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器

泡茶的技法与心法-蔡荣章-专栏20140827

泡茶的技法与心法

蔡荣章

20140827蔡荣章专栏

泡茶有很多技法,这些技法是为了有道理、有秩序、有美感地泡茶,而且能够泡好一壶茶。如讲究各类茶器摆设的位置:主要的泡器放在哪里,辅泡器、备水器、储茶器放在哪个方位。如研究壶、盅等茶器的拿法,务使拿得顺手、轻便、看起来优美。如何将茶叶从茶罐内拨出入荷,又如何持荷将茶放入壶里。如何判断什么是适合泡茶的用水、如何判断水的温度。如何知道每一泡茶需要的水温、需要浸泡的时间。一定浓度后如何将茶汤固定,且平均地倒入杯子之中。使用什么壶与杯才能将茶表现得很好。如何欣赏茶叶、茶汤、与叶底。泡完茶后如何清理茶器、收拾茶席。

开始学习这些技法之时难免觉得为什么要那么啰嗦,但是要理解这是前人的经验累积,你可以加以修正与补充。当它被纯熟应用后就会变成习惯,毫无障碍地被你使用。但这个毫无障碍被你使用的习惯是有危险性的,如果是个错误的动作,如将茶汤倒入茶盅总是在最后时段甩甩壶,习惯后它就代表了一个粗糙的个性;如打开或盖上盖子时总要划个圆形的弧度,习惯后它就为你划上了一个不需要的符号;如你认为水不烧开是泡不出好茶的,习惯后你就难于调整茶汤内各种成分的组配(达到最好的茶汤境界)。这些都是错误习惯带来的危险性,那正确的习惯会不会也带来危险性呢?

正确的习惯也会带来危险性。现在我们要从上面的泡茶技法说到泡茶的心法。当一个人掌握了正确的泡茶技法,他可以很有把握地把每一道茶泡得很好,习惯了以后,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了,再也不需要关注如何泡了。泡茶时还可以与人聊天、还可以与台下的人眉来眼去,他说:泡茶我已烂熟于心。这烂熟于心是正确的习惯带来的危险性,烂熟于心令人忽略了他正在从事的每一个动作,只是熟练地操作着,于是泡茶、奉茶的动作与泡出来的茶汤精准度不够(精准度足够时是包括了茶叶生命的活灵活现)。当他用这种烂熟于心的习惯去弹琴,每个音符的触感准确度也不够,听者不会被音乐带着走(只是听听熟练或高超的弹奏技巧而已)。正确的做法是:虽然做着熟练的动作仍然关注着每个动作,就像不熟悉一般(这就是「拙」的妙处)。

泡茶的心法只有三条,一条是随时关注着每个熟练的动作,一条是爱茶,一条是爱人。如果不爱茶,前面所说的技法、熟练、关注都将失去灵魂,只是认真操作着。唯有泡着心爱的茶,满心欢喜,才能得出最好的动作与茶汤。第三条心法是要有爱人之心,爱自己、爱等着喝茶的人。努力泡茶就是为了要有一杯好茶给自己、给等着喝茶的人,否则为什么要如此用心地泡茶?只为得奖、只为获得夸耀、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真是如此,泡茶变成了一具孤魂。

泡茶的技法有多多,泡茶的心法只有三条,一条是随时关注着每个熟练的动作,一条是爱茶,一条是爱人。

 

  (1573)

从戴围巾泡茶谈身份认同-许玉莲-专栏20140825

从戴围巾泡茶谈身份认同

许玉莲

专栏20140825

围巾怎么穿呢,将围巾交叉绕在脖子,左边在上,将右边提起穿过空隙,把围巾从空隙中抽出来,围巾的两条“舌头”可重叠或可将其中一条拖长一些显“不对称”款式,披搭在身体前;另有就这样把围巾披在脖子上,不打结,任由两条长长的“舌头”松松地在身体两侧悠悠荡荡。

带围巾的实际用途应该是防冷风,寒冷季节出门时围在脖子上避免寒风入侵,保持身体温暖。进到室内觉得暖和了想要舒服些一般会脱掉,二来也因为松松垮垮的巾条会妨碍我们的行动,故此脱掉会较自在、安全。在一些场合比如说工厂,曾发生围巾被卷入机器的意外,当事人的颈项也被扯伤了,故此在工作的时候,其中一项安全措施是不可披围巾。

茶人(泛指泡茶喝茶爱好者)泡茶时从布置场地、设置茶席、来回走动提拿各种茶具(其中包括电或火加热器,重量达二公升的煮水壶,价值很高的泡茶器等)、起立行走奉茶间存在着大量的体力活,这期间的操作需要顾及安全:别引起电流、酒精、火、热水的意外;需要照顾器物安全:别打破任何茶具。如果带着围巾来做这些事情,随时都要腾出一手来扶住身前的围巾,结果他只剩下一只手是自由的。为何要按住身前围巾呢,免得它随风摇曳飘来飘去拉翻壶盖、茶杯;或者不小心接触到火源;甚至有些人曾发生过脚踩在自己的围巾上而绊倒的。整个泡茶过程的程序繁复而细腻,不应该再分心照料身前的围巾才是,况且突然变得只有一手可以活动自如,那将造成不便,因为平常泡茶练习时都用两手。

但现今茶人们在办茶会、泡茶时流行戴围巾,都不重视季节、气温、户外或户内的场合了,不在乎围巾到底有没有发挥实际用途,不考虑带围巾泡茶可能会引起一些意外发生。那是追求一副潇洒、飘逸的造型,来打造“茶人形象”,他们认为茶人应该要有一副“茶人的样子”,否则人家不知道“我是茶人”。不但只是自己这样做,还要大家跟着一起做,有时一个团体一起泡茶,他们就要求全部人一起穿着同色同款围巾,成为变相的制服来壮大声势。大家带着围巾泡茶的作用,其重心点是放在造型、形象,以及寻求身份认同的诉求上。

茶人泡茶时不可分散注意力,何苦一会儿戴帽子、一会儿穿宽袍、一会儿戴围巾、一会儿规定所有出席者皆要穿白衣,把力气放在费心塑造外形来声张势虚,还不如扎扎实实学好茶道这门艺术。茶人的装束必须注意安全第一,适合泡茶动作,可包裹身上体味,再来还有感觉舒服、个人喜爱之风格、美仪等各自考虑的因素。宁可用别的方式标示自己,从茶道思想、茶道艺术风格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成立自己的门派。

  (1905)

茶道技术在哪里-许玉莲

茶道技术在哪里

许玉莲

把茶道放入生活可以吗?当然可以,但以为在生活中做茶道就不必讲究一定的步骤、道理与精神,一味随着个人固有习惯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把不懂当成风格,说那就是茶道,那是误解。无论唱歌、烘蛋糕、煮咖啡、弹琴、茶道,它们总有依循的一些法度,做得对了才叫做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比如制作蛋糕时材料的混拌必須依序,否则成不了蛋糕,只成为面粉和鸡蛋混合的一团面而已。烘烤温度对蛋糕产生很大影响,温度过低,烤出蛋糕的顶部会下陷,里面粗糙;烤制温度太高,蛋糕顶部就会隆起,中央部分容易裂开,四边向里收缩,糕体变得很硬,这就是没有将蛋糕做好,技术不到家之故。不管要不要成为蛋糕制造师,是在职场或在家里烘焙蛋糕,蛋糕做出来要像蛋糕才能吃进口,这才算正式完成一个蛋糕作品的制作,真的懂得做之后,无论在哪里做都不会把它做坏了的。

大家对烘蛋糕、书法、画画、弹琴等项目的技术向来都可接受,不会有太大抗拒。大家习以为常喝葡萄酒不能用错红酒杯、白酒杯、笛形香槟杯或雪利酒杯;写书法要站势、坐势,执笔要悬肘、悬臂、悬腕全有规矩;弹琴可更加不能随意高一音低一音任由人。但大家认为茶道“泡得淡一点也是茶,泡得浓一点也是茶”;茶道没有必要做得那么煞有其事地用计时器计时;水温高一点低一点是不要紧的,不一定要有什么茶法,茶道主要是完成社交目的,开心就好;茶道重要的是传授人生哲理的观念,茶叶制造得好不好不必太在意。

