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品茗馆

普洱茶品饮体系中的入仓茶-20130520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普洱茶品饮体系中的入仓茶

许玉莲

20130520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普洱茶只有「非生即熟」的茶品吗?不是的,这种将普洱茶两极化成不是生就是熟的观念,在普洱茶品饮体系里只属于近年市场运作的其中一种手法,它欠缺了普洱茶应有的完整性,也丢失了普洱茶应有的香味口感。说普洱喝普洱,必须包括老茶和入仓茶才对,老茶(多少年份才算是老,老的定义怎么定属于另一课题,不在本篇谈)现今难得一见,属于金字塔顶尖上茶品,即使谁有一些也不见得大多数喝茶者能够负担,故此老茶并不大量流通,那么没有几个人喝过老茶的状况可以理解,但入仓茶不应被推拒在普洱茶品饮体系之外。

什么是入仓茶?历史上香港、澳门的茶楼及茶庄率先建立普洱茶的仓储手艺,普洱茶存仓的主因是为了要使茶转化出喝茶者喜爱、能接受的一种口感,此种观念也被传至马来西亚有粤式茶楼的地方如吉隆坡、怡保,这些地域的普洱茶经营者觉得如果普洱茶还没有熟成至一个香味稳定,切合预期的口感需求的话,那是一个未算完成最后工艺的产品,还不能放在架子上出售,所以能够摆在市场发售的都是已转化出陈香味与旧茶味的普洱茶:所谓入仓茶。此即表示卖茶者卖茶时并不是左手买来右手卖出这么简单,也不是把普洱茶放进仓库里寄存若干年就是在做入仓茶了,茶必须经过一种他们认为很好的方法去精炼,才能创造出一种适合品饮以及喝茶者喜爱的口味。储存年份并不是绝对重要,更要紧的是味道口感要到位。

有些不熟悉入仓茶的人们误解入仓茶都是一些低劣手段或品管失误做出来的「泼水茶」或「黑水茶」,将这类普洱茶一律冠上「湿仓茶」的贬义字眼,令许多喝茶者对其卫生状况萌生恐惧而却步,无法跟进普洱茶一路走过的经历与发展,无端丢失享用入仓茶的滋味,那是非常可惜的,入仓该被视为一个中性字眼:存放普洱茶的仓储手艺,而且每一位普洱茶贩售者都应该懂得操作与精炼才对,像人们处理乌龙茶的焙火工艺一样。

有些人针对入仓茶(他们认为入仓就是湿仓,湿仓即肮脏)的「湿」,而把某些普洱茶称为「全干仓茶」或「未入仓茶」,前者可能是不明所以或属于一种商业说法,因为那是不科学的,普洱茶在一个完全干燥没有湿度的气温环境中根本无法产生后氧化作用,后者不切实际,茶若果不存放进仓库,除非只有几饼属于个人日常饮用而已,做买卖的茶势必有仓。所以这两个名称最后并不通行。

入仓茶曾经一度被改称呼叫「技术仓茶」,以便人们对它产生比较「学术、正面」的印象,因入仓之意就是将普洱茶经过一定的储存方法与年份,建造出一种符合人们需要与喜爱的口感的手艺,但这个称呼目前也是没办法通用起来,那好像只是为了硬邦邦的学说而取的名称,给不懂也不喝入仓茶的人们叫它的。对于许多长期在普洱茶品饮体系中卖它、买它、泡它、喝它的人们来说,入仓只是普洱茶之所以成为普洱茶的必然过程与手法,就好像制造白毫乌龙的茶芽必须「著涎」过才好喝这么的自然,又何恐惧之有?不必回避。

入仓不可改名称技术仓,因入仓并不可怕,入仓茶的品茗滋味空间大、有层次感,普洱茶品饮体系若少了它只剩下「生或熟」的选择,茶品岂不太单调。入仓是近百年香港、澳门、大马等地域精炼普洱、喝普洱喝出来的一种可爱可亲的手艺,有三、两代人的心思在里面,入仓茶手艺与品饮体系早在只有「生或熟」的选择之前已经完成,它在普洱生茶自然存放还未达到真正够老、生茶又太生的时候,自普洱生茶脱胎换骨而炼成,那时熟茶还没有出生呢。入仓茶不应在一些商业运作或某些人不懂得欣赏之因素而改名,或因没有勇气坚持而丢失建立多时,以臻成熟的独门功夫。

  (1905)

泡茶师要坐着还是站着泡茶-20130429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泡茶师要坐着还是站着泡茶

许玉莲

20130429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我们这里指售卖茶汤,泡茶师一人掌席完成整个作品的呈献,不设助手、不离桌奉茶的品茗会,泡茶师要坐着还是站着泡茶?四位客人的小茶桌(约3尺长 x 1.5尺宽),即泡茶师两手伸长可及的范围之内短兵相接,不妨坐着泡茶奉茶,客人少、用具少而集中,泡茶师与客人接触的手势、眼神与波动的辐射范围也相对小,坐着绰绰有余了。

坐时要怎么坐?双脚必须平踏在地面,不要翘腿或任何其他姿势,掌席泡茶品茗是一项需要大量体力与不能分神的工作,有时单手需要提拿二千毫升的热水,故首先需要稳住下盘,上盘尤其左右双手运作时才不会顾此失彼。

五至十二人的茶桌(约8尺长 x 2.5尺宽),泡茶师要站着才能操作自如。多人的茶席,杯子杯托加多,食用茶食时也需要更多地方,整个茶席将需要调度,扩展桌面使用面积才够应付的,泡茶师这时站着将可以更从容进行工作,如把温杯的水倒掉、奉茶、添茶、上茶食等程序,站着的话整个人拥有伸展、转身余地,动作利落一些,不必勉强把手伸得长长,甚或因为上半身紧贴茶席而发生衣袖或衣服的前幅翻倒茶具的情形,也不会因为手势伸展动作的不顺畅,或上上下下起身拉椅子推椅子的不安而干扰客人的安静。

