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H-品.评类Tea Savouring.Tea Appraisal

H-品.评类Tea Savouring.Tea Appraisal

品茗馆之碧螺春-许玉莲

品茗馆之碧螺春

许玉莲.文/摄影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碧螺春拥有非常美丽的体态,一根一根卷曲得细细紧紧、绰约多姿,似美娇娘。其墨绿色的茶条被一片银白茸毛披覆着,银绿银绿相映,似一团云雾环绕着青山的景色。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先用手指头点一些毫毛,放在舌头上尝味,似有若无地带些鲜毫香。捏一根上手,其茶体好坚挺;茶条直接放进嘴里咀嚼,咬了一会儿滋味才溢出,浓郁。

嗅闻茶干香气,有一股植物的清雅香。可双手握抱着茶荷供至鼻子前,藉着手与人体的体温来提香,这时香气会比较集中。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茶叶浸水茸毛脱落而漂浮在茶汤的水面,毛毛的、雾气幽幽的样子,似早春。这些茸毛不要使用过滤网把它隔掉,不要嫌它以为是灰尘,茸毛是长在碧螺春嫩芽心里头的,一起品饮茶味将更明显。喝多几道,茶汤逐渐清澈,味道也会渐淡。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其汤色嫩绿,晶莹可爱;茶汤含在嘴里品啜,其香味不是「攻击型」马上就能感受到,它慢慢慢慢扩散和深入整个口腔,鲜浓,滋味绵长;喉底与上颚之间盘旋着一股清鲜、浓厚毫香,久久仍然不散,透心凉。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

毫香,是一种比龙井的芽香更娇嫩的抽芽香,似清晨在花园里,所有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子都蠢蠢欲动而并发出的生命气息。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欣赏茶底,完整无暇的叶心显露,可爱极了。舍不得,还可放进嘴里细细咬。碧螺春茶味细腻堪慢品,各个状况的外形也可值得一一观赏。

现代茶思想碧螺春茶渣

上图:看碧螺春茶叶的大小。

 

  (2054)

品茗馆之武夷茶.龙凤团茶-许玉莲

品茗馆之武夷茶.龙凤团茶. 2006年制

许玉莲.文/摄影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

饼头(成品一百克重)从当初青饼的浅青黄色转变成黄褐色,边缘且带点微红,显润泽感。饼茶边缘因经过七年的存放,接触空气,已开始松开,呈现一层层梳理整齐的茶叶、条理分明,手法干净利落,饼面与饼底压制得细致。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

从饼边缘的缝隙嗅闻,有亁木的清香,那是大太阳晒过的“晴味”。茶干被热水浇淋,这股“晴味”也随着水气传出。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

茶汤黄澄澄,水感柔,入口带有橘子皮“辛”的气息。

品茗时滋味浓强,但显然已步出新茶时类似青叶子的草腥味,转变收敛成一股成熟的梅子香味。

苦了过后整个舌底生出韵味,喉底带有一种非甜美型的山野果子的甜,有一缕清新、鲜爽之口感。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

赏茶渣看出大多属于嫩芽嫩叶,二、三片较成熟的吧,有些叶子锯齿边上微红,带梗。它们每一片都千娇百媚,似一个个生命在呼唤着、呼吸着,在跳舞,还充满着温暖的香气呢。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e

此茶是为“乔家重辟武夷茶路150周年纪念”而做的“龙凤团茶”,想必期望可捕抓一些那个年代的风貌与韵味。然而品茗时不宜仰赖“茶叶的故事”,有故事听就觉得好,无故事就兴趣缺缺,我们品茗时应以茶品茶。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g

此茶要如何归类?压成饼状的茶就是普洱吗?不,此茶不属普洱青饼范畴,普洱青饼先炒青、后揉捻、再将之摊放太阳底下晒青,最终压制,普洱青饼冲泡时多带一股“晒青烟味”,它并无这种特征。

宋.龙凤团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此茶亦无蒸青迹象,不属于此范畴,它采武夷茶原料做成武夷茶,最后压制,估计它属于炒青制作,因它隐约散发武夷岩茶的香韵,应可归类武夷茶。

现代茶思想武夷茶.龙凤团茶f

  (3843)

品茗馆之普洱茶-许玉莲

普洱茶.易武正山2002年制.阳春嫩尖

许玉莲./摄影

现代茶思想普洱茶

现代茶思想普洱茶2002

整块饼头(青饼)显露深沉的红褐色,似有一层薄薄的金泽包裹着它,那是岁月给它的加冕。把纸开封即传出一股叶子的清香味。

泡茶前用手细细把茶叶剥松,将已经拨开的茶条置入壶,用热水浸泡,出汤那一刻,空气中有股熏烟香,是那种在茶山上做茶,紧压之前先把毛茶蒸一蒸,蒸发上来的水气之气息,隐隐然还有当天的阳光与风的味道。

