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Wu-Wo Tea Ceremony

無好惡之心的真諦-蔡荣章

無好惡之心的真諦

The true meaning of ‘setting aside personal preferences’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我們評鑒茶的時候會提到「無好惡之心」,因為對不同茶類的喜愛度有了差異,在評判茶葉品質高下時就不容易做到公平與客觀。我們在無我茶會時,也會討論到無好惡之心,因為參加茶會時的茶葉是自行攜帶,如果每人奉茶四杯,每人可能會喝到四杯不一樣的茶,這時要以超然的心情來接納、欣賞這四杯茶,培養自己「無好惡之心」。

「無好惡之心」與「好壞不分」、「善惡不分」是不一樣的。我們所說的無好惡之心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是對不同事物或個體不要有太強烈的喜歡與不喜歡之心,另一個層面是要以超然的心情來觀看、接納、甚至於欣賞這些不同意義、不同境界的事物。就以茶為例,茶有綠茶、普洱茶、烏龍茶、紅茶諸種類,如果你一直固執於喝烏龍茶而不喝綠茶,那綠茶之美就一直無法進入你的領域。再就品質高下而言,各種茶都有好壞之分,如果你僅固執於喝好茶,那遇到沒好茶時怎麼辦?你可以說「不喝」、「寧缺勿濫」。又常聽到有些茶友說:「我只喝前面二泡。」(當然是指小壺茶而言),表示後面幾泡的品質已不足以令他欣賞。這樣的品茗態度、這樣的處世態度並不是我們贊同的,因為這只有將自己縮小在一個小區塊內,這小區塊是不是就叫做「養尊處優」呢?還不只此,那是一處讓遊客觀光的監獄。有些有錢人家、有學問人家、有道德的人家都是居住在這樣的別墅內的。

談到這裡,不禁讓人想起「和光同塵」的問題了,老子要我們與光綫、塵土為伍,要我們逍遥於大地宇宙之間。

我們主張:各種不同類別的茶都要客觀地欣賞、各種不同等級的茶葉都要接受、後面數泡的茶湯也要以愉悅的心情接納。我們精進於茶學,希望製造出好的茶葉、泡出好的茶湯、釀造出好的品茗環境,但不排斥在精心營造之下,無可避免之次級品、沖泡數道之後的老舊茶湯。(不在精心營造之下的劣质品可以不接受。)

 

  (1783)

Feeling Free and Easy at the Tea Gathering-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逍遙於茶會的廣場

Feeling Free and Easy at the Tea Gathering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dvocates simplicity.  Participants bring along their favourite travel tea ware, sit on the floor in a loop formation, brew tea, offer tea to fellow participants on the left (or right) while reserving a cup for own consumption.  Details are stated in the ‘Notification’ distributed before the event; these include the starting time, the number of cups and brews, ‘after- tea activities’ (e.g. music appreciation or a few minutes of meditation). After brewing, serving and taking tea, participants collect their cups, tidy up and the tea gathering comes to an end.

There is no restriction as to the choice of tea ware, brewing method and tealeaves. Brewing well is the only requirement; it is the means to express the Way of Tea as one sees it. As such, how could we feel free and easy at the tea gathering with such a format?

Here are some tips. Take the seat decided by random drawing without any attachment to outcomes. Brew well, and offer your tea to fellow participants on your left or right, be they someone you want to get acquainted with or not. You will feel relaxed when you offer tea if you know the format of the tea gathering by heart. Don’t be judgemental; a benevolent mind is preferred. Otherwise, you would wonder why you have to offer tea to people whom you don’t know or like.

Better still; imagine yourself taking a helicopter view of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in progress. You will see a large group of people brewing, serving and taking tea in an orderly manner without an event director. Participants on both ends may not even see each other; but this would not stop them from moving in collective rhythm. It is as natural as the way our universe works – just like putting on extra clothing in winter only to take it off when warmer climes return in spring.

In the myth of Peng (giant bird) and Kun (giant fish), Zhuangzi said we should open up our mind. Explore the world high up and deep down, the way Peng and Kun did.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perfect man cares for no self; the holy man cares for no merit; the sage cares for no name.’ This mindset will make us feel free and easy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nd beyond.

 

  (1409)

San Self Tea Gathering requires full participation of all-蔡荣章-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是大家一起參與的茶會

San Self Tea Gathering requires full participation of all

蔡荣章-Rong-tsang Tsai

There is a certain format to follow when we organize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With simple tea ware for travelling, each participant is to be seated in a loop formation and serve tea in one direction for a pre-agreed number of brews, after which they will pack up. A key feature is participation of all – each participant will have to be fully involved throughout the tea gathering. This is why someone once concluded that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is an occasion when everyone brew, serve and enjoy tea.

When a fellow tea drinker wanted to organize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some time ago, he announce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occasion accommodates forty participants, among whom twenty will bring along their tea ware for brewing. The rest, who either have difficulty in bring their tea ware, or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procedure of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will be treated as onlookers and served by their fellow participants.” We were dumbfounded upon hearing this, as it could not be further from the spirit of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Firstly, such arrangement would have undermined the intention to do away with hierarchy – there are bound to be people who find it too troublesome to bring their own tea ware, and ‘privileged’ ones who think that they are to be served rather than to serve. As such, the Organizer need to remind participants individually to ensure there are enough participants bringing the required tea ware. The truth is if such activities are to adopt the name of San Self Tea Gathering, i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adopt the practice as well.

We may chance upon some friends while on the way to a San Self Tea Gathering. It is fine to ask the friends to come along. These non-brewing participants could draw lots for seating, and may be served tea by fellow participants. The only thing is the participants to their left (if this is the direction in which tea is served) would be served one cup less (since these are non-brewing participants). Meanwhile, for venues with a lot of people passing by, there may be ‘onlook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tea gathering. The Organizer may arrange for a presenter to explain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y to these onlookers, and prepare some disposable cups for serving a couple of brews to them. Do note that this is different in implication from telling participants beforehand that some of them are exempted from bringing along their tea ware.

The organizers must be able to master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ies they are putting together; this cannot be truer than when we are organizing tea gatherings with clear ideology. A failure in presenting San Self Tea Gathering with integrity would make it very hard for newcomers to feel for it.

