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G-泡茶类Tea Brewing

G-泡茶类Tea Brewing

泡茶要试茶吗-許玉蓮-20140804专栏

泡茶要试茶吗

許玉蓮

20140804許玉蓮专栏

泡茶的人要留一杯茶给自己喝吗?作为泡茶练习,试茶是必要的功课,比如练习泡五杯茶,我们要求泡茶者将四杯奉出去,最后一杯留给自己,与品茶者同时间喝,但泡茶者品饮目的为了试味道,试这一道,改进下一道,了解茶汤是否过浓或过淡、汤内各种成分的调和度如何、茶性是否表现良好,调整水温与浸泡时间,让下一道茶校正到较适当的表现。

有人问可否先从茶壶里倒出一口茶,试喝看看味道对不对才决定要不要出汤。这种试茶方法,味道并不准确,因先出之茶汤滋味薄,后出之茶汤滋味厚,先出的这一口茶达不到均匀效果,没必要这样试茶。

那么,可以在出汤倒入茶海之后,还没有将茶汤倒入茶杯之前,从茶海里倒一口茶入杯,泡茶者自己先试饮,觉得不错,才提起茶海将茶分倒入茶杯,奉给喝茶的人吗?如果发觉过浓就加热水进茶海调淡些?觉得太淡了就将茶汤倒回进去茶壶泡浓些?像这样子“调味”的动作,是泡茶老师在现场指导、示范学生泡茶的一些“招数”,练习时的试茶是为学生知道标准浓度,不可以成为泡茶者的常规手法。我们什么时候见过钢琴家演奏至最后,突然说刚才的弹得不好,现在要重弹?煮咖啡、烤蛋糕的一旦成品做出来后,我们也没有见过人家把咖啡拿去再煮一次、蛋糕搞个稀烂再重烤一次的。

泡茶者试茶后所要做的“调味”,只能是下一道茶,而不是这一道,而“调味”是通过调整茶法,即调整下一道的水温与浸泡时间。泡茶者要把泡茶技术练习到很有水准,熟练到茶汤出来就无可挑剔的地步,才叫学好了泡茶,把茶“泡好”了。

一位很好的泡茶者在呈现茶汤作品时,连“试茶”也不必试才对,这茶他早已经练习泡过千百回,试喝过千百回,应该怎样表现他早已经一清二楚,不必临时才试茶。他对茶的样子、体态、气味非常熟悉,茶叶的身体如何舒展,什么样的水温让它舒服,要浸泡到多深刻茶汁才能释放他知道,整个过程直至出汤,他看到汤色就知道是杯好茶,不必多此一举。正式学会泡茶的人,泡茶后要有一杯与客人共饮,那时是叫做“品茶”。

 

  (1632)

数十人的茶道如何显现-許玉蓮-专栏20140602

数十人的茶道如何显现

許玉蓮专栏

20140602

数十人同在一场品茗会上,如何喝茶才让大家喝得很愉快,并使所有出席者感受到茶道的气场呢?为何说品茗,因这是为了品茗而做的茶会,并非游园式茶会。为何要特别说茶道,因大家以为很多人同在一起喝茶就是牛饮了,何来的茶道?但茶道不在乎多少人在做,做到位了就是,否则即使一人自饮也没用。

数十人一起进行,势必要有方法,并预先做好安排、预习与说明。方法是这样:茶是预先泡好的呢还或现场泡?现场泡才对,大家要享用和修习的是茶人呈现整个茶道的过程,而不是只要一杯饮料。

要开办多少张茶席?一位茶人掌席可供应十至十二位品茗者的茶,以此数量来计算,例如每人供茶十二杯,五十人除以十二,即开四张茶席,多出两位可分去其中两席,又或开五张,每张茶席有十位品茗者。泡茶席设在甲区,品茗席设在乙区,泡茶者与品茗者面对面而坐,品茗者可以同时间欣赏所有茶席泡茶。

冲泡哪一种茶?泡哪一种茶不必规定,反正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学问。同一时间可以供应几种不同的茶,惟不管有多少张茶席泡茶,同时间只可泡一种、二种或三种茶。勿超过三种,这让大众较易辨识茶的香味与性质。

品茗会上无论开泡了二或三种茶,要让每一位与会者都喝到不同的茶,奉茶的时候可以交叉奉茶,比如将品茗者分为三部分,第一道茶,左边的喝A茶,中间的喝B茶,右边的喝C茶。第二道茶换左边的喝C茶,中间的喝A茶,右边的喝B茶,这样子轮流着喝,每人喝三道茶就好。

一杯茶的量要多少?不能太少,过少汤量如15cc,喝三杯也才有45cc,那显得太少了,喝不出滋味就没有满足感,过多如50cc会遭人嫌弃,而且需时变得极长,不够时间的话赶着喝就显得紧张,每杯30cc是不多不少刚好适合,三杯完了就是90cc,于四十五分钟内喝完很舒服。

 

 

  (2068)

现代泡茶法-许玉莲

现代泡茶法

许玉莲

刊登20130709~20130806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人的第三隻眼》

1999年我们出版马来西亚第一本茶书《约会中国茶》,书里将自1987年开始研发下来的泡茶方法定名为「现代泡茶法」,「现代泡茶法」提出茶具定位要领,茶法共有二十一步骤,于每一个步骤再仔细分析其动作说明以及每一个动作的要点提示。

「现代泡茶法」编辑成书后,在不停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我们修整了部分内容,比如:开始与结束泡茶时,泡茶者要与在座品茗者微笑打招呼或行个礼。也删除了一些步骤比如:温润泡、淋壶等动作,这些适度的改变,希望让整个泡茶、奉茶、喝茶过程更合符科学与现代生活观念,社会大众在享用茶道艺术时更能投入。

当茶叶越来越多样化、随时随地可获取,茶器具的发展也千变万化,有很多不同材质的冲泡器日新月异的推出,若要把「茶艺」兴趣建立成为一种长远的生活习惯、甚至当作一生追求的艺术就需要先把茶法了解清楚,知道怎么进行整个泡茶、奉茶、喝茶程序,知道每一种茶具的正确用法以及使用安全,知道茶叶的个性与如何泡出它的滋味,知道水温的高低是怎样的影响着一个茶汤的风格诸如此类,我们才有办法爱上泡茶喝茶,爱上茶道。这是编制「现代泡茶法」的方针。

泡茶前的准备茶叶

泡茶前泡茶者须知道将泡的是什么茶,茶叶一般收放在茶行做买卖的包装罐,如果是紧压茶如普洱,可能剥开了收存在陶缸,或只是随手用一张纸包着,这时要将茶叶取出,置放入平时已经准备好的小茶罐。为何用小茶罐呢,因每次泡茶只拿该次所需要的份量即可,另外,茶叶属于茶席上最重要之物,用一个质地好的茶罐装好它珍惜它,是表示我们对茶的用心。茶叶拿多少,视乎茶叶的松紧程度以及我们要沖泡多少道茶而定。从大茶罐取拿茶叶入小茶罐时可用手,要用茶则代劳也行。

