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文化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茶没有震慑人的力量,如果茶的品质做得越来越差。这里不是说五十元有五十元的品质,五千元有五千元的品质,是不管任何级别与价格,都没有做好的茶,喝起来没滋没味不堪咀嚼,不具香味的淡弱感,喝了比不喝难过。茶的味道不足够好喝,人们没有什么理由要找几支好用的茶器来泡它,整整齐齐弄一张茶席来侍候它,不更加是浪费心血。

任何一道制茶的程序做得不对,茶汤效果就不会出现应有的质地,比如发酵不到位,成茶会有“臭青”气味;焙火未到位,成茶有水味;这些都是制茶者出差错的地方,我们何必虚与委蛇。

我们是没有必要全神贯注严阵以待一个品质欠佳的茶的,我们当然也不会去尊重它,故此,欣赏好茶本应有的专心与安静:“喝到一个好茶是不得空说话”的态度反而变成笑话。

当歌唱者演唱走了音被观众喝倒彩、运动者失误被扣分,人们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实中,小说写得不好可没有出版社愿意拿来出书,舞蹈者跳到一半迈错几个舞步,粉丝马上嘲弄地闹退票了;事情没做好、作品失败了未能做出应有的水准,就会遭遇淘汰、或被唾弃,那是没有人要买单的。但,茶界似乎特别的相亲,茶人即使买到、泡到的茶是劣质的也闷不吭声,仿佛说了出来就会成为一件没有品德的事情,茶人仿佛都必须墨守说些泛泛赞美之辞的行规,甚至还要宣扬:别太在意茶好不好喝,要感恩人家做茶做的那么幸苦,喝茶是要学习感激,如此社会才会和谐云云,否则那位茶人便是一个没有修养的茶人。

这是茶界颇吊诡的现象,茶叶品质没能好好的依照着该有的工序做好,甚至包括一些在茶叶里添入香精味、或用从非茶树上采下的芽叶制成的茶–即所谓假茶加入茶叶之中、或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茶叶,都不可被理性提出质疑的,茶人泡了喝了这些茶统统不能客观的说出以茶论茶的看法,都要隐恶扬善强调每个茶有每个茶的味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爱才可以,否则茶界众人便会责怪这位茶人在打击茶文化的发展,或这位茶人不理解尊敬的精神,是一位小气鬼,而且很肤浅,只懂得口腹之欲。

茶做得不好是无助于发展茶产业的,因为人们喝了身体会不舒服,甚至不健康,故茶人要坚持对做坏了的茶叶说不,绝对不泡不喝一个制作不当的茶,从喝茶的最下游反过来抵制与要求上游的制造者必须做出好茶才向他们买茶,这是目前茶人要醒觉的。

 

  (1803)

2015.05.21 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讲座-茶道艺术的建构-蔡荣章

蔡荣章农林大学

蔡荣章农林大学讲课

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讲座

 

蔡荣章5/21上午的讲座—茶道艺术的建构

2015.05.21的09:00-11:00,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邀请蔡荣章教授在教4101的阶梯教室向院内师生与校外茶界人士做了一场“现代茶道思想—茶道艺术的构成” 的演讲。

 

蔡教授首先将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 做了一翻解释,接着说明何谓泡茶基本元素、泡茶外来元素、茶道艺术特有元素,他说泡茶基本元素只是用水、茶器、茶叶、泡茶席,

制茶知识、泡茶技艺,花艺、挂画、焚香、四艺、装置艺术、 音乐、舞蹈, 修身养性、做人道理都属外来元素。至于茶道艺术特有元素则指茶叶欣赏、茶性理解, 美学修养、艺术表现能力。

 

接着蔡教授以一张“泡茶元素与茶道体系” 图说明了泡茶基本元素与泡茶外来元素在茶文化领域里构成了多元茶道,泡茶基本元素与茶道艺术特有元素在茶道艺术领域里构成了纯茶道。

 

最后的结语是茶文化课程的规划,说明了如何从课程的规划着手,促使茶道在茶文化中凸显、茶道艺术在茶道中建构。蔡教授认为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的完整建构是茶文化专业的价值所在。

  (1533)

茶人何以为生-許玉蓮

茶人何以为生

許玉蓮

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任何有经济能力者,不必具备什么茶文化知识,随时可自己开店卖茶叶、茶器产品,以获得收入。

不管资历、不想继续升学想投入社会谋生的人,亦可直接进入茶行做「卖茶叶、茶器产品」之工作,赚取工资过生活。

在学校读三、四年茶文化专科,考取「泡茶师、茶艺师」证照,找什么工作获取收入?答案是:卖茶叶、茶器产品。可为别人打工去「卖」,或自己开店「卖」。

在茶界服务二十年,从不会到学得精通,能举行茶会、设置茶席、呈现有水准的茶汤作品,甚至办课程教授泡茶技艺、茶道思想,这样的一个人,茶界美其名为「大师、老师、茶人」,他需要做些什么来换取工资作为生活费?答案是:卖茶叶、茶器产品。可为别人打工去「卖」,或自己开店「卖」。

以上是茶界普遍存在四种现象,所谓从事茶文化工作,真正赖以为生就是:卖茶业产品。任你是谁,无论在哪个位置上,职称是什么,若不做「卖茶的」,恐怕没有业者愿意聘用你。茶界很难找到其他业种,在茶界耽着不必天天去「卖茶」的,多属「游乐式」不拿工资的,他们另有经济来源。

不是说卖茶是不好的行业,但难道这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吗,茶界并不理会这些人的年龄、年资、学识、能力、证书、思想与资格,把大家装进罐头做同样性质的事:卖茶叶、茶器产品,要这样才能生存。为什么茶界生态环境会如此地贫乏、苍白?茶人常常自许自己在从事茶文化事业,艺术境界可媲美音乐、歌唱、舞蹈、绘画等,但我们很难想象,难道音乐界人人的工作是卖乐器?芭蕾舞蹈界人人卖芭蕾舞鞋?绘画界人人卖画笔、画纸?总得有人画画,跳舞、编舞,谱曲、填词、演奏、唱歌等呈献作品,这些乐器、舞鞋、画纸等用品才能晋身文化境界吧。从来没听说过卖画纸产品的人告诉大家他在卖「绘画文化作品」、卖乐器产品的说他在卖「音乐文化作品」。为何「卖茶的」常常说自己在做「茶文化」事业,而这个事业的形态却只有卖茶叶产品而已?