还有,就是站着掌席奉茶时不会被一边的煮水器挡着。很多煮水器身高达一尺多,除了造成奉茶不便,同时产生烫热感与危险。考虑到这个,煮水器若要置放茶席上,该位置应挖空给它降低才放加热器,席上就只是被看见放热水壶而已即安全许多。若不,煮水器应离开茶席,放在泡茶师身边一个矮架子即可。

站着掌席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让泡茶师更加有优势创造一个能量更大的气场,泡茶师的视线可以远一些,波动辐射长一些,这样子才能关照全场人们的需要,协助人们与茶、器物和环境相处,他所想、所看、所做、所说、所泡出之茶汤才能波及十二人,达到冲击与感动作用,大家接受到这种传达的能量,就知道要跟着泡茶师的节奏,把心思收在茶席上,放在手上那杯茶汤上。

许玉莲

  (1984)

茶汤作品是怎样做出来-20130422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茶汤作品是怎样做出来

许玉莲

20130422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品茗馆卖「有泡茶师泡茶的茶汤」,茶汤商品的产生需经过相当繁复且细腻的过程才能得到,一要很认真的去寻找原料,二要很好的精炼这些原料,三要将这些原料结合不同的时间、人物、环境、器物和茶食,四要在现场真正把它做出来呈献给客人。

寻找原料,是泡茶师对泡茶对品茗已经建立想法,了解自己想做的品茗类型(如:专做精致乌龙茶和绿茶品赏的稀有精品型,专做有年份的各种存放茶品赏的老茶型,专做各类茶叶的入门品赏的基础型等),对茶们充满感情,甚至带有使命感,非得要把这个那个味道找出来让它传世,让人们都可以喝到它享有它不可。

泡茶师不随便跟着市场的流行风,也不是随便在街上拉几箱茶叶回家就了事的,他们知道这个茶叶长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采摘,如何做,做茶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和制茶者对话,他们和茶认真做朋友,有必要时他们还会泡在做茶那里一段日子,在这过程将自己对茶叶的看法,传达给制茶者,长期合作茶叶就会形成一种别人没有的特质。

寻找茶具也一样,泡茶师先清楚了自己的品茗方向,再依照茶叶的个性与所要表达的茶汤风格挑选器物,努力找寻适合的茶具设计者。不管什么茶具,需针对各类材质(如瓷、陶、玻璃、金属、竹、木等)的优劣、茶具的质感、造工的精细度、器物的造型美以及功能美要求做到足够的好才行,茶具无论在视觉、手感、和影响茶汤是否可口各方面都要让人有感觉,品茗起来才自然而然身心愉快。泡茶师也会用心为茶叶找匹配的水、煮水器,加温的方法要用电或炭,用炭的话又用什么炭,这一切一切,泡茶师掌握到那美的点,整个品茗会才会如沐春风。

寻找原料还包括品茗时要吃什么茶食,找谁制作,自己做的话要采用什么食材等。比如要做土豆泥沙拉、葡萄干糯米饭,就要从识别土豆、调和土豆的黄油、葡萄干、糯米的质量开始选起(如某品种土豆适合拿去炸薯条另一品种才适合做成泥、黄油和土豆泥的最好比例是多少、糯米有些需要泡水泡过夜有些不必等),然后再制定烹煮方法、烹调用具、上桌餐具等。泡茶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细节,只要有一小处失误,它可就会让整个品茗会泡汤。

有了好原料,泡茶师要有办法处理这些原料,有些细微的走向,只有泡茶师自己心里明白,他们以很珍惜的心情看待手上的原料,不会匆匆忙忙当它蓬头垢面时就要出卖它,泡茶师要阅读原料,想办法使它变成更完美更完整,如茶叶:水仙茶有些需要复火,放进焙火笼慢慢再烤使之变成熟火的风味。有些普洱茶、六堡茶不能一开封就冲泡,需要给一点时间让它摊放退仓,更进一步酝酿转化成迷人的格调。有些茶叶即使是趁早趁鲜泡饮的风格,也需要再收存二个星期的时间让它退火。有些茶叶需要剔除枝梗,风味才显得优雅。如茶具:紫砂器具需要先用茶水浸泡一下。还有茶食、用水、燃料、餐具等少不了种种考量的「加工」,才能整装待发。

把拥有天赋的原料都精炼成「仙丹」后,泡茶师需要将之结合在品茗环境、品茗者为何人、品茗时间与为何品茗这几项重要因素上。泡茶师要懂得为不同的品茗者组合、规划一套套因时、地、人有异而不一的茶谱(茶谱:事前规划好的品茗册,泡什么茶叶,用什么茶具,什么方式泡,泡几道,什么时间食用茶点等程序一一列明),不必等客人开口,泡茶师看看什么客人进来了,就贴心的知道要拿哪一个产品给他,泡茶师须锻炼到有能力去感受、「诊断」客人在这一刻带什么心情,怎样的茶谱可以抚慰他的需要。泡茶师需要反复排练他的茶法。

万事具备后,泡茶师要怎么把这么珍贵的产品奉献给客人呢,这就到了真正实施的现场,品茗会由三项东西构成:茶叶、茶具和水,泡茶师要做的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把不同的物件(茶叶、水、茶汤)倒去不同的空间(热水壶、泡茶器、茶海、茶杯)。泡茶师像一位管弦樂團的指挥家,他的职责:选一份茶谱给适合的客人,为现有的客人与这份茶谱定下节奏,在他的指挥与引导下,协调茶席上的茶与人、人与地、地与物,使之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这一个整体最后会显现在「茶汤」上,泡茶师茶泡得好不好,不只是泡茶技法有没有掌握到家,这里面还包括了泡茶师投入足够的能耐、感情所产生的感染力牵引品茗者进入他的节奏,与他一起诠释和创作这个「茶汤作品」,泡茶师的脾性、见识与气质无可避免地会影响整个茶席的波动,所以同一个茶,同一套茶谱,由两个人泡,呈现出来的「茶汤作品」会全然两个风格。

以上所说都是属于品茗馆「茶汤作品」这个商品的核心价值:茶汤里有泡茶师的慧思。彷如演奏家演奏一首曲子、画家画一幅画供大家欣赏,作品里面有他们的思考,他们想说的话以及他们来回重复不断排练的手艺。这个商品别人是不能复制的。茶汤要通过那么一大帮人在不同的地点、时间点上努力才能够产生的商品,它需经过泡茶师上下往来去整合,最后才用他认为恰当的方式诠释泡出来的。茶叶离开了这个地方,要泡出一样好的风格很难。