拿茶叶时可从中了解茶叶性质,知道怎样才能把茶汤的风格发挥得最好,于是很有把握的去选用一支合适的泡茶器。泡茶器要有多大,视乎所采用的杯子大小、品茗者人数几位来决定。泡茶者必须心中有数。

泡茶步骤一.准备茶具

步骤一.准备茶具:在茶具室(或料理室)准备茶具。茶具分成三部分来组合,a.辅茶器-包括茶罐(茶叶已经装入)、茶荷、茶夹、茶匙、茶巾、杯托、水盂、奉茶盘。将辅茶器置放奉茶盘上。

b.主茶器-包括泡茶器(如有壶置及盖置,可归类一起)、茶海、茶杯。

c.煮水器(如用酒精加热,预备打火机)。

茶器具准备就绪,我们就可以依序把它们拿到泡茶席上,首先拿出a组,然后b组、c组。a组放在泡茶席的右方,b组放在泡茶者正前方,c组放在泡茶席的左方。泡茶者进入位置,随即将a组辅茶器摆放在它们所属位置,摆置好了茶具就算是备妥。

此次如属近距奉茶,将奉茶盘收起。

此次如属远距奉茶,将奉茶盘留在泡茶席上。

泡茶步骤二.备水

泡茶步骤二.备水:水要怎样预备呢,如使用电水炉煮水泡茶,可用生水直接煮沸,因为电煮需时较短不必等太久。在泡茶席傍边的存放柜放两支水待用,这时可加入电水炉煮。

如使用酒精加热,它只能起保温作用,要煮滚一壶水时间较长,可提前用保温瓶把热水装过来待用。这时候泡茶者可将热水倒入煮水壶,需决定泡茶的水温,想要提温就点火,把水煮起来。如认为水温刚刚好,不必做什么。

注意煮水壶的壶嘴别直接向着席上的品茗者,别让水煮开时的水蒸气喷到品茗者的脸上,壶嘴要往泡茶者方内移一点,但也不要向着泡茶者。煮水壶的壶盖上有一气孔,水滚开后此处也喷热气,故气孔要向壶嘴靠齐,避免泡茶者提拿煮水壶时,此气孔的热气喷上来烫伤手臂。

泡茶者将泡茶器具及用水备齐后,就可进入「预备期」预备掌席泡茶,泡茶者坐时两脚须平放在地上,两个手掌轻放在泡茶席正前方,肩膀放松、垂肘,这个姿势能协助我们稳住身体,泡茶时运作自如。泡茶者预备好了,眼神望向品茗者,点头微笑打招呼或鞠躬行个礼才开始泡茶,不要只顾着埋头苦恼在茶席上,不打招呼就开始泡茶显得唐突,品茗者会无所适从。

泡茶步骤三.开始泡茶程序

泡茶步骤三.开始泡茶程序:将倒扣着的杯子翻正,用拇指与食指夹持杯沿(两指定点不动),中指(掌控翻杯动作的主力)推杯底即可。翻正的杯子放回原位,不必移动位置。从泡茶者的左方开始为第一杯,顺势往右方退至最后一只杯。

泡茶步骤四.备茶

泡茶步骤四.备茶:取茶荷放正前方(泡茶器之下方),拿茶罐打开盖子,盖子置茶荷边,用茶签拨放茶叶入茶荷,放完了将茶签归位(迟来先归),将茶罐的盖子盖上,把茶罐归位(先来迟归)。

泡茶步骤五.赏茶

泡茶步骤五.赏茶:泡茶者取茶荷(已经有茶叶)交给品茗者(放在他的正前方,不要悬空交接物品),让品茗者观赏茶叶,从泡茶者左方的第一位先开始,第一位赏毕后,由他传给第二位,亦放在正前方即可,最后一位品茗者赏毕,茶荷交还泡茶者(放在自己的前方),泡茶者将茶荷取回,观看茶叶,赏完了,茶荷归放原本位置。

泡茶步骤六.温壶、温茶海、温杯

泡茶步骤六.温壶、温茶海、温杯:把壶盖打开,提煮水器将热水倒进壶,盖上壶盖泡一下以达温热效果。

将壶中热水倒入茶海,让热水在茶海内泡一下。

将茶海的热水一一倒入茶杯,温热着茶杯,留着直至茶泡好后才将水倒掉。

如无提温需要,可省略此步骤。

步骤七.置茶入泡茶器

步骤七.置茶入茶壶:拿起茶荷用茶签把茶叶置入茶壶。茶签、茶荷归位。

步骤八.第1道茶开始冲泡

步骤八.第1道茶开始冲泡:提煮水壶将热水倒入茶壶,刚满即可,放下煮水器在原位,盖上茶壶的盖(盖子盖上时水不要多至溢出来)。

茶叶浸泡时,坐着静静等待就是,泡茶者别东摸摸西摸摸总想找点什么来做,显得坐立不安。

泡茶步骤九.第1道茶泡好了,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海。

泡茶步骤九.第1道茶泡好了,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海:浸泡时间达到泡茶者的要求(有需要时就预备一个计时器在旁,方便引导及检查时间,因超过一分钟的时间,心算较不易。),茶就泡好了,提起茶壶放茶巾上沾一下,把壶底的水滴吸干(茶巾原位放着,不必拿在手上。),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海。

