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制茶

马来西亚茶道教学的形成-許玉蓮

马来西亚茶道教学的形成

許玉蓮

马来西亚喝老茶历史与香港同步,现代茶文化复兴滥觞紧贴台湾,中华式喝茶的茶叶多从福建、云南、浙江、广东、台湾等地进口。当地自1929年开发茶山,生产红茶,无论出口或自饮,此红茶皆调成英式奶茶喝饮。马来西亚自1987年开始现代茶道教学,此篇藉茶友学茶道的兴趣趋势,探讨当地教学状况之一.学生来源、二.基础班教学内容、三.媒介语、四.试茶的茶样、五.泡茶的用具及六.操练原则,作为茶文化研究、茶产业发展的参考信息。

一.生源途径有八类:a.当地成年华人,b.跨国企业的外国职员及家眷,c.短期旅游客人,d.中学及大学社团组织,e.国际学校(向世界各地招生,以英语为媒介的中、小学生。其中包括专为清真教徒而设者),f.社会团体如:各国大使馆的妇女文化协会、扶轮社、各派宗教的非营利机构等,g.当地企业主管训练班,h.幼儿及儿童教育中心。我们主要招生目标是a,而b至h是认为有需要主动联络我们,并展开长期合作。其中跨地域学生多来自日本、韩国、中东、杜拜、中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台湾、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地。

二. 基础班教学内容含五项:a.制茶、b.泡茶、c. 茶器与砂壶、d. 茶席与茶会、e. 茶史。横向项目较广,便于让学生先拥有完整观念,利于以后纵向学习,目前尚有进阶课程七种,教学内容不强调流派。

三.媒介语有两种:由于生源组合涵盖不同地域、族群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导致教学语言及教材资料需要不同语文来应付,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在1999年出版中英双语茶书,书名《约会中国茶 A Passage To Chinese Tea》当教学材料。除主要语言:华语外,选择第二语言:英语来帮助教学工作。英译时我们事先做整理,如一些约定俗成的专词、音译、意译、创新名词、汉语拼音直译的使用原则,像正山小种译成Lapsang Souzhong、红茶译成Black Tea、珠茶译成 Gun Powder、白毫银针译成Silver Needle的专用名词已经通用许久,不必重新改译,因很多人已经懂得它是什么茶,就无需创新,浪费很多唇舌去解说,造成教学压力,不利推广。

四.试茶的茶样二十种:教学上的茶叶不偏重任何地区、某茶种或某族群饮茶习惯,各类茶都安排试喝,务必要让学生实际摸得到闻得到喝得到,体验各种茶不同风格。基础班试茶二十样,计:八种茶类,每种一样。四种茶的优次级别,每种二样。四种不同季节的茶叶,每种一样。

五.泡茶的用具,一人一套:教室设备包括每人一套完整茶具练习泡茶,有足够茶具供给学生用,才能实实在在泡茶,不流于纸上谈兵。不要轮候或合成小组,那会拖延进度,学生也像瞎子摸象般摸到什么说什么,缺乏全面感受。

六.操练原则,从A 到Z:不要让泡茶变成听和讲而已,要马上练习,每人亲自动手,将A 到Z整套过程操作出来。学生每人有一套桌椅,上面是空的,泡茶练习从“自己亲手在料理间把泡茶所需用具准备好”开始,然后按照程序把茶具摆放在茶桌,接着泡茶、奉茶、喝茶,完了,以“自己将所有茶具收拾整理好一一收回进去料理间”,将桌面还原成空的,才是结束泡茶。下课后,每位学生务必将自己用过的那套茶具亲自清洗干净晾于架子上才可离开。

  (1757)

茶道老师要有哪些培训与认证项目-蔡荣章

茶道老师要有哪些培训与认证项目

蔡荣章

201401《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茶道老师就是教“茶道”的老师,强调的是以茶道为核心,当然也要会教制茶、识茶,但可以不会教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营养等。茶道老师需要分工的,不容易一个人什么课程都能上。这些分工要有相应的培训课程与能力认证方足以让茶道教育步上正轨,不论是学校还是民间的教学体系。当然培训与认证也有不可靠者,但大家会逐渐地分辨出来,到时优胜劣败自会产生。

茶道老师第一个要培训与认证的科目是泡茶技艺,目标是教会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各种不同的器具泡好各类茶。初级是熟练各种泡茶法(如十大茶法),进阶是将泡茶与茶汤提升到“茶道艺术家”与“茶汤作品”的境界。

如何让学习者有法可循地将各道茶汤泡得精准呢?老师要接受“车轮式泡茶练习法”的培训,而且有能力担任这种泡茶练习法的指导老师。不但要熟悉这种泡茶练习法的运作,也要每道茶的浸泡时间都判断得比学生准确。这项培训是以泡茶技艺作为前期的必修课程。

学生学会了泡茶,他也要去取得“泡茶师”或“茶艺师”证书,作为老师的这时就要让自己具备泡茶师或茶艺师检定考试的评审员。这项评审员的培训是针对泡茶师或茶艺师检定考试的办法与评分标准,他的泡茶能力与品茶能力应该早已具备,接受培训时应该出示泡茶技艺、车轮式泡茶练习法指导老师、或是等一下要说到的茶叶品鉴老师等证书。

茶叶品鉴也是茶学的核心课程,所以必须有茶叶的品与鉴的茶道老师,品是欣赏、鉴是鉴别。此项培训要让学员充分了解品饮泡茶法与评鉴泡茶法的区别。品饮泡茶法的奠基课程是泡茶技艺与车轮式泡茶练习法,评鉴泡茶法的奠基课程是茶叶审评与官能鉴定。泡茶技艺与车轮式泡茶练习法是茶叶品鉴的事前必修课程,茶叶审评、官能鉴定、品鉴比较是此项培训的主要内容。茶叶专业的学生可以单修茶叶审评与官能鉴定,但茶文化专业的学生必须品、鉴同修。

要学好泡茶、学会品茶、学会评茶,必须对茶的制作有所了解,否则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终究一知半解。“概论式的制茶课”是所有茶道老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式的制茶课”是担任制茶课老师的必须培训与认证项目。此项“制茶课老师” 的培训要特别着重各类茶(不发酵茶、部分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加工茶)的制作工艺以及相互间的共同原理,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是六比四。(概论式的制茶课是应用于茶器、茶史、插花等老师们培训的相佐课目。)

