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M-教育类Education

M-教育类Education

从泡茶师考试到茶汤欣赏会-20130529周三小方块 -蔡荣章

从泡茶师考试到茶汤欣赏会

蔡荣章

20130529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泡茶师检定考试的术科考试(另有学科考试)是检测使用各种不同的茶器,泡好各种不同茶叶的能力,而且能够应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

所谓使用任何的茶具,是指考题指定使用什么茶具就要使用什么茶具,包括材质、式样与大小。材质可能包括陶、瓷、金属,质量总会在一定程度之上(主办单位知道太差品质的壶具是不宜泡茶的)。式样可能包括了侧提壶、橫把壶、飞天壶、提梁壶,及各自不同的造型。浸泡器(如壶、盖碗等)的大小应该配合供茶的份量,如果考题提供的是150cc的壶,但要供应二道各8杯的茶汤,又注明了每杯八分满的容积是30cc。这很明显的要考生连泡二次来供应一道茶(也就是总共泡四次来供应二道茶)。如果考试有题大桶茶法,考场会提供相应的大桶茶用具。

所谓泡好各种不同的茶叶,这包含了二项检测的意义。一是什么茶都要会泡。每届的泡茶师检定考试都会从各种不同制法的茶类中选出三种茶作为考题,而且令茶叶品质不一。考生必須从外观上了解茶的制法与品质特征。二是要有把茶泡好的把握,且这个把握是在所泡茶叶总道数的80%以上。泡茶师检定考试设有4位评审,每位评审要为每位考生的3种茶打出3个分数,4位评审共有12个分数, 分数在70分以上者才算及格, 获10个以上的及格分数视为通过术科考试。每位考生必須同时通过学科与术科考试才算取得泡茶师资格,不是学、术科的平均分数是否及格。

术科考试的成绩还包括大桶茶用茶量与汤量的〝经济〞考量,与三种茶总共泡茶〝时间〞的掌控。大桶茶法是历届泡茶师检定考试皆有的术科考题,用茶量是否超过〝茶、汤比为2%〞的衡量标准太多、泡出的汤量是否离题目要求的太远,考场的监考官在测量所剩茶叶与茶汤之后,当场宣布扣分情形(在简章中曾明定)供评审员参考。三种茶要求在40分种内完成,超过45分钟也有扣分标准,监考官会在该场考试结束时公告超时扣分情形。为什么要有上面二项的要求?第一,泡茶师要将茶叶做最有效的应用。第二,泡出的茶汤要足以供应所需的人员与杯数,也不能造成浪费。第三,要有把握在规划的时间内将茶泡妥,否则如何应用到生活上所需的各种场合?

术科考试的成绩评定不将茶汤、动作、服装、仪态、礼节等项目拆开,只有〝泡茶〞一个总分,最后再扣掉该扣的经济与时间分数,免得动作、服装、仪态、礼节等〝包装〞的项目太过影响了〝泡好茶〞的核心目标。

通常每场术科考试为4~6位考生,为免相邻的考生相互干扰,考题都是单数号与双数号分开的,但是三种茶的冲泡总道数一致,茶叶的冲泡难易度也大致相同。这项公平的考虑是各场间都要做到的。

评审在考试前务必充分理解各种考试用茶的品质,主办单位都会安排评委试茶时间。除以评茶鉴定法识茶外,还要确定每种茶最低与最高浓度的标准。评审席上备有白开水供评审饮用,备有茶水杯供评审倒掉或吐掉评饮后的茶汤。每场泡茶结束后即行公布成绩。

通过泡好茶的技术检定后,泡茶师接下來就是要提供泡好的茶给自己与周遭的朋友享用,这时就要从泡茶师检定的考场进入到茶汤欣赏会的会场。茶汤欣赏会让自己与客人专注在茶道的氛围与茶汤色、香、味、性的欣赏与享用上。

有能力举办茶汤欣赏会的人一定要是能泡好茶的泡茶师,不能只是将自己与茶席装扮得漂漂亮亮。茶汤欣赏会是属于茶道艺术的领域,它的主体是泡茶、奉茶、与茶汤,尤其茶汤是最终呈现的作品。所以茶汤欣赏会又称为茶汤作品发表会,几位泡茶师联合举办的茶汤欣赏会就被称为茶汤作品联合发表会,能很好将茶泡好,很好掌控这样茶会的泡茶师就被称为茶道艺术家。

泡茶师经过励炼后就可以成为茶道艺术家,他就可以主动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或茶汤作品联合发表会,也可以在经理人的协助之下承办各种以茶汤欣赏為主的茶事活动(Tea Event)。茶汤欣赏会都将如举办室內音乐会一般,成为人们追求艺术内涵、享受文化生活,建立业余兴趣的主要活动,不论是企业体的产品发表会、婚礼的举办、各项活动的开幕议式,或家族成员的聚会、一群爱茶人的生活品味,泡茶师都可以为他们承办大小规模不一的茶汤欣赏会。

茶道艺术家要有找茶的能力,找寻自己能夠很骄傲呈现给客人的好茶。有能力将搜寻到的茶施以泡饮之前必要的精练。如果茶汤欣赏会上的茶是由承办单位准备,茶道艺术家也要事先充分理解并行试泡。茶道艺术家还要懂得在什么时间奉上一道怎样的茶食,这道茶食或由自己制作或是有人帮忙料理。茶道艺术家还要准备好搭配茶的适当茶具,这套茶具的组配要令自己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茶汤欣赏会的时候,茶道艺术家应用茶具、水、茶食、品茗环境,与他素有的茶道知识与修养,将茶完美地呈现给客人享用。这时的茶是包括了冲泡之前的它、冲泡之后的茶汤、品饮完毕之后的它,以及茶食、环境、动作、言语等,如交响乐般的组合与搭配。

 

  (2071)

泡茶师学科考试是如何出题-20130522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泡茶师学科考试是如何出题

蔡荣章

20130522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泡茶师检定考试分学科与术科,学科考对制茶、识茶、泡茶、茶器、茶史(含茶思、茶文、茶画)诸方面的知识,术科考使用不同茶具、泡不同道数、供应不同人數的泡茶能力。学科考题在1983年起至今的47届一直保持50道选择题的做法,且答案单选复选不拘。

试题若不是一人先提出草案就是由数人共同命题,但都要经过四位评委的逐条讨论后才定案,每届的讨论很少不超过二小时。于是有人建议设立题库,每届从中提取50题就是了,但这个方式一直没有实施,因为不是每人知道题库内的试题答案就算已具备了泡茶师的学术知识。泡茶师所需的茶学知识是与时推移的,一段时间不跟进就无法与茶作朋友、与喝您茶的人相交流。

出考题的人还要是与考生最接近的人,例如是从事茶学教育的人,他们才知道当前茶界所接受到的讯息与学术界正传输给他们的观念与知识,否则出题目的人想当然尔的出題,答題的人若不是莫明所云就是正确的答案有所出入。例如问到铁观音茶的汤色是(A)绿中带黃(B)金黄(C)浅褐到深褐,不同地区的考生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都是与他们的经验吻合的(因为不同茶区的做法不同)。又问到哪首茶诗是某某人的作品,这某某人既不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也不是当代茶界认识度极高的人物,就难为考生作答了。

这种年年举办的泡茶师检定考试,如果不是采取题库的方式,我们可以从考題內容的发展了解茶文化进展的情况,是研究茶史很好的途徑。我们在出考題与审核时会留意到下列数项:一,制茶界已向前迈进,出題时要前后兼顾。如半球型乌龙茶已不再出现市场,就不要考乌龙茶的外形分成条型、半球型、球型。否则就要特別强调:传统揉成半球形的乌龙茶有哪些?二,因着茶文化的深入发展,如中国有没有茶道、日本茶道应该以那四个字來代表其內涵等问题没有再出现的道理。三,早年茶文化史上知名人物只考到陆羽、盧同、宋徽宗即可,现在就得扩展到苏廙、皎然、张源。原來的茶文化相关艺术只提到插花、挂画、茶诗,现在就可以扩展到茶文学的其他品项如散文、小说、戏曲。以往只考虑到本地的茶文化,如今就得关照到世界各地。四,新发展的茶文化项目与观念在成熟之后要加入考题。如无我茶会发展成熟后可考考它发生的时间地点。如茶文化再度振兴三十年后可考考茶文化复兴的课题。如茶文化已进展到茶道艺术的领域,可考考茶道艺术的本体是什么。