现代茶思想普洱茶汤

汤色是润亮的深金黄,珣丽灿烂。品茗时茶汤显露浓郁(新鲜)梅子香味,口感醇厚,茶汤的质感饱满,前几道还夹带些许苦味,有细细的收敛之感,这收敛感在口腔里引发回甘的感觉,叫人喝了还想再喝。

随后所出之茶汤,清甜口感一道比一道加强,顶峰时出现红枣味(煮熟透的枣皮),逐渐慢慢淡出,那口枣味叫人流连忘返。

现代茶思想普洱茶渣

欣赏茶渣属于品茗一大美事,看那完整无暇的叶底多富有生命力啊,如此柔软、姣美的体态,是茶叶从山上的一片叶子变成我们茶杯里的汤水,之后的另一种生命姿态。

剥茶时,除非逼不得已,否则别用任何利器往茶身上糳、凿、剁或敲碎。使用工具时,我们只不过请它帮忙将普洱茶稍微解开,仍然亲自用双手把茶叶一层层拆散。这样做当然那是因为我们爱茶,所以我们会温柔待茶不会轻易让茶折断受伤。同时也因为普洱茶到最后泡出来是否能够呈现美味、好不好喝,与茶在被解块时有没有被解得完完整整或支离破碎大有关系,漫不经心随意把茶块折断,茶味会变得粗糙、不集中。

  (2082)

品茗馆之正山小种-许玉莲

品茗馆之正山小种

许玉莲.文/摄影

现代茶思想lapsangsouzhong上图:正山小种-2004年(未捡梗毛茶)

欣赏茶叶时闻到黑枣(没煮过)香。 带微微“被熏过”的气息,有历经沧桑的成熟美,时而也闻到龙眼干的香味。

现代茶思想黑枣

上图:黑枣

现代茶思想龙眼干

上图:龙眼干

茶条的身骨头纤细得很,乌润发光,让人看了亮眼。

泡茶时水气轻轻蒸发,仿佛茶的精灵幽幽出窍,空气中充满一种奇特的香味。

茶汤极之艳丽,红红的、柔柔的、稠稠的,在品杯里荡漾成一朵花的样子非常迷人。

茶的口感丰富而有层次,香醇的不行,可堪回味许久,喝时有浓浓的松脂香味盘旋在上颚,最后喉底显现一抹微弱的水果酸味,让人惊艳、悦愉。

带有刺激又强烈的烟气(市场可能将之说成是松味或雪茄烟)的正山小种,那是属于制茶工艺不到位的正山小种,不可取。又说没有此种烟味的正山小种,就不是真正的正山小种,那只不过是牵强附会之说。品质佳的正山小种,是将燃烧松木引发的热气引进空室来把茶叶薰烘,是慢慢烘进茶叶的“心”,带出松树皮油脂香;而非利用燃烧松木的烟,让烟附吸在茶叶的表面而已。

  (1862)

品茗馆之岩茶白鸡冠-许玉莲

品茗馆之岩茶白鸡冠

许玉莲.文/摄影

现代茶思想白鸡冠2004

上图:岩茶白鸡冠-2004年制

现代茶思想白鸡冠2011

上图:岩茶白鸡冠-2011年制

茶干挺拔俊美,散发飘逸的凉津津的气息,轻轻一吸,顿时感觉喉底蠢蠢欲动要涌出泉水。一经浇热水,丰盛果香悠悠溢出,非常可爱。

汤色娇艳欲滴,叫人看着欢喜。茶汤质感柔软,含着享受一番,汤与口腔产生极佳的美丽触感。滋味浓稠,充满水蜜桃的香味,那香味醇厚细滑,溶化入身体每一个细胞,有饱满感。

现代茶思想白鸡冠2011

一直持续冲泡十多道,最后几道茶,滋味中隐隐然散发轻微的柠檬皮香味。把柠檬切片,用手指出力把柠檬汁压挤出来时,柠檬皮里的香油也会一起被挤出,就是那种香味。多浸久一会儿,柠檬皮香油味就会转变成“萎凋味”,鲜叶在萎凋室里做萎凋时所挥发的萎凋味道,比香油味较浓重一点。

现代茶思想白鸡冠柠檬

茶渣的身体美艳不可方物,滋润滋润的很有光泽。

老茶比新茶老实。

现代茶思想白鸡冠2011

 

  (3455)

品茗馆之老沱茶-许玉莲

品茗馆之老沱茶

许玉莲.文/摄影

现代茶思想老沱茶

现代茶思想老沱茶

 

嗅闻茶干嗅不出什么味道,隐约有那么一丝“木”的气息吧。

现代茶思想老沱茶

 

