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乌龙茶

普洱茶,不要只是收,要喝它-许玉莲

普洱茶,不要只是收,要喝它

许玉莲

世界茶葉消費市場繼紅茶以後,普洱茶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喜歡紅茶的英國、俄羅斯、美國等地,或者是喜歡綠茶的日本、韓國,目前的普洱茶人口都不斷增加,刺激了普洱茶的市場成長。

中國喝茶原以綠茶爲主,後來以一波又一波的流行風取代了這個習慣,從綠茶、清香型烏龍茶、普洱茶、時髦型紅茶至現今的熟火烏龍茶,看似普洱茶已經退下來了,但實際上時髦型紅茶與熟火烏龍茶産量太少,價格高得離譜,屬于小衆消費品。大衆從喝綠茶的習慣之余,也嘗試開拓另一種茶的愛好,真正願意喝又買得到的還是普洱。

至于其他原來就是喝普洱茶的重鎮之地如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地,普洱茶的品飲、收藏、發迹、歷史故事早已落地生根在大衆的血液裏,永遠只會一代傳一代,普洱茶是這裏的生活必需品。

普洱茶可得到世界各地喝茶者的擁護,因爲一. 普洱茶的制作技術有很多學問包括茶園、原料、發酵工藝、存放方法等,制作的多樣化令普洱茶發揮極致,展現出許多不同風格的特色,能滿足各各喝茶者的口感需求,而且其價格從低至高,豐儉由人。二.普洱茶有歲月的價值,經過收藏的茶溶入人們的想法與時間,普洱茶裝載著時間的曆程,顯得分外珍貴。

茶界在開發普洱茶市場時可持續加強人們如何沖泡、享用普洱茶這一範疇,普洱茶,不要只是收,要喝它!正因普洱茶是用于品飲的,普洱茶就必須達到「好喝」的要求,「好喝」可通過許多手段,我們的展望有:

一. 將拼配技術優良化。通過拼配技術,可以利用不同山頭、等級、地域、季節等等的原料,甚至,可以是氧化後的舊原料,通過合理搭配,制造出品質最優的配方普洱茶。這樣産量可以增加很多倍,可制造更多市場。

追求純料普洱只屬于一小群玩家的遊戲,每棵樹的每片葉都是不同的,每座山有不同的山坡,不同的茶樹,不同的村寨,不同采摘時間,不同的人加工,不同的毛茶等級,不同的時令,不同的季節,喝純料普洱茶就變成一種奢侈的欲望,價格節節上升得驚人。如要消費大衆化,人人喝得起好茶,價格不能那麽高。

二. 將入倉(包括退倉,下同)技術透明化。正視入倉是屬于普洱茶精制工藝的過程,普洱茶須經過存放,才能進行後發酵的馴化,使其在陳化後期能夠明顯轉化苦澀味,湯色變得嬌豔亮麗且滋味醇滑。茶界需要有理論基礎,加強大衆對它的信心。

普洱茶最大的特色就是存放,入倉的管理技術是賦予普洱茶新生命的途徑,此項作業使茶轉化出應有陳香味,轉化出喝茶者喜愛、能接受的一種口感,更要緊的是,味道口感到位,茶界則可制造出各自需要的價格與品質,創造屬于自己的品牌。

三.繼續培養更多老茶。老茶是普洱茶可以一直吸引消費者進場的誘因,因爲老茶好喝,因爲老茶有價,因爲老茶是花色繁多可供選擇的一種産品。有老茶存在,無論新普洱、老普洱的市場熱潮永遠都不會退。

普洱茶因年代的不一樣,可分爲五代,即古、老、中、青、新生代茶,不同茶齡的普洱茶産生不同風格口感,而這些特色又産生了很多等級、品項的選擇,無論哪個層次的消費者都可被吸引。

四.打造普洱袋泡茶的輝煌年代。普洱茶是除出紅茶以外,最適合做袋泡茶的一種茶類,普洱茶産量足夠,而茶性不怕氧化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有質量良好的袋泡茶,不怕市場不接受。

五.創造普洱調味茶新世界。普洱茶也是除紅茶以外,能夠制成調味茶而不失其味,又不搶風頭的茶類,可以各種花、香草、水果與普洱茶調制,研發嶄新風味的茶飲配方。

(完稿20131125)

 

  (1659)

茶,它的面部表情-20120314周三小方块 -蔡荣章

,它的面部表情

蔡荣章

20120314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徐兄拿了半饼30年的老普洱与小乔一起到春树家喝茶,徐兄因为买琴认识了春树,春树爱茶,而且什么茶都有。徐兄在一书上看到喝茶的人要会为茶看相,他要听听春树怎么说。

春树拿了一块新的渥堆普洱与徐兄的老饼放在一起。虽然都是深暗的颜色,但新的渥堆普洱看来是单纯的黑,像刚出窑的木炭,老饼却是带有暗褐且黑得颇有层次。春树判断老饼是未经渥堆就存放的普洱,在30年的“后氧化”过程中因茶青的老嫩起了不同程度的红变,新普在高湿高温的渥堆工艺下一次到位地发酵个够,所以色泽较为单一。陈化程度高的喝来较醇和,陈化程度低的喝来较飘浮。春树又指出了原料成熟度的差异,新饼使用的茶青成熟度较高,很少看到芽尖,都是已经展开后的叶片,老饼的原料较嫩,芽尖占了1/3。嫩度高的普洱喝来较细致,食之有物的感觉较强,成熟度高的普洱喝来较粗糙,食之有物的感觉较弱。

春树说,这两块茶饼的香气一定是老饼较好,呈现出深沉的木香,新饼只能嗅出炭味。他拿给徐兄闻闻是否如此,看到小乔在一旁很期待的样子,春树也让小乔鉴定了一下,小乔摇了摇尾巴表示同意。

春树剝开了老饼的一角准备泡来喝,剝得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叶片。春树强调叶片的大小与破碎的程度也是茶干的相貌之一,就泡茶而言,入壶时茶叶体型的大小与刚才所说的原料成熟度、有无渥堆、陈化程度等都关系到泡茶水温、浸泡时间、及置茶量,接着影响到茶汤品质。

春树专心泡着老茶,徐兄看看春树柜子内装着各式茶叶的罐子,体悟到茶叶的各自面部表情,也了解了为什么说喝茶的人要会为茶看相。徐兄满足地抚摸着小乔的背脊,等待着喝茶。 (2042)

冲泡茶之碎片-20120312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冲泡茶之碎片

许玉莲

20120312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黑童拿着一个茶罐走到碧姬面前,他说碧姬,你送我的茶现只剩下一点点,而且都是碎末,我想把它丢掉算了。