以上这些泡茶技艺、泡茶练习、泡茶考证、茶叶品鉴、茶叶制作等课程都是茶道教学里偏重茶的部分,师资培训时都以茶树与茶叶为基础,师资的来源除了重新培养就是从涉农的茶叶范畴里找寻。茶道教学的课程还有一半是将茶叶转化到文化艺术层面后产生的,如茶器、茶席、茶会、茶食、插花、香道、茶史、茶文化比较、艺术、思想等,这些课程与师资除了重新设计与培养外,就是从陶瓷、建筑、文学等相关的领域中找寻(这部分的培训内容与师资产生待另章讨论)。

谈茶道教育必先谈茶道教学的内容,然后才能谈到师资与教材的产生。这项工作是时当茶文化复兴后要进一步迈进茶道艺术与茶汤作品的时候,必须民间与学校同时并进才能显现这项茶文化(即指茶道)的活力与积极意义。

 

  (1590)

那么多的茶文化课程如何安排-蔡荣章-20140115

那么多的茶文化课程如何安排

蔡荣章

20140115

茶文化的专业课程有泡茶技艺、茶席设置、茶会举办、茶叶品鉴、茶叶制作—-,可把它视为一束束不同颜色的材料,红、黄、蓝、白、黑—-,竖立着绑成一捆。一束里面还包括了许多单元,如泡茶技艺就还有小壶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等。

课程安排时有人主张上完一束后再上第二束,如先上完泡茶技艺课再上茶席设置,上完茶席设置后再上茶会举办。结果在上泡茶技艺期间是不懂得茶席设置和茶会举办的,高年级同学在举办茶会的时候就没有勇气参加。再说泡茶技艺这一束,其中还有各种的泡茶法,到底是先上小壶茶法再上盖碗茶法和大桶茶法呢,还是各种茶法同时上?如果只先上小壶茶法,其他在市面上常遇到的盖碗茶法、含叶茶法、泡沫茶法就要陌生一二年。

以上的这种课程安排就是所谓的纵切式方法,看到的只是一二束的颜色,要等到下学期或下年度才能看到另外的颜色。但是如果是横切的方式,就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各种课程,学生一进入茶文化的殿堂后就可以学到期待已久的内容。

为提高学习的效果, 要让初学茶文化的人先懂得泡茶,泡茶技艺课总是优先考虑的。但如果泡茶技艺的各种泡茶法同时上,那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泡茶法几乎就占满了全部课时量,而且上完后的往后几年都不再有泡茶课程也减弱了精进的效用。所以最理想的办法是采取橫切的方式,切成二段或三段,课程名称就叫泡茶技艺(上)、泡茶技艺(下),或泡茶技艺(一)、(二)、(三)。第一学期学习各种泡茶法的初步,第二学期学习各种泡茶法的进阶,第三学期学习各种泡茶法的精进。这样的学习方式,新生过了一学期就可以参与茶会活动,二年级起就可以应茶会的需要坐上茶席泡茶。

这样的横切法还是有些课程因为课时量的关系排不进去,这时就要将一些时间性比较不要紧的排在后面,如泡沫茶法、冷泡茶法、煮茶法、民俗茶艺。至于小壺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等就必须在同一时间或前后两个学期上完。

除泡茶技艺外,茶叶制作、茶叶品鉴等基础课也是应该提前上的,因为这些课有助于泡茶时对茶叶、茶汤的理解,但无法全部挤在一起上, 如果先上这些课而将泡茶课往后挪,大家不能马上学泡茶, 在入学后的一二个学期都无法参加茶会活动, 会降低学习茶文化的热忱。如果先上泡茶课,泡茶课的老師要先安排一些制茶、识茶的课题, 让学生在学习泡茶时能够理解为什么绿茶的水温要比铁观音低, 为什么老普洱的内含物溶出速度要比岩茶快。到了真正制茶、识茶课时, 老师再深入讲解, 这样的课程安排法使得前后的教学都更加深入有效。

这个现象在茶席设置与茶会举办的课程安排上也会发生, 若泡茶课的同时无法安排茶席设置与茶会举办的课, 也是在泡茶课时先讲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等上这兩门课时再深入探讨。这都属于横切式的课程安排法, 茶文化还会安排茶史等增进广度, 音乐、美术、文学等提升美学修养的课程, 整体课程安排时也要留每周2学时给它们, 这样才能技术与艺术同时增进, 若将泡茶技艺课上完后再上艺术课, 效果就没那么显著。

 

  (1636)

茶与文化创意产业-蔡荣章

茶与文化创意产业

蔡荣章

2012.01月刊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月刊专栏

文化创意与艺术创作不一样,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产业也不一样。文化创意是在“生活文化”中有突出的构想,足以形成一项文化商品的创意; 艺术创作是创作出一件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戏剧,也不论是否形成一件文化商品。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文化创意”形成“文化商品”,且将之产业化; 艺术产业是将艺术品形成文化商品,再将之产业化。

生活文化是生活现象中已定型成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的生活特色者,如我们常说的中国服装、川菜。我们如何从中国服装、川菜中想出一个点子,足以形成一件新商品,那就是文化创意,如美国人从速食中想出了“汉堡”这件完整的理念,就是文化创意,将之产业化,就形成了今天庞大的汉堡连锁企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创作是人们的艺术生活,如画张画、哼首歌,如果这张画、这首歌进入了艺术市场(如由艺术经纪人接手了),就形成了文化商品,运作这项文化商品的事业(如画商、音乐媒体公司)就是文化产业。艺术产业有如其他的服装业、食品业,都是产业界的一员,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产业界的成员,只是它贩卖的商品为文化创意。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意产物在进入市场流通后都可以称作文化商品。

茶原本是极为普通的农产品,集合了种茶、制茶、卖茶而成了茶的产业。由于茶含有极高比例 (如50%以上) 的文化性,人们甚至将其衍生部分称为茶道,因而将茶列为文化商品。但茶与柴米油塩处在基层生活之中,又被归于生活文化之列,所以在文化创意被重视的时代,茶也被期望有许多的文化创意产生,被期待形成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

