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品茗馆

第一波私塾式茶道教室-蔡荣章-20150709

第一波私塾式茶道教室

蔡荣章

20150709现代茶道思想专栏

市上看到很多教茶道的店面,有的标示茶道教室,有的只是一个店号。教授的内容包括泡茶、制茶、茶具、茶史不等,大多是一个月十次左右的短期课程,也有更长、甚至长至一年的师资班。针对上班族、家庭主妇,也会有专业人士与艺术界的人参加。每期完毕颁发茶道教室的结业证书。1980年来,这三十年的茶文化复兴几乎就由这些茶道教室撑着茶道知识传播的场面。在第一线呐喊的是这些教室的老师或老板,茶事活动时在第一线冲锋的是这些老师、老板,后来才加入了教室毕业的学生。有的教室还制定泡茶师检定考试规范学生的泡茶能力。

这些教室所传授的就是老板兼老师自己的茶学知识,他们自己找书看、从工作与教学中体验摸索、相互交换心得,对错好坏熔成一炉。但这确实长成了当代茶文化的身躯,不相信,摸摸看,如假包换。比起一批学者翻阅古书,从陆羽的《茶经》、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到千利休的《南方录》,然后加以品种改良、基因改造培育出来的要像朝夕相处的兄弟。这些茶道教室都得兼做茶叶、茶具的买卖,因此也磨练了老师们的茶道真功夫。这是现代茶道要的新生命,其他文化的产生不也是要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

这批土生土长的茶道老师、茶文化工作者,我们称他们是原住民茶人,他们捉住茶道与生活的脉动,没有太多考虑其他地区与古人对茶道的说法。他们充满着土根性,是茶文化需要的这种根深于自己土地才长出来的大树与花朵(即茶道内涵),我们要让这类茶人继续繁衍下去,让更丰富的现代茶元素活生生地呈现在泡茶喝茶之间。

1980年起的茶文化复兴中期,也就是2000年的21世纪初,茶艺师、评茶员等职业证照考试开始流行,在中国民间纷纷开设起了证照考试的培训班。他们针对证照考试内容授课,并且大部分的培训班还包办了检测,这样的茶道教室与上述那些茶人经营的私塾式茶道教室不一样,他们除了考试的内容,绝少涉及茶道,甚至连如何泡好一壶茶都不教。今后,为考照而设的教室要扩展教学内容,让原本只为考照的学员也懂得泡茶、懂一些茶道的真相,否则,那么多人误解了茶道。

茶文化复兴后,学校的茶道教育已经逐渐兴起,我们不要忽略了茶文化、茶道,甚至于茶道艺术是需要土地与当地人文的滋养,是要不断地泡茶、不断地从事茶道艺术创作的。不要让茶道教育远离泡茶、喝茶,以为形而上所成就的华丽外衣才是茶文化的殿堂,果真如此,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茶道与茶道艺术,被拔离了土壤,不但无法健康成长甚至枯萎。

 

  (1751)

品茗馆的产生背景、空间规划与经营型态-许玉莲

品茗馆的产生背景、空间规划与经营型态

许玉莲

2012.11.11《品茗馆的产生背景、空间规划与经营型态》~韩国.中韩 「年度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席」论文集《茶席》

 

前言:人们需求喝茶空间

现今大家说“茶席”是泛指喝茶空间。

现代茶文化复兴初期(1980年代初)人们常去喝茶的地方是所谓的现代茶艺馆,1990年代末现代茶艺馆的实用性能慢慢消退(自助餐茶馆是另一课题,不在这里谈),大众不大上茶艺馆了,原因是许多当初不大懂喝茶、茶道的茶爱好者,无论他们来自卖茶者或买茶者,都逐渐磨练成一位经验丰富的泡茶者或品茗者,有些则成为更专业的茶道老师或学者,这一群茶者不再满足现代茶艺馆所提供的喝茶环境。

为了可以拥有更专注的地方来喝茶,一些茶者在自己家里装修品茶间,安置泡茶桌,打造自己的喝茶空间。茶艺馆业者也将茶艺事业转换形态,去开设茶艺中心(此名称用于区别传统的茶行或茶庄),专门为更精致的喝茶开发市场。有一些茶道老师也个别建立茶道教室,另辟品茶空间招收茶者来学习。这时喝茶空间随即换成是各茶行里属于掌柜的泡茶席,或拥有充裕条件的茶者个人私密空间(无论有否收费)。这种喝茶空间也许帮助提升喝茶品味,但人口无疑大大减少。

摆茶席. 搞茶会

2000年代开始,有茶者集合在同一个地方约在一起把自己的茶具、茶叶带出来个别摆置个别的泡茶席,泡茶、奉茶请大家品赏他冲泡的茶汤,像画家或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大家把作品汇集在画廊联合展出,这种茶席式的茶会重新把人们从较隐蔽的喝茶空间叫出来,去找不同的环境,装置成不同氛围的喝茶空间,在那里泡茶喝茶。当时这种活动称作“茶艺展”或“茶道展”,因为“人在茶席上泡茶”是“茶席”的主体,因为从喝茶空间一路的历程:从茶艺馆到私人品茗空间到“把我认为最好的茶席摆出来泡茶奉茶请人品赏”的转换品茶空间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茶者不断要营造、寻求一处适合喝茶的喝茶空间,要把茶喝好。近年这类活动被简称为“摆茶席”或“搞茶会”。“摆茶席”是设置一个泡茶品茶空间出来,“搞茶会”是将数个或数十个“茶席”集体放在一起。

目前为何而做茶席与茶会的目的约有下列几种:

一. 为了报道需要拍照和摄录而做。

二.为了广宣而做,在产品发布会和博览会。

三. 茶艺专科学生或业余爱好者为做功课而做,在校园区和各各茶艺教室。

四.为了社交而做,无论业者或泡茶者,出席只为了做秀或其他目的。

五.为赏茶而做。

茶席与茶会的盛行在茶界到底带来一些什麼利

一.对推广茶文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为做茶席而做的茶席很多根本不能泡茶、奉茶、喝茶实用的,那只不过是茶具展示而不是品茗空间,不能告诉大家茶道是什么,这是偷懒的做法,如此做会伤害茶文化发展,它会误导茶友。

三.聘请不懂泡茶、喝茶为何物的设计师为泡茶者设计茶席,这样只暴露了茶人的肤浅,茶道的感动力感染力,应该包括茶人溶入“茶道作品”里的身段。

四.品茶空间一直不能跳脱出挂画、插花、焚香三艺的枷锁,显示茶人本身没有足够信心担当“茶道”代言人。反观画廊举办画展、花艺展演时,他们需要茶人和茶席在一旁助阵吗?茶人需要让自己的“茶道作品”升华成独立的壮大的艺术作品,茶界才会出现“茶道艺术家”。

五.只可以、只能在优美的环境下才喝茶吗?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向。

六.茶会的举办加入概念如:歌舞表演式、嘉年华式、剧场式,这些茶会都只能算是偶尔为之的“节目”,不算是真正品味“茶道艺术”。我们不要忘记茶席设置,举办茶会最初的初衷是为了茶,为了能够更专注泡茶、喝茶。

七.办茶席办茶会不能一味做集体展演、联合茶会,茶道艺术家要有一人开办“茶道作品”欣赏会,向大众表达自身茶道内涵的能耐与气魄,否则大众真以为茶道非得这样不可。

八.茶席与茶会逐渐形成小众游戏的局面,来去都是同样一群人参加,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更多人可以享用到茶道境界。

九. 人们在茶席与茶会里太强调“茶人风范”的意境,脱离现实生活,制造伪美境地只为了做秀,为了做报道。我们要思考如何让茶道艺术落实在人们的生活里,像莎士比亚的戏剧是左邻右舍也来观赏的,毕卡索的画廊天天爆满男女老少。

十.茶席与茶会来去换不同场景,聚了又散聚了又散,到底要怎样才能够延续茶席与茶会的生命,让它与大众结合天天运作?让茶人、泡茶师、茶道艺术家生活在这个地方,同时培养更多更多这样的人?