现代茶思想老沱茶

热水接触茶叶后,有一阵轻微的茶的清香味飘上来,有种薄薄的清凉气息,会生津。

现代茶思想老沱茶

前面几道茶汤喝来带药香,说不上到底是哪一种药,总而言之就是小时候家里煎药时弥漫的一股药味,或喝完药茶之后那个碗底香,让人老神定定。

现代茶思想老沱茶

接着几泡,茶汤含着在口腔里感觉有清清的红枣味,是那种已经煮汤煮得熟透的枣皮与枣核的清甜味。喝至最后,只觉脾胃、身体皆暖和暖和地好舒服,回味且暖呼呼的。此沱去年(二0一二年)获得,上一手在台湾收了二十多年,上上手在香港收了几年,出处已不可考。

现代茶思想老沱茶红枣

下图:观看茶叶的大小。

现代茶思想老沱茶

 

  (1958)

喝茶享乐人-20130116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喝茶享乐人

蔡荣章

20130116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我无茶不乐,什么茶我都喝得很快乐,没有茶我就不快乐。」

「我认真选做得好的茶,只有做得到位的茶我才喝,不管它的种类与价格。」

「我不管陆羽是谁,什么卢仝七碗茶歌我也不懂,我只管喝我的茶,他们与我喝茶没什关系。」

「我也不管什么茶道茶艺的,我也不管什么喝茶能促进和谐社会,我也不懂什么喝茶礼节,我只要喝茶喝得快乐。」

「他们说喝茶有益健康,我从来没对茶要求过这些,我只是跟它作朋友,我与它们相谈甚欢。」

「我很认真地泡茶给自己喝,与茶有点爱恋的心态,就如同情人一般,一天不见即觉不舍。」

「我会很认真地泡茶给别人喝,炫耀我的泡茶技术,炫耀我的茶,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

「我不管茶的种类、茶的名称,我知道各种茶有各自不同的滋味,我享受它们的形形色色,我乐不思蜀。」

「我不管茶的名称,我喝得出茶青的成熟度,喝得出是如何发酵、揉捻、焙火制成,喝得出是高山还是平地生长的,喝得出茶树品种的差异,喝得出土壤与施肥的情形。我喝懂了这些,茶名对我何有哉。」

「我不只要懂得这泡茶是如何做成,我还要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也爱喝茶,他们是怎么喝的,他们喝了有什么心得。当我知道陆羽、白居易、宋徽宗等都是我的茶友时我就会很得意。」

「我认真地泡着茶、喝着茶,全身全心投入到茶叶、茶汤色香味形与茶性的境地,脑海里就会涌现蓬勃的诗意,很多的诗篇就是这样写成的。」

「我认真地泡着茶,将茶叶一根一朵地投入壶内,听着水从涌泉连珠进入腾波鼓浪的声响,提起水壶往茶身上浇灌,我听到滾热开水唤起茶叶的欢呼声。茶叶在水中舒展,水分子紧紧拥抱着茶叶的身子,我一秒一秒地等待,茶叶将它的生命一分一寸地献祭给了水分子。我把茶汁倒出,看到了茶与水分子结合后的艳丽肉身。我喝了那杯茶与水结合的艳丽肉身,享受着它们的芬芳与美味。回头探望壶内,望着尚待献身的茶叶。我随着茶随着水舞动着我的壶我的杯,我与茶与水一块儿嬉戏着。」

 

  (1734)

赏茶、评茶、品茶-蔡荣章

赏茶、评茶、品茶

蔡荣章

2011.09月刊载于中国《海峽茶道》杂志月刊专栏(20110810完稿)

为什么要谈这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好像只是在字面上咬文嚼字,但是我们要藉此深入探讨对茶汤的欣赏境界,因为茶汤是茶道的核心,必须把它的茶文化地位显现出来。

赏茶、评茶、品茶的语义界定可以很模糊,可以互相串通,但为了说明喝茶的不同境界,我们只好暂时将它们各自定义在一个范围内。“赏茶”是泛泛地享用,不求甚解,“评茶”是分析得很仔细,追根究柢,“品茶”是在评茶的能力之下,清楚地与茶为友。

欣赏一幅画也好,享用一杯茶也好,能够在对该幅画及绘画艺术,能够在对该杯茶及制茶、识茶方面有所了解后再为之是最佳的赏画与喝茶状况。但如何才能在很清楚的情况之下享用一杯茶呢?首先要知道这样的汤色与香型是如何个发酵程度造成的,这样的茶性是怎样的原料成熟度、怎样的揉捻程度、怎样的生长环境、怎样的施肥情形、怎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这样的凉暖感是在怎样的焙火与陈放之下产生。接下来还要知道这泡茶是如何泡得,它用了什么质地的冲泡器,用了怎样的水质与水温,浓度是偏浓还是偏淡。第三部分还要理解这泡茶在同一茶群中、在全部茶的国度里,居于怎样的品质地位。这些基本知识在平时就必须不断累积,喝茶的时候才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茶汤的各种来龙去脉,如果是买卖的需要,还可以判断出市场的价位。