 

  (1785)

無我茶會是大家一起參與的茶會-蔡荣章

無我茶會是大家一起參與的茶會

San Self Tea Gathering requires full participation of all

蔡荣章 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是大家攜帶簡便的旅行用茶具,圍成圈圈泡茶,泡好茶後依同一方向奉茶;大家品飲完約定的泡數,收拾茶具,結束茶會。這其中有一項根本的原則就是「大家攜帶……」,意指「大家共同參與」。所以才有人歸結無我茶會為: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的茶會。

有次一位茶友主辦無我茶會,對外宣佈:「擬接受四十人報名參加,但其中要有二十個人攜帶茶具泡茶,其餘的人,如果不便帶茶具,或是不懂得如何進行無我茶會,就當作圍觀者,一旁接受別人的奉茶」。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說詞,感到非常驚訝,發現已偏離無我茶會的主軸遠矣。首先,無尊卑之分的觀念即遭受破壞,在這樣的說法之下,有些人會嫌攜帶茶具麻煩,有些人會覺得以自己的地位無須泡茶給別人喝。這時,主辦單位必須逐個叮嚀,才會有預期的人數攜帶茶具。既然以「無我茶會」為活動的名稱,就應該依照無我茶會的規矩進行。

路上碰見朋友,於是一同前往參加無我茶會,無我茶會允許他們一塊兒抽籤,一同接受奉茶,只是他們左邊(若約定向左奉茶)的幾個人少一杯茶喝而已(因為這幾位臨時加入的人沒能泡茶)。至於所謂「圍觀者」是指茶會在眾人出入頻繁的場所進行,難免有群眾駐足圍觀,這時無我茶會可以安排一位對外的解說員,告訴圍觀者這群泡茶的人正在進行一項怎樣的活動,並安排一二道茶,以一次性杯子奉茶給圍觀的人共飲。這與活動籌備之時就言明有些人可以不帶茶具泡茶是不同意義的。

每一項活動的舉辦都必須掌握它的特質,尤其具有強烈思想性的茶會形式。否則無法將其面貌完整呈現,也難於讓初次接觸者產生感動。

 

  (1757)

Why is tea served in one direction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Rong-tsang Tsai

无我茶会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

Why is tea served in one direction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Rong-tsang Tsai

I am pretty clear of the reasons for most of the practice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For instance, why a ‘loop’ seating arrangement is preferred; why seating is determined by random drawing; why participants are free to choose their brewing method, tea ware and tealeaves; why all participants have to observe the rule of silence; why there is no master of ceremonies; and why each participant takes tea brewed by the others as well as themselves. And yet, one thing puzzles me. Why do we serve tea in only one direction?

Participants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serve tea in one direction. For example, if a participant is to brew four cups of tea, three of these will be served to the three fellow participants on the left, and the last one reserved for own consumption. If it is agreed that tea is be served to the second, fourth and sixth fellow participants on the right, and the last one reserved for oneself, everyone will follow. Someone once said, “Is it not equally orderly if I serve one cup to the participant on my left, and two cups to the participants on my right, while reserving the last one for myself?” Another person suggested, “Why couldn’t I serve the first brew to the three participants on my immediate left, the second brew to the three participants on my immediate right, and the third brew to the fourth, fifth and sixth participants on my left? This way, I would be able to serve more people.” The fact is, serving tea in one direction would steer us away from any expectation of reciprocity – we serve tea to participants on our left, and are served by participants on our right. For the two suggestions mentioned above, the second idea is somewhat acceptable under this principle, but not the first one.

Principle aside, the emphasis on social interaction is too strong if we are to, as the second suggestion goes, serve tea to our left and right. Anyhow, the persons to be served may not be at their own places. Engross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 distracts our attention from tea. At a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we are not encouraged to be too mindful of who the brewers are. When we are to serve certain participants in the designated direction, we will be able to do so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serving. Meanwhile, taking four brews from the same people would enable us to feel the sincerity and efforts of the brewers. A wider coverage may increase the reach, but it will be hard to get to know the tea and the person in just one cup, as each cup of tea in each round comes from a different person. Furthermore, it is impossible to rinse the cup for different tea every time.

Even when everything goes like clockwork, there could still be such a scenario: a participant may want to offer one or two extra cups of tea to someone he wants to get acquainted or catch up with, having noticed that there is still some tea left. This is, however, too socially-inclined, and may cause misunderstanding among those you have served during the gathering – they may think that you serve them because you have to abide by the rules, but the people over there are the ones you really care!

What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dvocates is a peaceful, comfortable, and exquisite way of living.  Simple, necessary rules are fine; an excessive emphasis on functionality and requirements may undermine its charm.

  (1574)

无我茶会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蔡荣章

无我茶会为何非要单边奉茶不可

Why is tea served in one direction at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蔡荣章-Rong-tsang Tsai

无我茶会围成圈圈泡茶我懂、抽签决定座次我懂、泡茶方式与茶具不拘我懂、茶叶种类不拘我懂、会间不准说话我懂、茶会进行时不设司仪我懂、喝别人的茶也喝自己的茶我懂,唯独单边奉茶我不懂。

无我茶会的奉茶是采单边奉茶的方式,例如约定每人泡茶4杯,奉茶给左邻三位茶友,最后一杯留给自己,大家就都依着这么做,如果约定每人奉茶给右邻2、4、6三位茶友,最后一杯留给自己,大家也都依着这么做。有人说,我奉一杯给左邻,二杯给右邻,一杯给自己,不是也很有规律?也有人建议,为什么不第一道奉给左邻3位,第二道茶奉给右邻3位,第三道茶奉给左邻4、5、6位,这样不是可以奉茶给更多的人喝吗?无我茶会之所以采取单边奉茶的方式,其目的在养成大家〝放淡报偿之心〞,因为我奉茶给左边的茶友,但喝到的茶是来自右边。前面第二个建议还能不违背这项原则,但是第一个建议就不对了。

违背无我茶会基本原则的做法姑且不说,即使第二个建议,第一道奉到东,第二道奉到西,我们也认为太过社交性,况且你奉茶时对方不见得在座位上。太过社交性也降低了对茶的专注,我们还提醒大家不必太关心喝到的是哪位茶友所冲泡的茶呢。如果都是同样的奉给某一方向的某几个人,你可以全然地无所为而为的奉茶,在接受奉茶的一方可以专心品尝每一杯茶的四道茶汤,足可深刻体会对方认真为你冲泡的茶汤作品。如果只是泛泛地奉茶,虽说是与会者间的接触面增加了,但每道都是新的茶,都是不同人泡的茶,小小的一杯茶汤是不足以体认茶、体认人的,而且杯子又没能每次清涮。

另一个现象是:都依规矩做了,但奉完茶后发现还剩有茶汤,于是就跑到他想要特意结交的那个或那几个人那里加奉了一杯或二杯。这也都是属于太过社交性的做法,而且容易引起误会,以为你奉茶给我只是依规定行事,事实上你的朋友在那儿。

无我茶会想要塑造的是安详、自在、且精致的生活,简单且足够的规章就行了,太多的功能性与对它太多的需求反而减弱了它的可爱。

(完稿20120829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1690)