茶汤作品的享用,是很精致的享受,故此,每家品茗馆自己茶谱上的茶叶都不会再作外卖的打算,那是为品茗馆的茶汤市场特别订造的茶叶,与量产来零售给茶叶市场的茶叶有所不同,这种只有在我们馆内由专职泡茶师现泡才能充分表达出我们要的味道,不外卖,卖了给客人回家泡得不好,不但浪费茶叶,也将会损坏品茗馆的威信。好的茶具、好的茶食也只留在品茗馆内里用,不外卖。品茗馆里的好茶、好茶具、好茶食与整个品茗馆的环境、茶席配备及泡茶师的茶道思想是一整个的整体,它们都会浓缩在那杯茶汤,不要分散来卖。品茗馆只卖茶汤商品,其他的东西不卖了。要把品茗馆经营得独一无二,茶汤只有这个地方才喝得到,客人就会源源不断。

  (3062)

喝茶者的礼节十八戒-许玉莲

喝茶者的礼节十八戒

许玉莲

2013.2月刊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喝茶者可以歪着身子斜躺在椅背,看泡茶者泡茶以及接受他奉茶吗?不可以。斜躺姿势在家里可谓之舒服、轻松,在公众场所这样做即带傲慢、轻视之意,没有把泡茶者「放在眼里」,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喝茶时不至于要严格地正襟危坐,但端正坐姿不可少,可脚踏实地、手掌轻松搁膝盖上。

泡茶者奉茶给喝茶者,喝茶者可以继续聊天不理他吗?不可以。原则上泡茶、品茗活动进行时,我们要「不讲话」,才能安心、专心欣赏和享用这个「茶道作品」,故此规定不可聊天。在一些「聚会式」茶会可轻声聊天,但奉茶者端茶过来时,喝茶者要暂停聊天接受奉茶,并向他表示谢谢才对。

开会时,奉茶者端茶给与会者时,与会者可以不理他吗?不可以。与会者不要只顾着与人寒暄,或发表讲话,要百忙中停一下与他点头也好,微笑也好,以示感激。不要觉得他在骚扰开会,采用「来一位奉一位」的奉茶法是对与会者的尊敬,有些会议在来宾未抵达前就把所有的茶摆在桌上,那是不正确的。

老师上课时,学生给他奉茶,老师要怎么做?老师必须站(或坐)得好好的接受奉茶,看着奉茶者,谢谢他。不要嫌弃他以为他不识抬举打断说话的气场。老师到了之后他才特别为老师而泡茶,这是很崇高的敬意,老师要大方接受。

泡茶时,喝茶者翘腿而坐、双手摸着脚踝等茶喝可以吗?不可以。这种坐姿显得无礼及不卫生,双脚双手平稳坐着,背部轻轻靠着椅背即可。无椅背则不靠。

泡茶者端茶过来时,喝茶者要不要用手指头在桌面上敲桌?不必要。有说此动作代表礼貌,是谢谢泡茶者。我们认为这种「谢谢」太粗率,倒不如正正经经欠身或直接说出来有诚意。一些还绘声绘色说这是古代对皇帝的手势,代表叩头,还说要用哪个手指头,要敲几下云云。我们认为这种「叩头」是无稽之谈,不适合加诸在当代人生活。当代人要用当代的思考,找出当代人要的方式。

喝茶前要不要把茶汤吹凉?不必要。茶汤热时就让它放在桌上降温,过一会再喝。不错,茶汤温度要适口才能扎实地感受到它的味道,但不必操之过急,匆匆忙忙拿上来「吹」显得有点贪心,安心等一等就好了。有人还要教大家如何如何「吹」,俨然有一套「技术」的样子,殊不知这是引向「浮躁」的歪路了。我们说要「等」,该花多少时间花多少时间,这是喝茶的态度,不能说「等」就是浪费时间。要不要「吹」应该讨论的是心法,而不是手法。

喝茶时要不要发出声音?不要规定「要不要发出声音」。本来已经有点声音的就让它有,本来没有声音的不必改成有声音,不必各说各话。不要以「有没有发出声音」、「声音要有多大」来判断喝茶者的专不专业、会不会喝茶、有没有礼貌或者茶的味道好不好。要有效喝茶,喝茶时就要集中精神,可闭上眼睛,含着一口茶咬嚼,打开全身每一个细胞去感受它的香味。喝茶的动作、声音不一定要怎样,实实在在的即可。

喝茶该不该把茶喝光?应该。小壶茶法的汤量并不多,喝完它一点困难都没有。觉得茶汤过浓喝不下去,可恳请泡茶者加一点水,再把它喝完。喝到最后杯底沉淀有细碎茶末怎么办?茶汤里有些茶末没关系,它不妨碍茶的滋味与人体健康,可喝完。有人每一杯茶都只喝一半,另一半拿去倒掉,或喝剩一口留在杯里,这是对茶与人都缺乏起码尊重的举止,不应该。

喝茶者可以伸手去泡茶者的「领域」拿壶拿茶海倒茶吗?不可以。不止泡茶者与喝茶者有各自的「领域」,喝茶者与喝茶者间也有各自「领域」,手不要越过界去取拿茶具或茶,轮到你了就会传给你。对泡茶者要给予信任,相信他已安排好了什么时候要喝什么时候不要喝。

喝茶要有「乾杯」仪式吗?不要。茶性适合细品,而不宜狂欢,茶自有的丰富风味可以让它独立存在做自己、散发自己的魅力,不必「以茶代酒」,喜欢酒的人请「哪里凉快哪里去」。

喝茶者看到有人泡茶、或奉茶给他,就问「什么茶」可以吗?不可以用「耳朵」喝茶。要去体会泡茶者的策划,要欣赏出泡茶者独到的地方,要喝出茶的特别处究竟在何处,喝茶者也就知道自己在喝着什么茶了。再者,「什么茶」并不重要,要有欣赏不同茶的能力,要有接受每一个茶的涵量才重要。