上述这么清楚地了解一杯茶然后饮用它,是属于相当理性的一种喝茶方式,如果单就这方面而言,是属于“评茶”的境界。一位科研人员、一位品管人员、一位负责茶叶拼配的人员、一位负责订价的市场经理人员,是需要这样的喝茶心态,但是一般喝茶的人,如果时时抱着这样的心情,不就成了时时要当茶的医师、时时要当茶的法官了。对茶有如此深刻的认知,如果放淡批判的心,怀着一颗与茶为友的心情,那就会变得每杯茶都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胞,不论质量如何,都可以欣赏他们。这样的喝茶方式我们称之为“品茶”(或品茗)。

再回过头来看看“赏茶”,它是不求甚解地与茶为友,也就是所谓无茶不乐型。这样喝茶的方式是不太计较喝了什么茶、喝到了什么等级的茶,茶汤泡得浓了、淡了,只要不离谱,他都喝得乐滋滋。事实上,茶人们是要备有这份心情才好的,否则不可爱,否则到很多地方,人家不敢泡茶给你喝。无我茶会在“奉茶喝茶”条的要求上是这么说的: “不要太在乎这杯茶是谁泡的,喝不出是什么茶也不要急着想问别人。”这就是提醒茶友,只管“赏茶”,不要操心那么多。世间茶的面貌多得很,认也认不完,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又有多大用处。即使你以“品茶”相待,也可以从色香味的各种线索理解它的身世,清楚地享用它,茶名只不过是这堆茶的代号而已。

在谈此篇话题时,我们未设定谈“享茶”,但在谈论中又不断地使用“享茶”的字眼。赏茶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欣赏各种茶的风味,不论它的类型与等级,享茶较强调饮用它,把它占为己有。赏茶较不重视它对身体的功效,享茶较易连想到茶的保健价值。有人对“赏茶不论等级” 有意见,认为质量太差的茶是没有什么欣赏价值的。这是把赏茶解释为高享受的欣赏,但我们要回归到赏茶的本身,赏茶只是欣赏茶,各种类型与等级的茶都有其各自的欣赏价值。我们常看到有人知道喝了特级价位的茶,就舍不得不多喝几杯,如果不让他知道价格,说不定他还不怎么赞叹呢。

 

  (2070)

茶汤香.味.性的认识欣赏与介绍-蔡荣章

茶汤香..性的认识欣赏与介绍

蔡荣章

201209《海峡茶道月刊》专栏

对茶叶品质的认识与欣赏,绝大部分来自茶汤,虽然茶叶制造与行销者会从茶干,甚至未成品的湿茶看出一些端倪,但最终仍然要泡了茶,看了、喝了茶汤才算数。所以我们强调是茶汤香味性的认识欣赏与介绍。又为什么没有加上〝色〞呢?事实上谈茶汤的认识欣赏与介绍少不了说到色、香、味、性,只是本次谈论的话题偏重在香、味、与性。

为什么本次谈论的话题偏重在香、味、与性?因为汤色的认识欣赏与介绍不难,这有色彩学为我们做了服务,我们要认识、介绍这杯茶是什么颜色,包括它的颜色种类、颜色明暗度、以及颜色的饱和度都可以说得、传递得很准确,甚至可以用〝色票〞的编号来表示。至于欣赏,因为不只是单纯的欣赏颜色,而是要透过汤色来理解茶,所以要对制茶有所了解。除此之外汤色在认识欣赏与介绍上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针对茶汤的香气、味道、与个性就不然了,我们要将一杯茶的香气是怎么样子的、它的强度与持久性如何?要将这杯茶汤的味道是个怎样的滋味、它的稠度强度与调和度如何?要将这杯茶汤的个性是属于什么风格、品种季节土壤的特质如何表现?就不那么容易。首先我们会说不清楚,我们找不到大家通用的词汇,因此听到的人所得的答案可能与我们想要表达的相去甚远,结果与茶汤的真相就更不一致了。

不管是学习认识茶汤还是传递茶汤的信息,既然香味性方面没有准确的公认词汇,只好使用许多比喻的方法,如形容这类茶的香是花香型、是果香型,说这杯茶是重苦味或重甘味,说这杯茶是阳刚型或温柔型。既使是有编号可以准确表达的汤色,也需要一些俗语来即时传递,如说这杯是浓艳的金黄色,而不是等拿了色票才能沟通。因此这种近似值的做法是要被接受的,不能只说「你形容得不对,哪应该是木香」,或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或说「这样会限制大家的想象空间」,或说「这会误导大家」。

