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茶馆

是需要茶汤市场的时刻-蔡荣章-专栏20140723

是需要茶汤市场的时刻

蔡荣章

20140723蔡荣章专栏

甲:在茶界走动,发现适合泡茶喝茶的地方太多了,户外山林不说,即使高楼林立的都市,什么轩、什么阁、什么馆的喝茶场所也都构筑得十分宜人。好高兴下班之后就可到这些地方喝喝茶,但后来决定要背着泡茶行囊一起去才行。

乙:为什么要背着泡茶行囊,茶馆里不都备了茶具茶叶?

甲:他们的壶杯大多不合乎要求,我宁可用自己的茶具,该付多少钱照付。

乙:服务员会用您的茶具吗?

甲:他们不太会泡茶,我都是自己泡。我看到那么好的喝茶地方没有好的茶具、没有会泡茶的人,就想自己动手。好希望他们备有一些懂得茶、会泡茶的泡茶师,每位泡茶师都备有一套自己精心选配过的茶具,尤其是壶与杯,就像我出门背的行囊。

乙:茶叶怎么办?

甲:也是我自己带。他们应该准备一些好的茶叶才不枉费那么好的喝茶地方。不是我对茶挑剔,即使对茶不十分在行的人,也要有好茶才能吸引他们经常前来享受这样的氛围。现在适合卖茶汤,让人花钱喝杯好茶的地方实在不少,但是就缺乏了会泡茶的人、拥有好的茶具、准备了好的茶叶,才害得我要自备茶具、茶叶,还要自己泡茶。只要补充了这三项,那些爱喝茶、爱享受喝茶气氛的人一定会经常光顾。

乙:你没在这些地方遇到会泡茶的管理者吗?

甲:有的,那是最享受的时刻,他会拿出他宝贝的壶与杯,拿出他珍藏的茶叶,把茶泡得很好。但这种机会不多,管理者一人是远远不足以应付这么多喝茶者,应该要有专职的泡茶师才对,我期待“泡好”茶的技术、好茶具、好茶叶与好环境都能同步市场化,我们就可以好好享用茶汤。

乙:你会不会邀一些朋友到这些地方喝茶?

甲:我经常邀请一些对茶不是很内行的朋友,他们对现在到处可以发现的喝茶好地方也很珍惜,只是还是要有我的茶、我的茶具才能叫得动他们。他们知道哪家茶馆有好茶也会邀我过去,知道哪家茶馆有会泡茶的泡茶师,也会赶紧通知我。

以上状况让我们知道茶界里需要泡茶服务的喝茶者非常多,事实上这些喝茶的地方可以特约一些非专任的泡茶师兼职,这些泡茶师知道怎么找茶、会有自己的茶具,再加上现成的好环境,很快就可以聚集人潮。茶具由泡茶师自备,这是自我要求高的泡茶师会做的,当他发现壶不对、杯不好、水有问题,他是不高兴泡茶的。茶叶可以由泡茶师带来,也可以由茶馆准备,这些茶只由泡茶师现场泡给客人品饮,不外卖。

以现在美好营业性喝茶地方之普遍,只要老板认识一下茶汤市场的特质,补上会泡茶的泡茶师、好的茶具、好的茶叶就可以成就一间间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讲究生活品质的社会大众只要花点钱就可以享用到美好的茶道内涵,茶汤市场也就因此而起。

 

  (1580)

新、旧茶的分别-20120430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新、旧茶的分别
许玉莲
20120430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绿茶、黄茶、白茶也可以收放成老茶吗?可以的,在存放前确定这些茶叶已经完整制作,品质稳定到位,并非只是初制而成的半成品就能收存,短期约五年,中期约十年,长期的十年以上。

收藏这些茶需要存放进冷藏柜吗?不需要,这些茶叶在完成制作推出市场前都必须做好茶叶干燥部分,如将茶叶炒干或烘干,茶叶含水量不应超过5%才对,茶叶不潮湿便不容易变质,也就无必要放入冷藏柜,如果茶叶推出市场时含水量已超出此标,等于干燥工艺欠缺完善,茶叶是很容易变坏的,一旦茶叶都要存进冷藏柜才可以“延续生命”,那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如此的茶叶和蔬菜有什么分别呢,制茶工艺岂不在开倒车吗。

那么这些茶叶要如何收藏?茶叶会产生变坏、变味的情况,主要因为有空气、湿气和异味的侵入,强烈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产生氧化作用,茶叶味道会流失。吸到不良的异味,主要因为盛装茶叶的器具材质密度疏松或包装欠密封,只要将打算收放的茶叶收入防潮性的薄膜袋,密封后再收进茶罐,茶罐可以保护茶叶以免被压碎,将茶罐收放在干净、阴凉、干燥、通风的橱柜里就可,没事不要去打扰它们,让它们静静地随着时间把自己酝酿出另一种新生命。

怎样欣赏以上茶叶的新茶与老茶的分别? 这些茶做好后在当季当年品尝,是享受茶的鲜爽,清纯嫩芽香的音频高扬又轻快,放久之后品茗,茶变调成音频低沉,滋味醇和、清逸的另一种风格,无论新茶老茶,都有各自风采,没有说是新茶比老茶好还是老茶比新茶好的问题。如果当它是新茶时它是非常优质的,放久了泡来喝发觉它很难喝,多般因为收放不得法之故,茶已变劣,并非因为旧了的老茶难喝。如果将一个品质不怎么样的绿茶比如龙井收藏,过几年泡来喝,它是否就会变成品质好的茶?不会。品质较差的龙井时会带些不是那么舒服的“青腥”味,放成旧茶来喝,这股“青腥”味应该会转化得不那么明显,这时的龙井喝起来是舒服的“苦涩”味,这是风格的转变,并非本质。

收放这些茶叶的过程,如何处理已经走味或发霉的茶叶?可把茶叶当一般食材看待,如果轻微走味,没有其他不卫生状况,只是没有那么香吧了,无甚大碍,尚可冲泡饮用,家里有焙茶机的可考虑烤一烤再泡也行。如果证实是“发霉”状况,弃之,不应再饮,腐败了的即使拿去焙火也难起死回生。

(1717)

泡茶篇第七章.茶叶篇 -蔡荣章

《茶道入门─泡茶篇 》Tea Lore Fundamentals—Tea Brewing

蔡荣章

北京中华书局,2007.3第1版,ISBN978-7-101-05387-6

第七章.茶叶篇

1.外形紧结程度之判断

a.外形与条索的差异
本节「外形紧结程度」与下节「条索紧结程度」是不相同的,外形紧结程度是指茶叶制造时,揉捻成不同形状,其松紧的程度。而条索紧结程度是指每片茶叶本身被揉捻得松紧的程度,不论其外形是什么形状。

b.外形紧结程度之排序
茶叶的外形,从紧结程度的高到低排列,可分成下列12个等级:

b1.粒状:揉成细小的圆珠形,如珠茶、虾目等(都是嫩采的绿茶)。

b2球状:揉成较大的圆球状,如冻顶、铁观音等(都是成熟采的乌龙茶,
也可以不揉得那么紧,而成为第○8级的「卷曲状」)。

b3紧块状:压制成紧密的块状,如沱茶等。冲泡时都已解体成大小不一的块状,掺杂或多或少的细碎茶。

b4细角状:揉捻后同时剪切成细角状,如用以装成小袋茶的碎形红茶。

b5碎片状:深蒸绿茶在揉捻后会变成碎片状,其它条状的成品茶在几经搬运与装填后也会变得细碎。

b6圆条状:滚揉成圆条状,如眉茶、玉露、工夫红茶等,也都属于嫩采为主的芽茶类。

b7.松块状:虽属紧压茶,但压制得不紧,用手即可轻易剥散,如经渥堆的七子饼与砖茶。冲泡时也都先行剝散成大小不一的块状或碎片。

b8.卷曲状:初揉后再行包布揉(也称「团揉」),将成熟采的茶青揉成较紧的卷曲状,如冻顶、铁观音等乌龙茶。若以此法多次包揉,就成了第○2级的「球状」。

b9.剑片状:压揉成片条状,如龙井、煎茶等,较「圆条状」显得更为轻揉,外形更为蓬松。

b10自然条状:上一级之「剑片状」属芽茶类,这一级则属叶茶类,外形不那么扁平,体积更形蓬松。如武夷岩茶、白毫银针等。

b11自然弯曲:此级之外形自由弯曲或稍成螺旋状,体积更为蓬松。如台
湾碧螺春、清茶、白毫乌龙等。

b12自然片状:此级茶制作过程中不加揉捻,或仅轻微揉捻,外形呈自然片
状,如白茶类的白牡丹、寿眉,绿茶类的瓜片等。

2.条索紧结程度之判断

a. 条索紧结度之意义
条索紧结程度是指茶叶本身的紧结程度,无关于外形是揉成条状还是球状。条索的紧结程度与茶叶的老嫩最为有关,幼嫩的叶子容易揉得紧结;形状的紧结程度则与揉捻的方式较为有关。除了故意制成「自然片状」的茶之外,条索愈紧结的茶表示水可溶物较为丰富,至于溶解速度则必须参考叶细胞揉破程度、叶子大小、叶子完整性、有无渥堆等情况。

b. 条索紧结度之判断
条索紧结者,从外观看来,其多层的叶肉是紧密的重叠在一起,相反的,条索不紧结者,同一片叶肉被挤压在一起的情况是松散的,甚至于无法让它们紧靠在一起。

3.外形大小之判断

a. 先天造成的大小
造成「成茶」外形之大小的原因有先天与后天两种,先天包括品种、季节、营养、树龄与采摘成熟度等。大叶种的叶形特大,小叶种的叶形较小,中叶种的叶形居中;春天采收的叶形较大,冬天采收的叶形较小;土地肥沃的叶形较贫瘠者为大;树龄轻的叶形较老的为大;成熟度高的叶形较成熟度低者为大。

b. 后天造成的大小
后天造成茶叶外形大小之差异者是指完整度,也就是破碎的程度,有些茶在制作过程中就将其切碎,如碎形红茶,有些茶是在制作完成后,包装时、搬运时破碎,或是装在罐子里,使用到后来,罐底的茶就会比较细碎。

c. 外形与溶解速度
体型大的茶、完整性大的茶,浸泡时的水可溶物溶解得比较慢:相反的,体型小的茶,完整性差的茶,水可溶物的溶解比较快。

4.揉捻程度之判断
以下三个方向都足以判断茶的揉捻程度:

a. 揉捻时压力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压力愈大,时间愈长,表示揉捻的程度愈厉害。

b. 揉捻的方向。一字形的来回揉捻要比旋转式揉捻者,叶细胞揉破的程度为轻,所以来回的方式比旋转的方式揉捻程度为轻。一字形来回揉捻时,茶叶条索有没有滚动也会影响到揉捻的效果,茶叶随着揉捻的力量滚动时,揉捻的效应较重,茶叶只是随着揉捻的力量滑动,揉捻的效应较轻。前者揉成的茶形是圆条状,后者揉成的茶形是片条状。

c. 经包布揉与否。初揉后再经包布揉,揉捻的效应一定加重。包布揉的次数愈多、揉的力量愈强,或是边焙边揉,都会造成重揉捻的效果,同时也会使茶叶的外形变得愈卷曲。

5.茶青老嫩之判断

a. 芽茶与叶茶之分
从茶树上采摘新芽或新叶作为制茶的原料称为茶青。有的茶采自正在成长中的芽与叶,称为「芽茶类」;有的茶采自已经成熟的枝条,顶端已不再吐芽的嫩叶,称为「叶茶类」。

b. 嫩度的分辨
总的来说,芽茶类比拟叶茶类要「嫩」,而芽茶类有时只抽一根心芽为原料,那是最嫩的;有时会带一片叶子,即所谓的一心一叶,那是次嫩;有时会带二片叶子,即所谓的一心二叶,那就再次;至于一心三叶、四叶,那就带有老叶子了。而叶茶类是待顶芽开面成叶,新芽不再继续抽长,这时采下的对口二叶或对口三叶。新芽刚刚开面,尚未完全开展时是叶茶类较为细嫩的情况,而且在整批叶茶类中夹杂一至三成的末开面叶是正常的,这样制成的茶,味道反而足些。

c.外观的比较
芽茶类的所谓一心一叶、一心二叶在成品茶中仍然可以看得出来,若等浸泡后更为清楚,因为这类茶讲究「枝叶连理」,梗、叶并不分离;但叶茶类在制造完成后,往往将梗、叶分离,以利叶基部位的水分充分干燥,所以到底是对口二叶或对口三叶,只有从成品茶的个别叶片去判断,如果叶片依老嫩只能大别为二类,那就是以对口二叶为主的采摘法,若叶片能大别为三类,那就是以对口三叶为主的采摘法。

