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具

茶文化的陶艺与茶具课如何规划-蔡荣章-20140319

茶文化的陶艺与茶具课如何规划

蔡荣章

20140319

茶文化的「茶具」与泡茶、识茶、茶会都被列为核心课程, 不是因为茶叶依赖它变成茶汤作品而重视它, 而是茶汤品质与风味依它而异(包括泡茶的壶具与饮用的杯子), 它已是茶汤作品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 茶道艺术的三件主体:泡茶、奉茶、品茶, 茶具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品茗环境的插花、焚香、挂画、空间等就不一样,它们只居衬托的地位,虽然很容易影响参与茶道艺术者的情绪,但毕竟不是茶道艺术的本体。绘画、音乐、舞蹈、文学,与刚才所说的插花、焚香等艺术的进入茶文化课程是期望它们进入学茶人的身体里,起到提升艺术境界的作用。

茶具包括各种材质,如陶瓷、金属、竹木、纺织、电器,但以陶瓷最为重要,所以课程在无法依材质细分成各种课别时(因课时量的关系),就以「陶艺与茶具」来概括。陶瓷工艺与艺术讲多一些,其他材质只介绍基本知识与应用。陶瓷工艺与陶瓷艺术简称为陶艺,课程应包括基本知识的泥料、成形、装饰(含釉彩)、烧制;包括应用方面的材质与品茗环境、质地与茶汤、功能与泡茶。泥料、成形、装饰、烧制各部分还要将「紫砂陶」独立出来讲述,因为紫砂陶在泥料、成形、装饰、烧制方面有所不同。

「陶艺与茶具」课要让学习者以不同的泥料,以手工成形的方法制作造型简单的茶碗或茶杯,可上釉可不上釉,再以不同的温度烧出多种不同烧结程度的成品,让大家亲身体会泥料、上不上釉、烧结程度的各种变化。茶文化科系的学生倒不需要勤练拉坯技术或模具制作,因为那已是陶瓷专业的范围了。

其他材料的课程也要让学习者体认不同材质的特性,如木器类的松木、桧木、花梨木—-,织品类的棉布、麻料、化纤—-,金属类的银、铜、铁—-,以及它们在各类茶具应用上的不同效果。

不论是陶瓷、金属、竹木、纺织、或电器,在应用方面要考虑它的适用场合,如陶瓷最常用于主泡器的壶、盅、杯,金属最常用于主泡器的壶、盅、托与储茶器的茶罐、备水器的煮水壶,竹木最常用于主泡器的奉茶盘、辅泡器的渣匙、泡茶席的茶桌,纺织最常用于辅泡器的茶巾、泡茶席的桌布,电器最常用于备水器的煮水器—-。茶器的完整分类让学习者能多方思考各种材质的应用,也训练他们组织泡茶席上全套茶器的能力。

在三或四年制的茶文化科系,要有二学期的这个课程, 每周二节课,共四学分。 第一学期上陶瓷,第二学期上其他的各类材料。陶瓷的泥料、成形、装饰、烧制各上二周,外加紫砂的泥料、成形、装饰、烧制二周,陶瓷应用二周、做陶二周,共十四周。陶瓷以外的材料:金属、竹木、纺织、电器、另加其他,各上二周,第二学期后半段还要有历代茶器介绍一周、当代茶器市场一周、古今茶器鉴赏二周。

陶艺与茶具是一门大的学科,但在茶文化的领域里不能讲得太深入,否则会偏离茶文化的核心太远。就如同茶是茶文化的核心课程,但也无需下太大的功夫在茶树品种改良与土壤营养上面,因为那已进入农作的领域。前面说过茶具是茶文化的核心课程,但学茶人也只能应用它靠近茶文化的部分。

  (1982)

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的作业秘笈-许玉莲

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的作业秘笈

许玉莲

决定要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不管是个人或几位泡茶师联办,都必须做好事前的准备。泡茶师要有完整的工作流程规划,否则光有一手泡茶功夫,遇到不同的处境和人就乱了阵脚,那仍是未够成熟的一个作品。有些泡茶师认为茶汤创作应该很自由的,要随遇而安,不能强求。既然很想要办得行云流水,有一些指挥工作是非执行不可,否则没有办法做好的。很多人提起茶汤作品发表会时跃跃欲试,想挺身而出来办,此篇提出备忘录让大家参考。

一首先要给茶汤作品发表会定位,决定它的规格、性质、形态,人数多少、为什么要做这个?比如说品茗者人数一定要先肯定,并且最好知道他们来自哪个年龄层、属于什么领域?如公开发售入场劵,需预估来品茗的会是谁?那么泡茶师就知道要将茶汤作品发表会表现出怎样的一个风格来让茶亲近大家。

二决定场地、场地如何布置、热水供应等方法。比如大型的可以找适当的宴会厅、风景雅致又宽敞的园林,但万一负担不起或无法安排也无所谓,不是说一定要用这些地方才能做,可转换另一个风格来办,试试物色其他如城市里的广场、学校礼堂。小型的可找一些茶道教室、私人别墅的花园、茶屋、大一点的客厅也行了。光线、杂音、周围的背景、热水承接的方便度全部需勘察清楚。

三决定入场方式:发邀请柬呢或公开售票?接下来要有邀请柬或票劵制作,另一重要的是节目单。基本资料如日期、时间、地点、泡茶师姓名、茶码、泡茶喝茶程序当然不能少,也要包括着装规则(Dress Code)如:隆重、正式、时尚、休闲,空格打勾就好,还有其他如手机灭音,勿录影、拍照等需告知要一拼列入。节目单必须要有严谨的规划,大众才会开始重视。

四多人联合发表时,决定茶席风格。泡茶席要一致呢,或个别风格?所谓联合,a.是同一个时间、同一种茶、不同人冲泡以达到同时供应所有品茗者可喝到同一种茶的效果。泡茶师与品茗者从头到尾固定在一个席上,不管多少人联合,品茗者入场只喝到一位泡茶师的茶汤作品。b.不同泡茶师各自泡自己的茶,换另一壶茶时品茗者换位,以达到品茗者可尝试不同泡茶师呈现的茶汤作品之目的。从深耕茶文化角度来看,后者更应被鼓励,这种情况下的泡茶席(包括茶叶、茶具、茶法)可有个别适合的风格。但整体的氛围要一致,以让大家安心喝茶。

五茶食要怎么呈现?茶食不要以它原来塑料袋或任何包装的面目就拿出来奉给客人,茶食要准备得新鲜、干净、卫生、可口,待用时收进篮子或柜子里。必要时可加热或放进冰箱让它冷。准备雅致的盘子、竹签或小叉、面巾纸,并设定合理的供应方法。

六茶汤创作时工作如何分配?整个过程每一道程序都是泡茶师本身动手。可安排一助理,助理纯粹处理一些与茶汤创作无直接关系的行政、接待、杂务。

七泡茶师什么时候进场?大型的需要安排助理做接待工作,泡茶师到了该出场的时候,就被邀请出场入席。自己在家里办,很熟悉的朋友,可先迎接客人寒暄,邀请大家入席坐定了,自己才步入泡茶席。

八排练一定要。事先要完完整整、正正式式走几遍,才知道什么问题会发生,然后克服它。

2013.10月刊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交稿20130914)

  (2020)

20131225-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的一次课-蔡荣章

20131225

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的一次课

蔡荣章

这是漳州科技学院举办的第十次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修班,本期从2013.11.08~3013.12.05,是较短期的一班,有来自埃及、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肯尼亚、马拉维、埃塞俄比亚、布隆迪、津巴布韦、马里、尼日利亚、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13个国家的21位学员。课程安排了一个下午三节课的“从茶叶茶汤看茶道内涵”。

这次课之前已有各类茶制作与审评、小壶茶法、无我茶会等基础课程,也到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神农架等地的茶区、茶企参观过,在这样的基础上是比较容易谈茶叶茶汤欣赏与茶道内涵的。

每两位同学前摆放白纸一张,各放上绿茶、清香型乌龙茶、熟香型乌龙茶、条型红茶、普洱散茶一小撮。请学员观看茶样颜色的变化,理解发酵轻重造成茶叶在颜色上的差异,接着复习过去课堂上体会到的香气从菜香、花香、果香、糖香到木香的变化,以及滋味从“天然”到“人为后”的改变。看完“颜色种类”的改变,再请学员观看“颜色深浅”的变化,藉此讲解焙火对茶叶的影响,让大家回忆焙火岩茶与清香型铁观音在清香与熟香间、在清凉与温暖间的不同。接着又请大家判断茶样芽与叶的多寡,讲起了茶青成熟度对成品茶的影响,让大家清楚芽茶类与叶茶类在品赏上的差异处。由于学员们来自茶叶有关的政府部门或是茶的企业,对茶并不陌生,只是欠缺各大茶类全面性的认识,所以一加整理也就明白了。

休息一下后开始讲解茶叶外形的成因。揉捻的轻重对茶叶外形的改变一说就明白,但揉捻造成茶性的改变就不容易理解了。直到最后将揉捻说成是对茶的一种折磨,折磨得愈重(加压大、时间长),茶的香气与滋味会变得低频,有如大提琴的风格,折磨得愈轻,茶的香气与滋味会变得高频,有如小提琴的风格。这时学员们的脸部肌肉才顿然放松。

比起红茶、绿茶、乌龙茶,他们对普洱茶比较生疏,但是他们在中国的这段时间是看足了普洱茶,对它的好奇心可以想见。花了许多时间在渥堆、入仓、陈放的讲解上,也详细说明了这类后发酵茶的欣赏要领。讲完后引燃了他们的发问,他们说:茶界制造出了这么多种茶类,我们要怎么品饮它们?我说当您喝到绿茶时是不是像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当您喝到铁观音或岩茶时是不是像进入了一片森林,树木都长得顶天立地;当您喝到白毫乌龙或称为东方美人时是不是像走进了玫瑰花园,一片艳丽?当您喝到红茶时是不是像走在秋天的枫树林下,一片枫红?那普洱茶呢,就像修道者进入了深山古刹。大家笑了出来,有人点了点头。

已过了休息时间,趁大家在茶味的兴头上,开始带进茶道艺术的话题。藉着他们对音乐等艺术的了解,说到音乐是藉声音表现艺术的美、绘画是藉线条与色彩表现艺术的境界、舞蹈是藉肢体,那茶道艺术呢,以泡茶、奉茶、品茶为媒体,在泡茶与奉茶间将茶干、茶汤、叶底的美与茶特有情感表现出来。茶不只种类多,每批茶也风格各异,加上泡茶的技法、使用的茶器、以及泡茶者对茶道的诠释,可以呈现出各种美感与思想的内涵,这就是茶道。听到这里,有学员很快地就提出了“禅”与“瑜珈”,我想他们是可以体会到茶道意境的。

