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M-教育类Education

M-教育类Education

20131225-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的一次课-蔡荣章

20131225

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的一次课

蔡荣章

这是漳州科技学院举办的第十次发展中国家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修班,本期从2013.11.08~3013.12.05,是较短期的一班,有来自埃及、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肯尼亚、马拉维、埃塞俄比亚、布隆迪、津巴布韦、马里、尼日利亚、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13个国家的21位学员。课程安排了一个下午三节课的“从茶叶茶汤看茶道内涵”。

这次课之前已有各类茶制作与审评、小壶茶法、无我茶会等基础课程,也到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神农架等地的茶区、茶企参观过,在这样的基础上是比较容易谈茶叶茶汤欣赏与茶道内涵的。

每两位同学前摆放白纸一张,各放上绿茶、清香型乌龙茶、熟香型乌龙茶、条型红茶、普洱散茶一小撮。请学员观看茶样颜色的变化,理解发酵轻重造成茶叶在颜色上的差异,接着复习过去课堂上体会到的香气从菜香、花香、果香、糖香到木香的变化,以及滋味从“天然”到“人为后”的改变。看完“颜色种类”的改变,再请学员观看“颜色深浅”的变化,藉此讲解焙火对茶叶的影响,让大家回忆焙火岩茶与清香型铁观音在清香与熟香间、在清凉与温暖间的不同。接着又请大家判断茶样芽与叶的多寡,讲起了茶青成熟度对成品茶的影响,让大家清楚芽茶类与叶茶类在品赏上的差异处。由于学员们来自茶叶有关的政府部门或是茶的企业,对茶并不陌生,只是欠缺各大茶类全面性的认识,所以一加整理也就明白了。

休息一下后开始讲解茶叶外形的成因。揉捻的轻重对茶叶外形的改变一说就明白,但揉捻造成茶性的改变就不容易理解了。直到最后将揉捻说成是对茶的一种折磨,折磨得愈重(加压大、时间长),茶的香气与滋味会变得低频,有如大提琴的风格,折磨得愈轻,茶的香气与滋味会变得高频,有如小提琴的风格。这时学员们的脸部肌肉才顿然放松。

比起红茶、绿茶、乌龙茶,他们对普洱茶比较生疏,但是他们在中国的这段时间是看足了普洱茶,对它的好奇心可以想见。花了许多时间在渥堆、入仓、陈放的讲解上,也详细说明了这类后发酵茶的欣赏要领。讲完后引燃了他们的发问,他们说:茶界制造出了这么多种茶类,我们要怎么品饮它们?我说当您喝到绿茶时是不是像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当您喝到铁观音或岩茶时是不是像进入了一片森林,树木都长得顶天立地;当您喝到白毫乌龙或称为东方美人时是不是像走进了玫瑰花园,一片艳丽?当您喝到红茶时是不是像走在秋天的枫树林下,一片枫红?那普洱茶呢,就像修道者进入了深山古刹。大家笑了出来,有人点了点头。

已过了休息时间,趁大家在茶味的兴头上,开始带进茶道艺术的话题。藉着他们对音乐等艺术的了解,说到音乐是藉声音表现艺术的美、绘画是藉线条与色彩表现艺术的境界、舞蹈是藉肢体,那茶道艺术呢,以泡茶、奉茶、品茶为媒体,在泡茶与奉茶间将茶干、茶汤、叶底的美与茶特有情感表现出来。茶不只种类多,每批茶也风格各异,加上泡茶的技法、使用的茶器、以及泡茶者对茶道的诠释,可以呈现出各种美感与思想的内涵,这就是茶道。听到这里,有学员很快地就提出了“禅”与“瑜珈”,我想他们是可以体会到茶道意境的。

有了这样对茶、对各种茶、对泡茶、对茶道、对茶道艺术的认识,学员们回去后比较会常泡茶,而且以艺术的心情泡茶,泡出好的味道泡出茶道的境界,感到喜悦地与朋友共享。我们相信各地方的人都可以欣赏各种茶,不因食物的习惯也不因生长的环境,只要有欣赏各种茶的机会。我们也相信各地方的人都可以理解与享用茶道艺术,只要有认识茶道艺术的教育机会。

  (1836)

20131218-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茶业培训班的一次课-蔡荣章

 20131218

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茶业培训班的一次课

蔡荣章

“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茶业培训班” 已第三次在漳州科技学院举办为期一周的讲习,参加的是来自福建漳州地区县镇乡从事茶叶种植与买卖的茶企业经营者与员工共50名。这期有一次课程是整个下午三节的“两岸茶业互动问题”。

第一节谈到海峡两岸这30年几种茶类的兴起与变化。这几种茶类是指最早的普洱茶,继之的清香型铁观音、金骏眉型红茶、边销型黑茶,以及最近掀起的熟香型铁观音与已见苗头的老茶。这几种茶都是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因市场的运作而兴旺了起来,而且价格翻了好几倍。不管它后来失宠了,但市场的高知名度已不是纯靠宣传广告可以比拟的,平均价格也不会降得比风浪之前的还低。这是茶文化复兴期间的茶产业大事,值得我们借鉴与研究。课堂上还分析了每种茶兴起的背景与相关的产销资讯,如铁观音的焙火工艺、普洱茶的入仓与渥堆等。

第二节谈到茶业除了「卖茶叶」外还可以卖什么,大家提出了卖包装、卖文化、卖服务,老师加上了「卖茶汤」。于是谈到为什么咖啡除卖咖啡豆以外还有咖啡汤市场,为什么茶汤不能脫离茶叶独自成为一件商品在市场上行销?讨论的结果是我们不重视茶汤,谈茶的效用时只谈它的保健与和谐,我们应该将人们的注意力放到茶汤的色香味与茶性风格的欣赏上。要达到聚焦于茶汤,必须强调泡茶技术的重要性,不能还说:淡一点有淡一点的风味,浓一点有浓一点的风味。一定要很精准地泡到该壶茶最佳的状况。而且从自家店面接待客人或开会时做起,奉一杯看来就值钱的「茶汤」。有了这些社会背景,才可不再怨叹为什么我们的茶馆业不如咖啡馆业的兴盛。

第二节课来不及下课就进入到了第三节,这节研讨了阻碍茶业发展的二项事。一是到处的茶艺表演,看表演者经常是喝不到茶汤的,于是以为茶文化就是看表演,以为茶道的重点就在表演者、表演者的肢体表现、茶席的布置、茶席上的音乐。甚至公办的茶艺技能竞赛也将茶汤分数的占比降至40%,超越茶汤重要性的是服装、音乐、仪态等等。第二项阻碍茶业发展的是人们学茶的机会不多、质量不好。开设茶文化专业的学校都是中、高职校或本科以上高校,这个年龄层的科系选择受父母长辈的影响很大,父母长辈对茶产业茶文化理解不多,宁可孩子选择商业与科技方面的科系。向往茶产业与茶文化的都是已进入职场的成年人,他们无力回学校当学生,只有找民间的茶道教室。但民间的茶道教室尚缺乏师资培训与认证的机制,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甚至以讹传讹。希望设有茶文化科系的学校能赶快在方便这些职场人员或家庭主妇上课的地方设置教育与认证的场所。

以上这些话题都是海峡两岸茶业与茶文化发展上共同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 的“茶业培训班”上提出探讨最是恰当。最后有学员提出:我们只是小地方的小农小企,怎能扭转这样的乾坤?结论是:从泡好一杯茶做起,从奉上一杯有价值的茶汤做起,当有人邀您参与茶文化活动时不要说我是小企一家,出不了多少钱,要知道这一点钱是买“肥料”(茶文化)的钱,是让茶树(茶产业)长好必要的成本。

 

  (1947)

茶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20131211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茶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蔡荣章

20131211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现在所说的茶是指喝茶、茶道、茶道艺术,因为如果在学校或民间教育单位教授种茶、制茶的课程,当然是属于职业教育,但如果教授的是喝茶、茶道、茶道艺术,那就有得讨论了。

喝茶、茶道、茶道艺术的课程可以视为素质教育,就有如美术、音乐、体育、文学一样。从小孩子的国民教育开始,学校就会安排美术、音乐等课程,期使人们都那么健康那么有品味那么懂得生活。长大以后的分科教育依然有人主张继续这些课程,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

但是茶文化课程要排入国民教育的必修课程内还要一段时间的考验,虽然现在已经常出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的课外活动中。到了高中、大学阶段,也可以依个别学校想要塑造的特性加入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一些素质教育内容(如音乐、美术、宗教)于通识课程之中。