碧姬接过茶罐往里面审视一阵,碧姬说这原本是普洱饼茶,当时我们把茶饼剥开收进茶罐,紧压制作的茶在被剥开时导致团块状、叶片状以及一些茶碎算是相当正常的事,每次冲泡如只拿较完整或小块状茶叶,没有混匀,最后便会只留下较碎片的,但这些茶还不至于成为要不得的茶末,况且还有足足三分一罐的份量,不算少。

黑童说我要丢掉了。

碧姬说你要丢掉的话你还给我吧。

碧姬曾经看过白女士放茶叶的一个小橱柜,整齐排列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茶,且有短短一、二句简单説明记录着茶的身世,原来都是身边朋友不喜欢了、不要了、换季了,或认为有缺陷、不够好喝的茶,白女士不忍心看见他们要将茶叶弃掉,就留着,设法冲泡出恰当的茶汤,渐渐地大家就习惯把“不懂要如何处决的茶叶”交给白女士,把那个小橱当作收留茶叶的所在,像那种专门收留濒临疾病与死亡的人的中心,白女士拿到茶就会尽量照顾茶们直至善终。那时候开始碧姬额外留意茶叶的“生命”。

碧姬望望默不作声的黑童,她说黑童你别嫌弃它,要是你只不知道要如何冲泡这些普洱碎片,有两个简单方法,一是在茶海上加个滤渣网,万一有茶碎流出滤掉即可,同时浸泡茶叶的时间要比浸泡块状的茶叶缩短。二是使用纱布小茶袋,将茶收进袋里,如一般袋泡茶这样冲泡就行了。

黑童还是不说话。

碧姬说,小茶袋给你一个试用,还想要的话自己去买。

黑童拿着茶罐走了。碧姬不晓得他到底有没有听进去。

第二天上午碧姬进入办事处,只见桌上摆放着三粒自己喜爱的甜圈圈茶点,一张字条写着“黑童”,碧姬欢喜得很,她知道黑童接受自己的建议了,故此送上甜圈圈作为谢意。

果然,黑童走过来,拇指与食指粘着一只小茶袋展示,笑嘻嘻说我买了这个。 (1877)

规格茶与标示茶-蔡荣章

规格茶与标示茶

蔡荣章

2009.12月刊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月刊专栏

谈到茶的普及化、国际化与大批量化,都要从茶叶名称的简化做起,一方面是广大的消费者大多不求甚解,说得太细反而增加他们的畏惧感,一方面是“茶商品”生产、进货、品管、库存方面的需要,品项太多会造成一连串的困扰。

说到这里,专精的老茶客、茶界的专家们一定要抗议,因为上述的简化意味着“茶商品”都要经过“拼配”,结果品种风味找不到了、产地土壤风味找不到了、季节性的特征消失了、老茶年份的风貌无从辨认、制茶师傅的个人色彩无从欣赏。

做茶的生意当然要有所取舍,当然你也可以两者通吃。以大批量为主的做法是将自己所经营的“商品茶”都以自己规划的名称与等级定之,消费者只要认清某个商家的某号产品即可。这种做法的厂商必须将自己各项商品的质量控制好,否则A种茶这季是这个样子,下一次买的时候又是另一个样子,消费者肯定不敢依你的命名购买你家的商品。这样子的茶商品分类法称为“规格茶”的做法。

为了服务对茶有特殊享用法的顾客,可以将不同风味、特质的茶给予个別的包装,如同一山头的同一季茶、同一茶树品种做成的茶、甚至同一师傅做的茶都单独成立品项。这样的茶在包装上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制作的记录”如茶青成熟度、茶树品种、萎凋与发酵程度、揉捻程度、枝叶连理狀况、焙火程度等。包括“产地的记录”如茶区、山头、海拔高度等,包括“时间的记录”如采制年度、日期等。特殊的市场需要下还可以有监制、焙茶师傅的名字。这样的茶商品分类法有別于上述的“规格茶”而称为“标示茶”。

规格茶求其长年稳定的供货,标示茶则不然,此批卖完为止。至于标示茶的标示准确度,有如规格茶质量的稳定度,都是市场占有率的基本条件。“标示茶”花在茶商品来源掌控的成本较高,所以末端销售的相对价格要高一些,然而这是对茶有特殊喜好,或是有意对茶深入研究的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市场上还有一层空间是“老茶”的世界,这老茶不只是指“存放普洱”的老而已,尚包括长年存放后足以造就成另一欣赏境界的其他茶类,如以采开面叶为主制成的乌龙茶。这“老茶”的市场更适合于“标示茶”的行销方式,因为一看就知道存放了多久,而且欣赏老茶的人需要更多的“茶叶身世”。

谈到这里,大家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品质稳定”的问题。在规格茶上是难在长年“对样”的稳定,在标示茶上是难在“包装”后的稳定。这些问题有赖茶界共同思考解决。

( 完稿于200910)

 


(2082)

《茶道入门—识茶篇》5.6. 章 茶名之形成-蔡荣章

《茶道入门识茶篇》

蔡荣章

2008.11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6320-2

第五章 茶叶分类名称的形成

 

一、因发酵程度之不同而分

最常见到的茶叶分类就是以茶叶制程中发酵程度的多寡而做者。这种分类法对各种成品茶的认识最有帮助。

我们常听到的:茶分成不发酵茶、部分发酵茶、全发酵茶与后发酵茶,就是依发酵程度与发酵方式而订。早期只分成不发酵、部分发酵与全发酵,后来普洱茶兴盛后,又增加了个后发酵。因为普洱茶分成经过渥堆的「渥堆普洱」与不经渥堆只是存放,让其造就成普洱茶样子的「存放普洱」。有人因其在杀青之前是呈不发酵茶的样子,而将它归到不发酵茶内,有人因其在饮用时都已呈现深度发酵的样子(多指渥堆普洱而言),而将它归到全发酵茶内。后来为能完整包含「渥堆」形成的普洱与纯「存放」形成的普洱,而且考虑到这两种制造方式对成品茶造成的发酵都属杀青之后引起的「后发酵」,所以另以「后发酵茶」归类之。

杀青之前为主的发酵是属于氧化酵素引起的发酵,杀青之后为主的发酵是在氧化酵素活性被破坏后才引起的发酵。

依上述的分类法,市面上所谓的绿茶,如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珠茶、煎茶、抹茶等都属于不发酵茶类。另外还有一种叫「黄茶」的如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是在绿茶的基础下增加了闷黄的过程,所以也应该归在不发酵茶内。