有了这样对茶、对各种茶、对泡茶、对茶道、对茶道艺术的认识,学员们回去后比较会常泡茶,而且以艺术的心情泡茶,泡出好的味道泡出茶道的境界,感到喜悦地与朋友共享。我们相信各地方的人都可以欣赏各种茶,不因食物的习惯也不因生长的环境,只要有欣赏各种茶的机会。我们也相信各地方的人都可以理解与享用茶道艺术,只要有认识茶道艺术的教育机会。

  (1839)

学韩国茶道之二:流派-许玉莲-20131223

学韩国茶道之二:流派

许玉莲

20131223

在我向文贞姬老师学习韩国茶道的过程中我观察到:韩国茶道在民间有很多流派,几乎每一位当茶道老师的就代表着一个流派,大众一旦要学泡茶,他和什么老师学就等于选择加入该流派。属于这流派或那流派没有什么好可怕的,流派的形成表示一些人对学术或艺术拥有自己的学说、方法和风格,当他传授这些观念时另一些人愿意追随,好比如大家选学校选科系,或跟从了哪一位老师学琴学舞蹈,就以那处的学说当作学习基础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其他地区似乎没有形成流派这个风气,大多以茶艺教室或私塾形式进行教学。

所谓的流派教学与学堂(即茶艺教室或私塾)教学,不一样之处是,学堂教学在特定时间有一定的教学内容需要完成。比如收费若干,每堂课2个小时,共18个小时要完成9堂课,期限完成后要发出席证书于学生。一般上课时老师需要不停演说来输出所规定的内容,要派发教学讲义、照片资料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一直要拍照做记录,有没有听进去、资料拿回去有没有读好像没有什么人会追究,「学习」普遍流于「体验」,大家觉得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也差不多了。

流派教学则凡事师傅在现场亲身做出来,不派讲义,无照片可看、也不准拍照,没有太多说话,要真正进入泡茶状况用自己的肢体把它表达出来。什么叫做专注的提起茶壶,什么叫做安心的等待茶叶浸泡,什么叫做恭敬的奉茶,什么叫做珍贵的茶汤,师傅会从头到尾一一做出来,弟子一一一起跟着做,一遍又一遍的做,每回上课都这样做。

流派教学还有几个特点如:一.师徒似乎都有一个默契即 必须下定决心要学这门功夫,我们才开始建立这种学习的习惯。因为这套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要看到弟子「必须能够好好的穿好你的衣服,好好的与喝茶者行一个正确的礼,好好的拿起茶席上的每一样器物,好好的将茶泡好、奉好、喝好」这件事情做好,就像我们去学弹琴、唱歌、跳舞,那是必须经过漫长的练习的一种体能训练,而不是空有理论嘴巴说说而已,也不是大概有个样子就可以了。所以弟子们要有「把茶道加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中」的认同,才不会说今天学好了就可以停下来,过些天就荒废了的情况出现。故流派教学也不强调「毕业」,理论知识可以有某一阶段的「毕业」,但泡茶体能需要一直精炼不断。

二.上课时不说话、不拍照、不记录、也无幻灯片可看,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每回都是这样老老实实地一遍一遍的行礼,一遍一遍的把衣服每一个皱褶拉好,一遍一遍的说着同样的问候语,一遍一遍的泡茶、奉茶、喝茶。这样比较可以造就一种沉潜的环境更专心的投入泡茶,更容易接受到老师每一个动作散发出来的波动,学生也更能够产生一种自己观照自己的能力,长期经过这种泡茶锻炼的人相对的可表现得内敛一点淡然一点,因为他的身体已经记忆了这一切,「机械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已经被磨得变成一种「自然气质」。

三.一些人担心流派的形成,会妨碍文化艺术的发展,到时会不会变得一片死气沉沉的,人们不敢再提出新的观念与创见?对于一位新人来说,通过某一流派学习技能与领悟其中精神仿佛走入一条捷径,可避免陷入纠结或搞不清楚状况,即有人领航路比较好走,流派是值得鼓励的。

流派的成立是对自己的想法有坚持,勇敢表态的一种做法,韩国茶道界可以让众多流派生存,表示它的生态环境有这种养分,可滋养人们对茶道自主性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尊敬他人对茶道的诠释,茶道并非属于一个团体或个人的,要是你拥有强烈的创作力,拥有自创的技法与观念,你也可以开宗立派,能不能真的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大师当然要看后续的考验,但至少有播种机会。

流派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文贞姬老师使用的「薛玉子流派」茶法,在得到薛玉子老师同意之后她更动了两处程序,当我们的泡茶进行到那个步骤时,文贞姬老师说:某年某月我们认为这里需要修改,与薛玉子老师报告,薛玉子老师同意修改后,从此就修成现在这个样子。

  (1932)

20131218-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茶业培训班的一次课-蔡荣章

 20131218

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茶业培训班的一次课

蔡荣章

“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茶业培训班” 已第三次在漳州科技学院举办为期一周的讲习,参加的是来自福建漳州地区县镇乡从事茶叶种植与买卖的茶企业经营者与员工共50名。这期有一次课程是整个下午三节的“两岸茶业互动问题”。

第一节谈到海峡两岸这30年几种茶类的兴起与变化。这几种茶类是指最早的普洱茶,继之的清香型铁观音、金骏眉型红茶、边销型黑茶,以及最近掀起的熟香型铁观音与已见苗头的老茶。这几种茶都是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因市场的运作而兴旺了起来,而且价格翻了好几倍。不管它后来失宠了,但市场的高知名度已不是纯靠宣传广告可以比拟的,平均价格也不会降得比风浪之前的还低。这是茶文化复兴期间的茶产业大事,值得我们借鉴与研究。课堂上还分析了每种茶兴起的背景与相关的产销资讯,如铁观音的焙火工艺、普洱茶的入仓与渥堆等。

第二节谈到茶业除了「卖茶叶」外还可以卖什么,大家提出了卖包装、卖文化、卖服务,老师加上了「卖茶汤」。于是谈到为什么咖啡除卖咖啡豆以外还有咖啡汤市场,为什么茶汤不能脫离茶叶独自成为一件商品在市场上行销?讨论的结果是我们不重视茶汤,谈茶的效用时只谈它的保健与和谐,我们应该将人们的注意力放到茶汤的色香味与茶性风格的欣赏上。要达到聚焦于茶汤,必须强调泡茶技术的重要性,不能还说:淡一点有淡一点的风味,浓一点有浓一点的风味。一定要很精准地泡到该壶茶最佳的状况。而且从自家店面接待客人或开会时做起,奉一杯看来就值钱的「茶汤」。有了这些社会背景,才可不再怨叹为什么我们的茶馆业不如咖啡馆业的兴盛。

第二节课来不及下课就进入到了第三节,这节研讨了阻碍茶业发展的二项事。一是到处的茶艺表演,看表演者经常是喝不到茶汤的,于是以为茶文化就是看表演,以为茶道的重点就在表演者、表演者的肢体表现、茶席的布置、茶席上的音乐。甚至公办的茶艺技能竞赛也将茶汤分数的占比降至40%,超越茶汤重要性的是服装、音乐、仪态等等。第二项阻碍茶业发展的是人们学茶的机会不多、质量不好。开设茶文化专业的学校都是中、高职校或本科以上高校,这个年龄层的科系选择受父母长辈的影响很大,父母长辈对茶产业茶文化理解不多,宁可孩子选择商业与科技方面的科系。向往茶产业与茶文化的都是已进入职场的成年人,他们无力回学校当学生,只有找民间的茶道教室。但民间的茶道教室尚缺乏师资培训与认证的机制,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甚至以讹传讹。希望设有茶文化科系的学校能赶快在方便这些职场人员或家庭主妇上课的地方设置教育与认证的场所。

以上这些话题都是海峡两岸茶业与茶文化发展上共同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 的“茶业培训班”上提出探讨最是恰当。最后有学员提出:我们只是小地方的小农小企,怎能扭转这样的乾坤?结论是:从泡好一杯茶做起,从奉上一杯有价值的茶汤做起,当有人邀您参与茶文化活动时不要说我是小企一家,出不了多少钱,要知道这一点钱是买“肥料”(茶文化)的钱,是让茶树(茶产业)长好必要的成本。

 

  (1949)

学韩国茶道之一:师承-许玉莲-20131216

学韩国茶道之一:师

许玉莲

20131216

我的韩国茶道老师是文貞姬老師與她的女儿李承珍,文貞姬老師是薛玉子老師的弟子,她说一九八三那一年她任职历史系教师的高中学校校长将薛玉子老師请到学校要女教师们都学习传统礼仪、泡茶项目,她开始第一次向薛玉子老師学习,后来就自己跑到薛玉子老師的私塾上课。

教师生涯退休之后,文貞姬老師开办了「韩国传统文化中心」,儿童班的课程有:礼仪、泡茶、做糕点、传统生活。青少年的课程有坐行礼仪、称呼礼仪、学校礼节、丧事礼节、传统休闲服如何穿、泡茶、做糕点、做菜肴、做针绣、传统服饰怎么穿、传统婚礼。这两个班是主要的,也到学校开课程,也有成人的,也有如我这样通过熟人引介的特别一人班。

文貞姬老師也是现任的社团法人传统礼节院院长,韩国茶人联合会理事,她开办的「韩国传统文化中心」是属于民办的纯教学中心,没有附设茶馆或茶行(即没有做品茗和茶叶买卖)。我学习的所在,是刚于今年年中盖建成一栋四层高的大夏,底层是传统生活的设备与材料,一楼传统服饰、礼仪,二楼做糕,三楼泡茶。平常没有课程时,就由女儿李承珍顾着门面接待、安排报名事项。

李承珍说她也曾在学校上过薛玉子老師的课,后来都是跟随母亲文貞姬老師身边学,是文老师的弟子,她学到第七年时考获韩国茶道老师资格。

我问李承珍我该怎么称呼她,她说李小姐,我问文貞姬老師我该怎么称呼她,她说可以称她文老师。我问我们的泡茶法是什么名称,文老师说我们的是薛玉子流派。

说到这里我们可试解析,韩国茶道重视师承体系,薛玉子老師算是韩国现代茶文化界第一辈茶人之一,她到处进入学校演说,听过她的课的学生很多,不过学生不是弟子,弟子是不一样的,弟子是学生要上门去「拜师」,请老师让她留在身边(工作室或私塾或家里)学习的「近身徒弟」,老师答应了她就要开始一个漫长(最少三年,八年或十年或终身)的定时定候的「泡茶演示」操练,这时可称老师为师傅。老师属于泛泛之词,师傅则是得到老师认可之后才可叫的亲密尊称。故此一代一代传承非常清楚,李承珍是文貞姬的弟子,文貞姬是薛玉子的弟子。如李承珍为我上了一堂课,她仍然谦虚让我称她为「李小姐」因为她尊敬我比她年长、本职也是老师之缘故。

为什么要那么清楚呢,因为泡茶不是单纯只属于泡茶这件事情本身的,泡茶还包括穿何种格式的服饰,要行何种礼仪比如长幼、男女之别等,泡茶和礼仪是分不开的,于是人与人之间的辈分与称呼就要掌握得有分寸。