这种现况说明近代茶界发展虽已走过三十年,但专业分工体系至今还未诞生,没有专业分工系统,茶界聘请职员就无谱了,职称叫不出来,工作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把茶业产品卖出去。这样对茶界各领域工作发展没有提升与精进作用。把茶界的工作人员都界定为「侍候人喝茶、买茶」的销售员,让人觉得此行业没有荣誉感,得不到尊重,茶界若想要招聘到有水准的新人来就业是不容易的。

茶文化专科当然也吸引不到年轻人来报读,很多人认为茶文化专科是在读不成其他好的专业才来读的,反正读了出来也是做个「卖茶的」,有读与没读之间所能改变的人生意义似乎不大,多了「茶艺师」的证照,也没有得到专业身份的认同,所找到的工作职务与工资所得,几乎没有分别。

茶界如继续局限只卖茶业产品,把所有人员变成「卖茶的」,不醒觉整顿各个范畴做好分工心态,将会妨碍新人入场,以及抹杀许多已经在茶界认真工作超过十年、二十年、即上述「大师、老师、茶人」等称谓优秀工作者,他们,正是茶界强调「做茶文化」事业的力量。

(完稿20141201)

 

  (1570)

我们可以只谈日用茶道吗-蔡荣章

我们可以只谈日用茶道吗

蔡荣章

201411《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现在是谈论「茶道艺术」的时候了。有些人说:喝茶是日常生活极为普通的一件行为,犯不着说得太神秘、太深奥。还特别强调现在很多人不曾喝过茶,也不懂得茶里有什么对健康有益的成分,言下之意只要教会大家懂得这些就够了。

真的只要教会大家懂得这些就够了吗?教会这些后大家就会喜欢喝茶了吗、大家就会从喝茶得到好处了吗?喝茶与吃饭不一样,吃饭即使不学也人人会吃,延续生命需要食物。喝茶没人引导是不会喝、不懂得喝的,只会喝而不懂得喝的人,不见得能从茶中获得多少益处。喝茶的益处与懂得喝茶的多寡成正比,当一个人懂得了喝好茶,他就可以从茶中获得健康,当他懂得了喝茶的艺术,他就可以从茶获得美感的境界。

不是只有艺术家才需要懂得美感的境界,每一个人都需要或多或少懂得什么是美,即使穷困潦倒的时候,有些美感的细胞在身上也会让日子好过一些。也有人以为职业教育不需要离职场所需太远的艺术、思想之类,但仅仅那些基础的技能如何应付往后的持续发展呢?美感的训练本来就是人们素质教育的一环,而喝茶的美感更是茶文化内涵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人会质疑:我每天那么认真的泡茶喝茶不是已经有了茶道艺术了吗?日常的喝茶与茶道艺术是两回事,就如同日常的哼哼唱唱不等于音乐艺术、日常的涂涂画画不等同于绘画艺术一样。现在说的茶道艺术是要将它视为与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等摆放在一起的艺术项目,要以艺术学科的角度来衡量它。

说到「茶文化」,它有一圈比较小范围的,称为「茶道」,茶道内又有一圈更小范围,称为「茶道艺术」。这圈小范围的茶道艺术不是人人必修,但茶文化缺少它就只得变成一项饮食文化。我们将茶文化放进高等教育的殿堂,将它独立成为科系,就势必不能弃置「茶道艺术」这一环,否则在学术的领域显得太薄弱。

在各地举办的多次茶文化研讨会,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发言总是少于半数,这不及的半数还绝大部分只谈论着茶历史、古茶书、他国茶道比较,涉及茶道艺术的少之又少。这种场合的与会者多为当代茶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不主动提出茶道艺术的见解与做法,甚至不认同现今的茶文化里缺乏了茶道艺术,甚至于认为现今混合着背景音乐、茶席布置、主题故事的茶艺表演已足以代表茶道艺术的现象让人着急。

日用即是道、童子奉茶即是道。没有错,这些话是说:道就在身边,不必说成「道可道,非常道」,那是说做人的道理,用来解释茶道也言之成理,但不能套用到茶道艺术。茶道艺术可以被包含在茶道或茶文化内,但茶道艺术不等同于茶道,也不等同于茶文化。

美学与艺术教育的不足让人们误以为日用茶道就是茶道艺术;对茶道艺术诠释的不足让人们不知道喝茶可以喝进艺术的领域。先要有茶道艺术的观念,接下来才能在人们学茶的过程或学校规划茶文化课程时安排进茶道艺术的内容,于是茶文化有了完整的领域,人们可以在这样清楚的领域上发掘茶道艺术的思想、内涵与表现手法。

(完稿2014-10-5)

 

  (1560)

2015.02.14蔡榮章 「茶道藝術家的表達能力」講座

蔡榮章
《茶道藝術家的表達能力》講座

日期:2015.02.14(六)
時間:14:00-16:00
主辦:泡茶師聯會
地點:  陸羽茶道教室

講座內容:
一.茶文化、茶道、茶道藝術:
泡茶基本元素、泡茶外來元素、茶道藝術基本元素、茶道藝術特有元素

二.純茶道、多元茶道

三.泡茶者、泡茶師、茶道藝術家、茶人

四.茶道藝術家的泡茶能力:
水、識茶、選茶、理茶、選器、水溫、茶量、浸泡時間、泡茶技藝、泡茶席、奉茶、品茶

五.茶道藝術家的藝術能力:
美學修養、藝術表現能力(藝術的獨立性),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

六.茶文化複興五階段:
1.小壺茶法(全套泡茶用具與技法)
2.十大茶法(各種場合的應用)
3.無我茶會(茶會作品與舉辦)
4.純茶道(以茶爲核心)
5.茶道藝術(藝術地位的建立)

七.2015第五屆國際茶文化年度研討會:
茶席、品茗環境、品茗空間

  (1588)

論「泡茶的聲音」是有機音樂-許玉蓮

論「泡茶的聲音」是有機音樂

許玉蓮

(第四届中韩茶研讨会2014年 12月 12日)

前言:

泡茶不需要有「特意製造的聲音」伴隨,「特意製造的聲音」即所謂的音樂,無論是現成曲子或說爲了該茶席而譜的曲子。泡茶不反對有一點「外來的聲音」,即泡茶所在地自然形成或無可避免之人爲的聲音,如野外泡茶的蟬鳴知了知了聒噪不停、小鳥歡樂歌唱;如家裏泡茶環境有點風扇聲、隱約傳來街外聲;不過分渲染就是。

此篇鄭重介紹「泡茶的聲音」,提出正視泡茶有它本身的聲音之研究報告,泡茶人只要用心泡茶,泡茶聲音就能表現一定的融合感,水燒開時汩汩聲水波粼粼,出湯時泉流飛奔跳躍嘟嘟聲,然後戛然而止,這豈不就是一支有機生成的美妙音樂嗎?

 

關鍵詞:泡茶的聲音    煮水     注水     出湯     啜茶

.認識「泡茶的聲音」七類

泡茶有它本身的聲音,統稱「泡茶的聲音」,這些聲音分成七類:首先,茶叶有自己的音高,香味播散着自己的高频或低频音律。器物聲,使用茶具時物物碰擊發出的聲音。走動聲,泡茶人與喝茶人走動聲。人爲之聲,提拿茶具、喝茶的聲音。周圍環境聲音,比如:樹林中泡茶時的鳥叫、蛙鼓聲,下雨就會有風聲雨聲。呼吸聲,人的呼吸也是一種聲音,我們知道嬰兒的呼吸聲最有節奏感,不必很大聲,一絲一絲的,我們聽到了就格外安心。最後,有一種聲音叫做靜寂之音,不發出任何聲音,也是聲音的一種,這時我們聽到光影移動、時間流逝、生命活著。

「泡茶的聲音」是泡茶過程中自然響起的音樂,它跟隨著人們身體移動的心跳和呼吸發出,使喝茶變得更靈性一些,我們的思潮、我們的動作、我們對泡茶喝茶過程中「形、聲、聞、味、觸」的感受將不受「與茶無關」的外來聲音操縱。有了這些自然産生的交響樂搭配茶,它們就會變成喝茶的一部分。茶,不再需要特別制造的音樂配樂。