喝茶、茶道、茶道艺术的课程也可以是职业教育,就如同美术、音乐、体育、文学一样可以是为职业教育。美术、音乐、体育、文学诸课程教育出来的是美术用品、乐器、运动器材的营运商,是画家、音乐家、运动员、作家。喝茶、茶道、茶道艺术课程教育出来的是茶企业的营销师、经营管理师、评茶师、泡茶师、茶道艺术家。

喝茶、茶道、茶道艺术在学校体系的“专业别”通常称为“茶文化”,一般人看了会认为是属于素质教育的性质,因为从名称上看不出就业的技术性来。其实它可以成就茶产业的半壁江山,这半壁是指种茶、制茶以外的卖茶与喝茶。种茶有茶树栽培专业、制茶有茶叶加工专业,卖茶与喝茶就是归到茶文化专业了,因为卖茶与喝茶不好独立成为数门专业如茶叶行销、茶馆经营、茶道艺术之类,不但其间专业基础课几乎相同,而且个别独立又使得所学太过狭隘不利毕业后的持续发展。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只要在喝茶、茶道、茶道艺术的基础课程外补上几门营销与管理的课程,茶文化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走上茶行营业员或接下来的经营、管理、创业之路,这是属于“茶叶市场”的领域。如果调整个方向,就可以从刚才的茶叶市场(即茶行、茶业公司)转向到茶馆、品茗馆、茶餐厅、茶冷饮店等的“茶汤市场”。茶叶门市、茶叶大卖场、茶叶贸易公司等的茶叶销售与茶馆、品茗馆、茶餐厅、茶冷饮店的茶汤销售就是种茶、制茶以后的另一半茶产业江山。

茶文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泡茶技艺与茶会举办,技术拓展课程是茶具、插花、茶食、香道等,知识拓展课是制茶、评茶、茶史、茶思想和音乐美术等艺术,这些课程让茶文化专业的毕业生到职场后不但能销售茶叶、茶汤,也能把包裹在茶与汤里面的茶道与茶道艺术推销给客人。这样的茶产业中下游(卖茶与喝茶)就是茶文化专业毕业生取得评茶师、营销师、泡茶师、茶道艺术家的资格后施展所长,并以自身的文化修养供献给社会的场所。

现在的职场不但要会卖商品、要有必备的资格证书(如评茶师、营销师、泡茶师、茶道艺术家等),还要把自己调养得很健康、很有品味,这包括了基层从业人员与管理、领导阶层。上述的茶文化专业不管被视为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它的教育效果都具备了职业应有的技能与自身足以衬托行业品味的素养。喝茶、茶道、茶道艺术是茶文化的具体呈现,喝茶、茶道、茶道艺术既是可以服务职场的职业技能,又是让人们得以健康有品味的素质教育,我们以为卖茶喝茶的职业教育与文化建设里的茶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这样结合、这样实施。

  (1925)

不宜用评鉴泡茶法泡茶给初学者识茶-20131204周三小方-蔡荣章

不宜用评鉴泡茶法泡茶给初学者识茶

蔡荣章

20131204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不宜」就是不适宜。「评鉴泡茶法」就是使用评茶鉴定杯组,依评茶法泡出茶汤。「初学者」就是第一次学茶的人。「识茶」就是认识各种茶,是初学者通常上完第一节的制茶课后接下来要上的课程。

第一节的制茶课讲解不发酵茶、部分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再加工茶等的制造过程,一般都会说到发酵的轻重造成茶叶汤色从绿到红的改变、造成香气从菜香到花香到果香到糖香的变化、造成滋味从接近自然植物到远离自然植物。也会说到揉捻的轻重造成茶汤香与味频率从清扬变低沉,焙火让汤色的明度从高变低、让茶性变得比较温暖。这些制茶的内容到了第二节「识茶」时就要一一验证给同学们体会。

如何让同学们体会呢?从各类茶中挑选如龙井、铁观音(清香型)、大红袍(熟香型)、白毫乌龙、条型红茶、渥堆普洱、茉莉香片七种样品茶,每种茶于课前秤好3g。4~6位同学一桌,每桌备7组鉴定杯组与温度计、计时器各一。老师在黑板上写道:第一组龙井、茉莉香片,80℃/4′(水温/浸泡时间)。第二组白毫乌龙,85℃/5′。第三组条型红茶、渥堆普洱,100℃/4′,大红袍,100℃/5′30″,铁观音,100℃/6′30″(老师尚可依拿到的茶样做调整)。

老师讲解第一组茶前,请同学将水温调到80℃,并将龙井、茉莉香片茶包倒入第一、第二个鉴定杯内观看。告诉同学这就是上堂课所说的不发酵茶与再加工的熏花茶,并指出它们的特征。水温到后请每组第一位同学在第一杯冲水、冲满后计时、盖盖,随即冲第二杯,冲满水时计时器应是跑到10″(不疾不徐地操作应是这个时间),盖上盖子。老师继续讲课,4′到了,同学将第一杯茶倒入茶碗内,计时器跑到4′10″时将第二杯茶倒入茶碗内(不疾不徐地操作也应是这个时间)。如何冲水、如何倒茶事先找时间告诉同学。

二杯茶倒出后,请大家观看茶汤的颜色,印证是否与上堂课所说的一致。接着每桌每人依序拿取冲泡杯,闻杯内茶渣的香气,随闻随盖上盖子。第二种茶也是依同样次序闻香,就是闻第三次香的人,第二杯茶也是闻第三次香。第四次以后闻香的人可在闻香前将茶渣振荡一下使香气发散多一些。每次闻完香要将冲泡杯放回原来的地方,不要直接递给下一位,否则容易弄错位子。这时老师又提示了不发酵茶与熏花茶的香气特征。

闻完香,每人用每种茶的汤匙舀一满匙(约10cc)入自己的小白瓷杯内品饮茶的滋味。如何才能有效地尝到各种茶的内涵物,老师也要找时间先告诉大家。

接下来要认识第二组茶。要求每桌第二位同学将水温调到85℃,然后老师概况讲解,水温备妥后,学生泡茶、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老师协助大家充分体认白毫乌龙的各种要点。

第三组都是需要高温冲泡的茶,水温控制好后,先泡需要4′的条型红茶与渥堆普洱(方法依旧),喝完且讲解后再泡5′30″的大红袍,最后再泡6′30″的铁观音。如果上课时间不允许,则四杯一起冲泡,每杯间隔10″。4′时倒出条型红茶,4′10″时倒出渥堆普洱,5′50″(原来需要的5′30″+前两次的间隔20″)时倒出大红袍,7′(6′30″+30″)时倒出铁观音。然后老师一起讲解。

最后请同学将七种茶的叶底(茶渣)倒于每组鉴定杯的碟子上,老师引导大家从事各种茶在采青成熟度、发酵程度、揉捻程度、焙火程度上的差异。

上课之所以采取上述的「品饮泡茶法」是为了让同学能正确认识到所选的七种茶样,而且让同学亲自操作。如果由工作人员把茶泡好,每人倒一杯,每桌再放一盘干茶样与叶底,教学效果没那么好的。如果直接让同学以「评鉴泡茶法」冲泡:将七组鉴定杯一路排开,七种茶样一一倒入,依黑板上写的方法操作:3g茶+150cc滾开水+5分钟,进行时是方便多了,但泡出来的茶汤有些会离该种茶应有的味道颇远,为什么呢?因为茶各有性,在评鉴泡茶法的同一泡茶条件下一定会遇到对某种茶不适合的状况,因此就会有的茶太淡有的茶太浓有的茶不是它应有的风格。这样如何让初学泡茶、喝茶的人认识各种茶的真面目?