我们认为茶席与茶会最好的归属:是开设品茗馆。

品茗馆是什么营业场所

我们现今提出“是时候经营品茗馆了”,因为茶文化复兴开始至今30多年之后,一.茶文化工作者无论在思想和技术都累积了娴熟经验,有些还开发出成果,这些都需要传播与分享,以方便让大众接触,品茗馆应是带动茶文化复兴另一波浪潮的实验道场。

二.大多喝茶者已建立品茗习惯,原本那种形式的茶馆或自助餐茶馆已经无法满足品茗者对美好茶汤的要求,虽然这类品茗者可自修成为泡茶者,为自己“泡好”一杯茶享受,但有时他们不想动手,就需要专业泡茶师为他们冲泡,这种场所就可发展成为品茗馆。

三.茶文化界不断涌入新生代参与经营和品茗,面对新一辈“茶爱好者”,有什么场所可提供给他们能够真正享受精致的茶文化生活美好的茶汤?我们期许品茗馆的开发来担任此任务。“茶爱好者”需要一些相关环境才可进行更从容的泡茶、品茗实验,提炼出对茶道艺术的欣赏,我们可以从茶汤表现的结果、如何准备泡、奉、品茶细节与过程中,探索怎么让我们精致又有美感地过茶文化生活。这就是茶文化复兴新一波的工作。

品茗馆的喝茶环境

品茗馆不要将品茗者锁在一个个设计成没有灵气的房间里,藉以避开其他人来打造所谓的有私隐、安静的品茶空间。品茗馆不要把很多的茶席一排排摆在一起,没有生命力的。

品茗馆要用一个完整茶屋的概念来规划,它是茶人、茶道艺术家、品茗者进出活动、生活、工作的地方,它要适合人住,它空气流通,阳光和风可以进来,屋四周或许有树木、青苔、水池夏天布满荷花,新鲜莲子可采来当茶食,它们都和茶者们住在一起。屋的一侧有阳台,另一侧有草坪,屋后有枯木、或石头、或几棵香蕉树。

屋里就像我们平常可在里面生活的样子,有接待室、有客厅、偏厅、书房、琴房、午休的角落、写作的地方,我们在屋里屋外每一处皆可安置或大或小的茶席进行泡茶服务。屋里偏厅连接着一个开放式料理吧台及小厨房,做茶食用。

品茗馆的茶席设置

要如何解决整天供应泡茶服务,且同时间开多张茶席,又还要泡得一丝不苟,做得到位,让品茗者品得自在?品茗馆的茶席设置需要二套订造的配备,一.泡茶席:泡茶器物要一应俱全安放在此,并且泡茶者要可以伸手可及就取拿到,茶器物该放在上下左右的排位应根据个别茶法而定,但是须维持一些原理如:暂无用到的要收纳如:第二种茶叶,少用到的要隐蔽如:装弃水的碗,多用到的要易取,该干燥之物远离湿,该湿的别让它干了,热水和电源要注意安全。

泡茶席上要能直接供应冷热水,泡茶者不必再离开去添水,或再安排人帮忙加水。

泡茶席的基本大小以一位泡茶师加上三位品茗者的座位来规划,最多可有十二位品茗者,需要时把席面加大而已。如果碰到单独的品茗者,可安排他们都坐到开放式料理吧台那边,那边有一张长长的茶席,专门接待独立品茗者。

泡茶席之席位要留意让所有人的脚都可以舒舒服服摆放,泡茶桌以27英寸高,座位以16英寸高的一个间距是理想的做法,泡茶师座位不要有靠背,品茗者则可有可无。泡茶桌不可以一般的餐桌、书桌代替,因为那些桌椅的间距不恰当,会造成泡茶不便。

泡茶师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将茶艺用品都塞在桌子下、脚傍边,泡茶师要有足够充裕空间坐得安稳和自在才能安全泡茶。

二.茶食架:所有茶食、茶食应用器皿之前预备皆摆放在此,品茗者食用后也将之归纳在这里,待品茗者离去再进一步收拾清理。

品茗馆在茶文化的特质,定位

我们提出品茗馆的经营,为什么?因为当代茶文化复兴历经三十多年,茶界曾有过卖空间、卖茶文化氛围、卖人情、卖活动的茶馆,继而卖茶具、卖茶叶、卖茶艺知识,再卖包装、卖品牌、卖茶叶故事的茶行,还有卖食物、卖茶调饮的茶餐厅和自助餐茶馆,接着卖修身养性、卖保健、卖投资、卖收藏及卖罕有性的价值,也卖茶主题旅游,直至现在比较流行举办茶席与茶会,但大多茶席与茶会仍离不开“推销茶叶、茶具” 的主题,有些也还在环境氛围上打转:找个雅致地方、把泡茶席设计得雅雅的、参与者都装扮得不吃人间烟火脱离现实生活的样子、出席只不过为了作秀或社交,有些茶席与茶会则依旧相信只要热热闹闹找几位漂亮女生穿得漂漂亮亮站在那边做个泡茶样子就可以了。

茶的纯粹内容“茶汤”表现得怎样一直被忽略,故卖茶汤的市场从来没有建立过。我们认为现在是时候卖茶汤了,茶界已培养出一些茶道艺术家、他们有茶汤作品,培养出一些泡茶师、他们拥有专业泡茶方法,他们所经营的一切器物、地、境、人、事都实实在在为“茶汤”服务,他们认真将茶的味道泡出,让不懂茶而又很想弄懂的门外汉轻易入门,喜欢上品茶。让真正的品茗者安心的、细致的享受到每一道茶汤作品。

结语: 茶道艺术家的思想与灵魂

品茗馆经营重点在于,那是一处由泡茶师亲自掌席泡茶、奉茶,让品茗者从容享用美味茶汤的所在,人们在这里可更进一步经营自在、品味的生活,让茶道生活真正还原回到“茶汤”本身,如果茶道没有“茶汤”,那不算是茶道。

品茗馆的经营形态是怎么样呢?坚决反对连锁或集团垄断经营,如此经营多般会破坏茶道艺术自由生长,出来效果就会像工厂出产的罐头。让每一家品茗馆都成为一位茶道艺术家或泡茶师的个人工作室,他们对茶叶有感情,知道茶叶从哪里来,是哪个季节的,用哪个器物来冲泡最适合,他们会去试很多地方的水,最后决定用一种水质很好的水,什么时候要吃一件米糕什么时候不要吃,他们都知道,他们甚至还会自己烤几块饼包几个饺子煮一碗面招待品茗馆里的人,他们天天换上干净工作服,一丝不苟地清洁每一样使用过的茶具,他们会细心照料每一颗茶叶,每一家品茗馆的泡茶者与品茗者都喜欢在这个地方进进出出,他们每一家都有茶道艺术家自由、独立的品味,每一座城市都会因为拥有这样的品茗馆而多了一份茶道思想与灵魂。

 

 

  (1570)

是需要茶汤市场的时刻-蔡荣章-专栏20140723

是需要茶汤市场的时刻

蔡荣章

20140723蔡荣章专栏

甲:在茶界走动,发现适合泡茶喝茶的地方太多了,户外山林不说,即使高楼林立的都市,什么轩、什么阁、什么馆的喝茶场所也都构筑得十分宜人。好高兴下班之后就可到这些地方喝喝茶,但后来决定要背着泡茶行囊一起去才行。

乙:为什么要背着泡茶行囊,茶馆里不都备了茶具茶叶?

甲:他们的壶杯大多不合乎要求,我宁可用自己的茶具,该付多少钱照付。

乙:服务员会用您的茶具吗?