芽茶类还可以从心芽身上的茸毛看得出来,这些茸毛在制成后即是所谓的「白毫」。只是有些茶树品种的茸毛较发达,有些较不发达;制法上也会影响茸毛的可见度,以炒青为干燥方式的茶类,其白毫较不明显,即所谓「毫隐」,以烘青为干燥方式的茶类,白毫较为明显,即所谓「毫显」。红茶的白毫会因全发酵,黑茶的白毫会因渥堆而变得能见度较低。

6.萎凋轻重之判断

a. 何谓萎凋
萎凋就是让茶青消失一些水分,以利发酵的产生。依水分消失的多寡可分为轻萎凋、中萎凋与重萎凋。绿茶不经发酵,所以不需萎凋,但常见炒青绿茶在炒青之前会将茶青摊放一段时间,使茶青表面干燥,或是减少一些茶青的含水量,这段类似萎凋的步骤我们通常称为晾青。清茶、冻顶、现代化的铁观音是属轻萎凋轻发酵的制法,传统的铁观音、水仙是属轻萎凋中发酵,白毫乌龙是重萎凋重发酵,红茶是重萎凋全发酵,而白茶类则是重萎凋轻发酵。

b. 萎凋轻重与泡茶关系
重萎凋会使茶青变得较为干瘪,如果不是接下去的制茶步骤 ── 揉捻及发酵大量破坏了叶细胞的完整度(如红茶),其水可溶物溶解的速度是会减慢的,尤其是重萎凋轻发酵的白茶,为了减轻发酵,不只要减少搅拌,甚至于避免揉捻,所以水可溶物溶解的速度可以说最慢,尤其是白毫银针。

7.焙火轻重之判断

a. 焙火与干燥、复火之别
「焙火」是茶叶制成后的一种加工,以烘烤的方式将茶变得温暖且具熟香。这与「干燥」不同,干燥只是将水分蒸发;与「复火」也不同,复火是发觉茶之干燥度不足时,再一次干燥。虽然「干燥」、「复火」、「焙火」之间有些重叠、模糊的地带:如干燥、复火过度,会产生一些焙火的效应,但原则上前两种只是在蒸发水分,茶色、汤色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后者则不同,其主要目的在藉火力改变茶的质量特性。

b. 焙火显现的特征
茶色、汤色会因焙火的加重逐渐加深,所以从茶叶外观的色泽与浸泡后茶汤颜色的「明度」都可以查觉到「焙火」的轻重。焙火加重以后,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会增快,尤其是长期存放间多次焙火的情形。

「焙火」对茶干色泽的影响容易与红茶之「全发酵」相混淆,但只要仔细看,全发酵对茶干造成的「深色」是「红」后变「干」的结果,而焙火则是让茶干逐渐变「深」而达于「黑」。两者拿来放在一起对照就可以清楚分辨出来。焙火如果达到130℃左右,经二小时以上的烘焙,茶叶很容易就碳化而变黑。

8.陈放时间长短之判断

a. 光泽度之理解
同样发酵、焙火程度,同样等级的茶,其茶干色泽的「光泽度」(不同于焙火程度所显现的明度)会因茶的陈放时间有所改变,愈新鲜的茶看来较有光泽,长年陈放的茶,光泽较差。

b.造成光泽度差异之原因
光泽变差的速度与茶的种类和陈放的方法有关:绿茶与轻发酵茶变化得比较快,陈放不良的茶变化得比较快。
所谓陈放不良包括含水分偏高、气温偏高、氧气接触面积偏高、翻动次数偏多等。若陈放良好的茶要五年以后才能看出明显的变化,陈放不良的茶一年后就有很大的差异。
同样的陈放条件,绿茶可能一年后就看出差异,铁观音可能要三年才看得出来。

c.陈放在香味上的效应
茶干光泽度的退化并不完全代表质量的劣变。茶的适当陈放有着醇化、熟化的效用,所以有人故意将茶存放一段时间后方才冲泡饮用。
陈放时间的长短还可以从茶干的香气印证之。
陈放过的茶,香气一定变得比较沉稳,陈放不良者可能还夹杂有程度不等的霉味与异味。但开汤以后,若是陈放良好的茶,茶汤呈现另一种风格的香气,如俗称的所谓「陈香」。

9.渥堆茶之判断

a. 渥堆与陈放之辨别
在后发酵普洱茶中,较难辨认的是「经渥堆」的茶与「长年陈放的茶」,从外观看,经渥堆的茶会显得比较黑一些(所以被称为「黑茶类」),只是长年陈放的茶,其「暗」是绿加红的结果。等浸泡后,从叶底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差异,经渥堆的茶是一团黑(含红),未渥堆的茶是古铜色或留下一点绿意。

b. 紧压茶与散茶
渥堆过的茶,有些以「紧压茶」呈现,如压成饼状、砖状或碗状,有些直接以「散茶」呈现,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其干茶与叶底的色泽是一样的,只是紧压茶在「后发酵」的进度上,较同年份、同存放状况的散茶为慢,因为紧压茶的空气接触面与吸湿力较小(但得到的质量可能较高)。

c. 渥堆、陈放与溶解速度
渥堆时潮湿度高、温度高、时间长者,成茶的「黑」度会加大,茶叶条索的紧结度也会降低。泡茶时,我们曾提到经渥堆的茶,其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很快,上述「黑」度加大的渥堆茶溶解速度更快。未经渥堆的普洱茶,虽经长年存放,也属溶解快速的一种,但总不如经渥堆的那么厉害。

10.枝叶连理程度之判断

a. 茶青的各种采法
枝叶连理就是叶子与梗连接在一起,茶青采收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的,除非只是采一根芽心。一般所说的「一心一叶」或「一枪一旗」,就是指一根芽心与紧接的一片叶子一起采摘下来;「一心二叶」或「一枪二旗」就是一根芽心与连接的二片叶子一起采摘下来;「对口二叶」就是茶枝长到了成熟期,顶芽开面后新芽不再抽长,与先前开面的一叶一起采摘下来;「对口三叶」则是顶芽稍微舒展后,赶紧与先前开面的二叶一起采摘下来。

b. 枝、叶分离与否
如果不是制造过程中将叶与芽、叶与叶弄分离了,成茶后应该仍是「枝叶连理」的。带有芽心的「芽茶」比起等茶枝长熟后再采的「叶茶」要娇嫩得多,干燥时水分蒸发不成问题,而且心、叶搭配,外形也很漂亮,所以制成后都不再将梗剔除,甚至于还强调浸泡后要还原成原来的样子,也就是在茶树上长得什么样子,泡开后还要是那个样子,制造时不可以稍加破坏。但以采成熟叶为主的叶茶类则不然,一方面枝叶较成熟,连结在一起时干燥不易,不是叶面过火了,就是叶基与梗部连接的地方干燥度不够。再说,数片已开展的叶子连结在一起,外形没什么好看的,所以传统上的做法是在茶叶制成初干后,将茶梗剔除,也就是俗称的捡枝。事实上只要将梗、叶分离就已经达到目的,梗要不要取出只是商品价值的考虑。

c. 枝叶连理状况与溶解速度
前面提过枝叶连理的状况会影响茶叶水可溶物溶解的速度,同样的一批茶,枝叶分离程度高者溶解的速度要高于分离程度低者。进一步我们还要观察枝叶分离点是在叶柄的地方还是在叶子的底部,前者是标准的枝叶分离法,后者是将叶子都弄破了。前者捡出的茶梗很干净、整齐,后者捡出的茶梗还带有叶肉。后者的茶叶不只枝叶分离,而且叶片破碎,水可溶物溶解的速度更是加快。

11.昆虫叮咬之判断

a. 被虫咬也有好处
有些茶是要茶青经特种昆虫叮后才容易制成它特有的风味,如台湾的特色茶 ─ 白毫乌龙,俗称东方美人或膨风茶。这种茶的原料,若经一种形体极小、状似蝉的「茶小绿叶蝉」叮咬后,成品茶才容易有股蜜香,再加上它重发酵原有的熟果香气,很是讨人喜欢,也因此被称为「着延茶」,其「延」字是「得虫害」、「被蔓延」的意思。若不是打算制作这种茶,但也被蔓延了,大概就成了缺点。

b. 着延程度与溶解速度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经过类似茶小绿叶蝉吸汁式叮咬后,茶青就会变得比较僵硬,而且不容易长大,尤其是芽尖与初展的叶片。这样的茶青制成的茶,浸泡时的水可溶物溶出速度是较慢的,虫害为害得愈厉害,溶出的速度愈慢。

昆虫叮咬的部位以芽心与嫩叶为主,泡开以后,以放大镜观看,可以看见有如蚊子叮咬皮肤后形成的小红点。采摘茶青时,这些昆虫就都飞掉了。

12.茶叶品级之判断

a. 品级的定义
浸泡成汤来饮用的茶叶(有别于抹茶),其品级高低是以浸泡后得出茶汤之综合评价为依据,当然茶形外观也占有一部分分数。
而茶汤之综合评价包括:第一,水可溶物是否丰富;第二,各种水可溶物的组成是否恰到好处地形成讨人喜欢的香与味。而这些因素又形成了该种茶独有的风味与特质。

b. 品级与泡茶的关系
然就茶叶的冲泡而言,所谓茶叶品级是以水可溶物的总含量多者为佳,而水可溶物的多少几乎与茶叶的老嫩同步,除非制作失败。茶青愈嫩,水可溶物含量愈高,质量的评价就愈高。
但这个评比必须在同一类茶上才有意义,因为嫩采的芽茶类一定比成熟采的叶茶类要嫩。

同样都是芽茶,只采芽心者一定比采一心二叶、或一心三叶者要嫩。
同样都是叶茶,待全数芽心都开面后才采者最成熟,尚留有百分之十的芽心者较嫩,尚留有百分之二十的芽心者更嫩。