谈到这里,有些人会问:使用国际鉴定杯,以评茶师惯用的评鉴泡茶法冲泡出来的茶汤不就是所谓的标准茶汤吗?不是的,这样得出的茶汤是某茶的「评鉴茶汤」不是某茶的「标准茶汤」,评鉴茶汤是给评茶师评判这种茶品质特征用的,如果太浓稠,虽然不好喝,但评茶师可能还会说它是好茶,因为它的水可溶物很多。但我们不能以这么浓的茶汤让初学者认识它就是这种茶的味道。有些茶就是特别强劲,与别的茶一起用评鉴泡茶法冲泡出来的茶汤可能又苦又涩,评茶师也可能会说它是好茶,因为茶性强劲又在那么高的水温浸泡。但初学者一见面就敬而远之了。

这么一说,鉴定杯的评鉴泡茶法就不用教了吗,不是的,这个课程是属于茶叶审评的范畴,应该在下一阶段才上。这个进阶班的课程要详细介绍国际鉴定杯组的标准规格、泡茶方式、官能评鉴法等。还要说明评鉴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的不同不在于器物而在于泡法,使用鉴定杯组照样可以使用品饮泡茶法来泡茶。评鉴泡茶法的目的是让茶在同一条件下冲泡,让评鉴者了解该茶在茶叶体系内的各种状况;品饮泡茶法是针对各种茶况给予最适当的泡法,使得出该茶样最佳的茶汤供喝茶者品饮。上课时要用品饮泡茶法让初学者认识各种茶,也要用评鉴泡茶法让已学过茶的人知道这杯茶是怎样的品质特征,泡茶享用时要如何调节水温、用量与浸泡时间来扬长补短。

 

  (1767)

茶道教学另八种老师哪里来-20131127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茶道教学另八种老师哪里来

蔡荣章

20131127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茶道教学的泡茶老师、车轮式泡茶练习法老师、泡茶师及茶艺师的审评老师、茶叶品鉴老师、制茶老师等五种的培训与认证我们谈过了,茶道教学的课程还有另外八种,这八种的老师也需要有个培训与认证的制度,而且这八种的培训与认证制度也必须建立在这些课程的内涵上。

「茶器老师」

教泡茶时首先遭遇到的课题是茶器,壶盅杯是一类、茶桌与渣匙是一类、茶巾与桌巾是一类、煮水器保温瓶又是一类。陶瓷艺术、紫砂工艺都属于这一范畴。「茶器老师」要出自陶瓷院校,培训时再补以竹木、织品、金属、电器等其他材料的不足。若不是陶瓷专业出身,就要从陶瓷原料、成型、烧制培训起。各种茶器的泡茶、品饮功能是培训课程的重点,然后扩及审美与艺术欣赏。

品茗环境老师

泡茶、喝茶、举办茶会要有适当的地方,常听到的泡茶席、茶屋等场所的建构有赖于「品茗环境老师」的教导。这一课程的老师来源是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规划等专业,若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就要给予空间设计与环境应用等课程的培育。品茗环境老师的另一半培训内容是“泡茶”与“茶会举办”的基础课程。泡茶老师与茶会老师在受完空间设计与环境应用等课程后也可以成为品茗环境老师。

茶会老师

茶道教育的成果呈现,经常在于茶会的举办,不论是开幕或纪念性的各种茶会,还是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无我茶会、曲水茶宴,这些也都是茶道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个课程的老师称为「茶会老师」,接受培训的老师必须具备泡茶与品茗环境的知识与经验,或是已经具备泡茶老师与品茗环境老师的资格。茶会老师的其他专属能力是:人员器材的掌控、广告宣传的应用、活动经费的控管、以及茶会气氛的经营。“茶会”课程的终结目标在于有能力承接别人委办的茶事活动。

茶食老师

茶道教育的茶食课要有如烹饪课一样的下厨操作,不但了解材料的特性与加工方法,还具备食物营养与安全的知识。这样的师资最好从烹饪或食品加工、食品营养的范畴去找寻。「茶食老师」的培训,除烹饪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外,食物与茶味、食用法与茶道、茶食与茶席之美、茶食供应与茶会节奏等是必修的课程。参加茶食老师培训的必备知识是泡茶技艺与茶会举办,所以泡茶老师与茶会老师可以直接参加茶食老师的培训。

茶文化史老师

如果说“茶史”的范围较大,那“茶道史”就缩小到茶的文化史了,茶道教学的这门历史课可以叫「茶文化史」。茶文化史老师要从学史的圈子里去找,培训时给予泡茶、茶会、茶文学、茶艺术、茶思想的基础教育,使其容易从世界文化史中找出茶文化直接与间接有关的资料。同时给予现今已发掘到的条目。茶的产业史、陶瓷的茶器史归入制茶、茶器的课程内,但不单列地区性的茶道史(如中国茶道史、日本茶道史—-),而是依茶文化的内涵归并在一起讨论。

茶文化比较老师

“茶文化比较”的范畴,现阶段我们先以中日韩英四地的茶道为例,主要强调这些地区间茶文化的差异性,抛掉任何主观,全面学习地区性的茶文化表现。除了所在地的茶文化不另行独立开课外,其他地区的茶文化比较课就叫“日本茶道”、“韩国茶道”、“英国茶道”—-。茶文化比较的老师或由该地区直接引进或遴选具备此项能力者,否则就从研读这些地区语言或文化的人士中产生。非具备该地区茶道老师资格者,施以专属的茶道课程。除此之外,培训的内容还包括泡茶、茶会、茶文化史、茶思想的基础课程,以便把握茶道艺术的重心。

艺术课老师

茶道教学还需要一些相关的艺术课程,一方面是谈论茶文化时所必需,如古茶书、茶诗、茶画,另一方面是为提高茶道艺术的表达能力,如绘画、音乐、建筑、书法、文学、插花、香道。提高茶道艺术的表达能力不是藉着学会了画画、歌唱、作诗—-,而是透过懂得这些艺术的欣赏,所以艺术课的重点是欣赏而不是创作。艺术课老师要从各专属的领域中找寻,培训时再施予泡茶、茶会、茶文化史、茶思想的基础课程,以便他们将所要教的课程融入茶道。培训时还要将各艺术项目与茶道的连接点提示给受训的老师,以便老师们继续发掘更多连接点并启发茶道艺术的创新。

茶思想课老师

对茶道的各种观念与看法是否得当,关系到茶文化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所以我们认为茶文化教育要有「茶思想」这门课。茶思想包括了制茶、识茶、泡茶、茶器、茶会、茶道艺术、茶文化比较、茶文化推广等部分。茶思想课的老师必先熟悉这些课程,培训时列出上述课题比较有争议性的话题一一讨论。这些课题会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有所增减与改变,但要先知道已存在的意见与探讨的方向。

谈茶道教育首先要厘清茶道教学应有的内容,再探讨师资的来源。不管师资从哪里来,现阶段的教育体系都还无法提供现成可用的老师,必须考虑师资的培训与考证。没有师资就没有教材(教学内容),茶道教育难以施展,茶文化就无法提到茶道艺术的高度,茶文化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1725)

先有课程内容,才谈茶道师资哪里来-20131120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先有课程内容,才谈茶道师资哪里来

蔡荣章

20131120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茶道老师就是教“茶道”的老师,强调的是以茶道为核心,当然也要会教制茶、识茶,但可以不会教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营养等。茶道老师需要分工的,不容易一个人什么课程都能上。这些分工要有相应的培训课程与能力认证方足以让茶道教育步上正轨,不论是学校的师资还是民间的师资。当然培训与认证也有不可靠者,例如只要缴费就保证可以取得证书,但大家会逐渐地分辨出来,不负责的培训单位大家就会不接受它发出的证书。

泡茶老师(初阶:泡茶老师证书,进阶:茶道艺术家证书)

茶道老师第一个要培训与认证的科目是泡茶技艺,目标是教会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器具泡好各类茶。初级是熟练各种泡茶法(如十大茶法),进阶是将泡茶与茶汤提升到“茶道艺术家”与“茶汤作品”的境界。初级的是取得“泡茶老师”证书,进阶的是取得“茶道艺术家”证书。

车轮式泡茶练习法老师

如何让学习者有法可循地将各道茶汤泡得精准呢?老师要接受“车轮式泡茶练习法”的培训,而且有能力担任这种泡茶练习法的指导老师。不但要熟悉这种泡茶练习法的运作,也要每道茶的浸泡时间都判断得比学生准确。参加这项培训者必须先具备泡茶老师的证书。

泡茶师及茶艺师的审评老师

学生学会了泡茶,他也要去取得“泡茶师”或“茶艺师”证书,作为老师的这时就要让自己具备泡茶师或茶艺师检定考试的评审员。这项评审员的培训是针对泡茶师或茶艺师检定考试的办法与评分标准,他的泡茶能力与品茶能力应该早已具备。接受培训时应该出示泡茶老师证书、车轮式泡茶练习法指导老师证书、或是下文要说到的茶叶品鉴老师证书。