 

. 「泡茶的聲音」其他内涵注解

「泡茶的聲音」除了可以成爲所謂的配樂,這些聲音的本身也帶出其他意思,當傾聽「泡茶的聲音」時,我們有趣的發現,泡茶人的動作是快是慢,那件器物是虛是滿,統統可以憑聲音就聽得出來。如操作很娴熟,出來的聲音乾淨利落,它們很有分寸地表現出這時候該停頓一下,還是該結束了的聲響,這類聲音的穿透力很強,變成喝茶的一部分是非常的好聽。

相反如操作時不耐煩、手勢生疏者,就會産生一些器具互相亂碰撞的聲音而已,這時的聲響效果是屬于乾澀、空洞的,缺乏圓融感的聲音令人感覺不那麽愉快,泡茶的人就可以警惕自己要更用心。練習提拿時不可重一分亦不許輕一分,恰到好處的聲音需要經過許久的磨練。

即使看不見泡茶人,單單聽到泡茶的聲音,我們也可以知道他泡茶泡到哪個步驟:在倒水了,在撥茶入荷了………,從泡茶的聲音可聽到泡茶者的心跳:安靜的,快樂的,緊張的,幸福的………。同樣的,泡茶人在每個階段都要能體會,聲音的表現讓大家觀照到自己泡茶喝茶時的思維,進一步去了解我們自己的內心,安頓好,才自在。通過這些靜默地聆聽「泡茶的聲音」的時光,一次又一次,我們將浮躁的心打磨得平靜、温暖一些些。

但這還不是我們要的,我們要的是,就泡茶本身的聲音欣賞它,泡茶本身的聲音已經有足夠的美。

. 十种「泡茶的聲音」说明

過去我們只注意到泡茶過程中的煮水聲音:水剛剛煮熱時有纖細淅淅之聲,很熱了會振動起來傳清脆啵啵聲,熱水繼續激蕩會響起渾厚巴拉巴拉聲,突然靜下來沒有聲音就是水煮開了。然而煮水聲音不只有這幾種粗略階段,細細體會,不同的水溫有不同聲音,事實上每個分秒它都發出獨有聲音。

泡茶也如此,隨著進序一步一步往前移而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大約計算了一下,泡茶的聲音有十種,以下談談十種聲音怎樣來:

第一種:水注入煮水器的聲音。這是還沒開始泡茶的備水階段,首先有一種已經較少在現代生活實施的做法:泡茶用水養在水方(蓄水甕),用時取瓢掏水入釜(煮水器),這樣倒水發出的聲音水聲潺潺,現多用水龍頭接水,一開水龍頭流水就嘩嘩聲響。注水入水壺,就會有水聲,從乾乾的水壺,一直到倒滿的過程,聲音表現得是有節奏的,聲音從渾厚一直到響亮,因壺內的空氣越來越少。

第二種:煮水的聲音。以陶壺煮水爲例,冷水初煮無聲音,直至微波旋转才慢慢開始有丝丝聲音,接下來每個階段都有變化,逐渐高亮。

第三種:置茶的聲音。置茶的動作有兩處,撥茶入荷與置茶入壺。

這兩個動作産生的聲音因茶葉形狀、器皿材質不同而有些微變化,撥茶入荷時,條形,會有撥動的聲音,球狀,會有跌落的聲音。置茶入壺時也有同樣對應的茶聲。還可以從茶葉碰觸器皿時的聲音可以聽出身骨的輕重和茶葉的品質,品質高者聲音重實,品質低者聲音飄浮。比如緊結球狀茶葉較铿铿響亮,像珍珠落盤;鬆中帶緊條狀茶葉比較不那麽凝聚。同樣球狀茶葉,聲音更沈重堅實的身骨也重,是品質較好的。一樣條形茶葉,聲音較鬆散的那個是原料採得比較老的。同一種茶葉掉入瓷器和陶器聲音是不同的,與瓷器碰觸會明銳些,相反則深沉些。

第四種:沖水的聲音。是每一次將煮水壺的熱水注入泡茶壺産生的聲音,從空壺的溫壺動作,到置入茶葉,到沖泡幾道後,泡茶器是以不同的面貌來接受施水,在虛、實,乾燥、潮濕過程中,沖水的聲音也會出現細膩變化。高沖者有聲,聲音突然中斷,表示沖水結束,接著是蓋上壺蓋的聲音。低沖者無聲,只聽到後來蓋上壺蓋的聲音。

第五種:備杯的聲音。翻開杯子是杯口劃過杯托的聲音,放下杯子是杯子正立於杯托的聲音。

第六種:出湯的聲音。倒茶入杯是一段段碎玉落盤的聲音。倒茶入盅(茶海)是滿滿一壺茶的豐收之聲。

第七種:喝茶的聲音。啜,是燙、是享受、是珍惜。吸,是捨不得最後的一滴,而且告訴大家我的幸福。

第八種:打開蓋子蓋上蓋子的聲音。打開蓋子是期待,是開口張望,蓋上蓋子是我已擁有,雙手環抱。

第九種:取渣的聲音。聽到刮動壺壁的聲音是渣匙取茶的聲音,只聽到茶葉鋪陳於葉底盤的聲音是茶夾取茶的聲音。

第十種:潔壺的聲音。將壺內熱水連同茶葉倒入水盂,盎盎然灑拉一聲,俏皮愉快的預告大家泡茶即將結束。

閉上眼睛,將這些聲音串聯起來就是泡茶的整段聲音,就是泡茶的一首曲子。還需要配樂嗎?誰能將配樂的曲子寫得與這些泡茶的聲音協奏在一塊兒?

.如何欣賞「泡茶的聲音」

我們常對剛開始學泡茶的學生說泡茶時不要發出聲音,因爲那時他們還不懂,無論走動、準備茶具、倒水等動作做起來或拖泥帶水或雜亂,那些聲音時而顯得尖銳或緊張,變成一種失真的嘈雜感,沒有玩味的價值。

現在談到「泡茶的聲音」可成爲泡茶的配樂,那麽它們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夠呈現出來的,泡茶與喝茶的人都要練習得很專注與娴熟的功夫,這些聲音便能響得分毫不差,可以進入欣賞的階段,從美的角度來聽的。

它們不再是噪音,而變成很美妙的聲音,點綴泡茶喝茶过程。這些聲音組合了一個有機的樂曲,從倒水、煮水、沖茶、備杯、喝茶,從頭到尾不刻意把聲音敲擊出來,但隨著動作與心情起伏卻寫出了泡茶的旋律,自然而然隨伴著泡茶而來的聲音,只讓人覺得滿足,覺得美好。

 

.分析「茶有不同的音高與音質」

雖然茶發不了聲音,但本身有聲音的功效。茶本身有不同的音高與音質,這音高與音質不是用聽的,是用嗅覺來聞、味覺來嚐的。它們不是用耳朵聽的,它們是用鼻子和口腔來聽(體會)的。由于茶葉製作方式不同所造成的香味風格的屬性,比如:控制不同的茶青成熟度與揉捻力道,讓茶香在頻率上起了變化,有些高頻如小提琴,有些低頻如大提琴;這些音頻的強弱度就是茶香味的音高。芽茶類製成的茶在茶香上顯得比葉茶類要高頻,如果前者有如小提琴的風格,那後者就有如大提琴。