13.茶叶主要成分的溶解情况

a. 水溶性成分与非水溶性成分
茶中的各种成分有些能溶于水,有些不溶于水,能溶于水者也因水温、时间与浓度而有不同的溶解状况。

b. 温度对水可溶性成分的影响
有些在高温时(如90℃以上)溶解得很快,如咖啡碱,热水一冲,很快就溶出。咖啡碱味苦带涩,是茶汤苦味的主要来源,所以苦味偏重的茶,只要降低水温,如80℃以下,苦味即可减弱,如果还嫌不足,再降至70℃,一定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出来。

至于茶汤涩味的主要来源 ─ 茶单宁,则是在高温、长时间下才溶出很多,低温、长时间,高温、短时间都不至于溶出太多,所以欲降低茶的涩味,不是降低温度就是缩短浸泡的时间。如果降低温度会伤害茶汤的质量,那就增加茶量,减少时间。

何谓「涩味」,事实上「涩」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感觉,也就是口腔内原本滑滑的感觉没有了,如那层润滑剂被洗掉一般,所以宁可说成「涩感」。

影响茶汤的第三种主要成分是显现甘味的氨基酸,它在不同的水温、不同的浸泡时间下,溶解的速度相当平稳,所以当茶汤泡得太淡时,其它味道还来不及溶出,喝起来已先感觉到甘味,当茶泡到已经没什么味道,喝起来还是感觉甘甘的。有人说:这泡茶很好,愈泡愈甘,事实上只要做出甘味的茶都有这种现象,前头几泡因为其它味道太重而淹没了甘味,待苦涩等味道降低后,甘味自然显现。

c. 浓度对水可溶性成分释出的影响
各种成分的溶解速度还受茶汤浓度的影响,浓度愈大,溶解的速度愈慢,所以浸泡双倍浓度的「浓缩茶」时,不是使用双倍的时间就可得出双倍的浓度,除非水量多,热度的持续性弥补了高浓度下较慢的溶解速度。这个问题在以「标准浓度」为追求目标的小壶茶法里不会遇到,因为每次泡茶都是从最低浓度开始到所需的浓度,而且每种茶的标准浓度又大约一致。

(2286)

给孤独长者的茶谱规划-许玉莲

给孤独长者的茶谱规划

许玉莲

20120205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栏

泡茶师都需要锻炼一种舍我其谁的泡茶精神,这种精神的底气来自:喜欢茶,听见茶的心声看见茶的需要,她本质如何我心里有数,会为她尽心,有办法将她的好泡得最灿烂,更加不会忽视她曾经受折磨受伤部分,务必纤细深切、分秒清晰地照顾周到把她救活过来,再也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冲泡她了。

还有,喜欢泡茶给人喝。看不得有人没茶喝,深爱喝茶的人、没人泡给他喝的人、或他没有茶叶、或他不懂冲泡方法、或他想喝但没时间泡、或那人说他不喜欢喝茶,泡茶师遇到这些人时都心软得不得了,觉得实在不该让人错过如此美好的滋味与体验,歉意就会从心底涌上,马上便迫不及待要侍候众人喝茶,“泡茶工作”与有没有领工资,有没有权势和名利完全无关,那是一种我不泡谁泡的当仁不让,再也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找出一种能够令人感到安慰的茶的味道了。

如果我是这样的一个泡茶师,在一家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我要预备怎样的茶谱给一位茶道界的长者呢?想象长者独来独往,有一份孤傲的神气,这是他在每日散步之后要喝的一顿茶。以下举例:

茶会需时:45分钟。(这种时刻集歇息与思考在一起,顺便也润润喉、养精蓄锐,时间不必长,喝完就走。)

茶叶:老六堡茶。(或任何好的老茶如普洱茶、佛手茶、包种茶、铁观音茶都可,什么种类、名称、地区、价格的茶叶不重要,最要紧是好的茶。他经历了所有好的、坏的茶,他与每一个茶叶做朋友,要如何把每一个茶都泡好喝好他当然了然于胸,但我们要把馆藏最好的茶叶拿出来,那是我们表达对长者的敬爱的方法。况且老茶像美酒,纯正浓厚的滋味,一杯慢慢酌饮,比喝劣质茶千百杯好,那个好,包括肉体和精神的享有。)

茶法:小壶茶法。(茶水比例,水温,浸泡时间,壶与茶杯的大小比例一概必须准确无比,一丝一毫不能有差池。否则将浪费茶叶或泡不出应有味道。)

茶杯:小壶茶法一般采用杯子不超过30cc大,今弃不用,选用80cc大小杯子,泡一壶茶直接盛装一杯,省略茶海。一个人拿着差不多大的一个杯子吸一口,又一口,这样子喝茶比用茶海添来添去有灵气得多。

茶食:烤白果四颗,娘惹白糖糕、蒸木薯各一小片(一口大)。(此三物味道清淡隽永,既不失个性又不抢味,口感软绵但堪咀嚼,可与茶共品。)

进行程序:一.长者入座。二.泡茶师入席。三.烧水,取出应用茶具。四.把茶叶放入茶荷,双方轮流观赏茶叶。五.泡茶,奉茶。六.品茶。七.第一道茶品毕,回收茶杯,奉上茶食,进食。八. 进食同时,开始泡第二道茶,奉茶。九.品茶,可与茶食一起。十.完毕,回收食具、杯子,第三道茶冲泡,奉茶。十一.品茶。十二.品茶同时,把经已泡毕茶渣取出置于瓷碟,双方观赏茶渣,赏毕置碟于席上。十三.把最后几口茶喝毕。结束。道别。

以上注意,一不必喝清水来达到清口腔或捕捉茶之余味的目的,他了如指掌。二茶食可与茶一起食用,他分辨得出什么是什么。三他用过的茶叶(茶渣)与他用过的茶杯不回收,留在喝茶席上,依依不舍目送他离去。

 

  (2046)

宁可打折而不要错下去-20120423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宁可打折而不要错下去

许玉莲

20120423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红萤把茶冲泡完毕,犹疑着看着茶汤,决定不了是否要奉给碧姬,红萤说初学泡茶时,泡茶者要怎么知道茶的味道是不是对呢。

碧姬说教泡茶的老师需要先行让泡茶者试喝茶的“标准浓度”,让泡茶者知道老师对茶的要求,泡茶者在冲泡后可自行试味道,利用这种比较与体会的方法,泡茶者很快就会了解茶的味道是否到位。

碧姬续说,老师除了预先让泡茶者试喝、掌握茶的应有表现,在试喝泡茶者冲泡的茶时,也可马上采用对比法来提供更清晰的说明,比如甲的茶过浓,老师可现场实行泡茶,泡出标准浓度的茶味让泡茶者试喝比较,或可拿隔壁乙冲泡的茶来比较说明乙的茶浓度适中,如此可让泡茶者更能具体地捉摸住茶长的样子。老师也可在练习泡茶之前就预备好标准浓度的茶,当试喝泡茶者的茶作出点评:比如“丙的茶太淡,丁的茶太苦”的同时,将茶倒出让学员试喝,让泡茶者感受“对”的味道,如果老师这时能够再细腻地分析泡茶者的茶比如:茶的浓度过了约百分之二十,泡茶者就依据此说明而将茶调整至所需浓度。如果没有特别安排标准浓度的茶汤试喝,老师也可将泡茶者所泡的茶,当场调整至适当的味道让泡茶者试喝。经过这种“标准浓度的试泡试喝”,泡茶者应该就分辨得出自己泡的茶是否味道“对”了。

红萤说泡茶者泡茶后,可以先试茶确认一下味道对不对,才把茶奉出去吗。碧姬说当然可以,要是泡茶者经验丰富,对茶汤掌握得很好,不试亦无妨。奉茶前,泡茶者可从茶海拿一点茶试味道,这时还没正式品茶不用拿满杯,泡茶者在试味之后,根据茶的浓淡来调整,过浓就可往茶海里加热水释淡,太淡就将茶汤“回笼”倒回入泡茶器再一次浸泡,最后把调整好的茶倒入茶杯奉茶。

红萤说经过这样调味,茶汤便可以与“第一次就把茶泡好”的那种标准浓度完全一样了吗。碧姬说那肯定不如“第一次就把茶泡好”那么到位,这种调整方法只是一个补救,比如当茶冲泡得只值50分,调整后可能值70分,这是一个“宁可打折而不要错下去”浪费茶泡错茶喝错茶的手段。
红萤说那么除了学泡茶的时候,其他泡茶时间,喝茶生活要是泡不出茶应有的标准浓度,也要这样调整吗。碧姬说,是的。

(1943)

茶与文化创意产业-蔡荣章

茶与文化创意产业

蔡荣章

2012.01月刊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月刊专栏

文化创意与艺术创作不一样,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产业也不一样。文化创意是在“生活文化”中有突出的构想,足以形成一项文化商品的创意; 艺术创作是创作出一件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戏剧,也不论是否形成一件文化商品。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文化创意”形成“文化商品”,且将之产业化; 艺术产业是将艺术品形成文化商品,再将之产业化。

生活文化是生活现象中已定型成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的生活特色者,如我们常说的中国服装、川菜。我们如何从中国服装、川菜中想出一个点子,足以形成一件新商品,那就是文化创意,如美国人从速食中想出了“汉堡”这件完整的理念,就是文化创意,将之产业化,就形成了今天庞大的汉堡连锁企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创作是人们的艺术生活,如画张画、哼首歌,如果这张画、这首歌进入了艺术市场(如由艺术经纪人接手了),就形成了文化商品,运作这项文化商品的事业(如画商、音乐媒体公司)就是文化产业。艺术产业有如其他的服装业、食品业,都是产业界的一员,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产业界的成员,只是它贩卖的商品为文化创意。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意产物在进入市场流通后都可以称作文化商品。

茶原本是极为普通的农产品,集合了种茶、制茶、卖茶而成了茶的产业。由于茶含有极高比例 (如50%以上) 的文化性,人们甚至将其衍生部分称为茶道,因而将茶列为文化商品。但茶与柴米油塩处在基层生活之中,又被归于生活文化之列,所以在文化创意被重视的时代,茶也被期望有许多的文化创意产生,被期待形成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

如何从茶文化上找出文化创意呢? 现成的例子是藉重咖啡文化的咖啡品饮,从生活品饮中产生“提供商品化的品饮空间”之构想,进而产生咖啡品饮连锁店的新型态产业。茶界已有人试探着如此规划与设计。茶餐厅是已有雏形的茶文化创意产业,介于正式“正餐餐庁”与广式茶楼与英式下午茶馆之间的一种新型态餐厅,提供简便餐食与正式茶饮,全天可以营业。另外一种简式茶饮店则以冷饮、泡沫茶、调味茶的型式成熟地以茶文化创意产业站稳了市场。

以上的创意是从茶的生活饮用引发,另一个方向是从茶的产地、茶山出发。名山出名茶、茶山有好水,历代文人、名人多歌咏,是发展茶园民宿的好地方,目前已有人做了,只是尚未落实于高纯度茶文化的范畴中。利用茶山自然的景观创造出让人们心领神会的表演或意境也是另一项可以发掘的方向。