茶叶品鉴老师

茶叶品鉴也是茶道教学的核心课程,所以必须有茶叶的品与鉴的茶道老师,品是欣赏、鉴是鉴别。此项培训要让受训的老师充分了解“品饮泡茶法”与“评鉴泡茶法”的区别。品饮泡茶法的前期必修课程是泡茶技艺与车轮式泡茶练习法,评鉴泡茶法的前期必修课程是茶叶审评与官能鉴定。如果已是泡茶与车轮式泡茶练习法的老师,这时可以不必重复学习泡茶技艺与车轮式泡茶练习法这两项课程,剩下的茶叶审评、官能鉴定、品鉴比较等课程就成了此项培训的主要内容。

要学好泡茶、学会品茶、学会评茶,必须对茶的制作有所了解,否则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终究一知半解。“概论式的制茶课”(即原则性的理解)是所有茶道老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制茶老师

“专业式的制茶课”(即深入到可以制成好茶)是担任制茶课老师的必须培训与认证项目。“制茶课老师” 的培训要特别着重各类茶(不发酵茶、部分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加工茶)的制作工艺以及相互间的共同原理,而且制茶理论课要比制茶实践课多一点,因为精通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对泡茶、评茶、品茶的深度掌控。茶道教学还有茶器、茶席、茶会、茶食、茶史、茶文化比较、艺术、思想等老师,他们也需要知道茶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接受培训时,这方面的课程只要是“概论式制茶课” 的内容就可以了。

以上这些泡茶技艺、泡茶练习、泡茶考证、茶叶品鉴、茶叶制作等课程都是茶道教学里偏向茶的部分,师资的来源除了重新培养就是从涉农的茶叶范畴里找寻。茶道教学的课程还有一半是将茶叶转化到文化艺术层面时所需的,如茶器、茶席、茶会、茶食、茶史、茶文化比较、艺术、思想等,这些课程的内容必须为茶道重新设计,师资除了重新培养,就是从陶瓷、建筑、文学、历史、艺术等相关的领域中找寻(这部分的培训内容与师资的产生待另章讨论)。

谈茶道教育必先谈茶道教学的内容,然后才能谈到师资与教材的产生。这项工作是时当茶文化复兴后要进一步迈进茶道艺术与茶汤作品的时候,民间的茶道教育组织与学校体系的茶文化专业必须同时并进的。解决了茶道教学内容与师资,才能令“茶文化”成为完整的一门学科。

  (1666)

陆羽茶艺中心茶具开发与茶道教学的配合-20131030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陆羽茶艺中心茶具开发与茶道教学的配合

蔡荣章

20131030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是个茶文化推广中心也是一个营业场所,1980.10开始营业时是一处供人喝茶的茶艺馆与销售茶叶茶具的门市,当年12月“陆羽茶学讲座” 正式对外招生,从此茶馆、贩卖、教学同时并进。1990.12“陆羽茶学讲座” 更名为“陆羽茶道教室”,1995.02停止茶艺馆的经营,专注于销售与教学直到今日。销售以茶具为主,因为公司成立时就以开发系列茶具与茶道教学为两大目标,且希望它俩相辅相成:茶具开发支撑茶道教学,茶道教学支援茶具开发。

茶道教学如何支持茶具开发?茶道教学的理论提供作为茶具开发的依据,免得茶具开发走冤枉路,茶道教学也给茶具加上注脚,广为宣传,让消费者更容易知道它的好处。接下来我们举实际例子来说明。

从泡茶的理论来说是需要一件有机地(即合乎泡茶功能)摆置茶具、方便泡茶的桌子,免得每次泡茶都要张罗半天。这件“茶具的家”还要让茶具的四大部分:主茶具、辅茶具、备水器、储茶器有个合理的安心立命之处。于是“泡茶专用茶车” 最早被列为开发项目,也于开幕的同一年就生产上市。(因为它有轮子可以移动,所以称它为茶车。)

1980年代初期是没有专为泡茶而设计的煮水器,然而快速、简便,又容易掌控水温的煮水器几乎掌握了泡茶的命脉,所以“泡茶专用电水壶”也被列入优先开发项目。“泡茶专用茶车” 与“泡茶专用电水壶”是1980年初敲定公司经营方针后就着手设计的项目,所以1980年尾就已经上市运用,茶道教学上也利用茶车作为基础规划出“陆羽小壶茶法” 、利用新开发的煮水器告诉学员如何在泡茶时掌控水温与漂亮地注水。

泡茶时如果没有能将一壶茶全部倒干的“茶盅”,不只茶汤浓度控制不易,想要均匀地分茶、奉茶也不方便。而且这件茶盅的造型还要与茶壶协调,因为他俩是随时站在一起的,因此“圈顶式茶盅” 紧接着上市(应用于1981年的“陆壶二世”)。

泡茶之前要让泡茶者认清茶叶、让喝茶者欣赏茶叶,需要一个具有茶盘功能的“茶荷”来实现。这时最好还可以直接将茶置之入壶,因此,结合识茶、赏茶、置茶功能为一体的“茶荷”在1981年的“手拉壶组一世” 内开发完成。

上述所谓的让泡茶者认清茶叶、让喝茶者欣赏茶叶、完善地将茶置之入壶、控制好茶汤浓度、均匀地分茶入杯、均匀地向客人倒茶等都是茶道教室上强调的泡茶礼法。包含了上述功能所需的茶荷、茶盅,并将杯数定位为6的「陆壶三世」于1982年设计完成,包含了一壶、一盅、一船、六杯、六托、一荷,泡茶功能完备的“主茶具组”终于大功告成。

我们将茶壶与茶杯悄悄地放大了一些,之前有效容积不及20cc的极小杯子与不及100cc的小壶有点配合不上时代的脚步,大一点的杯子方便双手正式端取。杯子的有效容积在30cc以上、小壶的有效容积在150cc以上变成了是陆羽茶艺中心的新格局。

茶壶的材质、艺术性与使用功能是泡茶人所追求的,也是让茶道艺术很好表现的基本条件,所以陆羽茶具的研发也紧抓材质、艺术性与使用功能不放。继传统侧提壶、横把壶、提梁壶之外,陆羽于1983年开发出了飞天壶,壶把单边与壶身固着,呈彩带飞舞的“飞天”状。初期,生产单位认为不可行,后来终于制作成功了。

泡茶时,茶荷、茶巾、渣匙、茶拂等辅茶器要怎样安置在桌面上呢?从美感与方便性着眼,平躺式优于直立式,于是1983年又开发了“茶巾盘”,将茶荷、茶巾、渣匙、茶拂等收纳其间,摆放在泡茶桌的右上方。

茶壶茶盅倒茶时,壶嘴盅嘴如果不具断水功能,倒完茶后残水会沿着壶嘴盅嘴的下缘往下滑落,不仅滴湿桌面,操作者的心情也会受影响。陆羽茶艺中心一直到1984年才有了较有把握的处理方式,在壶嘴或盅嘴增加往外翻转的下唇,且开始应用于“陆羽飞天二世壶组”。

传统的水平式壶口(加盖子的部位),倒茶时一不小心茶汤就会从壶口溢出,于是茶具研发部门设计了斜盖式壶口,将靠近壶嘴的一端拉高,如此,除非倾倒得太猛烈,是不会从壶口溢出的。又为了提壶倒茶时较为省力,将壶身改为非同心圆的形状,也就是将壶的重心往壶嘴方向倾靠,如此提起壶后就已经有向前倾倒之势了。非同心圆且斜盖的壶形在1985年应用于“陆羽飞天三世”。

1985年还解决了陶瓷茶罐密闭的问题,仿效一般罐子的旋盖方式,以阴阳螺纹让罐盖与罐身闭合,另在盖内加上一块垫片,锁紧后就紧密了。虽然烧制不易,但克服了往常以软木塞用久松动的缺点。

1985年的另一件设计是针对茶汤滤渣,茶汤分倒入杯时若杂有细渣会导致无法喝干,留下杯底残汤不好处理,但光靠壶身的滤网是无法滤掉细渣的。陆羽在研发“办公室同心杯”时,将内胆的底部全部割掉,镶上一片高密度的不锈钢滤网,内胆的四周也不再打洞,于是成就了将内胆提出后完全无细渣的茶汤。这种做法又演变成了1986年的茶盅滤网,在盅口置上半球形的活动滤网,茶汤倒入茶盅时顺便滤掉细渣。从此茶渣可以滤得干干净净了,茶盅滤网也变成了以后陆羽壶组必有的配件。