如何从茶文化上找出文化创意呢? 现成的例子是藉重咖啡文化的咖啡品饮,从生活品饮中产生“提供商品化的品饮空间”之构想,进而产生咖啡品饮连锁店的新型态产业。茶界已有人试探着如此规划与设计。茶餐厅是已有雏形的茶文化创意产业,介于正式“正餐餐庁”与广式茶楼与英式下午茶馆之间的一种新型态餐厅,提供简便餐食与正式茶饮,全天可以营业。另外一种简式茶饮店则以冷饮、泡沫茶、调味茶的型式成熟地以茶文化创意产业站稳了市场。

以上的创意是从茶的生活饮用引发,另一个方向是从茶的产地、茶山出发。名山出名茶、茶山有好水,历代文人、名人多歌咏,是发展茶园民宿的好地方,目前已有人做了,只是尚未落实于高纯度茶文化的范畴中。利用茶山自然的景观创造出让人们心领神会的表演或意境也是另一项可以发掘的方向。

再从茶汤找灵感,能从同一包茶中泡出好茶汤的“水”、能从同一包茶中泡出好味道的“壶”、能从同一壶茶汤中盛出好喝的“杯子”,都是人们,尤其是喝茶人追求的事物。能创造出好茶汤的水、壶、杯,同样也能创造出好的咖啡、好的酒,在欢愉了感官与精神后也健康了身心,将这现象商品化就是茶的文化创意,再加以产业化后就是茶的文化创意产业。

茶是农业、茶是产业(即茶业) 、茶是文化商品、茶是文化产业,茶的另一个代名词是茶道、是品茗艺术,它是生活艺术,有如音乐、美术、戏剧一般。我们在谈论文化创意之时不要忘了它的艺术特性,它可以不必产业化,可以不求其文化创意,但更严格地要求艺术创作。

有的学校取名为“创意学院”,看来是从文化创意简化而来; 有的学校将茶文化系放在文化创意学院之下,这种做法在职业教育上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是在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上就容易将茶文化限制在生活文化的领域,而不容易往纯艺术的方向发展。

(20111123完稿) (2287)

《茶道入门—识茶篇》1.2. 章 识茶意义,识与品-蔡荣章

《茶道入门识茶篇》

蔡荣章

2008.11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6320-2

一、识茶包含哪些内涵

识茶就是认识茶,包含了下列的内涵

1、理解「茶」字的含义

茶是利用茶树(Camellia sinensis , tea plant)的叶子制造而成的一种「饮品原料」。为什么称为饮品「原料」呢?因为利用新鲜茶叶(即所谓之鲜叶),经「制茶」的多种手段,将之制成「成品茶」后,虽然已将「树叶」变成了食物的干货,但这样的「茶」还无法直接食用(虽然有人拿来含在嘴里咀嚼,但毕竟只是极少数的现象)。还需经过「浸泡」或粉状的「调制」后,使其成为液态的「茶汤」,才能为人们所享用。(有人将鲜叶炸来吃,或将制作后的干茶变成烹饪上的原料或调味料,但也还是茶叶使用上的小插曲而已。)

所以我们说到「茶」时,事实上包含了广义与狭义的解释,广义的茶包含了「茶树」、「鲜叶」、「成品干茶」、「茶粉」与「茶汤」。其中的「成品干茶」与「茶粉」可以简称为「成品茶」。至于狭义的茶仅包含「成品茶」与「茶汤」。我们在市面上所称的「茶」或「茶叶」(如:「我们到茶行买茶」、「请帮我带些茶叶回来」)都是指狭义的「成品茶」;我们在社交场合上所称的「茶」(如:「请到我家来喝茶」、「奉茶是制造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指的则是「茶汤」。另外在「成品茶」上还可以衍生出「商品茶」来,那是成品茶在市场行销时的商品性名称。

2、认识茶的种类

「识茶」除了理解「茶」字的含义之外,还要认识「茶」有多少种类,这个茶的种类依旧是包含了制作之前与制作之后的茶。制作之前的茶是要理解茶树的品种、茶树的生长环境、茶树的栽培情形、鲜叶(也叫茶青)的采摘状况等等,这些「原料条件」的差异就是形成「成品茶」种类区分的一部分原因。

制作之后的「茶」是要理解「成品茶」在风味与对人体与市场功效上的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成品茶不同的种类。这项不同包括了制作过程中发酵、揉捻、焙火等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了市面上所谓的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等「茶的类别」。如果再加上产地的区别、制作单位的不同,以及商品行销识别上所需,就形成非常繁复的「商品茶」种类与名称。

3、认识茶的品级

识茶除了认识茶的种类,还要认识它们的等级,只有种类与等级这两项兼顾,才能完整地看清楚一件产品。茶的品级识别也是要就广义的茶而言,制作前的茶就已经有了品级的问题,不论是茶树品种、生长环境或是栽培方法;制作后更是有品级的问题,因为制作的方法与技术的差异产生了「成品茶」的质量差异。至于「茶汤」,更因为泡茶的因素与技术,让同样品级的成品茶又起了很大的茶汤品级差异。

综合上面的叙述,识茶的意义包括了对「茶」字的广义与狭义认识,对广义「茶」的种类认识,以及对广义「茶」的品级认识。

二、识茶目的之一 制造好茶

识茶的目的不只在于买到好茶、喝到好茶,有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客观、正确地欣赏到茶,而且有能力可以制造好茶。现在就为何在懂得「识茶」之后,就较有能力制造好茶这点加以分析。

1、就茶树品种而言:茶树品种有好坏之分,好的品种容易制成好茶,差的品种可就事倍功半了。茶树品种还有适制性的问题,我们要寻找出该品种最适宜制成的茶类。

2、就茶树生长环境而言:优良的地理环境容易生长出优质的制茶原料,有了优质的制茶原料(即鲜叶或茶青),就比较容易制造出好的成品茶。所谓优良的地理环境如适宜的气温、雨量、高度、土壤,以及没有污染的雨水、空气与土质。

3、就茶树栽培方法而言:将茶树采取集约式栽培或是野放式栽培,将茶树采取控制高度的修剪式管理或是任其自然发展;有没有人工灌溉设施,病虫害防治与施肥是采取农药、化肥或有机的方式…。不同的栽培方法也会造成不同的茶青品质。