倒茶时要等茶水自动流出,勿操之过急,不要提着茶壶上下摇动,等至茶汤最后几滴流出的时间长过二秒,茶才算是倒完了,把茶壶归位。

壶里的茶水须滴干,否则会影响下一道茶。

泡茶步骤十. 倒掉温杯水

泡茶步骤十. 倒掉温杯水:从泡茶者左方开始,一一提起茶杯,把杯子的温水倒掉,杯子放回原位。

倒水不可匆忙,最后一滴水要提着杯子让它停留一下让水倾尽,杯中不可留有一滴水,会影响茶的味道。

泡茶步骤十一. 提茶海分茶

泡茶步骤十一. 提茶海分茶:将茶海提起,把茶一一分入进茶杯,从泡茶者左方开始为第一杯,顺序往右方。每一杯茶倒七、八分满即好。完毕,将茶海归位。

泡茶步骤十二. 奉茶

泡茶步骤十二. 奉茶:取杯托,把一杯茶置放托上,将之奉给品茗者。茶(和托)置放他的正前方,放桌面上,不要悬空送接。

奉茶时望向品茗者,点头行个礼,再顺序奉第二、第三……位品茗者。

最后那杯给自己,置放茶巾的右边。

泡茶者奉茶时需留意煮水壶设在泡茶席的左方,奉茶时应避免在煮水壶上空过。奉茶用右手即可。

泡茶步骤十三. 品茶

泡茶步骤十三. 品茶:先有茶的人认为茶的温度适口就可先品饮,不必等,人等齐后茶也涼了,没有必要统一喝茶时间。

品茶前与左、右品茗者点头打招呼表示礼貌。

拿杯时用拇指和食指夹持茶杯杯沿,中指托着杯底,任何一支手指都不要翘上来。

品茗时把茶吸入口中含着、慢慢咀嚼,一边观赏汤色。品茶完毕将杯子放回杯托上。

泡茶步骤十四. 第2道茶、第3道茶、第4道茶的泡饮

泡茶步骤十四. 第2道茶、第3道茶、第4道茶的泡饮:热水倒入茶壶,盖上盖子浸泡茶叶。

浸泡时间够了,茶泡好了,提起茶壶在茶巾上沾乾水滴,把茶倒入茶海,放下泡茶器在原位。

提起茶海,将茶分入品茗者的杯子。

倒茶时品茗者的茶杯不必移动,一直保留在品茗者的正前方即可。得茶之品茗者继续品茗。

泡茶步骤十五. 品水

泡茶步骤十五. 品水,最后一道茶品完了,提起煮水壶倒热水入茶海。提起茶海将热水一一倒入品杯。

品茗者拿起品杯,慢慢品饮温水。

泡茶步骤十六. 收杯

泡茶步骤十六.收杯:预先知道要泡几道茶,泡完了就可结束。茶会结束,可为茶壶、茶海和茶杯稍做初步清理。

首先将泡茶者的品杯归位,再一一将品茗者正前方的品杯连杯托一起收回,品杯放回原来泡茶器的前方,杯托归位于泡茶席左下方。

如果杯托上有水滴,就着茶巾轻擦一下把水吸干,不必把茶巾整幅松开来擦抹。

泡茶步骤十七.取茶渣

泡茶步骤十七.取茶渣:盖置上如有茶渣,用茶夹取之置入水盂。

拿起壶盖看看,盖上如粘有茶渣,用茶匙将之拨入水盂,壶盖才放盖置上。

从壶中挖取茶渣入水盂,左一下右一下有条理的挖,勿随意毫无章法的挖,不然茶渣会跌入桌面。

茶渣清完了,如茶匙上粘有茶碎,提煮水壶用热水冲一下,将茶碎冲入水盂,放下煮水壶后,把茶匙放在茶巾上按一下吸掉水滴,才放回原位。

如果会前设定品茗后要欣赏茶底(即是茶渣),茶席上要备有一个白瓷碟子,这时茶渣就可直接挖取置入碟子中,传至品茗者轮流欣赏,从泡茶者左侧第一位开始,第一位赏完后放在第二位的正前方,以此类推传至第三、第四……,最后一位欣赏完毕,将之放回原来位置,泡茶者可拿上来赏。

泡茶步骤十八.洁壶

泡茶步骤十八.洁壶:茶渣去后,茶壶内部有些碎末,提煮水壶把热水冲入壶里,提起茶壶轻轻转一、二圈,将壶内碎末顺着水势转入水中,再将茶壶的水与碎末一起倒入水盂里。

茶壶翻转时向内侧方向,壶底可朝天,动作要利落让碎末可顺着水势一起流出壶外。清完了,茶壶放回原位。

泡茶步骤十八.清茶海

泡茶步骤十八.清茶海:提煮水壶将热水沖入茶海。煮水壶归位。

泡茶步骤十九.清品杯

泡茶步骤十九.清品杯,提起茶海,将茶海内的温水一一注入品杯,顺序从泡茶者左方至右方,倒完了茶海归位。

再将杯子里的温水一一倒入水盂,杯子归位时顺势将杯子倒扣在原位。

泡茶步骤二十. 辅茶器归位,结束准备

泡茶步骤二十. 辅茶器归位,结束准备:如用酒精加热,把煮水壶置放壶托上,拿起酒精灯芯的盖子将灯芯的火笼盖住(即灭火),煮水壶不必再放煮水炉上,不煮了。如用电水壶,只需将电源切断。

把之前准备的a辅茶器套组的茶具一一归位于奉茶盘上。

泡茶步骤二十一.结束、行礼

泡茶步骤二十一.结束、行礼:将之前a、b、c三组茶具归位回到原来的茶具室(或料理室),退席依序是c煮水器、b主茶器以及a辅茶器。煮水器进席时排列最后,退席最早,因考虑到「火」「电」和「热水」的安全问题。

茶具退席之后,泡茶者回到席上,向品茗者鞠躬行礼,品茗者也鞠躬说谢谢,泡茶活动可结束。

 

  (2706)

白毫乌龙(1998年)之茶法与茶赏-蔡荣章-20140129

泡茶师检定考试评委蔡荣章白毫乌龙(1998年)之茶法与茶赏

蔡荣章

20140129

这款白毫乌龙是台湾北部以青心乌龙的品种制作, 当年的初夏浮尘子(茶小绿叶蝉)繁殖颇旺, 所以茶树被叮咬的机率很大, 是制作白毫乌龙很好的时机。

此款白毫乌龙采一心一叶的芽叶为原料,又属重萎凋重发酵的做法,芽心满披茸毛呈白色,第一叶较嫩者是红色,较成熟者是橘红色。为使白毫凸显,发酵时的浪青、揉捻时的解块、复揉时的散热,均以扬拨的方式促使茸毛外张,同时也是让白毫乌龙茶的熟果味与蜜香味清扬不沉闷的制作手法。

此款白毫乌龙属特级品,朵朵茶叶皆有白毫, 而且心芽以外的叶片不大。由于陈放近16年, 白毫细小者已呈浅红, 白毫外之叶片已呈褐色, 特嫩之叶片甚至有呈暗褐者。

由于着延(受浮尘子叮咬)重,又是老茶,要以90℃的水温冲泡。着延后的细胞壁较为僵硬,水可溶物溶出速度较慢,所以第一道浸泡时间要长,但第二道以后就不必特意延长了,因为嫩采的芽茶其可溶物是丰富的。

冲泡六道,置放1/3壶的茶量(茶叶非常完整,无破碎者),第1道浸泡 1分 30秒,第2道浸泡 0分 25秒,第3道浸泡 0分 45秒,第4道浸泡 1分 15秒,第5道浸泡 2分 00秒,第6道浸泡 3分 00秒。