1988年陆羽茶道教室新增“茶思想研讨”班,新茶法的思潮开始蓬勃发展,旅行茶具感受到了需求,于是陆羽茶具研发部门开始了“茶具外带包扎用品”的设计。首先是保护杯子的“杯套”,接着是将壶或壶杯一起包扎起来的“包壶巾”。户外泡茶时“可以折叠的坐垫”也被开发了出来。这些旅行泡茶用茶具加上市面上已有的旅行用保温瓶、背包,不但让户外喝茶变得简单,也为1990年推出的无我茶会解决了用具的问题。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陆羽茶艺中心茶具开发与茶道教学的配合,市面上已经有的设计或产品就不包括在内,如渣匙、茶巾、茶拂、计时器、茶盘之类。

陆羽茶艺中心就是因为有自己的茶具研发部门,所以茶道教室在推动茶道理念时,遇到所需的茶具就可以加以开发,遇到不满意的功能就可以加以改进,如此才能顺利推展自己的茶道思想。陆羽茶艺中心也因为有了茶道教室,可以更有底气地开发各种茶具,生产泡茶人需要、功能品质美感兼备的茶具商品。

 

  (2146)

陆羽茶道教室的经营模式-20130925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陆羽茶道教室的经营模式

蔡荣章

20130925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台北陆羽茶艺中心的茶道教室1981年1月4日开始第一个班别“茶艺讲座”的上课,这个阶段的上课是免费的,包括上课使用的茶叶、茶具与非泡茶课时每人的盖碗茶(泡茶课时已经有茶喝了)。但必须繳交新台币500元的保证金,8次课上完,泡茶考试与学科考试及格取得结业证书后退回保证金。缺课时可以在以后任何一期补上所缺的那次课,考试不及格时也可以在以后任何一期的同样考试时补考,不必再繳费用,补完课、补完试,依旧发给原期的结业证书并行退费。

除了基础班的茶艺讲座,后续开设的班别亦复如此。为执行上完课才可毕业的规定,每次上课必须签到,缺席的那次必然是空白,等补课时方行补签。

保证金的收费方式一直维持到1986年,为求茶文化教育的独立发展,改变成收费的制度。开始是将保证金的500变成收费的500,然后逐渐调高,从800到1000,从1000到1200、2000元不等,依课程所需的成本而定。收费的制度下,依然是上完全部学时并通过考试才发证,补课补考依然不另行收费。但是这样的收费标准,直到目前仍然无法支付包括房租在内的所有成本,除非班别密集得天天午晚皆是,每班的学员数都能够在30以上。

陆羽茶艺中心之所以能够采取这种几近公益式的教学方式,是因为它另有茶具开发部门,生产的茶具透过关系企业天仁茗茶与天福茗茶的销售网向外销售。“陆羽茶艺”品牌的茶具支持着教学,教学支持着茶具的研发(包括知识的与形象的),但这种做法要依赖经营者对茶文化的支持、相信茶文化与企业的永续经营是相互链接的,而且拥有经济支撑项目的营利能力。还得告诉学员,让有心办好茶学教育的单位能够赚钱,我们才能够享受更好的品茗氛围。陆羽茶道教室至今仍然处于需要扶持的状况,茶文化的私塾教育要能健康发展,学习费用还得提高,大家享受茶汤与茶道艺术(不只是茶叶商品)的需求还待大大醒觉。

1996年4月13日为期一年的师资班开课后,上完全部课程后才能结业的办法改成了:出席率达到80%以上(长年上课要一次不缺是不容易的)。补课的规定依旧,虽然必须等到一年后(尚无法并排开两个师资班)。可以补足80%的出席率,也可以补满全部课时。

陆羽茶道教室为了可以贯彻泡好茶的理念,制定了两个非得把茶泡好的制度与课程:

a. 从1983年起每年举办1-2届的泡茶师检定考试。检测的办法是在各类茶中抽取三样,依指定的茶具与供茶需求(如泡几道、泡给几个人喝),在40分钟内把茶泡出。如果能将茶汤泡出一定标准,且有80%以上的稳定度,就可通过术科考试,再通过学科考试(制茶、识茶、泡茶、茶具、茶史等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取得泡茶师证书。这个泡茶师检定考试的制度,除引导大家重视泡茶、重视茶汤外,也培养一些能够泡好茶的茶文化工作者、在茶事活动上有批精炼的先锋部队。

b. 除了1982年12月开设的泡茶讲座外,复于1999年10月25日起开设了“泡茶研习班”,利用“车轮式泡茶练习法”,一组五六位学员轮番上阵,第一位就坐后“置茶”与泡第一道,第二位泡第二道,第三位泡第三道,—-第五位泡第五道并去渣清具。每道茶冲泡之前都将茶壶传阅,每人看淸壶内的茶况,记录下自己所判断的“浸泡时间”。等茶泡好,大家品赏过茶汤,老师做出标准浸泡时间的判断(茶汤浓度标准时则依原冲泡时间,不标准时则提出标准时间)。每人算出自己的误差值(秒数),五道以后再计算总误差。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以不同的茶叶与茶具为题,求得误差值的减少。这种泡茶练习除对茶况的认知外,必须关注置茶量、水温、前数泡的太浓或太淡、与前泡“间隔时间”的长短、茶壶出水的速度等等,是学习掌握茶汤浓度很有效的办法。

上面不厌其烦地介绍陆羽茶道教室在“学茶者必须认真且付出代价的学习” 、“必须具备泡好茶能力”的理念下所做的努力,也说明一个茶道教室,不论是学校体系还是民间的单位,有了思想与目标的指引,它的课程体系才容易显得有个性与富生命力。

 

  (1818)

陆羽茶道教室的课程变迁图-20130911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陆羽茶道教室的课程变迁图

蔡荣章

20130911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首先将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从1980年成立到2012年间,茶道教室所开设的各种课程统计如下:

a. 1980: 茶艺讲座

b. 1982: 壶艺讲座、评茶讲座、泡茶讲座(后改成“茶法与茶会讲座”)

c. 1988: 茶思想研讨

d. 1996: 师资研究班

e. 1999: 泡茶研习班

f. 2004: 评茶研习班

g. 2005: 茶席之花、四序茶会

h. 2007: 茶文艺讲座、无我茶会、香道

i. 2009: 日本茶道、專業英語、陆羽茶经

台北陆羽茶艺中心1980年10月1日开始营运后,同年12月就启动了茶道教室的工作。因为是茶文化复兴的初期,而且是非学校体系的教学,所以要从茶学基础开始,且是以泡茶、喝茶为主的综合性课程,当时称为“茶艺讲座”。初期课程分为八次,每次二小时。第一次是茶的制造,第二次是茶的识别,第三次是泡茶原理,第四次是泡茶演练,第五次是陶艺与茶艺,第六次是茶的历史与文化,第七次是茶艺观摩(即泡茶考试),第八次是笔试、研讨、与发证。后来在第六次后增加了无我茶会而变成九次课。

随着综合性课程之后开设的是分科教育:茶具跟在茶叶之后最先受到喝茶人的关注,市场行情一日千里,博物馆也争先举办古壶收藏展,“壶艺”之词不胫而走。于是“壶艺讲座”在1982年3月开始变成茶道教室的第二个招生班别。当时的讲座内容几乎80%倾向紫砂陶艺与紫砂壶,到了1996年师资研究班成立后,才将壶艺的应有面貌完整地呈现,也就是陶瓷兼顾、中西并重。

跟在壶艺讲座之后的分科教育是1982年5月开班的“评茶讲座”。这时茶行在台湾是五步一小家十步一大家,每个主要产茶区的茶比赛揭晓日都是万人空巷。茶叶已成待客最体面的饮料,大家急于了解茶叶品质的好坏,于是茶叶评鉴、感官审评变成了热门的话题。

1983年12月23日,陆羽泡茶师检定考试首次登场。在此之前陆羽茶道教室就一直强调泡好茶的重要性,买好壶、买好茶不都是为了泡好一壶茶来品饮?而且这时候的喝茶人开始意识到了茶道、茶艺术的存在。1982年12月,“泡茶讲座”(后改成“茶法与茶会讲座”)在茶道教室开始招生。这时是一期八次的时间全部拿来研究如何把茶泡好,而且每次都要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练习。

刚才提到茶友们开始意识到茶道、茶艺术的存在,各种茶道课程也陆续展开,但在这茶文化复兴的起始阶段若没有走出正确的方向,等到大家都处在了错误的地方,扭转就费力了。1988年6月,收集了当时已显现分歧的观念与看法,开设了“茶思想研讨”班,从制茶、识茶、泡茶、茶器、茶史、茶道、应用、推广诸方面讲解与讨论。

