,这里提出不适合穿在茶人身上泡茶的,着重在几点结构:领口、袖口、裙摆开衩、紧窄包身、袍身长短与布料材质问题。

领口:不要在胸口部分挖空。此样式的旗袍有很多其他行业的女性穿着上班,这种设计强调女性身体,要将大众的眼光吸引过来放在女性的胸脯,模糊了茶的焦点,与茶道所要呈现之内容不符,茶人掌席行茶时的专业,是让人享用泡茶、奉茶及喝茶的艺术,不要胸口开洞转移视线。

袖口:不要穿无袖、短袖,袖子最短的长度最好在手肘以上一点点就好。为什么呢?泡茶时的衣服要能够庇护身体,以避免煮水设备发生意外的烫伤。另一原因,呈现茶道艺术时所穿的衣服,必须能将大部分身体遮盖住,不要裸露太多,以避免体味外扬。尤其双臂是整个过程都得提着茶具操作,手势最多,腋窝应避免显露。3/4长或全长的袖子较适当。

裙摆开衩:最好都不要裙摆开衩(大腿两侧或其中一侧),由于泡茶要操作连串动作,坐在地上的地席泡茶,一定不可穿裙摆开衩的旗袍,无论跪坐或盘腿坐姿,裙摆开衩的旗袍都难以将身体遮盖好,而且开衩后两幅裙摆会滑动或飘动,很难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样子,穿着它泡茶不切实际。加上如果泡茶过程需要站立起来奉茶或做点什么,裙摆开衩的巾幅会在一立一坐之间的动作导致泡茶人丑态百出。

使用桌椅茶席,裙摆开衩不要在小腿以上,否则难以就坐得舒服。开衩高度在小腿,前后两幅裙摆端正垂直,较易控制,走光没那么频密发生。裙摆开衩在大腿的高度,坐下后两幅裙摆各自张开,随时会出现叫人尴尬的场面,穿这种裙摆的主人,往往担心两条大腿走光,整个人变得非常矫揉造作,忙着调整姿态而忘记了重心点是茶。

紧窄包身:不要紧窄包身的裁剪,强调女性身体特征的旗袍,在其他行业早已大行其道,泡茶的人也跟随此作风包身打扮,则容易让人误会茶人的专业,大众以为茶人也像其他行业人员这般搔首弄姿在邀请他们“看茶人的身体”而不是欣赏茶道。何况,紧紧包裹着身体的服装叫人寸步难移,双手亦很难自由自在伸展去完成这许多泡茶手势。

不要过紧,导致臀部上出现两条深深的内裤折痕,不要以为自己看不见就无所谓,人们可从衣物外看见内裤的折痕是非常失礼的事情。

袍身长短:旗袍长度不要在小腿以上,要在小腿以下,足够长度的衣物让人在行茶时行动自如,每一个动作才会做得舒服。袍身过短引致手脚伸展的不方便,常见有人不断去拉扯自己腰部、臀部、裙摆的衣料,以图遮掩自己的身体,气韵大打折扣。

袍身的长短要能够完全遮盖着所穿之丝袜,无论该丝袜的长短是五分、七分、九分长,不要让人看到袜头。裙摆开衩的造型特别容易出现这种疏忽。

布料材质:不要太滑、太薄的布料,它会易显出内裤的折痕。面料较为单薄的,应着衬裙。颜色要可以遮盖内衣、裤的颜色,使它们不要被看见。这些都违反衣着礼节的。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