再从茶汤找灵感,能从同一包茶中泡出好茶汤的“水”、能从同一包茶中泡出好味道的“壶”、能从同一壶茶汤中盛出好喝的“杯子”,都是人们,尤其是喝茶人追求的事物。能创造出好茶汤的水、壶、杯,同样也能创造出好的咖啡、好的酒,在欢愉了感官与精神后也健康了身心,将这现象商品化就是茶的文化创意,再加以产业化后就是茶的文化创意产业。

茶是农业、茶是产业(即茶业) 、茶是文化商品、茶是文化产业,茶的另一个代名词是茶道、是品茗艺术,它是生活艺术,有如音乐、美术、戏剧一般。我们在谈论文化创意之时不要忘了它的艺术特性,它可以不必产业化,可以不求其文化创意,但更严格地要求艺术创作。

有的学校取名为“创意学院”,看来是从文化创意简化而来; 有的学校将茶文化系放在文化创意学院之下,这种做法在职业教育上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是在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上就容易将茶文化限制在生活文化的领域,而不容易往纯艺术的方向发展。

(20111123完稿) (2287)

他们自有一套喝茶心法-许玉莲

他们自有一套喝茶心法

许玉莲

20100115 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

英国人喝茶,自有他们一套心法。

一个早春的下午,参观完毕从前查理士二世皇后招待人喝下午茶的小客厅,我们从温莎古堡转出来,散步着下山,穿过泰晤士河岸边的依顿桥,走进去温莎小镇。这座小镇的历史比古堡的历史要悠久的多,最早建造于罗马人统治时期,几代人事几经演变,贩卖食物和纪念品的商业街,仍维持着那个老样子。

商业街背后,有许多露天小巷,在伦敦经居住十多年的朋友指指边上一栋二层高的楼房,像在童话故事里看到的那种造型一般,狭窄,并稍微倾斜,还有漂亮的窗口的茶馆,看看小小的招牌,上书:crooked house windsor,他说:「就在这里喝下午茶。」

上图:crooked house windsor茶馆,许玉莲摄。

推门而进,迎面左侧是个小小的L字形柜台,右侧旁边是座木楼梯伸展至楼上,柜台後有两张四人座位的木头方桌,前面一张经已坐满了看起来像一家子的五人,当然,其中不缺乏牛高马大的大汉。

我们一行也五人,份量十足,马上填满了所剩余下的那桌空位。坐下之前,朋友施施然指挥若定:「你,和你坐这边。」是面向落地玻璃窗口那边,可闲闲地看街景。最后他成功的把自己私藏进最靠墙,无可转身,只能看着柜台或看着我的位置。

上图:最好的位子留给客人坐,许玉莲摄。

侍者身轻如燕,踏着凌波微步飘飘然的,想他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很快地,便拿着我们的订单扬长而去。最先派遣的特工部队是每人一组精工不锈钢滤茶器及托,约如A级鸡蛋三分一大小,接着奉上牛奶与方红糖,再每人一壶茶和一套骨瓷茶杯。

你认为你要的浓度出现了,将滤茶器架骨瓷茶杯之上,提起茶壶缓缓把茶注入茶杯。为什么需要用到滤茶器,因为此家茶馆坚决按照传统规矩只冲泡散茶叶,不使用茶包,滤茶器方便使茶渣与茶水隔开,令香味稳定维持在你要的程度,而不致变涩。

上图:传统的下午茶实施“散茶法”,不用袋泡,许玉莲摄。

当我们在浸泡等待时,可爱的凌波仙子提着一个重叠式的三层糕饼盘从天而降,无可置疑地备有小黄瓜三文治及松饼。你知道,此二种供品,是吾辈死硬派的茶国蚁民朝圣下午茶时最迷信的符咒,不然不灵的。

松饼――亦就是张爱玲女士说的司空饼了,每家英国茶馆或每位英国女士都会自家烘制几块的,假使要令人进一步跪拜,其杀手锏事必得捧出一碗家传秘方自制的蓝莓或野草莓果酱,厚厚地给涂上,再加鲜奶油,大口啖之,然后喝一口大吉岭、或阿萨姆、或伯爵茶,才算够味。

上图:下午茶中茶点是轻便的,无肉,许玉莲摄。

他们的心法在于,不像有些地区,口口声声炫耀威武着「只去城中面积最大的茶馆,比如说五千平方米」,那才配得上他的面子。开口闭口表示不满「一个人千元一壶茶,那是最贵了吗?给咱来更贵的」,大就是美,贵就是好已成为人生唯一目标,茶长得什么样子,什么滋味,管它呢。他们的心法在于,把最好的位置献于客人,手法干净利落、低调。他们的心法在于,不随便推拆旧楼,空间拥有我们集体的记忆。他们的心法在于,不随便更改喝茶方式,安抚灵魂的仪式怎么能够朝三幕四?他们的心法在于,不随便吃、随便卖大众化快餐化的松饼和果酱,坚持用奶奶的奶奶的奶奶的制法来做一块饼,原本最初的味道,几百年来就是这个味,维持它,不让它沦陷,是一种活的自尊。

 

  (2186)

尽是吃东西的茶馆-20120305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尽是吃东西的茶馆

许玉莲

20120305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碧姬站得笔直立在茶馆门口,两个手掌搁在腹部似肠子疼,有一次有位白女士问她肚子不舒服吗,她说没有啊,白女士再问那为什么两手一直扶住腹部,她说茶馆规定茶艺师站时都得用这种姿势站,这样表示仪态优雅。白女士说两手轻轻垂身旁或手掌自然搭着垂在身前不是比较舒服吗。碧姬后来私下尝试这样站,觉得那位白女士的说法有点道理,自己的样子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僵硬造作,比较放松。但回到茶馆工作,碧姬只能依足茶馆的吩咐。

这时有客人进来了,碧姬照着茶馆的条规背书似的大声喊欢迎光临,客人自顾往里面走,没人回应她。碧姬将客人带到座位,再递上茶馆的茶单。碧姬初初来到茶馆上班时发现茶单所提供的只不过寥寥几样茶叶,如龙井、工艺花茶、铁观音而已有点讶异,因为这与她所学到的茶叶的多种类以及多样风格有很大出入,老板说茶叶做做样子罢了有什么关系,茶馆有许多吃不完的食物,客人冲着食物而来,茶叶只是用来点缀点缀。

碧姬工作的这家茶馆,是一家供应配套式食物的茶馆,每位客人每一次性消费若干元,就可以点一壶茶,然后得到大约三十种配给食物,都是一些水果、干果脯、熟食。客人比较关心哪种食物完了还想再要,点就有,不另收费这类问题。至于茶叶是那些茶叶,有没有被适当的安排,茶与食物的口感是否搭配,有没有人会冲泡,茶的品质好不好根本无人管。

连老板本身也并不重视泡茶这一点,所以茶馆的桌椅设计都不大适合用于泡茶操作,泡茶用具只能在餐桌的食物堆中挤出半个位置胡乱摆着,茶叶没有经过精心挑选,像碧姬这样称为茶艺师的职员,在茶馆里真正的工作和一般的餐馆服务员没有什么两样。尽管茶馆老板、客人漠视碧姬懂得泡茶的本领,但碧姬忙着为客人张罗食物之余,最喜欢为客人照顾桌上那壶茶,提醒他们冲泡龙井的水温不必过高,眼看浸泡时间过长,她会为客人及时把茶倒进茶海。碧姬认为如果只是为了“吃”,任何餐馆都可以提供,又何须特地开茶馆,如果连经营茶馆的人都没有用心把茶泡好,岂不只是挂着茶的名字而卖零食而已。 (1779)

现代泡茶的新旧观念十二谈-许玉莲

现代泡茶的新旧观念十二谈

许玉莲

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

一谈(20100314)

第一泡茶可喝

什么叫做温润泡?那是入行时第一个学会的泡茶动作,即是热水冲进茶叶的第一泡茶汤,必须尽快将它倒出来,倒掉也好,备着等一下拿来温杯或温壶也好,总而言之就是不喝饮。当时初来乍到混沌一片,人家说要这样做便这样做,如得了武林圣旨般慷慨赴义。

每次去到这个步骤会紧张,一忘了倒掉,照喝不误;二他们都强调“温润泡”要越快倒出越好(为何?原因这一泡茶是不准备喝的,不必使它浸出味道,如果浸泡过久使茶汁释出,会造成浪费茶汤之嫌。)故新手泡茶会忙得丢三落四,手脚像给螃蟹钳着般。

为什么不喝?他们说为了洗茶,茶叶制程欠卫生啊,染灰尘啊,含农药啊,有点脏,洗一洗会比较好。那时还有规定的,普洱茶洗一至二次,红茶洗一次,乌龙茶洗一次,绿茶免洗。

要学会一种新的技巧或想法是如此的难,终于学会了,想要撇掉它却只有更加不容易,因为到最后我们已习以为常,惯性动作早已安置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作出改变是相当辛苦的。

教茶民非常困扰的第一中的第一,既然茶叶那么肮脏,为甚我们还要喝它?比如我们从超级市场买回来奶粉、矿泉水、巧克力、饼干等,如果发现卫生标准出了问题,我们仍放心喝?放心吃吗?

然後如果茶叶真的那么肮脏,像这样轻轻冲一下,急急倒出来的温润泡,真的能够把茶叶洗得干净吗?那些灰尘啊农药啊就会去除得无影无踪吗?这样当然洗不干净,茶叶当然也不会这么恶心。

茶树一般长在远离拥挤地区的山上,空气明媚清新,完全没有空气和灰尘污染这回事。采茶工会将采下的鲜叶扔进竹制的箩筐,运送时会收进棉布袋,萎凋与发酵时皆妥当的放在竹席和竹箩维持清洁,发酵室更是需保持清净,闲杂人等可不能随意进出,人气太杂了影响茶叶气味。

说到农药,符合规格的会短期性用于虫害的防范,滥用农药实在是农民比你更担心的一件事,他们全家就依赖着采茶的收入来天生天养,不会忍心弄死茶叶的,也绝不会存心给自己断活路的,他们自己二十四小时都在摸茶叶吸着茶气,万一有农药他们先中招呢。

所以我们认为,第一泡茶根本不会不清洁,没有必要倒掉,可喝进肚子,不但可喝,并且部分内含物质与芳香气味在第一泡短短二,三十秒已经溶解释放,倒掉不喝实在没有什么道理。

绿茶为何幸免被洗之灾,那些年代那些人已经隐隐然觉得:绿茶鲜鲜嫩嫩充满灵气,洗掉可惜。这话诚然说进茶民心坎,那茶民愿意老老实实招供,其他所有茶皆应作如是观。

二谈(20110417)

传统与现代泡茶的变化-上

马来西亚的现代茶艺,从1987年开始有了茶馆而开始,所谓现代茶艺,是继承台湾现代茶艺在当时的称谓以及一些做法,与此之前的1980年代初,甚至远一点点的1970年代,民众在家里、在路边摊、在大树下或者一些店家在自己的柜台上摆着一把壶几只杯的喝法,后来就被称为传统泡茶了。

现代茶艺有别于传统的是:茶馆。茶馆破天荒提供一个完整的泡茶,赏茶空间,并且,往往,茶馆都带着一种‘文艺沙龙’的手法经营,即会有至少一位‘师傅’或‘主人’,把泡茶的一些基本步骤整理成一个他们想要的样子,在茶馆里实施,同时领着茶友分享与指导,霎时间许多人要‘学泡茶’,茶馆的兴起,于是带动现代茶艺的风潮。