喝茶者要催促泡茶者「快点泡」、「快给领导倒茶」或「换茶」之类吗?不要。煮水有煮水的时间,浸泡有浸泡的时间,倒茶、奉茶、奉给谁都有一定的时间,泡茶者知道得一清二楚,喝茶者稍安勿躁。不要以「年纪大、辈分长、职称高、经验老」为由而呱呱吵。

喝茶者拿茶杯时手指要翘上来做「兰花指」样或任何名堂的手势吗?不必要有任何名堂。任何手指都不要翘上来,翘上来难看,而且无意义。拿茶杯要持得稳,别使茶汤溅出,别烫到手就可以了。拇指与食指夹着杯沿,中指托着杯底是不错的手势,但不必把它当作教条来执行,不托着杯底行吗?也是可以的。

喝茶者可以在茶席上吐痰、擤鼻涕、吐唾液、放屁吗?不可以。这些行径有碍卫生,应在私下照料处理好才入座,临时有需要可离座到卫生间。不想离座,用纸巾包着那口痰或鼻涕,再放入自己的口袋可以吗?不可以。这不只是唾液、痰、鼻涕要放在哪里的问题,这是一种没有为他人着想、欠缺卫生的举止,不应该当众做。不是故意的,只不过是生病了呢?生病者不要参加茶会,留在家里休养。

喝茶者可以边喝茶边吸烟吗?不可以。茶席是禁烟区,吸烟要到吸烟区。况且,喝茶活动需要安排一段完整的时间空出来,专心地做,不适宜边喝茶边做其他什么。故此即使傍边有吸烟区,也不要来去离座吸烟。

喝茶者可以边喝茶边用手机或电脑吗?不可以。「喝茶」也包括泡茶与奉茶的。整个「喝茶」活动还包括各种茶具、环境、人物的交流才可完成,不宜在现场再做其他事情。茶会一般属于预约活动,可将事情安排好了再参加。很忙呢?非用手机不可呢?那就不要出席。

喝茶者可以在喝完最后一杯茶,马上转身就走人吗?不可以。应该等候泡茶者将茶杯及其他茶具归位、还原茶席的面貌(别让茶席蓬头垢脸就与客人说再见),正式道别后,喝茶者才告辞。这时喝茶者可谢谢泡茶者也谢谢其他喝茶者才离开。一些较正式茶会,泡茶者会让喝茶者欣赏泡过的茶底,喝一杯清水才算结束,喝茶者要致力配合与享用后再作告别。(2013-1-10完稿)

  (1742)

品茗馆泡茶师制度的建立-20130415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品茗馆泡茶师制度的建立

许玉莲

20130415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为客人泡茶的泡茶师排班制度要如何建立?品茗馆先要找出泡茶师的来源,他们有一. 馆内自己的泡茶师。此类泡茶师是品茗馆的工作人员,他们可以是老板、经理或行政人员等,平时有专属范畴的工作,但每周安排固定时钟掌席为客人泡茶。即他们是品茗馆的专职人员,同时也是拥有泡茶能力的泡茶师,兼职泡茶师的工作。二.驻馆专职泡茶师。聘请有泡茶能力的泡茶师,专门从事为客人泡茶的工作。三.外聘兼职泡茶师。约好泡茶师每周来几次,每次有固定时钟为客人服务,平日他们可能有别的工作。四.特约泡茶师。这类泡茶师只有特定时间才来到这里,无法天天来,故有机会时才客串。

经营者根据营业时段、客流量、品管要求、人事成本等条件排班,将泡茶师阵容排出后,由经营者决定要不要向外界广宣泡茶师名单。如经营者想要将品茗馆经营成一种艺术家的风格,不妨公布泡茶师名单,客人可依据自己喜爱的泡茶师的特定掌席时间光顾,就是为了喝他泡的茶,泡茶师是谁变成是经营品茗馆的一种号召力。馆内每位泡茶师都可有不一样的想法来呈现茶的内涵,长远来说这样比较能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泡茶师们都需要抱持着精进之心,不可荒废了手上的泡茶功夫,不然没客人要喝他泡的茶。客人可自由欣赏到心仪的泡茶师的茶汤作品,品茗肯定会更愉快。

如经营者选择了一定的品茗方向与市场,以馆的理念来做成强烈个性的招牌,不用客人烦恼是哪位泡茶师泡茶,客人自会被「品牌」吸引,这类型品茗馆需具备完整培训计划把理想方针教育到位,由经营者对客人负责就好,泡茶师名单就是一张普通店内的轮班表而已。

泡茶师阵容排出后,估计最少会产生两大类客人,其一:爱什么时候来就来,也无所谓泡茶师是哪位,像这样只要按照泡茶师排班表进行即可,轮到谁值班就谁泡。其二:有些客人希望能够喝到某位泡茶师的茶汤作品,或希望能够在某段时间喝茶,如此的话,客人可根据品茗馆排出的泡茶师阵容与时间表提早买票或预订茶席,品茗馆需提前做好售票以及接受预定的服务准备。

泡茶师的酬劳怎么算呢,有四种情况:第一是只有底薪,每个月该获得多少就多少。第二是底薪加佣金,佣金视乎泡茶师服务了几位客人,以人头来计算,如每位客人客单价是一百元,泡茶师可获十元佣金,这个月他服务了五十位客人,佣金合计伍佰元。第三是没有底薪,不管服务了多少位客人,泡茶师每掌席泡茶一趟,即获得一趟的酬劳,如一趟三十元,本月共掌席一百次,合计该月酬劳三千元。第四是当茶文化产业发展至一个地步,越发成熟的泡茶师们都将各自拥有社会公认的一个「酬劳」,比如掌席泡茶一趟,甲等的获一千元,乙等的获伍佰元,丙等的获一百元以此类推。

  (2299)

烧水如何判断水温-许玉莲

烧水如何判断水温

许玉莲

20130305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烧水如何控制水温?有人拿手指试探性摸摸壶身,用触觉判断水的温度。有人打开壶盖,将手掌放在上面试探水气的热度。有人用工业温度计比如饼干制造厂测量糖浆那种,形状像把手枪,按一下就有红外线照射着目的物,即时读出温度。有人建议在煮水壶上装置温度计,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前二者的动作都有点危险,随时会烫伤,并非合理方法。后二者太刻板太科技了啦,有些事情我们确实需要现代化器具协助了解、完成,但有必要留一些空间给泡茶者去用心感觉,免得到最后已忘记为何要这么做,我们要当自己的师傅,而不要把科技、器具当师傅。