第一道茶汤呈微暗之橘红色,第二道以后在原有的明亮度下逐渐增加红的色彩。这其中因为长年陈放,增加了后氧化的红变,又因嫩采白毫多,虽重发酵又陈年,汤色仍未呈红色。但第二道以后,是因为浸泡时间的延长,汤色受氧化而变得愈来愈红。

数道汤香的基调是低沉的熟果香加上蜜香,往后数道的香气愈显低频,且加强了对口腔的冲击力。滋味上,前三道是清纯的收敛性,口腔感觉爽净,后三道逐渐感受到涩感,同时逐渐感知了茶汤的稠度。

第一道壶内的叶底具陈茶旧味,第二道以后逐渐減轻而显现熟果加蜜香的气味。第六道泡过,置壶至涼,打开壶盖,果蜜香较前数道更为清雅。

香味的细致绵长显现了青心乌龙品种的特性,香味频率的低沉显现了长期陈放的效应,涩感显现了初夏重萎凋茶的特色,熟果香显现了重发酵茶应有的风味,蜜香是茶青受浮尘子叮咬的结果,综合显现的雅致感是制茶师傅精良技术的成果(因为是特等茶)。

  (1961)

泡茶师要坐着还是站着泡茶-20130429周一喝茶慢-许玉莲

泡茶师要坐着还是站着泡茶

许玉莲

20130429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我们这里指售卖茶汤,泡茶师一人掌席完成整个作品的呈献,不设助手、不离桌奉茶的品茗会,泡茶师要坐着还是站着泡茶?四位客人的小茶桌(约3尺长 x 1.5尺宽),即泡茶师两手伸长可及的范围之内短兵相接,不妨坐着泡茶奉茶,客人少、用具少而集中,泡茶师与客人接触的手势、眼神与波动的辐射范围也相对小,坐着绰绰有余了。

坐时要怎么坐?双脚必须平踏在地面,不要翘腿或任何其他姿势,掌席泡茶品茗是一项需要大量体力与不能分神的工作,有时单手需要提拿二千毫升的热水,故首先需要稳住下盘,上盘尤其左右双手运作时才不会顾此失彼。

五至十二人的茶桌(约8尺长 x 2.5尺宽),泡茶师要站着才能操作自如。多人的茶席,杯子杯托加多,食用茶食时也需要更多地方,整个茶席将需要调度,扩展桌面使用面积才够应付的,泡茶师这时站着将可以更从容进行工作,如把温杯的水倒掉、奉茶、添茶、上茶食等程序,站着的话整个人拥有伸展、转身余地,动作利落一些,不必勉强把手伸得长长,甚或因为上半身紧贴茶席而发生衣袖或衣服的前幅翻倒茶具的情形,也不会因为手势伸展动作的不顺畅,或上上下下起身拉椅子推椅子的不安而干扰客人的安静。

还有,就是站着掌席奉茶时不会被一边的煮水器挡着。很多煮水器身高达一尺多,除了造成奉茶不便,同时产生烫热感与危险。考虑到这个,煮水器若要置放茶席上,该位置应挖空给它降低才放加热器,席上就只是被看见放热水壶而已即安全许多。若不,煮水器应离开茶席,放在泡茶师身边一个矮架子即可。

站着掌席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让泡茶师更加有优势创造一个能量更大的气场,泡茶师的视线可以远一些,波动辐射长一些,这样子才能关照全场人们的需要,协助人们与茶、器物和环境相处,他所想、所看、所做、所说、所泡出之茶汤才能波及十二人,达到冲击与感动作用,大家接受到这种传达的能量,就知道要跟着泡茶师的节奏,把心思收在茶席上,放在手上那杯茶汤上。

许玉莲

  (1984)

在茶桌上煮杯好吗-许玉莲

在茶桌上煮杯好吗

许玉莲

20130326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泡茶时如何照顾茶杯的卫生?或如何让品茗者知道茶杯都是干净卫生的呢?先说一说茶界如何对待杯子的情况,刚开始时,大家把茶杯漫不经心地放一边,要用时就放在桌面的茶盘上用热水淋一淋、浇一浇杯子谓之洗杯,要先冲过热水才放心。也有人用一碗热水浸着杯子,要的时候才取出。后来一些地方逐渐放弃这两种手法,一些地方却将洗杯演变成在桌面上煮杯,他们在茶桌上预备了电磁炉,炉上置小锅入水,将喝茶杯子放进锅里不断地煮着,要用时才取出倒茶来向大众表示「我有在做卫生」。

在茶桌上无论煮杯或洗杯,都属于一种不恰当的泡茶程序,难道这些杯子都是不干净的吗?如果属实,那么为何要用不干净的杯子呢?要是本来就干净的话,就无须当着品茗者面前再洗一次啊。泡茶者的这种行为显示现今茶文化进程还很缓慢,人们对干净、卫生的态度仍然只是停留在初步阶段。煮杯有什么不好呢?这表示人们在要取信于他人时,以为在表面做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就可以了,并无真正从关心人体卫生作为出发点。真要讲究卫生的话,茶杯应该在之前就做好准备:该清洗的清洗,该干燥的干燥,该消毒的消毒,该保温的保温才对,这些都无需要当着客人面做。

茶道观念要求茶席、茶器具、茶叶、泡茶者等人事物本来就应该很干净,比如桌巾、茶巾、茶匙、茶签需定时清洗干燥后才再拿出来用,比如用过的茶渣要好好的收入水盂或水桶,勿随便丢弃在桌面和地上,比如泡茶者全身上下应维持整洁状态,茶席上的卫生不应简单化到以为形式上做做或口头上讲讲而已。故此,茶文化要加快脚步往前发展时,这些让人感觉用心与谨慎的动作要在泡茶前就提早做好,建立人们的信心,人们喝茶时才会安心。

一般茶行可以怎么做呢,先说清洗:用过的茶杯与茶具,不能在茶席上清洗,您有见过咖啡馆和餐厅在餐桌上为客人清洗杯子或碗碟的吗,洗涤要有一个洗涤茶器物的专属地方,这个地方必须很清楚的分出来,不可与其他食物、厨余混合着用,因为茶器不许沾染异味和油腻。再说杯子的干燥、灭菌:为茶杯、茶壶及茶具准备一个专用烤箱(须选择合适的功率、功能及大小),将已经清洗过的茶杯等器放进烤箱,则可利用高温把杯子烘干兼灭菌,然后才存放进干净的橱子。

关于泡茶前的温杯:首先需建立起泡茶可以不必温杯这个观念,然后再决定什么时候要温,怎样温。要温时在泡茶前打开烤箱用低温把杯子和茶壶温热一下,代替将热水淋入壶和茶杯来完成温壶温杯作用,从此茶桌上不必弄得湿嗒嗒的,也解决了品茗者对泡茶者为什么一直在那儿煮杯、洗杯、温杯的困扰。