从技术到艺术的茶道四件事-蔡荣章-2014.01.08

从技术到艺术的茶道四件事

蔡荣章

20140108

第一件事,为什么要有泡茶师检定考试?因为要有一批会泡茶的人,才能在举办各项茶事活动时有人可站在第一线泡茶。泡茶师检定考试开始时还没用到茶道艺术家这词儿,只要能把茶泡好就行了,举办茶叶的促销活动要泡茶、介绍什么是喝茶艺术也要泡茶。要会泡茶,只是开班上课是不够的,当时(茶文化复兴的初期,1983年)大家不会在乎是否把茶泡得精准,只要从不会到会就满足了。要有一项取得证书的考试大家才会认真地泡茶,而且这项检定要百分之百放在茶汤上,只要茶汤不及格其他再好也过不了关。因此把大家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把茶泡好。

有人会就这一点批评泡茶师检定考试只是注重雕虫小技,但这是茶文化的基础、是升华到茶道艺术的必经之路。这是1980年茶文化复兴后要说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为什么会有无我茶会呢?1980年代,地区间的茶文化交流相当频繁,但总是仅限于我看你你看我的相互观摩,没有不同地域、不同泡法、不同流派交融在一起的茶会方式,于是无我茶会诞生了(1990年)。这个不同地域、不同泡法、不同流派的深度交流(即指一起泡茶、一起奉茶、一起喝茶)激发了当代茶文化各种原素的应用,诸如将重心放在茶汤、減轻对茶名茶类的关注、舍弃外加项目增强茶道的纯度等等。无我茶会促使大家尊重、珍惜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茶道思想与做法,也将茶事活动扩大了规模、增加在社会上的可见度(因为它不受人数的限制,动辄百人、千人)。

随着茶文化复兴的进程,大家愈发对“泡好一壶茶”的重视,这不只因为关系到茶汤的饮用,还意识到了茶道艺术的自主性。从此大家主动追问茶道艺术的技术含量有多高,深恐太低的技术含量撑不起这个艺术项目。这是接下来要谈的第三件事。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种磨练泡茶技艺、融合诸项泡茶要领的练习课程终必产生,那就是车轮式泡茶练习法。不论是业余的爱好者还是职业性的培训都派上用场,首先泡茶者必须将浸泡时间数据化,不能仅凭直觉,而且认知泡茶技术的传授只有大原则的理解,没有准确的数据可以照着做,因为水温、置茶量、茶况、前后道茶汤浓度、每次倒干程度、紧压茶剥散的松细度等等都随时在变,都影响着茶汤的品质,除此之外还要注入自己的风格呢。车轮式泡茶练习法包含了各种变化的因素,而且是跳脱自己的习惯范围。将各种不同的茶类,使用各种不同材质与大小的泡茶器进行着不断的练习,就可以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任何种茶、任何种场合都可以很有把握地把茶泡得是它的最佳状况。到此为止,你可以说:我要以茶汤来表现茶道艺术了。

茶文化,要形成完整的学科,茶道,要形成完整的思想与艺术体系,泡茶理论与实践技能必须精密与完整。茶道艺术体系的完整在于“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的普遍呈现,这就是我们要谈的第四件事。“茶汤作品”的呈现要有精密且完整的泡茶理论与实践技能,“茶道艺术”的呈现必须对茶道思想与美学有充分的体认。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在2010年开始见诸茶事活动,这表示茶文化已发展到高层建筑的茶道,茶道已迈入艺术的领域。有了这样的整体规格,茶文化产业就可以从茶叶市场扩展到茶汤市场,人们的心目中就会有茶叶营销员、茶业营销师、茶艺师、泡茶师、茶道艺术家等这些职称的概念,问起小朋友长大后要从事什么工作,他们才会答上我要种茶、我要制茶、我要卖茶、我要当茶艺师、我要当泡茶师、我要当茶道艺术家等这些工作项目。

(1719)

20131225-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的一次课-蔡荣章

20131225

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的一次课

蔡荣章

这是漳州科技学院举办的第十次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修班,本期从2013.11.08~3013.12.05,是较短期的一班,有来自埃及、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肯尼亚、马拉维、埃塞俄比亚、布隆迪、津巴布韦、马里、尼日利亚、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13个国家的21位学员。课程安排了一个下午三节课的“从茶叶茶汤看茶道内涵”。

这次课之前已有各类茶制作与审评、小壶茶法、无我茶会等基础课程,也到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神农架等地的茶区、茶企参观过,在这样的基础上是比较容易谈茶叶茶汤欣赏与茶道内涵的。

每两位同学前摆放白纸一张,各放上绿茶、清香型乌龙茶、熟香型乌龙茶、条型红茶、普洱散茶一小撮。请学员观看茶样颜色的变化,理解发酵轻重造成茶叶在颜色上的差异,接着复习过去课堂上体会到的香气从菜香、花香、果香、糖香到木香的变化,以及滋味从“天然”到“人为后”的改变。看完“颜色种类”的改变,再请学员观看“颜色深浅”的变化,藉此讲解焙火对茶叶的影响,让大家回忆焙火岩茶与清香型铁观音在清香与熟香间、在清凉与温暖间的不同。接着又请大家判断茶样芽与叶的多寡,讲起了茶青成熟度对成品茶的影响,让大家清楚芽茶类与叶茶类在品赏上的差异处。由于学员们来自茶叶有关的政府部门或是茶的企业,对茶并不陌生,只是欠缺各大茶类全面性的认识,所以一加整理也就明白了。

休息一下后开始讲解茶叶外形的成因。揉捻的轻重对茶叶外形的改变一说就明白,但揉捻造成茶性的改变就不容易理解了。直到最后将揉捻说成是对茶的一种折磨,折磨得愈重(加压大、时间长),茶的香气与滋味会变得低频,有如大提琴的风格,折磨得愈轻,茶的香气与滋味会变得高频,有如小提琴的风格。这时学员们的脸部肌肉才顿然放松。

比起红茶、绿茶、乌龙茶,他们对普洱茶比较生疏,但是他们在中国的这段时间是看足了普洱茶,对它的好奇心可以想见。花了许多时间在渥堆、入仓、陈放的讲解上,也详细说明了这类后发酵茶的欣赏要领。讲完后引燃了他们的发问,他们说:茶界制造出了这么多种茶类,我们要怎么品饮它们?我说当您喝到绿茶时是不是像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当您喝到铁观音或岩茶时是不是像进入了一片森林,树木都长得顶天立地;当您喝到白毫乌龙或称为东方美人时是不是像走进了玫瑰花园,一片艳丽?当您喝到红茶时是不是像走在秋天的枫树林下,一片枫红?那普洱茶呢,就像修道者进入了深山古刹。大家笑了出来,有人点了点头。