这次我们谈一谈马来西亚现代茶艺的泡茶发展情形,它从传统式的手法,逐渐定位在因现代生活的态度与需求改变而改变的修改或创新主张。

传统式的泡茶在马来西亚,又称工夫茶、老人茶或潮州茶,泡茶时只需一把小砂壶,四只小瓷杯,烧水壶,茶叶及一个碗盛托着壶即可。如此简单,不作过多华而不实的摆设,放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据知那可能只是当时局势有所限制导致物资欠缺的原故,未必是有意识的环保观念或简约主义,后来的现代茶艺年代,许多茶器因商机需要而投入市场,加上民众经济条件的提升,改变了购买茶具的习惯,因而改变泡茶的方法。

传统式泡茶,泡茶的水一定要滚烫。泡茶前须将壶和杯子的里里外外统统浇湿。投茶叶入壶前把部分茶叶捏碎。茶叶下了壶要拿起壶在掌心上震壶。注水入壶浸茶叶水要满满的,甚至溢出来,让茶碎泡沫随着流出壶外。第一泡的茶水称作洗茶,那是不能喝的须倒掉。提壶倒茶前,须在托碗的边缘上转几圈,以便将壶底的水摔干。

现代茶艺的茶法,较细腻的关照到不同茶性需要采用不同的高低水温来冲泡,才能把茶的滋味发挥得更好,不必一定要用滚烫的高温热水。

传统上把壶、杯里外淋得湿嗒嗒的,大众一向称洗壶、洗杯,由此可理解旧时的卫生条件应该不是很理想,所以泡茶前须将茶具洗一洗。在现代茶艺,这样淋壶的动作,曾经被理解成‘温壶’提高壶体的热度,可诱发茶汤的表现。依照现今的生活水准、卫生态度与习惯,如果要随时安排一套清洁卫生的茶具出来泡茶,根本不成问题,‘洗’是显得不合时宜了。再来,我们不妨试试参考一些优质餐厅的做法,侍应生是否会在餐桌上用热水冲洗餐具,以便向客人表示‘此用具很干净’呢?那是有点荒谬的不合理的。至于‘提温’的效果,作用不是很大,就算有,也必须视茶况来决定,而非把‘淋壶’当是指定动作,当这个动作没有必要,我们要勇敢放弃。其他情形,下篇再谈。

三谈(20110424)

传统与现代泡茶的变化-中

上篇谈到泡茶时候的‘淋壶’,传统式泡茶会在两个不同时段做,第一时段是开始泡茶即拿起热水冲壶,第二时段是茶叶冲入水后盖上壶盖,用热水浇淋壶身。

第一次冲水的动作,有两个做法,从壶盖淋起,再打开壶盖冲水入壶,满了盖上壶盖继续淋的。另有,直接打开壶盖,冲水入壶,满了即停。这都是为了要使壶器温热,我们做过实验,用两把壶,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经过温壶的壶比较无温壶的壶,倒出来的热水相差大约摄氏5度,适合一些需要较高温冲泡的茶叶比如佛手、普洱砖茶、冻顶茶等,以便能更好发挥茶的香味。

但很多茶叶是必要中、低温冲泡的,比如碧螺春、龙井、香片、单丛水仙及青沱等,这时温壶目的就显得多余,应该省略,无必要拘泥于传统。需要高温时,比较舒服的方法是直接将水煮到要的热度才开始进行冲泡,这是司茶在泡茶前‘有所准备’的态度,这样做也避免浪费热水,以及温壶时弄得一片湿嗒嗒的水迹。这是我们在现代茶法的考虑。

第二时段的淋壶动作,早期大家冲水入壶浸泡茶叶时,习惯把水冲到满溢出壶外,让茶末及泡沫一拼随着茶水流出来,要使粘连在壶身的碎末冲掉,只好用水淋壶身,如果只是这样,冲水入壶八、九分满就不会有泡沫溢出,也不需要淋壶了。

但淋壶不止为了冲掉茶末,淋壶一般相信也是为了提温,一般说法是使壶身与壶内都一样热保持恒温,以便迫出茶味。先说淋壶的做法,有两个,一是不停的用热水浇淋壶体,直至装满一茶船的水,壶就泡在热水中。二是稍微浇淋一、两圈让壶体湿透即停。

我们做过实验,在同样条件下,用三把壶泡茶,第一把壶不实施淋壶,第二把壶淋至一整个茶船满是水泡着壶,第三把壶只在壶体淋两圈。

不实施淋壶,壶身干燥的壶,壶内热水的蒸汽不容易蒸发,故倒出来的茶汤温度最高。

把壶泡在茶船的热水里,反而不如放在空气中,即干燥的情况,倒出来的茶汤降温约摄氏3度。因为水是良导体,壶泡在水里,相对的容易把壶内热气传出来,降温快。空气是不良导体,所以干燥的壶身更有利保温,相对的不会那么快把热气散掉。

淋壶时在壶体上浇淋两圈热水,比较起不实施淋壶的做法,茶汤倒出来降温约摄氏6度。

用现代的角度去比较传统与现代泡茶法间的异同,并非对传统不敬,观察这些细微的泡茶动作,因为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影响茶香味被泡得更好或被泡坏掉的细节,例如说那淋壶和不淋壶之间相差的摄氏6度,让我们清楚知道要如何才能得出更精准的水温,如果知道水温比所需的高,我们就要避开成规说一定要淋壶。

我们在现代茶法的考虑,是如何让茶叶更切实际地表现出本身好喝的原味,而不必用过多繁杂的动作,传统式的事物未必都符合现代生活里的应用,泡茶,应该要做到不但不会让人视为畏途,反而觉得,这样的茶具这样的泡茶法,正是在生活里用得着的一套,故我们建议泡茶时应力求简单,准备好所需的热水温度才开始泡,不必实施淋壶。

四谈(20110501)

传统与现代泡茶的变化-下

现代茶法不实施淋壶,除了淋壶并不达到预期的保温效果,我们也认为冲水入壶浸泡茶叶时不必使热水满溢出壶外。倒水入壶只倒八、九分满即够,如此,茶叶泡沫将不会浮出来粘连在壶身,就不需要用水去淋壶将它冲掉,淋壶这个举动便可完全避免。

有说泡茶时的泡沫是很肮脏的东西,不冲掉怎么行,即使淋壶没有提温效果,壶还是要淋的,不然茶泡沫附在壶身多难看。

这个观念的形成时日已久,究竟如何形成?是否来自民众的传言?好像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部分,大家对于买一个“肮脏”茶叶回来泡茶似乎接受得相当好,已习惯养成自然,或许曾经觉得不妥但已变得无动于衷。或许这是卖茶者言?卖茶者在冲泡给人试茶时采用这种态度告诫大众?才能说清楚热水满溢出壶口、刮泡沫、淋壶等动作到底为了什么?

茶叶在冲泡时出现的白色泡沫,主因是茶叶中含有茶皂素,茶皂素有起泡能力,所以浮出壶口粘连在壶身的泡沫并不是什么“肮脏”东西。有时泡沫中还会粘着一点茶碎末,茶碎末就是茶碎末,也不属于是“肮脏” 东西。有时我们会看到乌龙茶在冲泡时浮出特别多的泡沫,那是由于乌龙茶经过揉捻工序,揉捻时叶细胞被挤破,含着空气,当热水一冲下去,茶叶内的空气即被冲出来成泡沫。

一个茶叶假如内含“肮脏”的东西,轻轻用开水浇淋一下是怎么也不会就此“干净”起来的。因此买家应该避免购买、卖家绝对不推销“肮脏”茶叶才是。

如果买卖双方都认同当时的茶叶是“肮脏”的,但仍然进行交易,并且将之冲泡出来请家人、朋友饮用,那是不负责任的一回事。“肮脏”的食品或饮品吃进我们身体,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食物中毒及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没有处理好卫生问题的食、饮品不但一文不值,根本不应该拿出来传销。

既然茶泡沫并非“肮脏”东西,那么热水冲至满溢壶口、淋壶、刮泡沫等动作也就变成不切实际了,我们何不一一删除?使泡茶呈现它原本就这么简单的样子,让大众轻易上手,轻松喝茶。

尤其茶文化工作者以及茶叶经销者,如果再继续“宣扬”茶叶是“肮脏”的,需要“洗”,需要“冲掉”,那不但使泡茶多了几道繁杂不当的动作,令人不明白之余,也会在发展茶文化,推广茶叶经销的过程造成中伤,叫人质疑专业“为什么贩卖肮脏的茶叶”,这样下去,大众对茶是不会引起好感和兴趣的。

传统式泡茶另有一个动作就叫“洗茶”,过渡到现代泡茶法时期叫作温润泡,被解释成第一泡茶水要倒掉,不能喝,因为茶叶要舒展。茶叶需要时间舒展开来才会释出香味,那么就让茶们慢慢舒展好了,无倒掉第一趟茶水的必要。有些人下意识可能还是觉得第一趟茶水是“肮脏”的,故不喝。我们认为“洗茶”或“温润泡”这动作,可与“淋壶”一起拿掉。

五谈(20110508)

茶叶不肮脏

现代茶法里,泡茶时无必要将第一泡茶水倒掉,无论它叫洗茶、温润泡,或者叫润茶还是醒茶的。倒掉,即是不合饮用的意思。为什么不合饮用,因为传统式带来的观念,认为茶叶“肮脏”,必须“洗一洗”,倒掉第一趟所得茶水,接下来续泡出的茶汤才够干净,才能喝下肚子。

即使调整用词,叫做温润泡或醒茶,被解释成茶叶由于茶条太紧,需要用热水滋润一下,舒展一下,故此倒掉不饮用,以利下一道茶泡得滋味更好;这个“倒掉”动作,仍然不合逻辑。

这里要谈谈两点:一茶叶是不“肮脏”的。茶树大多生长在远离工业区或城市的山区,有时甚至是海拔相当高的高山,空气清新无污染,这样的环境种出来的茶是“干净”的。

鲜叶从茶山采摘直接到了厂开始制作,部分茶叶是由所谓大厂商生产,都是现代化、机械化管理,那是需要一定标准规范的。部分茶叶由农家做,农家把茶叶当做性命财产,因为那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来源,不会随便糟蹋茶叶的。

茶叶的加工过程比如杀青,利用极高温度才可完成,干燥、焙火等工序也需提温来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杀菌作用,不卫生情况相对的降低许多。至于担心在包装时会有灰尘介入,这样是否有点太过紧张?如此一来,所有饮、食品都有被质疑或检验的“肮脏”问题,不止茶叶了。

二看看其他不必“洗”的饮品,都说好的葡萄酒仍然推举使用脚踩葡萄,而非机械压;一般观念会认为用脚处理饮、食品不适合,万一脚出汗呢,脚有伤口呢,好像不大清洁,但却从来很少听到葡萄酒“肮脏”这类抱怨,大众喝葡萄酒之前也不会犹疑要不要先“弄干净”才喝。

好些优质咖啡豆,烘焙或手抄后即装入麻包袋,一袋袋咖啡豆就这样子卖给咖啡店。咖啡师要的时候抓一把,扔去现磨,磨好的咖啡粉直接便拿去泡或煮成一杯咖啡。好像也没听说过谁曾摩拳擦掌追讨咖啡的肮脏与灰尘问题,咖啡豆研磨之前为何不冲洗之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大众对此二项产品保持着信心与信赖的态度,比如我们从来不会去怀疑妈妈做的“糕加碧”是否布满灰尘不堪入口。

关于茶,日本茶道无论喝抹茶或煎茶,都不设“洗茶”这个泡茶步骤的。英国茶道喝红茶也纯粹加入热水浸泡即可。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得到?现代中华茶艺的茶叶应用为何却需要先倒掉第一泡茶水,第二泡才可正式泡了喝进口呢?