茶文化蓬勃發展,作为培养先锋部队的泡茶师检定考试应该有前瞻性的做法,这做法最易显现在学、术科的试題上。我们希望每届重新出題、每届研讨考题的做法能坚持下去,不因主办单位的更异有所改变,不因评委的更异有所改变。

  (3913)

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

        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        

                                                                                                            

一.   宗旨

为肯定「泡好」茶在茶道的重要性,并在茶界建立起「泡茶师」的资格认定,以与「制茶师」、「评茶师」等共同为茶文化奠基。

二.受验资格

1. 很有把握在各种情况下泡好茶。

2. 对茶叶、茶具、茶史、茶道有基本知识,举止、仪态合于茶道之本质者。

三.检定标准

1. 术科部分:

(1)      从各种不同特质的茶类中,指定三种茶受检。

(2)      每种茶指定以不同形式、大小的茶具冲泡,供应特定人数享用。以一冲泡器,装一次茶叶,供茶一至四次为原则。小壶茶于奉茶后,大桶茶于冲泡间,可以试饮一小杯茶汤。

(3)      分别检定各种茶汤的色、香、味和操作者的仪态、熟练程度、整洁与经济原则 ( 茶量与汤量的适当控制 )。

(4)      四位评审,依每位受检员的三种茶分别计分,共计十二个分数。七十分以上视为通过一关,通过十关以上者〈含十二关〉,视为术科检定通过。

2. 学科部分:

(1)     以笔试测验(选择题)对茶叶、茶具、茶道的知识。

(2)     达七十分以上者,视为学科检定通过。

四.评审小组

1. 由主办单位聘请适当专家四人,组成评审小组,担任评审工作。

2. 成绩当场公布。

五.报名

1. 报名时间依每届主办单位的公告,额满得提前截止。

2. 报名截止后,举办考试说明会。未能出席也未明确表示届时必能应考者,主办单位得主动将其延至明年或依其意愿退费,并通知候补人员递补。

3. 说明会后,不论缺席或逾时被取消某项检定资格,受检费用概不退还。

4. 受检者于考试说明会后才通知不考或临时缺考,主办单位得决定该受检人于次年是否可参加受检。

颁发证书

1. 学、术两科检定通过者,发给「泡茶师证书」,单项通过者则发学、术科单项证书。

2. 未通过者,得再报名参加下次检定,检定费用另缴。学科或术科单项通过者,两年内得保留成绩再报名检定未通过之项目,受检费用全额缴纳。

茶界资格

通过此项检定考试者,即证明具有「泡茶师」能力,具备对茶叶、茶具、茶史、茶道足够的知识,有资格在茶艺、茶叶界担任泡茶师或同性质之工作,同时有能力丰富茶艺生活的内涵。

.术科规定

  1. 依题目之顺序,奉茶到评审席上。大桶茶之多余茶汤保存于原容器内
  2. 大桶茶奉茶完毕后由监察员量出所使用的茶叶及泡出之汤量,当场报告,并说明计分情形,作为评审考核「经济」项目的参考。
  3. 评分标准

项      目

分数

备      注

泡茶成绩

注 1

经济扣分(茶量)

注 2

经济扣分(汤量)

注 2

逾时扣分

注 3

共      计

注 4

注1:除大桶茶外,冲泡结束,冲泡器一律去渣归位,未去渣者扣3分。

注2:「经济」评分系指茶叶用量、茶汤份量是否合于经济原则。一次供茶服务中, 应将茶叶作最有效的使用。

A.大桶茶茶叶用量控制不良扣分标准如下:

超过标准用量的%

扣分标准

10 ~ 20

扣3分

20 ~ 30

扣7分

30 ~

扣10分

( 以每150CC的茶汤使用茶叶3公克为标准 )

 B.大桶茶茶汤份量控制不良扣分标准如下:

超过或不足%

扣分标准

10 ~ 20

扣3分

20 ~ 30

扣7分

30 ~

扣10分

 ( 以每杯八分满计算 ) 

注3:三种茶限40分钟完成,45分种以后视为超时,扣分情形如下:

超 过 时 间

扣分标准

5 ~ 6分钟

扣1分

6 ~ 7分钟

扣2分

7 ~ 8分钟

扣4分

8 ~ 9分钟

扣7分

9 ~ 10分钟

扣10分

 ( 超过10分钟强制结束 )

注4:注2的茶量、汤量与注3的时间,由现场监察员提供资料供评审参考。

 泡茶师检定考试a

泡茶师检定考试b

泡茶师检定考试e

泡茶师检定考试f

泡茶师检定考试评委许玉莲

泡茶师检定考试评委蔡荣章

泡茶师检定考试2015年漳州科技学院

 

 

  (2088)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 术科考题

2013.05.07(47-1)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粉红

No.1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白牡丹 茶艺之家壶x1  白瓷盅x2  茶船x1

青瓷杯x16  盖置x2

8人 2次
A-2

C-2

E-2

冻顶乌龙 大茶桶x1  天福彩釉茶碗x4

(以八分满75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盖置x1

30人 1次
A-3

C-3

E-3

碧螺春 春舞盖碗x1  瓷盅x1

青瓷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B-1

D-1

F-1

普洱 大茶桶x1  风云杯x4  日月托x4

(以八分满4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2次
B-2

D-2

F-2

大红袍 银河单壶x1  紫砂相思盅x1  茶船x1

梅花杯x12    盖置x1

4人 3次
B-3

D-3

F-3

滇红 秋诗盖碗x1  瓷盅x1

秋诗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2013.05.07(47-2)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绿色

No.2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大红袍 紫砂风云壶x1  紫砂风云盅x1

梅花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A-2

C-2

E-2

冻顶乌龙 大茶桶x1  天鹅杯x4  日月托x4

(以八分满3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40人 2次
A-3

C-3

E-3

铁观音 虎啸风生壶x1 紫砂鸽子盅x2 茶船x1

新标杯x16  盖置x2

8人 2次
B-1

D-1

F-1

凤凰单丛 凤凰单壶x1 紫砂相思盅x1 茶船x1

天鹅杯x12  盖置x1

4人 3次
B-2

D-2

F-2

普洱 大茶桶x1  四喜杯x4

(以八分满8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1次
B-3

D-3

F-3

滇红 秋诗盖碗x1  瓷盅x1

秋诗杯×8   盖置x1

4人 2次

 

2013.05.07(47-3)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蓝色

No.3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冻顶乌龙 西施壶x1   鸽子盅x2

新标杯x16  盖置x2 茶船x1

8人 2次
A-2

C-2

E-2

碧螺春 夏韵盖碗x1  瓷盅x1

青瓷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A-3

C-3

E-3

白牡丹 大茶桶x1   四喜杯x4

(以八分满8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20人 2次
B-1

D-1

F-1

铁观音 鸽子壶x1   鸽子盅x1

鸽子杯x12  盖置x1  茶船x1

4人 3次
B-2

D-2

F-2

白牡丹 大茶桶x1  天福彩釉茶碗杯x4

(以八分满75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1次
B-3

D-3

F-3

祁红 秋诗盖碗x1  瓷盅x1

秋诗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2013.05.07(47-4)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大红

