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席

泡茶煮水的激情-蔡荣章

泡茶煮水的激情

蔡荣章

泡茶首先是找到要用的水,或处理好要用的水,接下来是煮水。用什么壶煮水呢?现代我们暂时不说用什么釜煮水,因为壶被用的机会比较多。高纯度的银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滑顺,锻烧到位的铁壶烧出来的水质比较清纯,其他如编号304以上的不锈钢壶、原始泥矿烧成的煮水陶壶都能维持水的本质,也是不错的煮水器。

煮水器的底部要宽广平整,这样受热面平均,如果热源供应面也平均,就给水带来平稳的热力波动,再加上水壶材质提供的美好波动,被烧煮的水就有完美的水分子组合,造成口感的滑顺与清纯。

使用铁壶煮水,壶内不可以生锈,也不要烧上或镀上一层其他的材质。每次用毕要倒干,趁热打开盖子,盖子另外倒置,让壶身壶盖利用余热烘干,这样就不会生锈了。

煮水壶的容量最好在1200cc左右,太小要不断加水,太大变得太重操作起来不方便。银壶铁壶的材质比较重,所以都会制成提梁式,倒水时要握住提梁背向壶嘴一端的下半部才省力,所以提梁上若加隔热材料,应延伸到这个部位。银壶铁壶的壶盖往往舍不得挖气孔,煮水时将盖子斜盖一角露出一道缝隙是让蒸汽冒出的方法,但会熏到提梁。另一个方法就是购买壶嘴接在壶腹上半部者,加水时不要满过壶嘴所在的水孔,留出部分水孔作为蒸汽外冒的管道。壶嘴一定要断水良好,否则不只滴水到桌面,久后还会在壶嘴外留下一道痕迹。

煮水的燃料以炭火与电力效果最佳,煮出来的水质较甘冽,条件不允许时,瓦斯、去渍油、木柴等也可以。不管炭火、电力或其他燃料,热力要平均分布在煮水器的底部。炭火最好用炭盆,炭盆的容炭容灰空间较大,没有气窗,火力比较稳定。木炭点燃后用灰覆盖炭火,利用盖灰的厚薄调节火力、调节水温。不烧水时堆上厚厚的一层灰,炭火不会熄灭,木炭也消耗有限。使用电力时,最好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发热的炉面与煮水器底部的面积相当且密合。炭火的覆灰与使用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都是不用明火而利用远红外线加热的道理,都令水分子有较完美的组合,令水的口感更清爽绵延。

覆灰的炭火温度更高,炭火完全燃烧,没有一氧化碳危害身体的顾虑。高温的盆面一片雪白,降低燥热的感觉,天冷时围炉泡茶暖呼呼。还可以熄暗灯光,拨掉白灰的厚度,让火红的木炭现出一轮明月。

如何找好的水、煮水壶要用怎样的材质、要用怎样的电炉、要找怎样的木炭,永远追求没完。不要想到止于至善,要适可则止,这是对器物要求的原则,但是不能说泡茶重在载道,任何器物、任何燃料都可以达到道的境界,甚至于讥笑上述所言是物质追求的末道。

泡茶、茶汤载负着茶道里的艺术,泡茶、茶汤的品质与水、煮水的壶与燃料、茶叶本身的品质粘黏在一起,所以对这些“物”的项目必须讲究,只是要量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忘掉了泡茶的功夫、对美学与艺术的精进,否则又变成了追逐茶道物质的一群。

20150116《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1347)

茶.茶人.品茗空间的生命力-許玉蓮

 

许玉莲会长茶.茶人.品茗空间的生命力

許玉蓮

茶的生命以四种不同形态存在,从茶青、茶叶、茶汤、至茶渣四合而为一体,必得经过此完整过程才能成就一个茶的「生命体」。

鲜叶离开母体,茶青在制茶空间被淬炼出最佳状况的内质与个性,谓之茶叶,茶就脱离茶青这第一阶段,从容不迫地迈入茶叶、茶汤、茶渣三个「生命领域」。

品茗空间的存在是为了使茶可以好好度过第二、三、四阶段的生命,从制茶空间到品茗空间,人们须让茶能在严整有序的过程中进行「绽放」,如果一些环节被阻断或打乱,「茶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终结了「生命」的茶,充其量只被当作饮品来喝,无成长为「茶道」的可能。

茶人需要熟悉制茶知识,但不一定要成为制茶专家,「茶生命」第一阶段的制茶空间,茶人有限度地参与即可。唯茶人必须有能力针对茶叶性质来设置品茗空间,使茶得以在没有残缺的过程中被品饮,有尊严的「活过」二、三、四阶段的生命旅程。

制茶空间的原料重、场地大、耗时长、动作繁复、人手众多,制茶工具也形形色色比如手炒青的大锅、热风杀青的滚筒、发酵室里无以计数的箩筐等,应做什么该用什么工具必须在哪个地方完成皆有时,制茶者移位换形的动作大,并且不时传出响声,故此制茶空间相对容易被理解和「被看见」,人们毫无疑问明白和接受他们在制茶。于是制茶系统就锁定了制茶空间的格局,制茶空间则得到专业的诠释。

品茗空间当然也得按照泡茶系统来建立,如:储存茶叶、水、茶具的方法,煮水、添水的方法,泡茶的方法,喝茶赏茶的方法,泡茶者与品茗者互相对应的方法,茶人务必一一按照所需的时间与动作来进行整个过程,再制定所需品茗空间的格局。

分析一下泡茶系统基础元素:

泡茶、喝茶、赏茶都是一瞬间的事情,时间非常短,比如浸泡一个老普洱可以说是分秒必争,多一秒少一秒内质的发挥硬是不一样。

泡茶动作小而少,比如提壶倒水、开盖关盖、提壶出汤、持杯喝茶都是在方寸之地即可完成的程序。

茶器,体积最大的要数煮水器吧,总有一、两千毫升的。

声响几乎无,要很小心才可听到轻微茶汤声、壶盖碰撞声。

人手?就茶人那么一个足矣。

用如此「短、小、少、无」的泡茶程序建立出来的品茗空间,少了一点声色热闹,似乎不容易「被看见」和被接受。而「被看见和被接受」在泡茶与品茗中是最直接的,品茗者「看不见」,心里头就空荡荡觉得被丢失了。

为了「被看见和被接受」,将其他与「茶生命的施展」无关的艺术项目或事物带进品茗空间,以为提高了能见度,其实是消弱了「茶生命」,是品茗空间之大忌。

那么我们如何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品茗空间里的「茶生命」?茶人在掌握「茶生命」的表现时要让心境维持单纯,单纯的为茶说出茶的价值。要尊敬生命的价值,从茶生命延伸至泡茶器、水、时间、人、物………样样皆是生命。要对这些生命付出所有的热情,内化后脱俗的表现在泡茶中。故茶人泡茶时须培养格外的专注力、凝聚力,让浑身充满力量,举手投足皆笼罩着一股波动,回荡于品茗空间,触及所有的灵魂,人们的心才能紧紧跟随着茶人。

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完稿20150123)

  (1675)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喝好茶有什么错了/许玉莲/现代茶思想专栏20150727

茶没有震慑人的力量,如果茶的品质做得越来越差。这里不是说五十元有五十元的品质,五千元有五千元的品质,是不管任何级别与价格,都没有做好的茶,喝起来没滋没味不堪咀嚼,不具香味的淡弱感,喝了比不喝难过。茶的味道不足够好喝,人们没有什么理由要找几支好用的茶器来泡它,整整齐齐弄一张茶席来侍候它,不更加是浪费心血。

任何一道制茶的程序做得不对,茶汤效果就不会出现应有的质地,比如发酵不到位,成茶会有“臭青”气味;焙火未到位,成茶有水味;这些都是制茶者出差错的地方,我们何必虚与委蛇。

我们是没有必要全神贯注严阵以待一个品质欠佳的茶的,我们当然也不会去尊重它,故此,欣赏好茶本应有的专心与安静:“喝到一个好茶是不得空说话”的态度反而变成笑话。

当歌唱者演唱走了音被观众喝倒彩、运动者失误被扣分,人们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实中,小说写得不好可没有出版社愿意拿来出书,舞蹈者跳到一半迈错几个舞步,粉丝马上嘲弄地闹退票了;事情没做好、作品失败了未能做出应有的水准,就会遭遇淘汰、或被唾弃,那是没有人要买单的。但,茶界似乎特别的相亲,茶人即使买到、泡到的茶是劣质的也闷不吭声,仿佛说了出来就会成为一件没有品德的事情,茶人仿佛都必须墨守说些泛泛赞美之辞的行规,甚至还要宣扬:别太在意茶好不好喝,要感恩人家做茶做的那么幸苦,喝茶是要学习感激,如此社会才会和谐云云,否则那位茶人便是一个没有修养的茶人。