已过了休息时间,趁大家在茶味的兴头上,开始带进茶道艺术的话题。藉着他们对音乐等艺术的了解,说到音乐是藉声音表现艺术的美、绘画是藉线条与色彩表现艺术的境界、舞蹈是藉肢体,那茶道艺术呢,以泡茶、奉茶、品茶为媒体,在泡茶与奉茶间将茶干、茶汤、叶底的美与茶特有情感表现出来。茶不只种类多,每批茶也风格各异,加上泡茶的技法、使用的茶器、以及泡茶者对茶道的诠释,可以呈现出各种美感与思想的内涵,这就是茶道。听到这里,有学员很快地就提出了“禅”与“瑜珈”,我想他们是可以体会到茶道意境的。

有了这样对茶、对各种茶、对泡茶、对茶道、对茶道艺术的认识,学员们回去后比较会常泡茶,而且以艺术的心情泡茶,泡出好的味道泡出茶道的境界,感到喜悦地与朋友共享。我们相信各地方的人都可以欣赏各种茶,不因食物的习惯也不因生长的环境,只要有欣赏各种茶的机会。我们也相信各地方的人都可以理解与享用茶道艺术,只要有认识茶道艺术的教育机会。

  (1839)

「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創設歷程表-許玉蓮

 

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創設歷程表

許玉蓮整理(2013-12-22)

 

日期 項目
010.06.18 天福茶学院(后更名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四如茶友会在系馆五楼茶席展演厅举行四如茶友会周岁纪念茶会,以蔡榮章提出的茶湯作品欣賞會方式舉行,共6席30人,由柴建宇主持。
2011.11.10 「2011中韓茶文化年度研討會-茶具」 8-14日於漳州科技學院舉行。10日於茶文化系館表演廳以茶湯作品欣賞會方式舉辦「茶研之夜」,由王阿玲主持,接待與會80餘位人員。
2011.12.10 許玉蓮在中國「海峽茶道」雜誌發表「泡茶師在職場的地位」。從業的泡茶師應努力塑造本身的專業尊嚴,要有什麼茶到了手上都能泡好的能力、要有隨時都能供應至少1至12人的供茶能力,要懂得茶道的美究竟美在哪里以及如何享受茶等。
2012.01.09 許玉蓮在「現代茶思想網」發表「泡茶藝術家」。
2012.01.18 蔡榮章在「現代茶思想網」發表「泡茶師為客人泡茶的品茗館」。
2012.02.15 蔡榮章在「海峽茶道」發表「品茗館專業泡茶席的設計」。
2012.02.18 許玉蓮在「現代茶思想網」發表「誰上新型品茗館喝茶」。
2012.02.18 蔡榮章撰寫「茶葉市場與茶湯市場」並發表於2012.05的「海峽茶道」雜誌。
2012.04.08 許玉蓮在「現代茶思想網」發表「品茗館茶譜的分類及定價」。
2012.04.12 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於中國茶道教室舉行5席30人的茶湯作品欣賞會。名為凝香茶會,由陳茶鳳主持。
2012.04.29 許玉蓮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第1場名為「老茶品茗館」的收費茶湯作品欣賞會。此欣賞會持續約每個月舉辦1場,每場約6至12位品茗者與1位茶道藝術家。至2013.12.14舉辦了15場。
2012.06.13 蔡榮章在「現代茶思想網」發表「從泡茶師到茶道藝術家」。
2012.11.11 許玉蓮在韓國發表論文研討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的出路:《品茗館的產生背景、空間規劃與經營型態》,中韓 「2012茶文化年度學術研討會–茶席」論文集。
2012.11.12 於2012年度國際茶文化研討會第2屆「茶席」主題期間,蔡榮章、許玉蓮舉行「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演示,邀請李真秀、孫蓮淑等教授參加品茗。
2012.12.11 蔡榮章在臺北陸羽茶藝中心舉行講座,向30位資深泡茶師講解泡茶師與茶湯地位的提升,並提出茶道藝術家的理念。
2013.01.09~2013.08.14 蔡榮章在「現代茶思想網」發表有關「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的報告14篇。
2013.01.21~2013.08.12 許玉蓮在「現代茶思想網」發表有關「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的報告21篇。
2013.05.06 許玉蓮於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茶思想研討課与约100位学生講授「茶湯作品怎麼做出來」及發表「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的演示說明,班上八位學生參與品茗。
2013.05.26 蔡榮章在臺北陸羽茶藝中心舉行講座,講解茶道藝術、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茶湯作品發表會、茶湯作品欣賞會等概念與做法,40餘位資深茶友參加。
2013.06.27 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舉辦第47屆泡茶師頒證典禮暨第一屆「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共設14席,每席5位品茗者與1位茶道藝術家。由王阿玲主持。是年輕茶道藝術家的聯合茶湯作品欣賞會,不依賴其他藝術襯托,直指純茶道核心價值。
2013.07.07 蔡榮章以半天的課程向在漳州科技學院舉行的「江西省高校中青年教師名企實踐暨高職院校專業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班」約30位教師講解茶道內涵、茶藝表演、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等課題。
2013.09.27~28 於中國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重慶)研討會,蔡榮章、許玉蓮舉行「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演示說明,陸堯、陳文華、賴功歐等教授參加品茗。
2013.09.30 於中國四川成都「修齊茶藝教室」,蔡榮章講授「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許玉蓮現場示範 「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的創作過程,修齊茶藝教室約30位師生參與品茗。
2013.10.14 許玉蓮發表論文研討茶道藝術家的發展:《茶道藝術家經營的品茗館》,韓國 「第十三屆國際無我茶會學術大會」論文集。
2013.11.22 許玉蓮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為紫藤文化企業集團同仁發表「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的演示說明,品茗者約40位,茶道藝術家3位。
2013.11.29 許玉蓮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為紫藤文化企業集團同仁發表「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的演示說明,品茗者約25位,茶道藝術家2位。。
2013.12.08 蔡榮章、許玉蓮合著《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由漳州科技學院茶學院出版作為教材。
2013.12.18 蔡榮章在「海峽兩岸新型農民交流培訓基地茶業培訓班」講茶道藝術家的茶湯作品創作。談到茶業除了「賣茶葉」外還可以賣什麼,大家提出了賣包裝、賣文化、賣服務,老師加上了「賣茶湯」。已第三次在漳州科技學院舉辦,為期一周的講習,參加者是來自福建漳州地區縣鎮鄉從事茶葉種植與買賣的茶企業經營者與員工共50名。這是整個下午三節的「兩岸茶業互動問題」 課程。
2013.12.19 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營銷專業同學以收費的方式舉行第二屆「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共有7席,每席8位品茗者與1位茶道藝術家。由陳茶鳳主持。
2013.12.21 臺北陸羽舉辦「第46、48屆泡茶師頒證典禮暨首屆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這是收費的茶湯作品欣賞會,共有29席,每席7位品茗者與1位茶道藝術家。由涂國瑞主持。