  (1811)

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的过度阶段-20131111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茶艺表演与茶道演示的过度阶段

许玉莲

20131111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茶文化复兴初期,多由茶界业者自学而成、兼任茶道老师,社会企业、学校等机构举办文化活动与讲座时,大家认为要推广茶文化,常邀请茶道老师去讲茶课,认识茶文化先要认识茶汤怎样来,当时没有这么多人懂得小壶茶法,讲题通常是「如何泡好一壶茶」,担心纯演讲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们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茶道老师都会带着一两套泡茶用具以及助理去到演讲现场,把茶具摆置在桌上,请助理帮忙示范,在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指导的情况下,助理把茶具一样样执起、泡茶步骤一步步做来,最后才把课讲完。

后来大家说人们对「泡茶步骤」比较有兴趣,茶艺讲座渐渐变成「泡茶示范」的讲解。在许许多多还没有形成茶文化气候的场合,「泡茶示范」是一种非常可以亲近的传播手段,茶道老师边说边做,人们对具体的泡茶程序可边听边看,相对加强学习的脚步,茶界等于是把「泡茶课」带出去场外教了,这样实施多年。当时这些讲座大多被认定属于广宣行为,主办方通常不支付讲师费或其他费用。

后来有些企业机构要举办开幕茶会、产品推介茶会之类,说要把「泡茶示范」当作「文化节目演出」,要上台表演,请大家穿得漂亮一点来,完了还要给红包(象征式酬劳)大家。大家开始觉得如果不找些道具礼服来穿、如果不找些年轻貌美的表演者来做主角,又怎么对得起主办方呢?于是大家都这么做了,泡茶场所变成泡茶表演者的舞台,茶道老师退居幕后或站一边担任节目讲解人。有些茶界业者认为,茶道老师出去讲课没有收入,请几位年轻人做做泡茶的动作反而有红包进账,故对于承接庆祝茶会这类「文化节目」都不反对。这就是现今称为「茶艺表演」的前身。

「泡茶示范」在面对大众的时候,作为传播也好,作为传道也好,其实最少可过度成两种不同形式:第一即已经在茶界占有一席之地的「茶艺表演」,「茶艺表演」比较受欢迎以及看出成绩,基于它相对的通俗化、有娱乐性,容易看得明白,各样道具也较炫目,有更多的工作者愿意投入成为「表演者」,令这个行业壮大,现「茶艺表演」有多种方式包括歌舞、戏剧、话剧等。

第二是仍然未成气候的「茶道演示」,「茶道演示」未能立足的因素:a.有潜质发表「茶道演示」的茶人多为茶道老师,茶界中任职茶道老师的多为兼职,很多茶道老师必须也兼顾营销、行政等工作,疏于专注泡茶的练习与演示,平常讲课也多讲少泡,故未够自信。

b. 有潜质发表「茶道演示」的茶道老师多为年资高的茶文化工作者,他们已习惯采用「泡茶示范」的模式上台,没有意识到「泡茶示范」较适合在教室上课用,现在的「茶艺舞台」要求更深入的表现方法来将大众带入,这是缺乏与时并进的观点所致,故把「泡茶示范」搬上舞台,不但显得落后,自己也「沦落」为节目讲解人而已。

c.即使是资深茶道老师、老茶人,他们并不注重「茶道演示」,即不亲身示范泡茶。他们讲课讲得棒极了,泡茶示范时就要找学生或表演者来代劳,这是不明白「茶道演示」的工作的必要性。

d.「茶道演示」的「演示者」很难物色到对的人选,他们最好在茶汤里泡过十年八年,能自己发觉出「茶道演示」的精神,做时非常享受它。

做「茶艺表演」的人把表演当工作,做「茶道演示」的人将之视为一种需要,「我需要这样子做我才能转化为一个我想要做的人」。 (1838)

第十四章 無我茶會解說稿-蔡荣章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80條》

蔡荣章著Author:Rong-tsang Tsai

ISBN978-957-9690-08-9 “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180,” First edition: 1999.9, Second edition: 2010.9《无我茶会180条》1999.9第一版 2010.9第二版 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2012.05.20修订版-English Translator : Katherine Yip英语翻译:叶德明

第十四章 無我茶會解說稿

無我茶會進行間是不設指揮與司儀的,但若在公共場所舉辦,為讓參觀的來賓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也達到推廣的目的,可安排一位解說員從旁說明茶會進行的方式及其意義。但仍然是對外解說的性質,而不是主持茶會的進行。

 

188.無我茶會解說稿

進度

話題

解說大要

1.

安置號碼牌

a. 活動報導

a.各位來賓,本會場將于ˍˍ時ˍˍ分舉辦一場「無我茶會」,

歡迎各位來賓參加,會中每位泡茶者都將奉茶給各位來賓。

b. 何謂無我茶會

b.無我茶會是一種茶會的形式,大家自備茶具圍成圈圈泡茶,泡完茶每人都要起來奉茶,因此每個人都可以喝到別人泡的茶。所以說無我茶會是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的一種茶會形式。

c.

現場

動態

c.現在會場正在安置號碼牌。無我茶會是圍成圈圈泡茶,等一下與會者就憑抽到的號碼就坐。這是無我茶會的第一個精神:「無尊卑之分」。

本次無我茶會預計有ˍˍ人參加,所以號碼牌要圍成ˍˍ圈。

d.

留住

群眾

d.各位來賓,為能讓大家共同參與,本次無我茶會將泡茶四道,其中兩道茶要奉給參觀的來賓,請大家不要離開,等一下就可以喝到泡茶者自己帶來的各種茶(包括日本、韓國與中國……的茶)。

e.

主協辦

e.本次無我茶會名為ˍˍ無我茶會,是為(配合)ˍˍ而舉辦,由(國際無我茶協)、(與ˍˍ)主辦,ˍˍ、ˍˍ協辦(承辦),感謝協助這次茶會的單位與個人。

2.

報到

a. 抽籤

a.各位來賓,現在參加泡茶的人已陸續到來。無我茶會是以抽籤決定座位,誰會坐在誰的旁邊都不知道,這是茶道無尊卑之分的一種精神,而且隨遇而安。

b.

參加單位

b.今天參加ˍˍ無我茶會的有(都是)來自ˍˍ的茶友,(我們看到(日本)茶友已經到達會場……)。

c. 就位

c.抽完簽的茶友找到座位,把茶具擺設出來。

d. 茶器

d.各位來賓請注意他們所準備的茶器以及攜帶、包裝的方法。無我茶會是使用簡便的茶器,熱水也是用保溫瓶帶著來。另外也請大家留意,每人準備的茶器各有不同,甚至於(粉末茶)的器具也出現了,這表示無我茶會所用的茶器及泡茶法是不拘的,這也是無我茶會第二個精神:無地域與流派之分。

e.

觀摩、聯誼

e.將茶具準備妥當後,與會人員就起來看看別人帶來的茶器,並相互問候、交談,這是無我茶會「茶具觀摩與聯誼」的時間。他們利用這段時間拍照留念,等開始泡茶後,就不准起來拍照了,要拍照只有請不參與泡茶的人在圈外進行。

欣賞茶器時,如果不是主人在場、並徵得同意,規定是不能觸摸的。

3.

泡茶

a. 何時泡茶

a.「茶具觀摩與聯誼」到了快結束的時候,與會者就要回到自己座位,開始泡茶。這個進度都載明在事先發給與會者的「公告事項」內。無我茶會進行間是不設指揮與司儀的,一切都依事先的約定進行,這是無我茶會的第三項精神:「遵守公共約定」。—群人進行茶會,沒有指揮,可以讓大家體認群體律動之美。今天因為是為了讓大家知道何謂「無我茶會」,所以才設有對外解說,如果沒有我的干擾,場面一定會優雅許多。

b. 清場

b.開始泡茶後,圈內的人就要離開,圈內有人會破壞會場的完整性。拍照錄影的人也請在圈外,非要搶個鏡頭不可時,也要快快離開。

c. 清淨

c.開始泡茶後就不可以說話了,專心泡茶,奉茶時也不必說「請喝茶」,對方也不必說「謝謝」,如果碰面了,鞠個躬,笑一笑就可以。這樣寧靜的氣氛,才容易體會出茶會的美感,以及人與人間、人與物間、人與地間的互動關係。這是「無我茶會」另一項要求:「體會群體律動之美」。

d. 奉茶法

d.各位來賓,您看現在泡好茶的人要出去奉茶,每人奉茶給(左)邊三位茶友,最後一杯留給自己。這是無我茶會「同一方向奉茶」的規定。每個人都同一方向奉茶,這是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奉茶方式,我奉茶給左邊的,但喝到的茶卻來自右邊。我們希望大家放淡「報償之心」,學習無所為而為地做一件事,這「無報償之心」也是無我茶會七大精神之一。

e. 無好惡之心

e.每個人喝到的四杯茶可能都是不一樣的茶,因為茶是由每人自己帶來。無我茶會希望每人都以超然的心情接納、欣賞這些茶,不要有好惡之心。好惡之心太重,會把很多福氣排除在外,因為你不喜歡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壞東西。「無好惡之心」也是無我茶會所要推廣的茶道精神。

f. 求精進之心

f.這幾杯茶也不一定都泡得很好,可能有一杯泡得又苦又澀。這時應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把茶泡壞了,「把茶泡好」是茶道修行上最起碼的課程,否則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別人,對不起茶,因此「求精進之心」也成了無我茶會的第七大精神。

g. 第二道茶

g.今天的第二道茶要奉給參觀的來賓,大家可以品嘗到由各地(臺灣—-)茶友所沖泡的各種茶,這是和平的親善大會。用過的杯子暫時拿在手上,第四道茶還要奉茶給您。

h. 第三道茶

h.第三道茶是持茶盅出去奉茶,依然是奉給左邊原來的那三位及自己一杯。

i. 奉茶方向的變 化

i.奉茶的方向不一定非向左邊不可,也可以向右邊。奉茶的對象也不一定非相鄰的三位不可,也可以變化為二、四、六或一、三、五。只要在事前發給大家的公告事項中說明清楚即可。

j. 茶會簡史

j.無我茶會於1990年在臺灣正式推出,現在已演變成國際性的活動,中、日、韓、星、馬……等國平時已自行在國內進行,並於固定年份輪流在一個地方召開大型國際性的無我茶會。今年(明年)已是第ˍˍ屆,將於ˍˍ月在ˍˍ舉行。歡迎大家一起參加。

k. 第四道茶

k.現在是第四道茶,也是奉給參觀的貴賓,這次可能是不同的人奉給您不同的茶。茶道有項精神就是泡茶給別人喝,甚至給陌生的人喝,這項精神在無我茶會中更是突顯得清楚。

l. 來賓手上的杯子

l.各位來賓,您手上的茶慢慢喝,等一下收拾茶具時,奉茶的人會來把杯子收掉。我們不要造成大家任何的不方便,也不要造成環境任何的污染。(若是贈送的紀念性杯子,則改變說詞)

m. 空白之美的應用

m.喝完茶,無我茶會往往會安排一小段音樂欣賞,讓大家回味一下茶味、回味一下茶會的種種,這是連接在品茗後的一段空白之美,所以音樂在大家喝完最後一道茶後自然響起,沒有介紹,也無需鼓掌,音樂結束時也一樣。大家在音樂的餘音消失後,開始收拾茶具,結束茶會。(不同之品茗後活動則變更說詞,若未安排此項活動則省略)