这是茶界颇吊诡的现象,茶叶品质没能好好的依照着该有的工序做好,甚至包括一些在茶叶里添入香精味、或用从非茶树上采下的芽叶制成的茶–即所谓假茶加入茶叶之中、或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茶叶,都不可被理性提出质疑的,茶人泡了喝了这些茶统统不能客观的说出以茶论茶的看法,都要隐恶扬善强调每个茶有每个茶的味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爱才可以,否则茶界众人便会责怪这位茶人在打击茶文化的发展,或这位茶人不理解尊敬的精神,是一位小气鬼,而且很肤浅,只懂得口腹之欲。

茶做得不好是无助于发展茶产业的,因为人们喝了身体会不舒服,甚至不健康,故茶人要坚持对做坏了的茶叶说不,绝对不泡不喝一个制作不当的茶,从喝茶的最下游反过来抵制与要求上游的制造者必须做出好茶才向他们买茶,这是目前茶人要醒觉的。

 

  (1803)

不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是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蔡荣章-20150609专栏

不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是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蔡荣章

20150609现代茶思想网专栏

如果说追求茶道或追求茶道艺术要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这是没有错的,因为如果连茶都泡得不是太浓就是太淡,或即使浓淡适宜了,又没使用适当的水质与水温把茶性表现正确,以这样的基础,大家都不觉得茶有什么好喝,如何谈论茶道或茶道艺术?茶不怎么好喝,说说茶与健康、茶促进人际间的和谐、茶的修身养性功能还可以,但谈到要与茶为友,要将泡茶视为艺术项目就不行了,因为那要以爱茶、欣赏茶的美为基础的。

如果没能把茶泡好,得出好喝的茶汤,事实上茶业是无法健康发展的,因为人们懒得喝茶,还不只是茶道或茶道艺术无法实现而已。进一步说茶道或茶道艺术,它是以茶为标的,泡好茶,每次完成更好的泡茶与茶汤作品是它的全部,茶抚慰身心的美与滋养尽在其中。所以说不只茶道或茶道艺术一直要在泡好一壶茶之中,作为日常生活的一杯饮料也是要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大家挂在嘴上的:茶道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而且诠释的时候都加上:接着才能谈到修身养性、谈到更高深的人生哲理。

不要忽略了:不管是高谈阔论人生哲理还是欣赏泡茶与茶汤之美,都要在泡好一壶茶中寻,不只是“从泡好一壶茶做起”而已。不能像中了彩券就扔了平日赖以维生的扁担,忘了彩券就塞在里面。

强调喝茶的生理与社会性功能,如健康与和谐,容易忽略茶叶、茶汤的品质与美感,若强调茶道与茶道艺术,自然重视起泡茶与茶汤的本身,将它们视为一件作品来看待,这时,注意力就一直在“泡好一壶茶”之中。

 

  (2006)

茶人何以为生-許玉蓮

茶人何以为生

許玉蓮

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任何有经济能力者,不必具备什么茶文化知识,随时可自己开店卖茶叶、茶器产品,以获得收入。

不管资历、不想继续升学想投入社会谋生的人,亦可直接进入茶行做「卖茶叶、茶器产品」之工作,赚取工资过生活。

在学校读三、四年茶文化专科,考取「泡茶师、茶艺师」证照,找什么工作获取收入?答案是:卖茶叶、茶器产品。可为别人打工去「卖」,或自己开店「卖」。

在茶界服务二十年,从不会到学得精通,能举行茶会、设置茶席、呈现有水准的茶汤作品,甚至办课程教授泡茶技艺、茶道思想,这样的一个人,茶界美其名为「大师、老师、茶人」,他需要做些什么来换取工资作为生活费?答案是:卖茶叶、茶器产品。可为别人打工去「卖」,或自己开店「卖」。

以上是茶界普遍存在四种现象,所谓从事茶文化工作,真正赖以为生就是:卖茶业产品。任你是谁,无论在哪个位置上,职称是什么,若不做「卖茶的」,恐怕没有业者愿意聘用你。茶界很难找到其他业种,在茶界耽着不必天天去「卖茶」的,多属「游乐式」不拿工资的,他们另有经济来源。

不是说卖茶是不好的行业,但难道这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吗,茶界并不理会这些人的年龄、年资、学识、能力、证书、思想与资格,把大家装进罐头做同样性质的事:卖茶叶、茶器产品,要这样才能生存。为什么茶界生态环境会如此地贫乏、苍白?茶人常常自许自己在从事茶文化事业,艺术境界可媲美音乐、歌唱、舞蹈、绘画等,但我们很难想象,难道音乐界人人的工作是卖乐器?芭蕾舞蹈界人人卖芭蕾舞鞋?绘画界人人卖画笔、画纸?总得有人画画,跳舞、编舞,谱曲、填词、演奏、唱歌等呈献作品,这些乐器、舞鞋、画纸等用品才能晋身文化境界吧。从来没听说过卖画纸产品的人告诉大家他在卖「绘画文化作品」、卖乐器产品的说他在卖「音乐文化作品」。为何「卖茶的」常常说自己在做「茶文化」事业,而这个事业的形态却只有卖茶叶产品而已?

这种现况说明近代茶界发展虽已走过三十年,但专业分工体系至今还未诞生,没有专业分工系统,茶界聘请职员就无谱了,职称叫不出来,工作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把茶业产品卖出去。这样对茶界各领域工作发展没有提升与精进作用。把茶界的工作人员都界定为「侍候人喝茶、买茶」的销售员,让人觉得此行业没有荣誉感,得不到尊重,茶界若想要招聘到有水准的新人来就业是不容易的。

茶文化专科当然也吸引不到年轻人来报读,很多人认为茶文化专科是在读不成其他好的专业才来读的,反正读了出来也是做个「卖茶的」,有读与没读之间所能改变的人生意义似乎不大,多了「茶艺师」的证照,也没有得到专业身份的认同,所找到的工作职务与工资所得,几乎没有分别。

茶界如继续局限只卖茶业产品,把所有人员变成「卖茶的」,不醒觉整顿各个范畴做好分工心态,将会妨碍新人入场,以及抹杀许多已经在茶界认真工作超过十年、二十年、即上述「大师、老师、茶人」等称谓优秀工作者,他们,正是茶界强调「做茶文化」事业的力量。

(完稿20141201)

 

  (1570)

泡茶心法的茶道禅-许玉莲

泡茶心法的茶道禅

许玉莲

2013.09.28中国 「2013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东温泉」论文集《禅茶文化与生态文明》

摘要

所谓「茶道禅」,是针对泡茶手法背后要求的透彻了解器物与器物、器物与人事、人与时间、人与周遭、人与人间的关系,了解之后知道要怎么做,做要做到熟练,熟练了要安心的做,安心了就专注,泡茶者就会开始很享受这些过程,人就会显得笃定,就会自在地把茶泡好把茶喝好,人们看着他不慌不忙地准备、侍候、收拾,每一个手势是那么专注、准确、细腻,人们于是信服他,追随他,从此,由这个泡茶者掌席的场合便会产生一种心法的牵动,开始用心泡茶,茶道于是拥有禅意。

关键词

泡茶心法            茶道禅       专注                   计时           崇敬

本文

一.泡茶的一些「茶禅」误区

茶泡得浓一点淡一点没关系?

茶道里经常潜伏着许多附会穿凿、人云亦云的所谓茶禅一味的「领悟」,显得非常空泛,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喝茶时没必要再传颂。比如:「将茶泡得浓一点淡一点没关系,那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开心就好,做人要持平常心,要感恩。」怎样泡都无所谓那不就成为乱泡了吗?没有把茶法学懂还找借口逃避是不值得鼓励的态度,没有专心泡好的一道茶,泡坏了的茶喝了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为何要浪费时间和精神去喝一位不会泡茶的人所泡的茶?浪费茶叶也等于浪费制茶者的心血,罔顾鲜叶原料资源,怎么还要感激他呢?不懂得泡就要正视问题所在,坦然的将之学好才是茶道的禅意呢。

清渣时专注做好它是执着?