为何茶道与其他项目相比,所得到的尊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为何人们进行茶道却不珍视茶道本身内容,也不看重藉以表现茶道的技术呢?原因是人们乐于接受长期被灌输的误导观念,而茶界也还未坚定的建立好这些体系,即使有些已经构建部分技术,但人们对此无知,或采取不认同态度。

茶道的技术含量存在在哪里呢?存在在有形的运作手法、有科学根据的基本原理与一切无形的思想内涵。举例:很多人说茶道是和谐,但和谐不会从天而降,和谐不能光靠嘴巴说说就有的,它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人物、事情汇集、经营而被创造,做好了才会体现出来,那么这种技术要怎么做呢?因篇幅所限,以下只举三列,茶道技术之一:泡茶要懂得制茶技术,泡茶时要懂得选择“做得好”的茶来泡,“做得好” 的茶叶是指原料来源明确,制作技术良好,按部就班有条理完成的产品。只有喝“做好”了的茶叶,身体才会健康,心情和灵魂才会舒适,才能制造和谐。如果冲泡一壶制作不到位或技术做坏了的茶给别人喝,内心会愧疚和不安的,则和谐永远也不会到来。

茶道技术之二:泡茶要懂得尊重的技术,和谐的成分是包括了尊重在里面的,尊重不止对人而言,也指器物、环境、科学。说说茶叶,泡茶者必须拥有一双干净的手来对待茶叶,不可污染它。取拿茶叶过程,应将茶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珍惜地对待它们把它们好好置放在应有的茶具。无论有意还是无心,不应让茶叶掉落桌面而丢弃它,或把茶叶弄碎。破坏茶叶的形体生命,也就破坏茶叶的味道个性。

茶道技术之三:泡茶要懂得茶法的技术与信念,选用何种质地的水,水该怎么加热,水的温度要多高,要投入多少茶叶,浸泡需时多久,选什么器具都是有科学原理可依据的,应针对不同性质的茶叶实施个别方法,制作出当时最好的效果。泡茶者很有信念的把茶道表现出来,不以喝茶者的身份地位来猜测或揣度别人的心意来迎合,茶法才能成为让人崇拜的专业技术。

20140612完稿-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2085)

小壶茶法的定义与茶法分类的意义-蔡荣章-20140813专栏

小壶茶法的定义与茶法分类的意义

蔡荣章

20140813蔡荣章专栏

小壶茶法的意思是指小型壶的泡茶方法,多小呢?400cc以内,这是一般常看到泡茶时使用的大小,概念上就把它称作小型壶。事实上500cc也可以是小壶茶法、600cc也可以是小壶茶法,1000cc以上也可以使用小壶茶法来冲泡, 只是技术有所不同而已。

小壶茶法要与什么其他泡茶法作对照呢?如大桶茶法、盖碗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等。盖碗茶法为什么独列为一种泡茶方式?它不是也如小壶茶法一样,装一次茶叶冲泡数道的茶汤?是的,就泡茶的方法而言,它是可以归在小壶茶法,但就茶器的类别上,它是与茶壶、茶桶不同的类型,所以将它单独归类。使用盖碗茶法的时候,除应用它的多次性浸泡功能(如同小壶茶法),还可把它单纯作为品茗杯(倒入泡妥的茶汤供客人品饮)、作为浸泡与品饮双重功能(将茶置于碗内浸泡,适当浓度后直接持碗饮用,即含叶茶法)来使用。虽然盖碗茶法与小壶茶法、含叶茶法在功能上有所交叉,在以茶器为分类标准的时候,就将它独立成一个类别。

剩下的泡茶法就侧重于泡法的不同,如浓缩茶法、抹茶法、煮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上面提到的十种泡茶法是就各种不同的茶器与泡茶方式,适应各种场合所需而划分,不以茶的类别而定。日常生活常见的鉴定杯泡茶法、双杯泡茶法(闻香杯与品饮杯)、功夫茶法等归入小壶茶法,玻璃杯泡法归入含叶茶法。泡茶法有了分类, 喝茶人就容易因地制宜, 找到适当的泡茶方式;教学的时候,也容易让学习者循序渐进。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小壶茶法呢?

不管小壶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还是含叶茶法、旅行茶法,都是以茶水比例、浸泡时间、泡茶水温为泡茶的基本原理,这其中的茶水比例、浸泡时间、泡茶水温的交叉变化以小壶茶法包含得最完整,小壶茶法应用自如后,其他的茶法就容易上手了。各种泡茶法除上述六种,其余的四种除具同样的泡茶原理外, 还有其他的经验必须学习,如用茶筅搅击粉末茶的抹茶法、用水煮茶的煮茶法、用冷水或冰水浸泡茶叶的冷泡茶法、搅拌或再调以其他食品的泡沫茶法。

各种泡茶法除了基本的泡茶原理、原则与熟练的技艺外,还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强调点,以及个人的特殊手法或传统给予的特色。上述的泡茶法都只是普通名词而不是专有名词,大家可以在大类别之下有属于自己特性的茶法。

  (1526)

泡茶要试茶吗-許玉蓮-20140804专栏

泡茶要试茶吗

許玉蓮

20140804許玉蓮专栏

泡茶的人要留一杯茶给自己喝吗?作为泡茶练习,试茶是必要的功课,比如练习泡五杯茶,我们要求泡茶者将四杯奉出去,最后一杯留给自己,与品茶者同时间喝,但泡茶者品饮目的为了试味道,试这一道,改进下一道,了解茶汤是否过浓或过淡、汤内各种成分的调和度如何、茶性是否表现良好,调整水温与浸泡时间,让下一道茶校正到较适当的表现。

有人问可否先从茶壶里倒出一口茶,试喝看看味道对不对才决定要不要出汤。这种试茶方法,味道并不准确,因先出之茶汤滋味薄,后出之茶汤滋味厚,先出的这一口茶达不到均匀效果,没必要这样试茶。

那么,可以在出汤倒入茶海之后,还没有将茶汤倒入茶杯之前,从茶海里倒一口茶入杯,泡茶者自己先试饮,觉得不错,才提起茶海将茶分倒入茶杯,奉给喝茶的人吗?如果发觉过浓就加热水进茶海调淡些?觉得太淡了就将茶汤倒回进去茶壶泡浓些?像这样子“调味”的动作,是泡茶老师在现场指导、示范学生泡茶的一些“招数”,练习时的试茶是为学生知道标准浓度,不可以成为泡茶者的常规手法。我们什么时候见过钢琴家演奏至最后,突然说刚才的弹得不好,现在要重弹?煮咖啡、烤蛋糕的一旦成品做出来后,我们也没有见过人家把咖啡拿去再煮一次、蛋糕搞个稀烂再重烤一次的。

泡茶者试茶后所要做的“调味”,只能是下一道茶,而不是这一道,而“调味”是通过调整茶法,即调整下一道的水温与浸泡时间。泡茶者要把泡茶技术练习到很有水准,熟练到茶汤出来就无可挑剔的地步,才叫学好了泡茶,把茶“泡好”了。

一位很好的泡茶者在呈现茶汤作品时,连“试茶”也不必试才对,这茶他早已经练习泡过千百回,试喝过千百回,应该怎样表现他早已经一清二楚,不必临时才试茶。他对茶的样子、体态、气味非常熟悉,茶叶的身体如何舒展,什么样的水温让它舒服,要浸泡到多深刻茶汁才能释放他知道,整个过程直至出汤,他看到汤色就知道是杯好茶,不必多此一举。正式学会泡茶的人,泡茶后要有一杯与客人共饮,那时是叫做“品茶”。

 

  (1632)

用大壶泡茶就不是茶道了吗-许玉莲

用大壶泡茶就不是茶道了吗

许玉莲

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用小壶泡茶才是茶道,用大壶泡茶就不是茶道了。这种说法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和道理。品茗就是品茗,不在于茶壶或杯子的大小,茶道,不限制在器物的体积上,不一定要小,大一点也可以表现得很好。画家无论创作了一幅大面积作品或小面积作品,都是一幅画,不能说小的才是,大的不算啊。欣赏茶的时候无论壶大壶小,只要同样地把茶表现出真正内涵,那就是茶道,因为我们享用的是同等级的茶道境界。如果有人大壶就随便泡,小壶才认真泡,这是他个人的问题,无关茶道。一位真懂茶道的人,任何器物他也不会随便的泡。

不管容器大小,泡茶原理是一样的,品茶的方法也不变。了解茶性茶况,根据茶的紧结程度和所需要冲泡道数制定茶量,利用水温及浸泡时间来调整、创作茶汤的风格,喝时要全神贯注。熟练而精准的泡饮手艺一旦养成,何时何地泡茶,用什么器物来品茶等问题再也不成问题。

茶壶茶杯的大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观念,大小并没有绝对的规范,像陆羽、卢仝喝茶用的是碗,宋代用盏,盏的口径大小有从11厘米至15厘米大的。日本茶道赤乐茶碗,碗高8.1厘米,口径10.6厘米。早期出土的紫砂壶从1350cc至400cc都有,400cc是古人的小壶,但现代人可能认为是大壶了。形形式式,你说小来我说大,难道就这样判断旧时的都不是茶道了吗?