上述这些引导性的形容词只是将初接触茶的人带到茶汤作品欣赏的领域,过了这道桥,带路人就要松手,鼓励喝茶人自己与茶做朋友,自己发掘茶汤的可爱之处,这就是所谓的〝忘筌〞理念。我们可以说「你自己喝、自己体会,不要受别人干扰」,没有错,这样可以避免一致化,但是在学习认识、欣赏的过程是辛苦的,而且容易犯瞎子摸象的错误,在茶汤、茶文化的介绍与传播时更是危险。

有人认为茶汤的香味性没有一定的优劣、喜好标准,不能告诉大家「这样的色香味性就是这袋茶被识为优质的标桿」,因为会受到传统与地域性生活习慣的左右,就如同某一个地区的人们吃很麻辣的食物,对其他地方的清淡食品就兴趣缺缺了。这个现象是事实,但我们应该告诉学茶者就各类茶认识其标准口味的重要性,不要受地域性、习惯性的影响,否则无法享用世界各地方的名茶。这样所追求的标准口味会不会有错误呢?那就得多做茶汤间与不同人群间的比较,找出较为客观正确的答案。有人说「是我在喝茶,管他人觉得太浓太淡?」但是如果想要扩大享茶的领域,还是要有〝纯欣赏〞的能力,也就是不受习惯性干扰的能力。

 

  (1952)

摊凉茶-许玉莲

摊凉茶

许玉莲

20090920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吃东西周刊茶潮专栏

印度喝茶,由英国播放启示与开发的种子,那该属于铁一般的事实,不必怀疑。于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东印度公司为了满足英国喝茶粉丝的迫切需求,花费许多真银子买办茶叶,导致真银子流向中国,他们于是一方面抵御中国茶叶的入口,另一方面则废寝忘食在自家殖民地上寻觅一处可开拓茶园的土地,以便自供自给。

就这样,印度被相中了,一点办法也没有,命运自有它的旨意,印度于是拥有了他成为红茶巨国的“芝麻开门”口诀,一切都在前头等着,东印度公司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态度,派出超强支援到印度研发植茶树制茶叶,你说护航也好,你说谋利也由得你,总而言之,红茶国度的宪法从这里立起,庞大的红茶茶民会让你知道,凡与宪法抵触者,均属滞销货。

印度向来最常见到的喝茶情况,是在一个大锅子里头放入茶叶、水、牛奶和砂糖搅拌烧煮,沸腾之後灭火,隔掉茶渣,再将茶汤注入茶杯。这么一片火海似的烫热土地,为何偏偏喜欢热热的茶?

问了才知,原来大热天时喝冰凉饮料,可能会因发汗过多而造成身体不适,喝温热的茶例如在比较接近体温的摄氏三十多四十度,反而让体温得到均衡调整。但如果煮出来就喝,难免热度太高入口烫舌,所以当他们拿到杯如此新鲜滚热辣的茶,只好把茶倒入杯托(也称茶托或茶碟)里稍微摊凉,然後就着杯托喝。

至今英国部分地区人家也还保留这种煮茶法及用杯托的习惯,英国很早时所产制的茶杯与茶碟瓷器组,茶碟的深度与容量都被设计得特别大,就是为了满足此需要。然而很多英人慢慢唾弃此一习惯,他们认为这是劳动阶级才用的习惯,不愿为之。猜想这是从殖民地印度传去英国的手法,英国并不炎热,何须多此摊凉动作?撤掉原属合理,但真正理由也许就是不肖与殖民为伍?

我分明记得,小学时,好容易十年逢一潤,让父亲或姐夫带在身边,去到万里望巴刹的冲茶档用早餐,他们会点一杯美绿,就如此这般倒一些在茶碟里,微凉後仰仰下巴示意叫我喝。多么叫人毛骨悚然的跨界文化,像长了一对翅膀,自印度喜玛拉雅山飞渡至万里望升旗山。

除了大锅茶,生活比较过得去的人喝茶时会用自己心爱茶壶浸泡茶,因为不直接于生火煮,茶自然没有沸腾那么热,这时候如果还想将茶弄凉些,只需在倒茶时把茶壶提高一点,即可完成目的,“拉”茶暗结胚胎莫非就是这时候?

那个年代,玻璃杯仍未普遍化,人们仍旧可选择拥有一个茶碟的摊凉时间。等到玻璃杯以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姿势招摇过市,攻克街边食摊以後,也就是拉茶以“拉”来把茶降温的君临天下的时代了。

 

 

  (1807)

女子与茶-许玉莲

女子与茶

许玉莲

20090906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吃东西周刊茶潮专栏

记忆所及,本地实行婚姻法令,即必须到婚姻注册局登记注册获批准,才好算是夫妻,那时我哥其实经已成婚,并育有小孩。据当时的说法,于法令实行之前凭传统方式结婚的夫妇,只要能提出证明,也算合法的。