有些人清理茶壶时的样子是非常随便的,掀开壶盖,盖上粘有茶渣他不管,盖置上有茶渣他也视若无睹依旧把壶盖置于其上,从壶里掏取茶渣更是把茶渣当垃圾般随手甩几下就以为好了,有茶渣跌落桌面并不以为意,最后茶匙上粘有茶碎他照样毫无感觉,直接把茶匙放回席上就完了。

我们问他:「为什么不把壶盖、盖置上粘着的茶渣先取走放入水盂(水方留给泡茶用水),才将壶盖放在盖置上?为何从壶中挖取茶渣入水方时漫无目的做,而非一下一下有条理的挖?茶匙上粘有茶碎,提煮水壶用热水冲一下,将茶碎冲入水方,放下煮水壶后,把茶匙放在茶巾上按一下吸掉水滴,才放回原位啊。」他说啊呀别那么执着,放松一点,不就那几根茶渣,何必太在意。心浮气躁,不能专注地把茶渣「完成使命」的「仪式」交代好,是许多学茶道者的误区。

倒茶倒水的动作严格执行,让泡茶者不自在?

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海,倒茶时要等茶水自动流出,勿操之过急,不要提着茶壶上下摇动,等至茶汤最后几滴流出的时间长过二秒,茶才算是倒完了。(壶里的茶水须滴干,否则会影响下一道茶。)

茶泡好了,需把温杯的水倒掉,倒水不可匆忙,最后一滴水要提着杯子让水倾尽,无需拿着杯子甩来甩去企图「甩掉」水滴。(不可留有一滴水,留着会影响茶的味道。)

提茶海分茶时将茶海提起,把茶汤慢慢注入茶杯,达到了要的量,轻轻把茶海的流往上移,止住出水,稍停一下,才移动去第二杯,判断位置准了,再慢慢把汤注入茶杯,每一杯仔仔细细重复同样动作。

练习久了练习熟了之后倒茶倒水时就会有「滴水不漏」的功夫,专心把它做好反而超脱「不自在」,变得身心都不再受约束。

二.禅的概念要怎么运用到茶道上?

收拾茶具与泡茶一样要计时

我们要以一些泡茶、备具的程序为例,来谈谈在泡茶时候让自己很专注、意志集中、精神不散漫的练习,专注于我们所做的泡茶事情,要随时记在心上,要自己深入其境随时可以用在泡茶上,即所谓「茶道禅」的要义。先谈「计时」的必要,未进入泡茶席之前,我们收拾泡茶所需的茶叶、茶器、用品,并按规划分成三组。这里要注意的是:准备茶具需要计时,就像与泡茶喝茶的过程一样那么重要,我们不要以为,还没上台(茶席)就可以散散漫漫,等到上了台(茶席)之后才开始要调整得优优雅雅、有规有矩的样子。我们必要在一开始便需练习,即使在准备茶具或结束泡茶收拾时,也还是要有时间观念。

「计时」不是为了「来不及了,快点泡」的目的,「计时」不是越快就越好的,我们又不是在「斗快」,收拾茶具先要认识每样器具的名称、提拿的方法、作什么用途及什么时候要用到它们,比如说先后次序,先要用到的器物需放在最外面,后用到的器物则可放于比较里面的位置,建立了完整的思维收拾起来才有头绪,届时收拾茶具就变成一个相当有节奏的过程,该拿什么就拿什么,该花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那是属于水到渠成的事。

「计时」背后要求的是透彻了解器物,了解之后要熟练,熟练了自然安心,安心就好办了,泡茶者就会开始很享受收拾茶具这个过程,人就会显得有神采,就会很有信心地把一套泡茶用具收拾出来,「计时」引导泡茶者走向「茶道禅」的路上,人们看着他不慌不忙地收拾,每一个手势是那么专注、准确、细腻,人们才会信服他,感动,追随。从此,由这个泡茶者掌席的场合便会产生「茶道禅」的波动。

等待浸泡时间是为了培养耐心?

茶叶浸泡时,坐着静静等待就是,不必再去找一些功利借口才愿意等,茶叶需要浸多久视乎茶况:松散的时间短、紧结的时间长,茶量多时间短、茶量少时间长,水温高时间短、水温低时间长,需要浸五十秒就五十秒、三分钟就三分钟,不然茶味不会释溶,这是定律也是茶法,细细了解茶法原理后,泡茶的人不以「等」为苦才是,不觉得苦也就无所谓培养耐心,难道没有「培养耐心」这个好处,我们就不等茶浸泡了吗?等就是等,不要想别的理由,也别东摸摸西摸摸总想找点什么来做,显得坐立不安,安静地陪着茶释放出芬芳,专心地听着时间的过去,时间到了,出汤。这是我们要的「茶道禅」。

对茶器要有崇敬之心

泡茶者将准备好的茶器拿到泡茶席上入席时,置放的位置与方向要「一步到位」,意思即收纳着辅茶器的奉茶盘置于左下方、泡茶盘置于泡茶者的正前方、煮水器置于正右方这些定位,它是经过冲泡方法的设定而设定的,它们每件器物与器物之间的距离,摆放的方向要向左或向右是属于「茶法」的部分,学习泡茶就包括学习茶器的定位程序。

此处要求「一步到位」,是要求泡茶者摆放茶器时必要将茶器一摆就摆在它对的位置上,而不要「摆来摆去」,比如奉茶盘应放在泡茶桌右下方这位置,有些人随手一放,奉茶盘就有部分的面积「跌」出桌外,他看看不对就把奉茶盘向桌心推进来,看看又不对,这次奉茶盘与泡茶盘的间距太密了,没有预留到摆放茶荷、茶罐的空间,他再一次把奉茶盘往外推出一点。

这样「推来推去」的设置茶席上的茶器,在初学泡茶阶段是难免的,那时还没有熟悉仍处于摸索,如果说现今由一位泡茶师掌席泡茶,正确的「一步到位」把茶器摆放在它们应该有的位置上,该是泡茶者须练习的心法。

泡茶者要清楚了解每一种茶器为何会长成这个样子?把它带进来泡茶席的目的何在?它的存在到底有没有必要?它有协助我们泡茶泡得更好,将泡茶艺术表达得更完整吗?只有泡茶者彻底懂得茶器的用法、它们在茶席上不可缺席的用意、以及定位的必要,泡茶者每一次无论提拿、放下它们时才会付出真意,茶器的干净,茶器的整齐,茶器发挥才华(功能)的地方在哪里与对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没有人比泡茶者更知道,不但知道,还用心的维护、珍惜它,企图将它最宝贵最美丽的一面呈现,绝不让它们逢头垢脸、站无站姿坐无坐姿出现在众人眼前,这是泡茶者对茶器的责任。

人们会从泡茶者对待茶器的态度来感受「茶道禅」的波动,比如他摆放茶器的位置是否准确?靠近桌子边缘表示有点危险,一不留意茶器就会跌下桌去打碎了,这无疑显示了泡茶者不够专注的地方,泡茶者对茶器「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奴役,对茶器没有崇敬之心,人们也无法对泡茶者产生尊重。

三.专注与享受

让「认真的专注」变成自己既有的气质

谈到专注与享受,当我们很专注的时候,心无旁骛没有杂念在做一件事情,比如静坐,初时可以感觉肌肉的疼痛、不舒服,达到专注的境界,我们就会很享受这个过程。觉得在做的事情是苦差事,就会开始懊恼,没办法专心,也就不享受。

比如在练习「茶道禅」时,我们需要知道泡茶到底需要多少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必须准备些什么器物,我们才可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当我们决定每个步骤、动作要左或右、上或下、前或后,有时是从几种选择里挑一种,有时是非如此做不可。我们就会正视泡茶前的预备工作原来也需要同样的细心与谨慎,不要养成「预先准备工作」是属于幕后的、没人看到可随便乱做的心态。或认为看到也不要紧,反正这部分并不属于上台的作品,大家不应对这部分有要求。泡茶者自己对自己要有认真、专注的准备,让这些变成自己既有的气质,泡茶时便会自然散发出「茶道禅」的安定、以及不带一丝多余的情绪,就是只要泡好一壶茶的心就够了。

「准备茶具」变成是泡茶步骤的「规定」,让大家提高警惕在泡茶前、泡茶中、泡茶后都有必要保持一致性的表现,比如泡茶过程中不要令茶器在取拿时敲击出多余的声响,茶壶放在壶承上的力度掌握得要轻要准,以免器物被敲击,这样也是同时学习对器物要保持一种「崇敬」的态度,不要对器物太粗鲁或不耐烦。那么「不要令茶器在取拿时敲击出多余的声响」这种态度是不分「泡茶前的预备」或「正在泡茶中」的。