No.4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铁观音 朱泥壶x1  朱泥双喜盅x1

朱泥双喜杯x8   茶船x1  盖置x1

4人 2次
A-2

C-2

E-2

碧螺春 大茶桶x1  天鹅杯x4  日月托x4

(以八分满30cc计, 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40人 2次
A-3

C-3

E-3

肉桂 钟响壶x1   鸽子盅x2

新标杯×16   茶船x1  盖置x2

8人 2次
B-1

D-1

F-1

凤凰单丛 大茶桶x1    四喜杯x4

(以八分满8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15人 2次
B-2

D-2

F-2

普洱 相思壶x1    相思盅x1

梅花杯×12  盖置x1 茶船x1

4人 3次
B-3

D-3

F-3

龙井 春舞盖碗x1  瓷盅x1

青瓷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2013.05.07(47-5)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紫色

No.5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肉桂 紫砂大型壶x1   紫砂鸽子盅x2

茶船x1  新标杯x16   盖置x2

8人 2次
A-2

C-2

E-2

滇红 大茶桶x1    冬寂大盖碗x4

(以八分满15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18人 1次
A-3

C-3

E-3

凤凰单丛 茶仙壶x1  紫砂盅x1

梅花杯x8   盖置x1  茶船x1

4人 2次
B-1

D-1

F-1

铁观音 大茶桶x1   风云杯x4  日月托x4

(以八分满4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40人 2次
B-2

D-2

F-2

滇红 秋诗盖碗x1   瓷盅x1

秋诗杯×8   盖置x1

4人 2次
B-3

D-3

F-3

大红袍 银河单壶x1  紫砂如意盅x1 茶船x1

梅花杯x12   盖置x1

4人 3次

 

2013.05.07(47-6)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粉红

No.6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茉莉花茶 大茶桶x1  风云杯x4  日月托x4

(以八分满4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2次
A-2

C-2

E-2

普洱散茶 银河单壶x1  紫砂相思盅x1  茶船x1

梅花杯x12    盖置x1

4人 3次
A-3

C-3

E-3

白牡丹 秋诗盖碗x1  瓷盅x1

秋诗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B-1

D-1

F-1

白牡丹 茶艺之家壶x1  白瓷盅x2  茶船x1

青瓷杯x16  盖置x2

8人 2次
B-2

D-2

F-2

普洱散茶 大茶桶x1  天福彩釉茶碗x4

(以八分满75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盖置x1

20人 2次
B-3

D-3

F-3

茉莉花茶 春舞盖碗x1  瓷盅x1

青瓷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2013.05.07(47-7)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绿色

No.7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凤凰单丛 凤凰单壶x1 紫砂相思盅x1 茶船x1

天鹅杯x12  盖置x1

4人 3次
A-2

C-2

E-2

大红袍 大茶桶x1  四喜杯x4

(以八分满8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1次
A-3

C-3

E-3

茉莉花茶 春舞盖碗x1  瓷盅x1

青瓷杯×8   盖置x1

4人 2次
B-1

D-1

F-1

大红袍 紫砂风云壶x1  紫砂风云盅x1

梅花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B-2

D-2

F-2

毛峰 大茶桶x1  天鹅杯x4  日月托x4

(以八分满3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45人 2次
B-3

D-3

F-3

普洱 新丽人壶x1 紫砂盅x1 茶船x1

新标杯x8  盖置x2

4人 2次

 

2013.05.07(47-8)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蓝色

No.8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铁观音 鸽子壶x1   鸽子盅x1

鸽子杯x12  盖置x1  茶船x1

4人 3次
A-2

C-2

E-2

龙井 大茶桶x1  天福彩釉茶碗杯x4

(以八分满75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20人 2次
A-3

C-3

E-3

玫瑰红茶 秋诗盖碗x1  瓷盅x1

秋诗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B-1

D-1

F-1

肉桂 西施壶x1   鸽子盅x2

新标杯x16  盖置x2 茶船x1

8人 2次
B-2

D-2

F-2

毛峰 夏韵盖碗x1  瓷盅x1

青瓷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B-3

D-3

F-3

祁红 大茶桶x1   四喜杯x4

(以八分满8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1次

 

2013.05.07(47-9)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大红

No.9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肉桂 大茶桶x1    四喜杯x4

(以八分满8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1次
A-2

C-2

E-2

冻顶乌龙 相思壶x1    相思盅x1

梅花杯×12  盖置x1 茶船x1

4人 3次
A-3

C-3

E-3

龙井 春舞盖碗x1  瓷盅x1

青瓷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B-1

D-1

F-1

大红袍 朱泥壶x1  朱泥双喜盅x1

朱泥双喜杯x8   茶船x1  盖置x1

4人 2次
B-2

D-2

F-2

白牡丹 大茶桶x1  天鹅杯x4  日月托x4

(以八分满30cc计, 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45人 2次
B-3

D-3

F-3

铁观音 钟响壶x1   鸽子盅x2

新标杯×16   茶船x1  盖置x2

8人 2次

 

2013.05.07(47-10)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紫色

No.10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凤凰单丛 大茶桶x1   风云杯x4  日月托x4

(以八分满4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2次
A-2

C-2

E-2

玫瑰红茶 秋诗盖碗x1   瓷盅x1

秋诗杯×8   盖置x1

4人 2次
A-3

C-3

E-3

冻顶乌龙 银河单壶x1  紫砂如意盅x1 茶船x1

梅花杯x12   盖置x1

4人 3次
B-1

D-1

F-1

肉桂 紫砂大型壶x1   紫砂鸽子盅x2

茶船x1  新标杯x16   盖置x2

8人 2次
B-2

D-2

F-2

茉莉花茶 大茶桶x1    冬寂大盖碗x4

(以八分满15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18人 1次
B-3

D-3

F-3

普洱 茶仙壶x1  紫砂盅x1

梅花杯x8   盖置x1  茶船x1

4人 2次

 

2013.05.07(47-11)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粉红

No.11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毛峰 春舞盖碗x1  瓷盅x1

青瓷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A-2

C-2

E-2

玫瑰红茶 大茶桶x1  天福彩釉茶碗x4

(以八分满75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盖置x1

30人 1次
A-3

C-3

E-3

白牡丹 茶艺之家壶x1  白瓷盅x2  茶船x1

青瓷杯x16  盖置x2

8人 2次
B-1

D-1

F-1

大红袍 大茶桶x1  风云杯x4  日月托x4

(以八分满4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2次
B-2

D-2

F-2

祁红 秋诗盖碗x1  瓷盅x1

秋诗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B-3

D-3

F-3

普洱 银河单壶x1  紫砂相思盅x1  茶船x1

梅花杯x12    盖置x1

4人 3次

2013.05.07(47-12)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绿色

No.12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肉桂 西施壶x1   鸽子盅x2

新标杯x16  盖置x2 茶船x1

8人 2次
A-2

C-2

E-2

玫瑰红茶 大茶桶x1   四喜杯x4

(以八分满8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1次
A-3

C-3

E-3

龙井 夏韵盖碗x1  瓷盅x1

青瓷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B-1

D-1

F-1

铁观音 大茶桶x1  天福彩釉茶碗杯x4

(以八分满75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1次
B-2

D-2

F-2

大红袍 鸽子壶x1   鸽子盅x1

鸽子杯x12  盖置x1  茶船x1

4人 3次
B-3

D-3

F-3

玫瑰红茶 秋诗盖碗x1  瓷盅x1

秋诗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绿色

No.12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G-1

 

祁红 茶仙壶x1  紫砂盅x1

梅花杯x8   盖置x1  茶船x1

4人 2次
G-2

 

凤凰单从 大茶桶x1    冬寂大盖碗x4

(以八分满15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18人 1次
G-3

 

冻顶乌龙 紫砂大型壶x1   紫砂鸽子盅x2

茶船x1  新标杯x16   盖置x2

8人 2次

 

 