4.品茗後

a. 品茗後活動

a.(不做解說)

b. 擦拭杯子

b.與會者收拾茶具之前,要先把自己用過的杯子擦拭一下,當然只是做初步的處理,免得別人收回時太不整潔。這是茶道處處為對方著想的精神。全套茶具回去後再行清洗。

c. 收杯子

c.與會者擦拭完杯子,出去將自己的杯子收回,(順便收回參觀者手上的杯子)。這時依舊保持安靜。

d. 收茶具

d. 他們把杯子收回後,將茶具收拾妥當。

e. 旅行用茶具

e.各位來賓,請注意泡茶的人使用的這一套旅行用茶具。大家也可以準備一套這樣的茶具,以後出國、或與家人出去旅行,就可以這樣喝茶。請大家也注意他們包紮茶具的方法,杯子用杯套套著,一壺兩杯用一條包壺巾包裹,一盅兩杯又用另一條包壺巾包著。收拾茶具的時候要有條不紊,不能到了尾聲就亂成一團。我們有句話:收拾與開場一樣重要。

f. 服務台

f.各位來賓,(無我茶會推廣協會)在各地方設有指導老師與茶道教室,每星期固定的時間在各地還有教授無我茶會的聚會,詳細資料歡迎到會場服務台索取。

g.

感謝

g.本次ˍˍ無我茶會,承蒙ˍˍ提供……,在此特表謝意。(若無需要則省略)

h.

結束

h.各位來賓,如果您對本次無我茶會有何寶貴意見歡迎提供給我們。感謝大家參與本次無我茶會,希望下次您能和我們一起泡茶。

i. 合影

i.無我茶會結束前都會安排合影留念,也藉此表達與會者依依不捨之情。各位來賓,本次無我茶會就到此結束,感謝各位來賓與我們一起共度這段美好時光。謝謝。

 

  (2261)

第十三章 無我茶會簡史-蔡荣章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80條》

蔡荣章著Author:Rong-tsang Tsai

ISBN978-957-9690-08-9 “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180,” First edition: 1999.9, Second edition: 2010.9《无我茶会180条》1999.9第一版 2010.9第二版 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2012.05.20修订版-English Translator : Katherine Yip英语翻译:叶德明

第十三章 無我茶會簡史

172.無我茶會的創辦

無我茶會是在臺灣一九九○年代前後的茶思想與環境下所研發出來的一種茶會形式,一九八九年由當時在臺北陸羽茶藝中心擔任總經理的蔡榮章創辦,一九九○年正式推出。

173.為什麼有無我茶會的誕生

無我茶會誕生的內在因素已如前述,外在因素有二:一是原有茶道聚會方式都是一人泡茶、數人為客品飲,或是多人泡茶,更多人為客品飲,如此無法將茶道精神充分表達,所以亟思一種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的茶會方式。二是原有茶道聚會方式難能大規模舉辦,導致推廣效果受限,如何才能讓眾多人一起享用「茶道」,成了構思無我茶會的另一觸媒。

184.第一次無我茶會的舉辦

這是在一九九○年五月二十六日,蔡榮章將擬好的無我茶會綱要在陸羽茶藝中心正在舉行的第一期「陸羽茶道教室師資研習班」上唸給大家聽,並聽取大家的反應與意見,討論完畢,大家決定於下一個月的二日在離陸羽不遠的「妙慧佛堂」舉行12人的實驗性無我茶會。這是第一次無我茶會的舉辦,會後於現場即席進行檢討,並決定第二次的無我茶會。如此進行了三次實驗性無我茶會,也將茶會的架構確立了起來。

175.第一次公開舉辦的無我茶會

每次「陸羽泡茶師檢定考試」後,都會有一次頒證茶會,一九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是第13屆泡茶師頒證典禮,在臺北市中山堂的光復廳舉行,這次即以無我茶會的方式進行,新舊泡茶師70人先進行一場無我茶會,會後舉行頒證,由舊泡茶師分別將「泡茶師證書」頒發給新泡茶師。這是無我茶會的第一次公開舉辦。

176.第一次國際無我茶會

利用茶文化交流的機會把無我茶會介紹給日、韓茶界友人,很快地他們也愛上了這樣的茶會方式,於是利用文字、影帶讓他們帶回去教給其他的茶友。1990年12月18日就在「十方禪寺」的臺北市禪修道場舉辦了第一次國際無我茶會,共有中、日、韓七十余位茶友參加。由於佛堂或禪修道場比較容易有廣大的室內空間,所以初期常以之為無我茶會舉辦的場所。

177.無我茶會專書的出版

為便於大家推動無我茶會,乃於1991年3月出版中、日、韓、英四種語文的《無我茶會》專書,簡單、扼要地介紹無我茶會的做法及其精神。

到了1997年初,為了教學上的需要,將這些年來遇到的問題整理成了180條綱要,作為課堂上研討的依據。1999年初,「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應各茶道教室的要求,決定編印六本茶學基本教材,討論的結果,將《無我茶會180條》列為這六本基本教材之一,並率先於同年9月出版。這是無我茶會較為完整的思想記錄與實踐手冊。

2012年冬,《無我茶會180條》完成了一些理念性詮釋的增補,並譯成了英文,於是以《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茶人的茶會作品》为名再行出版。

178.第一座無我茶會紀念碑在武夷山

1991年10月17日上午,第二屆國際無我茶會在中國東南的福建省武夷山幔亭峰舉行。會前經大家的努力,尤其是「武夷山莊」劉彩華副總經理與林馨主任的協助,在幔亭峰下的武夷山莊庭園內設置石碑一座,正面刻上「幔亭無我茶會記」,文曰:「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七日,百餘位來自各方的茶人聚集幔亭峰頂,各自攜帶茶葉茶具圍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給左邊三位茶友,一杯留給自己,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背面刻上「無我茶會之精神」,文曰:「座位由抽籤決定,無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飲茶自右,無報償之心;超然接納四方之茶,無好惡之心;盡力將茶泡好,以求精進之心;依計畫行事,遵守公共約定,無需指揮,培養團體默契。」

感謝名書法家黃美豐先生為我們書寫碑文,名石雕師何雙水先生為我們雕刻,以及贊助經費的諸位茶友們。

179.從「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到「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

無我茶會創辦後,除以陸羽茶藝中心為基地,使其逐漸成熟外,並以「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的組織對外舉辦各項講習與活動。到了1994年8月,經臺灣政府核准立案,成立「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組織成自主性的社團法人。會址設置于陸羽茶藝中心,辦公室也由陸羽茶藝中心撥用。

180.無我茶會大事年表(19902012

1990.05.26 無我茶會初稿研討。

1990.06.02 第一次實驗性無我茶會。

1990.06.23 十三屆泡茶師頒證典禮以無我茶會方式在臺北舉行,為無我茶會首次對外公開舉辦。

1990.11.14 中日茶友20名於妙慧佛堂舉行「清淨無我茶會」,為無我茶會首次向國外茶友介紹。

1990.12.18 中、日、韓70位茶友在臺北市十方禪寺舉行首屆國際無我茶會,由創辦人蔡榮章召集。

1991.03.01 中、日、韓、英四種語文之「無我茶會」專書出版。

1991.03.27 台北陸羽茶道教室從第50期「泡茶講座」起,加入無我茶會課程。

1991.05.12 「母親節親子無我茶會」在臺北中正文化中心舉辦,70人與會。

1991.08.04 百位茶友在臺北植物園的荷花池畔舉行「觀蓮節賞荷無我茶會」。

1991.09.08 50位茶友在浩然敬老院舉行「返璞歸真無我茶會」。

1991.10.17 中日韓百位茶友在武夷山幔亭峰舉辦「第二屆國際無我茶會」,由武夷山市茶葉學會會長姚月明召集,並立碑紀念。

1991.10.20 參加第二屆國際無我茶會的臺灣團員在香港茶具文物館舉辦無我茶會說明會。

1992.05.05 在宜興第三屆陶瓷藝術節上舉行無我茶會說明會。

1992.05.07 在上海湖心亭舉辦無我茶會說明會。

1992.09.20 臺北、高雄兩地60位茶友在高雄佛光山大雄寶殿舉辦「佛堂無我茶會」。

1992.11.09 「第三屆國際無我茶會」,中日韓200位茶友在日本金閣寺、長安寺、天橋立舉辦三場無我茶會。由煎茶道賣茶真流家元正木義完召集。

1993.02.06 在茶友廖純瑜家舉辦的元宵花燈無我茶會中,創辦人蔡榮章提出以彩虹為無我茶會會旗的構想。

1993.10.13 「第四屆國際無我茶會」於韓國景福宮廣場舉行。中日韓茶友350人與會。由韓國國際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釋龍雲召集。

1994.05.01 陸羽茶藝中心開闢「無我道場」,作為訓練無我茶會的場地。

1994.05.08 五百人「甲戌母親節親子無我茶會」在臺北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行。

1994.08.10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亞太地區年會120位各國學生代表在臺北來來大飯店舉行一場無我茶會的講習。

1995.05.31 臺灣關渡基督書院茶道社完成首期茶學講座,當晚舉行頒證無我茶會。

1995.10.27 第五屆國際無我茶會在武夷山召開,由武夷山市茶葉學會會長趙大炎召集。分別於「雲窩」(27日)與「玉女峰」下(28日)舉行兩場無我茶會,各二百人參加。

1996.05.05 這年母親節親子無我茶會分別在臺灣十個城鎮同步舉行,共有一千二百多人參加。

1996.09.25 臺灣台東武陵外役監舉辦「茶香飄武陵,邀月共飲之」的夜晚無我茶會,典獄長與五十位受刑人一同參加。

1997.01.12 香港茶藝大賽中,於藝術館演講廳舉辦一場「無我茶會之舉辦與精神所在」的演講與示範,隨後在尖沙咀海邊舉行50人的無我茶會。

1997.01.14 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茨廠街的陳氏書院舉辦「無我茶會研習營」,30位當地茶友參加。

1997.02  將歷年來發現的問題整理成《無我茶會180條》題綱,作為教學依據。

1997.03.08 臺灣聯合晚報以三分之二版面介紹無我茶會及旅行用茶具,標題為「中國茶文藝復興——無尊卑無報償無好惡……無我茶會開展茶文化沉靜之美」。

1997.11.22 「第六屆國際無我茶會」在臺灣举行,由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理事長涂國瑞召集。先是臺北中正文化中心的千人無我茶會,26日并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舉辦五百人夜晚無我茶會。