清代流行过只有70cc大的壶,闽南、潮汕地区功夫茶觉得容量200cc的壶已经算是很大了,喝茶杯子甚至只有15cc,但并不等于说凡用这种大小的壶来泡茶的就有茶道,如他泡得茶汤不对、他的手势操作得很粗糙,那只不过是一种民间习惯。

现代茶文化的做法,每杯茶会放入约30cc茶汤,以一位泡茶师独自掌席可创作12杯茶汤来计算,需汤量360cc,再加茶叶占去20%的空间,即茶壶的大小将是430cc,这样算大呢还是算小?茶道不应被茶壶、茶杯的大小绑着。难道说用5000cc大的壶,或像大桶似的壶,你就束手无策没办法将茶表现得像小壶那么好吗?若然如此,你说你会用小壶来泡茶的能耐谁相信?

有认为小杯才叫品,大杯就叫牛饮,牛饮就不是茶道了啊。所谓牛饮,是指喝茶时表现得很粗鲁和心不在焉,不是说杯子大小,不是看汤量多寡,而是看品饮过程时茶人的心放在哪里,心放在茶汤上细细品茗,那就属于品,不是牛饮。喝茶时真的为了解渴而喝,那就是解渴的目的多过品茗。

喝茶的杯子可大可小,甚至可用碗来喝。如果杯或碗容量是大的,茶汤不一定得倒满,倒少一点吧。杯子的大小,不影响茶汤品质,也不影响欣赏价值,只要认真一口一口把茶喝清楚,用大碗也可以喝茶喝得很专业。

泡茶、喝茶讲究的是品质,茶要“做得到位”的,器物的质地要好的,茶法要精准,泡茶的手艺要精致,泡饮过程要专注投入,懂得阅读茶的每一个转变:干茶、茶汤、茶底的内涵。不管它用大壶、小壶、大杯,小杯,大碗,都可以仔细慢慢品,依然可以展现茶道艺术的一面,绝不是小的才叫茶道,大的不叫茶道。

20140512完稿

 

  (1791)

茶道演示时是自备品茶者还是请观众担任呢-許玉蓮-专栏20140721

茶道演示时是自备品茶者还是请观众担任呢

許玉蓮专栏

20140721

是不是所有的人泡茶都可以说是茶道演示呢?不是的,同样道理,不是所有会写毛笔字的人都可被称为书法家而现场挥毫演示的。音乐家现场演奏音符呈现音乐作品,舞蹈家现场舞动身躯展示舞蹈作品,那么茶道艺术家创作茶道作品时的真身演出,就称作茶道演示。

茶道作品的内容概括整个泡茶、奉茶、喝茶过程,以及茶汤的表现。过程中有相应的茶礼制度必须提呈,因为充分的程序化才是提升茶道作品的规格的先决条件;演示时的茶汤作品必须被喝了才算是完整的作品,没有被喝掉的茶只能算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故此茶道演示时除了泡茶者本身,也要有品茶者的加入才能够足以表达该茶道作品的理念。

茶道演示作品中的品茶者,不可临时找观众担任,他们未必懂得泡茶、品茶技术,对如何欣赏茶汤作品可能也一无所知,欠缺训练的人怎么有能力担当此项任务?即使邀请茶界深谙茶道之士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每位茶道作品的作者该都会有些想法,如:有作者主张,当泡茶者前来奉茶时,客人必须自己端起那杯茶,喝完茶后,客人自己要把茶杯端回去放好。这些观念要依赖平常的认知与锻炼才能够做到专业水准,把陌生人请进茶道演示作品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作品呈现的熟练、顺畅、专业肯定会大大降低。非茶界人士也不会看得明白我们到底在干什么。

在茶道演示时请观众担任喝茶者参与演示,已经被利用成为一项社交手段,认为这样可以为现场搞气氛、拉近大家的距离、不必那么严肃。还有就是名人效应,觉得在现场可以请到几位茶界名人担任喝茶者,有帮助提高本身知名度。有些演示者事前并不邀请观众或宣布喝茶者是谁,泡完茶了,就在现场挑选权贵人士来把茶奉上,使全场观众感觉尴尬,这些都歪曲了茶道演示的涵义,必须调整过来。

茶道演示中的品茗者,是属于茶道作品的一部分,作者必须让担任此任务的人懂得泡茶、品茶之法,充分了解其思想、每种程序的细枝末节该如何实行,以及应对的做法,并要求熟练操作后才有资格担当。茶道演示的目的是SHOW HOW,SHOW HOW包括有完整系统的技术,以及可感动现场观众的内在感情:自在自主的肢体表现、欣赏茶的专注力、享用好茶的满足感和对茶崇敬的态度,陌生人是绝对做不出这种深刻境界的。

  (1613)

喝茶不必管它叫什么名字-蔡荣章-专栏20140709

喝茶不必管它叫什么名字

蔡荣章

20140709蔡荣章专栏

泡茶喝茶间最常听到的话语是: 这是什么茶? 不管首先看到了茶干还是端到了茶汤。难道每种茶都有一定的规格?否则为什么要知道它的名字。每类茶有大致相同的模样,但每类茶之下的各种茶就很难订出规格了。每类茶如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由于制法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很容易区分,但如果在各大类中再细分下去就很难说清楚了。如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大佛龙井,乌龙茶中的冻顶乌龙、铁观音,红茶中的祁门红茶、坦洋工夫,普洱茶中的轻渥堆普洱、重渥堆普洱等等,就很难明确界定了。常喝茶的人会说:这难不倒我,我可以说得很清楚。但要留意,这样说的人是以某一制法、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茶来说的,当别个地方发现西湖龙井好卖,他也会做成那个样子,原来的冻顶乌龙发现清香型铁观音正流行,他也会改做成那个样子,这时应该说这种茶错了,还是要说它是另一种茶,还是继续说它仍然是原来那种茶?茶区做每种茶时並没有法定的约束(所谓国家标准也只是大类别的大致描述),所以喝茶时不必去印证它的血统是否纯正,只要关心它的品质、只要专心品饮它。

上面一段说明了喝茶前弄清楚它在市场上叫什么名称对享用一杯茶是没什么帮助的,有的话也只是方便告诉别人您刚才喝了什么茶,或是方便到市场采购。对不知道茶名称的人反而没有束缚,他就所见到的茶叶外观与所喝到的茶汤来认识这壶茶、欣赏这壶茶,得到更直接的体会。就像见到一个人,应该就凭他的外表、谈吐、举动来认识他、欣赏他,而不是问到他的名字,知道了他是鼎鼎有名的足球健将、知道了他是深受批评的新闻人物,就依已知的资讯来与他相处,这是无趣又容易造成错误的。当您听到这是十万元一饼的老普洱、这是那季全国比赛首奖的铁观音,您就以那种兴奋的心情看了、喝了,而且口沫横飞地赞赏一番?有些人听说这是四川制作的龙井茶,直骂那是假龙井,不屑一顾。下次泡茶,有人问您这是什么茶,先不要告诉他,告诉他:我已经将茶摆在您面前,而且马上就要喝到,要知道它的名字作什么?