泡茶师检定考试每年一至二届地举办着,几年下来就会聚集不少的泡茶师。泡茶师是茶道老师的摇篮,台湾茶文化从1980年发展到1996年,茶道老师在各地的社区大学、文化中心,以及个人的茶道教室都有所需求。于是“师资讲座” 在1996年4月针对已取得泡茶师证书的人开班了。这个课程不同于分科教育,是一年期长时间的培养,每周上课一次,每次3小时,全期40周,共计120小时。课程含盖了基础课的九次内容,而且以能讲授茶艺讲座的课程作为师资培养的目标。

陆羽茶道教室的基础与分科教育都是采取一周上课二次,每次二小时的模式,因为这是社会人士较易做到的进修方法。一个班别一个班别地修习,有一天就可以把各种茶学课程学完。学完基础与分科的课程之后,有些茶友还会要求进一步的学习,于是属于高级课程的“泡茶研习班”在泡茶讲座之后的1999年10月开始招生, 每次以“车轮式泡茶练习法”进行泡茶的磨练,希望把茶汤泡得精准、把茶道的艺术境界表现出来。另外一个高级班是“评茶研习班”,在评茶讲座之后的2004年5月开设,它的培养目标放在成就一位评茶员,不但要能稳定地为数种茶的品质排序,还要在泡得不标准的情况下判断茶叶的好坏。

无我茶会在1990年正式推出,1991年开始加入到“泡茶讲座”的课程内(这时的泡茶讲座也改成了“茶法与茶会讲座”)。2003年3月,北京陆羽茶艺中心成立,新开班的“茶艺讲座”就在台北原有的课程上另加了一次无我茶会,而变成是九次课的基础班,台北在2003年11月也跟进。2007年8月,由于无我茶会已发展到成熟的阶段,而且随后在9月开校的天福茶学院(后改名为漳州科技学院)就要在茶文化系上开设2学分的无我茶会课程,所以名为“无我茶会”的独立班别在台北开始招生。

为了主动促进茶文化的发展,陆羽茶道教室不断开设了许多茶学相关课程,诸如2005年3月开始的“茶席之花”,2005年9月开始的“四序茶会”,2007年5月开始的“茶文艺讲座”(藉茶画、茶书法、茶诗、篆刻等培养审美的能力,尤其是抽象艺术),2007年10月开始的“香道”(香气的欣赏与应用),2009年3月开始的“日本茶道”(日本的抹茶法与煎茶法),2009年7月开始的专业英语(以茶文化术语的英译为主),2009年10月开始的“陆羽茶经”(唐.陆羽《茶经》解读)。有些课程后来又增设了进阶班, 如茶席之花進阶班、无我茶会進阶班等。

为什么要关心台北陆羽茶道教室的课程变迁呢?因为该教室成立于茶文化复兴初期,到现在还继续进行着上述这些课程。到2013.08.14截止,最早的基础班“茶艺讲座”已办了458期,分科教育的泡茶讲座也办了123期,从它开设的班别与前后的顺序,我们可以理解茶文化教育,尤其是在民间发展的情形。

 

  (2327)

茶文化复兴初期的台湾茶学教育-20130828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茶文化复兴初期的台湾茶学教育

蔡荣章

20130828周三小方块WEDNESDAY TEA CORNER

台北陆羽茶道教室隶属于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是民间的茶学教育机构。台北陆羽茶艺中心由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设置,该公司成立于1980.08.24,陆羽茶艺中心于1980年10月1日开始营运,1980年12月成立“陸羽茶學講座”(1990.12.1改名为“陆羽茶道教室”)。这是台湾首次持续开设的茶学讲座,时间为当代茶文化复兴的初期,这样民间的茶学教育当然要从基层做起、茶道教室的课程要从初级班设置起。什么是人们需要的入门知识呢?我们认为要让喝茶人对茶、泡茶、茶具、茶史有个初步认识,于是着手设计课程纲要,将1980年12月首次开班的课程定名为“茶艺讲座”,每周上课二次,每次二小时,四周完成八次一期的讲座。

因为是针对社会人士,而且来上课的不是上班族就是家庭主妇,所以每期课程不宜排得太长,否则大家不容易排出时间。大家都在忙碌的生活中排除困难,一有机会就先上一期课再说,如此上完一期又一期,总有一天可以把各种茶学知识上完。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月八次课左右是最容易被接受而且有效的排课方法,若只是三次四次,要教完一种课目而且深植学习者的心中是不容易的。

茶艺讲座初期的八次课是如此安排的:第一次茶的制造(含学员自我介绍),第二次茶的认识,第三次如何泡好一壶茶(泡茶原理),第四次泡茶演练(分组练习),第五次陶艺与茶艺,第六次茶的历史文化,第七次茶艺观摩(即泡茶考试),第八次学科考试与问题研讨(含颁证)。这样的课程内容一直实施了23年, 直至2003.03北京陆羽茶艺中心成立, 陈莉经理认为应该把无我茶会列入初级班的茶艺讲座内(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已在1991.03.27将无我茶会列入中级班的“茶法與茶会研讨” 课之中),因此北京的茶艺讲座增加了一次二小时的无我茶会而变成九次课。后来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也在举办了398期后,于2003.11.26将无我茶会增列入茶艺讲座399期及以后的课程之中。

台北陆羽茶道教室的茶艺讲座到2013.08.14截止一共举办了453期,每期约30位学员。若将1980视为茶文化复兴的起始,2013的今日已是过了33个年头,茶文化的种种现象已进入了发展期,但虽说纲目已举,然而“茶道艺术”尚未能普遍被认知与呈现,“茶文化”的独立体系尚未成熟,我们还不能停用“茶文化复兴”的字眼。

我们关注茶文化复兴初期的茶学教育,关注当时台北陆羽茶艺中心的发展情况,关心那个时候在哪里开设了什么基础课程、这个课程的内容包括什么内容、是哪些人参与学习、踊跃的程度如何,方便进一步了解现代茶学及茶文化的种种现象。

 

  (2468)

实际动手学品茗-许玉莲

实际动手学品茗

许玉莲

20130701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人的第三隻眼》

茶道课的同学在自我介绍时,一位十三岁男生说是母亲为他报名来学,家里还没有品茶的习惯,母亲希望能够培养他喝茶。

一位太太说丈夫有一些茶喜欢喝茶,但是不会泡,她要学会了帮忙丈夫泡。

一位先生说不想再继续只是「口头上喜欢」,希望能实际操作。

其他四位不约而同「下定决心」要上茶道课,因为喜欢喝茶有段日子了,希望厘清一些观念,不想再糊里糊涂的泡茶。

同学的这些告白让人兴奋,他们来上课的目的直指茶道本质,即要把茶泡好,把茶喝好。他们对泡茶、喝茶方法和茶道知识的要求越靠拢「要得出好茶汤」,即是我们整个环境对品茶的想法也相对较成熟了。以往我们大多听到同学说,例如:想来放松一下,打发时间。可以学习耐心,学习修身养性的做人道理。来上课可以认识到很多朋友。

这次,小男生是负有任务而来的,家人知道有茶文化,并且觉得能够培养出一份品茶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事,有机会了就想把茶文化引进家里,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上课,小男生是负责要把喝茶这个习惯带回家与家人分享的。

那位太太看到丈夫泡茶喝茶没有章法,除了觉得没有将茶叶好好发挥是很浪费的事情,也透露出他们对喝好一杯茶的渴望。她希望学会了,就可以回去好好的泡给丈夫、家人喝,为家人服务,让大家时时能够喝到一杯用心泡出来的茶,而不是随便乱泡的茶。

那位想要自己动手泡的先生,可看出近年品茶艺术的成长,他说向来看到泡茶师们懂得泡茶很羡慕,但自己不敢轻易动手。今预备好了完整泡茶器皿,准备好好的学习各种茶具,认识茶叶,要让自己努力操练茶法,自己摸熟茶叶的脾性再冲泡出来喝,不再只是嘴巴说喜欢。

「下定决心」的那几位同学,他们说在网络浏览过一些资料,也在买茶的时候听过很多有关茶艺的说法,但觉得左拼右凑的不够实在,也不大满足于人云亦云的一些说法,所以一直在找比较有系统的正规课程。这几位同学觉得有些道听途说的论调也不是真正为了把茶的最好内涵部分泡出来享用,他们不想再这样马马虎虎泡茶喝茶,他们想要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爱喝茶」努力,为自己建立一个品茗的兴趣。