下图:2012-11-03,许玉莲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第6期「老茶品茗馆」收费的茶湯作品欣賞會。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下图:2013-06-28,许玉莲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寓所庭园以「茶湯作品欣賞會」方式接待访者。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下图:2013-12-21 臺北陸羽舉辦「第46、48屆泡茶師頒證典禮暨首屆茶道藝術家茶湯作品欣賞會」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1797)

学韩国茶道之一:师承-许玉莲-20131216

学韩国茶道之一:师

许玉莲

20131216

我的韩国茶道老师是文貞姬老師與她的女儿李承珍,文貞姬老師是薛玉子老師的弟子,她说一九八三那一年她任职历史系教师的高中学校校长将薛玉子老師请到学校要女教师们都学习传统礼仪、泡茶项目,她开始第一次向薛玉子老師学习,后来就自己跑到薛玉子老師的私塾上课。

教师生涯退休之后,文貞姬老師开办了「韩国传统文化中心」,儿童班的课程有:礼仪、泡茶、做糕点、传统生活。青少年的课程有坐行礼仪、称呼礼仪、学校礼节、丧事礼节、传统休闲服如何穿、泡茶、做糕点、做菜肴、做针绣、传统服饰怎么穿、传统婚礼。这两个班是主要的,也到学校开课程,也有成人的,也有如我这样通过熟人引介的特别一人班。

文貞姬老師也是现任的社团法人传统礼节院院长,韩国茶人联合会理事,她开办的「韩国传统文化中心」是属于民办的纯教学中心,没有附设茶馆或茶行(即没有做品茗和茶叶买卖)。我学习的所在,是刚于今年年中盖建成一栋四层高的大夏,底层是传统生活的设备与材料,一楼传统服饰、礼仪,二楼做糕,三楼泡茶。平常没有课程时,就由女儿李承珍顾着门面接待、安排报名事项。

李承珍说她也曾在学校上过薛玉子老師的课,后来都是跟随母亲文貞姬老師身边学,是文老师的弟子,她学到第七年时考获韩国茶道老师资格。

我问李承珍我该怎么称呼她,她说李小姐,我问文貞姬老師我该怎么称呼她,她说可以称她文老师。我问我们的泡茶法是什么名称,文老师说我们的是薛玉子流派。

说到这里我们可试解析,韩国茶道重视师承体系,薛玉子老師算是韩国现代茶文化界第一辈茶人之一,她到处进入学校演说,听过她的课的学生很多,不过学生不是弟子,弟子是不一样的,弟子是学生要上门去「拜师」,请老师让她留在身边(工作室或私塾或家里)学习的「近身徒弟」,老师答应了她就要开始一个漫长(最少三年,八年或十年或终身)的定时定候的「泡茶演示」操练,这时可称老师为师傅。老师属于泛泛之词,师傅则是得到老师认可之后才可叫的亲密尊称。故此一代一代传承非常清楚,李承珍是文貞姬的弟子,文貞姬是薛玉子的弟子。如李承珍为我上了一堂课,她仍然谦虚让我称她为「李小姐」因为她尊敬我比她年长、本职也是老师之缘故。

为什么要那么清楚呢,因为泡茶不是单纯只属于泡茶这件事情本身的,泡茶还包括穿何种格式的服饰,要行何种礼仪比如长幼、男女之别等,泡茶和礼仪是分不开的,于是人与人之间的辈分与称呼就要掌握得有分寸。

  (1811)

無我茶會對個人與群體的效應-蔡榮章

無我茶會對個人與群體的效應

蔡榮章

摘要:

無我茶會於1990年正式推出後在各地廣泛被應用,傳承性的大型國際無我茶會也在多個地方輪流舉辦了14屆(含本次在韓國舉行的),總結23年來的經驗,到底無我茶會在參與的個人或認知了無我茶會(含聽過、舉辦過)的群體間產生了什麼影響,是我們想要探討的。

本文就個人心性的影響、社會人群的關係、茶文化的發展三方面加以敍述。

本文:

. 對個人的影響

這個問題包含著兩個層面,a.是“無我” 對個人的影響,b.是“無我茶會” 對個人的影響。

先說a.“無我”,無我茶會是將重點放在「無」上,將之解釋為懂得無的我。「無」分大無與小無,大無是指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道理,在「有」與「無」的更替。小無是指有了財富、地位、學問、健康以後將之忘掉(反之亦然)的無。這不是說「無」有大無小無之分,只是藉用他們在不同場合對無做出的不同詮釋,我們知道了無的道理後,對世事的變化就會處之泰然。

再說b.“無我茶會”對個人的影響。無我茶會要大家一次又一次地參加無我茶會,從中體會無的大小真義,把心胸放大放鬆,而且日新又新,讓天天都是充滿新希望的新鮮日子。無我茶會以抽籤決定座位,是無尊卑之分的就位方式,要大家體悟公平的真義,而且能隨遇而安。無我茶會要大家依同一方向奉茶,是無報償之心的奉茶方式,要大家不存報償之心。無我茶會還要求泡茶期間不說話、不設指揮,體會群體律動之美。如此行之多時,潛移默化之下必然悟出無的道理。

無我茶會以彩虹為標幟,七彩並列,圍成一個橢圓形,中間留出一個空白的小圓圈。無我茶會所說的無是中間圈出來的那個小圓圈,是七彩融合後的無,而不是圈外空無一物的無。這個不是很圓的七彩圓體傾斜30度角自體旋轉,又依一定軌道運行著,這是宇宙的自然律,造成變化與規律相濟的道理。

無我茶會要大家攜帶精儉的茶具,精儉不但是茶道的精神,也可以避免在茶會上掀起奢華的風氣。另一項約定是要有精進之心,雖然泡茶方法不拘,但一經決定了設席與泡茶的方式,就要把它做到當時自己可能的最好。初學者可以差一些,老茶友就不行,這次做得差一點,下一次就得改進。

. 對社會人群的影響

a.随时泡茶生活慢

無我茶會是人人自備簡便的旅行用茶具,圍成圈圈泡茶。每人要是能準備一套運用自如,隨時可以帶著跑的茶具,一定可以為自己增添“生活慢”的情緒,為群體融進一些和諧。再說,這樣的茶飲是衛生健康的,無形中扼止了許多疾病的發生。

b.喝茶普及人人买茶

從茶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更多人看到身邊人泡茶的生活方式,自然受到感染,尤其是精簡型的無我茶會茶具,當它只是“一壺二杯一熱水”的時候,人人可以很方便地把它帶在身邊,喝茶普及了,茶葉茶具銷售量增多,茶產業自然蓬勃發展。

c.培养尊重、欣赏与接纳

無我茶會的抽籤決定座位還可以培養大家相互尊重的習慣、培養肯定自己的意識,一位平民百姓與一位政界領袖都是抽著同一袋子裏的簽條。茶具自備、開水自備,一切自己料理,不要依賴主辦單位,這是多好的德行與公共事務進行的原則。茶葉自備,而且主辦單位不可以規定帶何種茶,這使得與會者喝到各種別人帶來的茶,學習欣賞不同的事務,接納各種不同的意見。如果規定泡茶四杯,就將三杯奉給一定方向的三位茶友,一杯留給自己,當你喝到別人泡壞了的茶,自然警覺到要把茶泡好,而且學會體諒別人。