相对于不发酵茶就是全发酵茶了,这类茶在市面上统以「红茶」称之,是目前世界上饮用量最多的一种茶。

介乎在不发酵与全发酵间的就是「部分发酵茶」,不论发酵是偏多还是偏少。过去曾经被称呼为「半发酵茶」,「半」字虽然也有不多不少的意思,但有人担心会被误解为50﹪,所以慢慢地改称为「部分」。这类茶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如微发酵的白茶(如市面上听到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轻发酵的包种茶;中发酵的铁观音、冻顶乌龙、武夷岩茶、凤凰单丛;重发酵的白毫乌龙。

为简化部分发酵茶的印象,有人就将之统称为「乌龙茶」。因此,不发酵茶就是绿茶,部分发酵茶就是乌龙茶,全发酵茶就是红茶,后发酵茶就是普洱茶。前头的称呼如不发酵茶、部分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是分类学上的叫法,后头的称呼如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是市面上商品茶的叫法。

以发酵程度之不同所作的分类,用图表说明如下:

不发酵茶:绿茶
部分发酵茶:乌龙茶
全发酵茶:红茶
后发酵茶:普洱茶

二、因成茶色泽之不同而分

这是依成品茶的颜色而作的分类。成品茶的颜色不是很明确的,所以无法以色彩学上的编号来说明,仅能就概念性的颜色加以分类。从事茶色泽的分类时,一般人也是依发酵的程度,从轻到重排列。

第一类是绿茶。是指不发酵茶,因不发酵,制成的茶呈绿色,所以称为绿茶。如市面上常听到的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珠茶、煎茶、抹茶等。

第二类是黄茶。以不发酵茶为基础,但杀青与干燥期间多了一道「闷黄」的过程,制成后就变得偏黄了。如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等。

第三类是白茶。已进入到部分发酵茶的领域,习惯上以重萎凋、轻发酵的制法为之,而且以芽心为主要的制造原料,所以「色白」成了这类茶的外观特征。如市面上看到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

第四类是青茶。以轻萎凋,轻、中、重发酵为制作的方式。其中的轻、中发酵制法以叶茶为主要原料,如包种茶、铁观音、冻顶乌龙、武夷岩茶、凤凰单丛等。重发酵制法则以芽茶类为主要原料,如俗称东方美人的白毫乌龙。

前面第一、二、三类以及后面的第五、六类都是以芽茶为主要原料。

第五类是黑茶。以「渥堆」为主要形成茶青「后发酵」的手段,因此成品茶外观呈黑色。如市面上看到的渥堆普洱(有人称熟普)。

第六类是红茶。因为是全发酵的关系,所以外观看来是红色的,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红茶。

因成茶色泽之不同而作的分类也在普洱茶兴盛后发生了问题。因为普洱茶不是单一外形色泽可以涵盖的,「渥堆普洱」可以归在黑茶类,那「存放普洱」应该归在哪一类呢?归在绿茶、黄茶、青茶都有不恰当的地方,相较之下,最近有人主张将这1/2普洱茶归在青茶上。

茶叶产品名称之由来

茶叶产品名称分为「成品茶」的名称与「商品茶」的名称。这两种名称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的商品名称会由行销单位另行订定。我们学习识茶,重要的在于成品茶的名称,因为这是大家沟通的必要称呼;至于商品茶的名称,有时是为了商标权的使用,行销单位订定了自己独占的名称;有时是为了商品分类、分级的需要,以文字或数字加以命名。这种商品茶的名称是难能让人循此而一窥茶之全貌的。

一、因产地而得名

制成的茶经常以产地命名,这里所称的产地又有「行政名称」与「地理名称」之分。如龙井茶,因原产于浙江杭州龙井一带而得名;如黄山毛峰,因产于安徽黄山一带而得名;如冻顶乌龙,因产于台湾南投的冻顶山一带而得名。龙井、黄山、冻顶等都是行政地名,所以举凡冠以行政地名的茶,都属因产地而得名的茶。

另外一类的茶名仅以地理位置为名,如武夷岩茶中的半天腰(或写成半天妖),仅表示了这种茶生长在山峰的半腰上;如云雾茶,仅表示这种茶生长在经常云雾飘渺的环境中;如港口茶,仅表示这种茶生长在海岸边。举凡冠以地理位置名称的茶,也都属于因产地而得名的茶。

另外也有以生长地之土壤特质命名的,也可以将之归在这一类中。如「岩茶」,表示这类茶生长在岩石风化而成的砾质壤土之上。

二、因茶树品种而得名

理论上,各种茶树品种都可以制成各类型的茶,只是制作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有些种类的茶必须使用特定的品种才能完善表现它的特质,这样的茶,经常会以茶树品种的名称作为成品茶的名称。当然以各种不同茶树品种的茶青制成的成品茶都有其不同的特性与风味,这其中只有一部分会特别以茶树品种名称来命名。

我们常听到的铁观音就是强调以「铁观音」品种制成的茶。当然以其它品种,依「铁观音」的制法制成的茶也可以称作铁观音,这类的品种在福建地区有毛蟹、黄棪、本山,在台湾有四季春等。为强调是以铁观音茶树品种为原料制成的铁观音茶,有人在茶名前面加了「正丛」两字而称呼为「正丛铁观音」。另外还有「水仙茶」、「佛手茶」也都是以茶树品种来命名。水仙茶是以水仙品种的茶青为原料,佛手茶是以佛手品种的茶青为原料。为强调不是以其它品种的茶青为之,就可以特别叫做「正丛水仙」、「正丛佛手」。

三、因茶汤颜色而得名

因泡出或调出的茶汤颜色而命名的茶有绿茶,因茶汤是绿色的;有红茶,因茶汤是红色的;有黄茶,因茶汤是黄色的。这与茶的六大分类,将茶分为绿、黄、白、青、黑、红不同,六大分类乃依成品茶的茶干色泽而定的名称,而且是分类学上的叫法,消费者不一定使用得上。除与市场上的成品茶俗名相同者,如绿茶、黄茶、红茶外,其它如白茶、青茶、黑茶,就不太能具体的代表某种成品茶了。

四、因典故而得名

有些成品茶在市场上流通的俗名是因典故而来,如武夷岩茶的大红袍,传说的故事都与治愈进京应考书生的疾病,回来拜谢,官服披于茶树有关。另如台湾的特色茶「东方美人」,相传是早年输往欧洲,大家极其欣赏它的外形有如花朵般的美丽,汤色橘红诱人,又有成熟水果般的蜜香,所以被称为「东方美人」。因典故而得名的茶还包括名人的赐名,如江苏省的名茶「碧螺春」,相传原名「吓煞人香」,有次进献康熙皇帝,被赐名为碧螺春。