甲:他们不太会泡茶,我都是自己泡。我看到那么好的喝茶地方没有好的茶具、没有会泡茶的人,就想自己动手。好希望他们备有一些懂得茶、会泡茶的泡茶师,每位泡茶师都备有一套自己精心选配过的茶具,尤其是壶与杯,就像我出门背的行囊。

乙:茶叶怎么办?

甲:也是我自己带。他们应该准备一些好的茶叶才不枉费那么好的喝茶地方。不是我对茶挑剔,即使对茶不十分在行的人,也要有好茶才能吸引他们经常前来享受这样的氛围。现在适合卖茶汤,让人花钱喝杯好茶的地方实在不少,但是就缺乏了会泡茶的人、拥有好的茶具、准备了好的茶叶,才害得我要自备茶具、茶叶,还要自己泡茶。只要补充了这三项,那些爱喝茶、爱享受喝茶气氛的人一定会经常光顾。

乙:你没在这些地方遇到会泡茶的管理者吗?

甲:有的,那是最享受的时刻,他会拿出他宝贝的壶与杯,拿出他珍藏的茶叶,把茶泡得很好。但这种机会不多,管理者一人是远远不足以应付这么多喝茶者,应该要有专职的泡茶师才对,我期待“泡好”茶的技术、好茶具、好茶叶与好环境都能同步市场化,我们就可以好好享用茶汤。

乙:你会不会邀一些朋友到这些地方喝茶?

甲:我经常邀请一些对茶不是很内行的朋友,他们对现在到处可以发现的喝茶好地方也很珍惜,只是还是要有我的茶、我的茶具才能叫得动他们。他们知道哪家茶馆有好茶也会邀我过去,知道哪家茶馆有会泡茶的泡茶师,也会赶紧通知我。

以上状况让我们知道茶界里需要泡茶服务的喝茶者非常多,事实上这些喝茶的地方可以特约一些非专任的泡茶师兼职,这些泡茶师知道怎么找茶、会有自己的茶具,再加上现成的好环境,很快就可以聚集人潮。茶具由泡茶师自备,这是自我要求高的泡茶师会做的,当他发现壶不对、杯不好、水有问题,他是不高兴泡茶的。茶叶可以由泡茶师带来,也可以由茶馆准备,这些茶只由泡茶师现场泡给客人品饮,不外卖。

以现在美好营业性喝茶地方之普遍,只要老板认识一下茶汤市场的特质,补上会泡茶的泡茶师、好的茶具、好的茶叶就可以成就一间间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讲究生活品质的社会大众只要花点钱就可以享用到美好的茶道内涵,茶汤市场也就因此而起。

 

  (1600)

茶企业要用有泡茶师资格的人-蔡荣章

茶企业要用有泡茶师资格的人

蔡荣章

201308《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会把茶泡好、会把茶介绍得好的人是茶企业需求最殷切的基层人员,不管是茶的制造商、贸易商、零售商、还是销售茶汤商品的茶艺业。有人以为只要会做生意,来了再教还来得及,但他忘了教导与时间的成本,为什么不将这个成本转嫁到教育部门或其他专责机构的身上?大家对公司的会计人员、电脑管理人员就比较不会有自己培养的念头,不是因为他们难以培养,只是会计人员与电脑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较为成熟,大家都很放心地等待招聘会计与电脑管理科系毕业的学生,他们相信招得到、相信招进来的员工几乎可以马上使用。但是这个信心在茶企业还没有,他们不相信登了徵人启事就可以找到人,他们不相信能从应徵者找到可用之才。

刚才说过了,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未成熟,不像茶叶栽培与茶叶加工的教育体系,其建构的时间较为长久,派得上职场应用的可行性较大,但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属萌芽阶段,不但大家不认为茶叶行销需要专业训练,而且也不肯定应该如何栽培。现在中、高职院校开设的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究其设置的初衷就是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但是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家都不好意思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茶叶行销。(只有漳州科技学院,原天福茶学院,开校设置茶文化系的时候,在系馆的门口挂了一幅条扁,写着:「茶文化专业学些什么?—如何销售茶叶与茶文化。」)

中、高职院校开设茶文化或茶艺科系时的课程设置大多向两条边线倾斜,一是茶叶加工与茶树栽培,一是茶艺表演,中间的主干道,茶叶的认识、冲泡、与品赏往往显得稀疏。事实上如果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茶叶行销,那如何把茶泡好、如何把茶介绍得好才是应该充实的主干课程。在大家还来不及把学生培养成茶企业所需的基层人才之时,有一个择才的简便方式,就是看他通过泡茶师检定考试没有。因为现在已执行多年(1983 ~)的该项检定就是评估考生能否把各类茶在不同的茶具与场合下(如人多人少、喝一道还是多道) 泡出一定的水平,而且将该种茶的欣赏法与相关的茶文化介绍给客人。这项检定没要考生从事茶艺歌舞式的表演,也没有列上背景音乐的分数,正符合茶企业基层人员的职场要求。这项检定考试目前只有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与漳州科技学院每年各举办一至二次,其他设有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的学校也可以举办这样的检测,这个检测不但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向,它的检测标准也可以作为茶企业用人的选择依据。

有的茶企业是从事茶道艺术的提供(如为客戶举办各种茶事活动),或从事茶业人才的培训,他就可以举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只要他的泡茶师证照获得大家的认可,用人单位也乐得以他的证照作为取才标准。泡茶师检定考试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颇大的,例如一天要完成30人的检测,就要准备65套不完全一致的茶具(假设每场5人同考),所以培训与检测的单位可以分开,培训单位教育好了准泡茶师,将他们带到检测单位考试。

茶汤市场,也就是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逐渐拓展后,泡茶师的需求量还要加大,而且大家会要求更精准泡好茶,更完美呈现茶汤作品的泡茶师。泡茶师是茶企业的基层员工,是茶企业的基石。

 

  (1728)

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的作业秘笈-许玉莲

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的作业秘笈

许玉莲

决定要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不管是个人或几位泡茶师联办,都必须做好事前的准备。泡茶师要有完整的工作流程规划,否则光有一手泡茶功夫,遇到不同的处境和人就乱了阵脚,那仍是未够成熟的一个作品。有些泡茶师认为茶汤创作应该很自由的,要随遇而安,不能强求。既然很想要办得行云流水,有一些指挥工作是非执行不可,否则没有办法做好的。很多人提起茶汤作品发表会时跃跃欲试,想挺身而出来办,此篇提出备忘录让大家参考。

一首先要给茶汤作品发表会定位,决定它的规格、性质、形态,人数多少、为什么要做这个?比如说品茗者人数一定要先肯定,并且最好知道他们来自哪个年龄层、属于什么领域?如公开发售入场劵,需预估来品茗的会是谁?那么泡茶师就知道要将茶汤作品发表会表现出怎样的一个风格来让茶亲近大家。

二决定场地、场地如何布置、热水供应等方法。比如大型的可以找适当的宴会厅、风景雅致又宽敞的园林,但万一负担不起或无法安排也无所谓,不是说一定要用这些地方才能做,可转换另一个风格来办,试试物色其他如城市里的广场、学校礼堂。小型的可找一些茶道教室、私人别墅的花园、茶屋、大一点的客厅也行了。光线、杂音、周围的背景、热水承接的方便度全部需勘察清楚。

三决定入场方式:发邀请柬呢或公开售票?接下来要有邀请柬或票劵制作,另一重要的是节目单。基本资料如日期、时间、地点、泡茶师姓名、茶码、泡茶喝茶程序当然不能少,也要包括着装规则(Dress Code)如:隆重、正式、时尚、休闲,空格打勾就好,还有其他如手机灭音,勿录影、拍照等需告知要一拼列入。节目单必须要有严谨的规划,大众才会开始重视。