就这样我们持之以恒的练习,不管「准备茶具」中或正在「泡茶创作」中,不管有人看或无人看,我们都用同样的心态同样的感情去做,做久了之后这些动作就会成为泡茶者身上的一份气质,我们再也分不出到底是在「准备中」还是「创作中」,到了那时泡茶者就会溶入其间,与器物们做了朋友,不但了解它们、珍惜它们、还知道如何将它们最好的品质与功能表现出来。这样一位与茶器物相处得很好、又懂得怎样享用它们的泡茶者,肯定会多出一份自信与安静,那是我们乐于在泡茶者身上感受到的一股可贵气度。

摒除杂念是很难的,故此,人们要借助有次序的声响(如敲木鱼、数念珠)来进入状况。怎样才可以不要胡思乱想,怎样才可以集中精神做好泡茶这件事情呢,泡茶时我们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要跟着手的动作,手要臣服脑袋瓜和心,脑袋瓜和心要追随四肢与五官,全身细胞、精神、灵魂要万众一心,一旦我们能够影响自己专注一点,我们就会变得更强一点,我们要练习精神不涣散,随时随地不要让自己精神涣散,要专注的拿好一壶水、要专注的放好一只杯,泡茶时准备茶具、洗茶具各种动作要做得这么严格,计时要控制得这么分秒必争的准确,因为我们要从中练习这种「超脱苦差事」的境界,当我们苦行,享受那苦行,苦行就不苦,「茶道禅」需要从泡茶心法中提炼出来。

 

(1805)

茶席、品茗环境、品茗空间-蔡荣章-20150125专栏

茶席、品茗环境、品茗空间

蔡荣章

20150125专栏

 

出门住宿旅馆时总要带把壶,这把壶是平时已经挑选留存的数把之一,这数把壶除了烧结程度高、好提、能断水、自己喜欢的造型外,材质还对应几款不同类型茶的个性,这次泡老六堡,带上那把小白瓷。只是一个人喝,那把150cc的小白壶够了。要配上二个70cc的杯子,因为可以一次将壶内泡好的茶汤倒干,固定浓度。将小杯子分别套上杯套,一个倒扣罩住壶嘴一个倒扣罩住壶把,就成拳头大小的一小团,再用一条包壶巾包札起来便可出门去了。

事情办妥了回到旅馆,将自己打理干净,利用旅馆提供的瓶装水与煮水器把水烧了,在茶几上把茶具包打开,包壶巾抚平铺在几面上作为泡茶巾,茶壶放在泡茶巾的中间,两个杯子放在茶壶的上方。装六堡茶的罐子里放了一张折叠的小白纸,取出打开作为茶荷,将茶倒入茶荷,持茶荷将茶置入壶内。

电水壶的电源跳开后,又重新压下再煮一次,因为冷水壶第一次使用,控温器会偏低一些,老六堡需要100℃的水温。如果水温可以煮到很高, 是可以不必温壶的,但旅馆内这种自动控温的煮水壶是烧不到100℃的,所以把壶烫了一下。打开手机作为计时器。

待电水壶再度跳开,提水壶将水冲进壶内,按下计时器。茶叶所需的浸泡时间到后,倒出茶汤,先在第一杯倒满半杯,再将第二杯倒满,再回去补满第一杯,刚好把茶汤倒得干干净净。拿起杯子,满满地“谷香”涌向鼻前,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松弛了下来。

仔细将水、将壶、杯、茶、计时器准备好,仔细煮好水,仔细将茶泡好,专心地欣赏茶汤,这不就形成了一个美好的品茗空间?人们常谈茶席设置,但品茗空间是自行存在于设置好的茶席上的吗?品茗环境呢?

如果要将茶席、品茗环境、品茗空间三个用语分开,茶席是泡茶、喝茶、举办茶会的地方,如一个泡茶桌、一间茶室、一座茶屋。品茗环境是促成气氛的物件与场所,如宽广的地方促成了空旷的效果、删除多余的地方促成了专注的效果、加填了插花与挂画是将外来元素加到茶道里面、删除了多余的饰物是减少外来元素对茶道的影响。品茗空间是人们泡茶、喝茶、茶会进行时形成的空间与时间,只当茶事进行时才形成。

上述旅馆内的泡茶喝茶,当泡茶喝茶的活动停止了,茶具依旧有序地摆放着,还是一个品茗空间吗?只能说是一个泡茶席了。以一壶二杯的旅行用茶具设置成茶席,邻接的是床铺与柜子,这就是这个茶席的品茗环境。在这样的茶席上煮水、置茶、冲水、倒茶、喝茶,各项动作与茶席围绕成一个空间、各项动作为这个空间接续成了时间(时间是空间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必须条件),这是品茗空间。把茶具收拾了,剩下茶几、电水壶,茶席不存在了,品茗空间也无从产生。品茗环境呢?泡茶喝茶时品茗环境就存在,不泡茶喝茶了,只要茶席存在品茗环境还会存在,茶席拆了,品茗环境就不存在了。

 

  (1711)

论茶道精神-許玉蓮

论茶道精神

許玉蓮

什么是茶道精神?茶人泡茶时有一定原则与要求,他们又自然地把这套方法用在生活:保持干净怎么做、珍惜一支壶怎么做………….,一一延伸至衣、食、住、行,逐渐形成一种不可取代的生活态度。当很多人同时坚持要这样子过活,要这样子泡茶,社会就出现一股气质,此种气质的养成,来自这群茶人认为茶要如何表现,我们姑且称这种气质为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可凭空编造吗?不可能的,茶叶有四个阶段的生命:鲜叶、茶叶、茶汤和茶渣,茶人在考察茶来源、寻找好茶叶、如何把茶泡好、如何品享茶汤及在好好观赏茶渣过程,对茶、对涉及之人士所做一切带出的做法,一定得亲身经验才有办法构造茶道精神,否则是纸上谈兵。

请来满腹经纶的专家将他们认为最好的世俗价值嫁接在茶道,是做学问发表演说。如期许社会人士要融洽相处、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这是很好的愿景,不过我们不会因为抱负着这种期许,就说我们的茶道精神是「爱」。期许、实践之间有微妙不同,任何一种赋予精神的茶道理念,都须经茶人具体将细节做出来才存在。比如「爱」的精神,是包括茶人选择茶叶时确定它的制作手段没有违反自然,这样的茶叶即使不强调它保健成分,喝了也会身心健康,喝了才产生「爱」的感动,「爱」也包括对叶子的友善。如泡茶时才强调表现茶道精神,无泡茶时就满不在乎,那是不足够为「精神」做见证。

将历史例子印证出来可以了吧?那是灌输大众应知道的常识而已。过去茶人的情操我们要借鉴,但难道说曾有过的,我们现今就会自动获得遗传,说我们也有了吗;况且他们曾做过的、无论有多美好的观念,也需考虑当代文明、价值观与以往时代不同了,实施起来行得通否。拥有不同认知与情绪的人,不了解茶、不爱茶,缺少一天一天锲而不舍的练习,即使很会说茶道精神的道理,也是虚有其表。

茶道精神,它无论泡茶时或非泡茶时都要凸显吗?刚开始会觉得茶席上有这个需要,慢慢发觉生活上不这样做会觉得不满足。我体悟茶道精神,但我还没有完全符合这个茶道精神的境界,怎么办?精神面貌的样子,岂能说有即有,必得经过漫长岁月实践,熟练到连自己都忘记了,人们也看不出你在做了,只觉得你本来就是长得如此气质,那或许才是最佳注脚。

是否泡茶经验越久、可以把茶泡好就会产生出茶道精神呢?不一定,泡茶钟点数与泡茶技法固然重要,信念坚定却是需从心做起。茶道精神等于做人的道德守则吗?茶道精神指发生在泡茶的时候所产生的信念,道德守则指的是生活中既有的做人道理。任何人都可以将任何茶道精神学会吗?茶道精神不是「学习」是「献祭」,是先有某种精神特质倾向的人,他们泡茶喝茶达至一种深度,慢慢一点一滴累积,最后才出现此种特质的茶道精神。为了他们所信仰的茶道精神,他们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做。

(完稿20141013.  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2010)

論「泡茶的聲音」是有機音樂-許玉蓮

論「泡茶的聲音」是有機音樂

許玉蓮

(第四届中韩茶研讨会2014年 12月 12日)

前言:

泡茶不需要有「特意製造的聲音」伴隨,「特意製造的聲音」即所謂的音樂,無論是現成曲子或說爲了該茶席而譜的曲子。泡茶不反對有一點「外來的聲音」,即泡茶所在地自然形成或無可避免之人爲的聲音,如野外泡茶的蟬鳴知了知了聒噪不停、小鳥歡樂歌唱;如家裏泡茶環境有點風扇聲、隱約傳來街外聲;不過分渲染就是。

此篇鄭重介紹「泡茶的聲音」,提出正視泡茶有它本身的聲音之研究報告,泡茶人只要用心泡茶,泡茶聲音就能表現一定的融合感,水燒開時汩汩聲水波粼粼,出湯時泉流飛奔跳躍嘟嘟聲,然後戛然而止,這豈不就是一支有機生成的美妙音樂嗎?