4、就制作的方法与技术而言:所谓茶的「制作」有人将之界定在茶青采下后到成品茶完成的这段期间,有人则向前推进到茶青的采收,向后延伸到成品茶的精制与加工。不论范围的松紧,其采取的手段与执行技术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结果的质量。所谓手段的差异,例如在采青时是利用机器采收还是人工采收,在干燥时是利用电热、瓦斯热或是炭火的热度…,不同的手段加上技术的良窳,自然产生了质量的差异。

5、就商品茶而言:茶的鲜叶,制成成品茶后,其储存的方式,储存的方法,以及在市场流通方式与时间,都会影响到饮用时的质量。储存的方式如:采包装茶或散装的方式,如:采低温储存、冷冻储存或常温储存的方式;储存的方法如:温、湿度的控制、杂气的隔离;流通的方式如:店面行销或流动行销、近距离行销或跨海行销。理解了这些商品茶所处的状况后较易掌握成品茶最终阶段的质量。

6、就茶汤而言:茶汤是享用「茶」的最终阶段。怎样的茶汤才是高质量的表征、怎样的茶汤才是某个地区某个人群所喜欢的口感;进而追诉到泡茶方式与泡茶技术对茶汤的影响;最后还得理解是怎样的前因(包括前面的五项)造成茶汤这样的后果。

理解了上述这五项「识茶」的领域,我们才有办法制造好茶。这时的「制造」,我们应该将它作广义的解释,因为以消费者而言,当他喝了这杯「茶汤」后才算享用到了这件「作品」。

三、识茶目的之二 增强品茗能力

喝茶有许多不同的目的,一是为解渴而喝茶,二是为保健而喝茶,三是为应酬而喝茶,四是为买卖茶而喝茶,五是为制茶而喝茶,六是为品茗而喝茶。其中前三种的目的可能比较不在乎茶的详细内情,后三种可就有明显的意图与任务了,尤其是最后一种的「为品茗而喝」。为品茗而喝带有冷静、客观的意义,所以可以更清楚地体察出茶之前生与今世。

要能从茶汤中体察出茶的前生(商品茶之前的各种因子)与今世(开汤之时的冲泡),必须对「茶」的各个阶段都有足够的认识,如茶树品种、生长环境、栽培、制作、储存、行销与冲泡。然后才能从茶汤的色、香、味中寻得相关的因子。

1、茶汤的颜色:茶汤的颜色还可以分成色相、明度与彩度来追查。色相指颜色的种类,茶汤的颜色主要是绿与红间的变化,这与茶的发酵有关,发酵愈少,汤色愈偏绿,发酵愈多,汤色愈偏红,其间就有黄绿、金黄、橘红等非阶梯式的变化。

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这与茶的焙火程度有关,没有什么焙火的茶,汤色显得明亮,焙过火后,因焙火程度的加重,汤色变得愈来愈深。

彩度是指颜色的饱和程度,这与茶汤内可溶物的多少有关,可溶物溶出愈多,茶汤的稠度就愈大,表现在汤色上就是彩度愈高。相反的,可溶物愈少,茶汤就愈变得水水的,汤色的彩度就愈低。

2、茶汤的香气:茶汤的香气尚可分成香气的种类、香气的频率与香气的强弱。香气的种类与茶的发酵与焙火直接有关(外来的香与味暂时不谈),没什么发酵的茶,呈现的是「菜香」,轻发酵的茶,呈现的是「花香」,重发酵的茶,呈现的是「果香」,全发酵的茶,呈现的是「糖香」,后发酵的茶,呈现的是“木香”;焙过火的茶,会在前述香型的基础上,增加一股温暖感的「熟香」。

香气的频率是指香的风格,是属于较清扬的还是属于较低沉的呢,这与茶的揉捻有关,轻揉捻的茶,其香气的风格较清扬,有如小提琴的声音;重揉捻的茶,其香气的风格较低沉,有如大提琴的声音。

香气的强弱是指香气的多寡,这与茶的质量有关,好的茶香气强,差的茶香气弱。而这质量好坏的因素又与该泡茶的身世有关,如茶树品种、生长环境、栽培方式、制作条件、包装与储存方法、冲泡方式与技术等等。

3、汤的滋味:茶汤的滋味包括茶「水可溶物」的多寡、茶水可溶物的组配情形,以及其综合显现的特质。茶水可溶物的多寡所表现出来的口感是为稠度,其组配的情形所表现出来的是味道的调和度。调和度高者就是各种味道调配得很恰当,喝在口里觉得很有立体感,若组配不佳,可能苦味太重了,可能涩感太强了,可能甘度太多了,都无法令人满意。

这些成分的组配加上香气的各种因素,一定会形成一种风味上的特质,如我们说绿茶有如秧苗、包种茶有如草坪、铁观音有如森林、白毫乌龙有如玫瑰、红茶有如秋枫…。

四、识茶是「茶道」艺术性的核心

「茶道」这门学科包含了「艺术」与「道德」两部分,艺术是茶道所显现的美感与艺术性,道德是茶道所显现的个人修为与社会和谐。茶道之用以表现艺术的载体有茶汤、泡茶过程、奉茶、品饮、茶食、茶具、品茗环境等等,但最直接的是茶汤。要从茶汤中体会到艺术性,必须先「识茶」,如此才能从茶汤的色、香、味中体悟到主人想要表达的境界。这时突然说起了「泡茶的主人」,前面一直在叙述的都是「茶」,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从「材料」的茶,进入到了以茶为载体所表现的「艺术」,这时一定加入了主人的意识,透过他的「泡茶」,将主人所要述说的美感与境界传递给我们。

绘画有绘画的语言,音乐有音乐的语言,舞蹈有舞蹈的语言,我们必须理解这些语言,才容易欣赏这些艺术,茶道的语言在茶(广义的茶),所以我们必须识茶。

第二章 识茶与品茗

一、识茶与品茗的差异

识茶是认识茶,品茗是欣赏茶;识茶的意义与内容在前一章已有详细说明,主要目的在看清楚茶,包括在变成茶汤之前的干茶,以及将它泡成茶汤的种种因素。品茗是欣赏茶、享用茶。比较不在乎茶的身世,但如果理解了它的身世,对欣赏与享用是有帮助的。品茗还包含着「客观」与「无好恶」的意义,是就「这一杯茶」、「这一泡茶」而欣赏、而享用的。