五、因成品茶外形而得名

就成品茶的外形而命名的有:「银针」,表示此茶乃采摘单根的芽心制成,且满披茸毛。有「瓜片」,表示此茶乃采开面以后的单张叶片为原料,且不太揉捻,因此外形成为片状。有「珠茶」,表示该茶乃将茶叶滚卷成圆粒状。有「雀舌」,表示是采摘一心夹二片未展叶为原料制成的茶,看来有如麻雀的嘴巴。

六、因加工的方式而得名

有些茶名是从加工的方式获致的。最常见的花茶类,以所熏的花为熏花后成品茶的名称,如茉莉花茶、珍珠玫瑰、桂花乌龙等。如果要突显该茶是经过烘焙的加工,则可称为「熟火乌龙」,如果要突显该茶是掺和了其它的食物或调味料,则可称呼为「薄荷茶」、「人蔘茶」、「伯爵红茶」等等。

就「成茶色泽」所作的分类,以图表说明如下:

绿茶 不发酵茶
黄茶
白茶 :微发酵茶
青茶 :轻、中、重发酵茶
黑茶 :后发酵茶
红茶 :全发酵茶

三、因市场需要而分

这里所说的市场需要是指就消费者的立场而言。一般消费者不太理会学理上的名词,也不太容易理解。而且就一般消费者而言,是不耐烦太多的种类与称谓的。在非茶文化的国度里,甚至于连乌龙茶都不知道,应用时只好依茶汤颜色称呼,称呼为绿色茶(green tea)、红色茶(red tea)、褐色茶(brown tea)。

为方便消费者的理解,对初步接触茶的人或地区,只将茶依大分类的俗名称呼即可,将茶分成绿茶、乌龙茶、红茶与普洱茶。待市场已开发到一定程度,消费者对茶已不感陌生,再让他们知道绿茶还因外形的不同(即揉捻方式的不同)分成银针绿茶、原片绿茶、松卷绿茶、剑片绿茶、条型绿茶与圆珠绿茶,还有磨成粉末的粉状绿茶,增加「闷黄」过程的黄色绿茶。乌龙茶还依茶青成熟度、发酵程度、揉捻轻重与焙火高低分成白茶乌龙、条型乌龙、球型乌龙、熟火乌龙与白毫乌龙。红茶因最终制成小袋茶或直接以壶泡饮而有碎型红茶与条型红茶之分。普洱茶则因渥堆与否而有渥堆普洱与存放普洱。

第二阶段的分类是复杂了,但可以让消费者进一步知道造成「茶」多采多姿的「内在」因素还有很多。健全的市场结构是「基层的印象者」与「深层的挑剔者」同样丰硕才对。

因市场需要而作的分类,若以图表说明,可写成下式:

 

第一阶段的分类 第二阶段的分类
绿茶 银针绿茶 

原片绿茶

松卷绿茶

剑片绿茶

条型绿茶(含针状绿茶)

圆珠绿茶

(粉状绿茶)

(黄色绿茶)

乌龙茶 白茶乌龙 

条型乌龙

球型乌龙

熟火乌龙

白毫乌龙

红茶 碎型红茶 

条型红茶

普洱茶 渥堆普洱 

存放普洱

四、因采制季节之不同而分

成品茶还可以依采制季节来做分类。这种分类名称不能直接作为茶名来用,如说「春茶」,大家不知道您要的是绿茶的春茶还是乌龙茶的春茶。但是这种分类可以让大家理解各种不同种类的茶在不同的采制季节上还可以产生多种变化。市场行销上也可以依此有不同的订价标准,如绿茶、乌龙茶的轻、中发酵茶与普洱茶等,只要提到春茶,一定代表着高质量的含义;重发酵乌龙茶与红茶则不然,初夏才是高质量的象征。

各种茶类的采制季节有春、夏、秋、冬四季,四季采制的成品茶就分别称为春茶、夏茶、秋茶与冬茶。春茶与夏茶在很多地方可收成二次,分别称为第一次春茶、第二次春茶与第一次夏茶、第二次夏茶。春茶还依节气的不同分成明前茶(清明以前采制的茶)与雨前茶(谷雨前后采制的茶),也可以叫做早春茶与晚春茶。秋、冬茶在某些地区是不容易区分的,因为海拔或纬度的关系,有些地方的冬天已无茶可采,所以秋茶就叫成了冬茶,因为冬茶比较值钱。为强调冬茶的珍贵,还有特别将冬茶称为冬片者,(当然也可以界定为季冬之后,采摘所剩无几的茶芽制作而成的茶叶)。

有些茶树品种在每季发芽的时间都比别个品种早些,有时提早一周,甚至于提早到二周。这样的茶树品种有其时间上的经济效益,不论是在市场的供需上还是在制茶人力的分散上。也因为有这样的品种,原来以为明前茶就已经是很早的早春茶了,结果在更早的二、三月就有「雨水」茶出现;原来认为晚春才是叶茶类乌龙茶上市的时节,结果在清明左右已有铁观音、武夷岩茶可喝。当然这些早产的例子并不表示质量的优势。

现在将因采制季节而作的分类以图表说明如下:

春茶 一次春茶 早春茶 明前茶 

二次春茶 晚春茶 雨前茶

夏茶 一次夏茶 

二次夏茶

秋茶 白露茶
冬茶 冬片

五、因〝制成品〞之不同而分

茶青制作到后来,一定会有成品茶出现,这成品茶是制茶的主要目的产物,称为「正茶」。同时也会产生出一些副产品,如被剔捡掉的粗老叶子,称为「茶头」。如被筛离出来的细碎茶叶,若尚有叶片的形状,称为「茶角」。如果被筛离或「风选」时被吹到最远一边的粉末,已看不到叶片的样子,就称为「茶末」。从枝叶连理的茶上被分离、剔除的枝条称为「茶梗」。相对于「正茶」,茶头、茶角、茶末、茶梗就被称为「副茶」,副茶中的茶角可以拼入碎型茶中作为小袋茶的原料,茶头、茶梗可以作为廉价茶泡来饮用,茶末可以送工厂提炼咖啡因、儿茶素等成分作为茶叶深加工的原料。

从制成品的类别所作的分类,可以下表说明之:

正茶:成品茶

副茶:茶枝、茶头、茶角、茶末

六、因〝成品茶〞型态之不同而分

茶青制成「成品茶」时,可以「散茶」的型态呈现,也就是一粒粒的茶、一根根的茶,行销时是一包、一罐地卖,饮用时是一撮撮地浸泡成茶汤饮用。另外一种成品茶的型态是将上述的「散茶」蒸过后,压成一块块的「饼茶」,形状上可有砖形、圆饼形、碗形、球形等等。行销时是一饼一饼的卖,也可以数饼包装成一束来卖。饮用时是将茶饼解块成散状或小团状,然后浸泡成茶汤饮用。第三种成品茶的型态是「末茶」,将成品茶磨成粉状,或作为其它食品组成部分,或作为其它食品的佐料,或直接冲泡成饮料使用,或搅击成水乳交融的茶汤品饮。做成末茶的成品茶多以绿茶为之,因为视觉效果较佳,不论是翠绿的成品茶颜色,或是制作成翠绿色的食品,都是讨人喜欢的。将茶粉搅击成水乳交融的茶汤直接饮用时,茶末的细致度要求很高,否则搅击时无法形成水乳交融状。而且成品茶的质量要高,否则苦涩难喝。这类搅击成稠状茶汤直接饮用的末茶,我们特别以「抹茶」称之,用以与其它食品级末茶区隔。「末茶」近来颇为盛行,因为茶的某些成分,如维他命E、类胡萝卜素、锰等都不太溶于水,所以只好将叶肉一并吃进肚里。想吃进茶的叶肉,除将成品茶作为烹饪的材料,如龙井虾仁、铁观音炖鸡外,就是将茶磨成细粉,掺入面粉中制成茶蛋糕、绿茶冰淇淋,或是直接泡水饮用。为简化摄取这些非水溶性养分的程序,有些蒸青绿茶如煎茶之属,在杀青时特意加重了蒸青的力度,以至于部分叶肉已成粉碎状,冲泡时可以随着茶汤喝进肚里,这种绿茶被称作深蒸绿茶。

古代还有将茶制作成膏状的,也就是在杀青、揉捻间将茶青一面煮一面搅,水干后继续加水,直到成膏状,并干涸到可以用模具压制成饼。饮用时敲成碎块,然后磨成茶粉,以打抹茶的方式享用,这类茶型我们可以称它为「膏茶」。

因成品茶形态之不同而作的分类,可以下列图表说明之:

散茶
饼茶
末茶
膏茶

 

 

 

  (3047)

好茶好茶具有其绝对价值吗-20111102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蔡荣章

好茶好茶具有其绝对价值吗

什么是好茶? 它应该具有所属茶类(如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 的特质,而且有它特有的风格(如因品种、地理环境、土壤、制茶师等因素造成) ,水可溶物丰富(即有泡水,或说是耐泡) ,香气含量高(所属类型的香气) ,各种成分(即滋味)的组配佳(达到饮用者喜欢而且足以表现自己的特征) 。

这样的好茶在同类茶中理应是价高的,但在不同种类的茶中可就不一定了。如A类茶在当时市面上就不如B类茶抢手,A类的特级茶价就可能连B类的高级茶都不如。

什么是好的茶具? 我们先就茶壶与茶杯而言,它应该是泡起茶来比较好喝、拿它盛茶汤比较好喝,而且造型好、色彩美丽,质感佳。茶壶茶杯的材料包括了陶瓷、玻璃、金属等,只要材质好(如陶瓷、玻璃的烧结度适当,金属的纯度高) ,泡茶与喝茶的效果都会比较好(这是可以自行实验比较的)。同样的一包茶,用不同材质的茶壶冲泡,得出不同的效果,同样一把壶泡出的茶汤用不同材质的杯子饮用,茶汤的质感也会不一样。

将茶汤质感表现得较佳的壶杯不一定卖得比较贵,卖得贵的壶杯可能是因为它的款式、装饰、流行趋势、商业炒做的结果。如果单就喝茶效果而言,是应该重视壶杯的材质,若就商品流通的价值来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好喝(意指高品质) 的茶、能够将茶表现得更好的茶具,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因为这些食物与用品对健康有帮助,不管它的商品价位如何,这个“美好”就是它的绝对价值。如果情况允许,为什么不把每天喝水喝茶的杯子换好一点的、把吃饭的饭碗换得高品质一些?

20111102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2071)

泡茶篇第二章.时间篇(完)-蔡荣章

《茶道入门─泡茶篇

蔡荣章

2007.3 1版 北京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387-6

第二章.时间篇(完)

第四例:清香球形乌龙茶类 (如高山乌龙)

轻发酵、中揉成圆球状、不焙火的高山乌龙,是目前乌龙茶的主流。由于外形紧结,且成球状,因此泡开以后的膨胀威力很大,置茶时一不小心就会放太多,几泡以后胀得满满的。我们以三种置茶量来说明这一点。

第五例:轻火球形乌龙茶类 (如水仙、佛手)

这类茶「中度」发酵,采较成熟的茶青,中揉成卷曲状,轻轻地焙点火。叶茶

类不像芽茶类保留「枝叶连理」的形态,而是在制成后将「枝」与「叶」分离,以利含水量的控制,但也有为节省人力而不分离者,因此就造成了「带梗」与「半

梗」的现象,带梗得愈多,溶解的速度愈慢。

本例所采用的水仙与佛手是台湾特有的较卷曲做法,叶形也较大,尤其是佛手。

第六例:焙火球形乌龙茶类 (如铁观音、陈年铁观音)

焙火愈重溶解速度愈快,长年陈放也会加快溶解速度。「质量」好坏则是另外一项因素;质量好,水可溶物的含量丰,质量差,水可溶物的含量贫乏。

我们以传统制法(中发酵、中焙火、重揉捻)的铁观音与同样类型,但经长期陈放的陈年铁观音为例来探讨其泡茶时间的掌控。

第七例:细条茶类 (如茉莉花茶、工夫红茶)

这类茶是溶解速度很快的一类,尤其是重揉捻的红茶。由于外形细小,溶解速

度又快,所以如果置茶量太多,前面几泡很容易太浓,但如果放少了,后面几泡又无法有足够的浓度。所以这类茶不宜设定泡到四、五泡以上。

我们以经「剪切」过的茉莉花茶与「细条状」工夫红茶为例,分析其间不同的泡法。

第八例:普洱茶类 (如青沱、普洱茶饼、散状普洱)

后发酵茶也是溶解速度很快的一类,但如果是压成块状的紧压茶,其溶解速度又受剥碎 (解块) 程度影响,剥得愈细碎,溶解得愈快。

现在我们以解块后的青沱、解块后的渥堆普洱茶饼与散状的渥堆普洱为例,研究其间不同的泡法。

第九例:以第三例的清茶,置以8g 与 7g 的茶量,以90℃ 的水温冲泡三次的情形。

我们以第九至第十一等三例探讨一下水多茶少的泡茶方式,这时大概只打算冲泡二次或三次,如果泡至第四次,茶汤质量往往已经显得薄弱。从这三个泡茶实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发现茶量减少到一定比例后,第二泡开始从「缩短时间」转变为「增加时间」。这三个例子皆使用同一把有效容积为 140cc的紫砂壶,例题上标示的「茶水比」为茶量 g 数除以水量 cc 数的百分比 (约值)。