  (2440)

泡茶时如何用好盖置与杯托-许玉莲

泡茶时如何用好盖置与杯托

许玉莲

20130115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要把泡茶器的盖子打开,才能将热水冲入泡茶器泡茶。那么盖子提上来后要放哪里呢?有泡茶者认为不必放,他们继续拿着,手就这样停在半空,另一只手伸去取热水倒水入泡茶器,水满了重新把盖子盖上手才放下,另一只手也把煮水壶放回原位。如此提着盖子会累坏肩膀与手臂,而且一直「提着」这个动作,表现得有点性急,最好还是放下来。

要放哪个位置才恰当?往泡茶器斜下方搁,是不远不近刚好又很顺手的理想处,在这里安放「盖置」,再把盖子置于其上。「盖置」是什么?就是放盖子的一件专用器物。它有不同形状如:碟形、托形、环形、鼓形、三角鼎立形、圆筒形、笔杆形等,各种材质都可做,有时候一小根竹节就是精致的一个盖置。

盖置的直径不要超过7cm,壶盖放上去后整个的高度约高4cm即好,它不过是一件辅茶器,太大太高放在茶席造成运用不便,也喧宾夺主。盖置的面不能凹凸不平或倾斜,凹凸不平容易与壶盖的子口发生敲击,倾斜容易让壶盖滑到,都不安全。

盖置除了放冲泡器的盖,它也可以成为茶海(如有盖子)及煮水壶的盖置,如果它适合这样用,便将它放在煮水壶与泡茶器遥遥相对的中上方。没有盖置可以泡茶吗?当然可以,盖置并不直接影响茶汤表现,主要作用是承接盖子上的水滴。

另一有承水滴功能的器物是杯托,在奉茶、喝茶拿起茶杯时,以防有水滴溅出杯外,可采用杯托让水滴流在杯托。杯托的第二任务是防热,取拿茶杯时发觉有点烫手,可置放在杯托上再拿。可在泡茶前就把杯托和茶杯放在一起成配套,有些泡茶者把茶杯和杯托分开放,奉茶时才取拿杯托来用,没有必要这样。

杯托可大可小,无论材质、色彩、造型的选择要与茶杯相称即可。杯托的面、底不可像一张纸般平,茶杯置放在这么平滑的「面」上是不切实际的,它会滑来滑去把茶水溅出,故杯托边缘要有一点弧形的造型,或要有「边」像一道矮矮的城墙,杯子坐在其中才稳当。这种造型的杯托一旦沾有水滴,托底与桌面便会互相「吸住」紧紧贴着,要将杯托拿上来不但很难,且会把茶杯倒翻。杯托的内面底部也不可太光滑,否则会黏杯。

除了防热、接水,当杯托被摆在每一位喝茶者面前,它让所有喝茶者知道他们有个专属的位置放茶杯,这是人人物物间秩序的一点依靠,故杯托不可除。

 

  (2138)

茶罐在茶席上的意义-许玉莲

茶罐在茶席上的意义

许玉莲

茶叶有必要收进茶罐吗?这里是指设置茶席,为泡茶做准备时的状况,不包括如何长期藏放茶叶。有人说茶叶准备好了放在茶荷(或任何用以代替之的器物)上就可以,何必收,一收一取制造麻烦而已。这种泡茶态度没有爱,这是在告诉茶叶「等一下我就要泡你了,你先蹲在这里好了」,连给茶叶一种应有的珍惜都没有,好不草率。

所有茶叶在还未冲泡前都要收入茶罐,茶罐应该要有保护茶叶的功能,它须防潮、不透气、不透光,因为茶叶遇到水、阳光、灯照、空气、异味的浸入便会变质。

如果时间只是很短,它也会受影响吗?有些茶叶,你别说让它当众坦身露体在茶席上摆放,即使要打开茶罐的盖子我们也舍不得,有时甚至要找一段较清静的时空才能请它出来。有些茶叶不一定在这么迅速间产生细微变化,所以我们说到「爱」,连给茶叶一个应有的保护空间都没有,不顾及茶叶的尊严而只考虑泡茶者操作的方不方便,那是不对的。

有说一些茶叶需要「醒茶」,摊开它让它散掉在茶仓里的闷气,冲泡起来才好喝。(醒茶是否必要,为何说茶叶有闷气是另一话题,不在这里谈。)如果有此需要则「醒茶」应该提早完成,再把醒过的茶叶放进茶罐才置入茶席。

都要在之前弄好的预备工作也包括:茶叶买回来时的包装用具如纸盒、纸罐、铝箔袋、塑料袋,那些都不属于茶叶专用容器,不要直接摆放茶席上当茶叶罐用,将茶叶换进专用茶罐。装在纸袋或铝箔袋的茶叶,要预先剪开包装,把茶叶收入茶罐,不要临时才在茶席上直接剪开来,直接把茶叶倒入茶壶。茶叶太少时,要把茶叶换去小茶罐,放在茶席上的茶罐只收放足够一至二次的泡茶量即好。太大的即是茶瓮,储茶用的,别放在茶席用。

有了茶罐,茶叶就可以得到应有的保护以及受到尊重,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茶罐应该摆在茶席的那个位置?不可以在煮水壶(一般在茶席之左)旁边,不可以在水盂(一般在茶席之右)旁边。不是在最前方,不是在正中央。不要收在茶席下面的收纳柜,不要放在茶席后面的料理桌。茶罐的重要性等同茶壶,而且马上就要用了,在次序上应该得到优先,故可将水盂拿下放在收纳柜待命,茶罐就摆上去那儿,这个位置应该是可以让它安心呆在那里的一个位置。

20130108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2581)

奉茶的原则-许玉莲

奉茶的原则

许玉莲

2012.9月刊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我们要谈的这个题目是包括了茶界或茶界以外的范围,大家很奇怪,认为这是小事有什么好说的,我们一直在做啊。看一看,因为我们都做不好所以要谈,举例一怎么奉茶给讲台上的老师?往往老师还没上台,一杯茶已经摆放在那里,谁也不知道那杯茶究竟要给谁,老师也没敢喝,这算奉茶吗?举例二开会时是怎么奉茶给与会人员?参加会议人士未进场,整个桌面已经摆满一杯杯茶(至于用什么茶用什么样的茶具、茶法是另一个话题。有些不提供茶,只摆着一瓶瓶的矿泉水也是另一个话题。),大家犹豫一番才能确定哪一杯是谁的,这并没有奉茶的诚意。举例三很多茶叶卖场为客人准备茶时用热水去淋或煮杯子、奉茶时用夹子去夹茶杯,这些无论要表示茶具是温热或卫生的手法都显得非常粗糙。