 

關鍵詞:泡茶的聲音    煮水     注水     出湯     啜茶

.認識「泡茶的聲音」七類

泡茶有它本身的聲音,統稱「泡茶的聲音」,這些聲音分成七類:首先,茶叶有自己的音高,香味播散着自己的高频或低频音律。器物聲,使用茶具時物物碰擊發出的聲音。走動聲,泡茶人與喝茶人走動聲。人爲之聲,提拿茶具、喝茶的聲音。周圍環境聲音,比如:樹林中泡茶時的鳥叫、蛙鼓聲,下雨就會有風聲雨聲。呼吸聲,人的呼吸也是一種聲音,我們知道嬰兒的呼吸聲最有節奏感,不必很大聲,一絲一絲的,我們聽到了就格外安心。最後,有一種聲音叫做靜寂之音,不發出任何聲音,也是聲音的一種,這時我們聽到光影移動、時間流逝、生命活著。

「泡茶的聲音」是泡茶過程中自然響起的音樂,它跟隨著人們身體移動的心跳和呼吸發出,使喝茶變得更靈性一些,我們的思潮、我們的動作、我們對泡茶喝茶過程中「形、聲、聞、味、觸」的感受將不受「與茶無關」的外來聲音操縱。有了這些自然産生的交響樂搭配茶,它們就會變成喝茶的一部分。茶,不再需要特別制造的音樂配樂。

 

. 「泡茶的聲音」其他内涵注解

「泡茶的聲音」除了可以成爲所謂的配樂,這些聲音的本身也帶出其他意思,當傾聽「泡茶的聲音」時,我們有趣的發現,泡茶人的動作是快是慢,那件器物是虛是滿,統統可以憑聲音就聽得出來。如操作很娴熟,出來的聲音乾淨利落,它們很有分寸地表現出這時候該停頓一下,還是該結束了的聲響,這類聲音的穿透力很強,變成喝茶的一部分是非常的好聽。

相反如操作時不耐煩、手勢生疏者,就會産生一些器具互相亂碰撞的聲音而已,這時的聲響效果是屬于乾澀、空洞的,缺乏圓融感的聲音令人感覺不那麽愉快,泡茶的人就可以警惕自己要更用心。練習提拿時不可重一分亦不許輕一分,恰到好處的聲音需要經過許久的磨練。

即使看不見泡茶人,單單聽到泡茶的聲音,我們也可以知道他泡茶泡到哪個步驟:在倒水了,在撥茶入荷了………,從泡茶的聲音可聽到泡茶者的心跳:安靜的,快樂的,緊張的,幸福的………。同樣的,泡茶人在每個階段都要能體會,聲音的表現讓大家觀照到自己泡茶喝茶時的思維,進一步去了解我們自己的內心,安頓好,才自在。通過這些靜默地聆聽「泡茶的聲音」的時光,一次又一次,我們將浮躁的心打磨得平靜、温暖一些些。

但這還不是我們要的,我們要的是,就泡茶本身的聲音欣賞它,泡茶本身的聲音已經有足夠的美。

. 十种「泡茶的聲音」说明

過去我們只注意到泡茶過程中的煮水聲音:水剛剛煮熱時有纖細淅淅之聲,很熱了會振動起來傳清脆啵啵聲,熱水繼續激蕩會響起渾厚巴拉巴拉聲,突然靜下來沒有聲音就是水煮開了。然而煮水聲音不只有這幾種粗略階段,細細體會,不同的水溫有不同聲音,事實上每個分秒它都發出獨有聲音。

泡茶也如此,隨著進序一步一步往前移而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大約計算了一下,泡茶的聲音有十種,以下談談十種聲音怎樣來:

第一種:水注入煮水器的聲音。這是還沒開始泡茶的備水階段,首先有一種已經較少在現代生活實施的做法:泡茶用水養在水方(蓄水甕),用時取瓢掏水入釜(煮水器),這樣倒水發出的聲音水聲潺潺,現多用水龍頭接水,一開水龍頭流水就嘩嘩聲響。注水入水壺,就會有水聲,從乾乾的水壺,一直到倒滿的過程,聲音表現得是有節奏的,聲音從渾厚一直到響亮,因壺內的空氣越來越少。

第二種:煮水的聲音。以陶壺煮水爲例,冷水初煮無聲音,直至微波旋转才慢慢開始有丝丝聲音,接下來每個階段都有變化,逐渐高亮。

第三種:置茶的聲音。置茶的動作有兩處,撥茶入荷與置茶入壺。

這兩個動作産生的聲音因茶葉形狀、器皿材質不同而有些微變化,撥茶入荷時,條形,會有撥動的聲音,球狀,會有跌落的聲音。置茶入壺時也有同樣對應的茶聲。還可以從茶葉碰觸器皿時的聲音可以聽出身骨的輕重和茶葉的品質,品質高者聲音重實,品質低者聲音飄浮。比如緊結球狀茶葉較铿铿響亮,像珍珠落盤;鬆中帶緊條狀茶葉比較不那麽凝聚。同樣球狀茶葉,聲音更沈重堅實的身骨也重,是品質較好的。一樣條形茶葉,聲音較鬆散的那個是原料採得比較老的。同一種茶葉掉入瓷器和陶器聲音是不同的,與瓷器碰觸會明銳些,相反則深沉些。

第四種:沖水的聲音。是每一次將煮水壺的熱水注入泡茶壺産生的聲音,從空壺的溫壺動作,到置入茶葉,到沖泡幾道後,泡茶器是以不同的面貌來接受施水,在虛、實,乾燥、潮濕過程中,沖水的聲音也會出現細膩變化。高沖者有聲,聲音突然中斷,表示沖水結束,接著是蓋上壺蓋的聲音。低沖者無聲,只聽到後來蓋上壺蓋的聲音。

第五種:備杯的聲音。翻開杯子是杯口劃過杯托的聲音,放下杯子是杯子正立於杯托的聲音。

第六種:出湯的聲音。倒茶入杯是一段段碎玉落盤的聲音。倒茶入盅(茶海)是滿滿一壺茶的豐收之聲。

第七種:喝茶的聲音。啜,是燙、是享受、是珍惜。吸,是捨不得最後的一滴,而且告訴大家我的幸福。

第八種:打開蓋子蓋上蓋子的聲音。打開蓋子是期待,是開口張望,蓋上蓋子是我已擁有,雙手環抱。

第九種:取渣的聲音。聽到刮動壺壁的聲音是渣匙取茶的聲音,只聽到茶葉鋪陳於葉底盤的聲音是茶夾取茶的聲音。

第十種:潔壺的聲音。將壺內熱水連同茶葉倒入水盂,盎盎然灑拉一聲,俏皮愉快的預告大家泡茶即將結束。

閉上眼睛,將這些聲音串聯起來就是泡茶的整段聲音,就是泡茶的一首曲子。還需要配樂嗎?誰能將配樂的曲子寫得與這些泡茶的聲音協奏在一塊兒?