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泡茶步骤,既然茶叶是不“肮脏”的,那又何须倒掉?此动作很难让人感觉“喝茶之美”,却容易令大众产生误解或迷惑,让大众觉得泡茶好麻烦,对买茶喝茶却步,有所保留而未能尽情投入。现代茶道工作者要令大众对中华茶叶饮用建立起应该有的信心,首先就不该将第一泡茶水倒掉。

六谈(20110515)

第一泡就把茶泡好

泡茶时将第一泡茶水倒掉不饮用,声言茶是肮脏的,需要冲洗一下才能喝这说法是不合理的,故此茶界曾经把这个倒掉动作叫温润泡或醒茶,把理由改为舒展茶叶,说是利用预泡法,热水注入壶内先把茶叶打湿,马上即倒掉,方便下一泡的茶更出味,以图合理化这个动作。

这里要说说“舒展”,使茶叶舒展开来,是泡茶最基本的原理,无论茶叶的形状是扁平、颗粒、长条、卷曲或经过紧压工艺成饼成砖的各类茶,茶体都必须经过热水的渗透才能舒展摊开,茶滋味才能释出。

如何能让茶叶适当地伸展,让茶叶泡出大众喜欢的味道,需留意:茶叶别放太多,要预留一点空间让茶叶张开时用,否则茶叶会泡不开。茶叶的条索越紧结,需使用相对高的水温冲泡,浸泡时间也应相对的长。如此,才能为茶叶制造舒展的条件,才能达到预期的浓度与滋味。

理解这个道理,上述的温润泡便显得多此一举,比如冲泡条索紧压的茶叶,在一定的投茶量和水温情况下,此茶需要最低浸泡时间五十秒才会饱吸水分使茶体舒展,释放出一定浓度的茶滋味,我们只需直接让它泡足所需时间,倒出来就是一壶可喝的茶了,何必要把第一泡冲出的茶水倒掉?第二次冲泡的才当做第一泡茶来喝?

有说实施这样的“温润泡”预泡法,先把茶叶润湿,可以节省泡茶时间,避免让在场的客人等喝茶等得不耐烦。事实上此法不会节省时间,比如有一个茶叶,所需的浸泡时间是五十秒,投入茶叶注入热水就可以开始计时,五十秒够了倒出来就是。

如果要实施温润泡,投入茶叶注入热水先预泡十秒,倒掉。由于茶叶已经经打湿,含有热气,再一次注入热水浸泡时,浸泡时间一般可缩短十秒,即变成四十秒,但加起来仍然用了五十秒,这边却还花了两次时间注热水,提壶倒茶。

有说第一泡茶不好喝,所以要倒掉,等下一泡才会开始好喝。这里有几点要说说:一,大部分茶的香气都会在第一泡茶水集中显现散发,将第一泡茶倒掉,亦等于牺牲了该茶的香气。太不懂得珍惜茶叶。

二,茶不够好喝,那是因为没有被泡好,与那是第一泡无关。我们有实际实行第一泡就把茶泡好,不倒掉,直接喝的经验,无论凤凰单叢、碧螺春、正山小种、九六年臻味号普洱、几十年老六堡等等,只要冲泡得法,第一泡就会很好喝。

三,茶不够好喝,那是该茶茶性茶质如此,如果茶叶本身不够理想,加上没有被泡好,别说第一泡,即使到了第二泡、第三泡,它也不会好喝到哪里去,与是否第一泡无关。

四,一个懂得泡茶的人,即使二十元的茶,也有本事在第一泡就能冲出价值二百元的味道来才是。

五,温润泡不好喝,因为温润泡被劝喻必须快速倒掉,茶叶并没有浸泡到一个属于它的基本浸泡时间,就被倒出来,热水未流进茶心,大部分可溶出物还不能释出味道,茶是不会好喝的。

七谈(20110522)

温润泡在普洱的运用

说到泡茶时不实施温润泡(或叫润茶、醒茶、洗茶),第一次下热水就应该浸泡到我们要的浓度,才将茶汤倒出来赏用,大众对绿茶这样做接受得相对容易,经查询是绿茶翠翠绿绿的“有机”样子讨人喜爱,让部分喝茶者以为,干茶外形须呈现如此色泽才是干净、自然的,第一泡直接喝也无甚异议。

为什么茶叶、茶汤的色泽有深浅,从绿黄、金黄、红褐、深褐等表现不一,那是茶叶在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工序使然,茶叶必须经过不同方式、程度的发酵工艺,才能展现出茶叶在风格滋味上的多样化,浅色泽茶叶代表发酵程度低,滋味较单纯,深色泽茶叶表示发酵程度较高,风味较醇化而已,并非茶叶不干净,或茶叶有问题,选茶喝茶时不必对此太偏执,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茶叶都变成绿绿的才敢喝。

有喝茶者问普洱呢,普洱也干净吗?我们针对普洱谈谈以下几点:一,普洱必须也要干净才是,正如我们对其他饮、食品也有同样期待,例如芝士、泡菜、臭豆腐、咖啡豆、红茶等等,我们抱持着人们会用心对待食物、拥有专业方法处理食物卫生问题,故此正常程序生产出来的食物,必须是干净的。

二,为什么对普洱特别有疑问?喝茶者一般的反应约是:泡生普洱不实施温润泡倒没什么,喝入口也不觉有负担。至于渥堆普洱,如果不洗茶至少两遍,心里总是不够痛快,觉得脏。提到渥堆普洱,就直接地用“洗茶”一词了。为什么渥堆普洱给于喝茶者的印象会如此?

因为渥堆普洱的风格奠定,是让茶叶通过设当的湿热作用(即渥堆发酵工艺),从而使茶叶减除苦涩、消除青气,使茶的滋味变得醇和好喝。大众担心的是,用于制作渥堆工艺的发酵池,在制作过程中有否被污染,以及渥堆发酵的主要技术:调节在制品水、热、气的交替变化方面,有否被错误使用而引起质变。故此喝茶者对渥堆普洱应抱持第一泡即能够喝进肚子的要求,制茶者卖茶者才会警惕不掉以轻心。

三,干净的渥堆普洱不必倒掉,第一泡就很好喝,针对质变了的渥堆普洱,喝茶者大可不买,以最实际行动抗议此种不认真的产品。遇到卖茶者宣扬说渥堆普洱需要冲洗两、三次,甚至五次之后才好喝,因为此茶“杂味”很重。喝茶者亦可不买。 “杂味”很重的渥堆普洱,不完全因为质变的原故,有时是制作工艺在某个细节不到位,故此冲泡出来的茶汤也不到味。质变了的渥堆普洱或工艺不到位的渥堆普洱,无论冲洗多少次它们都不会变好起来的,这与冲泡技术无关。

四, 冲泡存放了一定茶龄的普洱或是经过技术仓存放的普洱也不实施温润泡吗?这一类普洱茶如果收藏得好,一打开茶罐来就会有阵阵清凉之气,舒服得很,极之迷人,倒掉任何一泡不喝都是暴殄天物。

有另当别论的时候,偶而在收放的过程,真的会出现一些因小小疏忽而产生了一点点不好味道的普洱,但本质仍然饱满的,这时,丢掉整个茶反而是浪费,所能采取的补救方法,就是预泡,利用头一泡热水使茶叶散掉附在表面上欠佳的味道,接下来喝到的就显得茶味十足。

八谈(20110529)

茶叶不能捏碎

运用传统手法泡茶时,把茶叶置入壶内之前一贯会将茶叶捏碎,才开始冲泡。茶叶捏碎后,再从中将茶叶细分成大、中、小形体,依序将小、中、大茶条拨入壶中,盖上壶盖,把壶拿在手掌心上摇晃几下,才能够下热水。茶叶不但捏碎,而且几乎放满壶。

如果我们手上原来就有一些茶碎,不舍得弃掉不用,不妨照旧悉心的把它适当冲泡饮用,如何冲泡,比如说水仙茶,完整原片茶叶在正常情况下投入茶量约半壶,用茶碎时可以少一点,约四分一壶即可,为什么,因为碎茶溶出味道比叶茶快,茶量多了便会苦涩。

使用茶碎泡茶,只适合一泡始二泡止、茶少水多,味道可以均衡些,浸泡时间也相对容易控制。茶多水少如茶叶满壶的情况,往往失控于浸泡时间,即使在热水注入后马上将茶汤倒出,那也已经太迟。

茶叶捏碎放满壶来冲泡,那除了能得出一杯苦涩又酸的茶,似乎说不上有别的美味表现。这样说,并不是排斥茶中原本独有的苦味,用合理泡法来呈现那自然的苦,苦得滋味无穷,好美啊。将茶叶捏碎冲泡,茶体的纤维组织遭受破坏,茶的精华已涣散,释溶出的只有“死苦”。

完整茶叶不应当被捏碎才冲泡,因为我们认为食材遭遇损坏的做法欠缺周到,比如一根蔬菜一粒瓜果,或鲍鱼或燕窝,我们希望能够忠实保留食材的必然味道,而且是使用合乎逻辑的方法来处理。

置茶入壶时依序先下茶条小的、中的,最后才是大的,然后再把壶左右摇晃震动,以便茶叶大压中、中压小层层紧实贴着。小的茶碎被压在壶的底层让大茶条覆盖着,是为了不让茶碎浮上水面阻挡出水孔,妨碍茶水的倒出,假使茶水倒出被拖延时间,表示浸泡时间也增长了,茶的味道就会超出掌控范围。

与此同时,热水会先润泡着底层的小茶碎、再到中的,然后才是大的,如此顺序会让茶叶也顺序发味,浸泡茶叶的需要就可从快速慢慢缓和延长,以利茶叶舒展。

但是,这样的泡茶手法放在冲泡完整茶叶上却是显得多余的。现代制茶技术日新月异,喝茶者对茶叶的外形美观也有所要求,故此市面流通的许多茶叶,样子都长得相当完整,发挥如此完整叶片的茶叶的特性,必须就它的完整度去冲泡,茶叶才能释溶出该有的层次感与丰富滋味。有者冲泡时茶叶是完整的,也并未捏碎,但还是把茶壶拿在手掌心摇动震壶,这也是无必要的。

把茶叶捏碎才冲泡是对茶叶生命的价值、制茶工艺的魅力、珍贵的食材在进行破坏,我们不能让茶叶毁于无知或无心之手,未能合于味觉感官或对身体无益的冲泡法必须被截止。

九谈(20110612)