  (1824)

职业高校的茶文化专业-20130703周三小方块-蔡荣章

职业高校的茶文化专业

蔡荣章

20130703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如果茶文化系与茶叶加工系同时并列讨论,茶叶加工系的核心是茶叶制造,茶文化系的核心是茶叶饮用,前者的任务是将茶青制成可泡来饮用的成品茶,后者的任务是将成品茶冲泡成可饮用的茶汤。现在我们只谈茶文化系,难道只是将成品茶冲泡成可饮用的茶汤就是茶文化系的任务了吗?当然还包括茶叶、茶具、文化的应用、推广与销售。

依上面的理念说来,茶文化系的中心是茶,是偏重于可饮用的成品茶,但在对成品茶的认识、应用与谈论茶的文化性时是包括茶树与茶青的,所以我们说茶文化系的课程中心是〝茶〞而不是说〝成品茶〞。所以在课程安排上会有茶叶加工这门课,只是没有进一步再细分成绿茶加工、乌龙茶加工、红茶加工、普洱茶加工而已。

茶文化系课程中心点的茶是包含着茶汤、泡茶、茶器、奉茶、品饮、茶食、环境等的大〝茶〞。这个大茶要依靠什么课程来表现呢?要有十大泡茶法来作技术的支撑,要有五大茶会形式来提供给大家享用,茶法与茶会就形成了支持这个茶核心的二大平台。十大茶法的基础课程是制茶(即茶叶加工)与识茶(即茶叶审评),五大茶会的基础课程是插花、香道、空间设计、舞蹈等。

十大泡茶法与五大茶会形式是漳州科技学院(原天福茶学院)创校时茶文化系提出的核心课程,十大泡茶法包括小壶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含叶茶法、浓缩茶法、旅行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抹茶法、煮茶法。五大茶会形式包括茶席式茶会(如茶汤作品欣赏会)、宴会式茶会(如庆祝茶会)、流觞式茶会(如曲水茶宴)、环列式茶会(如无我茶会)、礼仪式茶会(如四序茶会)。

在有能力把茶泡好,有能力利用各种茶会形式将茶呈现给别人后,茶文化系的学生就要进一步将茶的文化、艺术、思想、道德传播给大众。他用以传播的媒介是茶,是包括茶汤、泡茶、茶器、奉茶、品饮、茶食、环境所构成的大茶,他要藉着这个媒介传播给大家的是茶的文化历史、是茶道艺术、是茶道空寂精俭与无的思想、是清和利他健康的德性。系里开设的历史文化课程、音乐美术陶艺文学课程、哲学宗教课程、伦理医药课程,都是培养他们从事文化、艺术、思想、道德传播所需的基本功夫。把茶泡好,有能力利用各种茶会形式将茶呈现给别人后,他就可以进入职场销售他的茶叶与茶汤,如果进一步能将文化、艺术、思想、道德藉着茶叶与茶汤介绍给别人,他就拥有把茶的事业经营得更好的条件。

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安排有培养学生传播茶文化、茶艺术、茶思想、茶道德所需的课程,其中茶艺术的单元是特别要将茶的美学內涵突显出来,将泡茶、奉茶、茶汤视为一种媒介来显现茶道艺术。老师们要求的是泡茶的美、茶汤的美,这些课程不只将学生陶冶得有品味,在学生获得泡茶师的能力之后,可以修炼成茶道艺术家,他就可以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他就可以开设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

漳州科技学院是所职业高校,他的茶文化课程是以应用于职场为目标,太多的学术课程如深入的茶文化史、纯茶文化学、专业的茶叶化学、哲学性质的美学是来不及开设的,但在泡茶的理论基础、美学的正确概念、器物对茶汤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泡茶基本功夫、茶会举办能力是要下足课时量与成本投入的。

 

  (1670)

茶思想课旨在釐清观念-20130619周三小方块 -蔡荣章

茶思想课旨在釐清观念

蔡荣章

20130619周三小方块 Wednesday Tea Corner

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从创校以来(原名漳州天福茶学院)即开设有〝茶思想研讨〞的课,属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于第四学期上课34学时,取得2个学分。茶思想研讨课分成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茶具篇、茶会篇、茶史篇、茶道观念篇、发展篇等,将在茶界经常被讨论到、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提出作为课程内容加以研讨。

每周上完课,除提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外,有问题或别有意見的同学可以透过电邮向老师提出,老师在下堂课公开回答。这个师生交流的做法是受到鼓励的,提问的质量列为期中考核的成绩。期末考核则是课堂上从事口头心得报告,老师事先将全学期的课程内容分解成100条的题目,大家抽签决定发言次序,然后抽出题目,即席面向全体同学提出报告,每人限时3分钟。

老师从学生的报告中,除了打出期末考的成绩外,尚可知道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度,以及理解的深入度。茶思想研讨课的内容除〝茶道观念篇〞与〝发展篇〞外,都尚有其他科目可能涉及,如制茶篇,在〝茶叶加工〞课里面,这门课的老师可能会谈到与茶思想课相同的话题。如茶具篇,在上〝陶瓷制作〞与〝紫砂陶艺与鉴赏〞课时,这两门课的老师也可能会谈到与茶思想课类似的问题。同样的,茶史篇的话题可能在〝茶文化简史〞课内出现—-。〝茶思想研讨〞课将各个范畴中经常引发争论的问题收集,提出探讨。例如:

制茶篇中的芽茶类与叶茶类的分辨、萎凋与晾青的区别、复火与焙火的差异。

识茶篇中的条索与茶形的关系、后熟与陈化的不同、拼配与掺和的差异。

泡茶篇中的评鉴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之不同、茶汤稠度、强度、调和度与茶性的认知。

茶具篇中的紫砂壶珍贵处何在、茶具为何能归入茶道艺术的本体、各种茶具可以冲泡各种茶吗。

茶会篇中的茶会要有背景音乐吗、茶道內涵要占茶会多大的百分比、可穿制服参加茶会吗、茶道表演与茶艺歌舞的差异。

茶史篇中的日本茶道自创性、茶道流派的形成、英国茶道的地位等等。

茶道观念篇与茶文化发展篇是〝茶思想研讨〞课才有的內容,前者如茶道內涵、抽象艺术与茶道艺术、茶永远有苦涩的一面—-,后者如茶学书库分类索引、茶文化复兴、茶文化创意产业—-,这些话题需要特别设置一门科目来探讨才能谈得到位,归不入其他科目之中。

为什么可归入其他科目的內容还要在〝茶思想研讨〞课上提出呢?因为这些话题经常有着不同的见解,需要在这些学科都学习过后,再提出进一步的讨论。如果这些内容在原来的专属课程中已讲解得很清楚,如芽茶类与叶茶类的分辨在〝茶叶加工〞课上已弄得很清楚,〝茶思想研讨〞课就可以将这个內容删除。

茶思想研讨课的授课内容是逐年更新的,是随着茶道意识的提升逐渐调整其进一步需要釐清的內容。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是随着茶道意识的提升逐渐调整其上课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虽然一届届更新,但只要老师的结构健全,老师上课的水平会一年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一年年增强。社会在这个领域的知识要求也在年年增进,也促使学校教学内容非得超前赶上不可。茶思想研讨课的內容必須随着其他科目的授课情况加以调整,当其他科目的老师仍然讲授不合时宜的老教材,或是更替的新老师对茶文化尚不够深入了解时,茶思想研讨课的内容就得暂时停留在原来的那些话题上。

老师从学生的心得报告中得知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度,再佐以平时上课时的师生对话,老师知道某一课題是不是需要再次保留,还是已经需要增加一些新的话题了。茶思想的是否正确,影响学茶人对茶的爱,影响学茶人的信心,影响我们是否能掌握到茶道的核心。茶思想研讨课是制茶、识茶、泡茶、茶具、茶会、茶史、茶道、发展诸方面一些观念的釐清与正误说词的判断,这是茶文化教育最基础的必修课程。

 

  (1595)

茶叶的保存-许玉莲

茶叶的保存

许玉莲

20130423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茶人的第三隻眼”专栏

有些地方流行将茶叶放进冰箱或冷冻柜,引致茶友来上课时问有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认为这是不必的,茶叶并非生鲜食品,只有生鲜食品才需要放进冰箱,因为它们容易变质,容易腐败、死去。茶叶是干货,它该做到品质稳定才上市才对。现在有些人为了要抢第一手推出市场拔头筹的好处,都来不及把茶叶做得足够稳定,就拿出来卖了。也有人误导市场去接受那种「生、鲜、青、涩」口感才是属于一个好茶的味道,事实上他们没有把茶叶做完整。