1998.00.00  法國茶文化協會在巴黎百貨公司舉辦無我茶會。

1998.03.07 新加坡茶界聯合當地各族群舉辦了一場跨種族的百人無我茶會。

1998.05.04 北京大學東方茶文化研究會於北大百年校慶時,在校園舉辦了一場無我茶會。

1999.10.16 第七屆國際無我茶會在杭州、新昌、天臺舉行,由浙江省茶葉學會與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

2000.10.22  義大利威尼斯大學講師Mr.Livio Zanini在Lake Garda湖濱舉行無我茶會,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理事長陳光偉組團參加。

2001.05.06  「全球母親節親子無我茶會」於全球11個城市同步舉行,包括臺灣八個地區,以及杭州、義大利、新加坡等地,計有一千多位茶友以無我茶會方式向母親奉茶致敬。

2001.10.07  第八屆國際無我茶會於日本召開,由煎茶道賣茶真流家元正木義完召集。分別於愛知縣(7日)、靜岡(8日)、引左町(9日)三地舉辦一場無我茶會,各約250位茶友參加。

2003.04.00  北京陸羽茶藝中心成立,無我茶會的課程在基礎班的「茶藝講座」中設置。

2003.10.16  海峽兩岸陸羽茶文化與茶產業發展研討會於湖北天門市舉行「陸羽獻茶無我茶會」,20日並於安徽農業大學舉辦一場「海峽兩岸茶人金秋無我茶會」。

2004.05.00  擴大每年五月的母親節親子無我茶會為「世界奉茶日」,邀請各地的茶友在每年五月的第一個週末,共同以無我茶會等形式,奉茶給周遭的親友與不認識的人。

2004.08.21  第九屆國際無我茶會於新加坡召開,由新加坡留香茶藝創辦人李自強召集。假濱海城公園舉辦一場五百人無我茶會。

2005.11.02  第十屆國際無我茶會於福建武夷山召開,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召集。於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2日)暨武夷山市體育館(3日)舉行二場無我茶會,各三百人與會。

2007.09.28  「天福茶學院」(後更名為漳州科技學院)於福建省漳州市盤陀鎮成立,其中「茶文化系」設置了為期一學年的「無我茶會」課程。

2007.10.13  第十一屆國際無我茶會於韓國召開,由韓國國際茶文化交流協力財團總裁李真秀召集。分別於益山圓光大學(13日)、首爾昌慶宮(14日)舉行兩場無我茶會,各約四百位茶友參加。

2009.10.18  第十二屆國際無我茶會於美國三藩市召開,由全美茶文化学會會長林烱志召集。共有來自中國大陸、臺灣、日本、韓國等地及美國當地的茶友一百多人參加。

2010.01.10  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於吉隆玻本部舉行迎春無我茶會,由茶藝學習中心主任許玉蓮召集。

2011.05.22  英國倫敦Teanamu Chaya Teahouse的Mr. Peisiong Wang在Holland Park召開無我茶會。

2011.05.28  第十三屆國際無我茶會在臺灣召開,由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理事長王春樹召集。29日是臺北中正文化中心的千人無我茶會,30日是日月潭畔的四百人清晨無我茶會,31日是阿里山彌陀禪寺的三百人晨曦無我茶會。

2011.06.17  開始將無我茶會相關資料收錄於http://www.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2012.05.27  美國拉斯維加斯茶文化學會在當地舉辦一場「沙漠甘泉無我茶會」。

2012.09.09  汶莱中华文艺联合会邀當地居民30人舉行無我茶會,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茶藝學習中心主任許玉蓮前往指导。 (1895)

第十二章 無我茶會的推廣-蔡荣章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80條》

蔡荣章著Author:Rong-tsang Tsai

ISBN978-957-9690-08-9 “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180,” First edition: 1999.9, Second edition: 2010.9《无我茶会180条》1999.9第一版 2010.9第二版 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2012.05.20修订版-English Translator : Katherine Yip英语翻译:叶德明

第十二章 無我茶會的推廣

156.「無我茶會」推廣工作如何進行

為推廣無我茶會,臺灣的「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在各地設置有「無我茶會指導老師」與「茶道老師」,從事定點與非定點式的教育與訓練。並鼓勵茶道老師進而設置定點的「茶道教室」,有計劃地開班授課,除了無我茶會的課程外,還可以延伸至其他茶學領域。

157.將無我茶會列入茶道教育課程

隨著無我茶會的普遍推展,無我茶會已逐漸被列入各茶道教育的課程之中,無我茶會的舉辦也自行在世界各地進行。這本《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茶人的茶會作品》即為無我茶會的基本教材。

158.「無我茶會道場」的設置

我們希望「無我茶會道場」在各地方設置,作為茶友們定期舉辦無我茶會的場所,每週固定時間都有一場無我茶會,茶會前後是大家聯誼的時間。定期無我茶會之外的時間則作為無我茶會演練場所,並可從事其他茶學教育。

159.無我茶會茶具完整性的重要

無我茶會的茶具並沒有要求一定的款式,所以每人不難湊出一套可用的茶具,但在初學階段,一套完整好用的茶具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引起興趣,二方面在信心建立後比較願意花心思去購置必需的設備。

所以各訓練單位不妨預備一、二十套無我茶會的茶具供初學者練習時使用,但規定在一定階段後就必須自己購置。

160.無我茶會的機動性與擴充性

無我茶會鼓勵席地而坐,所以無需桌椅,茶具、坐墊、開水都是每人自備,不論室內外,不論國內外,到處可以舉辦,是機動性很強的一種茶會形式。

無我茶會無需指揮,所以隊形拉得多長多遠皆無所謂,甚至於中間被一棟建築或一座小山擋住也無妨,人數可以無限制地擴充。無我茶會還可以奉茶給圍觀的人,一百人泡茶、每人奉四杯茶給圍觀的人,就有四百個圍觀的人可以喝到茶;若每人奉八杯茶(分二次)給圍觀的人,就有八百個圍觀的人可以喝到茶。這個時段若設有解說員從旁解說,很容易地就可以讓那麼多圍觀的人瞭解何謂「無我茶會」、何謂「茶道」。所以說無我茶會是擴充性、傳播力很強的一種茶會形式。

161.如何使無我茶會的風格與特性凸顯出來

一開始推動時,就要將無我茶會的幾項特殊做法,如開始泡茶後不准說話,不設貴賓致詞等徹底表現出來,否則大家不容易體會到無我茶會的獨特風格。例如推廣初期,有個單位不敢徹底要求,怕茶友們認為太嚴肅,就允許大家聊天,並且一邊喝茶一邊吃零食,結果大家覺得與一般茶友的聚會沒有什麼兩樣,還是聊聊天、吃吃東西,只不過是圍成一圈席地而坐罷了,以後也就不了了之。

要有效地推動無我茶會,就要徹底瞭解無我茶會的諸多特殊做法與其意義,如此才有勇氣徹底執行,也才能夠說服參加者及配合各項活動的人們。例如聯合主辦的其中一個單位要求泡茶之前讓他們的主管說幾分鐘的話,您如何說服他那是不適當的。例如您邀請於品茗後從事音樂演奏的音樂家,認為五分鐘太短了,而且要求做番介紹,您如何將「為什麼如此安排」的道理完善地表達出來,這些都是推動無我茶會很重要的準備工作。

162.無我茶會為什麼不設貴賓席與長官致詞的時間

無我茶會不在圍成圈圈的座位上設置貴賓席供地方知名人士或長官就坐,也不在圈外或圈內設置這樣的席位。我們歡迎地方人士與長官與大家一起抽籤泡茶,而且這樣所顯現的效果絕不輸給「一旁就坐」。如果他們無法一起泡茶,但有心瞭解或鼓勵這樣的茶會,我們歡迎,但請他們與其他圍觀者一樣,站在圈外觀看或接受奉茶。

同樣道理,在茶會間安排長官致詞,不但與無我茶會的風格不一致,而且效果也沒有讓這位長官一起泡茶、奉茶的好。依過去的經驗,只要有耐心地將無我茶會的做法及其意義說明給這位長官瞭解,他都同意改致詞為參與泡茶。如果另外需要傳達一些訊息,可以在會後全體合影的時候撥出一點時間給他,或在茶會之後,另外為他安排一場「會後活動」。

163.無我茶會進行間為什麼不放音樂

無我茶會進行間,從報到到收拾茶具、結束茶會,是不播放音樂或有人從旁演奏音樂的,因為這樣做徒然減弱茶會的「茶味」,也無益於音樂欣賞。有人認為若播放音樂相襯,氣氛會更好,但事實上,是部分心情與部分注意力轉移到音樂上去而已,若是一首大家熟悉的樂曲,更是厲害;如果沒有了音樂,大家的精神全神貫注在茶上、泡茶上、人我關係上、茶會的精神上,無我茶會的風格會更加凸顯,人們被茶道感染的效果會更加強烈。

與音樂的搭配是放在喝完最後一道茶的「空白之美」上,這時大家放下一切,專心聆聽音樂,回憶茶味。如果尚需要增加音樂欣賞的時間,可在茶會結束後作為「會後活動」來安排。

164.「品茗後活動」演出人員最好也是參加無我茶會的人

無我茶會舉辦起來要很輕鬆、自然才好,儘量將行政工作化為無形。所以無所謂專任的工作人員,一切工作都由參加茶會的茶友來分擔(除了攝錄影等特殊的任務)。基於這項理念,品茗後活動的演出最好也是由參加茶會的茶友擔任。泡完茶,就在原地或移動到鄰座放樂器的地方,或高歌,或演奏一段樂曲。這樣的安排,其空白之美的效果最容易掌握,因為演出的人就是喝茶的人。

165.推廣性無我茶會的舉辦

如果只是一群朋友相聚,找個寧靜的地方舉辦茶會便罷,如果為讓更多的人知道,並進而能一起參與無我茶會,那就要找個有眾多人群的公共場所舉辦。推廣性無我茶會必須設有解說人員,否則圍觀的人看不懂這群人在做些什麼,若能同時奉茶給圍觀的人,更能將大家融成一體。

設有對外解說的無我茶會,最好能提供大家一分書面資料,上面有無我茶會簡介,並告訴大家什麼地方可以學習到這樣的茶道知識。若能在茶會之後舉辦一場練習性無我茶會則效果更佳,方法是公開徵求願意參與練習的人,有多少人參加,無我茶會的茶友就多少人當指導老師,一個搭配一個,將全套茶具借給新人使用。解說員一面解說,練習的人即一面操作,指導老師從旁協助。由於有茶具,而且剛才方看過、聽過一次,這樣學習的效果會很好。只不過事先要有所準備,如要求大家多帶一支熱水瓶(或現場可以補充熱水)、多帶一份杯子(或統一以紙杯代替)、茶葉多放一些入壺(繼續沖泡原來的茶葉即可,若茶葉多放一些,練習時還可以繼續使用)等。