泡好了茶,起身奉茶,向事先約定的左邊奉茶,可能老師遇到了學生,董事長遇到了他的司機,爺爺遇到了不知道哪家的小孫兒,帥哥遇到了他的情敵,都得恭恭敬敬地奉上一杯茶,對方若在座,還得微笑行個禮。

無我茶會不可以使用公司的名稱、不可以使用商品茶的名稱, 以免流於廣告,不可以穿自家公司或組織的制服參加別人主辦的茶會,因為那是不禮貌的。

d.感染社会大众体验茶文化

無我茶會如果在公共場所舉辦,可能會有圍觀的群眾,這時就要安排對外奉茶,且設對外解說,讓他們知道這群人圍成圈圈席地泡茶是在做什麼,讓他們理解茶道所要追求的內涵。安排有對外奉茶時,奉完圈內茶後,也把茶以一次性或贈送性杯子端出去奉給圍觀的人,依然恭敬行禮微笑。茶會最後進行收拾茶具時,泡茶者收回圈內自己奉出去的杯子後,還要收回奉給圍觀者的一次性杯子,免得他們不知道怎麼處置。

. 對茶文化發展的影響

a. 無我茶會是一件茶道作品

無我茶會之茶葉茶具自備,形成了泡茶方法不拘,進而造就無流派與地域限制的结果。世界各種不同泡茶方式的人們共聚一堂,互相分享泡出來的茶湯作品,相互觀摩不同地區不同個人的茶道藝術風格。這是過去難得發現的茶會方式,改變了以往各地茶道只能相互觀摩的局面。它不只是茶席或是茶道藝術的聯合演出,它還相互串連成一個有機的茶會作品,無我茶會是一件茶道作品。

b.無我茶會讓「茶道」容易被看見

無我茶會不設指揮或司儀,無我茶會以時間為師,無我茶會的規模可以從一人擴展到千萬人,即使這頭的人看不到那頭的人依然可以順利地進行。這種大規模且是有機組合的茶會讓「茶道」容易被看見,對茶文化的廣告與宣傳很有助益。茶道藝術家的茶湯作品發表會不像歌唱家同時可以讓百千人聆聽他的音樂,不像畫家可以陸續不絕地讓百千人觀賞他的畫作,但無我茶會可以讓百千人共創一件「茶會作品」,還可以讓數千圍觀的群眾喝到每人精心創作出來的茶湯作品。

c.無我茶會人人均可使用

無我茶會沒有設置國際性的管理機制,不是要加入什麼樣的組織才可以進行這種茶會。我們也希望各地方採取同樣寬鬆的態度,明月清風處處有,大家都可以享用。

無我茶會沒有著作權的問題,因為設置這種茶會方式的人就是要大家用這種方式來享用茶道,所以不會非得向他註冊或繳費才得使用這種茶會方式與名稱。既然如此,大家就直接使用無我茶會的稱呼,讓大家一聽到哪里有無我茶會就知道是怎樣的一種茶會,要穿什麼衣服準備什麼茶具去參加。活動名稱可以冠上一個主題而稱作是“迎春無我茶會” 、“中秋夜晚無我茶會”—-,且標明主辦單位。大家會記住主辦單位,辦得好的,舉辦的風格是自己喜歡的就常去參加他們主辦的無我茶會。

e.無我茶會的精進

主辦或推動無我茶會的單位會培訓一些“無我茶會指導老師”,這是推廣或主辦無我茶會很好的方法,但不是非得有無我茶會指導老師才能推動這項工作,也不是某一單位發證的指導老師才是最有公信力的。大家培訓無我茶會指導老師,培訓得到位的就是大家想去接受培訓的地方。

至於什麼是最標準的無我茶會,什麼是演進到目前最完備的思想與做法?現在的資訊非常發達,大家不難在網络或出版品上比較後獲知。大家都向好的學習,自然不擔心沒有監控系統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2081)

茶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20131211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茶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蔡荣章

20131211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现在所说的茶是指喝茶、茶道、茶道艺术,因为如果在学校或民间教育单位教授种茶、制茶的课程,当然是属于职业教育,但如果教授的是喝茶、茶道、茶道艺术,那就有得讨论了。

喝茶、茶道、茶道艺术的课程可以视为素质教育,就有如美术、音乐、体育、文学一样。从小孩子的国民教育开始,学校就会安排美术、音乐等课程,期使人们都那么健康那么有品味那么懂得生活。长大以后的分科教育依然有人主张继续这些课程,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

但是茶文化课程要排入国民教育的必修课程内还要一段时间的考验,虽然现在已经常出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的课外活动中。到了高中、大学阶段,也可以依个别学校想要塑造的特性加入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一些素质教育内容(如音乐、美术、宗教)于通识课程之中。

喝茶、茶道、茶道艺术的课程也可以是职业教育,就如同美术、音乐、体育、文学一样可以是为职业教育。美术、音乐、体育、文学诸课程教育出来的是美术用品、乐器、运动器材的营运商,是画家、音乐家、运动员、作家。喝茶、茶道、茶道艺术课程教育出来的是茶企业的营销师、经营管理师、评茶师、泡茶师、茶道艺术家。

喝茶、茶道、茶道艺术在学校体系的“专业别”通常称为“茶文化”,一般人看了会认为是属于素质教育的性质,因为从名称上看不出就业的技术性来。其实它可以成就茶产业的半壁江山,这半壁是指种茶、制茶以外的卖茶与喝茶。种茶有茶树栽培专业、制茶有茶叶加工专业,卖茶与喝茶就是归到茶文化专业了,因为卖茶与喝茶不好独立成为数门专业如茶叶行销、茶馆经营、茶道艺术之类,不但其间专业基础课几乎相同,而且个别独立又使得所学太过狭隘不利毕业后的持续发展。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只要在喝茶、茶道、茶道艺术的基础课程外补上几门营销与管理的课程,茶文化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走上茶行营业员或接下来的经营、管理、创业之路,这是属于“茶叶市场”的领域。如果调整个方向,就可以从刚才的茶叶市场(即茶行、茶业公司)转向到茶馆、品茗馆、茶餐厅、茶冷饮店等的“茶汤市场”。茶叶门市、茶叶大卖场、茶叶贸易公司等的茶叶销售与茶馆、品茗馆、茶餐厅、茶冷饮店的茶汤销售就是种茶、制茶以后的另一半茶产业江山。