芽茶類的茶中,嫩度高者又比嫩度低者在香氣的頻率上要高一些,葉茶類亦是如此。

揉捻的輕重更是加重香氣頻率的變化,不論芽茶類或是葉茶類,只要在揉捻時是採重揉的,其香氣的頻率都要比採輕揉的低。

另一例子:茶的香氣在陳放之後都會變得比較低頻,但是這時所産生的頻率下降不像上述「揉捻程度」與「茶青成熟度」那麽明顯,只明顯地發生在香的淨度與醇度上,有如同樣的二把小提琴,頻率範圍相當,但一新一舊,舊的那把在音色上理應較爲醇淨。

茶葉中常聽見的基礎音高從低沉至清亮有:六堡的do、普洱的re、岩茶的mi、單叢的fa、鐵觀音的sou、白毫烏龍的la、碧螺春的xi、龍井的do。茶中的音質也每個不一樣,領會do re mi fasou la xi do的音色是否夠優美動聽,要從舌尖、口腔、上颚、喉底去尋覓,像六堡、普洱是指年份已久的老茶,香味較低頻卻充滿蒼勁感,而且寬厚,像低音拉得很長的拍子。

岩茶、單叢、鐵觀音是指焙火程度相對熟火的,顯現強勁度的低頻,有高昂的圓潤度,喝起來覺得飽滿與溫暖。

白毫烏龍聲音的密度是緊密的,而且飄逸,相比前面說過的茶,音頻變得明快起來。

現代做法的紅茶發酵程度並不那麽重,可與白毫烏龍靠在一起,但音頻傾向沉實的那一端。

碧螺春、龍井同屬明亮輕快音調,但碧螺春是一種相對低明亮度的聲音,更覺柔和感,龍井則是發音較短促的清脆感。

結論. 每位茶人奏出自己「泡茶的交響曲」

泡茶的聲音使茶道豐富多變化,喝茶時不要光是說茶名、看茶湯、問香不香、看泡茶動作美不美,除了這些以外,泡茶的聲音也屬於欣賞的項目。

泡茶的每一個聲音皆出自茶人做的每一個動作,動作經過思考、練習而養成,即使那個動作有多麽的小,它都發自茶人的內心波動。每一次泡茶時茶人的手在空中畫動揮灑,別以爲它沒有什麽,它充滿了對茶、對人的熱情,我們從聲音聽出:他倒茶入杯每一杯茶湯的份量均勻,因爲滴答流水聲音的長短節奏一樣。他放壺放杯只有輕輕嗒一聲,不尖厲也不拖拉。這些都是愛茶、愛人而産生的崇敬之心的聲音。

不願意讓泡茶時的自然有機聲音出現在泡茶,反而去找一些不屬于泡茶範疇的聲音來搭配茶,顯得不恰當也無意義。爲了不想泡茶發出雜音,就規定泡茶不要有聲音,操作起來蹑手蹑腳反而造作,應正面的接受這些泡茶的聲音,慢慢練習將之串联,再用欣賞的角度去聽它,每一位茶人都可以「奏出」自己「泡茶的交響曲」。

 

(1813)

马来西亚茶道教学的形成-許玉蓮

马来西亚茶道教学的形成

許玉蓮

马来西亚喝老茶历史与香港同步,现代茶文化复兴滥觞紧贴台湾,中华式喝茶的茶叶多从福建、云南、浙江、广东、台湾等地进口。当地自1929年开发茶山,生产红茶,无论出口或自饮,此红茶皆调成英式奶茶喝饮。马来西亚自1987年开始现代茶道教学,此篇藉茶友学茶道的兴趣趋势,探讨当地教学状况之一.学生来源、二.基础班教学内容、三.媒介语、四.试茶的茶样、五.泡茶的用具及六.操练原则,作为茶文化研究、茶产业发展的参考信息。

一.生源途径有八类:a.当地成年华人,b.跨国企业的外国职员及家眷,c.短期旅游客人,d.中学及大学社团组织,e.国际学校(向世界各地招生,以英语为媒介的中、小学生。其中包括专为清真教徒而设者),f.社会团体如:各国大使馆的妇女文化协会、扶轮社、各派宗教的非营利机构等,g.当地企业主管训练班,h.幼儿及儿童教育中心。我们主要招生目标是a,而b至h是认为有需要主动联络我们,并展开长期合作。其中跨地域学生多来自日本、韩国、中东、杜拜、中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台湾、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地。

二. 基础班教学内容含五项:a.制茶、b.泡茶、c. 茶器与砂壶、d. 茶席与茶会、e. 茶史。横向项目较广,便于让学生先拥有完整观念,利于以后纵向学习,目前尚有进阶课程七种,教学内容不强调流派。

三.媒介语有两种:由于生源组合涵盖不同地域、族群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导致教学语言及教材资料需要不同语文来应付,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在1999年出版中英双语茶书,书名《约会中国茶 A Passage To Chinese Tea》当教学材料。除主要语言:华语外,选择第二语言:英语来帮助教学工作。英译时我们事先做整理,如一些约定俗成的专词、音译、意译、创新名词、汉语拼音直译的使用原则,像正山小种译成Lapsang Souzhong、红茶译成Black Tea、珠茶译成 Gun Powder、白毫银针译成Silver Needle的专用名词已经通用许久,不必重新改译,因很多人已经懂得它是什么茶,就无需创新,浪费很多唇舌去解说,造成教学压力,不利推广。

四.试茶的茶样二十种:教学上的茶叶不偏重任何地区、某茶种或某族群饮茶习惯,各类茶都安排试喝,务必要让学生实际摸得到闻得到喝得到,体验各种茶不同风格。基础班试茶二十样,计:八种茶类,每种一样。四种茶的优次级别,每种二样。四种不同季节的茶叶,每种一样。

五.泡茶的用具,一人一套:教室设备包括每人一套完整茶具练习泡茶,有足够茶具供给学生用,才能实实在在泡茶,不流于纸上谈兵。不要轮候或合成小组,那会拖延进度,学生也像瞎子摸象般摸到什么说什么,缺乏全面感受。

六.操练原则,从A 到Z:不要让泡茶变成听和讲而已,要马上练习,每人亲自动手,将A 到Z整套过程操作出来。学生每人有一套桌椅,上面是空的,泡茶练习从“自己亲手在料理间把泡茶所需用具准备好”开始,然后按照程序把茶具摆放在茶桌,接着泡茶、奉茶、喝茶,完了,以“自己将所有茶具收拾整理好一一收回进去料理间”,将桌面还原成空的,才是结束泡茶。下课后,每位学生务必将自己用过的那套茶具亲自清洗干净晾于架子上才可离开。

  (1783)

茶谱三帖-蔡荣章

茶谱三帖

蔡荣章

第一帖茶谱是:

20140904

0,45—0,05—0,10—0,40/1,00—2,30/5,30—15,30

(———————-)