166.無我茶會在其他場合的應用

無我茶會除了作為大家以茶會友的一種聚會方式外,尚可在下列場合中使用:

a.茶道教學中,作為「各種茶之認識」的教學方法。例如每四個人一組,每人帶老師事先約定的一種茶,奉茶時改為每組四人以無我茶會的方式輪流供茶。這樣每人就可以喝到、認識到四種茶。

b.茶道教學中,作為“泡茶練習”的方式之一。例如統一帶某種茶,或由老師統一提供茶葉,依無我茶會標準方式奉茶。這樣每人就可以喝到、體會到泡得好或壞的四杯茶(假設每人泡四杯)。

c.以無我茶會作為訂婚或結婚的方式。「茶具觀摩與聯誼」的時間改為訂婚或結婚的儀式,然後新人與茶友一起泡茶,新娘新郎奉茶給對方父母,其他的人依無我茶會事先的約定奉茶(新娘新郎的位子視為不泡茶者),「奉茶給圍觀來賓」時則是奉茶給其他參加典禮的親友。品茗後活動可以改為親友合唱團的禮贊,茶會結束後進行餐會(或逕行結束)。無我茶會的許多理念是可以應用到婚姻生活中的,以無我茶會作為婚姻的儀式有其積極意義。

d.以無我茶會作為紀念某人的方式。這時的「茶具觀摩與聯誼」時間可以改為「紀念事項的陳述」,接著第一道首杯全奉給所要追念的人,以後才奉給圈內的茶友或其他參加追念的人,品茗後活動可以改為追念性的吟詩或合唱。這種紀念方式讓大家與所追憶的人共飲一杯茶,此種「一飲同心」的體會將使紀念活動更為感人。

167.「無我茶會」的英、日、韓譯

在中、日、韓三種語文裡,「無我茶會」都可以通用,大家也都看得懂,在英文裡,最早譯為Anatman Tea Convention, 後改為音譯的Wu-Wo Tea Ceremony, 2012年春,我們決定將無我茶會的英譯定為“Sans Self Tea Gathering”。 茶會的意義著重於對“無”的體悟,無我應被解釋為“懂得無的我”。sans 一詞取自於莎士比亞劇作《皆大歡喜》,原為法文,是“無”的意思,gathering取其聚會之意,這樣比較接近創建者對“無我茶會”的詮釋。

168.什麼是「無我茶會」的國際組織

無我茶會由茶友在各國與各地推展,並定期在某個國家或地區輪流舉辦大型的「國際無我茶會」,承接國或地區的無我茶會組織即為主辦單位。每屆國際無我茶會的領隊會議就是無我茶會的國際組織,討論有關推展事宜,並決定下屆承辦的單位。

169.無我茶會需要統一的會旗與會歌嗎

無我茶會在創辦時設有會旗與會歌,也有些國家與地區延用,但沒有將之設定為統一的會旗與會歌,因為那並不是很重要的。

170.「無我茶會」的字面意義是什麼

「無我茶會」是一種茶道思想、一種茶會形式的名稱,無我應被解釋為〝懂得無的我〞。「無」中才可以生「有」,心中充滿了財富、名譽、地位、美麗與忙碌,幸福無從產生。無我的無也不是白癡、不是死亡,而是有如光線的無,乃由七彩融合而成,紛雜的生命色彩藉「茶」將之純化為無。

171.一人到千萬人的無我茶會

無我茶會是從一人獨飲演化而來。一人中規中矩地泡茶,然後一人獨自品飲,由於沒有他人的干擾,最易體會茶味,最易瞭解泡茶過程、泡茶心情之影響茶味,最易讓自己安定下來,最易看清楚自己。所以我們鼓勵大家獨飲,甚至於認為獨飲是茶道之始。

當您能掌握自己一人獨飲的狀況後,再邀請您最親密的朋友一起「二人獨飲」,兩人靜靜泡茶,泡好茶,我給你一杯、你給我一杯。從靜靜地泡茶、奉茶、喝茶間,逐漸加深彼此的交流,由於降低了其他的干擾,彼此會看得更清楚、體會得更多,而且學會與別人一起安靜。熟悉了兩人的「無我」,開始邀集三五好友,將這種喝茶方式介紹給他們,與他們一起練習「空寂」之下的茶道,也學習多人之下的寧靜與自在,就這樣逐漸增加人數,直到千萬人。

 

  (1726)

茶喜欢自己的老窝-20130904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茶喜欢自己的老窝

蔡荣章

20130904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有人说普洱茶的入仓,其仓储的地方很重要?」

「没错,普洱茶的入仓是将“原料茶”先行筛分、拼配、或紧压成块状后上架陈化,藉助温湿度的控制与时间的长短,使茶叶逐渐转化,苦涩味降低,滋味变得醇和厚实,汤色渐次红变,这时间不是三五个月,而是三五年,十年二十年,不但需要人的技术与经验,仓储空间是否够老影响很大。」

「为什么新的仓储空间不好呢?」

「这是环境养茶与茶养环境的问题,新的仓储空间还属茶养环境的阶段,我们需要的温湿度还没能在新的仓储空间得到调剂,我们需要的微生物群还未在新的仓储空间形成,新的仓储空间也还有一些不利茶的杂气与物质。我们住在老家不也是比较舒服吗?」

「仓储空间除新旧之外,还要考虑什么条件?」

「还要考虑所处的纬度与气候、结构型式、结构体的保温保湿性,避免阳光直射、避免杂味,而且易于调节气流。一切要依想将茶精炼成什么风格而定。」

「用来泡茶的壶是不是也是老的好?」

「跟仓储空间同样道理,当茶养好了壶,壶就会回过头来养茶,但不是指壶内滿是茶垢的那种环境,我们说老家住得比较舒服也不是指脏乱的家。而且风味相去太大的茶也不宜使用同一把壶(住不同个性人的老家也不会舒服),您说我有清洗后壶壁完全不会附着茶汁与茶气的壶,(如奈米级的材质或釉面),那又属于天天换新家的意思了。」

「我们用来存放茶叶的罐子,是不是也是放惯了同类型的茶才更好?」

「是的,这与仓储空间的道理一样。而且特别重要的是您要不要让茶转化,若只求保持原状或仅是放着让它老化,选只罐身无透气性盖子能密封的罐子。若欲求其转化,则要选择适当透气性的罐子且放于湿度较高的地方。如果转化到一定程度后不让它继续转化,还要从透气性的罐子移放到无透气性的罐子。上述这个转化偏重于普洱茶类的入仓效应,其他茶类是陈化成老茶,以无透气性的罐子为宜。」

 

  (1745)

不再迷思紫砂壶的运用与保养-20130826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不再迷思紫砂壶的运用与保养

许玉莲

20130826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一)泡茶的壶最美

喜欢那些紫砂一厂壶,双手握着把玩特别舒服,触觉肌理有柔软感,不是硬梆梆的。十多年前我们收了一支提壁壶,用来冲泡普洱,普洱是自己调配的,以渥堆普洱饼茶做基料,加少许下关青沱茶,投茶进壶倒热水,马上感觉到壶体袅袅冒热气,一下一下仿如做吐纳练功,看着它我们自然而然安静地等待茶浸泡。

伴着我们一起泡茶喝茶约半年后,最初未用时貌似粗糙石头的提壁壶,已悄然变得像块玉那么温润的样子了,它壶体的颗粒因有亮泽而均匀凸现,水色流丽,褐泥中常夹杂着飘忽不定的一抹银紫色,轻轻地触动了我们心灵特别柔软的那一瓣,叫做美。

(二)和壶做朋友

我们一直使用一支一厂的掇球壶冲泡熟火乌龙茶,是红泥壶,但隐隐然乏黄色,泡茶久了,色泽变为更深沉的红,润亮。它烧结程度很高,传热也快,我们喜欢它泡出的茶汤风格:香味清醇高扬。

我们一直说:不要为养壶而买壶、为养壶而泡茶。一支壶只收藏着放在那边,没有人给它茶喝,没有人抚摸它、珍惜它,它永远就是一个物件而已。即使有用到它来泡茶,但中心点没有放在喝茶,那支茶壶也是不会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

茶壶是为喝茶而生的,把茶壶带回家后,我们要关心一下各茶壶的材质、烧造工艺、造型等身世来历,花些时间和它们做朋友,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壶都有适合它性质的茶。

(三)新紫砂壶使用方法

一.用清水将壶身内外冲洗干净,以一块干净软布协助清理。洗涤好了即可开始泡茶用。

二.有些壶需要浸洗的话,将热开水倒入一容器,放一点茶叶入水,把壶和壶盖分开泡进水里,几个小时后把壶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净。如壶内有些细沙,彻底洗刷干净即可泡茶。

三.不必使用其他材料如米粥、豆腐、甘蔗等与新壶和水一起煮。不必把新壶拿去煮或蒸,不可用洗洁精清洗砂壶。

四.如新壶身上有肉眼可见的蜡、油、污迹、泥块、茶垢等状况,或嗅闻到奇怪异味,不可用于泡茶品茶。

(四)善待砂壶的心思

一.实实在在的使用茶壶泡茶来品赏。不要把茶壶当傻瓜,以为它不晓得冷暖,天天拿它去烧煮或泡在水里,有时甚至泡馊了也没放在心上。

二.泡茶时不必一直用热水往壶的头上浇淋、不必边淋水边用毛刷子刷壶身、不必用布不断地推搓壶身。

三.每次泡饮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把茶壶用清水冲洗,再用干净布擦拭壶外,打开盖子放在卫生处让它晾干。

四.每一次让壶彻底干燥后,才再使用第二次。

五.提拿茶壶时要小心谨慎,一手扶把一手托底,放时要轻声轻气。数人观赏茶壶时,茶壶不要放在人手上传来传去,桌上铺一块软布,把茶壶置放布上,郑重把壶请过来。

  (2739)

茶叶的保存-许玉莲

茶叶的保存

许玉莲

20130423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有些地方流行将茶叶放进冰箱或冷冻柜,引致茶友来上课时问有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认为这是不必的,茶叶并非生鲜食品,只有生鲜食品才需要放进冰箱,因为它们容易变质,容易腐败、死去。茶叶是干货,它该做到品质稳定才上市才对。现在有些人为了要抢第一手推出市场拔头筹的好处,都来不及把茶叶做得足够稳定,就拿出来卖了。也有人误导市场去接受那种「生、鲜、青、涩」口感才是属于一个好茶的味道,事实上他们没有把茶叶做完整。

茶叶刚刚做好那段时间,是非常容易吸湿的,如何将它们的香味、品质按照我们要的样子稳定下来呢?那就在茶叶做好后,将之放一段时间(如十天八天),再实施干燥一次,放一段时间后,再重复实施干燥一次,绿茶至少要做二次,乌龙茶要做三次,如此这般经过多次挥发水分,其活性才会稳定下来,也即把我们想要的茶质固定锁住了,很多人就是不舍得花这个时间与功夫。