第十例:以第六例的铁观音,置以8g 与 7g 的茶量,以90℃ 的水温冲泡三次的情形。

第十一例:以第七例的工夫红茶,置以5g与 4g 的茶量,以90℃ 的水温冲泡三次的情形。

4.影响茶「水可溶物」溶解速度的内在因素

从上面十一个泡茶的例子之中,我们可以整理出影响茶「水可溶物」溶解速度的内在因素有: (外在因素指水温、用量等。)

1.揉捻的轻重:也就是叶细胞被揉破的程度,揉捻愈重,溶解速度愈快。如铁观音、红茶等揉得重;清茶、白毫乌龙等揉得轻,从泡开后的「叶底」可以清楚看得出来。

2.茶青的嫩度:嫩度愈高,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愈快,同样的浸泡时间下,溶出的成分就愈多,茶汤就显得愈浓稠。芽茶类当然比叶茶类嫩,叶茶类也有嫩度上的差别。

3.萎凋的轻重:单就萎凋而言,萎凋愈重,溶解速度愈慢,但若加上揉捻等因素,就减弱了它的影响,如重萎凋轻发酵的白茶类,溶解速度很慢,但重萎凋全发酵的红茶,由于经过重揉,溶解的速度又变得很快。

4.外形紧结程度:外形紧结的茶由于需要舒张后才容易将水可溶物溶出,所以外形愈紧结的茶,第一泡需要较长的时间,但被泡开后就不一样了。

5.条索紧结程度:不论外形揉成什么样子,茶叶本身「条索」的紧结度会影响成分的溶解。原因有二,一是紧结度高者第一泡需要较长时间的舒展,二是紧结度高者代表嫩度高、水可溶物多。

6.焙火的轻重:焙火愈重,溶解速度愈快,尤其是历经数次焙火的情形,如一面揉一面焙的铁观音与历经数次焙火的陈年茶。

7.昆虫叮咬情形:昆虫叮咬厉害的茶,柔软度变差,成分溶解的速度变慢。如白毫乌龙「着延」 (即遭虫叮) 较重者,泡冲时要增加浸泡的时间。

8.枝叶连理的情形:同一类茶,枝、叶分离得愈彻底的茶 (在叶茶类即所谓之「挑梗」挑得干净),溶解的速度愈快。

9.茶形的大小:茶形大者溶解速度慢,小者溶解速度快。包括因品种关系造成的大小与制成以后经各种人为因素变小者(如搬运的破碎或为加工需要加以「剪切」。

10.陈放的时间:陈放愈久的茶,溶解的速度会变得愈快。

11.渥堆与否:经过渥堆的后发酵茶,其溶解速度会变得很快。

12.水可溶物含量的多寡:水可溶物含量高的茶 (往往是高质量的茶),在同样条件下一定溶出更多的成分,而且每次溶出一定比例之后,所剩的依然比别人多。

5. 茶「水可溶物」溶解速度在泡茶上的意义

a.溶解速度与溶解量

茶「水可溶物」在每次浸泡中溶出百分比的高低就是所谓的「溶解速度」,每次溶出的百分比高,就称为溶解速度快,否则就称为溶解速度慢。但溶解量不单是受「溶解速度」的影响,还要看茶叶「水可溶物」含量的多寡。含量多,溶解速度快,则溶解量就多;含量少,溶解速度慢,则溶解量就少。

b.如何得到适当的「水可溶物」

我们泡茶的目的是要让茶汤得到适当的「茶水可溶物」,所以应深入了解茶的水可溶物含量与溶解速度。上一节「影响溶解速度的内在因素」里,茶青的嫩度、条索紧结程度、茶的质量等项都与茶的「水可溶物」含量有关,如果含量高,每次溶出一定比率的含量 (如25%),数泡后仍然可以溶出可观的成分,如果含量低,数泡后就没有什么成分可以溶出了。同样的,溶解速度高的茶 (如每次溶出40%),数泡后,可溶物一定大幅度下滑,这时浸泡的时间就要大量地增加。

6. 前后两泡「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

泡了第一道,客人走了,等了半小时后再回来泡第二道,这时的浸泡时间要比原来需要者缩短一些,因为这段等待的时间里,茶汤虽然已经倒出,但茶叶终究是

潮湿的,水可溶物的溶解现象依然进行着。如第二道原本应该浸泡 20 秒的,这时可能 10 秒就行了。但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第四道、第五道,影响就不是那么大,如第四道原本应该浸泡一分二十秒的,这时可能只要一分十秒。

上述这种现象除受「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外,还要考虑再度冲泡时水温的变

化、茶叶「水可溶物」含量的多少、以及「水可溶物」溶解速度的快慢等因素。

7. 紧压茶的冲泡前处理

a.冲泡时要剥成多大块

遇到紧压茶,冲泡前应行「解块」,也就是将压成块状的茶剥碎成适于冲泡的小块。要剥得多小呢?视饮用的急迫性而定,如果要慢慢饮用,剥成大拇指头的大小,如果要快快饮用,剥成小指尖的大小。解块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细碎的茶叶,正可先行溶解以应第一泡之需,然后一道道冲泡,块状的部分逐渐松散,如此,后头浸泡的时间就可以不必拖得那么长了。

b.解块的大小与紧压的程度

紧压茶的浸泡时间之所以很难找出稳定性的规则,就因为解块的大小、细碎部分的多少、紧压的松紧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c.要不要剥散后储存

紧压茶,包括饼状、碗状、砖形……,如果近期就要饮用,可将之全部解块,装于茶罐内备用,如果还要继续存放,整块放着较好。

8. 浸泡时间的计算

a.时间的起点与终点

「浸泡时间」的计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到什么时候结束呢?起点有几个问题引起讨论:是「冲完水」就起算?还是「冲完水放回热水壶,盖上壶盖」后起算?