从以上这些情况可看出,我们在茶文化发展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刻不够细腻,当我们说我们的茶文化很有素养很有境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之中许多人“奉茶”的基本功也做不好,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好,我们又将要如何说茶文化内涵呢。

奉茶时需要记住的几点原则有:一.无论人多人少、使用小壶茶法或大壶茶法,都必须要冲泡出茶应该有的味道,很多人以为用“大壶茶”奉茶就表示可以随便泡,人多的场合就可以乱来,那并不正确。2011年5月作者出席台北第十三届无我茶会,在好几场大型晚宴上观察到工作人员都在旁设泡茶工作桌,为上千位与会者泡出、奉上一杯好喝的茶,证明人多或壶的问题都可以被克服。

二.奉茶时的茶汤温度要有适口的考虑,比如这次采用大杯奉茶,可能要喝上三十分钟,要如何使茶汤在开始喝时浓度就已到位又不太热,结尾时不会太浓又不会太冷?比如使用小杯奉茶时,必须每一道茶现泡现奉以维持它的温度。不要只顾着为了工作方便而忽略品茶者的享用。

三.奉茶要奉得真心诚意,“奉茶”不能太过机械化般例行公事,像早早就把茶摆在桌面上,那纯粹为了方便主办方解决人力和泡茶所带来的“麻烦”,因而提早做,这样便失去了奉茶的意义。奉茶的意义包括我们对来宾表示尊敬和感谢,我们该怎样表达泡茶者的这一番心意让对方知道?比如老师讲课,我们可在一旁先准备一壶、一杯、热水及少许茶叶,待老师上了讲台说话,负责奉茶者便可轻轻的把茶泡出,将茶捧出讲台,在不打扰、不打断老师讲话的情况下,可向老师笑笑或眼神打个招呼,把茶郑重放在老师前面,这样我们即能够清楚表达“这杯茶是专为老师而做的”。还有,开会时的奉茶,应该在与会者抵达后,稍息,才把茶奉上,即是来一个奉一个。

四.所有茶具必须在使用前已经处理好卫生问题,而不必在客人面前“洗烫“一番给客人看,可参考精致餐厅的做法,谁会在餐桌上“洗烫”餐具给客人看后才上菜的呢?

在一些严肃或政要的会议上奉茶,当然无可避免会多了其他如饮食安全或人身安全、保密的需要等问题要解决,茶文化经营者有必要把这些也一拼纳入泡茶奉茶的考虑,提出方案让主办者能够放心让承办方奉茶,茶文化的发展就真正深入到精致的领域。

 

  (2040)

随手泡杯好喝茶-许玉莲

随手泡杯好喝茶

许玉莲

20100214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吃东西周刊茶潮专栏

有些问题非常适合在新年回答,因我感觉新年期间人们好像比较愿意花时间花精神泡茶给别人喝以及泡茶给自己喝;故我趁此良辰美景讲耶稣,恐怕读者都会高抬贵手放过我,不与我斤斤计较。

这样的喝茶态度其实不大对,难道新年那几天我们才要过大日子?新年前后的寻常日子就不必用心过吗?比如我们修理整齐的发型,穿着舒服适身的衣服,吃顿自然美味的食物,那是每天的生活内容,不必等到新年,喝茶也应作如是观。

新年或居家用茶最常发生的情况,莫如很多客人串门子拜年,只坐一下就离开,很想招待他们用茶而又不懂该从何泡起?

一般家庭最熟悉的两种冲茶方法:一是小壶冲泡,以三、四百毫升以下的砂壶及二十五毫升大小的小瓷杯为主要品饮用具,二是大壶冲泡,一把八百至一千毫升大的壶,配几个七十毫升大的无耳瓷杯,或索性用环把咖啡杯;显然地小壶冲泡不合时宜,因小壶泡法要求较专注的品赏,比如我们请家里的小孩出列弹钢琴,那你就得停下应酬来听,这种时候谁都不愿停下来吧。

大壶冲法的浸泡时间需等甚久,大家就是头痛这个,太慢了,茶浸好时也就是客人要告辞时,况且因平常缺少操作,掌控往往失准,冲出的茶不是过浓就过淡,都没人喜欢喝。

在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蜻蜓点水拜访,建议喝茶方式有三:首先冷泡法,这是需预先准备好的茶饮,简单不过随手取来瓶装矿泉水,将喜爱茶叶如铁观音、龙井、冻顶或东方美人摄取少许置入浸泡,收进冰柜约六小时後即可喝。假如有收集漂亮玻璃瓶的习惯,此时应取来冷泡茶,喝时顺便观赏茶叶在清澈透明水中飞舞。冷泡茶是种相当简洁的冲饮法,它冲泡方便投茶量少,矿泉水一瓶约五百毫升,只需投三克茶叶便非常好喝。多少是三克?伸出你的拇指、食指与中指轻轻抓一摄,那就是了。它省时省功夫,还可将茶的芽叶一起吃下肚。

也许很多人仍然爱喝热茶,那就用浓缩泡法,预先将茶泡至双倍的浓度,茶渣弃掉,茶汤收进壶内,放至常温备用。客人来时,倒半杯浓茶,另外半杯调以高温的开水,稀释茶味至标准味道,以及将茶提温至适口的热度。两分钟内保管客人可喝到一杯可口的茶,而且家里任何一人都帮得上忙,不必专人管理。

优雅一点高级一点,当然,同时不费吹灰之力马上有茶喝的方法:找十个八个青花盖碗出来侍候,客人拜年时,施施然放几片雀舌龙井,注入温水,每人一碗,摸着碗底叹息时间哀悼青春,快乐就是那一霎。

 

  (1843)

冷泡茶-许玉莲

冷泡茶

许玉莲

20090614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吃东西周刊茶潮专栏

冷泡茶非常好喝。

如何做冷泡茶?撮取丁点儿茶叶放进玻璃杯或瓶,再投入已过滤的自来水,或室温的白开水,随意用小瓷碟封着杯口(以免它吸杂味),收藏冰箱里浸泡;快则三小时慢则五小时有得喝,赏好味期限可一直维持于二十四至二十八时不等。

唯一必须坚守的条件是:茶叶要用上等好茶叶,不然不喝也吧。至于其他平庸茶叶,茶民自然也有千百种方法炮制他,绝不会是冷泡法就对了。

冷泡法的首选茶叶:冻顶,铁观音,龙井,东方美人,泡出来的茶汤晶莹透明,都入口成仙,一百个美妙的形容词也抵不过“清纯”二字准确。

喝时无必要将茶分去小杯喝,就每个人直接从冰箱取出一杯/瓶就地正法喝去,别用吸管,任由茶渣随着茶水流进嘴巴,可咀嚼,苦苦甘甘回味无穷,这样才显出茶的芳醇。

在一个过于讲究“时尚茶艺”或忙于模糊茶味的乱世,吃“苦” 茶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周金亮有次大热天下午过来,独独特喜欢冷泡龙井的苦,整瓶带走。

冷泡法其实可以更简单,买现成瓶装矿泉水,把茶叶仍进水里收冰箱,吉时到了喝便是,适合懒人。再无所谓一点,把心爱的茶叶撒少许入瓶装矿泉水,即带着出门,是随身自备解渴饮料,爱几时喝谁能拦你?淡一些浓一些又有何不可?