泡茶可使用不同茶器

泡茶、喝茶是否规定只能用紫砂壶和白瓷盖碗来当冲泡器?而且冲泡绿茶像龙井、碧螺春以及花茶中的香片只能用白瓷盖碗?泡乌龙茶、普洱茶与六堡茶则只准使用紫砂壶?有些喝茶者一入门就被耳提面命必须奉行这不二法门,如果不予遵守就招来痛批“这是个不会泡茶的”。

我们认为不必如此规定,冲泡任何茶叶皆可以使用任何茶器。为什么?因为不同质材与造型的泡茶器,只不过是我们旨在得出怎样风格的茶汤表现以及茶道之感官美的表现,当我们选择用这个不用那个,是为了在不同的时空,表达并享用茶道(包括茶汤)不同角度、层次和境界的美。

泡茶选器时怎么选当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该如何发挥茶叶适当风格的面貌,二即是所谓“不为物所役”之见地。泡茶器的质材,除了紫砂与瓷,我们也可以有陶、炻、银、铁、玻璃、不锈钢等,使用紫砂与瓷并非不变的铁律,了解各种质材对于水的吸热、传热、散热速度才是关键的,没有“把紫砂茶器换成瓷器就泡不出好喝的茶”的道理。

先说说不同材质产生不同风格茶味情况,一般可从茶器的音频探出其传热速度,粗陶低频率,砂器中频率,瓷器高频率,银器的音频又更高一些,音频越高表示此器传热越快,频率低则相反。音频高之器,也表示其物体结构密度高,茶气茶水不易渗透,音频低者其结构密度亦低,茶气茶水可渗透,渗透性过强的器皿不怎么适合用于当餐、饮具,因恐其影响盛装餐饮后的卫生状况,再来液体如果会渗漏出器体外,那就是“漏水”了。

传热高的泡茶器如瓷器,较能表现出茶香味高扬风格的那面,比如说用于冲泡部分发酵茶类,此茶独有的花香果味就显得特别飘逸清扬。换了紫砂器来冲泡同样茶类,它的香味便有低沉风格,显得韵致甘醇。用瓷器冲泡老普洱,其香味清澈清甜,是上昂的高音,用砂器泡同样的老普洱,香味便显得回甘沉稳,是悠悠的低调。我们想要说的是,这样泡茶并非“孰优孰劣”的一个选择,我们认为两者要兼顾,无论高扬或低沉的风格,都有其值得叫人欣赏的一面。

好比如一位姣美女子,穿起小洋裙显得轻盈可爱,穿起晚礼服是不一样的风格,显得高雅温柔。又比如炖煮一锅肉骨茶,既可用瓦煲也能用不锈钢或铁煲,只不过必须调整火候大小,及烹煮时间使其肉骨头能呈现应有的酥化与“入味”口感。故此在泡茶选器时应鼓励打破成规,不应只局限在某种质材,了解各种质材所能够带来的效果,不但在“味觉”上能够表现不同风格,有时也能表现“视觉”效果,比如使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泡茶器泡绿茶,可表现茶叶的形态美;使用一只青瓷杯来品渥堆普洱茶,其茶汤色显得特艳丽,这些都是让茶艺生活更丰富的元素。

再说说“不为物所役”的情况,有些茶友非得一定要用某个老砂壶泡茶才能安心,才能喝出茶味,才有办法感受茶的美,一旦物器不在手上,任何茶,怎么泡怎么难喝,这就是被一个物件所奴役了。有些茶友认为传统即正统,六堡茶用瓷器冲泡是旁门左道,碧螺春使用紫砂壶来冲泡,几乎接近邪恶了。这样泡茶喝茶有点太主观,是被旧有观念所控制。我们认为,在环境许可的情况,须有能力将泡茶器张罗得最好最精致,相反,就算连碗也没有一个,须有一根竹子也可以泡茶的气势。

十谈(20110710)

泡茶的繁与简

泡茶一定得要用小壶泡法吗?有人看到小壶泡茶所使用的齐备道具就头疼,认为那是一件好麻烦,并且浪费时间的事情,问是否可以“简单化”到只需要一个杯就能泡茶喝。到底简单,齐备,复杂或精俭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来说说这些情况。一,先了解泡茶的必然过程,总得要准备热水(任何热水设备),泡茶器(任何一个壶,杯或碗),把茶叶放进泡茶器,冲热水,计时,将泡好的茶汤倒出来,自饮的话可开始喝了,与人共饮就需分茶奉茶。

无论我们用的是小壶泡茶法或者只是单杯泡茶法,这几个泡茶步骤是不能避免地“得出一杯茶汤”的程序。茶具的简化,并不是泡茶程序的省略。一般人认为少用几件茶具就能够达到简化目的,那是一个误解,茶具的更少,更考验喝茶者在冲泡过程时遭遇不可预测的状况,使我们更难掌握茶汤的好坏,那是必须一位对泡茶很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能够做好的事情。

用具齐备反而容易让“怕麻烦”的人完成“很快地泡出一杯好茶”的目的。比如,用汤匙取拿茶叶置入泡茶器,比较没有使用道具,拿起一罐茶就想直接将茶叶倒入泡茶器,后者会发生倒翻茶叶的频率比较高,造成麻烦,使用汤匙取茶叶时,我们也可以顺便测量所用茶叶有多少,不至于对茶量毫无感觉,那就更能准确掌握这道茶需要浸泡多久。即使冲泡茶包不必测量茶叶用量,我们也需要看看手表计时,用不上手表的话,也会心算略略估计时间,这些都是“泡茶用具”。

二,我们要说说生活中既成的新观念,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社会的生活条件普遍贫乏,一般大众很多时候往往随便一个杯子或一把破壶就泡着茶来喝,那种“简化”是比较接近原始的,简陋的,顾不及有品味有态度,有一种“未进化”的面貌。如今大众对生活自有一番“进化后”的要求,即使同样是只想用一个杯子来泡茶喝,追求的却是不同境界了,那个境界有时可以说是“精致”,有时也可以说是“精俭”,其中境界都必须拥有和利用娴熟的泡茶技术来达成。

故此现在的“只用一个杯子泡茶”和以往的“只用一个杯子泡茶”,它们之间的分别就在于茶汤的控制。所谓的“精致“喝茶是在于:即使只简单用一个杯泡茶喝,我们也有能力将这个茶泡好来喝,即使只用一个杯,我们也讲究水温的控制,茶叶量的控制及浸泡时间的控制。所谓的“精俭”喝茶,是指我们不会因为茶具简单了就不懂得泡茶了,就算只用一个杯来泡茶喝茶,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将之泡得最好喝。

所谓的“简单化“泡茶,并非说去掉所有茶具不用就叫做简单,而是在泡茶程序中显精俭的功夫,如果泡茶程序已经很精俭了还是嫌麻烦,那就属于囫囵吞枣了,那也无疑是开倒车回到“未进化”的喝茶年代。

十一谈(20110717)

泡茶的难与易

为什么有些人在泡茶时会让茶友觉得不耐烦,只觉其手势奇多,动作复杂且啰嗦,另一些人即使用同样方法同样茶具泡茶,茶友却认为他们动作合理、方法简单。这种情况都会发生在还未完全消化“如何泡茶”的前者身上。对“如何泡茶”没有彻底了解的不一定是初学者,也包括有经验的茶友,凡不能掌控水温的用法、茶叶应该放多少以及茶水浸泡时间等问题的,泡起茶来一定比较生硬,比如茶叶放入壶后,低着头检查一会,发觉茶叶太少,加一点,好像太多了,又倒出来。这是泡茶基本功没练好,与泡茶方法孰难孰易是两回事。

就算对泡茶程序较熟悉,但在泡茶时没有和茶做朋友,态度不够投入,也很难感染到围坐的喝茶者起共鸣的。比如将热水倒入泡茶壶时,没有对正壶口,把热水溅湿茶盘四周,像把污水倒入盥洗池的样子,是怎样也不能让人感受到泡茶是件舒服的事情。所谓投入,较具体的做法是,每抬起手取拿任何一件茶具时,眼神需随着手势移动,而心神则跟着眼神走,日子久了,心、眼、手练习得能一致行动,泡茶动作就会变得凝练而立体,茶友才会生出一种“他很会泡茶”,而不觉得泡茶是一件好辛苦的事。

如果泡茶时让大家觉得“他很会泡茶,泡茶姿势很优雅”,这也还是属于“多余”的“啰嗦”的,这表示大家仍然看得出泡茶者每一个动作的刀斧味。当一位泡茶者懂得泡茶,并且练习到乐在其中,懂得享受与茶作伴,忘记下一个步骤该怎么办,整个泡茶喝茶的过程就会浑然天成般自然,这时茶友才会放心投入享受茶,再也不会埋怨“麻烦“了。

另外一种“觉得泡茶很麻烦”的情形发生在参与品茶的茶友身上,无论谁在泡,如何泡,一概认为“太复杂”。我们综合了这些茶友的印象,略谈谈其中二种状况 。一有说“喝咖啡好了,喝咖啡方便”。此种说法只能指连锁式咖啡店供应的咖啡,使用机械操作,或者用三合一咖啡包,撕掉,加热水即可。喝茶要达到这个“方便”的目的也不难,况且也早已做得到,使用茶包,加热水即可。要是想亲手泡壶虹吸咖啡,泡咖啡的程序与泡茶程序难免就会有准备热水、放入茶叶(或咖啡)、浸泡、计时等步骤,与准备其他所有饮食料理是雷同的,说泡茶特别麻烦事实上并不正确,去消化其中冲泡原理的功夫还是要下的。

二是同样的泡茶喝茶,但我们必须针对各种生活情况的需要做出不同安排,比如爬山远足,用保温瓶泡茶较合理,而不是酒精煮水炉,带备一套酒精煮水炉爬山,不但费神也欠安全,那的确会造成麻烦。带了保温瓶,就需知道保温瓶的热水一般会降温,故此应带一些茶叶形状不那么紧结的茶就好,因为越紧实的茶叶需要越高温的热水。诸如此类调整都是在“懂”了之后的一些自然反应,真懂了就一点也不难。

十二谈(20111009)

泡茶的误解

泡茶喝茶的时候,茶道表演的时候,泡茶者是否需要一直笑着来泡茶?有些茶友困惑因为他们在泡茶时都曾经被呵责“为什么不笑”。

我们认为泡茶时没有必要一直咧开嘴巴笑,赏茶者可从品茗环境、茶具、茶叶、茶法到茶汤慢慢观赏及享用泡茶者呈现出来的“作品”,解析其间的茶道之美之精粹,泡茶者笑与不笑视乎当席茶道主题与所营造氛围有无需要这个表情,亦属“作品”部分,比如当展现阳光沙滩主题的茶席,人们自然而然会因投入情境显得高兴而笑,比如茶会如果为了追思为了祈福主题,人们脸上表情比较庄重才正常啊,为了庆祝朋友结婚而办的茶会,不必吩咐,大家应该都会满脸喜气洋洋。

那么每一次泡茶都必须拥有主题吗,无题的茶席怎么办,还要不要笑。无题茶席又有何不可?海阔天空任由翱翔,将自己溶进茶香茶味与周围空气烂成一团,发自内心地要笑时笑,不应当笑时不必笑,比如家人、朋友或同事聚会的茶席,真情流露表情放松就好,喝茶一直傻乎乎地笑有什么好?再说,泡茶是需要很专注才能锻炼及表现得好的一种技术、活动,茶会进行时无论泡茶、喝茶的人都有必要为泡好一壶茶而努力,比如共同调整一下心情脸容,安静下来,把心血、眼神投注在茶上,才是喝茶的态度,如果大家都如此配合着泡茶者,他还是绷紧着脸不能坦然愉快面对这种场合,也许就是紧张或自信没建立,与“笑不笑”无关。