茶文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泡茶技艺与茶会举办,技术拓展课程是茶具、插花、茶食、香道等,知识拓展课是制茶、评茶、茶史、茶思想和音乐美术等艺术,这些课程让茶文化专业的毕业生到职场后不但能销售茶叶、茶汤,也能把包裹在茶与汤里面的茶道与茶道艺术推销给客人。这样的茶产业中下游(卖茶与喝茶)就是茶文化专业毕业生取得评茶师、营销师、泡茶师、茶道艺术家的资格后施展所长,并以自身的文化修养供献给社会的场所。

现在的职场不但要会卖商品、要有必备的资格证书(如评茶师、营销师、泡茶师、茶道艺术家等),还要把自己调养得很健康、很有品味,这包括了基层从业人员与管理、领导阶层。上述的茶文化专业不管被视为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它的教育效果都具备了职业应有的技能与自身足以衬托行业品味的素养。喝茶、茶道、茶道艺术是茶文化的具体呈现,喝茶、茶道、茶道艺术既是可以服务职场的职业技能,又是让人们得以健康有品味的素质教育,我们以为卖茶喝茶的职业教育与文化建设里的茶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这样结合、这样实施。

  (1927)

茶道教学另八种老师哪里来-20131127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茶道教学另八种老师哪里来

蔡荣章

20131127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茶道教学的泡茶老师、车轮式泡茶练习法老师、泡茶师及茶艺师的审评老师、茶叶品鉴老师、制茶老师等五种的培训与认证我们谈过了,茶道教学的课程还有另外八种,这八种的老师也需要有个培训与认证的制度,而且这八种的培训与认证制度也必须建立在这些课程的内涵上。

「茶器老师」

教泡茶时首先遭遇到的课题是茶器,壶盅杯是一类、茶桌与渣匙是一类、茶巾与桌巾是一类、煮水器保温瓶又是一类。陶瓷艺术、紫砂工艺都属于这一范畴。「茶器老师」要出自陶瓷院校,培训时再补以竹木、织品、金属、电器等其他材料的不足。若不是陶瓷专业出身,就要从陶瓷原料、成型、烧制培训起。各种茶器的泡茶、品饮功能是培训课程的重点,然后扩及审美与艺术欣赏。

品茗环境老师

泡茶、喝茶、举办茶会要有适当的地方,常听到的泡茶席、茶屋等场所的建构有赖于「品茗环境老师」的教导。这一课程的老师来源是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规划等专业,若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就要给予空间设计与环境应用等课程的培育。品茗环境老师的另一半培训内容是“泡茶”与“茶会举办”的基础课程。泡茶老师与茶会老师在受完空间设计与环境应用等课程后也可以成为品茗环境老师。

茶会老师

茶道教育的成果呈现,经常在于茶会的举办,不论是开幕或纪念性的各种茶会,还是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无我茶会、曲水茶宴,这些也都是茶道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个课程的老师称为「茶会老师」,接受培训的老师必须具备泡茶与品茗环境的知识与经验,或是已经具备泡茶老师与品茗环境老师的资格。茶会老师的其他专属能力是:人员器材的掌控、广告宣传的应用、活动经费的控管、以及茶会气氛的经营。“茶会”课程的终结目标在于有能力承接别人委办的茶事活动。

茶食老师

茶道教育的茶食课要有如烹饪课一样的下厨操作,不但了解材料的特性与加工方法,还具备食物营养与安全的知识。这样的师资最好从烹饪或食品加工、食品营养的范畴去找寻。「茶食老师」的培训,除烹饪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外,食物与茶味、食用法与茶道、茶食与茶席之美、茶食供应与茶会节奏等是必修的课程。参加茶食老师培训的必备知识是泡茶技艺与茶会举办,所以泡茶老师与茶会老师可以直接参加茶食老师的培训。

茶文化史老师

如果说“茶史”的范围较大,那“茶道史”就缩小到茶的文化史了,茶道教学的这门历史课可以叫「茶文化史」。茶文化史老师要从学史的圈子里去找,培训时给予泡茶、茶会、茶文学、茶艺术、茶思想的基础教育,使其容易从世界文化史中找出茶文化直接与间接有关的资料。同时给予现今已发掘到的条目。茶的产业史、陶瓷的茶器史归入制茶、茶器的课程内,但不单列地区性的茶道史(如中国茶道史、日本茶道史—-),而是依茶文化的内涵归并在一起讨论。

茶文化比较老师

“茶文化比较”的范畴,现阶段我们先以中日韩英四地的茶道为例,主要强调这些地区间茶文化的差异性,抛掉任何主观,全面学习地区性的茶文化表现。除了所在地的茶文化不另行独立开课外,其他地区的茶文化比较课就叫“日本茶道”、“韩国茶道”、“英国茶道”—-。茶文化比较的老师或由该地区直接引进或遴选具备此项能力者,否则就从研读这些地区语言或文化的人士中产生。非具备该地区茶道老师资格者,施以专属的茶道课程。除此之外,培训的内容还包括泡茶、茶会、茶文化史、茶思想的基础课程,以便把握茶道艺术的重心。

艺术课老师

茶道教学还需要一些相关的艺术课程,一方面是谈论茶文化时所必需,如古茶书、茶诗、茶画,另一方面是为提高茶道艺术的表达能力,如绘画、音乐、建筑、书法、文学、插花、香道。提高茶道艺术的表达能力不是藉着学会了画画、歌唱、作诗—-,而是透过懂得这些艺术的欣赏,所以艺术课的重点是欣赏而不是创作。艺术课老师要从各专属的领域中找寻,培训时再施予泡茶、茶会、茶文化史、茶思想的基础课程,以便他们将所要教的课程融入茶道。培训时还要将各艺术项目与茶道的连接点提示给受训的老师,以便老师们继续发掘更多连接点并启发茶道艺术的创新。

茶思想课老师

对茶道的各种观念与看法是否得当,关系到茶文化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所以我们认为茶文化教育要有「茶思想」这门课。茶思想包括了制茶、识茶、泡茶、茶器、茶会、茶道艺术、茶文化比较、茶文化推广等部分。茶思想课的老师必先熟悉这些课程,培训时列出上述课题比较有争议性的话题一一讨论。这些课题会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有所增减与改变,但要先知道已存在的意见与探讨的方向。

谈茶道教育首先要厘清茶道教学应有的内容,再探讨师资的来源。不管师资从哪里来,现阶段的教育体系都还无法提供现成可用的老师,必须考虑师资的培训与考证。没有师资就没有教材(教学内容),茶道教育难以施展,茶文化就无法提到茶道艺术的高度,茶文化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1727)

茶道教学茶艺表演茶道演示是不一样的-20131125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茶道教学茶艺表演茶道演示是不一样的