四多人联合发表时,决定茶席风格。泡茶席要一致呢,或个别风格?所谓联合,a.是同一个时间、同一种茶、不同人冲泡以达到同时供应所有品茗者可喝到同一种茶的效果。泡茶师与品茗者从头到尾固定在一个席上,不管多少人联合,品茗者入场只喝到一位泡茶师的茶汤作品。b.不同泡茶师各自泡自己的茶,换另一壶茶时品茗者换位,以达到品茗者可尝试不同泡茶师呈现的茶汤作品之目的。从深耕茶文化角度来看,后者更应被鼓励,这种情况下的泡茶席(包括茶叶、茶具、茶法)可有个别适合的风格。但整体的氛围要一致,以让大家安心喝茶。

五茶食要怎么呈现?茶食不要以它原来塑料袋或任何包装的面目就拿出来奉给客人,茶食要准备得新鲜、干净、卫生、可口,待用时收进篮子或柜子里。必要时可加热或放进冰箱让它冷。准备雅致的盘子、竹签或小叉、面巾纸,并设定合理的供应方法。

六茶汤创作时工作如何分配?整个过程每一道程序都是泡茶师本身动手。可安排一助理,助理纯粹处理一些与茶汤创作无直接关系的行政、接待、杂务。

七泡茶师什么时候进场?大型的需要安排助理做接待工作,泡茶师到了该出场的时候,就被邀请出场入席。自己在家里办,很熟悉的朋友,可先迎接客人寒暄,邀请大家入席坐定了,自己才步入泡茶席。

八排练一定要。事先要完完整整、正正式式走几遍,才知道什么问题会发生,然后克服它。

2013.10月刊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交稿20130914)

  (2017)

茶道艺术的感动力在哪里/许玉莲/20130815


茶道艺术感动在哪里

许玉莲

2013.9月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现代茶文化在近三十年的进行状况粗分三阶段,初始人们认为泡茶喝茶就是生活一部分,我们的先辈已喝了这么久,轮到我们也天天都在喝,这不就是生活的艺术吗?还有什么茶道不茶道的?人们对「茶」是「茶道艺术」这件事缺乏了解,不清楚到底指的是什么,也就没有产生共鸣与信心,只好停留在「喝」,没办法做得更仔细以及感受更细腻。

后来当人们觉得有必要把「泡茶」当艺术呈现时,就一把将挂轴、插花、燃香抓进茶席,似乎有了它们的助威才显得「泡茶」是有深度的。这样做了,人们于是松一口气才安心,觉得「泡茶」终于算是上了「茶道」之轨道。经过这些年可观见花艺、香道的发展相当健康成熟,已独立成为一门艺术,独立着经营的人非常多,它们呈现时根本不必挂靠在茶上也可以很精彩。然茶道仍在徘徊与寻觅中,人们不敢正视、不敢面对茶道本身来泡茶。

这时候有人担心茶道没思想没顿悟是不行的,于是就加了很多历史话语以及与茶无关的语言来支撑它,比如人家奉茶给你,什么茶都该毫无埋怨地感恩喝完它,因为茶道是「和谐」的。难道做坏了的茶也不能不喝吗?只因为要尊重对方?谁把茶做坏了,我们不是要客观面对事实指出讨论应如何才能将之做好才对得起鲜叶、对得起采茶者、制茶者、植茶者,对得起阳光和雨露吗? 否则辜负了这些还说什么和谐。当你并不十分在意那个茶是否做好做坏,认为最重要是让对方高兴才能显出「和谐」,这只不过是你做人世故,并非茶道艺术,将许多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扣在「茶道艺术」上是无稽的,茶道艺术内涵的表现应从茶本身发酵而来。

近几年除了画、花和香,人们扩大领域将「装置艺术」加进茶,将重点放在茶席空间的「装置艺术」以及在这空间里的「人的演出」。「装置艺术」一把拉了室内设计师、建筑师进来重修建筑物或打造家具,大家津津乐道装置概念、家具风格灵感的产生,泡茶桌、桌巾、精致茶器统统为了装扮此环境而来,人们惊艳、享受的是有品质的空间。

「人的演出」一把拉进了舞台剧演员、戏剧工作者来扮演「茶人」角色,表演「掌席泡茶」的内容。由「非茶人」来告诉大家泡茶要怎么泡。大家要检讨为何由「茶道艺术家」发表「茶汤作品」的「茶道茶会」这么少。

「茶人演员」人人一袭华美袍子及铺在茶桌上的美丽桌巾,一把拉进来服装设计师、染布、制衣工作者来告诉大家茶人应该用什么布怎样穿。

为什么人们总认为茶不能单独进行成为「茶道」,总得拉扯一些其他什么艺术进来壮胆,才够自信泡茶喝茶?在这种「装置艺术」的空间里,茶只是被当作小配角而已。当其他艺术因通过茶作为媒介而成熟壮大后,请问茶界的茶叶有没有因为这些艺术的介入而做得更好了?茶道艺术家更精进了?泡茶泡得更神气了?当华美的布景、桌椅、茶器、袍子、观众都被撤掉后,泡茶的人依然还会选「好茶」,「泡好」茶,「喝好」「好茶」吗?若然如此,那道茶应该很动人。大家要如何把茶放在核心推出来当主角,让人们知道这是为茶而做?先把心态调整,茶道艺术里的一切元素与材料都为了成就茶道而做,它们在那边是为了让茶更好。

(完稿20130815)

下图:作者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2763)

白毫乌龙(1998年)之茶法与茶赏-蔡荣章-20140129

泡茶师检定考试评委蔡荣章白毫乌龙(1998年)之茶法与茶赏

蔡荣章

20140129

这款白毫乌龙是台湾北部以青心乌龙的品种制作, 当年的初夏浮尘子(茶小绿叶蝉)繁殖颇旺, 所以茶树被叮咬的机率很大, 是制作白毫乌龙很好的时机。

此款白毫乌龙采一心一叶的芽叶为原料,又属重萎凋重发酵的做法,芽心满披茸毛呈白色,第一叶较嫩者是红色,较成熟者是橘红色。为使白毫凸显,发酵时的浪青、揉捻时的解块、复揉时的散热,均以扬拨的方式促使茸毛外张,同时也是让白毫乌龙茶的熟果味与蜜香味清扬不沉闷的制作手法。

此款白毫乌龙属特级品,朵朵茶叶皆有白毫, 而且心芽以外的叶片不大。由于陈放近16年, 白毫细小者已呈浅红, 白毫外之叶片已呈褐色, 特嫩之叶片甚至有呈暗褐者。

由于着延(受浮尘子叮咬)重,又是老茶,要以90℃的水温冲泡。着延后的细胞壁较为僵硬,水可溶物溶出速度较慢,所以第一道浸泡时间要长,但第二道以后就不必特意延长了,因为嫩采的芽茶其可溶物是丰富的。

冲泡六道,置放1/3壶的茶量(茶叶非常完整,无破碎者),第1道浸泡 1分 30秒,第2道浸泡 0分 25秒,第3道浸泡 0分 45秒,第4道浸泡 1分 15秒,第5道浸泡 2分 00秒,第6道浸泡 3分 00秒。

第一道茶汤呈微暗之橘红色,第二道以后在原有的明亮度下逐渐增加红的色彩。这其中因为长年陈放,增加了后氧化的红变,又因嫩采白毫多,虽重发酵又陈年,汤色仍未呈红色。但第二道以后,是因为浸泡时间的延长,汤色受氧化而变得愈来愈红。

数道汤香的基调是低沉的熟果香加上蜜香,往后数道的香气愈显低频,且加强了对口腔的冲击力。滋味上,前三道是清纯的收敛性,口腔感觉爽净,后三道逐渐感受到涩感,同时逐渐感知了茶汤的稠度。