又有茶友在泡茶时被责备“穿得好丑”或“穿成这个样子不能泡茶”,只因当时茶友穿的是所谓现代圆领衬衫与牛仔裤,或因气候冷加上运动外套。我们首先要说,举办茶会或茶道表演不要本末倒置将心思与目光放在服装上,茶法、茶艺、茶汤才是核心,服装仪容只须整洁卫生,得体大方,泡茶时不会引起不便,适合当时环境就可穿着泡茶,否则打扮得像“茶道大师”、“茶人”,但泡茶时粗俗无比,那才够恶心呢。

认为喝茶泡茶只能穿“茶服”或民族传统服饰没有什么道理,无论任何地区、时代、民族等不同款式都接受才是,茶友们可根据场合的正式、隆重或简约程度来配合就好,比如到植物公园设置茶席喝杯茶看看大树,何妨简简单单白衬衫短裤,比如寿宴茶会专诚为长辈泡茶,何妨端庄一些,但不应拘泥于那种服饰才够资格才可以泡茶这种刻板印象,有谁穿了另一类服装泡茶就嘲笑他,茶道活动不应规定只能穿这种款式或那种款式,我们也不应以泡茶者的服饰来判断他到底会不会泡茶。很多茶艺展或泡茶比赛,将茶汤、茶具、服装、礼仪和茶席主题分成五大块,各占百分之二十巴仙,所以只要茶具名贵、服装传统华丽、样貌举止优雅,再将很多人生哲理放入主题,即使是一位不懂泡茶的人将茶泡坏了的参赛者也能得冠军了,这种评分习惯早应被废除。 (2252)

自家泡茶师与职业泡茶师-20120201周三小方块 -蔡荣章

自家泡茶师与职业泡茶师

蔡荣章

20120201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泡茶师是茶界的一种资格称呼,其他如制茶师、评茶师,相应于别的餐饮行业则是厨师、调酒师、咖啡师。泡茶师有一个从1983年由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制定的检定办法,到2011年底已在台北、北京、成都、漳州执行了44届。参加检定者必须接受学科与术科考试,学科考制茶、识茶、泡茶、茶器、茶史方面的知识,术科要现场抽出三种茶,依指定的茶器、冲泡的次数、供应的人数将三种茶在40分钟内泡出。4位评审,每人给予每位应考员3种茶的3个分数,4位评审员共有12个分数,要有10个70以上的分数才算通过术科考试。学科亦要70分以上。通过检定者表示在任何场合,使用各种不同的茶器,都可以将不同的茶叶泡到一定的水准。再加上对茶学知识的理解,不但可以自己高度享受茶的境界,还可以在客人面前,将茶的美味与茶道的情境分享给大家。

参加泡茶师检定考试可以不为什么,只是证明自己在泡茶与茶学知识上的修养,也可以参与职业性的工作。不为什么的泡茶师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为有趣,但不是考过试就懒于勤加泡茶,或泡茶时又乱了章法。独处时为自己规规矩矩地泡壶茶喝、与家人同住时规规矩矩地泡壶茶请家人喝、客人来访时规规矩矩地泡壶茶招待大家。

职业化的泡茶师容易将茶泡得很熟稔,他天天将茶的美味,将茶道所讲求的精神传递给社会大众,他是茶文化的使者。他的道场在哪里?在茶馆,在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新经营型态的茶馆。这个场所提供的喝茶服务当然要让客人体会到茶文化的专业性,让客人全然在泡茶师的引导下沉醉在茶香与茶道的领域里。

自家泡茶师的数量愈高,这个社会的文明指数愈高,职业泡茶师愈普及,证明这个社会喜爱茶文化(非仅喝茶) 的人愈多。前者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享受、传播茶文化,后者在有泡茶师泡茶的茶馆里料理着全盘精致的茶文化给客人享用,并让社会大众看到茶文化长成什么样子。

 

 

  (2228)

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茶馆-20120118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

蔡荣章

20120118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老时代的茶馆是大家聚会聊天谈事情的地方,基本消费是点杯茶喝,坐久了再叫碟点心,说书的人、杂耍的人看到这里人群多,就驻进来与大家同乐或赚点生活费。近代茶馆的功能性缩小了,只在里面歇坐一下,或约些朋友聚会,泡壶茶,吃些点心,但喝茶的份量加重了,茶的种类增多茶具多样了。1980年代后,茶文化复苏,茶馆的茶文化氛围更是加重,不只讲究茶的品质,茶具也成套成套的提供,甚至有专人为你解说与冲泡第一道,进一步还在客人座位旁帮客人泡茶。

接下来只说1980年代以后的事。茶文化复苏,大众普遍有了茶文化的意识,他们对“茶文化商品”有了进一步的需求与要求,所以茶馆才有了上述的跟进。但这个调整并没有满足消费者的期望,茶馆的营运也没有得到改善。自行泡茶的方式对客人而言只不过是借地方聚会喝茶,这样的场所不虞匱乏。服务员帮忙泡第一道或是从旁帮忙泡茶,不但客人体会不出茶叶以外的商品价值,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也不觉得有何尊严,于是客人不踊跃光临,泡茶者也只能找到非专业的一般职工。

我们期待能将茶泡得精到,动作优雅利落的泡茶师在茶馆提供我们享受喝茶的时间与空间,就如同我们在铁板烧的餐厅,有位经过训练的厨师为我们提供全程的餐饮服务一样,就如同有位专业的调酒师为我们调制一杯酒品一样,就如同专业的咖啡师为我们调煮一杯咖啡一般。我们会以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心情享受这壶茶、这席菜肴、这杯酒、这杯咖啡,我们会以餐饮艺术家的心情看待泡茶师、厨师、调酒师、咖啡师。这样的茶馆我们称它为品茗馆。

  (2156)

读茶文化系,毕业去卖茶-20111214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读茶文化系,毕业去卖茶

蔡荣章

20111214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初看这个题目,有人会认为是个对立性的话题,学茶文化怎么与卖茶发生关系?卖茶不必小题大作地去上茶文化系的课吧?但是我们认为是一致性的命题,在职业教育里,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读完茶文化系的课程后,主要的就业方向就是卖茶。

新生到校初期总有同学问道,我们毕业后是不是到茶馆工作?茶馆能容纳我们这么多人吗?他们需要我们这种学历的人去端茶送菜吗?我们是不是去茶艺馆做茶道表演?我们会恳切地回答他们,没错,这些都是可以去就业的岗位,你们毕业后也都会有能力称任那样的工作,但最主要的职场应该是茶叶卖场,如茶业门市、茶业公司。

到茶业公司去卖茶不是应该唸市场营销吗?没错,但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泛泛的市场,而茶文化却针对着茶叶而来,更有针对性。茶文化系毕业的学生在市场第一线更有推介茶商品的能力。

那为什么要叫茶文化系,是不是叫得不真切,是不是叫得太笼统?不会的,要这样叫才能显现茶商品的全貌。因为从市场经济力的高度来看,茶叶的市场价格包含了50% 以上农产品以外的文化价值,这部分价值是自古(最少从唐代) 人们体会,并以文字(如诗词) 、绘画累积的结果。我们现在卖茶叶要把这部分一起卖掉。如何卖呢?先弄清楚什么是属于茶的文化,把它说明白,将它具体的表现,让顾客可以买得到、享用得到。这些功力有赖“茶文化”的课程,除了对茶的了解、泡得一手好茶外,还得对茶的历史文化、思想美学有深刻的理解,还得有将这些文化内涵表现的能力(如美术、音乐、文学、插花、香道等课程) 。

所以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这么说:茶文化系是培养学生行销茶与茶文化的能力。

  (2224)

殖民地风格英式下午茶-许玉莲

殖民地风格英式下午茶

许玉莲

20081005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栏

本市最接近原创的,用英国传统礼仪来品饮红茶的生活方式,茶民管它叫英国下午茶的楷模版,非Carcosa莫属,难道你还能有异议?

首先,它坐落于一座小山上。

上图:步行一段路,才到茶室,许玉莲摄。

茶民倒是专程陪太子读书往返朝圣数次,只觉车子一直往城中高贵地段驶去,青葱翠绿的大树旁转了又转,斜坡上了又上,眼看道路越来越窄,却来到一片平坦之地,辟为停车场,车子的尽头。全体或庶民或国师齐齐下车,准备步行最后一段路程。这是点睛之作,若少了个斜坡,不费些力气劳其筋骨作为考验追随者的虔诚,观音菩萨又怎么会显灵呢?

这里的头盘菜,是只限英国下午茶御定的(久违了)海蓝天,像棉花似梦幻的白云,清澄澄的阳光透过树丛、洒了满地细细碎碎的光与影,还有,微风乘着直通快铁抵达禁闭的心房,此情此境,想要喝一口茶浮一大白的欲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走没几步路,远远地就望见有座殖民时代气息的乔治亚风格别墅挺立于半天腰,像英人一贯地拥有股非常奇异的骄傲与矜持气质,冷眼藐着上来烧香求签的信徒。若少了这样一座古典和谐的建筑物,英国下午茶不喝也吧。

我们在图画室里喝的下午茶。

上图:Carcosa家里的图画室,在这里举办茶会,许玉莲摄。

百多年前,Carcosa别墅纯属为殖民地高官打造住宅而盖,故建筑物内格局毫无意外照本宣科依足英人在家乡的风格,图画室本为家人亲友消磨时间的秘密花园,现当作下午茶沙龙所在,自然而然成为养精畜锐之地。它最慑人精魂之大手笔,是于图画室最显眼处,开了一排落地玻璃门,推门望出去,有数棵苍劲老树以及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大片的一大片草坪,那种气度与漂亮,看到后马上心平气静。

在坊间喝了千百杯,也抵不过在这里喝一杯的好。

况且坊间能否找到来喝已成疑问,未经田野调查的印象所得,市内英国下午茶似乎早已频临绝种,平常去过的西餐厅,点茶时一律只愿奉上茶包,作风优雅一点的还肯施舍半杯鲜奶。要是在连锁咖啡店叫茶,那他们用的只好是奶精了 。说到茶馆,对不起,我们这大都会养不起一家茶馆。

许多五星级酒店如今也不拿下午茶当一回事来做,有做的偏偏又不按牌理出牌,他们也许为了调整市场,人手,食物等困难,故意混淆下午茶 (afternoon tea) 与午后茶(high tea)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下午茶和午后茶的实施时间是不一样的,所准备的茶食也有差异,最大分别是午后茶可以有肉,下午茶则不可以。也有人把午后茶(high tea)当作下午茶 (afternoon tea)来推销给大众 ,传统上午后茶是劳动阶级吃的,下午茶则属于上流社会的茶会,这样概念黑白不分,食物混合拼凑,味道不咸不淡,一干不尊重及随便阉割饮食的正统制法与吃法的人,永远也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故此很少看到将下午茶产品销售得好的酒店。

上图:茶具餐具并列,许玉莲摄。

  (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