2013.05.07(47-13)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蓝色

No.13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A-1

C-1

E-1

凤凰单丛 钟响壶x1   鸽子盅x2

新标杯×16   茶船x1  盖置x2

8人 2次
A-2

C-2

E-2

滇红 大茶桶x1  天鹅杯x4  日月托x4

(以八分满30cc计, 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40人 2次
A-3

C-3

E-3

铁观音 朱泥壶x1  朱泥双喜盅x1

朱泥双喜杯x8   茶船x1  盖置x1

4人 2次
B-1

D-1

F-1

茉莉花茶 大茶桶x1    四喜杯x4

(以八分满8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1次
B-2

D-2

F-2

白牡丹 春舞盖碗x1  瓷盅x1

青瓷杯x8      盖置x1

4人 2次
B-3

D-3

F-3

祁红 相思壶x1    相思盅x1

梅花杯×12  盖置x1 茶船x1

4人 3次

2013.05.07(47-13)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十七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  术科考题

标示颜色:蓝色

No.13 茶叶 使用茶具 供茶人次
G-1

 

白牡丹 大茶桶x1   风云杯x4  日月托x4

(以八分满40cc计,泡茶一次,

奉评审一次)  盖置x1

30人 2次
G-2

 

肉桂 银河单壶x1  紫砂如意盅x1 茶船x1

梅花杯x12   盖置x1

4人 3次
G-3

 

茉莉花茶 秋诗盖碗x1   瓷盅x1

秋诗杯×8   盖置x1

4人 2次

  (3661)

第47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学科试卷

47届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2013年5月7日,     所需时间:  60    分钟

考生姓名            准考证号              年级专业                

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答案写在括号内(50题,每题2分,共100分)

1.      )将茶叶特意存放几年再饮用,这样的做法较适宜下列哪些选项

(A)七子饼茶  (B) 普洱生饼  (C) 抹茶  (D)六堡茶

2.      )将下列选项按揉捻程度由轻至重的顺序排列

(A) 洞庭碧螺春 (B) 白牡丹 (C) 珠茶 (D) 滇红工夫

3.      )在制作过程中茶青经摊放后第一道工序为的“杀青”的包括哪些

(A)白牡丹 (B) 安吉白茶 (C)龙井 (D) 普洱生茶

4.      )将下列茶按照原料成熟度由高到低排列

(A) 老青砖  (B)普洱金芽  (C)白牡丹   (D) 冻顶乌龙

5.      )将下列选项按茶多酚氧化的程度由轻到重排列

(A)白毫乌龙 (B) 渥堆普洱(C) 凤凰单丛 (D) 龙井

6.      )下列茶以手工制作,造型阶段采用“包揉”的选项有

(A)冻顶乌龙  (B)安溪铁观音 (C)茉莉龙珠  (D)珠茶

7.      )外形芽叶连枝,形似花朵,干茶色泽灰绿,白毫银亮,内质汤色浅橙黄明亮,香气清鲜毫香显,滋味清甜毫味显的白牡丹,加工方式属于下列哪选项

(A)重萎凋重发酵  (B) 轻萎凋重发酵

(C)轻揉捻重发酵  (D)重萎凋轻发酵

8.      )下列绿茶哪几种的干燥工序采用炒干

(A)眉茶(B)珠茶(C)黄山毛峰(D)龙井

9.      )采摘武夷山水仙品种的开面叶为原料,按照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干燥、焙火工序制成的茶可以称为

(A)武夷岩茶(B)白茶(C)部分发酵茶(D)熟火乌龙

10.      )炒青绿茶、乌龙茶的制作中均有“杀青”工序,其共同的目的是

(A)除去部分水分(B)停止发酵(C)促进发酵(D)使叶质柔软

11.      )茶叶香气“清香,带嫩栗香”可描述哪些茶的品质特征

(A)渥堆普洱 (B)崂山绿茶 (C)龙井 (D) 伯爵红茶

12.      )下列哪两项的叶底与特级黄山毛峰叶底的形态与色泽最相近

(A)红碎茶 (B) 西湖龙井 (C) 峨嵋竹叶青 (D)煎茶

13.      )清香型铁观音的汤色接近下列哪种

(A)黄绿明亮   (B) 橙红明亮   (C)红艳明亮   (D) 红浓尚明

14.      )选出不属于白茶类的选项

(A)寿眉  (B)白牡丹  (C )白琳工夫  (D )白鸡冠

15.      )选出两种与龙井香气类型较为接近的茶类

(A)  蜜兰香单丛 (B)六安瓜片 (C) 坦洋工夫 (D) 碧螺春

16.      )选出香气类型与果香类似的两选项

(A) 茉莉毛峰 (B) 玉露  (C) 祁门红茶   (D)白毫乌龙

17.      )选出成茶品质与茶树品种关系密切的选项

(A) 铁观音   (B) 安吉白茶  (C) 凤凰单丛   (D)太平猴魁

18.      )评茶室对光线的要求

(A) 光线均匀、充足             (B) 不可以阳光直射

(C) 透光窗下不宜种植乔木树种      (D) 地板墙壁不反光

19.      )哪些茶以“香高味醇厚,叶底绿叶红镶边”为品质基本特征

(A) 武夷水仙     (B)白牡丹    (C)武夷黄金桂    (D)瓜片

20.      )下列哪些选项要求冲泡后“叶底完整,芽叶连枝”

(A)白牡丹  (B)红碎茶  (C) 黄山毛峰  (D)六安瓜片

21.     )茶席式茶会与宴会式茶会的本质区别在哪

(A)两者通用,无本质区别

(B)从目的上区分,前者为茶汤的品赏,茶是主角;后者为社交,茶只是媒介。

(C)从座位上区分,前者一般为来客提供座位,方便专心品茶、赏茶;后者为游走式,客人没有固定座位,方便社交联谊。

22.    )以下说法比较合情合理的是

(A)紫砂壶绝对不能用来冲泡绿茶,容易把茶闷坏。

(B)只有用玻璃器具才能演绎西湖龙井独有的魅力,其茶汤的滋味才够鲜爽。

(C)渥堆普洱只能用紫砂壶冲泡,才能将其醇厚的滋味和低沉的风格表现得最好。

(D)各类茶均可用不同的器具冲泡,关键点在于不同的器具表现茶汤风格的不同面,如有的低沉,有的轻扬。

23.     )我们在考量泡茶用水合不合适时,有哪些衡量途径

(A)矿物质含量的多少      (B)水中氧气含量的多少

(C)洁净程度              (D)有无异味

24 .    )无我茶会的“无”包含有哪些层面的意义

(A)一切尚未产生时的“无”   (B)有了以后又消失了的“无”

(C)将“有”视为不存在的“无”

25.   请选出泡茶时会影响浸泡时间判断的内在〞因素
(A)置茶量 (B)揉捻的紧结度 (C)外形完整或细碎 (D)茶叶的老嫩

26.(    )请选出用小壶泡茶时认识茶的途径

(A)识干茶    (B)闻香    (C)品饮茶汤      (D)赏叶底

27.(    )以下茶叶在同样的茶水比例中,溶解速度最快的是

(A)白毫乌龙   (B)白牡丹  (C)祁门红茶  (D)铁观音

28.(   )以下可以应用浓缩茶法的场合有

(A)短时间大量供茶    (B)泡沫茶法的准备

(C)拉茶的准备        (D)长时间供茶

29(    ) 以下属于茶汤市场的有

(A) 有泡茶师为客人现场泡茶的品茗性茶汤

(B) 瓶装、罐装的茶汤饮品

(C) 在门市调制成综合性饮料的茶汤饮品

30. (    ) 下列哪些项目不属于茶道艺术的本体

(A)茶汤  (B)服装   (C)插花  (D)背景音乐

31.(    )关于赵佶,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是《大观茶论》的作者

(B)是《撵茶图》的作者

(C)提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观点

(D)提出种茶环境“阴阳相济”的主张

32.(    )“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描述的是唐代的哪种茶器

(A)风炉    (B)茶碾   (C)茶鍑    (D)茶碗

33.    )以下言论出自陆羽《茶经》的有          

(A)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B)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C)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           (D)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34.    )“七汤点茶法”出自哪部茶书