终点也有问题:是计算到「开始倒出」的一刻?还是算到「倒完最后一滴」?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时间的计算,每人可以依自己的见解与习惯来做,但本章所提到的时间是从「冲完水,放回热水壶,盖上壶盖后」算起,直到「将茶汤开始倒出」为止。有人会考虑到「冲水的满壶程度」、「茶壶出水的速度」、「泡茶者动作的快慢」、「茶汤倒干的程度」等变数,没错,这些都必须列入「微调」的范围。

b.时间掌控法

时间如何计算呢?不妨准备一个可以读秒,而且是向前计时的「计时器」。使用时不是一直盯着计时器看,而是以心算为主,计定时器只是辅助、核对的工具而已。为什么强调「向前计时」,因为如果是「向后计时」,每道茶都要先设定时间,不方便。有人认为使用计时器太科技、太死板,但若完全凭心算,一分半钟以内的判断还算容易,二分钟以上的判断恐有「失败性」的误差。

9.「水可溶物」充分溶解所需的时间

a.水可溶物充分溶解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充分」溶解含有二个意义,一是大部分的水可溶物都已溶出,再继续浸泡,浓度也不会增加多少。另一个意义是:各种水可溶物依我们希望的「比例」溶出,这样的含义包括了「使用适当的水温」在内。

b.含叶茶法

「水可溶物充分溶解」后,若继续浸泡,茶汤也不至于变得太浓,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好「茶」、「水」量的比例,经「水可溶物充分溶解」的时间后,茶汤就会控制在我们希望的浓度上,之后可以随意慢慢饮用。这样形成的泡茶方式就是泡茶方法上所谓的「含叶茶法」。

c.含叶茶泡法

经实验的结果,欲达上述目的的茶、水比例为:茶量 ( g数 )为水量 ( cc数 )的1.5%,也就是水量 × 0.015=茶量。然后以适合该种茶的水温,浸泡10分钟,设法让茶汤浓度平均后 (如搅拌一下),就是控制好浓度的标准茶汤。当然在茶量上可稍做调整,以适合个人的喜好与茶叶质量上的差异。

d.茶渣与茶汤不分离的泡茶法

一次喝200cc的一杯茶是蛮适当的份量,我们就以250cc左右的杯子,

放200 × 0.015 = 3(g) 的茶,冲入200cc的热水,加盖或不加盖 (视环境温度而定),10分钟以后,用汤匙搅拌一下,或倒入另一只杯内,就是一杯可口的茶汤,由于浓度已接近稳定,茶渣可以不必与茶汤分离。100g的一包茶叶分成一半即为50g,再将50g的茶叶对分,即为25g,把25g的茶分成8等份每份即约3g。

e.小杯饮用时的浓度

如果以50cc以内的小杯子饮用,茶汤的浓度要比大口喝时浓一些才好,这时可将茶量的g数提高至水量cc数的2%,浸泡时间依旧为10分钟(如果不要那么浓,可缩短为8分钟)。 (2364)

茶叶商品说明编写与培训二谈-许玉莲

茶叶商品说明编写与培训二谈

许玉莲

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

一谈(20111016)

茶叶商品编写规划

有茶友表示茶叶买了放在家,很快就忘记当时商家所说要怎样怎样冲泡,有时甚至连茶名也想不起,懊恼得索性不泡了。由此看出茶叶作为一个商品,在产品包装上必须提供有关产品详细说明,才能让消费者正确使用及享用,试想如果照相机、护肤品、意大利面条都没有提供说明指导书那还能得了,没有附上产品说明、附上不完整或不正确资料的茶叶皆属残缺商品,你说要是绿茶红茶都搞不懂,还谈什么茶文化生活之美。

良好的茶叶产品说明必须概括以下两点:即茶叶介绍与冲泡方法,茶叶介绍的内容大致包含茶叶名称,茶叶的发酵、焙火、揉捻程度与原料采摘的成熟度。茶叶商品名称要非常清楚才对,最好用一般人能看得懂的茶名,比如没有经过发酵工序的茶叫绿茶,部分发酵程度的茶叫乌龙茶,全发酵程度的茶叫红茶,这些名称都是大众熟悉了解的,当说到水金龟、正山小种、碧螺春等摸不着头脑的名字就必须加上注解。

为什么需要说明各个茶叶的发酵、焙火、揉捻程度与原料采摘的成熟度,因为相关制茶工艺无一不影响茶的性质,不同性质的茶各自拥有值得让人欣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产品特色,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掌握并享受它是业者的责任。比如没有发酵的茶会呈现绿汤散发菜香芽香,比如焙火工艺是塑造乌龙茶精致风格的手段,并且还分有轻火、中火、重火等程度,还有,不同轻重的揉捻会给茶叶带来什么效应,什么茶适合用嫩芽做又什么茶适合用嫩叶做?这几方面的介绍准备去到多深入视乎产品市场规划的需求,一般的企业“规格茶”都应提供这些资讯给消费者。假使认为可以再加强,或者为企业生产一批“标示茶”,就进一步说明茶叶的存放年份、采茶季节、制茶气候、茶树品种、种茶海拔、地理环境等属于茶叶质量部分。

以上所述种种除了让大众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也因为这些制茶过程统统影响茶叶的冲泡法,故此必须先说明情况如何,才知道怎样能够把每一个茶叶泡好来喝。茶叶冲泡方法的说明内容应包括茶具如何选用、水的温度、准备泡几道茶的茶水比例以及所需要的浸泡时间,一一列明才是。市面有些茶叶产品完全不说明到底要如何泡饮,消费者束手无策唯有自求多福,大多数茶叶投放太多浸泡又过久,苦不堪言,其中有些所谓的冲泡法几乎无法可言,任何茶叶都是那句什么“倒入开水浸泡某分钟后饮用”,如此笼统误导了多少消费者,让大家以为茶就是这么难喝的一个饮品,对不起茶叶之余,也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

二谈(20111023)

茶叶商品培训规划

曾经有贩卖茶叶业者直接与我说别把茶叶产品说明写得太清楚,随便写就好,写得这么清楚茶叶很难卖。大意是将茶叶的工艺、性质、泡法完全发布出来,会影响消费者在买茶时提出很多问题,面对这种考验让业者疲于应付,因为有些问题他们不愿回答,或不懂回答,二来有些业者习惯为茶叶商品拼配调整的一些过程就不得不说出所以然,他们相当排斥这么细腻的做法。

当需要把一个茶叶商品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时,业者必须具备该范畴的专业知识,以及个人专业精神和态度,才有办法将每一个细节交代明白,有些人认为这样做是为自己找麻烦。

茶叶的内涵包罗万象,只有在认真认识它们之后,才能够进入享用境地,否则到最后就会像一些人所说:无所谓的,喝什么茶都一样味道。那多无聊,对自己味觉如此不负责任。有些人则喜欢讲:喝茶的人还这么执着,有必要把茶叶弄得这么复杂吗。那是他不懂,弄懂了就一点也不复杂。喝茶的人怎么了,喝茶的人注意细节就是执着吗。

于2001年开始为茶叶商品编写说明作为包装材料时,我们便将茶叶商品略分为十五个项目来介绍,包括生普洱、渥堆普洱、散普洱、存放普洱、武夷岩茶、乌龙茶、单丛水仙、台湾乌龙、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花茶及花草茶,这里面,属于常年经销的规格茶就可以通用一个说明。