.如何欣賞「泡茶的聲音」

我們常對剛開始學泡茶的學生說泡茶時不要發出聲音,因爲那時他們還不懂,無論走動、準備茶具、倒水等動作做起來或拖泥帶水或雜亂,那些聲音時而顯得尖銳或緊張,變成一種失真的嘈雜感,沒有玩味的價值。

現在談到「泡茶的聲音」可成爲泡茶的配樂,那麽它們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夠呈現出來的,泡茶與喝茶的人都要練習得很專注與娴熟的功夫,這些聲音便能響得分毫不差,可以進入欣賞的階段,從美的角度來聽的。

它們不再是噪音,而變成很美妙的聲音,點綴泡茶喝茶过程。這些聲音組合了一個有機的樂曲,從倒水、煮水、沖茶、備杯、喝茶,從頭到尾不刻意把聲音敲擊出來,但隨著動作與心情起伏卻寫出了泡茶的旋律,自然而然隨伴著泡茶而來的聲音,只讓人覺得滿足,覺得美好。

 

.分析「茶有不同的音高與音質」

雖然茶發不了聲音,但本身有聲音的功效。茶本身有不同的音高與音質,這音高與音質不是用聽的,是用嗅覺來聞、味覺來嚐的。它們不是用耳朵聽的,它們是用鼻子和口腔來聽(體會)的。由于茶葉製作方式不同所造成的香味風格的屬性,比如:控制不同的茶青成熟度與揉捻力道,讓茶香在頻率上起了變化,有些高頻如小提琴,有些低頻如大提琴;這些音頻的強弱度就是茶香味的音高。芽茶類製成的茶在茶香上顯得比葉茶類要高頻,如果前者有如小提琴的風格,那後者就有如大提琴。

芽茶類的茶中,嫩度高者又比嫩度低者在香氣的頻率上要高一些,葉茶類亦是如此。

揉捻的輕重更是加重香氣頻率的變化,不論芽茶類或是葉茶類,只要在揉捻時是採重揉的,其香氣的頻率都要比採輕揉的低。

另一例子:茶的香氣在陳放之後都會變得比較低頻,但是這時所産生的頻率下降不像上述「揉捻程度」與「茶青成熟度」那麽明顯,只明顯地發生在香的淨度與醇度上,有如同樣的二把小提琴,頻率範圍相當,但一新一舊,舊的那把在音色上理應較爲醇淨。

茶葉中常聽見的基礎音高從低沉至清亮有:六堡的do、普洱的re、岩茶的mi、單叢的fa、鐵觀音的sou、白毫烏龍的la、碧螺春的xi、龍井的do。茶中的音質也每個不一樣,領會do re mi fasou la xi do的音色是否夠優美動聽,要從舌尖、口腔、上颚、喉底去尋覓,像六堡、普洱是指年份已久的老茶,香味較低頻卻充滿蒼勁感,而且寬厚,像低音拉得很長的拍子。

岩茶、單叢、鐵觀音是指焙火程度相對熟火的,顯現強勁度的低頻,有高昂的圓潤度,喝起來覺得飽滿與溫暖。

白毫烏龍聲音的密度是緊密的,而且飄逸,相比前面說過的茶,音頻變得明快起來。

現代做法的紅茶發酵程度並不那麽重,可與白毫烏龍靠在一起,但音頻傾向沉實的那一端。

碧螺春、龍井同屬明亮輕快音調,但碧螺春是一種相對低明亮度的聲音,更覺柔和感,龍井則是發音較短促的清脆感。

結論. 每位茶人奏出自己「泡茶的交響曲」

泡茶的聲音使茶道豐富多變化,喝茶時不要光是說茶名、看茶湯、問香不香、看泡茶動作美不美,除了這些以外,泡茶的聲音也屬於欣賞的項目。

泡茶的每一個聲音皆出自茶人做的每一個動作,動作經過思考、練習而養成,即使那個動作有多麽的小,它都發自茶人的內心波動。每一次泡茶時茶人的手在空中畫動揮灑,別以爲它沒有什麽,它充滿了對茶、對人的熱情,我們從聲音聽出:他倒茶入杯每一杯茶湯的份量均勻,因爲滴答流水聲音的長短節奏一樣。他放壺放杯只有輕輕嗒一聲,不尖厲也不拖拉。這些都是愛茶、愛人而産生的崇敬之心的聲音。

不願意讓泡茶時的自然有機聲音出現在泡茶,反而去找一些不屬于泡茶範疇的聲音來搭配茶,顯得不恰當也無意義。爲了不想泡茶發出雜音,就規定泡茶不要有聲音,操作起來蹑手蹑腳反而造作,應正面的接受這些泡茶的聲音,慢慢練習將之串联,再用欣賞的角度去聽它,每一位茶人都可以「奏出」自己「泡茶的交響曲」。

 

(1813)

茶道要学什么-许玉莲-专栏20141103

 

 

茶道要学什么

许玉莲

专栏20141103

茶道的课程到底要学些什么?我们认为第一件事情与最后一件事情都是必须要将「泡茶」(含识茶、泡茶、奉茶、品茶、赏茶)学好,「泡茶」的功夫是否修炼精到,直接影响茶道内涵表现的境界。无论我们是否想要成为一位严肃或随和的茶道练习者,不管在家里或在演示厅「泡茶」,学习的途径是一样的,视乎能够练到什么层次?拥有多少功力?是否有能耐将之表现、供给自己及大家享用?依赖泡茶者所累积的内涵是否有够深度。

比如去学舞蹈、唱歌、绘画,就是要把舞跳好,把歌唱好,把画画好;学拉小提琴的人,能够不把站姿,持琴手法,如何运弓、换弦,读五线谱的方法学会就说学了吗?如果连这些也不懂,随便拉几个不成调的声响出来,当然那也属于是小提琴发出来的声音,但那是噪音不是音乐内涵,又怎么可以说「我会拉小提琴我懂音乐」或「我的这种是生活音乐」呢?

学茶道需要精通的是应付「泡茶」的变数的能力,以及将这种能力尽可能永远保持在稳定的「极佳」表现。故,我们要学好的是「泡茶」原理及将之操练至非常熟悉的境地之方法。至于品茶空间、泡饮器、茶席摆置法、茶会形式种类的变化只属于是泡茶者的本能反应,去到那个地方看到那个茶碗要那样泡饮、来到这里看到这种茶叶决定要这样冲喝,可简可繁,方法多得很。至于历史学、建筑学、美学、纺织服装学、室内设计学、音乐与花艺等只属于服务茶道的一些学问,它丰富泡茶者自身的见识与气度,但真正「泡茶」过程并不需要这些。

功夫到家的人即使突然在不同的环境、使用自己不惯用的茶叶或短少了一些茶具的状况下进行「泡茶」,应该也要表现得与平常一样好才是,那实在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况且这种「不在常态」或「可简可繁」的效果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些都是片段的「折子戏」,不够完整。就如歌唱家当然偶尔也可以展示一、两小段美妙的歌声,但如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把完整曲子的品质内容呈现才是好。所以泡茶的人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方法来练习我们的「茶道」。下列是我提出的茶道课程应有的内容:

1.识茶:

一.茶叶的制作

二.品评茶的方法

 

2.茶具:

一.茶具名称与用途

二.茶具的持拿法

三.茶具摆放的位置

四.茶具的清洗

五.观赏茶具的方法

六.不同材质茶具可泡任何茶的基本原理

 

3.茶人:

一.着装原则

二.维持卫生整齐的方法

三.行礼的方法

四.坐姿的方法

五.静坐的运用

六.奉茶的方法

七.喝茶的方法

八.吃茶食的方法

 

4.泡茶:

一.茶箱准备的方法

二.设置茶席的方法

三.收拾茶席的方法

四.茶叶放多少的基本规律

五.水质的认识

六.水的温度如何知道

七.泡茶水温如何决定

八.浸泡时间的决定

九.温壶的解析

十.淋壶的解析

十一.温润泡的解析

十二.赏茶的方法(茶叶、茶汤、茶渣)

 

5.练习:

一.泡茶动作的解析

二.泡茶示范

三.泡茶练习

四.演示的方法

 

6.泡茶法:

一.小壶茶法

二.盖碗茶法

三.含叶茶法

四.煮茶法

五.拉茶沖泡法

六.旅行茶泡法

七.抹茶法

八.冷泡茶法

下图:作者许玉莲,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

 

  (1640)

人在茶产业的价值如何体现-蔡荣章

人在茶产业的价值如何体现

蔡荣章

201405《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首先我们要将茶文化的重心放在茶上,学校在规划茶文化科系的课程时要将泡茶、奉茶、品茶置于核心地位,将制茶、识茶(品评)、茶器、茶会置于支撑地位,将插花、绘画、音乐、品茗环境、文学、思想等置于拓展地位。不要将泡茶与制茶的地位倒置,不要将插花、品茗环境、表演等的地位提升到泡茶的前面。但这样的倒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接着要从茶文化提炼出“茶道艺术”,将茶文化的高层建筑视为艺术。艺术要以技术为基础,然后加上美学、思想的元素,茶道艺术是以泡茶、奉茶、品茶为媒介所表现的艺术,与音乐以声音、绘画以色彩与线条为媒介不同。茶道艺术是茶道艺术,不是将绘画、音乐、吟诗、说道拿来与泡茶掺在一起就是的,茶道艺术如果没有自己的自足能力是不成其为艺术的。茶文化如果没能提炼出茶道艺术,它要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是薄弱的。