让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观点来说明识茶与品茗的不同。

1、「审评泡茶法」用以了解茶的品质特性

在茶的产品或是商品的质量检定时,都会使用审评杯、审评碗等的一套审评器具,然后在一定的茶水比例、一定的浸泡时间、一定的水温之下将拟审定与拟比较的茶样冲泡出来。这样的泡茶方式一般称作「审评泡茶法」,相对于这种泡茶法的就是「品饮泡茶法」。品饮泡茶法是将这泡茶泡得是当时最佳的状况为前提,所需的冲泡器、茶水比例、水温、时间都就该种茶、该泡茶的需要而定。刚才所说的那种审评泡茶法所用的器具也可以拿来作为品饮泡茶法使用,只是泡茶的方法可以随机应变而已。

2、「品饮泡茶法」用以将茶表现得最好

审评泡茶法的目的是要了解该种茶或一组茶在这样的冲泡器、水质、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下得出怎样的结果,如果A茶表现得不错,而B茶的茶汤稠度显得不足,那就表示B茶的水可溶物比A茶少。若A茶汤的调和度很好,但B茶显得偏苦,那我们就知道B茶是重苦味的茶…。换作「品饮泡茶法」,我们知道B茶的水可溶物较少,我们就可以加重置茶的比例,或增长浸泡时间。我们知道B茶的苦味偏重,在冲泡时就降低一点水温。

由此观之,审评泡茶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泡茶的品质特性。了解了这泡茶的品质特性,我们就更容易把它泡得好喝,再「制茶」时,更容易把茶做好。

3、泡坏了还要知道原来的真面目

进一步说到泡茶与识茶,当不小心把茶泡坏了,是不是就无法认识该泡茶的真面目了呢?如果泡得太浓了,一喝就觉得苦涩难耐,或是泡得太苦了,或是泡得淡而无味,我们如何跨过这道「泡坏了」的障碍而得知该茶的本来面貌呢?我们必须懂得泡茶的方法,深入理解水温、水质、茶水比例、浸泡时间、冲泡器材质等对茶汤的影响,然后仔细观察该泡茶的冲泡过程,或是由别人的叙述,或是由当场做成的冲泡记录得知这样的茶汤是如何获致的。如此,我们就比较不会被蒙蔽而错估了该泡茶的本质。例如我们看到他使用一把约150㏄的茶壶放入约5g的完整外形的铁观音,虽以95℃的高温开水冲泡,但大约二分钟就将茶汤倒了出来,我们当然知道这泡茶汤一定偏淡,我们不会据此判断该泡茶的水可溶物太低。如果他以同一把壶泡凤凰单丛,茶叶放得约八分满,以一直滚开许久的高温热水冲泡,浸泡了二分钟后把茶汤一次倒入茶盅内,然后分倒小杯请客人饮用,我们应该老早就知道这是一杯又浓又苦的茶汤,我们当然不会因此而贬低该泡茶的质量。

二、从不同角度,翻来覆去地诠释一种茶

欣赏一件雕塑作品,要从四面八方观看;审视一座住宅,也要绕一圈仔细地瞧。认识〝一泡茶〞(不能说是一种茶,更不能说是一类茶,甚至于还不能说是这批茶,只能说是正在冲泡的这泡茶),如果能从种植、采青、制作、冲泡、品饮,与叶底等各个层面来分析,那就可以把这泡茶理解得很清楚,欣赏得很彻底。

现将「识茶」的六个层面之内容要项表列如下:

种植 采青 制作 冲泡 品饮 叶底
品种 

树龄

地理环境

栽培方式

施肥情形

病虫害防治法

采青方式 

成熟度

整齐度

破损度

季节

气候

时辰

萎凋 

发酵

杀青

揉捻

干燥

精制

加工

储存

运输

茶况

冲泡器质地 

水质

水温

茶量、水量之比

浸泡时间

冲泡次数

汤温 

香气

汤色

滋味

风格

颜色 

柔软度

皱褶度

叶面完整度

枝叶连理情形

例如某一茶树品种,如大叶种阿萨姆,有其适制的茶类,应是红茶。我们采摘它的嫩叶做成的红茶就与拿小叶种的茶树嫩叶做出来的红茶有所不同,这不同不只在制作的方式与技术有所表现外,在冲泡时的水温、用量与冲泡次数不同时,也会产生不同质量的茶汤,这样的茶汤就形成了不同的品饮效果。最后显现在冲泡后的叶底上,也都是这泡茶叶的一生经历。

上述的阿萨姆品种还受树龄、生长的地理环境、栽培的方式…等的影响,因此以所采的茶青制成的成品茶当然不一样。采青时又受到采摘方式、采摘成熟度、季节…等的影响,制作时的「原料」质量就有了差异。随之还要经过制作、冲泡,才能为我们欣赏与享用;欣赏与享用的时候还受到饮用者对茶的认知,以及从茶汤体悟茶之质量、风味的能力所影响。有些人喝起茶来,感慨特多,可以滔滔不绝地述说着这泡茶的身世,有些人就只知道喝了茶,质量的好坏对他并不起什么作用,风格的差异也扇不起他任何情感的涟漪。

三、尊重茶的个性

1、不同茶有不同的个性

「茶」虽然都是茶树的叶子制作而成,而且自始至终可以都不加其它外来的原料(除非想制成调味茶或熏花茶)。然而由于茶树品种的不同,以及生长条件、茶青采摘方式、制作方法等的不同,成品茶有了相去甚远的风格上的差异。举例来说,如果不知道那是「茶」,喝到绿茶时几乎都会察觉到是植物叶子制成的饮料,但喝到红茶与渥堆普洱茶时,不一定有多少人会想到那是植物叶子制成的食品。这些差异可以大到如前所说的被误认为非同一家族的成员,也可以小到只是风味上的差异。如同样是绿茶,龙井茶喝起来温文儒雅,香味清淡;但珠茶喝来就阳刚强劲,香味粗犷许多。即使同样一批茶,不同的冲泡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茶汤效果,如浸泡的水温高了,香味会显得比较强劲,浸泡的水温低了,香味会显得比较温和(同样的浓度之下做比较)。