一些所谓知茶人士经常是对各种名称的茶有一定的知识,泡茶、喝茶时就以这些知识来处理,如冲泡清香型铁观音就用95℃的水,放1/4壶的茶,第一泡浸泡1分半,第二泡—-,品茶汤时,汤色应该是草绿、香气是花香、滋味清醇、还要有铁观音树种的品种特征—-。他的茶道生活就是核对资料、修正资料,少掉了很多探索的喜悦、直觉的快感、就事求真的乐趣。所以没有丰富茶学经验的人照样可以很好地享受茶道生活,有丰富茶学经验的人在欣赏茶叶、品饮茶汤时要将既有的知识搁置一旁,直接就所看到的茶叶、喝到的茶汤加以体会与享用。茶学知识丰富者的优势是看茶叶、喝茶汤时体会得更多,缺点是如果只会依着旧知识对号入座,就只剩下一副死板专家的样子了。

 

  (1804)

现代泡茶法-许玉莲

现代泡茶法

许玉莲

刊登20130709~20130806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人的第三隻眼》

1999年我们出版马来西亚第一本茶书《约会中国茶》,书里将自1987年开始研发下来的泡茶方法定名为「现代泡茶法」,「现代泡茶法」提出茶具定位要领,茶法共有二十一步骤,于每一个步骤再仔细分析其动作说明以及每一个动作的要点提示。

「现代泡茶法」编辑成书后,在不停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我们修整了部分内容,比如:开始与结束泡茶时,泡茶者要与在座品茗者微笑打招呼或行个礼。也删除了一些步骤比如:温润泡、淋壶等动作,这些适度的改变,希望让整个泡茶、奉茶、喝茶过程更合符科学与现代生活观念,社会大众在享用茶道艺术时更能投入。

当茶叶越来越多样化、随时随地可获取,茶器具的发展也千变万化,有很多不同材质的冲泡器日新月异的推出,若要把「茶艺」兴趣建立成为一种长远的生活习惯、甚至当作一生追求的艺术就需要先把茶法了解清楚,知道怎么进行整个泡茶、奉茶、喝茶程序,知道每一种茶具的正确用法以及使用安全,知道茶叶的个性与如何泡出它的滋味,知道水温的高低是怎样的影响着一个茶汤的风格诸如此类,我们才有办法爱上泡茶喝茶,爱上茶道。这是编制「现代泡茶法」的方针。

泡茶前的准备茶叶

泡茶前泡茶者须知道将泡的是什么茶,茶叶一般收放在茶行做买卖的包装罐,如果是紧压茶如普洱,可能剥开了收存在陶缸,或只是随手用一张纸包着,这时要将茶叶取出,置放入平时已经准备好的小茶罐。为何用小茶罐呢,因每次泡茶只拿该次所需要的份量即可,另外,茶叶属于茶席上最重要之物,用一个质地好的茶罐装好它珍惜它,是表示我们对茶的用心。茶叶拿多少,视乎茶叶的松紧程度以及我们要沖泡多少道茶而定。从大茶罐取拿茶叶入小茶罐时可用手,要用茶则代劳也行。

拿茶叶时可从中了解茶叶性质,知道怎样才能把茶汤的风格发挥得最好,于是很有把握的去选用一支合适的泡茶器。泡茶器要有多大,视乎所采用的杯子大小、品茗者人数几位来决定。泡茶者必须心中有数。

泡茶步骤一.准备茶具

步骤一.准备茶具:在茶具室(或料理室)准备茶具。茶具分成三部分来组合,a.辅茶器-包括茶罐(茶叶已经装入)、茶荷、茶夹、茶匙、茶巾、杯托、水盂、奉茶盘。将辅茶器置放奉茶盘上。

b.主茶器-包括泡茶器(如有壶置及盖置,可归类一起)、茶海、茶杯。

c.煮水器(如用酒精加热,预备打火机)。

茶器具准备就绪,我们就可以依序把它们拿到泡茶席上,首先拿出a组,然后b组、c组。a组放在泡茶席的右方,b组放在泡茶者正前方,c组放在泡茶席的左方。泡茶者进入位置,随即将a组辅茶器摆放在它们所属位置,摆置好了茶具就算是备妥。

此次如属近距奉茶,将奉茶盘收起。

此次如属远距奉茶,将奉茶盘留在泡茶席上。

泡茶步骤二.备水

泡茶步骤二.备水:水要怎样预备呢,如使用电水炉煮水泡茶,可用生水直接煮沸,因为电煮需时较短不必等太久。在泡茶席傍边的存放柜放两支水待用,这时可加入电水炉煮。

如使用酒精加热,它只能起保温作用,要煮滚一壶水时间较长,可提前用保温瓶把热水装过来待用。这时候泡茶者可将热水倒入煮水壶,需决定泡茶的水温,想要提温就点火,把水煮起来。如认为水温刚刚好,不必做什么。

注意煮水壶的壶嘴别直接向着席上的品茗者,别让水煮开时的水蒸气喷到品茗者的脸上,壶嘴要往泡茶者方内移一点,但也不要向着泡茶者。煮水壶的壶盖上有一气孔,水滚开后此处也喷热气,故气孔要向壶嘴靠齐,避免泡茶者提拿煮水壶时,此气孔的热气喷上来烫伤手臂。

泡茶者将泡茶器具及用水备齐后,就可进入「预备期」预备掌席泡茶,泡茶者坐时两脚须平放在地上,两个手掌轻放在泡茶席正前方,肩膀放松、垂肘,这个姿势能协助我们稳住身体,泡茶时运作自如。泡茶者预备好了,眼神望向品茗者,点头微笑打招呼或鞠躬行个礼才开始泡茶,不要只顾着埋头苦恼在茶席上,不打招呼就开始泡茶显得唐突,品茗者会无所适从。

泡茶步骤三.开始泡茶程序

泡茶步骤三.开始泡茶程序:将倒扣着的杯子翻正,用拇指与食指夹持杯沿(两指定点不动),中指(掌控翻杯动作的主力)推杯底即可。翻正的杯子放回原位,不必移动位置。从泡茶者的左方开始为第一杯,顺势往右方退至最后一只杯。

泡茶步骤四.备茶

泡茶步骤四.备茶:取茶荷放正前方(泡茶器之下方),拿茶罐打开盖子,盖子置茶荷边,用茶签拨放茶叶入茶荷,放完了将茶签归位(迟来先归),将茶罐的盖子盖上,把茶罐归位(先来迟归)。

泡茶步骤五.赏茶

泡茶步骤五.赏茶:泡茶者取茶荷(已经有茶叶)交给品茗者(放在他的正前方,不要悬空交接物品),让品茗者观赏茶叶,从泡茶者左方的第一位先开始,第一位赏毕后,由他传给第二位,亦放在正前方即可,最后一位品茗者赏毕,茶荷交还泡茶者(放在自己的前方),泡茶者将茶荷取回,观看茶叶,赏完了,茶荷归放原本位置。

泡茶步骤六.温壶、温茶海、温杯

泡茶步骤六.温壶、温茶海、温杯:把壶盖打开,提煮水器将热水倒进壶,盖上壶盖泡一下以达温热效果。

将壶中热水倒入茶海,让热水在茶海内泡一下。

将茶海的热水一一倒入茶杯,温热着茶杯,留着直至茶泡好后才将水倒掉。

如无提温需要,可省略此步骤。

步骤七.置茶入泡茶器

步骤七.置茶入茶壶:拿起茶荷用茶签把茶叶置入茶壶。茶签、茶荷归位。

步骤八.第1道茶开始冲泡

步骤八.第1道茶开始冲泡:提煮水壶将热水倒入茶壶,刚满即可,放下煮水器在原位,盖上茶壶的盖(盖子盖上时水不要多至溢出来)。

茶叶浸泡时,坐着静静等待就是,泡茶者别东摸摸西摸摸总想找点什么来做,显得坐立不安。

泡茶步骤九.第1道茶泡好了,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海。

泡茶步骤九.第1道茶泡好了,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海:浸泡时间达到泡茶者的要求(有需要时就预备一个计时器在旁,方便引导及检查时间,因超过一分钟的时间,心算较不易。),茶就泡好了,提起茶壶放茶巾上沾一下,把壶底的水滴吸干(茶巾原位放着,不必拿在手上。),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海。