若是特别订制的产品比如限量生产的老丛、隔年陈岩茶、有收放年份、仓存技术的普洱茶,再者如各种乌龙茶的发酵、揉捻、焙火工艺各各展现不一样风格,或绿茶中又有针形、松卷形、剑片形的差异,这些商品说明都必须另外个别编写成所谓“标示茶”,即不可与其他规格式产品共用,应把它们的来源出处今生前世统统说清楚,让它透明供消费者参考。

考虑到即使同一个茶不同批次不同价位也会有性质上的差异,如何把产品说明写到都能适应这样的小变化,需要很讲究以及很有伸缩性的处理,故此在茶汤香味表现方面我们以指南图示来显现茶品质的浓弱度,而免却太多浮夸文字神奇化了香味,另外我们也为每一个茶规划出饮用时间、保健提醒与适合饮用人士建议。

我们在三年里断续编写了约有一百三十四个不同的茶叶产品,其中约四十多项用于包装的罐子或盒子,有些罐子不适合印,也会把产品说明印成传单收入罐子里以方便消费者查阅。

直至2007年,接近有二百项,所有的这些茶叶说明,都在第一时间结集成让行销人员作为茶艺课程培训资料,因为真正在前线接触消费者最多的就是行销人员,行销人员通了,才有办法把正确资讯传递给消费者,不至于误导。为什么把编写茶叶产品说明、茶叶产品培训视为最重要工作之一,因为茶叶最终是被我们泡成茶汤喝进身体的,要是饮用错误将可能引致身体不舒适,故此又怎么可以随便充数。 (2339)

仙境4号-20111003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仙境4号

许玉莲

20111003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泡茶泡至最后一道,使茶汁彻底献祭后,不要把泡茶器置之一边不顾转身就做别的事情,或马上准备另一个壶另一个茶接着泡,取来一白瓷小蝶,将完成使命的茶叶掏出置其中慢慢把玩,欣赏茶叶已经泡开的美姿,茶叶堪得深入发掘,从初始的嗅觉感官闻吸到幽幽茶香,至喝时令人销魂的味觉享受,至最后审视、触摸她毫无保留摊开的茶体进入视觉与触觉的美感,赏茶才算臻至完整,喝完茶抛下茶叶就走,彷如游山玩水时的走马看花,永远感受不出那地方有什么美、又好在哪里。

欣赏一朵花,或观赏一幅日落景色必须从不同角度来回不停去印证和赏析,手上捏着喝过的茶叶,同样地也要翻来覆去看完又看看到心满意足为止,将茶叶一张一张细细抚摸,好好地观看,每一张茶叶都像热带雨林这样错综复杂地碰撞着黄、绿、红、褐许多不同色相,低声温柔诉说她动人的一生,叶子呈绿色是未发酵茶,有菜香。叶子浅黄色是轻发酵茶,带花香。叶子橘红色是重发酵茶,带果香。褐红色的叶子有糖香,是全发酵茶。

舒展开的叶子能清晰分辨出是只抽芽心的嫩芽,或一心二叶、三叶,或已经是开面的成熟叶,嫩嫩芽叶的滋味较细致,成熟叶的味道比较粗狂。

如果是乌龙茶,还可更进一步观察焙火程度,叶面较亮的金黄色属于轻焙火,出现了较暗的浅褐色属于中等焙火,深褐色就是重焙火了。

最后观看叶子的揉捻轻重,越少揉捻之茶叶看起来是越平整,香味频率表现较高,茶叶皱折越多表示揉捻越强烈,香味频率则较低,带有历尽沧桑的感觉。

举凡种种一切有形法将之练得完全见不出在做功夫的痕迹,仙境矣。 (2132)

微酸茶韵头号迷-许玉莲

微酸茶韵头号迷

许玉莲

(20080713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栏)

有些人一听到说“这茶带酸味”即非常反感,不分青红皂白,马上弹开三尺远,如见蛇蝎。可怜,对他们来说,“这茶带酸味”只能意味这手茶是低劣等级,他们当然要与这么难喝的茶划清界线。

喝“酸”茶的茶主,等于宣告没品味,他们更加要割席绝交。如果这手“酸”茶原来是他们的,要命,从此以后说茶“酸”的人,永远成为他们口中“不懂喝茶之人”。

酸,有这么令人讨厌吗?

食物的滋味,无非由食物中化合物质的含量和人的感觉器官对它的综合反应。茶也是同样道理,茶叶中有甜、酸、苦、辣、鲜、涩、辛各种基础滋味,由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生长季节以及制茶工艺都不一样,我们精密构造的味蕾自然也能一一尝出其中销魂滋味。

酸,其实只不过是茶叶的本味之一,何必惊慌,酸中带鲜甜,那是由谷氨酸、谷安酰胺、天冬氨酸等物质形成。酸中带涩,由没食子酸呈现。单单一个酸味,由多种有机酸形成。茶带有酸味物质,是本性如此,若想让茶喝起来甜一点,就必须使茶叶中的糖类与氨基酸的百分比高过其它成份。

我喝过令人非常愉快的,带酸韵的茶。部分普洱生饼,因为生长的土壤,山头拥有特殊的“山头气”,即自己循环着一个与众不同小气候生存,比如易武乡,往往或多或少酝酿出一种别地没有的,天然的,爽口的酸,和微微的蜜香,叫人解渴生津。

自然陈化干仓的88年的青饼,不知为何(因我从来没有拿过此茶叶去做化验),近年的口感已经转化出浓郁而清爽的梅子酸,喉底挂微酸蜜韵,渐渐上升遍布满口,一直喝一直喝,越接近香味发挥的高潮越明显,任由其余同校同期的学弟学妹普洱们有天大本领,也盖不过它的酸韵风头。

带有弱果酸味和正酸味的青茶事实也喝过不少,以中发酵或重发酵方式做出来的上品青茶为多,这类茶,香浓韵强水醇厚回甘好是基本工,三泡过后,如一种叫人无可抗御的酸韵会浮上舌面,像吃过水果般,那就是人生中的可遇不可求了。

诚然,有许多令人“见过一次鬼从此怕黑”的劣酸味,比如高温烘干的青饼放一段时间再喝,比如渥堆普洱饼,假如在发酵时掌握不好翻堆,出堆时间,喝起来都会有刺激性的酸味,且锁在两颊久久不退。还有,青茶随便拿去重复焙火,焙火时使用高温,表茶老受热,火却钻不进茶心,皆带来败酸味。

茶民无意包顶颈,学那文人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深深为那曾经为我带来快乐的伯爵红茶、正山小种、寿眉的果酸味不甘。如果继续受那些五味不分的人排挤,茶们,你会不会从我的生活消失? (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