2、无好恶之心

喝茶的人对以上这些茶的〝个性差异〞必须有所理解,尤其是爱茶人,或所谓的「茶人」。茶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差异性,所以才会建构出那么广大的茶产系统,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所以喝茶的人不能因喝到不熟悉的茶而只是简单地说:「我不喜欢」,这样就把自己局限在某种茶的领域里。所以「茶道入门」时,老师或先进们都会提醒新茶人:「无好恶之心」。

3、就不同的质量欣赏它

有了「尊重茶的个性」的心理准备,才会进一步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茶的不同个性,而且更进一步地研究何种水温及泡法最适合某一种茶的风味。到此为止,您已经可以作为茶的朋友的。要成为茶的朋友,不只是要探知茶的不同个性,而且还要以那样的心情来欣赏、接纳与享用它。

茶还包含了质量上的好坏,不好的茶树品种、不好的生长环境、不良的采摘季节,以及不良的制作技术、不良的储存条件、不良的冲泡方法等都会造成不良的茶叶质量。除冲泡方法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外,其它项目都是属于该泡茶的「先天」,我们只好以它的现况作为欣赏、接纳与享用的对象。这有如交朋友一般,您的朋友中总有一些是比较没有学问或长得不是很漂亮的,您一定不会就「学问」与「长相」去嫌弃他们吧,您一定会就他们的其它特质或优点去欣赏他、去与他们交往。

4、每一道都要将它泡得最好

茶叶还有老少之分,这里要说的不是成品茶的储存年份,而是说「茶汤」的「老嫩」。一壶茶的前几泡茶汤称为「嫩」,后几泡称为「老」。假设这壶茶准备冲泡六道,那前三泡的茶汤应该都是表现这泡茶的最佳状况,后三泡可就不一样了,一定是一泡不如一泡。我们练习泡茶时,老师会要求将各泡茶的浓度泡得平均,这时的所谓浓度是指喝在嘴里茶汤打击口腔的强度。只要强度大约一致,我们就说泡得不错,但这不是说各泡茶汤的质量都一致,就质量而言,应该是一泡不如一泡的。然而我们泡茶的态度是:「每一道都要将茶泡得最好」,第一道要是该壶茶的最佳状况茶汤,第六道也要是该壶茶的最佳状况茶汤。

所以我们在说「尊重茶的个性」时,不只包括了不同种类或不同质量的茶,也包括了不同泡数的茶汤。 (2295)

“茶思想研讨”的课上些什么-20120215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茶思想研讨”的课上些什么

蔡荣章

20120215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茶文化系的课程上会安排“茶思想研讨”,大家对这门课程的内容很感好奇,而且质疑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思想引导行动,茶文化要怎样发展必须先有正确的茶思想作前导,如果茶文化毕业的学生没有这些观念与看法,在学术研究与职场工作上无法掌握自己的方向。那上课的这些内容如果是不正确的怎么办,所以要提醒上课的老师尽量提出多家的看法,而且每个问题分析到位。上课的这些内容是否是无用的话题或不着边际呢?这就成为大家质疑这个课程设置必要性的原因了,课堂上的这些话题必须是学生毕业后与大家交谈时常遇到的问题,或是在制定有关茶文化政策时必须有的前瞻性看法。

现在提出已经在台湾应用十年,在福建实施了三年的这个课程内容纲要供大家参考,其中除少部分配合时代需要修订外,基本结构与大方向没有改变,希望大家提供宝贵意见。

课程名称:茶思想研讨
上课对象: 茶文化专业与茶陶专业二年级同学
上课时间: 每周2课时

1.第一周 制茶篇1/2
a.芽茶类与叶茶类
b.茶叶商品名称之简化
(从六大分类到四大分类、
从产业名称到商品名称)
c.萎凋﹑晾青
d.萎凋、走水﹑失水、积水
e.杀青﹑干燥﹑复火﹑焙火
f.制茶(初制、精制、加工)、深加工
g.问题提交法
h.学习成绩验收法

2.第二周 制茶篇2/2
a.树龄与成品茶品质
b.传统与创新的制茶法
c.干燥与冷冻茶
d.自然农法、有机食品
e.基因改造
f.茶商品的卫生
g.泡茶师﹑茶艺师﹑无我茶会指导老师之证照考试

3.第三周 识茶篇1/2
a.识茶的目的与范畴
b.生茶、熟茶, 渥堆、存放
c.清香型、熟香型
d.保存与后熟
e.后熟与陈化
f.陈化与老茶
g.条索与茶形
h.揉捻与茶形
i.拼配与掺和

4.第四周 识茶篇2/2
a.茶名标示
b.商品标示与茶叶标示
c.规格茶与标示茶
d.行销上的对样与品质稳定
e.四季茶叶之行销
f.门市管理与行销
g.茶价之差异性
h.同样品质、略逊品质的成功销售
i.不同类型之茶可以比较吗
j.茶叶鉴定之客观性

5.第五周 泡茶篇1/2
a.泡茶与评鉴
b.评鉴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
c.喝茶、享茶、评茶、品茶
Drinking. Appreciation. Appraisal. Savouring.
d.评茶与品茗喝茶法
e.泡茶技艺的重要性, 泡好茶的重要性
f.泡茶技艺的理论系统
g.稠度、强度、调和度、浓度、茶性
h.享用茶, 不一定要有茶吗
i.别把茶道知识化了
j.泡茶的有法与无法, 繁与简

6.第六周 泡茶篇2/2
a.“大桶茶法” 之地位
b.陆羽茶车建构之泡茶体系
c.茶席、茶室、茶屋、茶庭
d.茶席展、茶艺展,茶席设计、茶席设置
e.茶艺表演与茶艺歌舞
f.茶席在茶道上的地位
g.茶界资格:泡茶师、制茶师、评茶师
h.泡茶师箴言
泡好茶,是茶人之体能训练,是茶道追求之途径,是茶道体悟之本体。
i.品茗卫生与做法、自备杯的问题
j.制好茶、泡好茶的境界追求