倒茶时要等茶水自动流出,勿操之过急,不要提着茶壶上下摇动,等至茶汤最后几滴流出的时间长过二秒,茶才算是倒完了,把茶壶归位。

壶里的茶水须滴干,否则会影响下一道茶。

泡茶步骤十. 倒掉温杯水

泡茶步骤十. 倒掉温杯水:从泡茶者左方开始,一一提起茶杯,把杯子的温水倒掉,杯子放回原位。

倒水不可匆忙,最后一滴水要提着杯子让它停留一下让水倾尽,杯中不可留有一滴水,会影响茶的味道。

泡茶步骤十一. 提茶海分茶

泡茶步骤十一. 提茶海分茶:将茶海提起,把茶一一分入进茶杯,从泡茶者左方开始为第一杯,顺序往右方。每一杯茶倒七、八分满即好。完毕,将茶海归位。

泡茶步骤十二. 奉茶

泡茶步骤十二. 奉茶:取杯托,把一杯茶置放托上,将之奉给品茗者。茶(和托)置放他的正前方,放桌面上,不要悬空送接。

奉茶时望向品茗者,点头行个礼,再顺序奉第二、第三……位品茗者。

最后那杯给自己,置放茶巾的右边。

泡茶者奉茶时需留意煮水壶设在泡茶席的左方,奉茶时应避免在煮水壶上空过。奉茶用右手即可。

泡茶步骤十三. 品茶

泡茶步骤十三. 品茶:先有茶的人认为茶的温度适口就可先品饮,不必等,人等齐后茶也涼了,没有必要统一喝茶时间。

品茶前与左、右品茗者点头打招呼表示礼貌。

拿杯时用拇指和食指夹持茶杯杯沿,中指托着杯底,任何一支手指都不要翘上来。

品茗时把茶吸入口中含着、慢慢咀嚼,一边观赏汤色。品茶完毕将杯子放回杯托上。

泡茶步骤十四. 第2道茶、第3道茶、第4道茶的泡饮

泡茶步骤十四. 第2道茶、第3道茶、第4道茶的泡饮:热水倒入茶壶,盖上盖子浸泡茶叶。

浸泡时间够了,茶泡好了,提起茶壶在茶巾上沾乾水滴,把茶倒入茶海,放下泡茶器在原位。

提起茶海,将茶分入品茗者的杯子。

倒茶时品茗者的茶杯不必移动,一直保留在品茗者的正前方即可。得茶之品茗者继续品茗。

泡茶步骤十五. 品水

泡茶步骤十五. 品水,最后一道茶品完了,提起煮水壶倒热水入茶海。提起茶海将热水一一倒入品杯。

品茗者拿起品杯,慢慢品饮温水。

泡茶步骤十六. 收杯

泡茶步骤十六.收杯:预先知道要泡几道茶,泡完了就可结束。茶会结束,可为茶壶、茶海和茶杯稍做初步清理。

首先将泡茶者的品杯归位,再一一将品茗者正前方的品杯连杯托一起收回,品杯放回原来泡茶器的前方,杯托归位于泡茶席左下方。

如果杯托上有水滴,就着茶巾轻擦一下把水吸干,不必把茶巾整幅松开来擦抹。

泡茶步骤十七.取茶渣

泡茶步骤十七.取茶渣:盖置上如有茶渣,用茶夹取之置入水盂。

拿起壶盖看看,盖上如粘有茶渣,用茶匙将之拨入水盂,壶盖才放盖置上。

从壶中挖取茶渣入水盂,左一下右一下有条理的挖,勿随意毫无章法的挖,不然茶渣会跌入桌面。

茶渣清完了,如茶匙上粘有茶碎,提煮水壶用热水冲一下,将茶碎冲入水盂,放下煮水壶后,把茶匙放在茶巾上按一下吸掉水滴,才放回原位。

如果会前设定品茗后要欣赏茶底(即是茶渣),茶席上要备有一个白瓷碟子,这时茶渣就可直接挖取置入碟子中,传至品茗者轮流欣赏,从泡茶者左侧第一位开始,第一位赏完后放在第二位的正前方,以此类推传至第三、第四……,最后一位欣赏完毕,将之放回原来位置,泡茶者可拿上来赏。

泡茶步骤十八.洁壶

泡茶步骤十八.洁壶:茶渣去后,茶壶内部有些碎末,提煮水壶把热水冲入壶里,提起茶壶轻轻转一、二圈,将壶内碎末顺着水势转入水中,再将茶壶的水与碎末一起倒入水盂里。

茶壶翻转时向内侧方向,壶底可朝天,动作要利落让碎末可顺着水势一起流出壶外。清完了,茶壶放回原位。

泡茶步骤十八.清茶海

泡茶步骤十八.清茶海:提煮水壶将热水沖入茶海。煮水壶归位。

泡茶步骤十九.清品杯

泡茶步骤十九.清品杯,提起茶海,将茶海内的温水一一注入品杯,顺序从泡茶者左方至右方,倒完了茶海归位。

再将杯子里的温水一一倒入水盂,杯子归位时顺势将杯子倒扣在原位。

泡茶步骤二十. 辅茶器归位,结束准备

泡茶步骤二十. 辅茶器归位,结束准备:如用酒精加热,把煮水壶置放壶托上,拿起酒精灯芯的盖子将灯芯的火笼盖住(即灭火),煮水壶不必再放煮水炉上,不煮了。如用电水壶,只需将电源切断。

把之前准备的a辅茶器套组的茶具一一归位于奉茶盘上。

泡茶步骤二十一.结束、行礼

泡茶步骤二十一.结束、行礼:将之前a、b、c三组茶具归位回到原来的茶具室(或料理室),退席依序是c煮水器、b主茶器以及a辅茶器。煮水器进席时排列最后,退席最早,因考虑到「火」「电」和「热水」的安全问题。

茶具退席之后,泡茶者回到席上,向品茗者鞠躬行礼,品茗者也鞠躬说谢谢,泡茶活动可结束。

 

  (2707)

茶文化的陶艺与茶具课如何规划-蔡荣章-20140319

茶文化的陶艺与茶具课如何规划

蔡荣章

20140319

茶文化的「茶具」与泡茶、识茶、茶会都被列为核心课程, 不是因为茶叶依赖它变成茶汤作品而重视它, 而是茶汤品质与风味依它而异(包括泡茶的壶具与饮用的杯子), 它已是茶汤作品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 茶道艺术的三件主体:泡茶、奉茶、品茶, 茶具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品茗环境的插花、焚香、挂画、空间等就不一样,它们只居衬托的地位,虽然很容易影响参与茶道艺术者的情绪,但毕竟不是茶道艺术的本体。绘画、音乐、舞蹈、文学,与刚才所说的插花、焚香等艺术的进入茶文化课程是期望它们进入学茶人的身体里,起到提升艺术境界的作用。

茶具包括各种材质,如陶瓷、金属、竹木、纺织、电器,但以陶瓷最为重要,所以课程在无法依材质细分成各种课别时(因课时量的关系),就以「陶艺与茶具」来概括。陶瓷工艺与艺术讲多一些,其他材质只介绍基本知识与应用。陶瓷工艺与陶瓷艺术简称为陶艺,课程应包括基本知识的泥料、成形、装饰(含釉彩)、烧制;包括应用方面的材质与品茗环境、质地与茶汤、功能与泡茶。泥料、成形、装饰、烧制各部分还要将「紫砂陶」独立出来讲述,因为紫砂陶在泥料、成形、装饰、烧制方面有所不同。

「陶艺与茶具」课要让学习者以不同的泥料,以手工成形的方法制作造型简单的茶碗或茶杯,可上釉可不上釉,再以不同的温度烧出多种不同烧结程度的成品,让大家亲身体会泥料、上不上釉、烧结程度的各种变化。茶文化科系的学生倒不需要勤练拉坯技术或模具制作,因为那已是陶瓷专业的范围了。

其他材料的课程也要让学习者体认不同材质的特性,如木器类的松木、桧木、花梨木—-,织品类的棉布、麻料、化纤—-,金属类的银、铜、铁—-,以及它们在各类茶具应用上的不同效果。