第一道壶内的叶底具陈茶旧味,第二道以后逐渐減轻而显现熟果加蜜香的气味。第六道泡过,置壶至涼,打开壶盖,果蜜香较前数道更为清雅。

香味的细致绵长显现了青心乌龙品种的特性,香味频率的低沉显现了长期陈放的效应,涩感显现了初夏重萎凋茶的特色,熟果香显现了重发酵茶应有的风味,蜜香是茶青受浮尘子叮咬的结果,综合显现的雅致感是制茶师傅精良技术的成果(因为是特等茶)。

  (1960)

茶艺表演用艺人与茶道演示用茶人之别-20131104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茶艺表演用艺人与茶道演示用茶人之别

许玉莲

20131104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的差别在:茶艺表演只是以茶为题来从事的一种活动,人们在表演过程时较强调的是故事情节、演员、肢体动作和服装等,比如表演用茶叶来作为嫁娶聘金的礼节,提供了富丽堂皇热闹繁华的情境。表演向天地拜祭的献茶,呈现了大自然的美。表演道士在寺庙静坐也泡茶的过程,表达了道士修身养性的方法。但在这些节目里,茶只不过是一种道具而已。

茶道演示则需要以茶道艺术与内涵做主题表现,要以茶为中心,让茶自己说自己的话,茶道艺术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程序的茶法,使用可以发挥茶性的茶具,冲泡制作优良的茶叶,然后泡茶者投入精神一门心思就是希望能把茶泡好,让品茗者用茶时可以体会到茶本身的生命力。

我们要说:茶艺表演可以用艺人上阵,茶道演示必须由茶人亲自做。

茶艺表演的演员可来自茶企业任何职员或专任茶艺表演的职员、爱好喝茶者、其它主办公司为茶会临时凑出来的演出份子、专职或业余舞台演员等,这类艺人不必懂茶,不必会喝茶和爱茶,他们只要扮演好被指定的角色如:该弹琴唱歌时要弹琴唱歌,该沉思泡茶时要沉思泡茶,换句话说,在这种茶艺表演节目中,包括泡茶者也可以是演员,认为他有足够演技演出泡茶者的表情和动作就可上台了。

这时大家没有意识到茶道主题,所以也不会太重视泡茶和茶汤的内涵,就把注意力放在表演者的容貌体态和服装上,因为那是最容易被看得见的「内容」,结果导致目前茶艺表演形成了美女天下,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成为「泡茶者」的主流。

茶道演示则是茶人表现茶道内涵的亲身示范。茶人不但须对茶道理论颇有心得,并且还熟练实践茶道程序:把泡茶场所整理好,茶器摆置好,水和茶叶准备好,用细腻与崇敬的精神通过泡茶奉茶喝茶过程,将茶道意义呈献给品茗者。

茶道演示的要旨:茶人是将自己对茶道的领悟用具体手法示范,不含表演成分。大家注重的是茶人的用心与用神程度、茶人泡茶的专注、茶汤作品的精致,而不是茶人的外表、年龄、身材与服装,要是茶人的泡茶功夫不到家,大家会认为他/她不应、不配,茶人自己也不愿、不敢站在台上做演示。茶人们大多经历很长时间的茶道体验与锻炼,拥有清楚明白的手段和实力告示自己的心得才会做演示,而不是只要外表年轻好看就可以。

茶界有这两种不同的形式来传播和教育是可以接受,它们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茶文化境界。目前这两种形式都并存在茶界,但它们的不分家、不管它们在较通俗性或较学术性的场合都可一起同台出现的混合做法引导大家误解,以为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是相等词。小众不懂得欣赏茶道的,只把中心放在茶艺表演者的年轻貌美与穿着上,如果不表示欣赏他们还担心主办方怪他们不尊重呢。当茶界由得这种看法驾驭时,对要发展茶道内涵的深度将造成很大损失与伤害。

茶界在办茶文化活动时务必要调整心态,先定位好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的规格与形态,而且要建立「节目」审评单位,送审过关了才可以上台呈现,不要分配式,或滥竽充数有人要呈现「节目」已经很高兴了。有规格有审评在那里大家知道,是茶艺表演还是茶道演示才不至于闹出笑话。

  (2226)

第十四章 無我茶會解說稿-蔡荣章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80條》

蔡荣章著Author:Rong-tsang Tsai

ISBN978-957-9690-08-9 “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180,” First edition: 1999.9, Second edition: 2010.9《无我茶会180条》1999.9第一版 2010.9第二版 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2012.05.20修订版-English Translator : Katherine Yip英语翻译:叶德明

第十四章 無我茶會解說稿

無我茶會進行間是不設指揮與司儀的,但若在公共場所舉辦,為讓參觀的來賓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也達到推廣的目的,可安排一位解說員從旁說明茶會進行的方式及其意義。但仍然是對外解說的性質,而不是主持茶會的進行。

 

188.無我茶會解說稿

進度

話題

解說大要

1.

安置號碼牌

a. 活動報導

a.各位來賓,本會場將于ˍˍ時ˍˍ分舉辦一場「無我茶會」,

歡迎各位來賓參加,會中每位泡茶者都將奉茶給各位來賓。

b. 何謂無我茶會

b.無我茶會是一種茶會的形式,大家自備茶具圍成圈圈泡茶,泡完茶每人都要起來奉茶,因此每個人都可以喝到別人泡的茶。所以說無我茶會是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的一種茶會形式。

c.

現場

動態

c.現在會場正在安置號碼牌。無我茶會是圍成圈圈泡茶,等一下與會者就憑抽到的號碼就坐。這是無我茶會的第一個精神:「無尊卑之分」。

本次無我茶會預計有ˍˍ人參加,所以號碼牌要圍成ˍˍ圈。

d.

留住

群眾

d.各位來賓,為能讓大家共同參與,本次無我茶會將泡茶四道,其中兩道茶要奉給參觀的來賓,請大家不要離開,等一下就可以喝到泡茶者自己帶來的各種茶(包括日本、韓國與中國……的茶)。

e.

主協辦

e.本次無我茶會名為ˍˍ無我茶會,是為(配合)ˍˍ而舉辦,由(國際無我茶協)、(與ˍˍ)主辦,ˍˍ、ˍˍ協辦(承辦),感謝協助這次茶會的單位與個人。

2.

報到

a. 抽籤

a.各位來賓,現在參加泡茶的人已陸續到來。無我茶會是以抽籤決定座位,誰會坐在誰的旁邊都不知道,這是茶道無尊卑之分的一種精神,而且隨遇而安。

b.

參加單位

b.今天參加ˍˍ無我茶會的有(都是)來自ˍˍ的茶友,(我們看到(日本)茶友已經到達會場……)。

c. 就位

c.抽完簽的茶友找到座位,把茶具擺設出來。

d. 茶器

d.各位來賓請注意他們所準備的茶器以及攜帶、包裝的方法。無我茶會是使用簡便的茶器,熱水也是用保溫瓶帶著來。另外也請大家留意,每人準備的茶器各有不同,甚至於(粉末茶)的器具也出現了,這表示無我茶會所用的茶器及泡茶法是不拘的,這也是無我茶會第二個精神:無地域與流派之分。

e.

觀摩、聯誼

e.將茶具準備妥當後,與會人員就起來看看別人帶來的茶器,並相互問候、交談,這是無我茶會「茶具觀摩與聯誼」的時間。他們利用這段時間拍照留念,等開始泡茶後,就不准起來拍照了,要拍照只有請不參與泡茶的人在圈外進行。

欣賞茶器時,如果不是主人在場、並徵得同意,規定是不能觸摸的。

3.