茶人们还要督促大家制好茶、喝好茶,因为茶文化也好、茶道艺术也好,都是建立在制好茶与喝好茶上,没有好品质的茶叶与泡得精到的茶汤,如何叫人喜欢喝茶?如何表现茶道艺术?所谓制好茶是指做得到位、卫生无虑的茶,所谓喝好茶是指能将该茶表现出最佳状况又能融进自己艺术思想的茶汤与品饮情境。然而喝好茶还是建立在制好茶上,所以谈茶文化的发展、茶产业的发展都要勇敢地拒绝做得不到位(含不卫生)的茶。

大家要建立泡茶乐的心态。茶是那么美味、有益于健康,又是一种艺术的呈现,我要亲自表现它,亲自泡来享用、泡来表现我要呈现的理念与美感。不止独处时认真地泡茶喝茶,大家聚会时也要挺身出来泡茶,唯恐别人把茶泡坏似的。别人泡茶时,认真地观赏他的泡茶动作,专心品赏他的茶汤。泡茶者奉茶时,喝茶的人是亲自从奉茶盘上端取杯子,泡茶结束后,喝茶的人亲自将杯子放回泡茶者的奉茶盘上。如果泡茶者亲自前来收杯,喝茶的人要将杯子放回泡茶者的奉茶盘上,不是让泡茶者端取。在游走式的茶会上(不是坐在茶席旁喝茶),喝茶的人要拿着杯子到茶席上索茶喝,泡茶者还在泡茶时就站在一旁等着。泡茶者不要端着茶出去奉茶,也不要备一位奉茶员端茶出去奉茶。

不要误会茶艺表演就代表着茶文化或茶道艺术,而且许多茶艺表演的场合观众是喝不到茶的,或喝到的是没泡好的茶汤,或已经凉了的茶汤。观众会误解茶文化就是茶艺表演或茶艺歌舞,茶汤只是陪衬之物。即使要以表演的方式呈现,也要以茶汤为主角。不要说下棋喝茶、读书喝茶、看戏喝茶就是茶道,这都将降低了茶叶、茶汤、茶文化、茶道艺术的独立俱足性,不利茶产业或是茶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

前面第一段我们说茶文化的核心在茶,学校的课程安排要这样做。第二段我们提出茶文化的上层建筑要提升到茶道艺术的境界。第三段呼吁拒绝做得不到位、不卫生的茶。第四段要大家以泡茶为乐、以泡茶为尊。第五段谈到茶要独立自主,不只是别人的陪衬物。这些看似文化、艺术的课题,但却是茶产业能高度发展的基础。

 

  (1506)

小壶茶法的传授之道-蔡荣章

小壶茶法的传授之道

蔡荣章

201402海峡茶道

不论是民间的茶道教室还是学校的茶文化科系,讲授小壶茶法总是要这样安排上课的内容才能有效地让学习者理解与应用。

假设以一周二节课作一单元,第一周先让大家了解小壶茶法在各大泡茶法中的位置与所需的道具。各大茶法尚有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抹茶法、旅行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煮茶法。玻璃杯泡法归入含叶茶法,鉴定杯泡法归入小壶茶法,很大的大壶茶归大桶茶法,小一点的大壶茶归小壶茶法。

第二周老师要从头到尾演示一次小壶茶法,并让同学参与赏茶与品饮。先让大家体认小壶茶法的真面目,不要一开始就分解动作与讲解,免得大家未知其美先见其琐。接下来做好分组练习的准备,完整的茶具已摆放在每组的桌上。决定了每组主泡者的位置后开始讲解茶具摆放的规则,并请同学一一调整。接着老师示范放置茶巾与加水的动作,每组跟着操作。这个动作完成后,主泡者起身向席上的同学行礼,同学回礼。此时大家开始进入茶道的节奏,心情安定了下来。

老师示范一个动作,同学做一个动作,老师每组检查。奉茶的时候,要求席上的客人自行端茶并行礼致谢。这个阶段的水温、置茶量都由老师直接告诉同学怎么做,不讲道理。泡茶的过程是到去渣、涮壶、茶具归位为止,然后起身一鞠躬,同学回礼后换下一位坐上泡茶位置。老师从第二组开始不再示范,先说出泡茶过程的名称,如备水、行礼,再提示该怎么做,如将茶壶往上移开、水壶放在正前方—-,同学跟着操作。再换下一组时,老师只提示泡茶过程的名称,不再提示细部的动作,但仍然要求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不可以放任地自由练习。通常一组四位同学,四次练习下来对整个小壶茶法会有一定的认识。

第三周依旧分组练习,依旧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但开始加入水温与置茶量的课程。每组给予一只温度计,要求同学将水温控制在所需的95℃(如泡大红袍),提醒同学要认水汽外冒的状况,不能只看温度计的刻度。在黑板上画把茶壶的纵剥面图,标出1/2壶的线条,在置茶入壶时,告诉同学像这样粗细的大红袍,置茶量是茶壶容量的1/2。至于为什么是95℃、为什么是1/2壶,待下一次上课再说。第二组泡茶时换成需要85℃、1/3壶的茶,第三组泡茶时换成75℃、1/4壶的茶,—-。

第四周是“各类茶的认识”。不要担心另外还有一门“茶的识别与鉴赏”课。如果不让同学对各类茶有个初步的认识,讲到水温、置茶量、浸泡时间、标准浓度—-是无法理解的。上课时每组备了6套国际鉴定杯组与6小包茶样,同学依老师的指示将茶泡出,老师逐个介绍各类茶的外观与茶汤特征。

接下来要有一两周让同学消化、熟练,依然是分组练习,依然是在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下进行,从此步入茶汤品质的要求。规定每位同学将某道茶汤端出去请老师打分数。这期间还要安排一两次茶会让同学参加或主办,磨练大家泡好茶的功夫,也促使大家准备一套自己的茶具。

每种每道茶泡得80%以上的精准度是小壶茶法的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提供“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在课堂上作为精炼的课程,以数周下来浸泡时间误差值的下降情形衡量学习的成绩。

最后是要同学报考泡茶师检定考试,让同学从学习泡茶进而成为泡茶师,课程结束后,大家就可以自我修习,逐渐步上茶道艺术家的境界。

 

  (1562)

泡茶服四要四不要原则-许玉莲-专栏20140908

 

泡茶服四要四不要原则/许玉莲

专栏20140908

泡茶师是指一位可掌席、熟练操作泡茶技术,懂得茶艺的人。他有一定的被认同的好水准,要将茶泡出来给大家赏用。他可以此为职业,亦可以是纯粹的茶艺爱好者,另有其他职业。这样的一位泡茶师,泡茶时应穿什么服装、头发应梳成什么样子、该穿什么鞋子等装扮需要遵守四个原则,那是卫生、工作、保护和品质。

卫生原则:茶席必须时时保持卫生的状态,茶席包括泡茶环境、茶具、茶叶、水以及泡茶师本身。这里特别说泡茶师,他从头到脚必须简洁干净,让人们信任他,很放心喝他冲泡出来的茶汤。泡茶师泡茶前一定要换上洗过的洁净衣、裤,服装上不准沾有任何污迹、气味。鞋袜也是要干净的。

工作原则:泡茶服装必须可以满足特定工作环境的需要,让泡茶者动作利索,大小和款式必须使泡茶方便,衣领、袖口要紧系,不准过宽或过紧,才不会绊倒茶具,穿着不舒服会影响工作的顺畅。

保护原则:泡茶的工作服必须能够保护人体免于受伤害,茶席上带危险性的器物有加热的水壶(电、酒精或炭火烹煮),衣物在人体与环境中间有个间隔,可提高安全的程度,预防火、热水灼伤。

衣物保护作用包括让泡茶者能隔开体味,避免暴露身体,比较不易散发出令人尴尬的体味,在抬起胳膊时也不会遭遇腋味。

品质原则:泡茶服是工作服,意指这些衣服的款式与设计都是为了泡茶泡得更好而考量的,是泡茶师专业泡茶时最恰当的服装,必须采用良好材料,裁剪缝制得有品质,穿之前需要洗烫整齐,确保无破损、褪色,没有起毛球、变形。穿上泡茶服后知道自己有任务将要进行,懂得如何小心的穿它。不要听到“工作服”字眼,就认为它是粗糙的。