我哥刚巧要申请一些什么,须呈上证明,第一件,是那种印着龙凤图案大红颜色,用毛笔金墨龙飞凤舞书写着结婚日期的册子,坊间宗祠或家族长辈曾作见证签上大名。第二件,所谓传统方式,就是把新娘迎娶过门时,曾举行敬拜奉茶仪式;新娘逐一奉茶于夫家长辈,而夫家小辈们则须奉茶于新娘,并且双方须立即在辈分上改称呼。

于是夫妇俩将旧照片全抖出来,轻而易举找到许多奉茶仪式的纪念照。至于结婚册子,对不起,没有。他们以为奉茶就是结婚仪式的全部。大红册子,我哥吩咐我到文具店帮他买,买回来後他亲自出马舞文弄墨,到底让他过关了。

有段时期,特别流行简单结婚,有些人很不耐烦繁复的婚礼俗例,小两口子心血来潮跑去注册局画上一个龟,神不知鬼不觉就结婚生子去了。但往往一旦他们面对对方的家人,再惯性自由潇洒,不喜受约束的夫妇,也不会抗拒家族成员所安排的奉茶仪式的。

邻居有位长男,赴首都工作多年,据说婚也结了,小孩都有了,从没回来过。一日忽然邻居家人声吵闹,我们走过去伏在窗口看望,原来长男带着女人及小孩返归探亲,在拜神祭祖。接着有位阿姨用托盘捧了只大瓷壶与几只茶杯从厨房出来,边嘀咕说要让媳妇奉茶,给婆婆喝一杯已经等了许久的“新抱茶”。他们可不着急问两人注册了吗?

茶叶在婚礼中所扮演之角色,从古早的“从一而终”寓意(因为多般属于买卖婚约,由男方买女方,故买家要求卖家永远不得毁约,生生世世保用),变成“吃茶礼”意即约定要结婚,有点像现代的订婚戒指(但这种茶礼一般由双方父母或长辈执话事权,老人家四处留情,爽爽就吃,惹来多少恨);再变成“认亲茶”形式(先将新娘的锐气挫一挫,娘家归不得,婆家充满君临天下的优越感?寄人篱下焉得不放软身段?);女子与茶,纠缠许多年。

及至如今,虽然政府已立法结婚必须到婚姻注册局注册,但新娘奉茶仪式却如烙印般经已植入人们的DNA中,奉茶,等于是婚礼中签名式的仪式,奉过茶,表示可以名正言顺繁衍子子孙孙,喝过这杯茶,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1980)

认亲茶-许玉莲

认亲茶

许玉莲

20090830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吃东西周刊茶潮专栏

在一段婚姻中,由男方送茶,女方受茶的茶礼仪式,极可能是中国南宋和元朝的道学家所倡导出来的。从最初“从一而终”的寓意,提示妇女们效忠夫家永远不得变心,生,当然是他家的人,死,也须是他家的鬼的辉煌时代,不知何时,静悄悄变奏也加入了誓约、盟约的意思,

人们在相亲後举办婚礼前,往往会挑选个黄道吉日,举行“过大礼”。“过大礼”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订婚了,不管家庭环境如何,“过大礼”的象征性礼品里,茶叶一定是少不了的。

“吃了某家的茶礼”,表示已经应承对方的婚约,不日便即举行婚礼。“茶礼”在这边,似乎带点“订金”的意思。梁祝、宝黛永远也不会知道,在很多很多年後,“挞订”是件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说不上谁负谁,爱,要坚持争取朝朝暮暮到底,很少人再会为“订金”心碎而死的。

至于在迎亲时新郎来到女家,拜天地祭鬼神之後,双双跪下给长辈父母奉献一杯茶的仪式,是较后面的事情了。在中国旧时民间,这礼俗通行于汉族,是一杯“谢恩茶”,代表新郎新娘感谢女方家族的养育之恩。

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最后一次的骨肉相连,以一杯茶来道尽前半生的恩怨情仇,从此无瓜葛。如此绝情,我直觉当中隐隐然仍旧遗留“从一而终”的寄托,断了新娘回娘家的後路,新娘们唯有“叠埋心水”到男家开枝散叶。

婚礼那天,新娘到得男家以后,同样地必须向男方家族祖辈家长行礼奉茶,这一杯,他们却叫作“认亲茶”。孤身上路的苦女子奇女子,首本好戏当然是先低声下气认亲认戚,最后能否修成正果坐上莲花,那就看阁下造化了。

我也喝过“认亲茶”,三年前吧,红泥山新村的外甥结婚,将新娘迎娶入门时,成群结队的三姑六婆姨妈姑爹等着候着那杯“新抱茶”,在众神主牌见证下,我们轮流出列接过茶,象征式吸一口,给新人一封红包,认亲仪式即宣告大功告成。不设防中,只听大妗姐用很愉快的语调询问婚礼中的婆家,“ 还有什么先人遗漏吗?“