茶叶刚刚做好那段时间,是非常容易吸湿的,如何将它们的香味、品质按照我们要的样子稳定下来呢?那就在茶叶做好后,将之放一段时间(如十天八天),再实施干燥一次,放一段时间后,再重复实施干燥一次,绿茶至少要做二次,乌龙茶要做三次,如此这般经过多次挥发水分,其活性才会稳定下来,也即把我们想要的茶质固定锁住了,很多人就是不舍得花这个时间与功夫。

如果茶叶干燥得很稳定,只需让茶叶置入不透风的罐子如瓷、不锈钢、铁、锡制的,茶罐不要放在潮湿的地方,不要让它晒到太阳,要收在阴凉干燥处存放,茶叶就会一直好好的不容易变坏。

制茶、卖茶者要把茶做得很稳定,才可以拿出来卖。不要把责任推到消费者身上,说因为这种茶有市场我们才做,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给消费者方便。现在有许多消费者已发现这种并没有完全稳定品质的茶往往做工有所欠缺,喝起来味道除了并不怎样可口,而且喝后脾胃还会产生刺激和寒凉的感觉。

品质做得稳定又有一定水准的茶,就这样放在一个干净室内的橱柜,即使存放了很久也不会变质的,不但可以喝,而且不会走味,味道还像当初一样那么浓醇。我自二000年起,就开始在茶艺教室收放了一些绿茶龙井、乌龙茶铁观音等,去年开始开设老茶品茗班,首次将收放了这么多年的茶叶请出开封开泡,每一位参与品茗班喝过那些存放茶的茶友,都可以见证茶叶必须完整完工做得很稳定才上市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看见好的制茶功夫能让茶叶延续生命力。

 

  (1932)

茶文化护主与茶道牧者-许玉莲

茶文化护主与茶道牧者

许玉莲

2013.03发表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

我们先说一说什么是茶文化护主,茶文化护主是一个人或一个机构,他们可能是企业界、可能是政治人物、或是艺文界、宗教界人士等,他们虽然不是那么直接从事茶文化工作,但他们关心茶文化,力挺茶文化各类茶事,无论是有形或无形的付出,在他们影响与护航之下,对茶文化种种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力与帮助,这一群人物都是茶文化护主。

以下主要谈身兼茶文化护主的茶企业之形成与重点,一.基本任务:做好茶生意,货畅其流。茶企业有广泛的通路,在行销上做得很好,实实在在为茶文化做了很好的铺路,此举让人们很容易买到茶商品,喝茶、买茶变得毫无阻碍。茶企业的品牌建立,使茶文化价值容易突出,也让人们认清茶文化的形象。要是回头看三十、五十、八十年前,茶不但没有形象,人们并觉得茶只是用来拜拜神而已,那时茶都与杂货摆放在一起。现在我们可以在城中的大卖场、最好的地段看到茶产品,整个社会对茶产品的印象比起以往不知提升多少,致使大众对喝茶这回事生出不同评价。

二.培养员工〝泡好〞茶,感染消費者。茶企业把行销经营得很好,而且经营者也知道茶商品有什么文化特点,比如茶文化重点在〝泡好〞茶、〝喝好〞茶,茶叶如果不泡不喝,或是泡不好、喝不好,它将永远只是一件「物品」而谈不上什么文化,故此茶企愿意花力气在员工培训,并通过培训时将这个理念加进去,注重把茶「泡好」「喝好」,结果行销人员也感受到了,这个感受力不可小看,因为行销人员每天在第一线接触消费者,而且是最具形象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带动喝茶者的情感与投入。

三.经营得理想的茶企,会有自己发行的纸版或网络杂志,担任起茶知识宣导兼广告的任务。茶企整编茶文化、茶叶、茶商品等资料,弥补一般报章杂志的欠缺,满足喝茶者对茶文化的追求,茶企通过此管道培养消费者较正确的茶文化观念,是茶界生生不息的元素。有了这一股基层强大力量,茶企还会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将喝茶的内涵渲染给大众,当人们知道茶叶与平常的农产品是不一样时,喝茶才能喝出精致的文化。

四.茶企有了永续经营的理念,就会有培养特别人才的勇气,愿意深入栽培茶文化干部,从事产品研发、教育、学术、推广等工作,这些从事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虽然大部分不直接和业务挂钩,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为企业带来业绩和利益,但可能他是一位很杰出的茶道艺术家、设计师、或茶文化专家等,他们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人们因为接受他们的作品或学说而对茶企业建立加倍的信心与忠诚,这样对企业的永续经营有绝对性帮助,企业最终会因为茶文化的壮大而得到实质的利益。

以上几点,是「非仅做生意」的茶企才做的事情,因为很多人认为卖茶而已,不需要做得这么辛苦,买过来卖出去有钱赚就好了。能够对茶文化工作做得这么完整到位的茶企业,皆因该企业投资者或管理者远大的眼光,他们勇敢分担茶文化建设、教育、栽培与推广经费,否则茶文化的进展一直停滞不前,自己的企业也发展不到那里。故曰有永续经营理念的茶企是茶文化护主。

又,什么叫做茶道牧者呢?目前的茶界,茶道牧者不是一个职称,它有点近乎「精神上的工作」,要有心之人才会自然而然成为这项志工。通常由上述茶企的职工身兼,而且,特别是行销人员较多可能兼任或转化为茶道牧者,换句话说牧者是正当工作以外的额外,是因为工作使然,他们长期在第一线直接面对喝茶者,直接将茶文化感染给消費者,他们面临问题、接受挑战的机率高(即消费者扮演信徒和羊的角色)。除此,茶企业的培训机构也是滋养茶道牧者的地方。

茶企职工不一定都可成为茶道牧者,茶企也不是非需要有职工身兼茶道牧者的角色不可,但有理念的茶企容易培育出这样的职工。大多数喝茶者,甚至茶企本身对茶道牧者做些什么工作不大了解,一般的认识只是泡泡茶、讲讲课、写写东西而已,基于这个原因,很多茶业公司对促使职工成为茶道牧者的兴趣泛泛。上述身兼茶文化护主的茶企业会有魄力,认为自己有责任培养身兼茶道牧者的职工,茶道牧者不在自己茶企上班的时候,自己创业的时候,一边卖茶、卖茶汤,一边传道,还是不离护主的初衷。

担任茶道牧者应该做的任务有哪些,他们要怎么做呢?茶道牧者认识茶、说茶。牧者学习茶不会只等着公司的安排,他们歇尽所能从不同管道取得茶文化知识比如:业余时间研究泡茶的方法、自发自动阅读茶书、自费到茶园学习制茶等,他们将自己训练成一个有能力判断茶道是非的人。牧者说茶,不能单凭台风好口才一流就可以。说茶的人,是自己先因茶而感动,消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再把信息传递。不是仗着有点学识地位,从书中搬些知识出来,在人前出风头。牧者说茶,也不是用来联络感情,作为讨好人的机会。

茶道牧者珍惜茶、爱茶。珍惜它们,不仅只是为了经济效益(这个茶经收藏五年后可高价让出给人,要好好对待,那个茶不值钱随便一点不要紧)。爱茶,不仅只是把它们当作经济数字(这款茶需三万元购得,要慢慢泡,那壶茶可以乱泡,反正才三元而已)。牧者爱茶,不仅着重于市场的走向,还是一个一个地爱(不管哪个地方生产、哪个季节,每一粒)。

茶道牧者对茶不仅只是爱的情感,还采取爱的行动,他会把茶小小心心泡好。他爱茶的行动包括:为茶找来质地合适的器皿,决定用哪一种水,烧水壶长的什么样子,如何加热,水温要多少,茶叶多一颗少一颗不能妥协,浸泡茶叶的时间分秒必争等诸如此类细节,他翻天覆地把每一个可以将茶泡得更好的问题克服。

茶道牧者说茶的好话,牧者懂得每一个茶的好,好在哪里,他会用简单的话对茶做出美妙的描述,让人们清楚明白每一个茶的长处。如果有谁批评某一个茶,他就要跳出来为它辩护,把好的方面讲出来。

茶企业不一定要有茶文化护主与茶道牧者,但茶文化需要茶文化护主经营的茶企业、茶文化护主孵育出来的茶道牧者,茶文化的园地若果少了这两类企业与人物,茶文化的发展肯定进展缓慢。

  (1810)