如果茶叶干燥得很稳定,只需让茶叶置入不透风的罐子如瓷、不锈钢、铁、锡制的,茶罐不要放在潮湿的地方,不要让它晒到太阳,要收在阴凉干燥处存放,茶叶就会一直好好的不容易变坏。

制茶、卖茶者要把茶做得很稳定,才可以拿出来卖。不要把责任推到消费者身上,说因为这种茶有市场我们才做,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给消费者方便。现在有许多消费者已发现这种并没有完全稳定品质的茶往往做工有所欠缺,喝起来味道除了并不怎样可口,而且喝后脾胃还会产生刺激和寒凉的感觉。

品质做得稳定又有一定水准的茶,就这样放在一个干净室内的橱柜,即使存放了很久也不会变质的,不但可以喝,而且不会走味,味道还像当初一样那么浓醇。我自二000年起,就开始在茶艺教室收放了一些绿茶龙井、乌龙茶铁观音等,去年开始开设老茶品茗班,首次将收放了这么多年的茶叶请出开封开泡,每一位参与品茗班喝过那些存放茶的茶友,都可以见证茶叶必须完整完工做得很稳定才上市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看见好的制茶功夫能让茶叶延续生命力。

 

  (1935)

第十三章 無我茶會簡史-蔡荣章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80條》

蔡荣章著Author:Rong-tsang Tsai

ISBN978-957-9690-08-9 “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180,” First edition: 1999.9, Second edition: 2010.9《无我茶会180条》1999.9第一版 2010.9第二版 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2012.05.20修订版-English Translator : Katherine Yip英语翻译:叶德明

第十三章 無我茶會簡史

172.無我茶會的創辦

無我茶會是在臺灣一九九○年代前後的茶思想與環境下所研發出來的一種茶會形式,一九八九年由當時在臺北陸羽茶藝中心擔任總經理的蔡榮章創辦,一九九○年正式推出。

173.為什麼有無我茶會的誕生

無我茶會誕生的內在因素已如前述,外在因素有二:一是原有茶道聚會方式都是一人泡茶、數人為客品飲,或是多人泡茶,更多人為客品飲,如此無法將茶道精神充分表達,所以亟思一種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的茶會方式。二是原有茶道聚會方式難能大規模舉辦,導致推廣效果受限,如何才能讓眾多人一起享用「茶道」,成了構思無我茶會的另一觸媒。

184.第一次無我茶會的舉辦

這是在一九九○年五月二十六日,蔡榮章將擬好的無我茶會綱要在陸羽茶藝中心正在舉行的第一期「陸羽茶道教室師資研習班」上唸給大家聽,並聽取大家的反應與意見,討論完畢,大家決定於下一個月的二日在離陸羽不遠的「妙慧佛堂」舉行12人的實驗性無我茶會。這是第一次無我茶會的舉辦,會後於現場即席進行檢討,並決定第二次的無我茶會。如此進行了三次實驗性無我茶會,也將茶會的架構確立了起來。

175.第一次公開舉辦的無我茶會

每次「陸羽泡茶師檢定考試」後,都會有一次頒證茶會,一九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是第13屆泡茶師頒證典禮,在臺北市中山堂的光復廳舉行,這次即以無我茶會的方式進行,新舊泡茶師70人先進行一場無我茶會,會後舉行頒證,由舊泡茶師分別將「泡茶師證書」頒發給新泡茶師。這是無我茶會的第一次公開舉辦。

176.第一次國際無我茶會

利用茶文化交流的機會把無我茶會介紹給日、韓茶界友人,很快地他們也愛上了這樣的茶會方式,於是利用文字、影帶讓他們帶回去教給其他的茶友。1990年12月18日就在「十方禪寺」的臺北市禪修道場舉辦了第一次國際無我茶會,共有中、日、韓七十余位茶友參加。由於佛堂或禪修道場比較容易有廣大的室內空間,所以初期常以之為無我茶會舉辦的場所。

177.無我茶會專書的出版

為便於大家推動無我茶會,乃於1991年3月出版中、日、韓、英四種語文的《無我茶會》專書,簡單、扼要地介紹無我茶會的做法及其精神。

到了1997年初,為了教學上的需要,將這些年來遇到的問題整理成了180條綱要,作為課堂上研討的依據。1999年初,「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應各茶道教室的要求,決定編印六本茶學基本教材,討論的結果,將《無我茶會180條》列為這六本基本教材之一,並率先於同年9月出版。這是無我茶會較為完整的思想記錄與實踐手冊。

2012年冬,《無我茶會180條》完成了一些理念性詮釋的增補,並譯成了英文,於是以《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茶人的茶會作品》为名再行出版。

178.第一座無我茶會紀念碑在武夷山

1991年10月17日上午,第二屆國際無我茶會在中國東南的福建省武夷山幔亭峰舉行。會前經大家的努力,尤其是「武夷山莊」劉彩華副總經理與林馨主任的協助,在幔亭峰下的武夷山莊庭園內設置石碑一座,正面刻上「幔亭無我茶會記」,文曰:「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七日,百餘位來自各方的茶人聚集幔亭峰頂,各自攜帶茶葉茶具圍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給左邊三位茶友,一杯留給自己,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背面刻上「無我茶會之精神」,文曰:「座位由抽籤決定,無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飲茶自右,無報償之心;超然接納四方之茶,無好惡之心;盡力將茶泡好,以求精進之心;依計畫行事,遵守公共約定,無需指揮,培養團體默契。」

感謝名書法家黃美豐先生為我們書寫碑文,名石雕師何雙水先生為我們雕刻,以及贊助經費的諸位茶友們。

179.從「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到「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

無我茶會創辦後,除以陸羽茶藝中心為基地,使其逐漸成熟外,並以「無我茶會推廣委員會」的組織對外舉辦各項講習與活動。到了1994年8月,經臺灣政府核准立案,成立「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組織成自主性的社團法人。會址設置于陸羽茶藝中心,辦公室也由陸羽茶藝中心撥用。

180.無我茶會大事年表(1990~2012)

1990.05.26 無我茶會初稿研討。

1990.06.02 第一次實驗性無我茶會。

1990.06.23 十三屆泡茶師頒證典禮以無我茶會方式在臺北舉行,為無我茶會首次對外公開舉辦。

1990.11.14 中日茶友20名於妙慧佛堂舉行「清淨無我茶會」,為無我茶會首次向國外茶友介紹。

1990.12.18 中、日、韓70位茶友在臺北市十方禪寺舉行首屆國際無我茶會,由創辦人蔡榮章召集。

1991.03.01 中、日、韓、英四種語文之「無我茶會」專書出版。

1991.03.27 台北陸羽茶道教室從第50期「泡茶講座」起,加入無我茶會課程。

1991.05.12 「母親節親子無我茶會」在臺北中正文化中心舉辦,70人與會。

1991.08.04 百位茶友在臺北植物園的荷花池畔舉行「觀蓮節賞荷無我茶會」。

1991.09.08 50位茶友在浩然敬老院舉行「返璞歸真無我茶會」。

1991.10.17 中日韓百位茶友在武夷山幔亭峰舉辦「第二屆國際無我茶會」,由武夷山市茶葉學會會長姚月明召集,並立碑紀念。

1991.10.20 參加第二屆國際無我茶會的臺灣團員在香港茶具文物館舉辦無我茶會說明會。

1992.05.05 在宜興第三屆陶瓷藝術節上舉行無我茶會說明會。

1992.05.07 在上海湖心亭舉辦無我茶會說明會。

1992.09.20 臺北、高雄兩地60位茶友在高雄佛光山大雄寶殿舉辦「佛堂無我茶會」。

1992.11.09 「第三屆國際無我茶會」,中日韓200位茶友在日本金閣寺、長安寺、天橋立舉辦三場無我茶會。由煎茶道賣茶真流家元正木義完召集。

1993.02.06 在茶友廖純瑜家舉辦的元宵花燈無我茶會中,創辦人蔡榮章提出以彩虹為無我茶會會旗的構想。

1993.10.13 「第四屆國際無我茶會」於韓國景福宮廣場舉行。中日韓茶友350人與會。由韓國國際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釋龍雲召集。

1994.05.01 陸羽茶藝中心開闢「無我道場」,作為訓練無我茶會的場地。

1994.05.08 五百人「甲戌母親節親子無我茶會」在臺北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行。

1994.08.10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亞太地區年會120位各國學生代表在臺北來來大飯店舉行一場無我茶會的講習。

1995.05.31 臺灣關渡基督書院茶道社完成首期茶學講座,當晚舉行頒證無我茶會。

1995.10.27 第五屆國際無我茶會在武夷山召開,由武夷山市茶葉學會會長趙大炎召集。分別於「雲窩」(27日)與「玉女峰」下(28日)舉行兩場無我茶會,各二百人參加。

1996.05.05 這年母親節親子無我茶會分別在臺灣十個城鎮同步舉行,共有一千二百多人參加。

1996.09.25 臺灣台東武陵外役監舉辦「茶香飄武陵,邀月共飲之」的夜晚無我茶會,典獄長與五十位受刑人一同參加。

1997.01.12 香港茶藝大賽中,於藝術館演講廳舉辦一場「無我茶會之舉辦與精神所在」的演講與示範,隨後在尖沙咀海邊舉行50人的無我茶會。

1997.01.14 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茨廠街的陳氏書院舉辦「無我茶會研習營」,30位當地茶友參加。

1997.02  將歷年來發現的問題整理成《無我茶會180條》題綱,作為教學依據。

1997.03.08 臺灣聯合晚報以三分之二版面介紹無我茶會及旅行用茶具,標題為「中國茶文藝復興——無尊卑無報償無好惡……無我茶會開展茶文化沉靜之美」。

1997.11.22 「第六屆國際無我茶會」在臺灣举行,由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理事長涂國瑞召集。先是臺北中正文化中心的千人無我茶會,26日并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舉辦五百人夜晚無我茶會。

1998.00.00  法國茶文化協會在巴黎百貨公司舉辦無我茶會。

1998.03.07 新加坡茶界聯合當地各族群舉辦了一場跨種族的百人無我茶會。

1998.05.04 北京大學東方茶文化研究會於北大百年校慶時,在校園舉辦了一場無我茶會。

1999.10.16 第七屆國際無我茶會在杭州、新昌、天臺舉行,由浙江省茶葉學會與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

2000.10.22  義大利威尼斯大學講師Mr.Livio Zanini在Lack Garda湖濱舉行無我茶會,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理事長陳光偉組團參加。

2001.05.06  「全球母親節親子無我茶會」於全球11個城市同步舉行,包括臺灣八個地區,以及杭州、義大利、新加坡等地,計有一千多位茶友以無我茶會方式向母親奉茶致敬。