上面这三行字就是茶谱,第一行是泡茶日期,表示2014年9月4日。第二行是这壶茶泡了多少道的浸泡时间。第三行是一些加注的文字,暂时隐藏。

浸泡时间以一组带逗号的数字表示,逗号之前是分钟数,逗号之后是秒数,如0,45表示0分45秒。每个浸泡时间用连接号(-)或斜线(/)分开,用斜线分开者表示隔了一夜再泡。

今天以三帖茶谱述说某一种茶况的某一种置茶量造成对浸泡时间的影响,而且加强说明两泡间隔时间的影响力度,甚至出现隔夜继续冲泡。隔夜再泡,表示两泡之间的间隔很长,一定会较大影响后面的浸泡时间。一个人在办公室泡茶,同一天慢慢泡数道茶的“间隔时间”也会比腾出一段时间专心泡茶喝茶者大。为求品茗的最佳效果,最好是花一段时间专心把数道茶喝了。一壶茶能不能喝上二天三天,要看茶叶的品质与种类,好的品质、陈化了的老茶比较耐放。

每读一帖茶谱,可以看出他们泡茶喝茶的状况,还可以理解他们使用的茶叶与茶壶。泡茶时如果顺手记下每道的浸泡时间,最后并补注茶叶名称、茶况、或特殊情形,就是很好的泡茶笔记、泡茶教材。第一帖茶谱为什么隐藏了第三行的备注栏?因为直接从各道的浸泡时间理解茶况反而可以避免先入为主的干扰。

这一帖茶谱泡了8道茶,这是多泡数的例子(2~3道是少的例子,5~6道是多的例子,7~8道是特多或属细嫩老茶的例子)。

  1. 第一道0,45。若不是典型“溶出速度”快的茶,就是置茶量偏多。
  2. 不管是溶出速度快还是置茶量多,第2道都仅能即冲即倒(即冲完水、放下煮水壶、盖上壶盖、按下计时器,随即打开盅盖、持壶将茶倒出,连续动作,一点都不耽搁),所谓的0,05就是这个样子。
  3. 第3道也仅能增加个5秒,10秒的时候就要将茶到出(10秒之前做好倒茶的预备动作)。
  4. 第4道就要增加到40秒。一般泡多道的小壶茶在第2道缩短时间后,第3道起都是逐道增加浸泡时间的,而且增加的弧度一道比一道大。
  5. 第4道比第3道增加了30秒,第5道增加的弧度一定要超过30秒,但由于过夜的关系,只增加了20秒而成1,00。
  6. 第6道开始的浸泡时间就要拉得更长,增加了1,30而成2,30。
  7. 第7道又隔了一夜,浸泡时间变为5,30。
  8. 第8道浸泡了15,30。再泡下去恐怕味道不足了。若要再泡个一二道呢?就要增加置茶量,但第2道已经是即冲即倒的0,05,再增加茶量势必怎么赶都是太浓,所以这也表示置茶量已到了顶峰。

从这帖茶谱看,除置茶量偏多造成第二道要即冲即倒外,浸泡时间的起伏是典型条型乌龙茶的泡茶规律。如果是溶出速度快的茶,第3第4道的浸泡时间还要缩短,第5、6、7、8道的时间则要延长,尤其是7、8道要延伸到半小时以上。这帖茶谱第三行的备注栏被记下了:(大红袍、完整、中型紫砂)

如果是换成这样的两帖茶谱呢,我们要怎样解读:

20140828

0,50—0,07/0,10—0,40/1,00—3,00-10,00—40,00

(老六堡、细、中型紫砂)

 

20140907

1,00—0,20—1,00/2,30

(蒙顶黄芽、细嫩满茸、中型紫砂)

 

201410海峡茶道杂志刊登

 

  (1629)

只是泡茶给人喝还是大家共赏-蔡荣章

蔡荣章只是泡茶给人喝还是大家共赏

蔡荣章

刊登于201409海峡茶道

泡茶的时候是只为客人泡茶, 还是也为自己倒上一杯与客人共同品赏? 这包括了茶道艺术与现实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先纯就茶道艺术而言。泡茶是将茶调泡(含抹茶的调制与叶形茶的冲泡)成茶汤以供品饮与欣赏,可以是独自一人或泡茶者加上品饮者数人。这时的艺术活动包括泡茶、奉茶、与最终的茶汤作品欣赏,泡茶是泡茶者独自的表现、奉茶是泡茶者与品饮者共同的成就,那最终的茶汤作品欣赏呢?也是由泡茶者与品饮者共同完成。所以泡茶者要有一杯茶与大家共赏。但是有人反对。

有人说咖啡师泡完咖啡,把咖啡送给客人也就算了,钢琴家举办演奏会时也只是负责演奏。这两个例子都牵涉到二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咖啡师泡咖啡时、钢琴家演奏时是不是都参与了咖啡与音乐的享用,他们只是单纯的完成任务还是有爱咖啡与爱音乐之心,有意识地将自己浸淫在咖啡与乐声之中?如果能将自己浸淫在咖啡与乐声之中,虽然没有为自己也泡一杯、不是专心聆听音乐,还算是有咖啡喝有音乐听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当他们只是单纯的工作,他们只是将咖啡泡好将音乐弹好,他们没浸淫在咖啡与乐声之中,他们没同步感受咖啡的香与味、没同步领受到乐声在述说的内涵,时间久后,他将也不能泡出是每次最完美的咖啡、弹出是每次最完美的音乐。他会说,我的泡咖啡与弹奏音乐的技艺已烂熟于心,即使没有喝到、听到也不影响我的专业。但问题就发生在这里,当他的神离开他的作品太久后(严格说不必太久),他的作品就会变得无神,变得不感动人。不经大脑的烂熟于心是作品臻至每次最完美境界的绊脚石。所以泡茶时要让泡茶者有一杯茶与大家共赏,有一杯茶让创作者与他的作品沟通。如果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实际做到,也要以共融的方式与自己的作品保持一定程度的关联(但还是要经常泡来自己喝、弹来自己听)。

个人独饮,泡茶者当然会品赏自己的作品,几个朋友相聚泡茶,也不会把泡茶者视为职场的泡茶师而不允许有一杯茶与大家共赏。但有人主张要泡茶者作为茶道艺术的创作者,专心把这一件茶道艺术作品(含泡茶、奉茶、茶汤)创作好,而且强调只有茶道艺术家专心创作,不参与喝茶,才容易凸显茶道艺术的完整性。要知道,有心得的泡茶者不至于因为自己参与喝茶、照料品茗者喝茶而无法将茶道艺术作品(含泡茶、奉茶、茶汤)创作好,而且泡茶者的参与泡茶、奉茶、品茶正是茶道艺术呈现的基本架构,也是茶道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地方。茶道艺术的创作者与品赏者皆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在古人遗留下来的泡茶方式中(如日本传统茶道,非当代的现象),可见到有些做法是将茶道艺术的创作者与品赏者分开。因为泡茶者与品茗者是主人与部属的关系,在社会地位的差异下,泡茶者仅负责泡茶,不与主人共同品赏。然后将茶屋的规划与创作者、品赏者进退的规矩融入一些美学、修身的要素,组成了另一体系的茶道艺术。整体观之,这种茶道艺术是表现了茶道内涵,但除非泡茶者专注茶汤甚于其他原素,否则茶汤的直接感动力将低于环境与程序气氛造成的效果,泡茶者对茶汤的精进程度也容易松弛,茶道艺术之所以称为茶道艺术的主体—茶将降低它在整体的占比。