7.第七周 茶具篇
a.期末心得报告之题目订定方式
b.功夫茶与小壶茶法
c.双杯茶法之检讨
d.紫砂器与宜兴制陶
e.紫砂茶具的卫生问题
f.茶具在茶道上之地位
g.历代茶器之演变
h.各种茶具泡各种茶
i.当代茶具发展的历程
j.养壶之意义与方法

8.第八周 茶会篇1/2
a.茶会的目的与类型(附图)
b.二小时的茶会
c.茶会的供茶能力
d.茶会的配乐
e.茶占茶会內涵的百分比
f.将曲水茶宴列为茶会之始
g.可穿制服参加茶会吗

9.第九周 茶会篇2/2
a.品茗环境中的香道
b.品茗环境中的花道、挂画等
c.茶道的艺术内涵在哪里
d.茶会之举办与应用
e.茶在餐桌上的应用
f.无我茶会在茶文化史上的意义
g.无我茶会是要求精致的一种茶道体系(附图)

10.第十周 茶史篇
a.陆羽《茶经》之茶道内涵
b.日本茶道的自创性
c.茶道流派的形成
d.宗派观念之松紧及其影响
e.中国有无茶道流派
f.陆羽茶艺中心的茶道、天福茶文化系的茶道
g.茶道、茶艺、茶文化、茶学(附图)
h.英国茶道与中、日、韩茶道
i.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吗

11.第十一周 茶道观念篇
a.茶道内涵(附图)
b.抽象意识与抽象艺术
c.艺术课程滋养茶文化
d.要爱茶、要喝茶
e.撑船汉还是弄潮人
f.茶道上的牵强附会
g.支撐茶文化的三支柱
h.茶永远有其苦涩的一面

12.第十二周 发展篇1/2
a.茶文化的国际化
b.茶学翻译与茶学书库分类索引之建立
c.茶的文化价值与品牌价值
d.茶的国际品牌
e.茶价结构与价格订定
f.现代茶艺业
g.茶文化复兴、茶馆复兴

13.第十三周 发展篇2/2
a.茶道型态与思想无需统一
b.商业行为与文化发展
c.茶产业与茶业
d.世界奉茶日
e.功能性的茶与享用性的茶
f.茶叶市场与茶汤市场
g.旅行用茶具与茶文化发展
h.茶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i.茶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14.第十四周 学习心得报告1/3
(每位学生当场抽取题目,面向全体同学提出口头心得报告,老师讲评)
15.第十五周 学习心得报告2/3
16.第十六周 学习心得报告3/3

  (2039)

自家泡茶师与职业泡茶师-20120201周三小方块 -蔡荣章

自家泡茶师与职业泡茶师

蔡荣章

20120201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泡茶师是茶界的一种资格称呼,其他如制茶师、评茶师,相应于别的餐饮行业则是厨师、调酒师、咖啡师。泡茶师有一个从1983年由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制定的检定办法,到2011年底已在台北、北京、成都、漳州执行了44届。参加检定者必须接受学科与术科考试,学科考制茶、识茶、泡茶、茶器、茶史方面的知识,术科要现场抽出三种茶,依指定的茶器、冲泡的次数、供应的人数将三种茶在40分钟内泡出。4位评审,每人给予每位应考员3种茶的3个分数,4位评审员共有12个分数,要有10个70以上的分数才算通过术科考试。学科亦要70分以上。通过检定者表示在任何场合,使用各种不同的茶器,都可以将不同的茶叶泡到一定的水准。再加上对茶学知识的理解,不但可以自己高度享受茶的境界,还可以在客人面前,将茶的美味与茶道的情境分享给大家。

参加泡茶师检定考试可以不为什么,只是证明自己在泡茶与茶学知识上的修养,也可以参与职业性的工作。不为什么的泡茶师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为有趣,但不是考过试就懒于勤加泡茶,或泡茶时又乱了章法。独处时为自己规规矩矩地泡壶茶喝、与家人同住时规规矩矩地泡壶茶请家人喝、客人来访时规规矩矩地泡壶茶招待大家。

职业化的泡茶师容易将茶泡得很熟稔,他天天将茶的美味,将茶道所讲求的精神传递给社会大众,他是茶文化的使者。他的道场在哪里?在茶馆,在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新经营型态的茶馆。这个场所提供的喝茶服务当然要让客人体会到茶文化的专业性,让客人全然在泡茶师的引导下沉醉在茶香与茶道的领域里。

自家泡茶师的数量愈高,这个社会的文明指数愈高,职业泡茶师愈普及,证明这个社会喜爱茶文化(非仅喝茶) 的人愈多。前者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享受、传播茶文化,后者在有泡茶师泡茶的茶馆里料理着全盘精致的茶文化给客人享用,并让社会大众看到茶文化长成什么样子。

 

 

  (2228)

种茶难制茶更难喝茶难上加难-20111130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种茶难制茶更难喝茶难上加难

蔡荣章

20111130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种茶难,为什么? 因为首先要找出适合种茶的微酸性土壤,适合茶的温热帶气温,常年湿度高的天候。还要选择适合的茶树品种,种植期间还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市场上还会有农残的限制、有机质量的要求。到了采摘的时候,还得考虑茶青的成熟度、选取的芽叶数。除了这些专业性的能力外,还得听命于老天爺在气候上的配合。说来种茶确是不容易。

制茶要懂得土壤、海拔、气候对茶青造成的影响,还要懂得品种的特性、采摘的方法、老嫩的程度,采摘当天与前几天的气象。制茶当天的日照、温度、湿度、风向也左右着制作的方法与成品的质量。制茶师傅还得会看茶青的转化而施予相对的方法,初制完成后还要依市场的需要分类出不同的等级、塑造出不同的风味。这一阶段的制茶除了要理解上一阶段种茶埋下的因素外,还要加上自己这一阶段的专门知识与能力,所以说制茶更难。

喝茶是包括泡茶的,不管泡茶还是喝茶都只能凭借茶干与茶汤来理解茶的前生与今世,(前生是种茶那个阶段的种种,今生是制茶时候遇到的种种条件)。这有一定的难度,要对种茶与制茶有深入的研究才能从结果(茶干与茶汤) 反推到源头的各种现象。从茶干认识了该泡茶后,还要选择适合的水溫、冲泡器、茶水比例、浸泡时间,把它的风格表现出来。泡出了茶汤就剩下单纯的喝茶了,喝茶除了理性的识茶外还要知道把“他”泡好了没有,有没有把他的个性表现得很恰当。接下来还要屏除自己的好恶心,客观地欣赏他,与他交朋友,还要懂得自己的体质,求得最佳的饮茶方式。这许多的种种是不是可以说“喝茶难上加难”?