我姐沉吟一会,轻飘飘说:“请他外婆上来喝杯茶吧。”我心头一荡,啊那是我们先母了。大妗姐于是振振有词唱将起来,突然沉静,把杯高举,接着把茶洒在地上,又唱:“喝了这杯茶,你就回去吧。”就这样,我母亲来如风去如影也与新娘认了亲。

 

 

  (1906)

你既吃了我家的茶礼-许玉莲

你既吃了我家的茶礼

许玉莲

20090531823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吃东西周刊茶潮专栏

史上最五雷轰顶那杯茶,痴心的茶民颁了给《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已过文定,吃了马家茶礼” 那杯。少年时跟在先母身边,她弄了个丽的呼声在家,专爱听粤剧节目,还记得当时每天分两段播放,午饭前以及下午茶段,学校读上午班时,我听下午的,学校读下午班时,我听上午的,就这样一点一滴将鸳鸯蝴蝶派的颓废爱情铭刻于心。

不求甚解,但隐然感受到茶的杀伤力,啊不能随便接受人家的茶;又或,若你想让一个人心碎而死,就去吃另一个人的茶,保送直达黄泉。一直陪梁兄祝贤弟痛哭陪了许多年。

最叫人愁肠欲断的那杯茶,自然非颁给神仙般的林妹妹不可。有日凤姐儿心血来潮把那暹罗进贡来的茶,摸了几瓶出来送给姐妹们尝鲜,黛玉吃後觉着喜欢。

洞悉一切、冶炼得一身铜皮铁骨的凤姐儿快嘴快舌调侃“你既吃了我家的茶礼,还不给我家做媳妇?”

宝黛那条连大耳窿亦算不清的烂账,向来让黛玉牵肠挂肚、有口难言。凤姐儿如此戏言,是宝黛钗三人债务事件加剧发酵之诱因,至后黛玉寒了心,终于撒手魂归离恨天。啊怎么英台吃了不想吃的茶礼,与林妹妹吃了心中想吃的茶礼,结局都是死路一条?把少年的我哭得眼睛都腫了。

后来才懂,原来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婚女嫁的结合一般是由男方付出一定的彩金与彩礼把女方交换或买过来,彩金对女方家庭虽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因为此姻缘事关双方一生的幸福,故当时的他们也非常注重彩礼所能赋予的寓意是什么。

从明代开始,彩礼中的茶叶,被定义为“从一而终”的象征。由于当时种茶技术仍未开发出其他栽培法,他们又认定茶树不能移植,移栽则死,因此宣称茶树只可采用茶籽直播种树,加强“从一”成为婚姻的唯一符号,要求妇女出嫁从夫。这就说明,茶叶的地位为什么会凌驾在众多彩礼之上。

甚至后来民间或为双方孩子定亲,或男方说亲或女方受聘,也会顺理成章说成“受茶”,“吃茶”,把彩金改称“茶金”,把彩礼改称“茶礼”,进一步巩固送茶仪式的必不可少,只有经过这样做,这段婚姻关系才会被确定,婚约才算成立。(祝贤弟,林妹妹,茶礼既吃,大势已去矣。)

 

  (1834)

茶都冷了-许玉莲

茶都冷了

许玉莲

20090802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吃东西周刊茶潮专栏

不久前看了部不新不旧的电影《女皇》,某天下午吧,窗外阳光普照,许在女皇书房,忽闻仆人报告,首相来电话,请女皇接听。女皇夫婿从一旁闪出来闷闷吼了一声:别管它,喝了茶再说。

原来菲立普在为老婆大人准备下午茶呢。

但是烦哪,全国人民正施加压力脋迫着女皇为她前媳妇的死亡下半旗致意,现身她前媳妇的丧府吊丧云云,首相是人民喉舌,做说客来了。女皇昂起精致的下巴想了想,令接电话。

当女皇盖上话筒那一霎,菲立普转过身来,这次他发怒道:茶都冷了。

或者有人批评女皇夫婿不识大体无出息?在如此重要时刻只顾着鸡皮琐碎,分分钟耽误大事。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女皇也不这么认为。

菲立普其实并非无理取闹,只不过“喝茶”在他的加冕下早已修成正果晋级大事,煮茶喝茶有时有候,当然不能随便说要就要,喊停即停。阁下看不过眼只因阁下暂未达此境界,痛苦是有点的,忍一下吧。

女皇于喝茶和接电话两件事情上,也的确认真想了想,就是这个大概三秒钟的“想了想”镜头,让人发觉女皇对两件事的同等重视,难以割舍。一般人在这种时刻,免不了还是会皱起眉头,用轻视语气吩咐:先让我办完正经事再喝你的茶。

菲立普一定也认为“喝茶”绝对属于正经事,否则他没有必要为了“茶冷”而大动肝火。估计当他发出号令“别管它,喝了茶再说”那个时候实在也迫在眉睫,泡茶法术已施展至尾声,茶叶精魂即将遣返水里,茶汤即将面世,故不应断了气。

“茶都冷了”是一帖帖不得弥补的遗憾,辜负一手好茶叶(那是会有报应的),浪费一担心机(罚你以后无茶喝),好容易把化成一股香魂的茶精灵请到,但奈何信徒缺席,致使茶灵无功而亡,施法者就成为那行凶者了,你说菲立普能不气败急坏麽?