不论是陶瓷、金属、竹木、纺织、或电器,在应用方面要考虑它的适用场合,如陶瓷最常用于主泡器的壶、盅、杯,金属最常用于主泡器的壶、盅、托与储茶器的茶罐、备水器的煮水壶,竹木最常用于主泡器的奉茶盘、辅泡器的渣匙、泡茶席的茶桌,纺织最常用于辅泡器的茶巾、泡茶席的桌布,电器最常用于备水器的煮水器—-。茶器的完整分类让学习者能多方思考各种材质的应用,也训练他们组织泡茶席上全套茶器的能力。

在三或四年制的茶文化科系,要有二学期的这个课程, 每周二节课,共四学分。 第一学期上陶瓷,第二学期上其他的各类材料。陶瓷的泥料、成形、装饰、烧制各上二周,外加紫砂的泥料、成形、装饰、烧制二周,陶瓷应用二周、做陶二周,共十四周。陶瓷以外的材料:金属、竹木、纺织、电器、另加其他,各上二周,第二学期后半段还要有历代茶器介绍一周、当代茶器市场一周、古今茶器鉴赏二周。

陶艺与茶具是一门大的学科,但在茶文化的领域里不能讲得太深入,否则会偏离茶文化的核心太远。就如同茶是茶文化的核心课程,但也无需下太大的功夫在茶树品种改良与土壤营养上面,因为那已进入农作的领域。前面说过茶具是茶文化的核心课程,但学茶人也只能应用它靠近茶文化的部分。

  (1982)

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的作业秘笈-许玉莲

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的作业秘笈

许玉莲

决定要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不管是个人或几位泡茶师联办,都必须做好事前的准备。泡茶师要有完整的工作流程规划,否则光有一手泡茶功夫,遇到不同的处境和人就乱了阵脚,那仍是未够成熟的一个作品。有些泡茶师认为茶汤创作应该很自由的,要随遇而安,不能强求。既然很想要办得行云流水,有一些指挥工作是非执行不可,否则没有办法做好的。很多人提起茶汤作品发表会时跃跃欲试,想挺身而出来办,此篇提出备忘录让大家参考。

一首先要给茶汤作品发表会定位,决定它的规格、性质、形态,人数多少、为什么要做这个?比如说品茗者人数一定要先肯定,并且最好知道他们来自哪个年龄层、属于什么领域?如公开发售入场劵,需预估来品茗的会是谁?那么泡茶师就知道要将茶汤作品发表会表现出怎样的一个风格来让茶亲近大家。

二决定场地、场地如何布置、热水供应等方法。比如大型的可以找适当的宴会厅、风景雅致又宽敞的园林,但万一负担不起或无法安排也无所谓,不是说一定要用这些地方才能做,可转换另一个风格来办,试试物色其他如城市里的广场、学校礼堂。小型的可找一些茶道教室、私人别墅的花园、茶屋、大一点的客厅也行了。光线、杂音、周围的背景、热水承接的方便度全部需勘察清楚。

三决定入场方式:发邀请柬呢或公开售票?接下来要有邀请柬或票劵制作,另一重要的是节目单。基本资料如日期、时间、地点、泡茶师姓名、茶码、泡茶喝茶程序当然不能少,也要包括着装规则(Dress Code)如:隆重、正式、时尚、休闲,空格打勾就好,还有其他如手机灭音,勿录影、拍照等需告知要一拼列入。节目单必须要有严谨的规划,大众才会开始重视。

四多人联合发表时,决定茶席风格。泡茶席要一致呢,或个别风格?所谓联合,a.是同一个时间、同一种茶、不同人冲泡以达到同时供应所有品茗者可喝到同一种茶的效果。泡茶师与品茗者从头到尾固定在一个席上,不管多少人联合,品茗者入场只喝到一位泡茶师的茶汤作品。b.不同泡茶师各自泡自己的茶,换另一壶茶时品茗者换位,以达到品茗者可尝试不同泡茶师呈现的茶汤作品之目的。从深耕茶文化角度来看,后者更应被鼓励,这种情况下的泡茶席(包括茶叶、茶具、茶法)可有个别适合的风格。但整体的氛围要一致,以让大家安心喝茶。

五茶食要怎么呈现?茶食不要以它原来塑料袋或任何包装的面目就拿出来奉给客人,茶食要准备得新鲜、干净、卫生、可口,待用时收进篮子或柜子里。必要时可加热或放进冰箱让它冷。准备雅致的盘子、竹签或小叉、面巾纸,并设定合理的供应方法。

六茶汤创作时工作如何分配?整个过程每一道程序都是泡茶师本身动手。可安排一助理,助理纯粹处理一些与茶汤创作无直接关系的行政、接待、杂务。

七泡茶师什么时候进场?大型的需要安排助理做接待工作,泡茶师到了该出场的时候,就被邀请出场入席。自己在家里办,很熟悉的朋友,可先迎接客人寒暄,邀请大家入席坐定了,自己才步入泡茶席。

八排练一定要。事先要完完整整、正正式式走几遍,才知道什么问题会发生,然后克服它。

2013.10月刊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交稿20130914)

  (2020)

学韩国茶道之三:敬与净-许玉莲-20131230

学韩国茶道学之三:敬与净

许玉莲

20131230

文贞姬老师给我的韩国茶道课程内容除了泡茶,还包括到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参观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青铜器、铁器、伽倻、高句丽、百济、新罗、统一新罗至渤海时代的文物,韩国各时代的陶瓷工艺:青瓷、粉青瓷器、白瓷。到国立民俗博物馆参观,那里记录着从远古时代到朝鲜时代韩民族生活的模样,各时代的文化差异、特徵、史蹟遗物等。到传统菜市场一档一档一路走过去看看阿姨大叔们都在卖些什么食物,让我挑几种当作自己的午饭。学穿传统韩服。到意大利餐厅用晚餐。

看看这样的安排可为泡茶学习带来什么效果?第一:泡茶技术与文化素养一起培训。老师亲身茶道演示领着学生一起泡,在关键时刻讲重点理论,然后到博物馆接受文化熏陶,感受古往今来的文化背景,观赏文物之美,了解各时代人们在工艺上的美学观点与品味,回来再泡茶,学生就渐渐明白那个茶壶美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设计。经过老师所展示的身段与内涵,有了一些博物馆历史文化的底气,学生看茶器的眼光拿茶器的手势渐渐会显得较珍惜较投入而且发自真心。

泡茶课如果只是学动作,一个手势一个手势像鹦鹉学说话般进行,那动作难免生硬没有感情,流于形式,茶可不可以泡好都成问题呢,别说什么内涵表现了。

泡茶动作再加很多理论讲解,往往导致老师或学生把泡茶这回事知识化,他们之中很多早已经变成只会说不会泡茶的人。

第二:文化艺术与民俗工艺一起感受。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参观的多属于帝皇背景,工艺师们赫赫有名,器物精致,历代保存下来价值不菲的国宝,满目的璀璨。而民俗博物馆则是参观历代人民的衣食住行生活,他们捕鱼、织布、刺绣、煮饭、用餐的方法与用具,男人在哪里见客,女人的活动空间长什么样子等等,直至今时今日各行各业男男女女的工作照,一张一张在电视荧幕上展示。

第三:传统市井生活与现代城市生活一起体验。我吃午饭的传统菜市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阿姨们经营,一档一档在卖所有可以吃的食物,生的,熟的,自己家庭做的,用传统方式调理的,每一样食物一条一条或一堆一堆井井有条排在摊架上,或瓮内,或锅里,地上无污水,空气无臭味,把菜市场管理的干净又整齐。我吃晚饭的意大利餐厅,面条与比萨烹调得非常到位,空气里广播着一首Bach的曲子,墙壁上贴着Grace Kelly与Marilyn Monroe的美照,文贞姬老师的丈夫与女儿开始说那些食物好不好吃,曲子好不好听,电影好不好看的事情,最后我们说茶道。

他们敬重本身历史、文化,尊敬传统菜市场的生活,不丢弃传统食物的做法,但又不会因为尊重传统而排斥外来文化,他们也学习其他民族的饮食、音乐、电影,并且不会因为茶道是东方的文化,就迂腐的认为茶人不必要去学西方的文化。或是茶道是传统的,茶人要过茶道生活,就不再与时并进,忘记自己所存在的现代社会生活是怎样的一回事。