除了“四要原则”,另有应该分开考虑的“四不要原则”,那是不要地域打扮、主题打扮、风格打扮和制服打扮。

地域打扮:泡茶时应将重心单纯放在茶道,把本身国籍或民族忘掉,别分心又要泡茶、又要以服装来代表民族或国家,这会把茶道的内涵释稀。当泡茶师需要作为国家代表时,应智慧的把真材实料发挥在茶道上。泡茶师该穿什么服装来泡茶不应牵涉到民族或国家的认识,以茶道论茶道才显得空灵。放掉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服装,泡茶喝茶才会专心、平等。

主题打扮:泡茶师的泡茶服装不必随着不同时空的主题来换主题服饰。今天在海边泡茶,泡茶师要穿三点式泳衣来配合主题,明天在皇宫泡茶,泡茶师要打扮成妃子来配合主题,这些都是喧哗取众的外象,泡茶师应以一贯适合的服装来泡茶,泡茶师的泡茶服装应超越主题。

风格打扮:每个人虽都讲究自己的个性,重视穿的衣服是不是能够强调出所喜爱的形象,或风雅潇洒、或雍容华贵。但茶席不是用于表现个人服装的舞台,泡茶师的服装应就卫生、工作、保护和品质因素决定,个人风格应表现在气质上。

制服打扮:泡茶服不必统一处理成为制服,制服显得有点呆板,每位泡茶师可依据自己对事物的鉴赏,对美丑的品味来定制自己的泡茶服。

只要理解泡茶服基本的设计原理,至于头发要怎么梳,如:无论性别,全部头发需要梳拢或束紧,避免头发、头屑掉在席上。全身上下要如何穿戴,比如:手指甲要剪平、干净,不准戴戒指及饰物,都是同一个道理。

 

  (1577)

泡茶别看包装与标签-许玉莲-专栏20140901

泡茶别看包装与标签

许玉莲

专栏20140901

别将茶叶的包装及标签带上泡茶席,茶叶带回家后应该好好的照顾,不能就这样把茶叶摆着一边不管,以为当泡茶时拿出来即可。茶叶需要检查种类与状况的不同,然后采取不同方法存放,一些买回来的茶叶收在纸皮罐不适合,这时就要换进瓷罐或不锈钢罐给它密封,有时购茶量太多,就要分成几个小罐来装,以免每一次打开造成茶叶漏风,很多时候茶叶的商品外包装并不适于存放,适于存放的大概也不美。

即使一些茶叶的包装代表着矜贵显赫身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要把这些包装及标签卸除,把茶叶收放进自己泡茶要用的茶罐或用另外一张干净纸张包裹,这样喝茶才会喝得比较清静。在繁多商业资讯与故事包围之下喝茶,喝茶容易变得不再是喝茶。茶叶外包装上所展示的品牌、价格、传奇说词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经常在目眩神迷的情况下喝茶,人们的灵敏度会降低,感受力也会变得懒怠,无法将鉴赏力集中,养成一种习惯。

不将包装外观除掉,你在泡茶时就被它们影响了欣赏、爱茶之心,你将无法自主地爱任何可以爱、值得爱的茶,你将被如雷贯耳的“大牌茶”愚弄,喝到一些名气非常大的茶时,即使它表现得如斯坏,你都不敢相信它可以是一个品质不好的茶,你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说它不好。

泡茶要培养爱茶的心,爱茶包括读懂茶,读懂了,随手就可以购置一些好的茶(不一定贵)放在身边,把茶照顾好,不管它属于什么牌子、何等价格,爱茶的泡茶者都能够看清楚、喝明白它的本质,慢慢接触它,逮住它的灵魂来爱它。所以随时可就手边那几个茶来泡,不必去选一些特别有名气有故事包装的茶。

用自己泡茶的茶叶罐收茶入席,从此就茶论茶才会真正关心到茶的本身,从茶的外形、色泽、香味去认识它欣赏它,不要迷恋茶叶包装上的字眼如历史名称、代号、防伪条码、年份有多老、名人的签名或一些标榜冠军的比赛茶。这些都只是商业行为,并非品质保证,故泡茶时不能被自己的偏见蒙骗,以为凡是有标示、记号的茶皆好茶。你可以统统不要管它这些包装及标签,在冲泡之前,小心的看看茶叶一眼,想一想它们历经了怎样的一番过程才抵达至茶席上,这样你泡茶将泡得更愉快,像和老朋友相处。

泡茶要懂得直接欣赏这一壶茶,不要依赖茶叶的各种包装与标示,不要透过过去的经验,甚至于还不要强调茶叶的名字。这样你会喝得比较慢,也更意识到自己在喝着的香味。受限于包装、过去的经验是主观的;有了名字的茶,反而泡茶喝茶受限于你过去的记忆,没有欣赏到现在这一壶茶。别让包装骚扰了你的灵魂,看着现在这壶茶,闻之、嗅之、啜之、品之,默默地领受,又或说出你的心情与发现,这种用心的方式会让你泡茶泡得理智而缓慢,深刻而安逸。

  (1646)

泡茶的技法与心法-蔡荣章-专栏20140827

泡茶的技法与心法

蔡荣章

20140827蔡荣章专栏

泡茶有很多技法,这些技法是为了有道理、有秩序、有美感地泡茶,而且能够泡好一壶茶。如讲究各类茶器摆设的位置:主要的泡器放在哪里,辅泡器、备水器、储茶器放在哪个方位。如研究壶、盅等茶器的拿法,务使拿得顺手、轻便、看起来优美。如何将茶叶从茶罐内拨出入荷,又如何持荷将茶放入壶里。如何判断什么是适合泡茶的用水、如何判断水的温度。如何知道每一泡茶需要的水温、需要浸泡的时间。一定浓度后如何将茶汤固定,且平均地倒入杯子之中。使用什么壶与杯才能将茶表现得很好。如何欣赏茶叶、茶汤、与叶底。泡完茶后如何清理茶器、收拾茶席。

开始学习这些技法之时难免觉得为什么要那么啰嗦,但是要理解这是前人的经验累积,你可以加以修正与补充。当它被纯熟应用后就会变成习惯,毫无障碍地被你使用。但这个毫无障碍被你使用的习惯是有危险性的,如果是个错误的动作,如将茶汤倒入茶盅总是在最后时段甩甩壶,习惯后它就代表了一个粗糙的个性;如打开或盖上盖子时总要划个圆形的弧度,习惯后它就为你划上了一个不需要的符号;如你认为水不烧开是泡不出好茶的,习惯后你就难于调整茶汤内各种成分的组配(达到最好的茶汤境界)。这些都是错误习惯带来的危险性,那正确的习惯会不会也带来危险性呢?

正确的习惯也会带来危险性。现在我们要从上面的泡茶技法说到泡茶的心法。当一个人掌握了正确的泡茶技法,他可以很有把握地把每一道茶泡得很好,习惯了以后,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了,再也不需要关注如何泡了。泡茶时还可以与人聊天、还可以与台下的人眉来眼去,他说:泡茶我已烂熟于心。这烂熟于心是正确的习惯带来的危险性,烂熟于心令人忽略了他正在从事的每一个动作,只是熟练地操作着,于是泡茶、奉茶的动作与泡出来的茶汤精准度不够(精准度足够时是包括了茶叶生命的活灵活现)。当他用这种烂熟于心的习惯去弹琴,每个音符的触感准确度也不够,听者不会被音乐带着走(只是听听熟练或高超的弹奏技巧而已)。正确的做法是:虽然做着熟练的动作仍然关注着每个动作,就像不熟悉一般(这就是「拙」的妙处)。

泡茶的心法只有三条,一条是随时关注着每个熟练的动作,一条是爱茶,一条是爱人。如果不爱茶,前面所说的技法、熟练、关注都将失去灵魂,只是认真操作着。唯有泡着心爱的茶,满心欢喜,才能得出最好的动作与茶汤。第三条心法是要有爱人之心,爱自己、爱等着喝茶的人。努力泡茶就是为了要有一杯好茶给自己、给等着喝茶的人,否则为什么要如此用心地泡茶?只为得奖、只为获得夸耀、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真是如此,泡茶变成了一具孤魂。

泡茶的技法有多多,泡茶的心法只有三条,一条是随时关注着每个熟练的动作,一条是爱茶,一条是爱人。

 

  (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