用什么方式判断水温比较准确和安全呢,烧水过了一段时间后,打开壶盖检视热水气冒上来的状况,可凭水蒸气冒出的强、弱势知道水温。开始学习判断水温时要准备温度计以便做实验,实验的重点:好好的体会一下各种不同温度的水蒸汽冒上的状况,到底长什么样子,而不只是看温度计的指标,然后可依此整理出一个规则,作为往后泡茶时的判断依据。

有人说那不是很麻烦吗,学泡茶就要买温度计了?温度计也不是到处可以买到。不要紧,懒得去买温度计的人就听老师说,老师就是温度计。以下是从蒸汽冒上状况看水温的实验,以电壶加热,壶大小1100cc,为不锈钢壶。左为水温记录,右为水气冒上来的样子:

摄氏五十度:不容易察觉有水气

摄氏六十度:若隐若现,像有雾

摄氏七十度:柔柔弱弱的一缕轻烟

摄氏八十度:直沖而上

摄氏九十度: 快窜

摄氏九十五度:猛

摄氏九十八度:一束好大串的水气,又旺又猛

注意电水壶加热的热源是怎样的?一.是水中加热方式,这样煮水效果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热能都被水吸收了。二.是壶外加热的方式,这种煮水壶的缺点是:部分热能会散发在室内,煮水时间要耗长一点。第一种比第二种的水蒸气会比较快冒上来,即同样一束大小的水气,第一种的水温要稍减五度。使用瓦斯、酒精或炭,消耗热能更多,而且室内氧气也随之消耗。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不主张用这三样燃料来烧水。

  (3059)

烧水方法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许玉莲

烧水方法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许玉莲

20130219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现在泡茶说「微波有声、涌泉如珠、腾波鼓浪」或说「蟹眼、鱼眼」来形容烧水的水温状况不切实际,观看煮一壶水的过程,一沸:当水底泛起轻轻的漩涡,水面微微的有点起伏,时而一粒一粒小水珠冒上来,这就是所谓「蟹眼」了,再仔细一点可听到从煮水壶传出来的「风入松」(风吹进松树林)之「沙…..沙……」声响,这时水温约摄氏七十多度。二沸:水面四周围已经皱卷,从壶底的水中央有一连串水泡不断冒上来,每一个水泡大如鱼眼,这时约摄氏八十多度。三沸:整壶水一波未停一波又起并「啵啵啵……」声响,约摄氏九十多一百度。

但现实生活中已没有多少个人会这样子「观水」、「听水」和「候水」,我们再也回不去古时的生活方式,因为制茶、煮茶、饮茶方法不一样,使用器皿、环境也不再,人们的价值观、心态与情感的寄托更加今非昔比,上述的说法是脱离了现代生活的。

就现时的烧水习惯而言,大家多用不锈钢、陶、银、铁器等盖着盖子来煮,很难看到水状的变化,除非使用玻璃器就透明可看,但玻璃煮水器选择不多,品质不是那么好的又影响茶味,大多不用。看是看不到了,听呢?除非特别找个清幽僻静的环境泡茶才能捕捉到「风入松」的声音,当代日常工作与生活地点无论在哪里都避不了电脑、手机、空调、交通工具、电视等发出来的声音,早已掩盖水烧开的「沙…..沙……」声,也听不到了。

候水烧开呢?适当地等一会儿如十五分钟加热,已经很了不起,要是烧一公升的水从头到尾要等四十五分钟至一小时,会耽误下半天的生活安排,偶尔为之或可行。因为我们建议一顿茶的喝茶时间约花二小时就好,加上来回、堵车时间几乎已半天。

不是我们要反对细腻地专注地生活和泡茶,不懂得享用泡茶过程的「观水」、「听水」和「候水」的安静时刻,只不过现代生活和泡茶借用很多现代用器如电水壶、温度计等,故此泡茶烧水应如何调整观念,以及整理出一套适合现代学茶人运用的阅读的烧水和水温的方法,如何通过一些现代用器的进步来提升泡茶的细腻,是我们在现代茶法要做的事。

  (1869)

品茗馆之龙井-许玉莲

品茗馆之龙井

许玉莲.文/摄影

现代茶思想龙井 龙井外形扁平,挺秀的样子好神气,似剑状,有些呈弧度的似镰刀微微弯,很有线条美,将龙井拨出时,茶叶会自自然然地滑滑地向四面八方倾泻,滑成一座小山的样子。

现代茶思想龙井

茶干色泽黄中带绿,整体均匀;闻茶干,有清新的芽香,香气会迅速散播在空气里。吃茶干,小小一片含在嘴里,其芽香味可充满整个口腔,

冲泡时的水气,可捕抓到一丝丝从这股芽香挥发出来的青青草原气息。

现代茶思想龙井

 

现代茶思想龙井

其茶汤水柔软,水色是嫩嫩的淡淡的鹅毛黄,汤水香气清纯。水面会有微量的细细茸毛,那是属于嫩芽头的。

茶汤入口滋味醇厚,有花蜜香味在上颚,喉底回甘,留有一种乳香味在嘴里,似咀嚼坚果或瓜子时,到最后会有一丝乳香的感觉,让人恋念。

现代茶思想龙井

泡过的芽头体态彷如刚采下的新鲜叶子,有弹性,吃茶渣,带植物的清爽苦味。

现代茶思想龙井

现代茶思想龙井

上图:看龙井茶叶的大小。(上排:cm、下排:inch)

 

  (2095)

品茗馆之碧螺春-许玉莲

品茗馆之碧螺春

许玉莲.文/摄影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碧螺春拥有非常美丽的体态,一根一根卷曲得细细紧紧、绰约多姿,似美娇娘。其墨绿色的茶条被一片银白茸毛披覆着,银绿银绿相映,似一团云雾环绕着青山的景色。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先用手指头点一些毫毛,放在舌头上尝味,似有若无地带些鲜毫香。捏一根上手,其茶体好坚挺;茶条直接放进嘴里咀嚼,咬了一会儿滋味才溢出,浓郁。