(A)《茶录》    (B)《茶经》     (C)《大观茶论》   (D)《茶解》

35.   )以下详细写到了叶茶瀹泡法的茶书有

(A)朱权《茶谱》   (B)张源《茶录》  (C)许次纾《茶疏》   (D)蔡襄《茶录》

36.     )韩国历史上曾著《茶神传》和《东茶颂》的是谁

(A)草衣禅师  (B)金正喜 (C)李奎报 (D)崔致远

37.     )日本历史上,学生为千利休整理的言行录称为

(A)《吃茶养生记》  (B)The Book Of Tea   (C)《南方录》  (D)All About Tea

38.     )以下哪位诗人曾为茶立传,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A)白居易    (B)苏东坡    (C)李白      (D)刘禹锡

39.     )皎然首次提出茶道的“三境”,分别是

(A) 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B) 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C) 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D) 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40.     下列哪一选项较符合英国茶道的核心价值

(A)饱满与甜美   (B)精行与俭德   (C)和谐与空寂  (D)茶禅一味

41.     )下列哪些属于紫砂的基泥

(A)朱泥 (B)缎泥 (C)黑泥 (D)紫泥

42.     )在宜兴传统制壶法中,掇球壶可能采用的成型法有

(A)拍身筒 (B)镶身筒 (C)注浆 (D)石膏模挡坯

43.     )陈鸣远的“梅干壶”是下列哪种器形的代表

(A)圆器 (B)方器 (C)筋纹器 (D)自然器(花货)

44.     )下列哪种装饰宜用于紫砂

(A)雕刻 (B)绞泥 (C)泥绘 (D)青花

45.     )以下与青瓷制作工艺有关的是

(A)氧化烧 (B)还原烧 (C)氧化铁着色 (D)含铁量高

46.     )决定茶壶断水最关键部位是哪一项

(A)壶口 (B)壶身 (C)壶嘴 (D)壶流

47.     )唐代陶瓷呈现出“南青北白”的局势,“南青”是指

(A)定窑青瓷 (B)汝窑的天青釉 (C)景德镇的青花瓷 (D)越窑的青瓷

48.    )以下关于宋代五大名窑正确的组项是

(A)汝窑、邢窑、官窑、哥窑、钧窑

(B)汝窑、定窑、景德镇窑、哥窑、钧窑

(C)汝窑、定窑、官窑、哥窑、钧窑

(D)汝窑、定窑、官窑、哥窑、越窑

49.  )宋代陶瓷器中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似玉、非玉、而胜玉”之称的是

(A)定窑 (B)官窑 (C)景德镇窑 (D)汝窑

50.   )影响茶壶泡茶之茶汤风味的壶质特征有

(A)烧结度 (B)密度 (C)吸水率 (D)厚薄

 

47届泡茶师检定考试学科考题答案

         

1-5 ABD BACD BCD ADCB DCAB
6-10 AB D ABD ACD ABD
11-15 BC BC A CD BD
16-20 CD ABCD ABCD AC AC
21-25 BC D ABCD ABC BCD
26-30 ABCD C ABCD ABC BCD
31-35 AD C AD C BC
36-40 A C B ABC A
41-45 ABD AD D ABC BC
46-50 C D C D ABCD

  (12621)

如何引导大家重视茶汤-20130501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如何引导大家重视茶汤

蔡荣章

20130501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我们知道茶汤是茶道的核心,为什么茶事活动时少人提到茶汤?」

「我愿听其详。」

「学校或社会上的茶道教室,上泡茶技艺课时,老师都只要求每一个动作应该怎么做,稍微有点误差都会被责骂,好像这才是茶道最重要的部分。茶汤谈论得不多。」

「是应该告诉同学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泡好这壶茶。如将茶荷调整方向再传递给茶友赏茶,是为了不让茶叶从荷口掉落下来。向壶内冲满水后要先放下热水壶、盖上盖子,然后按下计时器,是为了统一自己计算茶叶浸泡时间的习惯,否则一次从冲过水后开始计时,一次从盖上壶盖后开始计時,无法正确判断时间的长短。倒茶时要将茶汤滴干,是为了更好掌控下一道茶汤的浓度。如此将每一个泡茶动作的目的指向茶汤,自然会令学茶者意识到茶汤的重要。」

「泡茶练习时老师屡次纠正我们的动作而不喝我们的茶汤,仅有的二个学期都快过完了还是如此,这不得不让我们从潜意识里认为茶道的重心在动作。」

「这确是造成错误印象的原因之一。」

「我们到外面参加茶文化活动,有人质疑我们将重点放在茶汤。他们说茶汤在整个茶道表演(他们认为是在看表演)过程中只占小小的一部分,而且一喝便了,何劳那么小题大做。他们又说,浓一点淡一点不都也是茶,而且使用不同的温度还可以喝到不同的风味,为什么规定怎样的茶要用怎样的水温。再说,我们那么多人来看茶道表演,又有几个人喝到茶汤,我们怎么体会茶汤的艺术性,因此只好看看表演罢了。」

「你说到重点了,大家喝不到茶汤当然就把目标放在看表演的人、看泡茶人的肢体表现、看茶席的布置、看插花、看香道表演、看舞台的设计。茶道艺术展演的时候要让每一位与会者喝到茶汤,即使台上的泡茶师无法供应那么多茶,其他参与展演的人也要在台下提供,而且是提供与台上同样种类同样质量的茶。唯有如此才能将茶道的重心移到茶汤上。」

「杯子太小,汤量太少是不是也引不起大家的注意?」

「没有错,太少的汤量是不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30cc以内的汤量较适合供应多次的小型茶会,只能供应一二次茶汤的茶会,每次要供应50cc以上。使用的杯子也很重要,质量不好的一次性杯子很难令人重视茶汤的重要性,既然设定为茶道艺术的活动,就应该使用优质的杯子。宁可管制与会人员、管控杯子,让每人有个好杯子使用,也胜于一大伙儿人进场得不到介绍茶道艺术的效果。」

  (1686)

我们期待怎样的茶艺师证照-20130403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我们期待怎样的茶艺师证照

蔡荣章

20130403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我要考茶艺师证照吗?

这要看您的需要,如果您想在中国茶界找一份工作,有这样一张证书是多少有点帮助的,如果不是为求职而只是兴趣于泡茶,倒可不必。

为什么说在中国找一份茶界工作有这样一张证书是多少有点帮助,而不是绝对肯定的答案呢?

茶艺师证照虽然是一种职业证照,但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强制性要求,所以茶行、茶艺馆没有说是无具备茶艺师资格的从业人员不得经营。当然,如果茶企业招聘员工时,握有一张茶艺师证书的人是会被视为多一份资历的。

为什么说如果不是为求职而只是兴趣于泡茶,倒可不必?

因为茶艺师证照目前尚未显示泡茶能力证明的功效,原来设计时也没往这方面设想。原来茶艺师证照的职能要求仅偏向于为客人准备好泡茶的一切或是从事茶艺表演与解说。

如果从检测的内容来修正,是不是可以让茶艺师证照变得具有泡茶能力证明的功效?

可以的,只要在检测的时候加重将茶汤泡得精准的项目,就可以让茶艺师证照变得具有泡茶能力证明的功效。近来茶行、茶艺馆开始重视员工泡茶的能力,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也逐渐兴起,加重将茶汤泡得精准的茶艺师证照更可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近来有些海外人士到中国参加茶艺师的考照,是不是意味着这些人对中国茶艺师证照的重视?

中国茶艺师证照由官方发给,这点是让大众觉得有信心的,但是举办考试的地点由各地不同层级的单位执行,试题由各省自行制订,这些试点对发证的态度与松紧程度相去颇大。应考员经历了考试的内容后,发现与他们想象的茶艺业内涵与茶道生活有一段距离。这是中国茶艺师证照应调整检测方法与方向的地方。

茶艺师证照的检测内容是不是也影响业界与人们在茶文化上的走向?