泡茶、奉茶、品茶是茶道艺术的核心,茶汤是它们共同的灵魂,泡茶者无法独立于茶汤与品茗者之外,泡茶者必须要有一杯茶联系起泡茶、奉茶、与品茶。

 

  (1497)

茶文化发展的方向-蔡荣章

茶文化发展的方向

蔡荣章

201407《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茶文化复兴从1980年算起已有34年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它蓬勃的发展, 但我们要检讨有些发展的方向是否正确, 免得走到一半才发现不是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这时回头已要浪费三五十年的光阴。

 

一.茶艺馆的经营方式

1980 年起有别于传统茶馆的茶艺馆纷纷成立, 它们重视了文化氛围、加重了茶叶茶具的份量,有些老板还亲自驻店向客人传授泡茶知识。但好奇心过后,客人不再领情了,10年不到的功夫,一家家收摊。1990年后跟进的茶艺馆已改型成茶餐厅或吃到饱的自助茶餐厅。但是依然无法挽回狂澜,2010年后也逐渐消声匿迹。

究其原因,「茶业」尚只有茶叶市场,茶汤市场的观念未能建立。不像咖啡业,既有了咖啡豆市场又有了咖啡汤市场。既然茶汤还无法卖钱,只好卖茶艺馆的装潢、卖茶艺馆的食品,结果就因为卖不出自己特有的商品而落到关门的地步。

我们要赶快在市场上建立起泡茶与茶汤是可以卖钱的观念与习惯,我们已培养了很多专业的泡茶师与懂得欣赏茶汤、茶道的消费者,我们要开设出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这才是茶文化、茶道专属的道场与市场。

 

二.茶道主体的聚焦

三十年来,我们没让大家清楚知道茶文化、茶道的主

体是「茶」, 很多人误以为是修身养性与和谐社会的「道理」, 很多人以为是茶席的布置,很多人以为是泡茶者的长相、服装、与手势, 很多人以为是泡茶背后富有文哲性的主题。结果茶文化、茶道的主人——茶变成了舞台上的配角,茶道演示的场合观众喝不到茶(那就更加深了茶是配角的印象)。

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把茶做得很好、把茶泡得很好,赶快将群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泡茶、奉茶、品茶的茶道艺术核心价值上。赶快把泡茶、奉茶、品茶的各项技术细节与美学建构起来,建立起人们对茶道主体的信心,让群众不再以为泡茶、喝茶没什么好看好喝的。

当泡茶师泡茶时我们要停止聊天、打手机,欣赏泡茶师的泡茶。当泡茶师奉茶时我们要亲自从奉茶盘上端茶并行礼致谢,当泡茶师前来收杯时我们要亲自将杯子放回奉茶盘上。如果泡茶师没前来收杯,但我们知道茶会已经结束,我们就将杯子送回泡茶师的奉茶盘上,行礼致谢后方行离开。

 

三.茶道艺术的建构

茶业的上游是种茶与制茶、中游是卖茶、下游是茶的享用。茶道艺术有如音乐、绘画、舞蹈、文学般,是艺术项目中的一环,然而三十年来我们尚未将它明显地呈现,也未培养出足够可以欣赏这项艺术、为享受这项艺术付出代价的群众。

茶道艺术是在泡茶、奉茶、品茶间呈现,不是在品茗环境、泡茶者的服仪肢体、泡茶故事中呈现。就如同音乐是在声音中呈现,不是在音乐家的服装与伴舞间呈现。现在人们仍觉得泡茶、奉茶几个动作没什么好看,茶汤一喝便了,哪来那么多的艺术内涵?由于对茶道艺术的不理解,从事茶道演示与茶道教学时就放进太多的其他艺术项目如音乐、画作、插花、香道、朗诵、舞蹈,茶道只是挤在中间的一员。

我们赶紧要让群众体认到茶道艺术有自己所属的技术含量、有自己的美学特质、有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有自己的思想领域,然后以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形式展现给他们看。

茶文化除基层的制茶、喝茶、品鉴、与市场外,还需要高层的茶道艺术,否则仅停留在茶业的范围,要在学术上形成独立的科系是勉强的。

 

  (1976)

茶文化的他国茶道课如何规划-蔡荣章

茶文化的他国茶道课如何规划

蔡荣章

201406《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他国茶道课是为了了解各地区的茶文化特色,吸取更多的茶道养分。各地区或国家开设茶文化课程时,核心课目都是泡茶原理、泡茶技法、茶叶品评、茶会举办等,这些课程是茶文化的基本共同科目,不能依国别加以区分成中国泡茶原理、日本泡茶原理—-,不是开设了多个国家的茶道课,在这些国家的茶道课里谈论他们泡茶原理、泡茶技法、茶叶品评、茶会举办的。他国茶道课是属于茶文化比较或茶文化史的领域。

茶文化系可以开设几个国家或地区的「他国茶道」,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茶文化特色认真学习,如在马来西亚就可以开设「中国茶道」、「日本茶道」、「英国茶道」,在日本就可以开设「中国茶道」、「韩国茶道」、「马来西亚茶道」等等。为什么不同时开设以自己国家或地区为名的茶道课程呢,如在日本开设「日本茶道」、在中国开设「中国茶道」?因为自己国家或地区的茶文化就是一个大的体系,细分下去的课程就是泡茶法、茶叶品鉴、茶会举办、茶叶制作、艺术欣赏等,这些课程都属茶文化的基础课程,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不必再以国家或地区将泡茶法、茶叶品鉴、茶会举办、茶叶制作、艺术欣赏等课程细分,否则就要在「日本茶道」讲一次泡茶法,在「英国茶道」再讲一次泡茶法。泡茶的原理不都是一样吗,也没有什么茶是某地区或国家专有的。

泡茶法与茶会举办比较有地域性的区别,主要是因为手法与民族性、服装的关系,但学术与教育上不是将自己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泡茶法与茶会举办法原原本本地让学生学了就算,老师要综合整理出泡茶法与茶会举办的通则与原理教给学生。至于其间不同风格的泡茶法与茶会方式留在茶文化比较时才讲述与演练。

他国茶道之所以会与本国茶道发生差异,只是共同性的喝茶法、共同性的喝茶聚会方式、共同性的茶道精神在这些地区行之有年后,自然显现的差异。茶文化学科的课程安排不能以末为本,只讲异象而忽略共性。至于本国的茶文化特色,在泡茶法、茶叶品鉴、茶会举办、茶叶制作等的基础课程上自会显现,无需再以自己国家为名独立开设泡茶法、茶叶品鉴、茶会举办、茶叶制作等的基础课程。这也是一方教育培育一方文化的道理。如果还要强调自己的茶文化特征,就在茶文化比较或茶文化史上再行强调。