泡茶

a. 何時泡茶

a.「茶具觀摩與聯誼」到了快結束的時候,與會者就要回到自己座位,開始泡茶。這個進度都載明在事先發給與會者的「公告事項」內。無我茶會進行間是不設指揮與司儀的,一切都依事先的約定進行,這是無我茶會的第三項精神:「遵守公共約定」。—群人進行茶會,沒有指揮,可以讓大家體認群體律動之美。今天因為是為了讓大家知道何謂「無我茶會」,所以才設有對外解說,如果沒有我的干擾,場面一定會優雅許多。

b. 清場

b.開始泡茶後,圈內的人就要離開,圈內有人會破壞會場的完整性。拍照錄影的人也請在圈外,非要搶個鏡頭不可時,也要快快離開。

c. 清淨

c.開始泡茶後就不可以說話了,專心泡茶,奉茶時也不必說「請喝茶」,對方也不必說「謝謝」,如果碰面了,鞠個躬,笑一笑就可以。這樣寧靜的氣氛,才容易體會出茶會的美感,以及人與人間、人與物間、人與地間的互動關係。這是「無我茶會」另一項要求:「體會群體律動之美」。

d. 奉茶法

d.各位來賓,您看現在泡好茶的人要出去奉茶,每人奉茶給(左)邊三位茶友,最後一杯留給自己。這是無我茶會「同一方向奉茶」的規定。每個人都同一方向奉茶,這是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奉茶方式,我奉茶給左邊的,但喝到的茶卻來自右邊。我們希望大家放淡「報償之心」,學習無所為而為地做一件事,這「無報償之心」也是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一。

e. 無好惡之心

e.每個人喝到的四杯茶可能都是不一樣的茶,因為茶是由每人自己帶來。無我茶會希望每人都以超然的心情接納、欣賞這些茶,不要有好惡之心。好惡之心太重,會把很多福氣排除在外,因為你不喜歡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壞東西。「無好惡之心」也是無我茶會所要推廣的茶道精神。

f. 求精進之心

f.這幾杯茶也不一定都泡得很好,可能有一杯泡得又苦又澀。這時應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把茶泡壞了,「把茶泡好」是茶道修行上最起碼的課程,否則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別人,對不起茶,因此「求精進之心」也成了無我茶會的第七大精神。

g. 第二道茶

g.今天的第二道茶要奉給參觀的來賓,大家可以品嘗到由各地(臺灣—-)茶友所沖泡的各種茶,這是和平的親善大會。用過的杯子暫時拿在手上,第四道茶還要奉茶給您。

h. 第三道茶

h.第三道茶是持茶盅出去奉茶,依然是奉給左邊原來的那三位及自己一杯。

i. 奉茶方向的變 化

i.奉茶的方向不一定非向左邊不可,也可以向右邊。奉茶的對象也不一定非相鄰的三位不可,也可以變化為二、四、六或一、三、五。只要在事前發給大家的公告事項中說明清楚即可。

j. 茶會簡史

j.無我茶會於1990年在臺灣正式推出,現在已演變成國際性的活動,中、日、韓、星、馬……等國平時已自行在國內進行,並於固定年份輪流在一個地方召開大型國際性的無我茶會。今年(明年)已是第ˍˍ屆,將於ˍˍ月在ˍˍ舉行。歡迎大家一起參加。

k. 第四道茶

k.現在是第四道茶,也是奉給參觀的貴賓,這次可能是不同的人奉給您不同的茶。茶道有項精神就是泡茶給別人喝,甚至給陌生的人喝,這項精神在無我茶會中更是突顯得清楚。

l. 來賓手上的杯子

l.各位來賓,您手上的茶慢慢喝,等一下收拾茶具時,奉茶的人會來把杯子收掉。我們不要造成大家任何的不方便,也不要造成環境任何的污染。(若是贈送的紀念性杯子,則改變說詞)

m. 空白之美的應用

m.喝完茶,無我茶會往往會安排一小段音樂欣賞,讓大家回味一下茶味、回味一下茶會的種種,這是連接在品茗後的一段空白之美,所以音樂在大家喝完最後一道茶後自然響起,沒有介紹,也無需鼓掌,音樂結束時也一樣。大家在音樂的餘音消失後,開始收拾茶具,結束茶會。(不同之品茗後活動則變更說詞,若未安排此項活動則省略)

4.品茗後

a. 品茗後活動

a.(不做解說)

b. 擦拭杯子

b.與會者收拾茶具之前,要先把自己用過的杯子擦拭一下,當然只是做初步的處理,免得別人收回時太不整潔。這是茶道處處為對方著想的精神。全套茶具回去後再行清洗。

c. 收杯子

c.與會者擦拭完杯子,出去將自己的杯子收回,(順便收回參觀者手上的杯子)。這時依舊保持安靜。

d. 收茶具

d. 他們把杯子收回後,將茶具收拾妥當。

e. 旅行用茶具

e.各位來賓,請注意泡茶的人使用的這一套旅行用茶具。大家也可以準備一套這樣的茶具,以後出國、或與家人出去旅行,就可以這樣喝茶。請大家也注意他們包紮茶具的方法,杯子用杯套套著,一壺兩杯用一條包壺巾包裹,一盅兩杯又用另一條包壺巾包著。收拾茶具的時候要有條不紊,不能到了尾聲就亂成一團。我們有句話:收拾與開場一樣重要。

f. 服務台

f.各位來賓,(無我茶會推廣協會)在各地方設有指導老師與茶道教室,每星期固定的時間在各地還有教授無我茶會的聚會,詳細資料歡迎到會場服務台索取。

g.

感謝

g.本次ˍˍ無我茶會,承蒙ˍˍ提供……,在此特表謝意。(若無需要則省略)

h.

結束

h.各位來賓,如果您對本次無我茶會有何寶貴意見歡迎提供給我們。感謝大家參與本次無我茶會,希望下次您能和我們一起泡茶。

i. 合影

i.無我茶會結束前都會安排合影留念,也藉此表達與會者依依不捨之情。各位來賓,本次無我茶會就到此結束,感謝各位來賓與我們一起共度這段美好時光。謝謝。

 

  (2259)

茶道艺术家精炼功夫 三.报到时的准备-20130708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茶道艺术家精炼功夫

.报到时的准备

许玉莲

20120708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茶汤作品欣赏会」注重纯品茗的效果,纯品茗的环境要空气流通洁净,四周不要有过分杂乱的色彩与挂饰,不要多余的声响,不要有闲杂物品,而且这段时间要特别空出来不再处理其他事务,就是为茶而来,专心在茶上的。

泡茶师或主办方要为这些目的作出准备,而且需将这些与品茗者说清楚,还要为品茗者抵达茶会现场后可能会碰到的难题一一提供解说与服务,让品茗者感觉心安理得,品茗者才不会怯场,最后大家才会产生默契,如何使品茗者在陌生环境里处之泰然,泡茶师要不厌其烦的为对方着想做好种种安排。

「茶汤作品欣赏会」要采取「闭门」方式进行,所谓「闭门」即整个茶会环境(如第一段所述)为茶而设置,故要有场内、场外之分,此举让大家在场内可更投入。场外要有报到处,品茗者可提早十五、二十分钟到场,此处负责事务有:

一.接待-品茗者抵达后可在这里歇息、问候。寒暄完毕就要收拾心情进场品茗,进场后便不需要很多语言。

二.接受讯问-品茗者对如何入座、茶会进序等情况可能有不清楚的地方,可给予说明。因为「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形式属于茶道新兴方向,有必要安排工作人员在报到处做之前解说引导。

三.存放私人物品-如果属于家庭、公司等小型邀请式的茶会,有能力的话都要预备衣帽间帮忙品茗者收放外套、提袋、手机等物品。因为品茗者坐下来后如果怀里抱着一堆提袋、外套等,活动能力会降低,进行品茗没那么方便。但如果属于大型公开售票式的茶会,要处理这么多私人物品并不容易,不设衣帽间了,「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活动一旦普遍后,品茗者就渐渐知道不适宜带太多物品入场。