说到底叫他拿杯冷茶请老婆喝,他一百个不愿意。他是一心希望能够给她泡杯热茶的,你知道,热茶的香气袅袅钻进鼻子後,上通天灵盖下至心窝,最能医心病,热茶的苦意,是洗换心灵伤口的良药。

纵使她已身经百战,练得铜皮铁骨好本领,但他关心她,“茶都冷了”的意思是:冷茶不好喝,冷茶也不适宜她喝,也非这个时候喝。这个时候喝冷茶,茶的“寒气“与生涩心情相克,就会滞留血液里,有违他“舒口气”的原意。“茶都冷了”,是心疼茶,也心疼妻子。如果他甘为凶手,愿意为她重新另泡一杯,这就是万千宠爱的意思了。

 

  (1987)

雪茶,不要冰-许玉莲

雪茶,不要冰

许玉莲

20080921刊于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吃东西周刊茶潮专栏

从来没有学会喝加了奶和糖的茶,许肠胃敏感,吃了奶会泻肚,而且屡试不爽,终心力交瘁打败仗,成不了长饮天后,只算半杯起一杯止的残兵吧。故在街坊茶室、大排挡充饥时,完全无福消受冲茶头手(还有头手吗?或者只剩下外劳?)炮制出来的teh o 、teh c 、渗等饮料 ,唛唛拉茶粉丝帝国也早将我驱逐出境,我充其量只能叫杯雪茶,不要冰。(天可怜见,若叫热茶,外劳听没有。)

女子一 试过为我出teh kosong 此下策, 纯吃茶,免任何配料,但那种苦涩度与刺激感叫人难受得说不出口。当然这是因为一. 该类食肆使用的原料原是红茶粉或红茶末,若无特别经营冲泡法,此形状红茶内含物过易释出过度,好喝才怪。二.再加上该类食肆本就是走大众路线的格局,茶质属粗糙级别谓之情有可原,没得怨。

不是说红茶不好喝,也并非说甜奶茶不好喝,teh o 、teh c 、渗、拉茶、一路数到去香港的鸳鸯和丝袜奶茶,味道香滑醇浓的大有茶在,茶民也约略猎奇过,可喝这类甜奶茶来搭配老好的街坊俗食如客家面、鸡丝河粉、鱼蛋粉、面粉粿或猪肠粉等,我只觉口感暧昧,甜茶归甜茶,面粉归面粉,未能溶合一体,何美味之有?

最能衬托这些食物的饮料,乃泡壶热茶放旁边,吃几口,呷一呷清清口腔喉咙,再啖几口,再呷口茶,味道更上一层楼。往往,街坊俗食档摊并不耐烦弄这些,可以理解,因为他们都短兵相接在打快刀斩乱麻的战。

从前似乎每档都备有雪茶,前几年也还算顺心些,近年发觉雪茶也卖少见少,很多档口宁愿煮凉水(都不时兴叫凉茶了?)卖,偏雪茶缺了席。我只能乱猜:凉水成本低利润高?茶水准备工夫过于麻烦?曾经向一些摊贩反映心声,他们礼貌性听一听就放我一边凉快去,忙死了,谁得空理你?

反正到最后,我是铁了心既不妥协甜浆似的凉水,也不放弃原则使面食去迁就甜茶,更义无反顾让雪茶自我的街坊生活中消失。我就不喝。

是这样的,有段时期,我经常出没于茨厂街办公,发现及钟意了一摊贩的滑蛋河,凡走过必流下口水,欲罢不能,人家六点才开晚市,我五点多就报到了。因是打包外卖,我站立水吧旁轮号,顺便田野调查工人劳作情况。

工人刚巧在处理茶事呢,地上置大炭炉,烧红火,煮着大煲热水。料理桌上摆放着二十多把中号瓷壶,另有两个特大号铝质水壶在正中。他抓了撮茶叶扔进一瓷壶,用杓盛热水加入壶内,盖上壶盖,随即将茶水倒入特大号铝质水壶。然后,再盛热水加入瓷壶,拿出去奉客。

如是者三,四回,我忍不住问到底在幹啥呀,他一脸洋洋得意告诉我,那是为客人洗茶,洗茶后的灰尘水,积少成多留着来作雪茶用。站着站着,我终于借故溜走,再也没有回去过。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