他国茶道的课程包括一. 茶史(茶产业史与茶文化史),二. 茶文艺(如茶文、茶画、茶歌),三. 茶人(古今兼容),四.茶道思想,五. 实践。实践是指针对该地区的泡茶手法与风格模仿着去做,从中悟出道理。每门他国茶道开设成一个学期2个学分的课,其他未独立开课的他国茶道放在茶文化比较的课堂上讲。

他国茶道的课程是针对该地区或文化圈的喝茶文化加以通盘的讲述与学习,避免限制在某一流派。即使授课的老师学的是该地某一流派,但上课时仍要兼顾其他的部分,让学生能有较全面性的认知。

开设他国茶道课的目的是藉以启发自己的茶道思想,要达到増添的效用必须忠诚呈现他国茶道的面貌与内涵,而且虚心地接受,不能以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与揣测。互相交流与观摩是必须的。

 

  (1629)

细说茶道的具体内涵-蔡荣章- 20141015专栏

细说茶道的具体内涵

蔡荣章

20141015蔡荣章专栏

「茶文化」的范围最大,有关茶的种种都是,还包括茶道、茶道艺术。「茶道」是茶文化偏重品饮、思想的部分,「茶道艺术」是茶道内偏重艺术、美学的部分。除茶道与茶道艺术外,茶文化尚有植茶、制茶、医药、经济、政治、民俗、历史、传播等方面。所以可以说,茶文化内有茶道,茶道内有茶道艺术。(「茶艺」游走于茶道与茶道艺术间,可以等同茶道与茶道艺术,也可以特指茶道与茶道艺术里有形可看可体会的部分。)

茶道包括了泡茶、识茶、茶会、品茗环境、茶道思想、茶道艺术等六大领域。泡茶是将茶从茶叶加工后的固态变成饮用的液态之过程;识茶是了解与欣赏茶干、茶汤、和叶底;茶会是一人或多人泡茶、享用、欣赏茶的方式;品茗环境是泡茶、享用、欣赏茶的场所;茶道思想是对茶事的看法;茶道艺术是以茶事为媒介所表现的艺术。

「泡茶」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是制茶、泡茶法、茶器、茶食;「识茶」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是评鉴、品赏;「茶会」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是茶会类型、茶会举办;「品茗环境」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是茶席设置与规划(含泡茶席、茶室、茶屋、茶庭);「茶道思想」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是茶性、哲学理念;「茶道艺术」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是艺术、美学。以上六大领域的相关知识是相互交叉的,尤其是识茶,相当倚重各种制茶过程与泡茶时茶器对茶汤的影响,茶会也需要适当的品茗环境作为活动空间,茶道艺术更是需要其他五大领域的知识作为支撑。

茶道的六大领域必须以茶为核心,否则容易发展成与茶无关的独立项目。如「泡茶」不以茶为核心,会偏向于服装与动作的表现、泡茶席的设计、茶器的显耀、茶食的享用,茶只处于应用的工具;「识茶」不以赏茶为核心,容易流于市场买卖的讨论;「茶会」不以茶为核心,将变成闲聊或仅是自我表现的聚会;「品茗环境」不以茶为核心,即变成财富的呈现、或仅仅是件环境艺术的展出;「茶道思想」不以茶为核心,则可就做人的道理说个没完;「茶道艺术」不以茶为核心,音乐可能变成它的主体、肢体表现可能变成它的主体、书画表演可能变成它的主体。一切要以茶为核心才是茶道的呈现,才是茶道所属的六大领域。

茶文化里有茶道,茶道里有茶道艺术,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从底层往上叠放,但不以金字塔形状往上缩减,茶道要茶文化作基础,茶道艺术要茶道的其他六大领域作支撑。茶道不能脱离茶文化而独立存在,茶道艺术也不能脱离茶道而自行其是,否则就如同茶道不以茶为核心的后果,变成了不是茶专属的道,变成不是以茶道为表现媒介的艺术。

 

  (1448)

茶文化系的课程设置-蔡荣章

茶文化系的课程设置

蔡荣章

201309《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茶文化系或茶文化专业如今在高校与高职逐渐设置,它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如何规划,其中的课程安排应如何设计都成了教育界与茶界关心的话题。人才培养方案的难点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定,若是将之定为茶叶与茶文化的行销人员便罢,奈何现今人们尚不肯定茶叶与茶汤的市场需要高等院校为他们培训基层人才,而把人才培养目标订得太高太泛。人才培养目标订得太高太泛也就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当,甚至与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市场营销起了冲突。

与茶文化系相关的专业是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市场营销。茶树栽培系的学习主体是茶树,茶叶制造系的学习主体是茶青,茶文化系的学习主体是茶叶(成品茶),如果市场营销系里尚有茶市场营销专业(或称茶市场营销方向),那它的学习主体就是营销与茶叶。所以在专业课程规划上,茶文化系只能有三分之一是讲茶树栽培与茶叶制造的(作为泡茶、品茗的基础课),反过来茶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程要有三分之一的茶文化课程。

那茶文化系的主体课程是什么呢?上面说到它的学习主体是成品茶,而成品茶的销售主体是茶汤(不论是卖茶叶还是直接卖茶汤),所以主体课程是泡茶,是如何把各种茶泡得好喝、泡得精准。这泡茶的课程包括泡法、奉茶、品饮、茶具、茶食、环境、与茶会,泡茶法与茶会是支撑这个主力课程的两大平台,泡茶法在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是开设了十大茶法(小壶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煮茶法),而在呈现给品饮者享用的茶会形态上也开设了五大类型(茶席式、宴会式、流觞式、环列式、仪礼式)。

要支撑茶文化系的主体课程必须有些专业基础课程,如泡茶方面要有制茶、识茶的课,奉茶方面要有礼仪、形体的课,品饮方面要有制茶、识茶、评鉴、美学的课,茶具方面要有陶瓷、竹木等的课,茶食方面要有材料、卫生的课,环境方面要有茶席、建筑、庭园的课。除此之外,为了提升学生表现茶道艺术的境界,一些专业基础拓展课是必须的,例如音乐、舞蹈、艺术类的欣赏课,茶文学、书法、茶书选读的课。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茶道的思想境界,还要开设诸如宗教、哲学的概念性课程。后面这些专业基础拓展课是为储备学生永续发展之用,茶文化系的学生不是长期停留在职场基层的,而且这些学习项目可以让他们在求职的应征时突显出来,在工作表现上具备领导的素质。

茶文化系还要安排一类“就业应用课程”,我们将高职茶文化系的人才培养目标订为行销茶叶、茶汤、茶具与茶文化,所以必须设置行销与市场的课程,而且必须占有专业课程的四分之一。

在一般基础拓展课的外语部分,茶文化系必须增设选修性的茶文化专业外语,诸如茶文化专业英语、茶文化专业日语等。这些课程的教授内容应偏向于专业术语的翻译与应用,否则就业后是难得以外语介绍茶叶、茶汤、茶具与茶文化的,即使学好了外语会话与作文。

茶学教育是茶业与茶文化的百年大计,尤其是学校教育,设置之初就必须把握住正确的方向,且师资与教材足以引导学生认识茶文化的本质。否则茶文化、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市场营销的学习重点未划分清楚、老师与教材把茶文化带错了方向(如将茶文化带向了茶艺表演的道路),修正起来可就费劲了,其代价可是十年、三十年、甚至百年。