经过了这样的文化对比,看过了权贵皇族一丝不苟的美器美物,再看阿姨们在菜市场的食物一排一排列得如此有序清洁,让学泡茶的人更能了解这个民族的生活状况,「泡茶」在当地人的生活里占什么位置,那您就会明白为何他们泡茶时要这么做那么做了。

  (2003)

20131225-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的一次课-蔡荣章

20131225

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的一次课

蔡荣章

这是漳州科技学院举办的第十次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修班,本期从2013.11.08~3013.12.05,是较短期的一班,有来自埃及、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肯尼亚、马拉维、埃塞俄比亚、布隆迪、津巴布韦、马里、尼日利亚、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13个国家的21位学员。课程安排了一个下午三节课的“从茶叶茶汤看茶道内涵”。

这次课之前已有各类茶制作与审评、小壶茶法、无我茶会等基础课程,也到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神农架等地的茶区、茶企参观过,在这样的基础上是比较容易谈茶叶茶汤欣赏与茶道内涵的。

每两位同学前摆放白纸一张,各放上绿茶、清香型乌龙茶、熟香型乌龙茶、条型红茶、普洱散茶一小撮。请学员观看茶样颜色的变化,理解发酵轻重造成茶叶在颜色上的差异,接着复习过去课堂上体会到的香气从菜香、花香、果香、糖香到木香的变化,以及滋味从“天然”到“人为后”的改变。看完“颜色种类”的改变,再请学员观看“颜色深浅”的变化,藉此讲解焙火对茶叶的影响,让大家回忆焙火岩茶与清香型铁观音在清香与熟香间、在清凉与温暖间的不同。接着又请大家判断茶样芽与叶的多寡,讲起了茶青成熟度对成品茶的影响,让大家清楚芽茶类与叶茶类在品赏上的差异处。由于学员们来自茶叶有关的政府部门或是茶的企业,对茶并不陌生,只是欠缺各大茶类全面性的认识,所以一加整理也就明白了。

休息一下后开始讲解茶叶外形的成因。揉捻的轻重对茶叶外形的改变一说就明白,但揉捻造成茶性的改变就不容易理解了。直到最后将揉捻说成是对茶的一种折磨,折磨得愈重(加压大、时间长),茶的香气与滋味会变得低频,有如大提琴的风格,折磨得愈轻,茶的香气与滋味会变得高频,有如小提琴的风格。这时学员们的脸部肌肉才顿然放松。

比起红茶、绿茶、乌龙茶,他们对普洱茶比较生疏,但是他们在中国的这段时间是看足了普洱茶,对它的好奇心可以想见。花了许多时间在渥堆、入仓、陈放的讲解上,也详细说明了这类后发酵茶的欣赏要领。讲完后引燃了他们的发问,他们说:茶界制造出了这么多种茶类,我们要怎么品饮它们?我说当您喝到绿茶时是不是像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当您喝到铁观音或岩茶时是不是像进入了一片森林,树木都长得顶天立地;当您喝到白毫乌龙或称为东方美人时是不是像走进了玫瑰花园,一片艳丽?当您喝到红茶时是不是像走在秋天的枫树林下,一片枫红?那普洱茶呢,就像修道者进入了深山古刹。大家笑了出来,有人点了点头。

已过了休息时间,趁大家在茶味的兴头上,开始带进茶道艺术的话题。藉着他们对音乐等艺术的了解,说到音乐是藉声音表现艺术的美、绘画是藉线条与色彩表现艺术的境界、舞蹈是藉肢体,那茶道艺术呢,以泡茶、奉茶、品茶为媒体,在泡茶与奉茶间将茶干、茶汤、叶底的美与茶特有情感表现出来。茶不只种类多,每批茶也风格各异,加上泡茶的技法、使用的茶器、以及泡茶者对茶道的诠释,可以呈现出各种美感与思想的内涵,这就是茶道。听到这里,有学员很快地就提出了“禅”与“瑜珈”,我想他们是可以体会到茶道意境的。

有了这样对茶、对各种茶、对泡茶、对茶道、对茶道艺术的认识,学员们回去后比较会常泡茶,而且以艺术的心情泡茶,泡出好的味道泡出茶道的境界,感到喜悦地与朋友共享。我们相信各地方的人都可以欣赏各种茶,不因食物的习惯也不因生长的环境,只要有欣赏各种茶的机会。我们也相信各地方的人都可以理解与享用茶道艺术,只要有认识茶道艺术的教育机会。

  (1839)

学韩国茶道之二:流派-许玉莲-20131223

学韩国茶道之二:流派

许玉莲

20131223

在我向文贞姬老师学习韩国茶道的过程中我观察到:韩国茶道在民间有很多流派,几乎每一位当茶道老师的就代表着一个流派,大众一旦要学泡茶,他和什么老师学就等于选择加入该流派。属于这流派或那流派没有什么好可怕的,流派的形成表示一些人对学术或艺术拥有自己的学说、方法和风格,当他传授这些观念时另一些人愿意追随,好比如大家选学校选科系,或跟从了哪一位老师学琴学舞蹈,就以那处的学说当作学习基础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其他地区似乎没有形成流派这个风气,大多以茶艺教室或私塾形式进行教学。

所谓的流派教学与学堂(即茶艺教室或私塾)教学,不一样之处是,学堂教学在特定时间有一定的教学内容需要完成。比如收费若干,每堂课2个小时,共18个小时要完成9堂课,期限完成后要发出席证书于学生。一般上课时老师需要不停演说来输出所规定的内容,要派发教学讲义、照片资料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一直要拍照做记录,有没有听进去、资料拿回去有没有读好像没有什么人会追究,「学习」普遍流于「体验」,大家觉得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也差不多了。

流派教学则凡事师傅在现场亲身做出来,不派讲义,无照片可看、也不准拍照,没有太多说话,要真正进入泡茶状况用自己的肢体把它表达出来。什么叫做专注的提起茶壶,什么叫做安心的等待茶叶浸泡,什么叫做恭敬的奉茶,什么叫做珍贵的茶汤,师傅会从头到尾一一做出来,弟子一一一起跟着做,一遍又一遍的做,每回上课都这样做。

流派教学还有几个特点如:一.师徒似乎都有一个默契即 必须下定决心要学这门功夫,我们才开始建立这种学习的习惯。因为这套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要看到弟子「必须能够好好的穿好你的衣服,好好的与喝茶者行一个正确的礼,好好的拿起茶席上的每一样器物,好好的将茶泡好、奉好、喝好」这件事情做好,就像我们去学弹琴、唱歌、跳舞,那是必须经过漫长的练习的一种体能训练,而不是空有理论嘴巴说说而已,也不是大概有个样子就可以了。所以弟子们要有「把茶道加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中」的认同,才不会说今天学好了就可以停下来,过些天就荒废了的情况出现。故流派教学也不强调「毕业」,理论知识可以有某一阶段的「毕业」,但泡茶体能需要一直精炼不断。

二.上课时不说话、不拍照、不记录、也无幻灯片可看,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每回都是这样老老实实地一遍一遍的行礼,一遍一遍的把衣服每一个皱褶拉好,一遍一遍的说着同样的问候语,一遍一遍的泡茶、奉茶、喝茶。这样比较可以造就一种沉潜的环境更专心的投入泡茶,更容易接受到老师每一个动作散发出来的波动,学生也更能够产生一种自己观照自己的能力,长期经过这种泡茶锻炼的人相对的可表现得内敛一点淡然一点,因为他的身体已经记忆了这一切,「机械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已经被磨得变成一种「自然气质」。

三.一些人担心流派的形成,会妨碍文化艺术的发展,到时会不会变得一片死气沉沉的,人们不敢再提出新的观念与创见?对于一位新人来说,通过某一流派学习技能与领悟其中精神仿佛走入一条捷径,可避免陷入纠结或搞不清楚状况,即有人领航路比较好走,流派是值得鼓励的。

流派的成立是对自己的想法有坚持,勇敢表态的一种做法,韩国茶道界可以让众多流派生存,表示它的生态环境有这种养分,可滋养人们对茶道自主性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尊敬他人对茶道的诠释,茶道并非属于一个团体或个人的,要是你拥有强烈的创作力,拥有自创的技法与观念,你也可以开宗立派,能不能真的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大师当然要看后续的考验,但至少有播种机会。