许玉莲

20131125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茶道教学的泡茶课教些什么?解说和示范泡茶方法,然后学生练习之。适合在什么场所上课呢?最好能够在正式教室,拥有学生泡茶练习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设备。被聘外出上课,老师需要带足够茶具到现场或请对方备齐所需茶器,不要把泡茶课变成一项没有泡茶,也不喝茶的课。我们还要要求到每位学生最好能够有一套可以完整操作的器皿,而不必与多人合用一套,这样学生才能摸到感受到。

接下来就要选场合,教学最好能在「闭门」情况下进行,就是要有一批「目标学生」,从头到尾把整堂课上完。但现在有些民间教学机构流行「被看见」,有时也把上课安排在公共场合(如卖场或活动)「开门」进行,即上课情形与在「闭门」教室举行的一模一样,不过四周无墙、透明,凡走过的人都可以看见大家在上课,觉得新奇的站着看看,不喜欢的转身走开。这时候应该只允许他们站在场外听和看,不被允许进场,一来有些人不喜欢当学生,二来人们抱着逛街血拼心态出门,突然间请他入座上课,师生都会产生突兀感觉。上课需要专心与尊重,如果让大家随意进进出出会影响学习的环境与态度。

无论上课地点属于「闭门」或「开门」,上课的方式是应用于一群正式报读的人,心里已经准备好的学生才能接受:我现在是来学习的。有些场合不能用教学方式,强迫大家上课会引起对方反感。要是大家只是为了应酬而入座,并不在意上了什么课,那么这样子的一堂课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勉为其难随便坐在这里的人也不会尊重茶道老师,茶文化也将变得一文不值。

有心想要上课的人,我们要给他实施正式的茶道教学。茶道教学是传授知识,通过解说和示范完成,学生付学费学了之后自己会做会说,便是造就了一门学问。

茶界想要引导新人入门或举办娱乐性较高的茶活动,不妨举办茶艺表演。茶艺表演是利用茶作为媒介,以歌舞、戏剧、话剧、默剧等手法为主,当作舞台节目演出,观众或随意或购票入场,或茶界有活动时,将之安排成观摩,大家就当作看表演。

在比较学术性的场合则适宜茶道演示,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对方的内涵,就不会发生互相排斥的现象。茶道演示可售票或邀请方式进行。茶道演示与茶艺表演与茶道教学的做法与意义不一样。茶道演示是只靠着泡茶、奉茶、喝茶动作让人们明白什么叫做茶道。茶人演示的动作与方法要让大家明白他在表达些什么。好的茶道演示的感动力大于上课和表演的方式。人们可带着去欣赏一个艺术作品的心态参与。

茶道教学的师资经过培训与认证制度可获得,有些茶人以此为职业。如今比较具争议性的是茶艺表演,目前发展情况是茶人或非茶人(泛指其他非茶业界)皆可担任「演员」,其茶艺表演中的内容与演出手法有些也和茶无关,我们关注茶艺表演的节目是否会成为茶文化发展的阻力呢。茶道演示是属于不喧哗,比较内敛深沉的一种表现茶道的方法,目前较少看到茶人公开采用此手法来演示给大家看,不知道是拥有此能耐的茶人不多,还是没有适合茶道演示的场合,还是人们不喜欢欣赏它。

 

  (1879)

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的过度阶段-20131111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的过度阶段

许玉莲

20131111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茶文化复兴初期,多由茶界业者自学而成、兼任茶道老师,社会企业、学校等机构举办文化活动与讲座时,大家认为要推广茶文化,常邀请茶道老师去讲茶课,认识茶文化先要认识茶汤怎样来,当时没有这么多人懂得小壶茶法,讲题通常是「如何泡好一壶茶」,担心纯演讲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们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茶道老师都会带着一两套泡茶用具以及助理去到演讲现场,把茶具摆置在桌上,请助理帮忙示范,在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指导的情况下,助理把茶具一样样执起、泡茶步骤一步步做来,最后才把课讲完。

后来大家说人们对「泡茶步骤」比较有兴趣,茶艺讲座渐渐变成「泡茶示范」的讲解。在许许多多还没有形成茶文化气候的场合,「泡茶示范」是一种非常可以亲近的传播手段,茶道老师边说边做,人们对具体的泡茶程序可边听边看,相对加强学习的脚步,茶界等于是把「泡茶课」带出去场外教了,这样实施多年。当时这些讲座大多被认定属于广宣行为,主办方通常不支付讲师费或其他费用。

后来有些企业机构要举办开幕茶会、产品推介茶会之类,说要把「泡茶示范」当作「文化节目演出」,要上台表演,请大家穿得漂亮一点来,完了还要给红包(象征式酬劳)大家。大家开始觉得如果不找些道具礼服来穿、如果不找些年轻貌美的表演者来做主角,又怎么对得起主办方呢?于是大家都这么做了,泡茶场所变成泡茶表演者的舞台,茶道老师退居幕后或站一边担任节目讲解人。有些茶界业者认为,茶道老师出去讲课没有收入,请几位年轻人做做泡茶的动作反而有红包进账,故对于承接庆祝茶会这类「文化节目」都不反对。这就是现今称为「茶艺表演」的前身。

「泡茶示范」在面对大众的时候,作为传播也好,作为传道也好,其实最少可过度成两种不同形式:第一即已经在茶界占有一席之地的「茶艺表演」,「茶艺表演」比较受欢迎以及看出成绩,基于它相对的通俗化、有娱乐性,容易看得明白,各样道具也较炫目,有更多的工作者愿意投入成为「表演者」,令这个行业壮大,现「茶艺表演」有多种方式包括歌舞、戏剧、话剧等。

第二是仍然未成气候的「茶道演示」,「茶道演示」未能立足的因素:a.有潜质发表「茶道演示」的茶人多为茶道老师,茶界中任职茶道老师的多为兼职,很多茶道老师必须也兼顾营销、行政等工作,疏于专注泡茶的练习与演示,平常讲课也多讲少泡,故未够自信。

b. 有潜质发表「茶道演示」的茶道老师多为年资高的茶文化工作者,他们已习惯采用「泡茶示范」的模式上台,没有意识到「泡茶示范」较适合在教室上课用,现在的「茶艺舞台」要求更深入的表现方法来将大众带入,这是缺乏与时并进的观点所致,故把「泡茶示范」搬上舞台,不但显得落后,自己也「沦落」为节目讲解人而已。

c.即使是资深茶道老师、老茶人,他们并不注重「茶道演示」,即不亲身示范泡茶。他们讲课讲得棒极了,泡茶示范时就要找学生或表演者来代劳,这是不明白「茶道演示」的工作的必要性。

d.「茶道演示」的「演示者」很难物色到对的人选,他们最好在茶汤里泡过十年八年,能自己发觉出「茶道演示」的精神,做时非常享受它。

做「茶艺表演」的人把表演当工作,做「茶道演示」的人将之视为一种需要,「我需要这样子做我才能转化为一个我想要做的人」。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