 

  (1502)

为老茶服务的陈存业-蔡荣章-专栏20140820

为老茶服务的陈存业

蔡荣章

20140820蔡荣章专栏

茶界自古即有专门负责采收茶青(鲜叶)卖给制茶工厂的,到此「制茶」至少可以分成采青、初制、精制、加工等数个业种,可以全程由一个单位完成,也可以各负责一部分。近来初制阶段又有人将后半部的杀青、揉捻、干燥分包出去,(一到晚上,一批工人或设备就到了鲜叶已萎凋发酵好的农户,展开他们后半段的工作,然后论斤计酬)。也有人专门承包精制的拣枝、加工阶段的焙火与熏花。

加工阶段有一项「存放」,是属于茶叶的「陈化」工艺(不是每种茶都需要),可以与行销时的「仓储」结合成一个业种,叫陈存。为什么要有这项思考呢?因为如果只是存放,那是自家制茶的一个过程,谈不上是一个独立的业种,要独立成一个业种,必须开放为大众从事茶叶「仓储」与「陈化」的服务。其他商品的仓储任务仅在保持原样,而现在所说的茶叶陈存是保存兼陈化。

茶叶陈化是专门的技术,为大众从事这样服务需要完善的仓存空间与娴熟的技术。陈化的工作可以在工厂完成,例如客户从商家买得的已是存放20年的老茶;陈化的工作也可以由经销商或终端消费者买回去后再自行从事。但是老茶的经销商与终端消费者并非人人有条件从事这项保存兼陈化的工作,他们希望有个单位能具备他所要陈化茶叶的陈化技术,能好好照顾他的茶叶。茶叶的陈化包括后发酵茶与其他茶类,如乌龙茶(含白茶)、红茶、与绿茶,他们陈化的条件与时间有很大的差异。

为陈化的存放不只是放着,它是藉着存放促使茶质起到醇化的作用,必须有环境、温度、湿度,仍至菌群生态的配合,而且是一年、二年、数十年的操作。所以存放在普洱茶世界里被称为入仓技术,香港的入仓技术还特别被称为港仓、马来西亚的入仓技术还特别被称为大马仓。其他的茶类也有其存放的专业知识,所需温度、湿度是不一样的,也不都需要菌群的协助。

将制茶时的「存放」独立为「陈存」的行业,必须有能力接受客户的委托,为他们的茶叶提供保存与陈化的工作,如果再加上必要的服务,如存放期间各阶段的茶叶评鉴、各货主间的茶叶交易、存茶与存茶间的拼配技术、拼配代工等,就是完善的茶叶陈存业了。

陈存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设置的,普洱、六堡之类的陈存必须设置在较高温高湿气候的地方,其他茶类的陈存必须设置在较低温低湿气候的地方。不要纯依赖人工的调控,必须想到陈存是数年、数十年的事,长期人工调控陈存空间的温度与湿度是不实际的,况且人工的调控无法让茶叶转换得很好,茶叶是在这里修炼,要在它住得舒服的地方才能转化成我们喜欢的老茶。

陈存业的库房要专为拟存的茶类打造,稳定房内气温湿度的能力要强、避免阳光照射、有便于通风的调节设施。沿用已存放此种茶叶多年的库房更好,因为它已充满茶香,或普洱、六堡之类所需的菌类群落。陈存业不能只想到规模、现代感、集中好管理,陈存后的茶叶是否拥有老茶的优越特质,人们是否愿意以高于陈存成本的价格购买,才是这个行业成败的关键。

注:

1.存放:在茶叶制造的环节上,若需要放一段时间使其产生另外一种风味,这个工序就称为存放。

2.仓储:一般货品为了行销,在所需地点所做的一定程度的囤积。专业从事这项业务者即称为仓储业。

3.陈存:为制作老茶所从事的存放,因期间需要掌控茶叶的陈化,而特别称为陈存。

4.陈化:使用存放技术,让茶叶具有或多或少的老茶风味,称为陈化。

5.陈茶:未及时销售或饮用的茶叶,不具褒贬之意。

6.陈味:存放后导致茶叶有股陈旧的味道,称为陈味。

 

  (1709)

从戴围巾泡茶谈身份认同-许玉莲-专栏20140825

从戴围巾泡茶谈身份认同

许玉莲

专栏20140825

围巾怎么穿呢,将围巾交叉绕在脖子,左边在上,将右边提起穿过空隙,把围巾从空隙中抽出来,围巾的两条“舌头”可重叠或可将其中一条拖长一些显“不对称”款式,披搭在身体前;另有就这样把围巾披在脖子上,不打结,任由两条长长的“舌头”松松地在身体两侧悠悠荡荡。

带围巾的实际用途应该是防冷风,寒冷季节出门时围在脖子上避免寒风入侵,保持身体温暖。进到室内觉得暖和了想要舒服些一般会脱掉,二来也因为松松垮垮的巾条会妨碍我们的行动,故此脱掉会较自在、安全。在一些场合比如说工厂,曾发生围巾被卷入机器的意外,当事人的颈项也被扯伤了,故此在工作的时候,其中一项安全措施是不可披围巾。

茶人(泛指泡茶喝茶爱好者)泡茶时从布置场地、设置茶席、来回走动提拿各种茶具(其中包括电或火加热器,重量达二公升的煮水壶,价值很高的泡茶器等)、起立行走奉茶间存在着大量的体力活,这期间的操作需要顾及安全:别引起电流、酒精、火、热水的意外;需要照顾器物安全:别打破任何茶具。如果带着围巾来做这些事情,随时都要腾出一手来扶住身前的围巾,结果他只剩下一只手是自由的。为何要按住身前围巾呢,免得它随风摇曳飘来飘去拉翻壶盖、茶杯;或者不小心接触到火源;甚至有些人曾发生过脚踩在自己的围巾上而绊倒的。整个泡茶过程的程序繁复而细腻,不应该再分心照料身前的围巾才是,况且突然变得只有一手可以活动自如,那将造成不便,因为平常泡茶练习时都用两手。

但现今茶人们在办茶会、泡茶时流行戴围巾,都不重视季节、气温、户外或户内的场合了,不在乎围巾到底有没有发挥实际用途,不考虑带围巾泡茶可能会引起一些意外发生。那是追求一副潇洒、飘逸的造型,来打造“茶人形象”,他们认为茶人应该要有一副“茶人的样子”,否则人家不知道“我是茶人”。不但只是自己这样做,还要大家跟着一起做,有时一个团体一起泡茶,他们就要求全部人一起穿着同色同款围巾,成为变相的制服来壮大声势。大家带着围巾泡茶的作用,其重心点是放在造型、形象,以及寻求身份认同的诉求上。

茶人泡茶时不可分散注意力,何苦一会儿戴帽子、一会儿穿宽袍、一会儿戴围巾、一会儿规定所有出席者皆要穿白衣,把力气放在费心塑造外形来声张势虚,还不如扎扎实实学好茶道这门艺术。茶人的装束必须注意安全第一,适合泡茶动作,可包裹身上体味,再来还有感觉舒服、个人喜爱之风格、美仪等各自考虑的因素。宁可用别的方式标示自己,从茶道思想、茶道艺术风格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成立自己的门派。

  (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