嗅闻茶干香气,有一股植物的清雅香。可双手握抱着茶荷供至鼻子前,藉着手与人体的体温来提香,这时香气会比较集中。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茶叶浸水茸毛脱落而漂浮在茶汤的水面,毛毛的、雾气幽幽的样子,似早春。这些茸毛不要使用过滤网把它隔掉,不要嫌它以为是灰尘,茸毛是长在碧螺春嫩芽心里头的,一起品饮茶味将更明显。喝多几道,茶汤逐渐清澈,味道也会渐淡。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其汤色嫩绿,晶莹可爱;茶汤含在嘴里品啜,其香味不是「攻击型」马上就能感受到,它慢慢慢慢扩散和深入整个口腔,鲜浓,滋味绵长;喉底与上颚之间盘旋着一股清鲜、浓厚毫香,久久仍然不散,透心凉。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毫香,是一种比龙井的芽香更娇嫩的抽芽香,似清晨在花园里,所有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子都蠢蠢欲动而并发出的生命气息。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欣赏茶底,完整无暇的叶心显露,可爱极了。舍不得,还可放进嘴里细细咬。碧螺春茶味细腻堪慢品,各个状况的外形也可值得一一观赏。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茶渣

上图:看碧螺春茶叶的大小。

 

  (2058)

我们期待怎样的茶艺师证照-20130403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我们期待怎样的茶艺师证照

蔡荣章

20130403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我要考茶艺师证照吗?

这要看您的需要,如果您想在中国茶界找一份工作,有这样一张证书是多少有点帮助的,如果不是为求职而只是兴趣于泡茶,倒可不必。

为什么说在中国找一份茶界工作有这样一张证书是多少有点帮助,而不是绝对肯定的答案呢?

茶艺师证照虽然是一种职业证照,但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强制性要求,所以茶行、茶艺馆没有说是无具备茶艺师资格的从业人员不得经营。当然,如果茶企业招聘员工时,握有一张茶艺师证书的人是会被视为多一份资历的。

为什么说如果不是为求职而只是兴趣于泡茶,倒可不必?

因为茶艺师证照目前尚未显示泡茶能力证明的功效,原来设计时也没往这方面设想。原来茶艺师证照的职能要求仅偏向于为客人准备好泡茶的一切或是从事茶艺表演与解说。

如果从检测的内容来修正,是不是可以让茶艺师证照变得具有泡茶能力证明的功效?

可以的,只要在检测的时候加重将茶汤泡得精准的项目,就可以让茶艺师证照变得具有泡茶能力证明的功效。近来茶行、茶艺馆开始重视员工泡茶的能力,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也逐渐兴起,加重将茶汤泡得精准的茶艺师证照更可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近来有些海外人士到中国参加茶艺师的考照,是不是意味着这些人对中国茶艺师证照的重视?

中国茶艺师证照由官方发给,这点是让大众觉得有信心的,但是举办考试的地点由各地不同层级的单位执行,试题由各省自行制订,这些试点对发证的态度与松紧程度相去颇大。应考员经历了考试的内容后,发现与他们想象的茶艺业内涵与茶道生活有一段距离。这是中国茶艺师证照应调整检测方法与方向的地方。

茶艺师证照的检测内容是不是也影响业界与人们在茶文化上的走向?

是的,大众会以为茶艺师证照的检测内容就是茶艺业应该的经营内容,也就是拟加入该行业的人应学习的功课。结果这就影响了业界与人们在茶文化上的走向。

某行业的职业证照或某学术领域的资格证书所检测的内容应该就是该行业、该学术领域的重心。一般人对某行业、某学术领域应有的走向不都是先知先觉的,如果其检测的内容有所偏差或与時代脱节,就会影响该行业、该学术领域的发展。同样的道理,有识之士也可以利用检测的内容引导某行业或某学术领域的前进方向。

现今的茶业正需要从茶叶市场拓展到茶汤市场,茶汤市场需要具备高度泡茶能力的人才,我们希望中国茶艺师证照能加重泡茶能力的检测,协助茶业走进茶汤市场的领域。现今的茶艺馆已为数不多,取得这样的茶艺师证照也是徒然,若能调整检测的方向而带动茶汤市场的兴起,茶艺师证照才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1993)

有些茶具可以不要-许玉莲

有些茶具可以不要

许玉莲

20130129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泡茶时需要的一些小助手如:茶签、茶匙和茶巾,虽然少了它们不会影响太大,但请它们来帮忙的确轻松好多。有人还用上其他如茶夹、茶则、茶漏、滤网等,那又不必太繁琐,选择使用何样工具,什么时候应该用,都必须在一个适可而止的界限。

本篇先谈后面那几样,如茶则不实用,可以承载茶叶的凹位太浅,只适合放碎形、扁平形和颗粒形茶叶,其他稍微蓬松形、长条形茶叶放不了几条,要拿很多次才足够泡茶量。茶叶放在里面,要递传欣赏茶叶很难握拿,茶叶容易「跌」出来。它虽适合放碎形、扁平形和颗粒形茶叶,但这几种茶叶只要微微倾斜茶罐就会直接「滑」下入茶荷,不再需要茶则帮忙,另外紧压茶无论是剥开之前、后,直接放入茶荷即可,茶则没用。

茶漏是没有「用心」的泡茶者才觉得有需要之物,拨茶入壶避免茶叶漏出壶外,泡茶者眼神需跟着手势走,双手动作要稳定,一下一下「拨」的动作要对准壶口要知道力度,如此茶叶肯定进入壶内,否则茶漏也帮不上忙。

滤网要用的话,有必要找些质地佳的,不锈钢、瓷、铜的材料不错,其他会感染味道的劣质材料不可用,会破坏茶味道,尤其那一张「网」如用布料,要用「不吸味」的。滤网网目不可过大或过小,原本属于细碎状的茶叶应该装入茶包再泡饮,滤网是解决不了的。茶汤偶尔有些茶细末不要紧,别忙着「除而快之」。用滤网的心态:不可将茶细末当垃圾。