有些人会受不了冷泡茶的“冷”,喝了觉得胃寒,须避免从冰箱拿出来马上就喝。像我,我倒是喜欢丢些红茶碎泡着一瓶室温的水,拎着出门,去吃鱼丸粉,去茨厂街买菜,去书店走一两圈,方便之极,懒得喝他们那种喝了之后更觉口渴的饮料。上回去马六甲,泡了几瓶冷泡茶带上车,女子一便为那冷冷幽香着迷。

冷泡法基本常识只有一个,就是远离紧压茶,顾名思义紧压茶的茶叶条索是紧压成形的,如果用冷水冲泡,等到天亮都喝不到。也许有人说,那等三天吧,总有一天等到你味道出来。

茶民估计,如此置放一瓶茶时间过长,可能会有卫生问题,虽然那属于未经化学检验的顾虑,毕竟也不必特意化简为繁,紧压茶用热水冲泡就很好,那是它为自身加封勋章的唯一道路了。

 

  (1928)

要什么香有什么香-许玉莲

要什么香有什么香

许玉莲

20100328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栏

在我们茶艺教室上泡茶课,是有一个评分过程的,有些同学会惊讶:“每个茶都差不多,喜欢怎样泡就怎样泡啦,泡茶也有对错的吗?”

是这样的,我们把评分标准割为三大块,即茶汤表现,泡茶技法及仪容整洁,都属于被规范而又需要做出一个程度的水准,才叫作你已经学过泡茶。

茶汤表现部分,我们力求将每一道茶,能够冲泡出当时茶叶最佳状况的茶汤,力求将数泡茶间的浓度,保持一致,力求将茶汤泡出标准浓度与色香味。

何谓茶叶最佳状况,有两种情形,一,比如说茶叶泡到第六道,它所拥有的内含物质肯定会弱下来,相对第一,第二道茶口感该没有这么强了,但我们仍然必须针对茶叶现有状况,把它最佳茶汤冲泡出来。

二,茶叶是种可存放产品,存放条件与过程会改变茶叶风味,比如绿茶经存放后味道该会深沉些,久藏普洱味道该会醇滑些,泡茶者须对茶叶进行了解而作出判断该如何泡法,将它们当时最佳的风味给表现出来。

为何力求将数泡茶间的浓度,保持一致?打个比如,如果一碟好吃的炒粿条表现出来的风味该带六分酱青的香咸味,加四分辣味,那我们会期待每一碟都能吃到这个“浓度”,该摊贩也须时时维持这样的“浓度“才能叫作好。

泡茶的道理一样,每种茶都有它自己应有的浓度,我们不能一时泡得过浓,一时泡得过淡,还沾沾自喜说那是“我泡茶的风格“,有人或说那是”多样化,有创意“,浓,淡每种味道都应该试喝。

人生里也有许多甜酸苦辣,美丽,哀愁,寂寞,快乐,残酷,无情,愤怒的情绪,我们实在不必忙着去体验所有这些,比如战争的冷血,我们都希望避免。唉真话最难听,过浓过淡,那只因为你不会泡茶。

茶汤的浓度是什么,即茶汤能够给口腔感受到的一种力度,这包括了茶汤的稠度与强度,茶汤的浓度会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而降低的,那是我们都必得面对的现实,故我们就学习如何运用浸泡时间与提高水温来得到我们要的浓度。

最后,将茶汤泡出标准色香味,那就是“原本真味“,许多食材也皆有本身的色香味,如水果蔬菜应红则红,该绿得绿,猪肉要有猪肉香,鸡肉要有鸡肉香,榴莲滋味油润细绵,葡萄要清甜脆口,这些都是所谓基准。

茶汤表现的基准非常简单,只要记着,茶叶性格的塑造,主要与发酵有关,越是发酵程度低的茶,茶汤越是散发自然香味如:芽香,嫩香,清香。发酵程度中等的,往往有强烈花香,果香。高度发酵的,茶汤便会带有焦糖香,木香,甜香。

如果你泡茶无法,当然号召不到香们现身。一旦你会泡茶,就如开坛做法,符咒一烧,要什么香有什么香,谁敢违令?

 

  (1919)

波动影响着茶汤-20121010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波动影响着茶汤

蔡荣章

20121010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任何物质都有波动,这些波动都会影响到它能量所及的空间与其他物质。茶叶的加工除了阳光、水分(含界外的湿度)、空气对它产生的物理化学作用外,与之接触的萎凋盘、炒锅、揉捻机—-、以及制茶师傅的手与心产生的波动也直接影响加工后成品茶的质量。

成品茶的保存效果除受到其本身含水量与质量的影响外,大家马上都会指出阳光、异味、环境湿度、氧气是主要的干扰因素。其实包装与容器的材料影响颇巨,除了材质的隔光隔湿与无味外,扩散出来的波动也是影响茶叶存放质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老茶的存放,长期包装材料与存放环境的波动是形成它品质优劣的决定性因素。

茶叶的冲泡是茶叶最终被享用的一个环节,水质、水温、茶量、浸泡时间、冲泡器材质被称为泡茶五要素,其中水质、水温、茶量、浸泡时间直接影响茶叶在茶汤内水可溶物的多寡与组配情况,而冲泡器材质除可能渗出物质干扰茶味、传热速度影响水温等因素外,还有冲泡器材质扩散出来的波动也大大影响茶汤的口感。在这泡茶五要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泡茶者的手与心。大家都曾有这样的经验,心情不好的时候泡来的茶不好喝,这也是心情与手势的波动造成的结果。

上述所说的物质波动是交互影响的,制茶揉捻时,揉捻机的揉捻盆、手揉时的揉捻桌面产生的波动与揉捻的机臂、人的手腕、操作者的心所散发出来的波动都同时对茶叶注入了生命的要素。泡茶时,泡茶者的手与心影响了水,水影响了茶,茶器影响了水(水温与水分子的组构),水影响了茶,火的热力与波动影响了水,水影响了茶。結果喝到的茶汤是不一样的。