四. 提醒-工作人员要提醒品茗者不要带水和食物进场、手机要关掉或灭音、不可拍照(或可允许拍照,但限制于开场十分钟而已,并且拍照不可用闪光灯、照相机需灭音等)、不可录影。

五.衣装预备-「茶汤作品欣赏会」需要有「衣着规定」,大家可根据该次茶会的隆重和正式程度的规范来着装出席,这样大家处在同一种氛围才不会引起尴尬和不快。故报到处需要准备几件干净、正式上衣(男、女装都要),以备穿得不符合现场所需的品茗者借穿。不要因为品茗者的衣着「不符合规定」而拒绝他入场,应提早未雨绸缪为不及预备的人预备。

六.洗手间-附近要有洗手间以方便品茗者。

七.如果是次茶会采取席地而坐方式,要提早告知品茗者,品茗者便可安排适合席地而坐的衣装,比如需要较宽松的长裤,女士穿裙子需留意长度,坐下来要将两脚完全遮盖。如果该场合要脱掉鞋子,提早通知品茗者带一双干净的袜子来替换。报到处要预备一些新袜子给忘记带的人。

 

  (1767)

什么时候不必自备茶杯-许玉莲

什么时候不必自备茶杯

许玉莲

有一次我接待来自国外的茶友,是一家茶艺私塾的老师及学生们,她们一行到吉隆坡出席一项活动,完了说要来看看我们,由一位相识的业者陪同过来。有同事负责交给我当日要品赏的茶叶:武夷岩茶金毛猴,我将茶叶倒入茶荷,细细看了一下,了解茶况后就将茶叶传给来宾赏茶。然后我就把茶壶和茶杯从柜子里取出,摆放在泡茶席。当时品茗者共十三人,我把选好的茶杯一一准确放在它们的位置后,突然那位老师从自己的提袋拿出一个小布袋,打开小布袋拿出一个茶杯和杯托,说自己有备用的茶杯,就将茶杯排列在十三个杯子傍边。其他几位学生也纷纷效仿要拿出自己的杯子,茶席上一时眼花缭乱,摆上了几款材质、优劣、造型、色泽都不一样的茶杯。

又有一次,公司有员工大集会,负责人请几位同事出列泡茶比赛,规则是全部人拿着一个茶杯轮流到各席去品茶,喝完投票。主持比赛事项的人员就准备茶席,也准备了一盘干净的品杯摆放在观众席让大家用,有两位同事执意跑回去自己座位,将自己的茶杯拿出来,才到比赛席上喝茶。

另一次,我出席一个活动,主办方的开幕仪式是请专人泡老普洱茶请大家喝,有工作人员前来分茶杯,依序再来一位工作人员持茶海将茶倒入杯。坐在我隔壁的一位同行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个茶杯来装茶,拒绝了主办方安排的杯。

以上茶会状况,来宾没有必要取出自己的备用茶杯来品茶,我们自备茶杯的用意,是预备去到一些活动现场,出席者太多,主办方无法那么方便提供几百、几千个茶杯,我们每人自备便可轻易解决。偶尔一群茶友约定到某地点泡茶,大家约定带自己的茶杯也很好。有些茶会也特别指定出席者需要自己预备茶杯来参加,尤其是主办茶席式的茶会,来宾可拿着自己的杯在现场游走索茶喝。但是上述三项茶会,较倾向「主题式」的泡茶,即有专业泡茶师在掌席,安排好了要泡什么茶,知道要怎么表达茶汤的风格,才决定要选择怎么样的茶壶、茶杯来实行的,茶具材质、大小、造型对茶汤香味的表现影响非常大,属于泡茶师创作部分,品茗者应给与关注和尊重。

20130625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人的第三隻眼》 (2222)

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哪里-蔡荣章

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哪里

蔡荣章

201304《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什么是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是以泡茶与茶汤作为媒介,用以表达茶道艺术的茶道艺术工作者。这与画家以线条色彩为媒介表现绘画艺术、音乐家以声音表现音乐、舞蹈家以肢体表现舞蹈艺术是同样概念。但茶道艺术与绘画、音乐比较不一样,它应用的媒介(茶叶与泡茶者)受约于自身的质地与风格太多,所呈现的茶汤作品与泡茶境界无法超脱茶叶与泡茶者太多,不像绘画与音乐,虽然绘画颜料与乐器也多少制约了艺术的表现,但总是单纯的一种媒介任艺术家自由挥洒。但茶道艺术就与舞蹈比较接近,舞蹈的艺术性也是受到舞者自身的体型与性格颇大的左右。

茶叶制成后,品质风格不都已经定型,茶道艺术家还有什么改变的空间吗?也就是說茶道艺术家还能以它为媒介表达自己的茶道艺术吗?

还是可以的。同样一泡茶让不同的人冲泡可以得出差距颇大的效果,这不只是说会泡茶的人可以将茶泡得比较好喝,即使一泡好茶,在不同人的诠释之下也可以创作出许多不同的境界。

这个茶的媒介还可以扩大到泡茶的水质、水温、壶质、杯质与泡茶者的心情与能力,一位有能力的茶道艺术家还会应用这些媒介表现他的茶道艺术。至于茶汤作品产生之前的泡茶过程(含奉茶与品茗)也是茶道艺术的范畴,茶道艺术家藉着泡茶过程、茶具使用,与对茶道的感悟,将他想要表现的茶道艺术表达出来。

茶汤在茶道艺术上属于主角的地位,但是一喝便了,那么短暂,那么难于记录,所以大家的印象中,茶道艺术好像就是泡茶、奉茶、品茗,茶汤并不那么重要。对吗?

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可以协助茶汤的表现,但并非主体,如果是因为它比较有看头而将它视为茶道艺术的本体,结果大家就会扩张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表现,忽略了茶道艺术是以茶为主体的前题。茶汤呈现的時间短暂,但却是茶道艺术最终要呈现的作品,也不能因为茶汤无法记录,一喝了便无踪影而将它的地位排在泡茶动作之后。

茶道艺术要在什么场合呈现呢?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哪里?

就商场而言,茶道艺术要在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呈现,这样的品茗馆是行销茶道艺术的地方。这话也就是说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品茗馆。就个人的品茗生活而言,茶道艺术家可以在任何的地方为自己或他人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

茶道艺术家一次最多也只能提供茶汤作品给十个八个人享用,是不是难于形成经济效益?

只要提供的茶汤作品足够精美,消费者是愿意付出代价享用的,小型室内乐也仅是为少数人提供欣赏,厨师也可以只是为几个人提供美食,咖啡师也是每次一杯二杯地冲泡着咖啡。

茶汤作品的提供是每次一种茶还是数种茶?还可以搭配茶食吗?