是的,大众会以为茶艺师证照的检测内容就是茶艺业应该的经营内容,也就是拟加入该行业的人应学习的功课。结果这就影响了业界与人们在茶文化上的走向。

某行业的职业证照或某学术领域的资格证书所检测的内容应该就是该行业、该学术领域的重心。一般人对某行业、某学术领域应有的走向不都是先知先觉的,如果其检测的内容有所偏差或与時代脱节,就会影响该行业、该学术领域的发展。同样的道理,有识之士也可以利用检测的内容引导某行业或某学术领域的前进方向。

现今的茶业正需要从茶叶市场拓展到茶汤市场,茶汤市场需要具备高度泡茶能力的人才,我们希望中国茶艺师证照能加重泡茶能力的检测,协助茶业走进茶汤市场的领域。现今的茶艺馆已为数不多,取得这样的茶艺师证照也是徒然,若能调整检测的方向而带动茶汤市场的兴起,茶艺师证照才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1992)

学泡茶为什么要给钱-许玉莲

学泡茶为什么要给钱

许玉莲

20130101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泡茶要学的吗?不是自自然然的将热水倒进去倒出来就好了么?

要把茶「泡好」,需先了解茶叶怎么做出来、给每一个茶叶制定冲泡方法、怎样品如何评、茶器质地与品茗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之后,才可以开始进行长期的练习,直到随手拿起任何一个茶都能不慌不忙泡出它应有的香味,那才叫做「会泡茶」啊,因为它和一般生活里只是「自然喝一杯茶饮品」的观念有别,所以要「学」。

就像平常大家也会弹几个音符、写几个字、跳跳舞这样子,但是还未到真正懂音乐、书法或舞蹈,想达到那种深刻境界,必然得去「学」,而且还要锲而不舍的练习直至「浑然天成」的样子,这种「自然」才是大家向往追求的精致、有灵性的生活。

学泡茶为何要给钱的?不是要推广茶文化吗?

学泡茶不但必须付费,并且首先从购置茶器、茶叶开始(家里已经有的可挑选适合的来用)。比如学芭蕾舞,必先从装置行头:舞衣、舞鞋开始。摄影要有照相机,练琴要有琴,绘画要有颜料和纸。泡茶又岂可无茶具茶叶?学什么就要有什么来进行体能训练,如此那项活动才不会流于知识化,如果天天光说不练那不是很好笑吗?满肚子知识理论,但不愿身体力行来练习,没有作品何来文化?故此需要用到的实体一件都不能够少买。

要建设一家茶道教室,场地、水电要缴费。教室必须提供教学设备,设备要花钱购买。教室不能没有茶道老师,培训一位茶道老师需付出许多时间、无数心血与很多无形成本。聘请老师讲课要付讲师费。老师讲课为什么要收费?老师花时间和心血做研究,提供给大家他们的思维,当然要收费了。

事实上我们知道,大多数茶道教室开课收回来的费用是不够支付上课所需费用的,开课收费的意义,更多的是表示:学生自愿报名,他尊重这项课程,他有热诚想要学习。

「给钱」才能享用到一项文化资产,是成熟文明的文化行为,好比如我们付费上小提琴课、付费上芭蕾舞课、付费上绘画课、向画家买画、向作家买书或买票去听音乐,人人愿意如此付出代价时,社会的文化水准就相对高,以上各种文化可以标价,表示被大家认可。茶文化的标价受到质疑,因为大众认为泡茶、喝茶像刷牙洗脸这么平常,不值得花钱。还有另一原因,有些茶业公司为了招揽顾客促销商品而提供免费「泡茶课」或「泡茶体验」之类的茶会(这些泡茶课的品质优劣是另外一个课题,故且不说),大众将行销手段与茶艺教学的内容与目的混淆了。

  (1912)

懂得愈多愈不会卖茶吗-20130206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懂得愈多愈不会卖茶吗

蔡荣章

20130206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有人说,懂得愈多愈不会卖茶,是吗?」

肯定不是的,否则新员工培训时只要教行销手法、行销礼节,以及一些皮毛的茶叶知识就够了,这样怎能满足顾客对该产品的需求?而且我们是希望这个行业愈做愈兴旺的,要这个行业愈做愈兴旺就必须广大消费群对该行业的商品有更多的理解与情感,这都需要第一线的行销人员担任传播商品知识及其文化的任务。

「业界的人说,懂得不多的行销员比懂得多的行销员所做的业绩要多。」

这应该是懂得不多的行销员,他的个性、销售技巧与经验赢过懂得多的行销员所致,如果这些行销的基本条件都一样,我们不相信懂得多的行销员会做不到业绩。这话包括了懂得多的行销员不是滔滔不绝地向顾客说个不停,时间都花费在讲他的学问了。

「一位营销师说:社会上70%是不懂茶的人,只有30%的人懂茶,你是要做70%人的生意还是30%人的生意?」

如果你说:我要做70%人的生意,那就雇用懂得不多的行销员,也不必花太多心思在茶的品质上,太龟毛的生意人只能做那30%人的生意了。这个论调乍听之下似乎有理,但想一想,这不是愚民政策吗,况且这70%的人有一天会转变成那30%者,而且这〝不懂〞与〝懂〞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往上提升,新〝不懂〞的一群不再那么不懂,〝懂〞的一群变得更懂。所以长久之计,企业经营之道还是要做〝内行〞的生意,而且被消费者确认是可靠的、权威的。

「真懂茶的人是不是有能力可以比不懂茶的人卖更多的茶?」

如果其他的条件一样的话,真懂茶的人一定有能力可以比不懂茶的人卖更多的茶。我们会要求学茶的人到卖场后要把同一价位但品质略差的茶卖掉,要把同一品质但价位略高的茶卖掉。不是用哄骗或其它利诱的方法:如隔壁那家茶行把正在促销的明前龙井放在高热度的投射灯下展示,我们这家把它藏在柜子里,展示柜上的只是空盒子,结果我们这家的明前龙井价位虽然同他一样,但品质会保持得比他们好,试泡给客人喝,客人都说我们的茶较好。如我们的泡茶技术比他们好、我们用的壶、杯比他们好(泡出、盛出茶汤的效果较佳)、我们用的水比他们好,结果试饮那盒同一价位但品质比他们略逊一筹的茶,客人还是说我们的茶较好。对不甚懂茶的客人,比茶味或许不能奏效,我们真懂茶的销售员会从这泡茶的历史典故及目前生产或制作的现况说出它的优势。对不甚懂茶味的客人,我们真懂茶的销售员会从墙上那幅诗或画说到苏东坡如何享受喝茶的乐趣,结果客人在心中勾勒出自己品饮的画面,买下了这罐茶。

 

  (1763)

说不清楚的制茶与识茶-蔡荣章

说不清楚的制茶与识茶

蔡荣章

2013.01《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书上说各类茶有各类茶的制作方法,看得我头很晕,要记住它们不容易,可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初学者理出一个头绪?」学生问。

「你看的书本是就个别茶类的制造分别叙述,看来都差不多,但细看又不一样,要分别记忆确是不容易。你可以找一本不同写法的书,作者会就茶叶完整的制作过程先行描述,如依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分别详细说明,然后再指出如果这些过程都要一一经过,制作出来的就是部分发酵的乌龙茶,如果要制作不发酵的绿茶,那就省略引起发酵的步骤,就是直接将鲜叶杀青,然后其它步骤一样。如果要制作全发酵的红茶,那就让萎凋后的鲜叶尽情发酵,因为已是接近全发酵,所以也就无所谓杀青了,可以迳行干燥。最后再从不发酵茶延伸到后发酵茶,说明后发酵的普洱茶就是不发酵茶在杀青、揉捻后,或渥堆引起后发酵,或晒干后存放引起后发酵制造而成。这样就可以有系统的将各种茶类的制作方法串联在一起,让初学者容易理解。」老师回答道。