这个现象不只发生在茶上,咖啡的加工与煮饮亦复如此、酒的制造与饮用亦是如此。我们可以细心地体会与比较,拿不同材质的杯子饮用同一壶的水,您会发觉喝到的水味不一样。拿不同材质的杯子饮用同一壶的茶,您会发觉喝到的茶味不一样。拿不同材质的水壶烧同一桶水,您会发觉喝到的水味不一样。进一步的实验可以依此类推。

波动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原则上说来,平稳的、有秩序的、悠长的、不纷杂的波动是我们想要制造与提供的,好心情、有爱心、专心与贯注的心、厚薄质地一致的材质、坚固度较佳的材质、造型优美、使用机能顺畅者容易造成正面的波动。

优美的波动曲线与结构不但产生美味的饮品与食物,也造成适宜生物与非生物存在的空间,这是人类与宇宙健康的基础。

 

  (1747)

水带来不同茶味-许玉莲

带来不同茶味

许玉莲

20090315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吃东西周刊茶潮专栏

话说师奶们大显神通煮茶论幸福,喝後的直觉认为英师奶那一手整个“麦角”的六堡茶置于炉上慢火细煮,出来的效果特别好味道,口感比较柔软些吧。

煎煮法或冲泡法得来的效果不太一样,基本原理与烹饪技术大同小异,前者能渗透进茶心,将可溶性内含物完全释放汤里,综合了甜酸苦辣的茶,入口较滑;后者一时三刻未必追赶得及也是有的。但如此这般煮法,首要条件当然是茶叶必须有一定年份。无年资的茶叶拿去煮,越煮越涩,甚难入嘴,不堪养胃。

除此,也注意到英师奶家里煮茶用的水,属某牌净水器的过滤水。水质能改变茶(食物)的味道,那倒是讲饮讲食人士毫不迟疑能举十个八个实例来见证的。认为提出数据太严肃?这样喝茶太累了?

也许可以就这么简单说,因为刚好这是一个老茶,刚好碰上适宜的水质,刚好慢火细煮,刚好够火候,刚好足时间,故同一样的六堡茶,却呈现了非平常的味道。

水的威力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另一次,数年前有位同事从杭州往返,递给我一瓶山泉水,哪个山哪个泉?不知道,随手买的。我马上煮了来冲泡龙井,在浸泡过程,只见清水缓缓化作嫩绿透澈的茶汤,那一抹润亮的绿,是直至如今我见过最漂亮的。

稠稠的茶汤,入口如丝般滑,质感非常非常细腻,一点也不苦,柔美而回甘,和平常所泡出来的滋味完全两回事。同样龙井,之后我也试过无数次,所得汤色浅绿,浓稠欠佳,口感稍粗,似乎水的份子并没有小到可渗入茶叶核心,引爆它不可取代的独特香味。

最近又一次惊喜,是A先生从关丹带了些山水进城泡茶,用不完转赠于我,我带回家,拿了些九六年的普洱青饼泡将起来。这普洱出厂即来到本地,手上这批由马来西亚气候养着,一直亲手带在身边,每隔一段时间便拿出来与女子一泡饮,随手作观察和记录,跟进它的变化。

女子一原来眉批此茶滋味虽浓强,果然有大马乾仓风格,但带点“利”的感觉,使舌尖生苔。后面几泡尚圆融,但前面数泡微微带酸味,美中不足方中信。来自关丹的山水,明显令它味道变得更醇厚有后劲,活力十足,“削”的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随之而来是“滑”的口感,非常饱满。

你问我有什么科学证明吗?人家的有关水的化验报告我倒是略有所闻,但我自己却还未做过,以上所言全属茶民的感官分析,你要是觉得无稽之谈拂袖而去,我会赦免你。

 

  (1782)

带六堡茶上路-许玉莲

带六堡茶上路

许玉莲

20090308发表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潮”专栏

年初二前往怡保拜年,有四、五家师奶争相要请我过去她们的幸福示范单位品尝年菜,曾经我实在不耐烦这种种喧哗的快乐,请让我独自一人吧,求你了。今年却转死性地表现斯文有礼,带着普洱茶作手信,一家一家一路吃过去。

自己的上路必备良药是六堡茶,出门前冲泡好一些,盛进保温瓶带上车,必要时润润喉,解渴得很。另外一些茶叶收在袋中,随时可居家泡饮。

旅途中选择什么茶并无硬性规定,但也绝非随便什么茶都好,最重要的是对胃。食物或饮料吞进肚子,胃马上能判决到底受不受落,反胃?开胃?收敛性过强?毫无刺激感?简单来说就是舒服不舒服?聆听你的胃讲话,“喝对”茶的机会大概就百发百中了。

所谓“喝对”茶,即喝下去脾胃能感觉滋润而不燥,提神醒脑之际精神却又是放松的,脚趾头手指头皆越喝越暖乎乎的。有没有相对的“喝错”茶这回事呢,也算有吧,喝的体质错了喝的时机错了,如:状态欠佳那个上午,饭、油不沾半点的节食美人儿,“喝错”茶自然会有生理反应如头晕、胀风等不适感。

挑六堡茶,且是十年、八年老的,因我估计(一)初二的饭局多又乱,肯定吃无定时,大鱼大肉超量,(二)怡保新年时节的天气超闷热,出汗奇多,(三)舟车劳顿之后疲累不堪。老六堡茶性属温,我最对胃,怎么喝怎么好。

人家说别一大早喝茶、别空腹喝茶、喝多了会如何如何等好言相劝,放在老六堡和我的关系上统统宣告失效。饱食之后喝它,有助消滞已成理所当然的表现,它是年菜的好伴根本不必赘言,但亲爱的老好老六堡,它还是我一早匆匆忙忙准备行程,不必吃任何食物即饮之的早餐,它给我一阵微微饱腹的感觉,也有清肠胃通便之作用。

老六堡喝起来的口感醇陈爽口,略甜,就是这一丝甜,令嘴巴两颊部分不断涌出唾液,仿如有一潭泉水在供养着滋润着我的臭皮曩。不断生津所产生的解渴、去暑、清凉等效果,最後变成宁神作用,我的胃就会告诉我的脑袋,我很愉快舒畅。

幸福示范单位的师奶们听说我要泡茶,都如临大敌严阵以待,直至我要求像平常那样做即可,她们马上变回成太后模样,谈笑用兵用煮“拜神茶”的方法指挥我,娥师奶用一把非常漂亮的不锈钢嘟嘟壶烧热水,递给我一个“麦角”,吩咐我自己找杯。娣师奶用超大的一个煮水煲烧热水,给我一把中小型不锈钢壶自己搞定。英师奶将“麦角”递到我面前,着我把茶叶丢进去,加水後直接往煤气炉上煮,然后站一边看火候汤。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