茶汤作品的提供可以是每次一种茶,也可以是数种茶,每种茶可以只冲泡一次,也可以冲泡数次,其中还可以佐以茶食。茶道艺术家每次提供茶汤作品时都要设计好茶谱,这其中还要规划好用什么壶具什么杯子,也要考虑到享用的时间段与时间的长短,还有品饮者对茶的理解度。

懂得什么是茶道的艺术内涵,能够将茶汤泡得很好,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提供给人们享用的人就是茶道艺术家。茶道艺术家有自己的事业,他的茶道事业在自己的工作室或品茗馆,他可以销售他的茶汤作品,他可以将茶道艺术内涵以演讲、展演、著作等方式介绍给人们。

  (1837)

茶道艺术家的精炼功夫-20130617周一喝茶-许玉莲

茶道艺术家的精炼功夫

许玉莲

20130617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泡茶师在从事茶汤作品发表会时要有常识、见识与胆识,才能够协助喝茶者参与一起创作。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泡茶师如缺乏定力与气魄罩住茶席上茶、器物、人与时间的掌控,全场气流便不跟着他的节奏走,主要人物荒腔走调没能引导出席者进入该旋律,喝茶者看不出泡茶师的需要没办法配合,其「茶汤作品」遭漠视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喝茶者参与「茶汤作品」发表会一起创作部分包括什么呢,举例:出席礼服的规定、什么时间开始与结束、席间不再处理其他杂务、什么时候可说话、要说些什么,提拿各种茶具有一定手势、前后次序要如何配合大家、细心观赏茶叶、知道茶具要如此搭配的目的、了解这茶将要呈现怎样的茶汤风格,接受和欣赏在泡茶师主导下所呈现出来的作品等等。

泡茶师为了让大家可全神贯注在「创作」上,就有必要在茶会邀请柬或茶会票根上明确告知出席者这是什么形式的茶会,注明出席者需要做些什么来配合该场地和茶会所需,比如着装规定,小孩不允许进场。泡茶师也可在茶会入口处注明告示出席者:手机要关闭、不可带水瓶进场、不可摄影。诸如种种不利于茶汤创作的部分,泡茶师有责任提早让出席者知道。想得周到的泡茶师,还可预备一些适合的礼服在后台,万一有客人需要可借给他穿,以免他被拒场外。

茶道艺术家进行茶汤作品发表时,不能只仗持着泡茶技艺很好就可完成的,茶汤这件艺术品的大前提是必须有人将之品饮,所以作品的完成会有许许多多品茗者的参与,如何让人们理解茶道艺术家在进行着什么,如何让品茗者乐于听从整个茶汤作品创作的程序旋律并追随,如何让品茗者加入成为茶道艺术的一份子,茶道艺术家有责任引领、并且要将从A地(现实生活)到B地(通过茶汤作品创造的新境地)的「手续」说清楚。

泡茶师要勇于表明立场,所谓立场即针对将要冲泡之茶叶有充分了解,知道要怎么冲泡怎么品赏它,才能将其本质表现得一百分,为了要将这个美丽的茶汤精炼出来给大家享用,故此整个茶汤作品发表会的一切有形、无形法、时间、人物都得听他的调度。如此,泡茶才能升华成茶汤作品,泡茶师才能升华至茶道艺术家。

  (1817)

泡茶师进场与退场的规矩-20130610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许玉莲

泡茶师进场与退场的规矩

许玉莲

20130610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泡茶师为客人掌席泡茶呈献茶汤作品的品茗会,泡茶师要有进场与退场的规矩。茶会开始前把茶席设置完毕,让泡茶师等在席上至一位一位客人入座了才开始泡茶不是一个好办法,那是接待负责带位、公关负责寒暄的工作。泡茶师在泡茶前将茶席整装完毕就到后台休息,直至被主持人请出—-如果泡茶师独自一人入席即开始泡茶,这样子有点生硬,与物与人的感情还没投入似的。

泡茶师的进场,不是说把进场仪式包装得有声有色、音乐响起就够了,也不是拿着一盘漂亮的花、提着一盏古董灯风姿绰约走入茶席就完了,这些动作与茶无关,对品茶一点帮助都没有。

泡茶师要怎么进场呢?品茗环境打扫、布置好后,摆上泡茶桌、椅子、储存柜子、屏风等(如有),泡茶桌如有桌巾可铺上,将煮水器摆放在妥当位置,辅茶器如茶匙、杯托、茶巾等也布置好,茶席设置至此可告一段落,就等来宾入座。时间到了,泡茶师要很郑重的拿着此次茶会的主茶器进场,可作以下安排:将主茶器如壶、茶海、杯子、茶叶(装好在茶罐)收入一托盘或篮子,用恭敬的心请它们进场。

茶器收纳要有一定上下或里外次序,根据要摆放的前后时间决定它的位置,如壶垫要放在最外面,接着才是茶壶以此类推,这样从盘或篮子把茶器取出时就不会乱,第一从最外面取出壶垫,放在茶席,第二取出茶壶,置放壶垫上,壶若有布袋包裹,小心打开取出后,把布袋折叠整齐收回篮子里。一件一件取出置放茶席上,应摆在最远位置的茶具要先从篮子里取出,依序从远至近,都放好了收下篮子,最后备水煮水,这样一步一步进入泡茶状况,牵动着品茗者的心慢慢专注在茶道上,那才叫美呢。

退场要怎么做?品茗到最后,清水也喝了,茶渣也看了闻了,将器具做初步清理,取出装主茶器的篮子,依序把壶、茶海、茶杯、茶罐等一一收进去,站起来将篮子收进去(后台),再出到茶席来,与大家鞠躬,告知大家结束了。有这样子一丝不苟的前后呼应,有这样子对茶对人的依依不舍,那才叫好呢。

  (2131)

泡茶师选茶器的心思-20130603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许玉莲茶道泡茶师选茶器的心思

许玉莲

20130603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泡茶用器的选择需要开明又细腻的心思,先要相信所有器物只要能盛水装茶就可以用于泡茶,无论它的材质是什么或它的造型长什么样子,然后才了解各类材质制成之茶具的烧结程度、质感如何、做工有够精细吗、使用功能是否符合实际操作等,熟悉了它们,泡茶师就可以知道针对每一支泡茶器应做些什么来表现茶的好或茶的不同风格。泡茶器一定要美那是不用说的了,泡茶师要锻炼的是接受美的勇气与发掘美的能力。

茶具的烧结程度会影响茶汤气味,用烧结程度较低的泡、喝茶使茶汤水路呈现低频风格,烧结程度高的明显高频路线,过于低的则不适合泡、喝茶用,它令茶的香味附吸在器体,消弱茶应有的表现。不同材质如瓷、陶、砂等茶具,无论有无上釉,都会因烧造工艺不同而出现不同烧结程度,市面上看到的所谓白瓷,可能因为土质欠佳,烧得密度够不上瓷质的标准(这时严格说来已不能称其为瓷了)。泡茶师平日要多用各类壶泡各种茶,比如同一包龙井,放进瓷、紫砂和炻器中沖泡出来比较一下效果,瓷的茶汤风格高扬清鲜、紫砂的苦味降低风格沉实、炻器的风格浑圆,泡茶师能辨识材质变化才有办法讲究这道茶要表现什么。贪图「养壶」效果而说只有紫砂壶泡茶最好喝那是没有什么道理。

茶具是不是拥有很好的使用功能非常重要,有些茶具制者并不懂得泡茶、喝茶的原理,对茶具使用的细节无法掌握,泡茶师需要不断与茶具制者对话,提出合乎实际的改良。泡茶师也要懂得制造茶具吗?泡茶师可以是单纯的泡茶师,也可以同时是茶具设计者或茶具制作者,泡茶师对茶、对茶具熟悉而有感情后自然会长心得,如一支壶的重心好不好掌控,无重心则不好提拿影响出汤,如壶嘴出水可否断水,不可则茶汤到处溢流,浪费了茶叶及一番冲泡的心血,「流口水」场面也大大降低泡茶、品茶的凝聚力,它会瓦解泡茶师在整个泡茶席上要表现的内涵部分。

茶具的色泽要如何与茶汤、环境相配搭?茶具包括仅是素胎土与上过釉的,茶汤包括各种类茶想要呈现出怎样的汤色与口感效果,环境包括茶席、茶人与周遭一桌一椅一光一影等。茶具属于金属器如银、铁、黄铜等要如何预防烫手?为壶把、壶钮绑线防热?还是要预备一块布巾或夹子做隔热工具?泡茶师都在泡茶前做过千锤百炼的功夫了。

泡茶师并且要判断每一次的茶会,那支壶的容积够不够大,茶汤的量只有壶的百分之八十,比如该次茶会有10人,每人杯子40cc大,杯子装茶只装八分满约30cc,即每道茶需供应300cc茶量,泡茶师就要找一支360cc大的壶。如一支茶海不够大装不完所有茶汤,就需要用两支。

  (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