茶夹多余,因为拿茶杯可以直接用手,又何必多此一举用夹子提取茶杯。有说泡茶者的手肮脏,不可触及喝茶者的茶杯,这种想法是对茶文化还没建立好尊重与信任,事实上泡茶者本身以及泡茶用具必须达到卫生干净的程度才可进入茶席泡茶。泡茶者要获得喝茶者的绝对信心,泡茶者就需要洞察自己的行为是否在日常也有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头发衣服是否天天替换清洗,有够留意茶叶的存在吗,有够尊重喝茶的人吗,有感受到喝茶的美好掌握到赏茶的喜悦,有把这些经验都化成专业的能力吗,如果对人对物毫不在意、不够尊重,就会走上「错误加入许多不必要茶具」之路。

 

  (1808)

品茗馆供应茶食的观念-20130401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品茗馆供应茶食的观念

许玉莲

20130401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本篇谈茶与食的观念,是指二小时以内结束的品茗会,不包括一些茶会是连着早、午、晚饭一起举办的,茶与餐食应如何准备另外谈。

有规定什么茶一定要配咸味茶食、什么茶一定要配酸的、甜的、或辣的吗?我们认为这种规定没有一定的意义,不主张如此规定,品茶不需要茶食也能单独进行,单独就茶本身的味道来品茶,反而更加能客观地欣赏它。茶本身的味道变化多端而有层次,滋味无穷,不必特别依赖茶食给它辅味。在茶席上偶尔也供应茶食,那只不过为了烘托品茗过程中的一些趣意,茶是主旋律,前奏或过门或结尾可以有茶食点缀。

既然茶是主角,品茗是主调,茶食与之搭配时应该长什么样子才能与之协奏共鸣,不会产生干扰及减弱作用呢?首先我们要求一.茶食的味道:不可供应酸味、或引起辣感的食品,以及带强烈奇异味道的食品。这样会刺激口腔,削弱茶味的强度,消减味蕾对茶的灵敏度。

二.不可用油炸物、腌制果脯当茶食。太油腻、过多加工导致离开食材原味太远,拿来搭配茶的话浪费了茶。

三.茶食的口感:不可是硬块难咀嚼之物,这类食品需要含在口腔咬很久,需要很多唾液去溶化它、此举「浪费口水」,容易让口腔及味觉疲劳,甚至会使口腔肌肉受损,影响接下来的品茗。不可用冰冻食物,口腔会产生麻木感,不宜品茗。

四.茶食的结构:不可供应有骨头或渣滓、或需要剥壳、去外皮或贴着一张纸的食品,这些多余物造成食用者的不方便,也令茶会的进程产生很多与茶无关的繁复手续。也不要提供汤水做茶食,茶食上也不要用「椰丝、葱花」类容易脱落的食品点缀。

品茗馆供应茶食首先必须建立的态度:茶食要自己做。「自己做」可以有比较广义的解释,即馆里任何一位工作人员,无论泡茶师、厨师、助理或管理者等都可亲手做一些自己很会做的食物,也包括品茗馆策划后安排一些相熟的师傅做,这里强调泡茶师对茶与茶食的配搭要有自主,知道茶食的好坏、知道那种茶食适合否?应该否?了解那个茶食是谁做的?用哪种食材?有没有依照品茗馆的要求来制作?就像找茶要了解茶这样子,而不会因为茶食是配角,所以就随便买一些现成的糕点回来,填饱肚子也好满足口欲也好,不管了。泡茶师对茶食的感情要像对茶的感情一样那般的重。再来的一个态度:茶食要当天做,这种茶食吃起来永远有新鲜感,更有感动,人们吃起来特别有灵性。

茶食应该长什么样子呢?我们有以下主张,一.茶食的味道:以食材原味为主,如南瓜、香蕉、鸡蛋、米浆、玉米粒、芋头等都是一等一香味俱佳的材料,可以当各种糕点的配料。要有变化时,可加入少许糖或盐,给它做成单纯的甜品或咸品也无不可,不应过度调味。

二.茶食的烹饪法:应以蒸熟为主,如各类蒸糕、馒头,地瓜亦可。也可拌面,或摊一个饼,应以优质原材、细致手法、简单的味道、制法、操作去实施。

三.茶食的口感:酥软、细绵是最好,含在口腔里品赏一番随即像溶化掉的感觉,与品茶的感觉同性质,很容易相融合。不要花费太多力气与唾液在一件茶食上,那会造成对抗作用。茶食带微温是很好的,室温的摊凉亦可。

四.茶食的结构:不必规定任何造型,惟需要设计成取拿容易的形状,以一支小叉、一根汤匙拿到,或两根手指就可取得。有人怀疑可用手指去拿茶食吗?当然可以,参加茶会或品茗前大家先洗手就好了。

五.茶食的大小:拿起来可直接一口放进嘴巴,这种大小最适合,可以的话就做成这样,否则上桌前要将之切成这个大小。茶食大小适口,大大减轻茶法、茶会程序,可避免制造剩余、收拾残局及要运用很多餐具的问题。我们只是要给味蕾制造一个「二重唱、三重唱」的丰富感觉,而不是要「吃饱」的感觉,所以茶食不要大。

以下品茗馆之泡茶师自制茶食举例:

制作/摄影.许玉莲

现代茶思想糯米饭

一.糯米饭

用料:糯米。龙眼干(之前用水泡一下,一会儿即可拿上来用干净纸巾吸水。备用。)用具:蒸笼。做法:糯米冲洗之后,用水浸泡一段时间。调放适当水量入米。将之置入蒸笼,隔水蒸熟。将熟糯米饭捏成一口大的小饭团。把龙眼干置饭团上。

现代茶思想土豆泥沙拉

二.土豆泥沙拉

用料:土豆。生菜(之前撕片、如汤匙般大小,备用。)。芝麻(之前烤一烤,备用。)用具:烤箱。做法:土豆冲洗后,整粒用锡纸包裹好。放入烤箱,烤熟。取出土豆放入碗内,用叉子将土豆压成泥状。调入少许黄油(butter)混匀。加少许黑芝麻拌一拌。将做好的土豆泥挖一匙,放入生菜片。