2001.10.07  第八屆國際無我茶會於日本召開,由煎茶道賣茶真流家元正木義完召集。分別於愛知縣(7日)、靜岡(8日)、引左町(9日)三地舉辦一場無我茶會,各約250位茶友參加。

2003.04.00  北京陸羽茶藝中心成立,無我茶會的課程在基礎班的「茶藝講座」中設置。

2003.10.16  海峽兩岸陸羽茶文化與茶產業發展研討會於湖北天門市舉行「陸羽獻茶無我茶會」,20日並於安徽農業大學舉辦一場「海峽兩岸茶人金秋無我茶會」。

2004.05.00  擴大每年五月的母親節親子無我茶會為「世界奉茶日」,邀請各地的茶友在每年五月的第一個週末,共同以無我茶會等形式,奉茶給周遭的親友與不認識的人。

2004.08.21  第九屆國際無我茶會於新加坡召開,由新加坡留香茶藝創辦人李自強召集。假濱海城公園舉辦一場五百人無我茶會。

2005.11.02  第十屆國際無我茶會於福建武夷山召開,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召集。於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2日)暨武夷山市體育館(3日)舉行二場無我茶會,各三百人與會。

2007.09.28  「天福茶學院」(後更名為漳州科技學院)於福建省漳州市盤陀鎮成立,其中「茶文化系」設置了為期一學年的「無我茶會」課程。

2007.10.13  第十一屆國際無我茶會於韓國召開,由韓國國際茶文化交流協力財團總裁李真秀召集。分別於益山圓光大學(13日)、首爾昌慶宮(14日)舉行兩場無我茶會,各約四百位茶友參加。

2009.10.18  第十二屆國際無我茶會於美國三藩市召開,由全美茶文化学會會長林烱志召集。共有來自中國大陸、臺灣、日本、韓國等地及美國當地的茶友一百多人參加。

2010.01.10  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於吉隆坡本部舉行迎春無我茶會,由茶藝學習中心主任許玉蓮召集。

2011.05.22  英國倫敦Teanamu Chaya Teahouse的Mr. Peisiong Wang在Holland Park召開無我茶會。

2011.05.28  第十三屆國際無我茶會在臺灣召開,由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理事長王春樹召集。29日是臺北中正文化中心的千人無我茶會,30日是日月潭畔的四百人清晨無我茶會,31日是阿里山彌陀禪寺的三百人晨曦無我茶會。

2011.06.17  開始將無我茶會相關資料收錄於http://www.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

2012.05.27  美國拉斯維加斯茶文化學會在當地舉辦一場「沙漠甘泉無我茶會」。

2012.09.09  汶莱中华文艺联合会邀當地居民30人舉行無我茶會,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茶藝學習中心主任許玉蓮前往指导。

  (2744)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Chapter 7- Taking your seat and Tea ware Appreciation -蔡荣章Rong-tsang Tsai

《無我茶會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80條》

蔡荣章著Author:Rong-tsang Tsai

ISBN 978-957-9690-08-9,“无我茶会Sans Self Tea Gathering 180” ,First edition: 1999.9, Second edition: 2010.9.《无我茶会180条》,1999.9第一版,2010.9第二版.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2012.05.20修订版.-English Translator : Katherine Yip,英语翻译:叶德明.

Chapter 7 Taking your seat and Tea ware Appreciation

75. How could we ensure seating mats are neatly aligned?

Each number plate is placed in such a way to mark the centre point of the front edge of the seating mat; as such, align your ‘seating mat’ (not the cloth liner) accordingly with the number plate, and the seating arrangement will be neat and as planned when everybody is seated.

76. How should we handle the number plate?

For plate made of cardboard, put it into the carrying bag once the seating mat is laid; this way, the seating area will look tidy. If the number is indicated by way of a souvenir, place it in an appropriate position for display alongside the tea ware. Pack it together with the tea ware when the event is over.

The number lots obtained at the registration counter should also be kept in the bag to keep the place tidy.

77. Should the cups be placed right side up or upside down?

Out of hygiene consideration, tea cups will be placed upside down when they are being laid out on the tea tray, while random drawing is going on and seats are being taken. In this case, turn the cups right side up when brewing begins. Having said that, tea cups can be placed right side up if they look a lot more appealing this way, and the venue is free from sand, draught and other hygiene concerns.

78.  If tea is to be served to onlookers, should the extra cups be displayed?

Generally, the organizer will distribute cups for onlooking guests to the participants when they sign in at the registration counter, if the decision was made beforehand. Participants will keep these extra cups in their carrying bags until the tea infusion for the onlookers is brewed and it is time for serving; there is no need to display these extra cups.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is arrangement: first, to avoid a cluttered brewing area and keep the place neat and visually appealing; second, for security reason, to avoid the cups being overturned or blown away by strong wind; third, to add an element of unexpectedness – onlookers would be pleasantly surprised as cups were hidden from sight and they have no clue that they will be served!

79. Should the snack be displayed if the tea gathering calls for ‘tea time snacks’?

If the tea gathering calls for ‘tea time snacks’, details including when it is to be served will be specified in the ‘Notification’.  Bring along the snack accordingly.  Do not take it out when tea ware is laid for hygiene reason. When the time comes, take it out and distribute.

80.  For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aking place in the evening, where should the light be placed?

Participants would have to bring along their own lighting devices for an evening tea gathering. The light should reach the tip of the spout or the inside of the tea bowl, besides contributing to an aesthetically appealing impression, and not getting in the way of water pouring, tea distributing and serving, etc.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if candles or oil lamps are used. Make sure the tea towel, tea cloth and seating mat, etc, will be out of the lamp’s way when there is a draught to prevent burning.  Should gas stove be used, make sure there is no leakage when it is being transported.

81. What should we do if there is strong wind outdoors?

For an outdoor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he items prone to toppling over or being lifted in a gale will be the tea cloth, seating mat, cloth liner and tall, slender thermal flask.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lay the thermal flask on its side on the windward end of the tea cloth. Use the carrying bag to hold the seating mat and cloth liner down. Other heavier personal items, pebbles and stones around can double up as weight.

82. What should we do if the venue is rain-soaked?

Bring along a cloth liner if it rained before you leave home for the tea gathering. If you are already on the way and there is no chance for you to get the cloth liner, be resourceful. If the tea gathering takes place at the countryside, gather some grass and leaves and lay them on the ground, provided this does not spoil the scenery; if brewing is to take place on concrete or stone-paved surface, just sweep away the water on small area, and avoid large puddles. One should be adaptive and prepared to solve problems.

83. The issue with insects for outdoor tea gatherings.

For outdoor event, insects are unavoidable gatecrashers. They will creep up your seating mat or make themselves at home on your tea tray. This issue was raised after the 5th International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had taken place on a meadow at the Yunv Peak of the Wuyi Mountain. Some participants complained that insects had popped into their cups. Initially, the organizer responded by saying what seemed to be the obvious: we could spray the place with insecticide a few days before the event. There was a pause, then someone objected: What are insects compared to insecticide? Is insecticide any better than a few insects? Soon, the insects had garnered a lot of support – ‘If the mantis makes its way to my tea tray, I will bring it along to serve tea and let it leave slowly after I have returned to my seat’; ‘If a bug lands in my cup, I will avoid it when I drink, leave some tea at the bottom of the cup with the bug, and discard it.’

Towards the end, it seemed that no one objected to insects participating in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 instead, everyone was talking about the interesting experience they had with these ‘fellow participants’!

84. ‘Tea ware Appreciation and Networking’ session: When to begin, when to end and what are the alternatives?

This is the very first activity during a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When the tea ware is laid, participants could meet and greet fellow tea drinkers and appreciate their tea ware.  This is also the time for making new acquaintances. Normally, there is no definitive time for the beginning of this session.

The ‘beginning of tea brewing’, however, is a key moment. This should be clearly understood by each participant. This also marks the end of the ‘tea ware appreciation and networking’ session. When the time comes, everyone will have to return to the respective seats and begin brewing.

The ‘tea ware appreciation and networking’ session may not matter as much if it is a tea gathering among old acquaintances and friends. As such, it is appropriate to have a few minutes when everyone settle down and sit in quietude before brewing begins. Upon confirming that all participants are present, and tea ware laid, the organizer may suggest that everyone be seated and wait in silence, until the time comes for brewing. At this point, open the thermal flask as a cue that it is time to brew.

The ‘tea ware appreciation and networking’ session is a part of the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Background music is not recommended, as it may distract participants from seriously appreciating the tea ware and 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 worst still, this may give the wrong signal that preparation is still under way. Should there be briefing arranged for onlookers, it important to tell them what the participants are doing, from the time number plates are placed.

If an opening ceremony is required, have it at the place next to the venue for the tea gathering.  Let all participants sign in and lay the tea ware as usual.  Direct them to the place where the opening ceremony is to take place. When the ceremony is over, go back to the venue for the tea gathering and begin with the ‘tea ware appreciation and networking’ session. This is better than incorporat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into the ‘tea ware appreciation and networking’ session as the integrity of the event flow will be preserved. Likewise, it is better than having the ceremony before the participants laying out the tea ware, which may spoil the atmosphere of the tea gathering.

85. Etiquette during ‘tea ware appreciation’

All participants are required to bring along their own tea ware, which makes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a great occasion to showcase individual tea ware;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international gatherings whereby participa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get together. Furthermore, the choice of tea ware speaks volume of an individual, which helps 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among fellow tea drinkers.

Avoid touching or picking up the tea ware during the appreciation session. Firstly, it is for hygiene reason; secondly, it will also avoid breakage by accident. The exception is when the owner is at his place, and show you the tea pot himself or indicate that you can take up the tea pot to have a closer look.

Walk about gently to avoid kicking up dust and spreading it around, and take care not to step on or kick over the tea ware inadvertently.  Do not disturb participants who are busy laying out their tea ware to avoid delay. Try not to spend too long talking to one person, as he will need time to appreciate tea ware and mingle around. Keep track of your time, and make sure you have enough time to get back to your place before the ‘tea ware appreciation and networking’ session ends.

86. How to optimize the impact of networking?

The best time to build friendship is during the ‘tea ware appreciation’ session and the ‘post-event activities’.  Arrange some ‘networking coordinators’ to assist participants reaching out to fellow tea drinkers. If there are members of a few associations present at a particular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he ‘networking coordinators’ must be familiar with the members of these associations.

87. How to distribute ‘Backgrounder’ to members of the public at the venue

Normally, a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aking place at a public venue is intended to be promotional in nature – besides having presenters briefing the public about the procedure and spirit of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backgrounders’ can be distributed.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distribute these: a) set up a service counter at the registration area and put up a sign that backgrounder would be given out upon request. Attend to requests throughout the entire tea gathering. b) Arrange to helpers walking about at the venue and giving backgrounders out to interested onlookers. c) Distribute backgrounders to tea-brewing participants beforehand, and let the participants distribute the backgrounders to the onlookers while they are explaining to them afterwards.

 

  (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