 

 

  (1961)

制茶、卖茶也要会泡茶喝茶-20111121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制茶、卖茶也要会泡茶喝茶

许玉莲

20111121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制茶与卖茶也要懂得泡茶喝茶吗,这常常是不懂、不愿也不喜欢的人问的问题,他们还加上一句“我会做茶就够了”,“我会卖茶就好了”。不会泡茶的人,当然没有可能把茶做好或卖好,制茶者不泡茶不喝茶,他永远不知道什么叫作好什么叫作坏,对茶叶了解只能流于表面而不能深透,比如有个茶叶即使投放量很多,泡出来味道还是淡然无味,亲自接触过泡过喝过后我们才知道原来鲜叶采得有点老了,真正明白茶叶的缺点在哪里,才能直接追到源头去改善制茶技术,不然制茶工序便变成刻板的规定而已。

懂得泡茶喝茶的卖茶者会把力气与心血投注在茶上,让喝茶者看到茶叶以茶叶应有价格感受茶之美喝到茶之真味。不懂泡茶喝茶,对茶的体会不深,往往将注意力转移到别方面,比如茶室的装修,他们会花好长时间述说一墙一木一水池价格若干、那块石头从哪里千方百计所购得、用于做茶席的原片树头多重多罕贵等,末了他们指挥几位小妹上阵泡茶,自己作观光客,小妹们打扮得装模作样在花费千万贯钱财设计的茶室里用花拳绣腿功夫泡茶,泡得难喝极了,这样卖茶多叫人恶心啊。

卖茶者要会泡茶喝茶,才有能力欣赏茶、给予茶足够的尊重,并找到货真价实的茶叶,监督茶叶品质,把好茶交到消费者手上。不泡茶不喝茶的卖茶者,可能会把只值五十元的茶用五百元买进来,导致消费者喝贵茶,他也有可能将一个值得三百元的茶泡得像只值三十元的味道,对不起茶叶之余也损失惨重,这样的卖茶者多了,将会造成茶叶市场不健康营运,使茶叶资讯以讹传讹,对茶文化发展并无益处。

  (1996)

新生命-20111107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現 代 茶 道 思 想 網 創 建 者蔡 榮 章 許 玉 蓮

新生命

许玉莲

20111107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茶叶的第一回生命:鲜叶,刚采下时充满丰沛水分,如果没有得到爱护与照顾,让叶子漫无目的一直晾着,她会不知不觉把水分消耗殆尽,最后只能变成失去生命的枯叶。

制茶,便是有计划性地延续叶子生命,并保留当时她最巅峰的色香味,人们要做的是必须细心将她的水分慢慢拿掉。如何让叶子在完美无瑕的情况下消失水分稳住叶子的最佳状态是制茶者之成为制茶者的使命,让叶子部分水分在制茶过程中消失其实是茶叶要成为茶叶的第一场圣战,她毫无保留将自己交给制茶者,冷热自知,有时她凯旋获得第二生命有时她不。

鲜叶的第二个生命:茶叶,什么时候会复活呢,当人们泡茶时她就复活,这是茶叶之所以成为茶叶的终极圣战,茶叶一定得被泡,泡了一定得被喝,这样茶叶才能活在人们的身体里灵魂底深处,这样她才知道人们是如何的深爱着她,没有被冲泡和喝过的茶叶是活不出生命的。

泡茶,是让水进入茶体,互相滋养与浸润,茶汁就会从茶体涌出并渗透水中与之交融,这时水不再是水,茶叶不再是茶叶,而脱胎换骨成新生命:茶汤。

有说何必麻烦,泡茶时只要能把茶味迫出来即可,比如壶小、茶多、水热都是能把茶味迫出来的手段。不,茶味是迫不出来的,壶小、茶多、水热这样仓促浮躁的情况,茶叶会泡不开,到时有的只是茶叶表层之味,此味是不足够强至渗透进水与水混为一体的,茶叶只会白白牺牲。

茶汤是水与茶叶密密实实地紧紧拥抱—-茶体要酥软酥软的摊开接受水的冲击,水要激情的流进、占据茶体,足够深切地震荡入茶心,茶叶才能释出芬芳的精华让人们享用她,茶汤是水与茶叶互相献祭献出自身宝贵生命而繁衍出的另一个生命体。

许玉莲

 

  (2243)

为何要有现代茶思想网-20110928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为何要有现代茶思想网

蔡荣章

20110928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茶文化于8~19世纪在东亚盛极一时,接着在欧洲兴起另一股新风格的喝茶文化,20世纪的中叶之前,东亚的茶文化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1970年代,以东南亚为首的茶界开始掀起茶文化复兴的浪潮。这波茶文化复兴的前10年是以茶产业的振兴为主,到了1980年代才在喝茶方式与方法上大事耕耘,1990年代开始进入精神思想的领域。这个茶文化复兴的历程也就是“现代茶思想”网在副标题上写着: “1970年代至今的茶文化复兴思想” 的原因。

茶文化必须与当代的生活、思想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只是模仿某一时代的喝茶方式是无法在当代蓬勃发展的。现在我们想要享用茶文化,首先要把种茶、制茶、卖茶振兴起来,然后研发出一套泡茶、喝茶的好方法,继之,喝到纯熟之后,再建构许多思想、哲理、美学的境界,让茶友们悠游。这三个项目的前后交叉发展,不论质或量上的讲求,都必须把各地方以及各种领域人的想法、心得沟通起来,这就是“现代茶思想网”建构的原因。

适逢许玉莲老师有同样的想法,她也有自己茶文化上的见解与著作,透过她的协助,“现代茶思想”这个交流平台于2011.6.17成立了。初期只能以我们自己的稿件作为奠基的材料,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用。我们一直相信,思想的建立与沟通是促进茶文化发展很重要的动力,诚如我们在网站序文中所说的: “思想带领行动,当代茶文化如何发展就看当今茶人怎样想。”希望志同道合的茶友把您的看法与心得提供出来。 (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