「那茶青采摘成熟度、采制季节、茶树品种如何说明呢?」学生接着问。

「等讲完茶的制作,进入到茶的分类时才说明。茶的分类依发酵程度分成不发酵、部分发酵、全发酵、后发酵,依茶青采摘成熟度分成芽茶类、叶茶类,依采制季节分成春茶、夏茶、秋茶、冬茶。这时连同全心芽、一心一叶、一心二叶、一心三叶—-一起讲解,雨前茶、明前茶—-也在采制季节时同时说明。至于茶树品种,让大家有个基本概念,各种茶树品种都可以制成各种茶,只是有些品种特别适合制成某种茶而已。」老师回答道。

「那炒青、蒸青、烘青,轻揉、中揉、重揉,又要在什么时候说明呢?」学生继续问。

「等到〝识茶〞课时才讲,那时一个类型一个类型的茶拿出来让学生识别,每一个类型的茶总会有几种不同的款式,如绿茶有炒青绿茶、蒸青绿茶、烘青绿茶,揉捻的轻重又造成了条型茶、半球型茶、球型茶。杀青、揉捻等制茶的深一层知识可在制茶课时就深入地讲解,也可以在制茶课时只讲概念性的部分,等识茶课时再伴着茶样说明,这端赖学生的前期所学而定。」

「花茶、焙火茶什么时候讲才好呢?」

「等到〝茶加工〞时才讲。前面所说的都属茶的初制,初制完成后要进入精制的阶段,如筛分、捡梗、拼配、复火,随后视需要进行加工,如熏花、焙火、紧压、陈放。这时才说明,免得每种茶类都要讲,但如果单在某一茶类上说明,又恐学生误认为只有这种茶可以实施这些工序。」

「但不是有些茶不可以熏花、有些茶不可以焙火吗?」

「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制茶者、喝茶者要不要的问题。每一种茶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不是天生如此的。」

学生听到这里,心有体悟地说:

「我知道了,这样的教学法才不至于把各种茶局限在一定的框架中,事实上各种不同的制茶手段往往是通用于多种茶类的。」

老师接着补充道:

「对茶的初制、精制、加工有了通盘的认识后,制茶者就容易依环境、气候、市场的变化,以及人力、品种的限制,调整自己的制茶方向。喝茶者在享用茶时,也可以就茶识茶、就茶泡茶、就茶赏茶,而不受茶名的限制。如厂商说是正山小种,但是你发觉发酵程度没有那么足、也没有煙熏的风味,你就不要一直在既有的正山小种概念中找寻。」

(1512)

我们开始卖茶道作品:《五觉茶会》-许玉莲

我们开始卖茶道作品:《五觉茶会》

许玉莲

20121030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一般来说茶艺馆卖空间,是聚会聊天的地方。茶艺中心卖品牌卖茶叶。一些茶商卖“投资茶叶”。一些茶人卖“修身养性做人道理”。最近有一种“茶会产品”,名称《五觉茶会》,理念是:以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及听觉等感官享用茶、感受茶、品茶。在这里,茶叶,是真正要“泡”进水里喝的,享受的。

形式是这样:1.洁手:与会者在约定时间排队进入会场,会场入口处备置“茉莉花茶”,泡茶师用杓盛“茶”给与会者洁手,洁手后用纸巾擦拭,将纸巾置入木盒。

2.熏香:与会者取一白瓷碗,用三个根指拿一点“安吉白茶”茶叶置入碗内,将碗递过去水龙头加热水半碗,随意入座。坐好后,用双手环抱着碗,将头低下,张开眼睛和鼻子,让蒸发上来的茶香气与热气熏香。(如有眼镜先脱下。)与会者熏香时不说话。熏香完毕,与会者可就碗喝几口“安吉白茶”,然后把碗放回原处。

3.醒神:与会者取一白瓷杯,用两根手指拿少许“碧螺春”茶叶放杯内,泡茶师给杯添入热水,浸润茶叶。与会者在茶叶上加两滴酱油,拿一支牙签,回座。过一会,与会者将茶叶放入嘴巴,细细咀嚼才吞咽。然后把牙签放杯子里,把杯子放回原处

4.《茶道艺术展演》-品茗会:茶道艺术展演由茶道艺术家亲自挑选茶叶,根据茶叶性质,以及要泡出美好 “茶汤作品”之目的设置茶席,茶道艺术家采用娴熟、专业茶法冲泡,根据茶叶的风格来决定茶叶要放多少,水温要多高,浸泡时间要多久,以制作出香味最好的茶汤。泡完后奉上给与会者品赏,共泡三种不同的茶,即绿茶龙井、乌龙茶肉桂、红茶正山小种,每种茶各泡一道,每位与会者喝到六杯茶。这是一场:品茗者通过欣赏茶道艺术家的茶席,泡茶技艺,茶汤作品,以及整个泡茶、奉茶、品茶的仪轨来感受、享用茶道的品茗会。

以二十人算,整个过程需二小时,目前试过这个茶会产品的有新兴电器集团、台湾醒吾科技大学师生访问团、Everyday 网上团购、The Garden Midvalley会员、The Shell 集团来自世界各地的IT Manager、碧桂园地产发展等。

《五觉茶会》的存在证明大家喜欢“茶汤”,这是茶文化进程重要的里程碑,让我们知道大众乐意更细腻的亲近茶,因为在这个茶会,茶是真正的主角。茶不是大家为了社交聚会在这里的饮料而已。茶也不必有其他艺术如音乐、挂画、插花、香道等来壮胆才可以成为茶道艺术。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茶道艺术作品”。

  (1802)

“创新”不一定是好的〝创作〞-许玉莲

“创新”不一定是好的〝创作〞

许玉莲

20121023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所谓的创作创新,非得先拥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可,基本功夫是否掌握透彻,作判断时的准确性就会造成所谓的智慧高低,智慧高会带出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杰作,反之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知所云的事物。

比如当我们想要提出一些创新的泡茶方法,或在既有的茶法上加入新的改变,就要对茶叶性质、茶器材质、会影响茶香味表现的茶水比例、水温、浸泡多久、水质优次了解清楚。

以上功课做好了,就要小心选择茶具,不同茶性的茶要不同茶具,要冲泡出不同风格香味的茶要用不同的茶具,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茶具,茶具是第一个为泡茶者帮腔说话的物体,搭配时要准确理解谁在用、什么时候用、在哪里用等状况。

这样还不够,接下来需要将这些器物摆放在茶席上一个对的位置,当做这个规划时是要深入考虑到这些茶具的摆位是否取拿方便,是否安全不会导致危险,是否卫生,是否能够带动泡茶、奉茶、喝茶过程中茶具与茶具、茶具与茶者、茶者与茶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大家恰如其分的参与并觉得愉快、舒服。

举例:有次有学校要办一个活动接待国外学生120位,让国外生体验本土民俗及传统文化,其中一项“中国茶道”找我们帮忙,老师带着学生来学泡茶,希望学生学会了当天可以示范泡茶给大家看和喝。泡茶课上完了,他们要借几套茶具回学校当天活动使用。收拾时有人提出“创新”看法,一.煮水壶不要带酒精炉套组、亦不要电煮水炉,要用保温瓶。二.茶叶,带一罐大的商品用茶罐装着备用,每次准备茶席时直接放在茶荷里。三.届时120位学生全派给一只小纸杯,拿着到各个茶席索茶喝,故茶席上不必放任何茶杯和杯托。我反对:一.保温瓶固然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提供热水的茶具,但却更适合郊游、爬山、旅行时的泡茶用,给小学生上泡茶课也非常适合。今属于正式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应给与正式完整概念的茶具介绍给大家。二.茶席上的茶叶,都必须将备用的茶量收入一个适合该茶席用的小茶罐,要用时才郑重取出让品茗者赏茶,让品茗者感受到这是专门为他准备的,才显得“有心”。早早放入茶荷,摊开在茶荷的茶叶,显得非常粗糙没有文化的质感。试问我们要请人吃面包、喝汤,来宾未抵达,就将食物摊在桌面的吗?三.采用纸杯无可厚非,要选纸质好的即可。但为了展现完整茶文化概念,杯子与杯托还是必须有。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对一位少年来说是一辈子的印象与影响,岂可掉以轻心?