现代茶思想蒸木薯

三.蒸木薯

用料:木薯。用具:蒸笼。做法:木薯洗净,切段。放入蒸笼隔水蒸熟。

现代茶思想柿子干

四.柿子饼

采用完全无调味料,自然干燥的新鲜柿子饼,切小块。

现代茶思想杏仁

五.杏仁子

用料:杏仁子。用具:烤箱。做法:生杏仁子,放进烤箱烤一会。

  (1811)

品茗馆之武夷茶.龙凤团茶-许玉莲

品茗馆之武夷茶.龙凤团茶. 2006年制

许玉莲.文/摄影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

饼头(成品一百克重)从当初青饼的浅青黄色转变成黄褐色,边缘且带点微红,显润泽感。饼茶边缘因经过七年的存放,接触空气,已开始松开,呈现一层层梳理整齐的茶叶、条理分明,手法干净利落,饼面与饼底压制得细致。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

从饼边缘的缝隙嗅闻,有亁木的清香,那是大太阳晒过的“晴味”。茶干被热水浇淋,这股“晴味”也随着水气传出。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

茶汤黄澄澄,水感柔,入口带有橘子皮“辛”的气息。

品茗时滋味浓强,但显然已步出新茶时类似青叶子的草腥味,转变收敛成一股成熟的梅子香味。

苦了过后整个舌底生出韵味,喉底带有一种非甜美型的山野果子的甜,有一缕清新、鲜爽之口感。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

赏茶渣看出大多属于嫩芽嫩叶,二、三片较成熟的吧,有些叶子锯齿边上微红,带梗。它们每一片都千娇百媚,似一个个生命在呼唤着、呼吸着,在跳舞,还充满着温暖的香气呢。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e

此茶是为“乔家重辟武夷茶路150周年纪念”而做的“龙凤团茶”,想必期望可捕抓一些那个年代的风貌与韵味。然而品茗时不宜仰赖“茶叶的故事”,有故事听就觉得好,无故事就兴趣缺缺,我们品茗时应以茶品茶。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g

此茶要如何归类?压成饼状的茶就是普洱吗?不,此茶不属普洱青饼范畴,普洱青饼先炒青、后揉捻、再将之摊放太阳底下晒青,最终压制,普洱青饼冲泡时多带一股“晒青烟味”,它并无这种特征。

宋.龙凤团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此茶亦无蒸青迹象,不属于此范畴,它采武夷茶原料做成武夷茶,最后压制,估计它属于炒青制作,因它隐约散发武夷岩茶的香韵,应可归类武夷茶。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f

  (3848)

品茗馆之普洱茶-许玉莲

普洱茶.易武正山2002年制.阳春嫩尖

许玉莲./摄影

现代茶思想普洱茶

现代茶思想普洱茶2002

整块饼头(青饼)显露深沉的红褐色,似有一层薄薄的金泽包裹着它,那是岁月给它的加冕。把纸开封即传出一股叶子的清香味。

泡茶前用手细细把茶叶剥松,将已经拨开的茶条置入壶,用热水浸泡,出汤那一刻,空气中有股熏烟香,是那种在茶山上做茶,紧压之前先把毛茶蒸一蒸,蒸发上来的水气之气息,隐隐然还有当天的阳光与风的味道。

现代茶思想普洱茶汤

汤色是润亮的深金黄,珣丽灿烂。品茗时茶汤显露浓郁(新鲜)梅子香味,口感醇厚,茶汤的质感饱满,前几道还夹带些许苦味,有细细的收敛之感,这收敛感在口腔里引发回甘的感觉,叫人喝了还想再喝。

随后所出之茶汤,清甜口感一道比一道加强,顶峰时出现红枣味(煮熟透的枣皮),逐渐慢慢淡出,那口枣味叫人流连忘返。

现代茶思想普洱茶渣

欣赏茶渣属于品茗一大美事,看那完整无暇的叶底多富有生命力啊,如此柔软、姣美的体态,是茶叶从山上的一片叶子变成我们茶杯里的汤水,之后的另一种生命姿态。

剥茶时,除非逼不得已,否则别用任何利器往茶身上糳、凿、剁或敲碎。使用工具时,我们只不过请它帮忙将普洱茶稍微解开,仍然亲自用双手把茶叶一层层拆散。这样做当然那是因为我们爱茶,所以我们会温柔待茶不会轻易让茶折断受伤。同时也因为普洱茶到最后泡出来是否能够呈现美味、好不好喝,与茶在被解块时有没有被解得完完整整或支离破碎大有关系,漫不经心随意把茶块折断,茶味会变得粗糙、不集中。

  (2087)

品茗馆之正山小种-许玉莲

品茗馆之正山小种

许玉莲.文/摄影

现代茶思想lapsangsouzhong上图:正山小种-2004年(未捡梗毛茶)

欣赏茶叶时闻到黑枣(没煮过)香。 带微微“被熏过”的气息,有历经沧桑的成熟美,时而也闻到龙眼干的香味。

现代茶思想黑枣

上图:黑枣

现代茶思想龙眼干

上图:龙眼干

茶条的身骨头纤细得很,乌润发光,让人看了亮眼。

泡茶时水气轻轻蒸发,仿佛茶的精灵幽幽出窍,空气中充满一种奇特的香味。

茶汤极之艳丽,红红的、柔柔的、稠稠的,在品杯里荡漾成一朵花的样子非常迷人。

茶的口感丰富而有层次,香醇的不行,可堪回味许久,喝时有浓浓的松脂香味盘旋在上颚,最后喉底显现一抹微弱的水果酸味,让人惊艳、悦愉。

带有刺激又强烈的烟气(市场可能将之说成是松味或雪茄烟)的正山小种,那是属于制茶工艺不到位的正山小种,不可取。又说没有此种烟味的正山小种,就不是真正的正山小种,那只不过是牵强附会之说。品质佳的正山小种,是将燃烧松木引发的热气引进空室来把茶叶薰烘,是慢慢烘进茶叶的“心”,带出松树皮油脂香;而非利用燃烧松木的烟,让烟附吸在茶叶的表面而已。

  (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