流派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文贞姬老师使用的「薛玉子流派」茶法,在得到薛玉子老师同意之后她更动了两处程序,当我们的泡茶进行到那个步骤时,文贞姬老师说:某年某月我们认为这里需要修改,与薛玉子老师报告,薛玉子老师同意修改后,从此就修成现在这个样子。

  (1931)

無我茶會對個人與群體的效應-蔡榮章

無我茶會對個人與群體的效應

蔡榮章

摘要:

無我茶會於1990年正式推出後在各地廣泛被應用,傳承性的大型國際無我茶會也在多個地方輪流舉辦了14屆(含本次在韓國舉行的),總結23年來的經驗,到底無我茶會在參與的個人或認知了無我茶會(含聽過、舉辦過)的群體間產生了什麼影響,是我們想要探討的。

本文就個人心性的影響、社會人群的關係、茶文化的發展三方面加以敍述。

本文:

. 對個人的影響

這個問題包含著兩個層面,a.是“無我” 對個人的影響,b.是“無我茶會” 對個人的影響。

先說a.“無我”,無我茶會是將重點放在「無」上,將之解釋為懂得無的我。「無」分大無與小無,大無是指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道理,在「有」與「無」的更替。小無是指有了財富、地位、學問、健康以後將之忘掉(反之亦然)的無。這不是說「無」有大無小無之分,只是藉用他們在不同場合對無做出的不同詮釋,我們知道了無的道理後,對世事的變化就會處之泰然。

再說b.“無我茶會”對個人的影響。無我茶會要大家一次又一次地參加無我茶會,從中體會無的大小真義,把心胸放大放鬆,而且日新又新,讓天天都是充滿新希望的新鮮日子。無我茶會以抽籤決定座位,是無尊卑之分的就位方式,要大家體悟公平的真義,而且能隨遇而安。無我茶會要大家依同一方向奉茶,是無報償之心的奉茶方式,要大家不存報償之心。無我茶會還要求泡茶期間不說話、不設指揮,體會群體律動之美。如此行之多時,潛移默化之下必然悟出無的道理。

無我茶會以彩虹為標幟,七彩並列,圍成一個橢圓形,中間留出一個空白的小圓圈。無我茶會所說的無是中間圈出來的那個小圓圈,是七彩融合後的無,而不是圈外空無一物的無。這個不是很圓的七彩圓體傾斜30度角自體旋轉,又依一定軌道運行著,這是宇宙的自然律,造成變化與規律相濟的道理。

無我茶會要大家攜帶精儉的茶具,精儉不但是茶道的精神,也可以避免在茶會上掀起奢華的風氣。另一項約定是要有精進之心,雖然泡茶方法不拘,但一經決定了設席與泡茶的方式,就要把它做到當時自己可能的最好。初學者可以差一些,老茶友就不行,這次做得差一點,下一次就得改進。

. 對社會人群的影響

a.随时泡茶生活慢

無我茶會是人人自備簡便的旅行用茶具,圍成圈圈泡茶。每人要是能準備一套運用自如,隨時可以帶著跑的茶具,一定可以為自己增添“生活慢”的情緒,為群體融進一些和諧。再說,這樣的茶飲是衛生健康的,無形中扼止了許多疾病的發生。

b.喝茶普及人人买茶

從茶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更多人看到身邊人泡茶的生活方式,自然受到感染,尤其是精簡型的無我茶會茶具,當它只是“一壺二杯一熱水”的時候,人人可以很方便地把它帶在身邊,喝茶普及了,茶葉茶具銷售量增多,茶產業自然蓬勃發展。

c.培养尊重、欣赏与接纳

無我茶會的抽籤決定座位還可以培養大家相互尊重的習慣、培養肯定自己的意識,一位平民百姓與一位政界領袖都是抽著同一袋子裏的簽條。茶具自備、開水自備,一切自己料理,不要依賴主辦單位,這是多好的德行與公共事務進行的原則。茶葉自備,而且主辦單位不可以規定帶何種茶,這使得與會者喝到各種別人帶來的茶,學習欣賞不同的事務,接納各種不同的意見。如果規定泡茶四杯,就將三杯奉給一定方向的三位茶友,一杯留給自己,當你喝到別人泡壞了的茶,自然警覺到要把茶泡好,而且學會體諒別人。

泡好了茶,起身奉茶,向事先約定的左邊奉茶,可能老師遇到了學生,董事長遇到了他的司機,爺爺遇到了不知道哪家的小孫兒,帥哥遇到了他的情敵,都得恭恭敬敬地奉上一杯茶,對方若在座,還得微笑行個禮。

無我茶會不可以使用公司的名稱、不可以使用商品茶的名稱, 以免流於廣告,不可以穿自家公司或組織的制服參加別人主辦的茶會,因為那是不禮貌的。

d.感染社会大众体验茶文化

無我茶會如果在公共場所舉辦,可能會有圍觀的群眾,這時就要安排對外奉茶,且設對外解說,讓他們知道這群人圍成圈圈席地泡茶是在做什麼,讓他們理解茶道所要追求的內涵。安排有對外奉茶時,奉完圈內茶後,也把茶以一次性或贈送性杯子端出去奉給圍觀的人,依然恭敬行禮微笑。茶會最後進行收拾茶具時,泡茶者收回圈內自己奉出去的杯子後,還要收回奉給圍觀者的一次性杯子,免得他們不知道怎麼處置。

. 對茶文化發展的影響

a. 無我茶會是一件茶道作品

無我茶會之茶葉茶具自備,形成了泡茶方法不拘,進而造就無流派與地域限制的结果。世界各種不同泡茶方式的人們共聚一堂,互相分享泡出來的茶湯作品,相互觀摩不同地區不同個人的茶道藝術風格。這是過去難得發現的茶會方式,改變了以往各地茶道只能相互觀摩的局面。它不只是茶席或是茶道藝術的聯合演出,它還相互串連成一個有機的茶會作品,無我茶會是一件茶道作品。

b.無我茶會讓「茶道」容易被看見

無我茶會不設指揮或司儀,無我茶會以時間為師,無我茶會的規模可以從一人擴展到千萬人,即使這頭的人看不到那頭的人依然可以順利地進行。這種大規模且是有機組合的茶會讓「茶道」容易被看見,對茶文化的廣告與宣傳很有助益。茶道藝術家的茶湯作品發表會不像歌唱家同時可以讓百千人聆聽他的音樂,不像畫家可以陸續不絕地讓百千人觀賞他的畫作,但無我茶會可以讓百千人共創一件「茶會作品」,還可以讓數千圍觀的群眾喝到每人精心創作出來的茶湯作品。

c.無我茶會人人均可使用

無我茶會沒有設置國際性的管理機制,不是要加入什麼樣的組織才可以進行這種茶會。我們也希望各地方採取同樣寬鬆的態度,明月清風處處有,大家都可以享用。

無我茶會沒有著作權的問題,因為設置這種茶會方式的人就是要大家用這種方式來享用茶道,所以不會非得向他註冊或繳費才得使用這種茶會方式與名稱。既然如此,大家就直接使用無我茶會的稱呼,讓大家一聽到哪里有無我茶會就知道是怎樣的一種茶會,要穿什麼衣服準備什麼茶具去參加。活動名稱可以冠上一個主題而稱作是“迎春無我茶會” 、“中秋夜晚無我茶會”—-,且標明主辦單位。大家會記住主辦單位,辦得好的,舉辦的風格是自己喜歡的就常去參加他們主辦的無我茶會。

e.無我茶會的精進

主辦或推動無我茶會的單位會培訓一些“無我茶會指導老師”,這是推廣或主辦無我茶會很好的方法,但不是非得有無我茶會指導老師才能推動這項工作,也不是某一單位發證的指導老師才是最有公信力的。大家培訓無我茶會指導老師,培訓得到位的就是大家想去接受培訓的地方。

至於什麼是最標準的無我茶會,什麼是演進到目前最完備的思想與做法?現在的資訊非常發達,大家不難在網络或出版品上比較後獲知。大家都向好的學習,自然不擔心沒有監控系統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