 

  (1685)

别低估了茶友的能力-许玉莲

别低估了茶友的能力

许玉莲

20121009茶人的第三隻眼

为什么谈这个题目?当茶界的业者或茶道老师推出某种产品或施行某种做法时,会得到部分消费者附和,因为这些消费者以为既然是茶界提倡的,那当然是对的就照着做,业者因此就会自满以为自己那一套是真理,误认全世界亦如此,没有想到却还有另一大批消费者茶友是持质疑态度的,这一批茶友只是比较客气不好意思提出反对,因为他们看到业者都在沾沾自喜,他们只好保持静默以及不采用那些产品或做法。比如当茶界向社会大众承办一些“茶道艺术展演”时,以为只需要打造个美丽的喝茶环境,派几位打扮漂亮的人员比手划脚一下泡茶动作就是茶道,有很多茶友却反映他们需要的是真正有泡茶方法可以传授的泡茶师,真正可以将茶泡好请大家喝的茶道老师。

一些媒体、报业工作者看到茶界发生的局部现象,也会误以为那是新的流行趋势或是茶道哲学大道理或是茶学新发现,也去大肆报道制造热闹话题,此举的结果是更加加深了消费者对茶界一些产品及做法的误解,也让早已在心里觉得不对劲、又经常被忽略掉的茶友产生更多疑问。比如有些业者泡茶时要特别在泡茶席上,当着客人面前用热水淋杯冲杯以表示品杯的卫生,这群茶友表示泡茶席上的茶具,应该在每一次用完后即清洗干净、消毒完毕、收放在无污染的地方备用。维持茶具的干净卫生是要细心长期做的基本功,而不是做一场“秀”给大家看就叫作做了。

在茶艺教室上课时,一有机会交流,这群有疑问的茶友就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双杯式品饮法,品茶时先把茶倒入闻香杯,再倒入品杯,然后双手抱着空的闻香杯在掌心里转来转去嗅闻茶香,闻够了,拿起品杯喝一口茶,过了一会又再拿起闻香杯闻,业者告诉大家这样做才合符卫生,才有专业技法,懂得这样用双杯品茶才叫做懂得喝茶,消费者以为这样跟风可以显现喝茶的格调就跟着做了。但这群茶友说难道一定要将杯子分成两个才合符卫生,我们喝茶的品杯即使“着涎”了又怎么会不卫生?闻香难道一定要用闻香杯来闻才闻得到?一定要这样夸张才叫做好?我们难道就不能优雅的闻香?他们不满:难道茶道就是这样穷凶恶极的“贪婪”茶香吗?

以上诸茶友都是有思想有智慧的。

 

  (1626)

我对自己负责-许玉莲

我对自己负责

许玉莲

20121002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我是一个守时的人”、“我心里想我就可以做得到”、“我是一个机灵的人,我有很多朋友”、“我喜欢笑”,这些读了让人眼睛一亮的话语,我在一所学校的墙壁上看到,简单的一张张小字条,无任何署名。很多学校做的大概是左边设一布告栏、右边站着一“温馨提示”牌子,列着大条做人道理和规矩,还有一大堆“高层”签上大名作为监督,他们通常这样写“不可迟到早退”、“茶具用后务必放回原位”、“勿将茶渣直接倒入洗碗槽”、“不可随地抛垃圾”。

可想而知后者环境因为犯规的人多,才要立下这么多规矩。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黄金规律”需要从小耳濡目染培养成的,如:你把东西用光了,补给它。你把东西弄脏了,清洁它。你把东西打开了,用后关紧它。你把东西弄翻了,将之抹干净。你做了一样东西,与别人一起享用。人家给你东西,你要感谢。如果家里的大人都这样生活,学校的大人也这样生活,小朋友很自然就会有样学样养成这种生活态度,一生受用。如果身边的成年人在不于准拍照的博物馆他偏要偷拍,登上飞机后必须关上移动电话他却非要继续对着电话聊天不可,立规矩不可迟到的大人物每次都要大家给他特权、三催四请才到场,如果真的如此,告示牌上书写再多的守则、警告也毫无用处,自己都办不到的事情,怎么叫小朋友做?

看前者的字条感觉到一种互相鼓励、人人都有责任去完成、而且从我做起的比较理想的一种期许,语气温和、乐观,它像一则心声或愿望,字里行间没有命令或被命令,彼此相信对方和“我”一起做,因而建立起彼此的尊重。这些字条也没有吩咐大家什么要做什么,像“如厕后要冲水”,或什么不可做,像“不准吸烟”,因为这些规矩都属于比较表面和粗糙的了,今字条上所传达的都是一些建立观念的思想,以及生活中对人对事要练习的一些态度。

到校那天是9月18日下午约4时,我们忙着将泡茶用品摆放,设置茶席准备给学生们上泡茶课,一位小女生看见许多茶具很感兴趣,她看看我,笑笑,问:你们准备要做什么?我说:等一下要泡茶。她又问:我可以参加吗?我说:欢迎。她就坐着安静等。我问她多少岁了,她说8岁。8岁小女生可以这么自在、有信心的安排自己的课余活动,墙壁上的字条应该是功臣之一。

  (1673)

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茶的-许玉莲

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茶的

许玉莲

20120925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人的第三隻眼”

我们在汶莱讲了三堂课,办了两种茶会,除了讲课,在活动现场也摆置三张泡茶席,由三位茶道老师亲自掌席,早九晚五坐在席上扎扎实实与他们喝茶交谈,原来只隐约知道茶是属于中华文化一个项目,对茶也相当陌生的这群陌生茶友,他们对茶的认识多来自:一种从移民长辈口中听到的一些(较落伍呆板的)话,如一定要安插一个废水桶在茶席傍边。另一种是他们在旅游时所听回来的以讹传讹的错误观念,如铁观音一定要用什么壶来泡才可以,其他不行。

实际接触以后,他们的反应,首先对洗茶的看法“为什么经过发酵的普洱就要洗呢?其他经过发酵的食品如酱油、臭豆腐、泡菜、纳豆、酒为何不必洗呢?”茶行如果知道那个茶是肮脏的还卖,喝茶人如果认为那个茶是肮脏的还买回家,还要冲泡出来给家人给朋友喝,那不是毫无道理吗?一位喝茶者可能暂时无法扭转整个茶业制茶、经营等形态与运作里的一些弊病,但一位喝茶者为自己与家人采购一些不肮脏不必洗了才能喝的茶叶的自由总是绰绰有余的。认清自己买的茶叶是否合乎规格,认清自己泡茶的方法是否合乎科学,是喝茶者要通过茶道艺术来品味生活,来自在生活的首要事项,这群陌生茶友体认到了。

接着他们在练习与举办无我茶会之后,觉得很好玩:“奉茶前先给茶友点点头鞠个躬,不需要再嚷嚷叫叫,发觉自己很有礼貌很有文化的样子。”正式的看着身边友人与他微笑、点头、鞠躬,而且是同高度的鞠躬(即朋友站你也站,朋友坐你也坐),虽然简单但却庄重的态度,让这群陌生茶友感觉温馨舒服,开始知道茶文化带来的好处,以及怎么通过茶文化来品味生活,他们觉得这种礼仪对他们整个生活是有用的,他们很愿意继续再做。问要怎么办?我们建议将茶文化活动、无我茶会带进学校办,因为有些家庭完全没有“泡茶、奉茶”的教导,老一辈人士习惯将“泡茶、奉茶”交给佣人做,认为那些是不重要而且也不那么体面的事情,都是一些侍候别人喝茶的事,应该让仆人做就好,所以可把茶文化教育先带入学校,让孩子们学了之后再回家去影响父母长辈。

20120916完稿 (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